生产设备系统应用分析

2024-10-23

生产设备系统应用分析(共8篇)

生产设备系统应用分析 篇1

邮区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简要介绍

1.系统的建设目标

邮区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建设总体目标是在全国201个邮区中心局实现生产作业自动化、信息处理网络化、档案管理电子化和生产管理科学化,实现邮区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内部各应用子系统及邮区中心局与邮区中心局之间稳定、开放、可扩展的网络联接,并实现与综合网其它应用系统之间稳定可靠的数据交换。达到信息一次录入,全网共享,从而提高邮政通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

邮区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实施,是在国家邮政综合网的规划基础上,利用现在已经建设的邮政综合网的计算机、通信、网络资源等,建设实施201个邮区中心局的生产作业系统,实现中心局生产作业自动化、信息化,以建立邮政实物生产网络的核心系统。邮区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作为邮政综合网的一项具体应用系统,是邮政综合网应用系统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邮区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应充分结合邮区内各支局、专业局(或专业公司)、本邮区信息中心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情况,清晰描述各生产通信实体之间、各生产处理环节之间、生产—管理—决策层面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应用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等。

2.系统的主要特点

网络化、易用性、安全性、易维护性、可扩展性

3.系统的功能架构

各邮区中心局在生产组织、生产规模、物理布局、业务划分、作业模式等方面存在部分差异。根据邮区中心局内部生产作业和生产管理环节的构成,邮区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由负责处理相应生产环节的业务子系统构成,即散件处理系统、总包处理系统、档案查询系统和计划调度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邮区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即是这四个子系统的计算机实现。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的开发实施将形成生产数据的集中,在中心局范围内产生一个统一的生产中心。生产中心数据的管理功能构成维护管理子系统,其管理职能将会产生一个新的机构,这是中心局原来的组织架构中不存在的。数据集中将造成生产管理职能的上移或合并,引起中心局生产运行机制的变化。

中心局计划调度系统可以直接由生产中心采集数据并进而监控生产运行情况,而且由于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的运行,必将极大的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和生产管理模式,更加强调全局通信生产的统一指挥调度,更加强调各生产基层单位之间的协调统一、协作配合。因此,基层调度的职能将可能有弱化的趋势,而中心局总调度既需对本局生产作业进行统一管理,又需为上级计划调度部门提供信息,其职能势必将加强。档案部门的工作也由以前离散的由各部门收集数据和单据,变为集中的由生产中心采集并存储数据。随着邮区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的应用、普及,业务档案的收集和管理流程也将会发生新的变化。

对于邮区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而言,其组织架构可以分为三层,即生产层、管理层和决策层。其中,生产层完成生产作业处理流程,并采集、生成生产数据;管理层实施生产作业的有效控制,收集生产层的数据进行统计、归纳、汇总,产生各类报表;决策层根据管理层的数据报表,分析、完成对企业运作和发展方向的规划。

结合中心局的主要生产单位和业务部门的职能可以看出,分拣封发、转运、火车押运的功能是生产过程控制,档案管理的职责是业务数据和单据的管理和存档,指挥调度属于生产控制管理。在计算机实现上分别称为生产控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生产控制系统参与完成中心局的实际生产过程,是邮区中心局系统最基础的部分,要求具有实时性、正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而且其数据处理流程伴随有实物处理流程,要求其实物流与信息流具有同步性。因此,中心局系统的生产控制系统的处理逻辑是最复杂的。

信息管理系统是对生产控制系统生产的数据的再加工,以满足管理层的需要,它的特点是业务需求繁多且不明确,但基本模式却是确定的,即海量数据存储,数据统计分析,生成查询报表。

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以抽象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前瞻性分析。

从中心局系统的几个主要业务子系统的功能可以看出,其中,散件处理系统、总包处理系统属于生产控制系统,是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的主线,完成中心局基本的生产作业流程;档案查询系统属于信息管理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属于决策支持系统,负责编制生产计划,并可动态地指导生产作业。

4.系统的业务功能

邮区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的业务处理功能,目前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散件处理系统、总包处理系统、档案查询系统、计划调度系统。

4.1散件处理系统

散件处理系统的业务功能主要有,各类普通邮件的总包开拆、数据勾核、分拣扫描、清单抄登、邮件封发、袋牌打印;邮件开拆、封发数量的平衡合拢,交接班进、出、存邮件的平衡合拢,分拣封发数据的统计;发验处理;格口管理、清单号码维护。在总体上,散件处理系统能够适应按邮件种类分拣封发和按邮件三状分拣封发两种分拣封发处理模式。

分拣封发部门按邮件种类或三状进行处理,邮件种类包括平信、挂信、平刷、挂刷、包裹、快递包裹、报纸、期刊、特快、国际等。随着邮政业务三状化处理模式的逐步实施,普通邮件内部处理按信函状、扁平状、包裹状类型进行处理。对于报纸、期刊种类邮件,目前仍按原处理方式处理。

报刊分发生产作业是由中心局和报刊发行局协作完成,但两个部门的分工不是很明确,在各邮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系统为双方的接口提供两种选择模式:总包信息交换模式和基础数据交换模式。

总包交换模式是由报刊发行局完成报刊的分拣封发职能,将制签、制路单等工作由报刊发行局做,报刊发行局只向中心局传输的总包数据,即报刊发行局不通过中心局的散件处理系统,而直接与总包处理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总包交换模式适用于不存在报刊分发业务的中心局。

基础数据交换模式是由报刊发行局向中心局传输分发的基础数据,由中心局根据发行局传输来的分发数据进行制签、分发、制单处理,即由中心局系统完成报刊分拣封发的职能。

特快邮件和国际邮件业务有着不同于其它邮件的特殊性,在许多邮区都是由专门的部门

进行处理。按邮政综合网规划,特快专递和国际邮件处理业务都有其专门的处理系统,因此,邮区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不包括特快和国际邮件的处理功能,而是与它们的处理系统通过信息交换平台进行数据交换。特快专递和国际邮件处理系统与中心局系统的总包处理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相互间只传输总包信息,而不进行邮件(散件)信息的交换。

4.2总包处理系统

总包处理系统适用于中心局的各类总包处理车间,例如火车转运、汽车转运、航空转运等,各类普通邮件分拣车间的总包接收、发运(交转运或运输)处理也是通过总包处理系统进行的。其业务功能主要有以下内容:

总包数据接收 包括网上路单的签收和手工抄登路单二种方式

总包入堆操作 可根据接收路单将总包入堆,也可将已入堆的总包改为其它堆位 总包数据勾核

堆位调整

总包配发处理

平衡合拢

包括进口勾核、进口堆位勾核、出口堆位勾核三种勾核方式 包括堆位合并和堆位分割 包括选择需配发的堆位和总包数据生成配发数据、打印路单、路单数 据通过网上发送,传输给接收方 接发各类邮件总包的进口量、出口量、滚存量的平衡合拢 包括总包经转关系及范围的查询,进口、出口路单的查询,总包信息 的查询 系统除提供手工发验功能外,还具备自动生成验单的功能 业务查询功能 发验处理

中心局系统规划设计时,是将总包处理、散件处理集成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实现的。

4.3档案查询系统

为了便于档案检索,加强档案管理,业务档案采用集中存放,中心局档案部门集中管理各车间的业务档案,其主要实现的业务功能有:

档案信息存储 各邮件分拣封发部门采集的邮件信息集中到本邮区中心局档案室贮

存。

各邮运部门、转运部门、分拣部门采集的总包信息集中到本中心局档

案室贮存。

查单信息处理 接收查单信息,登记查单内容,建立查单档案。

根据查单信息对给据邮件或总包档案进行跟踪查询,并根据查询结果

生成回复信息。

输出回复信息并将回复信息发送到相关部门,同时将查询结果登记在查单档案上。

接收验单信息,登记验单内容,建立验单档案。

根据验单信息对邮件或总包档案进行查询,并根据查询结果生成回复

信息。

输出回复信息并将回复信息发送到相关部门,同时将验单处理结果登

记在验单档案上。

邮件补偿管理 对邮件丢失或破损负责的中心局向邮件的收寄局发出《邮件补偿

函》,请收寄局向寄件人垫付补偿金。

接收到收寄局在垫付补偿金后发出《归垫邮件赔偿款通知》,将此补

偿邮件的全部信息登记在《邮件补偿情况表》上。

无着邮件管理 当某给据邮件或平常邮件既投递不出去,又无法退回给验单信息处理

寄件人的时候,将此邮件的详细信息登记在《接收无着平常邮件登记

簿》或《接收无着给据邮件登记簿》上,然后将此邮件保存起来,等

待处理。

对本部门及本部门每个工作人员每日、每月、每年的工作量进行统计,如处理了多少查单、验单,检查了多少送来的档案等。

所有档案数据保存2年,2年后清除过期档案数据;对特殊情况,按

相关要求处理。档案日常管理

4.4指挥调度系统

邮区中心局的指挥调度系统主要实现的业务功能有:

综合信息管理

规章制度:国家局、本省颁布的网路运行方面的方针政策和业务规章制度以及本邮区的业务规章制度、办法、细则等的维护工作。

社会交通基本信息:铁路、航空、水路、公路等客货运信息。

邮路信息:全国铁路、航空、水路、公路邮路信息。

邮件经转关系:全国干线邮路总包指定经转关系,各类普通邮件的分拣封发关系。设备信息:对本邮区中心局的分拣设备信息进行简单维护,每日向上级邮运指挥调度系统上报本邮区的分拣设备信息。

邮区基本信息:与邮政生产相关的邮区基本信息。支局所名称、代号、机构代码、地址等信息。邮区基本信息应定期向上级邮运指挥调度系统上报。

计划管理

干线计划管理:计划由上级邮运指挥调度系统编制,下发到邮区中心局邮运指挥调度系统。干线计划分为:特快(航空)邮件发运计划、火车邮件发运计划(局)、火车邮件发运计划(车)、干线邮件发运量计划(局)、邮车发运量计划(车)、汽车发运计划(车)、各中心局之间邮件全程时限表。

局内计划管理:局内计划管理为用户提供计划输入界面,由中心局相关人员手工编制计划后,人工输入计算机,供中心局其他生产作业系统使用。局内计划分为:局发计划(站)、押运计划(车)、国际速递封发计划、函件封发计划、报刊封发计划、包刷封发计划、汽车运输计划(包括站间盘驳计划、趟车计划)、局内各生产环节邮件作业时限计划。

动态调度

突发异常处理:包括接收上级调度指令、下达调度指令、突发事件接收、上报突法事件。生产动态管理:包括气象信息、邮件量管理、运邮工具动态管理、设备动态信息。容器的调拨与管理:包括邮袋、信盒、集装箱的调拨与管理。

数据分析

邮件流量流向统计分析:散件和总包流量流向统计分析、邮路运量和邮运产品量统计分析;

运能分析:运能统计分析和运能利用率分析;

设备使用情况统计分析:包括分拣设备和运输设备。

生产设备系统应用分析 篇2

关键词:变电检修,变电设备,仿真,培训

1. 变电设备检修仿真系统的主要功能及模块

1.1. 主要功能

构建变电设备虚拟场景需要运用到数字化建模 (即建立设备的正常、异常、故障和缺陷等三维实体模型) 技术, 模型建立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优劣, 本系统中对变电站的所有一次设备如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电抗器、电容器等建立了模型, 由此形成了设备建模库, 设备库还可对各设备正常和非正常 (缺陷) 状态的具体细节进行描述。仿真系统要求能在计算机上动态模拟变电设备安装和检修过程, 并实现人机交互装配, 直观和准确地表达其内部结构、各零部件空间关系, 零部件浏览和分析、变电设备缺陷仿真、检修人员技能综合测试以及自动评分等等。系统的主要功能如图1所示。

变电设备检修仿真系统采用多媒体、三维图像仿真, 集图片、图像、图形、视频、文字等为一体, 整个变压器动态装配过程均以3D形式投影在大屏幕上, 逼真地再现变电站现场设备的动作过程和设备运行状态。

本检修仿真系统基于DirectX9.0c来构建3D图形引擎, 开发虚拟现实仿真系统, 通过MFC处理系统用户界面, 视景平台、动态装配仿真、零部件数字化建模、零部件缺陷仿真、检修技能测试等核心内容都是用C++来实现。

1.2. 功能模块

变电检修仿真中心通过VR平台, 按照仿真数据仓库中检修仿真算法, 分设备类型、生产厂家、型号建立变电设备样本模型库;模拟各类设备的常见故障和解决方案;分常规检修和故障检修两种方式模拟变电设备的检修过程。仿真中心通过算法接口和输入输出接口接收用户控制命令和返回结果数据。

检修训练中心提供人机交互环境, 用户使用各类终端设备 (鼠标键盘等) , 通过输入输出接口在虚拟现实的界面发出各类检修操作命令, 并通过算法接口与检修仿真中心进行数据交互, 完成各类训练动作的执行。为检修人员的培训提供演示和交互操作两种培训方式。

管理监控中心完成各类设备部件划分、部件逻辑关系及其拆装顺序定义和维护;故障知识库中故障现象、故障原因、检修推荐方案的定义和维护;依照《作业指导书》以及《现场作业工序工艺标准卡》等技术标准对检修流程进行设定或变更重组;并完成培训档案建立、培训题库建立、培训过程监视控制、培训过程回放、培训考核评估以及培训各类绩效指标的统计分析。它通过各类算法接口在VR平台上完成对变电检修仿真中心各类仿真模型的管理以及与变电检修控制中心培训管理人员的命令、指令、数据交互。

2. 故障分析功能

2.1. 故障信息

系统通过在线监测系统以及状态检修系统的联机分析, 对故障的信息提供从故障的设备及其故障部件、部位的外部现象、到故障的变化过程、再到故障相关各类数据的全方位支持, 为故障的分析和诊断提供从表面到数据的支持。

如变压器过热性故障, 系统除了从设备模型给出温度计的读数外, 还可以提供一个连续时间段温度的变化情况, 并且通过在线监测系统提供各时刻对应油中C2H6、C2H4、H2、C2H2, CO、CO2等气体含量数据。

2.1. 故障诊断及检修方法

系统根据故障信息, 结合状态检修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在线监测系统的综合分析情况, 给出故障的可能原因以及对应的检修对策指导。如变压器过热性故障, 当存在C2H6、C2H4增长较快, 可能有H2和C2H2, CO和CO2增长不明显的现象, 导致该故障的原因可能就是变压器铁心短路, 在系统图形界面上就会输出铁心短路的外部状况。用户可以点击相应的检修策略指导, 系统会采用动画及互动的方式提供处理铁心短路情况的典型检修方法。

3. 变电设备仿真检修系统的特征模型

在变电设备仿真检修系统总体设计初步完成后, 即可进行特征模型设计。根据已经确定的方案和主要数据, 按技术任务要求进行。变电设备的内部结构复杂, 零部件多为不规则几何体, 要实现虚拟的装配过程必须先对基本的零件建立三维数字模型。装配之前要进行总体规划, 确定各级子装配和各零件的合理安装顺序。还要结合变电站的实际安装程序来安排虚拟场景中各零件或子装配的装配顺序。

以变压器为例说明, 本仿真系统将变压器整体结构划分为六部分:总装、油箱、绝缘、引线、铁心、线圈, 各部分通过相应的构件连接起来, 其主体结构划分如图2所示。

变压器型号用于描述实体的几何形状, 是造型中最主要的信息之一。主要参数包含变压器的额定电压, 额定容量, 连接组别, 窗体的长、宽、高等信息。部件间的装配特征用于表达变压器结构的装配关系以及在装配过程中所需信息。构件间关系具有油箱、绝缘、引线、铁心、线圈等结构间的安装定位关系等。

4. 基于虚拟现实的动态仿真流程

为了便于清楚地观察装配体结构及装配顺序, 需要增加与虚拟世界的交互功能。而动画给了人们一个巨大的空间。用户在进入装配场景后, 在任意位置点击鼠标, 动态装配过程即呈现在窗口中。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动画的流程如图3。

5. 系统实现技术方案

5.1.系统拓扑结构

本系统采用B/S的体系结构, 系统的核心包含一个业务主机 (包括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的功能) 和一个数据库服务器, 包含若干客户机、网络设备等等。

客户机中包括教员机和学员机, 教员机通过与业务主机的交互完成对学员机下达各类控制命令, 学员机接收并完成这些任务, 同时操作过程同样通过与业务主机的交互进行数据和逻辑的通信。

5.2. 平台软件

操作系统:根据实际选用的虚拟现实技术平台选用对应的操作系统。

数据库系统:本项目数据库系统有IBM DB2、Oarcle和MS SQL Server2005三种选择, 建议本系统采用Oarcle 9i数据库。用于提供高效、海量的数据存储, 建立数据仓库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现和数据分析提供基础。

中间件软件:采用JBoss中间件, 用于提供web服务。

商业智能平台:报表工具采用eclipse birt;OLAP工

具采用mondrian, 提供数据统计、分析和报表图标展现功能。

ETL工具:采用oracle ODI。用于完成与其他电力信息系统的数据同步。

5.3.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 (Virtual Reality) , 又称灵境技术, 是90年代为科学界和工程界所关注的技术。它的兴起, 为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为智能工程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界面工具;为各类工程的大规模的数据可视化提供了新的描述方法。这种技术的特点在于, 计算机产生一种人为虚拟的环境, 这种虚拟的环境是通过计算机图形构成的三度空间, 或是把其它现实环境编制到计算机中去产生逼真的"虚拟环境", 从而使得用户在视觉上产生一种沉浸于虚拟环境的感觉。这种技术的应用, 改进了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工程数据处理的方式, 尤其在需要对大量抽象数据进行处理时;同时, 它在许多不同领域的应用, 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虚拟现实系统主要由以下模块构成

(1) 检测模块:检测用户的操作命令, 并通过传感器模块作用于虚拟环境。 (2) 反馈模块:接受来自传感器模块信息, 为用户提供实时反馈。 (3) 传感器模块:一方面接受来自用户的操作命令, 并将其作用于虚拟环境;另一方面将操作后产生的结果以各种反馈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4) 控制模块:对传感器进行控制, 使其对用户、虚拟环境和现实世界产生作用。 (5) 建模模块:获取现实世界组成部分的三维表示, 并由此构成对应的虚拟环境。

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平台的核心是引擎, 它具有四个方面的接口, 分别是算法接口、模型贴图输入接口、硬件辅助设备接口和硬件主设备接口。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平台通过这些底层接口向所有上层软件提供强大的功能支持。

6. 数据存储及整合技术

6.1. 数据存储

建立物理数据仓库的存储;提供集中的数据仓库管理界面来控制、监测和管理数据仓库的操作;为主题分析和决策支持应用提供快速、准确的数据服务。

6.2. 数据整合

ETL:包括数据采集、清洗、转换、汇总、加载, 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建立数据仓库元数据中心存储;Webservice:通过XML交换数据, 使系统之间即可靠的交换数据, 又降低了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

6.3. 数据仓库管理

包括元数据管理、ETL管理、数据复制与备份管理、数据安全管理等等

7. 数据分析技术

7.1. 数学建模、数据挖掘

采用三比值法、TD图法、电研法、神经网络算法等有效的诊断算法进行故障诊断;利用时间序列神经网络模型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学习能力来预测设备的检修状态;

7.2. 商务智能平台

提供包括面向主题的数据集市、即席查询、多维分析、企业日常报表、Dashboard等各种商务智能分析工具;提供一个面向主题的可扩展的应用分析环境;高效、灵活的查询、报告、联机分析处理以及预测功能。

7.3. 业务优化平台

通过商业智能平台的多维分析应用、预测分析和OLAP应用来支持检修流程优化等生产管理应用。

8. 结束语

变电设备检修仿真系统的应用, 不但可提高变电检修人员的技能水平、工作效率, 同时缩短检修时间和快速恢复设备送电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应用分析 篇3

关键词:生产管理系统 生产计划管理 生产车间管理

一、 引言

制造企业在多品种生产的情况下,主要矛盾是如何解决均衡生产的问题。生产管理比较复杂,而且市场需求变动频繁,使粗放的手工管理方式也越来越难以适应管理的精细化要求。制造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包括计划管理和车间管理两个子系统。

二、 生产计划管理

(一)编制主生产计划(MPS)

生产计划编制:生产管理部门生产计划员利用计划管理系统的企业条码管理系统 MPS运算处理得到企业的主生产计划(MPS)即产品生产计划草案,解决生产什么、在什么时候生产、利用什么生产的问题。计划管理系统是与销售、仓存等系统是集成的。

粗能力平衡和计划维护:通过系统粗能力资源(RCCP)计划处理,分析关键能力的制约因素和在制情况,对销售交货期及拖期销售订单的影响,可以对运算的结果进行维护和确认,得到一份比较可行的正式主生产计划。根据企业产品与制造特点,主生产计划员将按照销售需求,对主生产计划订单进行确认。编制主生产计划的基本要求是:为物料需求计划提供需求信息;在计划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平衡;协调产销关系。

主生产计划下达:通过系统 MPS维护,下达计划订单。产品生产或装配车间计划员以生产任务单的形式接收生产任务,并组织产品的生产。

(二)生成自制物料、外购物料需求计划(MRP)

物料需求计划生成:在企业主生产计划编制完成后,计划人员运行系统 MRP计算程序,展开主生产计划。生成自制、外购/外协物料的需求计划。企业生产计划管理子系统的MRP计划原理是根据各种需求(销售订单、生产预测、主生产计划等),以产品物料清单(BOM)为依据进行分解得到毛需求数量,考虑现有库存和已发订单得到物料的净需求,再根据批量法则得到建议订单量。同时使用该物料的提前期倒推得到需求日期,综合得到物料的需求计划,即生成物料的采购建议和生产建议。

能力平衡与计划维护:计划生产部生产计划员利用系统能力需求计划(CRP),对自制的工艺路线需要的全部工作中心的能力需求和能力负荷进行计算和查询(反查),以此作为调整物料需求计划和调整工作中心能力的依据。对工作中心能力的调整包括:班数、每班时数、设备数量、每班人数等等。

三、装配生产车间管理

装配车间计划管理人员以物料、物料清单、工艺路线为管理控制的依据,以MPS计划下达(或投放)的计划订单作为生产任务的主要来源。按产品BOM生成的生产投料单与生产领料单进行维护和管理,控制投入,并及时报告产品完工入库的情况,实现对装配车间生产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一)计划订单处理

编制装配作业计划:车间计划管理人员根据主生产计划,按到期日及需求日期对进行利用生产任务单编制车间生产计划和管理车间生产任务,其来源包括:手工录入、直接由销售订单投放、直接由主生产计划MPS投放、物料需求计划MRP 投放的生产任务单。可处理普通生产任务、委外加工生产任务、返工生产任务翻新、改制生产任务等生产任务类型。

(二)车间及工作中心投料与领料业务处理

作为机械制造企业产品的制造,装配生产车间在生产任务下达后,车间物料控制人员要根据客户订单的要求、工程更改的变化、物料的库存状况、生产现场的反馈,利用系统生产任务投料单维护和确定生产线的需求的物料,提前安排仓库备料。当车间在需要的时候,安排车间物料管理人员领料或由仓库按生产任务单配送物料,利用系统生产任务领料单维护进行仓库发料处理。

(三)在制生产任务与跟踪

装配生产车间可根据企业的自身的业务管理需要,按设定的控制点,采用系统工序汇报、系统任务单汇报等业务处理管理生产任务单的执行情况,以控制进度与在制品库存状态,强化对人员设备的考核,达到适时生产、降低成本的目的。

(四)生产任务单的完工与入库

仓库管理员和QC根据企业的自身的业务管理需要,自行决定完工汇报的内容与入库处理的方式。按每一个生产任务单报告完成数量、不合格品数量、工时等信息;可一次入库或多次入库;并支持产品检验。

四、零部件生产车间管理

零部件车间计划管理人员以物料、物料清单、工艺路线为管理控制的依据,以MRP计划下达(或投放)的生产任务为主要任务来源。对按BOM生成的生产投料单与生产领料单进行维护和管理,对按标准工艺路线展开的工票,和工作中心派工单进行调度,安排每日或每周在每个车间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并及时汇报生产实绩,帮助企业实现对零部件车间生产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一)生产任务单处理

编制零部件车间作业计划:零部件车间计划管理人员利用系统生产任务单编制和管理零部件车间生产任务,其来源包括:手工录入、销售订单投放、物料需求计划MRP 投放的生产任务单。可处理普通生产任务、委外加工生产任务、返工生产任务、改制生产任务等生产任务类型。

(二)生产投料业务处理

零部件生产车间在生产任务单下达后,要根据工程更改的变化、物料的库存状况、生产现场的反馈,灵活地将物料分配给指定的生产任务单,也可由系统自动分配。

(三)选择生产领料

仓库管理员在生产投料审核后,才可根据生产投料单进行生产领料;既可按标准限额领料,也可由系统自动倒冲领料;既可对单一生产任务一次性领料,也可多次配套领料;还可任意合并多个生产任务领料;既可自动配套领料,也可自动配套退料。

(四)工序作业计划、工作中心派工与跟踪

零部件生产车间可根据企业的自身的业务管理需要,可利用工序计划(工票)、工序汇报、任务单汇报等业务处理安排生产工序的计划,跟踪工序过程,以控制工序进度与在制品库存状态,强化对人员设备的考核,达到适时生产、降低成本的目的。

(五)生产任务单的完工与入库

仓库管理员和QC可根据车间作业管理的业务管理要求,可按工序步步汇报或按任务单汇报;可一次或多次汇报;既可仅汇报产量,也可同时汇报质量、工时等信息;可一次入库或多次入库;并支持产品检验。

参考文献:

[1] 袁孝海,董玉德,柳吉庆,王洪迪. 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机械,2011,38(6).

[2] 王琦峰,刘飞,黄海龙. 面向服务的离散车间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14(4).

[3] 杨海成,祁国宁. 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J]. 中国机械工程,2004(19).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轨迹分析 篇4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最早是由美国的Joseph Harrington博士于1974年针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①其关键技术在于集成。CLMS是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把经营系统、人的系统和技术系统集成起来,在总体上协调各部门的活动。是企业成为各部分相互密切配合,协调统一的整体。从而最终达到全局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益。②实现柔性管理。CIMS可以灵活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柔性技术是多功能、多途径、既能适用于单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也可以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还可以进行多品种大批量的混合生产。其实质是要灵活适应不同顾客的不同要求,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这种灵活的柔性生产方式要求管理上也灵活变化,即实现柔性管理,它的精髓在于以人为核心,灵活应变能力强、能够迅速响应市场,是一种体现着组织、生产、战略决策、营销等等柔性化的现代管理方法。③组织机构的变革。一是反映在各生产部门的明确分工被打破;在传统的工业企业中,是以生产线流水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来组织生产的,有着明确的分工。而计算机集成技术却将生产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流程等等环节全部集成起来由计算机来共同完成,实现生产一体化作业。二是反映在管理层次减少,管理幅度增加。生产作业的一体化也要求实行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同时由于许多工作由计算机完成,从而导致管理层次减少和管理幅度增加,管理人员的数目也相应减少。这样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信息传递,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关于准时生产

准时生产JIT(Just In Time)是日本制造商在20世纪70年代末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发展起来的。主要源于日本丰田公司的看板系统,这种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生产出恰当的零部件、产成品,把生产中出现的存储、装备和等待时间、残次品等视为一种浪费。准时生产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是“准时”,即在零件刚好被需要时,才将它生产出来并送到需要地点,其追求的理想目标是“零库存”。为了达到“零库存”,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控制,生产按定单进行,前道工序由后道工序触发,当后道工序在控制库存以下时,前道工序才为补充后道工序的控制库存而生产。也就是说,对整个定单而出现产品库存减少到控制库存以下时,才会再装配产品补充库存并进而触发前面工序的生产。由于生产过程并非按计划而是从后向前由定单触发,因而相应的生产管理系统被称作为拉动式(pull)系统。

准时生产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动态的自我完善机制,表现为“强制性暴露问题、暴露隐患”,而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就是“看板管理”。当生产系统平稳运行时,他们总是通过减少看板数量强制性地减少工序之间的在制品储备量(或者压缩生产前置或、减少作业人数),从而迫使生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在不平稳中显露出来,如设备保养不善、加工能力不均衡、作业人员技能差异、工序作业衔接不良等。通常这些问题和隐患都被过量的在制品储备所掩盖了。这些问题暴露出来后,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必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改善的措施与设想,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以防再度发生,使生产系统达到新的平衡。此外,看板管理还具有良好的生产过程控制能力。因为利用看板的微调作用,可以把每次改善的幅度控制在一个小的范围之内,这样,迫使生产系统暴露出来的问题不至于六分散和太严重,便于问题得到解决。所以,看板管理不仅仅是生产过程的控制手段,也是生产系统动态自我完善过程的控制手段,它控制着这种完善过程的幅度与进度。

3.关于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然而,正式提出精益生产概念的却是美国人詹姆斯。精益生产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Lean Thinking)。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主要内容有:①控制价值流:它包括产品流、信息流及物质流的控制。②一人多工位操作;③TPM:即全员维修保养,它的实质就是以人的因素为第一,依靠改善人的素质来改善设备的素质,以达到提高企业素质的最终目的,它要求打破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的分工局限,实行由设备使用者本身自主维修设备的制度;④“三为”:即以生产现场为中心,以生产工人为主体,以车间主任为核心的现场管理体制,它为实现准时化生产提供了组织、制度上的保证;⑤“6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习惯、修养。它们均以日本语音“S”开头。通过这些活动达到人力与物力的和谐结合,实现生产力的不断优化,促进企业发展。

精益生产的特点在于:①强调人的作用和以人为中心。生产线上的每一个工人在生产出现故障时都有权让一个工区的生产停下,以消除故障;企业里所有各部门间人员密切合作,并与协作户、销售商友好合作,这显著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使产品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②简化。它减掉了一切不产生价值的工作,它是需求驱动的简化生产,简化了产品的开发过程,采用并行开发方法,在产品开发一开始就将设计、工艺和工程等方面的人员组成项目组,各方面的人集中起来,大量的信息处理在组内完成,简化了信息的传递,使系统反映灵敏,使产品开发时间和资源部减少。同时还简化了组织机构和非生产的费用,撤掉了如修理工、清洁工、检验工和零件库存管理员等间接工作岗位和中间管理层,减少了资金积压,减少了大量非生产费用。③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很多,常见的有;错误一提供有缺陷的产品或不满意的服务;积压一因无需求造成的积压和多余的库存;过度加工一实际上不需要的加工和程序;多余搬运一不必要的物品移动;等候一因生产活动的上游不能按照交货或提供服务而等候:多余的运动一人员在工作中不必要的动作;提供顾客并不需要的服务和产品 精益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企业界内已被广为接受。我国引进它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但到了90年代才开始认识到它的价值,并得以推广。

4.关于柔性生产

本世纪代在泰勒“科学管理”影响下,尤其是E.whitney及Oliver提出“互换性”、“大批量生产”和“传送带”应用前提下,工业界将管理思想与当时的电气化、标准化、系列化结合,成功地诞生了“少品种大批大量生产”的生产模式,给制造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它推动了工业化发展的进程,美国的“福特制”就是典型代表,它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它存在的基础是当时的市场环境为卖方市场,因而我们也称此生产模式为刚性生产模式,这一模式的生产效率高,单件产品成本低,但它是以损失产品的多样化,掩盖产品个性为代价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竞争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它不仅仅是表面的价格、数量、质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刚性生产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成本增加、过量库存、适应市场的灵敏度低。为此,美国里海大学和GM公司共同提出了柔性生产模式AM(Agile manufacturing),现已成为“21实际制造业战略”。

柔性生产模式的内涵实质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虚拟生产和拟实生产。虚拟生产是指面对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要求企业作出灵敏的反映,而产品越来越复杂、个性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一个企业已不可能快速、经济地制造产品的全部,这就需要建立虚拟组织机构,实现虚拟生产。拟实生产也就是拟实产品开发,它运用仿真、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提供三维可视环境,从产品设计思想的产生、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全过程进行模拟,以实现在实体产品生产制造以前,就能准确预估产品功能及生产工艺性,掌握产品实现方法,减少产品的投入、降低产品开发及生产制造成本。这两点是柔性生产区别于刚性生产模式的根本所在。很明显,柔性生产的精髓在于实现弹性生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

柔性生产模式与刚性生产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建立虚拟企业,实现虚拟生产与拟实生产。②定单决定生产量。柔性生产模式认为,只有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价格与质量不是主要的竞争手段,而只是部分竞争手段,要不断地研发产品,创造产品的特殊使用价值来满足用户,根据定单来确定生产量及小批量品种,这就是柔性生产管理的基本出发点。③建立弹性生产体系。柔性生产根据市场不断需求变化来生产;它产品多、个性强、多样化。而要满足这一生产需求,势必要建立多条流水生产线,由此而带来不同的生产线经常停工,产品成本过高。因此,必须建立弹性生产体系,在同一条生产线上通过设备调整来完成不同品种的批量生产任务,既满足多品种的多样化要求,又使设备流水线的停工时间达到最小。即“只在必要的时间内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④生产区位趋于集中。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柔性生产必须在一个生产区位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尤其是零配件供应商要与装配厂保持距离,以保证零配件及时交货并实现零库存,从而实现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敏反应。⑤人员素质要求高。人是最灵活最具柔性的资源,这是因为人有社会动机,有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人能够在柔性生产模式下通过培训、学习、模仿和掌握信息技术等而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5.关于并行工程

并行工程CE(Concurrent Engineering)于本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的。它是以CIMS信息集成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支持产品开发人员在设计一开始就考虑产品寿命周期中的各种因素实现产品开发过程集成,其主要目标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生产设备系统应用分析 篇5

一、应用现状

按照省公司PMS推进计划,肥西县供电公司作为第一批生产管理系统(PMS)推广单位,自2011年1月10日开始开展PMS数据录入工作,3月9日正式上线运行起,至今已历时10个月时间。

3月底,肥西供电公司变电部分已全部实现PMS线上操作,单轨制运行。7月份,输电线路及10kV城网部分全部实现PMS单轨运行。

目前应用范围主要包括设备台帐、缺陷、运行记录、设备检修、两票等方面。应用现状如下:

设备台账:变电98.8%、输电97.2%、配电77.5%,台账部分还有待努力,加大力度改善,尤其是配电台账部分。

缺陷管理:输电、变电运行情况良好,仅有紧急缺陷暂时没有录入,考虑现场情况而是通过直接开抢修单的模式操作,缺陷及后续相关模块的业务均能实现单轨、闭环;配电部分,受基础台账的影响,缺陷主要字段填写率还有待提升,但是缺陷及后续相关模块的业务均能实现闭环。

运行记录:变电、输电部分已全部实现线上单轨操作,变电运行记录已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准确记录,变电运行及相关人员已经能够常态化应用PMS。输电线路巡视录入率较低,主要是人员对系统理解有偏差,经过巡检指导已完全掌握。配电部分检测记录工作还有待熟练和加强。

检修管理:根据省公司生技部考核指标,检修管理业务的各模块均已实现单轨运行,工作任务单、工作计划、检修记录、停电申请单之间的关联率均能达到100%。

两票管理:变电、输电两票业务均已实现单轨,能够及时归档,并且三级审核已经基本常态化;配电方面,10千伏城网已基本实现单轨、归档率100%,三级审核正在开展中,10千伏农网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期模块:PMS二期应用模块工作正在开展,实验报告、状态检修、备品备件、工器具等已经作为重点工作PMS系统内应用并逐步完善。

二、应用存在的问题

肥西供电公司PMS总体应用情况比较好,特别是单轨推行进度较快,工作

计划、工作任务单和两票开展数量较多,关联率基本达到100%。在巡检过程中

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现描述如下:

1、设备台账完整性还需要完善,相对配网的台账信息需要加大改善力度,设备台账的及时更行有待提高。

2、运行记录中线路巡视登记不及时或是巡视周期内没有登记,配电线路巡

视城网使用情况良好,农网有待提高,配电检测记录数据不完善,计划组织相关

人员及时录入。

3、缺陷部分紧急缺陷部分由于现场工作的紧急,尚不能在PM中完全体现。

4、PMS二期模块应用率不高,备品备件,安全工器具,非现场安装仪器,使用情况一般。

5、配电设备变更后,未及时在PMS系统中录入,导致台账信息部分不准确。

三、巡检支持情况

肥西供电公司PMS巡检人员蒋杰和卢宁2011年10月12日到达肥西现场,开始巡检工作。巡检人员首先向肥西PMS负责人传达了省公司安排的巡检要求

以及国网PMS深化应用的验收要求,并要求组织PMS各单位关键用户学习国网

PMS实用化评价指标。在生产领导组织下,召开《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县公司深化

应用巡检座谈会》,针对肥西县公司现状,各生产相关部门就使用情况做介绍,并提出相关问题,巡检组就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别给出指导意见。由于肥西县

供电公司总体情况良好,巡检组主要就PMS深化应用,全面推广给出相关建议。

10月13日开始巡检人员到肥西供电公司PMS各应用单位检查PMS实际应

用工作,解决前期PMS应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指导各单位开展PMS深化应用。

在这过程中解决了变电电脑出票故障,配网检测记录登记,阳光公司巡视记录,修试所工作票与工单关联,线路工区停电申请出现多条相同的数据等问题。

四、下一步计划

为持续推动和促进PMS深化应用,提高PMS数据质量和应用水平,完成国网和省公司验收,肥西供电公司非常重视,形成了以分管副总、业务相关部门负责人、关键用户共同负责的制度,已经在定期召开PMS例会,通报指标,分析问题,并讨论整改意见。计划如下:

1、对国网的应用化指标继续深入学习,推广PMS应用率,组织关键用户带领其他人员再次学习PMS应用模块。

2、组织输变配相关人员对PMS中设备台账的准备性和完整性再次完善,把不完善、不准确的数据修改好。

3、对应用范围不深入的模块,如二期应用模块,加强推进力度,提升应用水平。

4、单位内部定期对各评价指标进行关注,及时发现并纠正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PMS项目组加强沟通,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

5、制定PMS考核制度,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定期进行考核。

6、变电、输电均已实现单轨,计划10月底配电实现单轨制运行。

生产设备系统应用分析 篇6

一、系统概述

为了节约有限的经费,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现代企业都应当对设备采购的形式进行变革。现在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还比较薄弱,很大程度上还在沿用着旧的管理模式,要适应新体制的要求还需要不断探索。设备管理的内容很多,其中就包括设备的采购。现在的设备管理实际上就是对数据的管理,包括静态实物数据的日常记录以及动态使用数据的采集。而就是对这些数据的采集现在大部分还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即由专人进行手工收集、整理和处理数据,结果往往是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不便于查阅、分析数据。而对于采购部分则问题也很突出,一般是审批购买后对使用情况不再过问,导致很多设备的购买成为浪费,而当需要使用时已面临淘汰,这些问题的症结最终归结于数据信息的滞后、不能实时发布和及时沟通,从而对使用情况无考核依据,造成了盲目的采购和浪费。

这就迫切的需要能有一套适合的、可行的辅助系统来帮助实现完善的管理。系统的目标旨在将设备采购过程结构化、系统化、简单化,使采购业务流程顺畅,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将有限的资金用于购买必要的设备上,减少采购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浪费,使采购信息集中化、有效化,便于今后对采购数据的查阅和分析,充分地利用了信息资源,避免人为操作错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为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二、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实质上是要进行一次大大压缩简化了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也就是在较高层次上以较抽象的方式进行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过程。1组织机构操作方式上的可行性

通过初步的调查分析,我了解到现代企业现有的采购管理方式中的确存在了一些问题,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建立设备采购管理信息系统是可行的并且也是必要的,具体原因如下: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了适应我国企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企业不满足于现有的自身管理现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采购管理又是企业生存、生产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加强企业设备采购的管理工作将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如何保证准确的采购设备,如何为企业生产采购足够的原材料,采用什么方式获取设备,如何及时的获取采购信息等都是现代企业设备采购管理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原来的手工操作、人工管理已不适应这些需求。

因此,改变对现代企业的采购管理十分必要,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无疑为其提供了可能性。基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的企业设备采购管理系统是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领域应用的重要基础课题,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学中一个新的边缘学科。而设备采购管理系统则是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现代企业ERP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能够为企业提供充足的技术保障。

所以改变现代企业现有的设备采购管理方式,开发一个设备采购管理系统来代替人工操作管理采购信息在组织机构操作方式上是完全可行的,并且也是十分必要的。

2.基础数据的可用性

经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即将开发的企业设备采购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合理的数据字典和数据表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数据,实现新老系统过度过程中在用户数据的一致性。3.经济上的可行性

由于技术方面的成熟,并且并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其开发成本是不会很高的。早系统开发完成后,其可以改变以往人工管理的繁琐,可以直接的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有降低出错的几率,提高企业采购部门的办事效率等,这些问题的改进都将直接或间接的为现代企业节省下不下的经费开支。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且可以及,准确,有效地分析统计各种采购信息和管理数据,供上级主管部门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促进企业发展。还有就是这样的开发几乎是一次性的,维护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该系统开发在经济上是可行的。4.技术上的可行性

由于我们所要开发的药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利用现有的条件,在配置相对较低的计算机设备上来完成的。因此,新系统对机器设备的要求不高,在设备较高的机器中,新系统运行的会更稳定,更迅速,具有技术可行性。新系统开发完毕后,对操作人员来说,只要有过操作Windows XP的经历,都能够较顺利的操作。从总体的结构来说操作简洁,易于录入和查询信息,从而方便了用户。因此,本系统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三.功能需求

1.功能模块基本需求

管理的及时性、方便性

该设备采购管理信息系统要能方便的管理设备采购信息,能对采购的设备、采购人员、供应商进行及时的管理,对其信息的修改及时的更新。

.查询灵活性

该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应由管理员管理,但其他用户可以实现查询功能,实现系统的灵活性。2.设备采购管理流程分析

业务流程分析一般采用业务流程图(TFD)来表示,就是用一些规定的符号和连线来表示某个具体的业务过程。业务流程图的绘制一般是按照业务处理的实际过程和步骤进行。业务流程分析的内容包括业务功能分析、业务关系分析、业务流程优化。

经过系统分析,得到设备采购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图如图1 3数据流程分析

把数据在组织中的流动过程抽象出来,专门考虑业务处理中的数据处理模式,目的在于发现和解决数据处理中的问题。它的主要工具是数据流程图(DFD)。数据流程图是现有数据流程的抽象,它舍弃了具体的组织结构、物流、场所等信息,仅从信息流动的角度考虑业务执行的过程。数据流程图的绘制应按业务流程图理出的业务流程顺序,将数据处理过程绘制成数据流程图。对于每个具体业务,再进一步细化,通过更详细的数据流程图描绘更具体的数据处理过程。见图2.图1设备采购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图

图2设备采购管理系统第一层数据流程图

4.功能模块具体分析

本设备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应包括对设备采购的管理,对设备的仓库管理,对供应商管理和用户查询自己设备信息等方面,以实现对设备实行全方位管理。

该系统在达到既减轻设备信息管理人员的负担和工作量,又实现设备采购的规范化管理的前提下,提供设备基本信息的查询,设备入库信息的查询,提供供应商信息的查询,设备信息的查询,采购员信息的查询和库存情况的查询等功能。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1>.用户登录模块

该模块用于工作人员进入系统进行相应的操作,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管理人员有修改相应数据的权限,而普通人员只有查询权限,没有修改数据的权限,并且只能查询相关信息。

2>.供应商信息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管理企业设备的供应商信息,主要是管理供应商的基本信息,并及时更新他们的基本信息。

3>.采购员信息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管理采购员的基本信息以及采购的具体信息,记录每个用户每次采购的设备信息,可以对采购员的采购信息进行删除,增加和修改。

4>.库存信息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对库存中的设备信息管理,根据定期的盘存情况,对设备存信息进行修改,并且根据设备的库存信息来决定采购行为,采购新的设备后要及时更新相应的设备库存信息。

5>.设备损耗记录模块

该模块主要记录仓库中定期盘存后发现损耗设备的相关信息,对其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

6>.设备采购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管理设备采购的相关信息,包括向采购部门发出采购请求的信息和已采购设备的信息的管理和更新。

7>.查询模块

该模块面向普通人员,其功能是为广大人员提供查询供应商信息、采购员信息以及设备库存信息。

设备采购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图如图3所示

图3设备采购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图

四、性能需求

由于设备采购管理所面向的对象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因此该设备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适应一般企业的设备采购管理,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调查了其性能需求:

1.访问该系统网络范围

由于该设备采购管理信息系统所面向的对象企业内部,因此其网络访问范围应限制在企业局域网内,这样既可以防止外网获取企业的生产和采购的相关信息,又可以内部人员的查询需求。

2.最大并发用户数需求

由于企业的用户数量较为庞大,这将导致该系统在查询功能方面的需求较大。因此在最大并发用户数设置方面应考虑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较大的最大并发用户数,但又考虑到企业的服务器的能力,因此最大并发用户数可以设置为1500。

3.访问高峰时期同时在线人数需求

考虑到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限制该设备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瓶颈在于广大用户的查询需求,而用户在工作日访问系统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在这个时间段应该考虑高峰时期同时在线人数的限制,避免是服务器超负荷运行。因此我们最后决定访问高峰时期同时在线人数设置为3000。4.高峰时期系统最长响应时间需求

由于高峰时期用户请求较多,导致服务器负荷较大,因此在高峰时期系统响应时间应该适当延长,但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系统响应时间过长就会无法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因此高峰时期系统最长响应时间我们设置为3000ms。

五.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

1.可靠性

系统的输入信息要符合实际情况,以达到信息的可靠性,这是人为操作。软件本身的可靠性体现在对数据的操作,数据的操作基本以数据库后台操作来实现的,具有一定的封装。数据库有权限,可以有效的保护好数据库中的数据,并且所构建的数据表要有较高的范式,以保证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可用性

在考虑到尽量满足各种用户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要适应各用户的工作特点,把系统做到简单、实用、人性化,实现方便管理,轻松减负。所以该设备采购管理信息系统要界面简单和友好,便于工作人员上手和掌握。

3.简洁自动性

该系统改变了原有手动管理设备信息的方式,变得自动化,使用起来轻松方便。便于工作人员进行设备管理和广大用户查询相关设备信息、供应商信息等。

六、接口需求

该设备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在接口设置方面,由于该系统一方面要满足企业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广大用户的查询需求。因此可以从两方面分别来考虑接口的设置。

1>.企业工作人员日常工作方面的接口需求

在企业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方面,一方面,系统要接受来自采购部门的设备入库,因此要有采购设备信息的输入接口

2>.广大用户的查询方面的接口需求

生产设备系统应用分析 篇7

1 彩色电子印前系统概述

利用电脑完成包括图文影像的输入、处理与输出全过程在内的整个印前流程, 即为彩色电子印前系统, 该系统还可以对图文影像处理及表格安排等进行弹性调整以实现图文整合的完成, 并通过印版、相纸或软片的形式输出。彩色电子印前系统利用计算机集合了编绘、分涂、拷贝与照相等繁杂工作的集成处理, 大大缩减了需要制图室与印刷厂进行图文制作的流程与时间, 对生产效率的有效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而且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的图文整合, 其所显示的图文效果即为接近印刷的效果, 并能够不断重复使用。自上个世纪末我国引进彩色电子印前系统用于地图生产, 到现在已经广泛而稳定的在地图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 彩色电子印前系统在地图生产中的应用因其更新周期短、出图速度快等优势而获取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实现了经济与社会两方面的效益丰收。

2 地图生产中应用彩色电子印前系统的生产流程

彩色电子印前系统的生产流程中主要包括输入、处理与输出这三方面的设备, 其中扫描机或光盘与磁光盘为输入设备, 一台或多台网线连接的PC/Mac电脑工作站为图文处理设备, 而打印机为主要输出设备。

3 彩色电子印前软件的选用与应用要点

3.1 彩色电子印前软件的选用

处理格式为版面描述语言是彩色电子印前软件的显著特色, 即是说, 最后图文输出的兼容性与软件对版面描述语言标准性的统一是软件选取需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地图生产中的地图符号、分色、清绘、图标生产以及图形设计等是用于地图的出版软件必须具备的功能, 而M ac电脑因其绘图软件、图像处理软件以及排版系统等的适用性与稳定性优势, 在彩色电子印前系统中总是居于首选位置。从地图制作的多效性与复杂性出发, 应选择最佳的绘图软件为Freehand、图像处理软件为Photoshop而排版软件为Pagemaker。这三款软件可独立运行又相互兼容并各具所长, 利用Freehand软件生成的EPS格式文件可以进入Photoshop软件与Pagemaker软件内进行操作, 而Photoshop软件生成的TIFF、EPS格式文件可以进入Freehand软件与Pagemaker软件内进行相应处理。

3.2 地图生产中彩色电子印前软件的应用要点

地图生产中应用的彩色电子印前软件有Freehand绘图软件、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与Pagemaker排版软件。

1) Freehand绘图软件。该软件的应用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为减小文件负载量, 可在曲线节点减少的情况下通过钢笔工具的灵巧度并利用连接点与弧线点上的把手绘出漂亮曲线;b.地图色彩可通过色彩名单中的设置与调色盘进行随意调整至满意, 且若调色盘中的新颜色替换色彩名单中的某一色块, 图中该色块的颜色会变成调色盘中调出的新颜色;c.层和排式功能菜单可用于地图符号的分层配置, 利用排式功能菜单可设置每一种线状与面状符号的色彩、注记字体、符号大小及变形等, 而且若有需要可实现同一文件中的全部符号修改;d.点状符号与文字修改可通过Freehand8.0软件中编辑菜单下的查找与替换功能来实现;e.沼泽、沙漠及盐田等特殊符号可通过编辑菜单中的剪/贴入范围内等功能制作, 而拷贝/贴属性功能则可以简单快捷地修改单个符号与注记;f.还有要注重的是Freehand软件的叠印功能, 印刷时地图的线划稍有不套准就会漏白, 为防止印刷后出现漏白现象, 可对线划、黑色注记以及较细的单线盒设定叠印效果。

2) 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该软件主要用于对扫描后清绘底图的处理, 对于分块扫描的底图的处理可先拼接成幅;将底图面积较大的分成几个TIFF文件并导入Freehand软件的不同层面;为加大底图扫描后的对比度, 可通过图像菜单下调节子菜单中的对比度功能来实现, 提高底图的清晰度;电脑绘图时的运行速度可以通过分层显示来加快。

3) Pagemaker排版软件。该软件是用来制作图文混排的图册及图册后的拼版, 是专业的排版软件, 应用要点有:a.置入图文功能可将需要的文件置入Pagemaker文件中, 根据设定好的拍排文方式, 文本文件可绕过图形文件进行自动排文, 而文本在图形四周排列或围绕可通过成分菜单下的文本绕图功能来实现;b.内文与主副标题等内容的排式设定可通过文字菜单下的各功能得以实现, 其中定位子菜单与缩排可以排出整体的目录、表格, 并通过缩排与定位对话框可设定定位对齐方式与定位调整, 且避头点功能的运用可以设定标点符号距离且避免行首标点;c.图文混排图册制作时应先用页面菜单下的主板项目排好每一页需要排版的内容, 通过主板项目可以显示主板内容的各元素, 且修改主板就可以调整版式;d.将该软件用作图册最后的拼版时, 应先在新文件里对拼版页面大小进行设置, 可以用设定的套版色与极细线工具在台纸上准确绘制裁切线、套版线及折叠线, 然后根据拼版方案导入台纸并存成EPS格式的地图文件。

4 结语

总而言之, 彩色电子印前系统在地图生产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具有相当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原有制作基础上为地图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决了地图繁复生产的问题, 大大缩减了生产制作流程与时间, 有效提高了地图生产的效率。因此, 在地图生产与发展中, 充分利用彩色电子印前系统进行制作与生产, 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合一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摘要:地图的艺术性主要是从色彩运用、版式设计以及印刷装帧等各方面综合来体现的, 色彩是地图基于视觉表象的艺术性特征之一, 是地图在满足其实用性的前提下充分而直接表现其艺术性的视觉体现, 在地图设计与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而本文就是从地图的色彩运用方面着手, 对彩色印前系统在地图生产中的应用做简要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彩色电子印前系统,地图生产,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杨兴旺.地图色彩的美学设计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 2007.

[2]刘真, 邓术军, 蔡圣燕.地图色彩管理与设计系统[J].仪器仪表学报, 2004.

[3]周丽燕.地图色彩的重要性及其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6.

[4]郭礼珍, 李霖, 张园玉.基于视觉表象的彩色晕渲地图色彩设计[J].武汉大学学报, 2004.

生产设备系统应用分析 篇8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是一个保证食品安全的预防性管理系统。它运用食品加工、微生物学、质量控制和危险评估等有关原理和方法,对食品原料、加工以至最终食用产品等过程实际存在和潜伏性的危害进行分析判定,找出与最终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关键控制环节,并采取相应措施,使食品的危险性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达到最终产品有较高安全性的目的。

1 HACCP的内容

HACCP系统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即危害分析(HA)及关键控制环节(12CP)。危害分析主要是对与食物原料、加工、运输、贮存、销售及与食用方式有关的实际和潜在的危害进行分析判定,对危害的严重性进行评估,并准确地预测其危险性。CCP包括如何确定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标准和程序,确定改正措施和HACCP运行评价程度以及有效的记录保留系统等。

1.1 危害分析。任何食品的加工操作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危害,这些危害与所用的原料、操作方法、贮存及经营有关。这些危害因素一般包括:产品是否包含微生物的敏感成分;加工中是否有有效灭活微生物的处理步骤;是否存在加工后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的危险,是否有在批发和消费过程中由于不卫生的习惯丽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是否在包袋或消费食用前不进行最后的加热处理。根据危害因素可对食品进行危害分析。

危害分析通常是对食品加:生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的危害进行定性观察和定性的评估。通过对食品的原料、加工及流通渠道三个方面进行危害特征分析,根据分析结论对食品进行分类,在美国将食品分为五类,第一类为特种类,是安全性特别高的婴幼儿食品;第二类是危险性最大的食品,发布重点加强监督管理;第三类食品的危险性比第四类食品要大些,而第五类是危险性最小的食品。危害分析结论往往用来确定食品加工或食品操作过程的卫生要件是否得到控制。

1.2 关键控制点。①确定关键控制点。关键控制点指一个操作通过施予一个预防或控制措施能消除、预防或最大程度地降低一个或几个危害;或在一特定的食品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失去控制后会导致不可接受的健康危险的环节或步骤。关键控制点可分为两类:一类关键控制点(CCPl),能消除和预防危害;二类关键控制点(CCP2)能最大程度减少危害或降低、延迟危害。CCP对危害的控制可以从绝对控制到部

分控制,而且应将关键控制点与常规控制点区分开,以便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②建立ccP的控制标准和程序。控制标准指一个物理、化学或生物性的具体特征值,是用于确认最终产品高度安全性的不可超越的临界值,通过这个值可以评价危害是否可以接受,即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卫生标准)。要有针对性,什么环节采取什么措施,什么样品分析什么项目,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监控程序应确定在各CCP控制标准项目基础上,所采用监控程序应能在CCP失去控制而导致成品出现不可接受的健康危害之前发现。监控必须迅速完成,监测结果必须详细记录。③CCP发生偏差时采取的改正措施。通过对设施卫生、机械器具卫生、从业人员个人卫生、控制微生物的繁殖及日常的微生物检测监控中发现某一环节失去控制时,应立即采取适当的改正措施,以消除由于偏离HACCP计划而存在的

潜在危害。

2 HACCP系统在食品生产中应用的意义

2.1 识别生产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性措施;

2.2 把技术集中用于主要问题和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上,从而减少企业和监督机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出;

2.3 可把预料的危害确定出来,对潜在性危害操作经常进行核查,可判定其产品是否在进行安全生产,以将危害因素消除在对消费者危害之前;

2.4 对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起保护作用,减少食品的原始危害,降低食品成本;

2.5 所采取的安全性措施基本上可适用于在任何地方生产同类食品的参考;

2.6 在HACCP系统监控下的食品生产可达到WTO有关协定要求;

2.7 在控制食源性危害方面,HACCP系统是目前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法;

2.8 在监督工作中可抓主要关键点而对食品卫生影响不大的环节可花费较少时间进行监督,从而减少食品卫生脏督人员对企业的监督频次,减少食品卫生监督人员工作量,同时也可促进生产者对食品安全控制的责任感。

3 实施HACCP注意的问题

3.1 实行HACCP可以促进食品卫生质量的提高,但对中小型食品企业来说进行危害性分析采取CCP措施是比较困难的。而目前我国中小型食品企业在食品生产中占相当大一部分;是所采取的措施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3.2 卫生监督部门可运用HACCP系统进行管理,但这种管理方式只有成为企业自身卫生管理内容时才能显示出其优越性;

3.3 在实施HACCP中涉及的卫生要求大部分不是法定标准,而卫生要求与国家法定的卫生标准有严格的区别,因此,必须逐步完善《食品卫生法》使HACCP成为我国法规建设的一部分。尽快开展这方面的应用研究,有利用完善我国卫生标准法规体系,尽快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 Risk a~sessment methods:appoaehcs for assessing health and envi-ronmcntal risks Covello vT,Merkhofer MW.Plenum Press,New York,1993

[2] 郑鹏然,周树南,主鳊.食品卫生全书.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上一篇:高二月考总结分析下一篇:成语安居乐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