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设备原理

2024-07-02

生产设备原理(共12篇)

生产设备原理 篇1

文丨林鹏

一个完整而又简单的音响系统, 基本上是由音箱、功放、调音台、话筒四部分组成。而调音师往往要使用更复杂的音响系统, 在输入多路信号的时候, 排除话筒之外, 还要录放音卡座、DVD影碟机等。此外还对音频进行专业处理的设备如均衡器、激励器等等。但分析全部工作流程, 最重要的一个位置就是调音台。它起到了一定的承转作用, 下面就对音响设备的工作原理做下简单分析。

1 音源系统

作为音响系统的核心设备, 音响设备的框图音台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特征:首先是根据音频需求, 合理放大信号。其次是根据信号的输出和输入需求, 适当调整频率。一方面是为了音响室监听或舞台返送的信号需求, 提供辅助输出的信号, 但仅限提供两路, 而且不包括立体声的主输出;另一方面则是调节均衡器的音质, 以纠正厅内声学造成的频响误差, 同时对抑制反馈声的啸叫声进行控制。再次是利用效果器加工音色效果, 这一点与乐器和合唱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以弥补音乐美中不足的缺陷, 音乐构成中的效果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是放大功率的功放功能, 属于音频回放设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件。

2 调音系统

2.1 调试处理音频信号

调试调音台可放大音频信号, 当调音台接收了各种不同的音源信号之后, 信号不同, 对放大量的需求也不一样。如人声信号和各种乐器产生的音乐信号就各自不同的振幅, 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技术, 分别调整不同信号的频率。信号不同, 其谐波成分, 频谱分布也不相同, 这样形成的音色也不相同。由于建筑物会对声音带来不同的改变, 所以产生的扩音环境也有所不同。调音师要在不同的环境下, 分别加工进入调音台的不同信号和声音, 将声音尽可能的处理, 和原声接近。通过调音台, 调整各路信号之后, 还要合并各种信号, 最终输出时是标准的左右声道, 作为下一级的输入信号。

2.2 话筒和伴奏通道调试技术

用电脑或CD进行歌曲的播放或调试音乐时, 可将调音台的推子慢推到0d B附近, 在这个位置上, 伴奏音乐或歌声基本上是属于正常音量, 而调音员为了聆听效果, 可到厅内不同位置去感受。例如对乐器的音质等, 可进行增益或对音量反复进行调整, 直到达到满意的音效为止。同时要感觉原唱者的声调, 对伴奏音乐进行调节, 它不会对每一个演唱者的嗓音条件都适合, 原唱者有着不同的音域, 所以为了能使伴奏音乐适应每一个演唱者的嗓音特性, 就要求调音师具备灵敏的听觉反应, 能够对不同演唱者的声音特性做出迅速的反应。在演唱初始, 应在中间位置控制音调, 既不下降、也不提升。当乐曲响起, 若演唱者和音调能合拢, 则无需进行调节;若演唱者感到跟不上高音区或低音区, 则可酌情调节音调。应预先准备两个话筒通道, 首先对话筒的灵敏度进行调试, 外加背景音乐和混响, 通过混响处理声音后, 听起来会比原声更富有现场感、有层次、丰满、圆润。调音员在调制室内工作, 要使用监听音箱进行调音, 同时对返听通道和主通道进行监听, 由于要凭借调音员的个人听觉来调整音质, 因此调音员必须对现场和监听的关系熟知和了解。

2.3 调节音效

当前数字效果器被广泛使用, 它对不同混响效果进行内部固化以供选择。而余音的长短基本上是由混响来决定的, 并直接影响到声音的清晰度。正常情况下, 若演唱者是男低音, 可适当调短些混响的时间, 使声音的清晰度有所提高, 若演唱者是女高音时, 可对混响时间适当延长, 以提高声音的色彩。同时, 由于现场听众和观众的着装也起着吸收声音的作用。所以, 调音师应进行混响时间的适当选择。若没有输出混响声音, 或者是完全是直达声, 就不能对声音起到美化和改善的功能, 所以只在朗诵或开会发言的场合应用。若输出的是无直达声而完全混响声音, 则会造成声音的染色, 既“浴室效应”, 给人严重失真的感觉, 所以对混响声成分的比例适当加大, 可利于对自然混响声的模拟, 让声音听起来更加动听和丰满, 以掩盖噪音的缺陷。

3 周边设备

要想保证现场扩生产生一定的声压级的同时, 又没有声反馈的发生, 就应该有效保护功放和音像。既要对声强的缺陷进行弥补, 同时又要使声音有着足够的情绪度, 就必须在功放和调音台之间安装音频处理系统, 如声音分配器、分频器等等。反馈抑制器和频率均衡器是对声音的反馈进行抑制。压限器是用来保证输入信号特大峰值时, 功率放大器不会出现失真或过载的现象, 对音箱和功放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激励器是对声音效果进行美化, 对低音效果、清晰度立体感、穿透力和音色七大美化和改善的功能。分频器是起到向功放输送不同频段信号的作用, 声音被功放信号放大后被输入到音箱。

在安装音响系统时, 应充分考虑到周边设备的连接顺序和连接位置, 以便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 考虑不周、连接不当, 可能会烧毁设备。一般来讲连接周边设备是需要一定的顺序要求的:在调音台之后连接均衡器, 反馈抑制器放在均衡器之后, 才可将声反馈有效消除, 便于抑制和调节。应在反馈抑制器和均衡器后面放置压限器, 它对音箱和功放起到了保护作用, 对过强的信号起到了抑制的作用。在功放前接激励器, 同时根据需要在功放前连接电子分频器。为了取得最佳的录制效果, 要对限压器参数进行适当的调节, 在压缩状态下, 会破坏声音, 因此不允许压限器长久处于压缩状态。在主扩通道上连接压限器的原则是, 尽力不要使周边设备产生信号提升功能, 这样压限器才能起到保护作用。

4 结语

音源设备及后级扩声决定了音响系统的演出效果, 要想达到满意的演出效果, 不仅需要音响设备各个部门之前的密切配合, 还要注意系统的调试和连接。调音员必须对设备的性能和构造很好的了解和掌握, 有一定的悟性和乐感, 听觉反应要灵敏, 同时具有一定的音乐修养, 这样才能调节出好的音质, 乐于被广大受众所接受。

在当前, 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形式行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种种震撼场面往往需要出现在科幻影视以及战争影视中来, 而在影视制作现场真实地构建出这样的场面往往代价很大或者不可能, 所以影视制作人员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各种影视特效处理技术, 来增加影视作品的画面效果。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就影视特效处理技术相关内容展开分析和讨论。

1使用影视特效处理技术的必要性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 (无论是古装武打作品、现代科技动作作品、科幻作品还是战争作品) 在制作过程中不断使用各类影视特效处理技术, 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

1.1虚构的场景

很多影视作品中存在虚构的场景, 特别是科幻作品中出现的各种外星生物, 还有超级豪华阵容的星河战队,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经典好莱坞科幻片《星球大战》系列中就出现了很多特效技术, 给那个科技还不够发达的时代给人们带来了无限震撼和视觉享受。

1.2不可能完成的动作

有些场景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 但是如果在影视中再次真实地呈现出来则不可能, 比如说动作片中一招致死的场景, 导演自然不会让演员牺牲 (演员也不会服从这样的安排) , 再比如成龙大哥最经典的从高楼上跳下来的场景, 安全系数太低, 自然也会使用特技 (演员做出相应的动作在加上计算机合成软件, 最终实现画面的完成) 。

1.3成本太高的场景

战争片的拍摄成本很高, 需要很多演员, 在很多战争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 也会出现很多攻城、坦克战、空战等场景, 如果真实再现这些场景, 制作成本会很高, 也会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 在拍摄的过程中是不会使用真实再现的手法的, 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影视特效处理技术的介入, 来帮助影片的完成。

2常用影视特效处理技术分析

论影视特效处理技术

文丨王磊

摘要:新世纪以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影视特效处理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人们带来了更为震撼的影视效果。在科技给人们生活不断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 人们对影视效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就影视特效处理技术这一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影视;特效;处理

摘要:音响设备基本上是由连接设备、扩声系统、调音系统及音源系统组成。在音响设备的工作原理中, 调音是一项艺术性极强的操作, 调音员必须对设备的性能和构造很好的了解和掌握, 有一定的悟性和乐感, 听觉反应要灵敏, 同时具有一定的音乐修养, 这样才能调节出好的音质, 才能乐于被广大受众所接受。

关键词:调音,音响设备,工作原理

参考文献

[1]陈浩.如何使用数字调音台解决声反馈啸叫[J].音响技术, 2008 (1) .

[2]陈浩.数字调音台在现场扩声项目中的灵活运用之二如何使用数字调音台解决声反馈啸叫[J].音响技术, 2008 (2) .

[3]王家理.专业音响在分散式声场中的设计与调试[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3) .

[4]武增强, 路建歆.多功能报告厅音频系统的数字化改造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10) .

[5]李艳春.浅谈录音与混音之效果器的原理及应用[J].纪实, 2009 (18) .

生产设备原理 篇2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XXX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氯气的生产原理》。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六个过程来完成本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二第一单元第一节本节课从海水中的氯化物为切入点,主要介绍了工业上制取氯气的方法(即电解饱和食盐水法),以及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两种制取方法都是通过实验来完成,让学生通过对实验产物的验证,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本课时的学习将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既是对前一专题学习内容的巩固又将为后续溴,碘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还将对日后相关电解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由此可见,它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敏捷,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对于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可能还停留在观察阶段,缺乏深层次的分析。此外,在初中科学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常见气体的制备装置,为氯气制备装置的学习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本人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氯气的工业生产和实验室制备的原理。掌握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的操作,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发生装置、净化装置等。【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海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通过氯元素发现史的学习,感受探索的艰辛,体会敢于挑战定论的重要性

3. 通过对尾气进行处理,树立安全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法与学法

依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此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

学生缺乏化学平衡的知识,较难理解氯水既有氯气单质的性质,又有盐酸和次氯酸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好,将很难理解氯水跟不同物质反应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所以氯气与水反应是本节教学难点。

而教学重点,我则分为两点,分别是:1.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2.电解方程式的书写。此外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和过程不是一节课就可以掌握的,需要长时间的体会的训练,也是本节课要重点落实的。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浩瀚的大海,并伴随着海浪的声音使学生入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向学生提出疑问:“大海中究竟蕴藏着哪些元素?”

学生结合已有知识通过交流讨论,能够说出海水的部分成分,如氯化钠。并告诉大家海水中蕴藏了无穷无尽的宝贵资源,引起学生们的积极性,从而导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其次通过提出疑问:“如何从海水中获得食盐呢?”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展示古代“海水晒盐”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化学之于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了STS理念。2.实验探究,掌握原理

基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我将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分析—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达到课时难点的突破。我会先演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学生依据阴极,阳极附近均产生气泡,可得出通电后有新的气体产生。我将引导学生对新生成的气体进行大胆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通过阳极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证明产生氯气。阴极收集的气体靠近酒精灯,有轻微的爆鸣声,证明产生可燃性气体—氢气。我还将引导学生对电解液进行探究,通过打开U形管两端的橡皮塞,分别向溶液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有碱性物质生成。至此,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反应方程式。以此联系工业制备法,简要介绍工业制备氯气的装置。3. 视频播放,了解原理

由工业制取引入到实验室制法,引导学生从化学史话中寻找答案。根据这一原理,人们设计了实验室制备少量氯气的方法。我将通过课堂实验向学生展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让学生们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实验装置的各部分装置的用途。我将通过实验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进行讲解分析。并通过学生自主发现改进实验室制备的装置。4. 形成性练习: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书本P61的4、5两小题

七、板书设计:

氯气的生产原理

一、海水中元素

二、氯气的工业制法

2NaCl + 2H2O === H2↑+ Cl2↑+ 2NaOH 验证:阳极 氯气 阴极 氢气

溶液中 碱液生成

三、氯气的实验室制备法:

生产设备原理 篇3

关键词:马铃薯淀粉加工 加工工艺 加工原理 加工设备;

中图分类号:TS2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0-0014-02

1 引言

我国淀粉工业现代化建设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提高,对国外先进工艺技术的吸收和引进,使马铃薯加工工艺和设备不断的得到改善和提高,现如今我国马铃薯加工的产品质量、品种和生产规模都趋向于国际发展的水平。但是由于受我国市场工艺化推行的制约,使我国马铃薯淀粉加工工艺中出现了多张不同设置的工艺技术,使马铃薯工艺缺乏统一性的认识和了解。

2 马铃薯淀粉加工工艺原理

马铃薯淀粉加工工艺程序复杂,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的操作和控制,确保马铃薯在加工过程中符合一定的标准,提高淀粉加工工艺的质量和效率。一般而言,先接收原料然后卸载储存,马铃薯储存时间应该适当,时间越长,淀粉生产越不利。注意在收购的时候不能让马铃薯破损,防止马铃薯的腐烂,影响淀粉质量。然后根据马铃薯淀粉加工工艺原理的基本步骤进行具体的加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输送设备

将马铃薯由水流输送入螺旋提升螺旋输送机中,在由流槽输送除石机。这个环节主要是运用水流输送的作用,清洁马铃薯。通过调节阀门开度控制整个流送槽中马铃薯与水的比例,均匀的送入除石机中,保持马铃薯的正常流送,引用循环水池用泵援引一股水来冲送马铃薯,以保证马铃薯不会堵塞。

2.2 除石清洗

马铃薯在除石机后随水流送入滚筒清洗机,滚筒清洗机在低液位下工作,彻底清洗马铃薯,由转鼓摩擦进一步清洁马铃薯,由清水机喂入清水,洗去马铃薯上的污水。清洗水由循环泵输送到流送槽作为冲送水,达到循环使用。然后将从滚筒中洗完后的马铃薯流入带喷淋的螺旋输送机,这样就能全面的清晰马铃薯上面的脏水。最后对清洗后的马铃薯进行专门的储存。

2.3 锉磨

马铃薯净化以后,由可调速的喂料螺旋将去皮的马铃薯送入锉磨机,锉磨机通过锯条状的刀片,安装螺旋旋转原理,破碎马铃薯。锉磨的效率直接决定了马铃薯淀粉加工的质量,所以应该有效的加强对锉磨机效率的提高。

2.4 提取细胞液

马铃薯进一步破损后,浆液通过纤维泵泵送进入除砂旋流器。通过离心提取,将马铃薯的淀粉提取出来。

离心提取包括三次离心筛,第一,先把马铃薯浆料放入提取筛中,将马铃薯薯渣中的淀粉充分的分离出来。第二,洗涤淀粉乳,薯渣由纤维泵送入第二次离心筛。第三,再一次提取淀粉,薯渣送入机器中。通过层层提取,确保淀粉提取的质量。

2.5 浓缩精制

浓缩精制主要是把淀粉中的杂质彻底的排除出来,进一步的确保淀粉的质量。旋流除砂站分离淀粉乳中的泥沙,然后由离心机进行洗涤,提高淀粉的浓缩度。

2.6 真空脱水

淀粉乳水分含量大,需要进行脱水。由真空脱水机脱水,然后输送至淀粉干燥程序,通过气流干燥机进行干燥,最后得到优质的淀粉。

3 马铃薯加工主要设备特点

马铃薯的加工设备复杂多样化,下面主要介绍生产线中几种设备装置的特点。

3.1 锉磨机

在马铃薯淀粉加工中锉磨机被广泛的应用,主要作用是对马铃薯进行破损。锉磨机的效率影响整个马铃薯在破损后后续淀粉脱离情况,锉磨机主要采用的是不锈钢,锉磨机经过特殊的设计,安装有几百把锉刀,锉刀之间相互固定又相互分离,有利于锉刀之间旋转,替换。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对锉磨机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现如今的锉磨机主要满足的特点是,成本小、噪音小、安装方便、便于操作、能源损耗小、使用时间长等。

3.2 离心筛

目前我国离心筛技术发达,通过不断的加以改进和设计,离心筛结构平衡度高、高精度的传动部件。离心筛根本厂家的特点分为几组几套,整个离心筛运转过程都是系统操作的,分离效率高、设备转数高、故障率小、稳定性好。

3.3 淀粉旋流器

旋流器主要是为了将固液进行反复的浓缩和洗涤,结构紧凑、分离精度高、密封效果好。

3.4 真空脱水机

真空脱水机随着技术的提高和应用的普及逐步的取代了离心式刮刀离心机,由不锈钢制造,采用高精度传动部件,传动稳定、操作方便、脱水效率高。

4 马铃薯淀粉加工工艺的基本步骤

马铃薯淀粉加工工艺的基本步骤主要首先是对运送过来的马铃薯进行卸载,防止人为的损伤马铃薯,然后储存后的马铃薯在淀粉加工时依次要做的是清洗、破碎、分离、除沙、浓缩精制、真空脱水、烘干、包装。

在马铃薯淀粉加工工艺中所运用的基本设备依次是:专门的马铃薯存储库、皮带输送机、单螺杆泵、锉磨机、淀粉提取机、旋转过滤器、离心机、离心泵、真空旋转脱水机、淀粉气流干燥机、成品包装。

5 工艺自动化控制描述

碎了技术的不断的发展,工艺难度的不断提升,为了满足现如今对淀粉加工的要求,在马铃薯淀粉加工工艺中积极的引进先进的管理控制技术,为马铃薯淀粉加工创造了更多的有利条件。

(1)工艺自动化控制为了提高加工效率,减轻人为的损坏。(2)在设备出现异常的时候能够及时的作出反应将设备故障损失降低到最低,具有高度的精准度和准确性。(3)合理的控制设备的开停,加强了对机器设备的有效的利用,能够根据工艺操作情况对工艺控制点进行自动化的控制调整,方便操作。(4)采用自动化控制,工作人员不需要做去现场做参数的调整,只需要通过自动化的设备进行控制,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在整个工艺中,贯穿使用自动化的控制,提高系统操作的整体的效率,具有高效率、高精准度、高标准、易操作、灵活、方便等特点。

6 结语

马铃薯淀粉加工工艺随着技术的提高而不断的得到改善和发展,马铃薯加工工艺程序复杂多样,每一个环节的操作都影响着淀粉的质量,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马铃薯淀粉的质量,在工艺发展中需要我们不断的吸收先进的技术和加工设备,大力的发展马铃薯工艺自动化的控制,进一步的提高马铃薯的工艺效率和产品质量,使马铃薯淀粉加工满足国家的需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铃薯淀粉产品。

参考文献

[1]瑞典拉尔森公司加工说明.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and 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83.

设备状态标识牌原理及应用 篇4

设备状态标识牌可准确地将设备当前状态标示清楚, 利用不同颜色并配上注释文字即可清晰区别不同的设备状态, 视觉上简洁、直观。

标识牌底面圆盘 (图1) 上按圆周方向标清5种不同的设备状态, 标识牌主体 (图2) 中心位置 (标号1) 处用平垫和螺钉、螺母连接底面圆盘 (图2) 圆心位置, 组装后如图3所示。标识牌主体上有一扇形缺口, 转动圆盘, 可从扇形缺口中依次显示不同设备状态, 视具体情况选择。标识牌采用磁性贴或双面胶固定在设备表面醒目处。可方便、快捷地表示出正常运行、停机保养、设备故障、设备停用及设备封存5种常见状态。稍作调整可以表示更多种状态。不仅适用于设备状态标识, 还可应用于其他需要标识两种以上状态的物体或场所。

线性振动摩擦焊设备及原理 篇5

摘要:文章介绍了线性振动摩擦焊接技术原理及设备构成,线性振动摩擦焊接适用于各种热塑性材料连接,是先进的焊接方法。可焊接大型、形状复杂及装配形状不规则的焊接件。具有众多优点。被誉为绿色焊接技术。

关键词:线性振动摩擦焊;原理;设备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linear vibration friction weld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constitute a principle.Linear vibration friction welding to connect all kinds of thermoplastic materials. Is an advanced welding methods. Welding can be large, complex shape and welding assembly irregularly shaped pieces. Has many advantages. Hailed as the green welding technology.Key words:Linear Vibration Friction Welding;Elements;Equipment1、引言线性振动摩擦焊接是基于摩擦焊的原理而新开发的一种焊接技术。适于精密熔接尺寸较大、形状特殊、难熔材质的产品。振动摩擦焊不受热塑材料的影响,由于它不使用另外的连接件或结合剂就能将各式各样的热塑性零件按工艺焊接起来,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其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突出优点,适应了企业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的需求。2、线性振动摩擦焊接原理使两个压紧在一起的塑料焊件,保持一定的工作压力,振动其中的一个,使其相对另一个做往复位移运动,通过接触面之间、分子间的摩擦,使结合处温度剧升。当温度高到足以使塑料熔化时,使其在固定压力下固化,形成均匀的焊接。两个被焊接的零件必须是相同的热塑料材料,不同材料间的焊接质量不是很好。图1为振动摩擦焊接原理图图1振动摩擦焊接原理图摩擦压力和往复运动频率是影响振动摩擦焊接质量的主要因素。当摩擦压力和往复运动频率增加时,焊接热量输入也随之显著增加。由于材料变形的局部性和不均匀性,压力过大则会影响焊接件往复运动的稳定性,同时也会增加塑性焊接件的流出量,使飞边增大,因此,不能采用太大的压力值。在保证运动平稳的条件下,提高往复运动的频率是增加热输入和提高焊缝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摩擦时间也是线性摩擦焊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但延长摩擦时间不是增加热量输入的最有效方法。因为热传导、对流及高温塑性焊接件的挤出等因素的存在,使得焊接过程中存在一热输入热输出的平衡点。在热平衡之前,增加摩擦时间对增加热输入有效,而在热平衡点之后,增加摩擦时间对热输入作用不大。因此以焊接深度的大小为焊接结束的标准较为可靠。3、设备工作过程及结构两个被焊零件中一个安装在升降台的固定夹具上,另一个安装在和振动器相连的夹具上,升降台启动,做垂直升降运动,由液压系统提供动力并控制工作压力。两个焊接件由升降台压紧在一起,在受压的状态下,振动电源驱动振动器振动,使两个焊接件间产生摩擦热,经过几秒后将两件焊接在一起。停止振动保持压力,熔化的焊接件在压力下短时间内被冷却下来并固化。最后升降台下降并回到卸荷的初始等待位置。本系统由PLC控制器、振动电源、振动器、液压系统、气动系统、人机界面、检测部分等7个主要部分构成。控制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图2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振动电源采用德国VECTRON公司的VCB400-010型频率转换器。它能将频率为50Hz交流电能转换成频率为100Hz~250 Hz的高频电能。具有频率设置、自动调谐、信号反馈、故障报警、振幅设置和检测等功能。振动器是将振动能量源提供的高频电能转换成双向线形的机械振动。它被安装在机器框架的高强度橡胶垫上,由铸铁框架、弹簧组、两个励磁线圈和一组驱动磁铁。弹簧是悬臂式的束状弹簧,有整块高强度的合金加工成的。弹簧的一端与机器框架固定,另一端与夹具相连。振动电源向激励线圈以一定频率交替输入电能,使振动器振动,振动频率和弹簧质量和刚度有关。如果施加的电能频率和系统的共振频率相同,能量消耗为最小。振动器的结构如图3所示。对应不同的夹具,振动器系统有不同的共振频率。这个共振频率是由振动器上的弹簧刚度和连接在弹簧上部件重量决定的。振动器的型号为:VW-2,振动频率在100Hz~250 Hz之间,振动位移幅度在0~1.8mm之间。图3振动器的结构示意图液压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液压缸的驱动力,驱动工作台做垂直升降运动,给被焊接塑料件提供焊接压力,使两个塑料件能稳定的压在一起。液压站为TOKIMEC公司制作,液压缸为PARKER公司制作。传动系统由升降台、两根导向轴、四个直线轴承和液压缸构成。升降台上装有下夹具。升降台的运动位置及速度由安装在框架上的三个位置传感器确定。该三个位置传感器按高度方向布置为上、中、下三处。最下面的位置传感器为升降台的初始工作位置,中间的位置传感器用来降低升降台的运动速度,升降台升到该位置时降低运动速度,使上下夹具可以慢慢合拢。最上面的位置传感器为焊接开始位置。焊接过程完成后,升降台以快速下降到初始位置。气动系统由开关阀、气动三联体、三位五通阀、2节流阀、消音器、汽缸、负压发生器等构成。主要用来驱动安全门的开关运动,焊接工件的定位夹紧。检测部分包括各种接近开关、光电开关、行程开关、位移开关,这些开关起到焊接工件的定位、操作者保护以及焊接深度检测等作用。人机界面在控制系统中起设定工作参数,显示各种信息和结果的作用。机器的操作都将通过人机界面来实现。它有以下工作界面供操作者使用:1)、自动模式界面:进行自动化操作。2)、手动模式界面:进行手工分步操作。3)、自动调谐界面:自动地寻找夹具的工作频率。4)、手动调谐界面:手动寻找夹具的工作频率。5)、参数设定界面:用以设定焊接时间、工作深度、振幅和压力等参数,存储和调用各组参数。6)、报警记录界面:可以显示报警信息的记录。7)、数据记录界面:记录焊接时的各种参数数据。PLC控制器用于设备的过程控制、信号采集、数据参数处理。4、结束语线性振动摩擦焊所需功率仅及传统焊接工艺的1/5~1/15,焊接过程不产生烟尘或有害气体,不产生飞溅,没有孤光和火花,没有放射线。由于具有焊接质量好、效率高、节能、节材、低耗、环保、无污染等优点,线性振动摩擦焊技术被誉为绿色焊接技术,值得大力推广。

生产设备原理 篇6

关键词:教学质量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改造升级的重点时期,预计电子信息产业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光纤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着力推动通信产业科技的整体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在重要的技术领域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我们教学改革建设的工作重心和核心任务。

针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本文在组织实施、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主要解决了如何有效地组织课程的实施、如何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等问题,形成了具体措施和可操作方案。

1 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发展

1.1 以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行业标准为实施依据,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规划上,我们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高职学生动手能力比理论接受起来较快的特点,在授课时摈弃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主线的章节安排方式,改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组织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了四大学习模块,包括传输网的搭建、传输网的业务配置、传输网保护的配置以及传输网的运行维护。每个学习模块又包含了相应的子模块,各个学习模块之间是递推的关系。在具体的讲课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课程的形式,以中兴S320设备组建网络架构为载体,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利用E300网管软件模拟实际的工作情景,学做一体,使学生能在各个工作项目中完成对本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关技能的掌握。

1.2 建设高职特色教材,突出工学结合特色,提高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教材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能够准确定位通信人才培养目标和制定相应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专家教授通过多年来的走访调研各大网络营运公司、设备供应商、各大高职院校,分析出通信技术专业学生从事的具体工作主要是通信系统开局和代维服务行业、通信设备的生产安装,维护维修工作。

为此,本课程教材主要是由主讲教师和行内专家一起的共同参与编订,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理论部分以够用必需,实践部分以实际应用为指导思想,以工程项目为特征,在课程内容上主要针对通信行业以及相关企业的需要和课程对应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选取的。经过多年的课程教学和光纤通信工程实践方面积累的经验,专业教学团队在该课程的设计上做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学做结合,课程中的技能训练与职业认证相结合。同时,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职业认证与顶岗、就业进行很好对接。该课程的建设中,充分考虑了项目化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并且重要的是该课程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中兴通讯企业人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合作开发实训项目、课程资源,并引入现场工程师指导授课。以典型的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实践性、实用性。

1.3 利用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习途径。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辅助资源,为学生课外学习、技术拓展、资料下载提供便捷方式,具有大量的电子书库、电子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行业信息等。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收集了一些相关的案例、视频信息、参考教材和图片等,积累了一定的相关行业知识,及时和学生以及相关专家进行交流。

教学设施完备学院拥有与相关专业配套的各类实验实习设备:电子技术实训室、计算机实训室等基础课实训室;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室、现代通信系统实训室、数字信号处理及EDA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已购置电子通信类、信息技术类、管理类、社会科学类等图书50万余册。

2 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1 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感性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学院依托中兴通讯学院的资源平台,携手清华大学教育学专家,通过研究行业人才培养规律,运用最先进的“I CARE”教学理念设计出一套适合通讯专业实际教学的MIMPS教学法。

MIMPS教学法针对通讯知识的模块化、域化的特点,强调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是完全符合行业需求与高校需求的最新专业教学法。MIMPS代表了五个核心思想,即M-Modularization、I-Interlacement、M-Mission-driven、P-Practical research、S

-Self-evaluation。

教学过程中引入MIMPS教学法,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快乐、高效中实现能力的飞跃与价值的提升。在MIMPS教学法指导下的整个教学过程由多个教学模块构成,每个模块的知识对应一个职业领域,在每个模块中又设置了多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采用理论和实践分层—交织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这样一种“学习实践评价提高”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更快、更深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而且自己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迅速的提高。

2.2 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繁杂的SDH理论进入到实在的应用环境中。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不是简单灌输教学内容,而是从光传输技术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角度去引導和启发学生思考;教师从“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导”学为主;教学方式也从课堂填鸭式转向课堂内外结合式、探究式、研究式,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CAI动画、实物、实验平台和工程现场等多个层次的展示和训练,让学生从繁琐的SDH理论中进入到实实在在的应用环境中,灵活、高效地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2.3 改革考核模式,重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实现了从单一课程考试定成绩向学习全过程考核的转变,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单一的学习结果。作业采取多种形式,有纸质作业、网上习题、实践作业,充分让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成绩考核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

①理论考试

理论考试采用试题库命题,客观公正,试题质量高。主要分为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五大部分。既要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又要考查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实践的考核与成绩考核

实践考核中包含课前预习(10%)、实践操作(30%)、实验报告(40%)、综合分析(20%),并且根据实践方案的设计、检查的效果和实践报告综合进行评定。

③考核与成绩考核

实验成绩占40%,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成绩占60%。

2.4 丰富的现代技术,一流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学院投资数百万元建设了中兴通讯NC助理工程师认证实训中心,包括移动通信实训室、程控交换实训室、光纤通信实训室、数据网络和宽带接入实训室、通信工程施工实训室。校内外专家普遍认为,该实训中心在重庆市开设通信类的高职院校中设备最齐全、功能最完善,而且实训设备均为目前电信运营商使用的主流设备,学生实训内容与实际工程项目一致。实训中心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同时能完成学生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学院除与中兴公司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外,还与重庆电信沙坪坝分公司、重庆华伟(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讯通有限公司、重庆精美通信有限公司、重庆无线绿洲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重庆绿波通信设备有限公司、重庆普天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等共建了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同时通过把课程内容关联的理论研究、工程研究和教学研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形成教、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支持团队老师和优秀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科技创新的能力。

2.5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元素,课程内容体系优化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风驰电掣,这种形势对信息技术教材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跟随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教学团队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想办法使教学内容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构建了教学内容新体系。

2.6 科学设计多層次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结合社会需要和科研优势,根据信息类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生熟练利用“光传输原理”相关知识的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科学合理设置实验项目,保留基础性的精华内容,增加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强调工程应用型实验与实训,拓展先进性前沿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创新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光传输技术的先进性,同时兼顾了用人单位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技术的实用性,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光纤传输的基本理论,掌握光纤通信的传输原理及特征,并结合工程实际掌握有线传输及IP技术。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和完善,优化整合相关实践教学资源,使实验课程的硬件建设与现代通信传输技术完全接轨。

3 实施名师工程,加大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与引进力度

3.1 以跨学科教师组建高水平、年轻化的教学团队。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建设好精品课程的关键。课程组始终把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团队作为核心内容,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强、教学效果好,注重教研相长、教书育人、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光传输原理与设备”课程的教学队伍由4名副教授、1名高级工程师和3名讲师,共8人组成,其中硕士4(含在读硕士1人)人、学士4人。课程组教师主要教研方向是光纤通信系统、通信工程、微波卫星传输技术、通信信息网、程控交换原理、三代/四代移动通信、无线接入技术等领域,教学队伍有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分布,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交汇融合于光传输原理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他们多年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从事通信传输及通信系统相关技术和产品的设计开发、技术应用、系统维护、光传输新设备培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学改革的丰富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创新研究成果。

3.2 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加强专业教师在能力标准开发、课程设计、行业联系、教材开发、现场教学方法、评估鉴定标准制订、职场健康与安全、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对新进大学生进行半年以上顶岗实践、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进行2~3个月的工作实践、参加短期技术培训、参加专业进修等途径,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强化实践技能,提高教学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

3.3 建立健全兼职教师管理机制,构建兼职教师资源库,优化“双师”结构。聘请50名左右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提高,逐步实现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目标,为专业建设提供师资保障。

3.4 坚持教学研讨活动,坚持观摩听课制度。除正常的教学研究以外,还开展平均每学期至少6次的教学方法、学术研讨活动,内容包括对通信问题的专题报告和讨论、教学方法的讨论、学科发展及前沿的介绍、实验课程的改革、在研教改项目的讨论等等。每一位中青年教师都按计划进行专题报告,相互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组织青年教师到指导教师课堂现场学习,并组织青年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听课,指导教师向青年教师传授讲课经验与技巧,并提供有关讲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指导教师还要指导青年教师开展习题讲评,检查督促教案编写,传授讲课经验。

3.5 树立团结协作意识,实施多元化评价,完善奖励机制。以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为优先评选奖励的重点,在工资升级、职称评定中,对在教学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如精品课程组成员、教学成果奖获得者、骨干教师、先进工作者等可以优先考虑。对各种竞赛获奖、教学成果获奖、教材出版、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论文等都有明确的激励制度。同时加强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政治业务素质,充分发挥评选奖励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加快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教学督学及听课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反馈意见。教学团队的教师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6人次,实验室先进工作者4人次,学院优秀骨干5人次。

4 总结

本课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着力加强质量标准建设,着力优化专业结构,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着力改革体制机制,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力争在解决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取得新突破。同时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明确不足,把握方向,集中力量,形成优势,通过调研、分析,明确进一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本课程还对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教学录像等进行编辑、修改、充实和完善,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学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在教学梯队人员学历水平、职称结构等方面全面加强,强化青年教师培养,以具体措施和可操作方案,建立了长效机制。在组织实施、应用示范、专业建设等方面,特色鲜明,创新性强,成效显著,对于推进光传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国才.计算机通信网络教学中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方法探讨.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2009(12):37-39.

[2]缪瑞.选取适当手段和方法优化教学效果.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45.

[3]任宇.高等教育学选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5.

[4]郭山红.《CDMA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军工高教研究.2003.3:26-28.

[5]傅全英.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与维度分析.现代教育科学.2005.1.

[6]赵明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西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的研究 篇7

1.1 制药工程概括

西药制药工程学研究的首要目标是运用先进的系统设计理念和工程技术手段制造安全、有效和可靠的中药产品, 这从西药物质基础的角度可归结为研发确保西药产品化学组成稳定和均一的制药技术。据此, 西药制药工程学当前急需研究的重大关键技术是:快速有效的过程参数检测和化学物质在线分析手段;高效稳健的药品生产工艺;先进适用的过程优化控制方法和制药装备;科学可靠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方法。西药制药工程学的研发任务表明, 它涉及药物分析与质量评价、过程分析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业仪表与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工业系统工程等众多学科, 既需要研发各类先进的制药工程方法、工艺和设备;又必须研究西药质控方法和仪器分析技术;还需开发与西药制造过程相关的信号检测技术、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各类综合性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等。

1.2 技术工艺

目前我国西药生产过程依然是粗放型制造模式, 在制药工程方法和制药工艺方面存在一系列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急待攻克。

例如, 在药品的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剂、灭菌等制药全过程中, 各步单元制药设备独立运行操作模式仍较为普遍, 尚未达到各单元制药设备间的集成联用与智能化控制, 导致物料转运过程损失、生产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并且因敞口暴露时间较长, 增加了物料污染及有效成分损失等可能性。此外, 由于影响产品质量的制药工艺参数和质控指标 (如温度、时间、压力、体积、流量、湿度、密度、粒度、p H值、有效成分的浓度、混和均匀度、硬度、包衣均匀性等) 缺乏在线检测和分析设备, 没有实现全过程监控, 人工操作的波动因素得不到有效控制, 制药过程参数难以优化, 形成药品质量控制方面的技术盲点, 导致不同生产批次药品间的化学组成差异较大, 质量达不到稳定均一。

2 对制药工程设备的研究分析

随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制药工业的发展。GMP对直接参与药品生产的制药设备作了指导性的规定:设备的设计、选型、安装应符合生产要求, 易于清洗、消毒和灭菌, 便于生产操作和维修、保养, 并能防止差错和减少污染。新建的和实施GMP改造的药品生产企业都迫切要求购买符合Glff P要求的制药设备。制药设备是否符合制药工艺要求, 怎么样的设备才符合GMP要求, GMP对制药设备在外观、结构设计、材质、检验、在线监测控制、验证技术指标等方面有什么要求等等, 是选择设备时必须明确的重要问题。而制药工艺的复杂性又决定了设备功能的多样化, 制药设备的优劣也主要反映在能否满足使用和洁净环境的适用性上。另外, 制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 如何提高综合利用率、挖掘生产潜力、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等, 这些也都成为现代制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增强竞争能力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此设备管理如何与GMP管理相适应以确保药品生产的顺利进行, 是企业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1 设备管理的标准操作规程SOP

在GMP管理的实施中,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实际工作中推行标准操作规程SOP管理, 即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任何与之相关的工作都必须完全按照SOP进行, 这样, 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而且可以避免因人为原因造成工作失误影响药品质量, 在设备管理中推行SOP管理, 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一方面, 在设备日常管理工作中可以规范工作方法, 便于跟踪管理。例如:制药生产设备各种运行记录的填写、收集汇总分析的SOP化, 便于主管领导和生产计划部门对全厂设备运行状况的掌握, 以合理安排全厂的药品生产设备的添置, 申请采购、开箱安装调试、验收等工作的SOP化, 可以提高设备添置的合理性、减少风险, 加强设备的档案管理便于设备的跟踪管理;另一方面, 在设备的生产运行过程中可以规范工人的操作, 提高操作技能。例如, 设各操作的SOP化, 可以提高生产工人对设备的操作技能, 减小生产工人之间的技能差异;设备维修的SOP化, 可以提高维修工的工作效率, 减少设备的停机时间, 确保药品生产顺利进行。

2.2 完善维修管理体系

做好设备维修与管理工作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 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建立经济责任考核制度, 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现代技术管好、用好和修好设备, 使每个员工都能懂得生产靠设备, 设备靠管理, 管理出效益的道理。

2.2.1 认真执行GMP设备管理制度

(1) 加强设备前期管理工作。

工程技术和维修管理人员应从设备安装开始, 根据设备对房屋、基础、水、电、气等技术要求, 进行现场准备, 协助配合设备厂商的技术人员全程参与设备的安装、调试和验收工作.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设备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和维护保养方法等, 为编写设备GMP操作文件和管理文件等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提高对设备的熟悉程度。为使用、保养和维护修理奠定基础。

(2) 坚持设备巡查制度。

GMP管理文件中规定了每周、每天的设备巡查制度, 维修与管理人员每周要巡查责任区内的生产及辅助设备, 并记录检查结果, 发现问题应以书面形式报告设备管理部门负责人。巡查内容主要包括:设备润滑情况、设备外观情况、设备运行状态、员工操作设备情况等。车间设备员负责每天的设备巡查工作, 主要检查运行设备的温度、压力和声音等技术参数, 记录检查结果, 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向主管人员报告。

(3) 坚持维修工作记录制度。

GMP管理文件中规定维修人员完成每项设备维修工作时, 都要进行工作记录, 并需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设备保养和维修工作完成后, 应填写检修或保养日期、保养内容、故障现象、故障排除情况、更换元器件名称及型号数量、维修结果等, 维修人员签字。

2.2.2 补充和完善GMP文件

随着现代化制药生产线设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数量的增加, 对设备维修与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GMP文件内容及设备维修管理标准化操作程序, 充分发挥生产设备的工作效能, 提高生产率, 满足疫苗生产及科研等工作的需要。管理人员在设备安装调试和验收合格后, 应根据设备技术参数及设备运行状况, 及时补充和修改设备维护保养计划, 制定维修人员工作考核和设备运行状况评价标准, 使GMP文件内容更趋合理。

2.2.3 提高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维修技能, 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设备的使用寿命、设备的维护周期和正常的管理工作。因此, 加强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是设备管理能否上台阶的重要条件, 通过培训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 建立一支稳定的维修队伍, 确保维修质量。通过考核, 提高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少杰.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优化制药工艺[J].沈阳医科大学学报, 2008 (1) .

[2]姜红.浅谈新药研发的误区[J].江苏医药, 2008 (10) .

[3]张志国, 曹臣.对521中西药剂型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业, 2008 (2) .

[4]刘华本, 陈晓萍, 范元军.制药设备清洁验证的关键步骤[N].医药导报, 2009-05.

恒温恒湿设备的原理与检修 篇8

随着现代传感、制冷等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恒温恒湿设备应运而生,给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在工业生产方面和实验室,有些产品的生产和试件的实验必须在恒温恒湿环境下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但恒温恒湿设备技术资料和维修资料都比较少,给维修带来极大的不便,除非是厂方技术人员,一般情况下一旦出了故障,用户就只有停产了。我院学生在安康市福利工贸有限公司天实商混分公司实习期间,其水泥试件培养室出现了故障。它就是一个恒温恒湿设备实验室,该实验室的作用是将每个批次水泥试件放在培养室里,室内温度为20°C,湿度为95%,放置28天,然后测试试件抗压强度等指标,判断水泥是否合格。为此,我们对该设备做了详细研究和检测,最后排除故障。现将该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做一个详细解答,给遇到维修该设备的技术人员提供借鉴。同时就常见故障的排除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2 恒温恒湿设备的组成

恒温恒湿设备是由制冷系统、加热系统、水循环系统、电控系统四部分组成,整体分为机械和电气两大部分。

2.1 机械部分如(图1)所示

图中标本培养室就是放置水泥试件的房间,该房间要求密闭,给房间保持恒温恒湿提供基本条件。

水循环系统由水槽、水管、水泵、壳管式换热器、雾化喷头组成。其中水槽的水面和标本培养室的地面平行。水泵把水从水槽抽取经过壳管式换热器由雾化喷头把水喷洒到标本培养室的空间,其中壳管式换热器的作用是将水的温度调节到室温需要的范围,雾化喷头的作用是调节室内的湿度。水槽的水进入水管的入口处安装有止回阀,防止水泵不工作时水循环系统里的水倒流回水槽,造成系统里缺水。

制冷系统由壳管式换热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风扇组成。壳管式换热器由蒸发器、加热器、外壳体、浮球式磁控开关组成。图中加热器、浮球式磁控开关未画出。制冷的原理是卡诺逆循环方式,即把热量从低温热源传送到高温热源去,本设备的低温热源就是循环水,高温热源就是室外空气环境,因为夏天室外空气环境温度往往高于室内温度。卡诺逆循环作用就是使低温热源的温度降得更低,高温热源的温度升的更高。要完成这一过程,用压缩机将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液太冷媒,由冷凝器、风扇散热,由节流装置将高温高压的液太冷媒输送到低温低压的蒸发器,冷媒由液态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吸热,将水中的热量吸走,完成换热,水温降低,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再由压缩机吸回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液态,如此周而复始,实现室内降温要求。制冷用于标本培养室温度高于20°C的时候。

加热系统就是在壳管式换热器内部安放一个电加热管,当水温低于20°C的时候,制冷停止,由电加热管加热使水温升高,实现室内升温要求。

2.2 电气部分如(图2)所示

在(图2)中,键盘和显示屏用来完成人机对话,显示屏显示温度湿度数值,键盘完成温度和湿度的设置工作。控制中心是用来接受传感器信号以及键盘设置信号,即时输出显示信号给显示屏,再就是控制中心根据温度和湿度的要求驱动执行元件K1或K2或K3。一般来说,只要输入的工作电压正常,控制中心、键盘、显示屏的电器故障极低,对维修人员而言,在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下面着重介绍一下传感器和执行元件。

温度传感器的种类很多,本设备采用NTC半导体元件测量温度,其特性具有负温度系数,也就是随温度升高其阻值变小。本设备用了两个温度传感器,一个传感器测量室内空气温度,另一个传感器表面包着纱布,将多余纱布放在一个小水槽里吸水传到传感器上,该传感器测量的是水蒸发时的温度。相当于我们经常看到的普通温度计,一只测量空气温度,另一只下面包着纱布放在水槽里,测量水蒸发时的温度,通过湿度对照表就可以查到当前空气的湿度值。本设备的控制中心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来判断室内的湿度是否符合要求的。

水位传感器的种类也很多,本设备采用浮球式磁控开关传感器测量水循环系统里水的有无。该传感器的结构是:在滑杆的外面套着一个环形磁性浮球,随着水位的升高和绛低浮球跟着升降,滑杆内部封装一个由两根引线引出的常开型干簧管,实际就是一个磁控开关,磁铁靠近时开关闭合,磁铁远离时开关断开。该传感器安放在壳管式换热器里,有水时浮球升高干簧管开关断开,无水时浮球降低干簧管开关闭合,控制中心根据干簧管开关的闭合或断开情况判断水循环系统里水的有无。

执行元件继电器K1、K2、K3分别控制水泵M1、压缩机M2和风扇M3、加热管的启停任务。

3 恒温恒湿设备的工作原理

前面介绍了该恒温恒湿设备的组成,下面进一步说明该设备如何自动完成温度和湿度控制的。如(图3)为控制流程图,从图中可见,首先启动水泵工作,控制中心判断水循环系统里是否有水,若没水或者水循环系统有故障,则整个设备就不工作,若水循环系统正常控制中心进一步判断室内温度,若温度过低(冬天)启动加热设备,若温度过高(夏天)启动制冷设备,使室内温度保持在设定范围内,控制中心最后判断室内湿度是否符合设定值,若符合湿度设定值则水泵停止,否则水泵继续运行。

4 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

如表1所示。

5 设备的不足之处

(1)室内水槽补水是靠人工完成的,当没有及时补水而缺水时,控制中心会误判而停机。

(2)雾化喷头可以改成超声波加湿器效果会更好。

摘要:针对恒温恒湿设备应用越来越多而技术资料相对较少的情况,本文对恒温恒湿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常见故障做了比较具体的阐述,为检修该类设备的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恒温恒湿,结构,原理,检修

参考文献

[1]任华,郭咏虹,何茹肖.工程训练——工业系统的测量、驱动与控制[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8

[2]王毓银.数字电路逻辑设计:脉冲与数字电路[M].教育出版社,1992.4.

锅炉原理及设备教学研究探索 篇9

一、“锅炉原理及设备”课程教学特点及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锅炉原理及设备(锅炉原理)是一门传统的经典专业课程,多年来众多教师总结了此课程的教学特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不同,专业课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教学内容的原理部分与基础课相联系,而具体设备和工艺又与科技的发展紧密相关。所以在讲授时需要在结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能与当前的技术发展相适应。具体到“电厂锅炉原理及设备”这门课程,首先需注重将基础课程(主要是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的理论知识应用到锅炉上,同时重点讲授具体设备(例如水冷壁、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主要受热面)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但作为一门主要专业课,如何让学生透彻深入地掌握这些理论应用及设备,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找出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

1.教学内容的问题。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最主要的问题是授课内容多,而课时相对不足。电厂锅炉原理及设备授课内容中除包括基本理论的应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结构、运行和操作的初步知识外,还应让学生了解目前的最新技术发展,例如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循环中的锅炉型式及运行特点、脱硫脱硝等火电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这些新知识的引入使授课内容大幅增加。而在目前宽基础、重能力的大环境下,教学管理模式的改变使得专业课程学时被压缩,本门课程的学时数只有40学时。因此如何调节课程内容增加和学时不足的矛盾是电厂锅炉原理及设备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其次,目前教材内容相对陈旧,与当前实际着一定差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厂锅炉的参数逐渐提高,相关技术及设备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而教材的出版需要经过编写、修改、审阅等程序,周期较长,所以目前使用教材的内容多是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前的锅炉技术;如果完全按教材内容进行授课,无法体现最新的锅炉技术水平,对学生适应今后的工作不利。

2.教学方法的问题。目前高校电厂锅炉原理及设备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基础课程类似,大多完全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在这种灌输式填鸭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学习,多存在厌学、惰学的情绪,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通过调查发现,教学效果差的关键是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缺少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另外,专业课与基础课在内容、作用上有较大区别,电厂锅炉原理及设备的教学重点在于锅炉的设备,如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电厂锅炉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所面对的问题。传统的锅炉教学方式是通过语言描述,辅之以示意图或图片来讲解,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对设备结构更是难以描述准确、清晰。

二、关于改进锅炉教学的一些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经验的总结和整理、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本文提出一些改进锅炉教学的具体方法。

1.改善教学内容。讲透基本原理和设备,兼顾新技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习好专业课程对学生适应之后的工作岗位,培养良好的工作能力至关重要。这就要求专业课教材应该与时俱进,然而锅炉原理及设备教材的内容多数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些老化现象。比如:目前我国新建机组均以600MW及以上机组为主,其结构、布置、控制、运行特点和原来300MW以下的机组都有较大的差别,现行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将来就业去向存在一定的滞后。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多了解一些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在课堂上对书本知识进行有益的补充。平时,还可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图书馆,上网去查找一些新的技术,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传统教学方式有自己本身的优势,但也有明显的缺点。锅炉原理与设备作为典型的高校工科专业课程,从其内容看,需要补充先进的教学方式使其教学过程更高效;同时,依然需要传统教学方式作为基础。

多媒体课件以及多媒体技术相比传统的板书教学优势明显,首先多媒体形式更直观,容易让学生接受,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体会抽象事物,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复杂锅炉设备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在多媒体设备上用图和动画的方式讲解使既清晰明了又简洁轻松,事半功倍。同时多媒体授课优化了教学结构,增加了课题容量,并且减少了无效板书时间,提高了课堂时间利用效率;学习环境良好,方便教师掌握课堂秩序,需要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时,不必到黑板等特定的地方用手或教鞭进行指示,使教学更加灵活[5,6]。例如讲解锅炉的工作过程时,燃烧系统的燃料、空气及燃烧产物的流程,汽水系统中水、蒸汽的流动过程,都可以采用动画的方式进行指示,比板书或图片的方式要清晰明了很多,学生也容易接受。

但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学不能过重地依赖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在具有众多优点的同时,也有其缺陷。例如,多媒体教学由于信息量大,速度快,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上,中等及以下水平的学生不容易跟上节奏,导致思维疲倦、懈怠,降低了整体教学效果。而板书教学虽然传统,却依旧有其魅力,板书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重点提示,将知识结构逐步呈现,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和吸收知识。特别在理论性比较强的工作原理部分,例如讲解锅炉燃料燃烧计算时,燃料中各元素燃烧所需空气量及燃烧产物量,尽量把化学反应方程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一个回顾的时间,对于计算公式里繁多的系数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再如,锅水自然循环部分时,水循环动力的公式用板书的方式逐项写出,可以使学生对每一项的意义理解更深刻,记忆也更牢固;在这些部分传统的板书教学可以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7,8,9,10,11,12]

总之,在锅炉原理及设备课程教学过程中,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板书教学不是冲突的,两者的合理结合对教学效果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三、结语

锅炉原理及设备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目前在教学内容上落后于现实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与本课程的特点不匹配等一些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对此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进。

摘要:锅炉原理及设备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落后于现实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本课程的特点不匹配和教学环境协调性差等。本文以上述问题为出发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对电厂锅炉原理及设备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进。研究成果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和学生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安全生产管理中基本原理及应用 篇10

人们对生产事故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事故频发倾向论和以海因里希因果连续论为代表的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主要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 以及强调全面认识、控制生产事故, 以本质安全为目标的现代系统安全理论。

生产事故有三种直接后果:伤人、物损毁和环境受损害。实际生产事故分析中, 较多采用因果连锁模型分析事故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找到人与物轨迹交叉点, 即事故点, 然后探究事故背后的原因。防控事故步骤是:提出安全或减灾目标—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主要问题—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方案—评价—新的目标[1], 效果显著, 积累了丰富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但存在三点不足:一是, 事先控制中, 抽象说教多, 具体操作指导少, 缺乏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二是, 在事中控制中与事后控制中, 经验教训总结多, 理论支持少, 监控缺位;三是, 制度建设存在缺陷, 基本上局限在对现场进行“点与线”分析, 看到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笼统认为, 事故背后是管理落后。

2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理论主要内容

传统安全系统理论认为, 安全系统论有两个系统对象, 一是事故系统, 二是安全系统。事故系统指出了事故源头, 有了防范事故的基本目标和对象, 但没有指明系统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就“事”论“事”,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安全系统强调事前预防因素, 重视事先控制, 同样没有指出各因素之间关系、更没有涉及子系统微观结构和系统作用机理, [4]缺乏对事故预防的具体操作指导。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理论指出, 系统六大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关系, 提出了安全链、三角链、外环链等概念[2]。该系统作用机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和管理水平下, 人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与技术, 通过对物的控制, 来实现系统目标。着重探讨系统安全的微观基础, 为达到本质安全指明了分析方向和途径。事故发生是系统的某子系统失控:可能是元素本身的问题, 也可能是子系统, 或其接口处链条问题, 最终导致使系统能量非控制渠道释放, 系统目标无法实现。

用该理论分析事故, 事故背后的东西一目了然。

3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中的基本原理

3.1 玻璃窗原理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1995年提出了破窗原理: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 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时, 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有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 这些“破窗”形成一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 犯罪和事故就会滋生、蔓延。 这个原理说明环境具有非常强的暗示和诱导作用。威尔逊和凯林在提出这个理论时, 指出破窗“没有及时修复”, 该理论才会应验。

从安全链原理看, 要高度警觉第一扇破窗和可能破碎的玻璃窗, 出一扇, 修一扇, 及时排查, 建立一套预警系统和分析检查制度, 把生产隐患、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与玻璃窗原理对应, “墨菲定律”指出: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 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 它总会发生, 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这就是说, 当人们麻痹大意之时, 小小的疏忽, “坏事”或者“烂苹果”正在形成、出现, 并可能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因此, 我们必须及时清除它, 只有时刻从“隐患险于明火, 防范胜于救灾, 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出发, 才能防止其“必然发生”!

有破窗, 一定在某处, 一定会传染, 千万不要忘记其影响, 注意“破窗”附近的“窗边”。窗边现象:如果一群小孩在玻璃窗附近踢球, 时间稍长, 窗户的玻璃被打碎。按大数定律, 这种现象一定发生[2]。这种现象与“破窗原理”指出的无序氛围引发的某些恶意行为不同, 其一是小孩子不懂事、不明白问题的严重性“在玻璃窗附近踢球”;其二是小孩子调皮, 故意“在玻璃窗附近踢球”。

现实中一些单位企业和个人, 对隐患麻木不仁, 如同“一群小孩”, 要么对安全生产管理只是要求“大家注意一点”, 不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允许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 超能力生产、开采, 作业环境恶劣等;要么对安全隐患麻木不仁, 抱着侥幸心理违章生产、作业, 实际上是允许“在玻璃窗附近踢球”, 结果“玻璃被打碎”, 酿成生产责任事故。

用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理论分析上面“原理一现象”, 根本问题在于, 上是子系统失控, 如三角链“人—技术—物”失控, 造成物损毁, 或人员伤亡, 甚至整个系统出现问题。

3.2 转换原理

目前, 我国处于高发期, 与“环境”和“物”相关的三角链很容易成为“破窗”, 如有些酒店和厂矿安全生产环境恶劣, 安全设备作为摆设。但更严重的是“人”不按规定规范作业、监管缺位、对隐患抱侥幸心理等安全责任事故屡屡出现, 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转变和提升人的安全理念。

3.2.1 因果转换原理:

人处于系统中心, 起主导作用, 但不能简单地认为人是唯一主导元素, 许多情况下人与物又互为因果。

任何生产事故, 总是发生在某个子系统中, 轨迹交叉理论强调两者交叉之处是事故点, 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 物的不安全状态诱发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又促进了物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与发展。但该理论忽视了一旦“物”等其他元素成为主导元素, 那么整个系统极不稳定, 子系统与系统的关系混乱, 随时可能发生事故[3]。

例如“环境”异常糟糕, 成为主导元素, 从图1看, 这时系统是极其不稳定的, 缺乏对子系统控制, 情况非常复杂、棘手。太湖发生的水蓝藻污染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结果我们只能事后进行控制, 十分被动。

现实中另一个实际问题是“安全管理老大难, 老大一抓就不难”。主导元素“人”的作用不能弱化, 更不能缺失, 应该提升。我国四川南充市首先提出“党管安全”、“第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先进理念, 建立了税前提取安全费用制度、伤亡事故赔偿金制度、安全生产风险抵押和安全生产违法及隐患举报奖励制度, 幷明确了费用的提取标准与管理办法, 这些措施操作性强, 效果显著, 使区域安全生产局面极大改观, 该市成为全国安全生产的典型。

3.2.2 路径依赖原理:

一旦人们做出了某种选择, 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 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

这个原理由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提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 是同样道理, 早期的事故倾向理论也验证了该原理, 提供了支持的实证案例与资料。表述的是人的一种惰性, 虽非绝对, 但反映了多数实际情况, 例如, 所有发生的生产责任事故有一个共性:总是存在失误与错误。国家安监局一位负责人说:“几乎每一起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80%以上的生产灾难都属于责任事故, 都属人祸。”

根据这两原理, 安全生产管理要重视“转换”, 理念是要进入员工的思想里才有用;从改变人的安全生产意识着手, 警惕“因果转换”, 防止“物”成为主导因素;制度建设、监管落实是过程, 贵在执行,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安全生产管理是落实到个人、到组织和平常细节中, 最终提高人的素质, 改“路径依赖”为“路径指引”, 重视养成良好的习惯, 重视管理中的细节, 形成良好的“惯性力量”使事故难以发生。使先进安全理念进一步细化成可操作的步骤与标准, 建设好本质安全的基础和关键。

3.3 观控原理

3.3.1 能观能控原理:

系统必须可控, 通过接口 (系统的链条) , 输入信息, 改善和控制系统行为;通过输出的反馈信息, 观测系统的行为, 使系统能观能控, 对生产目标做出贡献。

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 系统构成要素“信息”的功能往往失灵, 事后控制过多, 使很多可以避免的损失发生。例如, 一些生产现场缺乏安全监控点、防护栏, 灾害的预警手段和机制落后等, 因此, 要预测查找哪些接口可能出现问题, 确定主三角链, 建立现场监控点, 如对生产现场的“三点控制”, 对“危险点、危害点、事故多发点”控制, 现场解决问题, 及时消除隐患。[5]

3.3.2 屏障原理:

设置最后一道屏障预防危险和有害因素作用发生。要达到本质安全, 必须回答:“最后的屏障是什么, 在哪里。”从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图看, 例如, 要避免“人-物”链条失控, 做到: (1) 增设提醒、防爆、隔离、锁止人与物的信息仪器装置, 如报警仪、安全栏杆、安全网、保险丝、安全阀等; (2) 在可能条件下, 达到“物”自检、锁止, 改进设计与功能, 如自检仪、防爆电气设备, 当防爆性能破坏时则自行切断电源。

4 启示

目前我国GDP快速增长, 企业利润、业绩上升, 而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外环链上“信息、环境、管理、物、技术”等元素之间关系没有提升, 系统能量不断积聚, 这时如果与“人”相关的链条出现问题, 子系统能量释放就会失控, 状况堪忧。因此, 要充分注意不同阶段玻璃窗的类型。当前, 首先强化与“环境”和“物”相关的链条和三角链, 一方面要建立反映作业现场状况的信息系统:从技术层面上安装监控仪器, 及时准确披露信息, 从制度上保证严惩隐瞒不良信息, 另一方面要改善作业环境, “放水露底”, 暴露隐患, 清理消除。

其次, 从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入手, 监控“玻璃窗”办法要过硬, 既要考虑制度可行性, 对意外事件的处理有预定程序, 又要确定制度有效的范围, 严格督促制度执行, 增加“人”违规成本, 建立职工劳动保护、保险法规, 完善安全风险抵押金等制度。[6]

要鼓励、奖励补窗行为, 让员工不以破窗为理由同流合污, 以补窗为荣, 亡羊补牢。

最后, 坚持“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 管理者、一把手要深入现场, 了解第一手资料, 检查、落实现场5S管理、红牌战术、目视管理、定置管理, 注重“细节管理”, 及时发现和清理有隐患的“玻璃窗”。

参考文献

[1]JOHN LAMBE IT.工作环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91-92.

[2]谢力.生产管理中的安全链原理[J].企业活力, 2006 (9) :90-91.

[3]胡正祥.安全管理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 89-90.

[4]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100-104.

[5]杨剑, 黄英, 金小玲.班组长现场管理精要[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35-37, 78-80.

生产设备原理 篇11

关键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项目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5-0089-02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原理与维修”课程是我校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对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工作原理和典型设备的电路组成有较全面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技能打下基础,培养学生成为能够在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近代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课程的内容也随着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发展而调整,课程模式及教学方法则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及教学改革的深入而更新,经历了从学科课程到项目课程的变化。

所谓项目课程,指的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课程内容组织并非围绕一个个工作任务来进行,而是围绕一个个精心选择的典型产品或服务来进行,严格地说是围绕基于典型产品或服务的活动来进行的。

项目课程的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定位专业面向的岗位、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定义任务的职业能力、编制专业教学标准、编制专业课程标准、设计项目教学方案、开发项目课程教学资源。下面以“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原理与维修”课程为例,阐述项目课程开发的步骤和方法。

一、定位通信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

通过我校对通信企业、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重点是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及技术部的一线人员)、往届及应届毕业生进行座谈、访谈、岗位观摩、问卷调查等方面展开调研,深入了解学生的就业企业、工作岗位、岗位能力要求等。通过调研,确定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岗位为通信产品生产、组装、调试、检验;工程施工;通信产品营销;通信产品客户服务;手机维修;智能手机系统操作平台的应用、开发等。通信技术专业部分岗位分析如表1所示。

二、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

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根据培养目标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能力标准。部分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如表2所示。

三、项目课程开发

1.课程内容分析与课程标准制定

邀请课程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与通信技术专业教师一起,对上述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课程内容分析,根据岗位任务能力分析和专业课程要求,确定“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原理与维修”课程结构和基本内容。在确定课程基本内容之后,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

(1)课程内容的选取

基于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企业真实工作,以智能手机的维修服务作为典型工作任务选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学习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

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项目,四个项目均以具体化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项目之间采用相对独立、由浅入深、依次递进的结构形式,从简单到复杂的手机维修服务为主线展开,项目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企业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进行确定的,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迁移、专业能力迁移和关键能力迁移。项目一是“认识手机维修行业人员行业规范”,项目二是“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手机)的性能检测”,项目三是“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手机)的快速检修”,项目四是“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手机)的主板维修”。每个项目又包含若干个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的完成包括领取任务、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评估和反馈这一完整工作过程,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突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明显地体现出学生个人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包括思维及行动)。

(2)编制课程标准

在确立了详细的课程内容后,从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教学方法建议、教学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等多方面编制完整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如表3所示。

2.编制项目教学方案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原理与维修”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若干个具体学习任务,共有15个学习任务。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原理与维修”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详见表4。其中:学习任务1之“认识前台服务规范”是认识行业规范;学习任务6之“手机拆机”和学习任务7之“手机的快速修理”是按行业规范拆卸与安装各种类型手机;学习任务7之“手机的快速修理”采用了手机维修行业的新方法——模块化维修;学习任务15之“4G手机常见故障检修”都是手机维修的新知识。

四、开发项目课程教学资源

项目课程作为一种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模式,其实施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做支持,多媒体技术带来了课堂的再次革命。“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原理与维修”课程组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有:教材、配套学材、多媒体课件、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方案、技能点录像、示范课录像、练习考核题库、微课资源等。

五、结语

项目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企业的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也是一项创造性非常强的工作,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智力和精力。

参考文献: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无负压供水设备的原理及应用 篇12

传统的城市供水主要通过自来水管道将自来水输送到用户区, 然后储存入水池或水箱, 用加压泵经过二次加压后供应到各用水点。这种传统的供水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 就水箱来说, 水箱一般是生活、消防合用, 如果自来水在水箱内储存时间过长, 处于不流动状态, 会耗尽水体中的氯, 滋生出一些微生物, 污染水质。就水池而言, 水池的内防腐要求严格, 建水池工程较大, 耗时较长;同时要求水池结构墙上要留置备用的套管位置, 增加了施工难度, 还有可能造成水池的泄漏。从节能方面来说, 自来水输送入水箱, 管道原有的压力降为零, 再通过水泵从零加压输送自来水, 不能有效利用原有管道的压力, 造成了浪费。从节省成本角度考虑, 水箱水池不仅占用大量的面积, 还需要对水箱进行定期的清洗消毒处理, 项目耗费的成本和维护费用都高。基于传统供水存在的这些问题, 新的供水方式应运而生, 无负压供水设备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 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首选。

2 无负压供水设备原理

无负压供水设备利用水泵与自来水管网的串接, 自来水进水储水装置为压力调节罐, 在罐体安装稳流补偿器用以消减管网内的负压, 实现对管网原有压力的有效利用, 完成整个供水过程。

当自来水管网压力满足要求时, 设备通过阀门直接供水, 当自来水管网压力不足时, 供水系统利用压力传感器发出启泵信号, 水泵进入运行状态。在供水中, 若自来水管网的水量能够满足水泵流量, 供水系统将保持供水状态;进入用水高峰期时, 若自来水管网水量不能满足水泵需要时, 可以用调节罐内的水来补偿, 保持正常供水。在这种状况下, 空气通过真空抑制器进入罐体, 消除管网负压。当自来水不足或停水, 罐体水位下降, 流量传感器作出反应, 发出停止工作信号, 避免了水泵机组毁坏。当罐体内水位较高时, 通过倒流防止器控制自来水倒流。

同时, 无负压供水设备采用微机监控管网内的负压, 及时测出管网负压, 并发出负压消除的信号, 从而维持系统的智能和灵敏性。当系统需要清洗消毒时, 利用专门的阀门排除污物。无负压供水设备的结构原理如图1所示。

无负压供水设备通过和自来水管网的串接, 利用微机反馈系统监测管网负压并及时消除, 能够有效利用自来水管网的原有压力, 增添了给水设备的节能减耗性。当自来水管网水压不足时, 利用相应的检测装置, 接收稳流补偿器发出的信号, 适时控制系统动态, 微机收到信号, 对抑制负压产生的特殊装置发出动作指令, 并保障设备影响到室外管网的运行。无负压供水设备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3 无负压供水设备的应用

3.1 无负压供水设备的应用方案

通过无负压管网供水设备在城市供水的应用实践, 与传统的供水方式相比, 无负压管网供水设备应用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具体优势如表1所示。

3.2 无负压供水设备应用的可行性

该设备技术先进、设备运行稳定、反映灵敏、应用和维护比较便利。该设备为全密封结构, 可以避免杂物进入系统, 抑制了微生物的滋生, 防止了水质的二次污染, 满足了国家对生活用水的技术规范, 同时全封闭结构防止了泄露现象的发生。无水池、水箱, 节约了成本和中间费用。与自来水管网串接, 可以对原有压力进行补差, 一般处于较低频率运行, 能耗小。采用变频技术, 可以实现节能50%以上。设备实现智能控制运行, 能够做出自动停机、开机反应, 全封闭的设计, 降低了污染的可能性, 满足了环保要求。

3.3 无负压供水设备应用对市政管网的意义

无负压供水设备的稳压平衡装置罐体, 在设备保持正常运行时, 罐体保持全密闭状态, 对市政管网来说, 它能够有效削减市政管网压力, 对市政管网的高峰用水进行动态补偿。并通过相应的智能配置, 避免对市政管网的不利影响。

该设备通过变频器控制水泵的运行, 使设备可及时供应用户的用水需要, 减轻了市政管网的压力。水泵机组满足了市政管网压力变化的情况, 利用水泵的高效运行保持供水的正常运行。

因此, 无负压供水设备具有环保、节能、节水等的明显优势, 必将替换传统供水设备。从目前来看, 该产品已经得到用户的认可, 其应用正逐渐推广。随着该设备的发展, 其应用领域将会得到逐步拓展, 应用前景看好。

4 结语

无负压供水设备可谓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环保节能供水产品, 设备融合了真空抑制、变频等诸多比较先进的技术, 有效利用了原有自来水管网的压力, 实现供水系统的稳压、节能。同时, 由于该供水设备不产生负压, 节省了建水池、水箱的成本, 还有效避免了水源二次污染, 不仅降低了供水项目成本, 而且有利于节约能源。在倡导科技创新、节能的21世纪, 无负压供水设备的应用有利于降低能耗, 防止自来水的二次污染,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纪伟, 朱彦军, 丁小凯.浅谈箱式无负压供水设备[J].给水排水动态, 2009 (3)

[2]陈卫国, 张于辉.试论无负压设备在城市供水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 2009 (2)

[3]吕彦莉.浅谈无负压供水设备在现代居住小区中的推广与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21)

[4]孙元帅, 卢彬.无负压供水设备在实践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09 (20)

上一篇:数据采集模式下一篇:《食品与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