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制、企业破产重组中职务犯罪分析与防控
国企改制、企业破产重组中职务犯罪分析与防控 篇1
国企改制、企业破产重组中职务犯罪分析与防控
吕捷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国企改制、公司破产、重组等也逐渐进入较深层次和攻坚阶段。由于改制涉及到产权变革,涉及国有企业和公司资产的处置,涉及到各级单位和个人的利益等,因此,在改制、破产、重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侵吞、窃取、挪用、转移国有企业和公司资产的职务犯罪,既影响国企改制、公司破产、重组的顺利进行,也易诱发群体性事件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目前,此类职务犯罪已经引起各级司法机关的高度重视,加大查处和惩办力度已势在必行。笔者作为一名执业律师,在办理具体案件过程中试着对此类犯罪行为人的心理、手段和所触犯的罪名进行归纳总结,也试图藉此寻找到能够有效预防此类犯罪的途径,在此抛砖引玉,以期准备或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制、破产或公司重组的企业、公司及管理层能够引起重视、防微杜渐。
一、国企改制、企业破产、重组中职务犯罪中行为人的心理特点分析。
1、更为强烈的主动性和贪婪性。行为人往往是主动利用手中最后的权力蚕食、挖空企业;或者管理层集体谋私;或者为了私利与改制有关的权力人物进行赤裸裸的钱权交易。行为人的思想基础往往具有惊人的趋同性,认为:国企改制或公司破产、重组是最后的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期待在这最后的“饕餮晚餐”中分得一杯羹,一夜暴富。
2、更多的侥幸心理。行为人往往是企业、公司的管理层或某个层面的权力掌控人,在多年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公司、企业各个环节异常熟悉、人员关系较为亲密,犯罪条件充分,行为人的手段更为隐秘,特别是在有些共同犯罪情形下,行为人集体协商、步调一致,更会认为外部力量“难以深入调查,即使调查也查不清楚”,侥幸心理膨胀。
3、更为失衡心的心态。某些行为人之前在公司、企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人生目标明确。遇到改制,生存环境改变,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容易产生心态变化。如身边再有他人利用改制乘机捞取利益并在短时间内未被查处的实际情况存在,往往导致行为人心里更加失衡,容易产生“辛苦一辈子,不如趁此捞一把”的心理变化。
4、更加无所谓的心态。某些国有企业、公司或管理层在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对政策精神的理解产生偏差,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也不学习,将在改革初期的一些不完善甚至违法的做法、习惯视为“治病良方”。在其他单位的某些错误做法没有得到有效纠正之前,认为“别人这么干也没什么问题”的无所谓心态充斥着头脑,最终酿成大祸。
二、国企改制、企业破产、重组中职务犯罪手段和罪名分析。
(一)虚构事实,利用职务便利直接贪污或挪用。行为人利用自己经营管理或直接保管钱、财、物的便利条件,采取收入不入帐、报假帐、虚列支出等常规手段与形式,直接挪用或侵吞、窃取国有资产。特别是某些企业、公司改制前就业已存在“小金库”等违法账外资金或“体外循环”资金系统,在改制、破产、重组过程中,更容易诱发此类行为方式的犯罪。如笔者所办理的刘某涉嫌贪污案采取的就是这种直接侵吞的方式,从而达到其非法占有目的。刘某为某国有企业下属服务公司经理,2006年企业改制过程中,恰逢一笔六十万元的应收款到期,刘某即指示该应付款单位直接将款项付给其指定的第三人。刘某未将该笔资金如实入账并指示财务人员将该笔应收账款作坏账处理,改制结束后刘某与第三人将该款项私分。某区法院经公开开庭审理,认定该构成贪污罪。
(二)在清产核资时隐匿资产或进行虚假评估。行为人为了低阶购买国有资产,故意向企业主管部门和评估机构隐匿应当纳入评估的国有资产,造成资产评估不实,国有净资产在评估中被人为减少,评估后行为人再通过合法程序进行产权交易。或者行为人与中介服务机构某些人员恶意串通,暗箱操作,对部分国有资产尤其是公司、企业所拥有的商标权、专利
权以及品牌等无形资产或者正处于不确定状态的资产进行低评、少评或者不评,达到非法占有国有公司、企业资产的目的。此类行为所触犯的罪名一般为贪污、职务侵占罪或私分国有资产罪,如中介机构的行为人与国有企业、公司人员有共同犯意,则为共同犯罪。
(三)虚假出资,搞所谓管理层收购。国有企业在民营化的过程中,行为人为达到管理层收购的目的,在无法筹足资金的情况下,或者直接挪用原公司、企业的资金,或者把原公司、企业进行抵押贷款,以此来实现个人收购。2005年,本市某区政府在转让某公司国有股权时,时任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张某,就是利用职务之便,以个人的名义从公司借巨款用于个人购买国有股权,后经法院审理,该构成挪用公款罪。
(四)运营国有资产,瓜分盈利。改制过程中,国有公司、企业的负责人另组自然人控股公司,对所在的国有公司、企业的经营环节进行人为操控,将能够产生较大利润的业务环节外包给自然人公司,让国有公司、企业承担生产成本,行为人则瓜分企业实际盈利。或将国有公司、企业的优良资产提前剥离,把资金和较好的设备抽逃出来,投入到与自然人或其它所有制企业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中,盈利归行为人个人,把还贷和纳税、补税的包袱扔给空壳的国有企业,变相侵吞国有资产。此类犯罪大多是管理层的集体行为,形式上往往有一系列公司、企业名义的决议或文件,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所触及罪名一般为贪污罪、私分国有资产罪、职务侵占罪和为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和为亲友非法牟利罪。
三、国企改制、企业破产、重组中职务犯罪的防控建议。
1、“国企改制能否成功,国有资产能否在改制中保值增值,关键在程序的规范”已经成为共识。目前,国有资产流转和交易机制已经日趋成熟,应根据不同企业改制的特点,规范改制行为。在产权界定、财产清查、债权债务清理以及国有资产定价,转让国有资产(包括无形资产)过程中,严防、严控、严格按照既定程序进行。
2、对中介机构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做到事前公示、事后备案、专人负责,加强监管。
3、对企业负责人以及财务负责人进行离任审计,建立公示、报告、备案等制度。国有公司、企业改制、破产、重组的有关信息要向社会及职工公开,改制、重组方案与产权变动都应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或备案,防止暗箱操作。
4、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既给妄图在公司、企业的改制、破产、重组中谋取私利的人员以警示使其不敢以身试法,也给真正的改革者以信心和力量。
综上所述,随着改革的渐次推进,相关秩序的规范和惩办犯罪的力度加大,国企改制、企业破产、重组也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是让人欣喜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国企改制、公司破产、重组中犯罪行为防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某些铤而走险者,他们作案手段已经不局限于满足一时一刻的消费需求,往往利用经营管理国有企业、公司的权力,钻改制中的漏洞,非法占有国有资产为其私用,进行长期的资本运营,以积累个人财富资本。而企业改制大都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其中所隐含的不法手段也容易“合法”化,更使得司法机关查办案件难度加大。笔者建议负有国有资产监管职责的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部门密切配合与合作,对改制中严重损害国有权益、集体利益的行为及时进行查处,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作者系集团合伙人、诉讼仲裁二部主任)
来源:德衡商法网(.cn),本文网址:http://.cn/dehenglawyer/contents.asp?id=974
【国企改制、企业破产重组中职务犯罪分析与防控】推荐阅读:
文化国企改制08-21
国企改制申请11-30
改制国企存在问题10-08
国企改制上市方案11-27
市属国企改制需要文件11-05
国企改制成功之路--辽宁中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完成国企改制的主要做法10-02
混改,国企改制面临哪些重大问题05-09
关于国企改制的调研报告11-25
浅析国企改制中的职工安置问题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