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警惕科学》有感

2024-08-18

读《警惕科学》有感(共11篇)

读《警惕科学》有感 篇1

15级生物工程 何欣 ***451 读《警惕科学》或读《警惕科学家》

提到科学,大多数人觉得是深奥的、难懂的,这就给科学带来了一丝神秘色彩。小的时候,被问到长大后的理想时,好多人说长大后想当科学家,认为科学是神圣的。我认为,科学是不可或缺的,是有必要发展的,它带给我们优质的生活,大到飞机火箭,小到细菌,都给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

我是学生物的,接触最多的就是微生物,可以说微生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都是通过添加各种调料,才达到的色香味俱全,味精发酵用的是谷氨酸,酱油发酵用的是酵母等等,都依靠的微生物;聚会时,增加气氛喝的啤酒、白酒等,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获得的;经常喝的酸奶,不紧需要微生物发酵,而且其中还添加了肠道益生菌,来改善我们的肠道菌群;我们生病吃的抗生素,都是通过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获得;洗涤业、造纸业等添加的各种酶都来自微生物;穿的羊毛大衣,也是用蛋白酶处理,才使我们穿的舒适等等。可以说,微生物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科学的发展是必要的,没有科学,人类便不会进步。

然而,读《警惕科学》和《警惕科学家》,文中作者只看到了科学的负面影响,科学家的阴暗面,大力呼吁警惕科学、警惕科学家,甚至呼吁要远离科学。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不懂科学,不了解科学,所以造成了恐慌,进而排斥科学。比如说,大多数人听说谁是艾滋病病人,大家就都远离他,排斥他,生怕会被传染,其实是他们不了解艾滋病,正常的接触,如握手、拥抱,是不会造成传染的,只有血液才能传播,如果了解了真相,人们还会那样排斥,接触到艾滋病病人,还会那样恐慌吗?我认为不会。再来说说《警惕科学》吧!

首先,作者是从《疏于防范的教训——百年环境问题警示通则》中得到启示,看见了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举了苯和甲基叔丁基醚来说明,文中作者说了不是太了解这些化学物质,从苯的例子中也提到了“但是苯究竟是个什么东 西,做什么用的,有什么后果,我几乎一无所知。即使在2005年11月,大量液态苯直接泄漏到松花江中,我也只知道江水被严重污染了,不知道具体的后果。”。其实,只要日常加以注意,是减少得病,甚至不得病的风险。生产在一线的工人,平时穿防毒服,带着防毒口罩,完全可以减轻、甚至不会得病。而苯的制取及以苯为原料的工业,应尽量做到生产过程密闭化、自动化,防止管道跑、冒、滴、漏,生产车间应有良好的通风装备,加强透风,涂料行业尽可能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苯作溶剂,改进喷漆作业方式,如静电喷漆、漫漆等。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的避免苯中毒。都说想象是可以吓死人的,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不了解,一旦听到点不好的东西,他的想象会自然而然的夸大负面的影响,会将其负面影响无限放大。再比如说我们做实验的时候会用到高压灭菌锅,会用到有毒的试剂等,最初我是害怕用高压灭菌锅的,总是想象着它会爆炸,看见实验室正在使用的高压灭菌锅,都会躲得远远的,可后来我了解了它的工作原理,知道正确使用是不会有安全问题的,便不会害怕了。我觉得科学的发展并不是作者想象的那样“过”大于“功”,科学也不能停止发展。你能想象到没有汽车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你能想象没有电脑的生活会怎么样?你又能想象出如果没有工业发展,我的日常用品会满足需要吗?答案是不能没有科学。历史不能倒退,科学也不能停止发展,只有科学发展了,人类才能幸福。

再说说《警惕科学家》吧。作者提到了科学共同体,又说“在以往的主流话语中,科学家是一些才智超群、道德崇高的人物。科学是神圣的殿堂,科学家就是殿堂中的神职人员。”,“然而,现实的科学共同体如何呢?即使高居殿堂顶端的诺奖得主,也有剽窃、造假的,还有给希特勒造毒气室的。中国的情况更令人尴尬。”。作者又将以前的科学共同体和现在的科学共同体做比较,说现在的科学共同体的道德品质败坏,我不敢苟同。现在的科学家是有一些是品质不太好,那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科学家都是道德品质败坏的。有些科学家是为了自己的盈利,可那也是付出劳动了,那是他们应得的呀。难道付出体力劳动的人可以获得自己的利益,那些为了科研,日日夜夜的付出体力加脑力劳动的人,就不该获取利益了吗?他们在为自己谋利的同时,也便利了其他人。比如说当你着急到某地办事,坐着飞机赶到某地时,你不应该感谢科学的发展,才会便利你的出行,满足你的需要?再比如说,你用着笔记本或手机跟远在天边的家人朋友联系时,是不是也应该感谢那些夜以继日的奋斗,才创造出这些联系工具的科学家致敬呢?还有袁隆平院士十几年如一日的研究杂交水稻,他只是想更多的人有饭吃,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这是多么的值得尊敬呢!何亮在《该警惕科学了吗?连是继续祛除蒙昧? — —就田松 《警惕科学家》一文为科学辩诬》中也提到了“不能用诺奖得主中也有剽窃造 假者和科学技术 曾被魔头们用以杀人来抹黑科学家群体,更不能就此来揶揄科学,大喊什么 ‘警惕科学’”。更讲到“求力、求利的科学仍然是科学。出问题的是体制,是人性,不该把污水泼在科学头上”,这一点我很赞同。现在的社会出现了很多道德滑坡问题,这些不仅仅是出现在科学家身上。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会影响到一部分人,使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忘记了人的本性,可是这些是可以通过教育等挽回的,真正的问题处在人性身上,这跟科学本身是无关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无视田松先生讲的问题。我只是觉得田松先生的观点有点悲观,看到的阴暗面有点大,不能以偏概全,科学的发展还是必要的,人类也要进步。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不是也说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是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嘛!我认为科学发展也是符合这个规律的,不能倒退,更不能停止。我相信只要科学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更多难题就会得到解决。李蕴也出了本书,叫《办法总比困难多》,他说:“生活中的任何困难,都不会把我们逼进死胡同。相反,它会给困境中的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这个奇迹,就是我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科学带来的难题,人类是可以战胜的。

读《警惕科学》或《警惕科学家》有感

班级:15级生物工程 学号:***451 姓名:何欣

读《警惕科学》有感 篇2

政治术语中“左”和“右”的概念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在1791年的制宪会议上辩论时,拥护激进革命的人恰好坐在议会的左边,而主张温和的保皇派 (立宪派) 坐在主持人右边,于是,人们习惯上将革命的一派称为“左派”,反对革命的一派称为“右派”。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从这一含义中引申为“右派”即资产阶级反动派,“左派”即无产阶级革命派。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制宪议会上,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的议员与处于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工人和广大农民的议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同年9月的制宪议会会议上,第一、二等级的议员大都坐在议会右边的席位上,而第三等级的议员占据了左边的席位。这个颇具戏剧性的历史场面本是偶然形成的,却由此生出了“左派”与“右派”这一对政治概念,后来,从“左”和“右”衍生出另一组概念:即“左倾”和“右倾”。

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所谓“左派”就是指革命的、思想进步的、代表历史前进方向、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群;相对应地,“右派”就是指思想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情况前进,企图开历史倒车的思想和行为,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群。

同样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人群中,由于对现实的认识不一致,产生了对采取何种方法和措施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分歧,由此产生了“左”倾和“右”倾。“右”倾指在思想认识上落后于实际,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在政治上往往表现为或是反动的、投降的或是悲观的、保守的。“左”倾指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在政治上表现为追求进步、主张变革、同情劳动人民。

二、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时代背景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中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也加快了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核心的改革进程。这个时期,我们党已经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遗留的“左”的错误政策,改革也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和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一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开始公开发表演讲、写文章、散发传单,质疑改革的政策,甚至直接攻击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勾结,从事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活动;而党内的一些领导人对这些资产阶级思潮的放纵,更是对这些错误思潮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从1985年开始,他就在各种场合不断地指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危险性。1989年前后,“右”倾错误成为了危害我国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最终酿成了1989年的“学潮”,对于1989年学潮,中央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坚决平息了由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主导的学生动乱,动乱平息后,一些“左”的思潮又开始抬头,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的原因归结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甚至怀疑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国际上,1991年12月25日,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为标志的“苏联解体”,以及随后的东欧剧变,震惊世界:偌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倾刻间不战自溃,纷纷倒旗落马。严峻的事实发人深思:今后世界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命运将会如何?中国今后怎么办?作为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和瓶颈时期,在反思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思考如何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时,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相继登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西方敌对势力大肆宣扬“共产主义大溃败”,国内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主张放弃四项基本原则,走“西化”的道路。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中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一些人开始怀疑改革开放政策的方向性和正确性,出现了将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将经济领域的改革当作是和平演变危险的根源的论调。为了抑制这些言论的滋长,防止其对改革造成阻碍,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时有针对性地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

三、“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理论简析

不论是“左”倾,还是“右”倾,它们的本质都是错误的,都是主观与客观脱离的结果,都会给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带来危害,但“左”倾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要远大于“右”倾,究其原因有二:

首先,物质决定意识。“右”倾代表了认识落后于实际情况,而“左”倾则是认识超前于实际情况,说明“左”倾是脱离客观实际的。如果将社会发展和改革比喻为一座在建的楼房,思想“右”倾会导致施工缓慢,工期拖延,即社会的发展和改革会原地踏步、停滞不前。但思想“左”倾则意味着在这座楼房没有坚固的地基,甚至在根本没有地基的情况下就开工动土,导致盖好的楼房完全经不住风吹雨打,甚至会彻底倒塌。

建国以来,“左”倾错误给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危害,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1956年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发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它们直接导致了1959-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大大降低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重创;史无前例的“十年文革”引起的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直接倒退。

其次,内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而外因只起影响作用。“左”的错误根源于我国封建小农生产的片面性,它主要表现为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不分析现实的情况,把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生搬硬套到现实中来,拒绝对新的事物进行具体分析,没有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都是中国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容易犯的错误。而“右”倾错误更多的是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想的影响,其实质在于企图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由上述分析可知“左”倾错误是由中国内因造成的,而“右”倾错误则是来自于中国外部的外因引起的,不会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四、“左”倾错误对当今中国发展的危害

邓小平的这句“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今天仍然具有时效性。众所周知,中国目前的GDP总量在全球排名第二,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我们GDP高速增长的背后却存在很多的不合理。比如:我们国家的GDP中相当一部分的增长是靠房地产开发、工程的重复建设带动的,这些项目的确会带来数字上的累计,但实际意义却很小。这样的现象就是存在于当今中国社会中的很典型的“左”的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于是每年政府的工作中心就是着力于经济建设,努力使当年中国GDP增长速度保持在一定的数值以上(近年来说的比较多的是8%)。8%这个硬性的数字指标经过量化后被分配给各级政府,并且和各级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挂钩。如果达不到指标,各级官员的考核记录上就会增加不光彩的一笔,进而影响其仕途。所以官员为了政绩和升迁就开始拼命寻找最便捷、短期内见效最快的途径,而这些途径集中体现在财政收入、工程建设、工业产出等方面,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短期内经济效益不明显的民生政策就寥寥无几。这便是人们所说的“数字出官”的荒唐现象,这种“短而快”的发展速度与1956年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简直就是异曲同工,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带来的严重后果也是极大的,影响极其深远。

用纯数字来量化经济发展程度和状况固然一目了然,却忽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保持在8%以上,但中国人均收入的增加速度远远落后于GDP的增长,尽管居民收入低,政府却仍在想方设法从百姓手里征税:土地供给紧张,政府却还在无休止地卖地开发房地产,所有这一切只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合理、不科学的发展已经造成环境形势日益恶化,地方政府却依旧不顾环境的承载能力开发工业项目,尽其所能低质量地耗用有限的、宝贵的资源……这种依照数字指标发展经济的“教条主义”式的行政方式,这些超越实际、脱离实际的政府行为就是当今中国存在的最典型的“左”的错误。如果不紧急刹车,加大力度调整结构,中国将会错过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

“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句话在1992年时给与中国人民信心和鼓励,让经济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下去,而现在给我们的启发则是我们确实应该将发展脚步放慢一些,让中国经济的增长不仅保持高数值,更应该保持高质量,我们也应该冷静地、仔细地思考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是否已经偏离了航道。如何让中国经济健康、稳步、科学发展,是目前中国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摘要:“要警惕‘右’, 但主要是防止‘左’”, 这是邓小平在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南方视察时提出的重要论断, 邓小平做出这样的论断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和世界形势是分不开的, 为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 这句警语仍具有时效性。

关键词:“右”倾,“左”倾

参考文献

[1]、马振海《:党内左、右倾实质性问题探讨》, 《东岳论坛》1995年增刊;

[2]、张福清、王雪梅, 《略议马泽东-邓小平对左、右倾内涵问题的论述》, 《理论视野》, 2000年第3期;

读《小学科学》有感 篇3

刚翻开这本杂志,我就被它所吸引。这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新闻和故事,如《日本沉没》,《斯芬克斯的谜题》,《漂移死亡谷》和《地球降温有奇招》等等。像《日本沉没》这篇文章讲的是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让人们由此联想到《日本沉没》这部电影,电影中因地震而引起的火山爆发、海啸等恐怖灾难性的场面,让人在感叹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力量的同时,也应深刻反思人类在有意或无意中对大自然的破坏。而地震的深刻影响,以前我并不了解,但从《小学科学》中,我慢慢地理解了大自然的力量,知道了地震会使地球每天的自转时间减少,就如这次日本大地震使地球的自转时间减少了1.6微秒(1微秒=1/1000000秒)。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危害。大家想想,大自然这么多的灾害与我们人类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小学科学》告诉了我们,大自然赋予我们有限的资源,不是给我们浪费和破坏的,不善加利用,就会受到惩罚。所以节约资源,热爱环保,从我做起,让我们一起去保护地球妈妈吧!

《小学科学》中有许多道理还需要我去慢慢理解,但我已从中知道了要多多去观察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多思考,多接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大自然中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一起去解开呢!

《失去才知珍贵,六处即将消失的美景》

曾经有六处绝色美景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却没有好好珍惜。人往往就是这样,越难得到的越想得到,而越容易得到的,却越不知道珍惜。

“水上都市”威尼斯,从地图上看,仿佛就是一颗镶嵌在美妙长靴靴腰上的水晶,在亚得里亚海的波涛中熠熠生辉。

素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着世界上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

还有南极和北极!这里曾经是人类无法征服的禁区,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类!

还有世界上最长的珊瑚礁群大堡礁,岛国马尔代夫等等。由于人类的破坏,气候的变化,以上美景都在逐渐消失。

曾几何时,我们为这个美丽星球的如画诗篇所陶醉:碧绿,是那翻滚的草原;青葱,是那浓郁的森林;绿波,是那荡漾的湖水;高耸,是那险峻的山峰……

可由于过度放牧,碧绿的草原变成了不毛之地;乱砍滥伐,让葱郁的森林只剩下了令人战栗的树墩;污水的过度排放,使本来明澈的小溪令人作呕;过度排放的温室气体,亦使高山雪景不复存在……

不!我们不能这样!让我们种草,阻挡漫袭的风沙;栽树,扼制住酷热夺人的沙漠;净湖,让小溪重焕勃勃生机;减排,让高山雪莲永远盛开。

读《触摸科学》有感 篇4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触摸科学》,科学是有趣的,科学是快乐的,当我读过这本书后,便感受到了科学是多么有趣。

这本书中有36个有趣的实验,每一个实验都蕴含着一个道理。如用柠檬水和碘酒写密信这个实验,就运用了碘酒遇到淀粉后湖变成蓝黑色这个原理,所以用碘酒和水泡写好的密信,内容就会显现出来了。像缩骨术并不是手臂短了,而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而不自觉的向后倾斜,所以你就会绝度你的手臂“缩短了”。

每当拿起着本书,我就像被施了法一样,一看就停不下来。它就像一位老师,为我讲解各种有趣的实验,让我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同时也增强了我的课外知识,用实验给家人和朋友带来快乐,让我得到他们的赞赏。每当这时,我心里就甜滋滋的。

读《我们爱科学》有感 篇5

《我们爱科学》是一本丰富有趣的科学书籍,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内容丰富。它给了我许多的收获和体会,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我们爱科学》是一本丰富有趣的科学杂志。不仅有形状各异的植物和微生物的知识介绍,还有神奇的动物故事。有主人公“嘟嘟”和它的伙伴以及教授的神奇之旅,情节生动有趣;还有用漫画幽默地展现生活中的小实验,以及实验科学原理的讲解,会让读者轻轻松松学到了知识。由于它的丰富有趣,使得读者一直喜欢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让读者越来越喜欢科学。

读了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每当我看到书里面讲做小实验的漫画时,都忍不住跟着做实验。有一次我根据漫画做了一个喷雾器,步骤很简单。首先,把一根吸管折出一个直角,在那个直角上横着剪一下,记住不要剪断,要剪出一个小口。在一个纸杯上倒一些自来水,不要超过小口,最好在小口下面,然后将吸管的一头放进去,对着吸管的另一头向玻璃吹,啊!还真的有雾了呢!

生活中,我经常与同学谈话。我们互相交换有关科学的内容,自从看了《我们爱科学》之后,就有更多有关科学的话题想与同学分享。课间的时候,我拿出《我们爱科学》看看,就不会觉得无聊。

读《我们爱科学》有感 篇6

我们看着蟾蜍难看的外形,谁也不肯动手,都怕碰了蟾蜍的“癞包”。老师鼓励大家说:“搞科学实验必须要有勇气,要有克服困难的精神,才能成功。”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动手把蟾蜍摊在蜡板上,胆小的女生也谨慎地试着去摸蟾蜍的皮肤:“呀,真黏!”“是呀,这里还有科学道理呢!这黏液能使蟾蜍的皮肤在水中更好地呼吸。”我说。

老师一宣布解剖开始,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都顾不得蟾蜍那令人“恶心”的丑态,立即围在一起行动起来。是啊,对于没有解剖过小动物的同学们来说,这是个多么难得的好机会啊!就连平时看都不敢看的王鸿也拿起镊子撬开了蟾蜍的嘴巴观察起舌头来。我也拿起镊子提起蟾蜍的皮。

“哎呀!这只蟾蜍太瘦了,别人的蟾蜍都又肥又大。”我叫道,“越瘦的蟾蜍越难把它的内脏与皮肉分离开,解剖多困难呀!”李丹看了我一眼,很有信心地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先剪开了表皮,接着向皮下肉层剪去。“小心!”我叫了一声。一根殷红的血管,拦住了“道路”。李丹瞪大双眼,屏住呼吸,一点一点地绕开了血管,继续向前剪。剪到护心骨了,这是最后关键的一步,在护心骨下,横排着几根主动脉和心脏。轻了,剪不开护心骨;重了,又怕破坏了心脏。我用镊子尽力把心脏和护心骨分开,李丹把剪刀尖轻轻插进几乎没有空隙的心脏和护心骨之间。

同学们都紧张进来了,就连平时最淘气的王昆也悄声提醒说:“小心点,小心点!”只听“咔嚓”一声,我们终于克服困难,成功地解剖了蟾蜍,同学们都松了一口气。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辨认着蟾蜍的内脏,什么是消化器官―胃、肝、胰和直肠啦,什么是呼吸器官―肺、气管啦,最吸引大家的还是一起一伏跳动的心脏,随着轻微而有节奏的心跳,殷红的血液在不断地流动着。

点评:详写课堂中的对“生命”的探究。

开始找大腿神经了,这次我“主刀”。我先剪开了表皮,在内层里可以隐约看见一根根纤细的血管,要是捅破了血管,那可真是血肉模糊,什么也看不清,大家又紧张进来。我十分谨慎地撕开层层皮肉,终于在那发达的肌肉和密集的血管下找到了神经,当我触动它的神经时,蟾蜍的大腿抽动起来,把大家都逗乐了。啊!成功了!刚才还充满紧张气氛的教室里,现在却传出阵阵欢笑声……

下课铃响了。这堂生动的常识课不仅增长了我们的知识,还培养了大家动手的能力。

我回味着解剖蟾蜍的情景,脑海中产生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心脏会神奇地跳动?为什么大脑能指挥全身?……

在大自然中,无数个为什么等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

书是知识的源泉,能教给我们许多知识。一本好书,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欲望,而且还可以开拓眼界,它就像一位无形的老师,帮助我们笔直地走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懂得知识的可贵,少玩一次游戏,少看一次电视,经常读有关这方面的书,头脑中产生的疑问才会越来越少,兴趣也就越来越高。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学问,更多的人生道理!

小学作文:读《科学大众》有感 篇7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班老师发了一本书,这本书真的很好,不信你们往下看!

植物们的抗旱

沙漠里缺水攻略.,无法预料何时才会下雨。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沙漠中的植物采取了多种策略。

第一个方法是避免干旱期。有些植物以种子的形态在泥土里静静地等待,只要一下雨,它们就会一个劲儿的发芽开花。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其短暂的一生。

第二个方法是根部伸向土壤深处。即使在干旱期,这些植物植物也能用10~30米长的根部拼命的吸取地下水维持生存。其代表植物有金合欢、牡豆树这种豆科类植物,但在干旱地区它们不会长的很大。第三个方法是在体内储存大量的水。仙人掌这类多肉植物就是其典型。这类植物扎根在地面浅表层,一旦下雨,迅速吸收水分。而且它们的叶子缩小成针状,减少体内的水分蒸发。

读《科学实验王》有感 篇8

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这样热爱科学?那还得感谢《科学实验王》这套书,是它引我走进了神奇的科学世界。

此书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书中的主人公是范小宇,一个调皮男孩,是个小财迷,为了挣外快,他跟着好朋友何聪明加入了黎明小学的实验社,一起认识了罗心怡和江士元,从此,他们一起学习科学。有时,他们会为了一些科学问题而发生争执,但没多久,他们又会和好如初;有时他们会一起代表学校去参加全国科学实验大赛,也获得了很多荣誉。范小宇越来越崇拜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他沉迷于科学,决定努力学习更多科学知识,他要和优等生江士元一争高下,也要让伙伴们对他刮目相看。

看完《科学实验王》之后,有一股科学的力量在我心底澎湃,我懂得了酸雨可以破坏大理石头,因为当大理石碰到酸雨会产生化学反应。我也懂得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以及参照物的物理常识。

在书中,范小宇被误会弄脏了玻璃窗,他急中生智,利用科学原量把报纸放在水中,接着拧干,然后用来擦玻璃,十秒钟后,玻璃窗就明亮如镜!

读《科学大师的成才故事》有感 篇9

-作者:杨昱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为人类服务的科学家。他们是人类的精英,是社会文明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先觉者,开拓者,贡献者。他们中每一位的背后都有说不完的艰辛,他们的人生旅程和奋斗经验,肯定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们的生活并不比我们幸福,他们的智商并不比我们高,他们也没得到过神仙的帮助,他们只是普通的一员。那为他们有如此大的成就呢?因为他们自强不息,绝对不放弃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被称为“桥梁之父”的茅以升从小就有当建桥建筑师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发奋读书,终于有一天,他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可当桥刚刚造好时,政府却无奈要他炸桥,原因是为了不让日军利用大桥。12月23日,随着“轰”的一声新建的钱塘江的桥被炸断了。茅以升长啸发誓:“不复原桥不丈夫!”茅以升为日后修复大桥之用,将建造大桥的一图一纸每份资料,全部珍藏起来。他盼啊盼,终于盼来了抗日胜利。到了1953年,钱塘江大桥全部修复,他终于实现了他的诺言。

妇科专家林巧稚5岁丧母,跟着父亲,继母和众多兄妹生活。

小时候的她学习成绩好,在班中样样拿第一。19岁的她从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有了做外科医生的梦想。她决定去协和医学院读大学,可刚读5年,父亲就因为脑溢血而死。后来她成为了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不久之后,日寇占领了医院。她便开了一家“诊疗所”,6年还不到,救护病案就达8887个。她终身未婚,为妇女儿童的健康和幸福操劳了60多个春秋,亲手将5万多个小生命接到人间,救护了无数个病人和产妇。为此,她没有节假日,生活没有秩序,休息没有常规。

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篇10

暑假时间,我津津有味地读了叶永烈叔叔编著的《科学家的故事100个》。书中《从“红领巾”到数学家》的故事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

故事里的杨乐和张广厚两位叔叔从年轻、幼稚的“红领巾”成长为了有名的数学家,他们的经历给了我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力量,也给了我一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过去,我曾有过错误的想法,认为只要有敏捷的头脑,只要够机灵,够聪明,就算不用听老师讲课自己也肯定能学会。看了这个故事,我才认识到事实并非像我想的那样。张广厚叔叔并不是生来就是天才。考初中时,他还曾因数学不及格而没被录取哩!但他并不灰心,到补习班去补习时,他奋起直追,在努力和汗水中,他的成绩迅速提高。第二年,他重新报考初中,数学竟得了满分,终于考上了开滦二中。从这个动人的故事中,我想起了一句爱迪生说过的话,那就是:“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通过这个故事,我终于明白了,“万丈高楼平地起”,“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常年累月,不畏劳苦,始终如一地努力”就是他俩用来打开数学知识宝库大门的万能的金钥匙。现在,他们把自己宝贵的“金钥匙”送给了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要走叔叔的路,从小树雄心立大志,从两位叔叔手中接过这把万能金钥匙,去打开数学知识宝库的大门。

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篇11

他除了观察天象,还要记载各种灾象。当时交通不便,往往错过了组织抢救的最快时机。因此,张衡就像办法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这台地动仪给中国带来了许多便利。

他给了中华儿女一个伟大的故事。他为我们的祖国做了许多事,除了他,我们的祖国里还有许多英雄豪杰。他们让中国人感到自豪。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中国的大好山河和中国人的英雄事迹。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做祖国的小主人。

我看了一本名叫《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的书。

这本书里有祖冲之的故事:有一天,祖冲之从小就热爱数学,有一天,祖冲之看了一本叫《九章算术》,里面说的是圆周率不精确,于是他想解开圆周率。他和儿子一起用竹片算,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在圆周率快算好了,一场大风吹乱了竹片。但祖冲之没有放弃,又重新算,最后他终于成功了。

有一次,我在奶奶的菜地里除草,可是不管怎么拔,杂草就是拔不掉,于是,我对妈妈说:“我不想拔草了,草根本拔不掉。”

妈妈说:“别放弃,我教你”只见妈妈用铲子在杂草旁边松土,然后用力一拔,杂草就出来了。妈妈教过我以后,我一试果然灵。然后我就把菜地里的杂草除完了。

上一篇:关于珍惜时间演讲稿:时间就是生命下一篇:课程实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