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警惕六种劳动合同陷阱(共12篇)
[劳动合同]警惕六种劳动合同陷阱 篇1
有的用人单位准备了至少两份合同,其中一份是假合同,内容完全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签订,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可在劳动过程中并不照此执行,真正执行的可能是另一份合同。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在校大学生是否能签订劳动合同?
2.大学生求职须知的劳动法知识
3.在校大学生能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吗?
4.劳动法中有关大学生求职注意事项
5.大学生求职兼职常见骗局以及如何维权?
6.大学生就业劳动合同签订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7.同事代签的劳动合同是否有效?
8.毕业生:小心劳动合同签订中的隐性陷阱
9.大学毕业生就业求职要学会维权
10.大学生求职谨防就业陷阱
[劳动合同]警惕六种劳动合同陷阱 篇2
一、保险合同的概念
根据《保险法》第10条规定:“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订立保险合同, 也就意味着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法律约束力, 双方必须严格履行保险合同, 否则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 必须承担违约责任。虽然《保险法》第30条规定:“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 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 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 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然而, 从保险合同的订立、成立到生效, 以及事后的理赔阶段, 都是陷阱丛生。要准确识别保险合同的陷阱, 必须对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保险金额、保险价值、保险责任、格式条款等相关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二、保险合同的陷阱
(一) 保险合同的格式陷阱
1. 保险责任承担的起始时间。
根据《保险法》规定, 保险合同签订后并不当然生效, 若附有生效时间或条件, 则必须在时间或条件达到之后才能生效。然而保险合同的生效亦不当然意味着保险责任的开始。而保险责任何时开始, 则是攸关当事人权益的重大问题。如果当事人在签约时缺乏足够的谨慎和注意, 发生保险事故后, 又不能准确理解保险合同的规定, 那么将会给自己带来许多本可避免的麻烦。例如, 2004年2月16日, 沈先生购买了一辆面包车, 依据惯例, 汽车公司代沈先生向保险公司投保第三人责任险及其他险种, 沈先生按要求填了投保单、缴纳了保费。当日11时左右, 汽车公司驾驶员驾驶沈先生的车去办理投保手续后的途中, 发生车祸, 将丁某撞伤。过了几天, 沈先生收到保险公司签发的保单, 保险期限为一年, 自2004年2月17日至次年2月16日。经鉴定, 汽车公司驾驶员负全责, 双方经调解, 于2005年由汽车公司赔偿丁某。随后, 肇事车车主沈先生向保险公司理赔, 但保险公司以保险责任尚未开始为由拒赔。此案例保险事故发生在保险期限前, 而保险费却在保险事故发生前已经交付。汽车公司和被保险人疏忽大意, 从而造成了自身的麻烦。因此, 保险责任的开始时间是保险合同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是往往由于保险公司的故意忽略和投保人自身的轻率, 使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跌入保险合同的陷阱之中。
2.“网上保单”的陷阱。
“电子保单”是指保险公司通过网络与投保人签订的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电子协议。电子保单的陷阱多发生在人寿保险合同方面。根据我国《保险法》第34条规定:“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 未经被保险人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的, 合同无效。”然而, 在电子保单中, 保险公司往往利用投保人专业知识的缺乏, 故意未在其保单中设置被保险人签字一栏, 且亦未做任何相关提醒, 同时在投保人缴纳保费后, 亦未向投保人寄出要求被保险人书面同意的纸质保单或以电话等形式征求被保险人的口头同意。而在事故发生后的理赔阶段, 保险公司却以“被保险人未同意”为由拒赔。
众所周知, 由于道德风险的原因, 若不对死亡保险合同的订立进行一定的限制, 则可能出现投保人、受益人加害被保险人的情况, 最终威胁到被保险人的人身安全。因此, 我国《保险法》规定, 对于死亡保险合同的订立, 应当取得被保险人的同意。若未经被保险人同意, 则保险合同无效。而保险公司为了规避理赔责任, 取得更高的利润, 对被保险人死亡保险合同的同意权往往避而不谈, 利用法律的陷阱和投保人的无知签订这样无效的保险合同。这不仅发生在书面的保险合同上, 更多地表现在“网上保单”中。
(二) 保险合同的语言陷阱
1. 保险合同文本内容多, 且术语复杂化、专业化。
保单里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保险条款, 它是由保险公司的专家集合体苦心孤诣打造出来的, 这个集合体囊括了保险精算、法律医学、工程技术等人才, 根据不同的险种, 还会有建筑设计、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专家参与。因此, 保险条款的专业性是不言而喻的, 这就不可避免地为普通的消费者设下了文字陷阱。由于合同条款内容多, 超过了一般人所能承受的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 因此就算某人有这个能力去读完这些繁复的规定, 但是当看到那些艰深的法律、医学专业术语, 其都不会仔细地去斟酌每条每款。例如, 某保险公司开发了一种平安健康险, 该险种保险合同中明文规定“自本合同生效 (或复效) 之日起, 被保险人在免责期后发生《病种目录表》所列疾病或手术, 本公司按照《病种目录表》列明的该种疾病或手术所对应的给付限额在有效保额内给付疾病保险金。”在上述保险条款中, 保险公司所列的《病种目录表》有好几百种, 多达数十页, 且其使用的语言又是高难度和复杂的, 大部分投保人不会逐条去阅读。由此使得投保人只能去接收保险业务员的言语信息, 但是业务员的言语和其保险公司合同上的法律、医学等专业用语肯定是有所区别的。这就使投保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掉入了保险公司设下的文字陷阱。
2. 保险合同的免责条款。
在保险实践中大量存在着格式条款, 其中, 包括免除保险人责任、加重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责任的“霸王条款”。例如, 在个人抵押住房保险合同的免责条款中约定, 由于下列原因致被保险人死亡、伤残, 或者造成保险财产损失的, 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赔偿责任:战争、军事行动、武装冲突;民众罢工、暴动、骚乱等;核辐射或核污染;以及其他不属于本保险责任范围的。上述免责条款中, 值得注意的是其兜底条款, 即“其他不属于本保险责任范围的”。这种免责条款造成了保险责任范围的无限性和模糊性, 在发生事故后, 保险公司利用兜底条款, 将保险范围内的事故界定为“不属于本保险责任的范围”, 从而逃避其责任。
3. 保险合同条文前后矛盾。
保险合同条文前后矛盾是保险合同的常见陷阱之一, 且多发生在不定值保险合同中。所谓不定值保险合同, 是指保险双方当事人对保险标的不预先确定其价值, 仅载明保险金额作为保险事故发生后的最高赔偿限额的保险合同, 其属于财产保险合同的范畴。在不定值保险合同中, 保险公司多以“保多少赔多少”为宣传口号, 鼓动投保人购买高额保险, 在理赔阶段却以“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为标准计算赔偿额”为由, 降低赔偿数额。例如, 某食品公司于1994年购买一辆凯迪拉克轿车, 新车购置价格为65万元, 于2007年向保险公司投保, 保险期限为一年。双方在保险合同正文中明确约定保险金额为65万元, 该合同为不定值商业保险合同。保险公司为此向某食品公司收取了高额的保费。但在该合同的后文中, 又规定了机动车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 在机动车全部损失或推定全损的情况下, 当保险金额高于出险时的实际价值时, 赔款= (实际价值—残值—应由机动车交强险赔偿额) *事故责任比例* (1—免赔率) 。同时在该合同的附件中约定了本保险合同的实际价值是指新车购置价减去折旧金额后的价格。随后在合同约定的保险期限内, 该轿车全损, 某食品公司遂向保险公司理赔, 双方未达成协议, 起诉至法院, 最终法院判决保险公司赔款103000元。此案可以看出, 该保险公司制定的车辆损失保险前后矛盾, 既然将保险合同订为不定值合同, 且以保险金额为依据收取保险费用, 就应根据投保人的实际投保金额来确定赔偿责任的范围。但当投保车辆损毁时, 保险金额高于实际价值的, 保险公司却只以实际价值计算赔偿。
(三) 保险业务员的语言陷阱
我国《保险法》明确规定了保险人的说明义务, 它是保险业稳健经营和有序发展的基石, 它又是保险实务中争论最大的焦点。在现实环境下, 保险人对于此项义务的履行是依靠其保险业务员实现的。但是, 由于保险业务员的逐利性, 在为其客户介绍保险险种时, 大多会将不利于投保人的保险合同条文避而不谈。
(四) 保险合同的其他陷阱
保险合同的其他陷阱主要表现在保险公司对于其制定的合同文本有自成体系的解释逻辑。保险合同是保险公司精密设计完善而成的格式化文本, 那么即使投保人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全部看完, 但是对于保险合同的内在逻辑和保险公司的自身用意, 投保人亦是不可能完全的理解和参透。尤其是关于保险公司的“特别约定”, 往往是保险合同的陷阱所在。
三、保险合同陷阱的防范
(一) 规范合同文本, 特别是对格式条款的规制
虽然在我国《保险法》中明确规定了保险合同应包含的内容以及格式条款的限制, 但其仍然不能避免保险格式合同陷阱的存在。因此, 我国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统一格式的保险合同文本, 其可按不同险种制定出有所区别的格式样本。如此, 投保人在购买保险时就无需考虑在内容繁复的条款里是否存在合同陷阱, 而保险业务员和保险公司也无法再利用投保人专业知识的缺乏而进行保险欺骗。若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存在特殊的约定, 也只需在附则中加以说明, 这既简单明了又节约了交易成本。此外, 在规范合同文本的同时, 还应特别注意对合同格式条款的规制。
(二) 规范保险市场, 提高保险业务员的市场准入机制
众所周知, 保险公司业务员在向其客户推荐保险产品时, 为了自身的利益, 往往是“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 过分夸大保险利益, 隐瞒保险风险, 甚至误导、影响投保人的判断, 减少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预期收益。在保险业务员的负面影响下, 投保人往往陷入合同陷阱而不自知。因此, 我国保险业监管部门应着力规范保险市场, 提高保险业务员的市场准入机制, 加强其诚信原则的教育, 从而提升业务员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服务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由于业务员的不利误导和影响而产生的合同陷阱问题。
(三) 完善保险监管体系
在保险合同陷阱丛生的今天, 通过构建完善的保险监管体系, 才能实现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对保险市场的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 需要政府监管、保险行业内部的自律和保险公司内部管理的相互配合。首先, 充分发挥政府监管的宏观调控作用, 在坚持分业监管的同时, 加强保监会、证监会及银监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信息共享制度。其次, 促进并完善保险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 健全保险行业自律组织, 处理好其与保监会、保险公司以及兄弟行业自律组织之间的三方关系。最后, 健全并完善社会监管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媒体的监督作用。
(四) 完善《保险法》以及保险业发展的法治环境
健全完善的保险法治环境有利于我国保险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有利于挽救社会各界对保险行业的信任危机。而完善的保险法律体系、健全有效的保险司法体制、有效的保险行政执法以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保险法律文化是保险法治环境的构成要素。因此, 我们的立法机关应尽快完善《保险法》, 提高保险法律体系的完备性;其次, 完善司法救济制度, 为受损害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提供便捷有效的救济方式和救济途径;再次, 提高保险行政执法的力度和效率, 强化保险行政执法的监督与管理;最后, 积极推进保险法律文化建设, 大力发展保险学研究, 培养高素质的保险人才, 从而夯实保险法治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戴辛.保险合同语言陷阱初探[J].枣庄学院学报, 2006 (2) .
[2].祝杰.论我国法制下的保险监管体系[M].法律出版社, 2010.
擦亮眼睛:警惕劳动合同陷阱 篇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自1995年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國劳动合同法》也已实施4年多,近日,本报记者通过一些劳动关系的案例,调查分析劳动纠纷的成因,从而帮助提醒劳动者避免陷入无良企业的劳动合同陷阱。
签订书面合同且应保管得当
2009年9月,大学毕业的钱鑫在兰州晨图电子设备公司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然而,直到2010年2月,兢兢业业上班的他,也没有拿到一分钱工资。多方投诉无果后,钱鑫将晨图公司告上法庭。然而出乎钱鑫意料的是,晨图公司矢口否认钱鑫曾在自己单位就职,由于钱鑫当时并没有和晨图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同时又不能提供任何证据证明自己与该公司存在劳动关系,他的诉讼请求没被法院受理。
2010年3月,由于新光公司未按时足额发放员工王强的工资,王强将公司诉诸法庭。王强称劳动合同原件均由新光公司保管,自己只有复印件。但用人单位向法庭提交的劳动合同中,工资标准、劳动合同期限等与王强在诉讼中提供的合同内容不一致。因此,该案中哪份劳动合同是真实的成为争议焦点。法院经过调查,最终采用了王强提供的证据,认定王强自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与新光公司存在劳动关系,根据银行打卡记录,认定王强当时的工资为每月2000元,判决新光公司为王强补发拖欠的工资。
针对这些情况,甘肃正鼎律师事务所高秉明律师认为:《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这是劳动关系的最有力证明。一些劳动者正是忽视了这一点,以至于后来发生劳动争议时无证据。高秉明律师说,在他们代理的类似案例中,有三成以上的诉讼都是由于劳动者不能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以至于无法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劳动者还要注意保留证据,一是工资待遇方面的证据,二是能证明自己在该单位上班的证据,如工作牌、出入牌等,以便在发生劳动争议时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分析指出,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在空白劳动合同上不签时间、补填对劳动者不利的条款,甚至在空白合同签字盖章的现象十分普遍。劳动者一定要看清合同后再签字,并且自己留一份原件,避免在发生劳动争议的时候无法提供合同。
谨防合同条款藏猫腻
2009年3月,陈翔与某商贸公司之间签订了劳动合同,岗位为销售员。2009年12月,该商贸公司以陈翔不能达到公司工作要求为由,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同时称无须向陈翔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陈翔则主张该公司系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关系,需要向其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法院在审理此案时发现,双方在劳动合同中关于工作内容及要求的约定是“达到公司相关要求”,而该商贸公司并不能解释此处的“相关要求”是什么标准。经过调查,陈翔在工作期间并无重大过失和其他失职表现,因此法院最终认定该商贸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属违法,判决其向陈翔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2009年3月,林勇被所在单位辞退,双方在工资补偿和保险费用上发生诉讼。但林勇在诉讼中发现,5年前他与该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上,署名的公司并不是该单位,而是另一家劳务输出公司,合同的性质并不是劳动合同,而是劳务派遣合同。法院调查发现,林勇单位与合同上的劳务输出公司为独立的两个民事法律主体,林勇出具的劳动合同也是一份劳务派遣合同,最终因为诉讼主体不适格而驳回了林勇的诉讼请求。
甘肃正鼎律师事务所聂辉律师认为,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务派遣岗位一般设置在具有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特征的岗位上。目前实践中劳务派遣岗位、派遣公司资质没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加之劳务派遣又能降低用人单位用工成本的需要,致使劳务派遣市场混乱,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负面效应,加剧了劳资关系的矛盾。劳动者在入职之前要明确用工形式,了解劳务派遣关系的法律意义,留意自己的劳动合同的详细内容,依据法律规定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律师提示,劳动合同内容需要双方书面详细约定,才能起到规范用工、定纷止争的作用。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该注意条款中是否有易产生歧义的词汇和标准,并应当面与用人单位协商细节,不要急于签订有不明白条款或条款内容有歧义的劳动合同。
劳动者要了解自身权益
陈丽于2009年3月与贵派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期为两年。合同约定:陈丽工作性质为销售员,每月休息2天,且要求陈丽承诺在合同期内不能休婚假、产假,否则贵派公司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不承担任何补偿。陈丽在任职期间结婚并生育1女,由于不能正常工作,陈丽向公司申请产假,公司未予允许,并以陈丽违反劳动合同约定为由解除了劳动合同,陈丽将贵派公司告上法庭。
法院审理认为,陈丽已达到婚龄、育龄,结婚生育为其享有的合法权利,劳动合同中关于不允许休婚假、产假的条款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贵派公司应批准其法定的产假,并按照本市最低工资80%的标准支付病假工资。
李楠2007年12月与某进口汽车销售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期限3年。2010年4月,李楠找到了一份薪酬更高的工作,在递交辞职申请之后被公司告知,需支付公司为员工组织的6次英语、计算机培训费1.2万元。法院审理认为,该汽车销售公司为销售部员工提供培训不属于《劳动合同法》二十二条所述“专业技术培训”,李楠不承担培训费用。
2008年3月,郑明与甘肃某商贸公司建立了事实劳动关系,2009年1月,该公司因内部出现问题,遂被华菱公司收购。华菱公司自此接管原公司的所有债权债务及工作人员。郑明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华菱公司的一员。劳动关系虽已建立,但华菱公司并未与郑明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2011年2月,郑明因慢性病不能再胜任工作,随即向华菱公司提出辞职申请时才发现:新雇主不但没有与自己签订劳动合同,而且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没有给他购买任何社会保险。同年4月,郑明以公司没有为自己办理社会保险为由,向劳动仲裁部门提出申请。仲裁部门很快作出裁决:华菱公司与郑明间存在劳动关系,华菱公司因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依法支付郑明双倍工资,并责成华菱公司为郑明办理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华菱公司对此裁决不服,向法院提起上诉。但因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并非人民法院受案范围,最终经过调解,华菱公司为郑明补缴了欠缴的社会保险。
律师分析认为,目前,在很多案例中,一些用人单位都会在劳动合同、公司规章中加入减轻公司义务,排除员工权利的条款,这些条款如果触犯了法律,就是无效的。也有一些用人单位以各种手段逃避缴纳社会保险,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所以劳动者应当及时了解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这样如果出现退休、患病、负伤、失业、生育等特殊情况时,自己的权益才能得到更好地保障。
警惕变味的“劳动合同” 篇4
签订了劳动合同,却不按劳动合同执行,只是把合同当作应付执法监察的挡箭牌。这是近日媒体披露的在某企业发生的咄咄怪事。一位业内人士说:类似该企业的做法,在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用人单位抓住求职者急于找工作难的心理,不仅提出的招聘条件十分苛刻,而且还强迫职工签订“霸王条约”。有的单位为了应付和逃避劳动监察,甚至采取了签订虚假劳动合同的伎俩。劳动合同上明明写着给职工办理“三险”、每月休息8天、法定假日加班按规定支付加班费等条文,可在实际工作中却拒不执行,并威胁职工说:“谁敢说出去,一切后果就由谁承担!”
求职者在职场上成了弱势群体,为了能找到一份工作,他们不得不屈服于用人单位,
一位劳动问题专家指出:更重要的是,许多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对《劳动法》知之甚少或根本不了解,不知道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面对加班加点不加薪、福利待遇低、劳动安全保护设施不健全等违法现象,一味迁就忍让,不敢理直气壮地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而虚假合同往往又比较隐蔽,一旦被劳动执法部门发现,这些单位多会千方百计找各种理由逃避责任。
在此,笔者呼吁,有关部门要标本兼治,加大《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敢于通过正当渠道向有关部门举报单位的违法违纪行为。同时,对签订虚假劳动合同的现象,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以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张治良)
[劳动合同]警惕六种劳动合同陷阱 篇5
目前,一些单位认为解决了毕业生的上海市户口,就可在合同中设立违约金。如有企业认为,我们公司有许多外地毕业生,公司仅仅为最需要、最优秀的毕业生解决户口,这属于一般毕业生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所以应当可以设立违约金。
这样的说法是不符合《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以及教育、劳动人事部门有关应届毕业生落户上海就业的有关规定的。
首先,《条例》的立法本意,是对那些享受价值较高特殊待遇的人的一种限制,比如给予住房、车、股份等的人,在享受这些特殊待遇权利的同时,也应当承担一定的义务,比如必须为企业服务的期限。如果将不是一般员工都能享受的待遇作为设立违约金的提升待遇,那么是否可以把老板塞给个别员工一个几百元的红包,也作为特殊福利待遇呢?
其次,应届毕业生能否得到上海市户口,主要取决于上海市的有关政策规定和毕业生的自身条件,单位仅仅是办理手续而已。
还有些单位说,我们招收这些毕业生也用了钱,我们为招人做了广告呢,这也算出资吧……这个说法违背了《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这一规定的本意。从出资招用的定义可以看出,其首要特征是出资,但是这个出资也是有范围的。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招用所有职工,都会或多或少地用一些钱,这样岂不是所有的员工都可以在合同中约定服务期、约定违约金了,《条例》有关违约金的规定就成了一纸空文。
显然,《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是不赞成对所有员工设立违约金的,这从该条例的立法方式上可以看出。因为从以往的劳资矛盾来看,违约金往往成为企业遏制员工的手段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迫使员工签订违约金,违约金基本变成了劳资双方不平等地位的象征,影响了社会稳定。所以制订条例时,上海市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对违约金的设立作出了严格的限制。
从法理上讲,所谓的出资招用,一般不是一项所有员工能够享受到的待遇,比如花了一定数量的钱通过猎头公司招收的专门人才,比如为定向培养的人付了“赎身费”等等。出资行为,意味着企业为了招用员工要有真金实银出去才行。在劳动法实践中,为了招收外地毕业生办户口是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不能以此作为设立违约金的理由。
警惕令精装修变味的“拆分合同” 篇6
随着住宅用地的愈加稀缺, 开发商也更珍惜手中握有的土地, 希望寸土寸金的售价能不断提升。然而今年3月北京出台“限价”标准明确要求, 新开盘项目的定价不能超过区域均价, 已开盘项目定价不得超过前期销售的平均价格, 当月销售价格不超过上月销售平均价格, 这成为获得预售许可证的重要前提条件。面对政府调控的限价令, 开发商提价的想法瞬间落空, 于是纷纷“曲线救国”打起精装修的主意。他们通过合同条款的拆分, 暗中增加精装修合同标准, 不但可以顺利领取预售许可证, 而且能令房屋售价变相且“安全”的上涨。纵观市场, 由于尚无政策禁止开发商进行精装修拆分, 因此市场上几乎所有精装修项目都采用了合同拆分模式, 个别项目的精装修款项甚至占房屋总价的3成, “毛坯捆绑精装修”的戏码愈演愈烈。开发商通过捆绑精装修提价的策略升级, 一方面购房者需要承担的精装修费用水涨船高;另一方面, 开发商的装修标准并没有实质的提升, 精装修成了楼盘提价赤裸裸的借口。在高房价下, 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精装修费用与3成首付款“完美组合”, 构筑成刚需购房者难以跨越的“万里长城”。其实, 购房者不是计算不清这“拆分合同”的猫腻, 无奈接受开发商捆绑销售, 委实跟当下房屋供需矛盾相关。由于刚需可售房源有限, 同时房价上涨的预期强烈, 综合原因加剧购房者的心理恐慌与需求恐慌。拖家带口的争相排号, 以及不惜代价的四处借钱买房, 这份疯狂让人们对精装修的标准即使心存疑虑, 也仍然会奋不顾身的“该出手时就出手”。
@读者
精装修住宅本是房地产行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 既可以为购房者的二次装修省时省力, 又能够帮助行业有效节能减排。但是, 若只为提升售价而临时改合同为精装修, 则极易产生各类问题。由于很多房屋按毛坯设计并验收, 精装修项目并非向政府部门报批的项目, 所以它原则上不受监管, 从而导致成本低、质量差、性价比不高, 整体售价却偏高。为合理有效解决开发商“拆分合同”的“阴谋诡计”, 首先要从价格上对精装修费用进行限制, 如业界规定精装修在房价中所占既定比例, 以限制开发商通过精装修手段抬高房价;其次, 制定精装修价格与品质标准。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陈国强表示, 精装修与售房合同的分离状态, 令“限价”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 一旦精装修出现问题, 就会立即出现买卖纠纷。希望根治开发商借精装修合同涨价的弊病, 就需要我们在土地供应、产品结构上深入探讨、研究, 让购房者在买房时拥有更广泛的选择权。
购房合同常见陷阱及规避 篇7
陷阱一:在认购书里没有注明因何种原因退房以及后果
购房者与开发商签订认购书后,就要交一定额度的定金,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有时购房者在交付定金后因种种原因得不到银行的贷款而无法购买该房产时,发展商一般都只退购房款而不退定金,理由是买家没有履行合同,所以没收定金。
对策:律师建议买家最好与发展商在协议中约定,若买家得不到贷款时,定金该如何返还或是否要扣除部分作为手续费等,这样就避免了很大的麻烦。
同时,开发商是没有权利没收定金的,这本身是没有法律依据的。陷阱二:合同主体认定不明
购房者由于缺乏法律常识,往往会犯一些比较初级的错误。有时代表发展商签约的人并不是法人代表,或者合同上的开发商并不是该房产土地拥有者,这些都有可能产生问题。
另外,也有可能该项目是a公司开发的,实际上却是由b公司投资,作为买家还是应与a公司签约,否则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以后办理各种手续会很麻烦。
对策:在签约前您最好查明代表发展商签字的人是否是法人代表,如果不是,则是否持有“授权委托书”。否则,这个人的签字是无效的,同时要注意合同上的公章,这样可以避免发展商推卸责任。陷阱三:不要轻易在开发商提供的补充协议上签字
签补充协议在购房交易中很有必要。但是要提醒购房者的是,开发商提供的补充协议一定要看清楚。现在有的发展商在与客户签约时,会主动向客户出示一份补充合同,主要目的在于表明由于某些特定原因造成不能按期交房的免赔责任以及面积丈量误差率差异过大在哪些情况下能免赔。这是发展商为了保护自己在一些非人力能控制的情况下造成违约规避风险的一种方式。
善良的购房者不要仅仅把开发商的免责条款都签了,而忘记保护自己的利益。
对策:看清楚补充协议的条款,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律师来帮你的忙。
陷阱四:“最短时间”与“最好”
合同是双方意思一致的表达。但是,实践中开发商往往会给购房者很多诸如“如果发生问题,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在装修材料上,选择最好的国外进口的”等一些看上去很诱人但没有实际意义的承诺。最短是多长时间,什么样的才算最好的?不知道。
合同里出现这种模糊的概念时,法律也没有办法,因此产生的纠纷购房者根本打不赢官司。
对策:购房者一定要把每一个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具体的材料以及开发商的口头承诺落实在合同里。
陷阱五:约定提前交纳部分费用
开发商是做商人的,而房地产开发又是一件对资金要求很高的行业。开发商面临资金压力是很正常的,但并不能以此为理由要求购房
者提前交纳不该交的钱。而在合同或是补充协议中,开发商常会将一些不该预先交纳的费用写进去,要求购房者提前交纳,这是显失公平的。
比如有些发展商在尚未确定物业管理公司及服务标准、收费情况的前提下,就要求买家在预售契约中承诺接受物业管理服务,并接受相关约束,这就是对消费者的侵害。
对策——购房者应该将物业管理条款与预售契约分开签署,或另外设置条款确定物业管理的费用标准。
陷阱六:卖方解除合同
在一些发展商制定的售楼契约或契约附件中,往往有这样的条款:“买方无故逾期付款,经卖方催告仍不支付欠款的,卖方可以解除合同并没收买方全部已付价款。”
这显然是不公平条款,假如买家已经支付95%的价款,只剩5%的价款逾期未付,如果发展商以此为由,没收其已付95%的价款,岂非很不公平。况且,没收实际上是个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行为,作为当事人一方的发展商并没有权利来没收他人的财物。
对策:依据《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本合同条款是无效条款。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类似的合同条款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购房者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陷阱七:处理结果不明确
很多合同中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条款,“应于××日前如何如何”,但是并没有约定如果没有在“××日前如何如何”后该怎样处理。这
样,即使最后认定是开发商的过错,你也很难制裁他,最多是调解了事。
对策:购房者与发展商签署的合同中要明确对开发商如果没有履行承诺、不按设计图纸施工和达不到质量等级等等的处理办法,做到越详细越好。
陷阱八:以偏盖全
这里所说的以偏盖全是个泛指的概念。有时会出现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开发商承诺卧室的玻璃是中空的,到了交房时发现卧室窗户只有下面的部分是中空,而上面却是普通玻璃等等。
对策:对于这类问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把合同写得越细越好。不给开发商一点空隙。当然也需要购房者有非常广泛的建筑、建材方面的知识。
陷阱九:拒签补充协议
前面说了,开发商在签约时会主动出具一份对自己有利的补充协议,购房者同样也可以出具一份对自己有利的补充协议。最好将开发商在其广告宣传中的条款和楼书里关于装修、物业管理中的承诺都签进补充协议中,不要怕麻烦。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买的塔楼(或板楼)里有几部电梯,是否会全部同时开通,如果有不开的怎么办?不要小看这个问题,为了出面积、增利润,现在的高层住宅只安装几部电梯,而且平时还不全开,在上下班高峰时间极为不便,这种情况业主是否有权拒付部分电梯费呢?
但是,就像你可以拒签开发商的补充协议一样,开发商也同样可
以拒签购房者的补充协议。这种现象在是很普遍的,特别是一些卖得很好的楼盘都是如此。
小心租房合同里的陷阱 篇8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大量的事例,大多是由于经营者采用不平等格式合同或者利用消费者没有合同意识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租赁市场所使用的合同大多数是由经营者起草的格式条款,一旦出现争议,消费者往往没有凭证或仅有一份经营者提供的格式合同,不法经营者却以无合同或不利于消费者的合同内容做为托辞,不服务、不退款,甚至反诬消费者违约等。现在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很强,所以不签合同的现象不多,大多是被不法经营者利用格式条款来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一、关于看房费的问题,有的租赁中介大多在房屋租赁合同中约定:看房后支付看房费。消费者一般理解为只有找到自己满意的房屋后才能付款,但是在实际看房的时候往往是看一处房收一次看房费,满意不满意都收费,甚至到了看房的现场发现房主不在也收费,还有的是雇佣其他人员冒充房主做“托”来坑害消费者,提出一些消费者无法接受的条件甚至苛刻的要求来导致消费者无法租赁成功,其实是根本就没有确实的房屋提供给消费者。针对这一情况,中消协的推荐文本中约定:中介为消费者寻找的房屋不满足消费者提出的必备条件或者消费者不满足出租人提出的特别条件要求的,消费者有权拒绝签字并拒绝支付看房费。
第二、中介费说法很模糊。某些中介在和消费者签定的合同中没有明确收取的是何种费用,只是笼统地称为中介费。消费者签定了这样的条款以后,中介会以各种名目来要钱。针对这一情况,中消协的推荐文本中约定:除看房费、佣金和居间活动费用外,中介不得向消费者收取其他任何费用。
第三、所有的合同文本都是可以修改的,有些合同还包括留待双方约定或补充的空白行,不仅合同的空白部分要协商后签订,就连合同已经印刷完成的部分也是可以更改的。法律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合同的签订是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的结果,任何一方不得强迫对方签订自己拟订的合同。而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二手车买卖合同陷阱可避免?范本 篇9
小马是一网站记者,前一段时间在广州大道南一家二手车交易市场看中了一辆准新车——上牌不到一年的东风日产骐达,大致检测了后,发现车况不错,小马与卖二手车的档主谈妥价格准备购买,为了确保车辆质量,小马提出去东风日产售后服务中心做进一步检测,档主承诺只要检查出问题一定退回,但要求小马先支付4000元订金并签订买卖合同方能提车检测。小马看合同上写明有问题包退于是就签了合同。
小马去服务站检测后发现该车发动机、底盘等主要机件状况良好。恰好这辆车一直在该服务站保养、维修,纪录十分全面。小马查看该车维修纪录时意外发现,该车前不久发生过一次严重的侧面碰撞,车左侧的B柱曾经弯曲,但已经被修复完好。
由于B柱曾弯曲将影响到车辆的安全保护性能,小马回到档口称车辆有问题要求退订金。但档主拿出买卖合同,合同上只写明发动机、底盘等主要机件出现问题才退车,以未提到B柱问题执意不退。两方争执不下,后经过市场管理人员出面调停,档主退回一半订金。
小马懊恼不已,自以为对车质量检测考虑周全,不提防还是陷入了二手车买卖合同陷阱。
按广东省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07年1~9月全省二手车累计交易量为33.15万辆,成交总金额为98.95亿元。在今年上半年,省二手车交易量已首次超过新车交易量,二手车交易量与新车销售量比例为55:45。然而,二手车市场的规范经营程度与新车市场远远无法相比,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交易秩序混乱,行业恶性竞争,交易信息不对称,经营者缺乏诚信等一直是二手车市场发展的“顽疾”,尤其是诚信问题成为困扰二手车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估计有着小马类似遭遇的买家数不胜数。
一直以来,由于二手车买卖的合同都是卖方自拟的,其中陷阱密布,买方即便发现车辆有问题,最后也只能吃哑巴亏。不过,这一情况有可能得到改变。
11月5日,在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广东省汽车流通协会联合召开的《二手车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广东省二手车行业诚信公约》推广会上,要求来自全省各地的二手车卖场负责人、经营公司、厂家品牌二手车等代表承诺诚信、规范地经营二手车,共建文明健康的二手车市场。
15项内容确保买方“知情权”
据悉,早在今年8月,国家工商总局已下发了《二手车买卖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该文本有三大亮点:一是二手车经销企业须提供售后服务承诺;二是有15项内容确保买方“知情权”,同时要求在出售的车辆前张贴《车辆信息表》,信息表作为买卖
合同的附件;三是规定违约须双倍返还定金并赔偿损失。文本明确规定,如果卖车人提供的车辆信息不真实,根据双方交易前签订的买卖合同,买车人有权要求卖方赔偿损失。
与卖家自拟的合同中的关于车辆信息部分不同,《车辆信息表》的填写规定非常细致,关于车辆的型号配置、使用年限、事故检验情况以及是否办理抵押登记、缴纳税费、报废期等真实情况和信息一目了然。车辆状况说明也不仅仅只是涉及底盘、发动机是否完好等模糊判断。
比如,关于底盘就要求查看发动机油底壳、变速箱等是否有渗漏油现象,传动轴防尘罩是否有破损等等。而如果车辆有损伤,损伤位置描述要求详尽,包括影响车辆整体结构的A、B、C、D柱、翼子板内板、前纵梁、地板等、还要涉及到保险杠、玻璃、备胎等。车辆状况说明不仅仅包括变形、烧焊、扭曲、更换过等大问题,还包括凹陷、裂纹、做漆等小问题都要详尽地描述。
小损伤需明示惹争议
按照《诚信公约》要求,合同文本商户必须一式三份,真实且详细填写上述资料信息,最大限度避免弄虚作假行为。合同文本的推广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福音。记者发现,与会的代表对此抵触不大,但对其中部分条款提出了异议。
一市场代表指出,示范文本中,关于二手车损伤的定义过于较真。按照《车辆信息表》填写说明所述,“一元硬币可覆盖”的损伤程度也必须详细说明。“一辆车子买来,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如果连一个小小的划痕也必须写明,就太过吹毛求疵了,有的小损伤在保养后基本已经看不见。”
广东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只是合同文本的推广试用,部分条款如果存在争议还将会进一步完善。不过,由于文本不具有强制性,仅具有引导性质,只能倡导全省各开展二手车业务的企业自觉使用。
招聘新陷阱:签了合同也要防骗 篇10
自金融危机以来,通过发布虚假用工信息,榨取求职者钱财的行为有所增加,行骗手段也是千奇百怪。最近,劳动监察部门就又发现了一种新的行骗手段。
据悉,这种行骗手段是,某公司先发布一个虚假的招工信息,求职者上门缴了体检费、服装费、培训费等系列费用后,公司就与求职者签订劳动合同,并要求求职者过几天带着合同原件来报到。
当求职者如约而至时,接待人员先收了求职者带来的合同原件,告知求职者等一下。此时,接待人员就会背着求职者将合同撕毁,并借故主管、老总不在,请求职者改日再来,
这样一来,求职者手上没了证据,公司又办理有合法的.手续,最后查处非常难。
还有一些从事虚假招工的人,往往是一个人注册多个公司,让求职者在不同的公司多次面试失败,以打击求职者信心,让求职者自己另寻他路。
求职者遭遇骗局快举报
在昨天的执法检查中,市、区劳动保障局劳动 ,联合公安、工商、人事等部门,分别对江北、九龙坡、北部新区等主城部分被举报、投诉的公司、职业中介作了突击检查,并下发了处罚通知。
[劳动合同]警惕六种劳动合同陷阱 篇11
1.在发包人和承包人条款方面陷阱:承包人不具备与工程相应资质和法人资格,填写时,真正承包人将自己的上级单位且独具法人资格的单位填为承包人,往往工程质量保证不了,
防范:核对清楚承包人,且审查承包人的工程建设资格和等级。
2.在委托书方面陷阱:不填写委托书,或委托事项填写不全、不清。
防范:全面、正确、详细填写委托书3.在委托人义务条款方面陷阱:委托人的义务填写不细、不具体、不全面,致使工程责任不好判定。
防范:委托人的义务,一定要填细、填全。
4.在承包人义务条款方面陷阱:承包人的义务笼统,不细化,出现纠纷后,不宜追究承包人的责任,
防范:填写承包人的义务越细越好,每个环节和要求都要写清楚。
5.在纠纷解决方式条款方面陷阱:当事人各自选择有利于己方的纠纷解决方式和地域管辖。
防范:协定公平的解决纠纷的方式和地域管辖。
6.在合同签字盖章方面陷阱:合同最后只签字不盖章。
防范:一定要在合同书上签字盖章,并按要求公证。
7.在规定违约责任方面陷阱:承包人尽力减少违约责任事项,或尽量减弱违约责任程度,或减少违约责任额。
防范:发包人一定要将承包人不履行义务的责任写全面、写明确、写具体。
8.在增补条款方面陷阱:只写“经双方协商一致,增加补充下列项条款”而没有增补以“空白”记入。
在合同条款笼统的情况下,承包人不增补工程事项。
警惕“用工陷阱” 篇12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现在要进入签订劳动合同的高峰期了,据了解,每年都会有大学生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权益受损的事情发生,如何应对“用工陷阱”?记者采访了广州市人事局等有关人士。
协议等于合同?
高校毕业生小郑,在毕业前与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毕业后他正式入职该单位工作,单位却以试用为借口迟迟不与小郑签订劳动合同,理由是毕业前与小郑签订了就业协议。“虽然都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的协议,但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是有区别的。”广州市人事局副局长何伍爱解释,“就业协议是毕业生毕业前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工作协议,并没有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在与毕业生确定关系之后签订的.关于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据介绍,按规定员工有参加社会保险,享受住房公积金、年休假等福利待遇,但一些用人单位为了不缴或少缴社会保险、降低报酬,延迟试用期,拖延甚至逃避订立劳动合同,侵害毕业生的合法权益。若是实在签不了合同可以将用人单位告上法庭,但需保留工作证、打卡记录等相关证据,
不准结婚生子?
女生小陈大学毕业后到了一家非国有企业工作,企业在劳动合同写明:工作期间不允许结婚和生育子女。
“这些条款是无效的。”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艳玲说,有的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入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对自己有利,使用自制的不规范的劳动文本,除以上对女性的限制,有的合同还有不享受年休假、工资包含社会保险等条款。
广州市人事局人才开发处处长宋志强表示,现在人才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但学生不要因为就业形势严峻就忽视甚至放弃自己的权益,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注意合同文本是否规范,条款是否合法。
试用后签合同?
大学毕业的小金与一家企业相互“有意”,但那家企业对他提出了在与他签订劳动合同之前先试用1年,小金觉得有些过分却又觉得工作机会难得,十分犹豫。
“不能先试用再签劳动合同。”何伍爱介绍,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试用期的长短要与劳动合同期限相符,比如1年的劳动合同,其试用期最长只能是1个月。试用期间,用人单位虽有解除试用工的权利,但双方也要协定试用期间的员工的福利待遇,“试用期长达一年是不合法的”。
【[劳动合同]警惕六种劳动合同陷阱】推荐阅读:
货物运输合同的陷阱10-27
网络欺骗之6000元加盟办厂合同的陷阱10-21
劳动合同用工合同10-12
劳动合同注意问题签订劳动合同要注意什么?10-02
劳动合同先合同义务10-25
雇佣合同与劳动合同区别11-19
劳动合同法劳动关系09-28
职工劳动合同07-05
劳动合同期限05-10
劳动合同签订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