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评价意见

2024-06-29

预评价意见(通用10篇)

预评价意见 篇1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预评价意见 表

一、产品技术要求中性能指标的完整性与适用性;检验方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是否与检验要求相适应。

产品技术要求中性能指标完整、适用;检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与检验要求相适应。

二、依据现行强制性或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检验的,所用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完整性,所用标准与产品的适宜性,所用条款的适用性。

该产品技术要求引用了 GB 9706.1-2007、GB/T 14710-2009、YY 0505-2012强制性或推荐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所用强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完整,所用标准与产品适宜,所用条款适用。

三、如检验内容涉及引用中国药典的相关内容,其引用的完整性、适宜性和适用性。

/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 五、综合评价意见:

√经预评价,对产品技术要求无补充、完善意见。

□经预评价,产品技术要求在以下方面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

性能指标:

适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内容:

(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印章)

****年**月**日

预评价意见 篇2

南宁市人民政府于2016年6月2日发布了《南宁市人民政府推广使用预拌砂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是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规定,结合南宁市2012年推广预拌砂浆以来的经验,区外先进地区如杭州、青岛、南昌等市及区内玉林、柳州等城市的经验、做法,结合现阶段南宁市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和推广使用预拌砂浆所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出台的。

《实施意见》分为四个部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步实施,逐步推广;明确职责,协调配合;强化措施,加强管理。

南宁市将从《实施意见》印发之日起,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先中心城区后向外辐射的原则,分三个阶段禁止施工现场搅拌砂浆,逐步推广使用预拌砂浆。从2018年1月1日起,南宁市主城区全面推广使用预拌砂浆。

对安全预评价工作现状的思考 篇3

一、安全预评价的重要作用

安全生产"三同时"工作是指建设项目(工程)的劳动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生产"三同时"工作是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从集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转变,从事后查处向预防为主、强化基础转变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途径。安全预评价是安全评价中介机构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提出的安全生产防范措施是否满足安全生产要求进行评价,使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的安全设施更完善、更合理,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设计和施工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1、安全预评价是对可研报告中安全性的把关和深化。建设项目通常经过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现场施工、试生产、正式投产等几个阶段。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多数设计单位都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编写安全专篇(节),但以往实践表明,有的专篇(节)的深度达不到要求,有的可研报告甚至没有专篇(节)。工程设计者往往只侧重于考虑生产过程实现的工艺性能和经济指标,如产品品种、产量、质量、效益等,设计单位通常也只配备与生产过程相对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一定有安全方面的专业人员。而安全预评价者则更侧重于考虑劳动安全设施是否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能否确保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是对安全生产条件进行把关的专业单位,安全评价单位专门配备了经国家注册认证的安全专业的技术人员。两者把关出发点和力度大不相同。特别是在建设项目投资趋紧时,业主往往要求设计单位首先压缩安全生产投入。因此,如果没有进行安全预评价,设计单位直接进入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其劳动安全设施就有可能达不到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2、安全预评价是实施行政监督的一个重要程序。行政机关实施安全监督侧重于对建设单位是否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在实施行政监督过程中,由于行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内容侧重于行政管理,技术上需要中介机构提供参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设计已成为一种技术性商品,设计单位的行为受雇主观点和利益影响,特别是一些雇主安全生产意识不强时,设计就不一定能完全体现全民和社会效益。而预评价单位则是从安全生产角度入手,对设计单位是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进行设计作出鉴别评价,除了对雇主负责外还要对社会和生产安全性负责。它是行政机关实施安全生产行政监督的一个必要程序。尽管安全评价机构也是一种技术商品,也可能受经济利益影响,但参与安全预评价报告的审查备案和综合管理则是行政机关对中介机构的一种监督。

3、从安全经济学理论讲,安全预评价工作是投资少收益大的一项措施。安全工作虽不能体现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其隐性效益是显著的。安全经济学上有一种理论,即安全效益金字塔关系:系统设计1分安全性=10倍制造安全性=1000倍应用安全性。从这个角度讲,工程设计阶段对安全设施的投入与事故发生后进行亡羊补牢式的整改的投入,两者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也就是说,在工程设计阶段的安全投入是最节省的安全投入。因此,通过安全预评价对"同时设计"工作进行把关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程序,而是具体体现"预防为主"的战略性措施。

4、预评价与"三同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管理模式。据了解,西方国家并没有由政府管理"三同时"这一制度。因为西方国家的管理模式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或者说是以结果为主要管理对象的。如果建设项目建成后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是不允许投产的。而我国目前还属于第三世界国家,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市场经济正处在逐步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法制也尚未十分健全,一些项目由于"同时设计"把关不到位、建成投产后发现存在隐患,有时只好迁就通融、维持现状,或是从其他方面采取一些隔靴搔痒的"补救措施"。如某乳品厂曾建在传染病医院邻近;福州西区水厂露天的过滤池南侧2米多处建起了高层的居民区,一旦有人往水里投毒,后果不堪设想,只好采取一些临时的"防范措施"等等。因此,在我国现有生产力水平和体制下,只有通过行政部门对建设项目的可研、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过程实施监督,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实现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的转变。如果没有进行对安全预评价和"三同时"的有效监管,那么生产安全事故和安全生产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将大幅度上升。

二、当前安全预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1、安全预评价工作的法规需进一步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原劳动部3号令和10号令是原劳动部根据《劳动法》制定的与之相配套的国务院部门规章。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规章已经不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一是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入,一些行政职能已经进行了划转,如卫生职能已划转卫生部门,安全职能已由劳动行政部门和原来的各工业主管部门集中划归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原劳动部3号令、10号令中"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的名词已不适应现在的情况。二是随着《行政许可法》于今年7月1日实施,原国务院部门规章继续实施的法律延续性亟待进一步明文确定。

2、有些建设单位负责人安全预评价工作意识淡薄。据了解,目前进行安全预评价的项目基本上属于两种情况。一是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在可研或初设论证时由安全行政部门要求其进行安全预评价的项目;二是经过安全评价中介机构宣传后建设单位才做的项目。此外,不少建设项目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的建设项目没有进行安全预评价。一些建设单位负责人为了节省投资或其他目的,还通过各种关系说情,以求得省略安全预评价这一重要的步骤。这足以说明一些建设单位负责人对劳动安全"三同时"工作意识的淡薄。

3、安全预评价报告行政审批改为报备后的影响。国家安监局、国家煤监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安监管技装字[2003]68号)要求,建设项目(工程)安全预评价报告评审交由具备能力的行业组织或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社会中介机构组织评审,实行专家评审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制度。但是,该文件中如何注册这样的中介机构、专家应具备什么条件等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文件。预评价报告备案实行分级管理,对各省负责备案的预评价报告审查工作,国家局意见是根据各省具体情况自行决定。这一管理方式的改变,将可能因各种原因如由评价单位的内部人员、退休人员自审或评价机构之间相互"结盟"串审等而影响预评价报告的审查质量。

4、安全评价中介机构对安全评价工作的影响。安全评价工作是一项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承担的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的有偿服务工作。目前,安全评价资质由国家安监局统一批准,未进行分级管理。许多企业反映,由于安全评价机构数量少,缺乏竞争机制,安全评价费用高,服务态度不好,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安全预评价工作。安全预评价报告行政审批改为专家评审报行政部门备案后,一些评价机构在报告评审工作中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搞隐性的业务联盟,不仅破坏了技术市场的秩序,也影响了安全预评价报告的审查工作。

三、进一步搞好安全预评价工作的思考

1、有关安全预评价的法律法规应尽快修订完善。一是国家应从现有安全行政体制出发,结合新的安全生产形势,尽快制定可替代原劳动部3号令、10号令的国务院法规,使安全预评价工作的法律延续性体现得更加明确。二是尽快修订《福建省劳动安全卫生条例》,通过地方法规将以往开展"三同时"工作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法制化,使之体现依法执法的连续性。三是可以比照其他"三同时"行政部门的管理办法,如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做法,将安全预评价工作做为项目立项审批的依据;也可参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五条规定,在可研阶段未提交安全预评价报告或安全预评价报告未经审查同意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予批准。四是将安全预评价工作做为企业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前置。对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建设项目,从设计阶段就予以否定,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五是新出台的法规应对不按规定进行安全预评价的建设单位提出制约措施,以确保政令畅通。

2、加强安全预评价工作的宣传培训。一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宣传材料、会议等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特别是劳动安全"三同时"工作的要求、程序等。二是经常举办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业务知识培训班,提高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素质。三是通过安全"三同时"的案例分析,开展安全生产警示教育。通过这些宣传、培训、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三同时"意识,增强用人单位从安全预评价开始开展安全"三同时"工作的自觉性。 3、建议国家安监局尽快制定安全预评价报告审查备案的可操作性文件。对负责预评价报告审查的社会中介机构应具备哪些相应资质条件、如何注册这样的中介机构等等问题予以进一步明确。通过制定更加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对安全预评价报告审查备案工作的原则性意见进行进一步细化和规范。

预评价意见 篇4

管理的若干意见

为进一步规范建筑工程的预拌混凝土生产和使用管理,加强预拌混凝土质量监控,确保建筑工程结构质量和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等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我市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实际情况,就加强预拌混凝土生产和使用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预拌混凝土生产使用相关单位的质量责任

(一)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混凝土结构的有关标准和规定,合理确定混凝土工程施工工期。预拌混凝土的采购应纳入工程施工总承包招标范围,建设单位不得直接采购预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的采购过程严禁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行为。

(二)施工单位应当采购和使用具有资质的预拌混凝土企业产品,对进入施工现场预拌混凝土的质量、数量进行验收和检验,严格按照有关施工技术标准要求进行混凝土浇筑、养护作业,对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达到验收标准负责。

(三)监理单位应当对预拌混凝土的进场验收,试件的取样、制样、养护、送检的全过程进行见证、签字确认;对施工单位和预拌混凝土企业实施的预拌混凝土场内运输、泵 送、浇筑、养护等工作的过程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实施监理;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同意,预拌混凝土不得在工程上使用。对预拌混凝土的不合格产品和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行为进行纠正和举报。

(四)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对其出具的涉及混凝土产品质量和实体结构的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发现涉及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隐患(包括: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混凝土结构实体检验结果不符合设计要求等情况),应在24小时内(按检测报告签发时间计算)向施工现场各责任主体反馈,并书面报告工程质监机构。

(五)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依法承担预拌混凝土的产品质量责任,对生产及运输(含泵送)质量负责,预拌混凝土供货合同签订时,应附企业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混凝土(砂浆)产品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详见附件),同时报送工程质监机构备案。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应当按照《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等有关工程技术标准要求,对原材料检验、生产过程质量管理、产品出厂检验及运输(含泵送)等环节严格控制,严格执行合同约定的混凝土技术指标和供货要求,确保预拌混凝土产品质量。因预拌混凝土自身质量(如氯离子含量超标)存在缺陷,造成质量事故或他人财产损失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应承担相应责任。

二、强化预拌混凝土企业生产环节质量控制

(一)加强企业资质及分站登记管理

1.预拌混凝土企业应具备预拌混凝土专业承包资质,取得预拌混凝土专项资质的企业,不得转借、出卖、出让资质;不得降低生产设备、试验室设备、技术人员的配备等资质标准要求;严禁以任何形式将生产站点、设备等进行租赁、出借、转让。未取得资质(登记)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分站),不得向建设工程供应预拌混凝土。

2.拟申报预拌混凝土专业资质及设立分站的企业,在建站(采购安装生产设备)之前,应持详细建站方案、区位图、拟建场区全景照片及所在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等材料,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建站申请,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按规定组织站点建设工作。申报资质前,必须具备所在地发展改革部门出具的立项审批报告书;国土、规划管理部门出具的土地和规划审批意见书;环保部门出具的项目环评报告(必须达到全封闭环保型)。

3.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应当与专业技术人员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含)以上预拌混凝土企业或分站任职,技术负责人必须在岗履职,禁止兼职和挂靠。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应当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时贯彻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

4.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名称、注册地址、净资产、企业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试验室负责人等信息发生变更的,3 应当在工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后30日内向资质核发部门申办变更手续。

(二)加强生产原材料质量管理

1.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应加强原材料采购管理。应当建立和完善混凝土原材料的采购、使用管理制度。采购合同(协议)应当以书面形式签订并存档,同时建立原材料使用台帐,实现原材料质量的可追溯。

不得采购国家和本市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不得采购未获得生产许可证的水泥、外加剂,不宜采用对人有毒、有害的外加剂品种,外加剂供应商必须随货提供企业营业执照、产品备案证、产品合格证、产品出厂检测报告及有资质的质量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质量型式检验报告等必要质量证明文件。严禁使用外加氯盐型、氯盐阻锈型和氯盐含量较高的防冻剂或其他外加剂。

严禁使用海砂及麻钢砂等不合格建筑用砂拌制混凝土,严防氯离子含量超标等质量不合格混凝土用于建筑工程。通过第三方采购混凝土原材料的,应当向原材料生产厂家核实第三方(委托)销售的有关信息,确保采购渠道真实、合法。

2.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应当依据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对进场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对质量波动较大的原材料应当加大进场检验频次。质量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应当及时退场处理,并记入不合格原材料处理台账。混凝土企业及 4 分站必须采取过筛、水洗等措施,确保砂石的含泥量、泥块含量指标合格。

3.应选用Ⅱ级及以上的矿物掺合料,按相关标准要求抽样复验,复验合格后方可应用。矿物掺合料(包括粉煤灰和矿粉)取代水泥的最大限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满足《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T50146-2014)的规定,同时保证28天龄期后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粉煤灰的掺加量及验收龄期可由供需双方根据设计部门规定和试验结果确定,必须同时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能。

4.做好预拌混凝土原材料进场验收记录(包括厂名或产地、品牌、规格、数量),对原材料出厂质量证明文件的原件进行核验,并将复印件存档(有条件的可保存原件),加盖原件存放单位公章,注明原件存放处,并有经办人签字和时间。

(三)加强预拌混凝土配合比管理

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应当依据相关技术标准与合同的要求,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确保混凝土质量能达到《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规定的保证率: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小于C60(即fcu,k=60MPa)时,生产施工的混凝土强度达到fcu,k的保证率不小于95%;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不小于C60时,生产施工的混凝土强度达到fcu,k的保证率应适当提高,或在配合比设计时按混凝土配 制强度fcu,0≥1.15fcu,k进行。预拌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应当经预拌混凝土企业技术负责人审定签字后方可使用,预拌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应当由试验室下发。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的生产班组应当严格按照配合比通知单进行生产。实际生产采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当与交付使用单位的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资料一致。在预拌混凝土生产时,应当由技术负责人或经技术负责人书面授权的质量管理人员,根据砂石的含水量变化情况,随时对混凝土原材料的配合比进行调整。其他任何人不得擅自调整。

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应当配备、使用搅拌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搅拌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应当具备实时存储每盘混凝土原材料实际用量生产数据,并具备任意时间段数据查询功能。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应当长期保存每盘混凝土原材料实际用量数据,不得篡改、伪造,确保混凝土质量的可追溯。

为了保证预拌混凝土拌合物水胶比的准确性,混凝土拌合物的最短搅拌时间必须满足如下规定:对于强度等级小于C50的混凝土拌合物的搅拌时间不应小于40s;对于强度等级不小于C50的混凝土拌合物的搅拌时间不应小于60s。同时,应检测出机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始(5~15min范围内)坍落度值,其值不应超过设计坍落度值+20mm。

(四)加强混凝土试验室管理

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应当按有关法规、规定和技术标准的要求,设立专项试验室,负责质量检验工作,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试验室配备温度、湿度控制设备,使其环境条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2.标准养护室的面积和设备配备应当与企业的生产能力相匹配。

3.试验室仪器设备的配置应当满足企业实际生产能力检测的需要。

4.试验室负责人具有2年以上预拌混凝土试验室工作经历,具有工程序列中级以上职称或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

5.试验员持有混凝土检测试验岗位证书,专职试验员不少于4人。

6.技术人员职称证书必须为地市级以上人事部门核发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乡企类职称证书无效。

7.试验室不得伪造检验、试验数据,出具虚假试验报告。8.试验室检测设备应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五)加强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运行

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应当加强内部质量管理,每季度对本企业及所属分站质量管理体系、原材料质量、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自查,形成书面记录备查,切实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三、严格施工现场预拌混凝土使用质量管理

(一)加强预拌混凝土合同管理

1.施工单位在签订采购预拌混凝土合同前,应当会同工程监理单位对混凝土供应单位的生产条件、技术质量保障能力、质量信誉等进行实地考察。预拌混凝土生产供应单位确定以后,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并参照使用由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与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共同监制的《青岛市预拌混凝土供货合同》示范文本。对预拌混凝土性能指标、供货期(单位时间内供货量和间歇时间)等相关要求应当在合同中详细载明。

2.施工单位和预拌混凝土企业应当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生产站点具体地址,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签订合同时认真核对生产站点地址和企业资质证书或分站登记证登记的地址是否一致,并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查验每车混凝土供货来源和渠道。预拌混凝土企业不得将合同约定的供应任务转让给他人。

3.在合同履约过程中,施工单位不得单方终止合同,与其他混凝土企业另行签订供货合同。双方签订合同解除协议后,其他混凝土企业方可与施工企业签订供货合同。

(二)严格实行预拌混凝土现场验收检验制度

1.预拌混凝土进入施工现场,工程施工、监理单位和预拌混凝土企业的有关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工程技术标准和合同要求执行进场验收、坍落度检测和抗压、抗渗强度等见证 8 取样检验制度,进场验收应形成书面记录,并由施工、监理和预拌混凝土企业三方签章认可。

2.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执行见证取样和送检管理规定,建立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混凝土试块标准养护室(箱)。施工单位及其取样、送检人员必须确保提供的混凝土试块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试块制作时应明确标识成型日期、强度等级和工程部位。不得留置未按规定标识的混凝土试块,不得要求预拌混凝土企业代替制作、养护混凝土试件,不得抽撤标准养护28d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可采用先进的非破损检测手段或留置7d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养护试块的方式,推定混凝土标准养护28d抗压强度,预防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3.监理单位见证人员必须对试块见证取样和送检的过程进行见证,确保见证取样和送检过程的真实性。

4.检测机构在接收混凝土试块委托时,应核实送样人员身份与项目备案登记的见证送样人员是否一致,同时,对来样的标识进行确认。非备案登记的人员送样,无标识或标识强度等级、工程部位和成型日期与委托不相符的试样不予受理。检测机构对所承担见证取样检测的项目,每单位工程的混凝土浇注现场应随机抽样不得少于3个批次,拍摄试块制作现场全过程视频资料,留存3个月备查。现场随机抽样检测结果与同批次试块见证送样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发现比对 9 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应及时书面报告工程质监机构进行追溯。

(三)加强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质量控制

1.施工单位应当编制混凝土施工方案,并按相关标准规定要求进行审批和技术交底工作。施工单位应当加强对施工一线操作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操作人员操作过程的检查。混凝土进场检验和浇筑过程中,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必须在施工现场,并对混凝土浇筑过程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任何人不得向混凝土拌合物中加水。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进行养护,不得以任何理由缩短养护龄期。

2.监理单位应当对混凝土浇筑过程进行现场旁站监督,对混凝土的养护进行巡视。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应当对达到龄期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实体及时、独立的进行混凝土强度平行检验。

四、加大预拌混凝土生产使用监管处罚力度

(一)强化对预拌混凝土企业的监督管理

本市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实行属地管理和层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1.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建筑工程管理局负责全市预拌混凝土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指导各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预拌混凝土监督管理。青岛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具体负责全市混凝土企业及分站的资质审核、资质变更和监督管 理,混凝土质量监督管理的专项检查,所负责监督工程项目的预拌混凝土现场使用监督管理工作。

2.各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的资质申报、变更初审,混凝土企业生产质量日常监督管理和所负责监督工程项目的预拌混凝土使用监督管理。

3.青岛市建设工程质量协会协助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维护行业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二)推进预拌混凝土企业的治理整合

推进本市预拌混凝土企业的治理整合,有效预防和控制本市预拌混凝土市场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的局面,改善预拌混凝土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秩序。各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订和优化本区市的预拌混凝土企业治理整合实施方案,依据实施方案加强对预拌混凝土企业的监管,促进预拌混凝土企业规范经营、提高管理与技术水平;已建成混凝土生产站点的周边30公里区域范围内不得设立新的站点。

(三)加大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

1.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有关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要求,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每月对混凝土生产企业生产现场及各在建工程混凝土施工现场进行飞行抽检,随机抽样、制样,标养达到龄期后进行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和结构实体强度检测。一旦发现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暂停混凝土生产企业生产经营,同时 对在建工程停工倒查,对相关责任单位进行行政处罚和考核扣分处理。

2.强化对预拌混凝土企业资质的动态核查和质量监督抽查,对停产半年以上以及生产设备、试验室管理、技术人员配备、产品质量等方面不再符合预拌混凝土专业承包企业资质条件的混凝土企业及分站限期改正。整改期间不得生产和供应预拌混凝土,逾期不改或整改期满仍然不符合要求的依法撤回其资质。对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合格原材料、偷工减料、未按规定检验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责令改正,依据《关于加强青岛市建筑市场主体信用考核管理的通知》有关规定,对预拌混凝土企业进行考核扣分,跟踪监督相关单位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涉及的工程进行质量鉴定。

3.对使用无资质企业生产的混凝土、不合格混凝土、不按照施工技术标准施工、未按规定留置混凝土试块,以及向混凝土拌合物中加水的施工单位责令改正,依据《关于加强青岛市建筑市场主体信用考核管理的通知》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单位进行考核扣分,监督相关单位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涉及的工程部位进行质量鉴定。

4.预拌混凝土企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在混凝土检验过程中,弄虚作假送检试样、篡改或伪造检测报告、未按要求实施旁站见证的,伪造检测数据、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由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据《关于加强青岛市建筑市场主体信用考核 管理的通知》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单位进行考核扣分,监督相关单位对涉及的工程部位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鉴定。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依法吊销资质证书;同时对注册执业人员暂扣或吊销执业资格证书。

青岛市预拌砂浆生产和使用的管理参照本意见执行。

附件:混凝土(砂浆)产品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

附件

混凝土(砂浆)产品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 本法定代表人承诺:我单位在 工程建设过程中认真履行了下列职责,并承担相应质量终身责任。

1.严格按照与采购单位签订的书面合同,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混凝土(砂浆)产品。

2.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要求,严格按技术标准组织生产,所用原材料按照规定进行质量检验,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

3.我公司向该项目提供过的产品均为合格产品,无以次充好情况,本公司承诺承担所供产品质量终身责任。

4.本单位在本工程项目承担了下列混凝土(砂浆)产品业务:。

(单位公章)法定代表人签字:

预评价报告需要的资料清单 篇5

1、委托书

2、营业执照(或预先核准)

3、项目立项的批复(送评审报告时需带原件)

4、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项目建设用地批准书

5、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6、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7、地勘报告及地勘报告编制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

8、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电子版及可研报告编制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

8、区域位置图

9、平面布置图

10、工艺流程图

11、安全条件论证报告

12、安全条件论证报告的专家评审意见及签字

预评价意见 篇6

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预披露事项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规范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的预披露事项,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以及本所《股票上市规则》等,制定本备忘录。

第二条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第一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或者持股5%以上股东(以下简称“相关股东”)减持股份的预披露事项,适用本备忘录。

第三条 上市公司相关股东预计未来六个月内通过本所证券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或大宗交易方式单独或者合并减持的股份,可能达到或超过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的,应当在首次减持前三个交易日通知上市公司并预先披露其减持计划。

第四条 相关股东未披露减持计划的,任意连续六个月内减持股份不得达到或超过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

第五条 相关股东按照本备忘录第三条的规定披露减持计划的,其减持计划公告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本次拟减持事项是否与相关股东此前已披露的意向、承诺一致;

(二)本次拟减持的数量、减持期间、减持方式、减持价格等具体安排;

(三)拟减持的原因;

(四)本所要求的其他事项。

减持计划可能存在无法实施的风险的,或者减持计划实施可能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前款公告中进行必要的风险提示。

第六条 相关股东按照减持计划减持股份,每达到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两个交易日内进行公告,公告期间无须停止减持股份。

第七条 相关股东应当在减持计划实施完毕后或减持期限届满后两个交易日内进行公告。实际减持情况与减持计划存在差异的,应当在公告中说明原因。

相关股东在按前款要求公告后,可以提出新的减持计划。第八条 相关股东披露减持计划后,确有原因导致减持计划无法实施完成的,可以提前终止减持计划,及时通知上市公司进行公告,并说明终止原因。

第九条 上市公司发布相关股东减持计划实施完毕公告前,该股东不得增持该公司股份。

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减持计划实施完成后,自最后一笔减持完成之日起6个月内,不得增持公司股份。第十条 相关股东减持股份,除应当遵守本备忘录的规定外,还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权分臵改革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履行披露义务。

预评价意见 篇7

1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建设项目的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应急救援措施、个体防护措施、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等。

1.2 评价范围

包括该作业平台的船艏部生活区、船舯动力设备区 (主机房、应急机房、三缸泵舱、泵舱、配电室、污水处理舱、空压机舱兼机修间、液压站兼锅炉间) 、船艉作业区 (修井机、泥浆净化模块) 。该平台由船厂负责每半年上坞检修维护一次。

1.3 评价方法

根据项目设计方案进行工程分析, 选择与该项目类似的工程进行类比调查, 综合运用类比法、经验法和综合分析法进行评价。

1.4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等是评价的主要法律、法规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 2-2007)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 188-2007) 等作为评价的主要规范、标准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可研报告及评价委托书等是评价的基础依据。

2结果

2.1 概况

海洋石油平台根据开采工艺的不同分为钻井平台、采油平台和作业平台 (井下作业平台) 。作业平台针对石油开发过程中的出砂、结蜡、泵损毁等情况, 为采油平台提供冲砂、清蜡检泵、打捞简单落物、更换井下管柱或井下工具、注水泥、测压、卡堵水等作业服务。该平台年均作业30层口。

2.2 生产工艺[1]

该平台作业工艺分修井工艺系统和泥浆 (修井液) 循环系统两部分。

修井工艺系统由修井机提供动力, 通过起下管柱完成井下作业清砂、除蜡、检泵等作业任务。作业过程中依靠三缸泵将泥浆 (修井液) 打循环, 保持油井地层压力平衡, 防止井喷。泥浆由井内环空反出进入振动筛除去大颗粒岩屑, 进入沉降池进一步沉砂, 除气器由沉降池吸入经过沉砂后的液体进行除气, 除去其中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 然后根据液体特性进入泥浆舱、洗井液舱或井下污液收集舱。见图1。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评价

海洋石油作业平台为海洋采油管理部门提供的清砂、除蜡、检泵、试油作业等服务。其作业海区以油井为主, 个别区块硫化氢含量可能存在超标现象。海上石油作业为露天作业, 夏季为高温作业, 冬季为低温作业。通过工程分析并结合类比场所的现场调查及检测, 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高温、低温、戊烷、正庚烷、正己烷、苯、甲苯、二甲苯及硫化氢[2,3]。

海洋石油作业为露天作业, 海域开阔, 大气扩散情况良好, 类比作业场所化学因素的危害基本能够控制在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之内, 见表1。在作业区和舯部动力区设有可燃气体、硫化氢探测仪。类比单位在修井机附近设置休息间, 内设空调。夏季作业期间在作业区设置带水雾风扇, 为员工提供含盐清凉饮料;冬季作业期间, 提供高热量饮食, 平台上设洗衣机及烘干机, 及时清洗烘干衣物, 以减轻低温影响, 上述措施基本满足对高温、低温危害的防护。主发电机作业区噪声检测超标, 见表2。考虑到主机间独立设置, 工人执行巡检作业, 如加强个人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的使用及管理, 基本能够满足职业卫生工作的要求。

注:1) 为最高容许浓度。

2.4 选址评价

该平台为拖航式作业平台, 作业地点距海岸较远, 周围海域辽阔, 大气扩散条件好, 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职业病有害因素不会对周围居民的健康造成危害, 工程选址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1-2002) 要求。

2.5 总体布局及设备布局评价

该项目将生活区和作业区分开, 辅助生产区设在二者之间, 功能分区明确, 布局合理, 噪声工作设备布置在船底, 主发电机及应急发电机独室设置, 并以吸音岩棉装修;可能接触毒物的工作场所布置在艉部, 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2.6 应急救援

该平台拟设医务室1间, 专职医生1名。类比单位按平台在编人数配备相应数量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与作业海域海事部门及所属地区医疗部门签订救助协议。为防止硫化氢危害, 组织专门抢险机构, 制订了防硫化氢专项预案, 要求所有上岗人员必须持有防硫化氢证, 并定期组织演练。配备50人全封闭救生/救助艇1艘, 25人气胀式救生

筏4个, 配备救生衣60件, 均带救生衣灯, 上述措施基本满足职业病防护要求。

2.7 职业卫生管理评价

该单位制定了相应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职业健康监护、个人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的发放、登记与使用、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安装与管理均做出了规定, 基本符合相关要求。

3讨论

3.1 评价

经过对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 (强度) 、潜在危险性、毒理学特征、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发生职业病的危险程度综合分析, 该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一般建设项目。该项目在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及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及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 从职业病防治的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3.2 建议

海洋气象多变, 海况复杂;海洋石油作业平台属于“孤岛型”生产设施, 作业期间与外界联系不便, 使员工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尤其强烈, 应关注平台员工的心理健康[4]。海洋石油平台作业远离海岸, 救援限制因素多, 应加强应急救援建设和自救互救知识的培训。

该工程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高, 工作时间长, 安全风险大, 工作时精神紧张程度高。为缓解员工的精神紧张, 保证员工的身心健康, 应为其提供必要的体育锻炼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

摘要:目的 识别、评价某海洋石油作业平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方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采用综合评价法、类比法与定量分级法进行评价。结果 该项目的 选址、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厂房设计、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卫生辅助用室设置等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类比企业各工种毒物有硫化氢、烷、正已烷、正庚烷、苯、甲苯、二甲苯, 检测结果基本符合国家标准。噪声检测5个地点, 其中主发电机间检测3个点、合格2个点, 合格率为67%, 其余地点均合格。结论 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 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是可以预防的, 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项目是可行的。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预评价

参考文献

(1) 李孟杰, 李巨川.浅海作业平台修井系统设计 (J) .中国海洋平台, 2003, 18 (2) :40-42.

(2) 张东普.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危害控制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65-71.

(3) 杨荫森.石油工业劳动卫生与职业性危害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3-10.

预评价意见 篇8

(一)财务审计报告意见

《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就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形成审计意见。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发表财务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主要工作,根据2009年至2014年财务审计意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例占总审计意见的90%以上,且数量在逐步增加,绝对数量从2009年1656份增加为2014年2569份主要是由于随着相关部门的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增大,促使上市公司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也提高了其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数量随之增加。非标准审计意见除了2012年有所增加之外,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占非标意见的绝对比例,说明审计师更倾向于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一方面反映了审计师的谨慎态度,另一方面反映了审计师更愿意出具较轻的带强调事项段审计意见来替代出具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2009年至2014年审计师没有出具过否定意见,说明上市公司还没有较明显的会计政策运用的不合理与明显的舞弊行为,但是无法表示意见的数量绝对值没有下降,说明外部审计遇到的无法出具审计意见的事项在不断的变化,也说明整个审计工作的开展遇到一些新问题。

(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要求,审计师应当就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发表审计意见。如果审计师根据收集的审计证据得出结论认为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者难以就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那么审计师应当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审计意见。由于2009年和2010年没有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2009年和2010年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叫做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根据2009年至2014年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五年公开披露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数逐年上升,从2009年的627家逐年上升为2070家比例呈现直线上升趋势,这与我国政策要求的逐步分批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要求有关,但是也反映了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视程度在逐步的增加。其中,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数量仍呈现绝对比例,占97%以上。但是,我们发现,随着内部控制披露的不断成熟,标准无保留意见比例在不断的下降,从2009年的99.06%下降为2014年的95.94%,说明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评价越来越严格,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与不足予以充分披露。与此同时,不仅非标准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绝对数量在逐步增加,从2009年的3份上升为2014年的82份而且非标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比例也从2009年的0.48%上升为2014年的4.06%。在内部控制审计的非标意见中,审计师更加倾向于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其数量占非标意见的绝对比例。这是由于审计师在评判内部控制评价中,更愿意采用强调事项段来提醒使用者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效果,这种方式既能够保持足够的严谨性,也不至于使公司难以接受。在非标意见中,审计师出具的否定意见仅次于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由于内部控制的评价本身不存在无法获取审计证据的情况,出具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情况很少,如果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可以直接对其持否定意见。从数据中可以看出,2014年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否定意见21份比2012年的4份曾加18份说明审计师对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越来越严格。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分析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要求管理层根据公司切实情况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进行评价,发表书面评价意见并以报告形式出具的一种书面文件。可以认为,2009年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开始规范化,随着近几年职能部门对公司内部控制评价要求的不断深入。整体来说,2009年至2014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从简单公布披露数量到详细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类型,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有了质的飞跃。2009年至2014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披露总数从2009年的1108家上升2014年的2586家,披露比例从62.85%上升为98.29%,上升了35.44%,披露比例直线上升,而未披露公司数越来越少,除去连续亏损,重组等特殊事项以外,绝大多数公司都能够完全按照《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要求,进行强制披露。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一是随着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逐步完善,上市公司能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要求,公开披露内部控制运行效果,也不断的促使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控制运行的合理性。二是由于2009年月1日才开始执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2009年至2014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经历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这也说明了国家政策的强制要求对上市公司有了威慑作用,但是我们还发现,到2014年,还是有45家上市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排除一些重组、兼并等客观原因以外,还没有完全达到100%的披露。

二、财务审计意见、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比较分析

(一)财务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比较分析

1.审计目标的不同,导致出具审计意见的标准不同。国际审计准则ISA 200第2条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适用的财务报告框架编制发表意见;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独立审计人员的职责和职能”第1段明确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的一般目标是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反映了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可以看出,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在于对财务信息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发表审计意见。同时,ISA 700“整套一般目的财务报表的独立审计人员报告”第6条强调,审计意见用词必须包含“给出真实公允印象”或“公允反映”。所以,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发表,主要是对“公允性”进行评价,审计的标准的重点放在“重大错报”上。然而,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目标有所不同。PCAOB在AS5第3段规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有效性”。PCAOB在AS5第3段同时进行了说明,如果存在重大漏洞,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无效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计划并执行审计,以取得在管理层评估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的证据。由此可见,判断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是“重大缺陷”。正是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目标体现为“公允性”,而内部控制审计目标体现为“有效性”,所以导致审计的标准从关注“重大错报”到“重大缺陷”。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出具依据公允性,对财务信息的重大错报进行程度分类,从而出具相应的审计意见。而内部控制审计通过对有效性的判断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程度,从而反映内部控制的运行状况。所以导致其审计意见的内涵有较大差别。值的注意的是,当审计师认为内部控制有效时,财务报表审计中也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从而开展风险评估程序。这种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有所重叠,但是财务报表审计并不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这也说明,二者虽然存在在审计目标以及标准中存在差异,但是在具体审计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交叉,不能把两者明确的分开。

2.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不一致,导致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差异。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划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以及无法表示意见。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只有四种,分别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否定意见以及无法表示意见,比财务报表审计少了一个保留意见。注册会计师不能出具“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主要是因为内部控制审计在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时,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从而难以评估,因此不能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过于乐观的评价,否则会增加审计风险。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审计指引中明确规定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中没有保留意见类型。由于财务审计开展得较早,且实践过程较为成熟,相对于刚刚强制实施不久的内部控制审计,由于相关规定的贯彻与实施的不同,也成为了审计师在出具财务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区别。

(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论的比较分析

1.评价范围以及对象有所不同。内部控制自评结论是针对企业所有内部控制运行进行的评价,关注公司的管理层、人力资源部门、销售与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等一系列流程部门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状况。而内部控制审计的对象则是企业财务报告层次的内部控制,侧重于对外报告范围内的内部控制运行状况,由于自评报告针对的是企业所有的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审计针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同时如果审计师注意到企业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也需要在审计报告中予以说明。虽然两者都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评价范围要比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广泛,其本身还是通过评价过程来完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提高内部控制运行效果。

2.评价主体的不同导致评价结论的不一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主体为公司的董事会,由董事会根据内部控制运行状况出具评价结论,一般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种。随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改善,如果认为自身内部控制存在着缺陷,《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也要求董事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内容,使内部控制评价更加细化。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是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判断,主体为外部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由聘请的审计师出具相应的审计意见,根据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程度,从而出具四种类型的审计意见。不同类型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判断标准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和审计范围是否受到限制。内部控制自评结论类型包括有效和无效两种情况,判断标准是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根据评价指引的规定,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论是对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的判断,对不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形,出具评价期末内部控制有效的结论;而对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形,不得作出内部控制有效的结论,并需描述该重大缺陷的性质及其对实现相关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以及可能给公司未来生产经营带来相关风险。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协议书 篇9

甲方:

乙方:

受甲方委托,乙方负责对 轿车悬架生产线(一期)建设项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规范和相关标准,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双方本着真诚友好的合作态度,经洽谈沟通,现达成合作共识。为明确双方责任、权益,以期在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上有法律保障,特签订如下条款,作为双方共同遵守、执行的依据。

一、双方职责

甲方职责:

1、负责提供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所需的资料供乙方参考使用(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资料、建设项目概况、生产过程的物料、产品、生产工艺与设备、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与措施、项目平面布局图、生产工艺流程及示意图、生产平面布局图、工艺设备名称、台数、主要技术参数,组织管理等相关制度资料);

2、负责配合乙方做好类比企业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工作。

乙方职责:

1、负责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编制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案;

2、负责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案开展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

3、负责组织专家对其预评价报告进行技术审查;

4、负责向甲方提供经过专家组审查通过的符合规范要求的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协助甲方取得市卫生局对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结果审核的批复;

5、对甲方提供的资料给予保密,不经甲方同意,不得向法律规定以外的第三方提供该建设项目的预评价报告书。

二、时间安排

委托时间: 2010年*月*日 开始时间:年月日 结束时间:2010年*月*日。

三、评价费用及支付方式

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费用:人民币;

2、支付方式:甲方分二次付款

①协议签订后,首次支付人民币 用于预评价工作的启动经费; ②甲方收到乙方提供的经专家评审通过的规范性预评价报告书后,支付人民币 **********。余款结清。

四:本协议一式五份,甲方留存三份,乙方留存二份。

甲方:乙方:

(盖章)(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法定代表人:(签字)委托代理人:(签字)住所:邮政编码: 电话: 传真:开户银行: 银行帐号:

预评价意见 篇1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防尘防毒分技术委员会(TC288/SC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研究中心、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宝龙、张忠彬、李戬、杜欢永、郭金玉、陈建武、张伟军。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目的和基本原则、依据、范围、方法、程序、内容和报告编制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各行业或领域可根据《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和本标准规定的原则制订评价细则。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83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GB/T 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T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GB/T 1675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适用与维护 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有害因素 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物理因素 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T 16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GBZ/T 181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 GBZ 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T 18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 19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GBZ /T 196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 AQ/T 8008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建设项目 construction project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

3.2 职业病危害 occupational hazard 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及其他健康影响的各种危害。

3.3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pre-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hazard 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其可行性论证阶段,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有害性与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应急救援设施等进行的预测性卫生学分析与评价。3.4职业病危害因素 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 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

3.5职业病危害作业 operation exposed to 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3.6职业病防护设施 facility for control occupational hazard 是指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或者影响,保护劳动者健康的设备、设施、装置、构(建)筑物等的总称。3.7应急救援设施 first-aid facility 在工作场所设置的报警装置、辐射剂量测量设备、个人剂量监测设备、现场急救用品、洗眼器、喷淋装置等冲洗设备和强制通风设备,以及应急救援使用的通讯、运输设备等。3.8工程分析 engineering analysis 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和卫生特征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了解

项目所具有的工艺特点、工艺流程和卫生防护状况等,并剖析其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及其分布。3.9评价单元 assessment unit 根据建设项目或用人单位的特点和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要求,将建设项目或用人单位的生产工艺、设备布置或工作场所划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或区域。

3.10辅助用室 auxiliary room 是指评价对象依据其卫生特征状况所设置的工作场所办公室、卫生用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用室(休息室、食堂、厕所)、妇女卫生室、医务室等。4 评价基本原则

4.1 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4.2 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4.3 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5 评价依据

5.1 法律、法规、规章

我国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5.2 规范、标准

我国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范、标准。5.3 基础依据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有关资料、文件等。5.4 其他依据

建设项目有关的支持性文件、国内外文献资料及与评价工作有关的其他资料。6 评价范围

原则上以拟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内容为准,并包括建设项目建设施工过程职业卫生管理要求的内容。对于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评价范围还应包括建设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基本情况以及所有设备设施的利旧内容。7 评价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一般采用类比法、检查表分析法、辐射防护屏蔽计算法、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定性和定量评价,必要时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

职业病危害的常用评价方法按照“AQ/T 8008”《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附录A执行。8 评价程序与内容 8.1准备阶段 8.1.1 收集资料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应收集以下主要资料: a)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b)建设项目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 1)建设项目概况 2)生产工艺、生产设备 3)辐射源项资料

4)生产过程拟使用的原料、辅料及其用量,中间品、产品及其产量等 5)劳动组织与工种、岗位设置及其作业内容、作业方法等 6)各种设备、化学品的有关职业病危害的中文说明书 7)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8)有关设计图纸(建设项目区域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等)9)有关职业卫生现场检测资料(类比工程)10)有关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资料(类比工程)11)其他有关评价所需的技术资料

c)国家、地方、行业有关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8.1.2选择类比企业

依据自然环境状况、生产规模、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物料与产品、职业病防护措施、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相似性,选择与拟评价建设项目具有良好可比性的类比企业(对于改、扩建项目,应该优先选择原工程作为类比工程),并进行初步调查。8.1.3 编制预评价方案

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的分类,职业病危害严重和较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预评价方案,其他建设项目可根据预评价的需要决定是否编制评价方案。

在对收集的技术资料进行研读与初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编制预评价方案并对其进行技术审核。评价方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8.1.3.1概述:简述评价任务由来以及建设项目性质、规模、地点等基本情况。

8.1.3.2编制依据:列出适用于评价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8.1.3.3评价方法、范围及内容: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内容,选定适用的评价方法。

8.1.3.4项目分析:初步的工程分析、辐射源项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并确定评价单元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分析的内容与要求等。

8.1.3.5类比企业调查、检测方案:确定类比企业职业卫生调查以及收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料的内容与要求等;如果类比企业没有可收集的检测资料时,应确定类比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项目、方法、检测点、检测对象和样品数等检测方案内容。

8.1.3.6组织计划:主要包括评价程序、质量控制措施、工作进度、人员分工、经费概算等。8.2 实施阶段 8.2.1 工程分析

通过工程分析明确拟建项目工程概况、生产工艺与设备布局、辐射源项概况、生产过程中的物料与产品等的名称和用(产)量、总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建设施工工艺等内容的基本情况,并初步识别各评价单元可能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理化性质与分布。对于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还应明确工程的利旧情况。工程分析的详细内容参考见附录A。8.2.2 类比调查

本条款适用于采用类比法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的建设项目。8.2.2.1类比企业职业卫生调查

主要内容包括:类比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类比企业各种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工种(岗位)及其相关的工作地点(工序)、作业方法以及作业的频度与时间;类比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置;类比企业个人使用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的配备与使用;类比企业应急救援设施设置及职业健康监护等。8.2.2.2类比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尽可能收集类比企业近年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资料,明确所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及其浓度(强度)等。没有可收集的检测资料时,应按照确定的检测方案对类比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场检测。8.2.3 职业病危害评价

8.2.3.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在工程分析和类比调查的基础上,识别拟建项目生产工艺过程、生产环境、劳动过程中以及建设施工过程可能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理化性质与分布,并分析其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工种(岗位)、工作地点及其作业方法、接触时间与频度,以及可能引起的职业病及其他健康影响等。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根据类比检测结果并对照GBZ 2.1或GBZ 2.2标准等,评价各个职业病危害作业工种(岗位)及其相关工作地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期接触水平。对于没有类比检测数据的职业病危害

因素,可根据各种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来推测其工作地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

当类比检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超过GBZ 2.1或GBZ 2.2标准限值时,应分析超标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建议。

8.2.3.2职业病防护设施分析与评价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分析建设项目的运行与建设施工过程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散)源或生产过程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相应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置状况,根据该发生(散)源或生产过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理化性质、类比检测的接触水平以及GB/T 16758等相关标准要求,评价拟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合理性与符合性,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护设施设置建议。

8.2.3.3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分析与评价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分析建设项目的运行与建设施工过程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作业工种(岗位)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相应防护用品的配备状况,根据该工种(岗位)及其相关工作地点的作业环境状况、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理化性质、类比检测的接触水平以及GB/T 11651或GB/T 18664等相关标准要求,评价拟配备个人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的合理性与符合性,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护用品配备建议。8.2.3.4应急救援设施分析与评价

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分析建设项目的运行与建设施工过程可能存在的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工作场所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相应

应急救援设施的设置状况,根据该工作场所导致急性职业损伤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理化性质和危害特点、可能发生泄漏(逸出)或聚积的状况以及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等,评价拟设置应急救援设施的合理性与符合性。

8.2.3.5总体布局分析与评价

依据工程分析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的结果,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总体布局情况,并对照GB 50187、GB/T 12801及GBZ 1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总体布局的符合性。8.2.3.6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分析与评价

依据工程分析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的结果,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情况,并对照GB 5083及 GB/T 12801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的符合性。

8.2.3.7建筑卫生学要求评价

依据工程分析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的结果,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建筑卫生学状况,并对照GB/T 12801 及GBZ 1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建筑卫生学要求的符合性。8.2.3.8辅助用室分析与评价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确定不同车间的车间卫生特征等级,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辅助用室建设状况,并对照GBZ 1等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工作场所办公室、卫生用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用室(休息室、食堂、厕所)、妇

女卫生室、应急救援站等辅助用室设置的符合性。8.2.3.9职业卫生管理分析与评价

分析拟建项目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与人员的配置、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健康监护、警示标识设置等,根据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要求,评价拟采取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符合性。

8.2.3.10职业卫生专项投资分析与评价

分析拟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职业卫生专项投资概算,评价其满足职业卫生“三同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与建设等预算需求的符合性。

8.2.5 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建议

在对拟建项目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存在的不足,综合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具体补充措施,应尽可能明确提出各类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置地点、设施种类、技术要求等具体措施建议,以便供设计单位在编写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时使用。针对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职业卫生管理,应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等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结果,从建设工程的发包、施工组织设计、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的施工过程以及施工监理等方面,提出原则性的措施建议。8.2.6 给出评价结论

确定拟建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类别;明确拟建项目在采取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评价报告所提防护措施的前提下,是否能满足国家和地方对职

业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8.3 报告编制阶段

8.3.1汇总实施阶段获取的各种资料、数据,完成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与资料性附件的编制。

8.3.2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对拟建项目预评价工作的结论性内容与结果,用语规范、表述简洁,并单独成册。

8.3.3资料性附件应包括评价依据、评价方法、工程分析、辐射源项分析、类比调查分析与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分析、检测、检查、计算等技术性过程内容,以及地理(区域)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等原始资料和其他应该列入的有关资料。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的章节和内容组成以及报告书格式参见附录B、C。附 录 A(资料性附录)工程分析

A.1工程概况:包括项目名称、性质、规模、拟建地点、自然环境概况、项目组成及主要工程内容、生产制度、岗位设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

a)项目名称:应与委托单位提供的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文件所用名称一致。

b)项目性质:一般分为新建、改建、扩建、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等。

c)自然环境概况:包括拟建项目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风向、风速、气温、相对湿度)、以及是否位于自然疫源地、地方病区等与职业病危害相关的情况。

d)建设地点:项目建设地点应按行政区划说明地理位置(经纬度)并附项目所在区域位置图。

e)生产规模:根据项目性质分别列出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f)生产制度:轮班制,全年生产作业时间以h/a为单位,同时说明作业天数。

g)岗位设置:包括生产作业岗位名称及生产作业人数,辅助岗位及人数,管理人员等。

h)项目组成及主要工程内容:包括整个建设项目范围内各子项目名称和主要工艺装置、设备设施等内容。其中:

生产装置:包括装置名称、生产规模及主要工程内容。

辅助装置:包括为生产配套的各辅助装置名称、生产规模及主要工程内容。

公用工程:包括给水、排水、供热、供电、供燃气工程等。总图运输:包括原料及辅料形态、燃料仓库、储罐、堆场以及码头工程、运输工程等。

i)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是建设项目总的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工程总投资、工程用地面积、建筑面积、职业病防护设施投资概算等。A.2生产过程拟使用原料、辅料的名称及用量,产品、联产品、副产品、中间品的名称和产量,健康危害说明书(中文)。

A.3总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从建筑卫生学和相关的勘察规划设计等方面概述布置原则,并附总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图。A.4 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布局

a)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工艺技术及其来源、生产装置的生产过程概述、辅助装置的工艺过程概述、生产装置的化学原理及主要化学反应,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先进性(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及智能化程度)等。b)生产设备及布局:包括主要生产设备及其产生职业病危害设备的健康危害说明书(中文)以及设备布局情况。

A.5 建筑卫生学:主要包括建筑物的间距、朝向、采光与照明、采暖与通风及主要建筑物(单元)的内部布局等。

A.6辐射源项概况:主要包括辐射源装置的结构、与辐射有关的主要参数、辐射源的位置分布、放射性同位素或放射性物质中核素的名称、状态、活度、能量等指标,以及不同运行状态下的主要辐射源、辐射种类、产生方式和辐射水平等,如放出放射性核素时,还应给出核素的名称、状态、活度和能量等指标。附 录 B(资料性附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的章节与内容组成 建设项目概况:建设项目名称、性质、规模、拟建地点、建设单位、项目组成、辐射源项及主要工程内容等。对于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还应阐述建设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基本情况以及工程利旧的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评价:概括拟建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理化性质,以及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工种(岗位)及其相关的工作地点、作业方法、接触时间与频度、可能引起的职业病以及其他人体健康影响等。按照划分的评价单元,针对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工种(岗位)及其相关工作地点,给出各个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期接触水平及其评价结论;针对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散)源或生产过程,给出拟设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其合理性与符合性评价结论;针对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工种(岗位),给出拟配备个人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及其合理性与符合性评价结论;针对可能存在的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工作场所,给出拟设置应急救援设施及其合理性与符合性评价结论。综合性评价:给出建设项目拟采取的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辐射防护措施、建筑卫生学、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投资等及其法规符合性评价的结论,列出其中的不符合项。4 职业病防护措施及建议: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具体补充措施;给出建设项目建设施工过程职业卫生管理的措施建议。评价结论:确定拟建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类别;明确拟建项目在采取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评价报告所提防护措施的前提下,是否能满足国家和地方对职业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的格式

封页:

X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 报告书编号

评价机构名称(加盖公章)

年 月 日

封二:评价机构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资质证书影印件 封三: 声 明

XXXX(评价机构名称)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XXXX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过程坚持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并对所出具的《XXXX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承担法律责任。评价机构名称:(加盖公章)法人代表:(签名)

项目负责人:

应注明技术职务、资质证书号,签名 报告书编写人:应注明技术职务、资质证书号,签名 报告书审核人:应注明技术职务、资质证书号,签名 报告书签发人:应注明职务、签名 封四:目录

正文:按照目录内容编写,纸型规格A4纸,字体为国标仿宋体,标

上一篇:土坪镇中心小学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缀学情况大排查的报告下一篇:临开一中学教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