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补贴制度

2024-10-22

住房补贴制度(通用7篇)

住房补贴制度 篇1

关于支取住房补贴的制度

一、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支取住房货币补贴账户内的存储余额:

(一)购买、建造、翻建或大修具有所有权的自住住房的;

(二)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

(三)租房自住的;

(四)离退休的;

(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所在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

(六)出境定居的;

(七)非本市户口职工与所在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

(八)失业人员,男年满45岁、女年满40岁以上,且连续失业12个月以上的;

(九)职工死亡或被宣告死亡的,其继承人或受赠人可以支取职工住房货币补贴账户内的存储余额。

二、职工申请支取住房货币补贴,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时间及支取额度

1.购买自住住房的,属一次性付款购买的,在付清房款后一年内提出申请,以后每半年支取一次,累计支取额不得超过实际支付的购房款;属按揭购房的,在还款期内提出申请,以后每半年支取一次,累计支取额不得超过实际支付的首期房款及贷款本息之和。

2.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应当在批文有效期内提出申请,只能申请支取一次,支取额不能超过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费用。

3.租房自住的,应当在租赁合同期内提出申请,以后每半年支取一次,每次支取不得超过半年实际支付的租金总额。

(二)支取程序

1.符合上述规定的员工到派驻运营财务领取并填写《住房货币补贴支取申请表》及《取款通知书》,由单位核实并加具公章及印鉴后,持有关证明材料到开户银行办理支取手续。

2.购买自住住房、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租房自住需多次支取的,办理第一次审核后,由开户银行发给《广州市住房货币补贴支取登记证》,以后凭《广州市住房货币补贴支取登记证》、《住房货币补贴支取申请表》及《取款通知书》,由单位核实并加具公章及印鉴后到开户银行办理支取手续。

三、申请支取住房货币补贴的职工,除提供《住房货币补贴支取申请表》及《取款通知书》外,还需提交以下证明材料:

(一)一次性付款购买、建造、翻建或大修具有所有权的自住住房的,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1.购买一手楼的,首次支取时,提供购房合同或预售契约(须经房管部门监证)、购房发票(或收据)、支取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以后支取时,提供《广州市住房货币补贴支取登记证》、支取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

购买二手楼的,首次支取时,提供房地产权证、契税完税证、支取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以后支取时,提供《广州市住房货币补贴支取登记证》、支取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

2.建造自住住房的,提供镇(乡)以上城建部门出具的用地证明(或房地产权证)、镇(乡)以上规划部门出具的批文、购买建筑材料发票、支取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

3.翻建自住住房的,提供镇(乡)以上城建部门同意翻建的批文、房地产权证、购买建筑材料发票、支取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

4.大修自住住房的,提供镇(乡)以上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出具的房屋安全鉴定证明、房地产权证、购买建筑材料发票、支取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

(二)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1.偿还购买一手楼贷款本息的,首次支取时,提供按揭合同、购房发票(或收据)、支取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以后支取时,提供《广州市住房货币补贴支取登记证》、支取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

2.偿还购买二手楼贷款本息的,首次支取时,提供按揭合同、契税完税证、支取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以后支取时,提供《广州市住房货币补贴支取登记证》、支取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

(三)租房自住的,首次支取时,提供租赁合同(与单位签订的公房租赁合同或经租赁管理部门登记的租赁合同)、房租发票(或收据)、支取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以后支取时,提供《广州市住房货币补贴支取登记证》、房租发票(或收据)、支取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

(四)离退休的,提供离退休证、支取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

(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所在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提供市级以上医院伤残证明、与所在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证明、支取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

(六)出境定居的,提供护照、签证、户口簿原件和复印件一份。

(七)非本市户口职工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提供职工与所在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证明、支取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

(八)失业人员,男年满45岁、女年满40岁以上,且连续失业12个月以上的,提供失业证、支取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

(九)职工死亡或被宣告死亡的,其继承人(或受赠人)需提供经公证机关公证的合法继承权(或受赠权)证明、户口簿、继承人(或受赠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

本人不能亲自办理支取,委托他人办理的,需提供委托人身份证、受托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

四、职工购买、建造、租赁住房时,若支取本人名下的住房货币补贴不足时,可以申请支取其配偶的住房货币补贴,凭结婚证及上述有关材料,按照规定程序办理支取手续。

住房补贴制度 篇2

自从经济适用房诞生以来, 争议就一直不断, 最近社会各界关于经济适用房的争论又有激烈的升温。茅于轼、张曙光等学者提出经济适用房不公平, 容易滋生腐败, 提出应该取消。今年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提议停建经济适用房, 而转为推行廉租房制度。有关经济适用房被私下分配或公开发售中作弊的丑闻往往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国内各界对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批评一般集中在分配环节, 也有很多学者指出即使把分配问题解决好了, 经济适用房在生产、使用和消费环节上都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下”、“没有退出机制-不可动态持续”、“居住性差”、“贫困聚居”等多种难以克服的内在缺陷。

需要强调的是, 即使经济适用房在分配环节上尽善尽美, 也无助于住房保障的落实, 因为买得起经济适用房的基本不是最困难家庭。我们可以从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中确认这一点。即使以2007年这个经济适用房看起来最实惠的时段为例, 全国经济适用房的均价为1754元/平方米, 虽然不到商品住房均价3645元/平方米的一半, 但对于20%的低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来说, 一套9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的房价仍分别是他们家庭年可支配收入 (以三口之家来计算) 的8.9和13.7倍。还需要注意的是, 数据中我们发现各省区经济适用房2005~2007年的套型面积均值竟然高达110平方米, 只比纯商品住房的平均套型面积132平方米略低。按套型平均面积计算下来的房价和收入之比要达到11倍和16.7倍。所以, 低收入家庭对经济适用房完全没有购买的可能, 而他们才是真正需要住房保障政策帮助的。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多年来一直力主保障性住房必须“只租不售”, 不能将产权出售给住户。只有“只租不售”, 不准变成私有财产, 才能避免腐败和寻租;某种程度上, 茅于轼提出的“廉租房不要厕所”的言论虽然偏激, 但是符合经济学的自我激励机制, 即要选择合适对象但不合适其他非对象群体的保障形式。

对中低收入家庭, 包括中间收入、所谓“夹心层”家庭的住房问题, 笔者一直提倡政府要大力推进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人才公寓这样的社会化租赁体系。对低收入家庭住房的保障问题, 笔者一向以为, 要以货币化的住房补贴为主。实施住房津贴的一个关键要点是要让受资助人有自己挑选住房的选择空间, 不能硬性规定地点和住所, 因为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什么住房最适合他们, 最便利上班和生活。有的人喜欢住得离上班近一点, 哪怕住得贵一些小一些也愿意;有的人就是喜欢住得大一些, 哪怕为此上班路上累一些也乐意。这些都是政府无法具体知道的, 代其做决定只会好心办坏事。

笔者曾对经济适用房和其他类型的政府参与住房修建与分配的做法做过研究,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 由政府修的住房项目一般为了节约成本, 质量都相对低等, 并且建造在城市边缘, 交通一般十分不便, 很难与申请家庭的上班交通需求联系起来。于是经常发生这样的事:穷人住进了政府提供的住房, 住房消费虽然降低了, 但交通费用猛增, 使受资助家庭的总体经济状况与福利水平并没有得到实质改善。政府也花费了很大精力与财力, 却不能让老百姓真正感到满意。所以担心成片建设的廉租房也会出现这种问题。

在参考国外通行做法的基础下, 笔者提供落实住房津贴实施的如下思路:

(1) 找房:符合资格的申请对象家庭可自行从市场上寻找到有意向的住房, 当地住房公共管理机构亲自或委托第三方进行检验审查, 认定该套住房既满足最低的卫生和质量、环境要求, 不过于奢华, 不超出中低收入者的合理居住标准。这其中需要参考申请人家庭的家庭构成、成员人数与年龄, 才能决定其合理的住房需要, 配合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体系的建设。

(2) 定补:当地住房津贴管理机构根据当地租房市场当前的平均租金水平, 从而为这个房子定出合理的租金标准。如果住房津贴受资助人的家庭总收入低于一定的线, 比如当地贫困救助线, 那么受资助人最多只需要支付相当于收入的30%。在这个房租水平上, 与政府规定的标准租金的差额不足部分, 全部由政府承担。这个差额也就是政府要支付的住房津贴金额。

(3) 支付:住房津贴管理机构可直接与该房房东或租房公司签约, 房东承诺以标准租金来接纳受资助人, 从受资助人那里获得相当于其30%收入的房租, 政府将与标准租金之间的余下部分, 直接支付给房东。

在落实住房津贴实施时, 有三个重要问题需要讨论:

第一, 覆盖范围。在住房津贴起步时候, 应该只面向低于当地贫困线的人群。日后应逐渐放开覆盖范围。实际上当前不仅贫困人口, 连大多数中下收入人群都存在较严重的住房问题。在美国是规定家庭收入低于地区中间收入值一半的, 有资格申请住房津贴。2007年第一季度, 全美约有195万家庭受到住房津贴的资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住房津贴一直是美国帮助穷人解决住房问题的最主要工具。

第二, 补贴标准。原则上补贴随收入递减。如果申请人的收入提高, 高过政府规定的贫困救助线, 则按照一定比例, 比如25%, 从超额部分中扣除住房津贴可发放金额。这样收入高到一定水平就自动丧失了享受住房津贴的资格。当然, 也需要根据家庭结构、人口多少、就业人口、就业稳定性、住房困难程度、地段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但应该有一个向社会清晰公开、大家基本认可的计算标准。

第三, 房源。这是一个难点所在。虽然住房津贴领受人可以去市场自己租房, 但在补贴费用有限的前提下, 并不是最佳的做法。这样容易出现管理失控。而且私人租房不稳定, 对租户也不利。住房津贴对应的房源上应该有控制, 总体上应该以现有闲置的老公房、中低档次新房为主要来源, 最好处于政府公共住房部门的直接控制下。政府不一定需要收购所有权, 收购使用权即可, 即与这些闲置住房的房东签订5~10年协议, 跟一些老人可以签订终生协议, 相当于这些房东委托政府或公共住房管理公司来代为管理他们不需要的住房, 替他们收租。政府有了房源, 房东有了长期稳定的租金来源, 双方都得利。

政府大规模集中兴建廉租房, 不符合分工原则, 况且还可能产生“贫民窟”和“贫困陷阱”。最好的办法是住房全部市场化供应, 政府分散收购闲置中低档住房的产权或使用权, 再用来安置中低收入家庭, 为他们部分或全部买单。

总之, 实施要点是, 在保证受益人改善住房条件、住上合乎标准住房的同时, 既保障受资助人在住房上的开支不超过收入的30%, 对其他必需生活消费不会造成挤占, 也须要求受资助人分担一定的成本, 杜绝用政府福利养懒汉的现象。笔者同时认为, 住房津贴完全也可以用于支持住房购买计划, 补贴按揭月供, 以及用于住房的维护整修, 只要申请人符合同样的收入条件。具体的实施细则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改造, 但总的精神应该就是保证只要是合理的住房消费, 都应该成为每个居民都可支付得起的消费。

住房补贴制度 篇3

住房保障制度中对受保障群体往往采取实物补贴、货币补贴和两者相结合等三种主要方式。住房保障的理论模型说明实物补贴限制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减弱了住房保障制度的适应弹性;增加了政府行政管理成本;推动住房空置量增加;不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相对而言,货币补贴具有更强的效率特征,可以有效地解决甄别、监督和管理的困难,节约政府直接进行实物分配的行政管理成本,同时不存在干扰市场竞争机制的负面效应,有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能。

关键词:住房保障制度;实物补贴;货币补贴;效率

中图分类号:F29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5)06008607

一、研究问题与文献回顾

由于每个人的天然禀赋不同,后天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也存在差异,最终导致其获得收入的能力千差万别。进一步地,由于受制于外部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等存在的不公平因素,将导致社会中有一部分人收入水平低下,难以满足其正常的最低生活需求,其中人们的居住状况往往是最为明显也最受关注的领域。当人们住房较为窘迫时,存在非常强烈的改善居住条件的动力,会对社会提出最强烈的不满。由此,不少学者要求政府运用公共资金对之进行补贴,提高人们的住房支付能力,以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状况,促进社会和谐[1-4]。

可以说,这种观点对人们极富吸引力,人们似乎可以享受“免费的午餐”,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政府动用公共资金对一部分人进行补贴,补贴资金只可能来自于财政资金,来自于人们缴纳的税收,是一种收入再分配过程。对于动用社会力量和资金对小部分低收入者进行补贴,人们通常不会有什么疑问,都会同意帮助不幸的人是一种美德,应当提倡和鼓励。诱发人们争议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补贴采取何种方式最佳?如何使补贴资金给定情况下扩大覆盖面,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同时不产生较严重的福利损失?这些疑问反映了人们同样关注补贴方式的效率问题。

同时,不少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当人们缺乏住房时,直接给予住房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能够避免人们消费住房以外的其他“不该消费”的产品和劳务,“专款专用”才符合政府的初衷,才是对接受补贴者负责任,在住房保障制度执行过程中应当将补贴方式集中于实物补贴,直接提供满足人们需求的住房,实现住房资金的封闭使用[5-6]。

从补贴方式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形式,即实物(直接)补贴、货币(间接)补贴以及两种补贴相结合的形式。所谓实物补贴就是政府收集廉租住房房源提供给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租赁,或者政府提供土地由开发商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或限价房供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购买[7]。所谓货币补贴则是由政府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发放租赁补贴或购房货币补贴,一般为了避免人们用获得的补贴购买其他商品或劳务,通常规定补贴专项使用,比如,先行购房后凭购房发票领取补贴。所谓实物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形式,是将前述两种补贴方式结合起来,既有实物补贴部分又有货币补贴部分[8-9],例如,最低收入家庭获得廉租房后缴纳廉租房租金存在较大困难时,部分地区发放一些货币补贴[10]。

对于保障性住房的范围和补贴方式,近些年政府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通过通知、意见、实施方案等在全社会推广。例如,国务院2013年3月发布的《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完善并严格执行准入退出制度,确保公平分配。这是一种以实物补贴为主体的住房保障模式。在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中指出,要逐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的保障范围。对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方式相结合,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增强低收入家庭在市场上承租住房的能力;对于经济适用住房,规定其供应对象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并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衔接[11-12]。

从国务院公布的各类文件看,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方式相结合,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形式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承租能力。而经济适用住房、自住房、双限房、共有产权房等则往往是通过限制地价、限制户型和限制房价的形式来实现补贴。从各省市地方政府执行的政策看,差异较大,部分地区准备或已经大力强化实物补贴部分[13]。

在当前中国各地正在推行或拟议中的住房保障制度,往往采取实物补贴、货币补贴或者两者某种程度组合的方式,那么哪种方式在经济上更有效率?更能减少住房资金的浪费?更能提高人们整体的福利水平?这是本文拟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住房保障补贴的理论模型分析

根据上述讨论的基本意蕴,本文提出如下的保障性住房补贴的理论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视为政府和居民(住户或消费者)双方的经济交互作用模型。

(一)基本模型

本文以政府作为一个完整实体来考虑,虽然政府中实施政策的执行人员的个人偏好会对住房补贴产生重要影响,但为简化模型,突出分析实物和货币补贴的影响,此处不考虑这种影响。此外,由于模型重点考虑政府和居民的关系,房地产开发商行为作为外生变量来处理,不影响本模型的基本结论。

先考虑没有保障性住房的一般情形。这时,政府的目标函数为社会福利最大化,则有

Max SW1S

s.t. S1=Gr1

其中,W1为基本模型下的社会福利水平,S1为政府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和行政开支总额,Gr1为基本模型下政府获得的所有收入。

这时,政府的决策非常简单,就是在给定政府收入水平的情况下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服务以及满足正常行政开支的需要。

居民的目标函数为效用或福利最大化,则有

其中,U为居民的效用水平,H为住房消费的数量,其价格为PH,E为除住房消费外其他产品和劳务的消费数量,可以视为一种包括其他所有产品和劳务的复合商品,其价格为PE,I1为基本模型下居民的总收入。

求解居民的决策问题,构造拉格朗日函数,有

式(1)的含义相当明确,即居民希望在住房消费与其他产品和劳务的消费间达到均衡,各自的边际效用和价格之比相等。其经济含义在于,当得自住房消费的边际效用降低或住房价格提高时,居民宁愿减少其消费增加其他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而提高自己的总体效用水平。在没有政府行为干预的情况下,居民会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以提升自己的效用水平。

(二)引入保障性住房实物补贴的模型分析

当政府决定为居民提供保障性住房以实现其社会目标,这时,政府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变为

其中,HS为保障性住房数量,PHS为保障性住房价格(此时如果考虑以租赁方式提供保障性住房,则可以理解为租金,不影响模型的基本结论),下标2表示在引入保障性住房实物补贴后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政府收入水平。

政府面临的约束条件也有重要含义,即当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时,要么以减少其他公共服务为代价,要么增加税收为其融资,即或者增加Gr,或者减少S,当然也可以同时增加Gr且减少S。要想使Gr2=Gr1,政府必须增加税收。同时政府需要为建设、分配、管理保障性住房支付相应的成本,这类成本也需要通过增加居民税收来补偿。

居民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在此时变化为

式(2)表明,在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情况下,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其他产品和劳务的消费之间存在强替代性。从整体上说,居民要么减少商品住房的消费,要么减少其他产品和劳务的消费。

同时,如果保障性住房直接以实物形式提供给居民,相当于价格为零,那么,式(2)表明保障性住房会趋向于完全替代商品住房,因为保障性住房不可能无限制提供,居民会替代到保障性住房的最高额度,同时表现为日益需求更多的保障性住房。即当某种产品的价格为零时,趋向于将需求放大到无限。实践中,政府往往采取直接或间接低价的形式提供保障性住房(例如,经济适用房、双限房相当于直接以低价形式提供,住房福利分配以隐性价格如身份、职位、岗位、所处行业等形式提供)[14-15]。

不失一般性,假定保障性住房价格低于商品住房,即PHS

式(2)的经济含义表明,保障性住房以实物形式进行补贴造成了相对价格扭曲,扰乱了居民的消费决策,同等税收负担下居民需求更多的保障性住房,相当于人们会需求在没有保障性住房情况下不会消费的量,低价格的保障性住房替代了居民的其他产品和劳务的消费,降低了居民的总体效用水平。

(三)引入保障性住房货币补贴的模型分析

引入保障性住房货币补贴时,模型变为

其中,下标3表示在引入保障性住房货币补贴后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政府收入水平。

这时政府面临的约束条件表明,当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并使用货币补贴时,同样要么以减少其他公共服务为代价,要么增加税收为其融资。将约束条件变形可得:S3=Gr3-HS·PHS,这一条件与基本模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政府需要先获得收入然后再以保障性住房货币补贴的方式支出,净效应相当于耗费税收和支出成本将税收部分返还给居民或一部分居民。

居民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变化为

当政府以货币方式进行补贴时,可以假定PHS=PH,式(3)这一边际条件与基本模型相似,居民的最优消费结构与基本模型一致,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和其他产品和劳务的消费之间没有价格差异引发的强替代性。

货币补贴模式下与基本模型的差异在于:Gr3>Gr1,I3

可以看出这种变化属于转移支付式的变化,影响了居民群体的收入分配结构,有益于某些群体,而有损于其他群体。其净成本在于政府执行保障性住房政策需要增加收税和支出成本、保障性住房方面的管理成本、甄别有资格获得保障性住房居民身份的成本[16]。这些成本当然需要政府以税收收入来抵补。

(四)模型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三种情形下的福利结果为W1>W3>W2,即不存在保障性住房时的福利水平超过货币补贴的水平,而货币补贴的福利水平超过实物补贴的水平。

第二,实物补贴扰乱了居民的消费决策,消费结构向保障性住房倾斜,使原本居民会消费的一部分其他产品和劳务转移到保障性住房上来,降低居民的总体效用水平。

第三,货币补贴的均衡条件与基本模型类似,不会对居民的消费结构产生扭曲影响。

第四,不管是实物补贴还是货币补贴都需要通过增加居民税收的方式补偿政府为此额外耗费的建设、分配、管理保障性住房的成本。

第五,改变模型的条件,例如实物补贴和货币补贴相结合不会影响前述四点结论,情形会复杂一些,大致可以认为结合模式中货币补贴成份越高,效率结果越接近第3种情形,反之则接近第2种情形。

三、实物补贴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政府实施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初衷而言,确实能够取得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增进社会和谐的作用,缓解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但是,目标值得我们追求,并不意味着手段一定是合理的、有效率的。前述模型揭示出采取实物补贴的办法面临着严重的低效率,不利于有限的公共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

(一)限制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减弱了住房保障制度的适应弹性

一旦政府采取实物补贴的办法,如上述模型得出的结论,人们选择范围受限,加上受制于住宅的空间固定性,难以与人们工作、生活条件变动相适应,即当人们的工作地发生变化时,保障性住房交换或调整面临着许多行政性障碍。人们退出社会保障相对较为容易,但是重新申请则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再加上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以后可能不再符合住房保障的标准,人们通常会选择隐瞒实情。这样,在正常市场交易情况下,人们很容易通过交易来调整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但在实物补贴情况下改变住房区位变得异常困难。因此,运用实物补贴作为住房保障的手段的适应弹性很弱,不利于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17]。

(二)增加了政府行政管理成本

建立实物补贴型保障性住房的成本大致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建设成本,包括土地成本、建安成本和配套设施等成本;二是管理成本,包括申请、审核、公示、轮候、管理等方面的成本,这些成本是要长期支付的,模型中体现为G增加。

从根本上说,保障性住房是通过税收方式来融资的,即通过向全体国民征收税收,然后从税收中提取一定的份额用于建设和管理保障性住房。在这种情况下保障性住房在实质上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制度,其成本一方面由保障性住房的受益方承担了一部分(这部分人群也需要纳税),另一方面则是由社会中其他未享受保障性住房利益的群体分摊。保障性住房的受益面控制得越小,则社会中其他未受益群体的负担就会越轻;反之,社会中其他未受益群体的负担会随着受益面扩大而增加。如果将受益面扩大到中等收入,那么事实上直接受益群体的综合福利结果可能是受损,即所承担成本可能会超过受益量,这一过程中相当于模型中S部分会被挤占。运用保障性住房形式来进行收入再分配,中间经过政府行政部门的两个环节,即收和支两个环节,从社会的角度看,一只手收进来,另一支手支出去,增加了两道手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社会总体福利效应为负。

采取实物补贴方式,除了耗费行政资源,更重要的是行政资源涉足专业管理领域,政府势必需要招聘与保障性住房管理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增加了相关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由于行政人员与保障性住房管理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其激励水平较低,通常又需要政府增加监管人员,又会增加行政管理费用。一般而言,政府行政管理费用增加的速度往往会超过保障性住房量增加的速度,从而使有限的住房保障资金相当部分用于行政管理活动。

(三)推动住房空置量增加

实物补贴降低社会福利水平的另一个效应是推动住房空置量增加。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保障性住房面向的通常是低收入群体(当然有些地区将其扩展到中低收入群体),这些群体的购房支付能力往往较低,这些人群接受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往往要以损害其他方面的消费为代价,即这些人群的收入是有限的,尽管保障性住房的价格较低,但仍然比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就工作地距离进行租赁的成本高,而这种负担又是长期性的。

其二,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保障性住房如果属于经济适用房和配套商品房的话,要使相关人群能够购买得起,其地点只可能处于工作地和生活地通常难以协调的区域,相关人群的通勤成本和时间将大幅提高。人们在权衡了通勤成本和时间之后,最可能的选择是取得经济适用住房和配套商品房(由于其价格与普通商品房价格相比较为低廉,人们如果具备一定的支付能力会选择购买)后,将其空置,如上述模型所示,新的相对价格水平下人们选择保障性住房降低了消费者总体的效用水平。

其三,如果保障性住房地点选择在离市中心较近的区域,一方面会大幅度增加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这些区域的生活成本远远超过接受廉租房群体的支付极限。此外,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的反差还会造成相关低收入群体巨大的心理压力。

(四)不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采取实物补贴方式时,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一家垄断性的开发商,在市场经济中既扮演参与者的角色,又充当规则制定和执行者的角色,这种角色混同必然会造成利益冲突,从而不利于促进市场竞争。竞争的核心作用是给相关参与者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压力,如果相关参与者不积极考虑提高竞争能力,只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竞争的结果是使市场参与者能够不断降低运作成本,从而使消费者和用户受惠。相比较而言,政府作为独一无二的企业也没有动力参与市场竞争,不会努力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必然造成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四、货币补贴的效率特征

相对于实物补贴,货币补贴则具有较强的高效率特征,即政府可以直接向满足特定标准的受保障群体发放现金补贴,让受保障群体自行选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工作、收入(包括保障性的补贴收入)、生活、家庭等各种条件选择居住类型和区位。

在此情况下,受保障群体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作出最优化选择,在综合考虑工作地调整、子女就学、生活成本、收入变化等情况下,直接选择离工作地较近、离学校较近或者收入能够容许的地方购买或租赁住房。前述模型表明,货币补贴相当于直接增加了受保障群体的收入,不改变保障性住房与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这些群体能够按收入增加时的最佳选择方向调节自己的行为。政府在设计住房保障制度时就不需要考虑受保障群体千差万别的需求,由这些群体自我选择、“对号入座”,可以有效地解决政府甄别、监督和管理保障性住房的困难及高额成本耗费。

货币补贴同时能够大大节约政府进行直接实物分配时产生的行政管理成本,政府相关机构能够降低人力成本,将这些资源配置到增加可消费产品和劳务的工作上去,就增加了社会总体可用的生产性资源。

最为关键的是,政府的货币补贴没有干扰市场经济本身的运作,没有改变市场相对价格比率,竞争机制得以有效地保留。由于政府不是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就能够公平、公正地执行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运行。同时,提供住房的开发商、业主要为争取购房者或租户而竞争,竞争的结果将使消费者整体支付的价格下降,具有提高整个消费者群体福利水平的正效应。

当然,也会存在对货币补贴的批评意见,认为人们得到现金补贴以后会把资金用于其他消费领域,比如吃饭、抽烟、喝酒,等等。这些现象确实会存在,但是对于理性的消费者来说,如果他们这样选择只能意味着他们自己认为这是最佳的,也就是说住小一点而多喝一次酒给他们带来的满足更大,别人对他们选择的干涉缺乏依据。关键在于,我们应当把每一个受保障者视为能够自立、自重而理性的消费者,保障只是避免其落入更不幸境地的一种权宜之计。货币补贴的重点是建立一种机制,使得受保障群体能够依据自己的条件,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并进而在处境改善情况下提升自己的技能,在较短时期内摆脱“受保障”的境地。

五、简要的结论

目前的住房保障制度中对受保障群体往往采取实物补贴、货币补贴或两者并举等三种方式,部分地区希望住房保障制度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行,扩大覆盖面,增加实物补贴的比重。可以说,这种政策导向的基本用意良好,但就其实际执行效果而言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实物补贴限制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减弱了住房保障制度的适应弹性;增加了政府行政管理成本;推动住房空置量增加;不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指出,不存在保障性住房时的福利水平超过货币补贴的水平,而货币补贴的福利水平超过实物补贴的水平。如果实施住房保障制度,那么保障性住房货币补贴具有更强的效率特征,让受保障群体自行根据自己的工作、收入、生活、家庭等各种条件进行调节,这样政府在设计住房保障制度时就不需要考虑受保障群体千差万别的需求,由这些群体自我选择、“对号入座”,可以有效地解决甄别、监督和管理的困难,节约政府直接进行实物分配的行政管理成本,同时不存在干扰市场竞争机制的负面效应,有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能。参考文献:

[1]方建国.政府住房保障制度新政的经济学分析——重新认识“实物补贴”和“货币补贴”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94-198,205.

[2]郭玉坤.创新住房保障模式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J].中国房地产,2011(6):27-32.

[3]胡放之.保障住房、增加就业与改善民生的可持续性——以湖北黄石棚户区改造为例[J].理论月刊,2014(12):147-151.

[4]孙春雷.有关住房的两个观点——基于社会保障制度层面上的权利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11):310-311.

[5]李洪侠.城镇基本住房保障体系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6]中国人民银行日照市中心支行课题组,王德业.经济适用住房货币直补改革:日照模式[J].济南金融,2011(12):50-54.

[7]唐燕云,陈方正.货币型补贴与实物型补贴公共住房政策比较[J].探索与争鸣,2009(5):62-64.

[8]冯云.中国教育不平等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4.

[9]苟兴朝.不同外部约束条件下的住房保障供给模式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14(4):50-55.

[10]杨美成.构建统筹城乡利益分享机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1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课题组,李伟,Sri Mulyani Indrawati,等.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J].中国经济报告,2014(4):19-33.

[12]刘斌.中国住房保障政策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13]谢义维.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及中国的实践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4]ZANG B, LV P, WARREN C M J.Housing prices, rural–urban migrants settlement decisions and their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5,50(December):149-159.

[15]HUANG Z H, DU X J.Assessment and 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with public housing in Hangzhou[J].China,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5V,47:218-230.

[16]CHEN K J.A lifecycle analysis of social security with housing[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10,13(3):597-615.

住房补贴协议 篇4

甲方:

乙方:

为了充分利用奖励福利基金,住房补助金及职工自筹资金尽快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充分发挥和挖掘职工的潜能,让职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供双方共同遵守:

一、甲方的责任

1. 为职工营造一个温馨的家而努力创造一切条件

2. 按国家的法律规定和甲方的实际情况及时提取和支付福利基金及住房基金。其中支付给乙方的住房福利费一次性为_______________元;

二、乙方的责任

1. 珍惜甲方为乙方所创造的家庭环境,努力把工作做好;

2. 在甲方工作时间不得低于10年;(指协议签订前后全部工作时间)

3. 服从甲方的房屋调配方案,并执行分配原则和评分细则;

三、共同责任

1.甲方支付给乙方的资金,乙方可用于购现房或还已购房欠款。

2.乙方提前调离公司或因违反国家法律或违反公司相关制度被要求解职的,服务年限不足十年,则按所缺服务年限比例扣除已发住房补贴。

3.以上为甲、乙双方关于住房补贴达成的协议,供双方共同遵守,有效期至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_日止。

甲方:(签章)

有用的住房补贴政策 篇5

1.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后哪些职工可以申请住房补贴?

答:无房和住房未达到规定的住房面积标准的职工,可以按规定申请住房补贴。那些在实物分配住房体制下已经以含有国家或单位补贴的租金、售价承租或购建住房及通过各种补偿购买住房,面积达到了规定面积标准的职工,是不能领取住房补贴的。

2.什么是无房职工,什么是住房未达标职工? 答:无房职工是指夫妇双方均未以含有国家或单位补贴的租金、售价承租或购建住房及未通过各种补偿购买住房的职工。职工个人出资全额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并且未享受过其它福利房,也算无房户。

住房未达标职工是指职工夫妇双方以含有国家或单位补贴的租金和售价承租或购建的住房及通过各种补偿购买的住房(个人全额出资购买的经济适用住房除外)经核定后的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

3.职工住房补贴面积标准是多少?

答:科级以下60平方米;正、副科级、25年(含)以上工龄的科员、办事员70平方米;副处级、25年(含)以上工龄正、副科级80平方米;正处级90平方米;副局级105平方米;正局级120平方米。4.哪些住房面积核定为职工的住房面积?

答:(1)职工及其配偶按规定的公有住房租金标准承租的公有住房,或以房改成本价、标准价(含标准价优惠)购买或集资购建的公有住房均核定为职工住房面积。

(2)职工及其配偶按高于当年房改成本价集资购建住房或购买安居(康居)住房的,其购建住房面积减去扣除面积部分核定为职工住房面积。扣除面积=(职工购建房款-职工按当年房改成本价规定购房实付房价款)÷与所购住房同地段经济适用住房价款×集资购建住房面积。

例如某职工为副局级,有两套住房,一套60平方米,按房改成本价购买,另一套按每平方米3200元集资建房100平方米,夫妇工龄和为50,同地段经济适用房价为每平方米4000元,扣除面积=(3200×100-按房改成本价购房房价款)÷(4000×100)×100=57.5平方米,则该职工的核定面积=100+60-57.5=102.5平方米。

(3)职工承租公房(含标准租私房)危改回迁的,其回迁住房中按房改成本价购得的面积核定为职工住房面积。

例如:某职工原承租2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公有住房。后该地区危改拆迁。按照回迁协议,分配其二居室一套,建筑面积70平方米。按照京政办发〔2000〕19号文规定,原建筑面积部分(即:20平方米)按房改成本价购买,并享受规定的优惠政策;超出原面积部分,但未超过人均15平方米以内的部分,(即:15平方米×3人-20平方米=25平方米),按房改成本价购买,但不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超出人均15平方米以外部分(即:70平方米-15平方米×3=25平方米),按经济适用房价购买。

核定面积时,该职工按房改成本价购买的前两部分面积,即:20平方米+25平方米=45平方米,核定为其住房面积。

(4)两个(含)以上家庭承租或按房改价格购买公有住房的,住房面积按职工居住的居室面积和应分摊的面积之和核定。

(5)公房承租人夫妇双方去世后,同住人经房屋产权单位同意并按规定办理租赁变更手续成为承租人的,核定为变更后承租人及其配偶的住房面积。

(6)职工及其配偶申请承租或购买一套以上公有住房的,住房面积合并计算。

(7)职工及其配偶分得的一套住房,因交纳供暖费等原因现承租人或购买人转为子女、父母或其他人名下的,核定为职工本人及配偶的住房面积,不核定为其子女、父母或其他人的住房面积。

(8)职工及其配偶按同一渠道分得的多套住房,住房现承租人或购买人无论是职工及其配偶,还是其子女,原则上核定为职工及其配偶的住房面积,超出住房面积标准的部分可核定为子女住房面积。(9)职工及其配偶承租或按房改优惠价购买军产房的,应核定为住房面积,其中承租的不可售公房腾退后,可按有关规定申领住房补贴。

(10)职工夫妇双方已按含有国家或单位补贴的租(购)价承租或购建住房的,其阳台建筑面积的50%核定为职工住房面积;复式结构的阁楼其建筑面积的70%核定为职工住房面积;独立使用的平台不核定为职工住房面积。

5.高层住宅的面积如何核定?

答:职工住房核定面积按建筑面积计算。承租住房的,按实测面积计算,也可以按租赁合同上注明的住房使用面积乘以1.333折算成建筑面积;购买住房的,按产权证上注明的建筑面积计算。

职工现住高层住宅,采用实测方法计算建筑面积的,在扣减10%的建筑面积后作为核定面积;采用使用面积乘以1.333折算成建筑面积的,核定面积不减少10%。

6.职工在京外有住房,其住房面积如何核定?

答:职工及其配偶京外已按国家或单位补贴的租(购)价承租或购建住房的,按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住房所在地商品房平均价格与北京市全市商品住宅平均价格之比乘以京外住房核定面积。具体计算公式为:职工住房面积=住房所在地商品住宅平均价格÷北京市商品住宅平均价格×京外住房建筑面积。7.职工及其配偶领取住房补贴后住房状况发生变化引起住房面积增加的,其住房补贴如何处理?

答:职工及其配偶领取住房补贴后住房状况发生变化引起住房面积增加的,应由职工及其配偶所在单位按规定重新核定面积计算住房补贴额,多余部分应退回单位。

8.职工继承父母以房改成本价购买的住房,是否核定其面积?

答:职工以继承、受赠等方式取得的私有住房,不核定为职工住房面积。

9.夫妇离异后,未取得住房的一方,可否作为无房职工享受住房补贴?

答:夫妇离异后,尽管一方未取得住房,也不能作为无房职工享受住房补贴。这是因为夫妇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在住房实物分配体制下承租或按房改政策购买的公有住房,事实上已作为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应视为双方都享受了房改优惠政策。离异后一方虽然未取得住房,但住房已作为家庭共同财产在夫妻二人之间进行了分配,因此应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承租或购买的公有住房核定为夫妻二人的住房。离异前承租或已购公有住房已经达到本人住房补贴面积标准的,不得再享受住房补贴;离异前已购公有住房没有达到本人住房补贴面积标准的,可以享受差额住房补贴。

10.职工离异后又再婚的,如何核定面积? 答:职工婚姻状况有二次以上变化的,按第一次离婚前夫妇双方以含有国家或单位补贴的租金、售价承租或购买的住房核定住房面积,职工以后在婚姻变化过程中与有房职工结婚的,有房职工已按含有国家或单位补贴的租金、售价承租或购买的住房不核定为职工住房面积;职工因其它原因以含有国家或单位补贴的租金、售价承租或购买的住房核定为职工住房面积。

例如:职工甲离婚前与原配偶乙共同承租60平方米单位公有住房,离婚后该住房由乙继续承租居住,后职工甲与职工丙再婚,职工丙婚前承租50平方米米住房。二人再婚后单位又分配80平方米公有住房。计发住房补贴时,职工甲的住房面积核定为:60+80=140平方米;职工乙的住房面积核定为:60平方米;职工丙的住房面积核定为:50+80=130平方米。

11.职工2003年9月9日(含)后与有房职工结婚,如何核定面积?

答:职工在2003年9月9日(含)078号文印发后与有房职工结婚,有房职工已按含有国家或单位补贴的租金、售价承租或购买的住房不核定为职工住房面积。

如:某职工1999年元月1日参加工作,属无房户,2004年结婚,配偶属有房职工,该职工仍按无房职工发放住房补贴。12.承租或已购公房职工是否可以通过选择退房再享受住房补贴?

答:职工承租除不可售公房外的其它住房,或已按房改政策购买公有住房后,原则上不能退房再享受住房补贴。

13.军队公寓房如何核定住房面积?

答:军队转业复员及其他地方人员住用军队公寓房的,在计发住房补贴时,其住用的军队公寓房不核定职工住房面积。须填写《北京市职工住用军队住房情况调查表》,由所在部队团级以上单位予以确认。

14.军队非公寓房如何核定住房面积?

答:军队转业复员及其他地方人员住用军队非公寓房的,按相关文件核定住房面积。

军队非公寓房指:军队经济适用房、现有住房、集资房,商品房等。

15.职工在军地均有住房的,如何核定住房面积? 答:职工两处或两处以上住房面积合并计算。其中,其住用的军队住房属于公寓房的,不核定职工住房面积,须填写《北京市职工住用军队住房情况调查表》,由所在部队团级以上单位予以确认。住用军队非公寓住房及地方住房按我市相关政策核定面积。

16.如何界定军队转业复员人员在部队期间是否已享受住房补贴?其住房补贴如何发放? 答:军队转业复员人员或其配偶申请住房补贴,均应填写《北京市职工住用军队住房情况调查表》,表中“是否已享受住房补贴”栏中填写了“已领取住房补贴或住房补贴已记账”的,可界定为转业复员人员在部队已享受住房补贴。属于无房职工的,职工住房补贴应从调入单位起薪之月起开始计发;属于未达标的,按我市未达标的政策计算的住房补贴额与部队补贴的差额计发。在部队期间没有享受住房补贴的,按我市相关政策计发。

17.职工(或其配偶)部队在京外的,如何调查其住用军队住房情况?

答:职工(或其配偶)部队在京外的,为了方便职工申报住房补贴,减少不必要往返路途,职工(或其配偶)可将《北京市职工住用军队住房情况调查表》邮寄或传真给原部队,原部队按要求签字盖章后,传真到职工所在单位,单位可凭军队签字盖章的《北京市职工住用军队住房情况调查表》传真件先行办理申报,待收到原件后存档。

18.军队转业复员人员因原部队改编、撤销等原因,签字盖章困难的如何处理?

答:军队转业复员人员因原部队改编、撤销等原因,签字盖章困难的,填写《北京市职工住用军队住房情况调查表》,由其原部队上级机关签字盖章,并在“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栏中说明原因。19.军队干部在军队领取按月住房补贴的,转业到地方单位是否可继续申领按月补贴?

答:在军队已领取按月住房补贴的干部,转业到地方后,确属无房的,从到地方单位工作起薪之月开始,按本市月住房补贴标准继续发放按月补贴。

20.两个(含)以上家庭承租一套公有住房的,面积如何核定?

答:两个(含)以上家庭合居一套住房的,住房面积按职工居住的居室面积和应分摊的面积之和核定,具体公式为:职工住房面积=(本套楼房建筑面积-居室面积之和)×分摊系数+居室面积。

分摊系数为居住户数的倒数。分摊办法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21.购买经济适用房或参加住宅合作社的集资合作建房是否影响职工领取住房补贴?

答:职工全额购买对社会销售的经济适用房、中直、国管系统及军队系统统建的经济适用房和参加住宅合作社集资建房,不核定其住房面积。(经济适用房的需提交购房合同)

22.职工购买上市出售的房改房、经济适用房或商品房,是否可以领取住房补贴?

再次上市出售的房改房、经济适用房或商品房,都是二手房,属商品房性质。因此,职工购买这些住房不核定为职工的住房面积,不影响领取住房补贴。

23.计发住房补贴期间去世的职工住房补贴如何处理? 答:职工在计发住房补贴期间去世的,从去世的次月起停止计发住房补贴。职工去世后,其名下的住房补贴本息余额可由其合法继承人或受遗赠人一次性提取。

24.实行住房补贴制度后职工还建立住房公积金吗? 答:住房补贴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由职工的工作单位对在实物分配体制下的无房和住房未达到规定面积标准的职工发放的一种货币补贴资金,是对实物分配不足的一种补偿。对于实物分配体制下已经达标的职工,将不发放住房补贴。而住房公积金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备金,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职工工资中住房消费含量不足的一种补偿。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修改<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决定》(国务院350 号令)要求,城镇职工都要建立住房公积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实施方案》(京政发[1999]21号)要求,要全面落实《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因此,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以及2000年4月1日以后提租增发的补贴,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的三种不同形式,它们互不干扰。实行住房补贴制度后,职工仍然要建立住房公积金,以提高职工购房支付能力。

25.职工的住房补贴是否免征个人所得税?

答:按照国家和本市统一政策,发给职工的住房补贴,委托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专户管理,参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养老保险金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通知》(财税字(1997)144号)文件规定执行,免征个人所得税。

26.在职职工的住房补贴如何管理和使用?

答:发放给在职职工的一次性和按月住房补贴,必须由发放单位在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为职工个人建立住房补贴账户,比照住房公积金进行专户存储。

以建立补充住房公积金方式缴存住房补贴的,纳入住房公积金管理,在住房公积金账户中核算。

专户管理的住房补贴,只能专项用于职工住房消费,具体来说可用于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偿还住房贷款本息,支付按市场租金租房的房租和所购住房的物业管理费、供暖费等住房消费支出。

27.职工购买住房时,可否申请支取其配偶或亲属的住房补贴?

答:住房补贴是为解决家庭住房问题而发放的货币补贴资金,因此以夫妻双方任一方名义购买住房,夫妻双方都可以申请支取本人住房补贴账户内的住房补贴,但因家庭其他成员还有本身的住房问题需要解决,不可以支取其他成员的住房补贴资金。

28.未达标职工的住房补贴如何计发?

答:核定为未达标的机关职工,其未达标面积可享受差额补贴,差额补贴采取一次性发放的方式发放。

具体计算公式为:未达标职工的差额补贴额=(基准补贴额+工龄补贴额×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前的工龄)×差额面积。其中,差额面积=职工住房面积标准-职工现住房核定面积。

例如:一位1999年退休的副处级老干部,现在所住单位的公房面积为60建筑平方米,那么应核定他为住房未达标户,假设他建立公积金以前的工龄为30年,他的差额面积应为20(80-60)平方米,由于1999年基准补贴额为1265元/建筑平方米,工龄补贴额为13元每建筑平方米,他应该享受的差额补贴为:(1265+13×30)×(80-60)=33100元。

如果其配偶是副局级,应该享受的住房补贴面积标准是105平方米,建立公积金前工龄为20年,则其配偶可领取的差额补贴为:(1265+13×20)×(105-60)=68625元

29.职工承租平房、简易楼、筒子楼等不可售住房,是否可以享受住房补贴?

答:职工承租平房、简易楼、筒子楼、危险房、违章建筑、近期需要拆除的住房、具有历史意义的住房、不可售军产房以及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内与机关办公不可分割的住房,且无其他住房的,经所在单位同意,腾退其现住房后,计发一次性住房补贴,具体计算公式为:住房补贴额=(基准补贴额+工龄补贴额×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前的工龄)×职工住房补贴面积标准。

30.我市市级机关和城近郊八区机关月住房补贴系数、基准补贴额和工龄补贴额分别是多少?

答:按照市委、市政府1999年下发的《北京市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实施方案》的规定:市级机关和城八区机关1999年月住房补贴系数为0.66;1999年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基准补贴额为1265元;1999年工龄补贴额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3元。

住房补贴制度 篇6

关键词:廉租房,货币补贴,新思路

2009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 总体目标是从2009年起到2011年, 争取用三年时间, 基本解决747万户现有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在中央明确提出今年解决260万户廉租房建设 (包括租赁补贴) 后, 各大城市2009年的保障房计划也相继出炉。廉租住房制度已成为我国现行的住房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组成内容。

在政策层面上, 我国的廉租房保障方式经历从实物配租到货币补贴的转变。1999年, 原建设部就发布了《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 指出廉租房保障采用实物配租的方式。2003年, 《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出台, 规定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应当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 实物配租、租金核减为辅。2007年11月原建设部、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廉租住房保障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办法》提出, 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同时提出, 实施廉租住房保障, 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 增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承租住房的能力。廉租住房紧缺的城市, 应当通过新建和收购等方式, 增加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房源。

目前廉租房政策的操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中有关廉租房补贴额度的确定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在对低收入者进行货币补贴时要合理制定补贴标准, 过高和过低的补贴都是不利于实现廉租房的政策效应。一般说来, 我们应遵循公平的原则, 既要保证补贴后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水平与其他收入阶层的住房水平依然有适度差距, 又要考虑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不同收入家庭房租支出也是不同。

一、我国确定廉租房货币补贴额度的常用方法

《办法》规定“廉租住房采取货币补贴方式的, 补贴额度按照现住房面积与保障面积标准的差额、每平方米租赁住房补贴标准确定。具体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平均租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我国货币补贴标准主要受补偿对象的数量、补偿资金的总量等因素制约。目前我国各地在确定廉租房货币补贴额度时, 采用两种方法。

1.按人口确定

例如2008年制定的《长沙市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实施方案 》中规定, 当前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标准为无房户每人每月160元;住房困难家庭每人每月80元, 但一个家庭可享受的廉租住房租赁住房补贴金额最高每月不超过800元。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用在衣、食等直接由个人消费的福利分配上, 对住房则不适用。一个最低收入家庭和一个低收入家庭, 不管他们月人均收入和现有住房面积 (无房户除外) 如何, 享受到的补贴金额一样, 实际上是不公平的。显然这种方法追求的是一种数量上的绝对平均, 只是表面上体现了公平, 造成住房福利事实上的不平等。

2.按照现住房面积与保障面积标准的差额、每平方米租赁住房补贴标准确定

目前我国上海、天津、武汉等大部分城市均按照此方法来确定廉租住房货币补贴标准。申请家庭每月租房补贴额计算公式为:

月租房补贴额=月每平米租房补贴标准× (租房补贴保障面积标准×享受租房补贴家庭人口-现住房面积) 。

以武汉市为例, 在2008年8月出台的《武汉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中规定, 保障面积标准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 最低收入家庭 (家庭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在300元以下) 每人每月每平方米补贴10元;低收入家庭 (家庭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在400元以下) 每人每月每平方米补贴7元。以符合条件的三口之家 (无房户) 计算, 最低收入家庭每月可领到租金补贴390元, 低收入家庭可领到273元 (如表2) 。

此方法较之上一种方法而言, 考虑到了家庭现住房面积的不同以及收入水平的不同, 比较符合当前不同家庭住房保障的需要。但是仅仅把家庭收入简单的划分为低收入家庭和最低收入家庭, 并没有考虑到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所具有的住房消费能力也不同。

从表3可以看出, 人均月收入较低的家庭自己承担的租金占收入比重过高。一个人均可支配收入400元和一个人均可支配收入301元的家庭, 他们的租金补贴标准一模一样, 但对租房支出的经济承受能力有很大的差别, 这样明显没有照顾不同收入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二、确定廉租房货币补贴额度的新思路

1.借鉴国外经验

根据调查, 美国住房保障政策针对低收入者承租私人房屋, 政府鼓励私人将符合出租标准的房屋出租给低收入家庭。由承租户将自己收入的25%付给房东, 其余由政府直接通过银行划拨到房东的帐户上。这样不仅解决了低收入居民的住房, 而且不损害房东的利益。英国政府在确定廉租房补贴标准时, 也与家庭收入水平密切挂钩, 不同收入的家庭领取不同水平的房租补贴额, 租用私房的家庭房租支出占家庭收入的20%。在澳门, 一般来说, 租金支出在家庭所得收入中占5%-15%, 如果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标准, 其房租支出可低于家庭收入的2.5%;反之, 如果高于一定标准, 其支出可达到家庭收入的17.5%。至于瑞典, 家庭支付廉租房的租金一般为税后收入的25%以下。

2.确定我国廉租房货币补贴额度的新方法

笔者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在确定租金补贴标准时, 应该从事实上的公平考虑, 制订适用性标准, 主要应考虑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家庭现有住房面积。

经调整的廉租房货币补贴家庭每月租房补贴额计算公式为:

月租房补贴额=月每平米租房补贴标准× (租房补贴保障面积标准×享受租房补贴家庭人口-现住房使用面积) 。

其中月租房补贴标准根据家庭人均可支配月收入来进行差额计算。

具体计算方法可以利用直线回归预测法, 建立直线方程模型:

Y=AX+B

式中:Y——被补贴家庭月租房补贴标准即每人每月每平方米补贴金额

X——被补贴家庭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月收入

以武汉市为例, 根据规定, 代入公式得到如下方程组:

10=300A+B

7=400A+B

利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出A和B的值, 则该直线方程为Y=-0.03X+19

由表4可见, 传统方法经过改进, 新方法实行后, 廉租房货币补贴家庭每人每月每平方米补贴金额直接与家庭人均月收入挂钩。这样, 即使同一套廉租住房, 不同收入家庭承租住房实际缴纳的租金也是不同的, 家庭收入越低, 所获得的补贴也就越多, 房租负担越轻。这既可以减轻特别困难家庭的房租负担, 又可以防止高收入阶层滥用廉租住房公共资源, 可谓“一箭双雕”。

当然, 不同地区, A和B的值也不同, 各地区可根据该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房地产市场平均租金等因素来进行确定。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此方法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家庭收入监管制度。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个人收入的监管需要一个比较成熟的环境。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还相当薄弱, 全民的纳税意识、信用体系以及个人收入档案制度还有待完善。但是, 全面建立个人收入申报、登记和监管制度, 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此外, 廉租房的住房补贴标准还要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渐上调, 这样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总体居住水平, 使低收人阶层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共同促进和谐社会, 更好地提供廉租房。

总之, 在廉租房制度建设中, 政府应当兼顾廉租房需求的各方, 充分运用市场化、经济化的手段,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货币化补贴标准, 保证廉租房制度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而实现国家福利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总体福利状况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原建设部、发改委等九部门.廉租住房保障办法 (建设部第162号令) .2007-11.

[2]长沙市人民政府.长沙市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实施方案.2008-7.

[3]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2008-8.

[4]刘美霞.浙江萧山住房保障体系启示录.城市开发, 2006, (03) .

[5]周艳琼.发展廉租住房制度任重道远.中国住宅设施, 2006, (10) .

[6]谢叙祎, 王仁涛.廉租房补贴方式的经济学分析.城市开发, 2008, (02) .

住房补贴制度 篇7

摘 要 本文结合政府补贴商品房政策以及当前市场现状,探讨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对公务员购买临河区商品住房实施财政补贴的认识。

关键词 公务员 商品房政策 住房补贴

自2009年1月1日以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出台了对本市公务员购买临河区商品住房实施每套两万的财政补贴。这一政策一出台,便引来了社会的不小舆论。而我认为巴彦淖尔这项政策最终会是一个破局。

首先,我们要注意政府补贴的是商品房购买,因此有必要了解商品房与经济适用房的区别:经济适用房是由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商或集资建房单位建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房子,由政府限价,开发商不可擅自提价;商品房则就是比较高档的面向中上等收入家庭出售的房子。从获得土地的方式来看,经济适用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分,免交土地出让金;而商品房采用出让方式必须向政府交纳土地出让金。这两点非常重要。

其次,由于政府对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管制限制了开发商的利润空间,在目前经济适用住房由开发商自主投资开发的情况下,经济个体的理性选择自然就是减少供给、转向投资豪华住宅、普通住宅等利润率高于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利润率的商品房。这导致了经济适用住房的供给不足,需求大于供给,从而使房价攀升以致政府最高限价。住房不是一般的商品,是生活必需品,现在经济适用房都供给不足,更不要说廉价房了,政府不但没有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而是急于开发商品房,这就导致了居民住房保障的严重不足。住房保障不足、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势必与商品房的高价产生矛盾,为我认为的破局奠定了基础。

最后,政府这么做虽说会刺激房市,从而带动建材、装修等上下游产业,由乘数效应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内需,缓解就业。但是从大局看,政府就是通过刺激市场来保持高额的地价,从而获取高额的土地出让收益和税收,体现为当地的GDP和政府政绩的增加。政府不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开发商不降价,总归不会解决问题。政府这样目光短浅、狭隘的做法就表现为与开发商绑在一起,与群众对立,在利益链条中分得一杯羹。因此政府是不会亏本的。但房价攀涨的现象不会持续下去的,就好比一个人企图坐着热气球上太空是不可能的。一旦气球破灭,政府就是搬自己的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当今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开发商的日子也不好过,保持高价房子卖不出去,银行的欠款也就没有着落;低价卖出更是亏本。所以开发商与政府勾结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些种种问题的前提都离不开政府利用自己的公职对市场进行干预,拿着全体纳税人的钱为自己谋求利益,如此不公平的决策使资源配置失效,结果只能是市场的进一步失灵。所以政府主体角色必须转变,由既是公共部门、又是获利主体多元化回归为只是为群众服务的一元角色部门。我相信只有这样,社会的舆论才会平息,效率才会提高,不会出现现在这样的结构畸形。

参考文献:

[1]陈冬华.地方政府、公司治理与补贴收人——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财经研究.2003.9.

[2]陈晓,李静.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在提升上市公司业绩中的作用探析.会计研究.2001.12.

上一篇:3-8妇女节活动简报下一篇:物流快递行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