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调查证据

2024-10-25

劳动仲裁调查证据(精选8篇)

劳动仲裁调查证据 篇1

我从.1月在某公司设立在商场的化妆品专柜工作,因单位一直未与我签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我于2008.9月离职之后申请了劳动仲裁并提交了我的工资条(手写)和其他专柜同事的证言,开庭那天公司说我在他们公司就干了一个月于2008.1.31日因柜台丢失商品受到处罚自动辞职,说我的工资条是手写的而他们公司工资条都是打印的,仲裁让公司提交了记账凭证(工资发放明细)、考勤表、花名册

首先说一下考勤表,上面没有我的签名被我否定,所有笔记是同一人所写(后来公司承认是公司业务员自己做的一份个人考勤纪录)

再说一下工资发放明细表,公司为了不想赔偿不承认我在他们公司干了那么长时间,所以伪造了工资发放明细表,在明细表里只给我做了1月份的工资发放纪录(和实际发给我的工资数额不符)并且没有我的领取签名,是别人的签名,公司说是别人代领的,我知道公司在工资发放记录里面做了手脚,可是我没有直接的证据,为此我到了地税局去查询个人所得税的个人收入明细和基本信息,经查没有我的任何纪录,我想问一下我所查到的结果能不能证明凭证里的工资明细造假?

[劳动仲裁时,公司伪造证据]

劳动仲裁调查证据 篇2

关键词:外国或者国际裁决机构,证据开示,司法协助,域外取证

在跨国经济纠纷日益增多的当下, 仲裁庭或者当事人如何获取在域外的证据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仲裁庭依靠法院进行域外取证, 比较烦琐和耗费时间, 在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中只能是偶尔发生。那么, 仲裁庭或仲裁当事人是否可以直接向外国法院寻求取证的司法协助?我国尚没有相关的立法, 美国明确了联邦地区法院对部分外国或者国际裁决机构取证的支持, 该规则的适用在判例法中仍存在很大分歧。

一、《美国法典》第28章第1782条

《联邦仲裁法》第7条规定, 仲裁员可以传唤任何人出庭作证, 并且携带任何被认为是案件实体资料的书籍、记录、文件或者其他资料。而具体到域外取证, 在《美国法典》第28章第1782条规定, 美国法院在特定情况将协助外国裁决机构在美国境内获取证据: (1) 当事人住所地或者所在地的联邦地区法院可以指令当事人提交声明或者文件, 用于协助外国或者国际裁决机构, 包括在正式起诉之前的刑事调查; (2) 不排除美国境内的任何人或者以任何合理的方式, 自愿提交证言、证据或者提交文件给外国或者国际裁决机构, 协助其程序的展开。 (1)

值得注意的是, 在1940年版本中, 这项司法协助只是哥伦比亚州的法院对其他州或者域外的“法院”提供司法协助, 并且仅限于证人证言。 (2) 1964年, 国会进行了修正, 将协助的“法院”扩大至“外国或者国际裁决机构”, 而且证据的范围有了很大发展。 (3) 随着国际贸易的频繁化, 美国国会对司法协助的支持力度加大。然而, 如何解释“外国或者国际裁决机构”, 哪些机构属于外国或者国际裁决机构, 尤其是仲裁庭是否在司法协助的范围内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二、适用第1782条的代表性案例———英特尔案

早在1994年, 在Application of Technostroyexport (S.D.N.Y.1994) .案中, 当事人在莫斯科和斯德哥尔摩开展仲裁时, 纽约南部地区法院已经支持当事人证据开示的请求。然而, 真正产生影响的是联邦最高法院审理的Intel Corp.v.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案。 (4)

2000年10月, 申请人AMD公司向欧共体竞争委员会总理事会 (下文称理事会) 提起反垄断诉讼, 指控英特尔公司违反欧洲竞争法。通过该案联邦最高法院给出了适用1782条的三个标准: (1) 请求方是外国或者国际裁决机构或有利益的一方当事人; (2) 证据的开示将在外国或者国际裁决机构的争议解决程序中使用; (3) 证据的开示目标位于或者居住于联邦境内。“理事会”是否属于外国或者国际裁决机构的范畴, 法官的依据是理事会的性质、国会的立法背景、以及学者资料的解释, (5) 认为包括地方调查官员、行政裁决机构、仲裁庭、准司法机构以及条约性的民事、商事、刑事以及行政法庭。另外, 英特尔案确立了法院是否给予协助进行裁量的规则: (1) 被请求提供证据的对象是否为诉讼的参与人, 外国裁决机构有权对该参与人做出证据要求; (2) 外国裁决机构、外国程序的本质以及外国政府或者法院接受司法协助的资格和能力; (3) 是否过度打扰或者繁重的请求。

英特尔案确立了第1782条的适用标准, 也奠定了英特尔案的地位。然而, 该案对协助仲裁庭的依据以及仲裁庭的类型都未做过多解释, 这也是造成后来法院分歧的原因。

三、英特尔案之后美国法院适用第1782年的分化

(一) 联邦地区法院支持向私人仲裁庭提供司法协助, 开示证据

根据Westlaw数据库中列举的适用第1782条的经典案例, 在24个案例中, 有4个案例中的法院承认私人仲裁庭为司法协助对象, 属于外国或者国际裁决机构。

案例In re Roz Trading (ND Ga., 2006) , In re Hallmark Capital Corp (469 F Supp 2d 1221) , In re Hallmark Capital Corp. (534 F Supp 2d951) , In re Babcock Borsig AG, 583 F.Supp.2d 233 (D.Mass.2008) Consorcio Ecuatoriano de Telecomunicaciones S.A.v.JAS Forwarding (USA) , Inc.以及Winning (HK) Shipping Co, Ltd Inc.685 F.3d 987, (11th Cir.2012) 都对英特尔案有所发展, 认为仲裁庭既然可以受到司法审查, 可以视为一审法院。

在另外一类案件中, 适用的准假法而非仲裁机构的性质, 决定是否给予协助。在OJSC Ukrnafta v.Carpatsky Petroleum Corp.2009 WL2877156 (D.Conn.2009) 案中, 尽管协助对象是私人仲裁机构, 但是私人仲裁机构处理争议的准据法是政府间法律, 是政府支持的裁决机构, 因此满足英特尔案的最低标准, 至少是政府支持的仲裁庭。但是问题则在于以上提到的所有案例, 都在之后的案例中, 为其他地区法官明确拒绝。 (6)

(二) 联邦地区法院拒绝向私人仲裁庭提供司法协助, 开示证据

遗憾的是, 更多地区法院认为, 英特尔判决书中最后提及的仲裁机构不包括私人仲裁庭。 (7) 与上述案件的理由相反, 尽管这些案例也适用了英特尔案的裁量标准, 但是1999年的先例National Broad.Co.v.Bear Stearns&Co. (下文简称NBC案) 和Applic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v Biederman Int'l案 (下文简称Biederman案) 却是在英特尔案之后仍然发生作用。

在National Broad.Co.v.Bear Stearns&Co. (8) 案中, 墨西哥电视广播公司 (Azteca) 与NBC产生争议, 并在墨西哥进行仲裁。法院认为, 在第1782条的相关文件中, 立法委员会报告并未指出第1782条的适用于私人商业仲裁庭。 (9) 国会也没有这样的文件。在Applic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v Biederman Int'l 168 F.3d 880, (5th Cir.1999) .案中, 哈萨克斯坦政府向法院申请证据开示, 要求协助斯德哥尔摩商事仲裁院向仲裁的第三人, Murdock Baker调取证据。在援引NBC案之外, 法院认为司法协助包括私人仲裁庭将会破坏仲裁优势, 违反联邦支持仲裁的政策, (10) 法院拒绝予以司法协助。

受这两个案例影响, 部分法院支持政府间组织仲裁庭证据开示, 或者否定当事人依据两个当事人之间的私人协议提起的请求。关于支持政府间组织仲裁庭, 数据库中列举的6个案例均是适用联合国贸法会仲裁规则达成仲裁, 请求司法协助的情形, 如In re Oxus Gold PLC, 2007WL 1037387 (D.N.J.2007) .案。

(三) 总结

以上数据库中适用第1782条的案例, 没有绝对拒绝适用任何仲裁的案例, 差别在于适用政府间的仲裁, 还是私人仲裁。支持前者的占了绝对多数, 包括联邦第二巡回法院和第五巡回法院, 新泽西州、伊利诺斯州、佛罗里达州、马萨诸塞州、田纳西州、哥伦比亚、路易斯安那州、德克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地区法院。仅有少数支持私人仲裁庭, 包括佐治亚州、明尼苏达、马萨诸塞、康涅狄格州、佛罗里达州南区联邦地区法院、联邦第十一巡回法院。

另一方面, 向私人仲裁协助仍然有广阔的空间。Gustavo J Lamelas指出, 虽然英特尔案例之后存在一些反对和批评意见, 考虑到纽约公约的影响力, 应该会更多的视仲裁庭为一审案件的法庭给予协助。11在法院的证据开示协助下, 仲裁的价值得到提升;而缺点则在于仲裁效率价值的弱化, 法院司法负担的加剧。12因此, 如何建立有效率的司法程序, 使得法院适应仲裁的特征及时予以协助, 是商事仲裁发展的需要。

四、第1782条对我国的启示

根据上述案例, 仲裁地在中国向美国法院申请协助的国家间争议, 或者适用国际条约的争议, 将依据第1782条从美国联邦地区法院获得司法协助支持。而纯粹的私人仲裁, 协助范围将会限制在前例提到的佐治亚州地区法院、明尼苏达州地区法院、马萨诸塞州地区法院、佛罗里达州南区联邦地区法院、康涅狄格州地区法院和联邦第十一巡回法院, 有待更多的地区对该规则的发展。

而仲裁地在美国, 到中国取证的情形, 根据中国对《关于从国外调取民事或商事证据的公约》的承诺, 仅适用第15条的外交途径。在司法协助上, 《民事诉讼法》第276条、第277条也规定我国只接受外交或者领事代表取证, 或者中国法院协助外国法院的取证。如果是政府间组织, 通过外交途径可以取证。而外国或者国际仲裁的当事人或者仲裁庭, 向中国法院申请调查取证, 将会被拒绝。13

相应的替代性救济:第一, 在中国重新仲裁, 适用《仲裁法》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根据《仲裁法》第68条规定:“涉外仲裁的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 涉外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提交证据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第81条有类似的规定, 包括诉前和诉中证据保全。第二, 在中国境内起诉。如果纯粹的外国争议, 仅以证据在中国, 或者证人在中国, 不满足协议管辖要求的实际联系这一要件。中国法院也可能依据不方便法院原则拒绝管辖。14如果中国法院具有管辖权, 可以重新起诉, 再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

这样复杂的程序使得商事仲裁原本的效率优势大打折扣, 因此外国或者国际仲裁机构来中国寻求司法协助的可能性很小。限制非外交和领事和个人来中国取证, 很大程度受大陆法系民事诉讼制度的影响 (认为取证是司法职权行为) , 强调对司法主权的保护。这样做可以减轻我国司法系统的压力, 也不会影响国内的司法秩序。15另一方面, 域外取证的巨大意义, 外国机构和个人私下取证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 造成的局面是取证失范。16

在既有制度和法律理念下, 寻求突破是不现实的。然而, 从礼让和规范脱法现象的角度来考虑, 我们仍然希望, 在境内仲裁机构和域外仲裁机构互动的基础上, 借我国的司法制度, 完善法院协助境内仲裁庭取证。在相对成熟的阶段后, 本着完善我国证据制度的考虑, 法院直接给予域外政府间的裁决机构以协助。

参考文献

[1]熊大胜.发现用于外国诉讼程序之证据[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9 (20) .

[2]乔雄兵.<海牙取证公约>在我国的实施分析[J].政法论丛, 2010 (4) .

[3]Nathan D.O&apos;Malley and Shawn C.Conway, Document Discovery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Getting the Documents You Need, Transnat&apos;l Law, Vol.18, 2005.

[4]Michael Campion Miller, Alejandro G.Rosenberg, and Michael Stoll, 28U.S.C.&#167;1782 and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judicial assistance in United States courts., 59 Fed.Law, 2012.

劳动争议案件证据的准备及运用 篇3

但当诉讼和仲裁不可避免时,证据就成为最重要的武器。劳动争议案件的证据根据不同的争议类型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下面就两类比较典型的劳动争议案件谈十下证据的准备及运用问题。

一、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案件

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是司法实践中发生争议较为频繁的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任何一方需要单方面解除合同都需要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除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以外,只有符合几种特殊的情况规定,用人单位才有权自行决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这些特殊情况包括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订立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严重失职、营私舞弊以及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等。因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发生争议的案件,用人单位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的证据入手:第一,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产生劳动关系的基础和重要凭证,双方的权利义务也在合同中有明确的表述,因此,劳动合同作为衡量哪一方违约的依据在诉讼中是至关重要的证裾;第二,据以解除劳动合同的事实根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上述规定规范了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的范围。因此,用人单位要充分准备好相关方面的事实证明。例如,企业一方单方解除合同的依据是“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是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按照用人单位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那么用人单位就需要准备好单位的规章制度,并且还要准备证明职工违反劳动纪律的事实的证据,如工作记录、其他员工证言等;第三,解除劳动合同的书面凭证。由于通常合同约定的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应当是书面形式,所以通知对方解除合同舶书面凭证也是重要的证据,用人单位应当拿出已通知过对方的证据,如传真、挂号信的回执等。 因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发生争议的,用人单位应准备以下证据:劳动合同,用以证明劳动台同未到期;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的依据;具体案件中,可以要求对方出示其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的证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以下情况劳动者一方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用人单位未按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对此,用人单位在具体实践中,就应当有针对性地准备证据,排除上述规定的适用。

二、侵犯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案件

这是一类让用人单位最感到头疼的案件。其表现就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之后将原单位的商业秘密带走,这种情况现在很多,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有些劳动者将单位的秘密带到新的工作单位以提高自己的身价,还有的人自己当起了老板,这样原单位的利益根本无法得到保障。这种争议的受害者通常是单位,有的时候甚至直接损害了国家利益。有鉴于此,用人单位应当加强事前防范工作,防微杜渐。对于拥有商业秘密的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要特别注意:首先,在签订合同前应当严格审查劳动者的各方面条件、资格,除专业背景、文凭学历等“硬件”之外,还应当特别了解其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软件”;其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要求劳动者信守单位商业秘密的专项条款。对于违约责任,除了约定赔偿经济损失外,还应当约定违约金,以期对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进行约束。对于有些用人单位出资培训的职工,用人单位可以在培训前与职工订立培训协议,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同时,明确约定培训结束后,不按协议约定为企业提供服务所应当承担的违约赔偿责任。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患。一旦发生了这类争议,作为用人单位一方,首先要准备的证据就是对其商业秘密的合法所有权或使用权。单位首先要证明自己作为此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性,即通过何种手段了解并掌握了这一商业秘密。然后要根据商业秘密的特征准备证据,简单地说,这部分证据可分成三个部分:一、证明这一商业秘密通过公开渠道是无法得到的;二、这一商业秘密具有实用性,并能给权利人带来经济价值;三、单位对这一秘密采取了保密措施。具体的证据类型和收集的方法也因商业秘密的不同类型而不同。在此类案件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发明专利等技术信息才是商业秘密,像单位的供应商、分销商及客户资料等经营信息也属于商业秘密,用人单位对此也不能掉以轻心;其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达成的劳动合同中有要求劳动者保守商业秘密的规定,或要求劳动者遵守的有关规章制度中有类似规定,则劳动合同与相关规章制度是重要的证据;再次,对方有泄露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事实,用人单位需要提供具体凭据加以证明;最后,若系其他单位侵权而因此造成损害,原劳动者与该单位已形成劳动关系的,还需就上述两者间的劳动关系进行举证。上述证据惟有一一落实,形成环环相扣的证据链条,才能获得较为有利的结果,最大程度地维护单位的合法权益。

须附带一提的是,在双方协商无法解决劳动争议的情况下,当事人应当向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申请,但是,这一申请具有严格的时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当事人应当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六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还有另外一个时效也是当事人应当注意的,即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自收到裁决书之扫起十五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劳动仲裁收集证据有哪些注意事项 篇4

劳动仲裁收集证据有哪些注意事项

劳动仲裁收集证据有哪些注意事项?这是劳动诉讼之前的必经程序,应该引起各位劳动者的足够重视。律伴小编为您整理编辑本篇文章,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如证据中涉及视听资料的证据种类,如录音证据的,除需提交录音光盘外,还需提交录音的书面文字材料,文字材料中须按录音情况进行如实记载,注明录音资料中的当事人情况、录制时间等基本要素。

2、如证据中含证人证言的材料,且已通知证人到庭参加庭审的,还需向仲裁庭提交证人出庭作证的书面申请,申请中应写明出庭证人的基本情况,拟出庭作证的目的,此外还需附上证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3、提交仲裁庭的证据均为复印件,复印件须与原件核对无误,如系部分摘录的复印件需明确说明,开庭时必须准备好原件备查。

4、涉及电子类证据,必要时可提交由相关的公证部门出具的公证法律文书或当庭进行操作演示。

其劳动者注意收集和保存能够证明与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就可以避免在发生劳动纠纷时陷入被动局面。以下是证明劳动关系的5种方法:

(一)入职时要求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权利义务关系的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劳动合同的签订,可以在劳动争议过程中有效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故而在入职时劳动者务必要求和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二)在公司规章允许情况下,尽量保留能证明提供劳动的材料原件。在用人单位否认劳动关系的情况下,类似加盖公司公章的业务授权委托书、代签的业务合同、申办贷款、信用卡的工资证明、暂住证以及单位评定员工等级的证明等,都可能被作为确认劳动关系的依据,所以劳动者应尽量保存这些资料原件。

(三),申请法院向有关单位、部门调查取证。为保护劳动者的诉讼权益,法律赋予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取证的权利。在目前情况下,有些社会单位是不接待公民个人调查取证的,比如各大商业银行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等。如果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了社会保险费或者委托银行向劳动者代发工资,那么劳动者可以申请法院向这些部门调取相关的文件。社会保险缴费证明以及代发工资协议都可以视为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有力证据。

(四),请在职期间的同事提供证人证言。证人证言的提供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证人要能够证明其本身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其次,证人和用人单位之间不能存在劳动争议,否则会被视为和案件有利害关系;再次,证人开庭时一定要出庭作证,单纯的书面证言一般不为法院采信。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五),申请服务客户出具证明。在用人单位既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缴纳社会保险费,工资也是现金发放,而且劳动者也没有保留有效证据的情况下,劳动者可以尝试让接受过服务的公司客户为自己出具证明。如果客户是公民,则需作为证人出庭;如果是法人单位,则需要加盖单位公章的书面证明。、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考勤记录;

5、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为某些事情产生纠纷的时候,劳动者千万不能选择逃避或者忍气吞声。法律给我们足够的保护,但也需要我们去寻求这些保护。

文章来源:律伴网 http://www.lvban365.net/

劳动仲裁调查证据 篇5

证据暂行规则》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现将《江苏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证据暂行规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的情况和问题请及时告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调解仲裁管理处。

二O一O年十月十一日

江苏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证据暂行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保障和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仲裁权利,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证据是指仲裁委员会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审理过程中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事实材料。

第三条 仲裁证据有下列几种形式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

(八)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聊天记录等电子证据。

以上证据须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第二章 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分配

第四条 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没有证据或者提供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仲裁委员会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告知当事人应在规定期限内积极、诚实举证。

第五条 属于用人单位掌握和管理的证据一般有:

(一)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

(二)在保存年限(二年)内的职工工资、福利支付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

(三)用人单位建立的职工名册;

(四)在保存年限(二年)内的考勤记录;

(五)对劳动者实施奖惩的资料、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作出的各项决定;

(六)用人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

(七)其他由用人单位制定、修改、持有或保管的证据材料。

第六条 申请人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或者被申请人提出反申请的,应当提供符合仲裁申请受理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

第七条 在履行合同争议案件中,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主张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关系变动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主张仲裁时效中断、中止的,应对引起时效中断中止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第八条 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争议的,由用人单位对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和法律、法规、规章等承担举证责任。

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证据持有异议或者予以否认的,劳动者应当提供相应反驳证据。

第九条 依有关法律法规或本规则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承担。

第十条 仲裁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

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表示否认,经仲裁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承认或者否认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

当事人的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的,代理人在授权范围内的承认视为当事人的承认。但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仲裁请求的除外;当事人在场但对其代理人的承认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作当事人的承认。

当事人在仲裁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的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在仲裁过程中,凡适用本条规定的,应由仲裁庭作出笔录并交由当事人确认签字。

第十一条 对当事人无异议,但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仲裁委员会可以责令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有关证据。

第十二条 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一)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自然规律及定理;

(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四)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认定的事实;

(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认定的事实;

(六)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前款

(一)、(三)、(四)、(五)、(六)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十三条 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提供证据,应当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如需自己保存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经仲裁委员会核对无异的复制件或复制品。

第十四条 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提供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形成的证据,应当说明来源,经所在国公证机关证明,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或者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证据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

当事人提供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内形成的证据,应当履行相关的证明手续。

第十五条 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提供外文书证或者外文说明资料,应当附有中文译本。

第十六条 当事人应当对其提交的证据材料逐一分类编号并装订成册,对证据材料的来源、证明对象和内容做简要说明,并签名或盖章,注明提交日期,并依照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委员会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应当签收,由接收人逐一审核并注明证据的名称、份数和页数、原件或复印件,接收人和提交人应在证据清单上签名或盖章并注明日期。证据清单应一式两份,仲裁委员会和提交人各持一份。

第三章 仲裁委员会调查收集证据

第十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当事人及其仲裁代理人的申请调查收集证据:

(一)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需仲裁委员会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

(二)涉及国家秘密、军事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

(三)当事人及其仲裁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

仲裁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以决定主动依职权收集证据。

第十八条 当事人及其仲裁代理人申请仲裁委员会调查收集证据,应当提交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载明被调查人的姓名或者单位名称、住所地等基本情况,所要调查收集的证据的内容,需要仲裁委员会调查收集证据的原因及其要证明的事实。

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申请仲裁委员会调查收集证据,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申请不予准许的,应当书面或者口头通知当事人或代理人。

第十九条 仲裁委员会依法调查取证时,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协助配合。

第二十条 调查人员收集的书证,可以是原件,也可以是经核对无误的副本或复制件。是副本或复制件的,提供者应当作出说明,调查人员应当在调查笔录中说明来源和取证情况。

第二十一条 调查人员调查收集的物证应当是原物。被调查人提供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复制品或者照片,提供者应当作出说明,调查人员应当在调查笔录中说明取证情况。

第二十二条 调查人员收集计算机数据等电子数据信息或者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应当要求被调查人员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提供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复制件,调查人员应当在笔录中说明来源和制作经过。

第二十三条 摘录有关单位制作的与案件事实相关的文件、材料,应当说明出处,并加盖制作单位或保管单位的印章。摘录人和其他调查人员应当在摘录件上签名或盖章。摘录文件、材料应当保持相关内容的完整性。

第二十四条 仲裁委员会调查收集证据,应当由两人以上共同进行,并向被调查人出示仲裁员证,调查材料应由调查人、被调查人、记录人签名或盖章。

第二十五条 仲裁庭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可以交由当事人约定的鉴定机构鉴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无法达成约定的,由仲裁庭指定的鉴定机构鉴定。

第二十六条 依当事人申请,仲裁庭认为对专门性问题需提交鉴定机构鉴定的,鉴定费用由提出鉴定申请的一方当事人向鉴定机构预缴,由对鉴定结论承担不利后果的一方当事人承担。

提出鉴定申请的一方当事人未向鉴定机构预缴鉴定费的,视为放弃鉴定申请。

当事人申请鉴定,一般应在举证期限内提出。

第二十七条 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出鉴定申请或在仲裁庭指定的期限内不预缴鉴定费用或者拒不提供相关材料,致使对案件争议的事实无法通过鉴定结论予以认定的,应当对该事实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第二十八条 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另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的,仲裁庭应予准许。

第四章 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

第二十九条 被申请人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答辩期为被申请人收到应诉通知书之日起十日内。答辩书应阐明其对申请人仲裁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意见。被申请人没有按时提交或者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案件的审理。

第三十条 仲裁庭应当在送达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与要求、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调查取证的情形、举证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

举证期限是仲裁庭指定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的事实的期限,举证期限为当事人收到举证通知书之日起十日内。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仲裁庭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供有关证据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仲裁庭审理时一般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以及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足以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除外。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仲裁庭申请延期举证,经仲裁庭准许,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

申请人增加、变更仲裁请求及被申请人提出反申请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仲裁庭应当重新确定举证期限。

第三十三条 仲裁庭对于证据较多或者复杂疑难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

交换证据的时间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仲裁庭认可,也可以由仲裁庭指定。

第三十四条 证据交换应当在仲裁员的主持下进行。

在证据交换的过程中,仲裁员对当事人无异议的事实、证据应当记录在卷;对有异议的证据,按照需要证明的事实分类记录在卷,并记载异议的理由。通过证据交换,确定当事人争议的主要问题。

第三十五条 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在举证期限届满后,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一般不超过五天)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三十六条 举证期限届满后,经过证据交换或仲裁庭开庭审理,仲裁庭因查明案件事实需要,针对某一特定事实或特定证据或者若干特定原因,可要求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补充提供证据和反证据,并酌情指定补充证据的举证期限,一般不超过五天。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证据的,承担不利后果。

第五章 质证 第三十七条 证据应当经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当事人在证据交换过程中认可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仲裁庭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第三十八条 质证时,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证据证明力的有无以及证明力的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

第三十九条 涉及国家秘密、军队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应当保密的证据,可以不公开开庭,但仍应经过质证,方可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第四十条 对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进行质证时,当事人有权要求出示证据的原件或者原物。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除外:

(一)出示原件原物确有困难并经仲裁委员会准许的;

(二)原件或原物已不存在,但有证据证明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或原物一致的。

第四十一条 质证按下列顺序进行:

(一)申请人出示证据,被申请人、第三人与申请人进行质证;

(二)被申请人出示证据,申请人、第三人与被申请人进行质证;

(三)第三人出示证据,申请人、被申请人与第三人进行质证。

仲裁庭依照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作为提出申请的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

仲裁庭应出示仲裁委员会调查收集的证据,就调查收集该证据的情况予以说明,并听取当事人意见。

第四十二条 案件有两个以上独立的申请事项的,当事人可以逐个出示证据进行质证。

第四十三条 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书面提出,并经仲裁庭许可。

仲裁庭对当事人的申请予以准许的,应当在开庭审理前通知当事人并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并告知证人应当如实作证及作伪证的法律后果。

证人因出庭作证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先行支付,由败诉方一方当事人承担。

第四十四条 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和仲裁员询问。证人质询按下列顺序进行:

(一)申请证人出庭方;

(二)申请证人出庭相对方;

询问和质询证人时,其他证人不得在场;证人不得旁听仲裁庭审理。仲裁庭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让证人进行对质。

证人在仲裁庭组织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时出席陈述证言的,可视为出庭作证。

证人出庭作证确有困难的,经仲裁委员会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视听资料作证。

第四十五条 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

证人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

第四十六条 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仲裁庭的要求,鉴定机构应当派鉴定人参加开庭。当事人经仲裁庭许可,可以向鉴定人提问。鉴定人有正当理由无法出庭的,可以书面答复当事人的质询。

第四十七条 仲裁庭应当将当事人的质证情况记入笔录,并由当事人、证人、鉴定人等仲裁参加人核对后签名或盖章。

第六章 证据的审核认定

第四十八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作出裁决。

第四十九条 仲裁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仲裁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

第五十条 认证可依以下方式进行:

(一)开庭审理时,对证据逐项进行认证;

(二)开庭审理时,对数项证据分组进行认证;

(三)开庭审理时,对当事人的证据进行综合认证;

(四)开庭审理后,在裁判文书中对证据进行认证。

第五十一条 仲裁庭对单一证据可以从下列方面进行审核认定:

(一)证据是否原件、原物,复印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

(二)证据与本案事实是否相关;

(三)证据的形式、来源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四)证据的内容是否真实;

(五)证人或者提供证据的人,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

第五十二条 仲裁庭对案件的全部证据,应当从各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间证据力的大小、各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判断。

第五十三条 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第五十四条 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一)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当的证言;

(二)与一方当事人或者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

(三)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

(四)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

(五)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六)未经有权部门确认的电子证据。

第五十五条 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下列证据,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仲裁委员会应当确认其证明力:

(一)书证原件或者与书证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副本、节录本、传真件;

(二)物证原件或与物证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制件、照片、录像资料等;

(三)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件;

(四)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委员会依照程序制作的对物证或者现场的勘验笔录;

(五)经有权部门确认的电子证据。

第五十六条 仲裁委员会委托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当事人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和理由的,可以认定其证明力。

第五十七条 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另一方当事人认可或者提出的相反证据不足以反驳的,仲裁委员会可以确定其证明力。

第五十八条 当事人(第三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的,仲裁委员会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

因证据的证明力无法判断导致争议事实难以认定的,仲裁委员会应当依据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作出裁决。

第五十九条 仲裁过程中,当事人在申请书、答辩状、仲裁庭陈述及其委托代理人的代理词中承认的对己方不利的事实和认可的证据,仲裁委员会应当予以确认,但当事人反悔并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六十条 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第六十一条 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关证据的,仲裁庭对其主张不予支持。但对方当事人认可的除外。

第六十二条 仲裁委员会就数个证据对同一事实的证明力,可以依照下列原则认定:

(一)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

(二)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三)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

(四)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

(五)证人提供的对其亲属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其证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证人证言。

第六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第六十四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在裁判文书中阐明证据是否采纳的理由。

对当事人无争议的证据,是否采纳的理由可以不在裁判文书中表述。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五条 本规则未尽事宜,参照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六条 本规则自二O一O年十一月一日起施行。原《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证据审核暂行规则》(苏劳仲委[2002]3号)和原《江苏省人事争议处理证据规则(试行)》(苏人发[2007]8号)同时废止。

劳动争议哪些维权证据必须保留 篇6

文章来源:好律师在线http://

劳动者通过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或者申请工伤认定、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等,都需要提供证明自己主张或案件事实的证据。如果劳动者不能提供有关证据,可能会影响自身权益。因此,劳动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注意保留有关证据。

劳动争议哪些维权证据必须保留劳动者通过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或者申请工伤认定、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等,都需要提供证明自己主张或案件事实的证据。如果劳动者不能提供有关证据,可能会影响自身权益。因此,劳动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注意保留有关证据。主要的证据包括:

(1)来源于用人单λ的证据,如与用人单λ签订的劳动合同或者与用人单λ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工资单、用人单λ签订劳动合同时收取押金等的收条、用人单λ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通知书、出勤记?等。

(2)来源于其他主体的证据,如职业中介机构的收费单据。

(3)来源于有关社会机构的证据,如发生工伤或职业病后的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寄出举报材料等的邮局回执。

(4)来源于劳动保障部门的证据,如劳动保障部门告知投诉受理结果或查处结果的通知书等。

另外,《工伤保险条例》第19条规定,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λ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λ承担举证责任。

劳动争议仲裁期间是60天根据《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规定,申请劳动仲裁期间亦可适用中止、中断的规定,从而使得申请劳动仲裁的期间得以延长。

1、中止当事人能够证明在申请仲裁期间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客观原因无法申请仲裁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申请仲裁期间中止,从中止的原因消灭之次日起,申请仲裁期间连续计算。

2、中断当事人能够证明在申请仲裁期间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申请仲裁期间中断:

(1)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

(2)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

(3)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

论证据合法性的调查与运用 篇7

《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包括两个方面的规定,即实体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规定》明确规定了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根据,有利于遏制非法取证的侦查行为,保护人权;对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操作有详细规定,使得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更具有可操作性。但《规则》假定了审判阶段存在非法证据的情况,用几乎全文的篇幅来阐述非法证据排除的调查程序。但是该调查程序仅局限在审判阶段,而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时如何开展调查证据合法性并未涉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仅仅在做出审判的时候适用,同样适用于整个刑事诉讼过程。排除非法证据也是对侦查人员与检察人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扩展地来看待对非法证据的调查程序及具体运用。

二、非法证据排除的实体性运用

(一)非法取得言辞证据的排除

《规定》前两条明确指出,非法取得的言辞证据,即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属于非法言辞证据,应当依法予以排除。对于程序上轻微违法取得的言辞证据,实践中一般均采取补正或完善进行补强。《规定》对非法言辞证据的排除分为实体违法和程序违法两个方面。

实体违法的情况应当一律予以排除。实体违法的言辞证据,主要是严重妨碍公民权利、严重妨碍司法公正的手段获得的证据,这类证据要一律予以排除。实体违法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其一,用刑讯逼供手段获得的言辞证据;其二,以威胁的方法获得的言辞证据,即对被讯问人、证人本人及其亲属实施人身威胁或限制、剥夺财产来逼取的证言;其三,以引诱的方法获得的言辞证据,即以物质利益或毫无根据的许诺,如从宽处理、释放来引诱获得的供述;其四,以欺骗的方法获得的证据,用不存在的事实或无法实现的情况,骗取的证言;最后,用其他非法的方法获得的言辞证据,如未经批准采用技侦手段、或采用催眠、药物等方法获得的言辞证据。

对于程序违法取得的言辞证据应当根据取证行为对法律秩序和基本法律准则的破坏程度,以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公民权利的侵害情况,区分为严重违反法律程序和技术性、手续性违法两类。对于严重违反诉讼程序的行为,应当予以制裁并对取得证据严厉的予以排除。对于存在轻微的技术性、手续性违法获得的言辞证据,如侦查人员违反规定单人取证,侦查人员未在笔录上签字等,在获得当事人认可,并予以补正或者重新制作笔录予以更正完善的情况下是可以不被排除的。

(二)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的排除

《规定》中“对于书证、物证的取得明显违反法律规定,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否则该物证、书证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据此对于非法获得的物证和书证是根据利益权衡原则进行有限制的排除。

在原则上对于违反搜查、扣押等程序取得的物证、书证,如果司法人员主观上并非出自故意或重大过失,客观上造成的危害后果不严重,在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后可以不排除。对于搜查、扣押的程序、时间、方式等与法律规定有出入,比如在搜查、扣押过程中没有依法通知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作为见证人到场参加并进行签字,但是在搜查与扣押的过程中没有改变物证、书证本来的属性和状态的情形,可以由侦查人员对侦查行为进行合理解释或对于取得书证、物证进行补正后采用。

但是如果侦查人员主观上出于故意,客观上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那么,由此获得的实物证据,应予排除。首先,对于根本性违法的情形应当予以排除,如没有获得法定的机关批准而搜查、扣押获得的证据应予以排除;其次,对于公民权利的损害程度较大的,如果采纳会严重侵犯公民或者法人的合法权利,严重妨碍司法公正,应当予以排除。

三、证据合法性调查途径及其可靠性分析

(一)审查逮捕对证据合法性的“立案”

审查逮捕阶段时间短,开展的证据合法性调查也不可靠,以致承办人自身都不确信某项证据是否为非法。但并不代表审查逮捕阶段对证据合法性的调查没有意义,这是发现非法证据蛛丝马迹的阶段,如同刑事诉讼立案一样。侦查监督部门通过直接的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阅卷等方法一般可以发现存在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违法行为的线索,足以使某些证据变得不确信、可疑。至此审查逮捕环节对证据合法性的调查工作已经可以结束,仅还需对可疑证据的司法裁量。

确信的证据应当作为做出审查决定的依据,明显非法的证据应当作为排除的对象,可疑的证据分情况区别对待。倘若可以证据为整件事实的核心证据应当慎重对待其价值,不能轻信,可以考虑存疑不捕;而非关键证据,在不影响审查结论的情况下,暂不予排除,但应当要求公安机关,尤其是预审部门对存疑证据的合法性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作为受理此案审查起诉的附加条件,查明案件事实的基本要求之一,即可以附条件批准逮捕。

(二)预审阶段对证据合法性的“侦查”

在侦审分离的公安机关,预审部门对刑警存在一定程度的监督与制约。不同的承办人彼此之间就是监督。原则上讲,预审作为与刑警相对独立的部门没有理由为对方的过错掩饰隐瞒,但毕竟同一机关,难免有所庇护。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检察机关的介入有力地推进了两部门之间的监督。如同“离间计”一样要求调查证据合法性的文书,两个月充足的侦查羁押期限,使预审部门可以成为证据合法性调查的主力军。

首先,自律地讲,预审部门发现刑警部门存在非法取证情况,可以通过报告公安局内部相关部门,如纪检、督察,调查其是否违法。倘若权限允许,其在移送审查起诉过程中,将证据合法性直接剔除,避免了非法证据对检察官、公诉人的误导与影响。

其次,消极地讲,预审部门自身职责便是进一步核查证据,在审查逮捕附条件的要求下,为了能够使案件顺利的被审查起诉部门受理,按照检察机关要求完成证据合法性的调查成为了必然。而且作为审查起诉所附条件,对于主要案件事实相关的重要证据合法性存疑,且预审部门通过调查不能彻查,将可能导致退回补充侦查、建议撤销案件、有关案件事实被裁掉不被起诉等否定其工作的不利后果。

当然,预审部门毕竟是侦查机关,其搜集的证据仍然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因此其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仍需商榷与判断。

(三)审查起诉中对证据合法性的“裁决”

审查起诉中要形成对案件事实的绝对确认,审查起诉部门的检察官拥有对案件事实证据的绝对裁量权,可以判证据的死罪———将其列为证据合法性予以排除。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审查起诉部门对案件有补充侦查权,就是说检察官不仅仅可以依靠预审部门的调查结果,甚至可以越俎代庖地直接行驶对非法取证行为的调查权。最长一个半月的审查起诉期限,完全可以满足调查的需要。

事实上,审查起诉中检察官在侦查机关提供的证据面前被说服,确信了某个犯罪事实。而在庭审的过程则是公诉人围绕着犯罪事实与适用法律对法官提出的诱导性询问。法官回答检察官的阐述正确、基本正确或者不正确。因此检察官的确信显得更加重要,对于证据合法性排除的坚决性必须保证。此外,检察官对证据的绝对裁量权使得我国的公诉人具有英美法中预审法官的职能,可以让经过调查确认非法的证据根本没有上庭的资格,剥夺证据合法性被质证的“权利”。其不经过质证,更不具备定案依据的资格。

四、证据合法性调查的潜在力量———驻看守所检察室

(一)驻所检察室开展调查的优势与局限

1. 亲临被非法取证的高发人群

我国刑事诉讼现实中,犯罪嫌疑人以被羁押为常态,以非羁押为例外。以往的冤假错案也显示出,存在刑讯逼供、恐吓、威胁等非法取证侦查行为的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都被羁押。同时,非法取证当中以刑讯逼供、引诱、欺骗手段获取犯罪嫌疑人供述最为常见。所以看守所里羁押的犯罪嫌疑人成为了被非法取证的高发人群。这些因素让不由让我们想到与被羁押犯罪嫌疑人工作最近,而又不隶属于侦查机关的驻所检察官。

2. 不具有控诉职能的中立身份

早在2004年白全民同志就将驻所检察工作与保障人权紧密联系起来。目前的大部分驻所检察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着保障在押人员权益展开的,驻所检察官就是为在押人员说话的人。非法取证侵害的恰恰是在押人员人格权利,对侵害行为的调查符合驻所检察官的职权范围。同样有人认为律师也是为在押人员争取权利,但国家不能给所有犯罪嫌疑人指派律师,而且律师在调查取证方面权利远远不及检察官的权力。

3. 不参与诉讼,不受其他证据干扰调查

驻所检察官在检察机关刑事检察工作当中是唯一不行使司法属性职能的检察官,即没有批捕权、也没有审查起诉权。因此驻所检察官看不到任何有关被羁押人员涉嫌犯罪的相关证据,对在押人员有罪、无罪没有判断;因而不会推定其有罪,出于偏见,而把侦查人员对其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更不会担心放纵犯罪,而对非法取证行为调查中止步不前。

4. 非法取证早知道、调查取证时间长

犯罪嫌疑人被刑警抓获并控制之后,基本不超过24小时就会被送进看守所,驻所检察官可以说是第三个跟犯罪嫌疑人见面的人。在对新入所人员的谈话中,驻所检察官可以发现是否有对其非法取证的情况。随后在看守所的羁押其间,侦查活动近乎是在驻所检察官的监督下进行,若有非法取证行为发生,容易被发现。

5. 优势仅限于围绕犯罪嫌疑人开展的取证活动

驻所检察官仅能对围绕犯罪嫌疑人开展的侦查行为进行监督,例如讯问、辨认现场、辨认凶器、辨认照片等等。对证人、被害人,以及其他看守所以外获取的证据,无从了解,更谈不上对其合法性进行调查了。

6. 调查工作与日常工作存在矛盾

实践中驻所检察官配置较少,一般一个看守所只派驻二到四人,押量较小的看守所还好,出现非法取证的案件概率低;押量大的看守所同时遇到多起非法取证案件需要调查,势必对驻所检察的日常工作造成冲击。从监所检察部门抽调其他人手协助开展调查也是解决之道。

(二)驻所检察对证据合法性的调查手段

1. 获悉非法取证线索

入所检察中对犯罪嫌疑人体表损伤可以及时发现,通过谈话确定初步确定致伤原因,发现存在暴力取证的情况,应当“立案”调查。在日常驻所检察工作中,受理在押人员的控告也是获取暴力取证线索的渠道。对违法人员不仅在刑事层面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在程序方面还可以对其取得的“证据”进行排除。所以不构成职务犯罪的仍然需要彻查,作为排除证据合法性的依据。

2. 采取多种手段及时固定证据

刑讯逼供通常可能造成在押人员的体表瘀伤,但这些小伤回复迅速,若未及时拍照证据就将灭失。及时的向检察长报告,派遣法医专门的进行拍照固定证据。同时通过笔录的形式,尽快记录下知情人了解到的情况十分必要,随着事态的发展,知情人可能受到违法人员的影响,不愿透露实情。驻所检察官同时可以通监控设备,固定下受伤犯罪嫌疑人被打或者接受治疗等情况。却有证据表明暴力取证存在的时候,还应当询问有关办案民警。

3. 调查重点是入所前的二十四小时

驻所检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看守所内部的暴力取证,侦查人员知道看守所内有监控、有驻所检察官,会回避在看守所进行取证工作。因此,当侦查人员抓获犯罪嫌疑人后到送达看守所执行刑事拘留之前的时间就成为刑讯逼供的最佳时机。所以调查当中要对这段时间犯罪嫌疑人的情况重点摸清,可以通过询问同时被抓获人员,了解抓捕到送达看守所路线等方法来进行。

4. 独立调查,实时通报

驻所检察官根据发现的非法取证情况开展调查,而不通知办案单位独立进行。驻所检察室作为检察机关的部门,调查活动同样要为检察机关自身服务。在检察机关行使司法审查的职能中,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就需要驻所检察官提供移送机关未能提供的证明证据合法性其他证据。尽管驻所检察官的调查工作尚未得出确定结论,仍然需要在该案件流转到相应部门的时候通报调查情况,但足以引起承办审查工作的检察官对某项证据合法性的怀疑。

摘要:证据合法性的调查工作,就公、检、法三机关而言,公安机关作为侦查机关自律纠察似乎难以取得公众的信任;而法院作为司法审判机关,又没有特别积极主动的调查权能;因此证据合法性的调查工作由检察机关主导开展成为必然趋势。文章分析刑事诉讼中证据流转的特点,提出证据的合法性被多次裁量的观点,通过剖析对《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运用,具体化常见证据形式的排除标准,勾画出以检察机关为主导、以派驻看守所检察室为重要平台的证据合法性调查工作体系,将非法证据排除的关口从审判阶段向前推进。

劳动仲裁调查证据 篇8

【关键词】土地调查 应用 土地监察 证据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日常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本文所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特指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农村部分,以下简称“土地调查成果”)能否作为土地执法监察证据问题,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土地调查成果,是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土地调查条例》,组织专业队伍,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地调查而来,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率,可以直接作为证据;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直接作为证据。现就农村土地调查成果能否作为土地执法监察证据问题,试作分析。

一、土地调查有关规定和要求

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状况进行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土地调查包括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专项调查。

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土地调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等手段。一般采用传统方式,即利用DOM和已有的调查成果开展全野外调查。由于各地技术条件不同、经济状况又有明显差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未作明确规定。

关于地类的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规定,利用DOM和已有土地调查成果等资料,实地调查地类及其界线现状。地类调查至《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二级类。由于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的独立性,农村土地调查时,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特殊用地等按单一图斑调查,在城镇土地调查时进行细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规定,农村土地调查以1:10000比例尺为主。调查底图制作,DOM的平面位置精度要求: DOM地物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的点位中误差,1:10000比例尺DOM,平地、丘陵地不得大于5.00米;山地、高山地不得大于7.50米。特殊地區可放宽0.5倍。规定两倍中误差为其限差(其他规定参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二、土地执法监察有关规定和要求

土地监察,是指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国家土地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土地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活动。

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 、处理恰当、手续完备、适用法律、法规准确、符合法定程序和法定职责权限。土地管理部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应当依照受理、立案、调查、处理、送达和执行规定的程序进行。

案件承办人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承办人可以向当事人、证人或者关系人提出询问,并应当制作询问笔录,承办人在必要时,可以勘验物证或者现场,勘验物证或者现场,勘验人员应当邀请有关组织或者人员参加,勘验人员勘验时,可以对物证或者现场进行拍照和测量。

三、对比分析土地执法监察与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的特点及其相关规定

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日常土地执法监察的重点区域,主要是在城镇郊区及其以外的农村部分,即在农村土地调查的覆盖范围内,查处的重点是擅自占用农用地进行建设、破坏耕地等违法行为。众所周知,土地违法案件查处中,当事人不配合,案件承办人员又不能即时采取有效强制措施,调查取证难度较大,调查取证的过程较长,以致案件无法及时办结,甚至造成案件承办人员工作不力的误解。基于上述情况,为了缩短案件调查时间,快速完成调查,提高案件办结率,案件承办人员认为,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是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土地调查条例》,组织专业队伍,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地调查而来,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率,可以将违法用地实际位置与土地调查成果图件上位置对应,直接判定违法占用的地类,并在土地调查成果图件上标注后作为确定土地违法案件类型的证据。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妥。

1998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一个显著改变就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此不难看出,土地土地违法案件定性的关键点在于是否符合利用总体规划,而不是与土地调查成果是否相符。

另外,从农村土地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调查底图的比例尺,也可以看出,土地调查成果的精度不高,远低于土地勘测定界成果的精度。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时,对违法用地的面积、四至界线要求精确确定。显然,土地调查成果的精度不能满足土地执法监察中对违法用地面积和位置认定的精确要求。

四、结论

上一篇:班主任每月工作安排下一篇: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如何打造优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