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名单(共9篇)
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名单 篇1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
中发[2001]3号
2001年1月19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军队转业干部,是指退出现役作转业安置的军官和文职干部。
第三条 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军队转业干部为国防事业、军队建设作出了牺牲和贡献,应当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尊重、优待。
第四条 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是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制度。国家对军队转业干部实行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安置。
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党委、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和职务;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政府协助就业、发给退役金。
第五条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服务的方针,贯彻妥善安置、合理使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原则。
第六条 国家设立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机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全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相应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市(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机构。
第七条 解放军总政治部统一管理全军干部转业工作。
军队团级以上单位党委和政治机关负责本单位干部转业工作。
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负责全军转业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干部的移交,并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
第八条 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时完成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
第九条 军队转业干部应当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从组织安排,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第十条 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突出的军队转业干部和在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个人,国家和军队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转业安置计划
第十一条 全国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由国家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会同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制下达。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编制下达。
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管理的在京企业事业单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由国家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编制下达。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编制下达。
中央和国家机关京外直属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编制下达。
第十二条 担任团级以下职务(含处级以下文职干部和享受相当待遇的专业技术干部,下同)的军队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列入军队干部转业安置计划:
(一)达到平时服现役最高年龄的;
(二)受军队编制员额限制不能调整使用的;
(三)因身体状况不能坚持军队正常工作但能够适应地方工作的;
(四)其他原因需要退出现役作转业安置的。
第十三条 担任团级以下职务的军队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列入军队干部转业安置计划:
(一)年龄超过50周岁的;
(二)二等甲级以上伤残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经驻军医院以上医院诊断确认,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四)受审查尚未作出结论或者留党察看期未满的;
(五)故意犯罪受刑事处罚的;
(六)被开除党籍或者受劳动教养丧失干部资格的;
(七)其他原因不宜作转业安置的。
第十四条 担任师级职务(含局级文职干部,下同)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军队干部,年龄50周岁以下的,本人申请,经批准可以安排转业,列入军队干部转业安置计划。
担任师级职务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军队干部,年龄超过50周岁、地方工作需要的,可以批准转业,另行办理。
第十五条 因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或者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建制成批军队干部的转业安置,由解放军总政治部与国家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协商办理。
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管理的在京企业事业单位计划外选调军队干部,经大军区级单位政治机关审核并报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转业后,由国家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办理审批。
第三章 安置地点
第十六条 军队转业干部一般由其原籍或者入伍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安置,也可以到配偶随军前或者结婚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第十七条 配偶已随军的军队转业干部,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到配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一)配偶取得北京市常住户口满4年的;
(二)配偶取得上海市常住户口满3年的;
(三)配偶取得天津市、重庆市和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副省级城市常住户口满2年的;
(四)配偶取得其他城市常住户口的。
第十八条 父母身边无子女或者配偶为独生子女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其父母或者配偶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未婚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其父母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为军人且长期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父母原籍、入伍地或者父母离退休安置地安置。
第十九条 军队转业干部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到配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也可以到其父母或者配偶父母、本人子女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一)自主择业的;
(二)在边远艰苦地区或者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满10年的;
(三)战时获三等功、平时获二等功以上奖励的;
(四)因战因公致残的。
第二十条 夫妇同为军队干部且同时转业的,可以到任何一方的原籍或者入伍地安置,也可以到符合配偶随军条件的一方所在地安置;一方转业,留队一方符合配偶随军条件的,转业一方可以到留队一方所在地安置。
第二十一条 因国家重点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新建扩建单位以及其他工作需要的军队转业干部,经接收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安置。
符合安置地吸引人才特殊政策规定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到该地区安置。
第四章 工作分配与就业
第二十二条 担任师级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或者担任营级以下职务(含科级以下文职干部和享受相当待遇的专业技术干部,下同)且军龄不满20年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党委、政府采取计划分配的方式安置。
担任团级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或者担任营级职务且军龄满20年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选择计划分配或者自主择业的方式安置。
第二十三条 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党委、政府应当根据其德才条件和在军队的职务等级、贡献、专长安排工作和职务。
担任师级领导职务或者担任团级领导职务且任职满最低年限的军队转业干部,一般安排相应的领导职务。接收师、团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人数较多、安排领导职务确有困难的地区,可以安排相应的非领导职务。
其他担任师、团级职务或者担任营级领导职务且任职满最低年限的军队转业干部,参照上述规定,合理安排。
第二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制定优惠的政策措施,鼓励军队转业干部到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
对自愿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军队转业干部,应当安排相应的领导职务,德才优秀的可以提职安排。
在西藏或者其他海拔3500米以上地区连续工作满5年的军队转业干部,应当安排相应的领导职务或者非领导职务,对正职领导干部安排正职确有困难的,可以安排同级副职。
第二十五条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当采取使用空出的领导职位、按规定增加非领导职数或者先进后出、带编分配等办法,安排好师、团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的工作和职务。
党和国家机关按照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数的15%增加行政编制,所增加的编制主要用于安排师、团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把师、团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的安排与领导班子建设通盘考虑,有计划地选调师、团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安排到市(地)、县(市)级领导班子或者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任职。
第二十六条 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一般应当按照其在军队担任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国家承认的专业技术资格,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工作需要的可以安排行政职务。
担任行政职务并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根据地方工作需要和本人志愿,可以安排相应的行政职务或者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第二十七条 国家下达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增人计划,应当首先用于安置军队转业干部。编制满员的事业单位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按照实际接收人数相应增加编制,并据此增加人员工资总额计划。
第二十八条 党和国家机关接收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在主管部门的组织、指导下,对担任师、团级职务的,采取考核选调等办法安置;对担任营级以下职务的,采取考试考核和双向选择等办法安置。对有的岗位,也可以在军队转业干部中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安置。
第二十九条 对计划分配到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参照其军队职务等级安排相应的管理或者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并给子3年适应期。
企业接收军队转业干部,由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编制计划,根据军队转业干部本人志愿进行分配,企业安排管理或者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并给予2年适应期。
军队转业干部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或者有固定期限劳动、聘用合同,用人单位不得违约解聘、辞退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
第三十条 中央和国家机关京外直属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时完成所在地党委、政府下达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需要增加编制、职数和工资总额的,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支持。
第三十一条 对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地政府应当采取提供政策咨询、组织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向用人单位推荐、纳入人才市场等措施,为其就业创造条件。
第三十二条 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社会上招聘录用人员时,对适合军队转业干部工作的岗位,应当优先录用、聘用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
第三十三条 对从事个体经营或者创办经济实体的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地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应当视情提供低息贷款,及时核发营业执照,按照社会再就业人员的有关规定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税费。
第五章 待遇
第三十四条 计划分配到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其工资待遇按照不低于接收安置单位与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标准确定,津贴、补贴、奖金以及其他生活福利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计划分配到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退休时的职务等级低于转业时军队职务等级的,享受所在单位与其转业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退休待遇。
本条规定不适用于到地方后受降级以上处分的军队转业干部。
第三十六条 计划分配到企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其工资和津贴、补贴、奖金以及其他生活福利待遇,按照国家和所在企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军队转业干部的军龄,计算为接收安置单位的连续工龄(工作年限),享受相应的待遇。在军队从事护理、教学工作,转业后仍从事该职业的,其在军队的护龄、教龄应当连续计算,享受接收安置单位同类人员的待遇。
第三十八条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安置地政府逐月发给退役金。团级职务和军龄满20年的营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的月退役金,按照本人转业时安置地同职务等级军队干部月职务、军衔(级别)工资和军队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为计发基数80%的数额与基础、军龄工资的全额之和计发。军龄满20年以上的,从第21年起,军龄每增加一年,增发月退役金计发基数的l%。
第三十九条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下列条件和标准增发退役金:
(一)荣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或者被大军区级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分别增发月退役金计发基数的5%、10%、15%。符合其中两项以上的,按照最高的一项标准增发。
(二)在边远艰苦地区或者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满10年、15年、20年以上的,分别增发月退役金计发基数的5%、10%、15%。符合其中两项以上的,按照最高的一项标准增发。
本办法第三十八条和本条各项规定的标准合并计算后,月退役金数额不得超过本人转业时安置地同职务等级军队干部月职务、军衔、基础、军龄工资和军队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之和。
第四十条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退役金,根据移交地方安置的军队退休干部退休生活费调整的情况相应调整增加。
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的月退役金低于安置地当年党和国家机关相应职务等级退休干部月退休生活费数额的,安置地政府可以发给差额补贴。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退役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被党和国家机关选用为正式工作人员的,停发退役金。其工资等各项待遇按照本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去世后,从去世的下月起停发退役金。区别不同情况,一次发给本人生前10个月至40个月的退役金作为抚恤金和一定数额的退役金作为丧葬补助费。具体办法由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遗属生活确有困难的,由安置地政府按照国家和当地的有关规定发给生活困难补助金。
第四十二条 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享受所在单位与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政治待遇;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享受安置地相应职务等级退休干部的有关政治待遇。
第四十三条 军队转业干部在服现役期间被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荣誉称号的,比照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享受相应待遇;被大军区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或者荣立一等功,以及被评为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的,比照省部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享受相应待遇。
第六章 培训
第四十四条 军队转业干部的培训工作,是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
第四十五条 对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应当进行适应性培训和专业培训,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在安置前组织适应性培训。培训工作贯彻“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和“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
军队转业干部培训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由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负责。
第四十六条 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的专业培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按部门或者专业编班集中组织实施,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
军队转业干部参加培训期间享受接收安置单位在职人员的各项待遇。
第四十七条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就业培训,主要依托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具体实施,也可以委托地方院校、职业培训机构承担具体工作。负责培训的部门应当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加强定向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就业竞争能力。
第四十八条 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主要承担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适应性培训和部分专业培训,以及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就业培训。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的管理。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从事社会服务的收益,主要用于补助培训经费的不足。
第四十九条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支持军队转业干部培训工作。对报考各类院校的军队转业干部,应适当放宽年龄条件,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获二等功以上奖励的,应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投档。
第七章 社会保障
第五十条 军队转业干部的住房,由安置地政府按照统筹规划、优先安排、重点保障、合理负担的原则给予保障,主要采取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现有住房或者租住周转住房,以及修建自有住房等方式解决。
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单位工作后的住房补贴,由安置地政府或者接收安置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解决。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后未被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录用聘用期间的住房补贴,按照安置地党和国家机关与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住房补贴的规定执行。
军队转业干部因配偶无住房补贴,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超过家庭合理负担的部分,个人支付确有困难的,安置地政府应当视情给予购房补助或者优先提供住房公积金贷款。
军队转业干部住房保障具体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一条 军队转业干部的军龄视同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其服现役期间的医疗等社会保险费,转入安置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第五十二条 计划分配到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享受接收安置单位与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杜会保险待遇;计划分配到企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第五十三条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后未被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录用聘用期间的医疗保障,按照安置地党和国家机关与其军队职务等级相应或者同等条件人员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章 家属安置
第五十四条 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的工作,安置地党委、政府应当参照本人职务等级和从事的职业合理安排,与军队转业干部同时接收安置,发出报到通知。调入调出单位相应增减工资总额。
对安排到实行合同制、聘任制企业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应当给予2年适应期。适应期内,非本人原因不得擅自违约解聘、辞退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
第五十五条 军队转业干部随迁配偶、子女符合就业条件的,安置地政府应当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其实现就业;对从事个体经营或者创办经济实性的,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并按照国家和安置地促进就业的有关规定减免税费。
第五十六条 军队转业干部配偶和未参加工作的子女可以随调随迁,各地公安部门凭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的通知及时办理迁移、落户手续。随迁子女需要转学、入学的,由安置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安排;报考各类院校时,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军队转业干部身边无子女的,可以随调一名已经工作的子女及其配偶。
各地在办理军队转业干部及其随调随迁配偶、子女的工作安排、落户和转学、入学事宜时,不得收取国家政策规定以外的费用。
第五十七条 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随迁配偶、子女,已经参加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其社会保险关系和社会保险基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一并转移或者继续支付。未参加社会保险的,按照国家和安置地有关规定,参加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
第九章 安置经费
第五十八条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经费,分别列入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军费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加大投入。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涉及的行政事业费、培训费。转业生活补助费、安家补助费和服现役期间的住房补贴,按照现行的经费供应渠道予以保障。
军队转业干部培训经费的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补贴。安置业务经费由本级财政部门解决。
第五十九条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退役金,由中央财政专项安排;到地方后未被党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录用聘用期间的住房补贴和医疗保障所需经费,由安置地政府解决。
第六十条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挪用、截留、克扣、侵占,有关职能部门对安置经费的使用情况应当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章 管理与监督
第六十一条 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把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和评选双拥模范城(县)的重要条件。
第六十二条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军队转业干部的计划安生、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经费管理和协调军队转业干部的社会保障等工作。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管理,主要负责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的政策指导、就业培训、协助就业、退役金发放、档案接转与存放,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其他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由户口所在街道、乡镇负责。
第六十三条 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加强对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监督检查,坚决制止和纠正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行为;对拒绝接收军队转业干部或者未完成安置任务的部门和单位,组织、人事、编制等部门可以视情暂缓办理其人员调动、录用和编制等审批事项。
第六十四条 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报到前发生的问题,由其原部队负责处理;到地方报到后发生的问题,由安置地政府负责处理,涉及原部队的,由原部队协助安置地政府处理。
对无正当理由经教育仍不到地方报到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原部队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党纪、军纪处分或者其他处罚。
第六十五条 退出现役被确定转服军官预备役的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接收安置单位报到时,应当到当地人民武装部进行预备役军官登记,履行其预备役军官的职责和义务。
第六十六条 凡违反本办法规定,对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单位和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处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六十七条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六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六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适用于此后批准转业的军队干部、以往有关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七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名单 篇2
陈际瓦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广西“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成绩,并对“十二五”期间做好军转干部安置工作提出了要求: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始终把军转安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陈际瓦强调,根据中央下达的军转安置计划,今年有870名军队干部转业进广西工作,安置任务仍然很重。各级各部门要明确要求,强化落实、妥善安置好计划分配军转干部。要突出重点,妥善安置师团职军转干部。要履行好义务,改进计划分配工作。要积极推进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大力加强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千方百计解决好军转干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积极探索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要落实责任,严肃纪律,军地配合,相互支持,加强督查,按时完成任务。
随后,还召开了中、区直单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动员会议。周新建在会上要求中、区直单位继续发挥表率作用,坚决完成好今年军转安置工作任务。
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名单 篇3
关键词: 军转 张为臻 军转公选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军转政策 北京军转 2015年军转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中发﹝2001﹞3号)规定:
企业接收军队转业干部,由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编制计划,根据军队转业干部本人志愿进行分配,企业安排管理或者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并给予2年适应期。
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名单 篇4
第一条 为保证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等有关法律、政策,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本市所属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按国家规定应接收由本市安置军队转业干部的中央所属在京单位,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及其随调配偶,均须执行本规定。
第三条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在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市人事局主管,具体工作由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军转办)负责。
各单位安置军队转业干部的具体工作,由各单位人事(干部)部门办理。
第四条 本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由市军转办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部署和计划制定本市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方案并组织实施。各单位在接到市军转办分配安置任务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安置,并将安置结果报市军转办。
第五条 军队转业干部,除按规定不属于接收安置范围的以外,符合下列规定条件之一的,均可由本市接收安置。
一、原籍北京市并且在北京市入伍的。
二、原籍是其他省、市,但在北京市入伍,并且家庭生活基础现在北京市的。
三、父母在北京市工作,并且没有其他子女在北京市的。
四、配偶原籍北京市,并且家庭生活基础在北京市的。
五、配偶是高等院校毕业生,现在北京市工作,并且是所在单位工作骨干,不能调离北京市的。
六、立战时三等功或平时二等功,并且其配偶在北京市工作的。
七、在边防或海岛服役15年以上,或者从事飞行、潜艇工作15年以上,其配偶在北京市工作的。
八、因特殊情况或特殊困难,必须在北京市安置并经市军转办批准的。
不符合上列条件和不属于接收安置范围的军队转业干部,一律不得接收。
第六条 军队转业干部原则上回入伍时所在地区就近安置。入伍地是远郊区,但其配偶在市区工作的,可适当照顾,在其配偶工作地区就近安置。
第七条 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的单位,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和军队转业干部本人的具体条件,参照其原在部队的职务,分配适当工作。师、团职军队转业干部暂时不能安排相应职务的,应分别享受局、处级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第八条 接收单位应当妥善解决军队转业干部的住房。军队转业干部的建房补助费,必须用于解决军队转业干部的住房,不得挪作他用。各单位以工龄为条件分配住房时,应将军队转业干部的军龄合并计算为本单位的工龄,并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照顾。
第九条 公安、人事、劳动、编制、财政、教育等行政部门,应
当按照各自职责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和保证军队转业干部接收收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行政、事业单位接收军队转业干部的,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按照一定比例增加其行政事业编制;企业事业单位接收转业干部的,由劳动、人事部门相应增加其工资总额。
接收军队转业干部需要增加的行政事业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实际接收人数相应核拨。
公安、粮食部门凭市军转办的介绍信办理军队转业干部户口、粮油关系等手续。
转业干部随迁子女的入学、转学,按照《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及本市其他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的工作安排,原则上由接收单位负责与军队转业干部同时接收、同时安置。
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的,劳动、人事部门可准予相应增加劳动指标、干部指标和工资总额。随调配偶原来属集体所有制职工安置到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可转为全民所有制职工。
第十一条 除对口安置的专业技术方面的军队转业干部外,人事部门、有关主管部门、接收单位,应在军队转业干部报到后,组织3至6个月的岗前培训。在培训期间,军队转业干部享受所在单位规定的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
第十二条 对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在安置工作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先进个人,由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领
导小组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三条 对不按本规定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追究责任者的行政责任。对在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中弄虚作假,索贿受贿的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名单 篇5
发布人:干部部 发布日期:2012-2-21 10:25:00
一、湖南省接收安置军转干部条件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由我省接收安置:
1、原籍和入伍地是湖南(不含院校毕业分配)的。
2、配偶现在湖南有常住户口的。
3、配偶随军前或者结婚时常住户口是湖南的。
4、父母或岳父母在湖南有常住户口,身边无子女的。
5、双军人双转,一方原籍和入伍地是湖南的;双军人单转,留队一方原籍和入伍地是湖南且符合随军条件的;双军人双外籍单转,留队一方现在驻湘部队服役且符合配偶随军条件的;双军人双外籍双转,一方符合随军条件且在湘驻军连续服役满2年,生活基础在湖南的。
6、选择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在边远艰苦地区或者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满10年;战时获三等功、平时获二等功以上奖励;因战因工致残,其父母或者岳父母及其子女在湖南有常住户口的。
7、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等级特殊专业技术人才,经省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
二、有下列情况者,湖南省不予接收:
1、精神病、麻疯病、癌症患者及其他因病经驻军医院和地方指定医院同时诊断确认为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转业干部到地方后,一年内发现患有这类病的,退回原部队。
2、非过失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
3、犯有严重错误被开除党籍或者受到劳动教养丧失干部资格的。
4、犯有错误,组织上未作结论的;虽有结论但本人不服并上诉,组织上未作出复议结论的。
5、年满50周岁的。
6、计划外的。
7、二等甲级以上伤残的。
8、本年度转业,上一年4月1日以后提升领导职务的,本年度1月1日以后调整职务和专业技术等级的;本年度4月1日以后调整军衔和文职干部级别的。
9、地方已按政策妥善安置并发出报到通知书,因转业干部本人原因连续两年不服从分配的。
10、因其它原因不宜作转业安置的。
三、安置地点
(一)转业到我省的转业干部,原则上由其原籍和入伍时所在市、州、县安置。
(二)由配偶现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配偶所在地与转业干部原籍、入伍地不在同一市(州)的,一般回配偶所在地安置,如本人要求回原籍或者入伍地安置,配偶可随调。
(三)由配偶随军前或者结婚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
(四)符合安置地吸引人才特殊政策规定条件,且有明确接收意向的转业干部,可以到该地区安置。
(五)铁路系统的转业干部,原则上由铁路系统负责安置。个别因工作需要,省直与中央驻长单位又同意接收安排的,可以调整安排。
(六)符合下列条件者,可在长沙市(指城区,下同)安置:
1、本人原籍或入伍地(不含学校入伍)系长沙市的。
2、配偶现在长沙市工作或定居,且有长沙市常住户口满二年的,截止时间为当年的3月31日(下同)
3、无配偶或配偶现在长沙市工作未满2年,但军龄满20年,转业时在驻长部队连续服役满8年的。
4、本人或配偶的父母在长沙市工作或定居(有常住户口和住房),生活基础在长沙市,且没有其他子女在长沙市的。
5、双军人双转,一方原籍为长沙市并从长沙市入伍的;双军人单转,留队的一方原籍和入伍地为长沙市或留队一方在驻长部队服役满2年且符合配偶随军条件的;双军人双外
籍双转,其中一方符合随军条件且在驻长部队连续服役满2年,生活基础在长沙市的。
6、符合进湖南省安置条件的转业干部,凡在部队荣立一等功的。
(七)除符合进长沙市安置条件,并表现优秀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在省直和中央驻长单位安置:
1、本人入伍前在省直或中央驻长单位工作的。
2、配偶在省直或中央驻长单位工作并能够接收安置的。
3、荣立二等功以上奖励的。
4、因工作需要和特殊情况需要照顾安置的。
四、军队转业干部家属安置
(一)转业干部配偶随调应具备的条件:
1、随调配偶必须是转业干部的已婚配偶,属城镇户籍,经县以上政府劳动部门批准录用的用人单位正式职工;是干部的,必须是经市、州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录用的用人单位干部,并有完整的档案材料的;
2、调配偶身体必须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二)转业干部配偶不能随调的对象:
1、转业干部配偶现工作单位与转业干部本人安置地在同一县、市、区范围的;
2、从事临时性工作的家属工、季节工以及农、林、牧、渔场工作吃自产粮等非城镇户籍的;
3、犯有错误尚未作出结论以及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尚未处理完结的;
4、在试用期和学徒期内的;
5、因病、残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三)接收转业干部随迁家属的条件:
1、随迁家属必须是转业干部的直系亲属,已经部队批准随军的无工作的配偶、父母亲、未成年的子女等;
2、已参加工作或年满18周岁以上的子女不能随迁随调。如属转业干部身边无子女或本人系独生子女,需要到父母身边照顾的,可随迁或随调一人;
3、转业干部的非直系亲属,原则上不能随迁。个别由转业干部抚养,需要作特殊情况照顾的,要有公证部门和公安部门的有关证件方可随迁。
(四)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及其子女的户口接转和入学等事项,当地公安、教育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及时办理。
关于长沙市接收安置条件的补充规定
2008年4月1日湖南省军转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纪要
1、军队转业干部的配偶购买住房取得市区常住户口满两年(截止时间为当年3月31日)且生活基础在长沙的,可在长沙市城区安置,但其配偶不能随调安置。
2、配偶为独生子女、未婚的军队转业干部,以父母、配偶父母购买住房取得市区常住户口满两年(截止时间为当年3月31日),可在长沙市城区安置。
3、军队转业干部的配偶或者父母、配偶父母、子女采取挂靠人事档案或者投亲靠友以及其它无任何理由取得的户口,均不能作为进长沙市城区安置的条件。
4、符合长沙市城区安置条件的转业干部,可以在省直或中央在长沙市单位安置,也可以到长沙市直或五个区安置,其安置去向均由组织确定。
5、凡已按政策妥善安置的转业干部,因本人原因造成退档的,如翌年重新安置,必须列入安置计划,且安置去向和单位不作调整。
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名单 篇6
为做好军转安置工作,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原则,促进地方和军队建设,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采取考试考核的办法安置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
一、报考人员范围
报考对象为符合进威海市安置的2009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正团任职满3年符合安排相应职务的军转干部安置意见由市委组织部确定)。
转业干部可回原籍、入伍地、配偶随军前或结婚时常住户口所在地安置,配偶已随军取得驻军地常住户口的军转干部,也可到驻军所在地安置。其中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报考威海市直单位或驻市区的中央、省属驻威单位。(1)
配偶在威海市直单位、中央和省属驻威单位及驻威海市区部队工作的;(2)转业干部或配偶系独生子女,父母在市直单位工作的(其中原籍及入伍地是环翠区、高区、经区、工业新区的,回环翠区、高区、经区工业新区安置);(3)转业干部父母离退休后经市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在市直安置且身边无子女的。
符合在威海中心区安置但不符合进市直安置条件的已婚转业干部,首先按配偶工作单位隶属关系确定去向,配偶无工作单位的,按其户口所在地确定去向。
二、报名时间、地点和方法
报名时间: 8月14日
报名地点: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环翠区、高区、经区、工业新区在当地人事部门,市直在威海市人事考试中心(市政府6号楼三楼考务科)。
报名时须持本人《军官证》或《转业证》、近期一寸免冠同底版彩色照片3张,填写报名登记表。经审核合格者,按规定时间持有效证件到报名地点领取准考证。
三、考试考核方法
笔试由省统一组织,采取闭卷形式,一份试卷,满分120分,时间3个小时,8月19日上午8:30—11:30,考试地点在准考证注明。考试范围: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时事政治、法律(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公文写作与处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不指定教材。
考核依据转业干部的人事档案材料。考核项目包括军龄、职务(技术级别)、奖惩情况和在艰苦地区、艰苦岗位服役情况等。
考核评分标准:军龄一年1分,营职以下(含科级以下文职干部和享受相应待遇的专业技术干部)最高不超过20分。排职2分,副连职3分,正连职4分,副营职5分,正营职6分,副团职7分,正团职8分。技术干部
14级2分,每提高一级加1分。立三等功每次1分,最高不超过5分,立二等功每次5分,立一等功每次10分,获得大军区、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每次10分。因同一因素多层次奖励的,按最高的一次计分。对获得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的每次分别计5分、3分、1分,获奖位次限于前五位。因获科技进步奖又同时被记功的,按高奖励计分。在艰苦边远地区及从事飞行和舰艇等工作满10年计5分。受行政警告处分每次扣1分,受行政严重警告处分每次扣2分,受行政记过处分每次扣3分,受行政记大过以上处分每次扣4分;受党内警告处分每次扣2分,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每次扣3分,受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每次扣4分,受留党察看以上处分每次扣5分。因同一原因受行政、党内双重处分的,按高处分扣分。
考试考核成绩予以公布。对考核成绩有异议者,在公布成绩后3日内向军转安置部门提出复核。
四、选报岗位方法
笔试成绩采取百分制计分办法,按笔试成绩的50%加考核成绩为总成绩。转业干部按照公布的职位和条件,根据总成绩由高分到低分依次选择职位。团职干部和营以下干部(含技术干部)分别选择职位。如分数相同,则优先安排职务高的、军龄长的、贡献大的。选报党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的,须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服役期间未受过处分。拒绝选择职位和未参加考试的计划分配的转业干部,由军转安置部门在挑选剩余的职位内予以安置。
咨询电话:
荣成市 0631-7562253文登市 0631-8452057
乳山市 0631-6660567环翠区 0631-5233975
高区 0631-5629212经区 0631-5980037
工业新区0631-5581981市直 0631-5303726
附:威海市2009年考试考核安置军转干部报名登记表
威海市军官转业安置办公室
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名单 篇7
关键词:军转 张为臻 军转干部 军转安置 军转落户 军转公选
军转干部落户到当地公安分局户政科审结开具准迁证第三联。
一、到公安分局户政科需提供的材料
1、沈阳市军转办开具的《沈阳市军队转业干部落户行政证明信》或《自主择业落户证明信》原件、复印件。
2、《军官转业证》原件、复印件。
3、《军人公民身份号码登记表》原件、复印件或经单位加盖公章的复印件两件。
4、婚姻状况证明(结婚证、离婚证、未婚的单位出具证明)原件、复印件。
5、单位抄档证明(自主择业不要)。
6、凡回投靠人户口所在地的需复印户口簿首页和被投靠人页(配偶、父母或子女);回原籍落户的需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口注销证明。
7、军转干部本人购房提供房屋产权证原件、复印件,可直接落户此处。
8、随迁配偶、子女落户的,需提供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户口簿、身份证复印件。
二、到派出所落户需提供的材料
1、市公安局户政处或公安分局开具的准迁证第三联。
2、沈阳市军转办开具的《沈阳市军队转业干部落户行政证明信》或《自主择业干部落户证明信》原件。
3、《军人公民身份证号码登记表》。
4、单位抄档证明,内容:姓名、曾用名、性别、出生日期、出生地、籍贯、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自然情况证明(自主择业不要)。
5、落户地户口簿、身份证或房屋产权证原件、复印件。
6、填写《办理户口登记申请书》。
7、近期一寸免冠照片一张。
8、如有配偶、子女随迁落户的需户口迁移证。
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名单 篇8
饶军转组字[2008]1号
各县(市、区)军转安置工作小组,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上饶经济开发区,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中发[2001]3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意见》(中发[2007]8号)和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军区印发的《江西省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实施细则》(赣发[2002]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通知》(赣发[2007]16号)的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充分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全面实行考试考核办法安置,特制定市直计划分配营职以下及专业技术军队转业干部考试考核分配安置暂行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精神为指导,贯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服务的方针,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退役军官安置制度。
二、考试考核对象
凡当年符合进入市直安置条件的营职以下及专业技术军转干部。
三、考试办法
(一)考试方法和内容
1、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由市人事考试中心或委托省人事考试中心组织。
2、考试内容: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实用公文写作。(不指定教材)
(二)当年符合市直安置条件的,十人以上原则上采取考试加考核的方式进行,不足十人的不组织考试,直接采取考核的办法进行安置。
四、考核办法
(一)考核依据转业干部的人事档案材料实行积分量化考核。考核计分项目包括军龄、职务(技术级别)、奖惩情况和在艰苦地区服役时间或者从事飞行、舰艇工作时间等。
(二)考核评分标准
1、军龄(含工龄)分:每年1分。
2、职务分:基础分为排职1分,副连职3分,正连职5分,副营职7分,正营职9分;技术干部14级1分,每提高一级加2分。在此基础上,每职(含技术每级)任满一年加1分,不满一年按月计算。
3、奖励分:获得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16分;被大军区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6分。立一等功的每次5分;立二等功的每次3分;立三等功的每次1分;立有战功的,分数按同等功的计分翻一番计算。受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5分;受解放军总部表彰的3分;受大军区级单位表彰的2分;省部级、军级单位表彰的1.5分。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时被设区市市委、市政府表彰的每次加1分;对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的每次分别计16分、12分、8分。对获省级、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的每次分别计4分、2分、1分。荣立集体三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级单位或地方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以及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时被设区市市委、市政府集体表彰的对任职单位正职加2分,副职加1分。各种奖励以档案中的《奖励登记表》或本人提供的奖励证书原件为依据,因同一功绩多层次受奖的,按最高的一次计分。
4、附加分:在艰苦边远地区或者从事飞行和舰艇工作每满1年计0.5分,不满1年的按四舍五入计算;既从事飞行和舰艇工作,又在边远地区的,两项可以累计计分。认定艰苦、边远地区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财政部关于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和增加离退休费四个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1]14号)和《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公安部、总政治部等部门关于边防、海岛等部队农村户口军官家属可在原籍转为城镇户口的意见〉的通知》(国发[1989]14号)文件的规定为依据。
5、学历分:具有国家认可的大专学历的计1分;大学本科学历的计1.5分,大学本科并取得学士学位的计2分;研究生学历的计2.5分,研究生并取得硕士学位的计3分;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计5分,博士研究生并取得博士学位的计6.5分。具有两个以上学历(学位)的,同等学历(学位)加1分,不同等学历(学位)以最高学历计分,不累计计分。
6、处分减分:受党内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处分的每次分别扣1、2、6、8分;受警告、严重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级)或降衔(级)、撤职处分的,每次分别扣1、2、3、4、5、6分。因同一原因同时受到党纪军纪处分的,以党纪处分扣分。
7、考核加分或减分计算截止时间为军队批准转业的上月底。
五、成绩计算办法
笔试成绩采取百分制,考核成绩采取累加制。考试、考核总成绩的计算办法为:笔试分数占30%,考核分数占70%。考试考核成绩将予以公示。对考核成绩有异议者,在成绩公示期(一周)内向军转安置部门提出复核。
六、安置办法
(一)军转安置部门应在考试考核前在安置对象内公布符合市直安置的名单、考试考核方式及人员。
(二)军转干部考试考核总成绩,经本人确认后,由军转安置部门在安置对象内公布。
(三)军转安置部门会同编制部门依据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余缺情况;各单位近3年接收安置转业干部情况;中央25%的增编情况制定安置计划。在考试考核前提出《----上饶市市直营职以下及专业技术军队转业干部安置计划》(以下简称《安置计划》),与拟接收单位沟通后,上报市军转安置工作小组研究审定。《安置计划》经市军转安置工作小组审定后在安置对象内公布。
(四)根据军转干部“双考”成绩或考核成绩,依据《安置计划》从高分到低分由军转干部自主选择安置单位。总分相同的,考核分高者列前;考核分相同的,职务高者列前;职务再相同的,以任职时间先的列前。自愿到企业安置的军转干部由军转安置部门根据安置计划进行安置。
(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考试并被中央、省属单位录用者,其所空出的安置名额对象依次从高分到低分递补。
(六)中央、省属驻市单位的安置计划包括其系统内下属单位的安置,按省当年下达计划,与接收单位协商实施。
(七)军转安置部门根据《安置计划》和依据军转干部选择结果,形成分配安置意见,报市政府审定,由有关部门和接收单位执行,并按相关程序办理。
七、附则:
(一)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县(市、区)可参照此办法。
(三)本办法由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关于改进军队转业干部分配 篇9
办法的调研报告
军官转业安置司
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在军转干部工作分配中,认真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多数地区研究探索了考核选调、考试考核、双向选择、指令性分配等具体办法,江苏省、福建省福州市、湖北省襄樊市等一些地区积极推行“公开择岗”、“积分选岗”等分配办法,形成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安置工作机制,提高了安置工作的透明度,受到了军转干部、部队和接收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为进一步改进军转干部分配办法,推动军转安置工作改革发展,按照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和安排,在年初部领导带领军转司深入海南、湖北调研的基础上,11月份,军转司又派出专题调研组,分别赴江苏、山东、山西等省进行调研。调研期间,调研组听取了省组织、人事和军转部门的工作汇报,重点选择到16个市(县)具体了解情况,召开军转办负责同志、军转干部和接收单位参加的座谈会18个,实地走访和了解了15个接收单位、120余名军转干部的相关情况,问卷调查600余人次,并对31个省(区市)军转干部分配办法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调研情况和下一步工 1 作主要考虑报告如下:
一、各地分配军转干部情况及基本模式
从对海南、湖北、陕西、河北、天津、江苏、山东、山西6个省16个市(县)的实地调研和对其他23个省(区市)、424个市(地州盟区)的统计分析,总的感到,目前各地均建立了以考核选调、考试考核、双向选择和指令性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军转干部分配办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考核选调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对军转干部服役期间的德才表现、贡献等进行考核,结合接收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军转干部的分配单位和岗位。考核选调的模式,主要适用于师、团职军转干部的工作分配。市(地)以下或安置数量较少的地区,通常也采取这种办法进行分配。目前,31个省(区市)对师职军转干部,全部采取这种模式分配工作;12个省(区市)、156个市(地)对团职军转干部,也采取这种模式分配工作。
(二)考试考核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设置一定的科目对军转干部进行考试,依据考试分和对军转干部的考核情况,确定军转干部的分配单位和岗位。考试考核的模式,主要适用于营以下军转干部的工作分配。部分接收团职军转干部数量较多的地区,通常也结合考核选调的办法进行分配。目前,19个省(区市)、186个市(地)对团职干部,112市(地)对营以下和专业技术干部,采取以考试考核为主的模式进行分配。
(三)双向选择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根据军转干部专业特长、本人意愿和接收单位用人需求等情况,组织军转干部与接收单位直接见面、双向选择,依据双方协议确定分配单位和岗位。双向选择的模式,主要适用于中直、省(区、市)直以及军转干部数量较多的中心城市的安置,一般不作为独立的办法进行分配,通常与考试考核等办法结合运用。目前,全国有230个市(地)对营以下和专业技术干部采取双向选择与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分配。
(四)指令性分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根据军转干部的德才表现、贡献以及专业特长、职务级别、个人意向等情况,在综合考虑接收单位编制、用人需求等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军转干部的分配单位和岗位。同时,对军转干部通过其它分配方式未能落实单位、接收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未能完成安置任务,军转安置部门通常也采取指令性分配的办法予以落实。目前,全国有98个市(地)采取指令性分配的办法直接安置军转干部,其他地区则是把指令性分配与其它办法结合起来运用。
(五)综合集成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根据安置数量和本地实际,将考核选调、考试考核、双向选择以及指令性分配等办法结合起来,通过优化组合,达到优势互补、灵活运用的目的,促进安置工作的公平公正。目前,全国有112市(地)采取积分选岗与考试考核、指令性分配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分配,其中典型代表有全省统一考试、政府保底安置的“吉林模式”,江苏、湖北襄樊等地对师、3 团职军转干部进行量化积分、公开选岗的“量化积分模式”,福建福州等地全面推行安置公开的“阳光安置模式”等等。
二、反映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各地探索总结军转干部分配办法的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促进安置任务和政策的落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调研情况看,各地在改进分配办法上发展还不够平衡,仍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改进。主要表现在:有的分配制度还不够健全,分配程序还不够规范;有的考试考核、双向选择等操作办法与实际结合还不够紧,需要进一步完善;有的解决科学选岗、人岗相适问题还不够好,需要搞好科学统筹;还有的分配信息公开不够及时、限定范围过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透明度,等等。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新形势下改进军转干部分配办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推进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有的工作指导还不够有力,对军转干部分配工作中的实际矛盾和困难,还缺乏系统梳理、研究和解决;有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在推动军转安置工作改革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办法方面还有欠缺。
三、对改进军转干部分配办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中央8号文件提出的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坚持指令性分配办法的同时,积极总结探索与服役期间德才表现、贡献挂钩和考核选调、考试考核、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分配办 4 法,为我们进一步改进分配办法指明了方向。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下,有必要对现行的分配办法进行规范,明确每一种分配办法的适用范围、运用时机以及操作程序,切实保证军转干部的工作分配有章可循,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地防止暗箱操作等不正之风、最大限度地实现安置工作的公开透明提供保证。
(一)着力深化思想认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应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把握改进分配办法的意义和要求:一要充分认清改进分配办法的重要意义。改进军转干部分配办法,是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是落实军转安置政策的内在要求,是贯彻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安置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军转人才的合理配置,对于推动军转安置工作健康发展,确保军转安置政策和任务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要明确改进分配办法的总体要求。必须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服务的方针,把妥善安置军转干部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继续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创新,积极总结探索,逐步建立分配办法科学合理、分配秩序规范有序、分配机制公开透明的军转干部分配工作运行体系,推进军转干部分配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防止和纠正分配工作中的不正之风,确保军转干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确保军转安置任务和政策的落实。三要把握改进分配办法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促进军转干部分配工作规范透明;坚持与服役期间德才表现、贡献挂钩,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指令性安 5 置与其它方式统筹兼顾,保证军转干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保改进分配办法符合军转安置工作实际。
(二)着力抓好环节规范。军转干部的工作分配,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其基本环节主要是由考试、考核、双向选择和指令性分配四种方式组成。因此,对每一个基本环节进行规范,也就能保证整个安置环节的规范有序。一要规范考试工作。首先,应对考试的范围进行界定,按照多数地区的做法,对进入党政机关和参公管理单位安置军转干部,应实行考试分配。其次,在考试内容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军转干部特点,进行合理设置。第三,要探索按照接收岗位进一步细化考试分类,逐步达到安置考试与岗位需求相一致。二要健全考核体系。首先,要着眼全面客观反映军转干部服役期间的德才表现和贡献,科学确定考核内容和有关要素。其次,在考核方法上,既要注重对军转干部的档案审查,也要注重对军转干部德才表现的实际考察。第三,要积极探索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办法,不断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三要改进双向选择。首先,应明确双向选择的适用范围,对党政机关、参公管理单位,应规定双向选择不能作为单一的分配办法,必须与考试、考核等办法结合进行;为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规定企业可以直接通过双向选择接收军转干部。其次,双向选择必须坚持供需见面、公开平等、相互协商、自愿选择的原则。四要坚持指令性分配。作为安置任务和政策落实的基本措施,指令性分配必须保留,但必须对适用的范围和条 6 件作出规定。经国家或省级军转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确定按政策重点安置的人员;军转干部通过其它分配方式未能落实单位的、接收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未能完成安置任务的;安置人数较少的地区,经省级军转安置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这三种情况下,军转部门可以直接进行指令性分配。
(三)着力完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基础建设。当前,应在军转干部分配工作的建章立制上下功夫。一是要完善分配工作机制。凡有接收安置军转干部任务的县级以上军转安置工作主管部门,都要制定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工作分配办法,不允许没有办法随意分配。制定分配办法时,要充分征求安置工作相关部门以及部队有关组织的意见建议,提高分配办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现行的分配办法进行改进和完善时,应及时向军转干部、接收单位和部队公布,并严格按照制度和程序进行分配,确保分配工作公开透明。二是要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应着眼提高分配工作的透明度,保证分配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及时主动地公开分配工作信息。信息公开的范围,主要包括安置政策、安置计划、安置程序和安置结果。对军转干部及相关部门申请公开的其它分配工作关联信息,经市(地)以上军转安置工作主管部门批准也可以公开。分配工作信息,主要通过政府网站等便于军转干部、接收单位和部队知晓的方式公开。三是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各级军转安置主管部门应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切实增强军转安置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意识。完善 7 分配工作监督措施,要突出加强对分配工作中的重点环节、重点人员的监督,增强监督效果。要进一步强化分配工作纪律,对违反分配制度、不按分配程序进行分配的,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进行纠正,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在分配工作中违规操作、弄虚作假、索贿受贿触犯法律法规的,严格依法处理,确保分配工作有序开展、有效落实。
四、下一步工作考虑
【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名单】推荐阅读: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07-26
重庆军队转业干部07-26
军队转业干部住房保障06-03
军队转业干部培训方案05-13
2010山东省军队转业干部考试真题07-27
转业士官安置实施细则08-23
士官转业退役安置国家政策(摘要)09-15
我国现行军官转业安置政策存在七大弊端06-26
军转干部安置经验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