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尼系数

2024-07-21

什么是基尼系数(精选6篇)

什么是基尼系数 篇1

药品不良反应 (英文A d v e r s e D r u g R e a c t i o n, 缩写A D R) , 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 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国际上对药品不良事件有统一的定义, 药品不良事件 (英文A d v e r s e D r u g E v e n t, 缩写为A D E) 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 它不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药品不良事件和药品不良反应含义不同。一般来说,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果关系已确定的反应, 而药品不良事件是指因果关系尚未确定的反应。它在国外的药品说明书中经常出现, 此反应不能肯定是由该药引起的, 尚需要进一步评估。

为什么我国基尼系数较大? 篇2

基尼系数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中国的收入差距,与世界类似发展水平国家相比,2009年阿根廷基尼系数为0.46、巴西0.55、俄罗斯0.40,2008年墨西哥基尼系数是0.48,2005年印度基尼系数是0.33。201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74。总的看,中国的基尼系数明显高于印度、俄罗斯,与阿根廷、墨西哥大致相当,明显低于巴西。当今时代,人们对公平有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强烈的共同呼声。

我国基尼系数有所回落但仍居高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随着整体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3至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数据显示,10年间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0.47以上,而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达0.474。官方基尼系数数据说明,第一,0.47到0.49之间的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说明了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紧迫性;第二,从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随着各级政府采取惠民生的若干强有力措施,中国基尼系数逐步有所回落。

四大原因导致我国基尼系数较大

虽然2008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已有所回落,但回落的力度很小,四年来,仅回落0.017。当前,导致我国基尼系数过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原因一:城乡二元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没有改观,而且有不断加大的趋势,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存在严重的失衡。这是因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模式下使得中国的农村和城镇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群体,一方面是生活水平较低,收入层级较低、离现代化较远的大多数农村地区,另一方面是生活水平富裕、收入层级较高、与现代化紧密相连的城镇地区。

农村廉价的劳动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过多重视工业化的发展,忽视了长期以来作为基础行业的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农村问题,使得农村和城镇的发展水平直接脱节,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拉大。当这种贫富差距逐渐扩大,最终就会表现在城镇富裕阶层更加富有,而农村贫穷阶层更加贫穷,这种贫富差距就会导致我国的经济迟迟不能转化为一元规模的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我国经济协调发展无法回避的又一问题。

原因二:城市二元结构

近几年中国城市化飞速发展,已进入到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期,与此同时,一些城市的内部二元结构也日益显现出来,一方面,城市内部各现代化设施逐步完善,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中等收入阶层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城市内部还存在为数众多的低收入者,他们的生活条件、薪酬福利远达不到城市平均水平。这二者之间生存状况的巨大不同,使得繁华的城市中心区与简陋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并存,在城市内部形成明显的反差。可以说,近些年城市社会中凸显的棚户区居民、农民工、“蚁族”、“蜗居”等问题,就是这种二元结构的反映。

当前,许多地方正热衷经济增长的“新城市拉动”。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拉动进城打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的消费升级,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创新。但是,如何让有着不同背景、生活习惯、风俗以及身份认同的民工融合到当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城市二元结构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延续,但它与传统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却有所区别。

在政治地位上,主要通过建立户籍管理等各种权利不对等的制度体系来区分本地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口身份,使外来人口处于不平等地位。

在经济上,由于农民工自身受教育程度低下、技术能力不强等原因,他们很难进入高水平技术含量或高管理能力水平行业或者其他高收入行业中。

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服务于同一城市,却没有同样地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成果。住房条件差、社会保障跟不上、孩子上学难,偶尔还会遭遇“同工不同酬”等就业歧视,自然容易缺乏归属感与安定感。随着他们的利益诉求、权利意识与日俱增,如果不加以重视,长期的艰难境遇以及逐渐累积的不公正感,不仅会加深这一群体与城市的疏离,导致二元结构继续分化,贫富差距继续拉大,更会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这将给城市进一步发展埋下隐患和风险,削弱城市发展的动力。

原因三:弱势群体的财产性收入偏低

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农村土地一直被排除在外,土地要素是按照非市场方式在流动。现在全国农村失去土地、无法耕作的人数约有4000~6000万,他们中一部分人陷入“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生病养老无保障”的困境,从而拉大了我国的基尼系数。

原因四:部分行业的高额垄断利润

当前,我国部分垄断行业,如金融、电力、石油、电信等部门,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并用,在资源分配上是行政手段,在经营上是行政垄断,从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在分配上采取市场原则,实行高工资、高福利,从而出现了“政府定价,企业赚钱,百姓埋单”、“效益好时涨工资,形势不好就涨价”的怪现象,造成了行业之间的分配不公。

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住房、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按细分行业看,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证券业(172123元),是最低行业畜牧业(10803元)的15.93倍,这加剧了不同群体间的不公平感。

什么叫热传导?什么叫导热系数? 篇3

当热量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或由一物体传递到与它相接触的另一物体的传热方式称为热传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一铁棍的一端插人火炉中,

不久手拿棍的一端会感到发热;锅炉内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热量通过锅筒传递给锅筒内的水。使锅筒内的水温度升高;夏季室外的热空气会通过房屋的外围护结构层传递到室内等热量传递方式,均属热传导为主的热量传播方式。

传导热量的多少与其物体的导热能力有关,不同的物体导热、能力差异很大,因此用物体的导热系数来表示其导热能力。

黑洞是什么_什么是黑洞 篇4

19,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通过计算得到了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一个真空解,这个解表明,如果将大量物质集中于空间一点,其周围会产生奇异的现象,即在质点周围存在一个界面――“视界”一旦进入这个界面,即使光也无法逃脱。这种“不可思议的天体”被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命名为“黑洞”。

“黑洞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视界逃脱的天体”。

黑洞无法直接观测,但可以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借由物体被吸入之前的因高热而放出和γ射线的“边缘讯息”,可以获取黑洞存在的讯息。推测出黑洞的存在也可借由间接观测恒星或星际云气团绕行轨迹取得位置以及质量。

科学家最新研究理论显示,当黑洞死亡时可能会变成一个“白洞”,它不像黑洞吞噬邻近所有物质,而是喷射之前黑洞捕获的所有物质。

拓展阅读:黑洞的演化过程

黑洞就是中心的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热量无限大的奇点和周围一部分空空如也的天区,这个天区范围之内不可见。依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一颗垂死恒星崩溃,它将聚集成一点,这里将成为黑洞,吞噬邻近宇宙区域的所有光线和任何物质。

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某一个恒星在准备灭亡,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塌陷,发生强力爆炸。当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体,同时也压缩了内部的空间和时间。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连中子间的排斥力也无法阻挡。中子本身在挤压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由于高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使得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

也可以简单理解为:通常恒星最初只含氢元素,恒星内部的氢原子核时刻相互碰撞,发生聚变。由于恒星质量很大,聚变产生的能量与恒星万有引力抗衡,以维持恒星结构的稳定。由于氢原子核的聚变产生新的元素――氦元素,接着,氦原子也参与聚变,改变结构,生成锂元素。如此类推,按照元素周期表的顺序,会依次有铍元素、硼元素、碳元素、氮元素等生成,直至铁元素生成,该恒星便会坍塌。这是由于铁元素相当稳定,参与聚变时不释放能量,而铁元素存在于恒星内部,导致恒星内部不具有足够的能量与质量巨大的恒星的万有引力抗衡,从而引发恒星坍塌,最终形成黑洞。说它“黑”,是因为它的密度无穷大,从而产生的引力使得它周围的光都无法逃逸。跟中子星一样,黑洞也是由质量大于太阳质量好几十甚至几百倍以上的恒星演化而来的。

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了。这样,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物质将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到最后形成体积接近无限小、密度几乎无限大的星体。而当它的半径一旦收缩到一定程度(一定小于史瓦西半径),质量导致的时空扭曲就使得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黑洞”就诞生了。

吸积

黑洞拉伸,撕裂并吞噬恒星

黑洞拉伸,撕裂并吞噬恒星

黑洞通常是因为它们聚拢周围的气体产生辐射而被发现的,这一过程被称为吸积。高温气体辐射热能的效率会严重影响吸积流的几何与动力学特性。已观测到了辐射效率较高的薄盘以及辐射效率较低的厚盘。当吸积气体接近中央黑洞时,它们产生的辐射对黑洞的自转以是中央延展物质系统的流动。吸积是天体物理中最普遍的过程之一,而且也正是因为吸积才形成了我们周围许多常见的结构。在宇宙早期,当气体朝由暗物质造成的引力势阱中心流动时形成了星系。即使到了今天,恒星依然是由气体云在其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碎裂,进而通过吸积周围气体而形成的。行星(包括地球)也是在新形成的恒星周围通过气体和岩石的聚集而形成的。当中央天体是一个黑洞时,吸积就会展现出它最为壮观的一面。黑洞除了吸积物质之外,还通过霍金蒸发过程向外辐射粒子。

蒸发

由于黑洞的密度极大,根据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密度=质量/体积,为了让黑洞密度无限大,那就说明黑洞的体积要无限小,然后质量要无限大,这样才能成为黑洞。黑洞是由一些恒星“灭亡”后所形成的死星,它的质量极大,体积极小。但黑洞也有灭亡的那天,按照霍金的理论,在量子物理中,有一种名为“隧道效应”的现象,即一个粒子的场强分布虽然尽可能让能量低的地方较强,但即使在能量相当高的地方,场强仍会有分布,对于黑洞的边界来说,这就是一堵能量相当高的势垒,但是粒子仍有可能出去。

霍金还证明,每个黑洞都有一定的温度,而且温度的高低与黑洞的质量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大黑洞温度低,蒸发也微弱;小黑洞的温度高蒸发也强烈,类似剧烈的爆发。相当于一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大约要1x10^66年才能蒸发殆尽;相当于一颗小行星质量的黑洞会在1x10^-21秒内蒸发得干干净净。

毁灭

黑洞会发出耀眼的光芒,体积会缩小,甚至会爆炸,会喷射物体,发出耀眼的光芒。当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于1974年做此预言时,整个科学界为之震动。

霍金的理论是受灵感支配的思维的飞跃,他结合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他发现黑洞周围的引力场释放出能量,同时消耗黑洞的能量和质量。

恒星被黑洞吞噬

恒星被黑洞吞噬

假设一对粒子会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被创生,被创生的粒子就是正粒子与反粒子,而如果这一创生过程发生在黑洞附近的话就会有两种情况发生:两粒子湮灭、一个粒子被吸入黑洞。“一个粒子被吸入黑洞”这一情况:在黑洞附近创生的一对粒子其中一个反粒子会被吸入黑洞,而正粒子会逃逸,由于能量不能凭空创生,我们设反粒子携带负能量,正粒子携带正能量,而反粒子的所有运动过程可以视为是一个正粒子的为之相反的运动过程,如一个反粒子被吸入黑洞可视为一个正粒子从黑洞逃逸。这一情况就是一个携带着从黑洞里来的正能量的粒子逃逸了,即黑洞的总能量少了,而爱因斯坦的公式E=mc^2表明,能量的损失会导致质量的损失。

当黑洞的质量越来越小时,它的温度会越来越高。这样,当黑洞损失质量时,它的温度和发射率增加,因而它的质量损失得更快。这种“霍金辐射”对大多数黑洞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大黑洞辐射的比较慢,而小黑洞则以极高的速度辐射能量,直到黑洞的爆炸。

什么是基尼系数 篇5

答:科学精神是按照严格的科学研究行为模式建立起来的人的内在心理素质的总和,指的是以物(外在对象)为尺度、追求真实、探索规律的心理特征。包括有六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试验验证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协作的合作精神、自主竞争的宽容精神和敬业牺牲的献身精神。

人文精神,即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和孕育而成的精神。它主张以人为主体,强调人的价值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两种产物或结晶,在人们认识世界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们就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双眼睛。科学之眼与人文之眼都有自己的内在构造,正是这种内在构造的不同,形成了它们视野中世界图景的差别,以及科学方法科学观念与人文方法人文观念的差异。如果说,观念引导方法,方法引导观察,观察建构起我们视野中的世界图景,那么精神则是统率这一切的灵魂,是比观念更为隐而不见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认知活动的东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是贯穿在科学探究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认识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追求真善美等崇高价值理想的角度有重大差别,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关注也明显不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有其各自内在的局限,其中任一单独方面都不可能完成构建完整的人类科学世界及人自身的使命。只有两种精神相融合,对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实践活动才能更自觉。

在新的世纪,对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而言,既充满了机遇,又面临着挑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不是指两者合二为一,不是要用一种精神去消解或统帅另一种精神,而是指人类在认识、协调和变革自然的科学技术活动中,或者是在探索人世、处理人世的人文社会活动中,都能够受到两种精神的指引而实现科学技术同人文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当前的形势下,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改革和完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什么是基尼系数 篇6

简单地说,就是人类为传承与发展科学、提高人类全体成员的科学素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科学教育就是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的教育活动。通过科学教育活动使学生热爱科学,相信和尊重科学,了解最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规律并学会按科学规律办事,了解科学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观念并据以处理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活动以及未来发展的关系。

学校里最常见的科学教育通过科学课程来实施,这些课程包括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等。除了这些以围绕学科知识体系开发出来的课程之外,综合实践活动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园地,渗透在所有课程之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精神也发挥了科学教育的功能。此外还有课外科技活动、校内外的各种科普教育活动,等等。

为什么要进行科学教育?

为什么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首先在于科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于科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的伟大贡献。

科学对人类发展的贡献首先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生活水平方面。科学发现往往导致新的生产技术以至于建立完全新型的工业。特别是在今天,重大的新技术基本上来源于系统综合的科学研究,使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更为密切。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动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物质生产的大发展又直接地影响到人的日常生活。相对于一个世纪之前,今天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因科技的进步而有极大的改善,一旦科技停滞不前,生活的水平就要受到严重的影响。

科学的发展还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制度文明。一方面,科学的发展需要一种宽容的氛围,要允许不同思想的存在和争鸣,即需要民主制度的保障。当民主失去保障的时候,科学就无法发展。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就会努力创造合理的民主制度以保障科学的发展。所以说民主保障了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民主。科学和民主成为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另一方面,今天科学的发展已经远离了小作坊式的运作,任何一个重大的研究项目,都需要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如何调动所有各部分组织的积极性,如何协同它们的工作,如何保证新思想、新发现不被掩盖或扼杀,这些运作制度的问题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科学的发展不断地促进其本身的运作制度的更新和科学化、民主化,也影响到社会上其他组织和制度的建设。

科学对人类文明的第三个贡献在于科学理性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直接影响了人类的思想方式。科学是一种以实践为依据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必然影响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几百年来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使得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成为指导人类行为的最重要的准则之一。这种科学理性不仅表现在思想方法上,还表现在行为准则上。尽管不断有人对科学理性的本身及其意义进行挑战,但是这些挑战的结果都以科学理性的胜利而告终。当然,科学理性本身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其价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学,正如恩格斯曾所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人类必须把长期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方法经验、精神智慧不断传承下去,这就是需要科学教育的首要原因。

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因还在于科学教育是培养新一代专业人才和劳动大军的需要。从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教育就成为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和劳动大军的重要渠道。随着新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与技术的高度结合,从科学到技术到生产的链接已经非常紧密,科学技术已经直接成为一种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这一形势下,每个从事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人都需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能理解科学活动的技术创造的过程和意义。

实施科学教育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在于科学教育是保证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0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的过快增长已经造成自然资源的快速枯竭,人类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超出了自然本身的制衡能力,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如果放任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人类社会的不公平、不民主以及发展的不平衡,同样造成了社会的矛盾和灾难,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必须在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社会稳定等方面保持平衡和稳定。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人可能的需要的发展。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人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需要适当的技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懂得相关的科学道理和技术知识。但只有科学技术知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转变人的思想、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认识到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重要性,建立起对人类子孙后代负责的观念。需要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和价值进行反思,在认识科学技术发展必要性、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技能的同时,明了科学技术所不能超越的规范。后两者均为观念上的问题,解决观念的问题必须依靠教育,在全体学生和公民中普遍树立起可持续发展意识,提供必需的人才。

实施科学教育的第四个原因出于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水平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当代人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适应当代的生活环境,必须掌握起码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作为更高目标,人应当能够从生活中获得乐趣和幸福。科学技术所要求和倡导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美好人生的动力和保障。

最后,实施科学教育还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需要。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是人的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的精神态度是人所必备的最基本的非智力素质,是人发展的动力来源和保障。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人所能够达到的境界有直接的影响,使人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科学对人类文明和发展的伟大贡献,人类社会生产、社会活动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科学素养和科技人才的诉求,人类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以及人本身的发展需要,要求学校开展科学教育。从19世纪中叶科学教育开始进入学校以来,科学教育的目标逐步明确,内容不断丰富,活动日趋多彩,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

科学教育做什么?

首先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解科学的概念框架。从科学的成果来看,科学的成果表现为一个以严谨的概念框架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对科学知识体系没有基本和必要的了解,就无法理解科学,无法按照科学的规律办事。由于科学知识浩如烟海,一个人即使穷其毕生之力也只能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就算学到不少科学知识,如果不能抓住将科学知识组织起来的脉络和纲领,所学到的也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碎片,不能构成对科学的整体的理解,没有多大用处。因此所谓了解科学的基本知识,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透过科学的细节内容的学习去认识和把握科学的大概念,理解这些概念本身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对科学的知识体系有深入的理解。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学知识不是某一个时代、某一个民族、某一个阶级的产物,而是全人类在所有历史时期内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的结晶,繁复庞杂,不断增生,不断变化。只有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从比较肤浅的零散的知识,发展成比较深刻的系统的知识;从比较片面局部的知识发展成比较全面普遍的知识。作为科学的任务,探索自然奥秘是非常艰难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只有以前人已经到达的地方为起点,继续前进,才能在自身短暂的一生中,为科学创造做出贡献。正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能比前人看得远些,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没有历史上代代相传的知识的积累,今天的科学进步和成就无法想象。因此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传承和理解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体系,特别是作为这一体系的框架栋梁的大概念。

科学是一项系统的探索活动,既包括高度抽象的思辨和非常实际的观察测量,也包括海阔天空的想象。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人类在发现科学知识的同时还不断地改变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从基本的立场观点到对事物和现象的抽象和逻辑判断,再到一些特有的窍门和技巧,这些是人类赖以不断发展进步的途径。科学知识涉及的对象是自然,而科学的思想方法不仅涉及自然,还涉及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涉及对人本身的认识。因此,科学教育的第二个重要方面就是让下一代认识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的思想方法包含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是最普遍的哲学方法。例如,用守恒的观点去研究物质运动的方法,追求科学定律的简约性,等等。第二是一般通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抽象、归纳、演绎、直觉等经验科学方法。第三是专门化的特殊研究方法,即由各学科的特殊规律、知识所构成的方法。例如:光谱分析方法,等等。可以说,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的规律是相平行的,是一种比概念、定理、定律、公式这类知识更为稳定、广泛、一般的知识。

科学是一种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导向。科学教育的第三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对科学理性的崇尚,对科学精神的弘扬,对科学伦理的尊重。通过科学的学习使学生承认物质的第一性,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树立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承认自然的可知性,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承认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体会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过程的无穷性,树立为科学而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观点。承认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观点。承认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养成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等等。在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协调性、和谐性,科学理论的简约性与内涵的丰富性的基础上,养成协调、和谐、简约、注重内涵的审美品质。在个人品质上,养成对科学的热情,关注和参与科学实践活动,自信、有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自觉、果断、顽强、自制,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勤奋努力,等等。

科学教育怎么做?

中小学校如何进行科学教育?首先要有多层次多样化的课程设计。必须打破单一的课程结构,突破课程内容只重知识的倾向,构建包括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活动课程、课外活动的科学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只有在小学阶段采用综合课程模式,初中和高中实行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有利于深入地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有利于培养有意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精英,但对其他学生不利。这是由于分科课程到底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来组织的,难以打破知识中心的结构。第二是分科的课程没有从整体上介绍科学的知识内容、程序方法和思想理念,容易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再就是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内容,地理学科的情况最为明显。由于中学把地理纳入文科系列,关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部分的内容成为空白,这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十分不利,影响到学生对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认识,例如:气候变暖,防灾救灾,等等。不管是分科还是综合,科学课程都应该是中小学的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全体学生了解掌握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思维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从学生的角度看,科学的学习应该是探究式和发生式的,是逐步建构的过程,应该多实践、多直接经验、自己发现问题、搜集证据和回答问题,实行“做中学”。当然,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历,也要注意努力学习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教师的角度看,科学教学应当是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师要创造条件保证学生能够成功地进行探究,不仅是指物质和技术方面的条件,更重要的是知识和思想方面的条件。例如,介绍必要的基础知识,厘清探究的问题,整理探究的思路,点评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论等。许多重点的知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宣讲以保证学生有必要的了解。这时就要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想法和思路,注意暴露学生可能存在的模糊和错误认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对结论的外部关系和内在含义进行讨论。

除了分科的科学课程以外,研究性学习和课外科技活动都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相对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有较大的自主权,有许多优势:一是可以让学生走向自然,对大量的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向大自然学习;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和创新;三是进行科学调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科学应用能力;四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会自主地寻找和吸收科学知识的途径;五是通过参观活动拓宽视野,拓展思维;六是对学习效果的考评也不是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主,而是以探究过程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为主。所有这些都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课外科技活动就更为灵活和多样,而且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参与的,能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只起顾问指导作用,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了解问题的实质,拟定解决的方案,找寻必要的资源和材料,搞好同学间的互相合作,提高自己的技能技巧,实现预定目标。学生需要真正面对自然世界,真正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使智力和非智力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磨炼。

进行科学教育的途径还包括利用其他学科中隐含的科学问题进行教育,例如光、影、声、电的知识运用和艺术类的课程就结合很紧密;社会调查和社会问题、科普和科幻作品和社科类课程以及语文、外语关系密切。应该让学生真正能够将科学和这些课程的学习联系起来,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找出科学的信息,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展开科学的想象和推断。这种以潜在方式进行的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很有意义。

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离不开考评,包括终结性和形成性的考评。科学课程的考评应注意不仅仅检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要检查学生对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检查学生投入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全面发挥考评在评价学习效果、诊断学习问题、引导学习进程的作用。考评的方式应当多样化。纸笔测验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应该提倡其他检测形式,例如实验操作测验,表现性测验,真实性的学习活动项目,科技小制作、小论文、辩论会、报告会,等等。除教师主导的考评之外,还应当注意实施融入学习过程的学习化的考评。这种考评主要依靠学生自主进行,学生及时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看是否清楚了解所进行的学习任务,包括目标、内容和方法;看投入学习的动机和态度;看是否有学习的计划,计划是否有效、可行;看学习的策略方法是否有效、合理,学习过程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方法;看是否已经解决了学习的问题,有满意的结果;思考如何面对接下来的学习任务。

上一篇:刘易阳语录下一篇:励志故事:独木桥的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