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

2024-09-23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共8篇)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 篇1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4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4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表现手法)型 5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6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6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诗眼) 7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8

第七种模式:形象分析型 10

第八种模式 评价题型 12

第九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4

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19

一:理解、品味词句题 19

二、理解、品味句段题 20

三:分析作者的思路(结构) 22

四: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23

五: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28

六:概括文章的主题(要点),筛选文章信息 29

七:评价作者的观点、感情 31

八:探究类试题 33

附:高考小说阅读总说 37

一.考纲解读 37

(一)考纲要求 37

(二)小说的考点 38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38

二.探究思考 39

(一)环境描写 39

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41

(二)故事情节 42

情节类答题思路 45

(三)揣摩人物形象 45

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49

(四)概括主题内容 50

主题类解题思路 52

(五)分析写作技巧 53

写作技巧解题思路 54

(六)品味语言特色 57

品味语言类解题思路 57

三.阅读与解题步骤 58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 篇2

一.景物形象类的鉴赏

此类鉴赏设题, 一般是问“有哪些意象”、“描写了哪些景”、“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分析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或“这些景物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不管以什么样的题型考察, 答题时均可以遵循四大步骤:找———描———点———析。首先找到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然后描绘这些形象所组成的画面, 再点出诗人写景所用的手法, 最后分析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示例一: (2007年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问: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第一步, 找出景物形象:“新晴”下的“南亩”, “倾家”而出的农人;第二步, 描绘画面:雨后, 阳光明媚, 农人全家在农田里正辛勤地耕作;第三步, 点出手法: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第四步, 分析情感: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参考答案]尾联写了雨后, 阳光明媚, 农人全家正在农田里辛勤耕作的场景。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 给前面所绘的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 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 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示例二: (2009年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 (1)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 路横斜, 青旗 (2) 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1)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2) 青旗:酒旗, 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

解析:第一步, 找出景物形象:“柔桑”、“嫩芽”、初生的“蚕”、“平岗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第二步, 描绘画面: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第三步, 点出手法:借景抒情;第四步, 分析情感: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诗人借景抒情, 表达了自己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

二.事物形象类的鉴赏

此类诗歌一般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人格追求。事物形象类的设题一般是“诗歌描写了怎样的形象”“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回答此类题可以遵循三大步:归纳事物特点———点明方法技巧 (拟人或托物言志) ——分析思想情感。这样答题可以不遗漏要点。

示例一: (2009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 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 (t uò) , 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 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 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 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 即严武, 受封郑公。箨 (tuò) , 笋壳。帙, 包书的布套。

问: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请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解析:第一步, 归纳事物特点:嫩、新、阴凉、净、香;第二步, 点明方法技巧:托物言志;第三步, 分析思想情感:寄寓了诗人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的理想。

[参考答案]竹的形象:嫩竹新出, 竹影阴凉, 雨洗竹净, 风送竹香。诗人托物言志, 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 不要摧残人才 (答案符合诗意, 言之成理即可) 。

示例二: (2010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 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 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 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 (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

(1)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解析:本诗设题很清晰, 恰好反应了上面所说的三步。只是顺序不同而已。

[参考答案] (1) 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 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 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 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 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三.人物形象类的鉴赏

此类鉴赏设题一般是考察人物形象的特征和人物描写手法, 人物形象类设题一般是“刻画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怎样的性格特征”或“怎样刻画人物形象”, 回答此类题目也可以遵循与事物形象鉴赏相似的三大步:第一步, 分析形象特点;第二步, 点明人物描写手法;第三步, 分析作者思想情感。

示例一: (2008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联系其写作背景, 回答问题。

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 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 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 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 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 年长无成, 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 侯蒙见之大笑, 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 官至宰相。

问: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解析:第一步, 分析形象特点:根据诗文和注释, 可分析出词中人物幽默、乐观;第二步, 点明人物描写手法:借事抒情;第三步, 分析作者思想情感:表现了诗人受人讥讽后的幽默诙谐、乐观自信和其志向的高远。

[参考答案]诗人借事抒情, 表现了人生态度: (1) 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 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2) 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 他不自卑, 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3) 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 “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示例二: (2010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回答问题。

访隐者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苔, 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结合第三、四句, 赏析“隐者”的形象。

解析:第一步, 概括形象特点:“山翁”足不出户, 无人造访, 隐居世外;第二步, 点明人物描写手法:采用了侧面烘托;第三步, 分析作者思想情感: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参考答案]本诗写了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 足不出户的隐居生活, 通过描写隐士居处幽僻的景色, 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环境侧面烘托, 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法无定法, 同学们应根据情况灵活应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 所以, 上面所谈的步骤还是应了熟于胸。只有熟练掌握了上面的技巧,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才能手到擒来, 迎刃而解。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

从古至今,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千古名句、优秀诗篇,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但是古诗到底是什么,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用言语解释的。古诗:是指古代学者创作的诗,起源于魏末晋初,最开始的形式主要为五言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独具特色、韵味十足的古诗名句,在民间广为流传。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古诗鉴赏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全方面的考验了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了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既能够使学生的语文试卷在高考成千上万的无数试卷中脱颖而出并取得高分,使学生获得机会,离拿到理想大学的通知书的目标更进一步。同时,也能够将自身的语文知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为以后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高中之前我们都学过古诗,但是只限于背诵和了解内容大意,并没有深入学习古诗的深层含义,而这正是高中学习的重点。针对古代诗歌中鉴赏的形象鉴赏,我有几点技巧分享给大家。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的鉴赏是很多学生的学习瓶颈,经常有学生在答题时,根本没有读懂题意,未理解诗歌情感,只跟着感觉走,这便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其实,读懂诗歌并不难,前提是要采用正确的阅读程序,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

首先,我们在鉴赏古诗之前,需要了解古诗的形象及其分类。形象是指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而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古诗主旨、作者感情的寄托。一般的诗歌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事物形象以及景物形象(意象),人物形象是指古诗刻画的人物和诗人“我”的形象;事物形象是指诗人用来表明自己内心某种情感所借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事物;景物(意象)形象是指描写的客观形象,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每一首诗只有几十个字,却蕴含了深刻的含义和道理,因此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结合诗句去思考、想象,用心去描绘脑海里的画面或形象,真切的理解古诗内在的韵味。

其次,古诗鉴赏题千变万化,出题方式多样,却也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因此学生了解几种常用的提问方式及回答,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分析形象题型的答题模式很重要。一般情况下,人物形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抒发主人公的形象为主,即抒发诗人的情感。第二类主要以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为主要目标,即刻画诗中所描述的人物或事物。诗人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人物形象的一般题型为:“简析、分析这首诗的人物形象”。学生在回答就需要根据诗人所处的背景以及题目、注释所给的提示,同时,抓住主人公的外貌、语言、心理等。回答常用的格式为“什么形象+结合诗句分析的形象特征+形象的意义或抒发的感情”。

如《暮春即事》的人物形象分析为:诗歌中塑造一个淡泊名利,闲读喜爱之书,悠然自得,不以物喜不以春逝而或悲或喜,自在常乐的形象。成双成对的麻雀在瓦屋上跳动,点点杨花从窗户飘入砚池。主人公闲适自得,在窗前读书,忘却了春去几时,表现了诗人对这种悠闲自得、自由自在的读书生活的追求和喜爱。

事物形象常用提问方式为:“请分析寓于客观事物中的思想感情。”或“本诗塑造的xx有何特点?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在回答时候就需要把握相关语句中事物的特点,挖掘其内在的特征,由物及人,抓住人和物的契合点,采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对比衬托的方法。一般回答为“指出物像+结合诗句分析事物形象特征+结合诗人所处背景及经历深度剖析所要表达的感情,点出形象的意义”。如《白梅》中诗人主要塑造的形象是梅花,主要突出梅花的耐寒、清高的特征,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不用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次,鉴赏古诗的景物形象,也称作意象分析。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该形象鉴赏的一般的题型为:“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常用的意境有:幽静空灵、清新自然、苍凉旷远、高远深邃、孤寂冷清、雄浑壮阔等。学生在回答这种类型的时候一般为:“意象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营造的意境及特点+表达的情感”,在回答感情时切忌空洞,最好说明原因。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中,此詩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此诗是诗人刚定居成都草堂之时所作,描绘的是一派美丽的初春美景:春天阳光普照,四处春意盎然,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呈现在我们眼前。此诗表达了诗人结束了四处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情。

除此之外,在分析鉴赏古代诗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了解是什么类型的古诗,在鉴赏过程中首先表明古诗类型;第二,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经历、背景,从这些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分析,是有志向而无机会,还是战争使主人公家破人亡,远离家乡等等;第三、,看小序和注释,能够分析出古诗的写作背景和创作原因,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意思和内容;第四,看关键诗句,古诗的语言具有极强的凝练性,所以不能像读现代文章那样囫囵吞枣,需要逐字逐句的去认真理解,深刻体会。在鉴赏古代诗歌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分析人物;第二,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三,分析诗中的意象的含义,理解这些物像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 篇4

一、示例题

请阅读下面的诗歌(以下5例均为已做过的诗歌试题),思考问题后对照答案,指出试题考点并梳理这一类试题的答题基本思路。

【例1】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8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答题思路】(1)要求赏析一个字的表达效果:这个字本身所写内容(和艺术手法);联系语境(句、联、篇)思考其对于思想内容(事物人物特点、思想感情)的表达作用;(艺术手法运用的表达效果)。

(2)要求赏析内容和情感(景与情):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意象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景物和画面的特征),渗透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试题。(2009辽宁卷)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答题思路】 要求赏析情感及其表现:选用哪些意象(意象特点),营造怎样的意境;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语言组织总分结合。【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2011届月考2)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旅居湘鄂时所作。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诗中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全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7分)【答案】 颔联:出句借用庄周梦蝶之典故,写思乡而入梦,梦回万里之外的家园,反衬出内心的孤苦。(2分)对句用子规(即杜鹃)这一意象,以它“不如归去”的悲鸣,烘托诗人的思乡之愁。(2分)颈联:出句以家书长年断绝,音讯杳然,表达忧心如焚。(2分)对句写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而诗人却唯独生出了白发满头。一个“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1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答题思路】 要求赏析思想情感及其表现:选取具有怎样特点的意象来表现怎样的思想情感;采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怎样的思想情感;赏析关键字词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例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8年高考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思路】 要求赏析表现手法:何处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事物(景物、人物)怎样的特点;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例5】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一轮复习训练题)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② 2 请简要赏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 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首句叙述,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二句,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暗含对比,语意双关,既指画中葡萄被抛掷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被埋没。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答题思路】 要求赏析人物形象:逐句赏析其艺术手法及其体现的形象特点;点明形象的典型意义。语言组织总分结合。

二、训练题: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0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对应例1(1))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对应例4)【参考答案】

(1)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的留恋之情。

(2)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江西)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对应例

2、例

3、例4)【参考答案】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09福建卷)

江行(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对应例1(2)、例

2、例3))【参考答案】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附中2010届模拟卷)卜算子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 刘克庄,南宋著名的爱国诗词家,辛派词人。一生有才情,有志向,有抱负,却屡遭贬官,备受压抑,仕宦生涯中历尽挫折坎坷。

(1)本词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对应例5)

(2)本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应例

1、例

2、例

3、例4)

【参考答案】(1)本词上阕为花描态绘色,写出其姿致轻盈、体态娇小、色彩红艳的特点和精巧的韵致,下阕在对比中写出了花被风雨摧残的不幸命运。

(2)关心花事,爱花之美,惜花之逝;借花抒怀,表达怀才不遇的凄楚感伤。

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试题。(附中2010届模拟题)

杂诗七首(其四)曹 植①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②。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注】①曹植才华横溢,有建功立业之志,但很不得志。②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请赏析本诗中的“佳人”形象。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5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答题示例: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个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请赏析这首诗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鉴赏诗歌的形象

(二)景物形象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

1、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答题示例: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步骤一)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步骤二)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步骤三)这是一首热爱田园生活的颂歌,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三)景物形象

(二)设问方式:

1、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2、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3、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

第一,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讲清景情关系。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作答时应注意区别,一般讲,借景抒情,是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词语句子;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为诗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没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至于以景衬情,则主要体现在乐景哀情的反衬上。

应答步骤:

1、通过描写XXX“氛围特点”表现XXX感情(对应设问1)

2、描述图景“氛围特点”形成什么样的意境(对应设问2)

3、景物“氛围特点”揭示感情“点出景情关系(对应设问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形象

(四)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形象)有何特点(特征)?

2、作者借助这个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方法点拨:这类题大多涉及的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此类形象,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写的类型;景物描写(事物情境、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战争、农事、狞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应答步骤:描摹图景+概括景象特点+剖析作者感情。

答题示例:鹧鸪天 [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 诗人用杜鹃的意象(步骤一),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步骤二)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解答这类试题有以下三个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表达技巧;

3、指出此种表达技巧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对于已经指明表达技巧的题目可直接进入第二步作答)

篇章结构 设问方式:

1、XX句在全诗有何作用?

2、XX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X诗在结构上有几个层次?

方法点拨:对行文结构的考查,是近年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一是开头,二是过渡,三是结尾。答题时要看清是在全诗中的作用,还是在上下文的作用。另外,注意诗歌篇章结构的有关知识:

1、属于开头部分的作用:①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统领全诗;②渲染描写奠定基调;③作铺垫或伏笔。

2、属于中间部分的作用:①承上启下,作过渡;②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3、属于结尾部分的作用:①卒章显志;②以景结情;③总结全诗,照应题目或开头。

应答步骤:先指出作用,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分条应答为适宜。

答题示例: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步骤一),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步骤二)。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表达方式: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与之相关的有: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设问方式: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2、诗人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3、这首诗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

4、如何从动静关系的角度欣赏本诗?

5、本诗从哪些角度来写X景的?

方法点拨: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而诗中最重要的是描写与抒情。描写的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相生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应答步骤:

1、怎样描写(描写技巧)+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2、抒情方式+用什么景抒(含)什么情(总分式或分总式皆可)+表达效果。

3、先确定何种手法或方式,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题示例: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一: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步骤二:析)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三:评)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三)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广而言之,与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同一概念,包含表情达意手段手段的方方面面,诸如:描写方法、抒情方式、写景角度及景情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托物言志;动静关系(以动定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这里我们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我们答题时应理解为广义的,即所有的艺术手法),包括正衬与反衬,联想和想象,虚与实,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扬与抑,明褒实贬,以小见大及对比、用典、铺垫、悬念等。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2、这首诗怎样抒发XX感情的?(是怎样来表现XX的)

3、这首诗在手法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我们应特别注意对题干的审视,要分清是对整体发问还是对局部发问,而后结合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来判定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形成,然后指出其对表现思想内容,强化思想感情,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

应答步骤:手法+手法的形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或情感)。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 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四)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些)修辞手法?

2、这首诗的XX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艺术)手法?

3、这首诗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方法点拨: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如此喻(效果:生动形象)、拟人(效果:语言整齐)、排比(效果:有气势)、夸张(效果:给人以强烈冲击的感觉)、借代(效果:简练、含蓄),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其次,要掌握修辞手法答题的规范:先明确何种修辞,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最后阐释其表达效果(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或表达了何种情感)。

应答步骤:修辞手法+手法形成+表达效果(刻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题示例: 章台夜思(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瑟: 琴瑟。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

答:“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一)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步骤二)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主要考查方向:(一)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二)对寻常词语的口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从语法角度、修辞角度和语言风格方面设题。具体有四种题型及其变格。

炼字(词)型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主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诗词中的甲字能换作乙字吗?为什么?

方法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口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口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应答步骤:该字句中含义+放入句中描述景象+该字形成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

(二)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说说诗中某一诗句的妙处)(前人认为某一句在诗中最有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看法)(某诗句有什么意味?)

3、分析前人的评价(和前两点有交叉),提问方式一般为:某人对此诗作过某种评价,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某人认为此诗有某种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方法点拨:这类试题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解答“诗眼”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要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应答步骤:

1、判定词句+解释描述(句意)+分析(手法及效果)+作用(内容或感情)。

2、分析前人评价:表明态度+分析证据(意象、手法、主旨、情感)。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三)语言风格特色及叠音词: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为XX,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中,“XX”叠音词的作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诗歌的语言风格。多了解、多记忆常见的语言风格,然后注意答题步骤。其具体步骤为:第一步,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叠音词的应答步骤为:先结合诗句指出它描写了什么景,再说这景传达了什么情,最后说叠音词的表达作用(音乐性、节奏感)。

答题示例: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比较鉴赏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公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 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

答题示例: 禾 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病 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

答:不同(步骤一)。《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步骤二)。《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步骤三)。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答题示例: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个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请赏析这首诗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鉴赏诗歌的形象

(二)景物形象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

1、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答题示例: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步骤一)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步骤二)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步骤三)这是一首热爱田园生活的颂歌,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三)景物形象

(二)设问方式:

1、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2、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3、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

第一,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讲清景情关系。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作答时应注意区别,一般讲,借景抒情,是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词语句子;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为诗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没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至于以景衬情,则主要体现在乐景哀情的反衬上。

应答步骤:

1、通过描写XXX”氛围特点“表现XXX感情(对应设问1)

2、描述图景”氛围特点“形成什么样的意境(对应设问2)

3、景物”氛围特点“揭示感情”点出景情关系(对应设问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形象

(四)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形象)有何特点(特征)?

2、作者借助这个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方法点拨:这类题大多涉及的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此类形象,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写的类型;景物描写(事物情境、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战争、农事、狞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应答步骤:描摹图景+概括景象特点+剖析作者感情。

答题示例:鹧鸪天 [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 诗人用杜鹃的意象(步骤一),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步骤二)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解答这类试题有以下三个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表达技巧;

3、指出此种表达技巧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对于已经指明表达技巧的题目可直接进入第二步作答)

篇章结构 设问方式:

1、XX句在全诗有何作用?

2、XX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X诗在结构上有几个层次?

方法点拨:对行文结构的考查,是近年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一是开头,二是过渡,三是结尾。答题时要看清是在全诗中的作用,还是在上下文的作用。另外,注意诗歌篇章结构的有关知识:

1、属于开头部分的作用:①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统领全诗;②渲染描写奠定基调;③作铺垫或伏笔。

2、属于中间部分的作用:①承上启下,作过渡;②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3、属于结尾部分的作用:①卒章显志;②以景结情;③总结全诗,照应题目或开头。

应答步骤:先指出作用,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分条应答为适宜。

答题示例: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步骤一),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步骤二)。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表达方式: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与之相关的有: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设问方式: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2、诗人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3、这首诗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

4、如何从动静关系的角度欣赏本诗?

5、本诗从哪些角度来写X景的?

方法点拨: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而诗中最重要的是描写与抒情。描写的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相生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应答步骤:

1、怎样描写(描写技巧)+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2、抒情方式+用什么景抒(含)什么情(总分式或分总式皆可)+表达效果。

3、先确定何种手法或方式,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题示例: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一: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步骤二:析)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三:评)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三)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广而言之,与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同一概念,包含表情达意手段手段的方方面面,诸如:描写方法、抒情方式、写景角度及景情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托物言志;动静关系(以动定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这里我们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我们答题时应理解为广义的,即所有的艺术手法),包括正衬与反衬,联想和想象,虚与实,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扬与抑,明褒实贬,以小见大及对比、用典、铺垫、悬念等。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2、这首诗怎样抒发XX感情的?(是怎样来表现XX的)

3、这首诗在手法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我们应特别注意对题干的审视,要分清是对整体发问还是对局部发问,而后结合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来判定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形成,然后指出其对表现思想内容,强化思想感情,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

应答步骤:手法+手法的形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或情感)。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 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四)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些)修辞手法?

2、这首诗的XX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艺术)手法?

3、这首诗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方法点拨: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如此喻(效果:生动形象)、拟人(效果:语言整齐)、排比(效果:有气势)、夸张(效果:给人以强烈冲击的感觉)、借代(效果:简练、含蓄),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其次,要掌握修辞手法答题的规范:先明确何种修辞,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最后阐释其表达效果(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或表达了何种情感)。

应答步骤:修辞手法+手法形成+表达效果(刻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题示例: 章台夜思(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瑟: 琴瑟。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

答:“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一)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步骤二)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主要考查方向:(一)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二)对寻常词语的口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从语法角度、修辞角度和语言风格方面设题。具体有四种题型及其变格。

炼字(词)型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主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诗词中的甲字能换作乙字吗?为什么?

方法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口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口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应答步骤:该字句中含义+放入句中描述景象+该字形成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

(二)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说说诗中某一诗句的妙处)(前人认为某一句在诗中最有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看法)(某诗句有什么意味?)

3、分析前人的评价(和前两点有交叉),提问方式一般为:某人对此诗作过某种评价,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某人认为此诗有某种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方法点拨:这类试题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解答“诗眼”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要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应答步骤:

1、判定词句+解释描述(句意)+分析(手法及效果)+作用(内容或感情)。

2、分析前人评价:表明态度+分析证据(意象、手法、主旨、情感)。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三)语言风格特色及叠音词: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为XX,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中,“XX”叠音词的作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诗歌的语言风格。多了解、多记忆常见的语言风格,然后注意答题步骤。其具体步骤为:第一步,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叠音词的应答步骤为:先结合诗句指出它描写了什么景,再说这景传达了什么情,最后说叠音词的表达作用(音乐性、节奏感)。

答题示例: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比较鉴赏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公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 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

答题示例: 禾 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病 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6

1、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比喻:更形象具体与生动。

比拟:使读者觉得亲切,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强调和突出该事物;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等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

互文 :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

用典;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化用前人诗句: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与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反问:表强调等。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作用

古诗歌鉴赏答题误区 篇7

1. 语言拉杂不通——言不达意。

考生在答题时, 受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 没有办法将自己所想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组织表述。换句话说, 考生对诗歌理解并不差, 但答题很糟糕, 犯了言不由衷的错误。

2. 只翻译不鉴赏——滥竽充数。

考生在答题时, 根据自己的想法, 拘泥于原诗句, 不管题目要求, 只是把翻译诗句作为对古诗的鉴赏, 以应付各种类型的鉴赏题。这样答题的结果必然不合题目要求。

3. 读后感式鉴赏——不得要领。

考生误把对诗歌的语言、形象、技巧进行初步鉴赏, 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当做读后感来写, 进行阐发性的理解和发挥, 这也是不符合初步鉴赏和评价的要求的。

4. 贴标签下断语——脱离文本。

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 用一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句子进行回答, 没有对原文进行细致地分析。这样的鉴赏虽扣牢了题目要求, 但由于脱离了原文, 评定式的句子没有了依据, 这样的分析依然是不全面的。

5. 旁征博引展开——喧宾夺主。

考生生怕鉴赏不全面, 竭尽鉴赏之能事, 像写研究论文一般进行鉴赏, 引经据典, 旁征博引, 与原诗进行对照比较, 难免挂一漏万。

6. 生搬硬套拼盘——不伦不类。

整合诗歌鉴赏知识和答题方法 篇8

2007年湖北卷第一题:“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答案:“两诗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2007年山东卷第二题:“‘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案:“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上来,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2006年江苏卷第二题:“‘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同是考查对比手法,问法截然不同,先后有“表现手法”“艺术表现上的特点”“表达技巧上的特点”等说法,可谓异问同答。问题灵活多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重要的命题现象。

二、 困惑

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科学规范,经典题型俯拾皆是。上述所列考题,均在命题范围内设题,灵活巧妙而多变,开放性强。但也给考生复习、答题带来迷惘、困惑。

1. 对外延模糊的术语无法界定。诗歌鉴赏是久远的文学活动,流派众多,表达术语十分丰富,知识体系、概念外延多有交叉。一经搬上试卷,学术的多元化与高考一元化之间的矛盾显得突出。同一“表达技巧”,有的称“表达手法”,有的称“艺术手法”。在概念的外延上,有的资料认为,“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而有的资料则称,“表现手法”包括抒情方式、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这两种观念正好把“表达技巧”与“表现手法”颠倒过来。许多老师对此莫衷一是,学生更是无所适从。高考时,学生审题无定,一题多答,同题异答也在所难免。

2. 对鉴赏题同题异问现象难以把握。同为炼字题,问法各异。2006年的福建卷是“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江苏卷是“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江西卷“本诗的‘诗眼’是什么”。2007年四川卷是“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广东卷是“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等等。设题融品字与分析于一炉,复杂多变,异彩纷呈。加上平时训练题中不规范题目的扰乱,严重地干扰了考生鉴赏的视线,大大降低了复习效果和答题质量。

三、 整合

(一) 整合鉴赏知识。诗歌鉴赏学者如云,专著似海,体系丰富,博大精深。因此,为学生拨去概念上的迷雾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应以《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考试说明》为基准,进行必要的甄别与整合。

1. 概念的整合:弄清高考试卷上出现频率较高的概念外延的大小,概念之间的关系,重点弄清“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两个概念的外延及关系。

2007年《考纲》中对古典诗歌鉴赏要求的第一条就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一切文章手法统一在“表达技巧”这一概念之下。2007年《试题研究》第五辑登载了国家考试中心各省市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的分析文章,认为“表达技巧的考查将常考常新。围绕衬托渲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对比比喻、夸张拟人等”多角度地切入命题。显然,文章承接了《考纲》的说法,明确了“表达技巧”的“统治”地位。

弄清两者概念的大小之外,还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近两年除2006年江苏卷命题使用“表达技巧”这一概念外,其他许多省市的试卷差不多都是以“表现手法”来提问的,如2007年湖北卷第一题 “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安徽卷第一题“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等等,这些考题虽然涉及到的概念不同,但两者并无矛盾。譬如对比手法,它既指一种修辞方法,也指一种表现手法,两种含义都统一在“表达技巧”这一概念之下。也就是说,考查对比的第二种情况,既可以“表现手法”这一概念来设题,也可以“表达技巧”来发问。

2. 鉴赏题设置方法的整合(即命题规律),打通各类题的内在联系。

整合问题的设置规律。正如考查对比手法,可以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写作手法等概念设问一样,许多鉴赏题都是采用多变的形式设题的,复习时必须对这类命题进行归纳整合。譬如,考查“鉴赏形象”,绝大多数试卷都有涉及。2006年各地高考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两个点上,侧重于考生的读懂能力的考查,难度不高。2007年则偏重于诗人情感的考查上,设题也同样丰富多样。

整合命题形式。近年一般采用三种形式:① 局部把握,理解部分诗句的内涵与情感,如2007年北京卷、山东卷仅考查一句,而江苏卷、重庆卷则考查了其中的两句,也有考查一首词其中两联的;② 对诗的主旨、手法作整体把握,如2007年北京卷、湖北卷明确要求对整首诗作出鉴赏;③ 暗含在语言、形象或表达技巧中考查,如2007年全国卷中“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这样提问,考生分析诗人情感便有了抓手。

以上三个角度设题是近年来考查的规律,由此可见,鉴赏题本身一般会给出提示,即便没有给出提示,也在题目设计中指明思维的向度。这是考生答题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3. 整合诗歌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诗歌题材一般分为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怀古诗、登临诗、思乡诗、边塞诗、咏史诗和杂感诗几类。譬如2007年福建卷、重庆卷、安徽卷入选的均是咏物诗。这类诗常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借物自喻,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或特殊的心境。2007年江苏卷等则选了送别诗。这类诗表达情侣之间的依依不舍、缱绻缠绵的留恋,也写亲友之间的惜别愁苦;更常见的是表达诗人对友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2007年山东卷选用的是边塞诗。这类诗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达将士杀敌报国的意志、与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情,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也讽刺、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不同的题材常常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掌握其中规律,有益于我们对考题的准确把握,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在平时阅读和练习时做有心人,注重总结与积累,把握开启鉴赏大门的钥匙。

(二) 整合答题方法。

答题要求精准,必须讲究策略。譬如回答炼字题,应分类答题,区别对待:第一类是涉及全篇的字,要从解释每一句诗句出发,来印证这个字的妙处或意义;第二类只考查某字在某句中的妙处,答题必须解释其含义,以及在诗歌情境氛围、形象及强化作者感情上的作用。第三类题目是“可否置换他词”题,须从意境、形象、情感等方面分别讲清两者的优劣。

答题讲究步骤,表述要求清楚。如2006年福建卷:“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这类简析题步骤一般为:1. 准确指出使用的手法;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这种手法;3. 诗人借此手法传达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上一篇:大学校园青春励志征文下一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