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二轮

2024-09-23

古代诗歌鉴赏二轮(精选8篇)

古代诗歌鉴赏二轮 篇1

古代诗歌鉴赏06 二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分)(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答案】(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住”在词中出现两次,根据第一句“放江流去”和“截江流住”可判断“住”应为停驻、停留之意。感觉江水“住”,是因为水流平缓,这是一种视觉错觉。诗人由“愁”到“笑”,并不矛盾,因为是各有原因的。“愁”是因为“清山欲截江流住”,“笑”是因为青山不能截住江水。

二十七、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答: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答:

(2)答案 下片紧扣江行的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中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

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从描绘的景象找到突破口,更要注意诗词中直接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从整体上来看,这首词明显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词中上片中的写景为全词定下了基调,“白”、“红蓼”,“一蓑新绿”足以显示出作者对江行中美景的喜爱。而后在下片中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有酒便为家、任江南江北等,能够更明确地触摸到作者的思绪。

二十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1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1)踏。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诗歌题目是“访隐者”,主导是一种动态,对隐者的寻找,全诗中要从动作入手,可以找到“踏”字,将寻访的姿态尽相展现。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答: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3)、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对比分析能力。

A项与诗歌相同,都是隐逸情怀的表现,B项是对蜀道的畏惧以及对安宁的追求,C项是年老体衰的表现,D项是自我寂寞伤痛的表达。分析时对课本中所学诗歌的理解是关键。

二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岁暮①(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轻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洲(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并鉴赏其表达效果,须在整体理解上阕语意基础上重点分析这四个词的表达效果。

上阕仅用四句写出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其中“斜红叠翠”一句中,“红”指花,“翠”指叶,既点明色彩,又在修辞上属于借代,从而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斜”“叠”都指花叶的姿态,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答: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可遵循由景物到画面的顺序,并借助相关词语来完成。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处“形象”即“意境”,而“意境”具体映现到画面上。因此,意境有何物象(意象)组成,亦即画面有何景物构成。如此转换,则答案水到渠成。首先应找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的景物,其次,要判定这种画面或“意境”的性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为作者或诗人的内心情感在文本中的自然流露,“观点态度”则为好恶爱憎,其或隐或显,或直接或含蓄。但都蕴含在诗歌中。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⑴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可遵循由景物到画面的顺序,并借助相关词语来完成。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等。同时结合画面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处“景象”即“形象”,寓意即作用。而“景象”具体映现到画面上。因此,何种景象即何种意境?如此转换,则答案水到渠成。首先应找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的景物,其次,要判定这种画面或“景象”的性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十六、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古代诗歌鉴赏二轮 篇2

关键词: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答题失误,对策

诗歌鉴赏是学生考试的难点, 得分总是偏低, 影响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它也是复习教学的难点, 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很多术语和方法, 但学生答题时总用不上。于是在高考的二轮复习过程中, 师生往往把它与一轮复习混为一体, 系统、全面地过一遍, 使二轮复习沦为一轮复习的拷贝。导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二轮复习久教无果、久练无效。

实际上, 师生首先要明确一轮和二轮复习的区别。一轮复习往往强调对知识点的仔细过滤, 二轮复习则关注知识的网络化, 强调解题技巧, 注重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毕竟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参加高考, 所以在二轮复习中, 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将所学知识内化。

笔者通过仔细分析学生答诗歌鉴赏题时的心理过程和总体得分情况, 和学生一起认真反思其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 总结出学生的四种典型失误, 即读不懂、审不准、写不出、答不好, 并提出在二轮复习过程中的解决方略。

一、“读不懂”的解决方略——细品

很多学生在答诗歌鉴赏题时, 往往很草率地读一下诗歌, 就匆忙答题。试想, 若对一首诗歌不仔细品读, 认真玩味, 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就难以深刻。下面以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例, 谈谈细品诗歌的方法。

1.品标题。很多诗歌的标题本身就具有提示性, 认真分析就能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如例诗的题目就表明这不是写景, 而是写“感”。

2.定时代。各个不同的时代, 其诗歌一般有各自侧重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如盛唐诗多写边塞生活和山水田园, 中唐诗多揭露社会黑暗, 晚唐诗悯农怜民, 宋诗注重理议, 南宋抒发爱国情怀, 等等。如例诗就是一首理议诗。

3.看作者。诗人都各有创作风格, 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辛的豪放、柳永秦观的婉约、王维的诗中有画, 等等。朱熹是宋朝的理学大师。

4.懂内容。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虽不要求字字讲得清楚, 但必须读懂句子和关键的词语。如例诗中的“鉴”是“镜子”的意思, “渠”是代词“它”的意思。

5.明注释。注释往往是出题人给的暗示。如介绍写作背景, 可能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 可能是在暗示诗歌的用典或其意境。

通过仔细品读, 例诗其实是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 认为要不断认真读书, 不断汲取新知, 才能心灵澄明, 它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二、“审不准”的解决方略——慎思

学生在仔细品读诗歌, 全面把握诗歌内容后, 仍然不一定能答好题, 得高分。因为学生往往容易审错题, 导致答题失误。比如下面的例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正确答案是: 描写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 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部分学生审题时可能会出现错误, 将“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看成是“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其实“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指景物本身的特点, “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则指描写方法或技巧的特点。审题一错, 答案自然就错。

再如2014届贵阳市一模诗歌鉴赏的第9题:

数日 (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 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 又被云遮一半无。

宋诗富于“理趣”, 此诗三、四句诗人的情感表现得颇为跌宕且富于哲理,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有考生是这样答的:作者的视线由近及远, 在刚刚看到林中的山时, 却被云雾遮住了山的一半, 作者的心情也由舒畅转变为无奈, 三、四句诗表现了诗人虽心有余而力不足, 突出了世间万物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转,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告诫我们应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这位考生就忽略了题目中“情感跌宕”的提示, 把情感只答为“由舒畅转变为无奈”, 不能体现出跌宕变化的过程, 实际上情感的变化过程应是郁闷—惊喜—失望。

学生审题的常见失误还有对律诗诗句的赏析弄错颔联和颈联;题干中提出多个问题, 却只关注了其中一个;不能区别“怎样描写景物的”和“描写了怎样的景物”等概念, 造成失误。

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细心和全面, 抓住关键词语, 读懂题干。尤其对可能会引起误解的概念要反复推敲, 比较异同, 从而明确命题指向。

三、“写不出”的解决方略——熟记

学生读懂诗:审准题后, 应该说就可以答好题了, 但是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已学过的相关知识, 掌握的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术语, 到此时可能还处于散乱状态。对考纲要求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和常见术语, 不能有效地建立起联系, 连成一个系统、稳固的网络, 往往只能套用一些概念和术语。所以解决的方法就是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 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归纳、总结, 将知识系统化。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诗歌鉴赏常见术语的思维导图, 下面提供一个学生整理的供参考。

学生只要在以后的练习和考试中, 多次反复, 就基本能熟记并掌握相关术语, 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回答准确。

四、“答不好”的解决方略——巧答

学生在组织答案时, 如果语言不够规范, 则往往会出现“会而不对 , 对而不全”的情况, 导致得分不高。学生答题时一定要思路清晰, 巧用答题模板, 用语精准, 答案规范。比如2014届贵阳市一模诗歌鉴赏第8题 : 古诗讲究“炼字”, 此诗一两句中哪一个字练得最好?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有考生是这样答的:“欺”字。“秋风欺病夫”, “欺”即“欺负”, 写出秋风的萧瑟, 用拟人手法写出病夫身体衰弱的样子, 以诙谐的笔调把秋风肆虐的景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个答案总体较好, 但略有瑕疵, 如“萧瑟”一词就不够准确, 换成“肆虐”、“强劲”就精准了。另外, “写出病夫身体衰弱的样子”中“写出”换成“突出”最好。

学生在答题前, 最好先想好, 注意答题的规范性:不写错别字, 不出现语病;用词准, 语句顺;用语“专业”, 有针对性。注意鉴赏不是叙述大意, 不是翻译。不要随意联想, 避免画蛇添足。还要牢记答题模式: 这首诗歌采用了…… (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 技法 , 写出了…… ( 意象) 特点, 表现 (或突出) 了……思想 (感情) , 起到了……作用。

古代诗歌鉴赏二轮 篇3

一、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对学生复习效果的调查,以及对学生考卷的分析,我们发现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热情

一轮复习的诗歌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对单调枯燥,往往只是根据题型讲解答题思路,让学生牢记知识点和答题术语并大量做题,导致学生对诗歌复习产生厌烦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诗歌应有的激情。

(二)不少同学缺乏静心品读诗歌的耐心

学生看到诗歌后往往粗读两遍就直接做题,缺少精心品读理解的过程,导致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诗歌内容。如南京市、盐城市2016届高三一模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

避地寒食 韩偓

避地淹留已自悲,况逢寒食欲沾衣。

浓春孤馆人愁坐,斜日空园花乱飞。

路远渐忧知己少,时危又与赏心违。

一名所系无穷事,争敢当年便息机。

[注]当年:壮年。息机:息灭机心。

第1题为“诗中作者言愁,有哪些具体缘由?”本题是典型的内容考察题,难度较低,认真品读诗歌不难得出答案“恰逢寒食,淹留异地,知己稀少,时局艰危,孤身一人”。但遗憾的是,不少同学没有注意到“时危”一句,在阅读时只是迅速地在每一联中划出关键词“淹留”、“寒食”、“孤馆”、“知己少”,自认为“回答已经很完整了”,其实细心品读的同学是不会遗漏“时危”一词的。

(三)无法深入体会和全面把握作者的情感,或理解有所偏差,或理解不全面

如《避地寒食》的第3题为“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答案为“—方面感慨为功名所累,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壮年就息灭机心的不甘。”本题3分,全市均分只有0.67分,可见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解读存在很大问题。不少同学反映不懂“争敢”之意,造成理解上的困扰,还有同学没注意到注释中的“当年”之意,由此看来,对情感心理把握的不到位还应归因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到位,与前一个问题属同一根源。

(四)教学过程中对某些鉴赏术语未能准确辨析

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混淆一些鉴赏术语,如白描与细描、反衬与对比、反衬与烘托、比喻与象征等等。如《避地寒食》的第2题为“请简析本诗颔联运用的手法及其妙处”,正确答案为“借景抒情,表达孤馆独坐之愁。上联以浓春盛景反衬,下联以斜日空园之景烘托。”很多同学只能笼统答出借景抒情,不能再细致地分辨反衬与烘托两种手法的不同,导致得分不高。

(五)审题能力欠缺,导致答题思路有误

不少同学缺乏认真审题的能力,在大量的题目训练中并未能真正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规范和答题思路,所以即使读懂了诗歌内容,也自认为答对了题目,但最终仍得分不理想。如2016届苏北四市高三一模中的诗歌鉴赏题:

蝶恋花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其中第3题为“全词以‘愁字贯穿始终,请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乍看此题,是梳理诗歌脉络,仔细审题,可以发现此题考察的是诗歌表现情感的方法,即“本诗从头到尾是如何表现愁情的”。如果学生调动诗歌几种抒情方式的知识储备,不难写出此题答案“首先借和暖春景反衬浓愁,接着通过几个生活细节多方面刻画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愁情,最后以‘独抱浓愁直抒愁情”。但事实上,学生回答此题时错误百出,或缺乏条理性,或缺少言简意赅的鉴赏术语,如有同学如此回答:本首词先通过景物写愁,再通过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写愁。通过该回答可以看出学生读懂了诗歌,但回答不够细致和规范。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孤立存在的还是有共同的根源?如何在诗歌鉴赏二轮复习中克服这些问题,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或许我们应该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自身特点和高三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入手来探索。

二、二复习轮需要什么

诗歌是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文学体式,既富有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又具有意象丰富形象可感的图画美,更有或含蓄缠绵或炽热强烈的情感美,可以说,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这种高贵的文学样式要求我们即使在高三复习教学中也应摒弃应考模式下的被动与机械,还诗歌以本来的面目,从诗歌自身特点出发来理解和鉴赏诗歌,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那么,二轮复习需要什么?下面从三个角度谈谈笔者的反思。

(一)保持诗歌鉴赏复习的热情

应考模式消磨掉了学生对诗歌应有的热情和兴趣。理想的教学状态应该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状态,保持对诗歌的热情甚至激情。而学生的热情往往来自感官的刺激,所以针对学习主体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应该通过诵读、聆听、想象、描述等方式,调动多重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深入感受诗歌的情景美。

(二)进入钻研状态,进行总结提升

高三毕竟是特殊的学段,如果高一高二学段重点在于理解感受,那么高三的重点在于鉴赏评价,而鉴赏评价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钻研能力。也就是说,要努力让学生沉浸其中,既能享受诗歌带来的各种美的体验,又能对诗歌的内容及表达进入钻研状态,从而到达总结提升阶段。

(三)我要学什么,我还要学什么

高三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学习中强烈的功利性和针对性。大部分学生很清楚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弱项,尤其在诗歌复习中,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牢固,哪些题型还不太会解答,哪种类型的诗歌对自己来说是鉴赏难点等,学生比老师要了解得更清楚。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决定学习内容,让他们清楚“我要学什么,我还要学什么”。

三、二轮复习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鉴于一轮教学的实践和反思,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师生共同探索出以下几种复习策略。

(一)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散文化扩写,再现诗歌的画面美和情感美

由于其语言的凝练性,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往往需要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补充,才能深入理解和体会。在教学中,让学生尝试用优美细腻的语言再现诗歌的画面美和情感美,也正符合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学习理念。实践证明,尽管会有误读的情况,尽管文笔很稚嫩,但学生很喜欢这种扩写古诗词的学习方式。

如《蝶恋花·离情》(2016苏北四市一模),有同学如此扩写:

“丝丝暖雨,习习清风,送走了冬天的寒意。柳叶长出了,如妩媚的眼,梅花怒放了,如嫣红的腮,春天啊,她悄悄地来了,我却被这春意撩拨起了愁怀。亲爱的人儿不在身边,我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忍不住泪水流下脸颊,弄残了香粉,打湿了花钿。在美丽的春光里,我也试着穿上那金丝缝成的夹衫,但为何我还是毫无兴致?唉,我整日斜靠在枕头上,无情无绪,把你送我的凤钗都压坏了。罢了,罢了,还是去梦里寻你吧,可是啊,浓浓的愁思让我彻夜难眠,索性起身,在深夜里呵,一边拨弄着灯花,一边心里想着你。”

再如《春怨》(2016扬州市一模),原诗如下: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其中两位学生如此扩写:

1.纱窗外渐落的夕阳将天色晕染成黄昏,我独自一人在这富丽堂皇的深宫中感受着黄昏带来的幽伤,满面泪痕却无人知晓。寂寞空旷的庭院里,只有一棵开满繁花的梨树,一阵晚风吹来,雪白的梨花随风飘零,却总飞不出那深锁的宫门,最终眼看片片梨花萎落满地。

2.撩起纱窗,夕阳西下,渐近黄昏。屋里见不到别人,揽镜自照,只看见自己的泪水默默流下的痕迹。一人孤身寂寞怅恨难解,来到空荡荡的庭院,却倍增自己的伤怀。春天终究还是要离我而去了,片片凋零的梨花把我的愁绪铺满了一地。

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改写时有自我代入感,能设身处地感受主人公的情感,把诗歌中的视觉、听觉、心里感觉等多感官因素贯通。多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的扩写过程渗透了想象、认识、评价和感悟,与泛泛读几遍再做题相比,增加的不仅是对诗歌深入的理解,更是对诗歌的文化知觉。

(二)利用好诗词鉴赏辞典,了解鉴赏思路,积累鉴赏术语,尝试写鉴赏文字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词典》和《宋词鉴赏辞典》融文学赏析读物和工具书于一体,其赏析文字清晰明了,繁简适中。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每人必备这两部辞典,每天利用早读或晚读时间仔细阅读一两篇鉴赏文字。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了解了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积累了一定的鉴赏术语,然后再尝试针对一首陌生的诗歌写简短的鉴赏性文字,不求文采斐然细致深入,只求对诗歌的内容和手法有基本客观的理解。

下面是学生在做《春怨》(2016扬州市一模)时随堂写的两段鉴赏文字:

1.本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夕阳西下,女主人公空对着无人的金屋与满地的梨花默默流泪的场景,语言与意境凄美,形象地体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幽怨。全诗由主人公在纱窗看黄昏日落起笔,夕阳西下之景渲染了压抑的氛围,奠定了全诗幽怨的感情基调。第二句由描写屋内景象承接,了无生气,引人落泪。第三句又转至庭院,运用拟人手法,说庭院寂寞,实际是写自己寂寞。第四句对院中梨花进行细节描写,由景物开篇,最后又由景物描写结尾,与题中的“春”与“怨”二字都十分贴合。

2.本诗是一首宫怨诗。通过景物、人物的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位内心孤寂幽怨的女子形象。首句环境描写,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第二句用典,借用金屋藏娇的典故,点出女主人公的身份,暗示其长门深锁的结局。末两句写暮春时节院中梨花遍地的情景,暗示女主人公年华将去,独锁深宫,抒情婉转,情韵兼美。第二句中主人公因孤独而垂泪,亦无人看到,与末句中的暮春落花、首句中的黄昏,层层晕染,情深意远。

再如2016年扬州一模卷的诗词鉴赏。原词为:

苏武令 李纲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下面是学生随堂完成的鉴赏文字:

上片由景开篇,勾勒出一幅边塞荒寒凄冷的画面,给全词奠定了悲伤的基调。接着叙事,二帝被俘,杳无音信,表达作者对君主和国家的担忧。接着通过虚写,回忆以前自己在朝堂前任职宰相,慷慨激昂,踌躇满志,然而如今却没能实现抱负,今昔对比,将心中的失落愁闷表现出来。下片用典,方叔召虎平定叛乱拯救百姓,而如今却没有人相信我的能力和我的一片丹心。表现此人想报效国家平定战乱的丹心和无人理解支持的痛苦。最后,通过想象虚写,希望自己拥兵十万,来横扫敌军,收复失地,迎回二帝,表现作者壮志报国的决心。

与扩写诗歌相比,写鉴赏性文字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一些,需要运用相关术语,精心组织语言,从内容、手法、情感等角度对诗歌从全体到局部进行客观理性全面地分析。

(三)学生自设考题,互考互评

在做了大量考题,掌握基本的题目类型后,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出题,互考互评。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也颇受学生欢迎,而且比较有效。在出题的过程中,同学们会认真思考出题的角度、答案的设置、评分的标准,这其实是一种高难度的鉴赏训练。如2016常州一模卷《春怨》,学生出题及回答如下:

1.本诗中的主人公有哪些怨?答:独居的孤独寂寞之怨;哀怨春日将近,惜春之怨;年华逝去的愁怨;心上人迟迟不来的思念之怨。

2.首句有何作用?答:交代时间和环境特点,渲染暗淡的氛围,烘托阴郁愁怨的心境。

3.本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答:孤独寂寞、哀怨惆怅的深宫女子形象。

4.题为“春怨”,但诗句中并未见“怨”,诗歌是如何表达“怨”的?答: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渲染主人公的怨情;通过人物的神态心理直接表现其怨情。

再如扬州卷《苏武令》,学生出题如下:

1.简要分析下片的表达特色。答:用典,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想象,虚实对比,用自己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情形反衬现实中遭受排挤、报国无门的愤懑和无奈。

2.词中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答:对国君的思念和担忧;报国无门的愤懑;遭到排挤、无人理解的痛苦抑郁;希望被重用、能杀敌报国的渴望与决心。

学生经过扩写、鉴赏和出题三步骤之后,对于试卷上《春怨》和《苏武令》原题的解答,也就水到渠成,正答率较高了。

(四)梳理知识清单,通过写质疑条解决疑难问题

在第一轮复习中,很多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都已经讲解过,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尽相同。为了加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要求学生梳理自己的知识清单,并写质疑条,即哪些知识我掌握了,哪些知识还很陌生或掌握得不熟。如有同学的质疑条上写“什么是白描手法”、“烘托与衬托的区别是什么”、“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有何联系”、“对比和反衬有何不同”、“炼字题如何解答”等等。同时老师也会写一些质疑条,全班通过交换质疑条,查找相关资料,师生之间互相解答,共同提高。通过几次质疑条的大收集,学生自己确实解决了诗歌鉴赏中的不少疑难问题。

(五)开设诗歌讲坛,学生自选课题,进行备课授课

为了打破高三单调的复习课模式,我们请学生走上讲台,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类型或熟知的题目类型进行讲解授课。这种讲坛区别于高一高二的介绍式演讲,开讲的同学会在课前先自己认真备课,再和老师共同研究确定讲义,然后进行班级授课。上课过程中力求生动互动,力求有方法有总结,力求使同学们真正获益。已经开讲的有如下课题:“那些年被贬谪的诗人”、“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怀古咏史诗”、“登高诗”、“边塞诗的特点”、“诗歌中景与情的几种关系”、“炼字题的解答”、“诗歌鉴赏最常考的表现手法”等等。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深入钻研并透彻掌握。

古代诗歌鉴赏二轮 篇4

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

一、考纲解读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也是高考试题中一种最为常见的题型。诗歌鉴赏考查的形式主要是主观题。

从命题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物形象的概括与赏析、意象的赏析以及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图画赏析等。

从命题形式上看,考查的试题多种多样,主要有:概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概括景物特征、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比较两首诗中描写的景物形象或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

二、知识归纳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融合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景或物。人物形象分析

1、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2、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4、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景物形象分析

1、概括景物特征

2、赏析景物形象

3、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例题剖析及方法指导

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 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6分)(1)、答案: 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蝾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分析景物形象方法指导

1、概括景物特征

2、分析意象,感知意境。

3、注重想象,补充空白

4、分析手法,概括形象(2)、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依”,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抽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 1

创作的高雅情趣。

分析人物形象方法指导

1、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2、知人论世,感知环境与处境

3、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重视转换,概括形象。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①舞剑台。

⑴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首联描写登盘山所见所闻:军营号角凄厉悲鸣,仿佛漫山草木也枯黄凋落了;云海之中,陡峭的山峰像洞开的石门。描绘了一幅典型的北方边塞风光图。颔联描写了霜天,衰草,朔风,落叶,归鸦。渲染了边塞的肃杀、悲凉的氛围。⑵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本诗通过对盘山山顶的描写,刻画了一位保家卫国、渴望建功立业的军人形象。颈联,写诗人的决心,只要自己手中的兵器能够遏制战争,哪怕一生守卫边疆也没关系。尾联,勒名峰、李将军舞剑台等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

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道上 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简析“卢生”在诗中的作用。

答: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之语言教案

一、考纲解读

1、考点解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从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方面考查,要求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揣摩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2、考查内容: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表达的情感、营造的意境等。

3、考查形式:炼字炼词。赏析“诗眼”。赏析炼句。赏析语言风格。

二、知识归纳

品析诗歌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歌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词,赏析全诗中最能点明诗歌主旨的字词。品析诗歌中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句子。品析诗歌的语言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所显示出的格调和特色。

理解诗歌中关键诗句的含义。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描写的画面。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刻画的人物形象。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营造的氛围。赏析诗歌中关键诗句表达的诗人情感。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意象语言、象征语言和情感语言以及语言特色。

三、例题剖析及方法指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答案解析:

1、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2、“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诗歌语言鉴赏方法指导

1、理解词语意义,关注字词用法。

2、品味诗句句式,赏析表现手法。

3、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诗人情感。

四、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三岔驿 杨慎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1、赏析诗中“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的意蕴。

2、请简要分析“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的语言特色。答案:

1、这两句的意思是,古往今来无数追名逐利之徒,升沉出没,荣辱变化,往往一梦醒来,黄粱未熟。这两句话既是诗人宦海沉浮、遭遇坎坷的辛酸自白,更是诗人推己及人、对古今文人官场沉浮的概括。表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明了名利不过是一时之荣,繁华只是瞬间,只有时空才是永恒的哲理。表现了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对比。两句诗用朝与暮、来与去相对比,描写了诗人当年看到的某些官员极盛时的洋洋自得之态和衰落时的寂寞清冷、颓唐丧气之境。叠词。用“扬扬”与“寂寂”表现某些官员宦海沉浮的状态,生动形象。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哭陆秀夫 ①方凤

祚微方拥幼,势极尚扶颠。

鳌背舟中国,龙胡水底天。

巩存周已晚,蜀尽汉无年。②

独有丹心皎,长依海日悬。

注:①南宋恭帝降元后,陆秀夫等先后立赵晸、赵昺为帝,继续抗元。后被围攻,陆秀夫背着幼帝跳海殉国。②周最后分为西周和东周,封于巩的东周最后为秦所灭,而后曹丕废刘协称帝,汉亡,而刘备建元章武,史称蜀汉,四十三年后,灭亡。

1、本诗首联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2、本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首联的诗眼是方和尚。方是刚刚的意思。因为南宋恭帝降元,南宋倾覆,此时陆秀夫在危难拥立幼主,以延宋祚。方字一方面表现诗人的赞誉之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无力回天的悲哀。尚字,是还仍然的意思。在国家局势这般险峻的时候,他还拥立幼主,坚持抗元,表现了他的浩然正气。

2、亡国的哀伤之情。就像周室、蜀汉灭亡一样,从此宋室沦陷、不复存在。对陆秀夫的赞美之情。国家破忘了,但独有这一片皎洁的丹心伴随这高悬于海上的红日,将永远照耀着千秋万代。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

一、考纲解读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高考设题中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把握一个基本原则既可: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或哪一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3)这首诗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

二、知识归纳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古诗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等。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 4

手法,可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可以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如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三、例题剖析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该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

(第一步)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第二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欲别频啼四五声”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

(第三步)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归纳答题步骤:

①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 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分析)

③ 此手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用,主旨)

3、归 纳 总 结:

(1)、诗歌鉴赏三环节:读懂诗歌——审清题意——答出规范

(2)、答题三步骤:准确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一手法的——运用这一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起到了什么效果。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来打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这首诗景中含情(1分)。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的活动。(1分)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2分)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2分)

参考答案2:这首诗借景抒情(1分)。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1分)。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2分)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雨后池上

刘 敛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请从动静结合角度说说这首诗的表达(构思)方式。

参考答案:前两句是静景,给人一种轻淡平和的心理感受。后两句,由静入动,给人强烈的动感,好像是赏景进入了高潮(如同小说的高潮),透露出作者内心由衷的喜悦与赞叹,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

五、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教案

一、考纲解读

从近几年的高考真题看,古诗词鉴赏题中“情感型”试题特别受命题者青睐,而且分值较高。只有准确感受作者在诗词中的情感,才能从更高层面品味、鉴赏诗词,故考生对这一类型的试题不可小觑。该题型的命题形式一般分为三类:

1、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词)中表达的感情;

2、这首诗(词)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

3、某一情感在这首诗(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当然题目设置并不囿于上述类型,有时它和其它题型一起出现,有时也不需要去具体分析这种情感。考生应根据试题的设置要求去准确作答。

二、知识归纳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三、例题剖析及答题指导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瞑,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璧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1、参考答 案 :

作 者 在 词 中 表 现 了 思 家、孤 寂 的 心 情。(2分)上 阕 写 作 者 站 在 庭 院 等 候 亲 人 的 消 息  但 盼 来的 只 是 “ 无 雁 影 ”; 下 阕 写 作 者 本 想 借 酒 浇 愁,酒 醒 之 后,却 愁 上 加 愁,于 是 感 叹 不 已,使孤 栖 之 愁 更 深 一 层。(3分)

2、答题指导(1)、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2)、解题格式:

一、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二、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3)、答题要领:

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3、答题要领

1)、抓住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2)、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语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3)、抓住题材类型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有大体相同之处。因此,若能判定一首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伟)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现“乐情”,“哀景”则表现“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5)、抓住典型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所以必须注意分析诗中意象来揣摩诗人情感。6)、抓住注释

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作一表格: 注释分类

所暗示内容

介绍作者背景

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 介绍别人评价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

采桑子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五、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诗歌鉴赏综合训练教案

一、考纲解读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知识归纳形象人象景象物象答题步骤炼字三鉴赏语言炼句语言特色修辞表现手法技巧表达方式篇章结构作品的思想情感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释字义绘形象析效果答题步骤描绘画面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景---境----情---技)答题步骤明手法阐运用析作用

三、典例剖析: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一)从形象的角度

诗歌中描写了那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6分)

诗歌写了夏风、夏日、初生的燕雀、花枝的舞蝶、结网的蜘蛛,月光,疏帘溪声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恬静和谐、生机盎然的意境。

变式1:诗歌中描绘那些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6分)

夏日的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的小燕雀,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

变式2:诗歌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景顺序?营造出怎样的意境?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写景顺序” 角度:全诗景物描写的顺序是由白天到夜晚。(时间顺序)

(二)从语言的角度:

颈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6分)

“邀”、“纳”二字运用精彩;“邀”,邀请之意,;“邀”字采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容纳之意,“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这一联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传达出作者的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写出心境的清闲。

变式:颈联中的“邀’和”纳“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为什么?

(三)从技巧的角度: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手法描绘夏日之景?(6分)

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或视听结合的手法。如:视角----夏日的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的小燕雀,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听觉----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

变式1:从动静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变式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描绘夏日之景? 变式3:这首诗写景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变式4: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

(四)从情感的角度:

问: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本诗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诗歌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以事走郊外示友 陈与义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秋又归。

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往来屑屑①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表。

【注】①屑屑:劳瘁匆迫的样子。

(1)简要赏析颈联“瘦”和“微”两字的表达效果。(6分)答:“瘦”表现鸿雁万里奔波,消瘦无力,是作者奔波劳碌的形象写照。“微”写出暮色苍茫中昏鸦归去的寥落的景象,暗含作者前途迷茫之感(或:表达了作者漂泊孤寂之感)。(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主要表达了诗人奔波劳碌、壮志难酬的无奈。首联直言多年来壮志难酬,岁月空逝。中间两联融情于景,表现自己奔波劳碌、黄尘满面,秋日依然无法归去的迷茫。尾联以友人“应笑”更显无奈。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欧阳修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上片叹春日之迟暮,春光不能留驻,引出个人的伤感。下片通过叙述在长安“买花载酒”想起在家乡桃李,直抒胸臆,强化思乡和思亲之情。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两种简要赏析。(6分)

古代诗歌鉴赏二轮 篇5

一、基础知识

1.(2013·原创)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木讷(nè)小觑(qù)..

棠棣(lì)自怨自艾(yì)..

B.悭客(qiān)笃信(dǔ)..

压轴(zhóu)动辄得咎(jiù)..

C.落枕(lào)远岫(xiù)..

搪塞(sè)不容置喙(huì)..

D.逡巡(qūn)侪辈(chái)..

饮马(yìn)怏怏不乐(yāng)..

答案 C [A项,棣dì;B项,轴zhòu;D项,怏y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笑靥 水蒸汽 攻城掠地 毕其攻于一役

B.娥眉 百叶窗 戮力同心 吉人自有天相

C.部署 名信片 展露头角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D.辐射 座右铭 优哉悠哉 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答案 B [A.汽—气,掠—略,攻—功;C.名—明,展—崭;D.悠—游。]

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尽快转变不当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已经成为________。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深入________儒家思想中生态方面的智慧,对当代中国,________对全人类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A.十万火急 挖掘 以至B.十万火急 开掘 乃至

C.当务之急 开掘 以至D.当务之急 挖掘 乃至 答案 D [十万火急: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多用于公文、电报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一般作主语、宾语。据此应选用“当务之急”。挖掘:挖,掏;引申为深入开发,探求。开掘:大规模挖掘;文艺上指对题材、人物思想、现实生活等深入探索并充分表达出来。据此应选用“挖掘”。以至:①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

伸,有“一直到”的意思。②用于下半句开头,表示上述情况所达到的深度或结果,有“甚至”的意思。乃至:有“甚至”之意,表示事情所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形式上并列,内含递进意。据此应选用“乃至”。]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是曾被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把昔日一条条“酱油河”变成汩

汩清流,化学需氧量浓度从几百、上千降到20毫克/升,治理类似的水 污染问题,不少发达国家花了上百年,南水北调工程用了11年就能实现。

B.军队将目光投向了高校,理由很简单:大学生群体不仅提供了庞大的兵

源,更是引进高水平人才、提高军队整体素质的重要“富矿”。也是军队转型的骨干力量。

C.这是正在创造的治污奇迹:东线9年攻坚,沿线河流化学需氧量平均浓

度下降85%以上,氨氮平均浓度下降92%,水质达标率从5%提高到80%。水清了,草绿了,有鱼了,干线水环境明显改善。

D.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招商引资你追我赶、先行先试

顺势而出、生态工程稳步推进,4 400万江西儿女正在努力描绘富裕和谐秀美江西这一壮丽画卷。“鄱湖战略”给了赣鄱百姓一个又一个惊喜。

答案 C [A项“20毫克/升”后的逗号改为句号,冒号的提示范围到此为止,所以用句末点号。B项“富矿”后的句号改为逗号,冒号的提示范围一直到该句句末。C项正确,注意了冒号的提示范围。D项“壮丽画卷”后的句号改为冒号,最后一句是对前文总结;同时所有的顿号都要改成逗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莫言跟世界大师级作家如马尔克斯等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由于 文学特殊时代的偶然性,使莫言增加了获奖的概率。

B.沈从文笔下湘西人的生活方式,隐含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和价 值观失落的痛心,表现出对重建民族品德的希望所在。

C.菊花姿容美丽,品性高洁,又由于它正逢农历九月开放,自然地与重阳 节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D.自“低碳经济”概念提出以来,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发展

低碳经济,真正关注民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答案 D [A.成分残缺,去掉“由于”。B.句式杂糅,或者说“表现出对重建民族品德的希望”,或者说“是重建民族品德的希望所在”。C.“菊花”“成为„„习俗”搭配不当。]

二、名著阅读

6.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卫是一个遗腹子,母亲改嫁后,在继父家受尽虐待。母亲死后,继父

把他送去当童工。大卫历尽艰辛,找到世上唯一的亲人(他的姨婆)。在 姨婆的培养下,大卫刻苦上进,终于成了一位有成就的作家。(《大卫·科 波菲尔》)

B.贾迎春,贾珍的妹妹,贾府四小姐。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 漠的性格,心冷嘴冷,后入栊翠庵为尼。(《红楼梦》)

C.堂·吉诃德劝说一个又矮又胖的名叫桑丘的农民当自己的侍从,并许诺将 来征服个把海岛后就封他做海岛的总督。桑丘家里很穷,正想出去碰碰 运气,于是就答应了堂·吉诃德的请求。(《堂·吉诃德》)

D.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

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又名“八阵图”),幸得诸 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三国演义》)

答案 B [迎春改惜春。]

三、古诗文填空

7.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

(1)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_____。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2)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则刘病日笃;________________,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4)云无心以出岫,________________。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________________,而倔起阡陌之中,________________,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贾谊《过秦论》)

答案(1)天涯霜雪霁寒宵 三峡星河影动摇(2)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臣欲奉诏奔驰 欲苟顺私情(4)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5)蹑足行伍之间 率疲弊之卒

四、诗歌鉴赏

8.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帐 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 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是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动静角度,“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②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③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

(2)原因:妻子即便寄来了春装,但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2)①炼字。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茂盛而美丽的春草,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③比拟。“山衔落日”,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④借景抒情。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 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洛阳南渡后第二年的除夕。

(1)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来看,第二句中的“意”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评价这首诗“结有神致”,你认为尾联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曾经遭逢战乱、亡国南渡的无奈和感伤,漂泊异乡而眼下暂得欢愉的慰藉和吃惊。

古代诗歌鉴赏(一) 篇6

抒怀类

一、写景抒情类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 ①红蓼:生在水边的蓼草,花色浅红成穗。

(1)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桥晚望 孟 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1)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人有云“孟诗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请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立秋前一日览镜

李 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①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1)本诗运用的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较为复杂的,请根据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诗人的情 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郊行 袁 枚

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带雨画清明。杂花香自空中至,野草根从旧处生。小鸟啼咽催布谷,老牛牵犊学春耕。劳劳官走江城北,争怪长条目送迎。

(1)本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手法和内容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野草根从旧处生”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揭示的不同哲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春思 严 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1)这首词的上片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比较“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与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异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咏物抒怀类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九首(其一)[明]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 ①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自选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请简析“芳心犹卷怯春寒”中“犹”字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歌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 ①本诗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为林黛玉所吟。②欹:通“倚”。③沉音:低声吟咏。④秋心:合写即为“愁”字。⑤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⑥平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1)这首诗是怎样写菊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抒发了所吟之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注 ①本词作于南渡之后。

(1)请找出这首词中直接写作者“情怀”的一句,并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叠句“梧桐落”有怎样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1)请分析颔联描写牡丹的角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中“牡丹”有什么象征意义?请结合李商隐的生平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 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于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上片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①动静结合。“纹缬乱”说明波纹荡漾;“双尾”“玉刀”“明”说明鱼是跃出水面之鱼,在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写出了鱼的特征;“白鱼”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与星空倒映在一处的优美境界。(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2.(1)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冰、陌上、榆柳、楼阁等意象,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凄清氛围: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2)结尾照应前文:积雪与冰初结呼应;气氛以行人绝迹为铺垫;直见以榆柳萧疏为条件。尾句既增添了画面的亮度,又写出了明月照嵩山积雪的壮观景象,以宏阔之语收束,有画龙点睛之妙。故结尾最奇。

3.(1)比喻。诗人以雪喻白发,借“两鬓雪”的具体形象,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遭遇和对前途的怅惘。这样既明白浅显,又含有深意,使全诗既有具体形象,又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2)这首诗饱含诗人对岁月如梭的感慨,表达了他对人生的体验。美好年华已逝而功业未就,自己对着镜中如雪的双鬓无望地叹息。这无望,也使诗人由悲哀转为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也才有了“明日对秋风”来倾诉一生的辛酸和无限的苦涩。4.(1)诗人村行本是“野兴长”,却触景生情,看到“村桥原树”,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因此“忽惆怅”。前后的情感变化,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运用了对比(衬托、映衬)、拟人的手法,通过对“晚籁”、山峰、“斜阳”、落叶、“荞麦花”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香、格调亮丽、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景图。

5.(1)诗人紧扣“春日”二字,采用了由远及近的手法,通过嗅觉、听觉与视觉的转换,将青山、花香、野草、小鸟、老牛等意象组织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快、生机盎然的春日画面。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的是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根从旧处生”揭示的是一切复活的事物都是借助了旧的基础。

6.(1)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先以园中花繁蝶乱、春意盎然,暗示思妇因怀人而心烦意乱、无意游赏的心情。再以碧池澄澈无一物,落花满径来衬托思妇内心的空寂、孤独、失落之感。

(2)共同点:都以衣带宽缓间接表达因思念而形容消瘦。不同点:前者还以“恨游丝短”

反衬自己情意之长,表意较后者含蓄委婉;后者直言“终不悔”,表意直接明了。7.(1)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的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8.(1)“犹”字不仅明写芭蕉当时的“芳心未展”,而且暗指它将来的充分舒展,同时与末句的“会被东风暗拆看”遥相呼应。

(2)比喻。首句以物喻人,把未展芭蕉比作“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亭亭玉立的美丽的联想;第二句以物喻人,巧用暗喻,把未展芭蕉比作芳心未展含情脉脉的少女;第三句则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联想丰富而优美。

9.(1)与一般的咏物诗不同,本诗并未直接状菊,而重点刻画咏菊之人,构思巧妙,写法独到。一是妙用衬托手法,先以吟诗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来侧面烘托菊之迷人,然后以霜与月来衬托菊的丰姿和神韵。二是用典,以陶渊明事突出菊的高洁风骨。(意思对即可)(2)诗歌前两联描写咏菊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流露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颈联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哀怨凄苦之情;尾联借典明志,流露出坚守高洁的情趣。

10.(1)示例一:“断香残酒情怀恶”,这一句直接写词人“情怀”,该句贯穿笼罩全篇的感情。“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落”“又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无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示例二:“又还寂寞”是直接抒情。突出表现了词人失去亲人、远离故乡长期郁积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等复杂难言的心情。“又还”一词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使全词意蕴深广)。

(2)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落叶片片,像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脆弱的心灵。词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愁绪一下子涌上心头。

11.(1)上句从视觉角度描写牡丹:那点点水珠滴满花冠,如同泪洒玉盘,令人伤感。下句从听觉角度描写牡丹:那潇潇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人睡梦。

(2)牡丹象征遭受打击和排挤的诗人。李商隐少有才华,有理想追求,但屡受打击,有志难酬,就像诗中的牡丹,为雨所败。诗中的牡丹正处于万里阴霾的环境中,生气荡涤殆尽。想必日后遭受的摧残将远甚于今日。诗人悲叹牡丹,实际上是在悲叹自己。12.(1)对比。飘荡的“旧苑”(故国)春来,依然一片草木荣生,青葱馥郁,含烟吐翠,丝毫

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弱其生机。作者将杜鹃在“他山”(异乡)啼血与此构成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自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古代诗歌鉴赏四部曲 篇7

一、审清题目

古人云:“题者, 额也;目者, 眼也。”题目犹如窗户, 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 猜测到其思想感情, 进而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鉴赏诗歌更是如此, 可以说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它往往能揭示诗歌的内容或题材, 使我们获得一些重要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我们理解诗歌很有帮助。比如通过审题, 我们可知陶渊明《归园田居》是一首田园诗,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 杜甫《咏怀古迹》是一首怀古诗。此外, 题目有时还告诉我们诗歌创作的时间、事件和主旨等内容,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从“送李胄”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在送别友人, 从“暮雨”我们可以了解到时间及天气的状况;又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题目中“冬至”点明了特定的时间, “思家”揭示了此诗的主旨;再如唐代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左迁”指被贬谪, 说明了此时作者内心的愁苦和愤懑。所以说审清题目对把握诗歌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知人论世

在诗歌鉴赏时, 首先要关注作者, 寻找一些背景提示, 了解诗人的资质禀赋、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性情爱好等, 这对于深入了解诗作思想情感很有帮助。同时, 个人又是社会时代的产物, 每个时代都会在个人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知人主要是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及创作风格, 如杜甫忧国忧民, 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 诗风潇洒。论世主要是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社会生活。如南宋偏安江南, 中原沦于敌手, 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其实, 阅读不能仅仅读诗歌内容, 了解作者的背景年代、个人身世处境对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感情都有很大帮助, 也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譬如苏轼的诗歌, 意境壮阔、雄浑, 主要借历史英雄人物来写个人的遭遇, 表现壮志难酬的感慨, 因此在他的诗中, 既有壮志难酬的苦闷, 又能表现出洒脱乐观的豪情;李清照温婉浪漫, 她在诗中常用含蓄蕴藉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了解了这些, 欣赏她的作品就比较易懂了。如《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其实并不是酒淡, 而是愁太浓重, 才会觉得酒无味, 李清照正是用这种含蓄的手法来表现晚年生活的悲伤。所以, 我们应该养成关注作者的习惯, 联系其生平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这将成为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

三、把握意象

意象中的“意”就是意念, “象”就是物象。意象就是有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后, 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 正如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 “用你的想象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鉴赏诗歌时, “调动积累”相当重要, 包括意象的含义、诗歌的意境、诗歌的内容等方面, 这些知识需要靠平时多读多背, 做适量的试题以加深理解与记忆, 所有这些并非一日之功。荀子说过:“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所以, 要想做好这些, 必须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勤积累。

那么如何把握意象呢?意象所传达的情感大多较为固定, 如:梅大多传达高洁、坚贞之情;雁表离别之意;梧桐寓忧愁伤感之感。当然, 具体的情感还得回到具体语境中去揣摩, 也就是说, 我们需要通读全诗, 抓诗眼, 领会情与景的关系。有人说:“诗歌是热情、欣喜、绝望和呼号。”别林斯基在《爱都华·古别尔诗集》中说:“感情是诗情天性最主要的动力之一, 没有感情, 就没有诗人, 也没有诗歌。”这些不仅说明了诗歌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而且强调了诗歌是诗人感情比较强烈时的产物。因此, 具有强烈的感情是诗歌创作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例如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黯乡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情景交融, 学生通过对碧天、黄叶 (菊花) 、寒烟、斜阳、芳草、明月等极富秋天特色的意象的把握, 便可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阔远绮丽的秋景图, 读出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感受到羁旅天涯的词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关注注解

宋欧阳修《序》:“其难晓之言, 略为注解。”注解可以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 从注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等, 因此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命题者在编制试题时, 往往会对一些影响诗歌内容理解的背景作简略注释, 从“背景”入手, 便于体会诗歌中的内容、主旨。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 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 诗人应是带着愉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 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 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 好的古诗既能陶冶人的情操, 丰富人的精神修养, 激发人的情感和兴趣, 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又可以增加人的知识, 提高人的认识。因此,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也是学生很难把握的一部分内容, 因此教师应重视古代诗歌鉴赏这一教学内容, 在诗歌鉴赏中注意审清题目、知人论世、把握意象、关注注解, 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歌,鉴赏,意象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赵祥麟, 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3]俞国良.创造心理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4]吴格明.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古代诗歌鉴赏讲练 篇8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

一、诗歌形象类

【考点阐释】古代诗歌形象可分两个大类:一是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二是由花、鸟、草、虫等构成意象、意境。鉴赏人物形象的核心任务是把握形象特征,古诗常见人物形象有: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闲自得、怡然自乐、安闲宁静、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鉴赏意象的核心是把握意象蕴含的独特的思想情感,如“月亮”的思乡,“梅花”的傲岸,“红豆”的相思等。

【设问方式】

1这首诗以XX为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有什么具体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所写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3甲诗中的x形象与乙诗中的x形象,有什么不同?

【解题技巧】

1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要善于从人物的肖像、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的文字里,发掘人物的个性,还要结合作者写作目的,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

答题规范:形象+形象个性+社会意义。

2分析诗中的意象,要懂得意象的传统意义,还要根据诗人的经历、情感、写作目的等,概括出意象在诗中的具体含意。

答题规范:意象十蕴含的思想情感。

3分析形象的表现手法,人物类试题要注意肖像、动作、细节,还要注意侧面的衬托、对比手法;意象类,多用比喻、象征,以实显虚(借景抒情)等。

答题规范:手法名称+具体分析。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作题。(2009年高考辽宁卷)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

【解题思路】考查“鉴赏文学形象”的能力,赏析“月”的意象,要从诗的具体描写中把握“月”中隐含的情感。“明月来”,暗含与诗人为“伴”之意,“弄清辉”与“人歌月下归”相应,“归”含有“旅中思归”之意。

【参考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旬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二、诗歌语言类

【考点阐释】诗歌语言鉴赏类试题,有三个考查点:品味关键词语(含义、作用、表达效果);理解诗句的含义、色彩、情味和效果;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

【设问方式】

1诗人用“甲”词,而不说“乙”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或问诗中某个词,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诗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作简要分析。

3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涛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解题技巧】

1鉴赏词句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①语境品味法。将词、句放在诗歌所描写的情景中作具体的分析,品味其遣词、造句的妙处。不孤立地分析字词,而是将其放在全篇中,特别注意词语与诗歌主旨的关系。

②替换比较法。要鉴赏一个词的妙处,用另一词替换考查它们表情达意的差别,品味作者造词造句的艺术性。

③修辞领悟法。即通过诗句修辞使用妙处的领悟,鉴赏诗歌语言的艺术性。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夸张、排比、衬托等。

答题规范:鉴赏的字词+语境意+表达效果。

2鉴赏语言特色类,要根据用词、句式、修辞、色调、语体等方面界定。

答题规范:语言特色+结合诗中的语句具体分析+表达作用。

【例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高考广东卷)

杜甫

万里瞿塘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鸟鹊,夜久落江边。

【注】瞿塘:瞿唐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乩后,杜甫曾闲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

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_________

【解题思路】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三个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必须将其与相关语句、特别是诗歌“思念家乡”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万里”,其实指瞿唐与故乡之间距离遥远,寓有思乡愁绪;“时时”,联系“开暗室”出来望月,可见频繁地开门望月的动作里,包含归思的急切。“夜久”,如与“时时”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想到,这里写诗人望月时间长,暗示满怀思绪,夜不能寐。

【解题思路】①“万里”,极言距离远,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之感。②“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③“夜久”,言时间之久远,表现诗人思念亲人而夜不能寐。

三、思想情感类

【考点阐释】“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有两个考查点:一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忧国伤怀、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离情别绪、伤春悲秋、怀才不遇、隐逸之趣、山水之情、吊古伤今;二是诗人的观点、情感、态度,寂寞、愁苦、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思念、郁闷、忧愁、孤独、悲观、伤感、激愤。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恬淡、闲适、激昂、豪放、愉悦、欣喜、超脱。

【设题方式】

1某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情趣)?

2诗歌的主旨是什么?(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3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技巧】

1知人论世。“细人”就是了解作者经历和思想状况;“世”即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论世”即分析理解应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2品味境界。深入到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3把握关键。诗歌标题,诗句中往往有些揭示、暗示。

主旨、情感的关键词,这是把握诗人思想、情感

的钥匙。

答题规范:诗歌描写了……+表达了……思想(或抒发了……情感)。

【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高考全国卷I)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 7):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

【解题思路】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命题者巧妙地将其集中在“人”字内涵的揭示上,并允许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表现出对考生个性化见解的尊重。是值得注意的一种命题思路。

【思路解析】考生解答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对题干提出的看法明确表态,不能模棱两可;二是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要结合原诗分析,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三是充分考虑、利用题干提供的信息,如此题中的“后两旬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对解答此题极有帮助。解题时首先表明自己对题干提供的观点的态度,然后根据“歌颂范成大”这个前提,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赞成,就着眼于隐居水村。不同“小人”往来;反对。就着眼于作者之意在:于写幽静,写田园之乐等。

【参考答案】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四、表达技巧类

【考点阐释】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三个考查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方法等是近年来考查点。命题或着眼于句,或着眼于全篇;表达技巧的考查总是与思想感情的表达相联系;考查的热点是“景”与“情”的关系。

(一)修辞手法题

修辞手法题。有三个考查重点:一是手法名称的确认;二是修辞句思想感情的阐述;三是修辞效果的理解。考查常见比喻、对比、拟人、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手法。

【设题方式】

1某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姑合全诗,谈谈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解题技巧】

1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衬、夸张、双关等手法的特点与作用。例如,对比手法,总是将两个性质相同或相反的人或事物进行比较,起到突出其中一方的作用。

2仔细揣摩诗句的特色,寻找语句的修辞特色,确认手法名称,再结合语境、主旨,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答题规范:修辞手法+相关词句分析+意义作用。

【例4】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日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箭?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

【解题思路】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里体现为修辞手法的确认,主要依据是诗句本身的特征。“粉黛”本指女子化妆用的白粉和黑粉,这里借指皇宫贵族女子、漂亮女子。“笙箫”本指芦笙和洞箫两种乐器,这里指代奢靡的音乐。从句子的语气和上下文内容分析,“当年粉黛,何处蕉箫?”句,还用了设问的手法。

【参考答案】借代、反问。

(二)表达方式题

古代诗歌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肖像、动用、心理、语言、细节)议论、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景”与“情”的关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设题方式】

1问某句描写什么?怎样描写的?抒发怎样的感情?

2问某篇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法?表达怎样的感情?

3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析某句(篇)。

答题规范:(1)描写内容+手法名称+分析说明+表达作用。

(2)手法名称+分析说明+表达作用。

【解题技巧】

1解答描写对象分析题。先找出诗人描写的意象(一般是表达事物名称的词语),再从用词、角度、色彩等角度思考描写特点。

2解答“景”“情”关系题,要根据诗人的人生境遇,景物的色调等,从手法的角度把握诗人的情感。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09年高考福建卷)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解题指导]这是着眼局部(颔联)的分析性试题,要求分析“景”与“情”的关系。考生可分三步解答:一是找出本句中作者描写了哪些事物(景物),即“雪”“雁”“月”“潮”;二是通过这些事物修饰成分。品味其色调、情感,“残雪”“雁断”等字,与“新月”“寒潮”构成冷落、凄迷意境,“断雁”“新月”意象里。含有思乡之情;三是联系全诗印证自己的品味结果,首联中的“苍茫旅眺情”,尾联中的“离家今几宿”,不但印证了“思乡”情,而且显示出“羁旅”意。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三)表现手法题

表现手法是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方式有:①烘托;②用典;③虚实相生;④对比手法;⑤动静结合;⑥以小见大;⑦点面结合;⑧联想与想像。

考查热点是对比手法(衬托)。

【设题方式】

1问某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要求指出全诗采用的表现手法。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技巧】

1结合题干,看题干发问着眼点,确定是某句还是全篇采用的表现手法。

2就全篇命题的要注意描写内容之间的关系,如陪衬关系,对比关系等。

答题规范: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的具体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作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方法的能力,题干就诗歌的最后两句作答,很明显,“城中桃李”“溪头荠菜”构成对比。(从修辞的角度答拟人,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答借景抒情也算对)

【参考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动物的嗯嗯》及教学反思下一篇:物理八下期末复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