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分类(精选8篇)
古代诗歌的分类 篇1
古代诗歌的分类
1、按体裁可以作如下分类:(1)古体诗:
古体诗,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歌”、“歌行”、“引”、“曲”、“呤”等诗歌也属古体诗。特点是不讲究对仗,平仄和用韵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等。
注意:
①先秦时期产生较早的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四言如《诗经》、五言如《古诗十九首》、六言如屈原《离骚》。
②乐府诗,源于西汉。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如汉乐府《上邪》、《孔雀东南飞》等。标题中有的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就是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2)近体诗:
也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上都有严格规定。
①绝句,从形式上看是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称五绝、七绝。
②律诗,从形式上说—般为八句。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分五言、七言两体,称五律、七律。还有一种排律,每首至少五韵十句,也有多至百韵的。
(3)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其特点:调有定格(自己的句式),句有定数(字数有规定),字有定声(用声非常严格)。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词以两宋成就最高。
(4)曲:
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散曲主要指元杂剧和金、元时期大发展的北散曲,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小令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南方的称南曲,作为一种剧曲产生,包括杂剧和传奇中的曲子。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照表达方式还可以这样分类:
(1)抒情诗:主要抒发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包括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等。(2)叙事诗:一方面是叙述故事,一方面饱含诗人对故事中人物的丰富感情。(3)哲理诗:将议论入诗,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充满了哲思和理趣。如宋代朱烹《观书有感》等。
3、按照诗歌常见的内容主题分类
常见的诗歌题材主要有: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哲理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送别诗、爱情诗等。每一类诗歌都有常见的思想感情,分类复习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但对每一首诗歌,还得就这一个体去分析,而不能先入为主,一概而论。
1)赠友送别诗
在古代诗歌中是相当常见的,古代交通不便,分别则难以再见,何况送别时总有背井离乡之感,仕途失意之悲,所以送别诗中多抒发离愁别绪、惜别之情,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但也有豪放壮阔的送别,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高适的《别董大》;比较特殊的送别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抒发的是自己身遭诽谤,再度贬谪却不改高洁品行的心志。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羁旅行役诗
则主要是漂泊在外的客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所以内容多为愁思的抒发,思念故乡的情感的表达,如柳永的《少年游》多有描写凄清之景,如“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等。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杜甫《绝句(其二)》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3)托物言志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以描写某一事物为中心,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或寓理寓意于物。所咏之物可以是植物花卉,也可以是动物,比如多见于古代诗歌的梅、兰、竹、菊、松、莲,比如蝉、雁,比如石灰、蝴蝶等等。陆游的《咏梅》即托物言志,表达自己遭遇坎坷仍然不改高洁的情操。而杜牧的《早雁》就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欧阳修的《江南蝶》则是借物讽人。
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江南蝶
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花絮过东墙,尽日为花忙。
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如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如黄巢落第后所作的《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4)山水田园诗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其次,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且看杜甫以诗为画之作—《绝句》: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如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5)边塞征战诗
以描写边塞大漠奇特风光、征战生活和将士思乡为主要内容。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作品。边塞诗中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有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难酬的悲叹,更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如范仲淹《渔家傲》和王昌龄《闺怨》。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6)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的《贾生》,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台城》,杜牧的大量咏史诗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贾 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江城子 五代
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注: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7)春怨宫怨诗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秋夕
杜牧
宫怨
(唐)司马札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行宫
元稹
闺怨
王昌龄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子夜吳歌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注:良人:丈夫。玉關情:思念征人遠戍之情。憶江南
溫庭筠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8)闲适隐逸诗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质朴清新。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清平乐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9)谈禅说理诗
一般借物或借事喻理,比如苏轼的《题西林璧》,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朱熹的《观书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其中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其中的哲理,必须借理解诗句含义入手。观书有感
朱熹
杂诗 陶渊明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1、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古文运动的巨匠柳宗元在这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渔翁》就有奇趣,有画意。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2、对事理的体察。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
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现。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次是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10)写景抒情诗
是古代诗歌中最普遍的一种内容,古人的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田园诗等中都有大量的景物描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总是寄托了作者的抒情,所以首先要能够识别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比如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借景物描写抒发惜别之情的。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终南望余雪①·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②。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③。
[注释] ①终南:终南山。②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③林表:林木树梢。霁(jì)色:雪停后的日光。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景与情的关系:
一般来说,主要有两种类型: A、相辅相成,即正衬,就是选用跟主体心情相似的景物来陪衬。包括两种情况:①以乐景写乐情,如“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②以哀景写哀情,如“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B、相反相成,即反衬,即选用跟主体心情相反或相对的景物来陪衬。也包括两种情况:①以乐景写哀情,如“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怅长”(贾至《春思》);②以哀景写乐情,如“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明白了景与情的关系后,我们再来看看《石头城》,句句写景,却又句句写情,是用了正衬中以哀景写哀情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出了作者凄凉寂寞的心境。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还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享乐;反映战乱造成的民生疾苦,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如杜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杜甫《登楼》,有青春易逝年华老去的伤感,喜怒哀乐等情感,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等。
如:
寄李儋、无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11)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写悼念亡妻深情的,文学史上有两篇词堪称“悼亡词双璧”。其一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其二是宋人贺铸的《半死桐》(思越人,又名鹧鸪天)写出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的感情。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游仙形式的词多为表现在现实中的不得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梦来抒发自己胸中的不平之气。如李清照的《渔家傲》,一反其清丽婉转、幽怨凄恻之婉约风格: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古代诗歌的分类 篇2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 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是: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很明显, 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板块, 即形象分析、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内容赏析和思想情感, 能力等级为D级。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 鉴赏形象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 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鉴赏诗歌的语言, 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时达到的艺术效果。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衬托、反语等修辞技巧, 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比兴等表现手法。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 包括概括主旨, 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 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在高考设题时, 这五个板块所占的比例并不均衡, 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呈现出轻重、多寡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从近三年的考题中窥见一斑:
从上表可以看出, 在五大考查内容中, 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考查频率独领风骚, 高唱主旋律, 并且始终保持平稳的态势;语言特色、形象分析和内容赏析处于次高位置。据此可以预测, 未来高考在诗歌鉴赏的考查上, 考查内容仍将遵循这一规律, 不会有大的变动, 这就给我们高考备考指明了方向。把握这一规律, 做到有的放矢, 就一定能轻松决胜高考。
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 诗歌鉴赏所选诗词的难度都不太大, 考生大多都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内容, 为答题扫清障碍。但据抽样分析, 诗歌鉴赏一直是“重灾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答题不准确, 不规范, 随意性强, 考生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要做到既能读懂诗, 又能答对题, 就必须掌握答题技巧, 规范作答, 提高得分率。
第一, 着眼整体理解, 全面把握。诗歌鉴赏的根本在于理解, 只有准确理解了诗歌的含义, 答题时才能一语中的。脱离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整体把握, 脱离对诗歌含义的准确理解, 堆砌再多的名词术语都只能是徒劳。全面把握诗歌内容要兼顾标题、作者、注释、诗句, 做到“四管齐下”。
第二, 明确题干要求, 分辨清楚题目类型, 确保所答即所问, 不偏不倚, 命中“十环”。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是分析意象、内容, 还是赏析语言、表达技巧, 抑或是回答作者的观点态度。只有这样, 答题时才能做到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 切中要害。
第三, 熟悉并运用鉴赏术语。诗歌鉴赏要求使用规范的、专业的名词术语, 将鉴赏水平从感性层面提升到理性层面, 从而提高得分率。专业术语主要包括语言特色 (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洁洗练、明快浅显、辞藻华丽、沉郁顿挫等) 、思想情感 (如忧国伤时、怀古伤今、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思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 、表现手法 (如情景交融、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以乐写哀、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正侧结合、巧用典故、对比衬托等) 三个方面。
第四, 运用规范的表达程式。解答诗歌鉴赏题不仅要知道答什么, 还要知道怎么答, 也就是要用规范的模式把答案呈现出来。①鉴赏思想内容、思想情感类试题的表达程式一般为:这首诗 (或××联) 描写了×× (景、人、事、物) , 创设了× × 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 × × 的情感 (思想、志趣) 。②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的表达程式一般为:这首诗采用了××技法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 写出了×× (意象) ××的特点, 表现了 (突出了) ××思想情感, 起到了××作用。③鉴赏语言特点类试题的表达程式一般为: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诗中的××句子 (词语) 体现出这种特点,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 精心组织答案。答题时要注意采分点, 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赏析, 切忌脱离文本的泛泛而谈, 说空话、套话。有时还要根据分值给答案标上序号, 以凸显条理性。
不管命题形式怎样变化, 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不会改变, 每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总是有章可循的。只有明确试题类型, 熟悉答题技巧, 规范操作程序, 才能在考场上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稳操胜券。
【典型例题解析】
1. (2015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 (1) ~ (3) 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 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 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 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 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 谓文书甚多。
(1) 联系全诗, 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属于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必须从全诗的内容入手去寻找答案。这首诗按照总分结构, 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联为总起, 点明“开颜”, 定下情感基调, 为全诗之“眼”, 是第一层;后三联为分说, 是第二层, 对“开颜”进行解说, 从三个方面写出“开颜”的原因, 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解答此题还要读懂诗意, 弄清楚颔联、颈联以及尾联描写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 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朋友新居落成, 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 主人品位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要求赏析“写景艺术”, 显然应归类为对艺术手法的考查。解答这类试题的步骤是:首先找准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然后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哪里运用了这些手法以及运用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或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另外, 要尽量多地将手法答全, 减少遗漏, 并按要点标明序号, 凸显得分点和条理性。
【参考答案】①选取景物, 铺陈描摹。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 极力描摹环境之美。②移步换景, 富有层次。作者写景由远及近、由外而内, 错落有致。③虚实结合, 寓情于景。用“通月朗”“待春还”, 表达赞美之情。
(3)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抒情诗, 先铺展笔墨大肆描摹景物, 为抒情铺垫蓄势, 诗末触景生情, 点明题旨。诗的前三联极写窦员外新居环境的优美, 在充分铺垫之后, 尾联直抒胸臆:见到眼前如此美景, 作者流连忘返, 虽平日文书甚多忙得不可开交, 也偷得半日清闲, 想要长留此间了, 羡慕、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尾联写诗人见此美景, 流连忘返, 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以及志趣相同之感。
2. (2015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 (1) ~ (2) 题。
月圆①
杜甫
孤月当楼满, 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 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 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 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 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 (席子上的) 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1)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所选的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写景自然离不开景象或物象。因此, 对这类诗歌, 命题人常常从景象 (画面) 入手设置考题, 这类试题属于形象鉴赏类。诗歌形象包括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诗人自我形象以及诗歌描写的景象或物象。纵观近几年的形象鉴赏类试题, 考查重点聚焦在景象与物象上, 有时也涉及人物形象。解答此题, 应注意逐句分析, 把握前三联每一句中景物的特点和地点的转换。第一句描写的是孤月当空的景象;第二句地点转换, 写寒江之上的景象;第三句写江面浮光跃金的景象;第四句写到了席子, 是室内景象;第五句写空山的静寂;第六句写星空的寥廓景象。先明确诗歌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 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提炼概括。
【参考答案】①孤月当空, 月光照射上秋夜的江面上, 又反射到屋门上。②月夜里, 江面上波光粼粼, 楼阁内月光照在席面上, 席子光彩美丽。③明月照耀着幽深少人的山林, 月光皎洁, 疏星寥落。
(2)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试题要求“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属于典型的表达技巧类试题。“虚实结合”限定了鉴赏角度, 命题指向非常明显。由诗歌尾联第一句中的“故园”二字可以看出, 作者是在想象家乡的松树和桂花的情态, 这明显是虚写;而第二句月夜万里清辉的景象实中有虚, 一个“共”字, 表明写的是两地清辉, 眼前清辉是实写, 故园清辉是虚写。这样的虚实结合, 很好地把诗人寄居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参考答案】作者由眼前的月景联想到故园松树正茂、桂花正香, 这是虚写故园之景, 后一句由虚转实, 描绘出月光照耀千里的阔大境界。故园桂花正该开放, 虚中有实;万里清辉, 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表达了作者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而思念故乡, 渴望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的情感, 并希望都能共浴美好月光的美好愿望, 这也是对自己客居在外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3. (2015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古诗, 完成 (1) ~ (2) 题。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 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 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 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①人代改, 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 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 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 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虚:废墟。
(1) 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解析】这道题目巧妙地将课内知识 (诗句选自高中教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融入其中, 注重回归教材, 关联课本知识, 兼顾文学常识的考查, 不失为一道好题。
【参考答案】春江花月夜
(2) 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把风格、内容或情感等相近的两首 (段) 诗词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赏析, 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这类考题大多从两个角度考查, 一是比较两首诗 (词) 语言 (特别是用词) 的异同, 一是比较情感的异同。答题时一般要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进行简析。如果题干要求赏析二者的差异, 则只需回答不同点就可以了。解答此题, 可以从分析句子的内容入手, 按照使用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情感的模式来组织答案。“城郭为虚人代改, 但有西园明月在”两句, 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敝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人生代代无穷已”是说人类的代代相续, “江月年年望相似”是说江月之永恒不变, 两句通过人类与江月的对举, 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 抒发了豁达乐观的豪迈情怀。
【参考答案】“城郭为虚人代改, 但有西园明月在”两句, 以都邑变成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 突显人非物换, 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 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 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 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常见题型撷英】
1. (2015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 (1) ~ (2) 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 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 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 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 怕悬崖崩坼。
(1)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5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 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 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 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 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 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 宋代爱国词人。
(1) 请分别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起舞闻鸡酒未醒, 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4年大纲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 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 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 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 相对亦忘言。
(1)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分别对第三联中的“过”“随”二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014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 (1) ~ (2) 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午梦初回, 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 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 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 一砚梨花雨。
(1)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 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此词写春, 有人读出了愁, 有人读出了喜, 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014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 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 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 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 况是驱羸客塞城。
(1)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 “早发”之 “早”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2014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 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 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 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 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 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 居士:指文人雅士。② 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 “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2013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 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 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 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 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 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 即重阳节。韩魏公:韩琦, 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 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 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佳节久从愁里过, 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2013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 天酬孝峙①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 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 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 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 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 字尔斐, 号菊农, 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 (1636) 举人, 明朝曾为官, 入清不仕, 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 字孝峙, 浙江嘉善人, 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013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 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 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 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 山中独不眠。
(1)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读《文选》诗九首 (选一) ①
[清]舒位②
云浮鸟倦早怀田, 乡里儿来巧作缘。
仕宦中朝如酒醉, 英雄末路以诗传。
五株柳树羲皇上, 一水桃花魏晋前。
只有东坡闲不过, 加餐遍和义熙年。
【注】①《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这首诗是诗人阅读其中编选的陶渊明的诗后, 有感而作。②舒位, 清代诗人, 一生坎坷, 曾九次参加会试, 皆不中, 遂绝意进取, 游食四方, 以馆幕为生。
(1) 根据诗歌内容, 诗人写了陶渊明的哪些方面?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五株柳树羲皇上, 一水桃花魏晋前”一联刻画了陶渊明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后人评价舒位的诗风格博丽奇崛, 尤善典故, 句法奇迥, 情浓意丰, 请从用典、修辞、意象等方面中任选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回答 (1) ~ (2) 题。
拟古 (其三)
陶渊明
仲春遘①时雨, 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 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 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 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 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②, 君情定何如?
【注】①遘 (gòu) :遇。②本句化用《诗经·柏舟》中“我心匪石, 不可转也”一句, 其意为“我的心不是石头, 不能随便移动”。
(1) 简要分析“草木纵横舒”一句中“舒”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全诗, 分析诗的后面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 完成 (1) ~ (2) 题。
赋得残月似新月
[明]袁宗道
一钩曾挂暮霞里, 半玦还悬晓雾中。
醉起忽迷钟早晚, 山行误认峰西东。
从他乌历干支换, 且喜蛾眉首尾同。
安得人生也似月, 苍颜浩首又如童。
【注】浩:通“皓”。
(1) 首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尾联的“安得”“如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 (1) ~ (2) 题。
侧犯·咏芍药
姜夔
恨春易去, 甚春却向扬州住。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红桥二十四, 总是行云处。无语, 渐半脱宫衣笑相顾。
金壶细叶, 千朵围歌舞。谁念我、鬓成丝, 来此共尊俎。后日西园, 绿阴无数。寂寞刘郎, 自修花谱。
(1) 词的下阕分别描写了芍药和词人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词, 完成 (1) ~ (2) 题。
杨柳枝
万树
不合临池起画楼, 断烟疏雨叶飕飕。
谁能数得垂杨柳?一叶垂杨一点愁。
(1) 结合本词, 简要赏析 “一叶垂杨一点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首句的“不合”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 (1) ~ (2) 题。
巫山高
王融
想象巫山高, 薄暮阳台曲。
烟霞乍舒卷, 蘅芳时断续。
彼美如可期, 寤言纷在瞩。
怃然坐相思, 秋风下庭绿。
【注】阳台:神话中巫山神女出没的地方。
(1) 诗歌的三、四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 (1) ~ (3) 题。
明月逐人来
李持正
星河明淡, 春来深浅。红莲正、满城开遍。禁街①行乐, 暗尘香拂面。皓月随人近远。
天半鳌山②, 光动凤楼两观。东风静、珠帘不卷。玉辇将归, 云外闻弦管。认得宫花影转。
【注】① 禁街:京城街道。② 鳌山:元宵灯景的一种, 把成千上万的彩灯堆叠成一座像传说中的巨鳌那样的大山。
(1) 请简要分析本词一、二句中“明淡”“深浅”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皓月随人近远”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词的下片通过描写君王游赏来表现元宵佳节的热闹, 请结合本词简要说明君王游赏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 (1) ~ (2) 题。
南园家宴
张谓
南园春色正相宜, 大妇同行少妇随。
竹里登楼人不见, 花间觅路鸟先知。
樱桃解结垂檐子, 杨柳能低入户枝。
山简醉来歌一曲, 参差笑杀郢中儿。
(1) 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花间觅路鸟先知”中的“鸟先知”体现了南园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 完成 (1) ~ (3) 题。
鹦鹉曲·农夫渴雨
冯子振
年年牛背扶犁住, 近日最懊恼杀农父。稻苗肥恰待抽花, 渴煞青天雷雨。恨残霞不近人情, 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 看一片闲云起处。
(1) 请简要解说这首曲子在结构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看一片闲云起处”中的“闲”和唐代诗人来鹄绝句《云》“无限旱苗枯欲尽, 悠悠闲处作奇峰”中的“闲”意思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两首词, 完成 (1) ~ (2) 题。
谒金门·示知命弟①
黄庭坚
山又水, 行尽吴头楚尾②。兄弟灯前家万里, 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 入我草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 余生今已矣。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③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④。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本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三年 (1096) 贬所黔州。知命是其弟, 自芜湖登舟至黔州看望黄庭坚。②吴头楚尾:即豫章, 今江西, 春秋时为吴国之西界, 楚国之东界。③《虞美人》作于宋徽宗崇宁三年 (1104) 贬所宜州。④典出《太平御览》, 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 梅花落于公主额上, 成五出花, 拂之不去。
(1) 请简要赏析《谒金门·示知命弟》首句中的“又”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两首词作中的词人形象有何不同?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 完成 (1) ~ (2) 题。
寄江南故人注
家铉翁
曾向钱塘住, 闻鹃忆蜀乡。
不知今夕梦, 到蜀到钱塘?
楼上
葛起耕
楼上何人吹玉箫, 数声和月伴春宵。
断肠唤起江南梦, 愁绝寒梅酒半销。
【注】此诗作于宋亡之后, 时诗人奉命使元, 被拘留在燕京。
(1) 请简要分析《寄江南故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试比较这两首诗, 赏析其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上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 (1) ~ (2) 题。
绥州作①
韦庄
雕阴②无树水难流, 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 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 蔡琰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③暮烽起, 扶苏城上月如钩。
【注】①本诗是韦庄年轻时外出求学而羁留绥州时所作。绥州城亦称扶苏城, 因最高处即秦始皇长子扶苏墓。②雕阴:绥州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③单于:曲调名。
(1) 颈联中的“笑”“秋”二字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常见题型撷英】
1. (1) ①开头两句通过“高卧”“仰看”等动作、神态描写, 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② “插”是“插入”的意思。用一“插”字描写江边山峰陡峭、挺拔的气势, 把静态的山峰写得具有动态美, 形象生动。
(2) “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 此指江水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 江面激起水波, 把江中的山影漾乱, 美景被破坏。
2. (1) ①“湿”是“打湿”“沾湿”之意, 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 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 表现了作者凄凉沉重的心情。②“迷”是“迷失”之意, 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 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 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 ① 化用祖逖的典故, 表现作者胸怀大志, 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 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 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内心的悲凉, 寄寓了浓浓的爱国情感。
3. (1) 幽静。沿途是莓苔, 远望白云缭绕, 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 “过”是“经过”“过后”的意思, “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出来。“随”是“跟随”的意思, 一个“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 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 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思。
4. (1) 此句采用了比拟的手法, 化无形为有形, 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2) 示例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
示例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赴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示例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 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 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 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5. (1) 示例一: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 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 “独”字表明由于时间尚早, 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晨霜犹在, 草呈白色, 光线尚暗, 道路还看不分明;因为时间较早, 气温低, “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示例二:①第一、二句紧扣诗歌题目, 凸显“早发”:宿酒初醒, 残灯未灭, 长夜未尽, 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 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 本来就行人稀少, 而“早发”就更无路人, 只有诗人独行, 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 道路本已难辨, 早行时就更加“微有路”, 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2) 示例一:“背”是背着的意思, 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 用返乡的大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漂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示例二:一个“背”字, 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 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 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6. (1) ①艳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 一场雨后, 园中姹紫嫣红, 色彩艳丽。②清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 明月高照, 树木高耸峭拔, 意境清幽。
(2) 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 从陈居士喜欢喝酒长醉不醒, 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 白天寻诗, 夜晚寻诗, 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7. (1) 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 佳节时愁苦叹息, 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 因愁思而寒夜无眠, 凡此种种, 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2) 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 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 “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 层层递进, 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8. (1) 上片刻画了一个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的词人形象。用描写刻画外貌, 用比喻突出性格。
(2) 此句的意思为:我为官很久了, 要我再出任官职, 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9. (1) 示例一: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 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容烟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用一个“流”字描写烟之动态, 形象生动。
示例二:三、四两句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流动的特点,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 不仅体现了烟洁白的色彩美, 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同时用“流”字,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的姿态。
(2) 示例一: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 第五句“开门惜夜景”, 一个“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的“无家客”“独”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示例二:霜天月升, 溪流潺潺, 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 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 诗人被这月夜美景吸引, 起身欣赏, 但举头望天, 将一切美景收入眼中后却因想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 不免产生思乡怀亲之愁, 所以“不眠”。
【新题演练】
1. (1) 诗人写了陶渊明的生平事迹、诗文作品、思想性格和人品志趣等。这样写, 既高度评价陶渊明的诗歌和理想, 深挚同情其壮志未酬终老田园的遭际, 也有自伤之怀。
(2) 这一联通过展示陶渊明心中和笔下的理想社会图景以及精神生活境界, 刻画出一个追求理想境界、向往美好生活、精神生活丰富的诗人形象。
(3) ①用典:“云浮鸟倦”出自《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乡里儿来”暗含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②比喻:以酒醉比喻陶渊明在朝做官时的独特作风, 不仅写出陶渊明嗜酒, 而且表现其以醉眼睥睨官场龌龊、借醉心以暂时忘却人间炎凉的“大隐”态度, 既勾勒出陶渊明潇洒飘逸、风流自赏的形象, 又曲折传达出其狂放、傲世的性情、心态。③意象:诗人精挑“云浮”“鸟倦”“桃花”等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 巧妙组合, 含蓄地展现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和理想境界, 可谓简略高妙, 不见斧凿痕迹而获深邃意。
2. (1) “舒”意为“舒展”。一个“舒”字, 形象地写出春回大地、草木舒展身姿、大自然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 流露出诗人难以抑制的欣喜之情。
(2) 诗的后面六句着重写了燕子, 表达了诗人对燕子的亲切喜爱之情。诗歌通过与燕子的对话, 表达了诗人决心隐居不出来做官的坚贞不渝的高洁品质。
3. (1) ①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用 “钩”“玦”比喻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月亮。②采用互文的形式将新月与残月进行对照, 用富于动态的词语精确地刻画了两者的相似之处。
(2) “安得”的意思是“哪里能够得到”, “如童”的意思是“像童年一样”, 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对人生的美好愿望, 即希望人生如月一样美好。
4. (1) ①词的下阕描写了正在盛开的芍药花, 花朵金红, 绿叶细密, 人们在花丛中尽情地唱歌跳舞, 刻画了芍药的美丽形象。② “鬓成丝”“自修花谱”等描写了词人年事已高, 自觉迟暮而孤寂的形象。
(2) 词人通过对芍药花的盛开和人们的热闹场景的描写, 使之与自己的孤独寂寞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和悲凉之情。
5. (1) 该句化抽象为具体, 描写垂杨和忧愁这两方面的内容, 将抽象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垂杨柳”, 极写忧愁之多, 形象生动。
(2) 表达了词中人物的苦闷和忧愁之情。“不合”在这里是“不当、不应该”的意思, 表达了词中人物对自然景色的无理责备:因为池塘的美景与杨柳的美丽一起进入到词中人物的眼底, 本来内心就充满愁思的词中人物更加忧愁, 怎么能够受得了!
6. (1) 三、四两句具体想象阳台的美好景象:美丽的彩霞乍舒乍卷, 或隐或现;蘅芷的芳馨时断时续, 隐约可闻。那卷舒变幻的云霞, 像是神女的彩裳在飘动, 那时断时续的蘅芷芳香, 像是神女散发的幽香。这种貌似绘景, 实为暗示象征的写法, 使两句所显示的境界变得空灵缥缈, 暗寓向往、期待之意。
(2) 诗通过想象与对眼前景的幻觉式感受, 写出诗人那种歆慕、期待而又怅惘的心理, 也烘托出神女缥缈的身姿倩影。
7. (1) ①“明淡”描绘的是元宵佳节夜空的景象。此时圆月明亮, 星河 (银河) 与之对比就显得明而淡。②“深浅”描绘的是早春的景色。此时, 春天已到, 但余寒犹存。这两句写出了元宵节时的自然季候特征。
(2) 这一句使用了比拟的手法。诗人赋予“皓月”以主观感情, 把皓月当成多情的伴侣, 比拟极为新巧。
(3) ①坐在御楼上观灯。下片前两句表现君王观灯的场景。②观灯的喜悦。“珠帘不卷”表明君王与民同乐以及对灯展的喜爱之情。③起辇回宫。君王回宫之时乐声悠扬, 臣僚跟随。
8. (1) ①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樱桃开始挂果, 杨柳枝条低垂, 一派烂漫春色。②幸福、和睦的家庭。一家人欢聚一堂, 在南园举行家宴, 其乐融融。
(2) ①园中鸟多。鸟具有灵性, 常来花间嬉戏, 十分熟悉曲径。② 南园花丛茂密, 花径隐蔽。用“鸟先知”反衬人后知, 表现花径的隐秘。
9. (1) 这首曲子以对立的两方——农夫急切盼雨与天公不遂人意结构全篇, 展现了农夫的急切愿望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
(2) 一致。两个“闲”字都是“悠闲”的意思, 都描写了无视农夫的焦虑不肯下雨的云彩, 表现了农夫对这种悠闲的云彩的恼怒之情。
(3) ① 以口语入曲。比如 “恼杀”“渴煞”“恨”等词语, 都是口头语言, 简明通俗。②用词质朴。曲子表现了农夫盼雨的急切心情, 字字句句都由农夫眼中看到、口中说出, 无雕琢痕迹。③语句工整。曲子的最后两句, 对仗工整, 句式整齐。
10. (1) “又”字表示重复和继续, 过了一座山, 又是一道水, 山水不断, 路程迢迢。“又”字写出了弟弟知命万里远来, 行路艰难, 表达了词人对弟弟前来看望自己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2) 《谒金门·示知命弟》中的词人是一个重天伦情谊的贬官形象。自己身在贬所, 弟弟前来看望, 连夜挑灯话家常, 恍如梦中, 欣喜不已;又是以“成蹊桃李”称赞弟弟, 又是引弟弟“入我草堂松桂”。兄弟之情, 质朴浑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中的词人是一个难忘少年童心的贬官形象。身在天涯, 见梅犹喜, 夜间闻香, 早起观赏, 浮想联翩。全词在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的对比中, 刻画了一个喜爱梅花、人已老而少年心犹在的贬官形象。
11. (1) ①思乡念亲之情。诗人把“蜀乡”和“钱塘”对举, 表达了思乡之情。② 故国之思。“曾向钱塘住”, 其实是说曾在钱塘为官, 表达了作为南宋遗民的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思念。③国破家亡的痛苦。写这首诗时, 南宋已经灭亡, 诗人南归无望, 平淡的诗句里饱含着诗人极度的亡国之痛。
(2) ①相同点:两首诗都是触景生情, 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家诗说“闻鹃忆蜀乡”, 葛诗说“楼上何人吹玉箫, 数声和月伴春宵”。②不同点:家诗以哀景衬哀情, 杜鹃的哀鸣触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故国难归的伤感;葛诗以乐景衬哀情, “箫声”“春宵”形成的恬静优美的景致有力地反衬出诗人深深的伤痛情怀。
12. (1) “笑”, 指欢笑,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明妃出塞路经绥州, 连路边的花儿都露出笑脸;“秋”, 指秋霜,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写蔡琰归汉路过绥州时鬓如秋霜之白。“笑”和“秋”写出了作者深深的感叹:我也是带着希冀与笑意来绥州的, 归去时大概不会也两鬓秋霜吧。
古代诗歌的分类 篇3
一、总评类
总评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全面评价一首诗一类的题目。
答题要领:1.这首诗采用了某种技巧(语言表达、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2.写出了某个意象(某种意境)的某种特点;3.表现出了某种思想、情感。
例如: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题:请你评析这首诗。
“答案要领”引领下得答案:这首诗采用通俗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丈夫在外打仗,自己在家独守空房的封建女子形象,刻画了她迫切去辽西探望丈夫的心情,从而揭示出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给家庭和妇女带来的痛苦。
二、形象类
形象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分析诗(词)中形象的一类题目。
答案要领:1.总括这一形象(语言范式: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外在特点)的形象);2.分析这一形象的特点(内在性格);3.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
例如: 一 鹭 图
刘 羽
芳草垂柳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夕阳下独立于水中小洲上的白鹭形象,它独立、清高、孤傲、自赏,作者借它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老之将至、壮志难酬的感叹。
三、揭旨类
揭旨类题目是要求考生揭示诗(词)中表现出的某种思想或抒发出的某种情感一类的题目。
答案要领:1.运用了什么手法;2.使用了什么材料(诗的主要内容);3.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表现出了什么思想。
例如: 画 眉 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问题: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诗通过借物咏怀的手法,描写了画眉鸟在山林间和金笼中不同的生活情形,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赞美及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行为的否定。
四、析巧类
析巧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分析诗中某种表达技巧一类的题目。
答案要领:1.直陈诗(词)中所使用的表达技巧;2.举例这种技巧在诗中的具体表现。3.这种手法的效果。
例如: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问题: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评析这首词。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词使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作者要重点要突出的是“多少恨”(即梦醒时的凄凉和孤伤),但词中所写则是对往昔繁华生活的回忆,用往昔之繁华衬托梦醒之悲凉,悲凉愈显悲凉。
五、关系类
关系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阐述诗(词)中“情景”“动静”“虚实”“抑扬”等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类题目。
答案要领:1.指出其中的一种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如写了什么景);2.再指出另一种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如写了什么情);3.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及其作用。
例如: 雨 后 池 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题:试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作者用“水面平”“明镜”等意象描写了静景,又用“垂柳舞”“万点声”等意象描写了动景,在这里作者使用了动景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雨后池塘一片宁静的景象。
六、对比类
对比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进行对比分析一类的题目。
答题要领:1.指出对比的对象(谁和谁相比);2.两相比较,比出了什么。
例如: 昭君怨·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梅,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问题:词的下片运用了对比,请赏析。
“答题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该词的下片把野外之梅与玉堂之梅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比较出了野外之梅的独立、纯洁、傲岸的品质。
七、赏句类
赏句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对诗(词)中的某一句进行赏析一类的题目。
“答案要领”:1.概括出这首诗的大意;2.翻译该句;指出该句在全诗中的作用;4.具体分析该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例如: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问题: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苦痛。“最苦无山遮望眼”的意思是让作者感到最苦痛的莫过于没有高山遮住远望的视线。它集中表现了作者忧愁痛苦的心情,作者不愿看到沦丧的国土,但“无山遮望”,又不得不看,用这种矛盾揭示出的苦痛让人感到更加的苦痛。
八、炼字(词)类
炼字(词)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对诗(词)中的某个字(词)进行赏析一类的题目。
答题要领:1.解释字(词)的意思;2.指出它的作用(结构、情感、抒发等);3.具体解析这种作用。
例如: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问题:词中“尘暗旧貂裘”中的“暗”有何表达效果?
“答题要领”引领下的答案:“暗”有“灰暗”“暗淡”之意,在词中一语双关地揭示了词的主题。它一方面在说貂裘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破旧,另一方面则是说作者随着年岁的增加,心情也一天天暗淡下来,“暗”有力地揭示了作者报国无门的苦痛。
古代诗歌的分类 篇4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人物和事迹的诗歌。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表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抒发年过半百、功业无成的苦恼。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字样。
2.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方法上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常有以物象为题或“咏(题、赠、赞)+物象”的标题标志。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人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征战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晋升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人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寄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 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 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
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是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区别 篇5
我国的汉语诗歌从历史、时间上,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什么是古典诗歌?所谓古典诗歌一般是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产生的各种诗歌体裁形式,它是以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艺术。古典诗歌,包括清代及清代以前的诗词,它从形式上包括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诗是四个字一句,五言诗是五个字一句,七言诗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通常只有五言诗、七言诗两类。五言诗和七言诗又可分为古诗和律诗两大类。五言古诗简称“ 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又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古典诗歌又可分为古典风体诗歌和古典格律诗歌两类。什么是古典格律诗歌?古典格律诗歌是以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古典格律诗歌包括律绝、律诗和排律、词、曲。古典格律诗歌格律严谨,在字数、句数、平仄、对仗、用韵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
什么是古典风体诗歌?古典风体诗歌是以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古典风体诗歌包括诗经体诗歌、楚辞体诗歌、乐府体诗歌和古体诗。古典风体诗歌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言。
什么是现代诗歌?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文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 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现代诗歌的特点是:
1.形式比较自由。
2.内容比较开放。
3.意象重于修辞。
4.形象性更为鲜明。
5.必须分行排列。
现代诗歌又可分为现代格律诗歌和现代风体诗歌。什么是现代凤体诗歌?现代风体诗歌是以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例如,我国当代诗人于进水的《姐姐》。于进水,字潇涵,号潇涵轩主。1970年生,山东荣成人。1987年开始诗歌创作与研究。他是当代的诗人、诗歌理论家、诗歌旗手。出版了主题诗集《姐姐》、诗歌专著《论律体新诗》、《诗帜》等。
《姐姐》是一部主题诗集。整部诗集,有两大创新:一是体裁的创新,根据诗歌的发展规律,打造全新的现代诗歌体裁——“律体新诗”。二是修辞格式的创新,首次运用了大对仗、大排比的修辞手法,强化语势,升华诗歌的情感之美。“律体新诗”又有二大特点:一是以意传神,主题鲜明,昂扬向上,并采用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节奏,反复烘托意境,深化意象。二是以律立体,韵贯首尾,以韵律的回环往复,塑造诗歌的声韵之美。
什么是现代格律诗歌?现代格律诗歌是以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现代格律诗歌的格律要求与古典格律诗歌的要求一样,定字、定句、定节、定平仄、定韵等。例如,于进水的《诗帜》。《诗帜》是中华诗歌复兴的旗帜和纲领。《诗帜》分为:《诗帜》的核心思想和伟大意义;诗歌的本质;诗歌的概念和分类;诗歌的风格、特点和作用;诗歌的格式;诗歌的结构章法;诗歌的鉴赏方法;诗歌韵表;诗歌分类表和诗歌各种体裁范例十个部分。《诗帜》规范了诗歌的含义、概括了诗歌的特征、明确了诗歌的分类,指明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方向。《诗帜》的诞生,是人民不满当今中国诗歌现状,要求恢复传统重建诗格的必然体现,是诗歌自身内在发展规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是中国诗歌走向复兴的一面旗帜。
雨巷诗人——戴望舒
雨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时年22岁。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③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 • • •
①彳亍(chì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②惆怅(chóuchànɡ):伤感,失意。③太息:出声叹息。④颓圮(tuípǐ):倒塌。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①着,冷漠,凄清,又惆怅②。
• • • • •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 • • • • •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④。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 • • • •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④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 内容鉴赏: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 诗的开头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
• 姑娘。”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 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 第三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了。她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恍然有所领悟:原来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样的美丽,也有姑娘一样的高洁,也有姑娘一样的忧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许是,也许都不是。我们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因为诗毕竟是诗,正如前人所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诗,大都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诗家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 第四节“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来“心有灵犀一点通”,两颗心灵已经接近、贴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不忍相离,又不得不相离,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与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实的人生际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现的一种幻境,还是这简直就是写的一场梦?
• 第五节“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我”目送着丁香姑娘飘然远去,她走到了雨巷的尽头,“到了颓圮的篱墙”。“颓圮的篱墙”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当然应该生长在美好的环境、圣洁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却“到了颓圮的篱墙”,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们多少联想!那破落衰败的篱墙莫非竟是姑娘的归宿?莫非丁香姑娘处境艰险?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击?这是感伤姑娘的不幸遭际,还是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
• 第六节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一节从字面看写姑娘的消失,实际是写美的毁灭,希望的毁灭。在“颓圮的篱墙”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彻底地毁灭了!诗人追寻着的希望也彻底地毁灭了!这毁灭的希望,是诗人圣洁的爱情,还是诗人高尚的理想?
葡萄的古代诗歌 篇6
唐·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唐彦谦《葡萄》:
“金谷风露凉,绿珠醉初醒。珠帐夜不收,月明堕清影。”
元·郑允端《葡萄》:
“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若使文园知此味,露华应不乞金盘。”
清·吴伟业《葡萄》:
“百斛明珠富,清阴翠幕张。晓悬愁欲坠,露摘爱先尝。色映金盘果,香流玉碗浆。不劳葱岭使,常得进君王。”
清·陈维崧《青玉案·夏日怀燕市葡萄》:
“风窗冰碗谁消暑?记百颗,堆盘处。掬罢盈盈娇欲语。轻明晶透,芳鲜圆绽,小摘西山雨。”
清·萧雄《葡萄》:
“苍藤蔓,架覆前檐,满缀明珠络索园。赛过荔枝三百颗,大宛风味汉家烟。”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葡萄之锦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唐五代·捧剑仆《诗》:
青鸟衔葡萄,飞上金井栏。美人恐惊去,不敢卷帘看。
北宋·苏轼《满江红》: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隋唐·乔知之《倡女行》:
浅析古代诗歌的鉴赏 篇7
1 炼情
任何一首优秀的诗歌都是作者内心独特的意愿与情感的抒发, 是诗人内心深处涌出的吟唱, 是真挚情愫的倾吐, 是真切感受的结晶。诗人可以超越时空, 超越自我, 不管是山水田园, 还是沙漠边塞, 不论是民间苦疾, 还是官场浑浊, 都可以用喜怒哀乐的情感彩练, 组成色彩斑斓的云锦。以杜甫的《登岳阳楼》为例: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人是在用忧国忧民的深情和对自身飘零的感慨, 将看似无关的八件事贯穿起来读后如闻其声, 令人感动。要鉴赏本诗, 就要了解诗人的处境, 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 才能很好地感受和把握隐藏在形象和画面深处的这种情感, 才能“披文人情”, 把握感情基调。
一些描绘山水田园风物的诗,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我们通常爱用“像画一样美”来形容它, 这是说客体, 但关键还是看寓于客体中的主体倾向。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都意味着“一切景语皆情语”, 欣赏山水诗同样要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
2 会神
诗言志, 所谓“志”是作者的意愿和心态, 也就是诗中的神。它寄寓于形象之内, 糅合于情感中, 没有“神”的诗, 是不能真正成为诗的, 而一首诗的意蕴不会是作者思想赤裸裸的表白, 让人一览无余, 它应该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鉴赏古诗时应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 去领会诗中的诗意。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诗的构思新颖, 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 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 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 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使得全诗情致深婉, 末句也成为千古诗句。我们在鉴赏时, 抓住最后一句深入地体味, 才能准确的领悟诗中的神韵。
3 悟境
把握诗的意境是感受诗情, 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因为许多诗歌的情和意需要通过意境来传达。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李白把自己对友人的无限情意巧妙地熔铸在如画一般的形象中, 我们可以从诗中描绘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图景中, 感悟到深渊浓郁博大宽广的友情。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特别强调情、意、景三者的有机统一, 做到“意中有景, 景中有意”, “融景入情, 寄情于景”, 这也是我们鉴赏诗歌中的一条重要标准。
4 想象
因为诗歌讲究含蓄美, 不直露, 总要留下一块空白, 让读者驰骋想象, 感受诗的内蕴力, 故我们一定要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 把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要说的话补充完整。请看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此诗写将军亲率骑兵, 雪夜追击溃败敌人的情景, 可是是怎样追击的, 诗中只写了“大雪满弓刀”一句。这就要我们凭借诗中创造的意境展开想象, 才能充分理解诗中所显示的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的战斗生活。
5 品辞
一首优秀诗歌的内涵, 离不开艺术技巧的传达, 巧妙地艺术形式, 使人们在鉴赏之余, 不仅可以体味到诗歌内涵的博大与深沉, 更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来品味一下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诗的首句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月光淡淡, 烟水迷濛, 风景如画。第二句叙事, 补足前句, 说明景色为夜泊所见。又引起下文, 说明商女所唱, 是因为“近酒家”才得以听到的。从时间和逻辑顺序看, 应该是先泊于秦淮, 然后才看到此处风景如画。作者在结构上来了个先写景, 后叙事, 这就收到了突出秦淮美景的效果。为什么要把一个歌舞烟花之地描绘成和平宁静的港湾呢?因为杜牧本是经邦济世之才, 他承袭了祖父宰相杜佑的遗风, “平生五色线, 愿补舜衣裳”, 希冀在晚唐多事之秋作出自己的贡献。但他对政治、军事、财赋等方面的建议, 未能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他的大半生仕途生涯是在幕府和州刺史任上度过, 政治上的失意促成了他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寄情声色、颓废放浪的生活。于是秦淮河这一风流薮泽, 在杜牧笔下就成了风高浪险的仕途中的一个避风港, 一个可以暂时忘怀世情的逍遥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对政治斗争的厌倦之情。诗的后半是听商女唱后庭遗曲所引发的感慨。乐妓在酒店替客人唱歌侑觞, 所唱之歌恰是产生于金陵的《玉树后庭花》。这是耐人寻味的。陈后主苟且偷安, 荒淫误国, 《玉树后庭花》成了可耻结局的见证。诗人慨叹唐末的统治者对前朝荒政取亡的教训“哀之而不鉴之”, 《玉树后庭花》传唱不衰就是明证。诗人的心也为“商女不知亡国恨”而震动:不知亡国恨反倒少一层痛苦, 自己与商女相比, 谁幸谁不幸真难定论。作者终于若有所悟:世事沧桑自有其规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个人能做的事实在太有限, 大半生热衷政治的结果是“可怜无补费精神”。这首绝唱, 我们唯有通过品辞, 才可以体会其中意蕴。
古代诗歌的情与景 篇8
[例1]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解析]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年仅19岁,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首句中的“聊”是“姑且”的意思。“引”引申为“远”。首联的意思是,我利用公闲时闻姑且登上高楼极目远望,望不到头的一片平原尽收眼底。收眼近看,平川里的一条河上静悄悄的,无人经过:一只渡船整天横卧在那里,悠悠自在。远处稀稀落落的村庄里,袅袅炊烟,忽生忽灭;一座空寂的古寺里,清脆的莺声。随风飘来。以上五句都是诗人登楼所望之景,全是一片闲情。不知是莺莺啼叫,还是遥望所致,诗人突然想到自己的田园家业,从沉思中惊醒过来。这首诗构思非常巧妙。将眼前景与家乡景融在一起写,通过诗人情感上的变化,深切地反映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由以上分析归纳如下: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寇准的这首诗属于第一种,即触景生情。这种抒情方式的鉴赏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前景后情式。上面的诗就是这种形式,前面三联写景。尾联点情。从表面上看,后面的情是由前面的景触发而成的:其实,前面的景已不是实景,而是情感化了的景,诗人笔下的乐景、哀景全是诗人情感的反映。把握后面的情感对理解前面的景物的描写会有很大帮助。
2理解表现情感的关键词。或称诗眼。寇诗中的“聊”“惊”二字,是理解诗人情感变化的关键词。
[例2]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解析]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两句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诗人将自己的遇赦的欣喜若狂之情融人大雁和君山,让它们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由以上分析可以归纳为:“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旬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上面李白的诗歌的抒情方式属于第二种:移情人景。这种形式的诗歌里的客观景物往往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常常借助景物作为自己情感的代言人。鉴赏要点:
1理解拟人手法的运用。拟人手法的运用,是这类诗显著的艺术特色,如上面李白的诗歌。抓住带有诗人情感活动的景物分析。就能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理解诗中体现情感的关键词。如李诗尾联中的“醉”字,我们可以从这种情态中揣摩出诗人的情感。
[例3]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解析]这是首景物小诗。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这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虽然写的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物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耐代的深沉叹惋。由以上分析可以归纳为下面的答案。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画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种伤春、凄凉之情。
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属于融情于景。这类诗情与景互融。从形式上很难分出何者为情,何者为景。诗歌的艺术技巧高超,给读者解读带来一定的难度。鉴赏要点:
1从诗歌中的语词着手。尽管诗中的景与情交融,但仍可从诗句中看出蛛丝马迹。我们可以把有些语词作为切入口。深入分析,理出作者的情感。如上面诗中的“花自落”是指无人欣赏,“鸟空啼”是指无人经过,渲染了环境的寂静,诗人所处这样的环境,情绪能不受到影响?
2从标题、注释着手。有些诗歌的题目、标注交代了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或动机,这些也可作为理解诗人情感的突破口。
以上细分为三的诗歌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统称为情景交融式。不管哪种形式,归根结底是“藏”与“露”的问题。只要找到相应的切入点,就一定会把握住诗人的情感脉络。达到鉴赏的目的。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归雁
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
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
不胜清怨却飞来。
诗人通过归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春天感受,有人认为它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你的看法呢?
2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日,
露似真珠月似日。
诗中描写了哪两种景象。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作者所刻画的归雁不仅是富于感情的、通晓音乐的大雁,它更是一只充满羁旅之愁的、思乡的大雁。作者正是通过塑造这样一只被触动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他游宦他乡羁旅之感。
【古代诗歌的分类】推荐阅读:
古代诗歌鉴赏分类12-15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01-08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文学常识07-28
高考中常见古代诗歌题材分类10-15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07-10
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07-12
古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10-24
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08-19
古代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10-08
古代诗歌的“炼字”教案(叶)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