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读后感(精选11篇)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篇1
《再见了,亲人》听后感
《再见了,亲人》本课时的流程分为六步。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语言及教学艺术让我耳目一新,精辟的语言把课堂气氛带到了高涨、热烈,而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更使教学实效性得到了落实发展,在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教师运用播放当时的背景图片,并配以适合的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介绍,把课堂推向了高潮,通过学生找重点词句,到体会并朗读深化理解,把知识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积于这节课的欣赏,让我更加意识到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方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力求在今后自己的教学道路上也能为之所用。
于老师凭着娴熟的教学基本功和独特的教学构思,领着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读出了疑问、读出了感悟、读出了意蕴、也读出了语文课堂行云流水般的乐章。
阅读教学不仅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载体理解内容,而且要关注语言文字载体本身的物质存在。所以,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根上长出来的树。没有对语言的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将无从谈起。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应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举,如果我们没有领会其精髓,要么会穿新鞋走老路,把语文课上成乏味的工具性训练课,无视文本丰富的思想内涵,无视师生课堂生命的活力。要么容易高举人文大旗,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把语文课异化为品德等思想教育课。我想,如果把我们的语文课堂比作生命的话,那么人文好比生命的精神,语言文字好比生命的肌体:精神脱离了肌体无法存在,肌体缺失了精神也就没有了价值和意义。只有二者有机融合,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量。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篇2
《再见了, 亲人》字字珠玑, 感人至深, 但文章叙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 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甚少。因此, 教学要紧紧抓住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感情主线, 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体验、想象, 落实听、说、读、写训练,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思想感情, 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下面, 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导入——观察画面情初动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两幅插图) 这节课,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意义的图片, 这两幅图描绘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 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 含着泪, 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 亲人!”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再读课题。)
(设计理念:“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第一课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老师借助图画, 深情述说, 导入进一步的阅读。)
二、品味———潜心会文情真切
1.默读课文, 认真品味语言, 想一想文中的谁深深感动了你?画出相关词句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教学环节中, 学生通过自读、圈画、批注等多种自主学习方式, 独立体会课文的重点内容, 特别是对描写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无私付出的句子有进一步的感悟, 为下文的集体交流做了铺垫。)
2.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 进行弹性设计, 作以下预设。)
第一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大娘的事迹所感动”时———
(1) 围绕“大娘, 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 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呀?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怀?不, 永远不会”这一语段, 品味感叹句、疑问句、设问句的内涵, 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大娘母子般的深情。
(2) 理解重点句子:“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 顶着打糕, 冒着炮火, 穿过硝烟, 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在您的帮助下, 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可是您在回去的途中, 就累得晕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 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 敌机来了, 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 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 房子被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你从句中哪些字词感受到了大娘为救志愿军战士忘我无私的伟大品格?抓住“冒着”、“穿过”、“丢下”、“唯一”等词语深入品味。
(3) 引读:是啊, 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 却胜似我们的母亲。因此, 在离别的一刻, 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 (生接读) “您说,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我们怎么能忘怀?”
过渡:大娘, 您就是我们的“亲人”, 就是我们的母亲!文中还有谁也同样深深打动了你?
第二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小金花的事迹所感动”时———
(1) 默读句子:“小金花, 不要哭了, 擦干眼泪, 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 唱不起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从中感悟志愿军战士与小金花之间父女般的真情, 体味亲人生死离别的悲伤。
(2)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 你却把脚一跺, 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 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 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抓矛盾之处引导深入体会:小金花在什么情况下没哭?在什么情况下却哭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好好读一读, 相信你一定有许多问题要问小金花。你会问什么?小金花又会如何回答呢? (通过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自动质疑、自主解答, 体会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 对志愿军的情是多么真切, 对比是多么的强烈!
(3) 引读:刚强的小金花, 在失去妈妈的一刻, 她没有哭, 但在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 她却哭了, 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 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 深情地说—— (生接读) “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
过渡:刚强的小金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其实, 大婶也同样打动了每一个同学的心。
第三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大嫂的事迹所感动”时———
(1) 默读反问句:“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 难道不足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深入体会大嫂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姐弟”深情, 大嫂的爱是付出的爱, 无悔的爱。
(2) 出示句子:“那是1952年的春天, 金达莱开满山野的时候,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 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 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 您倒在血泊里……”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读到这里, 你仿佛看到了——
(1) 那是一个晨光熹微的早晨, 大嫂……
(2)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 大嫂……
(3) 那是一个月上山冈的夜晚, 大嫂……
借助想象, 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不惜身处险地、无私奉献的品质。
(设计理念:新课改强调“以学定教”。此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 这样既有巧妙的预设, 又不会错过精彩的生成, 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此外, 三个板块的教学在方法上各有侧重, “大娘”这一板块主要以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为主;“小金花”这一板块通过抓矛盾之处, 引导学生与人物进行对话, 加深理解;“大嫂”这一板块则紧扣一个“挖光”, 引导学生分时段进行想象。教学方式的不同, 可以避免单调,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有兴趣。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 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情感体验不断升华。)
三、倾诉———角色互换情更浓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太多太多, 那志愿军又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什么呢?你能从文中或自己收集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吗?
2. (出示下列句子: (1) 五次战役的时候, 由于敌机封锁, 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 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2)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 被敌人抓住了, 关在一所小房子里, 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3) 1952年的春天, 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 我们缺少野菜……) 交流: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是啊, 1950年10月25日, 1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 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他们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生死与共, 有14万志愿军战士常眠于朝鲜土地上, 其中有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 还有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朝鲜人民的家园, 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4.此时此刻, 分别就在眼前, 大娘、小金花或大嫂她们又会说些什么?请拿起你的笔, 任选一个写一写。
(设计理念:将“写”挤进语文课堂, 一个“挤”字, 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中写的不易, 但只有真正将“写”挤进课堂,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高效, 才能实现“减负”的目标。课文以志愿军的身份来写, 对朝鲜人民的语言描写较少, 此处对朝鲜人民语言的“补白”, 可以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从而更深地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内涵。)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绵延
1.师:从同学们深情的阅读和文字表达中, 我们由衷地感受到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因此, 在分手的时候, 他们握着手说……就要上火车了, 他们挥着手说……已经上火车了, 战士们还从窗户里探出身子说……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时, 他们还在心里深情地呼唤…… (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
2.全文总结:亲人的概念穿越时空, 跨越国界, 世代相传,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处处是真情, 处处是亲人。
3.引向生活:2000年10月, 为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 一批志愿军老战士再次来到了朝鲜, 他们的见面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 (学生交流。)
《再见了,亲人》教学一得 篇3
文章内容紧紧围绕“亲人”展开。全文六个自然段,一、二、三自然段分别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催人泪下的往事,赞扬了他们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是志愿军的亲人。后三个自然段,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课文前三自然段按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自成段落,讲述了三个典型人物的四件感人故事,在写法、结构上基本相同。教学时我们设计了“三环节”阅读教学结构,即:自主探究——感悟交流——拓展深化。其中,感悟交流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着重在以下两方面下工夫。
首先,“感悟”要精选凭借,优化程序
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可围绕课题“亲人”,把“四件感人故事”作为主要训练凭借。这样处理有如下好处:第一,让学生懂得中朝两国人民 “比山高比海深”的战斗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主旨。在把握训练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中介,通过自主探究领悟课文内容,可培养学习兴趣,感悟学习方法。第二,“四件感人故事”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后,通过整合,抓住的主要问题线索,以此为训练凭借,便于学生合作与交流,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脉络。第三,“四件感人故事”只是“例子”,可适度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探究性学习获取大量信息,结合广泛的史实资料深化对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的认识。
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六步逐层深入感悟课文内容。①明确理解语言文字的目标;②回顾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场面;③结合具体事例深入领悟中朝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④回到依依惜别场面,体会“心永远在一起”;⑤感情朗读,体会中朝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⑥领悟学习“围绕中心来写”的方法。这样,从告别的场面进入,把追述的难以忘怀的往事放在大场面、大背景中去理解,再回到大场面中来,学生经历了以境引情、以事明理、以理激情的认识过程。
其次,“交流”要适时引导、精当点拨
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点拨至关重要。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思维过程、理解结果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使语文能力在相互“交流”以及潜移默化的“悟”中提高。
1.讨论交流中教师的引导或提供思考线索,或讲解升华。就这篇课文而言,教师备课时可在如下方面下些功夫:第一,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自主探究要解决的重点,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第二,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的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归并成一个或几个有容量、有难度的问题,如:(1)“亲人”指什么人?文中谁称谁为亲人?中朝两国人民为什么互称亲人?(2)志愿军离朝回国时,朝鲜人民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感悟“难以离别”)(3)为什么说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文章中具体叙写了哪几件事?(感悟“难以忘怀”)。这些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可有效保证自学的时间和空间。第三,由于文章内容时代背景远,加之体裁所限,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依依惜别的历史画面,为理解“中朝人民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这一中心内容做铺垫。
2.学生表述理解过程时,教师点拨要适时、精当。如:理解“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这一中心内容时,要帮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抓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方法,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要抓住如下四个要点:①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为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吃不上饭的志愿军送饭,大娘却昏倒路旁;②为了掩护志愿军伤员,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③为救侦察员老王,小金花的妈妈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了;④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炸伤了双腿。可见,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学生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情感升华。比如,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以事感人,借事抒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以“读”为突破口,把“读”作为升华情感的主要手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并积累语言。
总之,感悟交流既是学习方法,也是学习过程,只有师生、生生互动,才能抓住动情之处,品味生动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从浓郁的文字、洋溢的情感中体味和学习“语文”。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篇4
文中讲了朝鲜人民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为他们失去了双腿,甚至为了志愿军而牺牲了……我们都能感受到朝鲜人民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还给了志愿军慈母般的温暖。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亲情。
其中,让我最受感动的是小金花的妈妈为了志愿军而牺牲这一段。这段使我感受到了小金花是那么的坚强,自己的妈妈牺牲了,他却能忍住心中的悲痛;可是和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却落下了眼泪。这说明了:小金花把志愿军叔叔看最比自己亲人还要亲的人。在分别时,她流下了依依不舍的眼泪。
这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小的时候,每次回老家,都玩得很高兴,当我要回去时,奶奶总是依依不舍的一直送到村南头,还不停地嘱咐我们路上一定要小心,骑车慢点。每次都对我们说再见。最后,目送着我们走老远,直到看不见才回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奶奶是多么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啊!
再见了,亲人 篇5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们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这部分是教学重点。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
教法建议:
1.紧紧扣住“情”,以读体会“情”。教学中,应抓住课文以事感人,借事抒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以“读”为突破口,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中,懂得“亲人”的含义及分量,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可以教师的范读激起学生的情感,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友谊。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动情之处,通过朗读,品味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浓郁的感情、洋溢的情义中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指导朗读时,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和有关的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读。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不少抒发感情的反问句,要注意通过比较性的朗读体会它们的意思与作用,切忌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分析讲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4n
友谊:y@
血泊:p#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
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
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再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扩展资料
(一)“五次战役”
“五次战役”讲的是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5月21日这段时间,中国民人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为反击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军而连续进行的五次战役。朝中人民军队共歼敌22万余人,把美帝侵略军打回到“三八线”附近,迫使他们接受了停战谈判。
(二)1.1950年6月25日,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在战斗中,和朝鲜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经过中朝人民的共同努力,1953年725日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回国,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回到祖国。
再见了亲人(定稿)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
2、能力目标:以读作为突破口,以读悟情,培养语感,有感情朗读。3、情感目标: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志愿军战歌》音乐。教学过程
一、触摸历史, 走近文本
1、(教师动情讲述)1950年,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朝鲜战争,并炮轰中国丹东地区,把战火烧至中国边境。为了抗美援朝,为了保家卫国,130多万中国人民志愿军胸戴红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谱写了一曲中朝两国人民荡气回肠的友谊赞歌。1958年10月26日,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回到祖国。此时,朝鲜人民把自己的千般不舍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学生读课题“再见了,亲人”),此刻,中国人民志愿军也把自己的万般留恋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学生再读课题)。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中走进那段历史,走进那依依惜别的深情(再读课题)。
2、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字词检查
2.预习汇报 寻找主要人物
同学们,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那你能不能说一说,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心里,“亲人”具体指谁?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3、快速浏览 概括主要事迹
同学们,知道只有具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称为亲人,那么,中朝两国人民有没有血缘关系?(生:没有)既然如此,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朝鲜人民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究竟为志愿军做了什么?
4、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大娘 :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失去孙孙 小金花:救老王 失去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失去双腿
5、教师小结 激情引领
同学们,白发苍苍的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小金花为了救老王,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能让战士们吃上野菜失去了双腿„„他们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他们确实是我们的亲人。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阅读,看看文章的什么地方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
方法:学生读课文,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结合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三、倾心研读,深入文本 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一)师: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现在请你结合自己所划的句子谈谈文章的什么地方 深深感动了你?
(二)、交流第一段------大娘
1、“大娘送打糕”
(1)、什么是雪中送炭? “雪”“炭”分别指的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还从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冒着、顶着)她们有可能付出生命。
(朝鲜人民非常关心志愿军战士,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2)、所以志愿军才会充满感激的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2、大娘的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给志愿军战士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了。
(1)仅仅是劳累?(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她要穿过硝烟,可能会被敌人的炮弹打中。)
3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
(1)同学们,理解”唯一”吗?(独一无
二、只有这一个、再没有第二个„„)
(2)“唯一”说明了什么?(大娘的亲人只有孙子一个人,大娘除了孙子再没有别的亲人了„„)
(3)、“失去唯一的小孙孙”就意味着什么?
生:(大娘今后将孤独一人,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她要独自承受,感觉生活没有了快乐„„)
师小结:即便如此,当敌机呼啸而至的时候,大娘却坚定地背起了伤员,永远地舍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让学生读这段话,抓住“背起”“ 丢下”“唯一”感受大娘的大爱)。
其实,在这8年的时间里,大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付出的太多太多!(出示句子“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4、让我们放飞思绪,想一想,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大娘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做过什么?(大娘给战士们做棉衣。前线的伤员太多,大娘就帮护士给战士包扎伤口。寒冷的冬天,她给战士们把被子盖好。给战士们熬粥喝。)
师小结:同学们,尽管这都是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但正是这些,却让远离祖国的中国战士感受到了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母亲慈祥宽厚的疼爱!同学们,就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吧!(生自由读)
5、同学们,透过刚才的语言文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大娘? 生:关怀体贴的大娘 无私奉献的大娘 情深似海的大娘
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大娘 情谊比山高比海深的大娘„„
6、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2)、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3)、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语气更为有力,感情更为强烈,更能表达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深情。)
(4)、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7、而今,在与朝鲜人民分别的日子,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也赶来相送了!此时,我们的战士深情地对大娘说——(出示句子: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可大娘仍然没有停下送行的脚步,她,执意要送„„ 师: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
(二):学习第二段---小金花
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接着谈,文中还有那些地方深深地感动了你?
1、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2、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刚强)
3、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这是当妈妈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小金花心中充满了悲痛和对敌人的恨,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这样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
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4、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学习第三段---大嫂
1、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这么高的代价”指什么?
B、改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作用。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2、“大嫂为了志愿军能吃上野菜失去了双腿”部分,谈出自己的感动。
师:大嫂,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她上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下有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然而为了志愿军能吃上野菜,她却永远地失去了双腿。而在志愿军即将回国的日子, 她也赶来了。她是拄着双拐来的,她是背着孩子来的,她的脸上满是汗水,她,已经送了几十里。这就是我们的大嫂,这就是我们的亲人。
(出示句子: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
生读出大嫂深情的送别。
(四)、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五)谈体会
同学们,这就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作的,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亲人!其实,在朝鲜人民的心中,中国人民又何尝不是他们的亲人呢?
1、中国人民志愿军到底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文中也有星星点点的描述,能把它找出来吗?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那是1952年的春天...我们缺少蔬菜...其实还远远不止这些。
2、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近40万志愿军战士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你知道哪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英雄? 董存瑞----为了炸掉碉堡,双手举起了炸药包。邱少云---为了整个作战计划的成功,他被烈火活活烧死而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毛岸英---毛泽东主席的儿子,为了抢救重要文件,被敌机炸死了。还有罗盛教„„
3、师: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为了朝鲜人民付出的也是比山还高比还海深!现在,你难道不想对中朝两国的友谊说点什么吗? 生: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非常伟大!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
4、(出示图片,出示文字,音乐响起)师:这张照片拍摄于1958年10月26日,照片上75岁的朝鲜李大娘和23岁的中国战士张喜武相拥而泣,其实,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可以这样说,那一天,中朝两国人民是在情海中前行,泪雨中前进。
本文作者魏巍对当时的场景还做过这样的描述 —— 这不是哪一个人在哭泣,这是全朝鲜民族在捧着他们至亲至爱的友人,我的一滴泪,也止不住滴在这千行泪雨中„„ 这前行的队伍,不分行列,也许这不像队伍吧?
可是这确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队伍,这是心连着心,肩并肩的友谊巨流!这支巨流,行进在晨曦初露的东方,行进在依依惜别的深情!
---------改编自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生读)(六)学习后三段
1、尽管中朝两国人民千般的不舍,万般的不愿,分别的日子还是来了。列车就要开动,望着大娘、小金花、大嫂,望着数不清的朝鲜人民,望着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深情地说—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生读)
2、汽笛响了,列车开动了,志愿军战士请求这隆隆前进的列车——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生读)
3、可是列车却越开越远,亲人也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着手,大声地呼喊着——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生读)
4、“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是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心声(生再读)
5、这三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总结升华,延续情感
1、听着这样的话,看着这样的战士,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会对志愿军说什么,任选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说。汇报:谁来说,你以谁的身份说。(还谁想说)
小结:听了同学的介绍,感到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
2、同学们,中朝两国人民8年的浴血奋战,生死相依,用鲜血铸成的伟大友谊跨越国界,穿越时空,这友谊行进在依依惜别的深情,行进在晨曦初露的东方!最后,让我们把所有的感动凝聚在这深情的呼唤中(生再读课题)
五、情感升华
这些感人的事,这些让我们感动的人,不仅发生在战争年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故事一直在我们身边演绎着,请你回忆:你耳闻目睹过哪些这样的故事?(生答,抗击非典,汶川地震,老师,医生消防官兵。。。)
非典时无数的解放军战士,数不清的志愿者为了救护伤员不分昼夜的工作者:汶川地震时多少人离开自己的孩子,守护在地震现场,救护着一个有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我相信,亲人的概念会穿越时空,跨越国界,世代相传,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处处是真情,处处是亲人的爱。
六、阅读链接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大 娘
志愿军战士----深情厚谊------小金花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7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上下文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唯
一、噩耗、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在理解典型事例表现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体会写文章要选取典型材料。
过程与方法:教学中从整体感知入手,先说一说文中写了那几件令志愿军难以忘怀的往事?然后再细细品味这感人的往事中所表达出来的鲜血凝成的亲情,通过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作家魏巍将当年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留在了人们永恒的记忆里,现在就让我们以志愿军的身份走进惜别的人群,让我们深情的呼喊“再见了,亲人”.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板书:志愿军 朝鲜人民)学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生: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创设情景,将学生的思绪拉入课文中所描写的情境之中。
感知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1-3自然段,说一说文中写了那几件令志愿军难以忘怀的往事?请找出来。
生找,同桌讨论,交流,生读找到部分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生:大娘在志愿军叔叔急需粮食时,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士们送打糕;还丢下小孙孙,救志愿军的伤员;小金花和妈妈救志愿军的侦察员;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三 从这些往事中,你们体会到朝鲜的人们对我们志愿军好不好?好!
好,谁起来为同学们再读一读?注意,这里,我们志愿军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感激!
生读。生师点评。
在文中,哪几个句子让你最感受到朝鲜人民像亲人一样关心志愿军?
出示句(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雪中送炭”什么意思(“雪中送炭”指下雪天很冷,送炭去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以支持和帮助。大娘是在志愿军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时候,送去打糕的所以说是雪中送炭。)
②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教师给以及时指导,(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正愁没办法回家时,妈妈给我送来了雨伞,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是不是大娘这几年来为志愿军只做了三件事?
不是!
那么志愿军对大娘的感情如同什么一样?对,亲人,那么志愿军是怎样描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这种情谊呢?文中有一个什么词?大家找一下。对,(板书:比山高海深)
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大家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
练习体会使用反问句的好处。
师过渡:八年来,像他们这样的朝鲜亲人还有很多,看他们都把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当作亲人。师:说到这儿,同学想没想到,朝鲜人民为什么待我们志愿军如同亲人一般?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更有我们那可爱的志愿军战士的鲜血,我们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么深的情谊,今天就要分开,怎能不让人留恋呀!我们一起来劝劝送别的朝鲜亲人吧.引读前三节。
师:(引读第一节)瞧!那曾为我们送过打糕,曾为救护我们的伤员失去了小孙孙的大娘来送行了。快,让我们去向她道别——
师:(引读第二节)呀!小金花也来了!那次她与妈妈救出老王后,妈妈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知道后没有流泪,可现在她哭得泪人似的——
师:(引读第三节)快看!大嫂也拄着双拐从人群中挤了过来。她那双腿就是上次为我们挖野菜时被敌人的炸弹炸伤的呀,让我们快去扶一扶她——
生:(接读)大嫂,请回去吧!…… 生:1抓住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昏倒在路旁,体会“雪中送炭”;抓住为救伤员而失去唯一的小孙孙。2抓住小金花失妈妈的刚强和送志愿军时流泪加以体会,小金花把志愿军当成亲人。3抓住大嫂不顾个人安危去前沿阵地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双脚感受为对志愿军所付出的血的代价。生看课件生自由发言,看课件: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生体会鲜血凝成的友谊教师引读,生跟读1-3段开头。生:(接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生:(接读)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生:(接读)大嫂,请回去吧!… 抓住典型事例,在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基础上通过有感情的读表现出来.感受志愿军战士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很高的,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再次感受离别的感人场面。升华情感 15’
五、学习4-6段师:(1)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千句万句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学生接读课文)
(3)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生读第4、5、6段 用读来表达文中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是在表达学生理解后的情感 7’
六、再读课题结束 1’
板书设计: 志愿军再见了,亲人 鲜血凝成 大娘 朝鲜人民 小金花 大嫂
课后反思:
一、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老师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设计了开头的导语和结尾引读。我用一段充满感情的话语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调动学生的内在感情,让孩子们准备用“心”去感受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这样,就给整堂课定下了基调;对于文章后3个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感受到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所付出的代价基础上,抓住学生当时的情感,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语感染了学生,引导他们把领悟到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亲情,通过朗读心情抒发。
再见了,亲人 篇8
我还记得,你们还有位战士,可遗憾的是,我还没来得及问他的大名,他就已经前往了去天堂的路。那次,他正帮我洗衣服,敌人的轰炸机来了,他二话不说就把我背向了防空洞,我正要感谢这位小伙子时,他却说:“大嫂,我先去抢救其他人,待会儿再来看您。”我焦急的等待着,可没多久,只见一个担架上,躺着刚才的小伙子,可他不再容光焕发,而是血肉模糊。又有谁知道,半小时前,他还与我一起在溪边洗着衣服,想到这里,我的心如千万根钢针扎着似的,好一阵绞痛。你们说,这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情谊,我们怎敢忘怀?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伟大的战士们!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志愿军们英俊的面庞。
再见了亲人作文 篇9
当我们知道后小金花和她的妈妈不见了,这时我们经过的我们的哨兵了解,才明白原来小金花和她的妈妈是最先知道的,所以她们早出去了,我听了都惊呆了,一个妇女和一个小孩子能做什么了,我们当时估计小金花她们肯定会遇难,所以就开始商量着计策,这时哨兵高兴地说:“我看见小金花和老王了,快,快让他们进来。”我们一听立刻把我们的计策扔到桌上,都跑出去,迎接他们,可是我们越看越别扭,感觉少了一个人,这时老张说:“小金花,你妈妈呢?怎么就你和王叔叔呢?”这时我们才发觉:小金花的妈妈没有回来。这时我们大家都开始问小金花:“小金花,你妈妈呢?”她却骄傲的说:“我妈妈呀,哈哈我们利用调虎离山的方法救出了王叔叔,我妈妈现在这和他们吵架呢!”我们一听都想掉泪:因为哪些鬼子的脾气都非常的坏,没准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可是我们却一个个都夸小金花她们非常的勇敢。
第二天,我们早早的起了,可是却传来了一个噩耗: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了,我们好几个同志的眼泪都情不自禁的流下来,而小金花去跺了一下脚,自言自语道:“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于是小金花就天天练习让自己变强。
有一次我们几个志愿军和小金花一起散步,这时我们发现了一个运输部队,于是我们就想:把这一部队消灭,可以使敌军造成暂时没有饭吃说干就干,我们拿起枪,扔了一个手榴弹,于是这里就成了枪弹雨林,小金花一看就非常的害怕,可是她又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就鼓起勇气,拿着枪和他们拼了,虽然杀敌不多,但是还是解了自己的心头之气。
刘桂娟《再见了亲人》 篇10
提交人:刘桂娟 提交时间:2015-11-11
学段: 小学学科: 语文教材版本: 人教版年级/册: 五年级下 目录: 1.再见了,亲人 本次研修的重难点题目(知识点): 阅读感悟,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学生前测
重难点:本文内容在时空、情感、年龄跨度上都与学生有较大的距离,学生不了解事件背景,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重难点前提: 了解时代背景,会入情入境朗读课文,会收集相关信息资料(文本、视频等下载能力)
前测题: 你家有电脑吗?你会下载文件、剪接视频吗?
结果分析: 收集的视频资料不多,教师要补充。
内容与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教学重点:
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读出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的感受。课标要求,语文课要引导学生多学语言、积累语言、感悟语言所包含的深层次的情感和运用语言。本课是很好的范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帮助。难点分析: 教学难点: 感悟中朝人民间不是亲人胜过亲人的血浓于水的感情。
现在学生受社会因素影响,较为狭隘自私,很少顾及他人。加之他们对抗美援朝的背景不清楚、感知模糊。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引导学生。
教学目标设定
总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之间血浓于水的感情。
子目标1: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2、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用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写片段。
子目标2: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中的故事、理解重点词句以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子目标3:受到国际主义教育(那种没有疆界,跨过国度的人间大爱),感悟中朝人民间不是亲人胜过亲人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提问:
1、引导学生回顾:当你肚子饿了的时候,会导入 情况铺垫,创设学习的感找谁?他会怎么做?当你学习用品完了的时候,会找情基调
谁?他会怎么做?当你的爷爷、奶奶生病的时候,会找谁?他会怎么做?
1、教师讲“亲人”的概念。
2、交流:《再见了,亲人》中“亲人”都是哪些人?(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步骤一 抓住课题,说“亲人”。
她们是父母那样的亲人吗?他们都是什么人?(板书:朝鲜人民)
3、完善课题,引读4~6段。
4、过渡谈话。
ppt演示文稿 无
信息技术应
用
1、学生谈对“讲”的理解。
2、教师提“讲”的要求。
3、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故事。并找出让人感动的语句,想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课件出示)
4、学生讲步骤二 理解课文,讲“亲人”。
亲人,有感情的朗读令人感动的语句,体会朝鲜人民ppt演示文稿 不是亲人就是亲人
4、学生讲亲人,有感情的朗读令人感动的语句,体会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就是亲。
5、归纳小结,师生共读课题。
1、出示要求:自主选择告别对象,选取最能表达感情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把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无步骤三 朗诵课文,别“亲人”。
限深情变成你的深情感情朗读吧。(课件出示)
2、自主朗读课文,别亲人
3、交流朗诵,别亲人。
3、小结,再读课题。
4、看课件,感受“亲人”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5、感情朗读课文4~6段。
历史的车轮已离我们远去,那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依然在耳边回响。文章之所以打动我们,除了它有报告文步骤四 总结写法,续写“亲人”。
学的真实性之外,作者选取典型事例写人,边叙事便抒情的写法也是重要原因。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本课的表达特色,并试着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口吻来追忆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的感人事迹,续写“亲人”。
步骤五-------结束-----------------
----------------------------------
无 无 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
教学效果检测题
易: 你能概括的讲刚才这些事吗?
(课件出示:)为了志愿军,大娘——————-———— 为了志愿军,小金花————————— 为了志愿军,大嫂——————————
提示:为志愿军作出牺牲的仅仅这些人吗?这一空你会填吗?(课件出示:)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中: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累得昏倒在路旁了。(点拨:抓动词、“雪中送炭”来理解送打糕的重要性。)
2)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点拨:抓“唯一”理解,并举例体会;表演体会“丢下”,对比体会“丢下、背进”)。
3)同志们伤心地痛苦起来,••••••这个仇我一定要报!”(点拨:抓“跺、抽动、狠狠”体会小金花的刚强。)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篇11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见了,亲人》。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主要讲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它是落实单元重点,即“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重点课文。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在单元中的重要地位,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壮烈的亲人情怀。
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加了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从具体内容中感受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亲人情怀,教学难点为: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二、教法设计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1、以情激情,介绍背景。教学伊始,我借助图片,再现情景,“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朝夕相处了8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战争最终以正义和良知取得了胜利。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学生如亲临现场,初悟离别之情,这样既为理解课文作了情感铺垫,同时揭示了课题。
2、以境激情,撞击情感。
本课紧紧抓住“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进行情境的创设,再现两国人民话别的场景、离别的场面,升华学生的情感。
3、以读激情,读中悟法。
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想象当时的场景,同时在朗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当学生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时,抛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课文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他们虽不是亲人,却胜似情人?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
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炭”分别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送来的仅仅只是打糕吗?请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志愿军处境的艰难,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来送打糕。再反复朗读这件事!再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学生说“救伤员”这件事。教师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唯一的亲人”,体会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再理解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然后再学生想想志愿军可能与大娘说些什么话呢?齐读有关语句。学生过分析、理解,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到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2、学习“与小金花、大嫂”惜别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借鉴学习大娘惜别的方法,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己质疑,讨论解决问题,体会中朝人民友谊深厚。并适时的加以指导。最后交流,我又抓住两个反问句让学生感动于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
3、最后小结,深化中心
这一过程主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学习,对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总结提升到一个质的顶峰。让学生尽情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友谊?再让学生说说看,是不是仅仅这三位人物?让学生看图片(多媒体放映)体会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之间都有着伟大的友谊。
(二)、学习第二部分
送君千里终须别。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为了将文本变成丰富的画面,我借助媒体,创设情境:
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他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启动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声呼唤。
指名读这部分,抓住“亲人”“亲爱的土地”说说自己的理解。从这两个“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想想最后一个“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可能是谁说的?体会“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再一起”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美好心灵?再带感情齐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悟情。
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观看中朝两国人民互助图片,交流抗美援朝英雄故事,受到情感熏陶。
六、说板书
板书是整节课的概括,将课堂中重点知识板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
14再见了,亲人
大娘深情厚意志
小金花愿
大嫂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军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推荐阅读:
再见了亲人案例10-22
再见了亲人课后反思07-30
再见了亲人预习单08-20
14再见了亲人解析09-12
再见了亲人小练笔400字作文09-30
小学语文5年下《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09-06
小学生精彩习作:再见,亲人08-29
再见了拖拉读后感07-04
再见了,再见了,我亲爱的朋友作文400字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