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案例

2024-10-22

再见了亲人案例(精选12篇)

再见了亲人案例 篇1

《再见了,亲人》 教学案例与反思

情景再现:

师: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知道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地挥手,深情地呼唤着:

(全班齐读4----6自然段)

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从1----3自然段中细细品味。

师:请大家认真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令你感动的语句,好好读一读,看一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是你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中送炭”就是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

师:对,这是它的字面意思。还有什么情况下也可称为“雪中送炭”?

生: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就是“雪中送炭”。

师:课文指的什么?

生: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之时,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那么,由这件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

生: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所以志愿军战士才会充满感激地说——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谁能把这两句话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

师:谁再说说这段话中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你知道什么叫“唯一”吗?

生:“唯一”就是只有一个。

师:谁能读读这两句话,读出你的感情。

(生读)

师:唯一的亲人失去了,大娘心里会怎样?

生:一定很伤心、难过、痛苦。

师:对,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

(生再读)

师:你读得语气低沉,并强调了“唯一”,我感觉到了你的难过。请同学们都这样读一读。

(生再读)

师:你们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能不能忘怀?

生:不能忘怀!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师:大娘让我们难忘,因为她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志愿军战士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那难忘的告别场面。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

生:认真读,画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生:好好读一读,看一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有感情地读,体会感情。

师:对,同学们很会学习,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二、三自然段。

(生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作为集体备课的内容来上的,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前预习了一节课,上完第一课时的内容后感觉学生理解得还挺不错,心想第二课时应该上得比较顺利。谁知稍有点出乎意料,在重点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学生能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但对于感情朗读却有些不尽人意,所以花费了一些时间来引导,以致于学习后面的两个自然段时因为时间关系没有顾得上指导感情朗读。但是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学生对前三个自然段写法上的共同点找得相当好,这也算对本课的缺憾作了点补偿吧!

再见了亲人案例 篇2

《再见了, 亲人》字字珠玑, 感人至深, 但文章叙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 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甚少。因此, 教学要紧紧抓住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感情主线, 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体验、想象, 落实听、说、读、写训练,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思想感情, 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下面, 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导入——观察画面情初动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两幅插图) 这节课,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意义的图片, 这两幅图描绘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 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 含着泪, 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 亲人!”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再读课题。)

(设计理念:“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第一课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老师借助图画, 深情述说, 导入进一步的阅读。)

二、品味———潜心会文情真切

1.默读课文, 认真品味语言, 想一想文中的谁深深感动了你?画出相关词句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教学环节中, 学生通过自读、圈画、批注等多种自主学习方式, 独立体会课文的重点内容, 特别是对描写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无私付出的句子有进一步的感悟, 为下文的集体交流做了铺垫。)

2.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 进行弹性设计, 作以下预设。)

第一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大娘的事迹所感动”时———

(1) 围绕“大娘, 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 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呀?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怀?不, 永远不会”这一语段, 品味感叹句、疑问句、设问句的内涵, 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大娘母子般的深情。

(2) 理解重点句子:“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 顶着打糕, 冒着炮火, 穿过硝烟, 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在您的帮助下, 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可是您在回去的途中, 就累得晕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 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 敌机来了, 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 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 房子被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你从句中哪些字词感受到了大娘为救志愿军战士忘我无私的伟大品格?抓住“冒着”、“穿过”、“丢下”、“唯一”等词语深入品味。

(3) 引读:是啊, 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 却胜似我们的母亲。因此, 在离别的一刻, 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 (生接读) “您说,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我们怎么能忘怀?”

过渡:大娘, 您就是我们的“亲人”, 就是我们的母亲!文中还有谁也同样深深打动了你?

第二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小金花的事迹所感动”时———

(1) 默读句子:“小金花, 不要哭了, 擦干眼泪, 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 唱不起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从中感悟志愿军战士与小金花之间父女般的真情, 体味亲人生死离别的悲伤。

(2)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 你却把脚一跺, 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 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 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抓矛盾之处引导深入体会:小金花在什么情况下没哭?在什么情况下却哭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好好读一读, 相信你一定有许多问题要问小金花。你会问什么?小金花又会如何回答呢? (通过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自动质疑、自主解答, 体会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 对志愿军的情是多么真切, 对比是多么的强烈!

(3) 引读:刚强的小金花, 在失去妈妈的一刻, 她没有哭, 但在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 她却哭了, 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 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 深情地说—— (生接读) “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

过渡:刚强的小金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其实, 大婶也同样打动了每一个同学的心。

第三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大嫂的事迹所感动”时———

(1) 默读反问句:“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 难道不足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深入体会大嫂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姐弟”深情, 大嫂的爱是付出的爱, 无悔的爱。

(2) 出示句子:“那是1952年的春天, 金达莱开满山野的时候,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 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 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 您倒在血泊里……”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读到这里, 你仿佛看到了——

(1) 那是一个晨光熹微的早晨, 大嫂……

(2)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 大嫂……

(3) 那是一个月上山冈的夜晚, 大嫂……

借助想象, 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不惜身处险地、无私奉献的品质。

(设计理念:新课改强调“以学定教”。此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 这样既有巧妙的预设, 又不会错过精彩的生成, 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此外, 三个板块的教学在方法上各有侧重, “大娘”这一板块主要以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为主;“小金花”这一板块通过抓矛盾之处, 引导学生与人物进行对话, 加深理解;“大嫂”这一板块则紧扣一个“挖光”, 引导学生分时段进行想象。教学方式的不同, 可以避免单调,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有兴趣。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 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情感体验不断升华。)

三、倾诉———角色互换情更浓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太多太多, 那志愿军又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什么呢?你能从文中或自己收集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吗?

2. (出示下列句子: (1) 五次战役的时候, 由于敌机封锁, 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 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2)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 被敌人抓住了, 关在一所小房子里, 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3) 1952年的春天, 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 我们缺少野菜……) 交流: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是啊, 1950年10月25日, 1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 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他们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生死与共, 有14万志愿军战士常眠于朝鲜土地上, 其中有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 还有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朝鲜人民的家园, 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4.此时此刻, 分别就在眼前, 大娘、小金花或大嫂她们又会说些什么?请拿起你的笔, 任选一个写一写。

(设计理念:将“写”挤进语文课堂, 一个“挤”字, 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中写的不易, 但只有真正将“写”挤进课堂,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高效, 才能实现“减负”的目标。课文以志愿军的身份来写, 对朝鲜人民的语言描写较少, 此处对朝鲜人民语言的“补白”, 可以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从而更深地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内涵。)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绵延

1.师:从同学们深情的阅读和文字表达中, 我们由衷地感受到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因此, 在分手的时候, 他们握着手说……就要上火车了, 他们挥着手说……已经上火车了, 战士们还从窗户里探出身子说……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时, 他们还在心里深情地呼唤…… (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

2.全文总结:亲人的概念穿越时空, 跨越国界, 世代相传,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处处是真情, 处处是亲人。

3.引向生活:2000年10月, 为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 一批志愿军老战士再次来到了朝鲜, 他们的见面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 (学生交流。)

《再见了,亲人》教学一得 篇3

文章内容紧紧围绕“亲人”展开。全文六个自然段,一、二、三自然段分别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催人泪下的往事,赞扬了他们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是志愿军的亲人。后三个自然段,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课文前三自然段按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自成段落,讲述了三个典型人物的四件感人故事,在写法、结构上基本相同。教学时我们设计了“三环节”阅读教学结构,即:自主探究——感悟交流——拓展深化。其中,感悟交流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着重在以下两方面下工夫。

首先,“感悟”要精选凭借,优化程序

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可围绕课题“亲人”,把“四件感人故事”作为主要训练凭借。这样处理有如下好处:第一,让学生懂得中朝两国人民 “比山高比海深”的战斗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主旨。在把握训练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中介,通过自主探究领悟课文内容,可培养学习兴趣,感悟学习方法。第二,“四件感人故事”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后,通过整合,抓住的主要问题线索,以此为训练凭借,便于学生合作与交流,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脉络。第三,“四件感人故事”只是“例子”,可适度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探究性学习获取大量信息,结合广泛的史实资料深化对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的认识。

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六步逐层深入感悟课文内容。①明确理解语言文字的目标;②回顾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场面;③结合具体事例深入领悟中朝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④回到依依惜别场面,体会“心永远在一起”;⑤感情朗读,体会中朝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⑥领悟学习“围绕中心来写”的方法。这样,从告别的场面进入,把追述的难以忘怀的往事放在大场面、大背景中去理解,再回到大场面中来,学生经历了以境引情、以事明理、以理激情的认识过程。

其次,“交流”要适时引导、精当点拨

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点拨至关重要。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思维过程、理解结果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使语文能力在相互“交流”以及潜移默化的“悟”中提高。

1.讨论交流中教师的引导或提供思考线索,或讲解升华。就这篇课文而言,教师备课时可在如下方面下些功夫:第一,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自主探究要解决的重点,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第二,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的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归并成一个或几个有容量、有难度的问题,如:(1)“亲人”指什么人?文中谁称谁为亲人?中朝两国人民为什么互称亲人?(2)志愿军离朝回国时,朝鲜人民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感悟“难以离别”)(3)为什么说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文章中具体叙写了哪几件事?(感悟“难以忘怀”)。这些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可有效保证自学的时间和空间。第三,由于文章内容时代背景远,加之体裁所限,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依依惜别的历史画面,为理解“中朝人民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这一中心内容做铺垫。

2.学生表述理解过程时,教师点拨要适时、精当。如:理解“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这一中心内容时,要帮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抓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方法,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要抓住如下四个要点:①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为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吃不上饭的志愿军送饭,大娘却昏倒路旁;②为了掩护志愿军伤员,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③为救侦察员老王,小金花的妈妈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了;④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炸伤了双腿。可见,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学生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情感升华。比如,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以事感人,借事抒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以“读”为突破口,把“读”作为升华情感的主要手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并积累语言。

总之,感悟交流既是学习方法,也是学习过程,只有师生、生生互动,才能抓住动情之处,品味生动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从浓郁的文字、洋溢的情感中体味和学习“语文”。

再见了亲人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时,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教具准备

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文字、图像等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学生字词。2.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

3.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写了他们(她们)的哪些事?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二、合作交流

(一)谈话导入

1.师: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爸爸妈妈等)结合对亲人的理解,说说在生活中亲人一般指哪些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但是有的时候有些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也称为亲人。(板书:亲人)

文中的志愿军是中国人,大娘、小金花、大嫂等是朝鲜人,他们有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属吗? 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师板书)可为什么作者说“再见了,亲人”呢?(补充完整课题)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呢?

2.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回到50多年前的那场抗美援朝战争中,一起回忆一下当年那感人至深的场面吧。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有14万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就有:邱少云、黄继光、毛岸英等,他们在朝鲜奋斗了八年。

经历了八年的朝夕相处,经过志愿军战士的浴血奋战,正义赢得了胜利。在1958年10月25日,最后的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于是分手的时候,他们握着手说(齐读课题),就要上火车时说(齐读课题),就要上火车了他们说(齐读课题),已经上火车了还说(齐读课题),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仍呼喊着(齐读课题)。

是呀!他们呼喊着亲人,不同的民族,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他们却互相说是亲人。这是为什么呢?

(二)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如知道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就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看过的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等)

(三)学生初读课文,交流对课文的了解

那么请同学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

1.通过读课文,谈谈你的收获。(生谈,如知道了“再见了,亲人”是在临分别时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描写了中朝两国人民难舍难分的场面等)

2.还有不懂的地方或疑问。(学生谈)

三、品读体验

(一)师过渡:是呀,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从课文的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又胜似亲人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找画画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并有感情地读读。可以和同桌或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二)学生自学,讨论。

(三)汇报交流。

1.哪个小故事最让你感动?(点击人物图片)为什么?你能读读吗? ⑴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画)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⑵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2.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⑴引读:是呀,在分别的时刻有许多朝鲜亲人赶来为志愿军送行,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赶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志愿军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自由轻声读这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词句。结合背景资料和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⑶交流:

①“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应该怎样理解“雪中送炭”呢?“雪中送炭”的本意是什么?在课文中是指什么?文中的“雪中”指什么?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拼了三天三夜,而且是空着肚子,如果是你会怎样想?(要是有吃的„„加点水„„也好啊!)

当时敌机封锁,可能吗?(不可能)这事被大娘知道了,大娘送来了打糕,这打糕是怎样送来的?(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

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是什么?(不仅仅是打糕,而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的是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武器,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这就是——雪中送炭!志愿军心里充满了对大娘的什么情感?(感激)这样写表达了什么?你能用“雪中送炭”说句话吗?(生说,评价)读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②“救助伤员,失去小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唯一”怎么理解?)指导学生饱含深情地读。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她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大娘多么爱自己的小孙孙呀!)可她把生的希望给了志愿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的小孙孙,你体会到了什么?(大娘对志愿军真是比亲人还要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亲人。

③“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强烈啊!)

师: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指名读)⑷总结学习方法:读文画出自己感动的地方,抓住重点词语来品味,有感情地朗读。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生说)

3.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抓住文中感染人的词句来体会。(学生自学)

⑴交流:小金花的妈妈为了救老王愿意付出生命。抓“噩耗”“同归于尽”“ 跺脚”“抽动“表现了什么?(对敌人的恨,对志愿军的爱)读出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被炮弹炸伤双腿。“这样高的代价”在文中指什么?把“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在比较中体会强烈的思想感情)。

⑵师: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因此在分手的时候,,他们握着手说(读课题),就要上火车时说(读课题),就要上火车了他们说(读课题),已经上火车了还说(读课题)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仍呼喊着(读课题)。为了志愿军,大娘(生补充);为了志愿军,小金花(生补充);为了志愿军,大嫂(生补充)。

难道就他们三个人吗?那么我们再变成这样再说 :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生补充);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生补充);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生补充))。通过同学们说的说明他们就是亲人,所以他们在分别的时候大声的呼喊(读课题)。其实大家刚才讲的只是战争中很小的一部分,在八年的战争中有多少这样的故事我们真是讲上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所以火车就要走了,我们的千言万语只好化成我们心中的送别。

(四)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1.师引读:在火车站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见,此时,他们心中在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3.抓住“请慢一点开”“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以及最后一自然段来体会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一家、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

4.志愿军战士们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风驰电掣向前驶去,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再说上几句惜别的话,相距已远,只能在心头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师:把“土地”改为 “战士”,把“朝鲜的”改为“中国的”,把“让我们” 改为 “请你们”再来读。体会到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的情景,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结合课文插图,分角色读(中国志愿军战士

朝鲜人民)

四、巩固延伸

1.师:再见了,亲人!这不仅仅是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还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在朝鲜这片土地上,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同生死,共患难,用鲜血凝成为大的友谊。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使中朝人民心心相连,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我们深情地道出他们的心声(齐读课题)

2.此时此刻看到这样的送别场面,你想说什么呢?(学生交流)3.师向生推荐作者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课下读读。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补衣

几夜不眠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孙孙

小金花

救老王

妈妈牺牲

大嫂

挖野菜

身受重伤

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体悟写法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催人泪下的故事。想象一下:在分别时大娘、小金花、大嫂会说些什么呢?(小组内交流,模拟表演)2.小组交流汇报。(及时评价)

3.让学生思考:是不是朝鲜人民中就只有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学生交流)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如写活动、写景都可用)

4.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你的发现告诉小组内的同学,然后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公布“新发现”。(学生读书思考)

5.学生汇报交流:(能说一点说一点,师要引导归纳总结)重点指导体会课文的前3个自然段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每段都是以请求的语句开头,以反问的语句结尾,中间一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也就是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指名读前3个自然段的开头的一句话,(指名读前3个自然段的结尾的一句话,换成陈述句,来体会这样开头和结尾的写法的好处。指名读中间的叙事部分也饱含浓浓的情感,催人泪下,事迹感人。6.齐读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体会作者直接抒发内心情感的写法。

二、大胆想象,学习表达

1.师:整篇课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在依依惜别之时,在志愿军战士追述往事的时候,朝鲜人民一定也会回忆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讲述起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还海还深的情意。请同学们大胆想象,然后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口气描写送别的场面。2.学生试写。(小练笔)3.学生交流。

⑴在小组内读读自己写的。

⑵把自己写的内容穿插在课文中,与相关的段落连起来读一读。还可以与课文组合起来,分角色读读。⑶学生赏评。(及时鼓励学生)

4.师: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最后的3个自然段吧!(齐读)

师引读:志愿军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齐读第4自然段)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志愿军战士们多想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齐读第5自然段)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志愿军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齐读第6自然段)

5.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哪!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

三、背诵摘抄,积累语言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摘抄自己受感动的词句。3.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请求 开头

叙事 中间

再见了亲人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比山高比海深”的战斗友谊是牢不可破的。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运用反问句表达强烈感情的写法;会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划分段落,重点讲读第一段。第二教时学生自学第二、三段和最后一段,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提出要求

1.读准生字,运用字典理解不懂的字词。

2.想想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课文中写了哪些亲人,哪些事例?

二、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提问:通常情况下,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课文中的亲人指谁?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亲人”原指直系家属,比喻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课文中的“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人民。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亲人”。)

2.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课文,听录音,让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进那人头攒动,相互道别,两情依依的场景中去。边听边思考:课文围绕亲人写了哪些内容?(讨论后明确:课文分别写了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救老王;大嫂挖野菜的事。)

四、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接问:根据上面内容该怎样分段?为什么?(讨论后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爱志愿军的事,可以自成段落,后三个自然段抒发志愿军与朝鲜亲人的惜别之情,这样课文可分四段;也可将前三自然段合在一起为一段。这样课文就分两段。)

(一)讲读第一段,要体现教师的“导”。

1.默读课文

按照“志愿军劝大娘不要相送——具体事例写大娘爱志愿军——反问句肯定深厚情谊”的顺序,给这段话分层。

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概括表现大娘爱志愿军的句子。

(交流后划句: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

提问: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为什么?(突出关键词:多少、慈母般、心血。)接问: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承上启下作用,是个过渡句。)

设问:这句话是怎样承上的呢?大家齐读第一层。读后师述:志愿军劝大娘不要相送,告诉大娘,我们永远是不会忘记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这句话就是这样来承接上文的。那么,又引出下面的什么内容呢?(引出大娘是怎样爱志愿军的。)

再问:大娘爱志愿军,文章中具体写了几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学生看书划词。(从“记得”、“还记得”两个词语能判断出是写了两件事。)

3.指名读第一件事。

(1)思考:这是一件什么事?(归纳并板书: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2)默读,找出一个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且又高度概括的词语。(交流后划词:雪中送炭)“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什么?课文中“雪中送炭”指什么?(交流后明确:“雪中送炭”是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物质上的帮助。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的情况下,大娘为他们送去了打糕。)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大娘“雪中送炭”的?(划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圈出重点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从这些词你能看出什么?(讨论后明确: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的,说明大娘对志愿军怀着多么深厚的情谊。)

(3)指导有感情地读第一件事。

4.指名读第二件事:

(1)思考:这是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回答后板书: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划出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的两个关键词。(背进、丢下。)

提问:为什么这两个词最能突出大娘爱志愿军?(讨论后明确:这一“丢”、一“背”,集中体现了大娘在危急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志愿军的安全,而不是自己的亲人——“唯一”的小孙孙。可见大娘爱志愿军胜过爱自己的亲人。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5.齐读最后一句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句?谁能把它改为陈述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教师小结:

(1)这一段写志愿军与大娘在车站话别,追忆了大娘爱志愿军的两件事,告诉我们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

(2)我们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学习这一段的:先默读课文,划分层次;再找出概括句并理解句意;然后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二)学生自学第二、三段。

师述:课文的第二、三段与第一段在写法和结构上都基本相同,同学们可以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自学第二、三段。大家边读书,边思考,边划词句,边体会。(教师起检查、引导、归纳和总结的作用。)

1.讨论第二段,要突出以下几点:

(1)扣住关键词“刚强”,理解小金花的刚强表现在听到妈妈牺牲的消息时嘴角仅抽动两下。

(2)抓住重点句: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从小金花的动作、神情、语言中领会小金花的刚强性格。

(3)从小金花和妈妈救侦察员老王的事例中体会小金花爱志愿军的感情。

2.讨论第三段,要突出以下几点:

(1)着重抓住过渡句“„„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友谊”,从大嫂架双拐,不顾山路崎岖送志愿军的事,理解大嫂对志愿军的情谊之深。

(2)抓住重点句:“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跟到前沿阵地上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理解大嫂为了志愿军吃上蔬菜而不顾个人安危,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感人至深。)

(三)教学第四段,着重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

1.轻读课文

看“再见了,亲人”这样的句式在文中出现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明确:反复出现三次充分体现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难分难舍之情。三次出现,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

2.提问

志愿军为什么对朝鲜的土地怀有深深的感情?(讨论后明确:志愿军与朝鲜亲人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并肩战斗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热爱朝鲜的土地实际上是热爱朝鲜人民。)

3.接问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抒发了志愿军热爱朝鲜亲人的强烈感情。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4.指导朗读

速度要慢,语调要轻,“亲人”、“土地”、“在一起”要读得有力度,深沉,最后一句音调逐步降低,越来越轻,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

五、总结课文,延续情感

提问: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这些事是围绕着什么中心写的?(明确课文的中心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抒发了志愿军与朝鲜亲人的惜别之情。)

师:同学们,中朝两国人民8年的浴血奋战,生死相依,用鲜血铸成的伟大友谊跨越国界,穿越时空,这友谊行进在依依惜别的深情,行进在晨曦初露的东方!最后,让我们把所有的感动凝聚在这深情的呼唤中(生再读课题)

六、拓展

这些感人的事,这些让我们感动的人,不仅发生在战争年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故事一直在我们身边演绎着,请你回忆:你耳闻目睹过哪些这样的故事?(生答,抗击非典,汶川地震,老师,医生消防官兵。。。)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6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68页71

执教教师:杨全琴学校:巴楚二小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二、学情分析

知识与技能

1.按要求掌握生字

2.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课文的重点的语句,体会它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法与学法

师:激趣导读法

生:合作,探究,交流。

三、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结成的,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抗美援朝的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考考你。你听过这首歌吗?你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你了解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吗?(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2.观看抗美援朝的相关图片,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

同学们,在1950年的时候,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前线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在漫长的抗战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追忆那段不寻常的岁月吧。

二.初读课文

1.出示本课的生字,学生认读。注意强调:妮,役,耗。

2.对部分词语进行提问:

战役: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按照一定的作战计划,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一系列的战斗。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雪中送炭:下雪天送碳给别人取暖,比喻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帮助与支援。

狙击战: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的战斗。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代价:泛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或精神。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亲人”指谁?作者写了他们的什么事?

亲人:大娘,小金花,大嫂。

①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②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③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炸伤双腿

4.面对着这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战士发出了怎样的呼唤来抒发他们的心声。找出能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集体朗读)

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按照常理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他们是多么想回到自己的妻儿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列车呀,┅ ┅ ┅ 停留片刻。)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的心哪?

三.精读品读,体会真情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并想想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的,画出相关句子,认真体会。① 为志愿军送打糕

说明雪中送炭的意思,并说说此处指什么?(这里指大娘想战士之所

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她比亲人还亲,怎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了。

②救伤员,失去唯一的小孙孙,从这句你读懂了什么?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亲人,唯一的希望。可是他为了志愿军战士是去了小孙孙,大娘的这种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它足以证明反应大娘付出的代价之大。你们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够忘回了?(只是一个反问句,更强烈的表达了我们不会忘记朝鲜老大娘的深情厚谊的感情)八年来大娘点点滴滴的事让远离祖国的志愿军感受到母亲慈祥宽厚的疼爱。

2.快速的读读课文,看一看第一段可以分为几层?

三层:开头作者以恳求的语气劝慰

中间回忆过去的事

结尾都是反问句

3.第一段中有三句感叹句,你知道有什么好处吗?

加强语气,能更好的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以及志愿军对老妈妈的关心。充分表达了他们的友谊。

4.迁移学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①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失去妈妈的痛苦与对敌人得恨这两种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失去妈妈的那一刻,她没有哭,但当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哭了。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被小金花表现出来。

②到前沿阵地挖野菜会有什么样的危险?那大嫂还要去了这说明了什么?

为了给志愿军战士挖野菜大嫂付出了失去双腿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的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时战士们满怀深情的说:你为我们付出┅ ┅中国人民的友谊?

小结: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走过,血与肉凝结成的深情厚谊怎么能不感动天地了?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读(再见了,亲人)。

5.认真总结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都用第一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对面向对方说话便于表达感情。每段最后一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出他们之间的不舍之情。

四.体会文章的感情

同学们志愿军战士在近八年的战场上与朝鲜人民生死与共。当他们打败侵略者完成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到来的时候,许许多多的人民都赶来为志愿者送行。

1.通读课文4,5,6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2.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列车将要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念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都是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爱的人告别。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的读一读吧!

①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地喊出声。(学生齐读第4段)

②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想再看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恳求前进的列车。(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

③然而,列车终于向前驶去亲人离他们远去,他们只好挥挥手大声喊出。(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

五.总结:他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比亲人还亲。他们之间的友谊是血与肉凝结成的!这是人世间的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

六.课外拓展

课外搜集并阅读本文作者魏巍的另外一篇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

六、版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就是亲人

大娘:洗补衣服(几夜未合眼)

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

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七、设计理念与思路

《再见了,亲人》 篇7

一、自主读书

《再见了,亲人》一课中的一至三自然段,在写作方法和结构上是相似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自由读书、自由表达、宽松合作。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进行自学,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体会,然后让他们提出疑问,在此基础上了解文中写了大娘的哪几件事,抓住“雪中送炭”和“惟一”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课文按“劝慰──回忆──抒情”三部分把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意真切地表达出来了。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就可以进行学习的迁移,让学生运用上一个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则让学生独立按方法进行学习,做到扶放有度,导在点子上,既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二、反复感知

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很快地抓住文章中的反问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从文章中的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感受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的情景,了解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亲人”般的深情厚意。但整篇文章作者都是以“志愿军战士“的口气来写,没有直接写出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朝鲜人民浴血奋战甚至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只是粗略地蜻蜓点水式地泛泛讲解,对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带来了偏差。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理解了文章前三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就提出了这样两个探究性的问题: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做出了那么多的牺牲,那么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呢,你能不能从文章中看出来?发挥你的想象,来描述一下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情景。从中让学生理解了志愿军战士也为朝鲜人民撒下了热血,正是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鲜血凝成了如此的深情厚意,让学生体会到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通过这样的整体感知及反复咀嚼,使学生的“知”和“情”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

三、语言训练

在这篇课文中有很多词句用得相当的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导读中应紧紧抓住词句之间的联系,通过释词来更好地理解句子,通过练句来更深入地理解词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抓住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改一改、比一比,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反问句能增强语气,加深感情,使学生明白在写文章时,采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又如,抓住文章中的“雪中送炭”“惟一”等词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再如,“同归于尽”一词在文中的双关意义,我就先引导学生先了解“归”和“尽”的意思,再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试把“同归于尽”抽去能否表达句子的意思,了解文中对妈妈应用“牺牲”,对敌人应用“死去”,而“同归于尽”一词一语双关,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在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的训练点,可共我们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

再见了,亲人 篇8

忘不了那一次,我们通过村长的安排,集合全村妇女,带着食物补给来到战场,你们为了保住阵地,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也没有进食了,个个脸色苍白,浑身都是血污,鲜血沾满了衣服,有的孩子已经昏迷了过去,有的已经倒在了血泊中!你与我们并非亲属,毫无血缘关系,却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我们只是送了一点点食物却一再说感谢我们的话,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也忘不了那次战士小刘在我家养伤,突然遇到敌军大轰炸,整个村子都充斥着炮弹爆炸的声音。小刘大喊:“大娘!快背您的小孙子先躲起来吧!我这腿有伤走不快,哎!”可是,可是我于心不忍呀,我一狠心丢下小孙子,背起小刘,艰难地躲进防空洞。当我再次回去想要接小孙子时,所有的房子已经被炸平了,我的小孙子也……但是,他没有白死,他的命换了一个中国亲人的命!你们为了帮助我们,那是牺牲了多少战士呀,这跟你们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再见了亲人作文 篇9

记得有一天,平安南道成川郡十里风雪,气温降低零下2摄氏度以下。崔莹在栋邵河上滑冰,不慎掉进2、7米深的冰窟窿。刚刚训练回来的罗胜教。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纵身跳进冰洞,在刺骨的冰雪中,罗胜教一连两次沉入水里,摸到崔莹,机场用力把她拖出水面,但因四周冰层太薄,无法爬上去。罗胜教,第三次下水摸到崔莹,使出最后一点力气,用头将崔莹顶出水面。崔莹得救了,可罗胜教在也没有出来。

侦探兵老王为了获取敌人的情报,偷偷溜进他们的军营里,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险些丧命。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志愿军叔叔。

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志愿军叔叔,让他们在这曾经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课后记 篇10

教这篇课文我将目标定为两个,一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那种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第二个目标便是学以致用,依托课文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了。我把重点放在第一段的教学上。

1、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一段,达到熟读能诵的境界,为指导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2、重点分析构段方式。

文章采用第二人称的写作方法,开头就点出人物、事情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然后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不会忘怀的思想感情,接着说明不会忘怀的原因,从总到分的结构来写的,特别是作者回忆的几件事感人至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用反问的手法表达真挚的情感,进一步说明不会忘怀的原因。

3、激情写作。

再见了亲人-亲情散文 篇11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许多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1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座小房子里,有1个班的鬼子看守着。你母亲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地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你母亲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你乘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母亲。第二天传来噩耗,你母亲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母亲,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父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就是您1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吗?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课堂反思 篇12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比山高比海深、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崔峦老师的:“要返朴归真,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是我本堂课所追求的目标。总想让孩子们朗读、感悟、提升;总想让他们可有所得,充实大脑;总想让他们在简单中获取;总想……

有了太多的希望,也带来了不少的遗憾:课的容量太大,应该删繁就简;朗读引导不够深刻;教师的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

上一篇:如何打造专业化的销售团队下一篇:同济大学全科医学期末重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