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再见了亲人解析

2024-09-12

14再见了亲人解析(共12篇)

14再见了亲人解析 篇1

14.《再见了,亲人》导学案 姓名: 家长签名: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前预习

1、我能根据拼音写出下列生字词。

â hào yǒu yi gē yáo dà sǎo zàn shí()()()()()Xiāo yān zhàn yi lán zi fēng suǒ()()()()

2、理解词语。雪中送炭: 同归于尽: 噩耗:

3、学生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

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学生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4、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 朝鲜的亲人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从课文中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用“—”画出,写体会。(书本几件事中找)

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大娘雪中送炭?抄下来。

3、再见了,!再见了!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让。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

课堂小练笔: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

课堂检测:

1、我会改:

例: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您不必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1、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碧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2、您为我们付出来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4再见了亲人解析 篇2

《再见了, 亲人》字字珠玑, 感人至深, 但文章叙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 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甚少。因此, 教学要紧紧抓住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感情主线, 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体验、想象, 落实听、说、读、写训练,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思想感情, 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下面, 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导入——观察画面情初动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两幅插图) 这节课,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意义的图片, 这两幅图描绘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 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 含着泪, 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 亲人!”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再读课题。)

(设计理念:“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第一课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老师借助图画, 深情述说, 导入进一步的阅读。)

二、品味———潜心会文情真切

1.默读课文, 认真品味语言, 想一想文中的谁深深感动了你?画出相关词句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教学环节中, 学生通过自读、圈画、批注等多种自主学习方式, 独立体会课文的重点内容, 特别是对描写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无私付出的句子有进一步的感悟, 为下文的集体交流做了铺垫。)

2.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 进行弹性设计, 作以下预设。)

第一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大娘的事迹所感动”时———

(1) 围绕“大娘, 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 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呀?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怀?不, 永远不会”这一语段, 品味感叹句、疑问句、设问句的内涵, 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大娘母子般的深情。

(2) 理解重点句子:“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 顶着打糕, 冒着炮火, 穿过硝烟, 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在您的帮助下, 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可是您在回去的途中, 就累得晕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 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 敌机来了, 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 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 房子被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你从句中哪些字词感受到了大娘为救志愿军战士忘我无私的伟大品格?抓住“冒着”、“穿过”、“丢下”、“唯一”等词语深入品味。

(3) 引读:是啊, 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 却胜似我们的母亲。因此, 在离别的一刻, 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 (生接读) “您说,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我们怎么能忘怀?”

过渡:大娘, 您就是我们的“亲人”, 就是我们的母亲!文中还有谁也同样深深打动了你?

第二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小金花的事迹所感动”时———

(1) 默读句子:“小金花, 不要哭了, 擦干眼泪, 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 唱不起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从中感悟志愿军战士与小金花之间父女般的真情, 体味亲人生死离别的悲伤。

(2)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 你却把脚一跺, 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 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 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抓矛盾之处引导深入体会:小金花在什么情况下没哭?在什么情况下却哭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好好读一读, 相信你一定有许多问题要问小金花。你会问什么?小金花又会如何回答呢? (通过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自动质疑、自主解答, 体会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 对志愿军的情是多么真切, 对比是多么的强烈!

(3) 引读:刚强的小金花, 在失去妈妈的一刻, 她没有哭, 但在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 她却哭了, 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 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 深情地说—— (生接读) “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

过渡:刚强的小金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其实, 大婶也同样打动了每一个同学的心。

第三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大嫂的事迹所感动”时———

(1) 默读反问句:“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 难道不足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深入体会大嫂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姐弟”深情, 大嫂的爱是付出的爱, 无悔的爱。

(2) 出示句子:“那是1952年的春天, 金达莱开满山野的时候,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 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 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 您倒在血泊里……”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读到这里, 你仿佛看到了——

(1) 那是一个晨光熹微的早晨, 大嫂……

(2)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 大嫂……

(3) 那是一个月上山冈的夜晚, 大嫂……

借助想象, 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不惜身处险地、无私奉献的品质。

(设计理念:新课改强调“以学定教”。此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 这样既有巧妙的预设, 又不会错过精彩的生成, 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此外, 三个板块的教学在方法上各有侧重, “大娘”这一板块主要以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为主;“小金花”这一板块通过抓矛盾之处, 引导学生与人物进行对话, 加深理解;“大嫂”这一板块则紧扣一个“挖光”, 引导学生分时段进行想象。教学方式的不同, 可以避免单调,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有兴趣。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 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情感体验不断升华。)

三、倾诉———角色互换情更浓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太多太多, 那志愿军又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什么呢?你能从文中或自己收集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吗?

2. (出示下列句子: (1) 五次战役的时候, 由于敌机封锁, 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 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2)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 被敌人抓住了, 关在一所小房子里, 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3) 1952年的春天, 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 我们缺少野菜……) 交流: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是啊, 1950年10月25日, 1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 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他们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生死与共, 有14万志愿军战士常眠于朝鲜土地上, 其中有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 还有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朝鲜人民的家园, 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4.此时此刻, 分别就在眼前, 大娘、小金花或大嫂她们又会说些什么?请拿起你的笔, 任选一个写一写。

(设计理念:将“写”挤进语文课堂, 一个“挤”字, 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中写的不易, 但只有真正将“写”挤进课堂,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高效, 才能实现“减负”的目标。课文以志愿军的身份来写, 对朝鲜人民的语言描写较少, 此处对朝鲜人民语言的“补白”, 可以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从而更深地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内涵。)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绵延

1.师:从同学们深情的阅读和文字表达中, 我们由衷地感受到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因此, 在分手的时候, 他们握着手说……就要上火车了, 他们挥着手说……已经上火车了, 战士们还从窗户里探出身子说……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时, 他们还在心里深情地呼唤…… (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

2.全文总结:亲人的概念穿越时空, 跨越国界, 世代相传,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处处是真情, 处处是亲人。

3.引向生活:2000年10月, 为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 一批志愿军老战士再次来到了朝鲜, 他们的见面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 (学生交流。)

《再见了,亲人》教学一得 篇3

文章内容紧紧围绕“亲人”展开。全文六个自然段,一、二、三自然段分别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催人泪下的往事,赞扬了他们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是志愿军的亲人。后三个自然段,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课文前三自然段按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自成段落,讲述了三个典型人物的四件感人故事,在写法、结构上基本相同。教学时我们设计了“三环节”阅读教学结构,即:自主探究——感悟交流——拓展深化。其中,感悟交流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着重在以下两方面下工夫。

首先,“感悟”要精选凭借,优化程序

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可围绕课题“亲人”,把“四件感人故事”作为主要训练凭借。这样处理有如下好处:第一,让学生懂得中朝两国人民 “比山高比海深”的战斗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主旨。在把握训练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中介,通过自主探究领悟课文内容,可培养学习兴趣,感悟学习方法。第二,“四件感人故事”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后,通过整合,抓住的主要问题线索,以此为训练凭借,便于学生合作与交流,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脉络。第三,“四件感人故事”只是“例子”,可适度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探究性学习获取大量信息,结合广泛的史实资料深化对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的认识。

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六步逐层深入感悟课文内容。①明确理解语言文字的目标;②回顾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场面;③结合具体事例深入领悟中朝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④回到依依惜别场面,体会“心永远在一起”;⑤感情朗读,体会中朝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⑥领悟学习“围绕中心来写”的方法。这样,从告别的场面进入,把追述的难以忘怀的往事放在大场面、大背景中去理解,再回到大场面中来,学生经历了以境引情、以事明理、以理激情的认识过程。

其次,“交流”要适时引导、精当点拨

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点拨至关重要。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思维过程、理解结果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使语文能力在相互“交流”以及潜移默化的“悟”中提高。

1.讨论交流中教师的引导或提供思考线索,或讲解升华。就这篇课文而言,教师备课时可在如下方面下些功夫:第一,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自主探究要解决的重点,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第二,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的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归并成一个或几个有容量、有难度的问题,如:(1)“亲人”指什么人?文中谁称谁为亲人?中朝两国人民为什么互称亲人?(2)志愿军离朝回国时,朝鲜人民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感悟“难以离别”)(3)为什么说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文章中具体叙写了哪几件事?(感悟“难以忘怀”)。这些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可有效保证自学的时间和空间。第三,由于文章内容时代背景远,加之体裁所限,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依依惜别的历史画面,为理解“中朝人民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这一中心内容做铺垫。

2.学生表述理解过程时,教师点拨要适时、精当。如:理解“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这一中心内容时,要帮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抓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方法,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要抓住如下四个要点:①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为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吃不上饭的志愿军送饭,大娘却昏倒路旁;②为了掩护志愿军伤员,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③为救侦察员老王,小金花的妈妈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了;④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炸伤了双腿。可见,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学生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情感升华。比如,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以事感人,借事抒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以“读”为突破口,把“读”作为升华情感的主要手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并积累语言。

总之,感悟交流既是学习方法,也是学习过程,只有师生、生生互动,才能抓住动情之处,品味生动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从浓郁的文字、洋溢的情感中体味和学习“语文”。

亲人再见了 篇4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投影:英雄图)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3.师引读(投影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四、课外拓展 1.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再见了,亲人 篇5

五(6)班 梁慧娴

一、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2~6自然段,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2、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学法

1、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

2、巩固学法。

(二)同法学习第2、3自然段,体会“军民鱼水情”

1、按要求自学,分小组讨论。

2、反馈讨论:

反馈第2自然

(1)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改为陈述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2)从哪里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3)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

(4)有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反馈第3自然段

(1)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了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改为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2)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3)有感情朗读,体会感情。

(三)研讨第4~6自然段,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

1、出示课文4~6自然段,全班一起深情朗读

2、为什么称为“亲人”“亲爱的土地”?

3、深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感

情。

(四)前后对比,体会写法

观察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3、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区别。

(五)课堂小结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学习1至3自然段,通过读文理解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2、体会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3、训练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4、理解前三个自然段的表达特点进行仿写、通过合理的想象完成课后小练笔。

重难点:

1、学习1至3自然段,通过读文理解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2、体会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孩子们,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魏巍的这篇叙事抒情散文,齐读课题:《再见了,亲人》。“亲人”,是指和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人,比如说哪些是我们的亲人呢?(生回答)对,这些人都和我们有血缘关系,所以是亲人。那我们这篇文章里的亲人,又是指谁呢?这不得不让我们来回忆一下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

(课件出示“忆亲人”):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并且把战火烧到了中国与朝鲜交界的鸭绿江边。为了保家卫国,抗美援朝,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打击美国侵略者。经过近3年的抗战,终于打败了敌人。同学们,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课件出示: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毛岸英的图片)这其中包括舍身堵机枪口的黄继光,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邱少云,跳进冰窟窿里救朝鲜儿童,自己却牺牲了的罗盛教;还有我们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在那里为朝鲜人民奋战了8年,可想他们之间的友情有多么深厚。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就要回国了,成千上万的朝鲜人民来到车站为志愿军战士送别。分别的时候,他们握着手说:再见了,亲人!就要上火车了,他们说:再见了,亲人!火车启动了,他们仍呼喊着说:再见了,亲人!

是啊,他们呼喊着亲人,哎,你们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朝鲜人民,中国人民,都说他们是亲人,他们有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人吗?(板书:不是亲人)那我们就要来讲一讲:他们怎么就是亲人啦?

二、学习课文:

1、请打开课文,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1)课文具体描写了战士们给朝鲜的哪几位亲人告别,用横线画出了;(2)战士们分别回忆了哪些事情?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事讲出来。好,仔细听。(配乐读课文)

2、请问:课文具体讲了战士们与哪几位朝鲜亲人告别?(生说。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那回忆了他们之间的哪些事情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给我们讲一讲?(课件出示:讲亲人)(学生讲,教师相机板书)

生:我要来讲一讲。。。大娘: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 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4、这三个段在结构上有一个相同点,你们发现了吗?它们的开头都是在写什么,然后又写的什么,最后用什么结尾?(课件出示前三段的内容,用不同颜色的字区分开)生:(略)

5、师:对,我们的作者采用的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来写的,这样写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志愿军和朝鲜亲人间那种深情厚谊。

6、(课件出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生回答)

7、师:是啊,通过你们这一讲,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不是亲人,就是亲人。(板书:胜似亲人)

8、通过刚才大家具体的讲,现在我们来概括的讲。

课件出示:为了志愿军,大娘------------;为了志愿军,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大嫂------------------。)

师:难道就只有这三位是亲人吗?(不是),那好,请变成这句话再讲。(课件出示: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师:那我们反过来讲。(课件出示: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

9、通过你们这一讲,我们心里真的由衷的感觉,他们就是亲人。难怪分别的时候,他们大声说:再见了,亲人!火车开了好远好远,他们仍呼喊着:再见了,亲人!孩子们,其实文中讲的这几件事只是点滴,八年之中,这样的事情就是讲上三天三夜,也是讲不完的。火车就要开走了,所以千言万语只能化作我们心中的送别。现在我们就来“诵亲人”(课件:诵亲人)

师:孩子们,我们就用我们刚才的感受,刚才的体会来“诵亲人”。现在你们就是志愿军战士,你们想和谁送别就和谁送别,好吗?谁想给小金花送别。(抽生)

师:谁是老王,请你来给小金花送别,好吗?(抽生)师:谁要为大嫂送别?(抽生)

师:谁是吃过大嫂挖的野菜的战士,请来为大嫂送别吧。(抽生)

师:谁又想给大娘送别?(课件: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你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抽生)

师:你的诵别里含着深情,可是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分别,看到亲爱的孩子马上要离开她了,她一直走啊,送啊,志愿军含着热泪恳求她:(抽生)

师:但是大娘还是停不下送别的脚步,看着几夜没合眼的大娘我们只好哀求她:(抽生读)

师:还是没有办法,大娘她就是不回去,最后我们只好命令她。(抽生读)师:命令中带着深情,命令中带着不忍,可是我们的倾诉对大娘不管用啊,所以我们只好一次又一次的从恳求到哀求,最后到命令。现在,你想怎样对大娘送别就怎样送别吧。(自由读)

10、师:从刚才同学们的送别中,我们由衷的感受到: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就是亲人。所以,他们分别的时候,他们说:再见了,亲人!火车就要开了,他们说:再见了,亲人!火车远去了,他们仍呼喊着:再见了,亲人!

11、师:再见了,亲人,亲人只好这样分别,(课件:分别时的图片)

12、师:分别的时候,他们只好异口同声的发出呼喊,请看好课文的最后三个段,也就是第二部分。(课件出示:最后三段内容)请志愿军与他们道别(齐读)

13、这是我们对朝鲜人民的道别,那朝鲜人民对我们会怎么说?(课件: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列车啊,你慢一点开吧,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让他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齐读)

14、师:是啊,多么的依依不舍。来,这边是志愿军战士,这边是朝鲜人民,你们就这样向对方道别(生互读)(课件:火车启动的声音)

三、总结全文:

师:历史的车轮走过了,但是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个声音(齐)再见了,亲人!最后化作这样一个声音(齐)亲人!

四、拓展:下来请孩子们去阅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的老师》。

《再见了,亲人》 篇7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嫂”的写法。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二) “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DD(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DD(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DD(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再见了,亲人 篇8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中国志愿军们!孩子,不要伤心了!八年来,你们为了帮我们打退“联合国军”,牺牲了多少朋友,多少兄弟!还记得“五次战役”时吗?在供应困难的那三天里,我清楚地记得,你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再见了,亲人!你们三天没吃东西了,却仍然坚守在阵地上。我为你们送些吃的,是理所当然的。也不要为我的小孙孙难过了。

为了我们,你们付出的太多太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再说,虽然我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但是,我还有你们这些异国亲人呀!我会时时刻刻都惦记着你们,想念着你们,把你们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永远铭记在心!王叔叔,不要难过了!如果你太难过,太自责,我妈妈在天之灵也不会开心的!看,那些有妈妈的孩子多幸福呀!我虽然失去了妈妈,但是,你也是我的亲人呀!我妈妈为了救你,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我还活着呀!现在,我一点儿也不后悔当年妈妈为了救你而做出的决定,因为,我还有一位亲人!王叔叔,这是我的照片,送给你。

你回去后,把这张照片放在你的房间里,这样,我们就能天天见面了,好吗?同志们,不要哭了!我这不是好好的吗?瞧,我架着双拐走路不是很灵活吗?为你们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比起你们为我们而牺牲自己,这算不了什么!你们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而忍受缺衣少食的痛苦时,我能袖手旁观吗?我一直把你们当作我的亲人,为自己的亲人而做出牺牲,是永不后悔的!时间呀!永远凝固在这一刻吧!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志愿军们,让我们多陪陪自己的亲人吧!

再见了亲人作文 篇9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站士!

列车,请迟一点再走,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

《再见了亲人》(本站推荐)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名言是谁说的?主要讲了什么?抗美援朝并不陌生,谁来介绍一下 ?

2.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同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

3.读课题

①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③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文中写了几个亲人?谁的故事最使你感动,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2、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

3.学生自学,讨论。

4.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课本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感情么吗?初读课文,三、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

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四、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假若你也是志愿军能用这种方法和朝鲜人民告别么?

五、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还知道那些志愿军的英雄事迹? 2.师引读(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想着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们,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想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第三句。

3,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

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中朝军民并肩作战,两国人民同心相连。伟大友谊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补衣服

夜不眠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孙孙

小金花 救老王

妈妈牺牲

大嫂 挖野菜

身受重伤

《再见了,亲人》说课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课文分别选取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型。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学生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1.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运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练习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同一内容说法的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难点。

二、说教法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纲》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具体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2)创设情景法:再现当时的场面、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印象。

三、说学法

为了扭转“讲”和“问”的状况,在本节课中则采用“读”和“思”的方法,把读的训练落实到实处。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为主,采取学生“读——思——练”,教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

具体学法是:

(1))读悟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只有让他们多读课文,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体会出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中心思想,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2)读——思——练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做到读、写、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解决具体问题。

(3)想象表演法:为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给予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四、说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明确课文中的“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后,质问那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亲人呢?是如何成为亲人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开始这一节课的学习,并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对前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一读为主,并且做到多读精导。

在引导学第一自然段的时候,重点让学生结合句子理解“唯一”的意思。重点指导这一段的最后两句话的朗读,体会为什么大娘是亲人。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课文中所说的代价是怎样的代价,进一步体会为什么

大嫂是亲人。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注意救老王付出的是什么样的代价。重点指导读“第二天传来……同归于尽了。”进一步感受为什么他们是亲人。

最后总结这三段,体会感情,并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最后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表演分别时的情景。再交换角色表演。

(三)、总结,表演,练笔: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想象离别时的情景并进行表演和练笔。这个作业既可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而且可升华文章的主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体现了创新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不仅体现了课堂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我设计的板书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发情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 教学设计及说课、反思

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篇11

五(5)班

李宛书

前几天,我学习了《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它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也让我对“亲人”这个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朝鲜人民在车站送别志愿军战士的情景。在送别的人群中,有为救伤员而失去小孙孙的大娘,有为救志愿军战士而失去妈妈的小金花,有为志愿军战士挖野菜而被炮弹炸断了腿的大嫂„„面对这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战士一遍又一遍地呼唤“再见了,亲人”!这是志愿军的心声,也是朝鲜人民的心声。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战士战士离去时的那份难舍,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为什么说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

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的情景,感动着每一个人,志愿军在朝鲜浴血战斗,奋力拼搏,流血牺牲的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也同时令人为之动容。我的眼前浮现出那一幕幕让人难以忘怀的画面: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还有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在漫长的岁月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在生与死的战场上,志愿军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结下了深情厚谊,这是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想到这里,我想起了社会上那些人:危在旦夕,为他人挺身而出的人。如:最美妈妈吴菊萍,危险裹狭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虽不是亲生孩子,但如同亲生孩子。还有最美司机、最美教师„„在中国这个人心冷漠的时代,他们都为别人而付出,在人间留下了最美的温暖。

再见了亲人课堂反思 篇12

在周月红老师和其他实验小学老师的多次帮助下,我多次进行了教学再设计。第一次试教后,我把“亲人”这个题眼放到课前谈话里完成。不但节省了课堂时间,还进行了诗歌和美词的积累。各位老师还指出我在品读大娘的两个故事时,问题有些绕,应该精简,还要有层次性。于是在教学第一个故事“送大糕”时,我就重点指导“雪中送炭”。先理解词义,再谈谈生活中雪中送炭的事,再体会大娘“冒死”送打糕,最后说说大娘送的仅仅还是打糕吗?还是什么?在教学第二个故事“失孙孙”时重点指导“唯一”。同样也是先理解词义;然后创设情境,在敌机来袭时,大娘可能会怎么想;再追问“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大娘当时来得及这么想吗”,揪出“丢和背”这两个词来丰富“唯一”的内涵。

再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当大娘回去救小孙孙时,她看到的却是一片废墟。我们可以想象,大娘当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对于这个环节,我原本是想让学生学学大娘,哭着呼喊自己的小孙孙,但是几次试教下来,换来的都是哄堂大笑。所以就干脆不要了,只是引导学生说说“痛哭流涕、痛哭失声、悲痛欲绝……”

看了“再见了亲人课堂反思”的人,还看了:

上一篇:培训学校校庆活动策划下一篇:幼儿园小班教案-捕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