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预习单

2024-08-20

再见了亲人预习单(共10篇)

再见了亲人预习单 篇1

见了 亲人再

预习单

1、掌握12个生字的音形义。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懂得“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根据抒情、叙事的不同内容,用合适的情感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情感的起伏变化。

3、文中写道“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课题“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与这句话中的亲人一样吗?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中国志愿军的“亲人”?(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概述,写在故事旁边)

4、你认为“再见了,亲人”是谁对谁说的?(提示:仅仅是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吗?)

5、这是一篇以第一人称“我们”进行叙事抒情的散文,叙述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深情送别的催人泪下的情景,你读后,能否感受到这种()之情?如果用几个字来概括叙述的线索,请你试着补充完整。(送)——劝——()——诵——()

6、“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7、“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8、小金花是一个()的孩子。真的是这样吗?那她为什么送别时却哭了呢?

9、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一些相同的地方,看看你能找出几处。

再见了 亲人

预习单

1、掌握12个生字的音形义。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懂得“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根据抒情、叙事的不同内容,用合适的情感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情感的起伏变化。

3、文中写道“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课题“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与这句话中的亲人一样吗?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中国志愿军的“亲人”?(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概述,写在故事旁边)

4、你认为“再见了,亲人”是谁对谁说的?(提示:仅仅是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吗?)

5、这是一篇以第一人称“我们”进行叙事抒情的散文,叙述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深情送别的催人泪下的情景,你读后,能否感受到这种()之情?如果用几个字来概括叙述的线索,请你试着补充完整。(送)——劝——()——诵——()

6、“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7、“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8、小金花是一个()的孩子。真的是这样吗?那她为什么送别时却哭了呢?

9、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一些相同的地方,看看你能找出几处。

再见了亲人预习单 篇2

《再见了, 亲人》字字珠玑, 感人至深, 但文章叙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 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甚少。因此, 教学要紧紧抓住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感情主线, 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体验、想象, 落实听、说、读、写训练,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思想感情, 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下面, 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导入——观察画面情初动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两幅插图) 这节课,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意义的图片, 这两幅图描绘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 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 含着泪, 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 亲人!”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再读课题。)

(设计理念:“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第一课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老师借助图画, 深情述说, 导入进一步的阅读。)

二、品味———潜心会文情真切

1.默读课文, 认真品味语言, 想一想文中的谁深深感动了你?画出相关词句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教学环节中, 学生通过自读、圈画、批注等多种自主学习方式, 独立体会课文的重点内容, 特别是对描写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无私付出的句子有进一步的感悟, 为下文的集体交流做了铺垫。)

2.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 进行弹性设计, 作以下预设。)

第一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大娘的事迹所感动”时———

(1) 围绕“大娘, 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 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呀?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怀?不, 永远不会”这一语段, 品味感叹句、疑问句、设问句的内涵, 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大娘母子般的深情。

(2) 理解重点句子:“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 顶着打糕, 冒着炮火, 穿过硝烟, 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在您的帮助下, 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可是您在回去的途中, 就累得晕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 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 敌机来了, 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 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 房子被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你从句中哪些字词感受到了大娘为救志愿军战士忘我无私的伟大品格?抓住“冒着”、“穿过”、“丢下”、“唯一”等词语深入品味。

(3) 引读:是啊, 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 却胜似我们的母亲。因此, 在离别的一刻, 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 (生接读) “您说,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我们怎么能忘怀?”

过渡:大娘, 您就是我们的“亲人”, 就是我们的母亲!文中还有谁也同样深深打动了你?

第二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小金花的事迹所感动”时———

(1) 默读句子:“小金花, 不要哭了, 擦干眼泪, 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 唱不起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从中感悟志愿军战士与小金花之间父女般的真情, 体味亲人生死离别的悲伤。

(2)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 你却把脚一跺, 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 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 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抓矛盾之处引导深入体会:小金花在什么情况下没哭?在什么情况下却哭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好好读一读, 相信你一定有许多问题要问小金花。你会问什么?小金花又会如何回答呢? (通过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自动质疑、自主解答, 体会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 对志愿军的情是多么真切, 对比是多么的强烈!

(3) 引读:刚强的小金花, 在失去妈妈的一刻, 她没有哭, 但在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 她却哭了, 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 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 深情地说—— (生接读) “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

过渡:刚强的小金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其实, 大婶也同样打动了每一个同学的心。

第三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大嫂的事迹所感动”时———

(1) 默读反问句:“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 难道不足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深入体会大嫂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姐弟”深情, 大嫂的爱是付出的爱, 无悔的爱。

(2) 出示句子:“那是1952年的春天, 金达莱开满山野的时候,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 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 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 您倒在血泊里……”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读到这里, 你仿佛看到了——

(1) 那是一个晨光熹微的早晨, 大嫂……

(2)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 大嫂……

(3) 那是一个月上山冈的夜晚, 大嫂……

借助想象, 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不惜身处险地、无私奉献的品质。

(设计理念:新课改强调“以学定教”。此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 这样既有巧妙的预设, 又不会错过精彩的生成, 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此外, 三个板块的教学在方法上各有侧重, “大娘”这一板块主要以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为主;“小金花”这一板块通过抓矛盾之处, 引导学生与人物进行对话, 加深理解;“大嫂”这一板块则紧扣一个“挖光”, 引导学生分时段进行想象。教学方式的不同, 可以避免单调,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有兴趣。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 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情感体验不断升华。)

三、倾诉———角色互换情更浓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太多太多, 那志愿军又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什么呢?你能从文中或自己收集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吗?

2. (出示下列句子: (1) 五次战役的时候, 由于敌机封锁, 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 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2)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 被敌人抓住了, 关在一所小房子里, 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3) 1952年的春天, 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 我们缺少野菜……) 交流: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是啊, 1950年10月25日, 1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 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他们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生死与共, 有14万志愿军战士常眠于朝鲜土地上, 其中有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 还有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朝鲜人民的家园, 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4.此时此刻, 分别就在眼前, 大娘、小金花或大嫂她们又会说些什么?请拿起你的笔, 任选一个写一写。

(设计理念:将“写”挤进语文课堂, 一个“挤”字, 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中写的不易, 但只有真正将“写”挤进课堂,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高效, 才能实现“减负”的目标。课文以志愿军的身份来写, 对朝鲜人民的语言描写较少, 此处对朝鲜人民语言的“补白”, 可以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从而更深地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内涵。)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绵延

1.师:从同学们深情的阅读和文字表达中, 我们由衷地感受到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因此, 在分手的时候, 他们握着手说……就要上火车了, 他们挥着手说……已经上火车了, 战士们还从窗户里探出身子说……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时, 他们还在心里深情地呼唤…… (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

2.全文总结:亲人的概念穿越时空, 跨越国界, 世代相传,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处处是真情, 处处是亲人。

3.引向生活:2000年10月, 为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 一批志愿军老战士再次来到了朝鲜, 他们的见面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 (学生交流。)

《再见了,亲人》教学一得 篇3

文章内容紧紧围绕“亲人”展开。全文六个自然段,一、二、三自然段分别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催人泪下的往事,赞扬了他们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是志愿军的亲人。后三个自然段,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课文前三自然段按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自成段落,讲述了三个典型人物的四件感人故事,在写法、结构上基本相同。教学时我们设计了“三环节”阅读教学结构,即:自主探究——感悟交流——拓展深化。其中,感悟交流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着重在以下两方面下工夫。

首先,“感悟”要精选凭借,优化程序

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可围绕课题“亲人”,把“四件感人故事”作为主要训练凭借。这样处理有如下好处:第一,让学生懂得中朝两国人民 “比山高比海深”的战斗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主旨。在把握训练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中介,通过自主探究领悟课文内容,可培养学习兴趣,感悟学习方法。第二,“四件感人故事”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后,通过整合,抓住的主要问题线索,以此为训练凭借,便于学生合作与交流,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脉络。第三,“四件感人故事”只是“例子”,可适度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探究性学习获取大量信息,结合广泛的史实资料深化对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的认识。

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六步逐层深入感悟课文内容。①明确理解语言文字的目标;②回顾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场面;③结合具体事例深入领悟中朝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④回到依依惜别场面,体会“心永远在一起”;⑤感情朗读,体会中朝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⑥领悟学习“围绕中心来写”的方法。这样,从告别的场面进入,把追述的难以忘怀的往事放在大场面、大背景中去理解,再回到大场面中来,学生经历了以境引情、以事明理、以理激情的认识过程。

其次,“交流”要适时引导、精当点拨

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点拨至关重要。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思维过程、理解结果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使语文能力在相互“交流”以及潜移默化的“悟”中提高。

1.讨论交流中教师的引导或提供思考线索,或讲解升华。就这篇课文而言,教师备课时可在如下方面下些功夫:第一,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自主探究要解决的重点,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第二,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的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归并成一个或几个有容量、有难度的问题,如:(1)“亲人”指什么人?文中谁称谁为亲人?中朝两国人民为什么互称亲人?(2)志愿军离朝回国时,朝鲜人民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感悟“难以离别”)(3)为什么说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文章中具体叙写了哪几件事?(感悟“难以忘怀”)。这些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可有效保证自学的时间和空间。第三,由于文章内容时代背景远,加之体裁所限,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依依惜别的历史画面,为理解“中朝人民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这一中心内容做铺垫。

2.学生表述理解过程时,教师点拨要适时、精当。如:理解“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这一中心内容时,要帮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抓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方法,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要抓住如下四个要点:①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为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吃不上饭的志愿军送饭,大娘却昏倒路旁;②为了掩护志愿军伤员,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③为救侦察员老王,小金花的妈妈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了;④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炸伤了双腿。可见,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学生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情感升华。比如,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以事感人,借事抒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以“读”为突破口,把“读”作为升华情感的主要手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并积累语言。

总之,感悟交流既是学习方法,也是学习过程,只有师生、生生互动,才能抓住动情之处,品味生动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从浓郁的文字、洋溢的情感中体味和学习“语文”。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4

沙溪乡民族小学杨苗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借助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法:

讨论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展示朗读。

3、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4、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四、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朝鲜人民

再见了,亲人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理解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跟老师看一组图片,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中去。(出示课件,听音乐看画面。)

中国志愿军战士们就这样浴血奋战,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了八年。1958年12月25日,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回国了,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里默默地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谁能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思考:“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在文中是谁对谁说的?这里的“亲人”指的是谁?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从一般意义上讲什么样关系的人才称为亲人?(血缘关系)

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延伸情景,指导自学

(一)师指导学志愿军与大娘告别

1、指名朗读第一段,其余同学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志愿军和大娘告别的情景)——板书:大娘

2、分几层写的?

(三层:请求——回忆——抒情)

3、出示学习任务,学生分组讨论交流。A.他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

B.从这些事情中你体会到什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C.找出文中直接体现他们情谊深厚的句子,圈画关键词句简单批注,并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分组互相交流。

理解第一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感叹句)要表达怎样一种感情呢?看句子。②有两句话,第一句说什么?(送打糕)第二句说什么?(这真是雪中送炭)③理解“雪中送炭”

A.“雪中送炭”的本意是什么?(在隆冬风雪严寒中,有人送来炽热的炭火)B.在一般情况下比喻什么?(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C.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呢?

(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正在这时,大娘送来了打糕,真是“雪中送炭”呀!)(1)还有更深的意思吗? 在战场上拼了三天三夜,而且是空着肚子,如果是你会怎样想?(要是有吃的„„加点水„„也好啊!)

当时敌机封锁,可能吗?(不可能)这事被大娘知道了,大娘送来了打糕,这打糕,是怎样送来的?(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

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是什么?

(2)不仅仅是打糕,而且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的是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武器,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

这就是——雪中送炭!

④志愿军心里充满了对大娘的什么?(感激)⑤指名朗读这句,然后齐读。

理解第二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②这儿也有两句,第一句说什么(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唯一”是什么意思?(独一无二)大娘独一无二的亲人是谁?(小孙孙)娘丢下了谁?抢救了谁?

她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哪儿可以看出?(爱,从抢救小孙孙看出来)

我们可以想象到大娘面对炸平的房屋,怎样呼喊着自己唯一的关人?(孩子呀,别怪奶奶,奶奶是为了救叔叔,叔叔会为你报仇的!)

大娘多么爱自己的小孙孙呀!可她把生的希望给了志愿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的小孙孙,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娘对志愿军真是比亲人还要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这样的感情用陈述表达怎么样?(对比体会:不强烈了)

(二)出示大娘的图片

师:看,这就是当年《中国青年报》上登载的75岁的李大娘和战士张喜武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谁想和大娘诵别? E.指导学生朗读,(课件出示)

生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师:你的诵别含着深情,可是年迈的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分别,我们只好恳求大娘:

生再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师:可是,大娘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住,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他:

生再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 几夜没合眼了„„。

师:不同的语气,包含的都是真挚的情感。现在,你想怎样对大娘诵别,就怎样对大娘诵别。开始:

三、创造情景,引导发现

1、师:看看前三个自然段在结构和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说说)

2、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①抓住主要内容。②分清段内层次。③体会重点,词句)

3、请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二、三自然段。①、按要求自学。②、分小组讨论。③、全班反馈讨论。

4、出示课件:“同志们伤心的„你怎么落泪了呢?”

点拨:失去妈妈小金花没有哭,可是与志愿军就要分别的时候,小金花却落泪了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5、出示课件:“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该怎样读。问: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代价?

6、指导朗读

四、拓展情景,反馈调节

1、师:课文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讲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做的事情,请同学们展开想像,并结合自己了解到的资料,说说志愿军战士们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呢?

2、学生汇报。

3.师:是啊,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由衷地感到,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但是亲人,而且胜过亲人!所以,分别的时候,他们才会这样难舍难分地倾诉——“再见了,亲人!”登上了火车,仍恋恋不舍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

火车慢慢地启动了,那声音仍在天空回荡着——“再见了,亲人!”

4、而此时,朝鲜人民也会恋恋不舍地呼喊:(多媒体变换角色)

师:再见了,亲人。他们就这样依依惜别,火车越去越远,缓缓地驶向了远方,他们会一次又一次从心底里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老师学生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老师小结:亲人虽然离别了,但是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却让人难以忘记,这种友谊跨越了国度,跨越了民族,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竖立在中朝两国人民的心中。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改写 篇6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中国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的和平,奋不顾身地与英勇抗争。朝鲜人民也无私地救助中国志愿军,同心协力与敌人战斗。

有一回,志愿军基地遭到美国鬼子的猛烈攻击,其中,有许多志愿军战士牺牲。当时,四面都有鬼子的埋伏,粮车不得开进,美国士兵阻断了志愿军的食物来源,想以此虚弱我们的战斗力量。可是美国鬼子不知道,我们中国志愿军是坚不可摧的。战士们靠着吃树叶、草根来充饥。空着肚子与美国鬼子在战场上拼了三天三夜。

志愿军总部得知这一危急情况后,认真研究部署。首先决定要探出敌军的情况。于是,首长就派侦察队队长老王担任这项艰巨的.任务,老王接到任务立刻出发。他偷偷来到敌占区,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哨兵的眼皮底下悄悄溜了过去。来到鬼子的第二道防线,他出其不意地打昏了一个美国哨兵,换上美国士兵的军服混进了鬼子军营。他接着又用调虎离山之计引开守卫司令部的哨兵。眼看老王就要进入司令部获取敌人情报了,突然,安全警报被拉响了,老王暴露了,被敌人包围了起来。老王被绑了以后,关在一间房子里。美国鬼子逼问他说出我们志愿军的情报,老王忍受着种种酷刑,誓死不屈,一声不吭。

再见了亲人作文 篇7

回到村子里,你焦急地等着你妈妈。我们的人对你说你妈妈用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你听到后没有掉眼泪,而是嘴抽着握着拳跺着脚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会替您报的。”之后,你一直给我们传递美国鬼子的消息。

我们记得很清楚,有一次你为了给我们透露美国鬼子的消息,来到了美国鬼子住的营地里,听他们的通话。没有想到你被他们发现了,他们把你关到了屋子里,那是因为美国鬼子觉得你很小就对你完全没有防御。所以他们都进了屋子了睡觉了,接着你就喊“救命呀,救命呀,你们这些人会遭报应的。”那些美国鬼子听见了后就醒了喊“闭嘴,你个臭丫头。”然后他就继续谁他们的觉,那是已经晚上了我们见你还没有回来一位你去睡觉了呢,可是没有想到你被他们给抓住了。接着你就趁他们睡觉的时候逃了出来把他们的消息给我们说了。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篇8

教学中体现较突出的几点:

1、导入中的情景创设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两分钟预备通过录音机为学生放了《志愿军战歌》,伴随着雄壮的乐曲声,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进入到情境当中。

2、从对语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设计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用读读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来的;第二个层次体会大娘不顾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送来打糕,读出感受。第三个层次让学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体会出大娘对战士们的深情、对战士们的爱,以及战士们把大娘对他们的爱化作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打胜了仗。课堂教学中,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为什么大娘把战士称作亲人的情感体会的很到位,学生情感也被调动。因此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读的有感情,学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视了学生的朗读及教师对学生读的指导:

在学习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时,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例如:学生在朗读描写小金花的刚强的语句时,学生对小金花为妈妈报仇的决心读的还不够坚决,因此委婉的指出学生读的不足及建议,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励学生再读。不足:

1、对重点段的体会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语引着学生体会出来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篇9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发情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DD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的山、朝的水,更依恋朝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篇10

我把“亲人”这个题眼放到课前谈话里完成。不但节省了课堂时间,还进行了诗歌和美词的积累。各位老师还指出我在品读大娘的两个故事时,问题有些绕,应该精简,还要有层次性。于是在教学第一个故事“送大糕”时,我就重点指导“雪中送炭”。先理解词义,再谈谈生活中雪中送炭的事,再体会大娘“冒死”送打糕,最后说说大娘送的仅仅还是打糕吗?还是什么?在教学第二个故事“失孙孙”时重点指导“唯一”。同样也是先理解词义;然后创设情境,在敌机来袭时,大娘可能会怎么想;再追问“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大娘当时来得及这么想吗”,揪出“丢和背”这两个词来丰富“唯一”的内涵。

再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当大娘回去救小孙孙时,她看到的却是一片废墟。我们可以想象,大娘当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对于这个环节,我原本是想让学生学学大娘,哭着呼喊自己的小孙孙,但是几次试教下来,换来的都是哄堂大笑。所以就干脆不要了,只是引导学生说说“痛哭流涕、痛哭失声、悲痛欲绝……”

对于第四个环节“举一反三,自学2段”,原本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对“劝慰——回忆——抒情”加深印象,为下面的练笔做铺垫。但在实际教学中,显得这个环节很苍白无力,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显得更适合“略读课文”的教学。

上一篇:足疗新员工服务礼仪培训下一篇:银行授权委托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