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理解能力训练

2024-06-26

听觉理解能力训练(精选8篇)

听觉理解能力训练 篇1

提升GRE阅读理解能力先做意群训练 3个例句彻底掌握练习正确方法

什么是意群训练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来看看意群的概念,对意群的解释目前流行几个版本,从阅读的意义上来讲,意群就是指大家平时阅读一篇文章时,视线每停留一次,进入视界范围的单词会有多个。这些单词不带有任意性,单词与单词之间的逻辑意义紧密相连,所以可以暂且将这种意义紧密相连的多个单词视为一个意群。

要想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实际的阅读当中,那就有必要知道,语篇的构成单位为段落,段落的构成单位则是句子,而句子的最终构成单位为语言意义的基本载体单元词汇。而意群训练,是指按照对词汇之间意义的紧密性及对英语句子的结构进行拆分的阅读方法,这样不仅利于阅读速度的提升还可以提高一个人对语篇环境的适应能力。

实例讲解意群训练法

例句1

The primary method previously used by paleontologists to estimate climatic changes that occurred during Pleistocene glacial cycles [新世纪冰川周期] was the determination of 18O/16O [18O与16O分别为氧元素] ratios in calcareous fossils.

这个句子读完第一遍之后,如果发现自己没有读懂这个句子是因为当中所出现的生词所造成的,那你错了,如若使用意群法对此句进行结构拆分,反而会发现其实这个句子读起来并是那么晦涩难懂。换句话说,如果将单词扩大到一个短语成分,分句,乃至整个句子,这样对文章理解起来更深刻也更全面。上面的那个句子,可以将其解构为:一个主干结构,4个意群:

本句主干:Method[主语] Be[系动词] Determination [表语]

四个意群分别为:1) The primary method previously used by paleontologist; 2) to estimate climatic changes that occurred; 3) during Pleistocene glacial cycles; 4) was the determination of 18O/16O ratios in calcareous fossils. 在这句话中,意群的划分依据为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紧密度,意群1应解释为: method前有The primary, 后有previously used by paleontologist,分别起到修饰method的作用,而意群2则在此处用作动词use的目的状语,用来说明这种方法的用途所在, 意群4为系动词表语结构,整个句子的结构也随之开始变的清晰起来。

例句2

In the Weary Blues, Hughes chose to modify the traditions that decreed that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must promote racial acceptance and integration, and that, in order to do so, it must reflect an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Western European literary techniques and styles.

中文释义:

在<<忧郁的蓝调>>一诗中,休斯选择改变这样一些传统:即,那些曾经规定美国黑人文学必须以倡导种族容忍及种族团结为宗旨的文学传统,并规定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黑人文学还须反映出对西欧文学技巧及风格的理解和娴熟运用能力的文学传统.

这段话中出现了,三个That,往往考生会在这几个that之间踌躇不定,尤其是第三个that后面的意群,in order to do so作为一个插入成分将that与紧跟that后的宾语从句分隔开来,第一个that起引导定语从句的作用,且第一个that可用which 来替代,而第二与第三个that起引导宾语从句的作用,第三个that前省略了动词decreed。当句子当初出现复合句时,尤其是宾语从句或定语从句,会以that为标志出现,而只要将that及其所引导的成分视为一个意群进行分析,读时才不会出现那种不得要领的阅读感觉。

例句3

The petition asked that during June, July, and August the working hours be changed from 8 to 5 with an hour off for lunch to 7 to 3:30 with a half-hour for lunch

中文释义:此申请书请求6,7,8三个月份间的工作时间应从原来早8晚5改为现在的早7点上班晚3:30下班的工作时间制,而午餐时间则由原来的1小时改为现在的半小时。

如果能够分清此句的意群,就不会读不懂整句话,本句结构为:The petition [主语] asked[谓语] that[后接宾语从句]。当我们看到be change时,便会一眼看到change 后的from...to...to...to,这时,问题便出现了,这里存在两个意群:1. 8 to 5 with an hour off for lunch; 2. 7 to 3:30 with a half-hour for lunch, 当理清这两个意群以后,整个句子开始变得流畅了许多。

在新GRE阅读中,大家如果能够将句子按照意群方法进行句子结构的重新划分,将句子分为几个意义理解单位,不但能够提升阅读的速度,而且还会对句子的结构及段落进行清晰的把握。这就是进行意群训练的意义,希望大家按照本上文的方式进行新GRE阅读练习,以提高自己的新GRE阅读成绩。

GRE阅读题目解析:亚马逊河流域前现代社群

P43

Meggers argued that agriculture depends on extracting nutrients from soils into edible crops, so premodern societies in Amazonia could never grow large because underlying soils are impoverished. In Meggers’ view the population size that a culture could reach depended upon the agricultural potential of its environment. Meggers accepted that fish and turtle resources of the Amazon made possible the long riverside villages the explorer Orellana described in 1542, but she dismissed as exaggerated Carvajal’s estimates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in those settlements, and she was sure those settlements did not have inland counterparts. Supporting this point, the Omagua, a riverbank people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chiefdoms observed by Carvajal as a member of Orellana’s expedition, regarded hinterland forests as unpopulated wilderness.

1. In the context of the passage the highlighted sentence serves to

A. explain the broader rationale for a conclusion described in the preceding sentence

B. suggest some of the drawbacks of the riverbank location of the villages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

C. acknowledge information that appears to undermine a description attributed to Orellana

D. introduce a principle that appears to be contradicted by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premodern Amazonia

E. give a reason for an upward revision in earlier estimates for premodern Amazonia

2. From the passage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Omagua depended on

A. overland transport to communicate between villages

B. foraging inland to obtain foodstuffs not available locally

C. some form of fertilization to boos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 fish and turtles for at least part of their diet

E. trade with other peoples for some raw materials

P43

1

Meggers argued that agriculture depends on extracting nutrients from soils into edible crops, so premodern societies in Amazonia could never grow large because underlying soils are impoverished.

M 指出,农业依赖于庄稼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所以亚马逊河流域的前现代社群永远无法壮大,因为当地土壤贫瘠。

2

In Meggers’ view the population size that a culture could reach depended upon the agricultural potential of its environment.

在 M 看来,一种文化能滋养的最大人口,受其所在环境的农业潜力约束。

3

Meggers accepted that fish and turtle resources of the Amazon made possible the long riverside villages the explorer Orellana described in 1542, but she dismissed as exaggerated Carvajal’s estimates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in those settlements, and she was sure those settlements did not have inland counterparts.

M 同意亚马逊河的鱼和龟作为一种食物来源,可能哺育了狭长河岸地区的村落,正如探索者 O 在 1542 年描述的那样,但她不同意 C 认为这些定居点人口已经上万的估计,认为这种估计过于夸张了,她也确信内陆地区没有类似规模的定居点。

4

Supporting this point, the Omagua, a riverbank people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chiefdoms observed by Carvajal as a member of Orellana’s expedition, regarded hinterland forests as unpopulated wilderness.

河岸地区的 Om 族人,同时是 C 研究过的 O 长途考察中最大的酋长统领地区之一,认为内陆林地是无人活动的荒野,这也印证了 M 的观点。

(

酋长领地 [chiefdom]

社会政治组织的形式,在此组织中一个人(或一群人)对许多群体行使政治和经济的权力。它意味着牺牲地方和自治团体的利益把权力和权限集中起来。在西非或波利尼西亚建立的那些酋长领地里,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力是不可分割的,包括统治者索取贡赋和税收的权利。酋长领地头目们的一个主要经济活动就是促进经济盈余的生产,然后他们在各种场合把盈余重新分配给他们的臣民。参阅社会文化演化(sociocultural evolution)。

(大英袖珍百科)

hinterland 内陆地区,内地,腹地)

1. In the context of the passage the highlighted sentence serves to

A. explain the broader rationale for a conclusion described in the preceding sentence

B. suggest some of the drawbacks of the riverbank location of the villages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

C. acknowledge information that appears to undermine a description attributed to Orellana

D. introduce a principle that appears to be contradicted by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premodern Amazonia

E. give a reason for an upward revision in earlier estimates for premodern Amazonia

选 A

rationale 根本原因,基本原理

2. From the passage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Omagua depended on

A. overland transport to communicate between villages

B. foraging inland to obtain foodstuffs not available locally

C. some form of fertilization to boos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 fish and turtles for at least part of their diet

E. trade with other peoples for some raw materials

选 D

让我们根据文段对 Om 做一些推测,首先 Om 出现在句 4:

Supporting this point, the Omagua, a riverbank people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chiefdoms observed by Carvajal as a member of Orellana’s expedition, regarded hinterland forests as unpopulated wilderness.

根据 C 和 O 以及 M 对 Om 都有涉及,我们把范围扩大到句 3:

Meggers accepted that fish and turtle resources of the Amazon made possible the long riverside villages the explorer Orellana described in 1542, but she dismissed as exaggerated Carvajal’s estimates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in those settlements, and she was sure those settlements did not have inland counterparts.

综合两部分内容,选 D。

A 在村落间做横跨大陆的贸易运输。鬼扯。

B 去内陆收集本地没有的食物。未知信息,文中只能判断 Om 人认为内陆没有人定居,至于他们自己去不去找食物,无法判断。

C 用某种肥料给农作物增产。哈哈,欢乐的鬼扯。

E 与其他民族或部族进行原材料贸易。下一段。

GRE阅读题目解析:地壳板块运动

Many theorists now doubt that heat loss from Earth’s core and radioactive decay are sufficient by themselves to produce all the energy driving the tectonic plates whose movements have helped shaped Earth’s surface. This leaves a loose end in current geological theory. Herbert Shaw argues that because scientists have underestimated the input of substantial amounts of energy from extraterrestrial impactors (asteroids and comets striking Earth), they have difficulty accounting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quantity of energy produced from sources intrinsic to Earth and that involved in plate tectonics. Whereas most geologists have treated the addition of energy through the bombardment of Earth’s surface by such impactors as a process separate and independent from the movement of Earth’s tectonic plates, Shaw asserts that these processes are indivisible. Shaw’s revolutionary “open-system” view recognizes a continuum between terrestrial and extraterrestrial dynamics, whereas modern plate tectonic theory, like the classical geology developed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s founded on the view that Earth’s geological features have changed through gradual, regular processes intrinsic to Earth, without reference to unique catastrophic events. Classical geology borrowed a decisive, if unspoken, premise from Newton—the independence of Earth’s processes from any astronomical context.

1. The author’s primary purpose is to

A. identify the influences informing a particular geological theory about the processes that have shaped Earth’s surface

B. identify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views of the extraterrestrial impactors and argues that the phenomenon has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plate tectonic theory

C. argue that an explanation is based on a dubious evidence and propose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D. discuss an explanation and place that explanation under theoretical context

E. suggest that apparent discrepancy poses a serious problem for a particular theory that many have believed

2. The author of the passage mentions the “continuum” in order to

A. point out a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te tectonics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geology

B. explain how a theory of Newton’s could influence geology and plate tectonic theory.

C. distinguish between two sources of energy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s surface.

D. point out a similarity between the surface of impactors and the surface of Earth.

E. identify a feature of Shaw’s view that deviates from current scientific theories.

3. The passage suggest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bout tectonic theory?

A. It has led scientists to overlook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classical geologists from Newton.

B. It has been more successful than was classical geology in accounting for heat loss from.

C. It is based on premise about Earth’s processes discerned in Newton’s thought.

D. It has correctly explained the effects of extraterrestrial impactors on Earth’s surface.

E. It corrects a fundamental flaw in classical geology.

听觉理解能力训练 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速读能力,理解能力

一、速读的含义

速读即快速阅读所给的材料。分“扫读”和“略读”两种。扫读是有目的地带着问题以扫视或浏览的方法粗略地看完一篇文章, 重点放在快速找出特定的信息。略读的重点放在找出文章的中心大意, 领会要旨。两者的共同点是在规定的阅读时间内, 回答针对文章所提出的问题, 以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来判断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 以读完文章所花的总时间除文章总词数来衡量阅读的速度。速读能力是阅读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

影响速读能力的因素有三点:原有的英语基础和水平;材料选择;方法采用。学生原有的英语水平制约着速读能力。基础好的学生, 只要有意识地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训练, 就可以快速提高。反之, 则进步慢得多。选取阅读材料时, 必须难易适中, 不然就会事倍功半, 甚至事与愿违。阅读时, 采用一定的技能方法, 科学训练, 就会提高阅读的质量及答题的准确率。以上三点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

二、速读能力的培养训练

1. 限时阅读。

选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英文, 限时让其快速浏览全文, 时间一到, 立即停止, 再统计阅读词数。这样反复多次训练, 每三天测定一次, 就会发现学生每分钟的阅读词数在持续增长。一个学期结束后, 大多数学生的读速都达到了每分钟100词以上, 可见此方法的收效是显著的。

2. 培养扫视的习惯, 扩大视幅。

阅读时, 指导学生双目快速扫视阅读材料, 做到一行行地“扫描”, 把视力集中在几个词或词群的中间 (一般要注意实词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 扫视其前后的词语。如:Read more than one word at a time.视力从Read上很快地扫视到word上, 这样一次就可读数个词。扫视时要抑制发音器官的活动, 不能心诵、唇诵、喉诵, 更不能用手指着或摇头晃脑地读。必须由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信号, 将文字反映的思维直接映入大脑。心理学家实验证明:人在阅读时最大视幅可一次识别20~29个字母, 一般人也可识别4个词左右。因此, 培养扫视的习惯对提高读速是极为有用的。

3. 培养根据上下文猜词的习惯。

训练快速阅读时, 不要查词典, 因查词典会影响读速。遇到生词时, 尽力根据上下文判断其词义。如:An east or north-east wind brings cold dry weather to England, but a sou’wester usually brings rain.根据上下文, 该句中的画线词显然是指一种“风”。

三、理解能力的培养训练

1. 培养训练寻找关键词。

阅读一篇合适的材料时, 要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帮助了解全文梗概的重要词语和词群上, 以获取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题目、段落小标题、划线词或斜体词等蕴藏着与文章大意有着某种联系的“伏笔”, 因此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2. 注意段落结构。

开始阅读时, 先浏览文章的首段和末段, 首段往往表明主题, 为问题的讨论和阐述作导引;末段是全文的概括和总结。同时还要注意每段的首句和末句, 它们往往是该段的“主题句”。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 用“when, why, what, who, where, how”等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找出主题句, 并逐步养成习惯。

3. 重视句中的关联词。

关联词是赋予一定语法意义和结构含义的意念代替词。它们使读者一看就能明其义、知其用。如:what is more, moreover, above all, worse still等, 表示更进一步的含义, 表示强调关系;nevertheless, while, but, instead of, rather than等, 则表示转折关系;for example或e.g., such as表示进一步的说明和例证。这些词引出的句子中, 重点句义都出现在它们之前。而in my opinion, unfortunately, to my surprise, at last, in short, in a word, as a result, therefore, generally speaking, as everybody knows表示总括关系, 由这些词引出的句子中, 重点句义都出现在它们之后。因此阅读时, 注意这些关联词的使用,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4. 借助语境悟意。

语境悟意是不断扩大词汇量的过程。段落中如碰到生词, 可通过邻近句子悟出其含义。常见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1) 定义线索。如:In the hot desert, man makes his garden in oasis, an oasis is a green spot where there is a water supply.假如“oasis”是生词, 通过下文定义可知“oasis”意为“绿洲”。

2) 解释线索。如:Sometimes people eat their hamburgers plain-with nothing on them.“plain”意义很多, 但破折号的解释提供了理解线索, 即“不夹任何东西的面包”。

3) 同义线索。如:The couple arrived at the party on time to enjoy the social gathering.假如“gathering”不认识, 可从同义词“party”推出其含义———“聚会”、“晚会”。

4) 经验线索。如:Last week I went to the theatre.I had a very good seat.The play was very interesting.根据“seat”、“the play”再加入常识, 便可猜出“theatre”意为“剧院”。

5) 长难句或暗含义的理解。对于长难句, 可先抽出句子的主干部分,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来理解。如:The increasing role played by women is what used to be considered“a man’s”has begun to have a great effect on attitudes to the English languages.分析句子结构得知画线部分是主干部分, 即主谓结构。再分析附加成分, 句子就不难理解了。

暗含义的理解即深层的阅读理解, 它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教师应向学生示范如何从字里行间收集信息, 根据上下文反复推敲。同时尽力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及写作意图, 从多方面领悟其中的含义。有时还可借助常识加以分析推理。暗含义的理解是有难度的, 需长期训练, 不断提高推理判断能力及敏感性才可奏效。

听觉理解能力训练 篇3

关键词:多媒体听觉训练 听障儿童 听觉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27-01

根据孙丽萍等老师关于《多媒体听觉学习系统教学与传统听觉训练之比较》及芦雅洁等老师《电化教学与聋儿语训》等文,我们了解到多媒体技术融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为有机的整体,其呈现的信息凸显形象生动、灵活多样、交互实时等特点。多媒体以其广泛卓著的功能、及时丰富的内容、互动交流的手段赢得了听障儿童康复教育工作者和听障儿童的青睐,在康复听障教学方面显示出良好效果。

多媒体听觉训练系统教学软件是借鉴于传统听力教学的优势,结合多媒体现代技术进行改革创新,发挥多媒体独有的优势和魅力,通过拟人化情感化的声音,生动逼真的动画、视频,刺激、调动听障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听障儿童深化对动画物体发出的声音的印象,从而刺激听力器官的发展。传统听觉训练显得简单、枯燥,静止的画面、单调的录音、教师模仿的声音无法最大限度调动听障儿童的认知兴趣和积极性,儿童只是被动的教学对象,不能成为主动的学习主体。相比之下,多媒体听觉学习系统就体现以听障儿童为主,在学习中儿童是主体,在多媒体学习软件的引导下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多媒体教学在听障儿童康复工作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优越性,为其在听障儿童康复界的广泛运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研究选取了中心语训部20名年龄在4~6岁,听力损失无显著差异且配戴助听器的智力正常的听障儿童,平均听力损失在95分贝,听力补偿在适合范围。将所选被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人。

(2)训练方法对照组在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用图片、录音,老师反反复复模仿发音等方法来训练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实验组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如利用启音博士、启聪博士、电脑及电视等多媒体手段,来辅助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能力的训练。

2 结果与分析

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用t检验对资料进行分析。

两组学生在两种教学法中听觉能力评估均数的差异性检验。

经T 检验t=-2.538,p =0.032,p <0.05,提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3.1 多媒体听觉学习系统表现丰富、互动性强,有着传统听觉训练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

(1)多媒体听觉学习系统的动画、游戏,具有儿童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听障儿童在观看动画、玩游戏中能激发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探究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而开发智力。

(2)多媒体听觉学习系统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多元的教学模式,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听障儿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3)多媒体听觉训练系统容量大交互强,拓宽听障儿童的学习视野、提高其思维能力。多媒体听觉训练系统充分发挥容量大、交互性强的特征,科学地展现儿童眼中的世界,借助于直观的画面、形象的动画、生动的声音实现教学活动形声化,教学过程互动化,表现方式多样化,教学形式新颖化等特点,符合幼儿身心特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有效地调动听障儿童的多种感官,促进思维,唤起审美的愉悦。

3.2 传统听觉训练与多媒体软件相比,呈现明显的劣势

(1)传统听觉训练仅凭静止的图片、简单的录音或模仿的声音,简单单调缺乏趣味,不能激发听障儿童的兴趣。

(2)传统听觉训练教学模式单一,无法激发听障儿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率不佳。

(3)传统听觉训练容量小,创意不足,难以诠释抽象事物,导致听障儿童学习困难,积极性受影响,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3.3 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虽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方便高效,但若过多地强调和依赖,就会在教学中“抛弃”传统听力教学原本的优势,在本质上改变多媒体“辅助”的教学功能,给未来的教育发展埋下隐患。在大量事实证明,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产生让人不可忽视的、应引起普遍关注负面效应。所以对听障儿童进行多媒体听力教学中要对其负面影响有预见性和解决性。运用多媒体进行听力教学,目前可发现的局限性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听障儿童普遍好动,耐性差,参与力弱,注意力易分散。多媒体教学软件固然多样交互,但受程序限制,学习内容固定呆板,不富于随人、环境的变换,具有模式化、类型化的特點。在教学中凸显可反复学习的便利,又暴露多重复少变化的不足,会使儿童的学习热情因反复训练而降温;同时,学习中儿童只面对机器,不能直接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缺乏师生、同学间的直面交流,协作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

(2)实际应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学习软件的制作设计动力源于市场需求,体现程式化、大众化。没有充分考虑到听障儿童的个体差异,达不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听障儿童自控力弱,需要监督。教学软件多以动画图像引导学习,结合听障儿童多动善玩的性格,教师在学习、训练中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4 结论

将传统听力训练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才是理想的教育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应该怎样有机结合,怎样才能发挥现代多媒体训练的优势,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此次实验样本量偏小,实验的结果有待于同行们在今后的实验中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孙丽萍,丛慧,阴凌.多媒体听觉学习系统教学与传统听觉训练之比较[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1:38-39.

[2]芦雅洁,陈滨,连银龙.电化教学与聋儿语训[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1:42-43.

中度智障儿童听觉训练活动设计 篇4

听觉注意力

活动

一、听听谁的耳朵灵

一、功能

1、培养特殊儿童的听觉推理能力与想象力。

2、提高特殊儿童听觉的记忆力。

3、提高特殊儿童的听觉敏锐力与注意力。

二、方法、准备:标有音名的与儿童人数相同的铝板琴、木槌。

三、操作层次

1.老师单音弹琴,请儿童注意聆听。

2.从最低的音Do弹起,依音阶顺序弹到最高音Do,每次都请儿童说出所弹的音名。

3.这一部分儿童掌握熟练后,可以增加难度,三度三度地弹。比如: Do——Mi——So、Re——Fa——La。

4.也可将8个音符打乱顺序弹,请儿童聆听并说出音名。

5.请儿童将铝板琴放到桌子上,用木槌敲击。通过自己操作,找出各个音的位置。

6.对掌握较好的儿童,可以指导其按音高顺序自己练习敲,以培养乐感。

听觉辨别力

活动

二、猜猜是什么物体的声音

一、功能

1、培养儿童辨别物体声音的能力。

2、提高特殊儿童听觉的敏锐力与注意力。

3、提高特殊儿童听觉的辨别能力与记忆力。

二、方法、准备:1.活动区的物品——杯子、木片、金属、塑料、一块大布、一根小棍。2各种打击乐器。

三、操作层次

1、把杯子、木片、金属、塑料等物品取过来,置于教师和小朋友的中间。

2、.用一块布将这些东西蒙上。

3、请儿童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是什么声音(教师用小棍轻轻地敲击杯子等物)。

4、可依次敲下去,请儿童分辨声音。

听觉记忆力

活动

三、找出活动相同的声音配对

一、功能

1.培养儿童辨别声音强弱的能力,让听觉更灵敏。2.培养专注力与敏锐力。

3.发展儿童腕部肌肉的控制力和柔韧性,做好书写前的准备。

二、方法

准备:请儿童协助取来红、绿两盒音筒,放到毯上。老师先拿出红盒中的强弱两个音筒(强度相差较大)放在幼儿前面。

三、操作层次

1.先拿声音较强的音筒来摇,请幼儿注意听,请幼儿做同样的动作。2.接着再拿声音较弱的音筒摇给幼儿听,请幼儿亲手操作。

3.先听强音再听弱音,听完后,强音放在绿桶里,弱音放在红桶里,让儿童进行强强—弱弱配对。

4.以此类推,将6种不同的音筒配对成双。

听觉理解力

活动

四、帮我演出来

一、功能

1.培养特殊儿童的粗大与精细动作。2.培养特殊儿童的听觉注意力与敏锐力。3.提高特殊儿童的语言理解力。

二、方法

准备:老师先做几个有着简单动词的卡片。比如:下雨、跑步、踢足球、鼓掌、梳头、刷牙等动词。

三、操作层次

1.老师拿出所有的卡片,然后教儿童一一演完。2.再次拿出刚演完的图片,随机抽取让儿童表演。

3.以此类推,几次训练后,以后再根据每个儿童的特点,逐次增加难度训练。

复述

活动

五、跟我一起演一演

一、功能

1.提高特殊儿童的听觉注意力与辨别力。2.提高特殊儿童的听觉记忆力。

3.培养特殊儿童的逻辑思考、推理与判断能力以及想象力。4.培养特殊儿童的听觉理解力。

二、方法

准备:老师准备一个有趣的故事

三、操作层次

1老师准备好先给儿童讲一个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

听觉理解能力训练 篇5

觉训练

文章认为音程的听觉训练是视唱练耳教学的基础和重中之重,提出了由小到大、由近及远依次进行音程训练,遵循唱、听、记结合及先易后难的训练原则以及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的主张。

关键词:视唱练耳 音程 听觉训练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习中最基础的课程之一,也是报考音乐学院、师范院校音乐系(学院)或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必考课程。“音乐基础课中听觉训练的重要意义,为国内外各种教学体系所认同。以听觉训练为主线,贯穿于视唱练耳教学的三个环节,即视唱、听觉分析和听写,这已经成为共识。”①音程是构成乐曲的最小单位,音程的听觉训练是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程的听觉训练包括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两个部分,其中旋律音程的听觉训练是听唱旋律的基础,和声音程的训练则是听唱和弦的基础。因此,音程的听觉训练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笔者在多年的中职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中,通过不断学习及探索,针对入学时音乐素质较为薄弱的音乐专业学生,摸索出了一些有关音程听觉训练的方法。

一、由小到大、由近及远依次进行音程训练音程的听觉训练最好从二度开始,依次到三、四、五、六、七、八度等。这是因为二度是最小的音程,结构最简单,较容易掌握。同时,旋律音程的模唱与听辨应该先于和声音程的模唱与听辨进行。具体的做法为:

1.唱、背熟悉的音调,来帮助电力论文发表/dllwfabiao/学生记忆各类旋律音程的音调特点与音响色彩。下面以大、小三度为例进行介绍。②大、小三度均包含三个音级。大三度含有2个全音,小三度含有1个全音、1个半音。五线谱上两音相距一线或一间(谱例1)。

旋律音程的大小三度,其音调特点在于它既不同于二度的级进,又不同于四度以上的大跳进,而形成独特的小跳效果。音程的听觉训练特别是旋律音程,就必须先通过唱、背一定数量包含所训练音程的熟悉音调(或乐曲片段),从感性上帮助学生记忆并确立该旋律音程的音调特性,逐步建立固定的内心听觉,最终形成唱准这些旋律音程的技能。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背唱一些熟悉的音调,以达到我们的训练目的(谱例

2、谱例3③)。

2.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旋律音程的构唱训练(1)构唱指定音程音程是两音之间的音高距离,要唱准各类旋律音程,关键在于正确掌握各类音程两音之间的音高趋势。如唱上行大三度时,要求根音稳定,冠音有倾向高的趋势;唱下行大三度时,要求冠音相对稳定,根音则有倾向低的趋势。唱上行小三度时,要求根音稳定,冠音有倾向低的趋势;唱下行小三度时,要求冠音相对稳定,根音则有倾向高的趋势(谱例4)。

以上的练习一般可以采用指定根音由下向上构唱指定音程;或指定冠音由上往下构唱指定音程(谱例5),以达到训练目的。

(2)“搭桥”模进构唱旋律音程调内级进音比较容易被各类程度的学生尤其是初学者掌握,那么“搭桥”法就是结合已经学过的小音程为基础,采用类似“搭桥”的方法进行模进构唱大音程的练习(谱例6)。

(3)直接模进构唱旋律音程运用直接模进构唱旋律音程时要注意音程之间的对比效果,(谱例7)是三度音程模进,要求学生构唱时要重点记住典型音程的效果,如此例就要重点记住do—mi大三度及la—do小三度的效果。

(4)利用音程转位构唱旋律音程视唱练耳的教学应与基本乐理渗透进行,在构唱大音程时,可以利用小音程的转位来进行,既方便构唱又可以起到巩固复习小音程的作用(谱例8)。

(5)作节拍、节奏变化来构唱旋律音程为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可以在简单模式的基础上,适当做一些节奏、节拍变化来进一步构唱旋律音程(谱例9—

1、谱例9—2)。

二、遵循唱、听、记结合及先易后难的训练原则在视唱练耳教学与实践中,唱、听、记是紧密关联、不可分割的三个练习环节,音程的听觉训练同样离不开这三方面的综合训练。听、唱结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论文发表构唱与视唱相结合,二是构唱与听辨相结合。

1.构唱与视唱相结合,共同促进。听、唱结合能最大程度地把握好音程两音之间的音准,在旋律音程听觉训练中,最好同步选择与所学音程一致的视唱练习曲来配合教学。让学生通过反复演唱练习曲,获得对相关音程两音之间的音高感,最终形成对此类音程的内心听觉。同时,也可以运用模唱的方法,即老师在钢琴上随机弹出一些旋律音程,让学生用唱名或“啊”“啦”等哼唱,并说出音程的性质。

课文理解训练 赵谪 篇6

1、A、《故乡》一文通过作者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日益破败的面

貌,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B、吴敬梓《儒林外史》,以讽刺的笔调塑了范进,周进等一大批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C、《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D、《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文中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对现在的人际交往仍有借鉴意义。

2、A、《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才人、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B、“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具有后来者居上的气概,表现了诗人作为革命者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C、《中国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选用驳论证的方法间接批驳,再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这样批驳全面深刻,十分有力。D、《未选择的路》诗人弗罗斯特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素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3、A、《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迂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B、《陈太丘与友期》采用了对话的手法表现了陈元方(陈纪)的聪慧,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C、《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D、《孙权劝学》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前者着重表现孙权善劝,后者以两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着重表现鲁肃的风趣、谈谐。

4、A、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乡愁》的一大特色就是将乡愁寄托在具体的物上,主要表达了对亲人和

故乡的思念之情。B、《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无情揭露了侵略者的暴行,鞭挞了侵略者的可耻嘴脸,对圆明园的被毁表示了深深的痛惜,其作者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雨果。

C、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通过写自己的对比体验,通过写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写出了济南的气候总特征——温晴。D、《伤仲永》一文中“伤”为哀伤、叹惜之意,作者王安石通过本文意在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天资再聪颖,也不能忽视了后天的学习。

5、A、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背影虽已远去,却永远的定格在了作者的泪光中。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国难当头、山河沦陷的年代,诗人艾青抒发了他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C、小说《孔乙己》中,鲁迅把旧中国浓缩为一个鲁镇,把焦点聚集在咸亨酒店,把悲剧演绎在街边的柜台旁,把炎凉的世态投影到孔乙己身上。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问“月”,创造了一幅神话般的美丽境界;下片问“天”,表达了作者苏轼豁达乐观和对亲人的怀念。

6、A、《小石潭记》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所作。本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民

“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道凄苦的感情。B、《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本文采用先总后分的顺序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带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含蓄地露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C、鲁迅的《风筝》选自《野草》。《风筝》中“我”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后来懂得了新道理,觉悟到这是精神的虐杀而心情沉重,后来补过,小兄弟却已忘却,因而心情从此也宽松了。D、《再塑生命》选自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7、A、《孔乙己》是一篇非常独特的短篇小说,是由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断构成,作者用众人的哄笑

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以乐写哀,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B、清朝林嗣环的《口技》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 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C、朱自清所写的《春》,大致可分为盼养——绘春——赞春三个部分,其中“赞春”部分的三个形象生活的比喻,抒发了对春天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D、《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故事运用了对比、夸张、内心独白的手法,抨击了对读书人进行精神迫害的封建科举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世态的炎凉。

8、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首先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然后由

人个说到国家,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孔乙己》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C、《我爱这土地》是以一只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D、《公输》中墨子用道理说明公输盘,迫使楚王不得不放弃对宋国的侵略意图产,出色地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对攻伐的精神。

9、A、刘禹锡写《陋室铭》,主要是为了表述陋室的情况,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B、《三峡》一文,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景象。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写法。C、《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和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厚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D、《湖心亭看雪》一文中,作者用白描手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二、对课文解读无误的一项()

1、A、《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后所作的一篇记游佳作,但作者实际上是“醉

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B、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满井游记》的写景中运用了白描、拟人、比喻的写法,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从文中可体会到袁宏道疏放不羁的精神,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功名的向往追求。C、国难当头,诗人艾青写下《我爱这土地》。诗中,“我”被假设为一只“鸟”,虽然饱受磨难,仍用整个生命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表现了“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D、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形象丰富,生动地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2、A、《关睢》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这首诗语言含蓄,情调幽邃,意蕴无穷,孔子评价它“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十分恰切的。B、《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作者先后写春天,继而依次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最后又以比喻收束全文,画龙点晴。C、《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过程,借此告诉我们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的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D、《乡愁》作者是台湾诗人余光中,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练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海峡这一意象将诗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表达了华夏儿女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3、A、《爱莲说》在篇末,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直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

中学音乐欣赏课的听觉训练 篇7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听觉训练

音乐欣赏课是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记忆力、审美力和鉴赏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音乐课堂中,学生有大量的“听”的活动,日本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听’的习惯和技能的发展是所有音乐教育的一致目标”。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有详细的说明,包括音乐情感,作品音色、主题旋律,节奏特点、风格特征和形式结构等方面的听辩。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以及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听觉习惯和技能,使得“听”真正为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服务。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艺术。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学习音乐的感性认识阶段是音乐情感体验,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学生音乐情感的调动和培养是引导他们进入音乐殿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教师要从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听”音乐过程的情感体验。

1、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做到音乐作品既能调动学生“听”的兴趣,又有很高艺术价值。中学生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精神层次有了多方面的情感需要,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有优美旋律、结构简单、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音乐作品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国作品《鸭子拌嘴》、《金蛇狂舞》等等;对高年级的学生,不同情绪的作品能满足他们的多方面需要.例如描绘爱情的《梁祝》,表现喜悦的《北京喜讯到边塞》,表现节日气氛的《春节序曲》,表现坚强意志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表现个人英雄气概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嘎达梅林交响诗》等。

2、引导学生“倾听”

“听”是一种声音入耳的生理过程,有时候学生听的只不过是一种声波和信号,听到的内容不一定会深入到人心去,而“倾听”则是让人感知音乐,继而理解和产生共鸣的过程。音乐课上教师要探索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倾听音乐、感受音乐。

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作曲家生平、创作风格、创作背景等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但单纯讲解这些内容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渗透到听音乐的过程中,在听音乐之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问题,通过提示引起学生倾听音乐的兴趣。如:作品具有什么地方的风格特点?听到这样的音乐,你认为是进入了一个怎样的场面?主题是通过什么样的乐器来表现的?音乐表达的情绪是怎么样的?以自己的音乐基础感觉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于他们的吸引力远远不及流行歌曲。教师了解了中学生的心态后,可以在古典音乐和通俗歌曲之间找到一个桥梁。例如台湾SHE组合有一首歌曲《不想长大》,颇受中学生喜欢,歌曲高潮的部分引入了莫扎特g小调交响曲中的主题,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听作品的时候,说出主题在哪里出现,出现了几次;民歌欣赏课中,教师可播放几首改编成通俗歌曲的中国民歌,再把原汁原味的原唱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说出其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避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音乐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推荐自己喜欢的曲目给大家欣赏,并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和讨论。

带着任务听音乐作品,学生就会从无意识的“听”转向有意识的“倾听”,音乐不仅入到人的耳朵,更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热爱音乐,发现音乐独特的美。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

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阶段逐渐过渡到理性阶段的,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音乐殿堂的第一步。音乐的感染力本身是一种强大而原始的力量,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和各种情绪,就足以成为他们喜欢听音乐的理由。但喜欢听音乐和会听音乐是两回事,在“倾听”音乐的理性阶段,是需要一些有关音乐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中,教师有必要用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方式和方法,教给学生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了解音乐的基本规律,进而使学生可以从音乐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和人生。

在音乐欣赏课上用语言讲解音乐是必要的,但是语言并不能表达音乐表达的所有情感和内涵。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学生沉浸在优美的小提琴旋律中,教师用语言讲解,“这首作品描述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爱情主题,描述的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快乐的学校生活,表现了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作品展开部分,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最后哭灵……作品寄托了人们对悲剧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作品欣赏完毕,学生脑海中深深印下的是《梁祝》的故事,但忽略了优秀音乐作品本身的魅力。音乐欣赏课不等同于语文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面对音乐,体会音乐本身的魅力,倾听音乐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音乐专业知识,例如作品的主题、节奏、调式、风格等等,教师用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渗透到音乐欣赏课中,例如,教师可以讲解主题表现的是什么形象和情绪,带领学生哼唱作品的主题,请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注意主题在作品中每次出现的次数,有何变化;把作品中有特征的节奏型提炼出来,在课堂上带领同学练习,并讨论不同的节奏型表达的不同的场面和情绪;学习民族音乐时,学习简单的调式理论,共同讨论不同的调式对于不同音乐风格的影响;研究音乐作品的结构,段落之间的变化与关系;教师可以用美术,建筑等图片,讨论同时期的各种艺术之间的关联……

当然作为音乐老师,上中学音乐欣赏课的目的不是为专门培养作曲家和演奏家,而应把培养合格的会听音乐的听众作为重要目标,指导学生听好、听懂每一曲,使得学生的每次听都能有所收获,把音乐欣赏课当作是给学生增添艺术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

听觉理解能力训练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 图式训练 阅读理解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57

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图式(Schema)”一词,认为图式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认知心理学日益发展,现代图式理论也逐渐产生并且得到丰富和发展。图式理论认为,图式应用有从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前者从抽象到具体,后者从简单到复杂。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把这两种处理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将会对学生了解文章内容、思想和整体脉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根据阅读的顺序,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读前、读中、读后。教师可以图式理论为标准,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相应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

一、将图式训练应用到英语阅读预习中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标题着手,猜测一下文章的大概内容。学生逐渐建立图式的总体框架,在脑海中输入相关的概念。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看图了解并且练习,培养他们的识图能力。然后,要求学生根据阅读的文章进行阅读前准备,概括一些关键词和关键句,以免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生僻的单词或者句子时难以理解。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地把图片和文字联系起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对后面的信息获取起到一个导向作用。例如,教学江苏省译林版三年级英语上册第五单元《Look at me》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标题进行想象:到底是看“我”的什么?该单元的主线是“clothes”,由此可以猜测文章应该是对人物身上的衣着进行评价。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讲解一些关键的句型,如“How do we give praise?”“look at her / his……”等。

二、将图式训练应用到英语阅读理解中

图式训练对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十分重大。一方面,图式训练能更好地让学生阅读整篇文章。图式本身是一样可以陈述的东西,可以让学生快速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并且将其转变为自己熟悉的图式,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所以,图式训练能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很好的把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针对性的训练,逐渐引导学生形成图式心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激活已有的图式,还可以使学生创造新的图式。学生针对新构建的图式进行讲解,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拓展思维。图式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丰富学生的经验,促使学生联系事物,不由自主地进行图片和文字的转换,可以将文章简单化,提高阅读效率。

三、将图式训练应用到英语阅读回顾中

在学生阅读整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详细地讲解文章,帮助学生回顾与归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听写、练习的方式对文章进行复习。例如,教师可以把整篇文章绘成漫画,让学生根据漫画阐述文章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采用图式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对于1班的学生,教师可依据文章的顺序,进行图式练习;对于2班的学生,教师可将教材中的记叙性文章排在一起训练,将记叙性文章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做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容易让学生建立起总体的图式框架。另外,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改编创作。教师将阅读的文章改编成为故事或者节目等,利用一些教室里面的小道具进行表演,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Look at me》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物品(黑板、纸、粉笔、废布等),精心打扮自己,并且展示出来。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然后进行时装表演,大家学模特走秀,闪亮登场,边摆造型,边用课文的句型“look at my new jacket”等句子进行介绍。这样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给学生传授阅读方法和技巧,开展图式训练,引导学生构建新的图式,有效提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葵.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84.

[2] 韩海琴.形式图式在英语泛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3):72-74.

上一篇:地梁钢筋验收情况汇报下一篇:消防大队2011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