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单元分析 初二音乐教案

2024-08-12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单元分析 初二音乐教案(共10篇)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单元分析 初二音乐教案 篇1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单元分析

第一课时

(一)《走进西藏》

1.作者简介

张千一(1959 —)作曲家。朝鲜族。辽宁沈阳人。1976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管弦乐系。198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曾任中国人民武警文工团副团长。2000年调总政歌舞团任作曲。主要作品有:交响音画《北方森林》、《A大调弦乐四重奏》、《大提琴四重奏》、《大提琴协奏曲》;电影音乐《多梦时节》和电视剧音乐《天路》;歌曲《青藏高原》、《走进西藏》、《嫂子颂》等。

2.背景资料

《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中的主题歌。这首歌并没有直接歌颂孔繁森的只言片语,却用含蓄的话语提出了两个“也许”的问题。孔繁森究竟发现了什么理想?芽他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天堂?芽歌中的回答也是含蓄的。即:“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这种回答概括了孔繁森走进西藏的功绩,也歌颂了孔繁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歌词中的“呀拉嗦”、“呀啦哩嗦”是藏族民歌的一种衬词,没有实际含义。

3.歌曲分析

这首歌为C宫调、4/4 拍,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

在两小节的引子之后,是歌曲的第一部分(第3—20小节)。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且第三乐句开始部分和第一乐句开始部分完全相同(这种两个乐句开始部分相同的结构称为“合头”)。这个第一部分虽然以 拍记谱,但实际上节奏自由,且多切分音,具有散板的性质,旋律舒畅、宽广、开阔,音乐情绪深沉、悠远而高亢,颇具高原山歌的特色。

歌曲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是一个3小节的过门(间奏),这个过门节奏规整,旋律活泼。

歌曲的第二部分是由两个4小节的乐句和一个3小节的补充单乐段组成。这两个乐句节奏规整,对称严谨,是方整性结构。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前3个小节相同,只有第4小节因乐句的呼应关系而有改变。第二部分的音乐旋律优美、情绪明朗,带有舞蹈性。第二部分的这种规整、方整性质,并不妨碍在音乐上与第一部分有一定对比的一脉相承的性质。

两个乐句之后,是补充乐段,以它结束全曲。

这首歌曲在创作手法上,使用了藏族民歌的音乐素材,同时也使用了通俗歌曲的创作方法。这不仅使歌曲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也使它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二)《阿玛勒火》

1.《阿玛勒火》是藏族“囊玛”中的一首古典歌曲。新中国成立后,藏族人民又在这首古典歌曲中融进了崭新的时代内容。

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我国民歌的传统比兴手法写成。歌中写道:“天上的星辰很多,唯有北斗星最明。地上的树木很多,唯有松杉最高。家乡的亲友很多,唯有爹娘最亲。世上的人很多,唯有解放军最好。”它用非常简练的文字,阐明了许多生活的哲理,寓意深刻,艺术性很强。

《阿玛勒火》为E商调、2/4拍,由两个乐段构成全曲。歌曲的开头有一段流畅的引子。第一乐段的旋律优美而抒情。其中,部分旋律有离调现象,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第二乐段的旋律虽然也是优美抒情的,但其调性稳定,从而又使人们感到其情绪显得深沉。纵观全歌,它有以下明显特点:

其一,每个乐段的开始都用衬词起头。如:

其二,每个乐段的结尾都使用固定的旋律及衬词。如:

其三,除了歌曲的引子外,乐段与乐段之间都使用间奏予以过渡。

2.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这里自古以来就杂居着藏、汉、回、蒙古等民族的人民,这就为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囊玛这种古典歌舞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说囊玛的真正创造者是居住在西藏的各族人民,特别是藏族人民。

囊玛,在藏族的语言文字中含有“室内”的意思。可见,这种歌舞音乐是在室内演出的。由于这种音乐体裁的室内特点,曾经被人们误认为它是一种“宫廷音乐”。其实,它来源于民间,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发展到17世纪中叶(清初顺治九年),五世**阿旺洛桑嘉措从北京受封回到拉萨后,才在布达拉宫模仿清制建立了歌舞队,并且开始吸收囊玛的一些曲子为宫廷所用。所以说,囊玛是从民间进入宫廷的,囊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宫廷文化的影响,其中难免存在封建的糟粕。因此,对囊玛这种音乐体裁,我们应采取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正确对待。

通常,囊玛以歌为主、以舞为辅,演出的人数不限、可多可少,常在室内演出。其音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引子、慢板歌舞、快板舞曲。引子的旋律比较固定。慢板歌舞以唱为主。唱时有少量的舞蹈动作,也很少有队形上的变化。快板舞曲的音乐速度很快,富于跳跃性。其音乐情绪显得热烈奔放、粗犷豪爽;舞者则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气氛热烈而活跃。囊玛的伴奏乐队多用以下几种乐器:竹笛、扬琴、扎木聂、根卡、胡琴、持琴(类似二胡)和串铃等。

第二课时

(三)《正月十五那一天》 1.背景资料

唐太宗时期(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穴包括大量的生产工具和技术?雪带进西藏,因而对汉藏两族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藏族人民都很崇敬她,并以歌舞艺术的形式来赞美她。《正月十五那一天》就是这样一首藏族民歌。2.歌曲分析

《正月十五那一天》又名《埃马林几》或《请你听一听》。它是一首史诗性的颂歌。歌中把文成公主进藏时的盛况以及藏族人民的高度热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从而把汉藏两族人民团结一心、亲如一家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清清楚楚。

《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藏族民间歌舞“堆谢”中“觉谢”一类的民歌。歌曲为D宫调,拍,速度较快,由一个完整的单乐段构成。它用分节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情绪轻快活跃,具有舞蹈性的特征。

在藏文中,“堆”是“上”的意思。堆谢是指产生于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萨迦、昂仁、萨噶)一带的民间歌舞。公元13世纪(元朝),萨迦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出现了札木聂这种乐器,并为当地的歌舞——果谢——伴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有固定前奏、间奏和尾声的,具有完整结构形式的歌舞。这种歌舞被称之为堆谢。当堆谢传入拉萨之后,它的歌词得到专业艺人的加工,音乐被程式化,曲目也随之固定,伴奏乐器得以增加(如:笛子、扬琴、根卡、二胡等),舞蹈动作变得文雅华丽,从而以更加成熟的形态展示出来。这种新的堆谢——有人称它为“拉萨踢踏舞”,便在更广泛的地区传播开来。堆谢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被称作“降谢”,速度较慢,旋律抒情而悠扬;第二类被称作“觉谢”,速度较快,旋律轻快而活泼。《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后者。(四)翻身农奴把歌唱

《翻身农奴把歌唱》是用同名歌曲编配的器乐小曲。D羽调、2/4拍,中等速度,单乐段结构。其旋律优美动听、婉转流畅。它的伴奏声部均为打击乐器,基本上使用均匀的、舒展性的节奏与主旋律相配合,铃鼓的滚奏增加了乐曲的活跃气氛。因此,整个乐曲给人一种温馨的、幸福的、轻歌曼舞的印象。

(五)相关知识

1.孔繁森

西藏阿里地委书记。生前两次赴藏,历时十载,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94年11月,孔繁森不幸以身殉职。

西藏高寒缺氧,自然条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阿里地区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孔繁森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待这些困难,忘我地工作。他严以律己,清正廉洁,他用自己不高的收入长期收养藏族孤儿,经常为患病的藏胞送医送药,为有经济困难的藏胞慷慨解囊。每到一个地方,孔繁森都努力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在拉萨工作时,他跑遍了全市县区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他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藏胞,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团结和带领当地干部和群众为改变落后的面貌而奋斗,赢得藏族同胞的爱戴和尊敬。

孔繁森被誉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人民群众称他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

第三课时

2.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唐太宗时,吐蕃(我国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蕃”音bō)赞普(吐蕃王的称号)名叫松赞干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13岁的时候,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爱好民歌,善于写诗,受到吐蕃人的爱戴。

年轻的松赞干布为学习唐朝的文化,他派出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来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唐太宗也派使者到吐蕃回访。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使者带一百人,备了五千两黄金和许多珍宝的厚礼到长安求亲。唐太宗在皇族的女儿中挑选文成公主许嫁给松赞干布。

公元641年,24岁的文成公主,动身到吐蕃去。唐朝廷为公主备了十分丰富的嫁妆。除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外,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和蚕种等。她还带去了大批医药、树种、工程技术、天文历法书籍。

文成公主从唐朝边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备好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亲自从拉萨赶到青海鄂陵湖迎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礼结束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越过雪山高原到了拉萨。公主入城那天,拉萨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还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城郭宫殿。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40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节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3.藏族和藏族音乐

藏族主要居住在我国青藏高原上的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四省和其他地区。人口为459.3万(1990年统计)。藏族聚居在高原地区,那里海拔较高,幅员辽阔,雪峰连绵,山峦起伏,风光神奇而壮美。藏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俗节日带有鲜明的高原印记。藏族信奉喇嘛教。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族传统音乐特色鲜明,品种多样,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等。藏族的民间歌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有代表性的如堆谢和囊玛等。

藏族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以札木聂、牛角胡、大号和竖笛最富有特色。札木聂是一种六弦琴,据传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是民间歌舞堆谢、囊玛的主要伴奏乐器。(一)课时分配

本单元可以使用3课时。第一课时学唱《走进西藏》;第二课时欣赏《阿玛勒火》,复习《走进西藏》;第三课时欣赏《八月十五那一天》,练习演奏《翻身农奴把歌唱》,并作实践与创造活动。也可以第一课时学唱《走进西藏》;第二课时欣赏《阿玛勒火》和《八月十五那一天》;第三课时进行单元复习,并作实践与创造活动。(二)学唱《走进西藏》

1.学唱之前,应引导学生聆听这首歌的录音,以便学生对歌曲留有完整的印象。2.可以采用聆听歌曲,让学生轻声跟唱的方法初步学会歌曲。3.要引导学生重点学唱《走进西藏》的齐唱部分。在歌曲结尾的地方,旋律音处于高音区,对于变声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因此,可以用降低调高或轻声演唱的方法妥善处理。

4.在学唱过程中,可适当地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及音乐风格等,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

5.演唱这首歌时,可以采用老师领唱、学生齐唱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演唱齐唱部分的形式。在演唱齐唱部分时,也可以适当地增加一点儿简洁的藏族舞蹈动作。(三)聆听《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

1.聆听《阿玛勒火》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其三个明显的艺术特征。即:乐段的开头都用“阿玛勒火”这个衬词启始;乐段的结尾都用的旋律收束;乐段与乐段间都用间奏予以过渡。

在聆听《阿玛勒火》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囊玛”的产生及发展简况、“囊玛”的结构特征以及它在艺术上的一般特征进行探索并具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2.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时,要引导学生在音乐情绪上、音乐风格上(特别是与其相关的音乐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上)与《阿玛勒火》进行对比,进而对“堆谢”“囊玛”这两种音乐体裁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与此同时,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懂得有关“堆谢”及它的发展简况、艺术特征等知识。

《正月十五那一天》的旋律比较简洁,又多次地重复出现,易于上口学唱。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包括它的歌谱在内)。

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的过程中,也可以试着跳一跳藏族踢踏舞。初跳时,可放慢速度,先学会舞步。接着,老师用中速弹奏钢琴,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最后,再伴随音乐用原速舞蹈。值得注意的是:(1)场地条件要宽敞一点儿,卫生条件要有保障,避免把教室搞得尘土飞扬、无法上课。(2)活动时间不宜过长。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应渗透进行民族团结的思想教育。

(四)演奏《翻身农奴把歌唱》时,要注意主旋律声部的流畅性及乐曲的句法,切勿将乐曲的旋律一个音一个音地迸着吹奏出来,也不要在不该断句的地方断句。在整个乐曲中,要控制铃鼓滚奏的力度,摇动铃鼓的力量要适当。为了表现出音乐的高潮,第16—19小节的力度要强一些。因此,第15小节中铃鼓的滚奏和鼓的六连音节奏要用渐强的力度予以铺垫。第20小节之后又要逐步恢复到原来的力度上。乐曲反复后,在结束句的部分应作渐慢的处理。

(五)《实践与创造》中的第四题,只有第三首歌《青藏高原》是选用藏族民歌的素材创作的。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单元分析 初二音乐教案 篇2

〔课 题〕:1.歌曲《唱脸谱》 〔课 型〕:唱歌课 〔年 级〕:八年级下册 〔课 时〕: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教 具〕:音响、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

《唱脸谱》是八年级教材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京歌,也是整个单元中唯一一首与众不同的歌曲,这首歌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及伴奏手法与曲艺音乐、戏曲音乐融合在一起,它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歌曲的曲式结构是不带再现的单二段曲体,歌曲的A段是通谱歌形式,包含四个乐句。曲作者将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自然地融化在旋律中。依字行腔,韵味十足。〔知识目标〕:

一、情感目标:通过戏歌《唱脸谱》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京剧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知识目标:通过戏歌《唱脸谱》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戏歌、脸谱、四击头、拖腔及京剧表演形式等知识;让学生感受下滑音、倚音、休止符等音乐记号在戏曲音乐中的韵味。

三、能力目标:通过《唱脸谱》的学习提高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脸谱知识,让学生感受体会京剧的韵味,对京剧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脸谱知识,让学生感受体会京剧的韵味,对京剧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难点〕:

能唱出歌曲的戏曲韵味,注意休止符和拖腔处的唱法。〔教学方法〕:

教 法: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想、听、唱、动,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 法: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采用了“欣赏、讨论、表现、”等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主题(约3分钟)

师:今天又到了我们音乐课的时间了,一见到同学们呀,我就特别的高兴,所以我要先给同学们唱上一段。你听„„(教师演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师:同学们知道教师唱的这段是什么吗?(生自由回答。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今天啊,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戏曲音乐大花园,去了解被外国人称为“东方歌剧”的国粹艺术——京剧。

设计意图: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范唱与表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积极性。

二、知识延伸,增进了解(约10分钟)

师: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京剧,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介绍戏曲的小短片,请同学们欣赏,欣赏完以后,还要说一说你的感受。

(一)播放戏曲介绍短片,了解京剧起源、行当,基本功等。

师:看过短片这后,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这个短片,你都了解到哪些戏曲的知识? 生:我看到了脸谱„„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看的很认真,回答的也很详细。这个短片为我们展示了京剧行当、基本功、脸谱等内容。教师小结:师:中国京剧有200年的历史,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为一体,通过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二)知识拓展体验与感受

师:就来照镜子梳头这一段吧。你在家是怎么做的呢?京剧中又是怎么做的? 生:模仿在家照镜子梳头的动作„„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形象,让我们来欣赏就剧《卖水》片段,也是一段照镜子梳头的表演,一起来学习吧(课件播放视频,学生欣赏后学习)

“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脸上擦的是什么花粉,口点的胭脂是什么花红。”(课件出示京剧念白,学生学习表演)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不错,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表演和参与,近一步了解京剧艺术的魅力。通过欣赏、表演,让学生了解,感受京剧艺术,为学习戏歌做好铺垫。

(三)欣赏戏歌《唱脸谱》

师:在京剧中,脸谱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一首歌,就叫《唱脸谱》,让我们边观看脸谱图片,边来欣赏这首歌曲,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这首歌的感受。(课件播放欣赏内容)师:歌曲听完了,谁来说一说你听完的感受? 生:和一般的歌曲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呢? 生:它又像歌曲又像戏曲„„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一下就说出了这首歌曲的特点。这首《唱脸谱》是一首戏歌,就是把戏曲唱腔和通俗歌曲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京剧中,艺术家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就用丰富细腻的手法,夸张的颜色在人物的面部按照一定的谱式绘成了美妙多变的图案,这就是脸谱。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戏歌《唱脸谱》。

设计意图:初听戏歌《唱脸谱》,让学生对歌曲有个初步的认识。

三、由浅入深学唱歌曲(约20分钟)

(一)欣赏歌曲,了解京剧脸谱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歌曲,听一听歌曲是怎么描述京剧脸谱的呢?(播放歌曲欣赏)讨论:不同颜色的脸谱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生答师补充)

从色彩上说,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金、银等色,这是从人物自然肤色的夸张描写,发展为性格象征的寓意用色。(课件出示脸谱颜色介绍及相应脸谱)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俦,如关羽。

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刚烈、勇猛、粗率、鲁莽的性格,如包拯、张飞。白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如曹操 蓝色喻意刚强勇猛、桀骜不驯;如窦尔敦。

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猛烈、暴躁;如青面虎张青、程咬金等。黄色意示残暴、骠悍、阴险;如宇文成、典韦等。

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

设计意图:通过对戏曲脸谱的认识和欣赏,自然过渡到歌曲的学习,学生在欣赏脸谱的同时,又对歌曲的旋律有近一半的了解。在教学环节中,反复欣赏歌曲,让学生熟悉所学歌曲的旋律,降低学唱的难度。

(二)分段学唱歌曲

师:请同学们看着歌曲的曲谱,再来欣赏一遍歌曲,并根据唱腔的不同,为歌曲分段。(课件出示歌曲曲谱,学生边听边年)

师:同学们,我们又听了一遍了,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再给歌曲分分段。生:分两段,A段像流行歌曲,B段像京剧„„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说唱A段(课件出示第一段曲谱歌词)

教师范唱A段歌曲,讲解前倚音、下划音等唱法及在乐曲是的作用。师:假如没有这些装饰音记号会是什么味道呢? 生:自由回答„„

(1)教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慢唱A歌曲。(2)教师弹琴演唱,学生小声跟唱歌曲。(3)教师弹琴,学生随琴放声歌唱A。

师:同学们学的很认真,你能试着唱一唱B段吗?

2、出示B段歌曲曲谱,教师范唱B段歌曲。

师:同学们,老师来唱B段,同学们可以小声的跟唱歌曲,找出你认为不好唱的乐句。(1)教师范唱B段歌曲,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和内容。

(2)讲解拖腔在京剧中的定义,通过数拍等方法,降低最后一句难度。(3)教师弹琴,学生跟唱歌曲旋律,体会京剧韵味。(4)学唱难点“叫喳喳”

(5)完整的演唱全曲,注意两段不同的旋律特点。

3、男女分组,完整演唱全曲(女生唱A段,男声唱B段)

设计意图:歌曲分为A、B两段,其风格不同,A段流行因素较多,而B段更具京剧韵味,分开学习,能让降低学习难度,更能让学生有感有情有韵的演唱歌曲。

四、巩固及创编创练习(约10分钟)

师:同学们,这首戏歌我们都学会了,你想不想边唱边表演呀?这个表演可不象我们以前为歌曲编创舞蹈,戏曲有它们固定的手眼身法步,你们想不想学呀? 生:想„„

师:那老师就给同学们表演一下,同学们可要学好啦„„

1、老师边唱边表演,学生欣赏学习。

2、教师教学生简单戏曲身法步。

(1)学习:左手提襟位,右手单山膀。(2)学习:双手体前交叉变双山膀。(3)学习:左手按掌,右手托掌。

3、教师讲解动作,学生认真练习

4、全班合作表演唱:教师弹琴、女生表演唱A段,男生表演唱B段。

5、教师点评学生表现,学生在演唱表演中结束学习。

设计意思:教师表演唱,既为学生做好了示范,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边唱边表演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歌曲演唱的熟练度,又潜移默化的学习了京剧身法。

五、课堂小结:(约2分钟)

教学反思:

《唱脸谱》是一首戏歌,它融合了流行音乐与京剧的特点。本节课通过对《唱脸谱》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和热爱我国的戏曲音乐文化,懂得弘扬戏曲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设计上,我以一首现代京剧引出学习主题,使教学充满了活跃的气氛,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设计思路从介绍京剧引入教学,了解京剧,感受京剧,在京剧脸谱的欣赏中感受、体会蕴涵着京剧韵味的歌曲《唱脸谱》。本课教学设计中,多次出现对歌曲《唱脸谱》的欣赏,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中对歌曲的旋律熟悉度,从而降低学唱歌曲的难度。学唱歌曲时,我又让学生为歌曲分段,段落间的不同曲调风格,让学生很容易就分出段落,然后分段学习,学生学的很快。

亮点:教师上课时演唱的一首京剧片段是本课的亮点,既能起到示范作用,又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单元分析 初二音乐教案 篇3

音乐是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化的文化,本课围绕“非洲的灵感”这一单元,选择了具有浓郁的非洲风俗的鼓乐为主要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感受,体验非洲鼓乐的特点及其对相关文化的了解与接纳,进而产生兴趣,以此来扩大学生的欣赏视野。

教学目的:

一、帮助学生了解喜爱非洲鼓乐。

二、感受、体验非洲鼓乐、并为歌曲配上鼓乐伴奏

教学内容:

《非洲鼓乐》是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中《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四册第二单元内容——《非洲的灵感》,整合重组拓展延伸成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体验非洲鼓乐节奏

二、运用非洲鼓乐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对象:初一学生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材、非洲康加鼓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与方法

设备意图

1、师击鼓、学生进教室

2、出示图片

3、揭示课题、非洲鼓乐

情境导入

用直观感性的设问,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与好奇心

1、图中文鼓的特点?

2、感受鼓乐

3、师总结引出非洲鼓语

4、学生创设自己的鼓语

5、找出图中的组成部分

6、引出鼓在非洲的又一象征

7、感受鼓乐

(1)听鼓乐、拍节奏

(2)介绍有特点的非洲鼓乐节奏

学生对非洲鼓乐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突出本课的重点

对非洲鼓乐加深一层了解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加深了对非洲鼓乐节奏的了解

三、学生创编

1、复习歌曲《咿唷·嘞啦》

2、编配节奏型

四、课堂小结

在非洲鼓语中结束本课

学生对鼓乐的认识由理性上升为创编

使学生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教学过程 :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曾在市直中学的新课程展示课中上过。以下是本人的教学反思与听课老师的课后的评价。

这堂课中,我突破以往旧的教学观念紧紧围绕课题,始终以“玩鼓”为主线,巧设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只要每位老师,巧设教学环节,就会使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的学,学生就会喜欢上音乐课。

听课教师评价摘录:

(1)课题新颖,课中让学生学到鼓乐,感受到鼓乐,体会到异国的风俗人情。

(2)师生的互动性很好,音乐要素渗透的比较深入。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单元分析 初二音乐教案 篇4

唱:《生日》

动:露一手

课时目标

1.在演唱及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情绪,感受友谊的珍贵和集体的温暖。

2.能积极有序地参加表演,并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表演大胆投入。

3.能在前奏处准确地接唱弱起小结,能用唱名模唱歌谱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有一位印尼的小姑娘想请你们去参加她的生日会,你们想去吗?

生:想去!

师:首先我们给她唱首歌《生日快乐》,祝她生日快乐!

(师播放歌曲《生日快乐》伴奏,学生演唱歌曲,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授歌曲《生日》

(1)师:我准备了一首歌曲送给小姑娘作为生日礼物。师范唱歌曲《生日》

师:我这个礼物怎么样?你们想学这首歌吗?

(2)学生学唱歌曲《生日》

A、随师范唱歌曲,初唱歌曲

B、分句学唱歌曲

C、跟琴完整延长歌曲,教师用适当的手势提示,指导学生唱好“弱起乐句”

(3)模唱歌曲

A、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几位小朋友演唱歌曲,唱到每句最后一个字时不出声。由我来唱。

B、教师在这个地方用唱名接唱。

C、一遍结束后指出是否有小朋友或老师违反约定,换几位同学唱第二遍。如果老师违例,则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唱歌词,学生用唱名接唱每句末尾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故意违例,创造机会让学生唱名接唱。

三、露一手

师:来到小姑娘家参加生日会,我们一定要送生日礼物。我可是准备好了,你们准备最拿手的节目表演给她看,可以唱歌、跳舞等等。

(学生表演节目)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单元分析 初二音乐教案 篇5

(南京师范大学实习教师

王文君)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程类型】:以欣赏为主的音乐欣赏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音乐的欣赏,能够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不幸,从而珍惜现今的和平生活。

2.了解《辛德勒名单》的配乐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

3.能够认真聆听《一个华沙辛存者》和歌曲《松花江上》,学会分析悲剧美的乐曲并且感受作品中表现的音乐意境。【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够理解并且分析《一个华沙幸存者》,这首20世纪现代的音乐作品。

2.通过演唱歌曲《松花江上》片段,能够用声音表现出悲剧美的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及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舞蹈—即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作为伴奏的舞蹈,让学生谈谈配乐以及舞蹈带来的感受。

2.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引出本课的课题—悲剧美。

二、欣赏悲剧美的音乐 1.通过分析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几个重要形象,来痛述二战给人们带来的悲痛。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美术作品引入本课的线索二战这一主题。

2.赏析影片《辛德勒的名单》

(1)简单介绍《辛德勒名单》的剧情。

(2)欣赏影片中的配乐《童声合唱》,分析演唱形式及音乐的表现意境。

(3)观看片段一:

(纳粹血洗犹太社区时,整个社区一片混乱,血腥的屠杀画面激烈、动荡,充满残酷、悲怆的气息。而画外配音却是优美动人的钢琴伴奏下纯洁的童声合唱,配合着银幕上混乱人群中唯一的彩色形象,一个身穿暗红色大衣的犹太小女孩在极度悲痛中盲目走向画面深处……)思考:

插曲《童声合唱》,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音画对位的艺术处理剥夺了祥和曲调应有的优美感,轻柔的声音这时仿佛变成魔鬼的咒语,令人毛骨悚然,突破了音乐尾随画面的一般处理,大大加强了音乐的寓意性和深刻性。)(3)观看片段二:

简单的介绍剧情。(运送尸体的犹太人、发疯的德国军官、以及辛德勒)思考:

插曲唱诗班的《安魂曲》,先分析,再总结。(4)观看片段三:

(影片末尾,阳光之下,成群结队的犹太人带着他们的后代,来祭扫辛德勒时,主题音乐再次完整出现。)思考:

《辛德勒名单》的主题曲表达的情感?

教师总结(小提琴如泣如诉、委婉动人的旋律刻划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心理历程。忧伤的 情绪,表达了饱含苦难的难以言喻的激情。并且人们总是会去怀念热爱和平的人。)

设计意图: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影视作品,初步体会悲剧美作品的内涵。

3.欣赏作品《一个华沙幸存者》

(1)简单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勋伯格是听到一个在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犹太人的叙述所作)以及分别欣赏乐曲中的三种语言:见证人、法西斯军官、犹太人唱的众赞歌。(2)边播放字幕,边欣赏全曲。思考:

作品在调性、和声、节奏上的特点——20世纪现代音乐的特点?以及乐曲的表演形式?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无调性、不协和、无序的节奏。采用朗诵、合唱、乐队综合表现的形式。)

作者用这种尖锐不和谐的音响,为我们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其用意何在?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用这种尖锐不和谐的声音,是为了描写纳粹集中营的紧张、恐怖以及表现纳粹的残暴,从而引起人们对法西斯的愤怒和对受害者的同情。)

设计意图:之前有了《辛》的铺垫,学生更容易接受作品。

三、欣赏中国二战的悲剧美作品 1.观看《南京大屠杀》的片段

思考:你是否能联想起造成悲剧的历史事变? 学生思考回答: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年的9月18号是九一八事变的80周年纪念,我们在上周的晨会上也。。歌曲作品《松花江上》就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幕。)

2.欣赏歌曲《松花江上》

(1)简单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欣赏全曲。(2)请学生分析乐曲的音乐特点。

教师总结(不同部分的 旋律跌宕起伏、悲伤激愤……)

(3)学生演唱《松花江上》的第一部分,体会乐曲的悲痛情绪,以及悲剧美乐曲的内涵。

三、拓展与延伸

除了有关战争题材的悲剧美作品外你还知道哪些具有悲剧美的作品?

歌曲 ——《周总理,你在哪里》 舞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单元分析 初二音乐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增强振 兴祖国的责任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二、欣赏《我爱你,中国》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三、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学重难点

教育学生认同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树立报国之志。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把自己对“小家”的热爱进一步上升为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教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相关图片。教学方法

欣赏法、模唱法、对比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开多媒体,展示课件首页。(导入新课)

师:我想我们和其他各民族兄弟一样,也是一家人,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是? 学生:中国!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

二、互动探究、合作学习

(一)作者简介

郑秋枫(1931~)作曲家。辽宁丹东人。他的主要作品有:歌曲《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拖拉机开进苗山寨》、《女话务兵》、《十月里响起一声春雷》等。还为影片《海外赤子》、《虹》、《小岛》等谱写了音乐。

瞿琮(1944~)词作家、诗人。湖南长沙人。曾任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团长。主要歌词作品有《颂歌一曲唱韶山》、《我爱你,中国》、《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亮走,我也走》、《秋天,中国在收获》、《香港,一九九七》等;诗集《可爱的连队》、《霹雳颂》等。

(二)歌曲分析

1、《我爱你,中国》是故事影片《海外赤子》插曲,作于1979年。歌词质朴无华,运用叠 1 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春苗秋果、森林山川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抒发了人民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恋和赞颂之情。

2、歌曲为F大调、4/4拍,以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而成。歌曲开始是一个节奏自由、气息宽广、高亢激越的引子,旋律起伏跌宕,犹如百灵鸟的歌声跨过高山,越过海洋,响彻祖国大地。

(三)歌曲欣赏

1、多媒体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初次欣赏歌曲。教学生模唱歌曲的片段,结合欣赏,来分析理解这首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2、结合歌曲欣赏,引导学生对艺术歌曲、群众歌曲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有所认识。

三、小结

初二美术第二单元 篇7

丰富多彩的现实 多种多样的表现(造型-表现)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解、行赏、比较、练习相结合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视觉形象的分类和造型要素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美术作品中形的认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艺术形的欣赏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美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形式美的欣赏能力,以及美术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写实造型、变形造型和抽象造型的区别,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识别美术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难点:掌握基本要素的特点,并能运用基本要素分析作品。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自制造型要素挂图一张,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若干幅。

学生:课本、作业本、软心铅笔、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极其丰富多彩和时时运动变化的,由于艺术来反映现实生活,由于它所选择的对象不同,采用的媒介不同和表现的方式不同,也就会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有的侧重于再现客观的真实形象,有的注重表现主观世界的意象与感情。但是再现和表现往往共处于同一作品之中,而不能简

二、新授内容:

欣赏名家作品:《静物》、《雏鸡图》、《小鸡》。

二、教师讲解一:

《静物》,霍达按照科学而精确的形式结构与透视规律,借助细腻丰富的色调转换,塑造出质感强烈、若可触摸的逼真静物形象。课本右下图是部分静物的形体结构和透视变形示意图。

《雏鸡图》,李迪以精工细笔再现有稚嫩生命的小鸡,那毛茸茸的身体同样带给人真实的触觉感受。

《小鸡》,黄胄的这幅速写,可以使我们看出画家是怎样抓住小鸡的结构与动态的。

三、总结评述g :

达-芬奇说过:“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如实摄进摆在面前所有物体的形象。”历史上,许多美术作品都是以真实地再现生活真实为主要目的。而且不只再现客观对象的外部特征,还要再现对象的精神、性格、气质等内在本质特征,以达到“形神兼备”的程度。研究与讨论:

1、这些绘画作品形象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和表现手段?

2、每一幅作品着重再现对象的什么特征?

一、欣赏:《伊莎贝拉-勃朗像》、《橡树》。

二、教师讲解二:

《伊莎贝拉-勃朗像》,鲁本斯极其熟练地运用写实性的油画色彩,不仅准确地再现出人物的美丽形象,而且捕捉到她生动的神态和表情。

从鲁本斯的素描可以看出,画家非常熟悉地掌握了对象的面部结构和形态特征。

《橡树》,希施金以高度写实的技巧,真实地再现出无比坚实而挺拔的橡树形象,树林中好像还弥漫着野花的芳香和枯叶的气味。

希施金画的松树的习作,枝叶疏密有致,光影层次丰富,是细腻观察研究自然的记录,也是绘画创作的基础。

三、总结评述二:

初二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 篇8

他叫晴天,他爱弹贝斯,她叫贝斯,她爱仰望天空。贝斯很清楚自己喜欢上了晴天。可是她觉得这种感觉很不真实,犹如海市蜃楼一般。因为晴天很帅,学习成绩很好,还会弹贝斯,有太多的女生喜欢上他了。而她,贝斯,她只是一个很平凡,学习很一般,什么乐器也不会的女孩。

可是她却选择了傻傻的等待。她幻想晴天有一天会爱上她,然后对她说,希望永远和她在一起。不过,对于这一切一切,贝斯很多时候也不能不感到失望。但是她,不会放弃,这仅有的,属于她的幻想。

有一天晴天来到贝斯她们班说要找贝斯。所有人都很惊讶,包括贝斯也不敢相信是真的。贝斯很彷徨地走出课室,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彷徨,不是应该高兴吗?

“我喜欢你。”

贝斯呆住了。

“其实我很早就喜欢上了你,可是我一直都把这份感情藏在心里面。”

晴天看贝斯没有说话,他以为他已经遭到贝斯的拒绝了。

“这应该是预料之中的了,我最后还是失败了。明天我将会离开这里,我们家将会移民到澳大利亚。”

这时贝斯才反应过来,她流泪了。

晴天看到贝斯流泪他很不解,他也流下了眼泪。

“没想到我的梦终于实现了,它不是海市蜃楼。其实我很早就喜欢上你了,可是我和你一样,我害怕拒绝。”

这时他们应该都很高兴,可是他们沉默了。因为当他们彼此知道对方的心意时,他们所剩下的时间已经无多了。

“让我们好好把握剩下的时间吧!贝斯主动牵着晴天的手对他说。

这一天放学贝斯和晴天一起到外面玩了一整晚上,当他们要分开的时候。贝斯又沉默了,她不知道她还可以留些什么给晴天。

“没有了我在你的身边,你害怕吗?”晴天问贝斯。

“嗯。”

“不要害怕,因为虽然过了明天我们将会分开,我不能陪伴在你的身边,但是我们永远在同一片蓝天之下。你一定要勇敢地面对生活。”

“我答应你。”贝斯她没有流泪,因为她知道她要勇敢。她相信她可以勇敢地面对生活。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单元分析 初二音乐教案 篇9

9.∵DB=DC,角C=29°

∴∠DBC=∠C=29°

∴∠ADB=∠C+∠DBC=58°

又∵AB=AD

∴∠ABD=∠D=18°

∴∠A=180°-∠ABD-∠ADB=64°

10.∵AD=AE∴∠1=∠2

∵∠1+∠3=180°∠2+∠4=180°

∴∠3=∠4

在△ABD与△AEC中

AD=AE

BD=CE

∠3=∠4

∴△ABD≌△ACE(ASS)

则AB=AC(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11.6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单元分析 初二音乐教案 篇10

1、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得到改变,是在A.新中国成立后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D.“大跃进”运动之后

2、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在哪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A.工业

B.农业

C.交通运输业

D.商业 3、2003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长春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会议,正式把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

A、新中国建立时期

B、解放前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4、2004年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周年。A、49、39

B、50、40 C、51、41

D、52、42

5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个体劳动者互助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

B.实行股份制 C.组织生产合作社

D.实行公私合营

7、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8、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②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③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初步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A.②③④C.①③④

9、有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关中

”的叙

述,正

确的、三

造的实

质是

①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②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④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10、从“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应吸取的教训是 ⑤ 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⑥ 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 ⑦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⑧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 4 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12、毛泽

”的原

因是

①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②认为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

③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④为揪出高岗、饶漱石反党集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以下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②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四五运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③①②④

14、“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这是选自1976年清明节天安门诗抄中的一首,人民用诗句为武器,悼念周恩来,怒斥四人帮。这件事就是

A、“二月逆流”

B、“四五运动” C、红卫兵运动

D、批林批孔运动

15、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核实验工作,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A.赵忠荛

B.华罗庚

C.钱学森

D.邓稼先 16、20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事件中,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没收官僚资本企业 C、土地改革运动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7、某同学拿出一些“1969年发行”或“1971年发行”的毛泽东主席像章给同学们观赏,从这些旧物可以断定是

A、建国初期的 B、抗美援朝时期的 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 D、改革开放以后的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到1952年底,全国近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材料二: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参加合作社农户1.18亿户,占全国农民总数96.3%。

材料三: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都归公社所有。许多果树被砍、家禽被屠宰。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我国现代历史上哪些重大事件?(2)材料一、二、三中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哪些?(3)从材料三中,我们应该吸收什么教训? / 4

三、史料分析

材料一:“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 材料二: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在哪一运动中?(2)根据材料二判断,这副对联是我国建国后哪一历史时期的写照?(3)这两大运动有无联系?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共同的影响是什么?

四、读图回答问题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领导人民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涌现出很多英雄和劳动模范。请你先列举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都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然后就图中其中人物进行简单的介绍。

五、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结合你所学知识,列举出党犯的左的错误都有哪些?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什么?从对这些左的错误的思考、反思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b5E2RGbCAP 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C在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了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项目有一万多个,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A 一五期间,建立了东北工业基地,一些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 4 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C 参看上题

4B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是在1954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是在1964年。5D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里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成分,改造非社会主义成分,把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变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6D 7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这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8B

9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届人大上制定的,利用排除法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10A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结合政治上所学知识和中共所犯错误,不难选出正确答案11C 由于左倾错误泛滥,而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12A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13A 14B 15D 16C 土地改革运动是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还是土地私有。17C 只要明确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是1966——1976,就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反映的是:土地改革;材料二反映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材料三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2)土地改革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

三、史料分析:(1)“大跃进”运动(2)“文化大革命”(3)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也就是说“文化大革命”是“大跃进”运动时期党的“左倾”错误的延续。影响:严重破坏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

四、读图回答问题:建设成就:①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可任意选择一个来介绍。如:左图是王进喜:1960年春,率领“1205”钻井队到东北的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工作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做出了贡献,被工人群众誉为“铁人”。右图是雷锋:他积极学习毛泽东著作,努力改造世界观,迅速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他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就是雷锋精神,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精神就是刻苦学习,奋进自强的钉子精神;雷锋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上一篇:一节代课带给我的思考下一篇:广州雪糕市场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