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研究开题报告

2024-09-26

苏轼生平研究开题报告(精选8篇)

苏轼生平研究开题报告 篇1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味与感悟。青少年时他充满理想与抱负,经 受“乌台诗 案”的打击后,在儒、释、道三教的浸润下,他重新对人生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最终他智慧地从苦难中寻找到了美好。如果说,在北宋的文学变革中欧阳修是一个中枢式的人物,那么苏轼则代表着这场文学 变革的最高成就。值得注意的是,苏轼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仅因为他的创作体现了 这场文学变革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审美趋向,也不仅因为苏轼比其他作家具有更雄大的才力、高超的技巧,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因为苏轼的创作在很多地方突破了这场文学变革的基 本宗旨。观其作品,可见其对人生的苦苦探味,以及此后又进入的澄清境界。如果没有苏轼,宋代文学将会平淡得多。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论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 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他受父亲影响,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 “学 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仁宗嘉佑二年(1057)二十一岁时,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嘉佑六年应直言 极谏策问,授大理寺公事,开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苏轼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代,他也迅即卷入了这一浪潮。在嘉佑六年的对策中,他就发表过改革弊政的议论,其后又在 《思 治论》中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但苏轼与欧阳修一样,对政治改革取比较温和的态度,所谓“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表明他希望改革在不引起剧烈变 动的条件下施行,并主要通过社会各阶层的自觉努力调整与道德完善来改变社会的衰败。因此,当王安石推行新法,从变更政治、经济制度入手实行改革时,他便与欧阳修等一 大批文人一起站在反对新法的立场上,而卷入上层政治冲突。在王安石执政期间,苏轼主动 要求外放,先通判杭州,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元丰二年,正在湖州任职的苏轼突然被逮捕下狱,罪名是在诗文中攻击朝廷的新法,这 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苏轼虽经营救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精神上却因这一场卑 鄙的文字狱受到沉重打击。在黄州期间,他自号东坡居士,彷徨于山水,在老庄及佛禅中寻求解脱。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大变动,原来反对新法的司马光等人 入朝任要职。苏轼也因此被召入京任职。但苏轼对新法的某些部分原本有所肯定,主求解脱。

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大变动,原来反对新法的司马光等人入朝任要职。苏轼也因此被召入京任职。但苏轼对新法的某些部分原本有所肯定,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因而又与当权者发生分歧,只好自求调离京城,出知杭州。此后, 辗转于颍州、扬州、定州的地方官任所。

哲宗于高太后去世后亲政,为了表明自己的主见与权威,打击“旧党”。于是苏轼又被列入惩处之列,一贬再贬,最后贬到岭南、海南岛。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大赦元佑旧党,他才北归,次年到达常州。由于长期流放的折磨,加上长途跋涉的艰辛,他于此一病不起。

苏轼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学理想影响较深,他的一生中,对国家的政治事务,不管其见解是否正确,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努力兴利除弊。作为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具有坚定执着的品格。经历多年宦海**和人生挫辱的苏轼,也清楚地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他因此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超越的解脱,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是是非非的观照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他在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他树立了人格精神的标准,也树立了人格的模式,这是最为重要的。他的人格对后人影响是极深的。入得了世才出得了世,随得了俗方脱得了俗,坡翁堪当此誉。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1][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本 名苏轼

别 称苏东坡、苏文忠、苏仙

字 号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又号铁冠道人、海上道人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四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出生时间1037年1月8日 去世时间1101年8月24日 主要作品《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主要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宋四家”之一 追 赠太师 谥 号文忠

苏轼生平研究开题报告 篇2

一、常用数据库检索的基本知识

1. 基本检索技术。

在光盘检索、联机检索和网络检索等各类机检系统中常用的几种检索技术包括:布尔逻辑检索、截词检索、位置检索、限制检索、加权检索等。 (1) 布尔逻辑检索。所谓布尔逻辑检索 (Boolean Logical) 是用布尔逻辑算符将检索词、短语或代码进行逻辑组配, 指定文献的命中条件和组配次序, 凡符合逻辑组配所规定条件的为命中文献, 否则为非命中文献。它是机检系统中最常用的一种检索方法, 逻辑算符主要有And/与、Or/或、Not/非, 分述如下:逻辑“与”。运算符为AND或*。检索词A和B用“与”组配, 检索式为:A AND B或者A*B。逻辑“与”检索能增强检索的专指性, 使检索范围缩小, 提高查准率。此算符适于连接有限定关系或交叉关系的词。逻辑“或”。运算符为OR或+。检索词A和检索词B用“或”组配, 检索式为:A OR B或者A+B。它表示检出所有含有A词或者B词的记录。逻辑“或”检索扩大了检索范围, 提高查全率。逻辑“非”。运算符为NOT或-。检索词A和检索词B用“非”组配, 检索式为:A NOT B或者A-B。它表示检出含有A词, 但同时不含B词的记录。 (2) 截词检索。截词检索 (Truncation) 是指用给定的词干做检索词, 查找含有该词干的全部检索词的记录, 也称词干检索或字符屏蔽检索。右截断。截去某个词的尾部, 是词的前方一致比较, 也称前方一致检索。例如:输入employ? (?为截断符号) 得到employ、employer、employee、employment等等。左截断。截去某个词的前部, 是词的后方一致比较, 也称后方一致检索。中间截断。截去某个词的中间部分, 是词的两边一致比较, 也称两边一致检索。复合截断。即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截断方式。有限截断。有限截断是指允许截去有限个字符。无限截断。允许截去的字符数量不限, 也称开放式截断。 (3) 加权检索。加权检索是指根据检索词对检索课题的重要程度, 事先指定不同的权值。检索时, 系统先查找这些检索词在数据库记录中是否存在, 并对存在的检索词计算它们的权值总和, 凡是在用户指定的临界值 (称阈值) 之上者作为命中记录被输出。阈值可视命中记录的多少灵活地进行调整, 阈值越高, 命中记录越少。

2. 检索式。

检索式的概念:根据检索要求, 采用上述布尔逻辑运算符或其他算符将不同的检索词组配起来的检索公式, 用来表达准备检索的信息要求。它可以是简单的一个词, 也可以是通过组配成为一个具有复杂检索概念的检索式。

二、检索的途径及如何选择相关数据库

1. 常用的检索方法有:

全文关键词检索、题名 (篇名) 检索、主题词/关键词检索、著者途径检索、全文自由词 (任意词) 检索、分类检索、出处检索、年份检索。

2. 相关数据库的选择:

依据检索的目的不同, 挑选相应数据库。在立项时, 如果需要对课题进行综合文献调查, 就应选择年限较长且收录较广的专业文献数据库。通过全面检索, 先选出相关课题文献, 然后再找出原文。当要解决具体技术问题时, 则应查找关键技术资料的相关课题, 就要使用工程类技术类的数据库或者专利数据库。当鉴定成果或申报专利时, 就要用到国内外的专利数据库。当我们为完成论文搜集资料时, 可以利用学术研究型数据库查阅一些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

三、中、外文数据库

1. 中国地质大学现有的中文数据库。

Apabi全文电子图;CALIS特色数据库;EPS数据平台;e线图情;北大法意网;博看人文畅销期刊数据库;超星全文电子图书;读秀学术搜索;国研网;环球英语多媒体资源库;金报兴图数字年鉴;起点考试网;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全文检索系统;盛大天方有声数字图书馆馆藏镜像;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正保远程教育;知识视界;中国标准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中国知网CNKI;中国资讯行高校财经数据库;中经网产业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2. 中国地质大学现有的外文数据库。

ACM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全文数据库ACS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全文电子期刊;AGU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美国地球物理协会) ;ASME与ASCE:ASCE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美国土木工程协会和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数据库;CASHL (China Academic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Library)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EBSCO:综合类数据库;Ei Village:工程技术 (文摘库) ;Elsevier:综合类数据库 (全文库) ;Emerald:管理学数据库150;Frontiers in China:英文学术期刊;Geo Ref/GSW:美国地质协会 (American Geological Institute) 编辑的地学数据库;Geo Science World:是由7家地球科学领域的顶尖协会共同建立的非营利型组织;IEL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and Technology) ;IWA:国际水协会;Me Tel: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Multimedia e Teaching&e Learning, 简称Me Te L) ;Nature;netlibrary;OCLC First Search: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Inc.) ;PQDT (全文库) :全球博硕论文全文库;PQDT (文摘库) :全球博硕论文文摘库;SAGE;Science, Scitation Collections: (美国小型学会期刊集) 数据库 (工程包+地球科学包) ;Special Sci DBS:国内最大的外文特色专题数据平台;Springer Link, Web of Knowledge (SCI) :综合类数据库 (文摘库) ;Wiley Inter Science:综合类数据库 (文摘库) ;Wiley电子书;World e Book Library;西文期刊现刊目次数据库。

四、查新实例

1. 查新题目:隧道三维反射波层析成像方法及应用研究。

2. 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

第一种, 国内数据库检索范围: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94-2010/4) ;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99-2010/4) ;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99-2010/4) ;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0-2010/4) ;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1989-2010/4)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数据库 (1984-2010/4) ;万方数据―会议论文数据库 (1982-2010/4) ;万方数据―科技成果数据库 (1982-2010/4) ;万方数据―学术期刊数据库 (1982-2010/4) 。第二种:中文检索词 (研究生学位论文只要求检索中文数据库) :隧道、地质预报、三维反射波、层析成像。第三种, 检索式:隧道AND层析成像AND三维反射波。

3. 检索结果。

在上述所列检索范围内进行检索, 共检索到密切相关文献11篇, 经对检出相关文献的对比分析得出, 对于“隧道三维反射波层析成像方法及应用研究”未见相关文献报道。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查新, 首先应依据专业确定正确的检索词, 然后建立检索式, 确定检索式的逻辑关系;根据专业的范围正确选择相关数据库;用检索词建立的检索式, 在各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得出检索结论。

参考文献

[1]谢新洲, 腾跃.科技查新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

苏轼生平研究开题报告 篇3

三位先生指认该苏轼《功甫帖》墨迹本是“双钩廓填”的伪本,钩摹自清代《安素轩石刻》;指认墨迹本上除许汉卿藏印外,其余鉴藏印皆为清中期以后伪印,理由是所有鉴藏印印色相同;指认墨迹本是从拓本翻刻而来,证据是墨迹本上“世家”半印作为骑缝章与芯纸边缘却尚有距离;指认翁方纲题跋与题诗是伪作,理由是翁方纲书法结构不稳,“翁方纲”、“宝苏室”二印有疑问,且翁氏题跋与翁氏《复初斋文集》所载跋文内容有出入。

一、通过实物对比和高清照片放大后对比,我们可以看到:

1.墨迹本从上至下右侧第一方半印及左侧第一方半印印色略浅,明显与其他七方藏印印色不同,为该作品上年份最早的两方藏印。

2.墨迹本右侧第二方“世家”半印及左侧从上至下第四方“义”字形半印印色明显与其他藏印又不同。

3.除去四方骑缝半印之外,墨迹本上其他五方鉴藏印的印色也不尽相同:应为“安仪周家珍藏”印最红(近朱砂),“江德量鉴藏印”其次,“宝苏室”印再其次,“张鏐”印偏黄(偏朱磦),“许氏汉卿珍藏”印最黄(近朱磦)(许汉卿印可以不论,研究员先生并未指认为伪印)。

由此,墨迹本上所钤鉴藏印不存在三位先生所指认的钤印印色相同之说。

4.墨迹本右侧第三方“安仪周家珍藏”印可参见上海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以下简称《印鉴》)330页第19号印,经完全重迭对比、左右移位对比、上下移位对比后,可知墨迹本钤印与《印鉴》所载印印文结构部位严丝合缝,同时墨迹本钤印印色古朴自然,印文神形兼备,与《印鉴》所载应为同一印。我们同样也可以在黄庭坚《松风阁诗》、《花气熏人诗》(均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迹上找到这方鉴藏印,进行对比。其实,单国霖先生在《中国文物报》上的署名文章中,亦承认了墨迹本中这方安仪周藏印应即是《印鉴》中所载之印。这一点,如果单先生的判断成立,则钟、凌二位先生的指认是否就不成立了?

5.墨迹本底侧自左至右第二方“宝苏室”印与《印鉴》782页第10号印应为同一方印。此印也常见于其他古代书画名迹,不乏资料可做对比。《大观太清楼帖》宋拓本第六卷(南京大学藏)翁方纲跋文后所钤“宝苏室”印,与墨迹本应为同一方印。

6.《墨迹本》上“江德量鉴藏印”虽不见《印鉴》,然我们亦可找到欧阳修《灼艾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上所钤此方印,可做对比,应为同一印。

7.墨迹本上“张锣’’印虽不见《印鉴》,有关张镠书画收藏的史料记载不甚详尽,然从诸多宋元传世作品上,我们不难找到此方“张镠”鉴藏印的踪迹:苏轼《覆盆子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蔡襄《门屏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上都可看到此印,可见张谬其人经手经眼古代书画数量之多、品质之高。

由此,通过这些印鉴对比,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墨迹本应该不存在研究员先生所说除许汉卿印之外,全部鉴藏印是伪印的指认。

8.最后再看一下墨迹本上“世家”半印右侧与作品边沿的距离。这明显是作品覆褙纸出座与作品本笺形成的距离,这是书画装裱尤其是古书画装裱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不存在任何问题。我们可见“世”字右侧略有残缺,“家”字右侧与作品本笺边沿的距离乃是印章白文笔划,再往外侧的是出座距离。红色辅助线是墨迹本本笺边沿线,红线左侧为墨迹本原作;蓝色辅助线是覆褙纸边沿线,蓝线右侧为立轴裱边;红线与蓝线之间则是覆褙纸的出座距离。

由此,墨迹本“世家”鉴藏印不存在研究员所指认的因钩摹自拓本而产生的骑缝章问题。

二、单国霖先生论文质疑墨迹本上同裱另纸部份翁方纲题跋及题诗的真实性,其实我们通过翁方纲传世题跋书法与墨迹本上翁氏题跋书法对比,可以看到:

1.翁方纲书法主要取法欧阳询与虞世南,他在历代著名书法碑帖后所留下的题跋不计其数。识别翁方纲书法之真伪不会太难,能识别翁氏书法的专家同仁也不在少数。翁方纲在此墨迹本同裱另纸上的蝇头小楷题跋及题诗,姿态统一,架构险峻,小中见大,结体扁方与狭长共存。类此翁方纲题跋风格的其他翁氏题跋并不少见,我们可以参见《大观太清楼帖》宋拓本第六卷(南京大学图书馆藏)上的二则题跋。从这三则题跋的书法风格和书写水准来看,无疑是一致的,他们出自同一个作者的手笔书法是再明显不过的。

2.至于墨迹本上翁氏题跋与题诗与《复初斋文集》中记载个别有出入的问题,诚如业界专家李先生考证指出的,我们可以认为《复初斋文集、诗集》很有可能是根据翁氏家存的底稿编辑的,翁氏墨迹本上的题跋和题诗底稿成稿于当年(乾隆五十五年)八月(摘自《复初斋文集》:“庚戌秋八月秋史侍御持以见示,遂考其大略而系之以诗”),而正式书写墨迹本题跋在九月十二日(摘自墨迹本:“乾隆五十五年秋九月十有二日,北平翁方纲书于宝苏室”),两者前后时隔一个月。虽然翁方纲题跋与其文集有个别出入,但绝大多数文字语句相同,所有内容无不合理之处,且文句有更为顺畅之感。在这样情况下的题跋和文集底稿的个别出入,应属于同一底稿再次使用时形成的细微差异,在此并不能作为否定墨迹本翁方纲跋文的证据。

《复初斋文集》底稿中的文字是底稿墨迹,墨迹本上是题跋墨迹,二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排他性。最终能说明翁氏题跋真伪的,应该还是对翁氏在墨迹本上题跋书迹本身的认定。

3.翁方纲题跋纸上项元汴鉴藏印“子京”、“项叔子”与“携李项氏十家宝玩”三方印可参见《印鉴》1109-1110页第82、80、108号印。通过使用同尺寸拷贝纸印鉴(源自《印鉴》)与在墨迹本上项氏三方钤印进行完全重迭对比、上下移位对比、左右移位对比,并无发现差异。这三方印同样常见于历代书画名迹上,我们也不难寻找到对比资料。

nlc202309030537

与《印鉴》印对比,翁氏题跋纸上的这三方项子京钤印略显干涩,一些该呈现的印文线条并没有完全呈现,留下了些许空白。其实我们知道,钤印时,印面在未能沾全沾匀印泥的状况下,或者印面在沾上带有细微颗粒印泥印料的状况下,都有可能造成作品上所钤印文不能完全呈现的情况。这时,纸面上有印文呈现的部位是印,未有印文呈现的部位亦是印,关键是合理的呈现和合理的不呈现。所谓雪泥鸿爪,见白当黑是也。这种情况,恰恰给我们鉴定印章的真伪,提供了一个可以作为反证参考的空间。

通过现存实物资料和存世印鉴资料的对比,从印文自身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三方项氏鉴藏印应为项氏原印所钤。从翁氏题跋、题诗的布局格式与项氏三方钤印形成的位置来看,翁氏在书写题跋和题诗时,对印章的距离避让意识,是显而易见的。或许我们可以认为笺纸上的项氏三方印在先,翁氏题跋、题诗书法在后。

4.翁方纲题跋纸上的“江秋史”印、“德、量”印可参见《印鉴》328页第5、6号印;“翁方纲”印、“宝苏室”印可参见《印鉴》782页第9、10号印。作品上钤印与《印鉴》所载印对比,均无差异,各自应为相同之印。江、翁二人的鉴藏印同时钤在翁氏题跋笺上,也佐证了江德量请翁方纲为其所藏苏轼《功甫帖》做考证的史实。

三、钟银兰、凌利中先生在文章中指认此墨迹本是“双钩廓填”的伪本,其实通过墨迹本上另纸同裱的翁方纲“油笺双钩”本《功甫帖》,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双钩与书写的根本区别所在。此双钩本虽然较好的再现了苏轼书法的外形,但还是无法表现自然书写时那些笔锋的转折、墨色的变化以及牵丝的流畅。例如“轼”字之“工”部,墨迹本转折棱角分明,而双钩本过于平滑;“谨”字之“言”部,墨迹本之提钩墨色变化自然,而双钩本墨色板滞;“别”字之竖钩,墨迹本牵丝坚挺顺畅,且竖划笔锋顿挫有致,而双钩本则牵丝做作,且竖划毫无韵致。书法高手如翁方纲以墨迹本为底本完成的双钩本,尚且不能表达自然书写之本色。我们不禁疑惑,研究员先生文章中的做伪者以黑白拓本为底本,怎么可能书写出比翁氏双钩本更自然的笔锋转折、墨色变化与牵丝效果来的?

四、至于张葱玉先生有无亲自过目鉴定苏轼《功甫帖》墨迹本,我们可以分析以下三点:

1.单国霖先生质疑张葱玉曾亲眼见过墨迹本,“文字中明言他(指张葱玉先生)看到的(是)影印本”。我们来看《张葱玉日记·诗稿》(以下简称《日记》)对《功甫帖》记叙如下:“(韩)慎先北平诒书,寄示东坡《功甫帖》,元章《章侯茂异帖》、《道祖帖》,又陈俊卿、李寿朋二札子影本,索值二万元。”。因为陈俊卿前有“又”字,这段日记在此处再怎么解读,也当是《功甫帖》和《章候帖》、《道祖帖》为同一种情况,是墨迹本;而陈俊卿、李寿朋二札子为另一种情况,即影印本。怎么在单先生的解读下,这些《功甫帖》墨迹本连同米芾《章候帖》、《道祖帖》都成了“文字中明言他(指张葱玉先生)看到的影印本”了?2.单先生又说“上世纪四十年代影本应该是珂罗版之类的印刷品……没有现代印刷这么的精致……《功甫帖》在形体上和苏文十分相合,张(葱玉)先生认为真而佳是可以理解的”。试问:以张葱玉先生的严谨,可能仅凭并不精致的影印本,就对苏东坡包括米元章在内的三件重要宋人书法作品,草率的做出真伪鉴定结论吗?且鉴定结论准确而具体:“中间《功甫》、《章侯茂异》二帖最佳,《道祖帖》真而不精,又破损太甚。”张葱玉先生进而高度评价苏轼《功甫帖》:“《功甫帖》才九字,若与《太简》为匹,则真属双壁矣。”能如此高度评价一件宋人书法作品,并媲美自己倾心的米芾《苏太简帖》(上有张葱玉鉴藏印),张葱玉先生只是凭借并不精致的影印本而作的赞叹么?我们怀疑这又会是张葱玉先生的鉴定风格么?3.单先生又质疑《功甫帖》既然在《日记》记载了,为何未在《木雁斋书画鉴藏笔记》(以下简称《木雁斋笔记》)中著录?其实这并不奇怪,张葱玉先生在《日记》中曾经记载的作品,最终没有录入《木雁斋笔记》的情况并不少见。《日记》185页《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跋六则》卷,就是被记入《日记》而未录入《木雁斋笔记》的;《日记》199页所载仇英《北湖图》卷,曾为张葱玉先生自己的藏品,也未收录于《木雁斋笔记》中;同样,张葱玉先生在鉴定苏轼《功甫帖》的同时,也鉴定了米芾《章候帖》和《道祖帖》,此二帖在《日记》中虽然同时都被记录,也同样未见载入《木雁斋笔记》。难道仅凭《功甫帖》在《日记》中有记录,而在《木雁斋笔记》中没被收录,就能推测或说明张葱玉先生是因为不看好《功甫帖》或者甚至可以说张葱玉先生认为《功甫帖》是伪作而没有收入《木雁斋笔记》的吗?无论如何,以下两点是明确无疑的:首先,张葱玉先生在《日记》著作中明确肯定了苏轼《功甫帖》墨迹本是真迹;其次,张葱玉先生高度评价了苏轼《功甫帖》与米芾《苏太简帖》是书中双壁。

五、至于徐邦达先生有无亲自过日鉴定苏轼《功甫帖》墨迹本,我们可以分析以下两点:1.既然《古书画过眼录》称为“过眼录”,以徐邦达先生治学之谨严,著作中所记所录的古书画作品应该都是经过徐先生亲自鉴定过的。2.徐邦达先生存《故宫博物院》院刊书画鉴定百例“苏轼《宣德郎刘锡勅草》一页”的署名文章中记载:“曾见赐《宣德郎刘锡勒草》一通,在《苏米翰札》合册中,见之《书画鉴影》卷一○,闻今已分拆。其中苏书《功甫帖》、米芾书《恶札帖》,现藏上海博物馆,皆真迹无疑。”这段文字说明了三点:1)徐邦达先生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已经见过《刘锡勅帖》,应该还是在《苏米翰札》合册的装裱状态下见的(合册包括苏轼《功甫帖》、《刘锡勅帖》,米芾《章候帖》(即徐老所说《恶札帖》)、《道祖帖》)。所以徐老在此用“曾见”两字来记叙,并说《刘锡勒帖》“在《苏米翰札》合册中”。看《刘锡劾帖》时,徐先生自然也一起看过合册中的其他三帖。2)徐邦达先生因为看《苏米翰札》四帖时还是合册,所以当听说合册已被分拆时,使用了“闻今已分拆”来记叙,即“听说现在已经分拆开了”,而原来“曾见”《刘锡勒帖》时,是“在《苏米翰札》合册中”。“闻今已分拆”之时已经发生过“曾见”《刘锡勅帖》合册之时。3).徐邦达先生因为已经(“曾见”)看过了《苏米翰札》合册,所以才会撰写考证苏轼《刘锡勅帖》为明人伪笔的“苏轼《宣德郎刘锡勅草》一页”这篇文章,发表自己的鉴定见解:“《刘勅》实非苏笔,亦省中学写苏者所书,字形带扁方而笔法疏陋,与所见《安焘勅》大致相仿”。才会在这一文章里同时也肯定了苏轼《功甫帖》、米芾《恶札帖》(即《章候帖》)“皆真迹无疑”的鉴定结论。如果这时候的徐邦达先生还没有见过《功甫帖》、《章候帖》、《刘锡勅帖》原作的话,应该是不会下如此肯定、如此具体的鉴定结论的。

nlc202309030537

六、钟、凌两位先生指认,上海博物馆藏苏轼《刘锡勅帖》伪本是根据《诒晋斋摹古帖》“双钩廓填”而成的伪作,时间在嘉庆十年(1805)至同治十年(1871)之间。《刘锡勅帖》除近现代藏家许汉卿的鉴藏印为真印以外,其余的鉴藏印,包括江德量、成亲王永理的两段题跋皆为后人伪作,并以此否定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过眼要录》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署名文章中所做的“东坡行书《刘锡勅帖》是明人伪笔”的鉴定结论。我们原本无意对《刘锡勅帖》伪本发表任何意见,不过钟、凌两位先生指认《刘锡勅帖》是“双钩廓填”本,进而以此作为论据指认《功甫帖》墨迹本为同样情况的“双钩廓填”本。对此我们不得不说明我们的观点。

《刘锡勅帖》墨迹伪本为手卷装裱形式,有《刘锡勅帖》墨迹伪本、《刘锡勅帖》翁方纲双钩摹本、《刘锡勅帖》拓本三个部份组成。

根据流传资料,我们可以观察到:

1.《刘锡勅帖》伪本卷中的墨迹本书法,用墨较淡,前后数行用墨尤其淡。透过淡墨,毛笔笔锋的起落转折清晰可见,并无双钩或填墨的所留下的蛛丝马迹。2.江德量长题和成亲王永理两行题跋书文并茂,古朴自然。成亲王“诒晋斋印”应与《印鉴》225页第20号印应为同一印,可以对照。3.《刘锡勅帖》伪本上钤印累累,其中有安岐“无恙”肖形印,虽未收入《印鉴》,但印文古朴,印色自然,在历代传世名迹上频频出现。通过对比可以知道,此印与米芾《三吴帖》、蔡襄《思咏帖》(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所钤安岐“无恙”肖形印,应为同一方印。不知为何,独独《刘锡勅帖》伪本上安岐“无恙”印会被指认为伪印?

4.《刘锡勅帖》伪本墨迹本上钤有永理“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绵亿“南韵斋印”,“莲樵鉴赏”三方鉴藏印,在同为上海博物馆藏品之米芾《章候帖》(成亲王永理和李佐贤时,《功甫帖》、《章候帖》、《道祖帖》和《刘锡勅帖》合裱为《苏米翰札合册》)上所同样钤有,细看这三方分别钤在两件不同作品上的鉴藏印,印文一致,印色相同,应为相同之印。“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一印,也可见米芾《褚摹兰亭跋赞》(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上钤有,可以寻找对比。

不知为何《刘锡勅帖》伪本上的这三方印,被简单的指认为是伪印了。如果《刘锡勅帖》伪本上这三方鉴藏印是伪印,那么同样钤在米芾《章候帖》上的这三方印是否也存在着真伪问题?如果不能确认以上安岐肖形印、永理鉴藏印为伪印,怎能轻易推翻徐邦达先生关于上博《刘锡勅帖》是明人伪笔的结论?同样,如果不能确认安岐“无恙”肖形印、永珲“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绵亿“南韵斋印”、“莲樵鉴赏”是伪印,何以证明《刘锡勅帖》伪本是从《诒晋斋摹古帖》“双钩廓填”而来,而没有可能反过来,《诒晋斋摹古帖》中的《刘锡勅帖》伪作拓本是根据《刘锡勅帖》伪本墨迹本镌刻而成呢?

其实简单,如果可以,我们祈请研究员先生像引用《安素轩石刻》资料一样,公开《刘锡勅帖》伪本资料,包括伪本上的“伪印”资料,让其他博物馆专家和业内专业人员以及同仁爱好者,一起来分享这一研究成果,以正视听,岂不事实胜于雄辩?

我们知道通过对实物的专业观察和分析,传世双钩墨本,包括时代久远至唐宋时期的摹本,也是能够看出双钩或是填墨处的破绽来的,何况研究员先生所指认的仅仅是清中晚期的双钩填墨本。如果可以,我们希望三位研究员先生能够采取更直观,更具体的鉴定方法,让我们大家都能一目了然,看明白苏轼《功甫帖》墨迹本具体双钩在哪坐?廓填又在哪里?以飨大众。

七、在回应了研究员先生对于墨迹本上印鉴、题跋、和著录等方面的指认和质疑后,我们可以从墨迹本书法自身来分析一下。本来中国书法艺术蕴含深厚,历史悠久,各家见解不一乃是常事。但三位先生的文章中对此墨迹本书法充斥过激主观之语,如“别扭”、“单薄枯梗”、“气脉阻滞”等等。是以,我们也就略作陈述,表达一下有幸多次亲眼目睹《功甫帖》墨迹本后的感受。

大家知道,我们今天可以认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王羲之的传世墨迹,都是摹本而没有原作,是因为基于我们能够区别双钩填摹本与自然书写本而下的结论。通过专业分析,“双钩廓填”是可以被识别的。使用毛笔先双钩勾勒出字划的外形轮廓,再相继填入墨色(有深淡干湿的墨笔线条)完成的书法作品,再怎么完美,在墨色变化上,是达不到自然书写效果的。在足够明亮的光线下或以高清照片在电脑上放大后观察分析,因非一次性完成的书法线条所呈现的不同墨色、因笔划顺序线条与线条先后覆盖交叉所呈现的不同墨色,自然形成和非自然形成的书法是能够被识别出来的,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妙在毛笔(软笔)、墨汁和宣纸的充分演绎下,气象万千,绝不是“双钩廓填”本可以瞒天过海充当角色的。何况前贤翰墨,在万豪齐力中起笔收笔之起伏,轻重快慢之行笔,字里行间之呼应,蘸墨前后之浓淡,加上作者的人生修为和技法技巧等因素,可谓变化莫测,是为艺术,又岂是人工摹仿形式的“双钩廓填”的摹本可以同日而语的。

刘益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参与苏富比拍卖前,除张荣德、马成名二位专家外,通过私下渠道向包括朱绍良、陆忠、尹光华在内的十几位海内外资深书画鉴定专家咨询过,除其中一位颜先生跟他说不能买以外,其余人士都持肯定和支持态度。为此,书画鉴定专家朱绍良也在今天发表声明称,他保持初始意见,坚持认为苏富比拍品《功甫帖》为真迹,并说如果刘益谦想要放弃《功甫帖》,他愿意接手购藏。声明全文如下:

声明

近日媒体向本人征询功甫帖的真伪鉴定意见,本人特此声明;

一,针对上博研究员的文章,暂时无意发表任何观点和文章。

二,对于向刘益谦提供的竞买咨询,本人保持初始意见。面对纷争四起,到益谦先生若不堪其扰,放弃功甫帖的收藏,本人愿意购藏。到益谦先生可于三日内与本人接洽商议,余不赘述,顺颂冬安。

朱绍良

2014 1 6

碳十四鉴定《功甫帖》:不靠谱

“碳十四鉴定”即放射性碳定年法,是利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碳十四来测量“动物和植物”的年龄。在史前和古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较小,因而碳十四在自然界中的比例保持恒定,动植物在存活的时候,由于新陈代谢的缘故,其体内的碳十四也保持恒定;然而其一旦死亡,体内的碳十四就会不断衰变,半衰期为5730年,在密封状态下与外界差异明显,这就是碳十四测年的原理。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动物与植物都属于有机物,然而大多数文物比如瓷器、陶器、青铜器都属于无机物,所以碳十四测年在考古方面的应用十分有限。

也许有人会问了:“《功甫帖》用的纸张不就是来源于植物吗?它不属于有机物吗?”对,纸张是有机物组成的,但它所呈现的形态、保存方式与使用过程导致它不能用碳十四测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算你用碳十四测出《功甫帖》纸里的纤维全部来自900年前的植物,那也不能说这张纸就是宋朝造出来的,只能说明这些植物死于宋朝。再举一个例子,《功甫帖》并非埋藏在土里,这张纸随时与空气接触,且经过装裱等处理,其中的碳十四早就几次三番地与外界交换过,哪里还能保持刚写好时的比例啊。

碳十四鉴定文物的众多说法不知始于何时,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道听途说。所谓谣言止于智者,试想一下,假如碳十四真能鉴定《功甫帖》,那么上博专家和苏富比还用得着唇枪舌剑吗?假如所有文物都能通过仪器鉴定,还要那么多专家干什么?

苏轼生平简介 篇4

【概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观苏轼生平,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 年 启 蒙

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小苏轼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被传为佳谈。

应试及第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嘉佑二年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家父子三人在京,赶紧回乡料理丧事。

嘉佑四年,母丧期满,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都。

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是年举行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入选。出任凤翔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

任职期间,闹过的水灾和旱灾,都得到很好的处理。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场的你争我斗,苏轼渐渐感到无比的忧戚。终于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冬,凤翔的任期届满,苏轼迫不及待的奔回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不料第二年他妻子死了,不到一年,父亲去世,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柩回故乡眉山。王安石变法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神宗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的人,两人都被视为栋梁之才,而且皆以诗文名世。两人真正的交锋是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的。当时,苏氏兄弟服完父丧回到京师,苏轼被任命为直史馆、权开封府推事,而受到神宗信任,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变法新政,这样,两个大文豪同朝为官,争端便由此而起了。

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的勇气锐意改革是令人起的。但关键的问题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面前,在“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之教的国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动作到底是激进好抑或是渐进好?王安石思想竣急,无论是起用新人,还是施行新法,都体现了大刀阔斧的超常风格。而苏轼呢,他并非不主张变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了,因为“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因此,两个人的政见也就凿枘难合。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岁的苏轼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在办完公务后,一得空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优秀诗歌。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

熙宁七年(1074),苏轼调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超然台记>、<水调歌头密州出猎>等流传于世。

乌台诗案

后来苏轼被调任到徐州(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时,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案子轰动一时,除湖、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他祈福,许多赏识他的官员都舍身挽救,最后只定 “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流 放 黄 州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衣食住行都成问题。后来自力更生,开荒种地。在平淡地生活中找到喜悦,并坚定要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进。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的低谷,却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圣地。苏轼在长江边吟出了响彻千古的如 <前赤壁赋>,<念奴娇儋州。生活虽然凄苦,但仍然超然洒脱,自得其乐。永存诗人心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五月,苏轼获赦免于流放海外之罪,此时,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苏轼本人因旅途辛苦早已染病在身。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江苏省常州市)并上奏致仕。

七月十八日,(临终前十天)苏轼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你们不要哭泣。”(吾生无恶,死必不堕,慎无哭泣以怛化。)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历经沧桑。66年的岁月里,或许波澜重重,或许生活窘困,苏轼始终未曾因而颓唐丧志,一直坚强的活下去。而最难得的,应属他始终保有,那颗温柔细腻的诗人心。

苏轼的三位妻子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三万株,时光无言,结发之情自在极深处。又过了十年,宋神宗熙宁八年,也就是公元1075年,当时苏轼被贬在山东密州任知州。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料来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之后,那短松岗的松涛阵阵,也在代词人一哭,而王弗依旧清秀端庄,聪敏娴静,在词人的记忆里于轩窗下梳妆。词能感人也是因为是心灵的恣情一恸,惟其是恸,方显深挚,方显深厚,方能千古共记这份情重。

这首词九百多年来,在不同的朝代都一直被广为传诵着,也是文学史上众多悼亡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首。那种沉痛深切的情感,让后人无限感慨!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在王闰之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 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美如春园,目似晨曦”的王朝云,是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原本是苏轼的侍妾。苏轼为她起字“子霞”。比苏轼小二十六岁。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 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一直鳏居。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墓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州西湖景区孤山之上,苏东坡纪念馆旁,如今已成为名胜。

苏轼生平研究开题报告 篇5

为了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特对开题报告制定以下要求。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①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

②技术攻关研究专题;

③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所在企业目前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引进等技术难题或科研攻关项目。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实际调查,进行初步的研究工作后,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和“开题报告”。

二、工程硕士在确定学位论文课题后,要写出选题报告。选题报告包括“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两部分。文献阅读和选题工作一般从全部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

三、写“文献综述”以前,要大量阅读与论文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通过阅读文献,要掌握论文课题所在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和发展前沿。

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内容包括:论文课题所在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前沿问题、发展趋势等,要对文献涉及的主要原理、技术和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和述评。所阅读的`文献目录要在附录中一一列出。

“文献综述”完成后,交导师评阅。导师要写出评语,导师认为综述报告不合格,要继续阅读文献,重新撰写。

四、在文献阅读和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选题依据、课题来源、学术价值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

3、拟解决的生产实际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及难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实施方案;

4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方法与措施;

5、预期达到的成果,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6、研究进程计划及时间安排,经费概算;

五、工程硕士完成“开题报告”后,交给导师审阅通过后,确定开题报告会议的时间和邀请的专家名单。

开题报告会议可以由导师主持,可设一秘书记录、整理会议材料。与会专家和其他参加人员可以提问、质询。报告会议后,工程硕士本人和其他与会人员退场,与会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议。导师介绍工程硕士“文献综述”撰写情况,与会专家对选题进行评议、讨论,秘书汇总与会专家的评议和意见。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开题情况评分,按 “合格”本和“不合格”评分。最后,填写专家意见和评分,与会专家要签名。

开题报告 研究方法 篇6

(1)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2)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3)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4)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5)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6)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开题报告的基本写法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 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 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 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 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参考文献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10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字数不少于4000字,文字要精练,不准是下载的东西。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预期的结果

苏轼生平研究开题报告 篇7

(一) 背景

1. 集体教学与个体差异的矛盾亟待解决

当前高中教学基本采取班级授课的集体教学模式, 教师按备好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统一传授给学生, 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全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无法适应学生个体的不同需要, 不符合倡导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社会需要, 学生交往增进个体认知、情感、社会性、价值观等方面的功能未能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2. 新课程标准注重合作学习,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003年新出台的课程标准, 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 增强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然而, 教法在很大范围内仍然停留在传统教法的基础上, 为此, 高中的教法改革迫在敏捷。

(二) 研究意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异质分组”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是:由不同知识和技能水平、不同气质类型和不同性别的学生混合组成异质学习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评价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此教学理论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相吻合, 让每个学生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获得成功,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对学生提高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情况分析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 国内一些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异质分组教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建议把成绩、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混合编成一组以便于合作学习的开展。随着对异质分组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意识到进行分组教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2003年, 滕以芝发表了《“异质分组”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一文, 理论上对异质分组教学的构建及注意事项提出建议, 并指出在教学分组上则应该建立一种新颖的“分层教学———异质分组”的教学模式。2007年陈鸿在《新课程 (教师版) 》发表《分组教学在新课标中的尝试》, 认为分组教学是最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然而, 一些研究者也注意到了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郑士强在《“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反思及解决策略》中提到, 一些小组表现很好, 然而有一些小组因为缺乏帮助而不能完成任务。

由于我国在分组学习理论研究方面滞后, 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论证, 所以在这一方面有待进—步的加强。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中, 建构是指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 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建构主义的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是: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学习者可以主动建构知识, 他们要么是自己、要么是求助他人或其他信息源的帮助来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 同伴和教师起着决定性的帮助作用。

(二)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从群体动力的角度来看, 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 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 使他们相互勉励, 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相互帮助, 努力使小组成功。协作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异质分组教学中可以创造小组互动的学习气氛和更亲密的人际关系。小组的共同任务和目标, 使成员间产生一种群体气氛充分发挥群体动力和集体协同合作的协同效应。在练习过程中, 小组成员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群体的某些标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四、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

五、研究过程设计

(一) 研究目标

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理念, 进行基于将学生异质分组建构知识的教学方法, 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整体提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 研究内容

1. 研究的重点

(1) 异质分组

“异质分组”学习是上课的形式, 旨在促进学生活动点的增加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因此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把学生分成有相互竞争能力的异质小组是重点工作。

(2) “异质分组”教学模式的操作

“异质分组”教学模式的操作是本课题研究的实践环节,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预习, 展示和反馈, 自己构建知识, 真正体现“异质分组”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2. 研究的难点

(1) “异质分组”是一种开放式教学, 如何保证课堂有序, 收放有度, 是难点之一。

(2) “异质分组”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 怎样评价学生, 如何建立评价机制, 是该课题的难点之二。

(三)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略)

(四)

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略)

摘要:近年来, 在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中, 虽然对于合作学习的探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缺乏对于普通高中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此项有关异质分组的实证研究, 希望对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苏轼生平研究开题报告 篇8

研究目的:曾几何时,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正常运行轨道,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让学生不堪重负、身心受损,教育已成为沉重而艰难的话题,接受优质教育成了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当今经济全球化、知识大爆炸的现实背景和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都对教育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全面提高和改善小学生口语交际水平,使小学英语逐步转变为口语化,日常化的使用,确保我校英语口语交际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整体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的教学质量,特选定小学英语交际课“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研究为课题进行长期的事件和总结。意义:我国目前的英语学生一般来说,应试技能极强,关于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也较出色,但交际技能相对滞后。我们之所以选用此课题,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好英语,畅通交流的同时,除见闻之娱和表达之乐,更可尽享思无定契的愉快。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个学生可以考出令美国人刮目相看的TOEFL高分,GRE词汇测试部分的难词识得多多,英语从句套从句的句法规则也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但一到实地交际,常常听不懂也说不出,成了“聋哑英语”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原因之一是我们传统的考试观中有些消极因素作祟,把考试的“指挥棒效应”畸形放大。结果是,从院校领导、学生未来的雇主、教师、家长,直至学生本人,无一不多少受一点“分数崇拜”的影响,过分看重外语学习过程中可以量化的指标,忽略了交际得体和有效与否等无法简单量化的事实。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更是“减负提质”的关键。面对现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专门召开了学校教学工作会,反思学校教学工作中诸多与现代教育理念和要求相悖的现象,与全校英语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的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校要发展,必须走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并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方向和途径。

我们组织英语教师广泛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学习主体合作互动理论、活动教学理论、交往实践理论,学习有效教学理论等。认真研究先进学校的课改经验,熔铸各家之长,整合八方经验,注入校本特色。通过理念引领、行动研究、总结反思,逐步形成符合我校英语特点的“导学导练,自学自测,互学互助”校本课堂教学模式,简称“自互导”模式。

“导学导练,自学自测,互学互助”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探究学习,倡导能学不教、多学少教、先学后教。此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变教为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的组织流程为“自、互、导”三个环节。

“自互导”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分层要求,力求“人人有所得,人人有提高,人人有发展”。做到学优生:自学自测中得心应手,互学互助中大显身手,导学导练后个中高手。中等生:自学自测中掌握书本,互学互助中理解基本,导学导练后了解根本。学困生:自学自测中掌握要点,互学互助中明白几点,导学导练后尽量得点。

我们的主要研究观点是:在培养和激活学生兴趣的前体下,采用“自互导”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日常交际能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上的焦虑情感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常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多次获得成功的满足,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因此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积极创造能够获得学习乐趣和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迫切需要性,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一堂成功的課,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四、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交流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方法多样。利用校园环境和个人交流信息,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交流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交流”意识的目的性。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建立一个基于交流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英语口语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实验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3.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2013.3——2013.4)准备阶段(分工:课题组全体成员)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学习有关教育理论。

第二阶段(2013.5——2013.8)调查研究阶段(分工:课题组全体成员)调查英语课堂口语教学现状,组织课题成员进行培训。

第三阶段(2013.9——2014.11)研究实施阶段(分工:韦雪萍、陈蓉、李晓燕负责推出研究课、闫迎春、黄虹霞、焦娟负责撰写教学案例)分步制定研究计划,全面开展研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评估与研究。撰写教学案例。

上一篇:2020安全生产月教育心得体会下一篇:生曰宴会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