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民族先进材料

2024-10-11

宣传部民族先进材料(共9篇)

宣传部民族先进材料 篇1

区委宣传部民族团结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区委宣传部扎实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宣传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积极创新手段形式,不断丰富拓展内涵,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大力展示全区民族团结工作成果,注重宣传先进典型,激发了全社会关心城区发展、支持民族工作的热情,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广泛宣传,营造人人关心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区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一起研究策划,同步组织推进。紧密联系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扎根人心。指导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加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等内容的学习,不断提升领导干部民族工作意识,增强遵守民族法律法规和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发挥区域主要媒体作用,依托台、报、网,积极宣传全区各项事业发展成果,大力展示各族人民幸福生活,推进民族团结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入人心,形成良好新闻舆论氛围。深入开展宣传宣讲活动,组织区理论宣讲团和基层宣讲小分队,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紧紧围绕形势政策、国情市情区情等重点内容,组织宣讲报告会,每年受众达6万人次,在全区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 旋律,进一步团结和凝聚各族干部群众,投身建设经济强区、文化大区和生态宜居城区的火热实践中。发挥好宣传橱窗、书报栏、黑板报等社区宣传设施的作用,做好民族政策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大力宣传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努力营造了人人重视民族团结、珍惜民族团结、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浓厚社会氛围。

创新载体,增强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责任感。坚持紧密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这个主题,将宣传教育对象从少数民族群众拓展到全社会干部群众,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创新活动载体,贴近基层、贴近群众,通过各种富有实践性、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和互动性,引导居民自觉支持和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抓住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的有利契机,组织了红色宣讲、经典传唱、典型评选等系列活动,激发了各族干部群众的爱国情感。开展“双百”和“感动天津人物——海河骄子”评选,集中宣传一批不同历史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各民族革命功臣、劳动模范、改革先锋,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图片展、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引导干部群众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本岗、建功立业的自觉行动。组织策划唱响红色经典活动,在全区开展“祝福祖国、歌唱天津、赞美河西”群众性歌咏活动,举办红歌会百余场,参与群众达5万人次,抒发了各族干部群众的爱国情感,展示了河西人良好的精神风貌。深入开展爱家乡、建河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这个主题,先后组织了看家乡新貌、促天津发展游览津城、让城市面貌美起来集中清整日、文明祭扫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积极培育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文明风尚。加强典型宣传,将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重要类型,纳入先进典型宣传工作,在文明市民、道德模范、和谐家庭等各类先进评选工作中,积极培育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进一步在全社会明确了导向,鼓舞了士气,引领各民族干部群众学习模范、崇尚先进,为推动河西新三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材料 篇2

老沙湾镇中心学校创建于

1930年,从当初建立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到现在的九年一贯双语寄宿制学校,经历了不平凡的八十四个春秋。老沙湾镇中心学校为镇区及辖区37个行政村一万四千多人提供义务教育服务。学校占地面积约160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绿化面积2019.9平方米,基本实现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三部分整体规划的要求。校园美观大方,富有现代育人气息。现有21个教学班(含三个双语小学教学班),358 名在校学生,在职教师70人,专任教师合格率百分之百。教师队伍稳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备,拥有多媒体及语音设备,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

我校组织健全,坚持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下设有德育处、教务处、工会、团支部、少先队等组织。

学校现有党支部书记1名、副校长1名、德育主任1名、教务主任1名、工会主席1名、团支部书记1名、大队辅导员1名。学校现有70名教职工,其中双语教师5名,共有21个教学班,有3个双语班,18个汉语班。

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为了全面深入地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我们以“三爱”为主题开展了国情教育、新疆区情教育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教育和“三个不忘”(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程)教育,引导各族师生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我校以抓学习,求团结,树典型,结对子,思稳定,谋发展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使民汉师生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之花更加绚丽多彩,各项工作不但稳步推进,且更具特色,各类活动丰富多彩。我校在继承和发扬历年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坚持“一手抓民族团结,一手抓教育教学”,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认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我校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近几年学校先后荣获地区级“文明单位”、地区级“花园式学校”、地区级“绿色学校”、地区级“德育达标学校”、“五好党支部”、“四好学校”等殊荣。与此同时,学校还被塔城地区命名为“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地。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校教师在参加各类优质课调讲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名列全县榜首。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各族教职工的团结、创新、奋进的精神,勤奋工作,不懈进取的行动是分不开的。

一、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促进民族教育发展。

我校为积极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方法,让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上得去”。

(一)是坚持民族学生招生政策。学校对贫困的少数民族家庭的学生重点关照、重点扶助、重点培养、让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的受教育权。例如合校初,我校双语四(3)班的阿孜古丽同学,家庭贫困,所以,阿孜古丽迟迟没有到校上课,面临辍学。学校领导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派专人到该生家中劝学,并向家长承诺负责该生学具费,在解除了该生上学的后顾之忧后,该生放下了思想包袱,走进了课堂。

(二)是坚持民族团结政策,尊重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优化育人环境,让民族学生既“进得来”,更“留得住”。学校认真贯彻“两免一补”政策,对民族同学加大帮助的力度,同时学校在开展各种形式民族团结教育的同时,发动师生为民族学生献“爱心”活动,为困难的民族学生捐款献物,将关爱民族学生之心体现在爱心行动上,鼓励民族学生自强、自立、自信,坚决做到“一个不能少”。

(三)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民族学生“学得好”。为了提高民族学生的教育质量,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教务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民汉”老师结对子的互助小组,指导民语老师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学校多次召开民语老师座谈会,共同探讨民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办法和措施。

(四)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民族学生“上得去”。对民族学生进行“低起点、慢语速、反复讲、多练习、重订正、细讲评、促创新”的教学方式的改革,积极探索一条“低分进、高分出”的路子。

二、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学校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民族团结教育,着重坚持了“三抓”:

(一)是抓经常性的教育。学校党支部、德育处把民族政策纳入学习计划,坚持不懈地在教职工中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教育,采取专题辅导、座谈交流、印发学习材料等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等方式,对教职工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和邓小平理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开展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职工进一步认清分裂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使全体教职工的思想更加统一,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抓学前教育和每年五月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坚持把经常性教育活动和集中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以活动为载体,狠抓落实。德育处利用学前教育的机会下发相关资料,对学生专门进行了民族团结教育,同时也对班级民族团结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各班召开了“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在民族团结月教育活动中,组织开展座谈会、讨论会、板报、专栏、演讲比赛、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学习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学习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维护稳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因此在我校逐步形成了人人重视民族团结,个个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风气。

(三)是狠抓舆论宣传,利用横幅、宣传标语、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广泛的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团结先进事迹,经常组织党员观看电教片,给教师上课、开会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民族团结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典型事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使广大干部职工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教育,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开展“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送温暖”工程。工会定期对各族教职工、贫困生开展“送温暖”及心声交流活动;二是为加强民族团结和相互了解,学校多次组织民汉教师座谈会,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在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对普遍性问题,学校校委会都要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专题研究,能解决的都尽力解决,不能解决的都做好解释工作;利用传统节日举办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加强各民族师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情感交融,促进民族团结。每逢伊斯兰节日,学校党政领导都要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少数民族教职工送去党的温暖和汉族师生厚重的关怀。而且,在长期的朝夕相处中,我们有个共同的感觉,民汉师生之间总是在不断温暖着彼此,感动着彼此。

三、以民汉互帮互学为主线,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我校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渠道作用,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主要开展“九个一”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民族团结座谈会,开展一次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举行一期民族团黑板报比赛,开展一次民族团结知识学习,开展一次维护民族团结知识检测,民族团结知识是班主任讲话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每周一举行一次升旗仪式,开展一次维护民族团结征文,开展“民汉班级手拉手,民汉师生一帮一”结对子活动。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推广先进的班级管理方法和教学经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通过积极主动、务实的结对子工作,扩大民汉师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交流经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民族团结的目的,我校教务处和德育处分别安排了民汉教师“手拉手”结对子和民汉班级“手拉手”结对子活动。通过“手拉手”结对子活动,广大师生不但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同时,在民汉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助互爱,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而且出现了一大批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民汉师生。如:汉族班的同学为民族学生提供了的字典、词典、课外书、钢笔、铅笔、作业本等学习用品,平时,民汉学生互相借学习用品的事屡见不鲜。民族同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会想到去找汉族班的同学,汉族同学们也总是会耐心地给民族班同学答疑解惑,指导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还有些汉族老师主动帮助生活有困难的民族住校生,经常给民族住校生带来一些衣物,既让他们感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也使他们更加安心学习,安心过冬。

老沙湾镇中心学校之所以校内师生和谐,社会赞誉之声日渐增高,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学校整体不断登上新台阶,既得益于学校领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化管理,也得益于吃苦在前、无私奉献的楷模表率作用,更得益于把搞好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紧抓好的治校理念,因此,现在我校教职工之间、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大家在一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真正体现了各族人民是一家的局面,另外,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也促进了我校整体工作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学校的文化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事实证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印证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没有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就没有了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老沙湾镇中心学校将一如既往,继续将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以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及各方面工作的发展。

老沙湾镇中心学校

民族团结先进经验材料 篇3

——大通县园林小学民族团结工作先进经验材料

为了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我校始终把“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点,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以打造民族团结示范学校为抓手,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全体师生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各族师生和睦相处,和谐共进,保证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顺利实施。

一、基本情况

园林小学现有学生1777人,设有28个教学班,学校现有回、土、藏、蒙古族、东乡等7个少数民族学生908人,占总人数的51℅。教职工78人,其中有少数民族教师23人,占总人数的29.5℅。

二、开展的工作与采取的措施:

(一)依托办学愿景,确保民族团结工作定位准确,富有实效。学校始终以“内涵发展,提升品质”为目标,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清晰的办学思路,引领全体师生走向更规范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我们尊重在我们照顾之下的所有儿童的尊严和价值,培养孩子成为自信、发展平衡、博学、资源丰富的个体。”的办学愿景。这一办学愿景重点体现了让在校的各族儿童实现均等发展,同时也指引着我们学校的民族团结工作的整体推进,确保民族团结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在愿景的指导下,各民族师生和睦相处,和谐共进,着力打造民族团结示范学校。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民族团结教育的氛围,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外践于行。一是在升国旗仪式上开展专题宣传,每周的升旗仪式是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国旗下讲话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内容有深度、适合小学生的性格特征的民族知识、案例进行宣传教育;二是红领巾广播站设置专题栏目,主要包括听民族故事、讲民族风情、欣赏民族音乐、说民族政策等。尤其注重让少数民族孩子积极参与到广播站中,说自己的故事,谈自己的想法,在参与中体验了民族团结的的重要性,收听中感受了民俗与民风;三是制作主题展板。展板以民族团结示范校创建的总体工作经验,民族娃中国梦及到优秀少数民族师生展示为主要内容,是学生能整体了解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奋斗目标;四是布置专题展示台。展示台从民族杰出人物事迹、民族饮食、民族建筑、大通民族特色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围绕不同主题,进行版面设计、资料撰写,展示了学生角度对民族风俗与特色的认识,进一步强化民族知识,加深民族感情;五是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信息平台向家长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六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将国学、民族等元素融入其中,让各族儿童在学校文化布置中寻找到自己民族的文化元素,并从其中感受到亲近,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一份本民族的自信与骄傲。将睿园楼二楼楼道设计为民族团结文化长廊,设计了民族天地、民族英雄人物介绍、民族特色介绍、师生自编的民族团结三字经、四字歌展示等;在横梁上,将不同民族的谚语、乐器以及本民族的邮票进行有机组合,让孩子们一抬头就能学习民族知识,了解民族文化;在楼梯间布置了象征各少数民族的图腾图案,让民族知识进一步深化;多方位、多角度的民族长廊,居中展示了师生们对民族知识的深入了解,体现了对各少数民族的热爱,发挥了学校教育的阵地作用,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校园内“和谐、和睦、和美、和顺”的文化氛围的正在逐步形成。

(三)挖掘资源优势,从广度和深度促进民族团结教育。一是学校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挖掘和利用民族地区课程资源,融入多民族文化元素,按照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特点,开发出了《和谐之花》、《走近五十六个民族》两本校本教材,让校本课程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实践,更能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二是多媒体资源开发。结合每个民族的地域分布、简介、服饰、民族礼仪、节日、饮食、民族名人等资源让师生一起开展民族知识课件的制作;三是编写民族团结三字经及歌谣。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和家长共同进行三字经和歌谣的创作。创作出了30余首此类作品,每首“三字经”和“歌谣”都集中反映了各民族特色,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四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观摩课活动;五是各年级组紧贴民族团结和发展进步主题,创作了一组旋律优美、内容积极向上、群众喜闻乐见,讴歌全县民族团结、社会发展新面貌的一组歌曲和曲艺节目:包括少儿歌曲(或童谣)、新版花儿、小品、快板、民族舞蹈等;六是制作了一期民族团结专刊。内容涉及优质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学生撰写的民族团结优秀作文,家长关于民族团结的认识等。从另一侧面体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也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辐射性。

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材料 篇4

董黎军,男,汉族,现年51岁,医疗器械设备管理科维修技师。该同志参加工作20多年来,时刻以我国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科室和各级组织的认可,他凭着对民族团结工作的热情、决心和为临床、医技及病人办实事的工作态度,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成为一名深受同志们敬仰的民族团结模范。

一、率先垂范 作出表率

该同志不论是在工作、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时刻关心着他人,关心着单位的同志,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作为科室的老同志,他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首先把民族团结稳定工作放在首位,经常同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时刻塑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精诚团结的氛围,在学习上求实,工作上踏实,作风上朴实,为人处事诚实。他善于了解同志们的思想动态,有高度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对科室同志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总是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管理方面不失时机地提出各项合理化建议,坚持做到对事不对人,干事靠制度,做到言行一致,廉洁自律,勤政务实,不计较个人得失。任劳任怨,千方百计为科室、医院及广大病患服务。在组织方面,凭借他个人的组织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造就了一个有向心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的医学工程技术队伍,在科室上下形成了民主管理的良好氛围。

董黎军同志能自觉地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非法宗教活动这一

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在平时的工作中,他都能和各族同志互相支持、互相谅解、互相帮助。单位职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无论谁生病住院,他都会问寒问暖,适时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扶若帮困 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董黎军同志很善于了解科室及自身所分管科室情况,和各族干部职工均能打成一片,为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切实维护好各民族群众利益。在平时工作中能积极为弱势群体办实事,特别是积极发挥个人维修技能热心为我院各族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免费维修各类小家电,有求必应。同时积极鼓励科室人员在理论知识及维修技能上对科室低年资的同志实行“传帮带”,对难以解决的问题,积极组织科室人员进行疑难故障讨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恪尽职守,努力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在近几年发生的地震、扶贫解困等开展的捐款活动中,他总是带头捐款并呼吁科室人员积极响应。

多年来,董黎军同志坚持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受到了大家的好评,但面对所取得的成绩的荣誉,他从不张扬,他依然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履行着职责和义务,他关心他人,不计个人名利,扎实为群众办实事的精神,为他人树立了学习的好榜样;他团结职工,心系各族群众利益,以我科的长足进步为我院创建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董黎军同志虽然没有做出惊天伟地的业绩,但是从他的点点滴滴折射出一名普通干部团结奉献、公道正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

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汇报材料 篇5

阿勒泰市阿克吐木斯克寄宿制学校,原名地区二牧场学校,始建于1965年,是一所企业办的职工子女学校。2004年2月属地管理后移交阿勒泰市,2005年9月随阿勒泰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二牧场与切尔克齐乡民、汉四所学校合并,成立了现在的阿克吐木斯克寄宿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3916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940.5平方米,绿化硬化面积17024平方米。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在校生287人,教职工72人,其中特岗教师13人。学校内设“双语”幼儿园,幼儿园校舍面积946平方米,在职教职工14人,在园幼儿学生168人,幼儿双语教育全面开展。整座校园绿树成行,整洁卫生,环境优美;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合理;实验室、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食堂、宿舍、浴室设施齐全,学校有功能完备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和远程教育网,为师生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多年来,我校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重点工作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以抓学习、求团结、树典型、结对子、促发展为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以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月活动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宣传“三个离不开”思想,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五观”和“四个认同”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共谱民族团结之曲,共唱民族团结之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我市改革发展稳定

各项事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也为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教职工素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使民族团结工作得到进一步巩固。

(一)抓经常性的教育。我校党支部把民族政策、法规纳入中学校的教师业务学习的计划中。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坚持不懈地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民族政策法规的学习,采取集中培训和自学等方式,对全体教职工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邓小平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宣讲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引导全体教职工进一步认清分裂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抓每年五月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我校每年积极认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达到以月促年的效果。

1、在教育月活动期间,利用集中学习时间,对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知识、民族政策法规及宗教知识的培训学习。

2、积极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义务劳动和绿化活动,不断增强大家爱护环境,绿化家园的环保意识。

3、每年的五月,我校都制定民族团结月活动实施方案。除学校对全体教职工以及学生的教育外,德育处和少先队组织学生和教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民族团结讲故事比赛、民族团结手抄报比赛、各班民族团结黑板报的评比、以及少先队活动课上开展的民族团结主

题队会活动和“你到我家吃馓子,我到你家吃月饼”等等很多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对民族团结知识的了解。

通过总结和回顾,我校的民族团结工作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能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安排,精心组织。二是学习宣传到位,通过学校广播站向大家宣读民族团结的知识。三是活动落实到位,通过结合教育月活动为载体,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不断参与其中,各项活动搞得丰富多彩。

“民族体育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篇6

创建特色学校 挖掘校本资源 突显民族体育

我校于2004年由原文山师范学校和原文山州民族职业中学合并创建而立,秉承了近一个世纪学校的优良文化传统,结合多年的办学实践,构建了“全面发展,学有所长,能力突出,个性鲜明”的特色办学目标思路,充分利用我校突出的艺体特长教育师资及教学设施的优势,为文山州在艺术、体育方面有一定特长的高中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并根据这一模式大胆开拓,团结奋斗、取得显著的发展。由于在体育方面,特别是民族体育方面取得的成绩斐然,学校先后被表彰为省民运会先进集体、文山州体育先进集体、文山州少数民族体育先进集体,1994年——1995年代表参加省民族运会“抢花炮”获亚军,1995年——2003年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州连续7年获一等奖、2002年省民运会上“高脚”竞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2004年全国中小学自编操比赛中我校“校园民族操”获全国一等奖。

多年来,我校在民放体育运动方面上长盛不衰,能保持较好的运动成绩,取得的经验给相关领域予以一定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学校重视,把体育运动放在重要位置

学校一贯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特别是民族体育传统项目工作,并结合文山民族特色,把该项工作确立为“全面发展,学有所长,能力突出,个性鲜明”的办学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在工作中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发扬民族体育,以丰富内涵濡养人,不断培养“五育”均衡的高素质人才,努力为国家体育事业多作贡献。学校还专门成立“培养民族体育后备人 才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职能办公室设在体卫处,抽取在民族体育传统项目上有特长的教师为工作人员,把队员的学习、日常管理、训练以及民族体育运动推广等工作落实到实处。从1989年到至今,学校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仅对民族体育工作就投入资金40万元以上,为民族体育传统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保证。在“双拐”、“射弩”、“吹枪”、“陀螺”等多个民族体育项目上,运动器材配备齐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场地和器材进行课余训练。这几年,根据学校实行五天工作制的实际情况,仍坚持每天下午4:30—6:30进行课余训练,保证每天有两小时,每周12小时的训练时间。在训练中,注重其强度与密度,合理安排训练的周期,根据实际比赛的要求,既练基本技术,也练身体素质,还通过积极参加各种大小型体育比赛不断提高队员的技战术水平。

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还注重在常规教学中引入民族体育教育,要求体育科的教师(尤其是负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师)必须制定好学期的工作计划,设计出每周、每节课授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达成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教学手段、器材等,使教学工作能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阶段的重点而有所侧重。为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课外活动中得予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学校还制定了《文山州第二中学课外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课外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把“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从人性化教育着眼,培养五育均衡,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加快艺体特色办学步伐”作为指导思想,在培训内容上,采取有的放矢,兼顾普及和提升,把 “跳绳”、“滚藤环”、“双拐”、“射弩”“吹枪”、“陀螺”等民族体育传统项目等作为课外培训项目的主要内容,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两个项目参加培训,并把培训成绩作为学生评价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发现和选拔特长新苗送入体育特长班,进行重点培养,为体育类高等 院校输送人才。为使课外活动不流于形式,学校制定了评分细则,明确了等级标准,对每位学生进行了等级评定。测评时,采用了教考分离,保证了测评结果的公正性和真实性。

由于学校注重细节,长抓不懈,我校在课外文体活动的开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民族体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近年来,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综合水平不断提高,体育达标率每年均超过100%,连续多年被评为文山州《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达标单位,连续多年在评比中获一等奖。我们的健康教育每学期有计划,有授课教案,有成绩考核。学生的体质状况良好,达标率到100%,在文山州处于高水平的指标。

二、挖掘校本教研,促使民族体育上新台阶

以科研带动特色,以特色促进发展,把学生摆到学习的主体位置上,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的教学理念。为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校本选修课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使学生在成长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校本选修课的开设充分挖掘了学校现有资源,包括教师的潜能、学校现有的硬件设施和校园文化底蕴,逐步把学校办成了以美育人的特色学校。修改了原来音、体、美课程中不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要求,并参照新的课程标准及学校实际,重新制订了音、体、美教学标准。在教学中努力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大力培养学生个人特长素质,新的音、体、美教学标准使学生学得实在,教师可操作性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民族体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学校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制定了《文山州第二中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强调一定要把校本教研的开展提到“科研兴校”的高度 来抓,要通过校本研究,使教师群体率先成为优秀的学习型组织,让教师学会在行动中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云南文山州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为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开阔学生视野,挖掘乡土文化,整合地方资源,创造校园文化特色,展示文山民族文化健身风采,1997年组织体育教师创编了校园舞蹈操《课间十分钟》,在全省有一定的影响。1998年创编的简易健美操被国家《师范教育》杂志采用,连载5期全套动作。2004年3月,由我校卢丽萍老师自编的民族操《壮乡欢歌》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的全国中小学自编操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全套动作资料和VCD动作光盘被人民出版社,人民电子音像出版社采用在全国推广发行。2005年创编的具有文山特色的民族健身操《五彩旋律》包括①壮族健身操《美丽壮乡》;②苗族健身操《多情苗岭》;③彝族健身操《飞旋舞步》;④瑶族健身《瑶山欢歌》;⑤撒尼健身操《欢腾的彩霞》5套动作,得到文山州教育局的重视,并组织进行了全州172人中小学教师辅导员的培训,辅导员回到各乡、镇培训辖区内所有中小学体育教师,保证了民族健身操的推广与实施。在全州范围内推行这5套民族健身操,现在已成为全州各级各类学校校园文化、课间操的重要组成部分。《壮乡欢歌》与《五彩旋律》的推行,带动我州民族健身操体育活动进一步开展,拓展了文山州民族健身内容和形式,成为健身运动的一道亮丽风景。今年云南为迎接奥运,打造云南旅游大省,在民族健身操征集过程中,我校教师编导的苗族健身操《为奥运喝彩》获得入选资格,并上昆明展演比赛并获奖,这套健身操不仅体现了地方特色教育,达到资源共享,各套动作都具有较高的学习与锻炼价值。2005年6月,我校体育教师颇有创意地组织了百名学生参加“集体跳绳庆六·一”的活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地 方新闻》栏目播出,还研制了集体跳绳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我校的体育教学开展的有声有色,体育教师都善于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也保证了民族体育在我校的校本教研开发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普及。

三、打造体育强校,突显民族体育特长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体育教学建设,使我校突出的艺体特长教育师资及教学设施的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学校积极打造体育强校,并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教学计划,精心组织,精心策划。还与曲靖师范学院签订了联办“民族体育专业班”的合作协议,旨在为云南省培育更多的民族体育人才。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建立了校内以传统项目为主的小型多样竞赛制度,安排了各种的系列体育竞赛活动,每年都举行体育节和运动会,将“民族健身操”、“吹枪”、“射弩”、“滚藤环”等民族体育项目作为表演项目,为民族体育的传播打下坚实基础。学校组建了“双拐队”、“吹枪队”、“射弩队”等队伍,多次代表文山州参赛,特别是“双拐队”在代表文山州参加省民运会中取得金牌总数排行全省第一的好成绩。我们按照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有机结合的原则,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提升民族体育事业的实力和魅力,努力培养民族体育后备人才,在全省、全州内,我校培养出的学生担任着民族体育辅导员,使体育运动得以发扬、继承、光大、深入人心。我校毕业生遍布全州壮乡苗岭瑶寨彝村,积极为民族体育的传播和推广作出贡献,使参与到民族体育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历届的国家、省、州民运会上均有不少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参加比赛,赛场上常出现我们向自己的技战术挑战的现象,彼此相辅相成,上下互动,有效地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

我校在抓“双拐”、“吹枪”、“射弩”民族体育传统项目训练时,首先从制定目标责任制全年训练计划开始,对选材的人数、输送人数、比赛名 次都有明确的规定。同对还强调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趣味性、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做到科学化训练。其次是训练时间和资金给予充分保证。校队每周安排七次训练,每次在90分钟以上,寒暑假全天训练,全年共训练200次以上,常年坚持业余训练。在我校体育教学中和课余训练中努力将“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发扬光大。队员的勤劳训练,教师的无私奉献,领导的高度重视,上级部门的全力支持,这就是云南省文山州第二中学在双拐、射弩等民族体育传统项目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

四、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硕果累累挂金枝

我校对学生一向坚持德、智、体全面抓,特别重视对参训队员的思想品德的管理教育,要求我们的队员不但学习要进步,运动成绩也要优秀,象队员黄永华、袁友全、杨世贵、罗强林、曾登焕、李国娇不但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在参加各种运动会上比赛成绩也很优秀,并在省第八届民运会上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的称号。阳开香同学12次在全省、全国和国际性残疾人体育比赛中夺得金牌、4次破世界纪录,今年在昆明举行的全国残运会上又一举夺得2块金牌。这是我们坚持突出以民族体育项目为重点带动其他项目运动队训练的体系,坚决贯彻“选好苗子,着眼未来,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认真抓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结果,我校代表队在国家、省、州各项比赛中,均取得好成绩。获得成绩罗列如下:

⒈ 1989年,参加云南省中师体操比赛获女子团体第二名,男子第五名;

⒉ 1994年~1995年,我校学生参加云南省民族运动会“抢花炮”获亚军,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⒊ 1995年~2007年以来,我校学生参加文山城区元旦长跑比赛,女队获10次第一名,2次第二名,男队获8次第一名,4次第二名;

⒋ 1995年~2003年,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州评比连续7年一等奖;

⒌ 1997年7月,获全省大中专学校健美操比赛第三名; ⒍ 1997年~2004年,我校教职工代表队参加州属学校教职排球运动会,男队连续7年获第一名;

⒎ 2001年,参加文山州健美操比赛获一等奖;

⒏ 2002年11月,我校“双拐队”代表文山州参加云南省第七民运会高脚竞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获得5金8银6铜的好成绩; ⒐ 2002年,我校被文山州委、州政府表彰为先进体育集体; ⒑ 2003年11月,我校高脚竞速队员袁有全、黄永华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第七届民运会,并创佳绩;

⒒ 2004年3月,在全国中小学自编操校园民族操《壮乡欢歌》,获得全国一等奖,全套动作资料和VCD动作光盘被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推广发行;

⒓ 2004年,我校“射弩队”代表文山州参加省射弩锦标赛获3个第三名、2个第四名、1个第五名的成绩;

⒔ 2004年,我校校长苏建华同志因在体育事业上成绩突出,被国家体育部授予“全国体育先进个人”;

⒕ 2005年9月,参加了文山州第七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7枚金牌,8枚银牌,4枚铜牌的好成绩。高娇同学一人就包揽女子“双拐”100米、60米、女子4×100米竞速三枚金牌;陈菊英同学也获得了女子“吹枪”立姿、全能两枚金牌;郑传普同学获得男子“吹枪”全能银牌。女队在“双拐”项目上获得女子团体总 分第一名;男、女队在“吹枪”项目上均获团体银牌;男队还在“射弩”项目上获团体银牌。我校代表队以团体总分175分排在全州第二位;金牌总数7枚居全州第三位;奖牌总数19枚居全州第四位,同时还被大会组委会授予道德风尚奖,被文山州委、州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⒖ 2006年9月,代表文山队参加云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双拐男女队共获9金、6银、2铜,10名参赛队员中,8名获金牌,金牌总数列全省第一,团体总分185分,列全省第一,奖牌总数17枚,列全省第一。龙舟队7名队员在云南省八届运动会表现出色,获得1金4银2铜的好成绩;

⒗ 2007年4月,参加文山州第三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得金牌7枚、银牌6枚、铜牌9枚,团体总分146分名列全州第5 名,学校组第一名;

⒘ 2007年7月,被表彰为省第八届民运会先进集体。日前,我校双拐队正在紧锣密鼓的训练中,准备代表云南双拐队出征在广州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其中其他代表队的队员均有不少是我们的学生也在积极的训练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继往、开拓创新、努力拼搏,将民族体育传统项目在云南省文山州第二中学这片沃土上,不断发扬光大,为民族体育的腾飞作奠基石,为发展祖国的体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推荐材料. 篇7

──建设局局长马新全同志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推荐材料

马新全同志,男,汉族,1973年6月出生,本科学历,200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建设局局长,在他工作的13年时间里,他热爱本职工作,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工作认真踏实,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倍受干部职工的高度赞誉。他是一位开拓意识强,敢想敢干,脚踏实地的领导干部,他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善于团结他人而著称,曾多次受到自治区、地区和县委、县人民政府的表彰奖励。

一、抓团结、以身作则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始终把团结和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围绕民族团结这一民心工程,马新全同志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没有说过什么豪言壮语,而是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周围的同志。他常常在大会上讲,新疆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因此加强民族团结,宣传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他把此项工作放到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首先加强民族团结内容的宣传、学习,教育大家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杜绝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思想存在,坚决反对非法宗教活动和民族分裂主义。每次开会都要讲一讲民族团结理论。他的办公桌上经常放着三本必读书:《三个认同》《三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教育读本,他熟悉中国历史,精通新疆地

方史,对民族团结,它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体现在行动上。其次,大力推进党员干部的“双语”学习,自他担任建设局局长以来,在自身加强学习维语的同时,在局内组织开展了“每日一句”的互学活动和民汉职工互学语言“一帮一”活动,并没有间断过,通过这些促“双语”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干部职工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有力的促进了民汉职工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二、帮贫困、无私捐助

马新全同志深知,民族团结不能光喊在口头上,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因此他从民族团结办实事、好事入手,赢得了全局干部职工的爱戴和赞扬。一是民汉职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无论谁生病住院,他都会买礼品前去看望,问寒问暖。2008年11月,我局门卫马木提的妻子病危,他得知后,二话没说,从自己的口袋中拿出200元钱给其看病,还动员全局干部职工为其捐款。2009年3月,我局一名环卫工人在骑车上班的路上不慎摔伤了胳膊,他得知后购买了慰问品带领局工会工作人员到其家中看望他,使这位环卫工感激涕零。2009年4月,我局一名职工孩子在玩耍时不慎将眼睛扎伤,他得知立即给其捐助了200元,并安排办公室发动全局职工为其捐款,在喀什地区发生地震、我县塔南地区遭受冰雹、汶川发生地震开展的捐款活动中,他总是捐得最多。象这样平凡的事,在他身上还有很多,在他的正确领导下,全局干部职工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帮互学,互办实事,人人讲团结,民族

团结之花在建设局处处盛开,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二是马新全同志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十分重视对口扶贫帮困工作。每年他都亲自带队对我局对口扶贫村英买力镇英塔夏三大队、托依堡镇阔纳其满村进行摸底调查,拿出行之有效的帮扶办法,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粮枣、棉枣间作工作。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科技知识,宣传教育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耕作模式,向广大农民灌输贫穷可耻、富裕光荣的思想观念,激发农民群众发展自强、进步向上的信心,鼓励他们开拓视野、放开手脚,大胆从事科学养殖业、科学种植业,从而带动了一批农民摆脱了贫困,部分群众在他的鼓励带动下,依靠科技兴农过上了富裕日子。每年春节、古尔邦节来临前,为了确保帮扶村的贫困户能度过一个欢乐的节日,马新全同志都与其他局领导商量为贫困户购买大米和面粉及清油,并亲自带队在节前将物品送到贫困户手中,并与贫困户谈心,了解他们的所想,从思想上融入到农民中。每次看望特困户卡德尔.托合提老人时他都会从自已的口袋里掏出100元放在老人家的手中,老人感动的握着他的手,流下激动的泪水,不停地说着“谢谢你们,感觉人民政府对我们的关心”,马新全同志总是说:“这没什么,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民汉是一家人嘛”。

三、办实事、取信于民

马新全同志不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在生活上,时刻关心着他人,关心着建设局的每位职工,他把建设局班子建设和

民族团结稳定工作放在首位,他经常与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沟通、与班子成员关系十分融洽,他善于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有高度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对单位职工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总是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管理方面不失时机地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面前做到民汉职工人人平等,做到对事不对人,对事靠制度。建设局是汉族职工少,民族职工多的大家庭,他注重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中心,突出面对面的教育,组织职工学习“四个认同”、“五观“《新疆地方史》《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等教育读本,用身边的民族团结先进事迹渲染每位干部职工,使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了“三个离不开”思想,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

社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申报材料 篇8

江北社区位于**镇汪**北侧,辖区面积7.72平方公里(其中工业集中区3.3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县工业集中区等19个驻区单位,企业25个,个体工商户104 户。江北社区处于**镇城乡结合部,城镇居民与**村、大川村、**村居民混居。社区下辖1个居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共有居民2967户,总人口7452人,其中朝族4380人,汉族2776 人,其他民族296人。

江北社区党工委成立于2010年3月,2013年4月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成立江北社区党委和江北社区行政事务服务管理中心,现有办公面积412平方米,工作人员78人。社区下设党政办公室、综合执法大队、救助服务中心、社会事务受理中心四个部门。近年来江北社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认真履行五位一体管理模式,民族团结工作进一步提高。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开展好民族团结工作奠定基础

民族团结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辖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为此,我社区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加强组织领导,为开展好民族团结工作奠定基础。

一是建立健全民族团结工作领导机制。成立了由社区党委书记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实职中层干部、委主任任组员的民族团结领导小组。形成了民族团结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专人负责的良好局面。

二是制定了民族团结工作制度和相关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职责,规定了工作内容,提出了具体任务要求。使工作人员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三是加强学习提升素质。社区领导小组把学习民族团结各项知识放在工作首位。通过集中学习、自学等形式,认真学习关于民族团结的各项理论知识,促进了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

四是加强民族团结意识。社区党委始终把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坚持不懈地进行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广大群众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受到各族人民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赞扬,为辖区内良好民族关系的形成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采取措施,突出特色民族团结工作

社区党委在加强民族团结的工作实践中,深知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关键是让辖区居民群众了解掌握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党和民族理念、民族政策深入人心。

一是加强宣传舆论,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社区党委充分利用好各类宣传载体,采取静动结合的宣传方式,在辖区内大力宣传民族团结。静态宣传,如利用板报、宣传栏张贴宣传资料,近年来,共张贴宣传资料600余张。动态宣传,如将每周五定为民族团结宣传日,通过开设健康讲座、家庭教育、安全知识等各类培训讲座,把各族居民群众召集起来,让他们学习到各项实用知识的同时,互相之间也能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邻里和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共开展各类讲座100余次。

二是结合实际、互帮共助,成立居民互助组。以社区党委牵头,在居民区和楼院内形成居民互助小组开展结对帮扶。居民互助组一般以空巢、孤寡等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为基点,划分周围2至5户邻居为一组,形成居民内部的帮扶机制,如:居民互助组李优存、刘泛柱等成员自发的为独居老人修缮住房;汉族居民黄仁琴夫妻常年照顾身体不适的朝鲜族金彩玉老两口等等。江北社区自成立居民互助组以来,共有互助小组100余个,拉近了社区各民族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和睦相处。

三是建立帮扶载体,让各族弱势群体得到帮助。社区整合居家养老、阳光家园、残联、妇联等部门,成立综合服务中心,专门针对辖区内各族老弱病残开展各类力所能及的帮扶活动。如:为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协调医院为弱势群体体检;定期入户走访探望了解他们的身体和生活情况等。今年来共开展各类帮扶活动600余次。

四是丰富民族群众文娱生活。以社区近几年开展的百姓文化广场活动为载体,进一步营造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发动辖区各民族积极参与其中,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其次从法制教育入手,经常组织工作人员邀请县讲师团授课学习**朝鲜族区域自治法等。

三、贯彻群众路线开展特色主题活动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为推进民族团结工作再攀新高,江北社区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以三心四访为抓手,以创建民族团结、邻里和谐社区为目标,以进一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突出三心服务,为民族团结工作打好基础。江北社区以三心(既:真心对待群众、热心接待群众、诚心帮助群众)为服务宗旨,把各族群众的小事作为我们的大事,围绕群众需求,结合党员干部的优势和特长,充分考虑居民实际需求,热心接待,积极为居民释疑解惑。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来,社区班子成员模范带头,先后为各民族残疾家庭捐衣捐物;联合消防官兵为辖区独居老人过母亲节;慰问困难群众;给行动不便的居民代办等各类服务活动40余次,赢得了群众的好评。

二是明确四访入户,让民族团结在辖区**然成风。社区结合民族团结工作实际,以四访(即:定点接访、重点约访、主动家访、定期回访。)作为党员干部入户走访的准则,制定出领导干部走访制度,做到与各族居民群众零距离接触,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入户走访中重点听取各民族居民群众最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民需。共走访驻区单位17个、企业及个体工商户100余户、居民400余户。梳理出各民族居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城建、环保、供热、物业4类热点问题170件,其中涉及到社区的问题42件已全部落实解决,反映给相关部门128件。

中心学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材料 篇9

——xxxx中心学校

民族团结关系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稳定,更不会有经济的繁荣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乡是一个以藏族为主、汉、回、土等多民族共存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乡共有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小所,寄宿制完全小学x所,教学点2个(其中寄宿制教学点1所),共有教职工x名(其中少数民族教师9名),中小学生小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小名),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8.8%。为此在我乡中小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我中心学校在教育局党委的争取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效。

一、加强宣传,提高师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为加强我乡学校开展民族团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中心学校在主要路道和校园内悬挂了横幅,各学校出办了主题黑板报和宣传专栏;中心学校党支部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分初中版和小学版编印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资料,发放到每个学生,并通过“小手牵大手”映射到每个学生家庭,提高了中小学生和村民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中心学校党支部还充分利用校刊《xx教苑》,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报道在我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先进个人的典型事迹;一贯制学校在德育处的组织下,开展了中小学生民族团结进步知识抢答赛和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手抄报、书画展。

三、创新方式,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

1、中心学校由支部成员和德育处成员组成宣讲团,深入各学校对全乡教职工和中小学生开展了涉藏维稳、反自焚、反暴恐宣讲活动。各学校利用团队日活动时间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讲座。通过宣讲教育引导、知识讲座等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全乡师生对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的知晓度,民族团结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师生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2、扎实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工作,将中小学地方课程改为民族团结教育课,充实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内容。在全乡中小学师生中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教育和县情市情省情国情世情教育,大力宣传“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和无神论及科学精神教育。引导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筑牢反分裂、反渗透的思想防线。充分利用板报、课堂、团队活动等手段,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宣传工作。中心学校党支部还在全乡中小学中开展了民族团结优质教案评选活动。

3、着眼涉藏维稳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大局,针对我乡初中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中心学校组建宣讲团,深入中小学对全乡教师和初中学生进行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宣讲活动,涉藏、涉疆维稳宣讲活动,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宣传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针锋相对地揭露**集团的反动本质,有理有据地回应中学生的思想疑惑,教育引导全体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坚定、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一步筑牢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

4、通过宣演讲、主题班会、队会、座谈会、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在全乡教师和中小学生中开展了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使广大师生明确我国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愤图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正处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期,号召师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在立志成才、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责任,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维护团结统一,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积极向周围的人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勇于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把个人理想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坚定理想勇担责任,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光辉业绩。

三、联姻帮扶,共建民族团结进步村

中心学校党支部组织人员于深入到支部联姻村xxx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调研活动。中心学校党支部经过精心准备,在支部书记xxx同志的亲自带领下,支委会成员深入xxx村的两个社,通过发放张贴自编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宣传资料、法制宣传资料和有关书籍报刊、走访农户、教师家访、召开村社干部座谈会和“小手拉大手”等方式,向广大村民宣传了我省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和党的民族政策、“两免一补”政策和一年学前教育补助政策等惠民政策,并就村民关心的学校布局调整、学前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接送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调研。本次宣传调研活动共抽调党员教师6人,向师生、联姻村群众发放、张贴自编民族团结教育宣传资料两套共1100份,发放法制教育宣传资料196份,报刊200份,杂志刊物50本,走访农户46户,安排全乡教师家访99次,召开村社干部座谈会1次,与乡镇领导交流座谈1次。通过宣传调研活动的深入开展,联姻村村社干部和广大村民对当前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及党的民族政策、涉教惠民政策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村民所想所盼,掌握了制约我乡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今后制定教育发展规划、促进我乡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关爱帮扶,提高民族学生的教育质量

我校为积极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方法,让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上得去”。

1、学校对贫困的少数民族家庭的学生重点关照、重点扶助、重点培养、让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的受教育权。例如我xxx西同学,家庭贫困,所以迟迟没有到校上课,面临辍学。学校领导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派专人到该生家中劝学,并组织党员向该生等贫困学生资助学具费用,在解除了该生上学的后顾之忧后,该生放下了思想包袱,走进了学校的课堂。

2、坚持民族团结政策,尊重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优化育人环境,让民族学生既“进得来”,更“留得住”。学校认真贯彻“两免一补”政策,对民族同学加大帮助的力度,同时学校在开展各种形式民族团结教育的同时,发动师生为民族学生献“爱心”活动,为困难的民族学生捐款献物,将关爱民族学生之心体现在爱心行动上,鼓励民族学生自强、自立、自信,坚决做到“一个不能少”。

3、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民族学生“学得好”。为了提高民族学生的教育质量,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教务处根据实际情况,多次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民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办法和措施,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4、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民族学生“上得去”。对民族学生进行“低起点、慢语速、反复讲、多练习、重订正、细讲评、促创新”的教学方式的改革,积极探索出一条“低分进、高分出”的路子。

五、多办实事,帮助民族群众解除后顾之忧

我乡村社分散,学校辐射面积大,学生上学路途远,给农牧民群众子女入学带来困难,为此中心学校竭尽全力,想方设法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后顾之忧。一是针对全乡无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入园难的问题,中心学校积极向教育局申请项目资金,在本xxx新建了幼儿园,基本解决了全乡幼儿入园问题;二是柏木峡村民整体搬迁至公路沿线,但学校仍在山坡上,针对这一现状,中心学校争取了项目资金,将教学点搬迁至村庄内,方便了学生就读。在学生进入高年级时,要到xx中心学校就读,需要翻山越岭,特别是到了冬季

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讲座的开展,我校各民族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大家在一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真正体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局面,近年来全乡中小学校未发生过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纠纷事件。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成效显著,在教师极端紧缺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仍得到稳步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社会赞誉之声日渐增高,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日趋显著。近三年来,学校曾获得教育局“抓管理、促质量先进集体”、县教育督导室“安全管理先进集体”和“学校管理先进集体”荣誉,中心学校支部连续两年获得教育局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中心校全体领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化管理,也得益于吃苦在前、无私奉献的楷模表率作用,更得益于把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的治校理念。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一如既往地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长期进行下去,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市场调查专业个人实习总结下一篇:学习《时间管理》的心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