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厂火灾事故通报(精选7篇)
某电厂火灾事故通报 篇1
某电厂火灾事故通报
某电厂 2×600MW 空冷机组项目工程于 2008 年 8 月份开工,#1机组于 2011 年 11 月 7 日正式移交生产,#2 机组于 2011年 11 月 17 日开始整套启动调试,12 月 23 日 7 时 56 分进入 168 试运行,2011 年 12 月 28 日事故前500kV 系统正常方式运行,#01高备变热备用。#1 机 组 正 常 运 行,有 功 负 荷 450MW,主 汽 压 力20.68MPa,主汽温度 545℃,主汽流量 1392 t/h,总给煤量298t/h,机组投协调运行。#2 机组进行 168 小时试运,有功负荷 380MW,主汽压力 17.02MPa,主汽温度 552℃,主汽流量 1155 t/h,总给煤量 249t/h,机组投协调控制方式,B、C、D、E、F 磨煤机运行,A 磨煤机备用,B、C 电动给水泵运行。调控制方式,B、C、D、E、F 磨煤机运行,A 磨煤机备用,A、B 电动给水泵运行。
(一)事故经过
2011 年 12 月 28 日 16 时 20 分左右,安装单位人员巡视检查过程中,发现#2 炉#1电缆竖井 8.7 米标高处有火情,立即用灭火器灭火,同时电话报告单位负责人。16 时 20 分左右,#2 机机组长相继接到#2 炉巡检员和#1 炉巡检员报告,汇报#2 炉 A 磨西侧 7.5 米标高电缆桥架与#1 电缆竖井结合部冒烟,机组长通知电建公司试运现场负责人派人检查。16 时 23 分,集控楼火灾报警系统发 8.7 米层火警(事故后核对设计图为发变组保护室),值长派#1 机组巡检员检查火警情况。巡检员首先检查机侧 8.7 米层#1 机 10kV 配电室和励磁小间无异常,然后返回集控楼 4.2 米层,检查发现锅炉 400V 配电室内有烟从东墙处穿墙电缆桥架进入,但没有明火,立即汇报值长。随后巡检员检查与锅炉 400V 配电室相邻的汽水取样间未见异常,又返回锅炉 400V 配电室,发现东侧穿墙电缆桥架处已经着火,随即返回集控室向值长汇报。
事故追忆记录显示(SOE),16:28:08,#2 机组 DCS发“2 号发变组保护 C 屏公用变差动保护动作”、“2 号发变组保护 C 屏高厂变差动保护动作”报警,但机组未跳闸,机组长派#2 机主值去 8.7 米层发变组保护室检查,主值检查发现#2机组发变组保护E柜“出口断路器全停”报警灯亮,同时发现东南角天花板处有烟雾冒出,保护室外走廊吊顶有烟雾冒出,汇报机组长,要求增派人员查找火源。
16:31:23,#2 发电机跳闸,机组联锁保护动作,汽机跳闸、锅炉“MFT”动作,10kV 厂用电切换不成功,#2 机交流润滑油泵未联启,直流润滑油泵联启,空、氢侧直流密封油泵联启。约 16 时 37 分,操作员站全部黑屏。
16:52:25,#1 汽轮机 AST 电磁阀直流电源因直流馈电屏(发变组保护室内)烧损失电,“ETS”保护动作机组跳闸,厂用电切换成功,交流润滑油泵联启。16:58:00,#1 高备变跳闸,厂用电全部失去,操作员站全部黑屏。
(二)事故处置情况
1.#
1、#2 机组跳闸后,运行人员立即破坏真空,切断空冷岛汽源,关闭所有主汽管道和再热器管道气动疏水门,关闭汽机本体疏水手动门,执行汽轮机闷缸措施,并进行发电机排氢,将除氧器、凝汽器、定子冷却水、开式水、闭式水放水。
2.事故发生后,电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组织电厂、电建单位人员进行灭火及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同时调集救护队60 人现场救援。17 时 40 分,现场火情基本得到控制;22时 30 分,集控室及部分厂区照明恢复;29 日 3 时 30 分,厂区换热站恢复运行。
三、事故原因及扩大原因
(一)事故发生的原因
集控楼 0 米精处理#1 检修电源箱进线电缆,在#2 炉 A 磨西侧 7.5 米标高电缆桥架与#1 电缆竖井结合部存在缺陷,长时间电流热效应导致绝缘破坏,造成电缆短路,产生电弧引燃电缆,是此次着火事故的直接原因。故障电缆型号为 ZRC-YJY-1,规格 3X25+1X16mm2。
(二)事故扩大的原因
1.事故段电缆阻燃性能不符合设计要求是造成本次事故扩大的主要原因。现场燃烧试验,直观判断该段电缆基本不具阻燃性能。现场截取样段委托辽宁省技术监督局检测院检测,电缆检测结果为阻燃试验 C 类不合格(检测报告有附件,通报略)。
2.部分电缆桥架及竖井隔断、穿墙孔洞封堵施工封堵不良且未按设计要求施工,未能有效阻断火势蔓延,是造成本次事故扩大的原因之一(东北电力设计院对现场防火封堵检查情况结论有附件,通报略)。
3.16 时 27 分 50 秒,#2 炉 B4 等离子点火装置因控制电缆烧损短路,使绝缘已被烧损的直流输出电缆在起火区域拉弧放电 57 秒,进一步助推了火势的发展,是造成本次事故扩大的原因之一。
(三)火势蔓延走向
约 16 时 20 分,#2 炉 A 磨西侧 7.5 米标高电缆桥架与#1 电缆竖井结合部电缆着火,由此引燃周围电缆(该区域电缆密集,为多路电缆交汇处),火势沿电缆向三个方向发展一路经#1 电缆竖井,在受限空间内加速燃烧,并在烟囱效应作用下火势快速上行;一路沿#2 炉 A 磨西侧 7.5 米标高电缆桥架向南蔓延到#2 锅炉侧;一路经#2 电缆竖井向上蔓延至#2 炉热一次风道上方电缆桥架。
火焰在#1 电缆竖井内向上蔓延,经与#1 电缆竖井相连的穿墙桥架相继进入 8.7 米层等离子配电室和 4.2 米层锅炉400V 配电室。火焰进入 4.2 米层锅炉 400V 配电室后,沿电缆穿层孔洞上行进入 8.7 米层发变组保护室。
在#1 电缆竖井中,烟气上行快于火焰的上行,烟气从通往 8.7 米层电缆桥架穿墙处进入发变组保护室外走廊上方的吊顶夹层内,充满整个吊顶夹层,经该夹层内墙上的四个照明线管穿墙孔洞直接进入发变组保护室,导致发变组保护室靠近孔洞的感烟测点在 16 时 23 分首先发出火灾报警。
四、事故损失情况直接经济损失:
根据设备损坏情况估算为580万元左右,对电网运行、电力(热力)正常供应的影响:#1 机组停止向电网供电。
五、事故暴露问题
1. 事故段电缆制造质量不良是本次电缆着火事故的直接原因,也是火势扩大的主要原因。暴露出电缆生产厂家产品质量意识不强、质量检测把关不严等诸多问题;也暴露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设备验收、现场检验各环节工作不细、把关不严等问题。
2. 现场检查发现,部分电缆桥架及竖井隔断、穿墙孔洞封堵未按设计要求施工,暴露出施工单位施工管理不严,擅自改变设计,电缆封堵质量不良等问题,给安全生产留下重大隐患。
3. 监理单位未能按监理职责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验收把关不严,致使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施工项目得以实施和通过验收,暴露出监理单位管理不到位,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年龄偏大,精力不足、业务不熟等问题。4.电厂在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施工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缺乏有效的管控。电厂工程管理人员经验欠缺,业务素质不够,导致部分未按设计要求施工的电缆封堵项目和质量不合格的电缆通过验收。
5.电厂火灾报警系统设计不合理,火灾发生时,报警信号只标明层高范围,不能准确报告火警具体位置,不便于运行人员准确判断。暴露出该厂消防管理重视不够,消防设计审查不严等问题;事故还暴露出电厂和施工单位消防器材管理和消防知识培训不到位,部分人员不会正确使用灭火器材等问题。
6.电厂部分员工缺少现场工作经验,不熟悉安全生产管理流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不及时、不到位。暴露出该厂员工培训工作开展不深入、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7.工程单位对基建工程管理不到位,安全管理要求不严,公司相关部门在历次监督检查中督导管理力度不够,整改监督不及时、不彻底,全过程管控不到位。
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1.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要立即开展为期 30 天的安全专项活动,总结事故教训,全面反思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认真检查防范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全面排查安全隐患,评估安全生产状况,及时解决问题,降低安全风险,切实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2.建设、施工、监理单位要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管理,认真履行工程质量管理责任,加强到货产品的质量检查验收,强化对工程重要节点及竣工验收管理,尤其要加强抢修恢复期间电缆质量检查、电缆接头制作工艺检查和电缆桥架封堵施工质量检查,不留新的安全隐患。
3.电厂要举一反三,对全厂电缆防火封堵进行彻底检查,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问题立即进行整改,重要部位按照非阻燃电缆防火封堵标准进行整改,确保电缆防火封堵能在火灾事故发生时有效发挥作用。
4.电厂要强化安全生产基础管理,严格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参建各方的安全监督与管理,认真落实事故防范措施,扎实做好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全面梳理、补充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严格贯彻执行安全规章制度,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长治久安。
5.电厂要强化全员消防安全责任意识,健全防止火灾事故组织机构,完善消防管理制度,细化各部门重点防火部位以及安全职责,落实各级人员防火责任制。加强消防器材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培训和演练。
6.电厂要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应急预案,严格按照应急管理要求开展预案培训和演练,配齐应急抢险器材,加强与周边电厂、煤矿等单位的应急联动,不断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7.电厂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以安全教育、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通过行之有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全员素质,增强员工技术、技能和管理水平。
8.电厂所属公司要加强基建管理,相关部门要真正落实责任,细化对基建项目设计、安装、调试、生产准备及生产管理各阶段的全过程管控,确保基建项目高标准投产。
9.电厂所属公司将在全公司范围内认真组织开展全员安全反思主题活动,深入查找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以“安全年”活动为契机,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全面落实反事故措施,夯实安全基础。
七、事故责任认定和对事故责任单位、责任人的处理
(一)事故责任认定
1.电缆厂生产的型号为 ZRC-JY-1 电缆存在缺陷,阻燃性能不合格,对本次电缆着火事故负主要责任。
2.电建位施工的电缆桥架防火封堵未按设计要求施工,未能有效阻断火势蔓延,对本次电缆着火事故负次要责任。
3.监理单位工程监理不到位且对电缆防火封堵验收把关不严,致使未按设计要求施工的电缆封堵项目得以验收通过,对本次电缆着火事故负次要责任。
4. 电厂所属公司及电厂对基建、生产安全管理不到位,采购电缆到货验收和电缆封堵施工验收把关不严,对本次电缆着火事故负次要责任。
某电厂火灾事故通报 篇2
1 脱硫吸收塔火灾成因分析
1.1 脱硫系统结构分析
由于目前我国多数电厂都已采用取消旁路的运行方式, 烟囱与吸收塔串联在一起, 受烟囱自拔力的影响, 虽有烟道挡板门阻挡了空气的流动, 但受挡板门严密性的限制, 脱硫系统的吸收塔内部在停运检修期间多为负压状态, 因此联通至吸收塔的管路在焊接作业时, 当有焊渣或产生明火时极容易被吸入到吸收塔内的易燃物上, 如除雾器模块 (PPR材质易燃) 、除雾器冲洗管路 (PPR材质易燃) 、塔壁防腐 (玻璃鳞片) 、氧化风管路 (环氧树脂易燃) , 而在塔外施工的检修人员不容易及时发现, 从而导致火灾的发生。
1.2 施工区未能实行全封闭式隔离
以往吸收塔火灾失事调查发现, 在吸收塔周边10米内, 在技术改造或局部维修过程中, 没有实行全封闭式隔离。周围有动火工作时, 没有采取有效隔离措施, 致使明火与易燃的挥发气体接触造成火灾[3]。这中情况属于工程施工不规范、技术控制不严格所造成。
1.3 管理人员思想意识急需提高
管理人员从思想意识上不重视, 管理不到位, 如在吸收塔进行防腐衬胶处理之前, 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对衬胶防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思想上麻痹大意, 没有召开专题安全会议, 没有明确各自的安全责任, 更没有制定防止火灾事故的安全措施。另外、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教育和培训安全监察人员和技术人员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防火安全教育, 施工人员防火安全意识淡薄, 没有掌握防火安全技术。
2 脱硫吸收塔火灾减灾措施
在脱硫系统着火后, 及时进行有效的灭火措施, 启动有效的灭火装置, 将对扑灭火灾、减少损失发挥关键的作用。目前、我们脱硫系统现有的灭火装置主要有两种, 一是附近装设的消防设施和消防车, 这方面受各种因素控制 (消防人员灭火能力、出警及时性、消防装置性能) , 灭火及时性各有不同, 这里不再赘述。二是利用脱硫系统本身装设在吸收塔内部除雾器上的冲洗装置进行灭火, 此种方式在多数情况下能有效及时地控制吸收塔内部的着火, 是各厂控制消灭火情的首选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原因有两个;第一、除雾器冲洗管路位于吸收塔内部一二除雾器中下部, 顶层除雾器或除雾器上部着火喷淋系统发挥不了作用;第二、除雾器冲洗管路本身为PPR材质, 易燃、不耐高温, 受热后易弯曲、变形或着火后断裂, 即使启动除雾器冲洗水泵也不能形成有效喷淋进行灭火。鉴于此, 建议在脱硫系统除雾器模块上层增加一级事故冲洗管路, 管路选用材质为316L不锈钢管, 即防止腐蚀又耐热、不怕灼烧。当有火情发生时投入除雾器冲洗水泵可进行全覆盖灭火, 无火情时也可作为上层除雾器冲洗用, 能有效降低除雾器堵塞几率, 这样既可以保证吸收塔灭火及时有效, 减少经济损失, 又能保证脱硫系统的稳定运行。除此之外还应提高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的防火意识, 加强安全管理;防腐胶区实行隔离;严格遵从防腐区出入制度;配备灭火器材;员工使用防火器具, 防爆电器等;加强吸收塔通风, 严禁明火;工作结束后必须清理现场;禁止在吸收塔附近堆放物品;定期进行防火应急演练。
3 关注脱硫脱硝系统中潜在的安全隐患
在脱硫脱硝系统中还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 即在脱硫脱硝系统操作过程中存在发生触电事故的隐患, 触电事故的发生过程为脱硫及脱硝系统的滤液水池、集水泵池、废水池均为内壁有防腐层, 而目前的防腐层多为树脂或玻璃鳞片等材料, 该类材料为绝缘材料, 同时上述水池中多为酸性或碱性溶液, 绝缘材料构成的池壁和酸碱性溶液极容易形成类似液体电解质电容结构, 如果放置到池中的潜水泵部件发生漏电现象, 当潜水泵发生漏电时, 由于上述水池内壁为绝缘材料, 水泵漏电电流较小, 不足以使开关保护动作跳闸, 同时漏电电流给池中溶液充电, 当人员进入水池时即发生触电现象。建议在上述水池的底部加装接地线 (材料为不锈钢) , 引致外部接地网, 确保潜水泵漏电时及时动作跳闸进行保护, 且消除该类水池的液体介质电容效应, 消除检修人员触电危险以确保检修作业人员的安全, 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确保脱硫及脱销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此外, 在脱硫脱硝系统调试时还会发生氨的泄漏问题、氨区易着火易爆炸问题;废水的排放处理问题;液氨卸车操作不规范问题等。对待此类问题应加强教育传授防火防爆防护知识, 氨区部门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后才可上岗工作。领导人员应做好调度, 组建事故应急小组, 事故一旦发生应及时救援减小损失。
4 结语
脱硫吸收塔是火电厂脱硫及脱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运行中由于各类技术操作问题、安全生产管理问题以及其它潜在安全问题常导致火灾发生。该文结合研究者多年从事电厂管理的经验, 从脱硫吸收塔的火灾成因、火灾减灾、常见安全隐患等几方面对吸收塔的安全运行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够对广大从事火电厂安全运行管理人员以及安全运行提供技术参考。同时, 该研究提及的吸收塔连接管路易燃材料问题, 也为相关科研人员深入开展脱硫吸收塔的结构优化以及新材料的研制、开发提供真是素材, 希望通过科研人员以及生产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 彻底杜绝火电厂脱硫吸收塔的各类火灾事故。
参考文献
[1]燕中凯, 刘媛, 尚光旭.火电厂脱硝技术现状及产业与市场发展预测[J].中国环保产业, 2011 (5) :40-44.
[2]吴俊杰, 周春.火电厂脱硝系统调试过程中的几个安全问题[J].电力安全技术, 2010 (12) :21-24.
某电厂火灾事故通报 篇3
关键词:停车库;电动车;火灾事故;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X928.7,TU99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5-0143-02
电动车内部线路比较复杂,停放在停车库的过程中,有一些居民会使电动车处于充电状态,这种状态下有可能会引起电动车的火灾事故,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电动车本身的质量问题或者电动车经过长期的使用,一些内部的线路出现了老化的现象,但是没有及时更换。以上原因都可能会导致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电动车火灾[1]。因此,认真研究停车库电动车起火原因和现场情况对于预防火灾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火灾的基本状况阐述
在2015年X月X日X时X分,我部门接到公安局110调度指挥中心的传警,在我辖区范围内的一个停车库中出现了火灾。经过初步的估算,本次火灾过火的总面积达到了20 m2,总共导致了4辆电瓶车损失,导致两辆轿车在火灾中报废,还有其他一些物资,经过估算本次的火灾直接导致财产损伤共计100 343元,初步核查没有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
2 火灾发生的经过以及救援
在接到调度电话后,我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了调查。根据有关的治疗,现在将火灾的发现以及扑救的基本情况作一个阐述: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我们了解到在火灾发生时,该小区的巡逻保安发现某车库门口有浓烟冒出,走进查看时发现里面有火光在闪动,于是该小区保安立即打119火灾报警电话进行报警,接到报警通知后,我部门立即派出消防车3辆,24名消防官兵前往处理火灾。火灾救援队伍达到现场后,立即对火灾情况做出了基本的预测,火灾救援指挥员根据当时的情况立即将参与救援的人员分为三个救援小组,第一个小组负责深入车库内部进行水枪灭火处理,其余的两个小组分别救助被困的小区群众以及疏散现场聚集的人员。经过全体消防官兵的努力,在半个小时后有效的防止火灾的蔓延,确保了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3 火灾现象的勘验、调查
根据现场勘查的规定,我们首先对现场环境进行了勘查,起火的车库位于一楼,属于常见的混凝土结构,建筑的面积达到了146 m2,停车库在居民楼内。车库门口的上面的墙体部门留下了火熏的痕迹。其次,我们进行了初步勘验。初步勘验发现,两辆轿车在火灾中损伤严重,整个车体有明显的过火痕迹,车内座椅已经完全被大火烧毁,车辆前方的大灯都已经脱落。四个轮胎的情况,如图1所示。
在停车库内部还有四两电动车,有三辆电动车中,第一辆电动车已经全部过火,前轮整体脱落,第二辆电瓶车的脚踏已经完全熔化,车把塑料已经完全烧毁,第三辆和第四辆的电动车情况稍微好一点。最后,我们对现场进行了专项的勘察,经过勘察后我们发现,在第一辆电瓶车停放位置的地面上,出现了充电器的残留物,和其他的残留物经过大火的烧毁后已经粘结在一起。墙体上的插座部位有明显的烧灼痕迹,铜线已经裸露在外,塑料外壳都已经脱落。
4 现场物证的鉴定
在完成对现场的勘查后,我们针对现场所残留的物质进行了取证,以便于后续的对物证进行检验和鉴定。在现场中我们提取了第一辆电瓶车的充电器残留物质,第一辆车墙体上的插排以及相关的连接线。我们同时也收集了其他几辆车附近的电源线。收集了以上的现场物证后,我们将物证送往了公安部门进行鉴定:经过鉴定后发现,第二辆电瓶车电源线有2条熔痕,可以判断出1条是二次短路所引起的,另一条是火烧而引起的;第三辆和第四辆电动车的基本情况同第二辆的电动车的基本情况一致;第一辆车均为二次短路引起,充电器内部的熔痕是电热作用而导致的。
5 火灾基本情况的认定
经过上面的鉴定结果和现场情况的分析,我们对火灾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基本的认定:首先,我们根据现场的基本状况,由于现场的车库门是紧锁的,所以我们排除了外部人员纵火的可能性,在调查中,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纵火的嫌疑人,所以基本上排除了认为纵火的可能性;经过技术鉴定后我们了解到,在火灾发生前,第一辆车是处于充电状态的,而且第一辆车均为二次短路引起,充电器内部的熔痕是电热作用而导致的。所以我们基本上认定,第一辆车所处的位置就是火灾的起火位置。其他三辆车都排除了最先起火的可能性。在火灾发生的时候,小区的保安反映,火灾的火光跳动位置和第一辆车的位置吻合。
6 现场勘验的重点
首先,在勘查的过程中,需要认真观察电动车的烧损情况,观察电动车辆周围的墙体上的脱落痕迹,根据周边的情况首先认定嫌疑车辆[2];其次,在勘查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电动车在火灾发生的过程中是否处于充电的状态,电动车的内部线路排放[3];再者,在分析的时候,要认真观察电动车本身由于火灾而导致的一些痕迹;另外,在勘查的过程中要以电动车为中心,采取圆圈式观察,认真收集电动车周围的相关火灾物证[4];最后,在现场勘查的过程总要重点勘查电动车充电器以及排插线路。在勘查的时候一定要采取顺藤摸瓜式的基本排查方案[5]。
7 危险性问题
在火灾发生后,我们针对车库的危险性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该车库存在着以下几个危险性因素,需要认真的解决:首先,在该车库内部,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与消防有关的设施,我们发现该车库内部车辆的停放也比较杂乱,没有相关的人员进行系统的管理;其次,该车库内部的输电线路非常的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插座,很多用户都是直接从自己家中私拉乱接输电线路,消防人员在现场勘查的时候发现,最多的一个窗口同时有五六根的输电电路,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其次,车库内部的没有进行划分,各种车辆都随便集中在一起导致火势蔓延的比较快;最后,小区的居民为了防止自己的车辆被盗,为出库安装了锁,导致火灾发生后不能及时的观察到,巡逻人员人数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8 结 语
电动车火灾在目前的火灾事故处理中并不是很少见,随着电动车的使用不断加快,由于电动车起火而导致的火灾事故的接警数量也在年年上升,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在本次火灾救援中,我们看到,电动车起火的原因是比较单一的,往往是由于在充电的过程中电瓶车的线路老化所致。在现场的勘查过程中,要遵循一系列的基本原则,比如说展开式勘查;全面性勘查等[6]。在事故结束后,消防人员要认真的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 亓延军.电动自行车起火原因与预防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
(12).
[2] 张万民,韩建平,原小永.电动车火灾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消防科学 与技术,2011,(9).
[3] 黄奕贤,黄丰伟.电动车火灾频发的原因及其解决策略探索[J].中国高
新技术企业,2013,(23).
某电厂火灾事故通报 篇4
2010年5月15日9时30分左右,舟山市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在建7000DWT二类化学品船中部压载舱内发生火灾造成舱内进行作业的王某某父子死亡。
一、事故基本情况
事故发生单位:舟山市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事故发生时间:2010年5月15日9时30分左右。事故发生地点:舟山市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在建7000吨化学船中部压载舱内。事故类别:火灾。
事故伤亡情况:死亡2人。死者:王某某,男,48岁。王某某,男,17岁。湖北省嘉鱼县人,两人系父子关系。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万元。
二、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一)事故发生经过。
由舟山市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在建的7000DWT二类化学品船,于2009年4月21日开始建造,该船长103.9米,宽16米,型深8.8米,设计吨位7000吨。2010年5月15日上午7时左右,在该船施工的某船舶工程服务队装配班组长沈某某,安排王某某去该船压载舱(通过直梯下去的三甲板底舱),对该舱壁进行气割作业。7时多,该船安全主管田某某来到该舱室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父子俩正在说话,并在做气割(动火)作业前的准备,就提醒他俩注意安全,然后就离开了。8时左右,沈某某下到该舱室检查时发现王某某正在进行气割,其儿子在旁边看着。此时现场只有两根气管(气割用的氧气和乙炔气管)。9时30分左右,沈某某从别处检查返回,看见进入该舱的直梯口冒着浓烟(此时又多了根蓝色的气管通入舱内)。
(二)事故救援情况。
事故发生后,某船舶工程服务队负责人严某某和舟山市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安保部有关人员先后赶到事发现场,立即组织人员施救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在工友们的全力救助下,王某某父子先后从事发舱室内救出(当时两人赤身裸体,身上的衣物被烧光)。王某某父子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三、事故发生原因
经有关专家现场勘验检查,分析判断后认为:2010年5月15日上午,王某某父子被安排去在7000DWT二类化学品船压载舱,对该舱壁进行气割作业。至9时左右,由于舱内狭小,空气混浊、缺氧,王某某父子回到舱外甲板上休息,并将皆有黑色较粗橡胶管的蓝色气管一头误插上氧气包,错把氧气当空气,通入该舱室内进行通风换气,造成舱内富氧。9时30分左右,王某某父子进入该舱室内,遇到火源,造成舱内可燃物充分燃烧。综上所述,造成此次事故的原因有:
(一)直接原因。王某某父子错把氧气当空气,接入压载舱内通风,使舱内形成富氧,遇到火源引燃身上衣物,造成烧伤致死。
(二)间接原因。
1、舟山市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工业气体管道气包接口存在安全隐患。氧气和空气气包接口口径相同,所使用的气管插口可以插在任一气包接口上,造成误插。从而造成舱内富氧,遇火源引燃可燃物,形成火灾。
2、安全教育落实不到位,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舱室内明火作业未进行动火作业审批,未在明火作业区域设置警告标志,动火作业未执行双人监护制,未进行有效的通风换气。
3、某船舶工程服务队安排不具备气割特种作业资格的人员进行特种作业,安排不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从事安全生产管理。
四、事故责任认定和责任者处理建议
(一)王某某父子无特种作业资格证书进行特种作业,作业过程中错把氧气当空气,接入压在舱内通风,使舱内形成富氧,遇到火源,引燃身上衣物,造成烧伤致死,对事故的发生负有直接责任。鉴于二人已死亡,不再追究责任。
(二)某船舶工程服务队负责人,安排不具备特种作业资格的人员进行特种作业;安排不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对长期在舱内有限空间动火作业不进行审批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其行为违反了《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主要责任,同时涉嫌违反了《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舟山市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安全教育不落实,事发后提供不出相关人员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有关材料;长期执行船舶修造明火作业规章制度不严格,造成明火作业前未经动火作业审批就擅自动火作业;未在明火作业区域设置警告标志;狭小舱室内动火作业未执行双人监护制,未进行有效的通风换气;工业气体管道接口存在明显缺陷。违反了《安全生产法》、《浙江省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和(DB33/630-2007)和《浙江省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程》(DB33/707-2008)的有关规定,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主要责任。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其违法行为予以行政处罚。
(四)舟山市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在建7000DWT二类化学品船安全员,事发前已知王某某父子未经动火作业审批,在有限空间内即将进行动火作业,而没有采取措施予以制止。违反了《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的有关规定,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主要责任。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其违法行为予以行政处罚。
五、事故教训
近年来,船舶修造企业密闭舱室作业发生的火灾、爆燃事故时有发生。这是一起典型的由于工人违章拉接氧气管、船舶修造企业工业气体气包安全管理不到位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教训十分深刻。
(一)由于密闭舱室、容器、管道等作业空间狭小、通风不良、空气混浊、缺氧,现场作业工人往往会故意或误插氧气包,把氧气当空气通入舱室内进行通风换气,造成舱内富氧(氧气含量超过空气中的含氧量)。遇到火源,舱内可燃物极易充分燃烧,致使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船舶修造企业工业气体气包接口不规范、安全管理不落实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该公司对工业气体气包接头不规范、长期在舱内有限空间动火作业不进行审批存在的这些安全隐患,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三)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其他生产指挥人员,违法安排、指令不具备特种作业资格的人员进行特种作业,安排不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其行为既违反了《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同时也涉嫌违反了《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理应承担刑事责任。
六、安全防范措施
(一)舟山市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要认真吸取事故教训,狠抓安全生产教育工作的落实,教育从业人员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认真仔细查找设备设施等方面存在的事故隐患,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整改消除。
(二)某船舶工程服务队要认真落实安全教育的有关规定,加强对从业人员安全教育,杜绝安排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员上岗作业,确保安全生产。
(三)当地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的力度,督促企业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生产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疑点:
7火灾逃生及火灾事故处置 篇5
第一节
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一、高温对人身的侵害
高温对人的侵害即高温灼伤,俗称烧伤,亦称烫伤。机体直接接触高温物体或受到强的热辐射所发生的变化。由火焰、高温固体和强辐射热引起的损伤称之为烧伤。烧伤是由高温、化学物质或电引起的组织损伤。烧伤的程度由温度的高低、作用时间的长短而不同。局部的变化可分为四度。
第一度:因血管麻痹而充血。
第二度:形成充满血清的烧伤水疱。
第三度:组织坏死。
第四度:组织的炭化
大多数人都认为高温是引起烧伤的唯一原因,然而,某些化学物质和电流也能引起灼伤。皮肤常常只是身体烧伤的一部分,皮下组织也可能被烧伤,甚至没有皮肤烧伤时,也可能有内部器官烧伤。例如,饮入很烫的液体,吸入高温烟气或腐蚀性的物质(如酸等)能灼伤上呼吸道、食管和胃。在建筑物火灾中,吸入烟或热空气,可能造成肺部烧伤
组织烧伤时,血管内的液体渗出引起组织水肿。大面积烧伤时,血管渗透性异常,丢失大量液体,可能引起休克。休克时,血压很低,流到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减少
(一)、高温灼伤的症状
Ⅰ度烧伤损伤最轻。烧伤皮肤发红、疼痛、明显触痛、有渗出或水肿。轻压受伤部位时局部变白,但没有水疱。
Ⅱ度烧伤损伤较深。皮肤水疱。水疱底部呈红色或白色,充满了清澈、粘稠的液体。触痛敏感,压迫时变白。
Ⅲ度烧伤损伤最深。烧伤表面可以发白、变软或者呈黑色、炭化皮革状。由于被烧皮肤变得苍白,在白皮肤人中常被误认为正常皮肤,但压迫时不再变色。破坏的红细胞可使烧伤局部皮肤呈鲜红色,偶尔有水疱,烧伤区的毛发很容易拔出,感觉减退。Ⅲ度烧伤区域一般没有痛觉。因为皮肤的神经末梢被破坏。
烧伤后常常要经过几天,才能区分深Ⅱ度与Ⅲ度烧伤。
二、毒气烟雾对人身的侵害
火灾现场通常会伴随大量的高温、有毒的火灾烟气。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在气象中的可见的固体和液体微粒称为烟或烟粒子,含有烟粒子的气体称为烟气。在火灾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称为火灾烟气
(一)火灾烟气的组成
火灾烟气的组成成分取决于可燃物的化学组成和燃烧条件。大部分可燃物都属于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由碳、氢、氧、硫、磷、氮等元素组成。其中碳、氢、硫、磷等燃烧时分别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汽、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等产物,氮在燃烧过程中不起反应而呈游离状态析出,氧在燃烧过程中被消耗掉了。上述这些产物除一氧化碳外,都不能再燃烧,故称为完全燃烧产物。可燃烧在不完全燃烧时,不仅可以生成上述完全燃烧产物,还会生成一氧化碳、醇类、酮类、醛类、醚类及其他一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一)火灾烟气的组成
火灾烟气的组成成分取决于可燃物的化学组成和燃烧条件。大部分可燃物都属于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由碳、氢、氧、硫、磷、氮等元素组成。其中碳、氢、硫、磷等燃烧时分别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汽、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等产物,氮在燃烧过程中不起反应而呈游离状态析出,氧在燃烧过程中被消耗掉了。上述这些产物除一氧化碳外,都不能再燃烧,故称为完全燃烧产物。可燃烧在不完全燃烧时,不仅可以生成上述完全燃烧产物,还会生成一氧化碳、醇类、酮类、醛类、醚类及其他一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2)火灾烟气的有毒性
据有关资料统计,火灾中死亡人数大约80%是由于大量烟气和有毒气体窒息或中毒而致死的。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为0.5%时,人呼吸半小时有死亡危险;达到1%.时,呼吸数次便会失去知觉,1-2分钟即可中毒死亡。当空气中二氧化碳为0.05%时,人在短时间内会有生命危险,达到10%.时,接触几分钟即可致死;
氰化物(如氰化氢)是火灾中导致人员死亡的主要杀手,是一种有剧毒的化学物质。氰化物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是通过抑制人体细胞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使细胞内的氧化还原不能正常进行,造成细胞内缺氧而导致细胞内致死死亡的。当人体吸入大量氰化物后会引起急性中毒,重者会立即昏迷,1-2分钟内呼吸停止;轻者先有昏厥、呕吐,以后是呼吸困难、惊厥、昏迷,最后停止呼吸。当人在吸入0.24-0.36mg/L浓度的氰化氢后,5-10分钟内便可死亡,若吸入的浓度达到0.42mg/L时,则可发生闪电般死亡。
(3)火灾烟气的减光性
火灾烟气中烟粒子的直径为几μm到几十μm,这些烟粒子对可见光是不透明的,即对可见光有完全的隐蔽作用。当烟气弥漫时,可见光因受到烟粒子的遮蔽而大大减弱,是能见度大大降低,这就是烟气的减光性,加上烟气中有些气体对人的眼有强烈刺激作用,使人睁不开眼,从而使人们在疏散过程中的进行速度大大降低。
火灾发生时表明烟气浓度的减光系数Cs多为25~30m-1。而极限视程的减光系数Cs则只有0.1~0.3 m-1,这就意味着,为了确保疏散时的必要视距,应将烟气浓度稀释100~300倍。
当发生火灾时,疏散通道上的能见距离在整个疏散过程中都必须给予保障,随着对建筑物的熟悉程度,极限视程也应当不同。当熟悉建筑情况时,极限视程为5m;当不熟悉建筑情况时,其极限视程为30m.(4)火灾烟气的恐怖性
发生火灾时,特别是轰然出现以后,火焰和烟气冲出门窗孔洞,浓烟滚滚,烈火熊熊,使人感到十分恐怖,因此,在火场上人们往往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影响了人们的迅速疏散,其危害也是相当大的。
发生火灾时,特别是轰然出现以后,火焰和烟气冲出门窗孔洞,浓烟滚滚,烈火熊熊,使人感到十分恐怖,因此,在火场上人们往往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影响了人们的迅速疏散,其危害也是相当大的。
三、逃生人员缺乏逃生知识而延误逃生时间
发生火灾时,身处火场的人们由于受到火灾的瞬时性刺激,心理意识和行能力要比日常生活中脆弱和迟钝的多,尤其是当受到高温和浓烟侵袭时,极易失去以往的应变能力而变得束手无策,或不假思索,坐以待毙;或惊慌失措,轻易跳楼;或盲目从众,相互拥挤,慌乱中延误了有效的逃生时间,导致不能有序快速疏散到安全地带,以至造成非死即伤或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
例: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馆在举办演出时,由于舞台上方的光柱灯引燃了附近的幕布突然着火,火势迅速蔓延。剧场内顿时一片火海。场内人员乱作一团,相互拥挤,盲目逃生,加上组织者没有进行有效合理的疏散,造成325死亡的惨剧。
第二节
火场逃生的基本方法
一、火场逃生的基本原则
火场避险的基本原则就是趋利避害,逃生第一。具体地讲,一是沉着镇静——果断作出应急反应;二是争分夺秒——迅速逃离火场;三是判明火情——正确选择逃生之路;四是严防伤害——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自身安全;五是争取外援——及时发出求救信号。
二、火场逃生的途径
建筑物(构筑物)根据建筑结构和设计功能的不同,其门、窗、走道、楼梯、阳台及其它安全疏散设施的形式,布局也有所区别。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何种布局的建筑安全疏散,火灾时都可以作为人员逃生的途径。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来说,在出入某幢建筑、某个场所之前,都应该养成对其内部结构,尤其是安全疏散设施有所了解的习惯。对久居的家庭、单位办公场所,以至入住的宾馆、进出的商场、影剧院、歌舞厅等,要熟悉其内外部的环境,弄清其安全疏散设施的布局和设置情况,留意观察太平门、避难间、安全出口的位置;一旦发生火灾方可迅速、快捷的逃离火场。也可利用消防设施进行灭火自救或利用其它通道及安全出口逃生,做到有备无患。
三、火场逃生的方法
(一)及时采取防烟防火措施
(1)当身处某一场所,听到火灾报警信号或受到烟火刺激时,不论附近有无烟雾或火焰,均应立即采取防烟防火措施。常用的防烟防火措施主要有:用干、湿毛巾或其它织物捂住口鼻,用水浇湿被褥披裹在身上或将身上衣服打湿等。
(2)若用干毛巾,则宜多层折叠,折叠层数越多防烟效果越好。用湿毛巾防烟效果更佳,但毛巾的湿度应以不造成呼吸困难为宜。使用干、湿毛巾防烟时一定要将口鼻捂严再穿过烟雾区,否则有可能导致人员中毒。
(3)若用湿被褥防火逃离火场时,应将浇湿的被褥披裹在身上,快速穿过着火区。在打开身居房间的门、窗之前,一定要先用手触摸门、窗是否发热。如果已经发热,则不可打开,应迅速选择其他逃生路径。因为此时门、窗外极可能已充满烟火,打开后烟火会立即涌入房间,使人员很快丧生。如果门比较凉,说明门外尚未遭受烟火的侵袭,则可以小心打开少许快速通过,后关闭房间门沿逃生通道逃生。
1.利用救生绳自救
救生绳是上端固定悬挂,供人手握滑降救生的绳子。火灾中将救生绳固定在阳台、窗户或其它固定物体上,如水管、暖气管道等,人顺绳滑下而脱离险情。也可以用布匹、床单、窗帘及其它织物等代替,自制救生绳逃离火场。
救生绳是上端固定悬挂,供人手握滑降救生的绳子。火灾中将救生绳固定在阳台、窗户或其它固定物体上,如水管、暖气管道等,人顺绳滑下而脱离险情。也可以用布匹、床单、窗帘及其它织物等代替,自制救生绳逃离火场。2.利用缓降器自救
缓降器是由挂钩(或吊环)吊带、绳索及速度控制器等组成,供人靠自重缓慢滑降的安全救生装置。它可以由专用安装器具安装在建筑物窗口、阳台或平屋顶等处,火场人员可进行逃生自救。
3.利用救生袋自救
救生袋是两端开口的长条形袋状物,可供人从高处在其内部缓慢滑降。被困人员进入袋内后,依靠自重和人体的不同姿势来控制降落速度,缓慢降落至地面。
(二)紧急避险
在火灾中各种逃生途径完全被封堵的情况下,采取紧急避险也常常是保全性命的有效方法。
避难间是指在火灾中为使被困人员避开烟、火的威胁而设置的相对封闭的安全区域。避难间多设置于楼梯、电梯、卫生间附近,以及袋形走道的末端,发生火灾时短时间内无法撤离的人员,可被疏散到避难间,起到暂时的紧急避险作用。
对于没有设置避难间的建筑物,或者疏散通道及其它的逃生路径已被烟火封堵,而无法逃出时也不必惊慌。应尽可能地寻找一烟雾不大的房间,关闭门窗,浇湿房间内的所有可燃物,用湿床单、毛巾、布条等塞紧门缝,同时不停向房间门浇水进行冷却,设法将门顶住,防止门外的热气流膨胀把门推开。另外还应该利用手电、向外扔东西、呼喊等方法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
例:
克拉玛依市友谊馆那场大火中,有一位10岁的小男孩看到舞台上方的纱幕布起火后,立即拉起比自己小4个月的表妹跑往通道,钻进厕所,结果大难不死。当事后人们问起他时,他说看过电视里的消防知识竞赛,火灾发生时厕所里没有易燃物,火势无法蔓延因而就相对安全,从而得以火场逃生。
(三)等待救援
一般情况下,在火灾发生后不久,消防人员和其它救护者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赶到火场,迅速展开救援行动,将被困者救出。被困者应向救援人员发出声响、明显标志物及灯光等表明自己被困的确切位置,以便救援人员尽早发现,及时施救。
火场逃生时应注意的事项
※逃生自救注意事项
(1)在火场中或有烟雾的室内撤离时,应尽量采取低姿势前进,防止烟火对人体的侵害。(2)在火灾逃生过程中,尽量避免携带物品,应迅速逃离火场,保证人员生命安全最为重要。
(3)要正确估计火灾发展和蔓延趋势,运用切实有效地逃生手段和措施,不得盲目采取行动。
(4)要做到火灾逃生、火灾报警和火场求救相结合,防止只顾逃生而不顾报警与呼救或只顾呼救而不顾逃生等,造成失去逃生或扑救火灾的最佳时机。
(5)为了以防万一,身居单元式住宅的居民,尤其是住楼房的居民平时家中最好要准备几根足够长的结实绳子,有孩子的家庭还应多准备几样东西,如:滑轮、大号水桶、木箱子等。
一、了解环境、熟记在心
二、采取措施、巧妙防烟
三、镇定沉着、不惊不慌
四、积极主动、自救互救
五、彼此协助,互助互救
六、组织,疏散人员
七、用好设施,灭灾避难
一、了解环境、熟记在心
常言道,不怕万一,就怕一万。为此,久居的宿舍楼、工作单位,入住宾馆、购物的商场都有可能发生火灾。因此,我们一定要熟悉自己所处的环境,心中要有逃生的计划,以及进行必要的逃生训练。
首先可以制定较为详细的逃生计划,确定住口,如门、窗、天窗、阳台等。除了门外,窗户也能作为紧急出口。
其次要老人和孩子等家庭成员了解怎样开关门窗。最好画一张图纸表明门窗的位置和逃生路线,以及逃生后的集合地点。
当我们入住宾馆、饭店、步入商场、影剧院时,都要留心看一下太平门、楼梯间、安全出口及各个疏散指示标志的位置。同时也应留意固定的消防器材和设施,这些将会成为我们逃生的物品和工具。
1991年5月28日辽宁大连饭店火灾发生时,入住的有中国的客人、香港的客人林飞康、日本的荒井良男等,这场火灾有6人丧生,其中5人是中国客人,1人是日本客人。
那么逃生者和死难者又是怎样做的呢? 5楼的林飞康、荒井良男以毛巾捂住鼻口,从楼梯得以疏散逃生,另有2名日本客人先用从浴缸里浸湿的棉被堵在门的缝隙上,然后将窗帘、被单拧成绳子,拴在暖气管上,从窗户上下滑,安全逃生。日本客人楠登也是具备这样的逃生知识,可惜他年事已高,手脚不灵便,终于没有逃过一劫。
然而,另外的几名身强力壮的本国遇难着呢?他们四处寻找逃生之路,却没有逃生常识,直立行走,未能逃过毒烟的追击,一氧化碳中毒后,无力瘫坐在地上苦苦挣扎,然后死亡。
二、采取措施、巧妙防烟
在使用毛巾捂住口鼻时,一定使过滤烟的面积尽量增大,切实将口鼻捂严。在穿过烟雾区时,即使感到呼吸阻力增大,也决不能将毛巾从口鼻上拿开,一旦拿开,就会立即导致中毒。
采取了防烟的措施以后,就可以使用灭火器或采用其它措施灭火了,如果火势较大或受灾者没有能力灭火,就一定把房间的门窗关好,用湿的衣服添堵空隙,同时向消防队或室外人群求救。
三、镇定沉着、不惊不慌
对于火场受灾者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心理问题——惊慌失措。因此,保持镇静,用理智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恐惧心理,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旦产生惊慌怎么办呢?现介绍一种简单的解除方法——自我暗示法。
紧张的情绪恢复后,应迅速采取措施,然后选择一条切实可行的逃生路线。如经常使用的门、窗、走廊、楼梯、太平门、安全出口等。在打开门、窗之前,必须首先摸摸门、窗是否发热,如果发热就不能打开,应选择其它出口。如果不热,只能小心地打开少许并迅速通过,然后立即关好。
当经常使用的通道被烟火封闭后,应该先向远离烟火的方向疏散,然后向下疏散。向远离烟火的方向疏散,应以水平疏散为主,尽量避免向楼上疏散。同时,一旦到达一个较为安全的地方,绝不要停留在原地,应迅速采取措施,向着火层以下疏散。当然,最好能到达地面。
四、积极主动、自救互救
自救是在火灾现场使自身免于受害的积极行为。互救是在火灾现场使他人免于受害的疏散行为。互救的类型大体上可分为自发性互救和有组织互救疏散二种。
逃生应注意的事项:
不要为穿衣或寻找贵重物品而浪费时间,没有任何珍宝值得以生命为冒险代价。
不要向狭窄的角落退缩.由于对烟火的恐惧,受害者往往向狭窄的角落退去,如床下、墙角、桌子底下、大衣柜里等。其结果总是凶多吉少,九死一生。
不要乘坐电梯。电梯井直通大楼各层,烟雾和热气流很容易涌入。在热的作用下会造成电梯变形,使电梯不能正常运行。同时,毒气和烈火又无时不在威胁电梯中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火灾时千万不要乘坐电梯。
不要重返火场。受灾者一经脱离危险区域,就必需留在安全区域。如有情况即时向救助人员反映,决不应重新返回火场。
五、彼此协助,互助互救
互救是在火灾中使他人免于受害的救助行为。互救的类型,大体上可分为自发性互救和有组织互救两种。
六、组织,疏散人员
在火灾初期,消防队未到场的情况下,起火单位的干部、职工自然就是疏散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人员集中场所的疏散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口头引导、广播引导和强行引导。
口头引导——口头引导对疏散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引导员熟悉路线,了解火情,增强了受害者的信心。加之引导员与受害者同舟共济,使受灾者对他产生了尊敬感、亲切感和信任感。
广播引导——广播引导与口头引导同属于语言引导。所不同的是广播引导是由控制中心发出的告知在场人员起火位置和燃烧程度,说明哪些部位的人员需要疏散,哪些部位是安全的,指明防火分区中的防火墙、防火门、防火窗的位置,使受害者确实认识到已经到达了比较安全的地方。
广播引导还要指明疏散方向,说明利用那条疏散通路,到达何处最安全,并说明指示标志的高低位置和颜色,以及如何使用救生器材或怎样利用就近物制作救生器材的方法。
强行疏导——对没有行动能力的受害者,如老弱病残、昏迷者,要运用推车、担架等器材或背、抱、抬、扛等救人手段,实行疏散。在由于惊慌和混乱而造成疏散通路堵塞时,应组织公安、武警等有关人员,采取必要手段,进行强行疏导。
七、用好设施,灭灾避难
避难是在火灾现场躲避灾难的行为。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避难间避难,一是创造避难间避难。
八、等待救援,绝处逢生
发生火灾后,楼层较高人员千万不要跳楼,应该尽可能地寻找安全区域等待救援。封堵好门窗,阻挡烟火,积极争取救援时间。呼救时,切记不要惊慌失措,尽量节省体力,降低呼吸频率。
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篇6
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为落实《消防法》切实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预防火灾,减少火灾危害,确保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
1、成立以总经理为总指挥、副总经理为副总指挥,公司防火领导小组成员为组员的预案指挥部。指挥部通常设在值班室、生技部。
2、在紧急情况下,总指挥确定顺序为:总经理、分管领导及副总经理、办公室、生技部负责人。
3、成立以各部(科室)义务消防员为基本的消防队。
二、处置原则及方法
(一)处置原则:沉着冷静、消于初期、忙而不乱、先人后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财产的损失。
(二)处置方法
1、当得到报警信号经实地查看证实是火灾初发时:
(1)事发部门领导立即组织本部门义务消防员和其他同志采取各种手段扑救,争取将火情消灭在初发期。
(2)安全部门接到报警后,立即派员到现场,并及时向领导报告和做好抢险救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3)火灾消除后,安全部门要做好现场保护,调查火灾发生原因,事发部门及时总结教训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当发生火灾,且有蔓延趋势时:
(1)指挥部成员立即到指挥位置,组织人员疏散、财物的抢救。1
(2)迅速向“119”报警,并观察火势蔓延方向和现场情况,向火场救灾指挥部报告。
(3)发出人员疏散紧急命令,并利用广播、电信、电话系统宣传在人员疏散过程中应注意事项,并立即组织义务消防人员赶赴现场扑救。
3、疏散方法:
楼层消防队员维持消防电梯前的秩序,必要时配备应急照明灯,为疏散人员指引方向。所有疏散人员应保持镇静,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疏散人员在消防楼梯上应靠右边依次下楼,右手扶楼梯把手,左手搭在前一人肩上紧接而下,严禁挤、推、抢道、防止发生伤人事故。
三、各类人员职责
(一)火场总指挥职责:
1、组织设立火场指挥部,了解火场情况。
2、确定一名副手到总机房负责通讯联络,确保通讯畅通,提高通讯效率和准确性。
3、确认火灾类别等级。根据着火地点的燃烧物品、着火空间、范围,判断火灾类别、等级(在短时间内有能力自救的,可视为初级火情,火势超出初级火情的程度或火势虽小,但周围有易燃易爆物品,可能引起爆炸和火势蔓延的,应视为中级以上火情)。
4、根据火灾类别和等级确定是否向公安消防“119”报警,是否需要疏散人员,向各部门下达指令,明确分工。
5、组织灭火抢救队伍,以各部门义务消防员为主体扑救火灾,救护伤员,抢救物资等。
6、公安消防队员到场后,及时取得联系,听从消防人员指挥。
7、火灾扑灭后,组织人员保护现场,清点人员、物资,做好善后工
作。
(二)生技部安全职责:
1、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并根据火场情况向总指挥提供有效的扑救方案。
2、按总指挥指令负责现场指挥,组织义务消防员和就近职工投入救人灭火、抢救物资,疏散员工。
3、立即派人向火场运送灭火器材。
4、根据灭火需要,确定是否起用消防灭火系统。
(三)保卫科职责:
1、组织人员维护好火灾现场的秩序。
2、指派专人在门口迎候消防车的到来,并指引就近停靠消火栓,指引火灾现场,向火场指挥员和公安消防部门提供有关区域的建筑结构和电气管道的架设布置情况。
3、布置做好火灾现场警戒工作,防止有人趁火打劫及发生其他治安问题。
(三)保安警卫职责:
1、接到报警后迅速指挥无关人员、车辆撤离通道和停车场,消除消防障碍,保证通道畅通。
2、维持现场秩序,迎接消防车的到达,并指明消火栓位置和指挥部位置。
3、确定警戒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
4、如在巡逻时发现火情,对初级火灾,先切断电源,运用消防器材,全力进行扑救,并向安全部门报告。
四、火灾事故的紧急处置方法
1、立即报警:
一旦发现初起火灾或重大火灾苗头,首先发现的人员必须立即报告,起火地点的部门人员迅速采取灭火措施扑灭火灾,同时将情况迅速报告安全部门。
2、各部门接到火灾警报后,立即携带灭火器材,或就近取灭火工具赶赴现场,按分工扑灭火灾,抢救伤员,转移和保护现金等贵重物品。
3、安全等专职人员,接到报警或发现火情后,尽快切断电源,关闭阀门,迅速控制可能加剧火灾蔓延的部位,以减少火灾蔓延的因素,为迅速扑灭火灾创造条件。
4、指挥部要迅速查明情况,向公安消防部门报告,抢救和转移现金、帐务、凭证、帐册等贵重物品。如紧急情况,而又无法抢救时,要组织人员立即撤离,以免造成更大的伤亡。
5、在灭火、抢救财产和疏散人员时,安全人员要提高警惕,防止有人混水摸鱼趁火打劫。在灭火中,要注意观察着火部位和火的颜色、气味等情况,要保护好现场,尤其是着火点,为查明火灾性质、着火原因打下基础。
五、火灾报警电话:119。
云南化工有限公司
某电厂火灾事故通报 篇7
一、火灾现场概况
火灾现场位于兰州新区经十二路纬十六路保障性住房二期二标段临时生活区, 建设单位为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为某建筑公司。发生火灾彩钢板建筑为生活区第三排, 东西走向长约25米, 宽5米, 建筑面积550平米。
该彩钢板房南北两侧均毗邻彩钢板生活区, 西侧为一层平屋面厨房、餐厅等生活区附属用房。彩钢板房主要为某建筑公司员工宿舍及库房, 主要存放生活用品、施工设备、杂物等。
二、环境勘验
临时生活区内共有七栋建筑, 除西北角平房 (5间厨房、2间盥洗间) , 其余六栋均为地上二层彩钢板建筑, 其中三栋坐南朝北, 一栋坐北朝南, 一栋坐西朝东, 一栋坐东朝西, 火灾主要烧毁3#、4#楼彩钢板, 以及宿舍内个人物品, 现场无监控。
三、初步勘验
由2#楼北侧墙面烟熏痕迹以及窗框的烧损变形呈现从中间向东西两侧渐轻、二层向一层渐轻, 且房间内基本无明火燃烧痕迹。正对3#楼彩钢板房中间部位宿舍外墙窗户烧损严重。
3#楼全部烧毁, 钢结构倒塌, 烧损及钢结构变形呈现从中间向东西两侧渐轻。
4#楼北墙墙面燃烧痕迹呈现从中间向东侧两侧渐轻, 东侧墙面铁皮脱落比西侧墙面严重, 且北侧墙面比南侧墙面烧损程度严重, 且内部房间均过火。
因现场初步勘验, 3#楼中部倒塌烧损变形最严重, 初步判断起火部位为3#楼建筑中部, 考虑钢结构垮塌不利用进一步判定, 先利用询问为细项勘验提供帮助。
四、调查询问
询问以报警人员及发现火情人员为重点展开。
据杨某反映, 当天其由施工现场赶到生活区, 发现最先起火部位为第四间和第五间, 随后于10点50分报警时间。
据孔某、道某、李某、孙某、李某反映, 均表示发现生活区所住彩钢板房起火时间大概在10点多, 且最先冒烟、起火部位为第四间宿舍。
据贺某反映, 施工工地务工人员平时在生活区西北角一层平房 (厨房) 内生火做饭, 宿舍内用电主要为给手机、电动工具充电, 基本无用火情况。
五、细项勘验
结合证人证言, 重点对4号、5号宿舍进行勘验, 发现木制顶板全部烧毁, 两侧残存彩钢板因高温变形, 倒向两间宿舍内。宿舍内发现小太阳电暖器、电热水壶残件, 其他物品均已烧毁。
在5号宿舍东侧隔墙中段发现水泥地面有受剧烈冲击而形成的圆形坑。
六、专项勘验
在5号宿舍东侧隔墙中段圆坑处发现小型电动机及充电电池, 经现场施工技术人员认证, 与同类锂电池比对, 确认充电电池为为电动机使用的锂电池, 且正处于充电状态。对其进行专项勘验, 电池呈空壳状, 电池壳体散落, 电动机处水泥地面呈坑状, 直径12cm, 深8.7cm。
因4号、5号宿舍内电器线路已烧毁, 在细项勘验中调查人员已通过全面扒掘勘验法和筛选勘验法对区域内进行勘验, 未发现铜芯线熔珠及熔痕。经过细项、专项勘验后, 结合勘验情况, 特重点对4号、5号宿舍住宿人员及电工进行询问, 了解用电、用火及电器线路安装情况。
重点部位住宿人员
据杨某、何某反映, 宿舍内主要用电设施为小电视机, 施工小型电动设备及给手机充电。平时做饭在厨房, 宿舍内无用火情况, 两人于当天早上六点去工地上班 (4号宿舍) 。
据伍某某、伍某反映, 宿舍主要用电设施为小型电动设备及手机充电, 无用火情况, 且无人吸烟。两人于当天早上六点去工地上班 (5号宿舍) 。
4号、5号宿舍务工人员杨太广、何冬华、伍朝明、伍鹏均反映上班前无用火、用电情况。
电器线路安装敷设人员
据高某 (某建筑公司员工) 反映, 宿舍内电器线路是穿金属管固定敷设的, 每个房间内两个插座, 一个节能灯 (功率10瓦左右) , 每个房间设一个空气开关。
接线情况:照明开关电线为2.5平方毫米铝芯线, 总线 (从配电箱内接出来电线) 为6平方毫米铜芯线, 支线 (从总线接到房间内的电线) 为4平方毫米铜芯线。
经询问了解, 2.5平方毫米铝芯线、4平方毫米铜芯线、6平方毫米铜芯线分别可以负荷约4.4、7、10千瓦, 电器线路完全满足正常用电负荷。且从2014年到起火时间, 工作人员未对宿舍内电器线路进行维护、更换及检测。
七、起火部位认定
根据3#楼烧损倒塌及火灾蔓延痕迹, 重点对4号、5号宿舍进行了勘验。两间宿舍彩钢板房顶板全部烧毁, 两侧隔残存面板因高温变形, 倒向4号、5号宿舍内。根据现场勘验及调查询问相关人员, 认定起火部位位于3#楼4号、5号宿舍。
1. 可排除用火不慎。
经现场勘验及调查询问, 现场未发现用火取暖及生活做饭使用明火, 可排除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可能。
2. 可排除人为纵火。
经现场勘验及调查询问, 火灾发生时间为上午10时许, 不存在人为纵火可能。
3. 可排除吸烟引发火灾。
四、五间宿舍一层务工人员于早上7时已离开宿舍, 到施工现场施工。排除因乱扔烟头长时间阴燃引发火灾可能。
4. 可排除锂电池长时间充电引发火灾。
虽然在4号、5号宿舍隔墙处发现电动机及充电锂电池, 且锂电池下方水泥地面呈坑状, 明显为受较大爆炸冲击力形成, 但经现场仔细勘验发现, 锂电池呈空壳状, 外壳完好无爆炸撕裂痕迹。经查阅相关资料, 发现目前国内因锂电池充电爆炸引发火灾事故较少, 无相关基础数据进行比对, 因此, 排除锂电池因长时间充电爆炸引发火灾的可能。
5. 不排除电器线路及用电设备引发火灾。
通过调查询问, 临时生活区员工宿舍内小型用电设施较多, 使用频繁。虽然现场勘验未发现用电设备、电器线路短路、断路、过负荷等痕迹物证, 但不能排除小功率电器长时间使用或充电中引发火灾的可能性。
结论:在此起火灾事故调查中, 先后调查询问火灾知情人13人, 制作询问笔录14份。进行现场勘验3次。结合现场勘验及调查询问, 认定起火时间为2016年5月20日10时20分许;起火部位为生活区3#楼4号、5号宿舍;起火原因可以排除生活用火不慎、吸烟、人为纵火、锂电池过充等引发火灾, 不排除电器线路及用电设备引发火灾事故。
八、责任认定及处理
根据《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 在火灾事故调查结束后,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召集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某建筑安装公司及职工代表, 对火灾事故调查及认定情况作了详细说明, 充分听取当事人对火灾事故调查认定的意见, 并逐一进行解释说明。
此次火灾事故虽然直接经济财产损失小, 但社会影响大。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某建筑公司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对本单位相关责任人进行如下处理:
陈某, 分公司负责人, 负有领导责任, 罚款2000元。
刘某, 项目经理, 施工现场第一责任人, 负有直接责任, 罚款2000元。
赵某, 技术负责人, 负有管理责任, 罚款2000元。
刘某, 项目安全员, 负有管理责任, 罚款2000元。
杨某、何某, 起火宿舍住宿员工, 给予警告, 罚款500元。
同时, 为督促某建筑公司切实加强对施工现场临时生活区消防安全管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第六十六条规定, 对某建筑公司施工现场临时住房电器线路敷设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进行了行政处罚。
九、火灾事故警示
1. 社会单位应依法履行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某建筑公司未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十六、十七条规定的法定职责, 明确主体责任。未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未对员工未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消防安全应急疏散演练;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 防火检查、巡查制度不落实。
2. 事故发生场所消防设施不完善导致火灾迅速扩大、蔓延成灾。
某建筑公司施工现场临时生活区建筑构件为彩钢板 (夹芯材料为岩棉) , 且配备了灭火器等消防设施, 但未依照《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标准》要求, 设置临时性消防水源及消火栓等设施, 火灾发生后, 不能组织及时扑救, 导致火灾迅速蔓延扩大, 造成大面积燃烧。
3.
此次火灾最终排除因锂电池充电引发火灾, 但近年来, 全国各地因锂电池的使用发生的火灾事故屡见不鲜, 而作为一种新型致灾因素, 消防机构除应对建筑工地临时用房电器线路敷设情况进行检查外, 尚应重点对锂电池类电动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防止因过充等引发火灾事故, 造成恶性事件, 从而强化对建筑工地用电设施、设备, 特别是对使用、存放锂电池场所火灾的预防。
参考文献
【某电厂火灾事故通报】推荐阅读:
电厂火灾事故应急预案12-28
某电厂事故总结07-05
电厂火灾应急演习的总结报告专题12-07
某生物柴油厂火灾爆炸事故分析06-07
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5.15 火灾事故09-13
某电厂锅炉12-10
火灾事故认定05-19
火灾事故预测06-07
火灾事故调查08-11
电气事故火灾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