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作文素材

2024-09-21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作文素材(通用7篇)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作文素材 篇1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作文素材

烈日当头,你被这似火炉的大地给烤得说不出话来的时候,卖凉茶的大妈,给你递来一杯怡神的凉茶,压住心中的烦躁和闷热的痛苦时,你会怎么想?大雨当头,你无奈的举起手中的一份薄薄的报纸当成暂时避难站的时候,一位大姐姐笑眯眯的拿着她的雨伞挡住你头顶上的倾盆大雨时,你会怎么看?这些人,他们与你非亲非故,与你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他们给你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你摆脱困境……

临近考试,作业和公式还让你苦恼不已的时候,你的.同学在课后,放学后主动留下来为你补习向你传授自己的学习窍门时,你会怎么想?发挥失常,你写的作文有一个不光彩的成绩,你心情忧郁的时候,班上的作文高手为你指点迷津,陪你一起修改作文时,你会怎么看?这些朋友,他们本来没有这个义务,他们也可以拒绝你,但是,他们却在你无助时拉你一把,同你一块粉碎困难……

这些充满友善的行为,这些充满爱的气息的行为,何尝不是大千世界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只有开放自己的心灵,睁开自己的眼睛,才能打开房间的门,只有懂得发现世间的美才能自己也参与进来,一块创造美好的风景……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作文素材 篇2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短篇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他是作为一位小说家而在英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他的六部长篇小说中基调最明快的一部,描述了一个以喜剧结尾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露西是一位出身于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热情单纯可爱的姑娘,在意大利旅行时爱上了一位社会地位比她低的男青年乔治。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她不敢正视自己的感情。回到英国后与她并不爱但门第相当的塞西尔订了婚。但最终她的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在外界力量特别是乔治的父亲老埃默森先生的帮助下,与乔治结为夫妻。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对象征主义和节奏的运用赋予了作品更深刻的意义。

二、福斯特的节奏观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从七个面分析小说,节奏便是其中之一。节奏是福斯特从音乐中借用的一个术语,“它拥有一种能把作品从内部缝合在一起,使它产生美感并勾起读者回忆的力量”。“节奏在小说中的作用是:它不像图像那样永远摆着让人观看,而是通过起伏不定的美感令读者心中充满惊奇、新颖和希望”。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两种节奏,第一种节奏即简单的节奏可以归结为“重现加上变化”,可在某些小说中找到,并领略其美感。第二种节奏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整个节奏相类似,无法从小说中举出例子。福斯特的小说理论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体现。本文所分析的他的第三部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不断出现的水意象和亲吻的场景就是简单节奏的典型例证。

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节奏的运用

(一)贯穿于文章始终的水意象

在第一章,在夏洛特最终同意接受老埃默森先生交换房间的提议之后,“露西走进自己的房间,打开窗子,深深吸了一口气,夜晚的空气多么清新啊。她看到了夜幕下的阿尔诺河,灯光随着河水的波纹闪烁跳跃”。夏洛特的保护使露西感到非常压抑,激起了露西内心的反抗。露西现在想呼吸一些新鲜的空气并且看看阿尔诺河美丽的夜景。很明显,阿尔诺河在整部小说中是有其深刻寓意的。在这里,它预示着露西的成长从这里开始。意大利将成为露西精神上觉醒的诞生地。在这里她将获得她的保护者们所不允许的自由。

在第四章,露西在佛罗伦萨市政广场的经历使她的精神上得到了初步的解放。露西被自己弹奏的音乐鼓舞着,她从来没有像演奏完乐曲之后那样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渴望,她对从来没有什么不平凡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感到不满。她独自一人走进了市政广场,在那儿的生活展现给她的是神秘和暴力的一面,她在那儿的经历是有意识的觉醒。两个意大利人为借钱的事争吵接着打了起来,紧接着悲剧就发生了,其中一个人死了。露西被这突如其来的悲剧吓坏了,晕倒了。乔治碰巧在那儿,把她抱在怀里。露西得救之后,“桥下水流打旋,卷起了无数的漩涡。阿尔诺河在他们脚下奔腾,在渐渐降临的夜幕之下,几乎是一片黑色”。乔治把露西的照片扔进了河水里,因为它们粘满了鲜血。在露西买的画片中,最主要的是那张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饱含深远的象征意义。它标志着在露西的灵魂中爱的诞生。为了打破传统的限制获得一种全新的生活,就像维纳斯在河水中获得了新生,露西必须承认自己的激情,净化自己的灵魂。乔治和露西都意识到“确实发生了惊人的事”,“他们经历的决非仅仅是一个人死去,而是心灵上发生了不平常的事情:他们已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情境———稚气在消失,性格在形成,青春在吐蕾”,“河水发出呼啸的声音,露西听来简直像意想不到的美妙的音乐”。

在第六章,露西问好人的去向,那位年轻的意大利马车夫把她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那里充满了明亮的蓝色的水意象。“紫罗兰流入小河、山涧和瀑布,用蓝色灌溉着这山坡,围绕着树干旋转,而后汇集到山谷的水塘,用斑斑点点的蓝色泡沫掩蔽着草地。然而紫罗兰再也不会这样大量盛开了。这台地是水的源泉,也是美的源泉,美从这儿流出浇灌了全球大地”。露西好像跌入了一个水的源泉,乔治准备好要跳进来加入她。他们再一次被象征着拯救的水包围着。显然,水意象对于福斯特来说很重要。在这里,它似乎代表着生活。露西不经意间落入了一个令人惊异的美丽空间。你可以说她进入了一种生活,暂时远离了那种仅仅依靠传统生活所保证的安全和稳定。这块领地是精神上的和感情上的,只属于那些发现它的人们。

水塘中的水是普普通通的水,而且也不多,正如弗雷迪所说的,这水使人感到好像在色拉中游泳。三人在齐胸深的水中轮流游动,很像《众神的黄昏》中的那些仙女。但是,不论是因为雨水送来了清新,还是因为太阳散发出特别令人舒服的热量,或是因为三人中,两位年纪较小,一位精神上年轻——因为某种原因,他们的精神发生了变化,他们忘记了意大利,忘记了植物的生态,忘记了命运。他们开始玩起水来。先是毕比先生和弗雷迪相互泼水,而后他俩又客客气气地向乔治泼了起来,他一动不动,他们担心已经触怒了他。顷刻间,年轻人的力量突然爆发出来。他微笑着,向他们扑来,向他们泼水,把他们按入水中,又是用脚踢,又把污泥掷在他们身上,最后把他们赶出了水塘。

在第十二章,作者描述了一个发生在圣湖的欢快的游泳场面。乔治、露西的弟弟弗雷迪和毕比先生都玩起水来。在这个共享的水塘里呈现了片刻的真实。在这样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自然环境里,三个人都从社会约束和谴责中解放了出来。福斯特把圣湖作为一个弥漫着自然冲动的理想的自由空间。当人们跳入这个水塘时,他们摆脱了社会的罪恶。对于乔治来说,在圣湖里游泳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经历。就像露西在第六章进入了一个充满了水意象的迷人的世界,这里乔治也进入了一个奇妙的纯净的水的世界。水洁净了他并且象征着一种把他从压抑中解脱出来的力量。结果是完全有益的。在意大利乔治满怀激情地亲吻了露西,但是他没有得到任何露西爱的回馈,所以自那以后他又回到了早期的悲观状态。圣湖里的水激起了他的热情和活力。“顷刻间,年轻人的力量突然爆发出来”。现在他精神焕发。当他像一个神从水塘中出现时,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在他身上体现了所有大自然的清新。

露西和乔治的爱情故事以喜剧结束。他们重返故地佛罗伦萨度蜜月。“青春之火在这对伴侣心中熊熊燃烧;法厄同的爱情之歌引起了共鸣,他们得到了爱情,但是他们感到他们的爱情更加神秘。法厄同的歌声渐渐离去,阿尔诺河的流水声传来,这河水正带着冬天的雪流入地中海去。”他们听到了阿尔诺河的咆哮。这条富有象征意义的河流施展着它的力量贯穿于整部小说。在这里它庆祝着爱在这对年轻的夫妻之间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它预示着在它的神秘力量的影响下,露西和乔治将成为勇敢地体验生活的象征。

(二)形成鲜明对比的亲吻场景

河边上站着一个人,像个游泳者,正欲奋臂跃入水中。他,就是马车夫领她找的“好人”,然而他并不是她希望找到的“好人”,此刻只有他一人站在那儿。

乔治一听到她的声音,就转过脸来。他立即把目光凝聚在她的脸上,好像她刚从天堂降临人间。只见她容光焕发,喜气洋洋,紫罗兰随风飘动,蓝波荡漾着她的衣裙。他们上方的灌木丛中,分开的树枝合拢了起来。乔治快步向前走去,深深地吻了露西。

乔治的第一次亲吻发生在第六章,也是这部小说第一部分的高潮。这一章描述了一次包括所有在第一部分出现的主要人物去菲埃索莱的郊游。到达目的地后,露西很快发现她被表姐巴特利特小姐和拉维希小姐孤立了起来。于是她问马车夫“好人”的去向。那位年轻的意大利马车夫怀着浪漫的情绪,直接把她带到了乔治所在的地方——一块长满紫罗兰花的山谷台地。在那儿她和乔治清楚地看到了对方的风景。乔治站在台地的边缘,“像个做好准备的游泳者”,看到“紫罗兰随风飘动,蓝波荡漾着她的衣裙”。露西的美丽风景使乔治回想起露西在佛罗伦萨市政广场买的那张照片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被激情鼓舞着,乔治自然地快步走上前去吻了露西。

在小说的第二部分,与乔治自发的亲吻形成鲜明对比的塞西尔的有意识的亲吻出现在第九章。

“露西,我想请你做一件我以前从未要你做过的事情。”

他说话的语气很严肃,露西坦然而和蔼地向他走去。

“什么事,塞西尔?”

“到现在为止,从来没有——甚至你答应嫁给我的那天在草地上也没有——”

他忸怩起来,接着向四周扫视了一下,看是否有人在看他们。他的勇气已消失了。

“什么事?”

“到现在为止,我还从来没有吻过你呢。”

她满脸绯红,好像他非常鲁莽地提出了这个要求。

“你—没有。”她结结巴巴地说。

“那么,我请求你—我现在可以吗?”

“当然可以,塞西尔。你以前也可以。你知道我不能向你扑过去。”

在这至关重要的时刻,他除了感到荒唐以外什么感觉也没有。她的回答很不够意思。她像履行公事一样把她的面纱撩起。当他靠近她时,他竟然还有时间想他要是能退缩回去就好了。他吻她的时候他那金丝夹鼻眼镜滑动了位置,挤在了两张脸中间。他们的拥抱也缺乏热情,他确实认为他失败了。这次亲吻发生在露西和塞西尔订婚之后。露西站在水塘的边缘上,她使塞西尔想起了“一种鲜艳的花,这花没有自己的绿叶来衬托,而是突然开放于这个绿色的世界之中”。塞西尔有意识地请求他的第一次亲吻。不幸的是,结果是彻底的失败。塞西尔的请求是以一种礼貌的、疏远的方式,这毫无浪漫可言的正式使露西感到很尴尬,因此她也像履行公事一样地回应着,“她像履行公事一样把她的面纱撩起”。塞西尔是一个书卷气很浓的人,只能从艺术的角度欣赏露西。面对真正的感情时,他变得毫无能力。“当他靠近她时,他竟然还有时间想他要是能退缩回去就好了”。这次亲吻失败之后,他想象着重新设计了一个成功的亲吻场面。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场景里,他成为了一个具有男子气概的恋人。露西“如同出水的芙蓉”站在小湖边上回应着并且敬仰着他的男子气概。但这却是乔治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这场有礼貌的接吻立刻引起了露西对乔治的饱含激情的吻的回忆。在这里福斯特有意把塞西尔毫无感情可言的吻与乔治饱含感情的吻做对比,从而引起读者对露西两个恋人之间强烈反差的注意。在两个场景中,露西都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乔治是人文主义的代表,能够自然地对风景作出反应。塞西尔是发育不良的心灵的代表,是那种使人联想到一间看不到风景的会客室的人,不能像乔治那样直接对风景作出反应。他把自己包在文化当中。他的吻更多地是来自于深思熟虑而不是情不自禁。结果是尴尬的拥抱:“他吻她的时候他那金丝夹鼻眼镜滑动了位置,挤在了两张脸中间。”

她领头穿过花园,塞西尔跟在她后边,乔治在最后头。她以为一场灾难已经避免,但是当他们走进灌木丛时,灾难还是降临了。这本书似乎给人带来的祸患还不够,塞西尔竟然忘了把书带回,因此必须回去拿来,在这样狭窄的小路上,怀着炽热爱情的乔治一定会慌手慌脚地碰着露西。

“不——”露西气喘吁吁地说,乔治第二次深深地吻了她。

在第十五章,一个星期天下午,乔治在网球比赛中打败了露西,在休息期间,塞西尔碰巧读到拉维希小姐写的小说中的一章。这一章描述了一个与乔治在菲埃索莱亲吻露西相似的一个情节。乔治被这个场景的回忆鼓动着又一次发自内心地亲吻了露西。他又给露西提供了一次认清真理、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机会。

四、结语

反复出现的水意象和形成鲜明对比的亲吻场景构成了这部小说中典型的节奏,推动小说不断向前发展,强化了作品发育不良的心灵和自由人文主义的主题,使小说形成一个统一体,同时赋予小说一种类似音乐的美感。

摘要:二十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从七个面分析小说, 节奏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以福斯特的节奏观为理论视角分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贯穿于文章始终的水意象和形成鲜明对比的亲吻场景所构成的典型节奏的运用, 为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的主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节奏

参考文献

[1]Wilde, Alan.Critical Essayson E.M.Forster.Boston:G.K.Hall&Co, 1985.

[2]E.M.福斯特著.杨自俭译.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3]E.M.福斯特著.苏炳文译.小说面面观.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5.

[4]候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

[5]李公昭.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导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篇3

虽然不是每位同学都有这么强悍的动手能力,让自己的窗前风景动起来,但他们只是日复一日地打开窗户,呼吸一口新鲜空气,看着窗外的景色,觉察四季轮换,就已足够的幸福。

有一个留学生跟我说,她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一边看着窗外一边吃早餐,然后整理一下今天要干的事情。

在这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仿佛每一天都更美好了。

明尼苏达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美国建筑系学生Hank Butitta厌倦了一直以来纸上谈兵式的建筑设计,他决定将一些想法付诸实践。于是,他花了3000美金从网上淘来了一辆旧校车,又用了6000美金,15周的时间,在弟弟Vince和摄影师朋友Justin Evidon帮助下将校车改造成了一个宽敞的移动之家。这里客厅、卧室、洗手间、厨房、工作间及储物间一应俱全。改造完毕后,Hank就与好友开始了一场由美国中心出发到西部海岸的毕业之旅。

Juniper 法国蒙彼利埃第三大学 电影学

我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的格勒诺布尔大学城读书,对着的山头是阿尔卑斯山脉的某个山头可能叫saint eynard,我之前有上去过,上面是大农场和原始森林还有一片沼泽地,生活着很多动物,马呀牛呀羊呀……看着窗外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空气特别清新。这个窗前有好多的鸽子,只要放点面包就会过来一大群,我几乎每天都要喂,导致后来这里成为它们的食物站,它们每天早上飞过来啄我的窗叫我起床。

维杰 纽卡斯尔大学

我在纽卡Leazes Terrace宿舍唯一的窗刚好对着小院子。看着院子四季交替,不时还能听到旁边鼎鼎大名St.James球场传来的呼喊声,看着夕阳的余晖带來的赤红晚霞,放空自己发发呆,可能才是我最怀念的事。又是一个为了deadline的不眠夜,看着窗外天边泛起的白光,又天亮了。有趣的是,其实天才黑了不到4个小时。对表一看,时针才指着三点吧。对面的人家,也是像我这样奋斗到夜深?

Tony mak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我觉得我宿舍真是有着伦敦最好的天际线风景,刚搬进宿舍,唯一能让我兴奋的就是风景了,因为楼下烤肉店搞得我房间一股味道...... 由于宿舍里面不能抽烟,所以就会到窗边抽,然後就看着伦敦天气的变化,时常台风下雨也时常晴朗开阔。最有意思的一次大概就是在宿舍看新年倒数的烟花了吧,那天因为外面人太多就没去了,想不到还是可以在宿舍和朋友聊天喝酒然後倒数看烟花。那時候远远看到外面天空炸开的烟花真的很漂亮。其实要是拿望远镜,大本钟伦敦眼圣保罗大教堂塔桥都能看到 。

淼淼 新西兰打工旅行一年

描写风景的作文素材 篇4

熟透了的石榴,有时会炸开了皮,就像小孩子张大了嘴,露出了整齐的牙齿。

树林醒来了,在晨风中梳理了头发,又忙着往脸上擦抹着玫瑰红的朝霞。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是描写小草生命力顽强的诗句。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它教我读懂了生命的宝贵,也教我读懂了生命的顽强!

樱桃花如白云般一笼笼地罩住了寨子。

远处的小树林闪着绿幽幽的光,在微风中轻轻摇响绿叶,像是唱着一支动听的歌。

这棵老榆树,在这无垠的沙海上,它像一个慈祥的老人,高擎着一把绿色的`巨伞,给过往行人挡雨遮阴。

置身枫树林中,那数不尽的红叶就好似栖满枝头的红蝴蝶。

太阳在蓝得发暗的天空中火辣辣地照着;在我们对面的岸上是一片黄橙橙的燕麦田,有些地方长出苦艾来,竟连一根麦穗都不动摇一下。

我喜欢春雨,不光喜欢它换来的雨后春笋的英姿,更喜欢的是:踏进这淡蓝色的烟雨,在这雨季,你为我撑出的一片无雨的天地。

午后的阳光,太强烈了,连秧田里的水,都给蒸得暗地发出微小的声音。

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蓝天。

炎炎的太阳,高悬在世界的当空。红的光如火箭般射到地面,地面着火了,反射出油一般在沸煎的火焰来。蒸腾,窒塞,酷烈,奇闷,简直要使人们底细胞与纤维,由颤抖而炸裂了。

夜,太静了,而且月光又像朦胧的银纱织出的雾一样,在树叶上,廊柱上,藤椅的扶手上,人的脸上,闪现出一种庄严而圣洁的光。海似乎也睡着了,我听到轻柔的浪花拍在沙滩上的微语。

每到春天,红得如火的木棉花,粉得如霞的芍药花,白得如玉的月季花竞相开放。它们有的花蕾满枝,有的含苞初绽,有的昂首怒放。

那些稠密的白杨树叶子,像是一条流水,日日夜夜沙沙沙,沙沙沙,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平静又响亮的流着。

南方的八月间,骄阳似火。中午时分,太阳把树叶都晒得卷缩起来。知了扯着长声聒个不停,给闷热的天气更添上一层烦燥。

清澈的空气使大地广漠无垠,把它无限地扩展开去。一切都在往远方同去,而且在召唤人们也到大地的蓝色边沿上去。

清晨,拉开窗帘、推开窗户。微风吹来,一阵清新、幽香、淡雅的泥土气息迎面而来。

秋后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杉树枝头的芽簇已经颇为肥壮,嫩嫩的,映着天色闪闪发亮,你说春天还会远。

最美的风景600字初中作文素材 篇5

那位平凡的清洁工给予了我心灵的震撼,她们每天都默默无闻,一丝不苟的清理卫生,当人们还在睡梦中,她们就已经开始工作,无论刮风下雨,无论严寒酷暑,她们都一如既往的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她们的身影,虽然她们身份卑微,但她们仍然值得我们去尊敬。她们宁可一人脏换来万家洁,她们是城市的美容师,是城市的守护者,她们是偌大城市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而这些美的行为,美的风景都已不被人们所欣赏,原本的那些简单的、美好的东西渐渐被人所淡忘,人们总认为那些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勇敢行为才是美丽,才是值得赞扬的,其实,一件普通平凡的小事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它们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感觉不到,只是因为缺乏一双观察美的眼睛。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篇6

游米兰名胜,才明白自己的认识出了偏差。意大利城市差不多就是艺术博物馆,中世纪、文艺复兴的艺术品,俯拾皆是。尤其在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的大理石雕像,随随便便丢在街上。意大利政府那年有个统计,一万三千件文物在博物馆或教堂遗失,全欧洲的艺术品盗窃案,百分之八十在意大利。意大利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恰似他们的工作作风,粗心大意。首先,政府不肯出资维护文物,致使三分之二的国宝封存库中不能面世。再者,历代建筑师、艺术家拆东墙补西墙,为新创作而破坏旧文物。比如,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1680),曾给教皇雕制圣彼得大教堂的青铜华盖,铜不够用了,便满不在乎地去扒罗马万神殿的铜屋顶。因此,意大利城市景观,往往由时间与历史层叠交错、沉积而成,凝尘败叶的表层下,有精致与浑厚,这不是铺张跋扈的炫富所能比的。

意大利半岛形如靴子,一脚踏入地中海。米兰位于靴筒上端,再向北开车一小时,就到瑞士。与瑞士交界处有一风景,科莫湖。秋日阳光下,渌渊镜静,可鉴天光云影。远山与天与水,浑然无际。晴光潋滟,众山倒影,花红叶飘,美可入画。十七世纪,意大利为欧洲风景画滥觞之地,艺术家胸中之妙,与眼前云山烟水相映成趣。描绘科莫湖风景,并非模山范水,更需情与境会,大师神来之笔在点染间,自然灵趣,如初曙透纸的黎明之光,隐现于画布之上。

这里是墨索里尼的归宿。“二战”尾声,盟军登陆,日暮途穷的墨索里尼败走科莫湖。也许临终要去个景色怡人的地方,恰巧撞上意大利游击队,他与情妇双双被捕。不审讯,也不过堂,就地正法。两个尸首被头朝下赤条条地吊起来,供国民鞭挞。我看这段纪录片时,颇为死鬼不平。民众肆意侮辱荡在空中的死尸,扔鸡蛋、吐唾沫、撕扯,情状不堪。墨索里尼纵使罪大恶极,也一死百了,犯不上辱尸,这样与罪犯何异?

代表团在意大利只短暂停留,便转赴美国,剩下我和一位同事,两只年轻的“菜鸟”留守米兰公干。日子一天天难熬起来,出国餐费标准是每天十三美元,人多时凑在一起还能将就,两个人就不够吃了。每天睁眼第一件大事,饕餮饭店供应的早点。专拣奶酪等顶时候的“硬食”,强塞下肚去。剩下两顿就难了,十三块只夠吃汉堡包的,上一顿麦当劳,下一顿汉堡王,一个月下来,看饭桌上什么都像包子。那时不兴“全球化”,也不大提“欧洲一体化”,意大利还是“原汁原味”的。电视台不播外语节目,报亭也不卖英文报纸,不懂意大利语等于与世隔绝。既不知意大利发生着什么,也不晓世界有何变化。一到晚上,几个小时不停地按遥控器换电视频道,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可怜的同事视力减退,赖上我换台摧残了他已深度近视的眼睛。后来,发现火车站卖《国际先驱论坛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这是意大利仅有的英文报纸,每份一点五美元。想要心怀祖国放眼世界,就得跑趟火车站,中午少吃一份薯条。

旅行箱里两叠花花绿绿的国际旅行支票越来越薄。那年头,国人没有信用卡,出国只准带“中行旅支”。据说现金怕被盗或自盗,而支票须两人签字才有效。每去银行要等个把小时,不是人多,是意大利人的工作效率让人抓狂。我们一次只敢兑一百美元,所以回忆起来意大利的好时光都是银行里度过的。米兰的大街上三天两头有外国游客被盗,警察束手无策。强盗是未成年的吉卜赛孩子,七八个一群,年龄五到十二岁不等。他们的攻略是,先把你团团围住,个子高一点的伸手到你鼻尖底下喊“行行好”,转移注意力。零点零一秒的一刹那间,无数只小黑手伸进你内外所有口袋,像X光扫描。人群散去,再摸口袋,连个纸头也留不下。意大利接待方有个叫法尔科尼尼的绅士,出身望族,守礼君子,善眉善眼的。一次中国代表团被围攻,他碍于地主身份,自觉颜面尽失,突然失态,面露狰狞,大打出手,乞丐鸟兽四散。

周末最无聊,我与同事打算去威尼斯转转。从米兰乘火车向东走三个半小时,水城位于意大利半岛“高腰靴筒”的后上方。去中央火车站乘车也是一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车站模仿华盛顿联合火车站设计,恰在此时,墨索里尼上台,城市建筑须体现法西斯的宏大气象,结果一九三一年落成时,车站比华盛顿的国会山或白宫都气派。墨索里尼死时,大家咬牙切齿,到了战后,意人态度又暧昧起来。人们对法西斯建筑的磅礴气魄津津乐道,感念墨索里尼时代留下的公共设施。这一点与德国很不同,德国人最忌讳提及希特勒,所有城市小心翼翼地抹掉纳粹的一切痕迹。

车站外表光鲜内部邋遢。候车大厅拥挤杂乱,游子过客往来如梭,买票的长队一眼看不到头,加塞儿情况严重。每个人到售票口都比比画画,动情倾诉着什么。窗口后的售票员表情冷漠,眼神空空呆望前方。意大利人话多,没有哪个民族表达欲如此强烈。一次与意大利人出行,一办公室出十几人开四辆小车首尾相随。每走四十分钟,他们要停下来聚一起喝杯espresso,三个多小时的路走走停停。每次小憩似久别重逢,拥抱亲吻,聊个没完。搞不懂,天天扎在一间办公室里,哪来那么多话说?办公时间也见缝插针,一上午要两次上街喝咖啡,难怪意大利经济不景气。拉丁文化确实与日耳曼文化不一样,德、英、荷、比等国做事严谨,工具理性,社会效率高。拉丁人散漫、放纵,物质上赶不上西北欧,艺术上却更敏感些,有生活情趣。好容易挨到售票口,离发车只剩两分钟。售票员又摆出一副抵御情感垃圾的表情,但我无话,只吭哧出几个现学现卖的意大利单词:两张、威尼斯、二等票。

nlc202309031513

一上火车,发现对面坐一位中国人。那时去意大利的东方人差不多都是日本人,火车上碰到中国人的概率接近撞上外星人。他显然也好奇,几次欲言又止。最后终于问:“你们是从中国来吗?”脸上欢快起来,一个劲儿地问:“为什么来意大利?”“待多久?”“要去哪里?”自我介绍在维罗纳(Verona)开餐馆,来意大利二十年了。谈兴不久便松懈了,海内未必存知己。火车驶抵维罗纳,我们握手告别。他却拉住我们的手不放,坚持一起下车:“看看维罗纳吧,很美的,有圆形剧场,罗密欧、朱丽叶的故居,还有我的餐馆,我请客。”

一七八六年歌德来维罗纳探古寻幽,拾级而上剧场的顶层,感慨不已:别的地方看演出,观众站在凳子上、木桶上,或手推车横担一条木板站上去,有的干脆爬上屋顶,乱七八糟的;这里不同,伟大的建筑师设计了火山口式的观众席,每人无论身在何处,一览舞台无余;剧场无需装饰,由观众入席装点,一盘散沙的民众,被剧场空间形塑成庄严的集会,空间格局让观众凝聚为有机整体,一种超然精神降临了,感染每个角落;如今剧场已成古迹,空无一人,魅力尽失,连壮观也谈不上(J. W. von Geothe, Italian Journey in Selected Work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2, pp.420-421)。想必歌德心系德意志文化的统一,才感发不胜今昔之慨。他转到剧场墙外,看维罗纳人正在赛球,场面涣散凡庸。歌德纳闷为何不把剧场重新利用起来呢?果然,一百多年后,圆形剧场重新启用,自一九一三年起举办一年一度的歌剧节,意大利歌剧因维罗纳而享誉世界。

维罗纳最后一景,是好客的中餐馆。餐馆外表堂皇,餐具、桌布摆成宴会的排场。一进厨房,却不免咂舌,寒碜的后厨与朱漆大柱的厅堂很不搭调,意大利中餐馆大多是里外两张皮。老板娘端上一盆油光腻亮的蛋炒饭,量够十人一席的,周围摆上几盘炒菜。厨艺说不上高明,大葱瓣蒜,家常便饭,吃起来却如天厨仙供。一个月的汉堡肠胃,这顿饭别提多解馋了。老板夫妇不善言辞,静静对面坐着,看我们狼吞虎咽、长汗直流,面露满意之色。相聚之缘只出自同胞情分,没有其他考量,他们沧桑的眼睛里有泉水般的纯净。这对夫妇是浙江青田人,意大利大部分华侨都是同乡。不知何故青田人遍布罗曼拉丁语国家(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等),却鲜见于日耳曼语国家(德、奥、荷、比、卢、美、英等国多为福建、广东人)。

歌德曾说,游罗马需要大量知识储备。他带着朝圣欧洲文明发源地的敬畏,访问罗马,感慨地说:“进入罗马城那一刻,我仿佛浴火重生,一生所学历史知识,在这里亲见,整个世界史与这个城市相关;我既可随恺撒远征幼发拉底,也能隐遁罗马神圣大道(Via Sacra),静候王者凯旋(Geothe, p.523,530)。然如今一队队游客欢天喜地,来往穿梭于古竞技场、梵蒂冈和西班牙台阶之间,却不过是盲目赶时髦的“到此一游”。罗马与一般旅游城市不同,这里文化与历史的沉积太厚重,伊特拉斯坎人、希腊人、罗马人、西哥特人、蛮族、高卢人,攻城略地,同一城基上不断摧毁、修建,再焚毁、再重建。新罗马與古罗马之间难分难解,在新、旧城分界的草蛇灰线之间,琼楼金殿连接颓垣废柱,新名胜覆盖旧遗迹。绚丽的巴洛克豪宅,曾征用古罗马的砖瓦泥墙;罗马风格的神殿,却让古埃及石柱支撑希腊风格的屋檐。你不会觉得建筑风格混乱,建筑师把不同的时代组织起来,每一座纪念碑或一所邮局、一个火车站,都不容置疑地标示着时间的进程,古代、中世纪与现代在这里浑然一体。

古罗马废墟上,一个在放学回家路上贪玩的男孩,捡起一块公元前二世纪的古希腊残砖,投向一只灰白杂色的信鸽。罗马人的现代生活与古代世界从未阻隔,时间演进与历史嬗变是渐进和连续的。温煦夕阳的光晕里,城市空间、历史时间与思古幽情交汇,无意间,就领悟到一个文明的生生不息与勃勃生机。然而,意大利入欧盟后再访罗马,已找不到这种感觉了。一个夏始春余的明媚下午,故地重游,却见大竞技场和古罗马废墟被栅栏围了起来,入口处设了票房,白铁牌上标明门票十欧元。意大利里拉已成纪念币,加入欧元区后什么都贵起来,意大利人喝咖啡也要算计了。栅栏里到处是东穿西走的旅行团,古废墟更像杂叠堆垛的文物陈列。游客挤挤挨挨,只能随人潮流动,不知置身何处。当地居民肯定不会再来,“旧城”已成为文物,只供游人观赏。铁栅栏剥夺了古罗马遗址的现代生活,城市空间的连续性被分割,历史时间断裂了。古罗马不再是新罗马的有机部分,而升格为世界文化遗产,高卧于博物馆之中。这是城市的幸运,还是罗马人的悲哀?

到罗马,一定得去梵蒂冈,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里曾是敏感地带。梵蒂冈与中国没有外交关系,去参观有违“外事纪律”,虽不算大错误,也还蛮纠结的。代表团成员每人都想去看看,又怕被打小报告,只好订攻守同盟,去了不准拍照,回国不许说出去。梵蒂冈号称国家,怎么看都名不副实,充其量是个机关大院吧。把守“国境线”的门卫,穿着稀奇古怪的十六世纪瑞士雇佣兵制服,好像刚从歌剧院舞台上跑过来,没来得及卸妆。进梵蒂冈免签,圣彼得大教堂是开放的,但大院内须有组织地参观,怕影响办公。圣彼得大教堂的辉煌,让你目瞪口呆。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的教堂,面积可谓“广袤”,能容纳六七万人同时做弥撒。无数根大理石柱,高高顶起巨大的穹顶。援梯爬上穹顶内环平台俯视大厅,游客小如蝼蚁。圣彼得的宝座统摄整个内部空间,不像其他教堂供奉一个大十字架或耶稣受难像。三束阳光静静地从宝座后照射过来,静若太古,信徒们往往不由自主跪在光影里,双手伸向苍穹:主啊,带我去吧!这是文艺复兴大师的杰作,米开朗琪罗、布拉曼特、卡洛·马泰尔、贝尼尼设计的建筑极品,让宗教情感在这里升华。

意大利虽为最虔诚的天主教国家,却未必以首都有教会圣地而感自豪。这个国家的近代史上,对教皇国很不友好。拿破仑一世王朝覆灭后,意大利民族意识渐趋高涨。民族统一的漫漫长路上,意大利人视教皇国为死敌。盘踞罗马的教皇与法国、奥地利勾结,一起镇压民族主义者。一八七零年,意大利王国最终对教皇宣战,攻占罗马,教皇庇护九世躲进梵蒂冈自闭成囚,千年教皇国寿终正寝。一九二九年,意大利国王派总理墨索里尼与教皇签署《拉特兰条约》,承认梵蒂冈城有完整主权,但立国的条件是,永不许教皇兼神权与世俗权力于一身。尽管从一五二三年起到约翰·保罗二世之前,所有教皇都是意大利人,但意天主教徒未必拿他们当自家人。

nlc202309031513

我两次碰上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一次他在教堂外大阳台上向朝圣者祝福,一次他乘敞篷车到圣彼得广场布道。圣彼得广场有八万多平方米,两个半圆形恢弘的长廊,拱卫着教堂大门。每侧弧廊由二百八十四根大理石柱支撑,中间有大喷泉簇拥着四十一米高的埃及方尖碑,保罗二世就在这里险些遇刺身亡。一九八一年,他也是乘敞篷车布道,刺客从人群中近距离射击,命中四枪,一枪射到腹部要害,他仍奇迹般生还。康复后,保罗非但没有减少露面频率,反而更积极活动,保安措施并不加强。这位教皇很传奇,说他改变世界格局也不为过。尽管《拉特兰条约》不许教皇干预俗界政务,保罗仍我行我素,翻云覆雨,底定乾坤。他本是一位波兰天主教堂的普通神父,一直积极投身反政府的秘密活动。四十四岁那年升任波兰克拉科夫大主教,也上了克格勃的黑名单。一九七八年被选为教皇,坐镇梵蒂冈。克格勃頭子安德罗波夫(后任苏共总书记),认定保罗当选是北约颠覆苏联的阴谋。果然,加冕一年后,教皇回访故乡,登高一呼,数百万波兰人闻风景从,波共舆论失控,保罗剑指格但斯克大罢工,号召同胞起来造反。次年,团结工会成立。

克格勃坐不住了,命令保加利亚情报部门刺杀教皇。保国特工大概看“零零七”太多了,行动计划像间谍片的剧本:雇一名土耳其职业杀手狙击,枪响后,一保加利亚特工引爆小型炸弹,制造骚乱,罗马特务再趁乱接应杀手躲进保加利亚使馆。计划看似天衣无缝,问题是刺杀不同于拍电影。杀手连射多枪也没致命,策应人一听枪响慌不择路,忘了引爆,径自逃命。广场非但没乱,只两个窈窕修女就连挠带扯制服了杀手,克格勃把“零零七”恶搞成闹剧了。保罗大难不死,坚信自己神人共佑,万打不倒,更不顾福祸毁誉,大搞和平演变。一九八三和一九八七年,他两度重访波兰,与团结工会暗通款曲,与里根政府缔结“神圣联盟”;分布在东欧各国的教会网络,秘密为他收集情报,梵蒂冈与中央情报局资源共享,一起资助地下异议组织,私下提供间谍设备(Carl Bernstein, “The Holy Alliance: Ronald Regan and John Paul II”, Time, 24 Feburary, 1992)。

毕竟保罗地下工作经验丰富,把传福音导演成《谍影重重》,以梵蒂冈的软实力联结美利坚的硬实力,终于在苏联帝国大厦的根基上撬开一条裂隙。一九八九年波共垮台,团结工会执政,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西方领导人表彰教皇的汗马功劳,他自谦道:“这棵大树早已枯朽,我只轻轻一摇,烂苹果就掉下来了。”(引自Carl Bernstein and Marco Politi, His Holiness,New York: Doubleday, 1996,p.356)保罗二世让梵蒂冈声威大震,近代以来,它原只是天主教会内部科层的顶尖,常与世俗权力博弈征战,并不总占上风,胜败荣辱无定。但冷战两阵营的大对决,却让梵蒂冈攀升到道德制高点。

住大吃小——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篇7

当然,住五星级超过了我的经济能力,但选一家可心的客栈却不是难事。住大吃小,也是我的旅行原则,尽可能住好点,吃小吃,也就相当舒适了。在住上,我不愿省太多的钱。因为,我知道,住地是可以为旅行加很多分的,这个加分绝对不能省。

客栈中的旅行,相当有趣

某年去厦门,之前,我一直很关注一家叫鹭江饭店的酒店,它的位置太好,在鼓浪屿对面,老房子,而且有老式转角阳台,视野非常开阔,我查了一下房价,虽说有点高,但是可控,我和另一位友人分摊房费,就不显价了。我订了一间转角阳台房,正对鼓浪屿。果然,那家饭店没让我失望,海景一流,早餐一流,很老牌的服务,房间里提供茶具,在鼓浪屿人头攒动,里面的客栈人满为患时,这里永远很安静。我到处走累了,回到这里,就是闹中取静的天堂,鼓浪屿的馅饼,叶氏麻兹,各色小吃,一溜排开,泡一壶茶,鼓浪屿红房屋顶,海面上的渡船,开空飞机划过天际,一切都是恰到好处的惬意,某天黄昏,我泡了一碗方便面,天开始暗下来,黄昏将黑时,海面上升起了一层雾气,方便面也显得特别好吃。隔壁几步路就是全国有名的唯一一家海景必胜客,真的是一线海景,在10点钟人少的时候,进去点杯咖啡喝,倒是相当豪华的享受。

很久以前,曾看过一本书叫《情调客栈》,书倒是一般,但给了我一种灵感,我开始对客栈感兴趣,对住的挑剔度远远超过吃。出门旅行之前,我很多的精力就是放在选一间可心的客栈上。这个住地尽可能看得见风景。

记得曾经去深圳出差的时候,偶然采访了一位非常有特点的客座教授,生活方式相当个性化,她经常在广西、贵州、云南一带采风,选可心的客栈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深入到当地。她跟我讲重庆醅陵附近乌江上的客栈,建在滚滚江水之上,下雨天,背面的是陡峭的青石板路,这边是不尽江水滚滚而来,坐在窗边,万古思绪奔涌而出……

客栈,某种意义上就是旅途的一道风景

昨晚,偶然看到一部英国老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相當理解那位女人,进房间那一刻,推开窗,没有看到想要的风景,那种失望,让旅行大打折扣。于是,我订房的第一句是:窗外可以看到风景吗?

(摘自《旅游世界·旅友》)

上一篇:龙滩煤矿洗煤厂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结下一篇:爱祖国爱家乡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