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保证负责人(精选7篇)
质量保证负责人 篇1
质量负责人质量职责:
企业质量负责人应当由高层管理人员担任
质量负责人不得兼职质量管理负责人,保证质量管理领导岗位层级的分布和职责的落实
• 企业质量负责人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执业药师资格和3年以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工作经历,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具备正确判断和保障实施的能力。
组织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
全面负责药品质量管理工作,独立履行职责 在企业内部对药品质量管理具有裁决权。
在企业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分管质量管理工作,带领企业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并贯彻 执行《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落实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
负责药品经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检查,对企业经营的质量问题进行处理,有效实施质量一票否决权。
组织制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指导、监督文件的执行; 负责对供货单位和购货单位的合法性、购进药品的合法性以及供货单位销售人员、购货单位采购人员的合法资格进行审核,并根据审核内容的变化进行动态管理;
对企业执行GSP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中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负责指导设定计算机系统质量控制功能;
负责计算机系统操作权限的审核和质量管理基础数据的建立及更新; 组织验证、校准相关设施设备;
负责协助总经理做好质量管理机构的组织完善和人员配备 指导质量管理机构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质量保证负责人 篇2
1.1 委托代理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发生契约关系的当事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以及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问题。在社会生产力低的情况下, 人们的生产劳动等一系列经济活动处于粗放式、无组织、零散的个体行为, 即使努力工作其最终所得的报酬也不足以满足其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在这种生产力发展程度下, 社会化生产分工还没有开始, 缺乏较为稳定完善的代理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以及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化, 委托代理领域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方面出现了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的商人, 但由于其能力、精力和专业化知识的贫乏而无法实现良好财产经营管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批专业化程度高以及能力和精力充沛的职业经理人, 他们能够有效的行使所有者授予其财产经营管理的权利。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下的两权分离为委托代理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伴随委托代理关系而来的是所有者期望公司财富最大化与管理者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为了缓解二者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利益矛盾和冲突, 公司所有者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对管理者进行激励和约束。[1]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对有关事件的信息掌握程度不同。交易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充分或可靠, 而另一方掌握的信息较少或可靠度不高, 便形成了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掌握充分、可靠信息的一方会向掌握信息少或可靠度低的一方通过其可靠充分信息的出售而在市场中获益。掌握信息较少或者可靠度低的一方也会主动向掌握信息充分且可靠的一方购买信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当事人都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根据其不对称发生的时间, 可以将信息不对称划分为事前信息不对称和事后信息不对称, 前者主要发生在交易双方达成协议之前, 而后者往往出现在协议签订后。逆向选择是由于在交易中掌握充分且准确信息的当事人隐藏了信息, 而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中掌握信息充分且准确信息的当事人隐藏了行动。
1.2 基于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
为了有效缓解现代产权制度下所有者与管理者由于委托代理关系而在利益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所有者必然采用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措施。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下, 一方面, 大股东委托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公司, 形成了大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另一方面, 大股东为了监督高管对自己投入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 委托专业能力强的财务负责人监督和制约公司其他高管资本使用情况, 这样又形成了大股东与财务负责人的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在这两层代理关系中, 财务负责人和企业其他高管同属于代理人地位增强了其为自我利益最大化而合谋损害委托人利益的动机。
信息不对称常会给委托代理活动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股东无法准确评价财务负责人的工作实效, 导致财务负责人出现逆向选择行为, 危害公司利益。盈余信息是企业相关决策者关注的焦点, 财务负责人在会计信息生成和报表披露中又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财务负责人和企业其他高管为了在公司站稳脚跟、稳固职位而避免被更换的风险等一致的私人利益, 有可能共谋对企业的盈余信息进行管理甚至操控。利用现有财务会计制度在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处理方法的灵活性, 同时借助职位优势对财务报告信息进行加工和粉饰。另一方面, 股东面临证监会等监管部门以盈余为考核指标的监管和被兼并的市场竞争压力。为了保住“上市公司”这个稀缺资源, 大股东也有在一定程度上默许管理层和财务负责人合谋盈余管理的动机。
2 基于高阶管理理论的分析
2.1 高阶管理理论
高阶管理理论最早是由Hambrick等于1984年提出的。这一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将高层管理者特征、企业绩效和企业战略选择三个变量统一于整个高阶管理理论框架当中, 准确地分析出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认知模式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作用, 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管理活动的可持续发展。高层管理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可以更好地解释和分析企业的管理行为, 预测其经营管理的最终发展方向。相比于其他研究派别的理论, 高阶管理理论的预测能力更强, 预测结果更为准确。其研究结果对企业的决策行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2 基于高阶管理理论的分析
国内外已有的文献主要是把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等作为企业高管团队, 视为一个整体对其与企业多元化、企业过度投资行为、高管离职、财务重述等方面进行研究。然而, 任何高管团队都不可能是匀质的, 由于不同公司治理环境下管理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薪酬激励机制以及任期等方面存在异质性, 各管理成员都会或多或少地参与到管理和决策当中, 对企业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加强企业管理决策研究对于科学指导企业的战略决策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阶管理理论为本文财务负责人性别、年龄、学历、任期四个方面背景特征对盈余信息质量影响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财务负责人作为企业生成财务报告工作中的直接领导者以及自身所具有的财务特长优势, 对企业高层做出各项战略方案提供财务方面的专业化支持。财务负责人在面临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有选择性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做出选择时, 不同性别的财务负责人对决策所面临风险反应的差异性可能会影响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负责人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 高学历的财务负责人接受新事物和新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强。目前, 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财务负责人市场, 财务负责人在选拔和任用上主要是通过“内部产生”和“外部聘用”两种方式。两种聘用方式下产生的财务负责人都会面临着和企业其他高管一起履行大股东相关受托责任的现实。财务负责人是否会为了保住职位与处于同样境地的其他高管一起合谋进行盈余管理, 进而影响企业盈余信息质量, 有待于本文进一步的研究。
3 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
3.1 激励理论
管理学激励理论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 要求运用各种有效方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站在管理学激励理论的角度, 系统地研究了薪酬福利分配公平性、合理性、公正性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公平理论认为, 员工在取得一定成绩并得到相应回报后, 其不仅关心其所得报酬的绝对量, 还关注其所得的相对量。员工会把自己在工作中的付出与自己所得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在自己获得的“补偿” (包括薪酬、工作环境及获得的重用等) 和自己的“投入” (受教育程度、个人努力、工作时间等) 的比值与自己同等水平的个体获得补偿与投入的比值之间进行比较。纵向比较, 即把本人过去和现在的报酬与工作努力程度比较。
3.2 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
本文借鉴管理学激励理论, 主要吸收“公平理论”的研究成果, 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合理性、有效性, 进而发现财务负责人的薪酬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负责人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 作为公司高管中的一员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但当我国财务负责人将自己的薪酬与处于同样地位的公司其他高管、同行业其他公司高管、自己的付出相比较会发现差距依然较大, 这就会使得同样作为公司高管的财务负责人产生不公平的心理, 进而也可能影响到财务报告质量。正是上述现象的存在, 我国上市公司已经逐步建立了对上市公司财务负责人的薪酬激励机制: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奖励年薪, 其中基本年薪只是财务负责人薪酬总额中较少的一部分。从理论上讲, 薪酬激励可能促使财务负责人追求公司长期发展而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盈余信息。我国目前薪酬激励机制以净利润和股票价格这两种盈余指标为衡量基础。盈余包括了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两个方面, 二者在反应盈余持续性方面有显著的区别。如果薪酬激励机制中没有有效的区分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以及应计项目和经营现金流对盈余持续性和可靠性的差异, 仅仅把盈余总额作为单纯的薪酬考量标准, 有可能引发财务负责人为了自我薪酬最大化而盈余管理甚至盈余操控的可能性。由此可见, 对财务负责人的薪酬激励是把“双刃剑”。薪酬激励制度不合理可能会导致财务负责人为了获得高薪而操控盈余, 进而降低盈余信息质量;薪酬激励不到位也可能会影响财务负责人提供高质量盈余信息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Ross, S.The economic theory of agency:The principal’s proble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3, 63:134-139.
[2]Hambrick D C, Mason P A.Upper echelons: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managers[J].Academy Management Review, 1984, 9 (2) :193-206.
质量保证负责人 篇3
1.问:教育部在防止学校“有毒”塑胶跑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最近多个地方出现校园“毒跑道”事件,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我们再次强调,各地要按照学生健康第一的原则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置这类事件。要坚持属地管理,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从保护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角度,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确保学校师生健康,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去年“毒跑道”事件出现后,教育部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毒跑道”事件发生初始,及时指导相关省(市)教育部门和学校采取有效措施,要求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回应社会关注,对有质疑的场地设施要立即暂停使用,并请专业机构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整改。2015年4月,专门印发《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特别强调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产品和质量标准选购体育器材设施,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要求供应商提供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安全检测及评估报告。应当建立体育器材设施与场地安全台账制度,记录采购负责人、采购时执行的标准、使用年限、安装验收、定期检查及维护情况。2015年底商国家标准委,请其梳理塑胶跑道标准建立和执行情况,进一步推动标准的完善和落实。今年以来,又多次和体育总局、环保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部门协商完善塑胶跑道标准有关事宜。前不久会同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开展了包括塑胶跑道在内的基础教育装备产品质量专项检查行动,要求对塑胶跑道生产、采购、施工、验收等环节进行检查。6月21日,再次会同环保部、住建部、体育总局和国家标准委等部门研究标准制定等有关问题。
2.问:针对当前媒体曝光的“毒跑道”种种问题,教育部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答:我们要求各地教育部门立即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经过环保、质监等权威机构检验确认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塑胶跑道,要立即进行铲除,并妥善安排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二是利用暑假期间,邀请环保、质检等部门专业机构对近期新建的塑胶跑道进行一次检测和排查,并对其招标过程及相关合同进行审查,根据排查结果进行分类整改。三是立即叫停在建和拟建的塑胶跑道的继续施工,重新对其招标过程及相关合同进行审查,进一步明确质量与安全要求,在确保施工质量万无一失的基础上方可继续施工。
近期,教育部还将联合环保部等部门召开“合成材料跑道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校园合成材料跑道的排查和整治工作。
3.问:教育部将如何治理“毒跑道”?
质量保证负责人 篇4
1.1 为加强企业管理,确保质量方针和目标得到贯彻落实,进一步强化食品生产企 业的食品质量安全,根据《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食品安全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1.1.1 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是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1.1.2 企业设置质量负责人[由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任命],全面负责食品质量安全,对本企业的产品质量负总责。
1.1.3 企业负责食品添加剂采购、验收和生产配料的人员为直接责任人。
1.1.4 企业设立具有独立行使权力的质量检验部门,具备必备的出厂检验设备、相应 的检验资格和能力。
1.1.5 全面开展质量管理,坚持从源头抓起,严格按照产品标准要求组织生产,确保产 品质量符合要求。
1.1.6 产品出厂实行强制检验制度。企业的产品必须经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并由质量 主管签发出厂通知后方可出厂销售。同时做好产品的检验台帐和销售记录。产品标识标 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1.1.7 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必须持续保持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各项条件,“QS”标志使用正确。
1.1.8 凡是企业开展的各项生产活动,都必须符合本质量管理制度。原辅材料采购要求
2.1 原辅料采购应制定采购计划,并与销售单位签定采购合同,明确原辅料的质量要 求。
2.2 原辅料的采购验收应采取自检与索证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做好验收、入库的各种 手续。
2.3 采购的原辅料应符合该种原辅料的质量、卫生标准。生产过程控制要求
3.1 食品生产加工工艺流程应当科学合理,并制定生产工艺操作规程。
3.2 严禁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超量或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严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非 食用性原料进行生产,严禁使用国家禁止使用或明令淘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3.3 质检部门应加强对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检测,随时掌握关键控制点的质量状况,对 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情况及其它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现象应及时向质量负责人汇 报。
3.4 生产过程的各项原始记录(包括工艺规程中各个关键环节的检查记录)应妥为保 存,保存期至少为两年。产品质量检验要求
4.1 质检部门
4.1.1 企业设立具有独立行使职权的质检机构,负责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
4.1.2 质检部门必须具备检验工作所需要的检验设施和仪器设备,并定期检定。
4.1.3 从事检验工作的人员必须有检验资格。
4.1.4 质检部门制定产品质量检验制度,严格按照产品标准和国家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产品出厂检验。
4.1.5 质检部门积极配合质量负责人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定期组织人员进行业务技术 学习和培训。
4.1.6 质检部门对产品质量有否决权。
4.1.7 每年参加至少一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产品出厂检验比对试验。
4.2 检验人员
4.2.1 必须经专业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检验工作。
4.2.2 能坚持原则,忠于职守,独立不受干扰行使产品质量判断。
4.2.3 具有能够按照质量管理要求做好检验记录、提出书面报告及建议的能力。
4.2.4 产品检验台帐应填写完整,检验原始记录齐全,并应妥善保管,以备核查。
4.3 产品检验
4.3.1 同一班次,同一品种,同一次投料的产品规定为一个生产批次。
4.3.2 每批产品应严格按照抽样规则进行抽样,经检验合格后出具合格检验报告。
4.3.3 不合格产品不允许出厂销售。质量问题应急处理机制
5.1 企业制定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成立以企业法定代表人、质量负责人、技术人员等参加的应急处理小组。
5.2 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并向有关部门汇报。
5.3 产品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
5.4 必要时走访用户,实施召回。其他要求
6.1 用于食品包装的材料必须清洁,对食品无污染。食品的包装和标签必须符合相应 的规定和要求。
质量负责人岗位职责 篇5
在主任的领导下,负责对检验、测试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定期向主任和技术负责人报告测试工作质量情况。
1、主持制定质量目标负责质量事故的处理,制定质量政策及管理办法;
2、检查各类人员的检测试验质量,工作质量;
3、负责质量管理手册的贯彻执行;
4、负责试验室安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落实;
5、负责仪器、设备的周期计量检定工作;
6、负责审核试验检测报告;
浅谈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 篇6
近些年来,某些单位部门对工程质量问题没有给与足够重视,从而引发了很多恶性工程质量事故,该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为了使工程的质量得到强有力的保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取得了显著效果。负责项目工程的法定代表人、行政领导责任人以及负责勘察设计与施工、监理等工作的单位法定代表人应该物尽其职,并且要对自身经手的工程质量负责到底,将终身负责制落实到实处。如果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不管负责人当前在何处任职、担任何种职务,都要对其进行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追究论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行政法规中作出了如下规定:“当发现施工、建设、设计、勘察、工程监理等单位在工作期间存在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相关规定的行为,并且造成了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不管负责该项目的相关负责人是否存在因退休、调动工作等原因已经离开该单位,都要对其追究法律责任,依法办事”。
2 质量终身责任制对工程实施的重要意义
打造品质优良的工程建筑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质量终身责任制的实施可以进一步规范工程行业的实施管理,为工程建筑的优良品质提供保障,质量终身责任制是工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2.1保障工程质量优良
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可以有效的制约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等工程相关部门的行为,它是以法律作为保障的,工程项目相关负责人在以法律为准绳的前提下会对工程的质量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项目竣工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工程项目相关负责人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各级单位部门在法律的约束下各司其职,为工程建筑的优良品质提供保障。
2.2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在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将责任机制进行明确的划分,不管是工程项目总负责人还是普通施工人员都应该认清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应该担负的质量责任。在工程项目出现质量问题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彼此推卸责任的恶劣现象,将质量责任明确到部门、个人,以此来确保工程的质量以及工程的建设进度。工程项目负责人员在质量终身责任制的制约下会自觉遵守质量的管理规章制度,确保自身所负责范围内工作的质量,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3 文明施工,为项目工程提供安全保障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文明施工、保障工程安全的原则。将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实到实处,规避那些能够影响施工质量的安全问题,并且可以减少只为追求工程进度不按施工相关操作规程或施工规范进行工程作业导致施工事故、引发安全隐患现象的发生。文明施工,为项目工程提供安全保障。
2.4 工程项目的管理体系得到了完善
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机构中项目经理是工程项目的总负责人,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总负责人无法准确把握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进而导致工程项目的造价成本超出预支、工程进度延期、工程质量出现纰漏,将工程项目的质量终身责任制应用于工程建设当中,项目管理人员在此基础上可以明确对工程质量管理的控制方向,进一步完善项目质量的监督体系,以此来完善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体系。
2.5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工程建筑行业对其具有重要影响,每年都会有因质量问题酿成悲剧现象的发生,将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实到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具有重要意义。质量终身责任制的落实可以有效防止企业因降低成本偷工减料现象的发生,为工程建筑的优良品质提供保障,为企业赢得良好的信誉,以此来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 如何将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实到工程项目的管理当中
3.1将基建程序落实到实处,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为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的实施提供保障
工程项目中存在立项程序不科学、随领导意志而定等问题,往往是“会议一开、任务一下、立即上马”的问题工程、首长工程、政府工程,工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只能依照上级指令办事施工,工程的监理部门形同虚设,无法将监理工作落实到实处。监理工作负责单位即使严把质量关并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建议也被工程建设实施方视为阻碍工程施工的绊脚石。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设计单位为了赶设计进度常常是一边进行图纸设计一边进行工程施工,施工单位为了赶施工进度往往是从开始工程施工到主体结束都未制定合理科学的工程建设合同,直到工程竣工甲方单位都未见批复,在这种情况下监理单位监理工作的落实更是难以落实。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在开展某一工程项目之前,应该对其进行项目的相关论证,对其进行深入严谨的可行性研究,由专家进行评审,从中选择出经济实用的方案在对其进行立项报批,对设计方案进行全面比较,确立设计方案并将工程设计进行委托处理。确保工程设计地质等相关报告齐全、施工工程的建设合同完善、基槽开挖后更要将质监和监理工作委托于监理部门,将基建程序落实到实处,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为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的实施提供保障。
3.2工程建设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工程发包与承包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为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的落实奠定基础
《健筑法》行政法规中作出了如下规定:建筑工程在进行承包、发包招、投标活动过程中,应该秉持公正、公开、平等竞争的基础原则,对承包单位进行全面比较择优选择。在建设工程发包过程中,发包单位及负责相关工作的人员都不可以收受任何回扣、贿赂或是其他好处。发包单位应该依法办事,以正规程序进行工程招标,承包单位按正当手段进行竞标,由发包单位将建筑工程发包给中标的承包单位。虽然《建筑法》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承发包、招投标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开展的招投标活动中仍有一些行为有待规范,在招投标过程中常常出现为谋取自身利益透露标底的不正之风;此外存在竞标、议标比例偏大的现象,将开展公正、公开、公平竞争招标活动流于形式。如今一部分施工企业摒弃了经营型模式,转变成了管理型模式,这一转变导致了小企业无任务、大企业无队伍局面的产生。在工程建筑市场中,大企业具备较好的技术和装备,凭借这些显著优势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将工程承包下来后为保障工程的运营顺利他们会寻找协作伙伴,其中一些合作伙伴为小企业整建制的配备输送,称之为“联营”、“挂靠”,此外还有一些小企业中的一个队(班组 ) 输送,称其为“外包”,企业还会收罗一些社会闲散工匠供自身自由支配,称之为“使用民工”。有的企业也会将工程建设的任务进行划分,并将其分包给某些社会作头或相关企业,这些工人一般具备的技术素质较低、操作不太规范、质量意识薄弱、工程队伍的管理较为复杂,承包企业在工程管理上存在问题较多,工程质量难以得到可靠保证。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常常以标外降价、招投标压价的方式来增强自身竞争优势,承包商投标成功后及时加强了自身管理仍无利可图,此时他们常常会采取偷工减料的违法途径来牟取自身利益,通过降低砂浆的强度、降低基础垫层混凝土的标号、降低房屋的层高等形式达到盈利的目的,在材料选取时以次充好甚至出现擅自变更设计的现象,其施工质量问题严重。在工程招投标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指定合理的中标价,使承包企业在公平、公开、公正、科学、合理的氛围下进行招投标,将《建筑法》等工程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到实处,规范承发包的市场体系,工程发包与承包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为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的落实奠定基础。
3.3 将工程建设的监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 篇7
答: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 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总结实验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服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根据其年龄特点,小学重点可以放在学习和自我方面,初中重点放在自我和人际关系方面,高中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和生活及社会适应方面。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意志,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工作步骤是什么?
答: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在具有较全面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技能以及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上有显著提高。
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要抓好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学校,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工作。
暂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农村和边远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中小学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问:如何有效地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答: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活动之中。各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最佳的途径和方法。要讲求实效,把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地中小学校要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更为可行和常用的一条途径。所有教师都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良好的意志、性格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中也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要开设心理咨询室,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沟通,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对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谈话法、咨询面谈、建立心理档案、角色扮演、班级、小组讨论等。
问:如何确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高等学校的心理学专业和教育学专业要积极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范院校要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以帮助师范学生和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各地应广泛开展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特别是专职教师的培训。教育部将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教师培训用书,并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骨干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培训内容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培训方式可以采用自学、业余学习、集中培训、脱产培训和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等形式。
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各地在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密切联系,既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在现实教育中,要注意二者相辅相成,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各地应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统一称为“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规范化。
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读本或相关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本指导纲要的统一要求进行。自2002年秋季开学起,凡进入中小学的自助读本或相关教育材料必须按有关规定,经教育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
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 (或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对心理咨询或辅导人员要提出明确要求。要严格遵循保密原则,谨慎使用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如测谎仪、CT脑电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