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原著学习体会(共13篇)
英语原著学习体会 篇1
小学生英语阅读应该注意的具体事项
——英语原著读写指导
近年来,一直困惑着我的就是,如何在小学开展阅读教学,在学生词汇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特别是阅读英语原版绘本,如何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
这些年,随着教材的改革,文本阅读,现在的语篇阅读,也就成为了小学英语教学又一个热点。然而,当我多次走进这些课堂,我更困惑:为什么好好的文章,被瓜分成一块块来教呀?即使是整篇文章来教学,可是,一节阅读课中,只听到老师在分析,学生在听,缺少了英语思维活动,更别提语言运用技能的培养,更有甚者,居然老师不断地进行增加阅读材料,然后进行分析,就叫阅读课。
这次的继续教育,认真学了李振来老师的课例,我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看李老师的课例,想自己的问题。李老师的课例中,给我几个提示:
1. 选材很重要,尤其对于阅读材料的选取。只有学生有兴趣的材料,才能进行方法的指导。2. 阅读课导向很重要,老师不知道如何入手,我们必须依托课例,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阅读课教学模式。3. 网络资源丰富阅读课,尤其是拓展阅读课。
英语原著学习体会 篇2
英语短文的长度不断增加,难度系数不断增加,对学生阅读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有这些都说明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延伸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课外原版英文名著的阅读活动,将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产生极大影响。文学修养是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体现。文学名著是前人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精神创造都汇集于此。通过课外读书活动,我们希望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了解人类文化,成为融中西方文化为一身、具有良好修养的一代新人。
由此看来,学习和阅读英文原著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是一门必修课,英语原著是提高英语能力的途径,它不仅有利于中西文文化的融洽交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能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更注重英语原著学习,能够给他们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各种能力及素养都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培养。
二、英语原著的特点
英文原著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生活方式及民族风情等,让我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新思路,从而培养起英语思维的能力。不同的作者多样写作风格及风格迥异的写作手法都将带给学生更多借鉴及影响,提升文化素养,提高英语能力。
三、英语阅读原著的选择
(一)原著题材的选择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先从中短篇入手,推荐18世纪以来的作品。太早的像莎翁的作品难度稍高,词汇和文化背景都不好理解。马克·吐温的经典中短篇较好,另外《了不起的盖茨比》和《老人与海》文章长度适宜。对戏剧感兴趣的话,还可以看看剧本,王尔德、萧伯纳、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姆斯的戏剧都是经典之作。此外,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语言流畅,文字简单,比较适宜。书虫系列也是可以选择的类别。
(二)原著的研读方法
1. 阅读适合自己水平的作品
根据上面的阐述,古典作品难读现代作品易读这样的思想观念是不正确的。无论古典还是现代、言情还是神话,阅读的驱动力主要还是兴趣和成就感。前者依赖于个人的口味,而后者则与小说的正确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要保证良好的阅读效果,不同级别的英语学习者就需要阅读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文学作品,太难和太易都不能激发学习的动感。
2. 思维模式的学习
要懂得方法,重点学习,学习作者的遣词用字,考虑作家的用词模式,看看作者如何将语言灵活运用于情境之中,还要学学他们展现在语言上的幽默和思维逻辑。很多作家创造了独特的文学形式与艺术流派,能够领略一二并付诸实践,实属不易。
3. 阅读技巧和方法
为了避免复杂的句子和生词影响到阅读的进程,在阅读时要熟练掌握略读、跳读、研读三类阅读方法,并将其紧密结合应用在阅读之中。通过日常积累的生活常识,及人文知识,应用相关的阅读技巧,解决这一实际性困扰。
四、原著推荐
英语的学习及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大量时间,一步一步地积累提高,因此,我们可以分阶段学习英语,同样的,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英文原著来学习。
在考虑读者英语基础的情况下,初级选择《芒果街上的小屋》、《麦琪的礼物》、《爱丽丝梦游仙境》等作为原著素材是比较不错的选择;中级选择《大卫·科波菲尔》、《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等既不费力,又能更深层次的学习作家独特的写作方式;需要更深层次学习的学生可以选择《圣经》、《神曲》、《十四行诗》等古典著作。
五、结语
英文原著能创造最佳的英语学习环境,有利于我们掌握英语语言风格,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和言语技能。因此,看原著是提高我们阅读及表达能力非常好的工具,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在课余休闲时间,在英文原著带给我们精神盛宴之余,更能好好地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学习西方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
摘要:在英语学习中,阅读是最基本的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功,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方法有很多种,看英文原声原著便是其中之一,英文原著将英语的古典用法展示得淋漓尽致,向读者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再现国外悠久深刻的历史,及源远流长的文化。培养英语传统的思维模式,感受外国的文化氛围,由此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英式思维模式,对英语学习及个人修养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分析如何通过看英文原著提高英语专业学习能力。
关键词:英语原著阅读,专业影响,英语能力,英语修养
参考文献
[1]王冰晶.如何激发我们学习英语的兴趣[J].池州专学报.
[2]吴友富.外语与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应若平.农业院校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4]赵文昌.双语学年总结.
初中英语原著分级阅读的实践探索 篇3
关键词:分级阅读;六步操作法;学习兴趣;词汇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084
一、引言
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语言学习中,没有足量听读的语料输入,就不可能有说写的语言输出。因此,英语的学习自然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英语原著分级阅读将原汁原味的经典语言材料引入七年级教学实践,目的在于在初中起始的黄金阶段就改变小学阶段被动学习的无奈现状,重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效能,为高年级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和词汇基础。
二、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英语课程总目标,既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人文性;既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开展英语原著分级阅读教学,旨在通过阅读大量承载着丰富异国文化的材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化差异,在话剧表演中体会语言魅力,在合作中体验情感交流”。
三、选材原则和素材准备
在七年级上学期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每周能够有1到2个课时的原著阅读时间。为了保护好或激发好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筆者精心为学生挑选了第一季的原著分级阅读材料。
1. 选择素材的原则
(1)简单原则。由于新七年级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词汇积累普遍较小,所以阅读初期,笔者选用了低于或等于学生水平的阅读材料。
(2)兴趣原则。当学习者忘记自己在学语言的时候,他们却往往能在不知不觉中学好这门语言。所以,在众多的原著阅读材料中,笔者特别关注符合11,12岁孩子喜好的材料,这样有利于孩子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语料内容上,而不是语言形式上。
(3)以量促质原则。笔者认为,词汇量的积累并不是靠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是靠词汇复现率的提高。因此,学生经过大量的阅读,多次无意识地邂逅词汇,能够起到“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同时,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学生的阅读速度不断加快,阅读策略不断得到提升。
(4)表演原则。在读后输出的环节,笔者设计了“读后摘抄分享会”、“读后话剧表演会”等活动。因此,所选素材易于表演。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话剧表演,学生们对这一环节的热情大大出乎于笔者的预料,表演的水平也远远超出了笔者的预期。
2. 原著分级阅读素材
原著阅读(以第一季为例):300生词量,适合小学、七年级学生。《爱情与金钱》Love or Money by Romena/《苏格兰玛丽女王》Mary Queen of Scots by Tim /《在月亮下面》Under the Moon by Romena /《潘德尔的巫师》The Witches of Pendle/《歌剧院的幽灵》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猴爪》The Monkey’s Paw by W.W. Jacobs /《象人》The Elephant Man by Tim Vicary /《世界上最冷的地方》The Coldest Place On Earth by Tim Vicary
四、分级阅读活动实施
下面,笔者以本班开展的第一季中的《潘德尔的巫师》The Witches of Pendle为例,阐述实施流程。
1. 读前导入激兴趣。励志导入:“2012年1月6日北京十一学校孔德泽以托福106分,SAT 2130分的优异成绩被剑桥大学录取,你们知道她是如何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的吗?”学生做出了各种猜测,笔者道出了答案:“孔德泽初中两年“刷”完了“企鹅英语简易读物精选”系列!”“如果你们也想像她那样优秀,就请随我走进英语原著阅读的海洋吧!”情境导入:“Have you watched Harry Porter? Can you tell us what witches can do?”通过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总篇快读构框架。这里的总读,并不是让学生通读全篇,而是引导学生抓住key words快速理清篇章结构。这里的key words主要包括每一章的大标题和前言简介。
3. 分章扫读找信息。在接下来的分章节阅读中,根据章节内容设计五个问题,培养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各种阅读技能,引导学生关注素材中的异域风土人情,锻炼学生猜测生词能力。
4. 小组合作分角色。在进行完章节的细节处理之后,学生可以根据笔者的建议和自己小组的喜好选择其中某章节或某片段进行角色分工,制作话剧剧本,为下一环节准备台词和道具等。
5. 大组整合演话剧。在话剧表演中,根据角色分工,小组间可以整合成大组,进行话剧表演。要求每名组员都要有“登台亮相,念念有词”。
6. 整篇回顾谈收获。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原文朗读,一边开始总结,有很多种选择,可以谈谈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或最喜欢的角色,也可以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也可以过把导演瘾,自己改变故事的结局等。
五、成效与思考
分级阅读原著的活动,成效不错。从实践看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 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英语学习的最好办法是多接触多使用英语。这种阅读活动,十倍地扩大了学生阅读英语文章的数量,为学生提高英语能力创造了条件。阅读量阅读量,提高英语没商量。仅仅靠课本的那几页文字,提高阅读是很难做到的。
2. 提高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首先学生对英语句型的变化,词汇的转变,具体情景下的应用有了大量亲密接触,感受到大量地道的表达方式。同时,这种阅读与课内学习并不是脱钩的。课内学习的词汇和短语在课外阅读中都能得到多次的复现。这样,学生对英语的感悟,对从文字获取信息的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3.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是否爱学英语,对我们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阅读原文作品,学生们感到自己学了英语能用上,能看懂原文了,他们真的发自内心的兴奋。一个人的积极性什么时候能调动起来呢?只有在他的劳动成果得到承认的时候。我学了英语,我能看懂原著,我就了不起。同时,多阅读对目前各种英语考试也很重要,能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这一点也使学生看到课外阅读的好处。当然,有些学生也是对故事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有了心灵感应,从而更热爱阅读了。
如果一项活动能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英语,更喜欢使用英语,那么它就是成功的,就是有意义的。笔者尝试了课外阅读原著,笔者愿意坚持下去。
作者简介:郝泽启,山东省潍坊文华国际学校英语教师,任教近十年,是潍坊地区先进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 潘云梅.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处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 张朗朗.戏剧教学法在英国中学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M].成都:西南大学出版社,2011.
[3] 王笃勤.英语阅读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读华为原著心得体会4 篇4
——华为干部管理的十大特色
这篇文章深度诠释了,华为是怎样对干部进行选、育、用、留的,作为中层管理干部,我们逐条对应,逐条理解和深思。
华为将企业的员工分成了三类:普通劳动者、一般奋斗者、有效奋斗者。那么作为管理干部既是被评价人,也是评价人;对于识别奋斗者和绩效评定工作,我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三类人三种待遇。我们不能拿着僵化的文件比对,有的人奋斗得很好,但条款上不符合,如果机械的按照条款把奋斗者给否定了,这种打击是错的。因为文件的条款是严格的,但执行中要灵活授权,我们要敢于为那些有缺点的优秀奋斗者说话,当然那些缺点是不属于原则性问题的情况下。公司的绩效评定一定是在公司价值观和导向指引下,基于政策和制度,我们管理干部应实事求是、非僵化的执行、落实和操作,并对执行结果承担责任。同时通过这样的过程,不断优化我们的政策。
观“亮剑原著“ 读后感体会5 篇5
《亮剑》是近些年来十分受欢迎的一部军事题材小说,最近我抽空品读了一下,故事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竟让人流连忘返,一时放不下手来,最后,一口气读完了该作品,也终于明白该作品如此畅销的原因。
《亮剑》以我军将领李云龙的个人命运为主线,以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他任八路军某独立团团长率部在晋西北英勇抗击日寇开始,直到他在文革期间受到迫害自杀,到1980年予以平反为止的人生传奇故事。体现了他作为中国军人、作为开国将领、作为共产党员所体现出来的忠诚,勇敢,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特别是作品所点出的亮剑精神,更是成为许多人讨论和学习的新的观点。
“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正是对“亮剑”精神的重点概括,亮剑精神是面对困难时的一种勇气,更是下决心解决困难的一种魄力。
“逢敌必亮剑”——在晋西北面对拥有先进武器的山崎大队,在敌众我寡形式下,李云龙率领着 “独立团”亮剑了;在解放战争中,面对武器精良,军事理论过硬的老对手楚云飞时,他毅然亮剑了,没有犹豫,没有退缩,多的只是面对不同对手时灵活运用的战术和策略,也正是他这种敢于亮剑的精神,使得他全歼了山崎大队,取得了最后胜利。“狭路相逢勇者胜”,也正是对他骁勇善战的真实写照。
英语原著学习体会 篇6
近日,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市委、区委的统一部署,本人按照此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把组织开展“读原著、学纪实、看专辑、听报告”活动当作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和丰富的精神食粮,深入探讨所学习内容的精神内涵与实质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在灵魂深处搞教育,结合实际搞活。做到灵魂深处搞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深入骨髓的深刻认识,也需要精准犀利的手术治疗,这是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扎实成效的首要前提。
“读原著”。就是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要原原本本学习总书记指导河北第一批活动时的重要讲话,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专题摘编》。双桥区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分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干部队伍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以及加强政治纪律等专题学习,本人逐篇目、逐字逐句通读原著。“学纪实”。区委组织了集中学习《河北日报》2013年8月27日、2014年1月2日刊发的《同呼吸才能心相印》、《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等纪实文稿。在集中学习基础上,开展“三对照三检查”活动:对照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为民情怀,检查自己在树牢宗旨意识、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上的差距;对照总书记不讲特殊、不搞特权、朴实低调的“平民书记”风范,检查自己在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方面存在的差距;对照总书记抓实事、求实效、真刀真枪干一场的实干精神,查找了自己在“功成不必在我”、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勤政务实的精神境界方面存在的差距。
“看专辑”。区委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总书记在正定践行群众路线的事迹和影像图片等珍贵资料制作成的《习近平同志在正定专辑》。
“听报告”。本人参加了与总书记一起工作过的老干部、老同志讲党课、作报告,学习总书记的亲民情怀、务实作风和创新精神。使本人深受感动
下面就是我关于本次活动的一点思想认识,学习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就是要思想认识要深刻,站位要高远。倘若思想得不到触动,解决不好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那么,活动就可能沦为“走过场”、“一阵风”,见不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以剥笋式剖析,如X光透查。就是要像剥笋一样,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一层一层剖析自己的内心和灵魂,就要像照X光那样,完完整整、彻彻底底。古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从灵魂深处自我剖析,就要做到三省吾身,经常检查内心、叩问灵魂。要对照理想信念、党章党纪、民心民生、先辈先进这“四面镜子”,对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五条标准”,深入剖析自己,看看自己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哪些差距和不足。“照镜子”不能照“哈哈镜”,也不能照“模糊镜”,这样,就不能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要比着八项规定和群众期盼等重要“尺子”,对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全面去照、往深处照、往细处照,使种种问题纤毫毕现,找出自己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问题,进而破脓排毒、自我净化。挑刺式交流,相互找毛病,要讲出“刺”的来由,毛病的根源,让灵魂来一次洗礼。切不可讳疾忌医、决不能养痈成患。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倘若只是“一团和气”,只放“礼炮”、“空炮”,把民主生活会开成“互夸会”、“表功会”,轻描淡写、不痛不痒,你好我好大家好,虽一时“顺耳”,但却失去了进一步认清自身、反躬自省的好机会。要坚决防止怕丢面子、怕穿小鞋、怕伤和气、怕丢选票的好人主义,要以区委专题民主生活会为“标杆”,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同志负责的态度,发扬不怕丑、不护短、不怕臊、不怕痛的“四不”精神,真刀真枪提意见、满腔热情帮同志,真正做到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通过互相批评、互相交流,让每个人在思想认识上有质的飞跃,对自己有更加深刻清醒的认识。
赏析英文原著的要点 篇7
英文作品被译成了汉语, 自然有其局限性, 有些词在翻译的过程中, 就失去了原文的准确、生动。这就如同我国古代的文学瑰宝“唐诗”一样, 将其译成了外文之后, 没有了韵脚, 读起来也再不见古人那摇头颔首的形象, 当然也失去了诗作本身意境深远的韵味。所以, 要想赏析英文作品, 就最好从英文原著出发, 原汁原味地去读, 去感受作品中的悲欢离合。怎样才能更好地赏析英文著作呢?
2. 赏析英文著作的策略
2.1 掌握这门语言
掌握相关的语言, 能顺利读懂原文、理解文意是赏析英文著作最基本的条件。而经常阅读英文报纸和文学作品、收听英文广播或看新闻、观看英文电影等反过来都能更好地促进英语的学习。很多人只把英语看成是知识, 其实它首先是一门语言, 掌握语言的首要任务是交流, 所以语言环境才是学英语最直接的有效途径。掌握一定量的词汇, 英语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程度, 了解英语习语和俚语, 最好还要配备几本实用的英语字典, 才能向赏析英文原著迈进第一步。
2.2 了解西方的历史和文化。
具备专业的知识, 也不必急着读一篇英文的原著。先了解要拜读的作品所属的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尤其是根据作品提到的历史年代, 查阅当时的历史及相关事件, 了解作者创作时的历史背景, 这对于帮助理解著作有很大的帮助。中国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使多少中国人都似懂非懂, “红学会”研究了这么多年, 也没有哪位专家贸然地断言:已经参透了作者思想境界。那么, 我们研究外国文学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不了解《傲慢与偏见》的故事背景是18世纪末期与19世纪初期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 刻画那乡村生活的一幅幅场景:聊天, 跳舞, 喝茶, 会客,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我们就不会理解他们成天无忧无虑地生活的原因, 也不会理解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好像都在研究嫁女儿, 嫁自己;如果不了解《老人与海》是写于二战之后的美国, 是作者深受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作品的影响, 我们就看不懂那样一部“冰山风格”的优秀作品。
2.3 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典型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特征解读作品。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简·奥斯丁擅长在“二寸象牙”上“细细地刻画”, 刻画那乡村生活的一幅幅场景:聊天, 跳舞, 喝茶, 会客,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奥斯丁也是一个擅长刻画人物的作家。她笔下的人物, 个个都是性格鲜明, 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好像可以从书本中走出来。在《傲慢与偏见》中, 班纳特太太认为班纳特先生不肯去拜访有钱的彬格莱先生将会使她的女儿失去嫁给有钱人的机会而抱怨作品中未曾露过面的郎格太太“……她自己还有两个侄女呢。她是个自私自利、假仁假义的女人, 我一点也瞧不起她。”[1]而当自己的大女儿吉英和彬格莱的婚事已成定局时, 她又说:“我觉得郎格太太这个人真是太好了, 她的侄女们都是些规规矩矩的好姑娘, 可惜长得一点不好看。我太喜欢她们了。”[1]一前一后是绝妙的讽刺。再如细节的描写:“她是个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 只要碰到不称心的事她就自以为神经衰弱。她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儿;她生平的安慰就是访友拜客和打听新闻”这些细节描写使班纳特太太的形象跃然纸上。
2.4 解读作者。
任何一部经得起推敲的著作, 都难免体现出时代的烙印及作者本身对生活态度和感悟。作者会把他们对生活的理解, 对世界的看法间接地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展现出来, 局限性自然在所难免。如《傲慢与偏见》的作者奥斯丁。简·奥斯丁根植于18世纪的英国乡村, 作为牧师的女儿, 她从小接受的是私人教师和父亲的教育, 一生基本是风平浪静, 甚至平淡无奇的。虽然她终生未婚但亲友还是陪伴左右的, 对苦难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再是18世纪英国优雅的生活作风和田园美景熏染着她, 她的作品里一直强调“教养”问题, 并且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虽有划时代的突破, 贵族仍然占据优势——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 所以简·奥斯丁虽然能够看透18世纪英国婚姻结合的经济实质, 却仍然希望男女主人公的结合是在深厚的感情基础上的。所以奥斯丁的小说题材比较狭窄, 故事相当平淡, 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写得真实动人。同时, 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 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 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2.5 运用丰富的想象能力。
读一部优美的小说, 就像是在欣赏无数个美丽的画面, 读者应该通过对语言的理解, 把理性的思维感性化、具体化。如果必须挑选出刻画得如画一般生动形象的短篇小说, 那么, 没有太多的作品能与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相媲美。
“While she spoke she turned a silver bracelet round and round her wrist.She could not go, she said, because there would be a retreat that week in her convent.Her brother and two other boys were fighting for their caps, and I was alone at the railings.She held one of the spikes, bowing her head towards me The light from the lamp opposite our door caught the white curve of her neck, lit up her hair that rested there and, falling, lit up the hand upon the railing.It fell over one side of her dress and caught the white border of a petticoat, just visible as she stood at ease.”[2]
(译文:她说话的时候, 一圈又一圈地转动着手腕上的一个银手链。她说, 她去不了, 她那个星期要在修道院静修。她的弟弟和另外两个男孩子正在抢帽子, 我独自靠在门栏边。她握住一根栏杆的尖头, 朝我低下头。我们房门对面的路灯映照出她脖颈白皙的曲线, 照亮了垂落在脖子上的秀发, 又落下来, 照亮了她搁在栏杆上的手。灯光洒落在她裙子的一边, 正照在衬裙的白色镶边上, 她随意地站在那里的时候刚好瞧得见。)
当我们读过这段文字之后, 很自然地就会想象出里面描绘的画面:一个姑娘站在那儿, 路灯映照出她脖颈白皙的曲线, 照亮了垂落在脖子上的秀发, 又落下来, 照亮了她搁在栏杆上的手。灯光洒落在她裙子的一边, 正照在衬裙的白色镶边上。多美的意境啊。这么好的语言和意境, 如果不假思索地浏览过去, 简直就是辜负了作者的辛勤笔耕。
2.6 注意体味作者别具特色的语言和写作手法。
拜读任何著名作品的时候, 细细品味, 总能发现独特的用词用句,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熔幽默与讽刺一炉, 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 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既是幽默辛辣的小说杰作, 又是悲天悯人的严肃;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 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 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而海明威的作品则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而著称, 他的语言言近而旨远, 平白而蕴藉, 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他的叙事艺术则以藏而不露的感情变化支撑人物的行动, 他的对话简洁, 素有“电报风格”之称, 叙事则充分体现其“冰山理论”[3]。他的写作开创了一代文风, 其影响将是永恒的。
3. 结语
总之, 英文著作赏析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 它需要我们有扎实的文学功底, 丰富的文学内涵, 出色的外语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 加上母语的基础, 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结合。而且, 提高英文著作赏析能力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 才能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 使自己的文学欣赏水平迈向更高的层次。
摘要:只有品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著作, 才能欣赏到外文作品的精华。掌握这门语言, 了解西方历史、文化和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 深入挖掘作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和著作里人物的原型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赏析英文著作。
关键词:英文著作,欣赏,分析
参考文献
[1]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M].译林出版社, 2008, 1.6-295.
[2]王佩兰, 马茜, 黄际英.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7.624.
[3]戴金喜.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J].南平:南平师专报, 2006 (1) , 63-66.
读原著、写心得 篇8
南海区业余体育学校党支部
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内容,我支部党员在行动上和思想上都得到更加明确的方法和方向,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作为工作上的要求,在工作中不断地查找自己的缺点,不断的自我检查,自省;把工作中一些不好的习惯,一些不正确的行为改正。
原著读书笔记 篇9
说实在的,如果读外国的小说,最好还是读原著,不要读翻译版,因为翻译过来的版本,其语言的特色就会减弱很多。
奥斯丁的名篇《傲慢与偏见》就是一个支持读原著的很好的理由。我看过一个中文翻译版本的,还有一个英文改编的,但是当时就读不出那种味道来,看相关的评论,也感受不到里面所说的小说特点,直到现在开始读原著才发现奥斯丁的小说里的语言特点。
从《傲慢与偏见》中,不难发现作者很喜欢用带有很强感情色彩的感叹句子,而且这种句子都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一个人在当时的举动。例如:chapter 1里的“How can you be so tiresome!”,chapter 2里的“How good it was in you”等。除了句子,一个简单的单词,也揭示了奥斯丁的讽刺幽默。作者在用词方面甚是讲究的,就好像是chapter 2里有个句子“Mrs. Bennet deigned not to make any reply.”里的“deigned”,其意思是“屈尊”。事实上这句话的语境是,Mr.Bennet 和他的妻子在讨论关于Mr. Long 的时候,Mr.Bennet被丈夫弄得无趣,实在不想回应一直挪揄自己的丈夫的话。也正是这个“屈尊”的词,很恰当地表达了Mr.Bennet的这种内心的情感与无知的高傲,同时作者也讽刺了Mrs.Bennet 行为的愚蠢。所以说,《傲慢与偏见》里的一些单词都是经过推敲的,以致使这些词贴合了人物的感情和身份。
英语原著学习体会 篇10
一、将原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发展现状及其内涵分析
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在我国早期的电影发展史料中可以看到,由老舍、矛盾等著名作家的文学原著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剧作有很多,其中就有文明海内外经由“四大名著”改编而来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等,被多家电视台反复播送,深受不同年龄层电视观众的喜爱。
1、文学原著改编成为影视作品现象的产生背景
实际上,将原著改编成影视作品行为真正在社会群体当中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时期还是近二十几年来。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似乎挂起了一阵“作品改编”之风,诸多当时的新锐导演都跃跃欲试地将作家王朔、莫言等人的文学作品用影视剧呈献给观众,甚至有的导演用电影诠释了“网络文学作品”。当代的很多70后、80后仍能依稀记得由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所改编的电影,因那时带给人的视觉体验难以忘却。发展至今,将文学作品改编程影视剧作品的发展形势仍未能扭转,可见,其中的驱动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剖析将原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实质性内涵
作为电影导演的赵薇,于2013年将其首部导演的电影《致青春》搬上了荧幕,刷新了同期上映的同类电影的票房,同时,有一部分人可能知道,这部作品同样也是源于小说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书。近期,在各大媒体上映的电视剧版《红高粱》吸引了绝大多数人们的眼球,这又是一个将原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成功案例,因其情节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等特点,让观众在欣赏电视剧的同时,能够跟随着演员周迅所扮演的主人公九儿一同体验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人生纠葛,她的命运似乎牵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命运。这是影视作品所能够给人们带来的别具一格的感受。从各种类型的由文学改编而来的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到,相对于原著而言,影视作品所营造的视觉氛围更加引人入胜,令人感同身受。但与此同时,影视作品当中也存在一些书中所没有刻画的虚拟内容,甚至将人物关系的描绘更为商业化,这便是很多人所不愿意看到的问题,因为有些人认为,那些莫须有的故事情节或臆造的人物感情纠葛,是对原著作品的不尊重、对当时真实的历史环境的一种捏造,更是对文学乃至文化的亵渎。由此看来,我们不得不从优与劣这两方面来对原著改编影视剧等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二、衡量从“文学著作”到“影视剧作”的距离及优劣——以《红高粱》为例
1、简述文学作品《红高粱》
在莫言小说《红高粱》的叙述中,作者对高粱以及高粱酒的色彩描写较为用心,将“红色”演绎的淋淋尽致,就如同燃烧着的火焰一般。作品中的这种强烈的语言色彩与人物的情感、个性等相融合,从而突出了小说中人物那张扬的个性以及原始野性,这是小说《红高粱》在语言上最为感人肺腑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说,莫言小说《红高粱》中的语言拥有着很大的内在张力,这为影视剧的改编奠定了语言基础。此外,在小说《红高粱》中,尤为突出的便是小说中对故事场景的描写,这就为后期影视剧的改编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2、导演张艺谋电影作品《红高粱》
早在1987年,由张艺谋导演了电影《红高粱》,这部电影是根据著名文学家莫言的同名中篇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来,但是,该部电影在主体蕴含、人物塑造以及情节发展上都与原著有所差异。电影《红高粱》走红,大概是源于“颠轿”和“祭酒神”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作品中运用了一种具象来象征、暗示或者喻意环境与人的关系,用浓烈的激情来渲染人性。除此以外,《红高粱》影片中对高粱地、酒坊均与男女主人公的人性相应和等方面的艺术表达,起到了强化张扬人性的作用,仅从这一点内容来看,是原著所无法呈现的视觉效果。
3、最新电视剧作品《红高粱》
相对于原著以及电影作品而言,在编剧赵冬苓改编的最新版本的六十集电视连续剧《红高粱》中有更多的虚拟桥段,换句话说,整部电视剧作品在拍摄的过程中,更重视观众的视觉感受,因其中的很多情节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球,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从该部影视剧的宣传过程来看,它更具现代商业特性,涉及的商业环节更多一些。从本质上来看,电影与电视剧的内涵价值同属一致的,通常情况下,电影中所阐释的主人公的思想与情感都必须精炼,导演需要在有限时间里进行集中刻画,相对于原著而言,改编后的电影本身则是属于更高层次的商业产品。电视剧作品所表达的人物关系以及情节可能更为细腻,它与电影作品表达相类似,但其时间战线会拉得较长,但故事情节本身较之电影作品未有太大的变化。
三、浅析由于原著改编给传统文化领域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1、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红高粱》较之同名文学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
据了解,很多人都是在以往看过了小说作品《红高粱》,又欣赏了同名电影,这不仅让人们品读了文学作品,也享受到了一场绝美的视觉盛宴,难得在当下时代能够有机会借由同样一部作品体验到如此一般的双重文化熏陶,而且,一些人觉得影视作品较之文学作品更容易被理解,我们是否应该感恩这个时代的发展与变革,让我们有幸领略影视改编所带来的美好体验,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答案是肯定的。
2、影视作品《红高粱》给人以深深的震撼,情节直指人心
在电影《红高粱》中,导演张艺谋为了强化电影中人物形象特点,利用强烈的色彩制造出观赏的震撼力,从而不仅为电影渲染了浓厚的背景情节,还通过对整个影片中叙述语言的精心设置,使语言的色彩与人物的性格相结合,将小说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表现的淋淋尽致。与此同时,著名演员巩俐、姜文等人的演技极佳,更是为影视作品博得了较高的分数,尤其是演员巩俐,在电影中常用那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向观众表达出主人公——九儿的内心深处的话语,这就使原著当中所阐述的故事情节更加意味深长,而且,作品中所描述的当时社会背景、家族关系、主人公一次次的人生抉择等内容也更容易被观众所理解,令人在不自觉中就能够反复去品味电影情节,这是视觉效果优于平面化的纸质作品给人们带来的独特感观感受与心灵慰藉。
四、浅析由于原著改编给传统文化领域所带来的负面效益
影视剧的导演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行为属于独立的艺术创造,而艺术创造所追求的自由,往往会在很多情节设计时就摒弃了原著的观念,甚至更夸张地渲染了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电影《红高粱》中,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导演张艺谋为人物创造出的理想且个性化的世界。在电影的一幕镜头中:人的热情与红高粱那张扬的个性交相呼应,导演张艺谋以全新的镜头形象将其展现在观众的眼前,甚至令人掩面。当然,在一定的道德约束以及历史背景之下,影视剧的导演也不可能完全颠覆原著所表达的主旨意味,只能通过艺术渲染,令作品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就以作品《红高粱》来讲,拿原著的故事情节与电影相比较,很多人会被导演张艺谋的编导技术能力所折服,他的变文字为影像的技艺的确非同一般。尽管如此,将原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难免为了迎合受众的审美观而改变了小说中的内容,使其更具亲和力以及商业价值。有人认为,这是对原著的一种亵渎。
五、《红高粱》原著改编的优与劣综述
通过分析著名作家莫言的文学作品《红高粱》以及借由原著改编而来的电影、电视剧作品《红高粱》的内涵价值可知,在不同的文化媒介中所体现出来的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而且,给受众群体所带来的体验是极为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原著改编现象愈演愈烈的原因所在。相对于单纯的“平面化”文学作品而言,改编后的“立体化”的影视剧作更具艺术表现力。近几年来,影视作品中以小说为创作原型的影视剧,成为了当下影视作品的一大热点,而人们对作品的评价首先就是以作品与原著像不像为讨论点,这就使影片和原著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当前影视剧改变的出发点。而当前理论界对原著改编的性质存在着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是要忠于原著,另一种观点是只要建立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即可,但是,不论是以何种形式为宗旨的改编剧作,都要以原著为创作基础。从这两方的观点中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为现代影视作品的理解是较为客观的,并带有一定的思考意味。
六、结束语
杜甫全文注释及原著 篇11
熊罴哮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
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
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
苦云直簳尽,无以充提携。奈何渔阳骑,飒飒惊烝黎。
注释:
龛,苦含切,石塔也。《阿育王传》:山龛石室。沈佺期诗:“危峰石作龛。”
熊署咆我东,虎豹号我西①。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②。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③。驱车石龛下④,仲冬见虹霓⑤。
(【綖注】上叹行路之艰,是伤已。俯视物类,仰观天气,备写凄惨阴森之象。魏武帝《苦寒行》:“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此句意所本。刘琨《扶风歌》:“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此句法所本。《楚辞·九思》:“将升兮高山,上有兮猿猴;将入兮深谷,下有兮虺蛇。左见兮鸣鵙,右睹兮呼枭。”此东西前后叠句所本。)
①《楚辞·招隐》:“虎豹斗兮熊署咆。”②陈藏器《本章》:狨,生山南山谷中,似猴而大,毛长,黄赤色,人将其皮作鞍褥。《埤雅》:“狨,猿狖之属,轻捷善缘木,生川峡深山中。”又云:“尾作金色,俗谓金线狨,中矢毒即自齿断其尾以掷之。”③谢灵运诗:“山远行不近。”④古诗,“驱车策驽马。”沈炯诗:“山龛拟夜禅。”地志,龙门石壁,凿为龛,石佛数千,则知石龛乃人工所为者。⑤《月令》:孟冬之月,虹藏不见,仲冬见之,纪异也,亦地暖使然。《尔雅注》:“双出色鲜盛者为雄,曰虹;暗者为雌,曰蜺。”
伐竹者谁子①,悲歌上云梯②。为官采美箭③,五岁供梁齐。苦云直竿尽④,无以应提携⑤。奈何渔阳骑,飒飒惊蒸黎⑥。
(【綖注】下叹征求之苦,是悯人。山采箭竿,几干警竹无余,民力之殚可知。梁齐,谓河北官军。渔阳,谓思明余孽。五岁,自天宝十四载至乾元二年也。此章两段,俱八句。)
①雷次宗《豫章记》:“伐竹为筏。”阮籍诗:“所怜者谁子。”②《史记·项羽传》:“悲歌慷慨。”《墨子》:公输班为云梯。郭璞《游仙诗》:“灵谿可潜盘,何事登云梯。”③《一统志》:箭竿山,在汉中府汉阴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山产箭竹。《尔雅》:“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此借用之。④《考工记》:“荆之干。”与竿同。《吕氏春秋》:“齿羽箭干。”⑤谢灵运诗:“提携弄齐瑟。”⑥《楚辞》:“风飒飒兮木萧萧。”相如《封禅书》:“觉寤蒸黎。”杨慎曰:起得奇壮突兀,末段深为时虑。
陆时雍曰:此诗气局最宽,语致最简。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 篇12
青溪合冥莫,神物有显晦。龙依积水蟠,窟压万丈内。
跼步凌垠堮,侧身下烟霭。前临洪涛宽,却立苍石大。
山色一径尽,崖绝两壁对。削成根虚无,倒影垂澹瀩。
黑如湾澴底,清见光炯碎。孤云倒来深,飞鸟不在外。
高萝成帷幄,寒木累旌旆。远川曲通流,嵌窦潜泄濑。
造幽无人境,发兴自我辈。告归遗恨多,将老斯游最。
闭藏修鳞蛰,出入巨石碍。何事暑天过,快意风雨会。
原注:
同谷县作。
《方舆胜览》:万丈潭,在同谷县东南七里,俗传有龙自潭飞出。梦弼曰:同谷有凤凰潭,一名万丈潭,盖两山危立,其下泓澄万丈。《杜臆》:同谷有龙峡,峡傍有潭,其深莫测,曰万丈潭。
青溪含冥寞①,神物有显晦②。龙依积水蟠③,窟压万丈内④。
(领起全局。《杜臆》:青溪与神物,合而成其神异,起语大有力量。龙承神物,窟承青溪。)
①《世说》:谢益寿曰:“青溪之曲,复何穷尽。”庾信诗:“冥寞尔游岱。”②《易》:“天生神物。”③《荀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④潘岳《梅赋》:“悬水万丈。”
跼踢步凌垠堮①,侧身下烟霭。前临洪涛宽②,却立苍石大。山危一径尽,岸绝两壁对。削成根虚无③,倒影垂澹濧④。
(下两条,申言青溪含冥漠。此自山上而及潭中也。曰跼、曰侧、曰前、曰却、历尽高下前后矣。一径,路之狭。两壁,岩之峭。削成,壁深入。倒影,山下照。)
①《淮南子》:“出于无垠堮之门。”许慎注:“垠堮,端崖也。”②《洛阳伽蓝记》:洛水《永桥铭》:“前临少室,却负太行。”此“前”“却”二字所本。《杜臆》:前临洪涛,指嘉陵江,盖同谷之东河南河,俱入龙峡而注于嘉陵江也。东河源出秦州南,南河源出清渠堡南。《海赋》:“洪涛澜汗,万里无际。”③《山海经》: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相如《子虚赋》:“乘虚无。”④《汉·郊祀志》:“登遐倒影。”晋庐山道人《游石门诗序》:“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郑曰:澹瀩,犹澹沲也。《集韵》作■,水带沙往来貌。《广韵》:“濧,清也,濡也。”【吴注】《天台赋序》:“或倒影于重溟。”
黑知湾澴底①,清见光炯碎。孤云到来深②,飞鸟不在外③。高萝成帷幄④,寒木垒旌筛⑤。远川曲通流,嵌窦潜泄濑。
(此自潭中而及四傍也。黑,言渊底。清,言波面。云鸟,形容潭之深广。萝结若帷,木摇如旆,曲通来水,潜泄去流,此潭外周围之景。《杜臆》:孤云二句,形容虚明空洞,无底无边之神妙。胡夏客曰:上句人犹能作,下句造语更奇)。
①《玉篇》:“澴,聚流也。”②陶潜诗:“孤云独无依。”③阮籍诗:“飞鸟鸣相过。”④陆机诗:“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⑤康协《终南行》:“枫丹杉碧,垒旌立旆。”
造幽无人境①,发兴自我辈②。告归遗恨多,将老斯游最。闭藏修鳞蛰③,出入巨石碍④。何当炎天过⑤,快意风云会。
(末叹游潭之胜,回应神物有显晦。《杜臆》:幽造发兴,此地灵人杰,遭遇之奇,可一而不可再者,故此游足敌穷途遗恨。【朱注】方冬龙蛰,未能劈石而出,还思暑天过此,观其腾跃于风云之会耳。此章,首段四句起,下三段各八句。)
①《天台赋》:“卒践无人之境。”②《世说》:范荣期云:“应是我辈语。”③《淮南子》:“冬万物闭藏。”④《水经注》:“巨石临危。”徐陵诗:“石碍波前响。”⑤颜延之诗:“炎天方埃郁。”周珽曰:通篇摩写山水,极其幽隐奇怪,令人不觉兴逸心怡。
杨德周曰:山水间诗,最忌庸腐答应,试看杜公《青阳峡》《万丈潭》《飞仙阁》《龙门阁》诸篇,幽灵危险,直令气浮者沉,心浅者深,刻划之中,元气浑沦,窈冥之内,光怪迸发。初学更宜于此缎炼揣摩,庶能自拔泥滓。
昆山王履曰:昌黎《南山》诗,二百四句,铺叙详,文采赡,议者谓其似《上林》《子虚》赋,才力小者不能到。然窃观“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西南雄太白,突直莫间簉。藩都酬德运,分宅占丁戊。逍遥越坤位,诋讦陷乾窦。昆明大池北,去觌偶晴昼。前寻径杜墅,坌蔽毕原陋。初从蓝田入,顾盼劳颈脰”等十余句,凡大山皆可当,不独终南也。况又每有梗韵生意,使文辞牵缀,而义理不得通畅,恐非终南本色耳。文章纵不宜规规传神写照,亦岂宜泛然驾虚立空。驾虚立空以夸其多,虽多亦奚以为?少陵则不然,其自秦入蜀诗二十余篇,皆揽实事实景以入乎华藻之中,是故高出人表,而不失乎文章之所以然。
★ 杜甫《日暮》赏析
★ 杜甫唐诗赏析
★ 《绝句》杜甫古诗赏析
★ 杜甫 望岳 赏析
★ 登岳阳楼杜甫赏析
★ 野望杜甫古诗赏析
★ 杜甫《雨晴》赏析
★ 杜甫绝句译文及赏析
★ 曲江 杜甫-曲江其二赏析
英语原著学习体会 篇13
《消失的爱人》小说和电影的主要故事基本保持一致,都是围绕着女主角艾米的“失踪”事件展开。在追寻“失踪”事件真相的同时,二人之间一个又一个秘密相继浮出水面,财政问题、丈夫出轨、婚姻危机等等,甚至最后整个失踪案件都只是艾米自导自演、精心设计的一场“谋杀”。当尼克在电视上向她忏悔、告白,重新扮演回那个艾米心中的完美情人形象时,艾米则以自己的智慧化解意想不到的危机,全身而退,重新回到了尼克身边。
吉莉安·弗林创作的这部小说可谓是一部挑战男性权威的女性主义读物,颇有女性崛起的意味。而通过大卫·芬奇这位男性导演的重新诠释,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让大众不舒服的强烈女性主义韵味。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把小说中迷雾重重的故事精彩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还在于对原著很多方面的挑战和大胆尝试,使许多读过原著的读者依然兴致勃勃地欣赏电影。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对其他各种艺术形式及其表现手段乃至艺术思维的综合,而影视作品的主体则是叙事的艺术,拥有一个好故事,并选择最佳的叙述方法把故事讲述出来是一部好电影必不可缺的因素之一。吉莉安·弗林的小说《消失的爱人》被多家国外知名杂志极力称赞:
“绝佳的读物,惊心动魄的情节堪比希区柯克,令人爱不释手。这本动人的小说直达人心最阴暗的角落,会让你浑身起上一层鸡皮疙瘩,非要把一颗心提到嗓子眼,直到最后一页。”
——《人物》杂志
“一步步揭开身份认同的本质,一笔笔描绘了那些令人战栗的秘密——即使在最亲密的情侣之间,这些秘密也仍会破土而出、茁壮生长。《消失的爱人》开篇就推出了一宗疑案,看上去有待读者挖掘真凶的身份,但到了合卷的那一刻,你会忍不住重新审视身份认同这一命题。”
——列弗·格罗斯曼《时代》杂志
无论是小说或是电影,故事本身的情节性便是一大特色,而执导拍摄的导演大卫·芬奇使影片在人物形象、叙事结构方面与原著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对环境氛围、人物性格和故事结局内涵方面又进行了“大卫·芬奇式”的重释。在玩尽情节吊足观众口味之余,将真相徐徐揭开于世人眼前。下面文章就对《消失的爱人》的小说和电影进行比较和解读,分析电影《消失的爱人》对原著小说的继承和重释。
一、电影《消失的爱人》对原著小说的继承
吉莉安·弗林2012年出版的第三部小说《消失的爱人》,自出版后连续八周位于《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该片制片人瑞茜·威瑟斯彭买下了此片版权,2014年10月3日由大卫·芬奇执导的《消失的爱人》在美国上映,同年11月获得第18届好莱坞电影奖最佳影片奖。
小说《消失的爱人》的成功,源于作者精巧的构思和环环相扣的悬念,而电影《消失的爱人》的成功,并不仅仅归功于一个优秀的剧本,更得益于导演将小说中的人物图像化,并且保持与原著一致的叙事风格,这两点充分体现了对原著小说的继承。
(一)人物设计影像化
电影《消失的爱人》在选择角色方面非常成功,根据小说中对艾米的描写“高挑”,“一种独生女的气质”,“聪明机灵且神秘”,“每当我想起我太太,我总会想起她那颗头颅。最先想起的是轮廓:第一眼见到她时,我望见的就是她的后脑,那头颅有着某种曼妙之处,好似一粒闪亮坚强的玉米,要不然便是河床上的一块化石”,导演最终确定由英国女演员罗莎曼德·派克演艾米一角。一开始买下此片版权的瑞茜·威瑟斯彭想亲自出演这一角色,但经过重重筛选罗莎曼德·派克打败了娜塔丽·波特曼和艾米丽·布朗特等女影星担任女主角。身高1.74米的罗莎曼德·派克,正符合小说中能与男主角四目相对的高挑身材。她冷艳精致的外表和金黄色的秀发,更是同小说中对艾米的描述有九成的贴合。“今天艾米把一头金黄色的秀发梳了起来,一束马尾好似一根跳绳般开心地晃来晃去……”“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定会夸她‘头型雅致’,你简直一下子就能想出颅骨的形状”。而她骨子里带有的“才女”,“cool girl”,“家境优越的独生女”的气质,更与“小魔女艾米”如出一辙。为了使自己演好“艾米”这个纽约女的角色,她毫不费力地把自己的英式口音改造成美式。“大卫·芬奇说,在回看罗莎曼德与汤姆·克鲁斯主演的《侠探杰克》时,一度很困惑,她看上去既像22岁,又像是32岁。她好像能永葆青春,又像个被表演世界溺爱的纯真孩子。我决定联系她,还给她寄了本《消失的爱人》的书。最终选择罗莎曼德或许是芬奇看中了她的某种气质,而他自己也说不清究竟是什么。某天,芬奇问她:你是不是独生女?罗莎曼德回答说,是。芬奇才恍然大悟:因为艾米就是被父母寄望很高的独生女。”
本·阿弗莱克的气质同样十分接近吉莉安·弗林小说中的男主角,“他摆出一副趾高气昂的气质”,“此人看上去常在女人堆里打滚,是个流连花丛的浪荡子”,“尼克的笑容十分迷人,好似一只猫。就凭他对我微微一笑似的那副摸样,他应该再咳出来一团黄色鸟毛才对”。从面相来讲,本·阿弗莱克下巴上那条深深的美人沟,更注定尼克的人选非他莫属。拥有美人沟下巴的人往往具有艺术气息,情感丰富,异性缘比较好,却相比于其他人婚姻更容易出现问题,男主角尼克正是如此。本·阿弗莱克也很好抓住了尼克独特的个性特点,演绎出一个内心怯懦的男人在面对一连串事件的软弱和无能。
(二)叙事结构统一
电影《消失的爱人》不仅沿用了吉莉安·弗林小说的故事框架,在叙事结构上也与原著保持统一,即采用经典好莱坞的线性叙事结构。“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曾说:一部电影最坏的毛病是缺乏清晰性。这就难怪经典好莱坞的叙事结构原则要把线性叙事结构作为电影叙事的主干,而冲突的因果关系则成为故事情节组织安排的基本依据。”吉莉安·弗林原著小说最精彩,其悬念重重的原因正在于此,作者采用变换视角的双线叙事结构来展现夫妻二人相互猜忌、相互欺骗的事实,带领读者深入婚姻触礁和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感情世界。大卫·芬奇也同样把这种“不信任”叙事结构带入电影中。电影主线由“一条依照时间顺序的叙事脉络贯穿始终,即妻子失踪后尼克单方的生活状况和案件一系列的调查发展进程。”第二条副线则是以艾米的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展开。“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导演用一本艾米日记作为第二条倒叙叙事线索,并分别把一篇篇日记按时间顺序穿插进叙事主线中,形成了《消失的爱人》前半部分的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影片后半部分副线改为艾米第一人称视角现在时的叙述,一次次推翻了影片前半部分艾米日记塑造的那个艾米形象和日记中记载的二人甜蜜的夫妻生活。“主线与副线之间的交织对比,两条线索相互支撑又相互矛盾。这就意味观众要不断地推翻自己对影片的先决经验,从而在观影过程中建立另一种真实,达到对事件及影片的重新构造,最终判断故事的组织和故事的道德。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真正融入影片,进行深入思考互动,引导观众对真相的探索,使故事获得独特的张力。”从吉莉安·弗林的原著小说和大卫·芬奇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之所以惊险刺激、扣人心弦的原因在于变换视角的双线叙事结构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二、电影《消失的爱人》对原著小说的重释
大卫·芬奇将《消失的爱人》原著小说翻拍成电影,并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很多读过小说的读者看完电影后都表示,电影除了对小说最精彩部分的沿袭,在很多方面更进行了“大卫·芬奇式”的重释,为观众展现了与原著不同的一段夫妻关系。
(一)环境氛围差异
吉莉安·弗林在小说开篇,对尼克想和艾米提出离婚的那个早晨描写为,“恰在六点整,夏日的朝阳从橡树背后喷薄而出,露出盛气凌人的面孔。阳光在河面上投下一片倒影,光亮照耀着我们的屋子,活像一根亮闪闪的长手指,刺破卧室里薄薄的窗帘指向我,仿佛在控诉:‘你已经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你终究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小说开篇奠定了酷暑艳阳天下的故事基调,没有压抑的感觉,却用“暴露在阳光下”暗示着尼克心中的小算盘被看穿,更隐隐透出吉莉安·弗林试图把尼克推向“谋杀”艾米凶手的“事实”中。但电影中首先为我们展示一个寂静小镇一连串的环境镜头,接着一个上移镜头显示时钟指向6:55,尼克已经站在了小镇的街道上。影片开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半晦半明的清晨,开篇便给故事笼罩上一层阴郁的基调,给人一种压抑,无法喘息的感觉。当然无论是吉莉安·弗林描绘下那个艳阳天,或是大卫·芬奇画面里阴郁的早晨,都为人物性格的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人物性格塑造各异
吉莉安·弗林小说中的女主角艾米虽然聪明机灵、十分有个性,但仍然是一个会受委屈、会被欺负,会迁就他人的平凡人。在尼克告诉艾米他母亲身患重病,夫妻俩必须要搬回密苏里小镇住时,艾米虽然不愿意却也答应了尼克的要求。回到密苏里之后,艾米努力适应小镇的生活,开车送婆婆去见医生、做化疗等等。婆婆不但不领情,反而带着艾米去捐血,只为赚些“女孩子家应该有的私房钱”。艾米也只能把委屈往肚子里咽,“一阵急怒涌上心头,我赶紧把它一口吞了下去,暗自心想:我曾经有过许多私房钱,但我把钱给了你的儿子。”但大卫·芬奇的电影中却并没有表现任何关于艾米搬家后主动向公婆示好的举动,只有对尼克种种行为的不满和责怪。吉莉安·弗林笔下的艾米,虽然偶尔会有一些洋洋自得,但绝非傲慢自大。例如艾米隐秘在乡村小屋居住时,某天同一男一女打高尔夫球赢了比赛之后。“我偷偷绕过拐角,从T恤下面翻出了带拉链的贴身腰包,谁知道回头正看见葛丽泰跟着我,我还没来得及塞回腰包,一切已经落进了她的眼里。”这个场景被大卫·芬奇表现为三个人打高尔夫,艾米因为球进洞自得地高高跳了起来,这时藏在T恤里的钱袋重重地掉在了地上,而这一幕被一男一女看到,二人便起了歹心。只是改动了一个微小的细节,大卫·芬奇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异于原著小说女主角性格特点的新艾米。她美丽聪明,却也注定要为自己的狂傲自大收拾残局。当然,改动最大也是影片中最惊悚的一幕,莫过于艾米与初恋男友德西的激情床戏外加德西在同艾米做爱时被艾米一刀割喉毙命的镜头。电影中艾米把刀子藏在了枕头底下,在德西正仰着头紧闭双眼陶醉时,她从枕头下面抽出刀子,用双手把刀子握在胸前,瞬间抽出来割破了他的喉咙,鲜血顿时喷薄而出,染红了白色的床单和艾米全身。大卫·芬奇影片里的艾米没有丝毫害怕和犹豫,杀人时的残忍程度绝不输给任何穷凶极恶的罪犯。但吉莉安·弗林小说中对于这段杀人事件的描述却是,艾米先给德西吃了安眠药,等德西睡着才动手。与小说描绘的艾米相比,大卫·芬奇塑造的艾米更加强悍,更加冷血,也更加让人心惊胆寒。
相反,大卫·芬奇在强化艾米冷血性格的同时,弱化了男主角尼克的不负责任与猥琐。片中关于尼克在出事之后对待情妇安迪的态度上,并没有过多提及,只是在影片第42分钟安迪来尼克姐姐家找他时,轻描淡写地说了尼克没有接安迪电话,之后两人又在尼克姐姐家燃起激情。而小说中多次提到尼克的一次性手机响起,“这时我的手机响起了铃声,是那只一次性的手机——我实在想不出来能把它放在哪儿,因此就把它带在了身上。”“这时一次性手机在我的衣兜里响了起来,看来刚才没有把机子关好,它又响起了铃声。”“一次性手机紧跟着振了起来,我没有理睬它,我必须把这该死的东西找个地方藏起来。”所有的这些都表明了出事后尼克的怯懦。在他与安迪共度完良宵之后,小说中又写到“我满嘴承诺着一心爱她,又承诺着会给她打电话,匆匆忙忙地把她向门口推去,仿佛她是个丢脸的一夜情对象。”这才是吉莉安·弗林小说中真正的尼克,与情人安迪只是玩玩,并不想负应有的责任,遇到麻烦后想要急切地甩掉安迪。尼克不仅对她声称一直爱的情人如此,对艾米也是一样。“我千方百计想要说服他,试图让他扛起自己的担子,他却把担子推给了我”这是小说中艾米陪尼克回镇后艾米的自述。“我没有向艾米提出离婚,部分原因是:当初是艾米出钱资助我开了‘酒吧’,基本上‘酒吧’属于艾米,离婚后她一定会把‘酒吧’收回。”尼克则直接说出不离婚只是为了利己。而对于自己的亲生父母,尼克表现得更为冷漠,“当他的父母对他再没有用处时,他把他们抛到了一边”,尼克只陪他的母亲做过一次化疗,更狠心地把老年痴呆的父亲送到老人院久久不去探望。在大卫·芬奇电影中并没有过多提及尼克的种种不负责任,只是偏向于把他塑造成为一个没有主见内心怯懦的“妈宝男”,一直被艾米牵着鼻子走却还傻傻地蒙在鼓里。比起小说中那个自私自利,软弱担不起责任的尼克,电影中的尼克更讨人喜欢,也更博人同情。
(三)结局内涵改变
当电影中塑造的与小说中描写的艾米和尼克人物性格开始分道扬镳时,就意味着与原著小说相比较,电影会得出一个新的结局,悟出新的内涵。吉莉安·弗林小说最后,艾米回到尼克身边,尼克开始是抗拒的,但经过他的反复思量,最终主动接受了艾米。“我会感到从心底涌起对妻子的一丝倾慕,不,还不止如此,是从心底涌起对妻子的一丝浓情。”“艾米是一味毒药,但我无法想象缺了她的世界。如果艾米不见了踪影,我会是怎样的人呢?那样的世界压根儿找不出一个让我感兴趣的选项。”尼克选择陪在她身边同她继续玩儿游戏,并成为了她的同谋。但电影中的尼克更多了几分无奈,所有的事情似乎都是在艾米逼迫下做出的选择。吉莉安·弗林通过原著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段阴暗婚姻关系的造就,而大卫·芬奇则想给我们讲述一个完美主义的女天才是如何不惜一切代价掌控婚姻的过程,或许这才是大卫·芬奇试图通过电影传达给观众的真正故事内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卫·芬奇这部《消失的爱人》能够改编成功,不仅在于电影出色地将原著小说的人物形象影像化,保持叙事结构与小说的一致性。还在于导演对原著的氛围渲染、人物性格塑造、故事结局内涵这三个方面的重新挑战和大胆尝试,使很多读过原著的人依然兴致勃勃地欣赏电影,从影片中发掘大卫·芬奇对于这段夫妻关系“大卫·芬奇式”的体悟。
摘要:电影《消失的爱人》改编自吉莉安·弗林的同名畅销小说,由大卫·芬奇担任导演,荣获了第18届好莱坞电影奖最佳影片奖。这部影片实现了人物设计影像化,并在叙事结构上与原著保持统一。该片在对吉莉安·弗林原著小说继承的同时,又进行了“大卫·芬奇式”的重释,在环境氛围渲染、人物性格塑造和结局内涵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融入了导演对原著小说自身的理解。在保持与原著基本相同的故事框架下,增加了电影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对今后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消失的爱人》,吉莉安·弗林,大卫·芬奇,继承,重释
参考文献
[1][美]吉莉安·弗林著.消失的爱人[M].胡绯译.中信出版社,2013.
【英语原著学习体会】推荐阅读:
学原文读原著学习心得05-19
【读原著 学原文 悟原理】主题教育集中学习心得体会09-23
原著折页文案10-05
马原著作推荐08-26
古典小说原著06-27
学马列经典原著心得10-20
马克思原著读书报告05-17
原著小说《庆余年》读后感书评07-11
思政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11-06
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及答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