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应急工作总结

2024-05-12

村应急工作总结(共8篇)

村应急工作总结 篇1

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总结

为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地做好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提高我村地质灾害突然发生时的应急反应能力,避免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和谐村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桥山街道办相关文件,结合我村实际,对本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总结如下:

一、村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及防治点

我村地质环境脆弱,切坡建房形成高陡边坡等原因,造成一些边坡的稳定性较差,汛期台风、暴雨或持续降雨,很容易造成边坡失稳,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点防范。对易引发边坡失稳和村山区道路工程建设导致的切坡区域,驻村干部应加强监测管理,防范可能发生的崩塌、滑坡危险。

根据2016年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结果,我村为村级不稳定点,应重点监测和防范,确定人员定期进行巡查和监测,确保提前发现并及时排除险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应急演练遵循的原则

应急处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快速反应、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分部门负责、综合协调的原则,村在镇政府的统一领导 和统一指挥下,分工负责、密切协作,共同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理工作。

三、应急演练适用范围

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自然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应急是指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或出现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时,为了避免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防灾和抢险救灾行动。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是指出现地质灾害前兆,短期内可能发生灾害并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危急状态。地质灾害应急分为临灾应急和灾害应急两类。临灾应急是指出现地质灾害临灾险情后,进入临灾应急期所采取的紧急防灾避险行动。灾害应急是指发生地质灾害后,进入灾害应急期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和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的行动。

四、应急演练机构及职责

应急组织机构由指挥决策机构、综合协调机构和有关具体工作机构组成。村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在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负责组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贯彻执行上级的命令和决策,处理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日常事务;协调、指导、监督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收 集、汇总灾情并上报;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评估及应急技术处理。

五、应急演练行动

(一)临灾应急行动、协助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组人员和有关专家对险情调查、会商,确定抢险避灾方案。、根据灾害成因、类型、规模、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按照当地政府确定的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危险区内人员和重要财产撤离。情况危急时,强行组织避灾疏散。、分析、预测险情发展趋势,及时提出应急对策。4、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准备。

(二)灾害应急行动、灾害发生时,接到灾情报告后,村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及其它人员按预案设计的受灾群众的撤离路线和避让地点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并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通报和上报。2、村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指挥部各工作组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根据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的需要,村配合镇政府可紧急调集人员、调用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的设施、设备(事后按规定处理);必要时,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区域范围内采取交通管制等措施;并根据地质灾情和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统筹规划、安排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村实行24 小时值班,组织收集、整理信息,按规定向上级部门或政府报告,争取指导和支持。

(三)事后处理

灾情或险情消除或得到有效控制后,及时宣布结束灾害或临灾应急期,撤消地质灾害危险区,安排下一步防灾、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方案措施,由政府组织实施。

六、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部分群众对应急演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互相配合不够;

(二)经费不足,应急物资、基础设施还有待加强。

七、2017工作安排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室外横幅等手段,大造声势,营造气氛,加大地质灾害演练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和方法,提高地质灾害点人员的防险避险能力。

(二)针对演练工作方案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应急预案。

(三)加大演练次数,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和群众自我保护及防灾避险意识。

村应急工作总结 篇2

1、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的作用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农业经济越发展,农村会计越重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改革,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很快装满了农村各家各户的“米袋子”,但要装满“钱袋子”,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应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化农业转型;要进行农村小康建设,科学改善农村生存环境;要有效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使农民和谐生活,快速缩小城乡差别,只靠一家一户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村民委员会,又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干那些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或者干起来经济上不合算的大事。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资产、资源是农村“三农”发展的物资基础,如何管好用好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三资”,领导村民在“三农”发展中积累资金、增加资产、开发资源、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更快更好地进行“三农”发展,是加强“三资”管理的着眼点、落脚点。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人员,肩负着核算和监督村集体“三资”的重任,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家底最清楚,对农村政策最了解,是“三农”发展的“参谋长”,是“三资”管理的“大管家”。他们既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三农”发展的重要决策者,又是默默无闻的执行人。占财政支出三分之一的支农资金依靠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发放、情况说明、登记审核、落实各项资金到各部门、各项目以及村民每个人手中。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是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的村干部,被村民称为“三把手”、“明白人”。

2、对“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农村经济是集体经营方式。虽然每个生产队有会计,还有出纳和保管,但当时采用的是“一大二公”的生产模式,抑制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会计的管理作用难以发挥。80年代后,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并对农民实行支农补贴,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农村会计具体核算的业务量大幅度地减少,会计工作一度被忽视。21世纪初,农村会计记账方法由收付记账法改为借贷记账法。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人员不会用市场经济的思维进行管理。在会计业务上,许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人员还不太懂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还不能正确使用借贷记账法进行核算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以乡镇农经部门为基础,设置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在坚持农村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不变和村民自愿的前提下,由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与各村签订委托代理协议,对“三资”实行统一管理。主要内容为:以乡镇统一制定“三资”管理制度、统一确定核算方法、统一制定财务公开措施、统一公开招投标办法、统一公开“三资”管理分配情况等,建立“资金委托代管、资产统一监管、资源联合协管”的管理模式,实行“村财乡管”。

3、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与“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的关系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资产和资源,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所有,属于集体性质,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占、平调、挪用。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三资”采取的是“资金委托代管、资产统一监管、资源联合协管”的管理模式。因此,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业务不可能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地进行大包大揽、核算和监督。对经济业务发生前村集体经济组织如何进行分析研究、决策,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一般不可能全部掌握;在经济业务发生过程中,由于“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会从始至终亲身参与,所以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业务的具体细节不可能一清二楚;对于经济业务事后需要查询了解时,村集体经济组织也不可能动辄就跑到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去翻账查看。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功能。通过进行会计核算,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通过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调整和控制经济活动,保证计划和预算的完成,对于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考核、评价,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服务。因此,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必须建账,不仅需要建立各种日记账、明细账,还应该建立总分类账。依据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审核后共同编制的记账凭证,“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分别进行记账,并且双方定期对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各自的积极性。

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服务功能,即执行财经法规政策的掌控功能,会计核算、监督技术技巧的指导功能,经济业务流程的核对功能,经济档案资料的统一归档保管功能。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没有变,法人独立进行会计核算的权利没有变,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职责权利没有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永远是会计,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整理原始凭证的报账员,也不应该只是往返于村集体和乡镇服务中心之间的票据传递员,而是肩负着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核算和监督重任的村主干中的“三把手”。

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的管理

1、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应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要认真学习领会党和国家对“三农”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具体的核算和管理中正确讲解、严格执行。应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热爱农村财务会计工作,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办事公道、廉洁奉公。

(2)应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能熟练掌握农村财务会计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知识,能熟练处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业务,包括能独立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能独立登记各种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和进行一般的财务分析;条件具备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还应会进行电算化核算。要了解农村经济审计和统计方法,掌握支农惠农资金的收发和“农村养老保险”、“新农合”等资金的收缴方法,会进行经济合同的起草和审查,会进行经济研究会议的记录和常用农村公文的写作。

2、应实行回避制度

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规定,村级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村长)、村经济合作社社长的近亲属不得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工作,村会计的近亲属不得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出纳工作,需回避的近亲属是指夫妻关系、血缘关系、三代内旁系血缘关系以及其配偶关系。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执行任免制度。为保证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的连续性,利于“三资”管理的连贯性,一般情况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的前提下不宜随意更换,被聘任的会计人员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认可,并进行备案。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可以连续聘任,对不称职的可以解聘,但必须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批准。

3、应持证上岗

为了提高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应由县级或县级以上财政部门组织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后颁发从业资格证书,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人员应持证上岗。分析当前我国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年龄老化和更换频繁现象并存。不少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繁多,其工作强度和会计人员所获得报酬严重不成比例,有些人不愿意从事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是技术工作,没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会计专业技术的人难以胜任,致使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年龄老化、后继乏人。还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管理人员认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业务简单,只要会写几个字、会摁计算器,这样的人就能担任,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业务记成“糊涂账”、“残缺账”,正好给有些人“浑水摸鱼”提供机会。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人员为了便于工作,应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担任,不可能去其它村镇招聘会计人员,所以有条件的村镇应该通过上岗培训,选拔后备会计人员,先成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理财小组成员,参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熟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运行情况和会计业务特点,随时准备接任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

4、应定期参加后续教育培训

为了建设一支相对稳定,具有掌握一定农村政策水平和会计核算专业水平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队伍,县、乡两级财政部门应定期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和后备会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后续教育。培训内容应紧扣支农、惠农、富农政策,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知识和技能,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方法等内容,立足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际,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核算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形成与其他经济实体继续教育所不同特色的培训体系。

培训方式可采取集中培训和自学指导相结合,根据不同对象进行分层次培训。第一层是对刚上任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和后备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核算方法的培训;第二层次是对在任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后续培训,使会计人员深入了解和掌握农村的政策法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的规范化操作等等。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培训应由简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的素质。

三、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要素及其特征

1、要素

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中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收益六类,会计上称为会计六要素。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属于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收入、费用、收益属于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在收益及收益分配表中列示。

2、要素的特征

(1)资产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一般分为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长期资产三部分。流动资产是指预计一年内出售或耗用而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应收款、实物资产等。农业资产是指牲畜(禽)资产和林木资产。长期资产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年限或持有年限一年以上、单位价值较高的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

(2)负债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使得经济利益流出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债一般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部分。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限一年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一事一议资金等。

(3)所有者权益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的剩余权益。一般包括资本、公积公益金、本年收益、未分配收益等。

(4)收入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经营活动和日常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会使得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一般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补助收入、其他收入等。

(5)费用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经营活动和日常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会使得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一般包括经营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支出等。

(6)收益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成果,即收入减去费用后的金额。通常情况下,如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了收益,表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反之,如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生了亏损(即收益为负数),表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所以可以将收益看作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林艳、郭艳坤、石泓:浅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J].北方经贸,2009(8).

创新工作方法 提升整村推进水平 篇3

江西省龙南县有效贯彻落实上级的扶贫政策,创新工作方法,通过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精心组织项目实施等措施,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不仅加快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步伐,而且促进贫困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创新绩效考评激励机制,激发干部群众参与热情

为提高重点乡镇、村领导干部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认识,引起他们对工作的重视,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龙南县在2006年出台的《龙南县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实施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制订下发了2008年度重点乡镇、重点村扶贫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案,方案中明确了考评得分与下一年重点村资金分配直接挂钩,对考评前3名的重点村增加下一年度资金。2008年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兑现了奖励,对工作积极主动、高标准完成2007年度扶贫开发任务的杨村镇五星村、东江乡新圳村、夹湖乡花树村分别奖励了8万元、6万元、4万元。由此激发了基层干部的争先创优意识,形成了“以考评论成效、以成效争扶持”的资金投入良性竞争机制。

农民群众是推进扶贫开发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干部有了积极性远远不够,真正的主体还应落实在农民群众身上。我县扶贫开发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挥群众参与、管理、监督、组织作用。为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强化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我县在《重点村扶贫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案》中把群众参与度量化成具体指标进行考评,占重要分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走访群众、与群众座谈、项目监督小组全程监管等形式,提高群众对村级规划、项目申报、项目实施等环节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尤其是贫困农民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愿,引导鼓励他们出谋、出资、出力。如我县武当镇大坝村高排路理事会在发动群众、筹集资金、实施项目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坝村高排组为争取把高排路硬化列入当年扶贫项目,早早地成立了高排路理事会,还把理事会成员的合照粘帖在宣传栏上,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多次召开户主大会,集体讨论解决缺口资金、无劳动力等问题的办法。在他们的组织下,村民们踊跃捐款,男女老少积极投工投劳,累计捐款3万多元,投工600多人次,把路基工程完成。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我县扶贫项目自筹资金达98.9万元,投工投劳13357个工日。

二、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形成整村推进强大合力

扶贫资金是有限的,贫困乡村群众的能力也非常有限,要想把项目做大做优,使更多的贫困群众受益,就要想办法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为此龙南县充分利用财政扶贫资金为“粘合剂”的作用,多渠道整合资金。一是争取定点扶贫单位的重视和帮扶。积极与县委村建办、新村办沟通协调,争取了26个县直、驻县单位挂点16个重点村,有的重点村多达5个单位,年内与16个重点村取得联系,开展了帮扶工作的省、市、县各级单位共有30个。通过勤督察、发通报、广宣传等措施,定点扶贫单位高度重视帮扶工作,据统计30个单位到位帮扶资金57.9万元,帮扶物资折款2.1万元,帮助争取项目2个、资金19万元。如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2008年支持临塘乡临江村扶贫资金17.3万元。二是捆绑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也是其它涉农部门的工作难点。财政扶贫资金充当起“粘合剂”作用,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发挥各部门和行业的优势,形成叠加效应,共同做好整村推进工作。县扶贫办与交通、水务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互通信息,共商计谋,为共同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形成合力。2008年,捆绑交通、水务、卫生、组织等部门资金253万元实施道路、改水、改厕、村部建设等34个项目。三是鼓励动员非公经济参与扶贫。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促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利用农村资源与非公企业资源互补的优势,在全县开展了村企结对共建帮扶活动,全县参与村企结对共建的45家非公企业中6个企业与5个重点村结成对子。已累计向结对的重点村捐赠帮扶资金69.6万元,为结对村开发项目3个。

三、创新资金项目管理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是确保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龙南县围绕规范管理、加强监督、提高效益的目标,在管严用活上下功夫,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更大的扶贫效益。

1、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为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县财政统一设立一个财政扶贫资金专户,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直接从国库支付到施工单位账户,改变了以往多头管理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消耗,有效地防止了专项资金滞留、挪用、渗漏的现象。我县实行财政扶贫资金两次付清到位,即项目由施工单位全额带资完工,经竣工验收和项目审计后,一次性支付财政扶贫资金的90%,剩余10%作为质量保证金,在一年后支付,明显加快了施工进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2、项目提前申报制。我县在项目申报上突出“启动早、把关严”,对规划内群众参与度高、要求迫切的项目,或是水利、桥梁项目需要利用冬季枯水时节实施的,重点村通过会议讨论确定项目,经公示后,提前向县扶贫办申报。扶贫办安排专人实地踏勘、调研,指导做好项目设计预算后,批复提前实施。我县在严格执行项目三级申报的基础上,灵活把握了项目启动时间,既严把了立项关,杜绝人情项目、套取项目,确保扶贫资金用在群众最急、最盼的地方,又为尽早完成项目、尽早发挥项目效益赢得了主动。在2008年的32个扶贫工程项目中有17个项目实行了提前申报,实现了所有工程项目在当年年底竣工验收。

3、招投标制。扶贫项目的设计、预算、招标须知经技术主管部门审核把关,县监察局审批后,进入县招投标中心进行邀请招标或公开招标,投标单位都必须具备建筑施工总承包三级(含三级)以上施工资质,开标会除项目单位、扶贫部门参加外,纪检、技术部门、乡镇分管领导和扶贫专干、项目监督小组共同参与,有效杜绝了工程项目串标、围标现象,通过竞标,降低了成本,节约了资金。

4、项目监督制。我县在扶贫项目实施前后、各个环节、整个过程都加强了监督。一是坚持项目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所有财政扶贫项目在上级批准下文后,在县电视台、县人民政府网上公示。重点村将申报项目情况、资金批准情况、招投标情况、项目验收情况等在村务公开栏和居住集中的地方向群众公示,取得群众支持和参与。二是项目监督小组行使监督权。为让广大群众参与项目监管,选举村民代表、贫困户代表成立项目监督小组,赋予监督小组“三权”,即知情参与权、向上汇报权、签字认可权。他们全程参与监督项目申报、招投标、隐蔽工程验收、竣工验收和发票审核。如东江乡新圳村实施寨下公路硬化项目,监督小组跟随施工队上下班,对材料进场、原料配比、施工工艺等严格监督,百般挑剔,施工队不厌其烦,超标准完成项目。项目完工后,项目质量获得了大家的好评。三是加强督查。县扶贫办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名义向项目单位发出整改通知书11份,限期整改。通过层层相互监督,保证了资金全额用在项目上和较好的工程质量。

5、工程结算送审制。项目完工后,县扶贫办、技术部门、乡镇分管领导和扶贫专干、村项目执行小组、监督小组等组成扶贫项目验收小组进行竣工验收,做出工程结算书。工程结算书须经村委会同意、乡(镇)政府认可、县扶贫办审核后送县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中心进行审计,最终公认的数据以审计报告为准。工程经过专业部门审计,都核减了工程量,为节约资金严把了最后一道关。2008年32个扶贫工程项目经审计节约了7.6万元资金。

2008年16个重点村共完成规划项目68个,投入资金707.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项目41个、资金209万元。硬化水泥道路 34.1公里,新建桥梁3座,新建水坝6座,修建水渠2410米,铺设饮水管道8630米,改水1125户,改厕784户,新建村部2座400多平方米,明显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建立大型种养基地6个,引导农户种植脐橙、李、桃等果树面积1500亩,1200多农户种植蔬菜2400亩,460户农户养殖生猪,年出栏生猪2.9万头,大力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强了农业产业发展后劲,贫穷落后的重点村正迈大步走向富裕文明。

[作者简介] 袁晓徽,女,江西省龙南县扶贫办主任;邓淑琴,女,龙南县扶贫办工会主席。

××村防洪应急预案 篇4

为提高防御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保证防汛和抢险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实施科学防洪,抢险救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条例》及《鱼台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本预案。

××村位于唐马镇西北1000米处,县城正南500米处,交通便利,全村共有2个村民小组186户,866人,现有农用地1985亩,其中大棚12亩,人均年收入7000元。

一、根据上级要求,××村成立防汛应急工作组,朱洪建任组长,全部负责本村防汛工作,主持本村防汛工作组。吴沛勇任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朱广明、巩纪权、缪丽芹、刘宝金、杨智芳为成员。村应急小组协调组织应急救援力量进入工作状态,按照村庄应急责任分工,分区分组开展工作的原则。受唐马镇防汛小组的领导。

1、当接到灾害性天气预报,水雨情况预警信息时负责本村有关责任人进岗到位,做好人员转移防御准备,将预警信息传递到户到人。

2、当接到上级人员转移命令和险情报告时,协助做好人员转移的具体工作,当出现交通、信息中断,按村及预案实施自主转移,实施转移前及村发出转移信号,明确人员转移时间、地点、路线注意事项等,迅速将危险区域群众转移到安全的避灾场所。

3、开展防汛知识宣传,重点做好人员避险转方案和群众自防自救知识宣传,开展人员转移演练。汛期来临前对本辖区的河流及“危房”开展排除,消除隐患。

二、××村防汛应急工作流程:

1、当气象部门及上级部门通知可能有大暴雨影响。

安排24小时值班,全面部署防治准备工作。

2、气象部门发布台风警报,接到进入紧急防汛期指令。

村两委领导进岗,按责任分工开始工作。抢险队员集结待命,抢险物料、机具等准备就绪,全面组织各类转移人员紧急和转移,抢险队组织防汛物资避灾场所使用等情况。

村干部及帮扶组人员到工作一线检查慰问,重点安排转移人员的生活对各类“危房”进行巡查,定时上报汛情。

三、警报解除,防止执行相应措施,防止各类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安置受灾群众临时生活,保证灾民有粮吃有衣穿有房住等基本生活问题。抢救伤病人员,打扫卫生,消毒污染源,防止疫病传播蔓延。

××村委会

村防汛应急预案参考 篇5

为有效应对突发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特制订本预案。

l、基本惜况

本村位于沙镇东部,位山三干渠左岸,全村耕地面积 781 亩,全 村辖区的排水出路位于本村东北角,洪水排入三干渠,由于本村地势 低洼,素有“大雨必淹”只说,防洪排涝工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排查确定本村易发灾害点,位于本村西北部的 排水无出路的300 余亩低洼耕地;重点防御对象是本村老街10 余户的 低洼住户。

2、组织指挥

2.1 建立村级防汛指挥体系

村级防汛指挥机构由村支书任指挥,村委会主任任副指挥,村委 员、村学校校长,树重要企业负贵人、各水库塘坝安全员等任成员(见 附表1),并明确职贵分工。

各成员分片包千,做好村相关学校,危旧房屋、水库、河道、塘 坝、洼地、山洪沟等防洪安全重点区城的监督巡查工作,并按职责分 工配合组织指挥好本村监测预警、抢险救灾和转移安置等工作。 2.2 健全村组户三级联动机制

根据地形条件、居民分布、受洪涝威胁程度不同等因素,统筹划 分防汛责任区,每区明确安全责任人,负责区域内预警传达、信息通 讯、灾情应急处置和人员转移等工作 (见附表2)

对村易发灾害点重住户情况进行进行统计(见附表3),并根据其所 在防汛责任区分别落实安全责任人。

3、监测预警

3.1 监测信息 当地降雨、水情、洪涝灾情及与村相关水库、河道、塘坝等工程 安全情况等。

落实专人分别负责监测指挥相关信息,及时向村防汛指挥机构报 告相关情况。

3.2 预警依据

预警依据上圾防汛指挥机构预警及通知要求、当地天气预警预报 和村监测的.雨情、水情、工情等信息。

根糖上述信息结合当地实际,分析确定汛情的威胁程度,并明确 一般汛情预警、较大汛情预警,童大汛情预警的相应指标及安全转移 避险的前提条件。

3.3 预警发布

村防汛指挥机构根据预警依据信息,及时发布相应预警信号或转 移避险命令,并及时向上级防汛指挥机构报告当地相关情况。

确定预警信号及转移避险命令发布的程序和方式,并明确电源、通讯中断等紧急情况下预警信号发布的保障措施,确保预警信号及转 移避险命令及时通知到户到人。

4、应急响应

当村防汛指挥机构发布预警信号后,村防汛指挥机构各成员,各 防汛安全责任人、信息监测人员、防汛抢险队伍等要根据不同预警信

号立即采取相应应急响应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1 一般汛情应急响应

1、相关责任人到岗到位,加强值班值守和雨情、水情、工情监测, 及时向村防汛指挥机构报告情况。村防汛指挥机构及时向上级防汛指 挥机构和村各相关安全责任人通报情况。

2、各安全责任人密切关注所负责区域内危旧房屋、洼地汇水、河 道堤防等情况,落实好各项抢险措施。

3、防汛抢险队伍做好准备。

4.2 较大汛情响应

1、村防汛指挥机构召开汛情分析会,部署防御工作,及时向上级 防汛指挥机构报告情况。相关责任人立即到岗到位,加强值班值守, 加强雨情、水情、工情监测,及时向村防汛指挥机构报告情况

2、各安全责任人要随时掌握雨水情变化。密切关注所负责区域内 危旧房屋、洼地汇水、河道堤防等情况,落实好各项抢险措施。及时 通知相关人员做好必要的转移准备。

3、防汛抢险队伍整装待命、随时准备参加抢险救灾。

4.3 重大汛情应急响应

1、村防汛指挥机构召开紧急抗洪工作会议,全村动员部署抢险救 灾工作,及时向上级防汛指挥机构报告有关情况。相关责任人立即到 岗到位,加强值班值守,加密雨情、水情、工情的监测,强化现场报 汛制度,及时向村防汛指挥机构报告情祝。

2.各安全责任人要随时掌握雨水情变化,密切关注所负责区域内

危旧房屋、洼地汇水、河道堤防等情况,落实好各抢险措施,及时通 知相关人员做好转移准备,特别对易发灾害重点住户及老弱病残孕等 行动不便的人员加强联系。

3,防汛抢险队伍加强巡查值守,参加抢险救灾。

4.各安全责任人必要时可先组织受房屋坍塌、内涝积水威胁的居 民按照转移避险方案优先转移到安全区域,后向村防汛指挥机构汇报。

5、人员转移安置

根据预警信息及灾情发展趋势,如达到安全转移避险前提条件, 即依照预案实施紧急撤离。

5.1 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

确定危险区范围及居民等分布情况,并根据当地情况来确定内涝 积水、危旧房屋、河道决口等威胁需转移人口。

5.2 转移安置原则

转移安置应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后一般人员以及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的原则。

5.3 转移地点、路线

转移地点、路线确定以就近、安全和便于转移为原则。确定避险 安置点各村、组每年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 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并填写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见附 表4),绘制人员转移安置路线(附图2)

5.4 转移准备

各村、纽每年汛前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转移安置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危险区住户,并制作标识牌,标明 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5.5 转移过程中应急事件处置

当交通或通讯中断时,危险区内村、组应在村、组负责人的统一 组织下,按照预先制定的转移路线、地点转移。当村、组突然通到险 情且无法和辖区负贵人联系时,应按已发放的转移安置明白卡所填写 的内容、要求采取自救措施,自行向安全地点转移。

5.6 转移安置措施

转移工作采取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 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

6、保障措施

6.1 防汛抢险物资

包括物资储备、管理和补充等(见附表5)。

6.2 防汛抢险队伍

包括队伍的组织、管理等(见附表6)。

6.3 防汛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和演练

6.4 交通、通讯、电力及医疗等保障

6.5 善后处置等措施

村森林火灾应急处置简要方案 篇6

为及时有效扑救森林火灾,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资源损失,促进林业发展,特制定本简要方案。

一、基本概况

xxx村共有 __户__人,总面积__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面积__亩。

二、机构与职责

1、指挥机构。成立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村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协调工作。组长:__ 副组长:__ 成员:__

2、工作职责。领导小组成员采取包片包点包户划分责任片区、责任点。日常负责森林防火宣传,联

系、巡查、观察、报告火情;火灾发生时,负责向上级报告、组织群众扑火队处置初始火。火灾发生后,负责落实更新造林工作。

三、森林火灾的预警

1、确定本村防火重点区域

2、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大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

3、森林火险预警响应。根据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发布的火险信息,及时更换森林火险标识牌,向群众示警,做好分级响应。

四、森林防火物资储备

我村储备风力灭火机台、扑火阻燃服套、铁锹__把、二号工具__把。

五、森林火灾的处置

发生森林火灾时,按步骤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向乡政府和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内容包括起火地点、起火原因、山场植被疏密情况。

2、组织本村森林消防应急队伍处置初始火。

3、在主要路口安排火场向导,为调派的森林消防队伍带路。

4、及时通知森林火灾可能威胁到的房屋中的人员马上疏散。

5、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提供扑火需要的应急食品和饮料。

六、灾后处置

1、森林火灾扑灭后,组织本村有关人员看守火场,防止发生死灰复燃。

2、组织火烧迹地的更新造林。

xxx党支部

村应急工作总结 篇7

2014年9月29日, 台州市政府应急办授予FM102.7台州交通广播“台州市应急广播”称号, 标志着台州唯一应急广播正式诞生, 是浙江省首个地级台应急广播。台州为积极推动应急广播的建设发展, 将应急广播分别纳入台州市政府应急体系、台州广电总台“新闻立台”项目规划以及台州交通广播重点品牌栏目培育计划中, 着力提升应急广播的地位作用和运行能力。一直以来, 台州应急广播在应对台风报道、重大火灾、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中, 第一时间迅速反应, 在及时传达政令、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稳定人心、协助救灾、服务民众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有效提高了党委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台州在应对台风灾害时积累了丰富的应急广播实践经验, 总结出四大模式、四大平台、四大机制, “三个四”的应急广播体系。

2“四大模式”创新应急广播形态

2.1 构建多部门前端发布模式, 打造发布最迅速的广播

台州应急广播从实际需求出发, 选择五个核心部门建设“五中心应急平台”, 让直播直通第一现场。一是在市交通警察局指挥中心设直播室, 派记者常驻, 分别在早、晚高峰及突发事件过程实行实时播报;二是在台州高速交警支队设立直播席, 每天早高峰由值班民警连线直播高速通行情况;三是在市气象局气象预警服务中心设立直播点, 请气象应急专家现场直播;四是在市政府应急大楼设直播室, 目前尚在新建中, 已规划出空间为应急广播长期专用;五是在市消防支队指挥中心设立直播点, 并与消防支队签订了出警人员应急发布协议。“五中心应急平台”建设有效地将应急发布场地前移至最前线, 记者通过常驻、派驻等方式, 做到与事件同步发布信息。

2.2 构建多专家应急会商模式, 打造最具权威性的广播

台州应急广播建立了公安消防、交通海事、卫生医疗、防汛防台、安全生产、农业农村等6大类台州应急专家群。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应急广播便可在最短时间内, 就具体事件与相对应的专家进行电话连线或微信会商, 商定应急直播的方向、主题、流程及注意事项等, 并邀请嘉宾 (专家) 参与直播。在“灿鸿”台风期间, 台州应急广播迅速与台州市气象局专家连线, 及时有效地发布信息、服务受众。

2.3 构建多类别即时服务模式, 打造对市民最有用的广播

分别针对紧急救援、困难求助、实时路况、便民应急信息等四大类, 开展有针对性即时服务。应急救援类事件如:2014年某日一辆运输车在途中不慎丢落一箱剧毒的河豚鱼, 司机到达目的地发现后, 担心河豚鱼被人误食发生危险便立即报警, “河豚鱼事件”发生后, 台州交通广播紧急协助台州公安在5分钟内中断节目播出事件信息, 并派出记者跟随公安一同行动, 随时从现场连线发回报道, 终于在第二天凌晨, 事件得以圆满解决。困难求助类:联合台州福彩推出“福彩帮帮帮”活动, 一年来帮助了很多临时有困难急需帮助的人。实时路况类:每天实时提供最新的道路通行情况。便民应急信息类如:随时发布停水、停电、航班、客运、轮渡等变更信息。

2.4 构建多媒体连线互动模式, 打造传播力最强大的广播

台州应急广播与微信、微博、电视、网站、手机APP等联合, 开展全媒体联动发布、实时互动。在抗击台风“灿鸿”应急直播时, 按照市防汛办预警等级和相关预案, 有条不紊地启动应对应急报道机制, 除全部频率及时滚动最新台风信息外, 微信公众号“台州交通广播”启动应急模式, 每天三次推送, 微博实时更新, 不断刷新最新台风动向、图文并茂展现全市防台工作进展, 天气、交通、航班、出行等各类相关服务信息全覆盖, 连线、报道、口播、安全提醒等各类报道形式全应用。在台风期间, 微信功能点击、发送量超过了10万次, 效果远超预期。实现了线上线下、线内线外的全方位传播, 微信阅读人数突破150万, 进入全国电台微信前十。

3“四大机制”保障应急广播运行

在保障应急广播实际工作中我们总结得出, 部门协同是前提、预案响应是重点、应急流程操作是关键、落实反馈是保证。须针对以上四方面分别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应急广播需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 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 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FM102.7台州应急广播成立后, 我们立足全市, 按照“统一高效、资源共享”的原则, 与相关部门、单位密切配合,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多部门协同应急机制, 有效提了升广播直播的反应速度。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 立即启动责任到人的应急预案, 明确每一环节的责任人应由频道一把手亲自挂帅, 值班主编负责具体实施。如遇到大雪、台风、暴雨、大雾等严重影响市民生活的灾害性天气时, 按预案中制定的事件响应级别, 分级开展相应工作。

针对不同种类的应急事件, 需要应急流程操作机制。以应对台风为例, 我们制定出台了信息获取、分析研判、启动预案、应急直播、持续跟进、及时反馈的操作流程 (见图1) 。

对于应急广播过程中反应的突出问题, 在相关部门牵头进行整改落实办理后, 应急广播应及时反馈办理结果。重视后续追踪, 建立并完善应急办理反馈机制。

4“四大平台”凸显应急广播成效

广播传播迅速、收听便捷且不受断电影响等特性非常适于应急广播的要求, 在应急广播中彰显出了特别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全年, 频道共播出突发信息3万多条次, 完成应急突发事件直播23次, 成为台州突发事件的第一发布平台。

在发出第一声音的同时, 始终突出服务理念, 无论是在处理应急事件还是日常播出, 都努力为受众提供贴身和贴心的服务, 打造服务第一平台。“贴身”对于移动人群来说, 道路交通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在早晚交通高峰时间, 路况信息播报成为台州应急广播节目的重中之重。除此之外, 供水、供电、天气等领域的服务信息也是第一时间告知市民。“贴心”就是对听众提供家一般的温暖。此外, 应急广播依托广播及时伴随, 直播互动等独有特点, 应围绕百姓应急需求, 展开“及时帮、应急帮、危难帮”, 积极打造第一互助平台。

台州应急广播纳入市政府应急体系后, 在应急突发事件发生时, 可协同台州市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及各相关职能部门, 以现场直播、录制等形式对事件进行指挥协调、舆论引导, 充分发挥第一指挥平台的作用。

村应急工作总结 篇8

一、宜昌高新区“城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情况

宜昌高新区是宜昌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下设东山、猇亭、白洋等6个园区,规划面积320平方公里,共有“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30个,每个园区都涉及这三类村级组织。

宜昌高新区作为先期试点实施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的3个村,分别为周家冲村、万年村、张家村,均为东山园区所辖的“城中村”,且地处宜昌市主城区。3个村共有农户2476个、人口6973人、土地面积2224亩。这3个村于上世纪80年代未由宜昌市西陵区窑湾乡成建制划归宜昌高新区管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演进,3个村的可耕地基本被征占殆尽,属于典型的“城中村”。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后,由于就业技能限制,给基层组织带来了较大的转移安置压力,加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叠加,使其成了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潜在不稳定因素。3个村为了生计和既得利益的上访投诉从未间断过,个别村甚至成了民事纠纷和治安案件的高发区、重灾区。这3个村虽然聚集有5.38亿元集体资产,且每年有不菲的收益,但因村级资产属于村民共有,共有对象的权属份额不明确,贸然分配必将因公平与否引发矛盾,造成社会动荡。

为了让这些失去土地的“城中村”农民住有房、病有医、学有教、劳有岗,在公平前提下享受到集体资产经营发展的成果,宜昌高新区于2011年5月出台了《宜昌高新区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启动了周家冲村、万年村、张家村3个“城中村”的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工作。3个村分别成立了村级股份合作社,共归集集体净资产2.73亿元,折股161956股,按照3:7配股原则, 3个村级股份合作社共配股48586股,符合配股条件的村民共配股113370股。经过3年的发展,目前3个村的集体资产总额已达7.29亿元,增长35.10%;2014年,集体经营总收入为11016.13万元,上缴税金1049.058万元;累计用于村级公共事业支出1628.78万元,可分配收益为3430.92万元,计提公积金、公益金657.08万元后,累计为村民股东分配收益2773.84万元,平均每股享受了244.67元的收益,村集体和村民在获得分配收益的同时,现所有者权益已由股改时的平均每股1573元增值到了2069元,每股溢值高达31.5%;3个试点村实现财务收入2960万元,向股东分配收益 967.76万元,计提公积金、公益金148.67万元,分别占全省试点村三项指标总额的6.36%、15.6%、3.4%。

村民变股民,失地也生金。如今,在宜昌高新区3个完成产权制度创新的“城中村”,单个农户每年仅持股分红一项就不乏超过1万元的对象。持股分红加上适龄老年农民的退休金和青壮年农民的转移就业工资收入,让宜昌高新区东山园区3个“城中村”的所有农户拥有了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长期困扰各级干部的失地农民生存发展及管理问题,也在村级产权制度创新带来的“红利效应”中迎刃而解。上级组织的施政权,村级组织的话语权,农民群众对村务活动的参与权、监督权等都得到了同步增强。

二、宜昌高新区“城中村”实施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的具体做法

宜昌高新区实施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的3个“城中村”,是全省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的试点村,其做法可概括为“一组建、二配置、三对接、四选拔、五建制”。

“一组建”,即各村组建村级股份合作社,进行工商注册登记。这一注册需突破股份合作社无专门法律支撑的瓶颈。我国仅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调整农民个体间的抱团发展,尚无涉及村级集体产权改革的《股份合作社法》,工商注册在寻求突破的同时,也推动了立法补缺。随着“张家村股份合作社”成功注册登记,为周家冲村和万年村注册股份合作社创设了通道。

“二配置”,即配置股份合作社集体股和社员个人股。3个村级股份合作社通过清产核资,共按净资产2.73万元配置股份161956股;通过清人分类,共明确6574人可按基本股、劳龄股、劳动贡献股等不同情形享有合作社不同份额的股权。3个村的股份合作社一律持有总股份的30%,70%的股份按可持股社员享有的不同份额配置到人。持股最多的社员持股数达39股,最少的为3股。所有社员股实行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管理办法,持股社员离世,其股份依法实行继承。3个村级股份合作社对配置的社员股转让分别有不同规定,张家村、万年村两个股份合作社明确规定社员股原则上不能转让,确需转让也只能在股东内部转让。周家冲村股份合作社允许社员转让不超过50%的持股,向股东外转让必须报经股东代表大会审议。同时规定,一个家庭或一个自然人通过受让股份,达到总股份5%时必须公告。

“三对接”,即各村股份合作社依法成立董事会,对接村民委员会;成立监事会,对接村务监督委员会;成立股东大会,对接村民代表大会。股份合作社与村民委员会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运行,确保改革创新不违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不虚化村级组织建设。

“四选拔”,即每村选拔股份合作社董事会成员5人,推选董事长,董事会成员同为村委会成员,董事长同为村委会主任;选拔股份合作社监事会成员3人,推选监事长,监事会成员同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监事长同为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选拔股东代表大会成员25至45人,股东代表大会成员同为村民代表大会成员;选拔股份合作社“三部一室(经济发展部、资产管理部、综合服务部、办公室)”工作人员若干名,均作为村委会和股份合作社后备干部培养管理。

nlc202309050006

“五建制”,即建立“三资”管理制度,强化对村级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细化单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三资”账务管理由各村委会委托街办“三资代理中心”代管(俗称村账镇管);建立年度预决算制度,各村级股份合作社根据当年可实现的财务收入,按照量入为出原则编制年度财务收支预算,并报股东代表大会审议,对确需追加的支出预算,须由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建立目标考核制度,根据年度预算明确和街办下达的经济指标,对股份合作社管理层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并与工资待遇挂钩进行绩效管理,根据年度考核情况,对各股份合作社管理层薪金实行有奖有惩的兑现模式;建立内外并重监督制度,各股份合作社内部实行监事会、股东大会民主监督,负责财务收支的日常监督检查,纠偏查违,外部依法接受审计、财政监督,依律接受纪检、监察、农经等党政职能机构监督,分年实行“三资”及运营情况的专项审计;建立社(村)务公开制度,各村股份合作社按月通过社(村)务财务公开栏向股东(村民)公开一次财务收支情况,接受股东(村民)质询。参照国企实行“三重一大”事项民主决策、向上报告制度,对资源发包、资产处置、单笔过万元的资产购置依律实行公开招投标。单笔超过10万元的工程、劳务、购置及“一事一议”项目,按程序表决后,实行先报批,再交由政府采购中心实行招标。

三、宜昌高新区“城中村”实施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的积极效应

宜昌高新区东山园区3个“城中村”实施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3年来的实践,顺应了时代发展和民众意愿,赢得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破解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存发展的难题,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公有制”的强农惠民魅力,重构了新时期新阶段新型农民的核心价值观,有力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积极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化了基层政权建设,重构了统分结合模式。宜昌高新区3个“城中村”的集体资产产权股改,是在“城中村”农民失去土地的新形势下,对以家庭承包、集体统一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格局的延续与重构。股改过程的制度设计、股份配置等,最大限度地追求了公开、公平、公正,突显了村级组织公心为民的务实作风,让百姓看到了村级组织领导与服务的重要性、必要性,树立了村级组织的权威,有效强化了基层政权建设。通过股改,“城中村”失地农民由过去村级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演变为村级资产集体经营、个人持股受益,实体上没有改变农村改革的统分结合的架构,形式上让村民由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转为了拥有村级资产持股权、收益分享权。这种改革也为越来越多的“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改革创造了可资借鉴的移植复制模式。

(二)发展了村级集体经济,破解了农村变革难题。“城中村”村级集体资产没有股改前,集体资产按政策应界定为村民共有。因享有对象、份额不明确,形成的是产权虚置事实,村民无法合理地分享资产经营收益,让老百姓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口号。股改后,村级股份合作社在制度框架、绩效考核机制以及股(村)民监督下合规经营,认真履责,自觉追求效益最大化,进而利用土地征占收入和资产盈利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问题,以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与此同时,股(村)民还按持股份额逐年货币化分享经营收益,改变了失去土地即无收入来源的尴尬状况。宜昌高新区3个“城中村”利用土地征占收入、资产经营收入,兴建824套安置保障房,办理2205人失地农民保险,完善安置小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集体积累这一“蛋糕”保持了20%以上的年均递增,集体资产总额达到7.29亿元。3个“城中村”还未雨绸缪,科学考察项目,发展“飞地经济”。张家村、周家冲村分别在高新区生物工业园征地建设孵化器、标准化厂房,计划投资4500万元。万年村建设的占地1.4万平方米的“南苑科技创业园”已成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并为高新区成功孵化科技企业3家。经过发展,万年村现已成为3个“城中村”中规模最大、资产最优、实力最强、后劲最足的村级合作社,集体总资产已达3.83亿元,比股改时增长22%。块头较小的张家村集体总资产由股改时的9200万元,增加到了1.48亿元,增长幅度高达63%,张家村每股权益由股改时的919元增加到了1784元,溢值94.12%

(三)升华了农民思想境界,夯实了村民自治基础。宜昌高新区3个“城中村”实行股改后,农民因变身股民而成了集体经济组织名副其实的主人。由于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村民的思想境界得以不断提升,参与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普遍增强,对村务、社务、财务的关注度也急剧提升,出现了人人献良策,个个思发展的齐心协力局面。由此,不仅集体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与日俱增,民主自治的基础由虚变实,而且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管理民主要素也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背景下落到了实处。过去村民烦开会、厌议事,现在股民不但盼会开,还主动研究发展问题,提交商议事项。

(四)优化了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城中村”实行股改后,不仅让农(股)民有了稳定可靠的收益分配收入,而且还让一批没有转移就业技能的农(股)民在股份合作社和安置小区的公益岗位上实现了就业,消化了无地可耕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据统计,3个村共有179人在股份合作社工勤岗位、安置小区保安保洁岗位就业,月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每逢建军节、重阳节,3个村都会到烈军属、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家中慰问,并发放慰问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生活,终结了子女供养老人的历史。张家村70岁婆婆赵长秀在股改前一直靠远在美国的子女寄来生活费。股改后,老人专门打电话告诉子女,自己不仅有了退休金,还有近万元的分配收益,再也不用寄来生活费了。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3个“城中村”先后有20多个农户主动退出了低保照顾。结合配股分配收益,3个“城中村”先后出台《村规民约》,敦促村民恪守法律法规,弘扬公序良俗。过去让村干部棘手的邻里纠纷、乱搭乱建、占地拆迁、绿化美化等问题也迎刃而解。村民们还自觉摆正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先后清偿拖欠集体的各类债务208.04万元。3年来,3个“城中村”村民无一人触犯《刑法》和《治安处罚法》,无计划外生育、无非正常死亡、无治安灾害事故,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祥和安定。

nlc202309050006

四、宜昌高新区“城中村”实施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的成功经验

宜昌高新区3个“城中村”实施的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是一项在新常态下顺应时势、顺应民意的革故鼎新之举,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有益探索。这一改革创新之所以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效,主要得益于以下五点。

(一)党的领导是保证。创新启动前,宜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专门成立了《宜昌高新区“城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街办、村对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为稳妥推进改革,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集体审定出台了《宜昌高新区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工作方案》《宜昌高新区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暂行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完成股改后,宜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本着不断完善和深化改革的负责态度,做到了改革创新班子不散、力量不减、工作不断,使创新试点工作边深入运行、边优化完善。

(二)遵循民意是前提。试点工作启动前,宜昌高新区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发动,讲透了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的意义和目的,让农民明白了自己是集体资产的主人,是产权制度创新的决策主体、受益主体,调动了农民参与改革、投身创新的积极性。试点村的股改方案坚持“三上三下”修改完善,确保了农民发声、农民评议、农民认可,推动了改革在和谐氛围中有序开展。

(三)公平公正是核心。鉴于村级集体支持产权制度创新是涉及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利益分配的深度变革,宜昌高新区始终坚持让农民知情,请农民参与,邀农民监督。每一项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制度设计都做到公开透明,绝不搞暗箱操作。3个试点村在资产清理、配股人员界定、股份配置权重、合作社章程制定等各个环节,都把最终表决权交给农民,确保了制度设计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平衡了各方利益。

(四)解放思想是关键。随着高新区不断发展中冒出的“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越来越多,宜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认识到推行这一改革创新已时不我待,必须解放思想投身改革,并追求后来居上的改革目标。正是因为突出解放思想这一主线,宜昌高新区在村级股份合作社注册登记时突破了配套法律法规滞后的制约,在村级安置管理上突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最终催生了农民变股民,享受村级组织发展红利的制度创新。

(五)助推发展是动力。改革创新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提升民众幸福指数,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宜昌高新区实施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的立足点,正是体现在这三个方面。这一改革,摸清了村级家底,盘活了存量资产,为村级股份合作社居安思危,谋求长足发展增加了压力与动力;为增加失地农民货币性收入,改善群众生活,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开辟了新的路径;为壮大村级积累,兴办公共事业,体现公有制优越性找到了切入点。多个积极因素的调动与整合,在改革创新的动力上形成了叠加效应。

(调研组组长:杨美仁;副组长:许刚、陈公才;调研组成员:黄学敢、王运福、刘远兵、陈继平、刘爱斌、张明文执笔:张明文)

责任编辑:欣闻

上一篇:军训反馈表下一篇:铁钉与钻石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