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度应急管理工作

2024-09-15

调度应急管理工作(通用10篇)

调度应急管理工作 篇1

0 引言

2016年1月,全国共发生各类较大以上事故64起、死亡和下落不明270人[1]。陕西榆林乾安煤矿“1·6”重大煤尘爆炸事故因违规爆破造成11人死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安全管理失范,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不到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安全意识薄弱和煤矿安全监管监察等存在“管理漏洞”等。因此,如何解决“管理漏洞”,找出事故致因,提高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的协调程度,衡量并测定煤矿系统同各矿井子系统间的动态协调成为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亟需攻克的难题。

通过整合及归纳文献,发现有关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研究尚处于初始环节,主要研究有:

1)煤矿安全应急管理协调过程研究。Onus Check,E.J.[2]研究了1907-1923年宾夕法尼亚煤矿安全事故致因,他认为与采矿有关的主要安全管理问题是开采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通风、光线等,导致应急耦合协调难度大。孙继平[3]研究了基于3DGIS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用于煤矿井下的生命探测与定位,提高了应急救援效率。陈兆波等[4]利用HFACS对不同人因分析结果进行Cochran-Q检验,设计了煤矿安全事故人因的开环和闭环分析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应急管理协调过程。谭斌等[5]认为制度不健全、培训不规范、管理不系统、惩罚不合理等是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主要组织错误,并揭示了各种组织错误的演化路径及规律。

2)煤矿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席煜宸从安全规划、应急组织、资源保障等8方面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煤矿应急管理体系[6]。齐琪等[7]探讨了煤矿事故致因变量同企业应急管理水平间的相互关联,并以事故致因为视角,建立了煤矿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体系。李永海等[9]人通过对煤矿应急救援组织特征进行分析,确立了煤矿应急救援组织设计方法,建立了煤矿应急救援组织结构模式,提高了应急救援组织模式的适应性[8]。蔡文飞等从人、设备、环境、管理及技术5方面构建应急管理指标体系,并应用FAHP方法对煤矿应急管理风险进行评价。马小平等[10]从矿工素质、组织管理、工作环境、心理及生理4个层次,运用蚁群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组织管理是煤矿人因事故的关键。

3)应急管理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Lv,Qi[11]通过GM(1,1)灰色预测模型和互补仿真预测等级检验建立煤炭行业死亡人数与就业人数的测度方程,认为GM(1,1)模型对衡量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更实用。何刚[13]应用系统动力学探究了煤矿安全管理各因子的安全投入增长率对安全管理能力的影响程度[12]。阎俊爱[13]以煤矿安全事故应急管理能力作为研究目标,借助需求驱动结构化转换工具QFD创建灰色关联矩阵,进而提出基于QFD的煤矿安全应急能力评价模型。

通过归纳整理上述文献可知,当前煤矿事故发展进程安全应急管理研究,尽管部分变量说法差异,但实质内容相似。其中,关于煤矿安全应急管理指标的评价多以灰色关联模型进行预测和评价,对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的耦合协调度评价却鲜有研究。据此,本文从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着手,运用ANP和序参量法建立煤矿安全应急管理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应急管理的预防、准备、响应及恢复4阶段的协调度进行评价,为煤矿安全应急管理探索新的研究视角。

1 煤矿安全应急管理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构建

煤矿安全应急管理协调运作是一项繁琐的系统工程。整合组织、信息、资源与过程4个子系统,再融入煤矿安全应急管理既定的目标子系统,形成应急管理目标协调、应急管理过程协调、应急管理组织协调、应急管理信息协调及应急管理资源协调的有机整体。5个应急管理子系统协调运行,可使此煤矿应急管理协调系统发挥整体动态协同,产生协调创新、推动群体动力。

通过借鉴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14],结合煤矿安全应急管理实践及行为安全管理理论,设计煤矿安全应急管理协调框架。并借助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将提取的指标移交煤矿安全管理领域的专家进行研讨,然后进行修改结果反馈,反复多次,逐步剔除不符合研究主题或彼此重叠的指标变量,以此构建煤矿安全应急管理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表1)。

在表1中,不同的子系统其协调方式、协调效应及隐藏的冲突和成本也不尽相同。煤矿安全应急管理过程协调以实现煤矿应急环节与应急过程评估的联动协调方式,以缩短应急响应系统启动时间、应急决策时间及信息发布时间等而产生的耦合协调效应,有效控制事件响应速度以取得高质量的评估系统合格率为目标的应急预案执行协调机制。另如,应急信息协调以共享矿井信息为协调方式,提高信息传递速率与质量,解决信息共享不及时的难题,实现信息系统性能、适应性及效益的有效协调。因篇幅限制,其余煤矿安全管理应急机制不再赘述。

2 构建煤矿安全应急管理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2.1 确定各指标权重

鉴于煤矿安全应急管理协调机制中各序参量与二级指标存在反馈链路,故采取ANP计算各级指标权重。借鉴相关文献及前期研究成果编制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走访并调研煤矿安全应急管理领域的20位专家学者,应用0~1区间打分法,提取专家意见,数值愈大说明该指标被认可的程度愈大。凭借超级决策(Super-Decisions,SD)软件测算煤矿安全应急管理耦合协调度ANP模型各指标及序参量权重,对应权重数值如表1。ANP计算步骤借鉴文献[15],文中省略。

2.2 安全管理协调与序参量法

煤矿安全应急管理耦合协调度主要指矿井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及各系统构成要素之间在演化递进过程中相互协调、彼此交互的程度。各系统内部序参量间的协调作用是系统由无序转化到有序、由低级协调进化到高级协调共生的整体演化过程,协调度便是这种协调效果的衡量,反映了系统间发展速度与方向的相互依存性。

因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的耦合协调过程相对复杂,假设煤矿子系统为Sj,j=1,2,…,n,子系统的序参量指标为ej=(ej1,ej2,…ejn),用于描述系统运行状态的变量,这里n≥1,αji≥eji≥βji,eji表示第i个子系统的第j个指标的序参量,i∈[1,n],αji与βji分别表示序参量eji的上限与下限。令i∈[1,k],随着ej1,ej2,…,ejk取值愈大,应急管理系统的有序水平愈高;当i∈[k+1,n]时,ejk+1,ejk+2,…,ejn取值愈小,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有序水平愈低,当i=k时,eji的值最大,符合通常的正态分析原理。

1)煤矿各矿井的安全应急管理耦合协调子系统Sj序参量指标eji的有序程度可表示成:

式中,uj(eji)∈[0,1],uj(eji)的数值越大,表明序参量eji对系统耦合协调的作用就越强。

2)序参量指标ej对应急管理子系统Sj耦合协调的贡献程度由uj(eji)整合获得。本文采用熵权法计算序参量指标ej的耦合协调度,表示如式(2):

式中:权系数λi≥0,,uje()j取值愈大,应急管理系统的有序水平愈高,反之系统无序性愈高。

3)煤矿安全应急管理耦合协调过程主要发生在预防、准备、响应及恢复4个阶段,若无安全事故发生,各系统独立运行,耦合协调状态呈现无序形式。倘若出现突发事故,应急协调系统状态瞬间变动,系统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进而开始协调管理。据此,把安全应急管理的第一阶段看作耦合协调过程的响应时刻,假使初始点是t0,Sj系统的有序度为uj0(ej),j=1,2,…,m,即煤矿安全应急管理耦合协调度可表示成:

式中,D用于解释煤矿安全应急管理耦合协调度,D∈[-1,1],D值与应急系统整体耦合协调度成正相关。

3 实证分析

煤矿安全应急管理耦合协调系统是一个多环节、非线性、跨度长的系统,从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入到投入向效益转化形成分散的指标收益,从而最终实现系统的整体协调,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且投入的不同方面相互关联,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封闭系统。选取安徽省一个典型煤矿进行安全应急管理协调度测算,简化系统变量后作为应用实例。选取案例煤矿相关代表性的管理人员及技术层人员对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的预防、准备、响应及恢复4个阶段的11个序参量及33个二级指标权重进行0~1闭区间赋值,采用十分制定量评价计分法取平均值明确所选指标数据,0表示最差值,1表示最理想值,从0至1依次期望水平越来越高。

1)数据无量纲化处理。考虑到初始数据量纲迥异,直接换算较为繁琐,故对初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当对象愈大评判愈好时,处理后量化细值为:

当对象愈大评判愈好时,处理后量化细值为:

式中:x'j为量纲化值;max(xj)为第j个变量的最大值;min(xj)为第j个变量的最小值。

依据式(4)、(5)对初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结果见表2。表2中每个矩阵中的每列分别代表预防、准备、响应、恢复4个阶段下各子系统对应二级指标的权重(无量纲处理后的数值)。以应急目标协调子系统为例,该矩阵共有七行四列。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应急目标协调子系统中的二级指标选取了7个,这7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在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个阶段的应急管理耦合协调度是存在差异的。因此,第一个矩阵中七行四列表示7个二级指标在4个不同阶段下的应急协调程度。

2)子系统序参量有序度测度。结合式(2)与表1中的权重,测算出的5个子系统序参量有序度如表3。

3)子系统有序度测度。依据表1、表2及表3中数值,得出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如图1。煤矿应急管理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介于0.4~0.8区间,在不同阶段的应急管理水平相对稳定。应急目标至应急信息协调子系统过程中,响应阶段的有序度最高;应急资源协调子系统中,准备阶段的有序度最高。从图1可知,应急过程协调与应急信息协调的有序度总体偏高,反映了这两个子系统在煤矿安全应急管理耦合协调中发挥决定作用。

4)系统耦合协调度综合评价。参照各子系统有序度,把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的预防阶段当作基期,结合式(3)换算出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总的耦合协调水平,如图2。

根据图2可知,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总的耦合协调度在准备阶段为0.116 4,响应阶段为0.072 8,系统协调度很高,说明在此阶段涉及到的应急工作较为复杂,是解决突发事故的重要环节。恢复阶段的整体系统协调度为-0.194 6,说明煤矿内部各指标尚未合理协调以至于显露不协调状态。据此,应进一步优化各阶段的耦合协调水平,实现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的整体协调。

图2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系统耦合协调度Fig.2 Safety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in coal mine

4 结论

1)通过剖析煤矿安全应急管理5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把预防阶段当作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的初始时期,计算结果说明:应急目标至应急信息协调子系统在响应阶段的有序度最高;应急资源协调子系统在准备阶段的有序度最高。煤矿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总的耦合协调度在准备阶段为0.116 4,响应阶段为0.072 8,系统协调度最高,恢复阶段显露不协调状态。因此,亟需协调煤矿安全应急管理各阶段与相应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

2)考虑到煤矿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的繁琐性、复杂性以及科技的渐进发展,借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十三五”规划,选择1~2个区域开展煤矿安全应急管理联动工作试点,结合案例煤矿安全风险管理特点,以安全险情处置和典型事故救援为重点,完善健全应急协调有序处置,开展应急避险警示教育。在实际应用中,针对不同煤矿的具体特点,不断检验、修正并完善应急耦合协调指标的设置、权值及内容,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研究,创新煤矿应急管理方法。

调度应急管理工作 篇2

1、在日常工作中,公司预留一名有经验的驾驶员,作为应急所用。

2、应急车辆驾驶员必须随时听从应急小组的调度,保证及时、准确到达指

定的用车地点和完成工作任务,并及时反馈出车情况。

3、应急小组调度人员要与应急车辆驾驶员保持通讯联络,随时了解应急车

辆的工作状况。

4、启动车辆调度应急预案的条件:

(1)车辆运行中出现重大交通事故时

(2)接到紧急救援信号时;

(3)发现重大灾害事故需救援时;

(4)接到应急小组和公司领导的紧急命令时;

(5)车辆调度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时。

5、启动车辆调度应急预案的人员和程序:

(1)启动车辆应急预案的人员是应急小组

(2)应急预案信息接受者要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并及时将信息告知应

急预案的人员;

(3)启动车辆应急预案的人员要迅速将调度指令准确地下达给应急车辆

驾驶员;

(4)应急车辆驾驶员接到指令后立即驾驶车辆赶往和准时到达执行任务

调度应急管理工作 篇3

【关键词】电力系统;应急

1.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电力和能源的依赖,电力系统日趋庞大,目前已步入大电网、大机组、超高压和交直流混联阶段,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曰渐复杂,系统操作及维护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因此,虽然现代电网的调度技术曰渐成熟,国内外还是有不同程度的大面积、长时间的停电事故发生。

研究电力系统应急的关键理论与技术,有利于丰富电力系统应急的相关理论体系,完善电力系统的应急机制,对提高电力系统的应急保障能力意义重大;同时,还能确保在发生停电事故后快速、安全地恢复供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停电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电力系统应急管理的主要理论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应对电力系统的重大灾难性突发事件,主要涉及到重大灾难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应急管理能力。为了尽量减小电力系统发生灾变的概率以及降低突发性事件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必须重点推进电力系统的应急管理工作。

电力突发事件是指在人们预料之外的,导致或可能导致电力元件的损坏、电力系统稳定的破坏或者系统崩濟、人员伤亡等较坏影响,必须釆取一定的应急措施来降低损失与减小影响的紧急事件。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由此可定义为电力行业为了应对各种电力突发事件而采取的,包含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响应以及恢复全过程的有计划、有组织、带有系统性的行为。

3.现阶段我国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电力系统的应急机制还不够健全

电力系统的突发事件经常是社会性事件,应急演练需要各级有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以及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现阶段,电力企业的内部、各电力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协调能力不足,应急预防与应急处置环节之间的衔接还不够紧密,多方的协同存在困难,电力应急日常的管理和应急处置均存在脱节的现象。

3.2 电力应急处置水平还有待提高

目前,电力企业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往往片面地强调电网的抢修,并未把及时消除突发事件对社会和群众造成的影响、减少社会和经济损失、满足政府应对电力突发事件的需要等目标放在重要的位置。

3.3 电力应急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电力应急的基础设施存在不足,还缺乏战略化的应急资源储备。但由于电力企业对应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不足,电力应急的基础投入较少,导致救援设备还缺乏有效的维护,储备的电力应急物资结构也不尽合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应急保障的匮乏,将直接制约电力企业的应急管理,从而影响电力企业的应急能力。

4.電力系统应急的关键技术研究

4.1 电力应急资源的需求预测技术

电力突发事件的预测是电力应急资源需求预测的基础,通过对电力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技术研究可以为应急资源的需求预测技术提供数据支撑和推理依据。当然,电力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技术不仅包含预测预警模型与预测预警分级,还应融入多种数理的分析及社会经济评价,从而使灾害的风险评判不断朝定量化发展。

4.2 电力应急资源的智能选址技术

电力应急资源的选址可以从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考虑。从经济因素来考虑应急资源选址的合理性主要考虑应急资源库设立以后,产生的直接的与间接的运行费用。一般而言,在电力应急资源的选址中,经济因素比较容易确定和量化。而从社会因素来考虑选址,则是考虑应急资源库设立以后产生的社会效益。在发生电力突发事件时,这些应急资源在救灾与减灾方面将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效益。

4.3 电力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度技术

对于电力应急资源的合理配置及调度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应急准备阶段(灾害发生前),如何进行应急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二是在应急的响应阶段(灾害发生时)和恢复阶段(灾害发生后),如何进行应急资源合理调度的问题。电力应急资源的配置和调度问题,一般首先根据对突发事件风险分析的结果以及不同的应急目标需求,对各个目标区域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价和排序,然后再依据排序的结果来进行应急资源的配置与调度。

5.城市移动应急电源的优化调度模型

5.1 问题描述

比较常见的移动应急电源一般包括燃气轮机发电车、柴油发电车和磁悬浮飞轮储能发电车。在对城市移动应急电源进行优化调度时,要考虑各个重要失电用户的电力需求,合理安排和调度各分区供电所管辖的不同类型的移动应急电源的数量,同时考虑各分区供电所与各个重要失电用户之间的距离,最终满足各个重要失电用户的供电要求,并且使得总停电损失最小,以最大程度地体现电力系统应急服务宗旨。

5.2 目标因素

由于电力应急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快地恢复尽可能多用户的供电,移动应急电源对重要用户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将其由于停电所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因此,可取移动应急电源优化调度问题的目标函数为重要失电用户的总停电损失费用最小。失电用户的停电损失主要和用户的停电时同、缺电功率及用户类型有关。不同类型用户的单位时间、单位功率的停电损失与其重要性程度密切相关越是重要的用户,其单位时间、单位功率的停电损失就越大,越应更加快速地对其恢复供电。

6.结论

近些年来,多个国家或地区发生过大面积停电事故,这些事故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电力系统发生大面积停电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其成因及演化机理都非常复杂,目前尚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建设高效可靠的电力应急管理平台,研究电力系统应急的关键理论与技术,从而正确和快速地处置和应对电力突发事件,全面增强电力系统的应急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田世明,陈希,朱朝阳,等.电力应急管理平台研究[J].电网技术,2008,32(1):26-30.

调度应急管理工作 篇4

关键词:大停电,脆弱性评估,应急预案,管理系统

0前言

近年来, 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多起大面积停电事故[1,2,3,4]。分析历次大停电事故的过程, 可以清楚地看到, 电力系统安全不但与于电力系统的运行、分析和控制技术有关, 还与自然环境、网架结构、科技投入、能源政策和人员素质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3]。

文献[2-3]提出了加强电网三道防线建设, 加强电网网架结构的合理性, 从而提升电网防灾变能力, 但是忽略了电网建设资金投入过大和周期过长的问题。文献[4-5]考虑了二次系统可靠性问题, 要求重视二次系统对电网安全的基础防线作用, 严抓二次装置选型、定值整定和调试的措施, 严防二次系统误动、拒动导致事故扩大。

从大停电事故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 大停电往往是连锁故障引起, 众多关联事件相继诱发是其主要表现形式[4]。文献[6]对电力系统应急预案体系进行了探讨, 并建成了电力应急指挥平台, 但是对电网潜在风险并没有提出有效辨识手段, 处置措施缺乏专业意见支撑, 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够。本文针对目前供电企业在调度应急处置预案编制方面存在问题, 基于现代复杂网络理论, 研究了省、地一体化电网应急处置预案系统, 该系统可对电网脆弱元件进行识别, 调度员据此发起各类应急预案编制

1 应急预案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该系统可同时面向省、地两级级调度同时提供应急预案管理服务, 并且两级调度机构之间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纵向协同, 相互完善预案内容。一体化应急预案管理系统的整体设计思路见图1。

本系统可在省、地、县三级调度机构实现不同运行方式下电网的脆弱线路和脆弱母线识别, 为应急预案编制提供依据。

2 电网脆弱性评估

电网脆弱性是指电网受内部或外部因素影响而面临可能发生大面积停电事件的状态, 在受到设备跳闸等系统扰动后, 表现为电网供电能力受限或者系统失稳[7]。1998年, Watts DJ提出的电力“小世界网络”模型, 成为复杂网络理论应用于电力系统脆弱性评估的基础, 该模型符合现代电力系统无标度性、非线性和聚合程度高的特点, 合理地解释了电网脆弱母线和线路对连锁故障的推波助澜作用, 本系统正是采用复杂网络理论来识别电网的脆弱母线和线路。

2.1 脆弱线路识别

线路的介数物理意义为电网中所有“发电机-负荷”节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所经过的次数[7], 具有计算方便的特点, 在电网脆弱线路识别的研究中获得了大量的应用。结合故障元件退出运行后电网潮流分布特性, 定义线路 (m, n) 的电气介数Be (m, n) [8,9]:

其中, G和L为所有电源和负荷节点的集合, Iij (m, n) 为在“电源-负荷”节点对 (i, j) 之间注入单位电流元后, 在线路 (m, n) 上引起的电流, 其大小体现线路 (m, n) 与线路 (i, j) 的电气相关程度;Wi和Wj分别为电源节点i和负荷节点j的权重, 其大小由电网运行方式决定。

由式 (1) 可知, 电气介数反映的是在节点对 (i, j) 之间出现扰动后对线路 (m, n) 的影响程度, 并用电源节点的装机容量Wi和负荷节点的当前负荷水平Wj来衡量“电源-负荷”节点对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 符合承担电能输送任务越重的节点对电力系统越重要的客观规律。Iij (m, n) 的计算通常可由式 (2) 计算确定:

式中, ymn为支路 (m, n) 的导纳, Ui为ej在各节点上引起的电压向量。

结合式 (1, 2) , 可较方便地求取各支路的电气介数Be (m, n) , 对其降序排列, 并从电气介数最大的支路开始计算移除该支路后系统最大联通区域节点数占总节点数的百分比G (m, n) , 若G (m, n) 小于某一设定阈值Cline, 则认为支路 (m, n) 为脆弱支路。

2.2 脆弱母线识别

母线在电力系统电能传输过程中主要承担电能汇集和再分配的任务, 电网中重要母线退出运行往往伴随着负荷的损失, 因此, 要准确、可靠识别电网中的脆弱母线, 探究各母线退出运行后对系统负荷的影响是有效途径。定义电源节点i和负荷节点j的脆弱度分别为Vi和Vj, 其大小式 (3) 确定[8]:

式中, 和为电源节点i和负荷节点j分别退出运行造成的负荷损失量, L为所有负荷节点的集合。

根据式 (3) , 基于直流潮流算法可较快捷地计算系统每个节点的脆弱度, 若Vi或Vj大于某一设定阈值Cbus, 则认为母线i或j为脆弱母线。

3 一体化调度应急处置预案

3.1 预案编制

调度日常工作中, 发起电网调度应急处置预案编制通常有四种途径[10,11,12,13]:

1) 电网运行方式变化;

2) 特殊保供电需要;

3) 应对各类自然灾害需要;

4) 防范重大风险需要。

3.2 预案审批

预案审核主要包括故障前、后电网潮流、电压控制原则, 稳控装置可能动作情况, 稳控装置运行方式调整原则, 继电保护适应性等。

4 一体化调度应急预案管理系统

将一体化调度应急预案管理系统依托省、地调一体化检修管理系统 (OMS) 系统来实现。

系统软件架构如图2所示。该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编制、预案流转审批、预案发布、文档导出、组织权限管理五个部分。其应用层和接入层开发语言主要为Java, 展现层开发技术主要为J2EE、Extjs和Jquery。

系统主要流程实现采用基于WFMC标准的流程引擎, 解析业务流程定义, 协调处理活动中的路由, 处理客户端的请求, 可支持多种串行、并行、嵌套等流程模式。管理人员通过流程监控功能可以进行流程的管理与监控。

5 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应用

2013年底省内装机容量50 988.6 MW, 其中水电36 218.6 MW, 火电12 400 MW, 建有±800 k V直流输电线路2回, ±500 k V直流输电线路2回, 500 k V变电站26座, 220 k V变电站118座[11]。电网规模较大, 电网稳定特性较为复杂, 山火、地震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一体化调度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可较好解决问题, 切实提高调度系统应急处置水平。

6 结束语

一体化调度应急预案管理系统的实施对电网调度运行应急工作有以下意义:

1) 针对各时期、各运行方式下, 提出了基于电网脆弱线路和脆弱母线识别的方法, 为应急预案编制指明了方向, 提高了预案的针对性。

2) 定义了应急预案的详细属性, 便于应急预案的管理、调用、查询和修编。

3) 建立了多级调度机构专业人员参与预案的编制、流转、审批机制, 提高预案实用性。

交通应急指挥调度中心讲解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来到唐山市交通运输局交通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唐山市交通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始建于2009年,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内设应急指挥调度大厅、监控室、会商室、应急指挥调度室、中心机房等。中心定位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按照平战结合、经济实用的建设理念,运用电子、信息、通信等技术,搭建覆盖市县两级交通局及业务管理部门的交通应急调度指挥平台。目前,交通应急指挥平调度台系统已经进入到平稳运行阶段。

中心接入了高速公路、客运站、机场、治超点、等场所的视频监控信息,实现了覆盖全市交通行业的日常值守、预警处理,辅助决策、后期处置、预案资源管理等功能。

大家请看大屏幕,我的右手边显示的是高度公路的实时视频监控。目前我们接入的高速有唐港,唐曹、西外环三条高速公路。可以看到收费站广场、收费亭、以及高度公路的实时路况。我的左手边显示的是客运站的监控信息,其中包括唐山西站和唐山东站,通过监控可以看到这里是……唐山三女河机场的建成为群众的出行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我们还接入了机场的监控信息。另外,我们指挥中心还安装了唐山港引航站船舶引航调度监控系统,我们可以看到港口情况以及船舶进出停靠等信息。

除了治超点监控采取与路网监控相同的摄像头定点监控外,还引入了移动监控方式,为执法车辆安装移动视频传输设备及卫星定位系统,监控图像直接传送到指挥中心,既能掌握执法车辆运行方位,又

能记录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

下面重点为大家介绍一下GPS卫星定位系统和公众信息服务

中心运行的卫星定位系统以出租车、客运车辆、物流车辆为服务对象,系统能够容纳10万台设备的运行,现在网用户为6000余辆,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对车辆的定位跟踪、轨迹回放、车内监听、图像抓拍、反劫防盗、信息发布、电话约车等功能。

各位请看这幅图像就是抓拍的…车辆的实时路线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运行轨迹,对车内图像的抓拍。这样做可以增强车辆与场站指挥中心的沟通联系,便于加强日常管理和安全监管,还可以震慑盗窃抢劫,有效保障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保证公众出行安全。

中心整合了唐山市交通系统已有的、分散的公众信息,建立了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交通信息服务中心,心设立23个坐席,开通了24小时运行的交通热线,热线电话是2202222。自热线开通以来共受理热线电话9000余个,我们都做到了热情服务,及时回复,满意度达到了100%。为了给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我们多渠道采集信息,添加了沿海、京沈、承唐、唐曹、唐港等高速公路的动态路况咨询,通过共享气象台,客运站,出租车公司的信息,为群众提供客运班次,发车时间,行车路线,天气状况电话约车等咨询服务。为更好的服务公众提供坚实的保障。

浅谈特种车辆调度应急系统 篇6

1特种车辆调度应急系统的指导思想和必要性

应急处理系统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重要思想为指导, 体现以人为本, 把保障职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首要任务。真正将“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方针落到实处。建立统一指挥, 职责分明, 反应有序, 处置有力的应急处理体系。

采油厂生产过程中, 由于地质原因、工艺问题、自然灾害等因素都可能引发突发事件发生, 而且据有不可知性、不可预测性和危害大等特点, 如果处理不当、不及时, 可能造成的灾害或使环境灾害扩大。及时准确合理的安排调度特种车辆处理突发事件就显得万分重要和紧急程度了。结合当前生产和现有条件, 我们采用采油厂现有的“生产管理系统”平台和特种车辆都装有“GPS技术”平台, 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建立应急处理预案, 应用通讯手段, 打造出特种车辆应急系统。

2系统的构成和组织结构

系统有3大部分组成, 采油厂现有的采油厂“生产管理系统”平台, “GPS技术”平台, 应急预案系统启动。

1) 利用“生产管理系统“平台, 了解特种车辆运行状态, 确保突发事件, 就近合理安排特种车辆抢抢险需要, 生产管理系统是采油厂生产办开发的采油厂各单位生产进度汇报平台。这个平台及时准确的反映每个作业井的工作进度及遇到的问题。为我们了解特种车辆作业情况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突发事件, 抢时间最重要, 可根据采油厂生产办调度指令, 综合大队调度启动突发事件预案, 并向大队值班领导汇报。本着就近原则及时准确调度特种车辆使用, 避免出现误工现象, 为抢险赢得时间。2008年9月16日, 官2-2单井拉油车, 由于进井场道路泥泞被陷, 井场油罐快满, 出现油冒大罐险情, 相关工作人员接到采油厂生产办调度指令后, 通过“生产管理系统”了解在该井3公里的地方官114有推土机在推井场, 及时调度推土机到官2-2井保拉油车。因为抢险车辆及时到位, 所以避免了油冒罐险情。

2) 利用车辆“GPS技术”平台, 随时掌握车辆动态和位置, 确保抢险特种车辆及时到位,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GPS技术”平台是采油厂安全科对采油厂车辆安装的一种新型技术, 它能监控和记录车辆行驶路线, 可随时掌握车辆所在位置, 为我们监控特种车辆行驶路线, 工作地点提供了及时准确的资料。根据车辆的位置确定调度对象和分配任务, 高效、科学、规范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例如, 2008年5月12日, 河31-60井正在作业, 发生作业井出油险情。相关工作人员接到采油厂指令后, 利用车辆“GPS技术”平台, 发现有1套路过该井去河146-11井冲砂的特种车辆, 及时联系调度这套特种车辆抢险洗井。由于抢险及时, 从而避免了一次环境污染事故。

3) 应急处理预案平台。首先建立综合大队应急小组, 确定应急小组人员组成, 指定应急特种车辆和抢险物资。对突发事件进行4类等级划分, 设定相应处理方案集成在大队调度专用电脑里, 一类为重大灾害类, 如井喷, 化学品泄露等, 就近调集所有特种车辆去现场, 组织应急小组抢险。二类为紧急事故, 如泄油事故等, 就近调集所有特种车辆去现场, 组织应急小组做准备。三类为突发事件, 组织应急小组去处理。四类为恶劣天气类, 出现恶劣天气, 综合大队就启动应急预案, 加强人员值班, 安排抢险特种车辆做准备。

4)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制度和通讯保障。做好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制度。 (1)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 必须及时逐级上报大队领导并做好详细记录。 (2) 做好应急物资的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挪用、挤占应急救援物资和设施。 (3) 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分工和通讯联系。与厂生产调度和大队基层队, 设立专用网络电话。与特种车辆操作员利用“GPS文字系统”和手机通讯沟通。保持通讯畅通。 (4) 应急预案演练制度, 每个季度, 对突发事件进行一次演练,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特种车辆应急系统的特点是高效、科学、规范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在调度指挥系统上集成应急预案, 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调度人员启动相应预案, 科学组织, 避免调度值班人员遇突发事件慌张, 无从下手的局面。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是有关的生产调度人员要24小时在岗, 调度指令要清晰明了。确保信息与指挥的畅通。接收采油厂生产办调度指令和大队领导指令后, 同时简要询问险情、地址、需要的特种车辆类型数量, 并做好记录。动作迅速、准确启动相应突发事件预案, 组织好抢险任务的完成。充分发挥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的智能化, 反应快的特点。

摘要:油田采油作业生产过程中, 突发事件频繁。特种车辆应用广泛, 为了加强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与控制, 及时有效地处理采油厂内部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 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 本着“预防为主, 常备不懈”的思想, 特制定特种车辆应急系统。

矿井皮带机系统故障调度应急预案 篇7

煤矿调度工作是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内容, 对于保证煤炭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煤炭生产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一系列的事故或者系统故障, 例如矿井皮带机故障。皮带机是矿井运输的重要机械系统, 其系统故障将对整个采煤系统的正常运转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 当皮带机出现系统故障时, 要及时的进行调度并开展应急预案, 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故障。在实际的煤炭生产中, 皮带机系统故障有多种, 本文将针对实际生产中皮带机故障及其调度的应急预案进行分析, 为实际煤炭生产过程中调度工作以及皮带机的故障排除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皮带跑偏的故障的调度应急预案

2.1 皮带同侧跑偏应急预案

皮带向同一侧跑偏是皮带跑偏常见的故障, 当出现这种故障时, 皮带会向同一侧一直跑偏, 并在某一位置跑偏明显。如果不及时调整跑偏状态, 皮带会一直向偏移一端运行, 造成皮带边胶磨损严重或撕刮皮带, 跑偏特别严重时, 还会发生皮带漏料、皮带拉断或支架拉坏等重大事故。在实际生产中, 皮带同侧跑偏的原因有几种, 例如机架基础不牢固、长时间工作导致支架扭曲、皮带两侧受力不同等。当发现皮带一直向一侧跑偏时要及时的停机并进行故障排除。首先检查机架及滚筒的安装质量, 如果发现机架不稳或者扭曲时要及时的进行校正, 如果皮带磨损严重导致两侧受力不均时, 要及时的更换皮带等。

2.2 载料运输时跑偏

在实际中, 有时皮带空载运行良好, 但是载料运输时会发生跑偏, 这种皮带跑偏较上一类故障影响更大, 特别是在不了解原因时, 根本无法进行良好的调度和应急。当出现这种故障不及时排除时, 皮带偏移一端运行, 会造成皮带边胶磨损严重或撕刮皮带, 跑偏特别严重时, 还会发生漏料、皮带拉断或支架拉坏等重大事故。实际上, 这种皮带跑偏故障的原因非常单一, 主要是在前面一条皮带输送机的头部漏斗变形, 迎料板掉下或安装位置不当, 使输送的物料在皮带上两侧不均而造成的。因此, 在实际的故障排除过程中, 只要将变形漏斗进行校正或者更换, 调整应料板的方位就可以很好的进行解决。

2.3 皮带物理力学情况而引起的跑偏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之外, 当皮带接头不正、皮带松弛、两边拉力不同等也会导致皮带跑偏, 将其统称为皮带物理力学情况而引起的跑偏。这种情况下皮带跑偏主要有三种, 第一, 接头不正引起的跑偏。由于运输系统的皮带是多根连接而成的, 因此, 在有些时候当皮带运转到接头时就会跑偏, 这主要是由于接头处连接不好而引起的。当出现这种情况只要将接头处重新处理, 例如去掉接头, 重新按照标准进行接正;第二, 皮带松弛而引起的跑偏。由于皮带长时间负荷运转, 因此皮带很容易松动, 当皮带出现松弛时皮带就会向固定不好的一个方向跑偏。出现这样的故障时要立即卸料, 并将皮带进行重新调整;第三, 皮带两侧拉力不同而造成的跑偏。当平皮带边缘老化或者磨损时, 很容易导致皮带两侧受力不均, 从而导致皮带跑偏,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及时的检查皮带的破损情况并及时的进行修补。

3 皮带打滑及损坏的故障的调度应急预案

皮带打滑以及接头断裂也是进行皮带运输机经常遇到的故障, 当出现这两个故障时必须及时的停机检查, 否则会造成较大的事故。

3.1 皮带打滑的应急预案

皮带打滑在井下煤炭运输时非常常见, 并且其故障的影响较为严重。在实际中, 皮带打滑主要表现是主动轮运转而皮带在头轮处滑动。当出现打滑故障时, 如不及时的排除故障, 会导致皮带与头轮之间进行持续摩擦发热, 从而引起火灾, 同时由于故障的存在还会导致负荷过重而烧坏电机。总结起来, 出现皮带打滑的原因主要有载料超负荷、头轮胶皮损坏、皮带与头轮之间有水、皮带长期使用导致摩擦力降低。当出现皮带打滑时, 首先停机检查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属于上述四个中的哪一个, 然后进行相对应的故障排除。在事故调度处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 故障排除时至少有三人在场, 一人看事故开关, 一人指挥, 一人从侧面往头轮处塞沥青、草袋或破布, 禁止站在皮带上处理事故。

3.2 皮带接头断裂的应急预案

皮带接头断裂也是皮带机系统常见的故障类型, 当皮带断开时造成皮带机散架, 整体煤炭运输等工作就会终止, 同时还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总结起来, 皮带接头断裂主要是皮带接头的质量不好, 或者采用的胶结方法不合适, 接头的强度不够, 以及胶结接头刮坏未及时处理, 或者临时处理不好, 直接造成的原因是皮带带负荷启动或者皮带压料、打滑接头断。当出现皮带接头开裂的情况时, 必须首先停止皮带机运转, 然后检查接头处情况。如果开裂情况并不严重时, 可以利用机械的方法进行粘结, 而如果开裂较为严重时, 则需要将旧接头割掉, 重新进行胶结。

4 动力控制系统故障的调度应急预案

皮带机的动力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皮带机电动机和皮带机减速器。这两个部分出现故障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故障排除, 那么将会导致整个皮带机系统无法运转, 甚至烧坏机器, 严重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

4.1 皮带机电动机异常的应急预案

电动机振动过大和电机发热较高是电动机异常的两个主要问题, 当出现异常不及时处理就会导致电机烧坏。振动过大主要是由于轴承损坏、三相电压不平衡、基础不稳固等几个原因;发热较高主要是由于电机负荷过大等原因。当发现电动机出现异常之后, 首先要检查电动机是否负荷过大, 电压是否正常。另外当振动较大时, 则需要检查基础是否稳固等。在日常保养时, 要定期对轴承进行加油润滑。

4.2 皮带机减速器异常应急预案

在实际的生产中, 当减速器振动大, 减速器运转时发出的声音大, 减速器的高速轴转, 而低速轴不转时可以判断皮带机的减速器出现异常。当出现这种情况时, 要及时的进行故障排除, 否则会导致减速器损坏, 皮带停止运转。在实际中, 减速器异常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内部的轴承散架, 减高速轴、中速轴、低速轴啮合齿损坏, 减速器缺油, 减速器的地脚螺栓松动等。皮带减速器运转不平稳时, 要及时停机检查原因, 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实际的调度应急。

5 结束语

在煤矿调度工作中, 机械故障的应急调度对于保证矿井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 作为矿井生产的一部分, 皮带机故障就包含多个类型, 而每种类型的具体故障表现及其原因都不同。因此, 在实际的调度及应急预案的实施过程中, 要抓住故障的重点, 从实际出发, 进行良好的故障排除, 从而保证煤矿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立海.皮带机打滑回溜故障的处理[J].港口装卸, 2010.

[2]杨立新, 刘恩杰.北良港多点犁式卸料皮带机故障分析与处理[J].港口装卸, 2009.

[3]田瑞杰.煤矿皮带机变频器的故障诊断[J].电工技术, 2009.

调度应急管理工作 篇8

现代意义的应急通信, 一般指在出现自然的或人为的突发性紧急情况时, 同时包括重要节假日、重要会议等通信需求骤增时, 综合利用各种通信资源, 保障救援、紧急救助和必要通信所需的通信手段和方法, 是一种具有暂时性的、为应对自然或人为紧急情况而提供的特殊通信机制。

近年来, 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对应急通信系统提出了日益严峻的考验, 各部门为提高应急通信能力做了不少努力, 目前, 除了三大运营商、中国卫通以外, 包括公安、交通、民航、林业、渔业等在内的各个部门和行业也建立了各自的应急通信系统。以公安部为例, 目前, 公安部拥有80多个固定地球站、4, 000余个无线通信专用基站、1万余个总信道。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还分别推出了高空平台应急通信系统和区域空间应急通信系统。

不过, 在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史炜看来, 各个应急通信系统之间, 以及应急通信和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 成为当前我国应急通信系统建设的最大障碍。实现应急通信系统的信息共享, 一方面需要建设能够快速反应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 另一方面需要统一协调公安、消防、民政等部门, 实现部门间的联动。

公安部门承担着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责任, 急需将先进的通信技术与各类紧急与灾害事件的应急指挥和管理 (包括预防、预警、快速反应、处置、恢复) 进行深入的结合, 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综合信息平台, 掌握快速、高效的应急决策利器。

2公安无线应急通信需求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 公安各部门将迅速进驻现场开始事件处置及救援工作, 由于现场参与事件处置部门众多, 通信手段存在差异, 必须在现场设立应急通信指挥平台, 以保证前方环境及事件发展情况可以及时回传到后方指挥中心, 并实现后方指挥中心下发的处置指令得到完美执行。如图1所示, 完善的无线应急通信处置应该具有3层, 并实现4个维度的管理, 具体而言包括语音通信管理、图像通信管理、警力处置管理以及处置预案管理。语音通信、图像通信管理是警力处置的基础, 处置预案的管理就是警力处置的具体实施方法。

3公安应急无线通信系统特点

因应急通信具有以下特点:时间不确定, 地点不确定, 通信容量不确定, 网络制式不确定, 通信安全不确定。所以,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应该能做到迅速布设网络, 兼容多种通信制式, 保障重要信息的传输, 快速有效地指挥发, 同时确保相关信息的安全, 打造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应急专用车道。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 小型一体化设计。目前应急通信通常使用的装备主要是配置有“动中通”、“静中通”的应急通信指挥车或便携卫星地面站设备。以上系统设备在汶川、玉树大地震及新疆715事件等大型自然灾害和安全维稳活动中发挥了一定的通信保障作用, 保证了现场临时指挥部对后端指挥中心的音视频互联互通, 从而使远程指挥中心能根据现场传输回来的音视频进行及时研判和决策, 并能传达给予现场部署指令。

然而在山体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道路中断, 通信车无法进入灾害现场的情况, 就需要小型化的便携应急通信设备能够通过人力搬运快速抵达现场, 进行通信保障。

(2) 快速部署、操作简便。应急通信现场, 情况瞬息万变, 常规的通信车、计算机系统为基础的应急通信解决方案设备操作繁琐复杂, 操作系统响应慢, 没有熟练的专业人员是无法在短时间内移动、部署及应用。应急指挥平台基于快速移动、快速部署、快速应用的现场调度, 需要时快速收起、移动, 只要开启电源, 设备就能快速开机使用。

(3) 持久续航能力。在应急通信现场, 给予设备供电的UPS容量够大才能满足各种集成设备的正常使用。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如果各种设备功耗小, 同样提供后备电池, 又能满足使用的需求, 将可以为设备提供长久的续航能力。

(4) 操作直观、便宜。现场应急指挥平台设备需要高度集成化和简捷化, 从而可以在一个界面进行所有现场通信调度, 普通工作人员即可操作。

4江西现场应急指挥平台的特点

根据公安部《公安指挥通信系统建设指导意见》提出的“每个县级公安机关需配备1套小规模的通讯指挥车”的要求。江西省结合自身情况, 按照指导意见, 区级公安机关配备一套现场应急指挥平台, 用于县区级紧急事故现场组网与调度、现场图像采集与上传、远程指挥。现场应急指挥平台搭建在任意警用车辆内, 并且根据需要可移动至室内的临时指挥调度场所。

综上需要, 我们使用的应急设备采用拉杆箱式设计, 可拖、可提、可背, 搬运便捷;设备集成度高, 内置集成有专网集群、专网常规、G网手机、固定电话、无线专网视频接收、有线视频接收、3G/4G视频传输、音视频存储、音视频矩阵等功能, 外部扩展有专网通信扩展口、卫星通信扩展口等丰富的功能扩展接口。既可以满足现场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的语音和视频通信需要, 也能与后端指挥中心音视频进行互通。

设备的功能实现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视频两个方面:

在视频方面, 该平台可接收1~2路专网视频和2~3路有线视频, 全屏显示和画面分屏显示, 视频灵活切换, 并对音视频自动存储。同时, 可通过扩展接口连接到其他显示设备。该平台还可利用内置3G/4G视频传输模块或外接专网图传设备、卫星通信系统实现现场视频实时传输至指挥中心。

在语音方面, 该平台集成常规、集群、公网手机、固定电话等各种语音通信模块, 并可外接多种语音终端或者中转台, 实现现场多部门、多制式语音的互联互通以及前端人员、现场指挥部、后方指挥中心多方的语音会议。

5现场应急指挥平台的应用场景分析

在大型自然灾害抢险救援时, 由于道路中断通信指挥车无法抵达现场,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可作为便携式装备由救援人员携带至现场快速组建应急通信指挥部, 解决现场救援人员语音通信、视频图像采集和现场指挥调度问题, 配合便携式卫星地面站实现与后方指挥部音视频的互联互通。

在处置持续时间较长的群体性事件时,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可部署于附近高楼内快速组建应急通信指挥部, 接入城市公安无线通信网和临时组建的现场无线应急通信网, 解决不同警种 (不同制式、不同频段、不同群组) 语音互联互通、视频图像采集和现场指挥调度问题。

在执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时,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可部署于通信车或者临时指挥室内, 对目标区域进行移动性的视频实时监控。当出现突发状况时, 通过该装备对现场周边警力进行指挥调度。

6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具备的功能

6.1语音通信功能

6.1.1专网通信

若突发应急现场有集群/常规信号覆盖区域, 则现场人员可通过集群/常规系统实现对指挥中心的呼叫, 直接和指挥中心进行语音通信。

6.1.2公网通信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利用内置G网手机/固定电话语音模块, 通过G网手机/固定电话公网语音链路和后方指挥中心进行联系, 及时了解应急现场的实时情况。

6.1.3卫星语音通信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利用外置便携卫星设备, 通过卫星通信链路实现与后方指挥中心的语音通信, 及时汇报应急现场的情况。

6.1.4现场语音互联互通

支持现场多部门、多制式语音通信设备的互联互通, 可外接3路语音设备, 包括数字集群、常规, 模拟集群、常规、短波电台与卫星电话等。

6.1.5多方语音会议

建立应急现场人员、现场指挥部及后端指挥中心的多方通话, 将后方指挥中心按需接入, 实现统一指挥调度和跨部门协同作战。

6.1.6录音查询功能

对调度语音进行实时录音备份, 可以在现场应急指挥平台上回放调度语音也可以通过USB接口导出录音文件并在电脑上回放。

6.2视频通信功能

6.2.1视频采集

该平台内置无线视频接收模块, 可根据实际需求接收1~2路不同频点的无线单兵视频, 并且频点可定制, 视频传输带宽可分为2M或8M两种模式。

该平台具备扩展视频接口, 可灵活接入最多3路有线视频源。车载应用时, 可接入车顶、车内摄像头监控视频源;室外便携应用时, 可直接接入DV、摄像头等作为视频源。

6.2.2视频展示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集成1块工业级高清高亮宽温显示屏, 半透屏技术可保证室外强光下的显示效果, 结合4*4视频矩阵以及4路DVR模块, 实现全屏显示和4画面视频显示及灵活切换。

6.2.3视频无线回传

6.2.3.1专网传输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可接收现场单兵采集的音视频信息, 通过该平台进行显示、存储、回放, 从而满足现场指挥的监控需求;同时, 可配合车载视频发射机将视频传输到基站, 基站接收后对视频信息进行编码转换成IP数据通过E1专线、光纤专线、微波等链路方式传输到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部署的解码器对IP视频信息解码成模拟视频信号, 将现场实时视频图像显示在大屏上。

6.2.3.2 3G/4G传输

在公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该平台可采用内置3G/4 G视频传输模块将现场视频信息传输到指挥中心。该平台采用3G/4G视频传输时实现如下: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内置3G/4G视频模块对接收到的现场视频信息进行编码转换成IP数据包, 通过3G/4 G上网卡上传到运营商3G/4 G网络。3G/4 G视频模块可通过双网卡实现负载分流技术, 提高传输带宽和可靠性。

后方指挥中心需向运营商申请公网IP地址 (作为前端3G/4G视频的接入地址) , 通过部署3G/4G视频服务器、3G/4G视频服务软件、3G/4G视频解码器, 实现现场实时视频查看、存储、回放、大屏显示。

6.2.3.3卫星传输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可接收现场单兵采集的音视频信息, 在现场指挥部进行显示、存储、回放, 可满足现场指挥调度需求;同时, 该平台可将视频、音频接入卫星系统的多业务接入设备, 卫星系统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密、调制、上变频后, 传送到卫星地面站, 地面站接收到卫星信号进行下变频、解调、解密后, 通过卫星多业务设备, 最终分离成视频、音频等各种业务信息, 其中, 视频通过解码器解码将现场实时视频图像显示在大屏上。

6.2.3.4视频有线回传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能够实现视频的IP网络有线方式回传, 在派出所、酒店等固定场所通过有线方式回传最稳定可靠。

6.2.4视频存储回放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通过内置DVR模块以及64G固态硬盘实现4路视频图像的实时存储, 并可随时本地播放;存储格式可以采用CIF/HD1/D1等方式, USB读取接口可方便进行取证回放。

6.2.5供电模式

220伏交流电、12伏车载直流电、外置电池 (满足5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长) 3种供电方式, 灵活解决设备供电问题。

7结束语

根据以上设计思路, 现场应急通信设备集成度较高, 具备小型化、快速部署、续航能力强、移动性好、简单易操作等特点, 十分适用于县域的救援、抢险、救灾、维稳、处突各种事件快速应急通信部署。初步形成以省厅“动中通”卫星通信车和设区市应急通信车为主力, 以县级现场应急指挥平台为基础的省-市-县三级应急机动通信保障体系, 大大提高我省公安应急通信保障水平。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公安安全领域小型化便携式装备形态的应急通信指挥平台, 平台基于快速移动、快速部署、快速应用的业务定位和系统组成进行探讨,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应用实例。

关键词: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小型化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应急通信的发展现状和技术手段分析[J].中国无线电, 2010 (11)

[2]孙秀斌.几种应急通信手段现状分析及应急通信体系发展探讨[J].科学大众, 2012 (06) :172-174

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的设计和实现 篇9

关键词:指挥调度,可视,语音,文本

1 概述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改变了各行各业的传统工作模式, 计算机、通信、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有效改进了各种应急指挥调度手段和方式, 指挥调度更为方便、快捷、灵活, 性能更加可靠、稳定、安全。本文重点阐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平台的设计方案及实现。

指挥调度网络系统平台由四部分组成:可视指挥调度系统、电话指挥调度系统、无线数字集群调度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通过视频、语音、文本等方式, 以有线、无线等手段实施指挥调度, 通过一个平台、一个网络、统一管理实现指挥调度的系统化、网络化和自动化, 指挥调度中心通过四种方式和任一调度点联络, 丰富了指挥调度手段, 提高了应急响应处理能力, 指挥调度平台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 指挥调度网络平台设计和实现

指挥调度系统的设计充分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新技术, 建立高效、经济、安全、稳定的网络平台, 实现处理应急突发事件时视频、音频、文本等多种调度方式, 满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的需要。

2.1 可视指挥调度系统

可视指挥调度系统是在传统的会议电视系统基础上, 利用计算机视频处理、虚拟网络和数字化通信传输等技术, 实现高效视频指挥调度。在基于IP协议的SDH数据网基础上, 利用MPLS技术构建指挥调度VPN, 各调度点以2M带宽接入, 最终汇集到指挥调度中心。

(1) 设计原则

视频调度系统是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网络应用, 要求作为其基础的承载网络有较高的带宽和对网络中的业务流量有较高的控制能力, 关键性能要求有:

(1) 网络的带宽需求

视频传输对网络的带宽需求为:视频带宽+IP包头开销。常用的计算方法为:视频带宽×1.2为网络带宽的最大需求。

(2) 端到端的时延

视频传输的通用时延为小于150ms。

(3) 时延抖动

音频/视频的传输为实时交互, 网络时延抖动至关重要, 通用时延为小于50ms。

(4) G包率

网络视频传输的丢包率不应该高于1%。

视频调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以下原则和标准:

(1) 系统开放性、可扩展性较强

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符合相应的音视频国际标准。系统支持H.323、H.263和H.264等视频编码协议, 支持G.722.1 ANNEX C宽带音频协议, 能提供高保真的音频效果, 支持H.239双视频流传送标准, 全面支持SIP, 具备向基于软交换的IP多媒体通讯系统扩展和转移的条件, 便于基于SIP系统的接入, 便于以后系统扩容、升级和与其它系统互联互通。

(2) 系统稳定可靠、操作维护管理方便

视频调度实时性要求高, 关键核心设备必须是电信级产品, 系统必须具备较强的管理与维护功能:场点管理和监测、拥塞和流量控制、支持Qo S、系统自检、历史事件记录、故障诊断、告警提示、视频存储查询检索等。

(3) 系统具备一定的安全保密功能

系统满足视频调度特定应用场合的安全和保密要求, 具备AES加密功能, 对媒体流全部加密, 确保视频内容的安全, 同时系统的使用和管理具备多级安全体系, 核心设备的配置与管理可以物理隔离。

(2) 设计方案

根据设计原则要求, 选择美国POLYCOM公司的视频会议产品作为核心设备, 实现可视指挥调度系统, 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系统由中心控制系统和分会场/个人调度终端组成, 中心控制系统由多点控制单元 (MCU) 、一体式调度终端、双流盒、电视墙服务器、录播服务器、数字调音台、显示设备、防火墙等设备组成, 电视墙服务器可以将各调度点的实况在屏幕上动态多画面显示, 录播服务器实时存储调度实况, 便于查询, 通过双流盒设备可以向任一调度点发送双视频流, 60个调度点以2M速率接入VPN, 音频电话可以通过PSTN加入指挥调度系统, 使得指挥调度方式和手段更加灵活。

(3) 功能实现

该系统是一个完全符合H.323、SIP标准, 兼顾H.320标准, 基于TCP/IP协议的开放的视频调度系统, 可以和现有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互通。多点控制单元为MGC50, 一体式调度终端为VSX7000e和VSX7000, 个人桌面调度终端为VSX3000, 数字调音台为Symetrix Zone Mix760。调度中心通过VPN对所有调度点实施指挥调度, 根据需要, 可以选定任何一个调度点作为调度中心, 调度中心通过管理终端或遥控器对调度现场进行管理、控制远端摄像头变化等, 任意两个或多个调度点之间通过遥控器呼叫对方IP地址进行视频联络, 图像和声音同步传输。当指挥调度人员不在调度网络系统内时, 可利用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通过PSTN接入调度系统, 参与并实施调度。

录播服务器对调度现场实时录像, 可以录制H.261、H.263、H.264、MPEG-4格式, 分辨率4CIF, 音频采用MP3编码方式, 能够同时录制双流盒发送的H.239双路视频流, 第二路视频流可以是辅助摄像机、DVD等动态视频流, 也可以是PC机、图文展台等静态视频流。录播服务器不仅实现了视频内容的存储, 同时实现了视频回放和查询功能, 可将调度现场音视频信号同步广播至各调度点或网内的PC机上, 进行调度视频直播。

在主调度场所, 电视墙服务器将各分调度点现场在屏幕上进行多画面显示。

2.2 电话调度系统

电话调度系统基于PSTN, 通过固定电话对各调度点实施调度。系统核心设备是智能调度机, 智能调度机是在传统的PBX基础上, 结合网络技术, 使操作管理简单化, 同时电话调度系统可以和其它调度系统融合, 进行互通, 形成统一的调度网络系统;利用数据库技术, 增加智能调度功能, 使得语音调度、事件查询等更加方便灵活;利用数字传输技术, 多路语音/传真可以并发传送, 电话调度系统网络结构如图3。

(1) 设计原则和方案

电话调度系统的设计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和计算机及数据库技术, 满足可靠、安全、开放和管理维护方便等要求。系统由智能调度机、CTI服务器、录音服务器、应用服务器、调度席位等部分构成, 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 通过30B+D数字中继和PSTN联网, 以PSTN为纽带, 以指挥调度功能为核心, 系统基于TCP/IP协议和Web方式混合通信, 内部采用XML实现数据交换, 软件运行平台为Windows2003/XP, 数据库为SQL SERVER2003, 系统内电话为40门, 调度席位6个, 系统核心模块 (MPU板、电源板等) 双机热备。

(2) 功能实现

电话调度系统由调度机系统、CTI应用服务系统、指挥调度席位系统、辅助决策系统、数字录音系统、名单管理系统、报表系统、数据处理系统、传真管理系统等部分组成。调度中心通过调度席位与指定调度点快速建立话音链路, 最多可同时进行30个调度点调度, 或按需要进行分组调度, 实现组呼和通播功能。数字录音系统对调度情况进行录音, 数据库系统存储调度数据, 便于分析、查询和检索, 输出相应报表, 通过传真机服务器同时进行多路自动收发, 支持doc、txt、bmp、jpg、pdf等格式文件, 自动接收并存储。

2.3 数字集群调度系统

数字集群调度系统是利用北京市800MHz无线政务网平台建立的VPN, 具有组呼、通播、迟后进入、直通、紧急呼叫等强大的指挥调度功能, 同可视指挥调度和电话调度系统相比, 数字集群调度系统还可在移动状态下的进行指挥调度, 系统网络结构如图4所示。

数字集群调度系统主要由手持通信终端、车载通信终端和固定通信终端等设备组成, 设备由无线政务网 (TETRA系统) 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授权, 依不同权限进行不同调度功能, 中心调度台具有最高调度权限, 系统调度快捷、灵活、方便、保密性强, 通过与固定电话网 (PSTN) 和移动电话网 (GSM/CDMA) 组网, 可有效扩大指挥调度的覆盖范围。

2.4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广播电视播出、传输等环节出现的任何故障、异常现象,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短信平台向相关调度点发送预警、调度指令等文本信息, 可以有效预防重大故障或事故的发生, 缩短应急事件的处理时间, 提高指挥调度的灵活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网络结构如图5。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主要由信息收发模块、信息发布服务器、信息发布终端、显示屏幕等部分组成, 通过GSM/CDMA网和上一级调度中心组网。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平台系统和广播电视监测平台系统之间通过网关接口互通, 监测系统监测到故障或异常状况时, 通过网关接口向预警信息发送服务器发送信息, 预警信息发送服务器经过分析处理, 通过GSM/CDMA网络向特定调度点自动发布预警文本信息。操作员通过信息发布终端直接发送调度指令, 系统通过GSM网络接收上一级指挥调度中心发布的预警信息、调度指令, 并进行转发。

3 结束语

浅谈突发事件应急物资调度 篇10

近年来各类自然灾害爆发频率与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如2008年中国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约87150人遇难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2010年中国玉树大地震造成约2300人遇难或失踪。此外,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2010年海地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给全世界、全社会带来巨大的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即使将其降低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其绝对量也是相当的惊人。面对错综复杂、难以回避的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如何增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调度能力,最大程度挽救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其理论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对社会建设都是巨大的。

1 相关概念

1.1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事件,该概念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我国学者提出的。初期的突发事件多基于案例的定性分析法,而对相关研究涉及的较少。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信息的高度缺失性、危害性、应对时间上的紧急性和阶段性,由于较大规模的突发事件通常会对社会造成深刻和长远的影响,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正成为各级政府机构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反映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1]。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起步相对较晚,SARS之后,我国提出了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并在2006年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初步建立起应急运行机制和指挥系统[2]。

1.2 应急物资调度

物资调度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由所需物资、仓储设施、运输工具、人员和通讯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3]。应急物资调度是对突发公共时间应对过程中物资运输过程进行作业计划,将各个物流元素、实体、环节进行相互协调,使受灾点可以及时得到所需的物资资源,它属于普通物资调度的特例。普通物资调度与应急物资调度的差异如表一所示。

应急调度的配送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各种救灾物资从不同的供应中心送到一个或多个灾区,其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普通物资调度系统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系统处理大量集中物流的能力,其高峰期主要是在救灾和灾后重建期间;(2)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具有一次性和临时性要求;(3)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满足不同突发事件和地域要求。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应急调度问题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60—70年代开始重视调度的复杂性,至今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调度理论和方法。包括一次性消耗物资调度、多目标物资调度、连续消耗物资调度、多资源物资调度、物资运输调度等。由于其模型的构建和算法的求解大都是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下,其组合优化问题具有相对复杂性。现对国内外对应急调度的研究现状加以介绍。

在应急调度机制方面,范维澄院士凝炼出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五大科学问题[4],并渗透应急调度的内在机制;Yang Qing、Shi Yaneng等提出基于免疫的应急预案多代理理论框架。在应急调度模型构建方面,从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角度出发,Bazbarosoglu G.Arda Y.研究了救援时间约束下最小费用应急调度模型;何建敏、刘春林等研究了应急时间最早以及限制期条件下出救点最少的应急调度模型;葛洪磊、刘南等综合多种属性因素来构建以受灾人员损失最小为目标的多受灾点、多商品应急物资分配模型。从建模的表现形式角度出发,孙颖、池宏等研究了多路径下应急资源调度的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周晓猛、姜丽珍结合动态规划的基本理论,构建应急资源优化配置数学模型。在应急调度信息系统方面,陈涛、翁文国等针对大规模火灾的预防问题提出了消防应急管理平台架构;Zhong Shaobo、Shu Xueming等基于事件链原则对应急管平台中综合预测过程和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5,6,7]。可见,在应急调度方面的研究角度众多,集成上述研究成果,面向重大灾害的大规模救援物资应急调度模型的构建、各单元模型间的协调机制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的一个研究趋势。

在车辆调度及路径选择模型方面,从模型包含的范畴角度出发,Haghani Ali、Hu Hui-jun等建立了应急车辆调度规划模型;Ozdamar L.、Fallahi A E.等研究了应急资源调度路径优化问题;Yang Sai-ni、Hamedi Maghani Ali研究了限定区域内车辆实时调度及路线诱导模型。从模型的目标与约束特征角度出发,Wang Haijun、Xu Jiong以减少缺货成本为目标对应急物流的车辆调度问题进行了研究;何正文、贾涛等研究了基于禁止时间窗的应急物资调度车辆路径问题。从模型的不确定性描述角度,谢小良、符卓研究了模糊机会约束规划下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模型;Wang Chuanxu、Jiang Liangkui考虑了应急物流中需求物资的不确定性,采用模糊多目标混合整数规划选取从物资供应处到灾难现场的运输路径。在模型求解方面,张景玲、赵燕伟等对动态需求车辆路径问题采用量子算法对路径选取进行优化;王海梅、周献中等从控制路网规模入手,提出了矩形限制搜索区域的最短路径算法。在信息处理方面,杨晓光、彭春露引入可靠性理论对路网交通流影响下的应急救援车辆畅通通行进行可靠性分析;刘杨、沈海州等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应急车辆行程时间计算模型。可见,依托GIS等技术平台的车辆调度与路径选择模型与算法的动态集成研究是这一领域中的研究趋势。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应急调度、路径选择与车辆调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获得了一些进展,丰富了不确定应急调度的理论与方法。但针对不确定条件下大规模救援物资应急调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灾害演变的动态描述、不确定性精细刻画和清晰化等共性问题仍是科研难题。对于大规模救援物资应急调度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来说,上述的研究成果将在某些环节发挥重要作用[8]。

3 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多目标、多资源、多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化研究方面,多以时间或运输成本作为优化目标[9]。宏观上对应急预案进行选择,微观上对车辆路径、物资配发等建立模型[10]。但这些研究对应急调度问题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

(1)应急调度分前期调度和后期调度,其调度目标不尽相同。前期对物资配送的及时性要求较高,而在灾情稳定的后期,应急调度应更多地考虑调度成本的最小化。但多数研究只是建立目标函数为最小应急成本的调度模型,这种强调成本因素的模型无法体现应急物资调度的弱经济性和强时间性特点。

(2)在考虑应急调度成本的模型中,多参照一般商业物资调度评价指标,片面地认为物资供应点少则应急成本低。

(3)需应急调度的物资应进行优先级划分,及时地将高优先级物资运输到受灾点是物资运输的阶段性要求,这方面以往的研究少有涉及。

(4)当前解决组合优化问题的算法有很多,如禁忌搜索、粒子群算法、蚁群算法等,但这些算法的精度多与控制参数有关,但调度的动态变化无法及时体现,影响应急响应[11]。

(5)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就是其构建的数学模型中应急地点的物资需求量都是确定的,从物资配送中心到应急地点所需时间也是确定的,这在实际的应急物资调度中是不现实的。因为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突发事件通常在不可预知的状态下发生,物资运输具有盲目性。随着受灾信息的清晰,各种应急参数才能确定。因此,不确定信息感知下,必须完成调度方案使救援物资及时运输到救灾点[12]。

当应急事件出现后,如何根据有限的信息,确订最佳的具体化、科学化的应急物资调度方案,减少浪费,最大程度降低灾害给人们带来的灾害方面的工作还有待于提高[13]。整个应急管理过程,还缺乏一个有针对性的应急调度信息系统支撑平台,提高灾害信息分析与应急决策支持能力[14]。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建立一个应急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应能及时、科学地为灾害信息分析、态势评判、应急决策提供支持。系统应具有如下特征:

(1)系统运行稳定、安全;

(2)美观友好的GUI界面,操作使用简便;

(3)强大的管理功能,实时动态信息管理;

(4)周密的操作员权限管理和系统安全设计;

(5)灵活的个性化定制,适应特殊的需求。

先进的应急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将为灾害发生下应急物资调度提供科学化的决策支持。

4 结束语

上一篇:教学应用模式下一篇:应纳税所得额与利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