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反思1(共9篇)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1 篇1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
漳州实小古雷分校
姚小丽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习语言是为了用于交流,我想这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所谓交流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记得自己中学时代,长期处于“坐中学”的教学环境中,教师采用的也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以来,每上完一节课我都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我认为小学英语教育应抓住学生爱说爱闹、敢想敢说、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打破传统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的哑巴英语教学。
小学生,一般是六——十二岁,属童年期,正处于心理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变化和大脑思维最活跃。根据儿童时期的特点,我认为小学英语教师应该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一、重视持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持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一般来说,小学生刚从学龄前的游戏活动进入系统的学习阶段,他们对学习的动机比较模糊,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就是兴趣,而兴趣又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性因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要把握好小学生的初步兴趣,这种初步兴趣就是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时有一种很强的好奇心,而这种初步兴趣是极不稳定的。作为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升华为热情和爱好,就要在教学活动中下工夫,要懂得童年期的心理特征,要懂得小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1 主要不是来源于英语语言本身,更多的则是来自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形式。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形式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那么,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初步兴趣就会丧失殆尽,更谈不上对英语的热情和爱好了。
二、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和谐的语言教学氛围
我认为,教师不但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学而且更要注意与学生做知心朋友,要使学生觉得你亲切可敬。在教学中,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而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教师是语言活动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也是关键作用。教师的思想、教学态度、性格、志趣和情感等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和蔼,平易近人,语言里要流露出安慰和鼓励,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任何训斥、讥笑和讽刺都不利于双边活动的开展,还将削弱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积极地关心、帮助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耐心帮助,同时鼓励他们要互相关心和帮助。使其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三、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培养技能方面,教师应该注意到,小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还很弱,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灌输大量的语言知识,要充分利用图片、挂图、实物、幻灯、录音、录像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游戏、英语竞赛、表演、英语歌曲、儿歌等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才能使学生的听力、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实际 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要重视英语的基础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一些运用英语的基本技能。
在培养习惯方面,教师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的同时,要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运用英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多听、多说、敢于大胆开口,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生面前是一名教师另外,书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之一,从小学起教师就应当狠抓学生的书写教学,并常抓不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要起到示范和身教的作用,教师自己的书写首先要做到工整和规范,这样才能做到言传身教。
英语教学不仅要教学生英文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英语的言语技能,因此,众多英语专家都 强调强调“听说领先”的重要性。具体到小学英语的听的教学,就是:“从学生的方面来说,要多听老师、磁带或其他声音媒体的泛读,也要有针对地对比着听听同学、自己的读音与范读的异同;从教师教的方面来说,不仅要多听学生学生的发音,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而且自己也要多听标准语音,不断提高自身的语音水平。”“说”不仅包括“说话”,包括“朗读”。听了范读之后,经过内部消化,再用“说”的方式将学习的成果表达出来,这才是学习英语的一大目标。具体说就是:“从学生学的方面说,认真模仿和跟读范读者所读的字母、音素、单词、句子等,并经常朗读所学内容,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运用英语与他人交际;从老师教的方面说,在课堂上要坚持用英语教英语,在课外也要尽可能用英语与学生交流。”“听说先行”,“读写紧跟”。这里所指的“读”专指“阅读”,而不包括“朗 读”。小学阶段小学阶段学生由于所学英语词汇量少,阅读能力一般较差。但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从开始学习就培养阅读的习惯、多找一些与自己所学英语水平相匹配的英语读物来阅读,以巩固和发展所学英语知识。具体说就是:“从学生学的方面说,要经常阅读已学过的课文、对话和教师自编的小短文、小话剧、现有的简易英语读物等;从老师教的方面说,要多多阅读有关专业和教学方面的书籍,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编短文的水平,多看学生的习作。”“写”与“读”相似,小学生“写”的水平有限,但又不能完全不写。要本着学以至用、边学边用、用以促学的原则,从一开始就加紧“写”的训练。具体说就是:“从学生学的方面说,要多做连词成句、修改病句、翻译、看图写话、小日记、小短文等练习;从老师教的方面说,要经常给学生撰写可供阅读的短文、可供表演的短剧等。”
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有和谐的语言教学氛围,是学好英语的前提;而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好英语的保证。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1 篇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它意味着数学教学既要传递教材中的符号化知识, 也要在传递过程中使学生经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 使学生在“过程”中体会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以及在“过程”中发展能力和个性.这就是说, 学习数学不只是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还有比掌握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东西, 而这种更重要的东西就蕴含在过程之中, 或者也包括过程本身.但在以“圆 (1) ” (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第1课时的内容) 为载体的“同课异构”式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发现:尽管不同层次的教师对这节课的把握有所不同, 教法也有差异, 但普遍存在着值得关注的问题, 内容配置散点割裂化——弧、弦概念的引入和点与圆位置关系的引入有“天上掉下林妹妹”的感觉, 并且“过程” (圆概念的形成过程、圆性质的发现过程、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后的反思过程等) 短暂甚至缺失.这没有体现“数学是过程”的思想, 也不符合数学教学的教育学立场——以数学知识为资源和手段来“育”人.鉴于此, 我们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 简录其教学过程并进行反思, 希望对帮助教师把握基于“数学是过程”的教学操作有积极的作用.
2 教学过程简录
2.1 以探索有价值“数学题材”为载体的具体活动
2.1.1 课前预习——操作探索
课前, 教师设计如下的“先行组织者”供学生课前预习 (允许合作研讨) .
1) 请你借助合适的画图工具画下列给定条件的圆:
①在白纸的适当位置上画半径为2cm的圆;画圆心位置不变, 半径不同的多个圆;画半径不变, 圆心位置不同的多个圆.
②在操场的适当位置上画一个半径为3m的圆, 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或建议?
2) 请你先回顾画圆的过程, 再思考下列问题:
①确定一个圆需要哪些条件?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②用数学的眼光看画圆的过程, 圆是怎样形成的?
3) 圆也可以看成是现实生活中圆形物体的数学抽象.请你举出尽可能多的关于圆的生活原型.
2.1.2 汇报交流——交互反馈
上课一开始, 教师出示课前布置的问题, 并要求学生汇报预习成果.同时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交流, 必要时, 教师进行追问、激励、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行总结:
1) 圆可以看成是现实生活中圆形物体的数学抽象;圆也可以看成是线段绕一个端点旋转一周, 另一个端点的轨迹;圆又可以看成是平面上到定点 (圆心) 的距离等于定长 (半径) 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2) 圆有两个要素——圆心 (定位置) 和半径 (定大小) , 圆中的许多结论与这两个要素联系在一起.
3) 圆是一种特殊的封闭曲线, 毕达哥拉斯说“一切平面图形中, 最美的是圆”!
4) 尽管圆的结构比较简单, 但圆的内涵非常丰富, 且生活中随处可见圆的身影.
2.2 以生成“数学方法和理论”为载体的引导探究
2.2.1 引导探究——合作研讨
教师: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圆的形象.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圆?圆有什么特征?圆有哪些特性?今天, 我们从数学的角度进一步来认识圆 (揭示课题) .
教师:现在老师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尽管圆的位置和大小千变万化, 但圆的形状具有不变性, 你能根据圆的形成过程来描述圆的形状 (圆的本质特征) 吗?请大家合作研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1:圆是封闭图形.
教师:对!圆是封闭图形, 但三角形、四边形也是封闭图形.它们有何区别?
学生2:圆是一条封闭曲线.
教师:不错!圆是一条封闭曲线.但我可以画出许多与圆不一样的封闭曲线.
学生3:圆是一条封闭曲线且曲线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教师:你说出了圆的本质特征——图形上任意一点到定点 (圆心) 的距离等于定长 (半径) .其它封闭图形或封闭曲线没有这个特征.
学生4:圆是线段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 另一个端点所经过的封闭曲线.
教师:好!这是定性描述.
学生5:圆是平面上到定点 (圆心) 的距离等于定长 (半径) 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教师:非常好!这是定量刻画, 更有数学味.
教师:现在老师再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尽管圆的位置和大小千变万化, 但圆中有许多不变关系, 你能根据圆的形状特征, 给出尽可能多的圆中的不变关系 (元素之间的数量或位置的不变关系) 吗?请大家合作研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提示:圆分平面上的点为几个部分?平面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否存在数量关系?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部分 (路程) 与连结这两点之间的线段 (距离) 有何关系?圆上任意三点有何关系?圆是否具有对称性?)
学生6:圆把平面上的点分成三个部分: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
教师:这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观察的结果!但所有封闭图形都有这个结论!能进一步描述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吗?
学生7:若点在圆内, 则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若点在圆上, 则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若点在圆外, 则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
教师:非常好!这是用定量的方法来刻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其实, 反过来也成立.
学生8: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路程与距离不等.
教师:了不起!这是从微观且用物理的眼光观察的结果.
学生9:圆上任意三点不共线.
教师:这是从微观角度观察的结果, 大家在课后还可以进一步思考:经过不共线的三点能否确定一个圆?
学生10:圆既是轴对称图形, 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教师:为什么?
学生10:因为图形沿直径所在的直线“折叠”能互相重合;图形绕圆心旋转180°也能互相重合.
学生11:因为圆上任意一点关于某条直径所在的直线的对称点在圆上;圆上任意一点关于圆心的对称点也在圆上.
教师:非常好!用运动的观点来认识图形是学习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
2.2.2 建构理论——归纳整理
教师:现在来归纳整理一下我们研讨得到的主要结果:
1) 圆的定义及符号表示.正因为圆背景的广泛存在性和圆具有丰富的内涵, 为进一步研究和叙述方便的需要, 我们有必要给圆下一个定义:如图1, 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O叫做圆心, 定长线段OP叫做圆的半径.像三角形用符号“△”表示、垂直用符号“⊥”表示、角用符号“∠”表示一样, 以点O为圆心的圆用符号“⊙O”表示, 读做“圆O”.圆有两个要素:圆心和半径.圆的许多特性与这两个要素联系在一起.
2) 定量描述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圆是特殊的封闭曲线, 圆内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 圆上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圆外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且反过来也成立.即点在圆内⇔d<r;点在圆上⇔d=r;点在圆外⇔d>r.
3) 弦与弧的定义及符号表示.圆是特殊的封闭曲线, 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路程与距离不等.这个不等关系也有丰富的现实情景且是后继学习的基础, 为进一步研究和叙述方便的需要, 我们也有必要分别给他们一个名称:
①弦的定义及符号表示.如图1, 连结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特别地, 经过圆心的弦AB叫做直径.显然, 直径是弦, 但弦不一定是直径;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②弧的定义及符号表示.如图1, 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 简称弧.特别地, 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 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圆上任意两点对应的有两条弧, 怎样区别?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 (劣是小于一定标准的意思) , 劣弧用符号“⌒”和弧两端的字母表示, 如图1中的劣弧BC记做
4) 圆具有对称性.圆是特殊的封闭曲线, 圆既是轴对称图形, 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2.3 以解决“具体问题”为载体的数学应用
2.3.1 尝试运用——解决问题
教师:现在我们用圆的性质一起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问题1 如图2,
在A地正北60 m的B处有一幢民房, 正西80m的C处有一变电设施, 在BC的中点D处是一古建筑.因施工需要, 必须在A处进行一次爆破.为使民房、变电设施、古建筑都不遭到破坏, 问爆破影响面的半径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先教师分析, 再师生合作研讨解决问题, 然后教师提出以下反思性问题:
问题1-1 解决问题1的策略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使用了哪些技巧?
策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 并用数形结合思想.
方法: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 再通过几何计算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来描述.
技巧:用勾股定理求BC长, 根据BC=2AD求AD长.
问题1-2 若BC是一条马路, 为保证不影响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 则爆破影响面的半径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如图2, 问题转化为求AE长.
2.3.2 检测评价——变式训练
教师:现在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2 辨别:
①直径是弦; ( )
②半圆是弧; ( )
③圆内最长的弦是直径; ( )
④圆中的直径都互相平分; ( )
⑤弦相等的圆是等圆; ( )
⑥圆上的任意两点都能将圆分成一条劣弧和一条优弧. ( )
问题3 解答:
①写出图3中所有弦和所有弧____;
②在Rt△ABC中, ∠C=Rt∠, AC=3 cm, AB=5 cm.若以点C为圆心, 画一个半径为3 cm的圆, 则点A, 点B和⊙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③若点P到圆上最近点的距离为4, 最远点的距离为9, 则此圆的半径是____.
(学生独立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约5分钟后进行交流、评价.)
2.4 以交流“问题清单”内容为载体的反思总结
2.4.1 回顾思考——交流合作
教师:现在请大家完成下列“问题清单”:
①圆是怎样产生的?圆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②圆中有哪些不变关系?发现几何关系的策略是什么?
③同一个圆中, 弦与直径有何关系?弧、劣弧、优弧、半圆之间有何关系?
④在认识圆的过程中, 获得了哪些数学活动的经验?碰到了哪些困难?
⑤在认识圆的过程中, 感受到了哪些思想方法?有何感触?
(学生回顾与思考基础上, 进行交流合作.)
2.4.2 归纳提炼——课堂总结
教师:现在请大家欣赏圆的自述 (这部分内容可以移至课后) :
Hi!我是圆.我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的;我也可以看成是线段绕一个端点旋转一周, 另一个端点的轨迹;我又可以看成是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我的形状像哪吒颈上的项圈, 而不是你经常吃的大饼.毕达哥拉斯说:一切平面图形中, 我是最美的图形!我有两个要素:圆心和半径 (圆心决定我的位置, 半径决定我的大小) .我身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弧;连结我身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叫弦.我是封闭曲线, 从而我具有封闭曲线所具有的不变关系——我分平面上的点为三个部分;我是特殊的封闭曲线, 我还具有特殊的不变关系——我身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部分 (路程) 与连结这两点之间的线段 (距离) 存在不等关系;我具有对称性 (轴对称、中心对称、旋转对称) ;我内部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我身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我外部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 并且反过来也成立.我虽形状简单, 但人们可喜欢我了, 生活中随处可见我的身影——车轮做成我的形状 (行驶更加平稳) ;茶杯的底面做成我的形状 (能更加节省材料) ;“拱形结构”仿照我 (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我还代表团圆、和谐 (有诗句为证:“花好月圆, 人团圆.”) .告诉你:认识我要关注我的两个要素, 要学会发现我元素之间关系的科学视角, 要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要用运动的观点、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数形结合思想, 你在认识我的过程中, 还能发展智力、能力和个性.
3 教学反思
“数学是过程”蕴涵着:“过程”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部分.这否定了传统教学“掐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 体现了数学教学是以数学知识为资源和手段来“育”主动发展人的教育学立场, 符合数学教育的两重性特点 (“数学的教育”与“教育的数学”的有机统一) .“数学是过程”暗示着:数学学习是一个“具体 (借助有价值的数学题材进行操作探索) →抽象 (运用认知同化理论生成数学方法和理论) →具体 (用数学方法和理论解决具体问题) ”的自然、动态、和谐的过程.这决定了数学学习既不能抹去具体的活动或操作, 也不能放弃对数学“抽象”之美的追求, 同时要重视数学的广泛应用.这符合数学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 并且符合数学的发展规律 (数学的发现、数学的完善、数学的应用) 和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 (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现象到本质) , 也符合教育的规律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体会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以及发展能力和个性) .“数学是过程”意味着:数学教学需要采用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相结合的方法.这说明了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 它应该是一个教师价值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学习基础上的交流合作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因此, 基于“数学是过程”的教学操作要点是:
1) 教学分析先于教学决策——满足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需要.理解数学就是明确数学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背景, 这有利于从数学上把握学习内容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从而能认识学习内容的地位和把握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明确蕴涵在“结果形态”知识中的“关系形态”和“过程形态”的知识, 避免教学内容配置散点割裂化 (如在圆 (1) 的教学中,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弧、弦概念的引入和点与圆位置关系的引入有“天上掉下林妹妹”的感觉) ;明确蕴涵在学习内容中的科学方法、理性思维过程和价值观资源, 使教学价值定位更准确、教学“立意”更高.理解学生就是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 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应具备的认知起点和预测学生的思维障碍, 使内容和教法的选择更符合学生实际.理解教学就是根据“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的科学论断, 在可行的教学方式方法中析出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 (更能反映数学的本质, 且更有利于学生认知) .
2) 借助有价值的数学题材进行操作探索——满足核心过程 (数学方法和理论的生成过程) 推进的需要.有效的操作探索来自于引导性材料的定向指导性和操作探索所需要的学习条件 (安静的环境和充足的时间) .有效的操作探索是学生打开理性思维“闸门”的前提.但设计合适的引导性材料需要教师深入、细致的教学分析, 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需要教师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 (因为课内时间有限, 不可能让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
如本节课教师在教学分析的基础上, 提供有价值的“先行组织者”让学生课前预习.这能在课内形成多边思维碰撞的学习状态 (因为激活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生长点”) , 能解决经历“过程”教学节奏缓慢对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带来挑战的矛盾 (因为解决了本来在课内需要解决的部分问题, 从而给“过程”阶段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也因为预习学生经历了提前思考的过程, 从而能加快“过程”阶段的教学节奏) , 能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成为可能 (因为学生有表现自我的天性) .
3) 运用认知同化理论生成数学方法和理论——满足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需要.以生成数学方法和理论为载体的引导探究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 有利于学生感受蕴涵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这个环节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辨证地处理好了“数学的教育”与“教育的数学”这两个方面关系的主要视点.它需要采用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相结合的方式, 促进学生实质性思维的关键是教师艺术地引导.
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概括圆的本质特征, 教师采用问题引导下的合作研讨的方式:尽管圆的位置和大小千变万化, 但圆的形状具有不变性, 你能根据圆的形成过程来描述圆的形状 (圆的本质特征) 吗?请大家合作研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发现圆中的不变关系, 教师采用问题引导与必要提示下的合作研讨的方式:尽管圆的位置和大小千变万化, 但圆中有许多不变关系, 你能根据圆的形状特征, 给出尽可能多的圆中的不变关系 (元素之间的数量或位置的不变关系) 吗?请大家合作研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提示:圆分平面上的点为几个部分?平面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否存在数量关系?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部分 (路程) 与连结这两点之间的线段 (距离) 有何关系?圆上任意三点有何关系?圆是否具有对称性?) .这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引导的艺术性体现在问题具有定向指导性和对学生的良好了解, 如果学生发现几何关系的能力较强, 则在发现圆性质时提示的指向性可以减弱:可从宏观 (着眼于图形) 、微观 (着眼于点) 、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探究性学习活动要关注四性:必要性——如描述圆的本质特征和寻找圆中的不变关系, 有思想、有数学味、有能力发展点、有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 有探究的必要;目的性——探究目标明确 (如描述圆的特征与寻找圆的性质) ;可操作性——学生有思维前进的方向 (需要教师适当暗示) ;有效性——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学生要有思维的基础) .
4) 运用数学方法和理论解决具体问题——满足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需要.用数学理论和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具体问题 (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 有利于学生感受蕴涵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但问题的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 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问题的数量不必过多, 否则会产生就题论题的现象.
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尽管教师只提供一个实际问题, 但教学过程比较到位, 特别是问题解决后的变式与反思, 能使学生理解更深入, 能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技巧, 这“三层次”解题思维策略具有普遍意义.
5) 借助“问题清单”进行回顾与思考——满足深化认识与提升情感的需要.反思总结也是课堂教学不该被忽视的重要一环, 如果组织得好, 能起到跨越式的作用.课堂小结有多种形式, 如果采用开放度比较大的让学生谈学习后的收获与感受 (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 的方式, 会导致这个教学环节成为虚设, 因为初中学生缺乏谈收获与感受的视角与视点, 往往使学生“无话可说”, 很难起到“成果交流”、“导富济贫”、“拓展生成”的作用.如果用教师的总结来代替学生的总结的形式, 就得不到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 并且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也不符合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采用“问题清单”引导下的交流合作的方式.这种适度开放式的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 不但人人有话可说, 而且在互学中能深化认识、形成结构、发展能力和个性, 并体现了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1 篇3
“体艺2+1项目”是通过课内外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掌握2项强身健体的体育技能和1项艺术技能,使每位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对于学生自觉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良好的习惯,提升审美素质,陶冶情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小学普及实施“体艺2+1项目”轰轰烈烈的背景下,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小学“体艺2+1项目”实施现状
(一)重文化轻体艺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小学的体育和艺术类课程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在学校教学时间难以保证。很多学校的体育、艺术课程没有开足开够,如课标规定一周4节体育课,不少学校为了满足文化课的需要,一周只安排了2节体育课,另外2节体育课则变成“综合实践活动”等所谓的素质提升课程,或者由文化课的老师上文化课。到了期末,体育和音乐、美术课更被以“复习考试”为借口被文化课老师占用。体育、艺术在家庭教育中也不受重视。很多家长在幼儿园的时候培养了孩子很好的体育和艺术细胞,但是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因为学习紧张,就终止了培养,学生再也没有深入学习。久而久之,原本掌握的体育和艺术特长也生疏了。究其原因,首要的就是部分教师和家长只重视文化课,“成绩第一” 的应试教育传统思维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的教育舆论。
(二)全校学生共吃“大锅饭”,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因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有的学校开展的“体艺2+1项目”流于形式,项目没有根据地域、学校校本特色开设。如有的学校图方便,每堂美术课都让学生画同一幅画,枯燥无味;有的学校选择的项目千篇一律,因为跳绳好练就全校练跳绳,唱歌好练就全校练唱歌;还有的学校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上课就组织学生练技能,应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或操作要领完全没有传授。长此以往,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很不利的。
(三)低年级段项目开展出现“真空”
“体艺2+1项目”的技能标准是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设定的,即“水平二(3~4年级)、水平三(5~6年级)、水平四(7~9年级)”;而且每一水平中又可以根据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分出“优秀、良好、及格”三个不同的等级。不少学校在理解标准上存在误区,以为小学一二年级没有标准衡量,所以不用开展“体艺2+1项目”,于是出现项目开展的“真空”。学生到了三年级,面对突如其来的“体艺2+1项目”,他们由“真空”学习状态进入“有氧”学习状态,一下子难以适应,很难有成绩。
二、开展“体艺2+1项目”的措施
鉴于以上现状,如何推进项目的实施与开展呢?笔者进行反思,认为应该从如下五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教育部制定和实施“体艺2+1项目”的目的在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推进“体艺2+1项目”的突破口就是通过各种体育和艺术活动,引导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校可以依托校运会、艺术节等活动平台,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体育与艺术活动,让其参与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分析,感受实施“体艺2+1项目”与文化课的学习没有冲突,相反还有促进作用。家长只有切实感受到了这些变化,才能转变教育观念,才能自觉地引导孩子参与各种体育技能和艺术技能的学习。同时,作为项目参与者之一的教师也要转变观念:学生要成绩,但要的是学生健康、快乐、全面发展的成绩。
(二)从监督管理上落实
“体艺2+1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参与,需要完善的相关体制,明确权责,强化监督管理。学校应确定目标、做好分工、如实记载、严格奖惩;教学部门和政教部门组成督查组,做到一周一检查、一月一汇总。只有各部门各司其职、严格把关,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才能真实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艺2+1项目”的开展对象是面向全校小学生,因此,要确保“体艺2+1项目”真实有效。应该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施自选与鼓励相结合的活动机制。对于“首推项目” 应该制定带有强制性的规定,要求其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参加;对于“任选项目”和 “开放性项目”,则可将权力还给学生,让其自由选择。另外,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区域位置、师资等条件开展具有本区域特色或民族特色的项目。“体艺2+1项目”的开展应遵循“个体—群体—整体”的发展思路,确保每一个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艺2+1”项目;设置课程、开兴趣班,指导整体学生开展活动;打造特色项目、重点项目,形成学校特色教育。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体艺2+1项目”的实施者是一线教师。提高体育、艺术教育师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实施“体艺2+1项目”的先导条件。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体育、艺术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满足此项活动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确保高质量地开展活动。但是,在现在的体制下,“体艺2+1项目”的实施光靠专职教师肯定不行。学校可以实行“内部开发”,让一些年轻又具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不断充实到体艺教师的队伍中来,对这些教师可以采取“兼职制度”,从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效。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1 篇4
走进新课改实验班的课堂,你会亲身感觉到新课程理念正在被教师们所实践,课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过去师讲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悄然退场,随之而生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感人场景。我校杨丽玲老师的语文课令人耳目一新,感受颇深。
一、导入新课,生动有趣
杨老师执教的是《影子》一课,课前,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做踩影子的游戏。上课铃声响,教师将同学们收扰于教室。趁着学生兴趣正浓,教师抓住进机,谈话引题,“刚才我们做了踩影子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太阳才有影子”“我穿的是绿衣服影子却是黑的”“我跑影子跑,我停影子停,影子总是跟着我”“影子时前时后,时左时右,时长时短”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揭示出课文的内容。流畅的简笔画,秀丽的字迹,吸引着学生,也感染着听课的教师。课堂生机勃勃,学生兴趣盎然,求知欲望强烈。
二、认字自悟,形式多样
课中,教师改变过去师教生写的死记硬背识字方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用形式多样的认字方式,让学生在自悟中认字学文。如:“看图认字,表演认字,文中认字,抢答认字,看图猜字”等,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
三、朗读感悟,全员参与
教师采用范读、生齐读、分男分读、指名读、合作读、找朋友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体现了读通、读懂、读熟、读出感情的朗读层次,在读中感悟儿歌,使学生学会了边读边想,在朗读与思考中培养了阅读能力。
四、实验领悟,合作交流
教师注重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实验,学生6人一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实验探索,课堂呈现出一派生动的活跃气氛。汇报时学生们说:“我用手电筒从左照物体,影子在右边,影子比较长”、“我从上照,影子在下面,影子比较短”等学生用自己的“眼睛”“亲自”获取知识,其乐无穷。
五、表演升华,体验快乐
课堂进入尾声,教师再次激趣说:“现在我们来做一项更有趣的手影游戏,看谁表演得最好”学生们又一次活跃起来了。他们纷纷上台表演,一双双小手变成了小鸟,小燕子、花蝴蝶、小狗、斑马、大公鸡、大灰狼。学生们一边说,一边比划,那丰富的联想,形象逼真的表演,闪现出小小艺术家心灵手巧的聪明智慧。孩子们沉浸在快乐之中,营造了一个民主、合作、愉悦的学习氛围,师生双方达成到了情感的交融,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1 篇5
(教学反思参考1)对韵歌
1.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汉字表意的丰富,提高了识字效率,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
2.多种形式、扎实有效的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3.去“对”字,把“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变成新的创新形式。这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1 篇6
这一单元是复习单元,内容涉及小学英语三到六年级的内容。在这一课开始前,我首先涉及的是free talk环节,教师通过和学生谈论星期和日期,引出 Summer Holiday 暑假,并和学生谈论假期的行程安排,导入了旅游计划的总话题。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制订旅游计划,学生在复习先学表的基础上和教师一起复习了旅游计划5大要素中所涉及的地点、时间,交通方式、活动安排和旅游同伴等语言知识,并总结计划中所使用的一般将来时态。第三步,通过谈论教师的旅游计划,引出朋友Mike的旅游计划,回归课文文本。最后的环节是设计学生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任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一个旅游路线,设计自己真实的旅游计划,并在和同学沟通自己计划的时候,找到和自己暑假同行的旅游,提供给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整节课的设计既包含复习课的大容量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再现和巩固复习,每个活动设计的真实性又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并保证了每个教学步骤的连贯性和层次性,每一步的活动设计都紧扣本节课的复习话题。换句话说,整节课的设计就是以旅游计划的制订这样一个总话题涵盖了前面单元所学过的语言知识,在复习巩固语言和语法知识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并通过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策略。由此推出复习课的一般模式:
Step1.通过图片或问题设置情境,引出复习教学的话题。
Step2.通过各种形式复现语言知识:词 →句 →段→篇。
Step3.在新情境中设置各种巩固活动,归纳、整合、梳理相关知识,并解决重难点问题。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1 篇7
本课选自外研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模块Traditional life中的第一单元。本单元以常见的一些日常交际礼仪为话题, 旨在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学会谈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并能和本国人的行为习惯做简单的描述和对照。学会表达“应该与不应该做的事情”;能就中国的风俗习惯进行探讨交流;能给外宾提供一些建议, 简单了解中国的风俗习惯。
学生的英语基础为中等水平, 接受水平为慢热型。课堂活跃度一般。本单元的背景知识储备良好。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过情态动词的用法, 本课将对其中的情态动词表示推测做更深入的学习, 而这个部分也是中考的重难点之一。所以, 通过以下几个重要环节来提高学生对本课重难点的掌握:情境导入, 情境的创设, 以及有层次、梯度的听力训练, 最终达到能够流畅交流并熟练答题的中考要求。
【语言目标】Target language
1.生词和短语Words&phrases
chess, chopsticks, purse, soap, hang, immediately, accept, lucky, do some cleaning, break, anything, receive, set, chat, move, hang on, wrap, custom
2.重点句子Key sentences
You can’t be serious.
You mustn’t do any cleaning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And you can’t cut your hair.
No, in China, you must wait and open it later.
What must I do at Spring Festival?
Must I use both hands?
【能力目标】Ability goals
Enable students to listen to and talk about things they must and mustn’t do.
【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difficult points
The usage of must, mustn’t, can, can’t.
【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learning.
【教具准备】Teaching aids
A projector or some pictures, a tape recorder.
【教学过程与方式】Teaching procedures and ways
※环节一之歌曲热身Warming-up
(设计目的及预期效果:调动学生学习情绪, 进入学习状态。)
T: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birthday parties.Play the song Happy Birthday To You.
Ss:Sing the song together.
※环节二之知识呈现Presentation
(设计目的及预期效果:创设情境, 模拟生活真实场景, 让语言活起来。)
T:1.Read through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Activity 1with the whole class.
2.Play the tape.
3.Ask students what present they like to have got on their birthday.
4.Play the tape again.
Ss:1.Repeat them chorally and individually.
2.Look at the pictures in Activity 2, listen to the tape and number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ir partners.And then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s.
3.Answer the question.
4.Fill in the chart.
Suggestions for Lingling’s present?Something related in the conversation.
a toy too old for a toy
a chess set
for her bathroom
to eat
to eat with
a purse
a DVD
to wear on her head
to look up new words
※环节三之听力阅读Listen and read
(设计目的及预期效果:由浅入深地进行有层次的训练, 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目标词汇及语句。)
T:1.Play the tape four times. (点拨1:Explain the uses of must, mustn’t, can and can’t.)
Ss:1.听第一遍录音回答:How many countries can you hear?
2.听第二遍录音回答:
(1)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2) Whatmustyoueatonthefirstdayofthe Chinese New Year?
3.听第三遍录音填空:
(1) In China you________wait and open it later.
(2) In Britain we_______use one hand to accept a present.
(3) You____wrap hongbao in red paper because it’s lucky.
(4) You____do any cleaning on?the first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4.听第四遍录音完成问题:Check what you must and mustn’t/can’t do in China.
must/mustn’t/can’t
1.Use both hands when you accept a present.
2.Wrap hongbao in white, blue or black.
3.Cut your hair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4.Break something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环节四之简单练习Simple practice
(设计目的及预期效果:巩固所学, 并做游戏适当放松。)
T:1.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2.Ask students to play a game.
Ss:1.分角色朗读对话或自己读以熟悉文本材料。
2.做游戏巩固must, mustn’t, can和can’t的有关句型。分成6组, 每组发一张写有must, mustn’t, can和can’t的句子, 以耳语形式传递到最后一名学生, 由最后一名学生记下这些句子, 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环节五之口语输出Out-put
(设计目的及预期效果:强调学以致用, 并做适当练习更好地理解重难点。)
T:1.Show some pictures.
2.Ask students to finish Activity 5 on page 97.
Ss:1.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write one or two sentences with must, mustn’t, can or can’t.
2.Do Activity 5 on page 97 and check the answers.
※环节六之发音和口语练习Pronunciation and speaking
(设计目的及预期效果:进行句型操练, 孰能生巧。要求学生完全掌握重难点。)
T:1.play the tape. (点拨2:must引导的一般疑问句的否定回答用:No, you/he/we/they needn’t.)
2.Ask them to work in pairs to practice the dialogues.
3.Ask them to do Activity 7 on page 97 individually.
4.Ask them to do Activity 8 on page 97 in groups.
Ss:1.Listen and repeat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Do this activity and then check with a partner.
4.Do this activity in groups.In turn, say the things they wrote in Activity7.Find out who has the longest list.
※环节七之反馈Feedback (同步训练第二题、第三题)
(设计目的及预期效果:当堂检测, 及时反馈, 查缺补漏。)
※环节八之自我总结Summing-up
(设计目的及预期效果:训练学生学会总结、归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在哪方面还有疑惑?
※环节九之作业Homework
(设计目的及预期效果:进一步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1.做题:同步练习第三题、第四题。
2.选做题:用你本节课所学 (1) 制定家规; (2) 制定校规或班规; (3) 制定图书室、阅览室或微机室的规章制度。
【教学反思】Reflection of teaching
随着新一轮中、高考英语改革的推进, 2016年北京中考将降低分值, 从120分降低到100分, 但是同时加大听力分数的比重, 100分的试卷, 将有50分的听力考查。我省的中考趋势向来与时俱进, 所以, 在2017或者2018年, 也将有类似的中考英语试题的改革。那么, 听力能力的培养, 就成为重中之重。本单元核心内容就是听力能力训练, 而作为本模块的第一个单元, 这也是很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在本单元教学设计中, 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努力实现导课和本课内容的契合。导课的方式有很多种, 选择以一首常见的歌曲作为导入, 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其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是在心理上暗示学生, 本节课的大部分内容, 都和“听”有关。而且最主要的是, 让学生体会到另外一种不同于母语的语言环境氛围, 并且和将要学习到的内容息息相关。
努力使知识内容的呈现有梯度和层次。按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不难推论出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应该和原有的旧知识产生联系, 从而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的内容。那么, 第二个环节就是努力让学生把新学到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从而更好地学习新的内容。这样, 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觉很吃力。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快感, 形成良性循环, 这也符合本班学生属于慢热型的这一实际情况。在实际应用中, 课堂气氛逐次热烈起来, 百分之百的学生都收获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
努力做到让每一节课“堂堂清, 日日清”。主要是指每节课的当堂训练要确实有效, 甚至能达到高效。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练习册现在基本是无法选择的, 那么, 怎样从其中择取试题, 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选得好, 当堂训练的效果就好;反之, 则容易简单地流于形式或者是难于上青天。所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一般都是根据课堂回答问题以及提问的情况, 来临时调整当堂训练的习题。最后, 环节七的反馈效果还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全班只有一人不及格, 优秀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努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领会英语语言使用的情境, 体验另外一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新奇感和快感。环节五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此环节中, 大胆热情地表现自己, 并根据本课任务型教学的要求, 带来了一些自己搜集的图片, 不拘囿于课本的束缚。从而使听的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兴趣更加浓厚, 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1 篇8
一、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不足,缺乏理论的指导
目前,教师的教学反思多为感性认识,窄而浅,缺乏理性思考,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把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使教学成了“空思”。
置身于当今不断发展的教育特殊时期,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与知识储备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求,原有的教师成长经历几乎不再适用,每个教师处在成长中。每个教师都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要培养会学习、善思考、能创造的学生,教师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提高,经常的通过教学反思来回顾与梳理自己的实践行为,记叙自己的教学经历,提炼自己的教学智慧,走出自己的狭隘空间,才能全面的认识现象的本身,否则,只能是天天反思日日如此,年年反思岁岁依旧。
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的经验,就必须多读书,多学习,读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对如何教学,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带领学生走出自然提供了反思的标尺,读专业性的书。领略大师的风采,模仿名师的课堂,对自己的反思大有启迪。就不会导致在行为上依然停留在经验型教师水平。
二、对反思的认识和实际的反思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决大多数教师都具有教学反思的意向,在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反思,但反思的内容比较单一,侧重于反思较低层次的教学技能,对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反思不多。在反思的方式上,侧重于课后反思,缺乏反思的连贯性。决大多数教师的自我评价都很高,一方面说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很有信心,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淡薄——对自己教学的高评价与实际教学之间存在距离。多数学校对教学反思都有要求,但不明确,不具体,造成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内涵并不理解,并没有从内心真正接受学校的要求,而自觉自愿的进行教学反思,处于表面应付状态,对教学的反思也還停留在“反省、回顾”的水平。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都是影响教学反思发生的因素。大多数教师都能积极的认同教学新思想、新理论,如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但所认同的理论和实际的教学实践之间还有距离,说明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三、反思形式单一,反思内容和反思范围有限
教师对反思方法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几种方法。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反思的方法主要是写反思日记和反思教案)以及评课说课的形式。遇到问题采取在头脑中“想一想”,这种形式并没有把反思正规化,而是把思考问题当作反思的过程或反思的形式。采用建立教学档案、教学录像的反思形式则比较少。究其原因,有可能是采用这些方法在操作上比较复杂,或需要一定的技术或硬件的支持,而教师们对写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以及评课说课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通过对反思方法选择理由的调查发现,选择这几种方法的原因主要是可以及时地解决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是可以获得即时的反馈,便于改进。
四、教师的反思水平普遍不高,还处在技术合理性水平上
在对教师的反思行为结果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在反思日记或反思教案中涉及的最多的内容是仅仅对事件进行描述,尝试着对教学事件和教学行为进行解释和提供证据的占少部分,但仅仅是依据个人判断给出解释以及与自己的对话,对教学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探究,而涉及广泛的社会背景问题的几乎没有。在教研活动和与同行的交流中探讨得最多的是对教学技能、方法、技巧等合理应用上的问题。初步可以得出结论,教师的反思水平主要是处在技术合理性水平。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1 篇9
今天数学课,郭老师和几个实习生来听课。我的教学内容是15的认识及书写,课后郭老师和组里的其他几位老师给我指出了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不足,并向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一、课堂行为规范方面
1、 学具使用
这节课用到了学具小棒,我在早上才把学具袋里的小棒发给每一个孩子,学具袋放在他们的小抽屉里。而郭老师们的建议则是:应该在前几天就把整袋学具发给孩子们。这样做,孩子们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总是玩学具,因为他们在前几天就可能玩腻了。是的,今天上课的时候,我看到有好几个孩子一直在玩手中的小棒,一直需要我的提醒。现在想想,这也不能怪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第一次接触学具,好奇的天性唤起了他们的`玩心。因此,我把这阶段常会用到的小棒给孩子们自己保管,用橡皮筋绑好放在铅笔盒里。
上课使用小棒的时候,有的孩子用好了就会乱放,或者手上拿着停不下来。这时候,就需要用统一的指令性语言把小棒放到桌子的左上角或推成一堆放在一旁等。这样做不仅不会造成学具的丢失,还能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几位老师传授给我的经验之一。
2、纪律问题
这节课总体说来纪律不错,郭老师说我们班学生挺安静的。但是,上课期间我也看到有几个爱说话的孩子总是时不时地跟周围的孩子交头接耳,这也是我比较头痛的一点。郭老师给我提了一些好建议:
a. 利用小组争星,给纪律好的小组加星,不好的小组减星。
b.表扬和赞美行为上做得好的孩子,比如xxx,你做得真棒,老师真喜欢你!值得注意的是,课堂内所有的表扬和批评都要及时,只有及时的才是有效的(这个注意点是林老师告诉我的)。
二、课堂教学方面
1、加强对数的强化和深化
这节课学习的是 15的认识及书写,那么对于数15需要进行强化和拓展。比如,在教学1的过程中,我用课件里的图片,让孩子们说出1个太阳。其实孩子们都知道1,因而对于1个太阳的认识肯定不在话下。所以,郭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可以从1个太阳说到班级里的1个小朋友,再到1群小朋友最后到1根小棒。这样的知识拓展与延伸,不仅使得学生对1的认识从直观到抽象,还能让我的教学顺利而又自然地得到过渡。
2、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1】推荐阅读:
小学体育跳绳教案112-09
小学体育跳绳反思05-30
教学反思小学体育教案10-02
小学体育教学中反思07-09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一12-04
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体育教学反思11-04
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反思09-29
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反思06-10
小学体育跳绳课教学反思08-08
小学体育《弯道跑》教学反思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