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小学诗歌

2024-07-20

茶小学诗歌(精选6篇)

茶小学诗歌 篇1

六月 · 如茶

腋下的风吹

悄无声息汗去

这个城市的苍白

再难让身体

真真正正下一场雨

借助于水的功能

加速某种运行

我在一朵漂浮的叶里

感悟

一种人生

就像茶水沸腾

冒出了热气与声音

待到渐冷

入心

再饮

在自己的优雅里

静静地斟

慢慢

失去

时令

又到这初夏的六月

音讯断了,心还在往事中流涟。

又到这初夏的六月,思念浸透了芳草,点缀了心岸的绿荫。

才发现——

你的倩影早已在心里生根……

那个初夏你翩然走入——

我幽闭的世界。

带一丝落寂的伤感,憔悴了我四季的容颜!

想爱不能爱的无奈,消瘦了两颗心的眷恋。

你无助绝然的消失,铸就我此生无尽的挂牵!

不敢碰触那爱的痛点,只任清泪模糊——

你浓来淡去的笑脸。

不能提及的伤痛与思念

又到这初夏的六月盛开……

一样的季节一样的爱恋,历经风霜的我——

曾经的潇洒早已不在……

六月雨滴轻轻弹

六月雨滴轻轻弹

刘春丽

六月的雨滴

弹奏在一个开满榴花的小院

忽的烈日当空

生生遏住夏日多变的流云

夏蝉爬上石榴树

绕树而歌以翅膀起舞

霎时雨滴弹奏又快起来

沙哑了蝉鸣的雨滴沥沥淅淅

/

风夹着雨吹走了楼上的钢琴声

流淌的小溪打着旋撕开草地

雨滴轻轻弹奏在这个小院里

季节的风催着树木长出一些绿叶

光芒从云层偷探出头

证明这一切

/

整个下午

夏蝉的翅膀湿漉漉的就在风雨骤起忽停的变幻中摇摆

这六月的天空

这流水的年华

冒着雨水罩着光圈

驾驭夏天的车辆

逶迤逶迤

向前奔驰

相关专题:六月 雨滴 翅膀 风雨

六月的一天

这六月的天,闷热

听不见知了的叫声

似乎少了点活力

匆匆的假日转眼即过

像是被人“偷走”了半截

小说里的画面犹存

那也只不过是虚幻的唯美

想象如天边的云彩

虽美却不可及

生活的帆船有些颠簸

摇摇晃晃不知通向何处

茶小学诗歌 篇2

1 感受其整体

要想更好的融入诗中的意境, 就得从整体把握。

一首诗是完整的。诗人在创作时, 其思维是前后呼应、紧密联系的, 这就是在学习诗歌时要感受其完整性。但是它的词、句之间联系松散, 画面景物之间有时不用词语粘接, 诗行里有跳跃转换, 形成艺术空白。在这一基础上, 发现诗歌中的“断裂”与“跳跃”, 理解、补充和丰富其内涵。然后把上下文自然得体地连缀贯串起来。一首好诗的所有元素如艺术空白、韵律、语言、形象等都是为诗人旨趣服务的, 所以在教学中应灵活地将诗的相关元素纳入到理解诗的旨趣这一环节上来。

2 与作者对话

诗歌是诗人对自我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 所以要想真正的理解诗歌的寓意, 就应该了解诗人是在何时、何地、何种心境来完成作品的。

伟大诗人柳宗元的《江雪》, 整个画境一片孤苦清冷, 陡升一片寒意。柳大诗人为何此时是如此心境呢?《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这首小诗, 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 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 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 表现了他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在诗歌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使学生的主观意识深深地沉浸到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中, 并借助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使之更丰满、更厚实、更鲜活。诗眼是指可统摄全篇或使全篇生辉的字句。许多优秀诗作往往别具诗眼。由这些诗眼可窥全诗精髓。

3 反复诵读

教学诗歌, 更应重视诗歌的朗读教学因为诗歌感情容量大, 遐想自由, 意境深远, 叙述事件简练集中, 主观色彩浓烈, 韵律和谐, 节奏感强, 这些特点适合朗读, 而且, 朗读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语言美、音乐美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就可以把诗歌的内容思路、语言、都转化为自己的, 就可以逐渐进入创造性的审美境界。

首先要学会美读。美读是带有审美、欣赏性质的朗读。它不仅是感受、理解和鉴赏读物的有效手段, 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有重要作用。美读的创造心理机制涉及整个心智活动, 关键是要“以意逆志”、“设身处地”, 体验到作者的写作心理。

其次要懂得对诗歌的欣赏。课文欣赏包括对课文美的感受、体验、发掘和批判, 是一种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相交融的心理过程。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课文进行体味认识, 以期发掘课文内在意蕴, 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4 教师引导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 师生是教学的统一体。教师引导的艺术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最重要的条件。

4.1 感受语言美

教师用优美的语音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感。用优美的语音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欣赏是诗歌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个环节中,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要读出字词句与诗人的情怀。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 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 这样在教学中, 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 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4.2 感受画面美

古诗中许多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融合了绘画的特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 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才能受到美的感染, 获得美的熏陶。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历代广为传诵的名句具有永恒的魅力, 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作“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一幅画面是茫茫大漠孤烟直上, 另一幅画面是滚滚黄河边, 鲜艳夺目的太阳斜斜的挂着, 显得分外的圆。

这不仅准确地写出大漠孤烟落日的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 而且把自己因受朝廷排挤而深入大漠的孤寂情绪不露痕迹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中, 但又不给人哀愁悲伤的感觉。确实是意境雄奇, 耐人寻味。不愧为“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啊。所以, 不妨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想象, 并鼓励他们画出心中的画面, 往往能将自己投身于具体情境之中, 获得艺术的美感和心灵的感知。

4.3 感受旋律美

诗歌大多讲究押韵, 具有韵律和谐的音乐美。要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在缓歌慢唱中把握诗的韵律、节拍、停顿, 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 字音的响沉强弱, 语流的疾徐婉转。这样, 才能心神合一, 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古诗教学中自然融洽地引入音乐的手段, 选取与课文的色彩、节奏等审美意象相和谐的音乐, 使二者完美的结合, 就会用美来滋润学生的心灵。

4.4 感受意境美

意境, 是指诗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揣摩意境, 既要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 又要理解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事物来表现的。诗歌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 表达感情。形象是诗的本质。

“诗贵言境, 以境表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去读诗歌,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揣摩诗歌的意象, 就能领悟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

白居易《暮江吟》,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铺”字也显得平缓, 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 江水缓缓流动, 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 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 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 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 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 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 描容绘形, 令人叹绝。

诗歌往往“情景交融”, 没有古老的景, 更没有孤立得的情。诗中的景不是一般的景, 是含情的景;诗中的情不是一般的情, 是景中情。因此, 我们在教诗之时, 紧扣情和景, 让学生随意发表自己的感受。

摘要:小学诗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主成部分。本文探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探析如何使小学生在学习诗歌中真正的感受到诗歌的美。

关键词:诗歌,教学,感受

参考文献

[1]郡贡祥.朗诵艺术谈.

[2]小学教学全书语文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

[3]张良田.教学手段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86.

[4]王松泉, 王相文, 韩雪屏.语文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25.

小学古代诗歌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104-01

古诗以它独特的语言、结构、韵律和意境,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给人以美感。由于古诗遣词造句有别于现代语言,加上语意和词义更有时代差异,学生对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和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怀不是很能理解,所以古诗教学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近年来,笔者在在教学中摸索出一些古诗教学方法,在此与诸君共榷,不到之处,敬请不吝赐教。

一、立足一个“读”字,着力培养学生喜读古诗情趣

语文学习,读是第一位的,古诗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尤其是它特有的韵律美,最能激起学生吟诵的兴趣。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可先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然后,通过教师示读,学生跟读,师生一起抑扬顿挫地诵读,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诗的语言魅力和音韵节奏,体会诗的意境美。多对学生进行古诗朗诵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理解,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

二、围绕一个“悟”字,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诗歌教学讲究的是“悟”。“悟”是什么?“悟”是深层的思考、想象、加工、再创作的过程。悟的基础在多学,悟的核心在深思,悟的结果是收获。只有悟得深,才能学得透,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悟”需要想象,也只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全身心地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理解诗人的境遇及其对现实的体悟,诗歌中的语句才能化为学生头脑中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才能领悟诗歌之魅力所在。

三、抓住一个“品”字,让学生感受诗的魅力

古诗语精练,一字一句包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含义。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僧敲月下门”的“敲”,是品味古诗用字的典范。毛泽东的《长征》短短56字,却把一幅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为了帮助学生感悟《长征》一诗,我先让学生回忆了《飞夺泸定桥》的内容,而后观看了电视剧《长征》中红军夺取泸定桥、抢战娄山关、爬雪山、过草地片段,使学生充分感受长征时环境之险、敌人之凶、战争之酷。这一切作者在诗中用一“寒”字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艰难险阻,红军是坚强的,对长征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作者在诗中用了一个“暖”统领!通过对“寒”与“暖”的品味,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体会到作者的豪迈气概,对古诗炼字有了更深了解,并感受了诗的魅力与震憾力。

四、紧跟一个“拓”字,让学生融入诗歌王国

一是引导学生多读。小学阶段大量诵读古诗,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古诗中积极向上的理想、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佳句,在潜移默化中必然会在他们心中产生效应,左右他们的内心世界,启迪儿童想象,让其一生受益。

茶小学作文 篇4

喝茶首先要泡茶。这泡茶也是有讲究的。抓上一把茶叶,放进洗净的杯中,倒入滚烫的开水。别以为这样就能喝了,第一开是要倒掉的。因为茶叶在制作的过程中,会染上一些灰尘。第二开,第三开才是最浓郁的。

茶泡开了,你会闻到一股扑鼻的清香。对了,这就是第二步:闻茶。手捧一杯清茶,那茶香在鼻间萦绕,沁人心脾,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每当我昏昏欲睡时,闻一闻茶香,我又精神百倍了。

接下来就是品茶了。含一口茶在嘴里,先是有淡淡的苦涩,随后又变成丝丝的甘甜。咽下后,仍有茶香留在舌根。炎热的夏天,喝一口温茶吧,那飘逸的茶香会把你心中的燥热拂去。寒冷的冬天,喝一口热茶吧,那温暖的感觉会从口中流入心里。

以前我爱碳酸饮料,不解渴,喝了胃口还不好。喝茶后,用一句广告语:牙好胃口好,吃嘛嘛香!

小学古典诗歌教学探微 篇5

一、春风化雨, 泽被万世, 历久弥新涓涓细流, 润物无声, 潜移默化, 让古典诗词焕发新的光辉。

新课标要求小学要背诵的七十五篇的古典诗歌。而这些仅仅是古典诗词艺术宝库中的吉光片羽。尽管数量之少, 然而教学成果却是不敢恭维的。主要的原因是教学匮乏生机, 枯干无趣。古典诗歌有音乐美, 有结构美, 有意蕴美。故教学既要遵循古老的方法:“诵与读”, 也要独辟蹊径, 试着以启发学生带着喜悦之情去读。让古典诗歌诗歌流淌出清新的空气, 洋溢着睿智与幽默, 散发出创新与机敏, 让人耳目一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学校教学计划应给古典诗歌教学留有一块空足够的空间, 多倡导古诗词朗诵的活动, 让学生多一点机会随时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再者, 是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与学养, 小时候老师大都是学生的偶像, 是知识的模范, 对学生的影响最大, 要是教师本身就饱读诗书, 能背诵大量的诗歌, 名家经典, 华章美句, 随口而出, 信手拈来, 令众生折服。常言“言传身教”, 此时身教的魅力却可以胜过言传的数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水滴石穿岂数日之功。要学习好古典诗歌, 要做好古典诗歌的教学工作, 就更需要冰冻三尺, 水滴石穿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做任何事总得有一个“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晓声。”的过程。关于古典诗歌的学习, 南朝裴松之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清代蘅塘退士孙洙有经典的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对熟读成诵, 诵读乃学好古典诗词的千古不变法则。而如今小学要求的背诵的区区七十首古典诗歌。相对于古代的小学, 蒙学读物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乃至四书五经。而今的四书五经, 也只有到了大学中文学科才是必须须研读的书目。而古之小学主要学习的文字、音韵、训诂之法, 而今的小学教育识字能力教学与之远远不及, 阅读理解能力就相差甚远。所以, 古典诗词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能背诵诗词而已, 并且要理解领会诗歌, 体悟诗歌的音乐美, 领悟诗歌的意蕴美, 想像诗歌的意境美。那么, 教师想要提高古典诗词教学水平, 自然要下诸多功夫才行。

二、循循善诱, 墨直中绳, 千锤百炼。

首先, 要杜绝学生读“望天书”的陋习。要对古典诗歌的字、词、句的音义有准确教学与解读, 这是学习古典诗词的第一步。有一个案例,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中对于“床”的解释, 常常误解读为“供人睡卧的家具”, 或“有古代坐具。”实际上原诗所指的是“水井边上的围栏。”如若没有恰当的理解诗歌的词义, 也就很难把握与理解全诗。这也是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

其二, 古典诗词, 平仄交替, 韵律整齐, 极富音乐美, 反复地吟诵, 方能充分体现美感。“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于声。”所以, 要求学生饱蕴情感的吟诵, 可以激发自我求知的渴望, 主动地感受领悟诗歌。再如刘勰《文心雕龙·声律》篇有形象的描述“声转于吻, 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 累累如贯珠”。在朗读教学充分利用古诗词的音韵魅力, 就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其三, “典故”增趣之法, “典故”即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每一首经典的诗词多用典, 每一个典故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诸如“推敲”的典故, 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贾岛这首诗不知用“推”还是“敲”好, 于是一路吟诵“推—敲—推—敲”以及与韩愈相识, 并得其指点的, 近而为友的故事。如若以此讲解, 学生自然对这首诗兴趣大增, 自然就熟读成诵, 甚至终身难忘。并学到诗人那种执着, 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

其四, “名句”诱导之法, 每一首经典的诗词, 都有脍炙人口的名句。名句亦多为这首诗的诗眼。教学从诗眼入手, 进而过渡到对全篇的把握, 教学效果自然也会大增。如李白的《北风行》先从“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轩辕台。”入手, 如此夸张的修辞手法, 想象奇伟, 凸现出意境的壮阔气势的雄浑。有如此美的诗句的诗歌, 自然激起了学生学习这首诗歌的兴趣, 也就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者, 利用现有的一切的先进科技媒介, 诸如音频, 视频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 方式多样, 也会促进古典诗歌的教学水平。

三、博大精深, 学以朔身, 终身受益。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是炎黄人文精神的明珠,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量。小学阶段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最好时期, 小学阶段加强学生诵读古诗词的教学, 让其产生学好语文的浓厚兴趣, 培养了学好用好母语的习惯, 领悟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故小学古典诗歌教学显得尤为的重要。其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 提高智力水平, 而且能陶冶情操, 积淀深厚的文学底蕴。而且, 古典诗歌的文化精神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位学子的一生, 朔造他们的高远的见识, 崇高的人格, 高雅的文化素养。

综而述之, 古典诗歌教学的成败, 不仅是应试教育的需要, 而是朔造学生一生文化素养的关键, 学好古诗词是学好民族文化的一条捷径与上乘之道。然而, 古典诗词语言存在着时代差异性, 学生接受也有模糊性, 故古典诗歌的教学者与学习者都有较大的要求。如若教者, 教有其法, 传有其艺, 循循善诱;学者, 学有其道, 学有其趣, 循序渐进。古典诗歌教学的成果将是另一番风景, 国民的文化素养将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第35页.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中国诗歌深深地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渗透,其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给予诗歌教学一定的重视。如何在当今社会中将诗歌引入课堂,使其发挥真正的教育作用,是每个语文教育者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小学语文课堂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忽视教学内容真正存在的教育意义。诗歌十分优美,能够陶冶情操,如果只是简单机械地将学习诗歌等同于会做习题,就会完全失去学习诗歌的本质意义。因此,老师不应该在教学中急功近利,过于强调目的,这样很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将本应充满感性的课堂变得生硬呆板,教师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失去应有的语文素养,而是一味地向习题和考试看齐,这样的教学内容也会偏离原有的轨道,从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使学生对诗歌学习心生厌烦。

例如教师非常注重诗歌的机械记忆能力,只是极力要求学生将诗歌背诵默写,将这些作为课堂的最终目标。这样学生的兴趣无法得到激发,简单的死记硬背根本无法体现诗歌的美感,无法使学生在这样的机械式学习中得到情操的陶冶,更不要说培养其对诗歌的语感等。这样呆板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毫无生趣,最后只会使得学生失去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感性的激发,诗歌本身所具有的意境无法很好地被展示和表达出来,学生很难自行体会,不同的诗歌都有不同的意境,表达作者或喜或悲、或哀或伤的思想感情,如果只是机械地要求学生以作答习题为学习手段,就不能令其对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

1.2教师主观性过强

教师常常会在教学之前,对课堂上将要提出的问题进行准备,而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答出自己制定好的“标准答案”,尽管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和答案,教师也没有很好地吸收和谈论来自学生的不同的观点,而是倾向性很强,这一点非常容易消磨学生的主观能动的思考能力,而是变相鼓励学生猜测教师希望听到的答案类型,这是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

教师应该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学生众多,其所要表达的观点各异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更多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文化知识,端正学习态度等,起到辅助和帮扶的作用,而绝不是强制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优点,将其发扬光大,适当地用在学习中而不是硬生生地给出单一的标准答案,否定一切其他不同于答案的想法。文学本应是感性为主,诗歌的教育意义更多的是要传承一种精神,而不是做对更多的习题。

2.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探索

2.1以学生为主体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的学习和探索上多加思考和改进,其中正确端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需求,将自己的教学内容调整到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即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明确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

因此,对小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很多事情的兴趣浓厚,如果对这种特点加以合理的运用和引导,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2以读为重点

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阅读是非常有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读的方式听上去简单机械,但是大量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感悟出诗歌本身蕴含的意境和美感,逐渐摸索到理解诗歌的方式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读诗歌,包括整体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等,形式多变,学生也能感受到趣味性。不同的读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或者对诗歌印象加深,或者对其理解更透彻,或者帮助学生在诗歌中产生共鸣等。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需要教师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精髓时,根据具体情况,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出发,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最终使得课堂丰富多彩,学生才能从中获益良多。

参考文献:

[1]陈君玲.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7):196.

[2]邵文丽.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5,(7):65.

上一篇:留学资料翻译汇总 课程及成绩法语翻译下一篇:《震动》读后感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