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歌

2024-10-24

小学诗歌(精选11篇)

小学诗歌 篇1

小学低年级诗歌朗诵材料

一小小的船(小语一年级上册)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二那座房子最漂亮(小语一年级上册)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

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三座房,四座房,放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

那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

三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四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欢庆

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十三亿孩子

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

祖国妈妈的生日。

六我爱祖国

我爱万里长城,我爱小河;

我爱五星红旗,我爱白鸽; 我爱红领巾,我爱花朵;

我爱爸爸妈妈,我爱老师同学。

你要问我最爱什么,我最爱我的祖国。

七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小学诗歌 篇2

1 感受其整体

要想更好的融入诗中的意境, 就得从整体把握。

一首诗是完整的。诗人在创作时, 其思维是前后呼应、紧密联系的, 这就是在学习诗歌时要感受其完整性。但是它的词、句之间联系松散, 画面景物之间有时不用词语粘接, 诗行里有跳跃转换, 形成艺术空白。在这一基础上, 发现诗歌中的“断裂”与“跳跃”, 理解、补充和丰富其内涵。然后把上下文自然得体地连缀贯串起来。一首好诗的所有元素如艺术空白、韵律、语言、形象等都是为诗人旨趣服务的, 所以在教学中应灵活地将诗的相关元素纳入到理解诗的旨趣这一环节上来。

2 与作者对话

诗歌是诗人对自我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 所以要想真正的理解诗歌的寓意, 就应该了解诗人是在何时、何地、何种心境来完成作品的。

伟大诗人柳宗元的《江雪》, 整个画境一片孤苦清冷, 陡升一片寒意。柳大诗人为何此时是如此心境呢?《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这首小诗, 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 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 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 表现了他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在诗歌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使学生的主观意识深深地沉浸到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中, 并借助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使之更丰满、更厚实、更鲜活。诗眼是指可统摄全篇或使全篇生辉的字句。许多优秀诗作往往别具诗眼。由这些诗眼可窥全诗精髓。

3 反复诵读

教学诗歌, 更应重视诗歌的朗读教学因为诗歌感情容量大, 遐想自由, 意境深远, 叙述事件简练集中, 主观色彩浓烈, 韵律和谐, 节奏感强, 这些特点适合朗读, 而且, 朗读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语言美、音乐美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就可以把诗歌的内容思路、语言、都转化为自己的, 就可以逐渐进入创造性的审美境界。

首先要学会美读。美读是带有审美、欣赏性质的朗读。它不仅是感受、理解和鉴赏读物的有效手段, 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有重要作用。美读的创造心理机制涉及整个心智活动, 关键是要“以意逆志”、“设身处地”, 体验到作者的写作心理。

其次要懂得对诗歌的欣赏。课文欣赏包括对课文美的感受、体验、发掘和批判, 是一种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相交融的心理过程。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课文进行体味认识, 以期发掘课文内在意蕴, 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4 教师引导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 师生是教学的统一体。教师引导的艺术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最重要的条件。

4.1 感受语言美

教师用优美的语音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感。用优美的语音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欣赏是诗歌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个环节中,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要读出字词句与诗人的情怀。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 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 这样在教学中, 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 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4.2 感受画面美

古诗中许多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融合了绘画的特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 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才能受到美的感染, 获得美的熏陶。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历代广为传诵的名句具有永恒的魅力, 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作“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一幅画面是茫茫大漠孤烟直上, 另一幅画面是滚滚黄河边, 鲜艳夺目的太阳斜斜的挂着, 显得分外的圆。

这不仅准确地写出大漠孤烟落日的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 而且把自己因受朝廷排挤而深入大漠的孤寂情绪不露痕迹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中, 但又不给人哀愁悲伤的感觉。确实是意境雄奇, 耐人寻味。不愧为“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啊。所以, 不妨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想象, 并鼓励他们画出心中的画面, 往往能将自己投身于具体情境之中, 获得艺术的美感和心灵的感知。

4.3 感受旋律美

诗歌大多讲究押韵, 具有韵律和谐的音乐美。要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在缓歌慢唱中把握诗的韵律、节拍、停顿, 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 字音的响沉强弱, 语流的疾徐婉转。这样, 才能心神合一, 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古诗教学中自然融洽地引入音乐的手段, 选取与课文的色彩、节奏等审美意象相和谐的音乐, 使二者完美的结合, 就会用美来滋润学生的心灵。

4.4 感受意境美

意境, 是指诗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揣摩意境, 既要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 又要理解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事物来表现的。诗歌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 表达感情。形象是诗的本质。

“诗贵言境, 以境表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去读诗歌,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揣摩诗歌的意象, 就能领悟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

白居易《暮江吟》,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铺”字也显得平缓, 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 江水缓缓流动, 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 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 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 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 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 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 描容绘形, 令人叹绝。

诗歌往往“情景交融”, 没有古老的景, 更没有孤立得的情。诗中的景不是一般的景, 是含情的景;诗中的情不是一般的情, 是景中情。因此, 我们在教诗之时, 紧扣情和景, 让学生随意发表自己的感受。

摘要:小学诗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主成部分。本文探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探析如何使小学生在学习诗歌中真正的感受到诗歌的美。

关键词:诗歌,教学,感受

参考文献

[1]郡贡祥.朗诵艺术谈.

[2]小学教学全书语文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

[3]张良田.教学手段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86.

[4]王松泉, 王相文, 韩雪屏.语文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25.

小学古代诗歌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104-01

古诗以它独特的语言、结构、韵律和意境,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给人以美感。由于古诗遣词造句有别于现代语言,加上语意和词义更有时代差异,学生对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和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怀不是很能理解,所以古诗教学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近年来,笔者在在教学中摸索出一些古诗教学方法,在此与诸君共榷,不到之处,敬请不吝赐教。

一、立足一个“读”字,着力培养学生喜读古诗情趣

语文学习,读是第一位的,古诗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尤其是它特有的韵律美,最能激起学生吟诵的兴趣。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可先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然后,通过教师示读,学生跟读,师生一起抑扬顿挫地诵读,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诗的语言魅力和音韵节奏,体会诗的意境美。多对学生进行古诗朗诵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理解,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

二、围绕一个“悟”字,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诗歌教学讲究的是“悟”。“悟”是什么?“悟”是深层的思考、想象、加工、再创作的过程。悟的基础在多学,悟的核心在深思,悟的结果是收获。只有悟得深,才能学得透,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悟”需要想象,也只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全身心地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理解诗人的境遇及其对现实的体悟,诗歌中的语句才能化为学生头脑中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才能领悟诗歌之魅力所在。

三、抓住一个“品”字,让学生感受诗的魅力

古诗语精练,一字一句包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含义。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僧敲月下门”的“敲”,是品味古诗用字的典范。毛泽东的《长征》短短56字,却把一幅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为了帮助学生感悟《长征》一诗,我先让学生回忆了《飞夺泸定桥》的内容,而后观看了电视剧《长征》中红军夺取泸定桥、抢战娄山关、爬雪山、过草地片段,使学生充分感受长征时环境之险、敌人之凶、战争之酷。这一切作者在诗中用一“寒”字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艰难险阻,红军是坚强的,对长征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作者在诗中用了一个“暖”统领!通过对“寒”与“暖”的品味,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体会到作者的豪迈气概,对古诗炼字有了更深了解,并感受了诗的魅力与震憾力。

四、紧跟一个“拓”字,让学生融入诗歌王国

一是引导学生多读。小学阶段大量诵读古诗,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古诗中积极向上的理想、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佳句,在潜移默化中必然会在他们心中产生效应,左右他们的内心世界,启迪儿童想象,让其一生受益。

小学诗歌串烧朗诵 篇4

A、C:尊敬的各位老师!

B、D:亲爱的同学们!齐:大家下午好!

A: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华文化最灿烂的两颗明珠 B: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是祖国文化经久不衰的瑰宝 C: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享受

D:那一篇篇脍(kuai)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 A、C::诵读千古美文,B、D:营造书香校园。

合:让我们走进诗歌的四季,享受诗歌带给我们的精神盛(shânɡ)晏(yàn)。A:春天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

B:婀(ē)娜(nuó)的柳枝在风中摇曳(yâ),C:欢乐的鸟儿在喳(zhā)喳鸣叫。D:咏柳

全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A:碧绿的荷叶生机勃勃,B:怒放的红莲热情奔放。

C:夏天让我们追逐瑰(ɡuī)丽的梦想。D: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全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A:秋天是花好月圆的季节; B:秋天是多彩收获的季节。

C:秋风阵阵,枫叶红红,秋霜秋叶,秋意浓浓。D:请随杜牧一同《山行》

全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D:伴着梅花的缕(lǚ)缕幽(yōu)香,C:披着雪,洁白无瑕(xiá),B:冬姑娘犹如一位美丽高贵的公主接踵(zhǒnɡ)而至。A:咏梅

全班:墙角数枝梅,凌(línɡ)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wâi)有暗香来。A:春、B:夏、C:秋、D:冬,全班:我们的祖国四季如歌!A:读千古美文。B:做君子少年。C:养不教,D: 父之过。A: 教不严,B: 师之惰。C :子不学,D: 非所宜。A、B:幼不学,C、D:老何为?

全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全班:诵经典,学做人!

A、C: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

B、D: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

小学诗歌鉴赏要点 篇5

添加时间:2012-04-05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一、咀嚼诗歌语言

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技巧的阅读习惯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欣赏时要重点关注诗中动词、形容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的作用。

动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音韵铿锵,且“敲”字有声音,以响衬静,突出了居处的僻静。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十四个叠字,或写人物的动作行为,或写周围环境,或直抒胸臆,将诗人遭受一系列深创巨痛之后的茫然若失、凄凉、悲残、悲戚的情怀,全面准确地刻画出来。同时读起来又有韵律感。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所以单独列出。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萧萧”写出了秋叶在风中飘零而下的声音,让人联想到诗人绵延不尽的愁思。

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诗词由于声律的要求或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或这两者兼而有之,某些语序往往要颠倒,欣赏时要注意还原语序(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换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意境。

古诗词语言风格常用词语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等,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锦瑟》《无题》等。

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过华清宫》等,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亲切,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常用的概括诗歌语言特色的术语:

生动活泼 机智辛辣 长短结合 舒卷自如 奔放流畅 词采瑰丽 言浅意深 简练流畅 言简意赅 音韵和谐 简洁幽默 用语警策 隐含哲理 用语工丽 用语精妙 一呼一应 自然天成 语丽情悲 言近旨远 含蓄蕴藉 音节响亮 通俗易懂 明白如话 朴素自然通俗精练 古拙淳朴清新明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分析诗歌意象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物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诗词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的意义:

杨柳—惜别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时光流逝古迹—怀古伤今梅花—傲视小草—平凡、生命力顽强或弱不禁风征蓬、归雁—思念(思乡)南冠—囚犯松竹梅 — 高尚情操哀鸿—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如:“鸿雁遍野”“哀鸿遍野”即指百姓流离失所白衣苍狗,又白云苍狗—世事变幻无穷吴钩—宝刀、利剑,指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莼羹鲈脍 莼鲈秋思—思乡之情双鲤—书信庄周梦蝶—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采薇—隐居生活碧血—为正义事业流的血苌弘化碧—梦冤而死或忠心不泯折桂—科举及第怀桔—孝顺双亲红叶—以诗传情红豆-相思昆山玉—杰出的人才咏絮—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三、辨析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 2 借景(物、事、画面)抒情 3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4托物言志 5借古讽(喻)今《石头城》《乌衣巷》6通过典故言志《锦瑟》 7渲染 8移情化9对话表现人物皎然《寻陆鸿建不遇》10 以小见大11侧面描写(《风》)1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 13虚实结合 14点面结合 15 一语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16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17夸张(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8象征 19通过想象(梦境)来表现主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迢迢牵牛星》《鹊桥仙》20明贬(褒)暗褒(贬)21赋、比、兴22重章叠唱(《秦风.无衣》)23对比24类比25反复26动静结合(《山居秋暝》)27衬托(正、反)28以动衬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29以静写(衬)动30以乐景衬哀景31以哀景衬乐景32 拟人33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方法点拨:一首诗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要能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解答技巧:先表明观点,即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接着,根据此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分析它在表现诗歌内容和主旨方面的妙处。

四、把握情感类型

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的《春望》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④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如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杜甫《春望》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⑥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⑦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矿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钧《商山早行》②思念亲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亭送别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生活杂感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恬淡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②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辛弃疾《西江月》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⑴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派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报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济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⑶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序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⑷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倾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五、分清艺术风格

1.豪放类:苍凉博大 志趣高远 情感深沉 雄劲粗犷 气势雄健 气氛悲壮 意境高远 情调豪迈 寄托遥深 气势雄伟 想象新奇 腾挪跌宕 撼人心魄 景象壮阔 清新飘逸

2.婉约类:风格清新 清新淡雅 含蓄蕴藉 韵味悠长 “诗中有画” 格调凄清 意境深邃 抒情含蓄婉转 清幽空寂 幽静空灵诗歌鉴赏写法指津

填空型看清题目要求,注意题目空格前后相互照应的语言及能给我们启发、暗示的文字。所需信息尽量在诗句中提取。问答型认真审题、明了要求。读全、读准、读懂题目。明确答案来源于何处(如全诗、上阕、首联等),答题时要有得分点意识。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一般可采用“总—分 —总”式。⑴概括特色(一个判断以标明观点,回答题中所问)⑵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⑶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妙处。另外做诗歌鉴赏诗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紧扣要求,围绕题指展开论述。

②不能用读后感、诗句解释代替诗歌鉴赏。

小学古典诗歌教学探微 篇6

一、春风化雨, 泽被万世, 历久弥新涓涓细流, 润物无声, 潜移默化, 让古典诗词焕发新的光辉。

新课标要求小学要背诵的七十五篇的古典诗歌。而这些仅仅是古典诗词艺术宝库中的吉光片羽。尽管数量之少, 然而教学成果却是不敢恭维的。主要的原因是教学匮乏生机, 枯干无趣。古典诗歌有音乐美, 有结构美, 有意蕴美。故教学既要遵循古老的方法:“诵与读”, 也要独辟蹊径, 试着以启发学生带着喜悦之情去读。让古典诗歌诗歌流淌出清新的空气, 洋溢着睿智与幽默, 散发出创新与机敏, 让人耳目一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学校教学计划应给古典诗歌教学留有一块空足够的空间, 多倡导古诗词朗诵的活动, 让学生多一点机会随时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再者, 是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与学养, 小时候老师大都是学生的偶像, 是知识的模范, 对学生的影响最大, 要是教师本身就饱读诗书, 能背诵大量的诗歌, 名家经典, 华章美句, 随口而出, 信手拈来, 令众生折服。常言“言传身教”, 此时身教的魅力却可以胜过言传的数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水滴石穿岂数日之功。要学习好古典诗歌, 要做好古典诗歌的教学工作, 就更需要冰冻三尺, 水滴石穿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做任何事总得有一个“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晓声。”的过程。关于古典诗歌的学习, 南朝裴松之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清代蘅塘退士孙洙有经典的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对熟读成诵, 诵读乃学好古典诗词的千古不变法则。而如今小学要求的背诵的区区七十首古典诗歌。相对于古代的小学, 蒙学读物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乃至四书五经。而今的四书五经, 也只有到了大学中文学科才是必须须研读的书目。而古之小学主要学习的文字、音韵、训诂之法, 而今的小学教育识字能力教学与之远远不及, 阅读理解能力就相差甚远。所以, 古典诗词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能背诵诗词而已, 并且要理解领会诗歌, 体悟诗歌的音乐美, 领悟诗歌的意蕴美, 想像诗歌的意境美。那么, 教师想要提高古典诗词教学水平, 自然要下诸多功夫才行。

二、循循善诱, 墨直中绳, 千锤百炼。

首先, 要杜绝学生读“望天书”的陋习。要对古典诗歌的字、词、句的音义有准确教学与解读, 这是学习古典诗词的第一步。有一个案例,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中对于“床”的解释, 常常误解读为“供人睡卧的家具”, 或“有古代坐具。”实际上原诗所指的是“水井边上的围栏。”如若没有恰当的理解诗歌的词义, 也就很难把握与理解全诗。这也是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

其二, 古典诗词, 平仄交替, 韵律整齐, 极富音乐美, 反复地吟诵, 方能充分体现美感。“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于声。”所以, 要求学生饱蕴情感的吟诵, 可以激发自我求知的渴望, 主动地感受领悟诗歌。再如刘勰《文心雕龙·声律》篇有形象的描述“声转于吻, 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 累累如贯珠”。在朗读教学充分利用古诗词的音韵魅力, 就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其三, “典故”增趣之法, “典故”即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每一首经典的诗词多用典, 每一个典故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诸如“推敲”的典故, 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贾岛这首诗不知用“推”还是“敲”好, 于是一路吟诵“推—敲—推—敲”以及与韩愈相识, 并得其指点的, 近而为友的故事。如若以此讲解, 学生自然对这首诗兴趣大增, 自然就熟读成诵, 甚至终身难忘。并学到诗人那种执着, 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

其四, “名句”诱导之法, 每一首经典的诗词, 都有脍炙人口的名句。名句亦多为这首诗的诗眼。教学从诗眼入手, 进而过渡到对全篇的把握, 教学效果自然也会大增。如李白的《北风行》先从“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轩辕台。”入手, 如此夸张的修辞手法, 想象奇伟, 凸现出意境的壮阔气势的雄浑。有如此美的诗句的诗歌, 自然激起了学生学习这首诗歌的兴趣, 也就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者, 利用现有的一切的先进科技媒介, 诸如音频, 视频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 方式多样, 也会促进古典诗歌的教学水平。

三、博大精深, 学以朔身, 终身受益。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是炎黄人文精神的明珠,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量。小学阶段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最好时期, 小学阶段加强学生诵读古诗词的教学, 让其产生学好语文的浓厚兴趣, 培养了学好用好母语的习惯, 领悟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故小学古典诗歌教学显得尤为的重要。其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 提高智力水平, 而且能陶冶情操, 积淀深厚的文学底蕴。而且, 古典诗歌的文化精神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位学子的一生, 朔造他们的高远的见识, 崇高的人格, 高雅的文化素养。

综而述之, 古典诗歌教学的成败, 不仅是应试教育的需要, 而是朔造学生一生文化素养的关键, 学好古诗词是学好民族文化的一条捷径与上乘之道。然而, 古典诗词语言存在着时代差异性, 学生接受也有模糊性, 故古典诗歌的教学者与学习者都有较大的要求。如若教者, 教有其法, 传有其艺, 循循善诱;学者, 学有其道, 学有其趣, 循序渐进。古典诗歌教学的成果将是另一番风景, 国民的文化素养将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第35页.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篇7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中国诗歌深深地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渗透,其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给予诗歌教学一定的重视。如何在当今社会中将诗歌引入课堂,使其发挥真正的教育作用,是每个语文教育者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小学语文课堂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忽视教学内容真正存在的教育意义。诗歌十分优美,能够陶冶情操,如果只是简单机械地将学习诗歌等同于会做习题,就会完全失去学习诗歌的本质意义。因此,老师不应该在教学中急功近利,过于强调目的,这样很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将本应充满感性的课堂变得生硬呆板,教师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失去应有的语文素养,而是一味地向习题和考试看齐,这样的教学内容也会偏离原有的轨道,从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使学生对诗歌学习心生厌烦。

例如教师非常注重诗歌的机械记忆能力,只是极力要求学生将诗歌背诵默写,将这些作为课堂的最终目标。这样学生的兴趣无法得到激发,简单的死记硬背根本无法体现诗歌的美感,无法使学生在这样的机械式学习中得到情操的陶冶,更不要说培养其对诗歌的语感等。这样呆板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毫无生趣,最后只会使得学生失去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感性的激发,诗歌本身所具有的意境无法很好地被展示和表达出来,学生很难自行体会,不同的诗歌都有不同的意境,表达作者或喜或悲、或哀或伤的思想感情,如果只是机械地要求学生以作答习题为学习手段,就不能令其对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

1.2教师主观性过强

教师常常会在教学之前,对课堂上将要提出的问题进行准备,而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答出自己制定好的“标准答案”,尽管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和答案,教师也没有很好地吸收和谈论来自学生的不同的观点,而是倾向性很强,这一点非常容易消磨学生的主观能动的思考能力,而是变相鼓励学生猜测教师希望听到的答案类型,这是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

教师应该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学生众多,其所要表达的观点各异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更多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文化知识,端正学习态度等,起到辅助和帮扶的作用,而绝不是强制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优点,将其发扬光大,适当地用在学习中而不是硬生生地给出单一的标准答案,否定一切其他不同于答案的想法。文学本应是感性为主,诗歌的教育意义更多的是要传承一种精神,而不是做对更多的习题。

2.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探索

2.1以学生为主体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的学习和探索上多加思考和改进,其中正确端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需求,将自己的教学内容调整到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即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明确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

因此,对小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很多事情的兴趣浓厚,如果对这种特点加以合理的运用和引导,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2以读为重点

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阅读是非常有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读的方式听上去简单机械,但是大量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感悟出诗歌本身蕴含的意境和美感,逐渐摸索到理解诗歌的方式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读诗歌,包括整体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等,形式多变,学生也能感受到趣味性。不同的读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或者对诗歌印象加深,或者对其理解更透彻,或者帮助学生在诗歌中产生共鸣等。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需要教师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精髓时,根据具体情况,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出发,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最终使得课堂丰富多彩,学生才能从中获益良多。

参考文献:

[1]陈君玲.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7):196.

[2]邵文丽.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5,(7):65.

浅谈小学诗歌教学法 篇8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诗词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是集音乐、语言为一体的最凝练的艺术表达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诗词更是儿童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诗歌近百首,这些作品跨越的时间久,范围宽,题材广。为了便于研究与教学,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先按时间把这些作品分为两大类:现当代诗与古诗,再按内容,把每一大类分为几小类:

(一)现当代诗

根据题材内容或表达方式简单分为:

1.科学诗

以新颖的语言、浓郁的童趣、活泼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天文、地理、植物、生活等科学知识,如《小小的船》、《植物妈妈有办法》。

2.抒情诗

旨在向学生们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老师,学习先辈视死如归、胸怀豪情壮志、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乐观勇敢、百折不挠等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方面的教育。如《游击队歌》、《冬夜杂咏》、《我的“自白书”》等。

3.叙事诗

如表现少先队员生活的《夜营》,富有神话色彩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判别假恶丑。

(二)古诗

小语教材逐册递增共编入古诗70余首,意在帮助学生领略古人笔下的诗情画意,感受其中的物境、情境、意境,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

1.咏物诗

这类诗侧重描绘物体的形态、特点,如《咏鹅》、《咏柳》、《蜂》等。

2.写景诗

这类诗歌侧重歌咏祖国山河的雄奇、壮美、秀丽,如《望庐山瀑布》、《早春》、《小池》、《绝句》、《江雪》、《暮江吟》等。

3.抒怀诗

这类诗侧重抒发游子思乡、离别之情和劳动人民不满剥削、有志之士向往统一的情怀等,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赠汪伦》、《蚕妇》、《示儿》等。

4.哲理诗

这类诗侧重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挖掘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在写法上基本上是先写景,再点题。如《前出塞》、《题西林壁》、《草》、《登鹳鹊楼》、《锄禾》等。

5.叙事诗

这类诗侧重从人物的形态、动作、语言、心境、时代背景等方面来表现不同层次人物的生活片断。如《所见》、《小儿垂钓》、《山行》、《宿新市徐公店》、《寻隐者不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游园不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各类诗词的不同特点决定了诗词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尝试用如下的一些方法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1.诵读法

此法最适于学习抒情诗。诵读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是极其传统的教学方法,《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诗歌的发源就是内心强烈的情感,在课堂上解放学生的手足,改变传统课堂上正襟危坐、甚至强迫孩子将双手背在身后的不合理“纪律”,在老师可以控制的课堂氛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以自由。

指导诵读时,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指导学生掌握诗的情感基调。根据诗的不同内容,或欢快活泼、或凝重沉郁、或轻盈优美、或豪迈雄越、或婉转舒缓、或高亢激昂;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律、重音、停顿等;三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四要指导学生对诗中的警句、妙语反复吟诵、铭记在心。事实证明,在这样的诵读氛围中,学生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不仅表现在朗读的声音、节奏、情感上,还表现在脸上表情、手上动作。对打破孩子羞涩感,培养自我表现意识和自信心都有极大好处。

2.演示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科学诗和叙事诗。可采用动作演示、表情演示、实物演示、画图演示、情节演示、歌曲演示等方式,如讲《太阳、地球、月亮》这首诗时,可动手制作相应的教具向学生展示太阳、地球与月亮三者之间的位置与关系;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准备好相应的道具、服饰、分配好角色,提前组织排练,在课堂上或演后学或学后演。即使是讲古诗,教师亦可设计相应的动作,即席表演。

对于内容浅显、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特点突出的写景咏物诗,可采用绘画演示进行教学。教师可提前绘制好彩图或胶片,也可课上及时勾勒简笔画,或指导学生课后做画,培养学生的想象、构图能力。

古代诗词是用来唱的。每首词都有自己的词牌名,即乐曲,文人按照词牌,依声填词。只是由于历史久远,很多乐曲(词牌)的演奏方法失传了,所以才只剩下我们现在看到的纯文本的词。虽然我们无法按照古代词牌来演唱那些优美的词,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现代歌曲的曲调来演唱古词。当然,我们首先要引导孩子去理解诗词表达的情感,选取适合词风格的歌曲,或婉约或豪放,或凄伤或欢跃。

3.联想法

主要方式有口头联想和书面联想两种,具体做法可这样安排:先根据诗歌的内容提出联想要求,再指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完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方法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讲《小儿垂钓》时,不但要指导学生想出当时的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描述出小儿与路人的对话、动作、神态,还要指导学生贯通《小儿垂钓》的前因后果。讲《植物妈妈有办法》时,可根据结尾处“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细地观察”的诗句,组织学生联想:植物妈妈还有哪些办法?

4.串讲法

这种方法适于学习内容比较艰深的古诗。小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困难,诗都是作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处境下有感而发写成的。这就需要教师一要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二要指导学生扫除字词障碍,一般词句可启发学生串讲,而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则需教师串讲。三要讲明翻译古诗的一般方法,如保留法、移位法、增补法、替换法等,以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四要训练学生熟练地直译或意译。

5.分析法

此法适用于抒情诗、哲理诗的学习。在指导学生理解了诗的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首先组织学生对诗中传神或富有哲理的字、词、句细心品味,作由表及里的分析,然后明确诗句之间的联系,接着概括出诗节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最后挖掘出全诗的主旨。还可以接着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体会。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体现了诗歌主旨,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纲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就诗论诗,有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有所联系,有所开拓,如讲陶渊明《饮酒》中的 “飞鸟相与还”一句,若仅仅弄清其表面意思,那就太浅了,它有什么深层含义呢?学生往往无法体会,这时教师就可以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体会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回归田园后的陶醉之情,这正是作者的“真意”,所以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可见,旁征博引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的需要。

6.自学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学习比较浅显的古诗。如有两首诗歌的结构写法相似,教师选择其中的一首作为范例,揭示学诗的一般规律,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迁移学习另一首。可按处理字词——诵读品味——查阅翻译——探究求解——归纳总结——联想升华等步骤进行。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可先向学生揭示,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但要限定每一步骤的学习时间,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疑难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检查。

7.电教法

此法适于科学诗、写景咏物诗、叙事诗、抒情诗等教学。运用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等再现或创设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这有利于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如播放特定的乐曲与教师朗读相配合,边演示幻灯投影边用文学语言描述,播放朗读录音与演示幻灯投影相结合,播放电影录像片断为所学新诗做铺垫等。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语言艺术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教材,语言艺术

中国是一个以诗为本的国家, 古代诗歌对中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 小学语文教材中引用诗歌是有必要的。而语言就是诗歌的载体, 要想理解一首诗, 就要先弄懂它的语言文字。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通常体现于语言的关键字、整篇诗歌的语言艺术形式等方面。当诗歌的语言艺术升华到一个深的层次时, 就可以体现出诗歌的灵动, 展现出诗歌内在的独特的潜质。

一、把握好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语音

在小学语文诗歌教材中, 语音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代人们写诗歌, 目的就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让读者感受到其中连绵不断的情感, 一种久久在心中萦绕的艺术效果。要想掌握好诗歌中的语音, 就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音律。诗歌的节奏就像音乐学习中的节拍一样, 它的长短、快慢都是诗歌中语言的高低决定的, 把一些声调不同的词语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 使它们具有强弱性、间歇性, 这就形成了节奏。语音里最重要的便是诗歌的节奏, 这也是诗歌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如果诗人在写作时不讲究节奏, 用散文的语句来写诗, 可能句子中词语也是押韵的, 但那也只是一种散文诗, 而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诗歌。所以, 掌握了诗歌的节奏特点, 就能较好地朗读诗歌, 更加深刻地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和更好地读诗时, 可以先教给学生平仄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 不应该只是单纯地讲解平仄的理论知识, 更应该从四声入手, 让学生更易理解。比如, 古代诗人陆游的诗歌《游山西村》中有这样两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 先为诗中的每一个字注音调, 标在每一个字的上面。然后告诉他们一些平仄声调方面的知识, 适当便可, 不宜多讲。毕竟小学生的理解有限, 多讲是徒劳的。之后就让学生给这两句诗标出平仄的关系, 就变成: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 学生也可以自己看出其中的规律:出句中, 平仄是交替的;对句中, 平仄是对立的。教师就可以强调平仄对诗歌节奏音律的重要性, 是句式更加多样化, 增加读诗是诗歌音调的美感, 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原本较难的平仄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了。诗歌中除了节奏还有押韵、对仗等具有美感的语音艺术, 这些语音方面的艺术在小学语文诗歌的理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增强了人们对于诗歌的审美。

二、掌握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语法

诗歌虽然也是抒情的, 但是它和散文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 所以两者的语法是不同的。诗歌虽然有许多语音方面的限制, 但是它在语法方面还是比较开放、灵活的。这并不阻碍学生对于诗歌情感大意的理解, 相反它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氛围, 令学生更好地感受其中的感情。学生在学习其他文体时, 教师总是强调一个句子中主谓宾是必不可少的, 无论是缺少了哪一个, 这个句子都是不完整的。而诗歌就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它可以没有谓语、宾语, 甚至于有的时候诗人为了语言更具有艺术都可以没有主语。比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这首诗是这么写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是马致远一个非常有名的诗,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在外, 一个人孤苦伶仃的荒郊图。这首诗中简简单单的九个名词构成了前三句诗, 并不遵循如今诗歌中的语法规律, 没有谓语、宾语, 却表达出了作者苍凉凄苦的意境。诗人把这九中平淡无奇的景物连在一起, 将诗人的无限的忧愁自然地寄托在这九个景物中, 让读者在读诗时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中的情感, 比起那些规规矩矩的句子更有情感上的感染力。所以, 诗歌与众不同的语法方式让它有了区别于其他体裁的魅力。

三、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语象

很多人在学习诗歌时总会把语象和形象归结在一起, 这两者是有具体区别的, 形象包括语象, 语象是形象里面具体的一部分, 形象包括描述、场景、人物、比喻、象征, 而语象只是描述、比喻和象征, 场景和人物都太过于宏观, 不适于语象的表述。语象中的描述就是对诗歌中人物、环境等具体的描绘, 能够体现人物心理活动或是诗歌情感的细腻的描绘。就像作家在写推理小说是会写一些对于主人公心理或是其他人物动作、细节方面的描写。而比喻和象征是两种古老的修辞手法, 能够为诗歌渲染出更好的氛围。比如, 诗人李商隐写的诗歌中语象就是极为丰富的, 且极有特色。他诗歌中的语象是极多的, 如果把他诗歌中的语象找出来, 那么就会构成一本厚厚的书。以李商隐诗中写到的“蝴蝶”为例, 蝴蝶经常为中国古代诗人所用。《锦瑟》一诗中经典的“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句, 就是用到了庄生梦蝶的典故, 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此典故的喜爱之情, 诗人更是用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诗歌想要表达的已经寄托在蝴蝶上, 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总而言之, 要想体会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语言艺术特征, 教师在教授时就应从语音、语法和语象这三个方面入手, 学生只有通过朗读, 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掌握诗歌的语法特点, 了解各种语象的手法, 就能够更好地体会诗歌中丰富的情感, 感受诗人心中的意境。

参考文献

[1]王立华.论儿童的诗性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2]汪燕宏, 沈大安.让诗意随生命成长而拔节—儿童诗写作课《落叶》教学实录及评析[J].小学教学 (语文版) , 2011 (Z1)

小学诗歌朗诵 篇10

如果爱我

爸爸

请把那只大嘴巴青蛙

放到池塘里

好不好

池塘就是他的家

你听

呱呱,呱呱

青蛙在叫

爸爸,爸爸

如果爱我

妈妈

请把我带到学校边上的

小树丛下

好不好

天黑前

让我们把那只

断了翅膀的蝴蝶

送回家

你听

她在哭

妈妈,妈妈

如果爱我

老师

不要只表扬班上的玲玲

还有婷婷

好不好

表扬一次我吧

就一次

你看

我画的小青蛙跳得有多远

我画的小蝴蝶飞得有多高

还有小鸟

你看 你看

唱歌的样子是多么奇妙

小学诗歌朗诵(2):

.暑假到乡村去

我知道

和乡村有亲属关系

无法让别人羡慕

乡村很土

乡村就像那些过时的事物

可我太想说乡村了

乡村远远地躲开城市

乡村躲进山中

乡村躲入茂盛葱郁的草木

乡村一点儿也不洋气

可乡村也没有灯红酒绿的轻浮

汗珠落地摔八瓣儿清清楚楚

水一把泥一把日出日落

城市对四季麻木不仁

四季却熟悉乡村的每家每户

乡村的确很土

可乡村也绝不造作

乡村想唱就对着真山真水唱

乡村想舞就尘土飞扬地舞

乡村伤心会流很咸的泪水

乡村高兴便擂响咚咚的大鼓

乡村的粮食

每一粒都带着阳光的香味儿

从穗头到饭桌上

相距只那么几步

乡村的瓜果蔬菜

水灵灵看着就让人舒服

那水珠可不是掸(dǎn)上去的

那晶莹的都是天然的甘蔗

乡村的生活

直接扎根于泥土

乡村的情感

小学诗歌 篇11

一、小学诗歌教学的问题以及错误的侧重点

1.方法单一, 诠释简单。当今小学诗歌都是以简单的诗歌为主, 主要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甚至都不能理会其中的意思, 只懂得单一地背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面认识这种问题, 不能只单一的解释诗歌的字面意思, 应该用多样化的方法去诠释诗歌的含义, 从而让学生达到理解记忆, 而不是乏味的背诵。

2.侧重作者, 课堂乏味。语文课堂上, 许多教师对诗歌要不就是用参考文献照抄不误, 要不就是侧重到诗歌的作者, 并没有对诗歌本身进行分析、教学。学生学习的时候就是简单地读懂了字面意思, 更或者只对作者本身有了深入的了解, 并没有对诗歌本身、作者当时的写这篇诗篇的心情、意境做出理解。学生也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诗歌, 当时是何种心情, 只知道是名作需要背诵, 需要熟记。

3.注重词汇, 忽略整体。教师精讲诗词的含义, 逐字逐句地分析诗歌, 太注重词汇, 典故的解释, 从而忽略了诗词本身的含义。学生懂得了字词的含义却不懂句的含义, 例如李白的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大部分教师会精讲“垂钓碧溪上”和“乘舟梦日边”这两个典故的出处, 却将作者为什么运用这两个典故, 想表达什么含义, 又要抒发什么情感, 烘托一种什么效果, 简单的一代而过。从而形成了错误的侧重点, 只为应付考试, 学生并没有兴趣, 也不会去理解诗词本身要表达的意境。

二、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策略

1.言简意赅, 清晰明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 在教学取材方面应该尽量选取简单, 明了, 朗朗上口的诗词歌赋, 教师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解释, 以及自己的语言把学生带到相对的意境中去, 从而使学生增加对诗歌的兴趣。

2.拓展思维, 图文结合。现如今小学教学的教材中, 大部分会配有插图, 教师教学也可以配有相应的图片, 也可以配有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容易被吸引, 通过图与诗更好的理解记忆, 并且还能通过这种形式联想记忆, 拓宽思路。比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教学上就可以描述场景, 配比图片, 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 甚至可以让学生动起来, 模仿其中的场景。在欢乐轻松中加深对诗词歌赋的记忆, 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潜力。并且对诗歌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3.灵活多变, 以点及面。课堂中朗读和背诵是乏味的,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方法, 比如把相同的词牌不同的作者进行比较、分析、讲解, 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教学的主导在于学生, 教师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诗词对比中学习举一反三, 自己主动地学习分析, 从而做到以点及面, 累积更多的知识, 学到更多的学习方法, 而不是单纯地为学习而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可以灵活多变,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教师在教学上可以灵活地开拓学生们的思想, 可以升华到描述自己的家乡, 更可以让学生学着用诗句描述自己的家乡。从而不仅学会了吟诗, 也学会了运用。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堂的气氛, 都活跃起来, 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提高了教学质量, 从而逐步达到立体化教学。

4.开展实践, 轻松学习。教学中可以不单单只是单独的背诵, 可以举办诗词歌赋朗诵比赛, 也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将诗词的场景表达出来, 立体化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 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 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体会到学习诗词的乐趣, 也能检验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更好地弥补自己的不足, 让自己的知识得到更好地完善, 在快乐中学习, 快乐中进步, 快乐中成长。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教育也不能停滞不前, 不能墨守成规, 要打破规矩, 勇于创新, 立体化的教学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不断变更的社会中求创新求发展, 将来的孩子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诗歌是我们国家文化发展的精髓, 是伟大文化的传承, 所以我们更应该弘扬, 但在此也要对旧的方法做出改变, 用于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在这之中更好的教学策略会给我们将来的教学提供更好的帮助。教师更应作为一个有力的引导者, 用新的教学策略引领新的教学风范。

小学语文诗词“立体化”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迪.小学语文诗歌“立体化”教学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 2014.

上一篇:大学的自我介绍演讲稿下一篇:换届选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