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共建会议记录

2024-08-14

社区共建会议记录(共11篇)

社区共建会议记录 篇1

社区共建联席会议制度

1、社区共驻共建联席会议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行政)与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组成。

2、共驻共建工作中的大事必须经过联席会议讨论,形成共识后付诸实施。

3、联席会议设主任1名,由社区共驻共建单位推选,副主任3名,一般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中产生,成员由社区党组织(行政)成员和机关(企事业)党组织(单位)负责人组成。

4、联席会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若需要可以临时召开,时间上具体定在上半年3月份,下半年12月份。

5、联席会由社区党支部牵头组织,共建单位有关人员按时参加。会议由联席会主任和副主任主持。

6、遇到重要的共建活动,可以临时召集会议,研究商讨共建工作进程、成果和存在问题,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临时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议题等,由提议方提出并由社区党支部与其它单位协商确定。

7、共驻共建联席会议主要传达上级党组织关于共驻共建的文件精神,分析社区党的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研究确定下阶段共建工作任务,讨论研究社区党的建设的有关重大事项,沟通信息,通报情况,交流经验。

8、每次召开会议前15天,各参会方均应向社区提出协商议题,由社区协调各方后,确定突出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作为重点议题并报告主任、副主任。

9、每次召开联席会议,社区党支部指定专人记录并形成会议纪要。

10、各共驻共建单位党组织要指派一名正式党员担任联络员,负责单位党组织之间的工作联系,不定时深入社区并向本单位领导和党员大会汇报有关情况。

社区共建会议记录 篇2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城市的“细胞”,也是一个“大家庭”。社区生活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社区作为社会基本单元和重要细胞的特征愈发显现,社区建设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构筑更加良好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成为开展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

为了加强社区建设,不断完善社区管理体系,2016年8月15日,DB14/T 1211-2016《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和DB14/T 1212-2016《社区环境管理要求》两项山西省地方标准开始实施。标准的实施将会加快全省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我们每一位市民也应积极配合社区管理人员,携手共建美好社区,改善生活环境。

企业社区共建和谐 篇3

◆ 和谐社区的基本含义 ◆

社区基本概念:“社区”(Community)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斯提出,指的是同质人口形成的守望相助、出入为友的社会关系,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个的构成单元。它主要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小社会”。社区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按照社区成员的主要活动或社区发挥的主要功能划分,有工业社区、商业社区、农业社区、文化社区、军事社区等等;如果按照社区规模大小划分,有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社区等等;如果按照社区的形成方式划分,有自然社区和法定社区;如果按照多元综合标准划分,有农村社区和城市(城镇)社区等等。目前,国家民政部门认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中的“社区”主要是指居民委员会辖区。

社会主义和谐社区是社区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和谐社会的缩影。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它应该具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重要特征,它应当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

和谐社区由以下要素构成:一是居民对社区事务能够广泛参与。参与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生命线,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社区和谐就不可能实现。参与标志着居民既可以分享社区内的利益,又能够承担社区内的责任。二是社区内“三种法人”(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共建的积极性较高,愿意为所在社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愿意与居民共驻共建,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资源共享、相得益彰,共同繁荣兴旺。三是社区的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的社会化程度比较高,有困难者的生活能得到保障,社区单位和一般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能得到基本满足。四是社区内有良好的社会风尚,邻里之间友好相处,家庭团结和睦,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基本形成风气,老有所乐、幼有所教,学习氛围浓厚,环境优美整洁,歪风邪气没有市场。五是社区管理有序,社会稳定安全。居民奉公守法,干群关系密切,诉求渠道畅通,调节工作到位,一般性的矛盾和问题能在社区内得到消化和解决。应急机制健全,社会秩序良好,打击防范有力,群众安居乐业。六是社区组织结构合理,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在居民和辖区单位中有凝聚力。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健全,并能积极开展活动。居民民主意识强,社区自治化程度高。

◆ 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

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另一方面,它是社区建设的深化和发展。

从社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以城市社会为例,若干居民小区或居委会辖区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街区或街道办事处辖区,若干街区或街道办事处辖区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城区,若干城区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特大型城市社会。正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和谐社区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

再从社区的地位作用来看,社区是当今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基本载体。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实行“单位管理体制”,通过一个个的工作单位来全面动员和控制城市社会成员,实施社会整合。当时,基层社区组织,例如居民委员会仅仅是单位体制的补充,其管理服务对象主要是少数单位体制外居民,其管理服务功能比较单一,在社会管理体系中仅仅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单位管理体制”逐渐衰落,社区已成为当今城市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基本载体和主渠道。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廉租房救助、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要通过社区实施;企业退休人员正在与原工作单位脱离关系,移交给街道社区管理;下岗失业人群的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主要依靠基层社区得以落实;进城农民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主要通过社区得以开展;被依法判处管制、依法剥夺政治权利、依法裁定假释、依法暂予监外执行和依法缓刑的五种罪犯,要通过社区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其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市容环境等项工作,也已经实行或正在实行“属地化管理”,实际上也就是街道社区管理。这些情况表明,基层社区已经成为并将进一步成为城市社会管理的平台、服务居民的平台和开展社会工作的平台。这就决定了和谐社区建设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基础意义。

和谐社区建设还是社区建设的深化和发展。第一,和谐社区建设更加强调建立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新阶段的居民自治面临着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中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新功能。承担和应对这些新任务、新要求,拓展居民自治组织的新功能,无疑是对以往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化和发展。第二,促进社区公平正义,妥善协调社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建立社区层面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得到有效解决,使各类利益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就使和谐社区建设显现出有别于以往社区建设工作的鲜明特色。第三,和谐社区建设更加强调“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强调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形成服务网络化新格局,是对以往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化和发展。第四,和谐社区建设明确要求“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为构建社区新型管理格局和管理网络指明了方向。 此外,和谐社区建设强调创造充满活力的社区氛围,强调保障社区安定有序,强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区环境,也是对以往社区建设的深化和发展。这些深化和发展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建设是社区建设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 企业改制后的社区现状 ◆

企业社区的形成,是新时期下企业为了加强自我发展,摆脱“企业办社会”的沉重负荷而进行改制的产物。它以企业员工居住地的管理单位作为组织机构,围绕居民的生活、安全、服务等方面开展各项工作。

“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服务体系的不健全而造成的国有企业的一大特征,就是“企业办社会”。从政府职能的分工看,企业是政府的附庸物,它担负起大部分的社会管理职能,“企业大墙”里有学校、医院、派出所、居委会,甚至还有法院、计划生育管理等派出机构,从职工的角度讲,几乎是完全的人身依附关系,生老病死一切托付给企业,他们希望世世代代与企业同生死、共命运。

企业改制后问题较多。企业改制后国有、集体资本退出了竞争的根本变化性市场领域,由此带来了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体系的基本解体。职工身份的转变意味着从“企业人”变成了“社会人”,企业不可能承担为其职工以外的社会群体提供无偿或低于市场价格服务的义务。

企业改制意味着几十年来固定的包括企业干部在内的“国家工作人员”变成社区居民的一个难以适应的过程,企业员工的政治地位、职级、工资待遇,在“买断身份”后将不复存在;从生活的社会化组织来讲,企业福利提供的:廉价住房、水电供应、物业管理,医疗、子女教育也将消逝。企业改制造成了一定时期内社会管理的无序。有的企业改制后,党团组织瘫痪、养老金与低保补助发放、计划生育管理均受到很大影响,生活区危房无人修、垃圾无人管,水电路不通,社区党建和辖区内的企业党建“各顾各、单打一”的现象比较严重,相对封闭,缺少沟通,形不成合力。一方面,企业非经营性资产闲置,“企业办社会”的包袱沉重。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已经移交到社区的2 600多万企业离退休职工,在切断与原有企业的关系后,迫切需要重新与社会建立新的联系;但有的城镇居委会由于社区资源匮乏、党建基础薄弱、职能划分、经费、人员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承接企业改革所转移的职能和分流的人员,难以接续企业社区的管理,我国城镇1 400多万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的呼声强烈,因此引发的群众上访、阻挠生产、堵塞交通、干扰政府机关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由城市社区承接企业改制后剥离的社会服务职能,成为了改制企业居民的根本利益要求,也是政府转变职能,保持社会稳定,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

◆ 企业社区建设面临的困难 ◆

企业社区在地域和管理方面都是比较封闭的,往往是作为企业的一部分而存在,大多不依赖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从几十户到成百上千户,大企业的转制由于其原有的社区管理已近似于城市社区,可以比较容易地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对中小型企业,其民营化过程时间短,所处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转制后的社区建设面临的难题较多。

资金短缺。改制过程中企业资产质量差,负债多,用于职工的基本安置费用很低,而地方政府却无能力负担移交到社会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开支,如需要与生产企业分开的水电基础设施投入、外部道路的修建、职工住房整修问题等。

体制转换难度大。一方面企业原有对社区的管理是作为后勤行政服务体系的一部分,一般没有专职机构和人员,对市场化的服务机制也很陌生,脱离企业建立自治的居民社区组织要克服观念上和传统管理模式的障碍;另一方面,城市社区原有的街道居委会难以承接企业社区所需要的服务功能。中小企业转制后的社区建设由于其规模小,大多只能采用融入式,即打开围墙,融入社区。

原有社区基础设施较差。在有限的空间内,企业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尽量多建房,住宅楼与生产车间相混杂的情况也很普遍,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没有,或者是复合型多功能建筑,一般很少结合外部城市规划考虑企业社区的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欠债多。

社区管理人才缺乏。改制后的企业部分精干人员继续上岗或另谋职业,社区管理人员待遇较低,面对的情况复杂而居民所希望解决的问题很多,熟悉社区管理的人才难选难留。

解决众多遗留问题的办法少。主要是公房改革不彻底,一些职工住房未参加房改,物业管理收费难,困难群体的生活困难救助渠道不畅。就业指导、社保资金的社会化发放、社区服务组织、多年来形成的企业文化的保持和发扬都迫切需要尽快完善社区建设,在企业不负担,政府负担不了,又不能靠收费解决问题的窘境下,想解决这些问题也无能为力。

◆ 和谐企社的构建思路 ◆

和谐社会建设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社会是由许多基层单位组成的,要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必须每个基层单元都要做到和谐。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要把我们的企业和社区建成和谐企业与和谐社区,以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实际行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区,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除要教育广大职工和社区居民,进一步提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之外,当前还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切实加强对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区的领导。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企业党委要按照《决定》要求,切实加强对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区工作的领导,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搞好指导协调,加强对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的研究。要根据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区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党政工团各级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以及社区各类不同群体人员在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区过程中的职责和作用,把中央提出的“促进和谐人人有责”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按照“方便企业、集中管理、就近服务”的原则,精简调整社区居委会,使社区与企业联系更紧密、协调更灵活、互动更便捷。

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切实肩负起责任。在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区过程中,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肩负着重大责任,一定要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提出的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六项本领,特别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求,认真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同时,要在思想上、工作上和作风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为职工群众做出表率,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制定切实可行的和谐企业与和谐社区建设方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对此,企业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并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抓好。企业之间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各企业要根据《决定》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和特点,在对本单位可能导致不稳定和影响和谐的因素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区的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抓出成效。

把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 企业要结合各自实际,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学习宣传,使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全面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具体部署和重大举措,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全体职工群众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和谐社会人人共享,前提是促进和谐人人有责。教育广大职工群众正确理解共同享有和共同建设的关系,积极投身到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区的各项活动中去。

认真解决职工群众关心的各种切身利益问题。 在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区过程中,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解决好职工群众关心的各种切身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在改善职工群众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关注社区特困家庭等弱势群体的利益,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诉求,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出台各项政策和措施时,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职工群众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证和谐。同时,要准确把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对于那些打着建设和谐社会的旗号,甚至采取过激行为,提出各种不切实际的不合理要求的,不能作任何让步。

把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区和做好各项工作结合起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企业来讲,就是要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把各项工作做好。在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区过程中,要从企业工作的大局来考虑问题,把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区作为我们的各项工作,与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有机结合起来,用做好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促进和谐企业与和谐社区建设。

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近年来,社区建设蓬勃发展,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效十分显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承担的任务也日益繁重。我们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合力推进,努力建设和谐社区,使之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要积极探索建设和谐社区的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扎扎实实地把建设和谐社区工作推向前进。

社区共建会议记录 篇4

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按照镇党委统一部署,扎实推进我们社区党群共建创先争优。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举措

工会、共青团和妇联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先进青年、各族各界妇女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群共建,通过党组织的创先争优带动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其所联系的群众创先争优,具有重大意义。

(一)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是扩大党内活动社会影响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内活动必须影响和带动群众,做到党组织有号召、群众有行动。群团组织覆盖宽广、成员众多,把他们组织带动起来,形成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党员和群众齐争共创的生动局面,使创先争优不仅成为党内风气而且成为社会风气,创先争优活动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是扎实推动党建带群建的必然要求。党建带群建、群建服务党建,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中央和市委明确要求,要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基层,打牢基础。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是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的生动实践,必将进一步推动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建设,切实巩固党的组织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三)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是提高群众对党内活动认可度的必然要求。群众满意是检验创先争优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有利于广大群众直接参与活动,切身感受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有利于齐心协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活动实效,确保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的要求上来,把党群共建创先争优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抓紧抓好。

二、认真落实党群共建创先争优的重点任务

(一)在推动中心工作上党群共建创先争优。为中心工作提供动力和保证,是创先争优活动的根本要求。社区各党支部和群团组织要把创先争优与履行岗位职责、推动中心工作、完成重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在完成单位中心任务上争先进,在个人履职尽责中创优秀。群团组织要围绕推动中心工作,进一步完善创先争优方案,精心策划争当岗位技术能手、创建青年文明号、巾帼建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搭建广大职工、青年、妇女发挥作用的舞台,为社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二)要以党组织建设为核心,指导、带动和促进群团组织建设。一是同步建设党群组织。把群团组织建设纳入党建工作“一盘棋”,努力实现党的组织和群团组织全覆盖。二是同步建设党群队伍。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要及时发现职工、团员青年和妇女中的优秀分子,培养他们入党,为党输送新鲜血液。要重视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后备骨干力量培养,保证事业和工作后继有人。三是同步建设党群阵地。要坚持共建共用,把公共服务中心同时作为工青妇组织的活动阵地,让这些场所既成为党员之家,也成为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进而成为群众之家。

(三)在服务人民群众上党群共建创先争优。群众得实惠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目标。要把服务群众、改善民生贯穿创先争优活动始终,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特别是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要广泛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行动,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奉献社会,为群众排忧解难,让人民群众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得到更多实惠。

(四)在提升队伍管理水平上党群共建创先争优。实践证明,这既是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又是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举措。群团组织要认真学习借鉴党组织的做法,紧紧抓住设岗定责、公开承诺、等重要环节,把创先争优做实、把队伍建设抓细,不断提升群团组织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

三、切实加强对党群共建创先争优的组织领导

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搞好统筹协调。

(一)党支部要加强领导。要把党群共建创先争优纳入党建工作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布局,与党内创先争优活动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党支部书记要定期听取汇报,研究部署工作,深入基层指导。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党群共建创先争优进行再发动再动员,迅速掀起热潮。

(二)党、群团组织要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要牵头抓总,通盘考虑、整体推进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创先争优;要与群团组织紧密配合,建立齐抓共建工作格局。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要切实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在党群共建创先争优中的主体作用。二是建立联系沟通机制。要定期召开党群共建创先争优联席会议,掌握动态,分析问题,部署工作。三是建立指导检查机制。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党群共建创先争优的检查指导,经常进

行调研指导。四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把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情况作为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群团工作者、劳动模范、杰出青年、优秀女性,以及考核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严格考评。

社区共建协议 篇5

一、结对双方负责人亲自抓结对共建工作,制定共建计划,定期了解“结对共建”活动进展情况,并确定联络员负责结对共建工作的具体事务。

二、结对双方深入实际调查,以联席会的形式分析社区建设现状,讨论制定社区建设工作方案。

三、社区单位发挥资源优势,着重就社居委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和物质扶持,能够开放的设施尽量向社区开放。

四、社区单位党组织根据自身优势,在社区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建一支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与贫困家庭结对一个对子,帮助解决就业和子女就学问题;为社区建设出一个点子,推进社区建设深入发展;围绕居民关心的难点、热点为居民办一件好事、实事;参加社居委组织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一个积极向上单位形象。

五、结对双方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在活动中积极探索好的做法,发现典型,及时总结推广,促进结对共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六、每次活动后由社居委作好记录,每季度向街道工委、办事处就结对共建情况作一次书面汇报。

单位负责人:

社区居委负责人:

XX年一月

-----------

协议双方:

根据中央、省、市、区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充分整合社区的政治、组织、人才等各种资源优势,形成“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大家的社区大家建”的良好氛围,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本着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目的。

特签订协议如下:

一、传达和执行上级党组织关于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决议和决定,通报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信息;交流各地方社区党建工作中的典型,总结推广社区党支部、社区单位党建工作的好经验、好作法;制定具体指导的决议和决定,指导今后的社区党建工作;社区党支部的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单位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组织社区各方力量,努力完成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推动社区建设全面深入地开展。

二、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参加一次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建议和解决区域性、公益性、群众性、社会性的问题。

三、社区单位党组织要积极支持社区全面工作。社区单位党组织积极为社区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在社区建设中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为共同建好自己的家园打好基础,组织党员到社区亮身份、树形象、做贡献活动,履行党员承诺。根据单位的情况开展挂帮贫困户活动,为社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与社区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

四、社区党支部号召全体党员作为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员;社会治安巡逻员;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的服务员;邻里纠纷的调解员;法律法规的咨询员。

社区结对共建合同 篇6

一、共建目标

本着“共建、共创、共享、共赢”的原则,开展特色鲜明的共建活动,使社区文明程度、居民整体素质,文化生活质量等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显著提高,社区各项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挥,推动xx路社区在居民的生活改善、服务优质、风气良好、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秩序优良、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等方面,取得明显的进步。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结对共建工作顺利开展,做到责任明确,责任到人,经哈密地区检察院等5家地直(驻地)单位与xx区xx路社区党支部研究决定特成立xx区xx路社区“结对共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如下:

组_长:艾山·尼牙孜____(xx检察分院党组书记)

副组长:热孜婉·玉素甫(xx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包社区领导)

阿依苏丽旦·依沙克(xx区xx路社区党支部书记)

成员:李_进(xx地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杨先奎(xx移动公司xx分公司党政办主任)

赵海燕(xx地区旅游局局长)

孙厚荣(xx地区银监局党委书记)

三、共建内容

1、成立结对共建领导小组,共建单位党组织书记纳入领导小组,共建工作纳入工作议程。共建单位确定一名具体承办人员,协调共建工作相关事宜,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由牵头单位每季度组织社区、共建单位召开一次结对共建协商会议,相互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明确下一步工作目标,使结对共建工作深入人心,让居民深切感受到结对共建的成果。

3、共建单位与社区党支部组织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同上一堂党课,同听一场形势报告,同过一次组织生活,同搞一次研讨,同参加一次帮扶困难群众的活动

4、结对共建单位与辖区非公企业党组织、新社会经济党组织结对子,安排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到结对子单位做党建指导员,负责指导该单位的党建事务工作的`开展。(具体结对名单见附表1)

5、共建单位要进行认岗定责,社区结合实际在社区服务大厅设立法律咨询服务站,结对共建单位选派业务骨干,每月一次到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给居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同时组织深入居民小区开展宣法、讲法活动,提高辖区居民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维稳等工作,化解、疏导不良的社会情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6、共驻共建单位在社区管辖范围内居住的在职党员要到社区进行报到登记,在八小时之外担任小区的治安信息员、纠纷调解员、政策宣传员、环境卫生监督员等,负责本小区或本楼栋的安全等问题。同时,共建单位指定专人担任在职党员党小组组长,负责安排、部署和协调有关工作,社区指定一名干部协助党小组长工作。

7、结对共建单位与5户贫困家庭或弱势群体家庭结对子,每年至少2次开展慰问活动。每个季度走进结对子家庭了解生活现状在思想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贫困家庭或弱势群体家庭名单由社区提供。

8、结对共建牵头单位组织协同单位开展医疗卫生环保进社区活动,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站为依托,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每季度组织开展宣传一次环保法律法规、环保知识;组建一支卫生保洁志愿者队伍,开展经常性的义务保洁、清理垃圾、清除小广告等活动。

9、共建单位与社区共同开展文化活动,共建单位大力支持和协助社区组建一支或多支文体活动队伍,繁荣社区文化,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

10、共建单位和社区共同发动本单位老退休干部职工、社区辖区有各种爱好的党员、老年人、青年人及妇女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根据辖区居民的爱好组建社区集邮协会、书法协会、运动协会等,大力开展社区文艺汇演、社区运动会等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创建特色楼栋,以社区居民楼为单位,以居住或工作在本楼栋的社区直管党员、在职党员、下岗失业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等楼栋党员为主体,以楼栋居住人群的工作特点、生活特点、特长爱好、行为习惯等为依据,评比党员示范、卫生环保、团结互助、爱心奉献、全民健身、婚育新风等“特色楼栋”。社区组织开展大型活动由结对共建牵头单位负责邀请成员单位主管领导或者具体负责人参加。

11、临时性事宜社区与共建单位共同协商决定。

四、活动要求

1、责任到位。社区党组织书记与地直各共建单位第一负责人经过研究后,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书。共建单位党组织要增强干部职工的共建社区的责任意识,增强社区归属感,主要领导干部每年至少两次去共建点了解情况。共驻共建牵头单位负责人每年至少召集两次协同单位研究共建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好社区建设、管理、服务中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2、措施到位。共建单位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支持此项工作,要与社区党组织共同制定好务实性的共建计划和措施,并建立共建登记卡。牵头单位要经常深入社区进行工作研究和指导,并注意发现总结“结对共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及时上报。

3、加强督查,严格考核,落实责任。每半年由结对共建牵头单位与社区党支部对共建单位开展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检查考核情况作为单位年底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附件1:结对共建单位与非公企业党支部、新社会组织党支部结对名单

附件2:结对共建单位到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活动安排表

共建社区:________ 共建牵头单位:________

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年____月____日

共建单位:________ 共建单位:________

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年____月____日

共建单位:________ 共建单位:________

社区共建会议记录 篇7

一、社区的由来与现状

“黔本无驴”, 社区的概念是舶来品。社区概念的演变, 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社区一词在英文中叫 (community) 也就是公共的意思, 其实社区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将社区这个词作为一个社会学的范畴来研究的是德国的一个社会学家。目前的一般定义:通常是集中在固定地域内的家庭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 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 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 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例如, 村庄、小城镇、街道邻里、城市的市区或郊区、大都市等等, 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社区就是地方社会或地域群体。社区与一般的社会群体不同, 一般的社会群体通常都不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特征的。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 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 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 行使社会功能, 创造社会规范, 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

中国研究社区比较晚, 也就是最近几年的时候,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也不断的增加, 随着中国的进步, 出现的不同新问题, 社区研究成为整个社会提供一个管理和思路, 城市社区的研究也是社会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社区内文化异质性与开放性

社区内唯一鲜活的主体是来自于不同地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职业、不同兴趣和爱好的社会异质人。改革开发以来, 中国成就斐然, 变化巨大, 其中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文化的变化, 这包括西方文化的侵蚀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淡薄。文化并非一成不变, 中国现在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其自身固有的传统也在发生改变。需要注意的是, 不同群体的中国人具有不同的文化, 不能一概而论。总之, 文化的变化影响着当今国人的生活和工作。

广义的说, 凡地球上的非自然存在以及打上人类印记的自然存在, 都可以叫做文化。从社会存在的意义上说, 文化就是历史演进过程的积淀及其轨迹。

在西方许多国家, 文化和文明在词义上是相通的。在中国的汉语中, 往往把一定的文化类型, 把凝固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 并存续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 称为文明, 不仅涵盖一定文化的特征, 还涵盖一定文化发展的程度。为区分文明的物质和精神的属性, 或为强调它的政治和制度的层面, 又区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等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也养育了一方语言和文化, 生活方式。语言也是一种文化, 人们之所以在语言的变化上反应敏感, 原因不仅在于听不舒服, 说不方便, 更在于一种文化认同的差异。而这种文化认同通常是较长时间养成的, 尽管人们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接受新的语言, 甚至可以学会使用新的语言, 但语言背后的文化却很难短期内改变。这种文化的稳定性和稳固性, 让人们在面对语言表达的变化时, 不能轻易接受。

三、社区共识内容和达成

1. 平等和公平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 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财富分配不公的状况日益加剧, 公平和平等也越来越具有超越经济的意义。就大的方面而言, 二者的有无或大小, 关系到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无或大小, 关系到民众对社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 进而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只有实现了公平、平等, 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种种社会问题。作为道德规范, 它们不仅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且调节着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分配原则, 它们的实质是使各种利益分配合理、公正。公平具有广泛的内涵, 它不仅指社会制度及规则公正、平等, 指收入分配规则公平, 也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相称”或平衡以及对这种关系的反映或评价。但二者都不要求利益的平均分配, 尽管二者都含有“均等”的意思。

2. 信任和契约意识。

信任的意思是相信而敢于托付。居住在同一地域, 为社区内部人员的相互信任提供良好的条件。基于同一社区的认同, 为信任更增加了筹码, 也为建立广泛的、有力的、具有高度信任感的社会资本的建立提供关键因素。人需要信任, 信任跟选择是结合在一起的。有了信任, 才可能产生交流与合作, 有了合作, 才会促进分工和提高效率, 降低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每一个社区成员必须有社区是我的高度信任感, 才可能让社区的质量与发展更好成为每一个社区人内心的契约。而且, 迄今为止, 所以社会进步的运动, 都是一个“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3. 参与意识。

“参与” (Participation) 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引入到中国来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 “参与式”在理论上基本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 政治学角度, “参与”就是对弱势群体赋权, 弱势群体在发展决策中的参与, 以及最终在变革社会结构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第二, 社会学角度, “参与”强调社会变迁中各个角色之间的互动, 以此引申出社会角色在发展进程中的平等参与;第三, 经济学家以及发展援助的管理者则更多的从干预的效率角度来认同“参与”的概念。与现代化理论相比, 参与式理论是一种微观发展理论, 它强调尊重差异、平等协商, 在“外来者”的协助下, 通过社区成员的积极、主动的广泛参与, 实现社区的可持续的、有效益的发展, 使社区成员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 人人都是社区主人。

四、城市文化气息的社区形成与塑造

1. 完善社区文化体系。社区文化是社会制度的机制发挥的文化不可缺少的作用。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形态的综合体。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 一是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 是密不可分的, 是满足社区人民需要和塑造社区文化的重要载体。二是社区文化也是社区自我整合的一个共同体。三是社区文化也是维持社会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基于上面的社区文化作用, 那么社区文化体系就是说其中包括物质环境载体、还有行为文化乃至制度组织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不同层面上都可以做许多的努力, 从而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社区文化体制。

2. 社区精神的形成。

重视社区精神, 当务之急就是重修睦邻精神, 首要原因是今天生活在都市, 居民之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比邻若天涯, 因此重修睦邻精神乃当务之急。另一个就是结合现代社会培育社区的公共精神, 比如包容、成熟、理性、分享、共赢精神, 尤其对社会各个成员, 在计划经济的情况下, 在传统社会中培养起来我们国人之间只顾个人小天地, 公共精神欠缺, 这一点就更突出和需要重点培育和弘扬。第三个方面就是培育平等合作精神。应该建立社区文化的共建、共享机制, 应该说社区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精神家园, 这个精神家园更有赖于人们的建设。

3. 尊重社区的个性和独特性。

社区的不同, 必然文化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定位。“万紫千红才是春”, 异彩纷呈的结果要求塑造社区的个性和独特性。要尊重不同社区的历史传统, 又要认识到时代的特点, 和中国社区转型的要求, 要立足于不同的经济、政治、人口、环境。各自的目的, 形成社区文化的发展主题, 应该说主题鲜明的社区文化形象才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才能成为引领社区自主、良性、和谐状态的一面面旗帜。

五、结论与思考

1. 新一轮的城市化热浪滚滚, 高潮迭起。

尽管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等过程中是重要推手和发动机。但落实到具体的城市里, 其落脚点必定是为居住在社区的居民所服务, 落实到为微观的一个个社区建设服务。就城市化的可持续道路而言, 社区建设的好坏和良性发展, 是城市化进程中绕不过去的一环, 将决定城市化的质量。

2. 文化认可与交流, 又是社区内部人与人之间和社区之间成为和谐社区的精神纽带和灵魂。

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无声无息地滋养着社区及其成员。在民族的复兴过程中, 随着经济时代伴随而来的是文化时代的到来, 文化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化和开放性、共享性、独特性。对社区而言, 也将是一个社区文化的多元与共享, 认可与交流, 传承与延续, 体验和升华的交织过程。其将会给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留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区特色。

参考文献

[1]周婷玉.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中国人口学会年会 (2010) [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7-03/2379469.shtml, 2010-07-03.

[2]闵学勤.社区认同的缺失与仿企业化构建[J].南京社会科学, 2008, (9) :106-107.

[3]赖华东.找回城市文化[J].中国城市化, 2010, (2) :1-5.

[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3-4.

[5]林明.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J].南京社会科学, 2008, (7) :110-112.

[6]李尔平, 许洁明.欧洲资源型城市复兴中的社会聚合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08, (11) :180-181.

[7]汪中求.契约精神[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9:230-231.

社区共建会议记录 篇8

【关键词】社区教育 特色基地 培训网络

多层次全方位地建设好社区教育基地,是吸引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活动的有效保障。为此,我校积极谋划,多方合作,共建了以下几个层面的社区教育基地,力求通过构建社区教育基地挖掘乡土文化,提升社区教育内涵,为社区教育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

一、挖掘乡土文化,推动特色文化基地建设

长河镇拥有草帽文化、红色文化和戏曲文化三大特色,我校以三大乡土文化为主线,合作共建了一批社区教育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和相关培训。

1. 草帽业博物馆——传承草编工艺,弘扬民间文化

慈溪市长河镇是上世纪我国金丝草帽加工生产中心,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为传承草帽文化,2008年长河举办首届草编文化节,投资重建草帽业小学并改造为纪念馆和草编工艺博物馆。文化节期间,举办了书画影展、草编工艺论坛、戏剧广场、草帽编织大赛等活动,在博物馆设立了太极、舞蹈、书画、乒乓等活动场所,使博物馆成为集参观、学习、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教育基地。我校对草编企业进行企业职工培训,使传统草编企业向规范化、高新化转变,取得良好效果。

2. 杨贤江故居及纪念馆——纪念革命先贤、弘扬红色文化

杨贤江是长河镇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国革命特别是教育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其故居被列为宁波市德育基地、省级文保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杨贤江故居纪念馆以丰富翔实的文字资料真实再现了杨贤江不平凡的一生,馆内还珍藏有杨贤江曾经用过的手表、毛毯等文物,以及亲笔文稿、日记、藏书等。纪念馆经常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至今参观民众已达10万余人次。

3. 垫桥村文化宫、俞祥戏曲沙龙——传承戏曲文化,深化社区教育

长河地区绍剧、越剧、姚剧、甬剧汇杂,看戏、听戏、唱戏深受群众欢迎。近年来我们把戏曲文化建设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努力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村级文化基地。目前村村建有文化宫,有两个村建有戏曲工作室,有1支戏曲演出队伍、两个社区戏台、1个影剧院和1个体艺馆。每逢节日,社区协助组织送戏下乡,通过戏曲活动,把文明礼仪、社会新风吹向全镇各个角落。我校还为戏曲爱好者搭建活动平台,在各个广场、各村文化宫、社区戏台等主要文化场所成立活动中心,供戏曲爱好者活动、交流,其中垫桥村文化宫和俞祥戏曲沙龙尤以活动多影响大而闻名。至今,长河社区已多次举行大规模的戏曲文艺活动,CCTV戏曲频道曾多次来长河进行戏曲大奖赛等演出活动。

二、校企合作,打造具有长河特色的社区教育基地精品

长河社区教育中心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各类培训基地,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基地 。

1. 儒家文化的传承——方太厨电孔子堂

方太厨电是国内高端的专业厨电生产公司,在企业职工学校的基础上,方太厨电2009年建立了国内第一家企业“孔子堂”,对员工实行每年40课时的儒家教育计划,讲《三字经》《弟子规》,讲“如何做人、如何教育孩子和经营家庭”,弘扬儒家文化,向员工进行“人品、企品、产品”三品合一的价值观教育。通过几年的“潜移默化”,形成了一套儒学管理模式,使企业的发展步伐十分稳健。方太厨电的“孔子堂”引领了国内企业管理教育的潮流,形成了自己的企业管理特色,在工商界和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多家媒体对方太“孔子堂”有连续报道。

2. 社会实践的精品——慈溪市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基地

该基地是一家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校外素质教育的培训基地,设于大桥生态农庄,于2008年3月对外开放。基地初创时,由我镇选派1 名教师驻基地负责队伍建设、基地管理和业务指导,组建了一支热爱校外教育工作、业务素质较强的师资队伍,更新完善了基地设施,合理规划,精心设置“军事拓展、手工技艺、传统文化” 等课程,并长驻基地管理。在我校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该基地校外素质教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陆续开展了军训、亲子、夏令营等校外活动,08年以来,共完成校外培训达20多万人次,成为市素质教育基地中的精品和展示我市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窗口。

3. 现代农业的领袖——大桥生态农庄

大桥生态农庄是我镇社区教育的一个特色基地,坚持以现代农业为本,研究现代农业科技开发种植新品种。近几年来,先后建立了农庄“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农业企业工作站”,开展杭州湾滩涂综合开发利用研究,试种和推广农业新品种;建立农技培训“星火学校”,面向内部员工开展培训;开设花卉节推广花卉种植,举办“农业展销会”和农技讲座,介绍农业新技术;农庄还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园区建设档次,充实各类教育资源,相继建成传统农业、设施农业、现代农业、计生长廊、奥运长廊、传统手工艺等设施,吸引了众多游客。现为国家4A级旅游区和国家级高新农业园区。

学校与社区共建方案 篇9

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拥有充足而又重要的公共资源,所以理应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先行者和承载者;而丰富的社区资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增长点,也是促进教育改革的力量源泉,更有力提升教育水平。“现代教育是大教育”,以“创建和谐校园,共建和谐社区”活动为载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为主阵地,以服务社区活动为平台,学校和社区相互融为一体,利用双方共享的丰富资源,积极开展学校社区的共建活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发展。共建对学校和社区是双赢的选择。

一、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发挥学校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以制度创新为抓手,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合作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完善学校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按照安全、文明、和谐的要求,深入开展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并且我们积极邀请社区参与创建,形成教育和发展合力,优化学校发展资源,完善学校发展条件,创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和社会满意的和谐校园,从而对和谐社区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为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始终要坚持全方位、开放式办学,多渠道培养素质全面的社会新人。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方案。

1、有序开放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从而营造全民读书氛围,帮助社区居民接触并了解新事物,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资源的效益;

2、学校定期开放学校运动场地和健身器材等体育设施,为社区居民健身和娱乐提供最大的便利;

3、学校决定每学期开展“学校开放周”活动,在此期间,主动打开校门,让来自社区的单位人员和学生家长以及居民到学校观摩课堂教学,浏览学生作业,跟老师和学生交流思想,参与“大课间活动”和孩子们的小发明、小创作,观看学校运动会的比赛情况;

4、学校定期组织“社区家长评教师”等活动,扎实开展学校和社区的合作,让社区和家长近距离地感受、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并对学校提出合理化的建设性意见,给予学校更大的支持;

5、根据社区的要求,学校将组织有专长的教师到社区举行公益性讲座、专业技术辅导报告、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普及家庭教育、全民终身教育,宣传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

6、主动联合社区进行书法绘画大赛、体育友谊赛、文艺演出等积极向上,反映时代和学生生活的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和居民精神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切实发挥学校在社区中的文化普及和宣传、智力支持和保障的作用。

三、利用社区资源,深化实施素质教育。

绝大多数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社区之中。而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等,这些资源对学生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所以可以把社区作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学生走进社区,拥有一个服务社会的社区岗位,广泛开展多种公益活动:

1、走进社区敬老院,关注孤寡老人,争做“爱心小少年”,做到由此及彼,从而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生活在你身边的人;

2、开展多项主题活动:了解社区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关注社区中绿化美化和公共卫生,为社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争做“社区环境小卫士”;知道社区各面的发展状况,做关注社区发展的有心人;对社区中的水源情况进行调查,就其污染和治理提出自己的合理性的小建议;

3、邀请社区中的成功人士和有影响的人,或者在民间工艺、专业知识等方面有专长的人员,或者社区中的劳动模范、英雄人物通过设立的选修课、举行报告会、进行辅导等形式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充足的生活信心。

4、学校和社区定时联手开展“争做生活小主人”、“争做孝敬父母小少年”、“家务劳动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和展示的平台,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强化领导,健全制度,为实施学校社区共建工程提供保障

成立由学校和社区人员共同参加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强化责任,制定方案,明确目标,扎实推进;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将年级、班级的工程实施情况与考核量化挂钩,并将学生的社区活动情况记入个人成长档案记录中;建立表彰激励制度,激发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

共建单位社区慰问信息 篇10

慰问组的领导们与困难居民零距离接触,面对面、心贴心地进行了交流,听取他们的所思、所盼,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现状。了解得知,两户家庭因重病,多人残疾,家庭成员无劳动能力,无其他收入,长期服药,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慰问组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坚定生活的信心。

走访结束后,社区张书记也详细介绍了齐修社区的基本情况和近期重点工作,共建单位区红十字会领导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社区工作,希望在新的年度里创新共建模式,多为社区提供服务。

社区共建会议记录 篇11

2009年4月, 江苏省淮安市“高校院系与城市社区党建共建暨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正式启动, 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一、二年级, 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及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专业的六名同学, 自发组建团队, 深入我市兴隆社区, 与社区居委会以结对共建的社会实践模式服务社区。

一、结对共建, 深入兴隆社

兴隆社区地处淮安市区繁华地段, 全市最大的大运河文化广场坐落其间, 隶属于淮安市清河区长东街道, 多年来先后荣获江苏省“和谐示范社区”“劳动就业充分社区”淮安市“文明社区”“十佳社区”“绿色社区”等荣誉称号。兴隆社区的规范与优质, 成为选择兴隆社区并采用结对共建模式的主要原因, 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发挥社区已有经验和大学生的知识与活力而优势互补, 在推动社区发展的同时更使自身得到提升。

(一) 坚持服务居民, 切实完成社区日常事务

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处理好社区日常事务, 搞好社区自我管理, 行使好自治权处于社区各项工作的首位。日常事务包括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调解居民住户间纠纷, 充当相关部门与社区居民沟通的桥梁, 向上级部门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提出建议等。我们走进社区的重要工作就是积极投入到兴隆社区的日常事务工作中。兴隆社区有一些空巢老人, 既需要精神上的关爱, 也需要实际的帮助, 两年里我们多次走访社区空巢老人, 为其送去精神上的慰藉, 帮助其做好打扫卫生、购买年货等一些日常事务, 让空巢老人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呵护。此外, 我们还协助社区做好居民社保、医保办理工作;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开始后, 我们帮助社区做好居民户口信息登记等各项工作。

(二) 增进党员交流, 发展社区党建工作

社区党组织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一部分, 是党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是街道党建工作的延伸和拓展。我们志愿者团队六人中有五名学生党员, 因此我们注重参与兴隆社区的党建工作。我们协助社区党支部做好党建宣传, 举行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报告会, 召开社区党员交流座谈会, 参与社区的民主生活会。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形式, 开展社区党员的教育与培训, 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此外, 我们还与社区党支部一起邀请法官、民警到社区向党员开展普法教育, 增强社区党员的法制意识。

(三) 把握活动契机,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党和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到基层以后能否真正得到贯彻,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组织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我们注重抓住活动契机, 宣传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政策。我们开展了以“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为主题的节水宣传活动。我们通过问卷调查, 详细了解了社区居民节水用水情况;通过向居民分发节水宣传材料, 让居民更多了解国家节水政策及环保法律法规, 宣传节水知识;通过图片展示介绍我国严峻的水资源匮乏状况。这一活动对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的节水意识, 落实节水行动, 打造节水型环保社区十分有益。我们还以每年九月份全国“质量安全月”为契机, 协助社区居委会对辖区内销售烟花爆竹等危险品的营业场所和企业、食品销售与餐饮服务场所的卫生安全隐患一一加以排查, 加强社区居民的质量安全意识与诚信意识。甲型H1N1流感病毒肆虐时, 我们协助社区在居民中宣传预防和控制甲流基本知识, 开展防控流感等季节性疾病的健康教育, 指导他们正确看待和预防处理流感症状。

(四) 开展文体活动, 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灵魂, 不仅能提升居民整体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 而且对塑造现代化文明城市也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走进兴隆社区后, 发挥各自的文体特长, 积极参加社区的各项文体活动。清河区第二届运动会社区篮球赛, 加强了我们与社区工作者间的交流与沟通, 增强了相互协作精神;而结合学校“主题教育月”、“文化艺术节”、“社团拉力赛”以及“周恩来班”创建等活动, 在社区组织开展的“文明宣传进社区”、“高雅艺术进社区”、“周恩来精神进社区”等系列活动, 更加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弘扬了周恩来精神;与社区居委会联合在大运河广场、儿童早教服务中心及社区图书阅览室、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场所, 开展的“红歌大合唱”、“心连心”晚会等活动, 给社区居民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

二、优势互补, 助推兴隆社区美好和谐

(一) 兴隆社区成为居民的美好家园

1. 社区服务功能更加齐全。

随着社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地位的确立, 社区在整个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社区事务日益广泛。在我们走进社区的两年间, 兴隆社区服务社区居民的功能更加强大, 社区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了“一站式”服务大厅, 能够及时、高效地为居民提供就业、劳动保障、社会救助、人口计生、社区安全、普法宣传等多项社区服务;而社区坚持开展的社区预防、社区医疗、社区保健、社区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等, 使社区的卫生服务能力也进一步得到增强;同时, 社区还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居民议事室、图书阅览室、残疾人康复中心、党建活动室等, 进一步拓展了社区文化教育等服务功能。

2. 社区成为居民生活的温馨港湾。

就业是民生之本, 有保障的居民家庭生活是社区和谐的基础。两年中, 我们在社区居委会的支持下, 结合所学专业知识, 为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分别举办了电脑操作、市场营销、家政服务与商务礼仪等技能培训班, 帮助他们提高基本素质和技能。这些培训班具有一定的效果, 参加培训人员陆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就业难题。此外, 管理并利用好社区爱心慈善超市, 接收社会捐赠, 开展对社区特困家庭的爱心捐助, 为其搭建爱心救助平台, 使得一些存在困难的居民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改善, 提高了他们的生活保障水平。社区服务弥补了政府和家庭职能的某些不足, 使社区成为居民生活的温馨港湾。

3. 社区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近年来, 兴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也面临挑战, 社区中有的居民民主法制意识淡薄, 封建迷信思想、小市民习惯大有市场, 这些因素影响制约着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进程。而通过法律法规的普及与“文明宣传进社区”活动, 《社区居民公约》的制定实行,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社区居民精神风貌有了较大改善, 民主科学与法制意识有了增强, 健康向上、文明和谐、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日益形成, 社区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二) 当代大学生在社区平台上成长成才

1. 服务社区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

大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是一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可行的方式, 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大学生走进社区, 有助于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走进社区,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活动, 我们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法制意识等, 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 服务社区成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可行路径。

综合素质是一个人实力的体现, 是一个人竞争力的核心。在参加社区服务的过程中, 我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 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参与社区公益活动, 组织社区文体、卫生、法律、科技等宣传活动, 实施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 不仅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且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参与社区服务还帮助我们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子, 了解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和人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 我们也获得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 从而更有利于实现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

3. 服务社区成为大学生融入社会的现实入口。

大学生从校门走向社会最缺乏的是经验, 而社区服务这一广阔天地, 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直接触摸社会的机会, 一个融入社会的现实入口。城市社区是人群高度密集居住的地方, 社区服务覆盖面广, 需求大。走进社区, 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积累社会经验, 这对我们正式踏入社会无疑是有效的实战练兵。此外, 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各种需求也足以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市场。从缓解就业压力的角度来看, 开发社区服务功能, 为社区居民服务本身不失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全新思路。

三、不断超越, 服务社区要迈新台阶

(一) 结对共建中的问题

1. 社区服务中的实用化现象, 社区服务精神有别。

大学生服务社区重在培养其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创新奉献的高尚品质, 巩固已有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 进而把志愿服务内化为长期自觉的行为。而结对共建中社区服务精神在不同同学身上差别较大, 有的同学忽视了志愿者精神的本质内涵与精神实质, 社区服务更多停留在口号上, 而不能落实在行动上, 社区服务“实用化”现象严重, 他们过分关注和追求社区服务给自己带来的回报, 将社区服务作为追名逐利的“垫脚石”。这显然有违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精神。

2. 社区服务中的随意化表现, 社区服务效能有限。

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服务群体, 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但社区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要求服务人员需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服务技巧。我们在服务社区的两年中, 由于缺乏比较有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 在一些服务项目、服务工作中, 往往感到专业化知识储备不足, 服务技巧不高, 规范化不够, 因而传授的服务知识和服务技巧相对浅薄, 服务项目也比较随意, 这些都最终导致社区服务效能有限。

3. 社区服务中的形式化倾向, 社区服务内容狭隘。

由于过分强调社区服务的思想教育功能等因素, 大学生社区服务往往被过分强调为“无私奉献”的漂亮口号, 社区服务的崇高精神流于空洞的说教;同时, 社区服务过于强调“改善社会问题”的单向目的, 服务内容大多是“卫生保洁、政策宣传、信息入库”等社区最基础的工作, 使得我们对社区工作缺乏整体的了解和把握, 过于表面化、形式化, 忽视了客体的需求和主体的成长, 不能真正使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社区服务的内容亟待拓展。

(二) 大学生服务社区要迈新台阶

1. 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

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为“助人自助”:助人, 着眼于对受助对象未来能力的发展采取针对性的服务;自助, 大学生通过服务过程的内化, 增强专业技能, 实现个人成长。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互相契合, 前者作为后者的一种有力补充, 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社区服务领域内的深化。社会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工作法、小组工作法、社区工作法。个案工作是以人际关系的科学知识和改进人际关系的专业技能为依据, 启发与运用个人的潜能和社区的资源, 促进案主与其所处环境之间有较好的适应关系。小组工作法鼓励小组成员通过在群体中与别人合作、分享、互助, 发挥自身的潜能, 达成群体的共同目标。社区工作法就是以社区为载体, 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 共同解决社区问题, 满足社区需要, 增强成员的归属感, 培养成员自助、互助的精神。引入社会工作理念, 将有力补充“志愿服务精神”, 而引入社会工作方法, 将大力提升社区服务技能。

2. 学校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

高校可以依据师资力量和学术研究的优势, 增开社会工作专业选修课程, 加强对大学生服务社区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规范培训机制。同时, 还可以通过设置机构管理大学生服务社区活动, 通过一定的学分补偿和评优总结制度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例如可以采取量化指标方法。如果以10分为基础, 当服务社区任务结束后, 根据社区与志愿者团队的评定, 得到8分以上的志愿者应颁发优秀社区志愿者证书, 并报上级团组织表彰, 6分以上应颁发合格社区志愿者证书, 并报学校团委、学生会表彰。量化指标考核可以使志愿者进一步明确行为标准, 对大学生志愿者产生较好的激励作用。

3. 社会予以更多肯定与鼓励。

上一篇:汽车营销专业应届毕业生求职信下一篇:纪念那一段回不去的曾经情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