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2024-08-06

八上语文文言文及翻译(通用10篇)

八上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篇1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 写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长风,也不如它行得快啊!到了春冬的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乐趣。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经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声调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解: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自】:这里有‚在‛的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襄】:上。

【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奔】:这里指飞奔的马。【疾(jí)】: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有时)(或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至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虽 古义:即使)(虽 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极,最)哀转久绝(消失)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断缺)

② 哀转久绝(‚转‛通‚啭‛,鸟叫声)【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答谢中书书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臵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注释】

[1]颓:坠落。

[2]沈鳞:潜游水中的鱼。沈,同‚沉‛。

[3]欲界:佛教中三界之一。即指人间。三界为:欲界(有淫欲、食欲);色界(无淫欲、食欲,但仍有形色之好和物质牵挂);无色界(摆脱一切形色、物质羁绊)。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之意。

[4]康乐:谢灵运。灵运袭封康乐公,性耽山水,故云。[5]与:参与其间。这里指欣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注释】

1.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2.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3.欲:想要,准备。4.月色:月光。

5.入:照入,映入。6.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7.起:起身。

8.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9.行:出行。

10.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11.遂:于是,就。12.至:到。13.寻:寻找。

14.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15.亦:也。16.寝:睡,卧。

17.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18.于:在。中庭,庭院里。19.空明:清澈透明。

20.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21.交横(héng):交错纵横。

22.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23.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24.为:动词。做。

2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26.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27.耳:语气词,‚罢了‛。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注释】

【横卧】本课指把钱塘江比作人,说它像人横卧在大地上,形容钱塘江江面非常宽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霎时】形容时间极短。

【余波】指事件结束以后留下的影响。课文中指潮头过去以后留下的水浪。【笼罩】象笼子似的罩在上面。本文形容雾很大。【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闷雷】声音低沉的雷。【涌来】急速地流过来。

【天下奇观】天底下罕见的壮丽景象。本课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钱塘江大潮,有如万马奔腾,成为自然界之壮观。【昂首东望】抬着头,向东张望。

【漫天卷地】指天和地随着风浪翻卷,本课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的情况。【若隐若现】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形容似有似无的,不真切、不明朗。【人声鼎沸】鼎,在古时候被用来当成做饭的锅用;沸,沸腾。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洁浩荡荡】浩荡,广阔,壮大。本课形容潮势很大。

【山崩地裂】裂,破裂;崩,崩溃、倒塌。山崩地裂,是说山岳倒塌,地面开裂,多用于形容巨大的声响。文中用来形容潮水气势凶猛。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尽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

【注释】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余】我

【挐(nú)】持,引申为撑,划,牵引,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hàng dàng)】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强(qiǎng)饮】尽情地喝。强:尽情。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及】到。。时 【舟子】船夫。【喃】象声词。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及】到......时

八上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篇2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教学

2002年之前高考文言文翻译一直是设置四选一的选择题,考查考生对句子在文中意思的理解。因此,考生的得分率比较高。但是自2002年以来,文言文翻译的题型发生了变化,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翻译。之后一直沿袭下来,分值竟达到10分。这种题型不仅考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能力,而且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既要学生会读,又要学生会写。这种变化明显地提高了要求,加大了难度,基于此,我们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

一、把握关键词的教学

浏览这些年的高考卷,不难发现文言文翻译题总是设置几个采分点,这几个采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即重要实词、虚词等。所谓关键的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其中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只要这几个关键词解释准确,整个句子的翻译就迎刃而解了。如:

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要求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翻译为现代汉语。而该年的参考答案中规定:“以一人”的“以”、“毁”、“去”三处,译对一处得1分。一句翻译总共5分,三个关键字就3分。因此,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教会学生对关键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并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之能准确捕捉、理解这些词。这些关键字主要有四类:

1. 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大纲规定的那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是历年高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例如:

(2004年全国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隐处穷泽,身子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第(1)句中“比”、“籴”,第(2)句中“穷”、“就”四个实词就是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的。只有平时让他们掌握了,他们才有可能准确翻译出来。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如: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年全国卷)

句中的“而”是连词,与后面的“则”搭配构成假设关系的复句,所以,在翻译时就要用“如果……就会”这个表示假设复句关系的关联词来体现,否则就要失分。

对于这些关键词,翻译时首先一定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上下句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其次要准确地运用“组词法与替换法”完成文言向现代汉语的转录。

2. 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语。

文言和白话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表现在词义上,是那些跟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词汇。如那些表现自然现象,时令、数目、常用工具等的词,它们的古义一直沿用至今,这些词对阅读和翻译不会有妨碍。另外有一小部分词语,文言文里虽常用,但随着那些旧概念、旧事物的消失而消失,白话已不再使用,如“薨”(称诸侯死)、“贲”温(木制的战车)等。这部分词,我们虽然较生疏,但通过查字典就可明了,不会造成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在阅读和翻译文言文中遇到的一个主要障碍是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读音也相同或相近,可是含义和用法发生了较大变化的词,包括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等词语。我们只有弄清楚了这一类词古义和今义的差别,才能比较正确地阅读和翻译文言文。如,《出师表》中的“卑鄙”是两个单音词,“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又如“然谋臣与爪牙之上,不可不养而择也”(《国语·勾践》)中的“爪牙”是“英勇善战的将士”,褒义词;现在则比喻坏人的党羽、帮凶,变成了贬义词。

3. 活用词语。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等,翻译时务必要突出它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判断词类活用的方法,否则,学生在考试中无处下手。如:

(2003年全国卷)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此题能否得分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从”是动词,“面”是名词,而“面”和“从”又不构成主谓关系,所以可以判定他们之间是一种修饰关系,所以就应该翻译为“当廷”、“当面”。

4.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古代汉语复音词的一种。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是这样解释的: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判断偏义复词的意义究竟偏在哪个语素上,没有一定的规律,只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判断。我们在教学当中应该把课本当中的偏义复词归纳总结出来,强化学生这类词语的意识。例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等等。

二、强化学生特殊句式意识

特殊句式的翻译,也往往是命题设计的重点之一。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等。这些句式几乎都有句式标志,在翻译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抓住句式标志作出准确的判断,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以适当调整。如:

(1) 吾为物所苦(2006浙江卷)

(2)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1) 当中“为……所”就是解开该句翻译的钥匙,它是一种标准的被动结构句式,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把被动含义翻译出来。 (2) 中的“之”是宾语前置标志,该句应译为“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

三、注意加强修辞教学

古人十分重视借助修辞表达意思,有些词语因修辞而使意义有所变化,所以当古文中出现一些修辞格,如比喻、借代、委婉、排比、互文等,在翻译时要力争传达出这种技巧,把原文的意义表现出来,把原文人物的神情气态、事情的细节性状反映出来,做到形象生动。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就不能译为“用金子(或金属)修筑的长城”。若保留比喻,可直译为“像钢铁般的城墙”;若不保留比喻,可直译为“坚固的城墙”。又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会猎”绝非是“会合打猎”,而是“要和对方打一仗”。再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不是“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上”。这是一个互文句,译是要把“主”“客”二人的行为合并起来,“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翻译时一定要把句子的含义揭示出来。

以上几点是本人在教学当中的心得体会,在教学当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希望它能对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法, 2005, (4) .

让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轻车熟路 篇3

我所谓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學“现代化”策略,是指教师像教“现代文”那样教“文言文”。其操作过程大体如下: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字句,让学生对所学文章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第二步就是教师针对文本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问题链),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对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点拨,疏通文章大意,既解决学生在字词句上遗留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教师还可以适当拓展原始资料,结合时代背景深入解析文本,通过“知人论世”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思想。第三步就是师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体学、修辞学知识和古代汉语的特点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对于文言字词特殊用法和文言句式的整理,可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再加以明确即可。

第一步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因为学生的主体原本就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养成自学文言文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平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文言书籍,如《论语》、《世说新语》等书,也可以先从古代的半文言小说读起(例如《三国演义》),逐步过渡到阅读文言文。

第二步由师生共同完成,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在掌握充足的资料、厘清教学重点和难点、领会作者创作意图和文章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切入课堂教学的问题或问题链,并合理安排课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解决问题,力争做到“一课一得,课课相连”。所谓“一课一得”是指每一个课时都有一个比较突出的教学目标或教学重点;“课课相连”是指要处理好课时与课时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例如我在讲解《屈原列传》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寻找的切入口是本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在简单地介绍了贾谊的生平事迹后,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把屈原和贾谊合为一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除了两人在政治上都不得志之外,两人在文学上都有着突出的贡献,而且贾谊还曾经写过一篇《吊屈原赋》。从而引发学生先思考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的屈原的主要文学成就体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很快找到《离骚》、《怀沙》两处。《怀沙》比较简单,在明确了《怀沙》的含义为“怀石”,是屈原自沉之前的遗作之后。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文章的第三段,让学生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屈原创作《离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两条:忧愁忧思、怨),司马迁分别从哪几个角度评析了《离骚》的文学成就(四条:风格、内容、语言和情志)。在解决了屈原的文学成就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在结合全文,思考造成屈原人生悲剧的原因有哪些?大体可以从三个角度回答,一则两代楚王的昏庸无能,尤其以楚怀王的三次被骗为主,第一次受骗于上官大夫而疏屈平,第二次受骗于张仪而毁合纵,第三次受骗于秦王而客死异乡。司马迁针对于此有两段的议论,可以让学生思考司马迁是如何批评楚怀王的(三个角度:不悟、不分、不明)?一则楚国奸佞当朝,小人得道,嫉贤妒能。以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宠姬郑袖为主。一则屈原博学多才,恒遭人嫉;出身王族,忠君爱国,志向高洁,宁死不屈。解决这个问题,基本上涉及到文章的每一个章节,实际上就是用这个大问题统领全文。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在引领学生疏通文章的过程,不过像这样以问题疏通课文的方式,比单纯地逐句逐段的疏通要有效得多,因为这样可以引发学生不断地思考,由师生共同完成课堂。

第三步实际上前两步的延伸。例如我在教《陈情表》这篇文章的时候,在结合文章内容和时代背景分析完李密辞不应征的原因之后,在根据本文文体的特点(表以陈情),让学生思考“陈情”的“情”在文章中有几重内涵(三重:情况、情感、情理),李密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陈述”的?通过对李密《陈情表》艺术特色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而做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至于文章本身所涉及到的文言常识,在分析以上两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已经随时点拨,在学习完本文之后,再让学生自行整理即可。

八上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篇4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1、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被任命为上卿,廉颇凭借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4、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6、璧有瑕,请指示王。

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7、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8、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9、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

就让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11、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12、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

1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

14、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

1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1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

1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苏武传》班固

1、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多次互相派遣使者窥探观察(对方情况)。

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到了匈奴后,置办了一些财物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了,并不是像汉朝所期望的(那样)。

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

4、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5、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让他们都投降。

6、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很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7、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苏武身体日渐好转,单于又派人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

8、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白白把身体给野草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

9、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单于信任你,让你来判定人的生死,你不公平处理,反而想借此使汉天子和单于相斗,自己幸灾乐祸。

10、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就把他放到北海边无人区,让他放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

11、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时间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李陵为苏武置办酒席,安排歌舞。

12、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你这样长期不能回国,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白白受苦,有谁知道您对汉朝的信义呢?

13、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我们父子几人本没有什么功劳才能,全靠皇帝的栽培。

14、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现在能有机会牺牲生命报效朝廷,即使被杀,也是心甘情愿。

15、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大王一定要逼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我就死在大王面前!

16、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使者很高兴,按常惠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张衡传》范晔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

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3、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

5、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6、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

7、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

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

8、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

9、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八上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篇5

一、悟词义——重点实词要落实

所谓重点实词,就是那些在句子中承担关键意义的、意义有别于现代汉语的或有多重义项的词语。翻译时既要借助于平时的积累与联想,又要结合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

1.译准古今异义词

为了考查考生对关键实词的精准理解,命题者通常会选用那些最容易以今律古的实词来翻译。对此考生要有足够的警惕,千万不可先入为主,“今为古用”,应该紧紧结合语境确定其义。如文段1第(1)句中的“廉”字,文段2第(1)句中的“物”字,都是容易以今律古的实词,应借助积累与语境,准确译为“调查”“人们”。这两个字都是单音节的古今异义词,对于那些形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而实为两个词的古今异义词更要格外注意,它们是两个词,应拆开翻译。如文言文中的“妻子”应为“妻子”“儿女”两个词义。

2.译准多义词

重要实词虽然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不管如何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3.译准专有名词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这一考点已正式走进《考试说明》,考查中既单独设题,又在翻译中体现。近年来,命题者越来越青睐含有文化知识的句子。如果考生不知道它是一个文化知识、一个专有名词,结果硬译就会使语意佶屈聱牙。其实,专有名词在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翻译,如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另外,古人有个习惯用法,就是姓名的省略。一般而言文章开头会出现完整的传主姓名,之后就只出现“名”,以“名”代指传主全称。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译出全称。不过,要特别注意传主的“名”是什么,并且有意识地记牢,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句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把传主之名当成了其他意义的词语。

二、看词性——词类活用要关注

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碰到活用词,解决的方法有二:

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意义。

二是译到位。何谓译到位?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例如,(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观句式——特殊句式要留意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法方面的重要区别,对特殊句式的考查往往放在翻译中进行。特殊句式往往都有特殊的词语标志,只要抓住这些标志便可判断出来。而无标志的判断句和被动句,尚需借助语意、语境作出判断。特殊句式都有特殊的翻译要求,译时要把这些要求体现出来,如判断句要加“是”或“不是”,被动句要加“被”或“受”,倒装句式要回归到现代汉语语序中。

辨用法——重点虚词要体现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篇6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2.删:

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3.补:

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4.换:

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5.调:

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6.选:

八上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篇7

一 《长歌行》 以葵之茂盛与露之短促作对比,说明生之短暂的句子是 2 以朝露易干起兴引起下文的句子是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3 万物受到的恩惠是公平的,春天给每个人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句是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秋来叶落,时光不可逆转的句子是 11 诗中通过写季节的变化,隐喻人们要珍惜大好春光的诗句是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5 青春岁月无情,恰是百川入海,一去不返的句子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提醒人们及时努力,珍惜少年时代的句子是 7 文中点明主题,富含哲理的句子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诗中通过描写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春季无限生机和旺盛活力的诗句是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诗中暗示美景不是永恒不变的,从而隐喻时光一去不返,人的寿命有限,要加倍珍惜时光之意的一句是 朝露待日晞 12 诗中蕴意深远,水到渠成,极具感染力和劝勉之意的诗句是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3 古诗词中有许多告诫人们要懂得惜时的名句,请写出你知道的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二 《野望》 写出了秋野动景的诗句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4 诗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0 诗中借题发挥,描写阳光普照,万物欣欣向荣的诗句是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诗中以互文见义写秋天晚景的诗句是 2 写出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诗中表达了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道出了内心抑郁和孤独之情的诗句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9 诗中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的诗句是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三 《早寒江上有怀》 写景起兴点明季节的诗句是 6 诗中借鸿雁南飞,来表达诗人思归之情的诗句是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暗含睹物伤情,正所谓“悲落叶于劲秋”的诗句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3.诗中写望乡之情的诗句是 5 以景来烘托作者迷茫的心情的诗句是 7 诗中表现诗人欲归不能的抑郁之情的诗句是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4 情景交融,宣泄强烈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有云“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8 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诗句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诗写到“相顾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王绩《野望》一诗与其意思相似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中借“乡泪”、“归帆”表达旅人睹物伤情,思念故乡的诗句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诗中能够寄托诗人思归的哀愁和前途渺茫的愁绪的诗句是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12 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诗人远离他乡的羁旅之情的诗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1 诗中交代家乡的位置而自然成对的诗句是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王湾 表现湖水与天浑然一体的诗句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2 写洞庭湖浩大的气势和声势的诗句是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引用典故表达诗人希冀出为世用的急迫心情的诗句是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描写洞庭湖壮观景象的诗句是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抒写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的诗句是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文中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的诗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7 诗中表现诗人不甘寂寞的诗句是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9 诗中表明作者祈望出仕而心怀内疚的诗句是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10 诗中表明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是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8 诗中表明作者对自己不能报效君主而深感愧疚的一句是 端居耻圣明 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是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13 古诗词中有许多有关于水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曹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白居易 五 《黄鹤楼》 借传说落笔,释得名之由的诗句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12 诗中表明诗人无职可做,寂寞无依之情的诗句是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2 写黄鹤楼远处景致之美的诗句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人直抒胸臆,抒写乡愁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中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的诗句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描写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是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中表现诗人怀念家乡的惆怅之情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9 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连续的两句诗,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六 《送友人》 点明送别地点的诗句是 2 诗中不仅对偶工整,而且色彩明丽的诗句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3 文中点题的诗句是4 文中表达对友人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的诗句是5 用比喻的修辞,表达出依依惜别的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6 情景交融寓意丰富的诗句是 7 诗中抒写与朋友难舍难分的缱绻情谊诗句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七 《秋词》 诗中标新立异颂咏秋天的诗句是 2 作者认为秋色胜过春的诗句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3 诗中借景抒情表现诗人昂扬进取精神的诗句4 诗中反映了作者豪迈的气概,表现一种豁达情怀的诗句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 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特创新视角的诗句是 6 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诗句是 9 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秋词》中与之情调相反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10 除刘禹锡的《秋词》外,我国古代诗文还有许多关于“秋”的脍炙人口的名句,请你写出你最喜欢的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八 《鲁山山行》 诗中写作者爱山的情趣的诗句是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诗中进一步写山行的诗句是 3 诗中写山的千变万化,夜景之幽和夜情之浓的诗句是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6 诗中表现出余味无穷的诗句是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7诗中表明山景让人欣赏不够,目不暇接的诗句是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8 诗中描写秋天空野自然之趣的诗句是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诗中表明山中人烟稀少,游者离山村较远的诗句是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山往往因其巍峨高峻而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请写出古诗词中表现山宏伟气魄的连续的两句诗,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九 《浣溪沙》 8 诗中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似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乡偶书》贺知章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李白 诗中借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8 诗中热情歌颂秋天的一句诗是 我言秋日胜春朝。

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悯农》李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李煜 诗中写山行中所见到的动景是 5 诗中采用互文见义的诗句是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杜甫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 李白 交代做词背景的语句是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词中通过细小的眼前景物勾画出生机勃勃明丽春光的语句是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由景生情的语句是 4 抒发作者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情怀的语句是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词中表明环境清新优美、淡雅宁静的词句是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词中使人振奋,且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有诗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苏轼《浣溪沙》中,反其意而用之的词句是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 词中表达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的词句是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诗中表达诗人志向的诗句是 4 诗中充分表达诗人爱国主义思想的诗句是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诗中反映作者心情志向,虚实结合的诗句是 3 诗中饱含作者慷慨悲壮之情的诗句是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写出任意连续两句关于爱国的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7 诗中极写诗人老病而孤凄冷清却又念念不忘的忧国之心的诗句是 8 陆游《示儿》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复国的决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达与其相同意思的诗句是 9 曹操《龟虽寿》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10 除本诗外,古诗词中还有许多表达诗人欲为国立功,报效国家的名句。请你写出你最欣赏的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6 诗中诗人巧借自然风雨,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的诗句是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 篇8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绝对是关键。掌握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这些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们在了解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时候,对下面这些方法一定要认真掌握。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要点: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高三语文复习,我们有很多的要点内容需要及时进行处理。掌握高三语文复习中的这些要点内容,我们的复习效果才能变的更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理解一下。

一、端正态度

尽管谁都知道语文很重要,但就现实来看,真正努力学语文的同学并不多,其原因主要是缘于同学中普遍存在的二种错误认识。

1、认为语文拉分不大。

这些同学似乎很精明,常拿语文和数理化比较,认为语文的拉分远比不上理科。他们看到语文成绩最落后的也能考七八十分,最优秀的也就一百二三十分,相差五六十分,不大;不像理科,最高的近一百五,最低的也许五十以下,相差一百,真是悬殊。这种比较从表面看很有道理,但事实上经不起推敲,只看到了一面,没有看到另一面。因为真正称得上拉分的应该是总体水平相差不大的同学之间的比较,看他们是否因为某一门功课的缘故而使总成绩受到了影响,这两位学生应该是具有可比性的。如果两位学生总体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也就不具备可比性,那又何必比呢?再说,我们看拉分,不应局限于个别与特殊,应着眼于整体与普遍,就全体看,在高考中,因为某一门理科而损失几十分的同学并不比因为语文而损失几十分的同学多。每年高考,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语文只考八十来分,也会有一批学生语文考到一百二十多分,之间的较为普遍的拉分是三十至四十分。而一门理科的较为普遍的拉分也就三四十分,这点大家可以通过去看前几届的毕业生的高考成绩而得到证明。

2、认为语文提高不快。

语文的“广”和“深”常令人望而生畏,以致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语文要提高比什么都难。语文的学习好比在一湖水里放盐,明明放了很多,依然尝不到咸;不像有的功课的学习,好比在一碗菜里放味精,放一点点就感觉很鲜。然而,盐放几天也许感觉不到,放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是一定可以感觉到的。语文的提高快不快,要看你确立一个怎样的时间范围。如果确定为一星期,那肯定是比不上其他功课的;如果确定为一个月或者一学期,那就绝对不比其他功课慢。

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端正了语文学习的态度,确立了语文学习的信心,下面的高三语文复习方法才能对你发挥作用。

二、积累知识

语文经过了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它的广是任何一门功课都比不上的,语文的高考又涉及了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大到一篇作文小到一个标点,其间还涉及到古文现代文散文科技说明文社科类论文古诗词等的阅读水平的考核,没有一样可以轻忽,没有一样可以轻易掌握,都需要下大功夫,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三的语文学习中尤其要注意平时的点滴积累。这积累的内容可分两个方面,要求每位同学准备好两个本子。

1、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高三阶段,需准备好一本基础知识的摘录本。在平时做练习时,或在听老师讲课时,一遇到自己不曾掌握的语音、词语、成语、近义词区别法、标点用法、病句识别法等都随时记录,且时常翻阅,熟记于心,这方法如能坚持半年,定可提高高考中选择题的得分。

2、写作材料的积累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 篇9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察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八上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篇10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A2.C3.树也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人类应该善待自然。

4.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能越过是非的底线。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B6.D7.C

8.(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3)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 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1)积善成德(2)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3)万里悲秋常作客(4)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不敢言而敢怒(6)只是当时已惘然(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12.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13.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14.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15.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16.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

17.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

附文言文翻译:

伯父叫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

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知道苏公贤能,屈心下意,以礼相待,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事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权要大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 1

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

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但是又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冼,年少时喜欢学习,行为纯正踏实。苏公对待他非常关照,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冼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巴结了不少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比较高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珣说:“一个平民百姓却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珣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而太平无事。

上一篇:辽宁大学招生目录下一篇:毕业,我们笑着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