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片看可口可乐广告的百年发展史

2024-06-0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从图片看可口可乐广告的百年发展史(共2篇)

从图片看可口可乐广告的百年发展史 篇1

可口可乐的百年变装史

100多年前,美国药剂师彭伯顿调配出一种作为头痛速效药的糖浆,希望招徕顾客。大家却愿意把它当作热天的清凉饮料来喝。就产生了至今经久不衰、风靡全球的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公司创立于1892年,百年经营中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全球有目共睹。

可口可乐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的部分:

一、1892年到1923年,可口可乐公司的初步发展和逐渐成熟。

二、192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可口可乐公司谋求全

球化发展的初始阶段。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高速发展阶段。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是可口可乐公司推动全球化发

展的阶段。

早期的广告是直接用来宣传,推销产品,并集中介绍产品的使用功能。可口可乐在这个时候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的是更多的人去尝试喝可口可乐,比如那时候的广告语中就能看出:保持和恢复你的体力,无论你到那里,你都回发现可口可乐(1905年的广告语);口渴时的享受(1923年的广告语)。“口渴时的享受”,这是直接向消费者在推销产品,也说明此产品的使用功能是:解渴!这是当时可口广告的诉求点。

1(早期的可口可乐瓶)

在最开始,可口可乐瓶身采用的是当时市面上通用的直筒形瓶,然后贴上纸质的商品标签。但因为多数零售商把这种饮料与其他饮料瓶放在一起卖,寻找可口可乐不是很容易,而且标签很容易脱落。把商标信息刻在瓶身上也无法突出可口可乐的与众不同。

(可口可乐的曲线瓶)

鉴于上面的缺点,可口可乐公司在20世纪初以600万美元买下经典可乐瓶身的专利。这一新的瓶身标识以亭亭玉立女子之形而造,样式美观独特,再一次成为可口可乐的品牌标识。

人们会自动的联想到这个能指分别代表的所指含义和所指事物。

(1921年出现六连装的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的广告,不仅仅是它的平面广告的本身,它产品的包装也会成为一种广告形式这种六连装的可口可乐,不仅仅增加了销售量,而且也在传达了一个信息:家庭主妇们都可以轻松地把可口带回家,用来招待客人了。

上世纪20年代,广告的内容转为把可口可乐同美国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广告的口号是:“解解渴吧,”接着是“停下来喝一杯,提提神儿”,这个口号重复了多年,当时其它的口号是:“喝点饮料的时间到了”,“在红招牌下停下来喝一杯”,“一天700万杯”指的是可口可乐每天的销量。经过不懈的努力,可口可乐策划和进行的空前规模的广告活动,使可口可乐成为美国人心目中赫赫有名的历史名牌,成为美国的一种象征。可口可乐是装在瓶子里的美国之梦,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喝一口可口可乐就是向自己灌输或让自己吸收美国精神。

随着可口可乐产品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知,广告语的宣传越发趋于感性,在功能性的诉求基础之上,增添了更多的内容和含义,如欢乐、友谊等等。如:充满友谊的生活,幸福的象征等,但这个时期仍是一个产品推广阶段,真正品牌地位还未完全建立起来。

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让美国人一下陷入了生活的困顿和绝望当中。但是可口可乐的销量没有下降反而翻倍增长。当时可乐推出全新广告语——“振作起来”(The pausethat refreshes),很快风靡全国。不仅如此,可口可乐还通过其他图片形式的广告版来描绘人们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渲染一种理想化的精神境界。正因如此才有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可口可乐,这种饮料可以让他们暂时忘掉烦恼,逃避阶级矛盾,生活压力,憧憬美好的未来。

1931年瑞典商业设计师赫顿·新百美以圣诞老人偷喝可口可乐为题材先后为可口可乐公司创作了44幅新年圣诞广告。广告中,圣诞老人的大袍是可口可乐标志的红色,展现出一幅浪漫,健康,和蔼可亲的圣诞老人形象,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可口可乐产品内涵,从此风靡全球。这个与可口可乐紧紧相连的圣诞老人每年都会被重印在可乐广告及新包装上共贺圣诞佳节,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二战期间,可口可乐总裁罗伯特·伍德鲁夫下令以5美分一瓶的价格向服役军人兜售可 乐。再也找不到比这更便宜的顾客忠诚度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却给了可口可乐公司一只诺亚方舟。他们大发 战争之财,却被誉为爱国行为。这样的一种广告宣传形式,给可口可乐的销售带来了相当大的收益,这样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战争的环境中,在美国大兵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里面建立起来的顾客忠诚度,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

在这场战争中,可以这么说:珍珠港事件,把美国推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却把可口可乐引向了全世界。战争蔓延到哪里,美国大兵就走到哪里,可口可乐的广告就随着美国大兵影响到哪里。战争,似乎就成了可口可乐走向世界的助推剂。

1950年的一幅可口可乐广告。在这幅图片中,一个严肃的中年男子手持一杯可乐坐在灯下读书,背后还有一个书架。整个画面颜色暗淡,气氛严肃。

图片的文字说明是,“献给所有学生和脑力工作者,8点一杯可乐会让你清醒到11点。”这是可乐推广期针对的主要消费群体——有知识有文化的中产阶级。

从那时候开始,可口可乐的广告诉求开始逐渐的改变,呈现出细分化,感性化的特点,这样的变化,给可口可乐带来了新的机会和市场。

这是1971年,可口可乐推出这样一个广告画面,一群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种族的人们聚集在意大利的一个山顶上,每人手举一瓶可口可乐,共同高歌“我们要给世界买瓶可乐喝”(I‘d Like to Buy the World a Coke!)。不仅场面宏伟壮观,更重要的是想传达可口的跨阶级,跨地位,跨种族,能服务于整个世界的理念。这个广告背后呈现的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物的消费,而是想说明通过物的消费,可以消除阶级差异,种族矛盾,在物的消费世界里,世界形成大统一的局面,也为可口可乐的企业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可口可乐广告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是每年的春节贺岁广告。在中国这个以团圆亲情为主流价值的社会环境下,在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期间,选用典型的中国情境拍摄广告,运用对联、木偶、剪纸等中国传统艺术,通过贴春联、放烟花等民俗活动,来表现中国浓厚的乡土味(如左图所示)。

在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访华期间,中国“希望工程”的孩子们向总统夫人赠送了一个雕刻有京剧脸谱的可口可乐瓶,被希拉里称作是她一生中见到的最漂亮的可口可乐瓶。这个可口可乐符号中所传递的价值,不仅有可乐自身价值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同时还成为中美两国政治交往的一个媒介。(如右图所示)

可口可乐一向把“欢乐、活力”作为两大宣传重点,而体育运动作为活力、挑战、进取的象征,与可口可乐的精神十分吻合。因此,可口可乐的广告定位一直以体育为特征,利用体育作为广告媒介和诉求手段,其形象设计也与体育密不可分,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92年起他们一直支持奥运会,70多年来也一直支持世界杯,同时广泛赞助了40多项娱乐活动。

从可口可乐广告语的变化谈品牌定位

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的可口可乐在其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广告发挥了至观重要的重用,紧贴市场的广告策略为其建立最有价值品牌地位功不可抹。

而作为广告核心内容的广告语则是品牌定位的一种明确表达方式,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到达消费人群,一切有关市场的活动都应与其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我们从可口可乐广告语的变化来回顾世界品牌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对国内企业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请喝可口可乐

从1886年第一瓶可口可乐问世到美国本土第一家工厂的建立,可口可乐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的人去品尝到可口可乐,请喝可口可乐成为其活动的主题,在其后的十几年 6 里,虽然不时会有新的广告语出现,但主要是从产品的功能层面去宣传,解渴、好味道、清凉----。如:新鲜 美味 满意 就是可口可乐;口渴时的享受等。

二三十年代,随着可口可乐产品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知,广告语的宣传越发趋于感性,在功能性的诉求基础之上,增添了更多的内容和含义,如欢乐、友谊等等。如:充满友谊的生活,幸福的象征等,但这个时期仍是一个产品推广阶段,真正品牌地位还未完全建立起来。

二次世界大战是可口可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可口可乐成为美国人首选饮料,并伴随着美国大兵的海外作战开始流向各地,为保障驻外部队供应开始在一些国家建立了装瓶厂。

至今在注册的可口可乐商标上保留着ENJOY的单词,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可口可乐百年的历史,一种古典的风范。

挡不住的感觉

二战结束后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可口可乐的快速成长期,美国在世界各地推行其民主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可口可乐和麦当劳等则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口可乐在世界各地建立工厂,参与重大体育赛事,进行多种形式的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可口可乐在知名度和各地市场的占有率得以巨大提升,品牌价值节节攀升。这个时期的广告语有:我拥有的可乐世界;可乐加生活等.1978年第一批可口可乐产品进入中国市场,80年代第一家合资工厂的建立,当时的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许多中国人还不习惯这种有‘中药味道’的饮料,并且价格偏高,可口可乐把市场的重点放在了几个主要城市,利用中国本土饮料渠道的优势,在夯实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带来了全新的营销理念,在外来文化大举入侵的同时,可口可乐也以‘贵族’的身份受到部分人的青睐。

挡不住的感觉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广告语,也表达了可口可乐要带给人们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实际上也代表着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好奇和向往。

‘喝可口可乐不仅是喝他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一种感觉’这是当时一些忠诚消费者的切身体验。

可口可乐在主要城市通路大量使用电视媒介、户外广告、冷饮设备等宣传手段,利用售点的生动化的管理方式,推动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9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已初步完成主要城市的布点工作,各地的国内传统饮料受到沉重打击。

尽情尽畅,永远是可口可乐

1996年亚特兰大(可口可乐总部)奥运会应是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最为辉煌的时刻。全国已有23家装瓶厂,可口可乐品牌成为最有价值品牌。产品经常供不应求,在中国市场每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

可口可乐的渠道重点由批发向直营转移,要求在市场更大面积的渗透,对业务执行要求更高,产品陈列面要大、品种要多、广告材料要丰富、客情关系要好----。‘无所不在、物有所值、情有独忠 ’成为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销售工作也从过去的引导消费变为促进销量。

尽情尽畅,永远是可口可乐既表达了酣畅淋漓的感觉,又体现了可口可乐的自信和大气。

实际上这个时候可口可乐才真正找到品牌的核心内容ALWAYS。既有传统和古典,又不乏激情与活力。

每刻尽可乐,可口可乐

进入二十一世纪,可口可乐开始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首先是总部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督促加快发展的步伐,但随着国内饮料行业的逐步成熟,以非常可乐、旭日升、健力宝等为代表的国产饮料抢城掳池,提前占据了许多二三级市场;百事可乐从‘新一代的选择 ’到‘畅想无极限’分刮了许多青少年消费对象;消费者消费多样性,使得可口可乐不得不改变市场策略。

以不变应万变,还是以变应变?

每刻尽可乐 是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提出的。

‘刻’体现在时间上,表达可口可乐紧跟时代步伐,以谢庭锋、张百芝等当红歌星为代言,目标锁定在青少年一代,以此达到抗衡百事可乐的目的。说明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可口可乐。

‘尽’体现在空间上,一方面公司从碳酸饮料向全饮料公司转移,全方位的开发茶、果汁、水等产品。另一方面开发二三级城市,并开始拓展农村市场,价位越发趋于大众化、平民化。

最近几年,可口可乐更是与时俱进,不时时机地寻找市场机会。开展网络营销、体育营销等方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同时根据一些事件的的广告语也是值得称道的,例如

要爽由自己

抓住这感觉, 可口可乐 节日‘倍’添欢乐;

看足球,齐加油,喝可口可乐;

春节刘翔的回家版。‘每一个回家的方向都有可口可乐’也是每刻尽可乐的一个延伸。

综观可口可乐的发展历程,从广告语的变迁,总是与品牌的市场定位紧密相连的,总结起来有如下特点:

1. 言简意赅的广告语不仅便于记忆,更能使人们容易产生品牌的联想。

2. 广告语是根据当时产品所处市场地位、竞争环境等因素而制定的,是为市场的拓展而服务的。

3. 广告语是品牌定位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可以在文字表达形式的改变,核心内容和方向不要轻易的改变。如非常可乐 从‘中国人自己的可乐’ 到‘年轻没有失败’;从‘非常可乐,非常选择’到现在的‘有喜事,当然是非常可乐’,产品定位模糊,甚至有些混乱。

4. 一个品牌的产生过程是一个不断累积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从请喝可口可乐到每刻尽可乐,是前后相关联的,内涵逐步丰富的.很多企业在广告语问题上常感困惑,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左右为难,‘不变’很容易使品牌老化;‘变’则很容易产生未知风险。实际上可口可乐的成功来源于长期明确的市场定位,通过产品系列开发、包装的变换、新渠道的建立、营销手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广告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赋予这个百年品牌新的生命和活力!

每刻尽可乐---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广告词 1886年 请喝可口可乐

1904年 新鲜和美味 满意——就是可口可乐

1905年 可口可乐—保持和恢复你的体力 无论你到那里,你都回发现可口可乐

1906年 高质量的饮品

1907年 可口可乐—带来精力,使你充满活力

1908年 可口可乐,带来真诚

1909年 无论你在哪里看到箭形标记,就会想到可口可乐

1911年 尽享一杯流动的欢笑

1917年 一天有三百万!(人次)

1920年 可口可乐---一种好东西从九个地方倒入一个杯子

1922年 口渴没有季节

1923 口渴时的享受

1925 真正的魅力

1925 六百万一天(人次)

1926 口渴与清凉之间的最近距离--可口可乐

1927 在任何一个角落

1928 可口可乐--自然风韵,纯正饮品

1929 世界上最好的饮料

1932 太阳下的冰凉

1933 一扫疲惫,饥渴

1935 可口可乐--带来朋友相聚的瞬间

1937 美国的欢乐时光

1938 口渴不需要其它

1939 只有可口可乐

1940 最易解你渴

1941 工作的活力 可口可乐属于----1942 只有可口可乐,才是可口可乐 永远只买最好的

1943 美国生活方式的世界性标志----可口可乐

1945 充满友谊的生活 幸福的象征

1946 世界友谊俱乐部---只需5美分

1946 yes 1947 可口可乐的品质,是你永远信赖的朋友

1948 哪里好客,哪里就有可乐

1949 可口可乐----沿着公路走四方

1850 口渴,同样追求品质

1951 好客与家的选择

1952 你想要的就是可乐

1953 充满精力---安全驾驶 仲夏梦幻

1955 就像阳光一样带来振奋

1956 可口可乐---使美好的事情更加美好 轻轻一举,带来光明

1957 好品味的象征

1958 清凉,轻松和可乐

1959 可口可乐的欢欣人生 真正的活力

1961 可口可乐,给你带来最佳状态

1963 有可乐相伴,你会事实如意

1964 可口可乐给你虎虎生气,特别的活力

1965 充分享受可口可乐

1966 喝了可口可乐,你再也不会感到疲倦

1968 一波又一波,一杯又一杯

1970 这才是真正的,这才是地道货 可口可乐真正令你心旷神怡

1971 我原拥有可乐的世界

1972 可口可乐---伴随美好时光

1975 俯瞰美国,看我们得到什么

1976 可乐加生活

1980 一杯可乐,一个微笑

1982 这就是可口可乐

1985 一踢;一击;可口可乐

1989 挡不住的感觉

1993 永远是可口可乐

1994 永远是可口可乐

1995 这是可口可乐

1996 这是可口可乐

2000 Coca-cola.Enjoy 2001 Life tastes good 2003 尽情尽畅,永远是可口可乐

2004 要爽由自己

2006 每一个回家的方向都有可口可乐

2007 要爽由自己

2010 你想和谁分享新年第一瓶可口可乐

2011 可口可乐,爽动美味。

可口可乐2014广告语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我和我最后的倔强

由我们主宰

阳光总在风雨后

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时间都去哪儿了

因有自信所以美丽

做个好汉子

蝉鸣的夏季我想遇见妳

好心一早放开我

有今生今生作兄弟

记得找我我的好朋友

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

说一声加油一切更美好

从图片看可口可乐广告的百年发展史 篇2

[关键词]吸血鬼文化;《惊情四百年》;《吸血鬼日记》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45-02

“鬼文化是文化学的一个分支,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是伴随着人类文化出现而出现,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奇特的历史现象。”吸血鬼文化则在西方鬼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都是很多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的主题,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的风靡,掀起了一股吸血鬼热潮。“2009年,如果你不是生活在南极,一定会注意到吸血鬼影视作品的全球升温。”美国《时代周刊》中的这句话足以说明吸血鬼文化在全球的流行程度。为什么吸血鬼现在如此备受欢迎,今天影视作品中的吸血鬼与过去相比又有何不同,下面我们来作一比较与分析。

一、吸血鬼的诞生:由“恨”到“爱”

公元1462年,土耳其人举力侵袭君士坦丁堡,德库拉伯爵受命踏上了讨伐土耳其军的征程。他以果断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高超的战术打败了土军。而当时的国内,却传出一个噩耗,其实是个谣言,疯传德库拉已战死疆场,败落成灰。一个谣言被无数人传说无数次后,就成了不得不相信的事实。他的妻子伊莉莎白悲痛欲绝,毅然选择了投河自杀。班师凯旋的德库拉只看到了妻子的尸体。牧师告诉德库拉,伊莉莎白是自杀而死的,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她的灵魂不能升入天堂,只能堕入地狱。因此他愤怒地责问上帝,为什么他一生都为主而战,最终却遭到这种结局。他用长矛刺穿了十字架上的耶稣,鲜血四流。德库拉从此投向了魔鬼,以鲜血作为生命,成了一个不死的吸血僵尸。

这是《惊情四百年》所诠释的德库拉伯爵是如何成为吸血鬼的。因为恨,他恨世人,是他们的谣言拆散了他与妻子,使他们阴阳两隔;他恨上帝,他为上帝效忠,却没有得到上帝的眷顾,反而让他痛失爱妻。于是,仇恨带领他走向了黑暗,走向了邪恶。他开始报复,开始残忍地杀戮,成为世人所惧怕、痛恨的吸血恶魔。

而在《吸血鬼日记》中,吸血鬼之所以诞生则是出于爱,出于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们的爱。剧里的吸血鬼祖先迈克尔森家族由于家乡发瘟疫,从欧洲搬到美国的神秘瀑布镇,与狼人为邻,和睦相处20年。在一个月圆之夜,克劳斯带着最小的弟弟去看狼人如何变身。为此付出的惨重代价是小弟弟被狼人夺走了生命。为了保护家庭成员的健康长寿,克劳斯的妈妈利用自己女巫的力量,将自己的家族成员都变成了长寿且拥有超强能力的吸血鬼。尽管吸血鬼嗜血的本性使他们变得残暴,杀害无数无辜的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他们是出于母爱,出于一位母亲想要保护孩子的本能。

历史上,吸血鬼的传说则起源于最古老的希伯来文《死海古卷》中提到的莉莉丝与该隐的传说。相传,莉莉丝是亚当的第一任妻子,因为追逐超越亚当的力量而离开了他。后来亚当与第二任妻子夏娃在一起有了亚伯、该隐两个孩子。该隐因为嫉妒亚伯得到了上帝的喜爱而将其杀害,上帝将他驱逐到黑暗的荒野,他在荒野之地遇到了莉莉丝,莉莉丝将自己的血给该隐喝,从而唤醒了该隐的黑暗力量,他回到世间建立了自己的城市,并制造出了其他吸血鬼,因而,该隐被认为是吸血鬼的祖先。

但据《圣经》记载,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将他出卖给了敌人,致使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上帝为惩罚犹大,在他死后将他变成吸血鬼,永世孤独。因为犹大是在夜晚被变成吸血鬼的,所以他无法见阳光,只能游荡在黑暗之中。

可以看出,吸血鬼的诞生总是与罪恶相连,是因为在那时吸血鬼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即是恶魔的形象,《惊情四百年》产生的年代亦是如此,因而吸血鬼是由恨而生。但如今,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人们更能接受及包容“他者”,由此才会出现《吸血鬼日记》中因爱而生的吸血鬼。

二、吸血鬼的发展变化

(一)吸血鬼的形象:由“丑”到“美”

《惊情四百年》中的德库拉是一个长得既像老鼠又像蝙蝠的魔鬼伯爵,尖尖的耳朵,锋利的牙齿,苍白的面孔,吸血时双眼泛红。尽管他可以幻化成年轻时的俊美模样,还是会让观众对他的原形感到战栗。而且,德库拉伯爵的出现总伴随着恐怖而恶心的老鼠,令人无法不心生厌恶及恐惧。

而《吸血鬼日记》中的吸血鬼们则全都是俊男美女,他们与常人无异,只是面色稍显苍白,只有在吸血时才会露出锋利的尖牙和血红的双眼。即使是能量超群、让同类都闻风丧胆的吸血鬼祖先们看起来都是极度优雅高贵,颇具贵族气质。这些形象靓丽、迷人非凡的吸血鬼们正是其吸引观众眼球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众多吸血鬼影视作品都倾向于逐渐美化吸血鬼的形象,从《惊情四百年》到《吸血鬼日记》,我们可以看到,吸血鬼的形象无疑是变得更加能为大众接受甚至说是喜爱,当然万变不离其宗,他们仍然具有传统概念中吸血鬼形象的特点:面容苍白,牙齿锋利。这也有其现实基础。在中世纪的特兰西瓦尼亚(位于现在罗马尼亚境内)有一种常见的疾病——卟啉症,卟啉症患者由于贫血而多半面色苍白,且因为该症患者体内的毒素有腐蚀性,他们的嘴唇常被腐蚀,露出红红的牙根,看起来很血腥,当时不了解此病症的人们便认为他们成为了吸血鬼,这也是吸血鬼传说由来的一个现实基础。

吸血鬼形象的转变使得观众由最初对其单纯的恐惧而变为既迷恋又恐惧,而这种形象的转变不仅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也符合现在的社会环境,迷人的外表下隐藏着的嗜血的本性,正影射了那些表面是谦谦君子,背地里是无耻小人的伪君子。“当代的吸血鬼已经从18、19世纪的‘他者’的恶魔形象转化成一个具有人类情感的值得同情的形象,是当代美国社会生活的折射”。

(二)吸血鬼的本性:由“鬼性”到“人性”

相对于吸血鬼最初的恐怖、残忍、嗜血成性的恶魔形象,《惊情四百年》中的德库拉伯爵已略显人性。尽管,他会把“情敌”扔给他手下的妖女们,让其备受折磨;他引诱无辜的少女,将其转变成与他一样的嗜血狂魔;他呼风唤雨,给人类带来无尽的苦难;他杀人如麻,连刚出生的婴孩都不放过……但是他的心中仍然残存着爱,他的爱甚至比常人更加炽烈:“我穿越时间的瀚海来找你。”此般深情又有多少人能敌。“我什么也不是,没有生命,没有灵魂,别人憎恨我、厌恶我,对世人来说,我死了,我是人人得而诛之的魔鬼,我是德库拉。”不难看出,他的这段话中带有深深的悲哀和无奈,而这种悲哀和无奈正是他的“人性”带给他的。只是他的“人性”被“鬼性”所抑制,直到最后他因为爱而得到救赎,恢复了人的面貌,才真正得到了安息。

而《吸血鬼日记》中的吸血鬼们则更具人性。他们与人类一起生活,过着与常人无异的生活。他们与人类一样有着强烈的七情六欲。更有些善良的素食主义者只喝血袋里的血或是动物血。整个剧情也是围绕吸血鬼与人类之间的爱情而展开。令观众对吸血鬼更是有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情结,甚至期盼自己能遇到如此人性又有超群力量的吸血鬼或渴望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对于吸血鬼本性的这一转变无疑也体现了当下人们的价值观。凡事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事物,没有绝对的善恶和好人、坏人之分,即使是魔鬼也有其人性的一面。

(三)文化:由“单一”到“多元”

正如其他的影视作品,《惊情四百年》和《吸血鬼日记》中也包含了很多相关的文化元素。

与同时代的其他吸血鬼题材的影视作品一样,《惊情四百年》当中的宗教色彩比较浓郁,处处都体现着“主”的强大影响力。德库拉幻化成魔是为了报复上帝,他一生为之战斗,却没能得到他的庇佑。以范海辛教授为首的驱魔队伍所运用的主要驱魔工具也是十字架、圣水等被上帝赋予灵力的物品。且在最后,德库拉被剑刺中以后说道:“我们的上帝在哪里?”可见当时“主”的影响力之大。而当今的吸血鬼影视中宗教的影响则越来越被弱化,在《吸血鬼日记》中,基本上没有出现与宗教有关的元素,曾经惧怕十字架的吸血鬼现在所忌讳的却是马鞭草。

除此之外,过去的吸血鬼小说及影视作品受到阶级的影响较大,那时的吸血鬼给人的印象都是神秘且气质高雅的贵族,意欲揭露当时的统治阶级“吸血”的恶行。《惊情四百年》中的德库拉伯爵则是很传统的贵族形象。而随着吸血鬼文化的发展,阶级影响也越来越被弱化,吸血鬼中不乏平民形象,如《吸血鬼日记》中众多的高中生吸血鬼。

与《惊情四百年》相比,《吸血鬼日记》当中涉及到的文化元素更广,不再单纯地讲吸血鬼与人类之间的爱恨情仇,还掺杂了女巫、狼人等元素,而且对感情的描写也不仅仅局限于吸血鬼与人类的爱情上,更有吸血鬼与狼人这两个死对头之间的爱情故事上演,这一变化完全符合了当下“和谐社会”的主旨。

通过对两部影视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出“吸血鬼”这一西方鬼神文化中的经典影像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化。而吸血鬼文化的发展正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并迎合了随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的人们的观念。正是因为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多元,人们对“他者”更能包容,才造就了今天更加“人化"的吸血鬼。

[参考文献]

[1]魏小燕. 路易与李氏女:东西方文化中的“鬼”形象——《夜访吸血鬼》与《聊斋志异·莲香》之“鬼”比较[J]. 今日科苑,2008,(18).

[2]李慧慧,肖学农. 以《夜访吸血鬼》为例分析欧美电影中的吸血鬼文化[J]. 影视文学,2011,(22).

[3]李跃峰. 吸血鬼文化为什么植根于西方文化如此之深[J]. 疯狂英语:教刊版,2011,(3).

[4]姜雪,颜晓川. 解读吸血鬼文化的历史演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颁奖典礼家长发言稿范文下一篇:高级市场专员求职简历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