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说课稿

2024-07-13

《诗词五首》说课稿(精选6篇)

《诗词五首》说课稿 篇1

《诗词五首》说课稿

《饮酒》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陶渊明的《饮酒》,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一下我对这堂课 的设计:

一、分析教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

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一首是写诗人如何从

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浅层次的理解诗歌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应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会鉴赏古诗词,指导他们鉴赏的方法,并立足课本,拓宽视野,在读懂本诗中陶渊明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陶渊明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陶渊明的

性格特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流畅地有感情地诵读,能准确地背诵,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 活的志趣,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感受诗歌的意

境美,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2、重难点:(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难点 : 对诗人的整体评价。

3、过程与方法:以读—议—赏—研—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语言的感悟。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代诗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领会诗人的情感和理想,能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 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

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

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

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学生学过他的《归园田居》,可以让学生回忆、搜集相关内容,然后 进行课堂展示,有必要的话老师再做适当补充。

(三)赏析诗歌

1、读 首先是老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奏,然后学生自由诵读,进 行诵读比赛,要抓住节奏,读出韵律。

2、议 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各小组分别派出代表,梳理诗歌内容,师生给予评 价,学生对诗歌也会择优理解。

3、赏 赏析每句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字面去感悟内涵。一二句深情而 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4、研 问题探究(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

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

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

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5、背 背出情感、背出内涵

6、练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

五、小结拓展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春望》 《春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

从古到今,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呈现、还原作品所营造的意境,领悟作品抒发的情感?这就是我今天在《春望》一课中的说课所要做的努力。

说课形式:课前说课

下面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一点认识与处理。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开始集中编排文言文课文。《春望》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具有承前启后的双重意义。

就教材而言,《春望》要继续探索、创新教法:如何富有创意地探究内容和写法;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诵读训练。它还是第六单元的探路者。第六单元以自然山水为题材,要求抓住景物特征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就本课而言,《春望》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内容风格的转折点,和《望岳》《石壕吏》一起勾勒了杜甫诗歌风格的发展变化轨迹。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语文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该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高,对诗歌的认知和品析停留在表皮;年龄小,阅历浅,很少有生离死别的牵挂与思念,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对诗人愁苦无奈的感受较难体会;但这首诗没有太难的词句,学生可以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尝试再现诗歌情景,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说教法:

这一首诗我想让同学们通过品读引出对诗歌景、情关系的探究,在诗情画意中领略诗人的赤子情怀。为此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法指导如下:

我这样教,学生又如何学呢?我将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理解品味诵读法(2)圈点勾画法(3)小组合作探究法(4)成果展示法 本课计划用时一课时;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点设计了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抢答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运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猜猜“他是谁”? 然后,教师过渡:

同学们,今天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板书课题,作者。

2、学生汇报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用抢答的方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写作背景方面我让学生侧重搜集杜甫战乱流离的中年际遇。这也是杜甫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的高峰期。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出示学习诗歌第一招——多读以及读诗的技巧。节奏: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或212式。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节奏是两字两字一字或者两字一字两字,意思连贯的时候可以停顿短一些,如“山河在”。关键的词读重一些,如破、深。语气依据内容、感情确定。

3、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由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理解诗意。教师过渡: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学生小组交流后,师生评价。设计意图:“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欣赏、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达到初步感知诗歌的目的,便于进行后面的内容学习。

第三个环节:赏读诗歌,知诗识人

1、出示学习诗歌第二招——多思。(内容、情感……)”的句式来说话。

出示例子:国家:(破)——风雨飘摇的国家,满地废墟,断瓦残垣,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一去不返,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

3、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互相切磋交流,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

2、请学生用“诗人?望?到了来修饰。我从中读到了

设计意图: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因此,我将课堂交给学生,引领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抓住关键词语,也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和修饰语,运用联想、想象,初步感受诗句的物境。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众说纷纭的课文感受也考察了学生的概括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表达训练。当全诗品析完毕,一个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杜甫也出现在眼前。这样,本环节通过形象品味和诵读感悟,较好地把知人论世和情境体验融合在一起。

第四个环节:品读诗歌,情景再现 课件出示

1、你从每句诗里发觉诗人都望到了些什么?可以用生动诗意的语言描绘,可以赏析(从修辞,语言,情感等角度),也可以用图画或者其他方式,只要能再现诗句的情景的方式都行。

2、学生讨论后,全班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如果说,抓住意象和修饰语是将一颗颗圆润的珍珠拆下来赏玩,那“情景再现”就是将珍珠用情感的线牢牢地串连在一起的过程。

在这一环节,学生可根据从意象和修饰法中感悟到的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这样,古诗教学“听”“说” “读”“写”四种能力有序呈现,层层深化。第五个环节:教师寄语,心灵碰撞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当大多数人疲于奔命甚至苟且偷生时,杜甫,从危难的时局出发,循着历史的脚印,去透视命比纸薄的底层百姓的生存境遇。文字与心灵的碰撞,人格与现实的交锋,成就了字字血泪的《春望》。悲愤的《春望》,渗透了杜甫忧国思家的情怀,丈量着世间人性的高度,因此不朽!

1.古诗词三首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着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

:()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收集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 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的节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逐渐达到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目的。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处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在适时处指导、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再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望洞庭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 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 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 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图: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ィ煤玫亓炻砸幌伦婀慕跣宸绻猓?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忆江南

一、说教材

《忆江南》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领学生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那如火如荼的春花,澄碧温莹的春水,不但唤起人们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更引起各人对故国国土和优美事物的无穷热爱。同时,“词”这种题材在小学课本中是初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文体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开端感觉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辟学生的视野,感觉故国江山的优美。教学初志:中国事一个诗的国家,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宝贝。小学语文课本中共有四十首古诗必要学生学习、掌握,新大纲也提出每学年背诵良好诗文不得少于二十篇。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迷恋于此中从而熏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紧张的。同时我力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表现《语文课程尺度》的四个根本理念即:一是造就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发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在;三是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四是设置装备部署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依据单元目的、学生的认知程度、新课标要求及词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简直定为:

1、开端了解词这种文学文体。

2、能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明白词的意思,想象词所刻画的画面,领会词中表达的情绪。

4、造就学生具有开端观赏本领和富厚的想象力,引发热爱古诗词的情绪。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凭据词所刻画的风景,想像画面,领会词中表达的情绪。

2、有情感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多的学习履历,已经积聚了肯定的诗词,对付学习古诗也有了肯定的方法。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老师让“读”始终贯串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觉古诗词柔美精深的语言笔墨的和富厚的人文内在;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索;在读中受到情绪熏陶得到头脑启示。

三、说教法和学法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1.示范读,激趣。

通过范读,引领学生懂得怎样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如在开头以一首古诗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种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2.品味读,悟情。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本节课中,我着重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3.想象读,入境。

诗重情感,诗重想象,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显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如、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配乐朗读引导学生睁开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眼前目今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读着这柔美的诗句,学生的情绪就悠然而生。再通过睁开想象,把好像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觉,用自己的诵读转达出来,从而化语言笔墨的标记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本首词语言简练,笔墨精致,短短的27个字蕴含着富厚的头脑情绪内在。凭据本课内容特点,学习目的,学情等,着眼学生生长,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注意引导学生读中想象,想象入境,想象悟情,想象促读,学生在重复诵读中,感觉柔美精深的语言笔墨,受到情绪的熏陶。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绪、美读意境,进步欣赏古诗词的咀嚼和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赏歌导入新课

语文教材中古诗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玩味其中因此我课前安排学生欣赏《忆江南》歌曲,并简介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

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配以美丽的画面,可立即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浓厚兴趣,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二板块:读出词中美景 ﹝一﹞读通词句感受节奏美。

1、初读诗词,说一说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2、介绍“词”与“词牌名”。“词”这种体裁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再读诗词,读准字音。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连贯,读流利。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扫清语言上得障碍,关键的地方要反复地读。在反复的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4、教师指导读好“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句子中间的停顿。

小学语文的古诗,语言十分简洁、精美,这也是古诗最大的特点之一。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以及古诗语言的精炼美,凝练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是最能表现语言美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提高古诗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体悟、情感升华的基础,这一环节很重要,需要时间长,老师要巡视指导、点拨,不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二﹞品读词句感受风景美

1、引导学生弄清“忆”是什么意思?(回想、缅怀)墨客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说说自己的明白(你好像看到了什么)(2)“春来江水绿如蓝”说说自己的明白(你看到好像了什么)以此来开导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3)男女生互助读。在明白内容阶段,只有让学生重复吟读,互助读、比拟读细致咀嚼,才气让学生确当代生活、情绪、理念与古代人的生活、情绪、理念相融合,并得以升华,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体验孕育发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2、云云风景,作者是听别人说的呢?照旧自己亲眼看到的呢?你从哪儿知道的?明白“旧曾谙”的意思。

3、读着“江南好”三个字,引导学生去回想以往学过的关于写江南的诗句。

4、学生齐读一、二句。第三板块:体悟景中蜜意

1、引导学生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并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并使学生在重复朗读中咀嚼语言,想象情境,领会人物心情,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绪。末了,以反问句为归宿点,引导学生领会浓浓的缅怀之情。

2、墨客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此时老师出示资料,学生在相识墨客的配景资料之后,信赖肯定能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领会。墨客忆的不但是江南景,另有江南人、江南情。在重复频频的情感回读中,那份情将更深,那份意将更浓。

3、江南景致奇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墨客又怎能忘记?在明白了墨客表达的头脑情感的底子上再次引导学生齐诵本诗。第四板块课外拓展赏词

《诗词五首》说课稿 篇3

结果性目标: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体验性目标:认识王维诗歌中“诗”与“画”的关联。

说核心任务

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分析见教学设想)

说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自制)

可以更加直观、调动想象和联想,增强学生对画面的感受能力,促进对教学目标的完成。

说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一)由题解和后人评价导入

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二)提出核心问题

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二、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1: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学生活动2: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

“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三、反思提升

认识王维诗歌中“诗”与“画”的关联。

四、运用反馈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任选一首,用200字描述诗歌的画面和情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板书设计

诗中画画外意

明月松清泉石——自然美向往田园远离尘俗

竹喧浣女莲动渔舟——生活美厌弃官场超然淡远

评价预设

在提出问题环节,解题部分需要运用文言文知识,应当由学生自行翻译,然后组织语言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学生喜欢用词语和短语来表达意思,传递思想,但教师要要求他们用语言来完整表达。这样一是有益于个人观点思想的表述,二来有益于表述的完整性和整体性,直接宜于他们二卷的文字表述题。

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学生能脱口二背,但对其含义的理解不够准确和完整。教师就要在此话含义的理解上做停留,让学生明白这几个字的意思,需要用到的想象和联想的手法,以及画面构成需要注意的地方如颜色、状态、形态、空间布局等等方面。这是我们这堂课的核心问题的直接导入,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课堂学习。

解决问题环节中,学生难以对画面的描述做有效的回答。他们的描述极可能会只言片语、抓不到景物的特征、描写顺序不当等等,由于这涉及到高考中诗歌鉴赏考对诗歌意境的考查,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做修正和弥补,让其具有学科的要求和素养。

教学反思反馈

1、导入部分,学生对后人“诗中有画”的评价能脱口而出,但对其含义的理解确实不够准确和完整,教师必须在此讲解清楚才能进入解决问题环节。

2、核心问题提出以后,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否则难以落实。

3、学生活动2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学生可能难以下笔,需要教师做示范。

30.诗词五首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调动学生古诗朗读技巧方面的积累,诵读诗词,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品味诗韵。

(二)进行创造性表现古诗词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行路难》《凉州词》《咏煤炭》三首诗

(一)活动导引

课前布置学生去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查阅与所学《诗词五首》中的诗词有关的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风格、相关作品及鉴赏等等,并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摘取资料或制作卡片。

(二)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古诗词方面的积累,进行诗句接龙:先让一位学生说出某古诗词名句的上句,然后另请学生接出下句。反复进行数次。鼓励学生接得迅速,接得准确,背诵得有韵味。

(三)自读古诗,揣摩节奏 1结合古诗接龙游戏,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朗读停顿的一般技巧。2小组学习:同座或前后座组成两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听读,共同揣摩《行路难》、《凉州词》、《咏煤炭》三首诗的朗读节奏。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四)交流资料,诵读领悟

小组学习(4—6人一组为宜),相互交流课前所获取的资料,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点。(指导学生结合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来理解诗句,回答不必死扣教参,只要言之有理,符合诗的意境即可,教师适当点拨或补充。)1《行路难》:这首诗是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羞”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端起酒杯,又把酒杯推开,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掷下;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与“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刻画出诗人极度悲愤郁闷,而又竭力想从其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前四句如双峰并峙,发端突兀,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他。而他的孤傲秉性,必然不会为宫廷权贵所容,在权臣的谗毁排挤下,他被“赐金放还”,变相地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所以诗人又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自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然而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徘徊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自己会乘上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又以“会有时”来肯定这一抱负会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是何等的豪迈、乐观!“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总观全诗,诗人以丰富雄奇的想像,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开阖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2《凉州词》: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将士酒宴畅饮,抒发边塞将士豪放情怀的七绝。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这两句诗,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富有西域边陲的特色。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从意义单位看,应为二五节拍,语调铿锵激越,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营造了无比热烈的气氛。意思是“正想饮酒时,突然坐骑上琵琶声响了起来,急促的旋律似乎在催将士们畅饮”。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在此用来渲染西域色彩。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把诗人狂饮之后已带有几分醉意,还在规劝将士们尽情痛饮的豪爽,表现是淋漓尽致。充分地表现了边塞将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浓郁的边域色彩,跳跃跌宕的结构,悲壮豪放的激情,使这首诗成为了边塞诗中的精品。3《咏煤炭》:这是一首咏物的七言律诗。这首咏物诗,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写物中巧妙地结合着咏怀。首联咏煤炭点题,正面抒怀,表达了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意最深”是说这里蕴藏着治国安民的阳和布泽之气。颔联的“春浩浩”承“阳和”而来,“照破夜沉沉”,对照着写,显示除旧布新的力量。古人称庙堂宰相为鼎鼐,这里说宰相的作为,有赖于其人具有生成万物的能力,仍从煤炭的作用方面比喻。颈联“铁石”句意思是说:铁石虽然变成了煤炭,但它依然造福于人类。表示自己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这是诗人坚贞不变的决心。此句和上面一句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朝廷必须依靠臣民的忠心。尾联“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还是从煤炭进一步生发而来,与杜甫的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意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诗人爱国忧民的思想以及甘愿为民出力献身的心迹。煤炭虽然深深地埋藏在大地之下,却蓄积着太阳般无限的热能。在严寒的日子,它给人们带来暖暖的春意;在阴森的夜晚,它为人们驱散沉沉的黑暗;为了百姓的温饱,它不惜烧尽自己来加热鼎彝。这勇于牺牲的煤炭,恰是于谦一生最好的写照。

(五)再读古诗,品味诗韵 1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三首诗。(三首诗的感情基调:《行路难》——郁闷悲愤但又不失豪迈乐观;《凉州词》——豪放而悲壮;《咏煤炭》——坦诚而炽烈。)2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或最有感触的诗句,多次品读,说出自己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六)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朗读李白的《将进酒》、王翰的《凉州词(之二)》、于谦的《石灰吟》,将它们与所学的三首诗比较,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就意境、手法、思想感情等等方面谈皆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立足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将进酒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姿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凉州词

王翰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石灰吟

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用正楷或行楷)所学的三首诗。2从三首诗中选择一首自己比较喜欢的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将它改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

板书设计

《行路难》——郁闷悲愤又不失豪迈乐观

《凉州词》——豪放而悲壮

《咏煤炭》——坦诚而炽烈

第二课时

学习《虞美人》《破阵子》两首词

(一)新课导入 1检查《行路难》《凉州词》《咏煤炭》三首诗的背诵默写情况。2由已学过的词入手,引导学生回顾词的有关知识:词是韵文文体之一,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别称长短句、诗余。根据字的多少,它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一段的词叫单词,有两段的叫双调(分上、下阕),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一首词不一定会有题目,但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曲调的名字,叫词牌,它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多大联系。在朗读上,词一般按意义单位来停顿,相对于绝句、律诗来讲,朗读的节奏灵活而没有定数,读来长短相间,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结合《虞美人》《破阵子》两首词,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判断。)

(二)自读古诗,揣摩节奏 1同座或前后座组成两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听读,共同揣摩《虞美人》《破阵子》两首词的朗读节奏。2听录音或教师范读两首词。

参考停顿:

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3集体诵读,体会词的韵味。

(三)交流资料,诵读领悟

方法和策略与前一堂课时相同。1《虞美人》: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这词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怅,叠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2《破阵子》: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辛弃疾以他掷地有声的笔触,简洁而雄健地勾勒出一幅豪杰长啸的素描。矢志报国而又壮志难酬,是词人内心世界的最大冲突。一柄寒光四射的利剑,在灯下看了又看;催征的鼓角,嘶鸣的战马,夜夜进入难圆的英雄梦。腐朽的王朝无情地粉碎了他的英雄畅想,在空荡荡的历史长廊,只留下诗人“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苍白呐喊。词中虽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却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人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收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尤其是结句,抒发了词人壮志不酬的悲愤,词尽而意未尽,正是大家手笔。真可谓一曲《破阵子》,一股英雄豪气。

(四)反复诵读,细品词味

指导学生在理解词意、把握词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反复朗诵两首词,直至能够背诵。(可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词的感情基调:《虞美人》——悲慨;《破阵子》——悲壮。)

(五)朗读创造,感受魅力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当它与朗诵、音乐、舞蹈、绘画以及现代科技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更是生出无穷的魅力。

运用多媒体展示朗诵古诗词的几种不同表现形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词的美,以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创造性的表现古诗词内涵的愿望。(如乔榛的配乐朗诵《凉州词》;《虞美人》将朗读、舞蹈、歌曲结合在一起的表演;教师自制的古诗词flash动画等等。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向学生展示诸如配乐朗诵等简单的形式。)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用正楷或行楷)所学的两首词。2从《诗词五首》中选一首你喜欢的诗或词,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创造性地表现,准备下节课在全班展示。

第三课时

进行一次小型的诗词创造性表现竞赛活动,可分个人和合作组的形式参加。以表现《诗词五首》为范围。邀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老师组成评委,制定一定的标准,当场亮分。比赛结束,从鼓励的角度给参赛选手和合作组进行评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板书设计

虞美人

破阵子

李煜

辛弃疾

悲慨

悲壮

30 诗词五首 教学案 篇5

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词语的含义,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体会、领悟,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

二、课前自学:

读读记记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元琛齐名,合称元白。著有<<白氏长庆集>><<新乐府>><<秦中吟>>。白居易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儿做’。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赋以《阿房宫赋.》名世,散兼用,别开生面。诗以七绝最为出色,所作《过华清宫绝句》《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诗,语言精练,情思含蓄,在晚唐文坛上卓然成家。著有《樊川文集》传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江西人吉安人),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元兵南侵,他浴血奋战,被俘不屈,终遭杀害。著有《文山先生全集》。著名作品《过零丁洋》《正气歌》等。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是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诗、文、词各体兼长,其诗善抒发感慨,纵横议论;其文摹追先秦诸子,气势充沛,笔力遒劲,表现了迥然不同的风格,著有《定庵全集》。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济南)人。以写散曲著称,其散曲吟赏自然风光,歌咏隐居乐趣和仕途险恶,最有价值的是一些揭露现实、同情人民之作。有散曲《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文题背景

《观 麦》

作于元和二年(807),当时李白人周至县尉,这是他有感于当地人民贫困而写的一首讽喻诗。《赤壁》

赤壁,三国时孙刘联军大破曹操军队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位于陆水入长江处。《赤壁》这首咏史诗,吟咏的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诗人因捞起沉于江底的一段戟而咦引发对赤壁之战的评论。赤壁之战,周瑜得胜是因东风之助,他的获胜是出于侥幸。倘若当时没有东风,他就会大败;大乔、小乔也会被锁到铜雀台中。诗人有感于晚唐统治者荒淫腐化,不思进取,而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过零丁洋》

公元1275年底,元军渡江南侵,文天祥被临危任命为右丞相抗击元军。1278年底,文天祥战败后在五坡岭被俘,元军强迫他随船追击在厓山的南宋一个皇帝。船过零丁洋是,元军统帅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已亥杂诗》

本诗是诗人在1839年辞官南归和北上接家眷的往返途中所作的315首七言绝句之一。这些绝句记述了途中的见闻和对往事的回忆,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和忧愁,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风貌。本诗借落红有情,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是一首散曲,山坡羊是词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关中大旱,张养浩到陕西办理赈灾,途经潼关,吊古伤今,写成此小令。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境内,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历代为军事要地。

三、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一、自学<<观刈麦>>

1、初读

: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译读 :

结合注释,用现代散文诗的形式翻译本诗

3、研读:思考下列问题

(1)熟读本诗,归纳内容

(2)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4、赏读:赏析下列名句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诵读感悟,直至能背

二、自学<<赤壁>>

方法同第一首

第二课时

一、自学后三首诗词,方法同前 赏析名句提示

<<过零丁洋>>赏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己亥杂诗>>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二、当堂训练:

背诵这五首诗词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篇6

【设计思路】

本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2、了解五首诗歌在体裁形式上的特点,积累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难点】

1、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

2、布置学生前合作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疏解疑难字词。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时安排】

2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每一首诗,就是用语言构成的色彩鲜明的画,一支美妙动听的歌,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我们将欣赏五首古诗,来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美读

1、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例,指导学生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感情基调。

⑴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点评。教师总结诗歌朗读技巧。

多媒体显示:

①节奏。划分节奏的方法有两种:按音节划分和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如“巴山/楚水/凄凉/地。”按意义划分,就要先弄懂诗句的意思,如“二十三年/弃置/身。”

②重音。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和韵脚要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如诗中的“空”“翻”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过”“春”也要重读,以体现古诗的音韵美。

③语调。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病树前头↗万木春↘。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渐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⑵学生自行朗读《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潼关怀古》,进行竞读。(涉及到的字音、节奏等给予及时点拨,竞读以鼓励、肯定为主)

三、畅谈

1、各小组派代表来汇报本组在前合作探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诗人生平;诗、词、曲的特点)

2、教师补充、小结

多媒体结合学生谈及内容出示相关资料: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作品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3、学生自主谈对各诗词曲大意的理解,教师引导纠正。

4、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音频播放轻音乐),争取当堂成诵。

四、小结

五、作业

背诵默写五首古诗。

第二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析

合作探究,赏析积累名句。多媒体显示: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4、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美好祝愿。

三、感悟

1、学生交流:各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小结

3、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4、体验反思:

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品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小结

五、作业

1、巩固古诗的背诵默写。

2、将体验反思的练习整理成文字。

【板书设计】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赠诗)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事、情、景、理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水乳交融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赤壁》(永史诗)

前两句──────兴感之由非凡的史识

后两句──────借题发挥豪爽的胸襟

《过零丁洋》(述怀诗)

首联──回顾一生丹心垂史

颈联──深挚沉痛追忆过去

颔联──国破家亡悲愤忧惧映照千古感叹眼前

尾联──以死名志──激慷慨

《水调歌头》

把酒问天不知何年

上阕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情景交融

欲归又恐起舞弄影

月照无眠不应有恨

下阕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情趣盎然

人有离合千里婵娟

《潼关怀古》(咏史诗)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上一篇:烧炭工和绅士阅读答案下一篇: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