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之嫦娥奔月

2025-03-1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神话故事之嫦娥奔月(共11篇)

神话故事之嫦娥奔月 篇1

嫦娥奔月: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逼无奈吃下了仙药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

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远古的时候,天上曾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老百姓苦得活不下去。

有个叫羿的英雄力大无比,他用宝弓神箭,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最后那个太阳一看大势不妙,连忙认罪求饶,羿才息怒收弓,命令这个太阳今后按时起落,好好儿为老百姓造福。

羿的妻子名叫嫦娥,美丽贤慧,心地善良,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一个老道人十分钦佩羿的神力和为人,赠他一包长生不老药,吃了可以升天,长生不老。羿舍不得心爱的妻子和乡亲,不愿自己一人升天,就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起来。

羿有个徒弟叫蓬蒙,是个奸诈小人,一心想偷吃羿的长生不老药,好自己升天成仙。

这一年的八月十五,羿带着徒弟们出门打猎去了。天近傍晚,找借口未去打猎的蓬蒙闯进嫦娥的住所,威逼嫦娥交出可以升天的长生不老药。

嫦娥迫不得已,仓促间把药全部吞下肚里。马上,她便身轻如燕,飘出窗口,直上云霄。由于嫦娥深爱自己的丈夫,最后她就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了下来。

听到消息,羿心如刀绞,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进月亮也进,他退月亮也退,永远也追不上。羿思念嫦娥,只能望着月亮出神。此时月亮也格外圆格外亮,就像心爱的妻子在望着自己。

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嫦娥走出月宫,默默地遥望下界,思念丈夫和乡亲们。她那美丽的面孔,使得月亮也变得格外圆格外亮。

羿和乡亲们都在月光下祭月,寄托对嫦娥的思念。从此年年如此,代代相传。由于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就定为中秋节。

神话故事之嫦娥奔月 篇2

一、秦汉及秦汉以前嫦娥奔月神话的产生及发展

在先秦古典文献中,说到嫦娥奔月,便会提到后羿射十日。遍搜古籍,发现最早提到这一神话的古籍是一本叫《归藏》的占卜巫书,但不幸的是这本书早已佚失。六朝梁代的刘勰在其书《文心雕龙 (诸子篇》中说:“《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姮娥奔月”。与刘勰同期的萧统在其《文选》一书中注引《归藏》:

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为月精。 (《祭颜光禄文》)

昔嫦娥以不死药奔月。 (《月赋》)

到了汉代,“嫦娥奔月”的故事第一次有了较为正式的完整地记录,汉初《淮南子 (览冥训)》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之所由生也。”这个记录依然十分简要,但相对于前引《归藏》遗文,内容已经丰富了许多,这一段记录的丰富之处在于:把不死药的由来和嫦娥获取药的方式都记述下来了。此后,《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后汉张衡在《灵宪》中记载: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后汉文》辑)

六朝梁代刘昭在注释同朝宋代范哗著的《汉书·天文志》时从《灵宪》中引用了这段文字,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 (原书已佚,后人辑录而成) 卷十四也有同样的文字。经严可均、郭沫若及袁珂等人考证确定是《归藏》的佚文。据上,我们虽不能确定这些引文是否就是《归藏》的原文原义,而没有引注者添加的内容,但可知嫦娥奔月神话的一些基本情节在汉代逐渐丰富和完善。同时,这也是较早提及嫦娥奔月后变为蟾蜍的一个文本。嫦娥变成蟾蜍的这个结局虽然可能在当时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我们并没有在同时代的记录“嫦娥奔月”神话的文本中发现相同的纪录,但它确实能代表当时一部分人的看法,否则不会被记录在书中。

东汉末,高诱为《淮南子》作注,注曰:“嫦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嫦娥窃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奔月或作坌 (ben) 肉,药坌肉以为死畜之肉可复生也。”从以上的记录中,我们可以获取一条重要的信息,即到了汉代嫦娥和羿的夫妻关系确定了下来,这是以前的记录中所没有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汉代人对这一故事的一个外延。并且他们的这一关系被后人接受和肯定,一直流传到现在。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可以相信至少在东汉这个神话故事就定型为“妻子偷吃了丈夫得来的不死药,舍下丈夫,升月而去。”

二、秦汉以后嫦娥奔月神话的流传和演变

嫦娥奔月的神话流传到了魏晋时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即嫦娥形象的变化。如果说嫦娥变为蟾蜍的结局在汉代的时候还比较流行的话,魏晋以后这种说法已经基本销声匿迹了,嫦娥开始恢复她的女儿身。人们不愿意把美女嫦娥和一只蛤蟆联系在一起。接受者在接受这个神话的同时对它进行了善意的改造。南朝宋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婺女俪经星,洹娥栖飞月。渐无二媛灵,托身待天阙。”将嫦娥与织女并喻。同时陈时的徐陵在《玉台新咏序》道“麝月共洹娥竟爽”,以月色的皎洁衬托嫦娥的娇美。谢庄《月赋》有“引玄兔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说嫦娥已侧身于天帝的宫廷。在这句赋中,除了提到了嫦娥,还提到了奔月神话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玉兔。其实它跟嫦娥原本没有什么联系,据李忠华先生考证“蟾蜍、玉兔捣药 (或分工或合作) 原为西王母神话内容,后移植到月中成了嫦娥奔月神话的内容,昆仑山不死树随蟾、兔移入月宫,汉代以后演变为月中不死桂树。”这表明,人们在接受“嫦娥奔月”神话的同时逐渐与其它神话相融合,将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到了唐代,“嫦娥奔月”神话的外延再次被夸大,人们又在月宫上加上了吴刚和桂树两个成员。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 (天咫》载: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滴令伐树。

我们无法考证文章中所称的“异书”是从什么时代流传的,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即至少到唐代,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月中有桂树和吴刚伐桂这一说法。

与此同时,当时的文人们在歌咏嫦娥的时候总是抱着同情怜惜的感情和态度。杜甫《月》:“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陆畅《扇》:“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在其《霜月》:“清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蝉娟”。其专咏嫦娥的《嫦娥》:“晕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都对嫦娥孤寂、凄冷的生活报以无限同情。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流传到元明清时代,又有了新的特色。

第一,神话故事进一步被仙化,染上了浓重的道教色彩,这个故事在人们心中更多的是一个仙话而不是神话,嫦娥本人也变成了一个或一群仙女而不是一个女神。这个特色具体的表现在明清的一些关于嫦娥奔月的小说中,如《西游记》、《开辟演义》、《有夏志传》、《七十二朝四书人物演义》、《历代神仙鉴》。其中以《西游记》最具有代表性。通过第八回、十九回和九十五回的叙述,我们可获得这样一种理解:月宫 (又称广寒宫、蟾宫、桂殿) 宫主太阴星君,由众嫦娥相陪侍,其中有姮娥仙子、素娥仙子、霓裳仙子等,此外尚有“广寒宫捣玄霜仙药之玉兔”。第九十五回中有这样的描述:“宝幢下乃月宫太阴星君,两边的仙妹是月里嫦娥。”太阴即指月亮,太阴星君是后世民间传说中的月神,实际上就是由原来的月精嫦娥所演化,只不过她的形象改变了,是一个有很高地位的天上仙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嫦娥地位的提高,但同时也反映了她由女神被仙化成了仙女。而且“嫦娥”也成了月宫仙女的代名词,就像“罗敷”是古代民间美女的代名词一样,这反映了“嫦娥”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

第二,人们在普遍接受这个神话故事的同时把它和民俗相结合,使得“奔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神话故事,而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意味,成为“月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伊士珍《嫏环记》引《三余帖》云:

嫦娥奔月之后,羿昼夜思惟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诣宫求见,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做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如期果降,复为夫妇如初。

于此可知,正月十五元宵节食汤圆的风俗即因之而起。嫦娥由最初的孤栖月宫到后来夫妻团圆,可见故事变化之大。其实,这一传说,只是体现了人们对嫦娥寄予的美好愿望而已。

三、结语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并且在流传过程中呈现出被仙化的特点。之所以呈现出以上的特点是有其自身的原因和特定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第一,“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背后隐含着深厚的文化和人文因素。如前所述,因为月亮自身的特质,它的阴晴圆缺,它的皎洁美丽,都引起远古人们的敬畏以及崇拜,慢慢的这种崇拜被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被保存和流传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嫦娥奔月”:美丽的神话 篇3

嫦娥,后羿的原型都有两个

嫦娥的原型有两个。

一是帝喾(或者叫帝俊)的第四个妻子常仪(或者叫常羲),因古代“仪”、“羲”与“娥”同音,所以又叫常娥。据《山海经·大荒西经》、《世本》、《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常仪来自东夷地区的陬訾氏部落,为帝喾(黄帝的曾孙,颛顼的侄子)生了一个女儿叫帝女,生了一个儿子叫少昊。《山海经》记载常仪“生月十有二”,大概是说她的娘家部落主管观察月象,善于占月,并创造十二月太阴历法。据考证,常仪的陬訾氏部落图腾是白兔或蟾蜍(此为月亮中有玉兔捣药或蟾蜍的由来)。

另一个是羿的妻子恒娥。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谣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怅然有丧,无以继之。”意思是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了长生不死的仙药,结果被妻子恒娥偷吃,最后在药力作用下,飞到了月亮上。《淮南子》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将恒娥的“恒”字改为女字旁的“姬”,再后来干脆改成与“恒”同意的“常”字,进而演变成“嫦”。

无独有偶,后羿的原型也有两个。

一个是帝喾或者尧帝时期箭射九日的后羿:一个是夏朝初年反抗暴政,一度夺取中央政权的东夷部族首领后羿。两者均是天下第一神箭手,前者似为后者先祖。

帝喾或者尧帝时期的神箭手后羿,一生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韩非子·说林》记载,他发明了弩;二是除害、射日。《山海经·海内经》、《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后羿先是为民除害,射死了害人妖孽凿齿、九婴、大风、禊输、修蛇、封稀等,后来又曾射落9个太阳,缓解了当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的旱灾。据考证,凿齿、九婴等动物以及太阳都是一些东夷部族的图腾,后羿除害、射目的传说,可能隐喻了帝喾或者尧帝时,后羿以善射威服东夷各部落,成为部落联盟总首领的兼并战争。

夏朝初年的神箭手后羿,是东夷有穷氏部落的首领。夏朝第二代国君儿子太康即位后,耽于田猎,荒废朝政,十分昏庸。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100天还没有回都。后羿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带领东夷各部族向夏王朝复仇,挥师西进,奇袭洛水,一举控制了夏朝的王都。等太康打猎回归至洛水边,看到北岸皆是东夷人的军队,只好落荒而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事件。后来,后羿被他的亲信——东夷伯明氏后寒之子寒浞(音zhu6)(寒国在潍坊市寒亭区)杀死。

嫦娥是山东人?

如前文所述,嫦娥来自于东夷地区的陬訾氏部落。我们知道,上古东夷地区主要包括河南省东部、山东省全部、江苏省北部和安徽省东北部,甚至包括河北省渤海湾沿岸部分、辽东半岛,乃至朝鲜和日本。据笔者考证,嫦娥所在的陬訾氏部落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1今天山东省境内,以“陬”、“訾”命名的古地名颇多。例如孔子的老家“陬”邑(曲阜附近)、“黔陬”(青岛胶州)、孟子的故里“邹”(邹城)、梁邹(邹平)、訾城(寿光)、訾家(临淄)等。

2“邹”、“訾”氏的起源地均在今天山东省境内。邹氏起源于鲁西南邹城市一带,訾氏起源于鲁北、鲁中的齐地。

3嫦娥亲属的出生地、活动地大都在山东省境内。嫦娥的丈夫帝喾虽建都于今河南商丘、濮阳一带,但出生在曲阜;嫦娥的儿子少昊定都在曲阜,至今曲阜还有他的陵墓。另一个传说中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东夷有穷氏人,有穷氏在德州一带:杀死后羿的寒浞是寒国即潍坊寒亭区人。

4齐地很早就有月亮崇拜,齐地八神中的月主的祠庙在烟台莱山、龙口一带。

“嫦娥奔月”神话:隐喻了一次民族大迁移

“嫦娥奔月”神话的大体情节是,尧帝时,天上出现了10个太阳,大地干旱,很多怪兽趁机作乱,人民苦不堪言。于是,尧帝派神箭手后羿射死了9个太阳,只留下了1个太阳,使大地上的旱情得以根本缓解。后羿射日后,娶了嫦娥做妻子,向西王母要了长生不死药。结果嫦娥偷吃了神药,药力发作,飞向了月亮。很明显,这个神话是充满了想象力、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很大的夸张成分的。我们知道,任何神话都是历史真实事件的曲折反应,所谓“三分实,七分虚”、添枝加叶是也。从“嫦娥奔月”神话的“七分虚”、枝枝叶叶上,我们能否考证出那“三分实”和事实的主干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神话里人物原型的身份以及人物原型之间的关系。

1嫦娥(常仪)的亲生儿子少昊是尧帝的异母哥哥。据古史记载,嫦娥(常仪)在帝喾的4个老婆中排行第四,但所生儿子少昊在帝喾的儿子们中年龄最大(3个弟弟为姜媚所生的周的祖先弃、简狄所生的商的祖先契还有尧)。

2少昊与后羿都是东夷地区部族的首领。据古史记载,少吴长大后,去了母亲嫦娥(常仪)的老家——东夷(主要是山东境内),在那里做了东夷部落联盟的总首领,建立了以太阳或鸟为图腾的、初步具有国家形态的“鸟”国。“羿”的本意是鸟飞起的意思,夏朝初年的羿是东夷有穷氏(今山东德州一带)的首领,想来帝喾、少昊时的后羿也是东夷部落联盟中的一个分支部落的首领,似乎是少昊的臣属。

3少昊与尧帝之间存在过权力斗争。据古史记载,因为少昊是帝喾的大儿子,所以在帝喾死后继承了父亲全国部落联盟总首领的位置。继位后,他封自己的弟弟尧做了唐侯。少昊干了9年,因为“政微弱”、“诸侯不附”,被迫把帝位让给尧。尧接受禅让后,封给少吴一块叫高辛的地方。

4西王母的原型是居住在今泰山西部的一个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其部落生产肥桃,善于制作药品,似乎也属于东夷,而且和嫦娥(常仪)部落有一定关联。据考证,这个部落逐渐西迁,以月亮为图腾。有资料证明,张骞出使西域找寻的大月氏国似乎就是这个部落迁到西域、中亚建立的国家。

其次,对照神话和古史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嫦娥奔月”神话的背后,实际上隐喻了上古时期因为权力斗争而引起的一次民族大迁移。

所谓“后羿射日”实际上指的是少昊(以太阳为图腾)被迫把帝位禅让给尧帝后,引起了东夷部落的不满,东夷部落中少吴的嫡系部落(所谓10个太阳)和其他部落(以一些怪兽为图腾)纷纷起来反叛,对抗尧帝。尧帝联合东夷内部的后羿,打败了少昊的这些部落,并将后羿树为新的东夷部落的总首领,还将少吴的母亲嫦娥(常仪)部落的姑娘,赏赐给有功的后羿做妻子。

所谓“嫦娥奔月”实际上指的是嫦娥(常仪)部落的姑娘嫁给后羿后,对后羿背叛东夷的行为十分不满,一直想找机会脱离后羿。后羿当上东夷部落联盟首领后,对西王母部落(以月亮为图腾)横征暴敛,索要肥桃和药品,引发后羿部落和西王母部落之间的战争。最后,西王母部落战败西迁。后羿的妻子、那个嫦娥(常仪)部落的姑娘趁机隐藏在这个部落里,一起去了西部。

神话故事嫦娥奔月的启示 篇4

现在广为流传的嫦娥奔月的奔月地点,是在今山东潍坊寒亭区的奔月台。在潍坊的寒亭区有一个奔月台,附近也有着嫦娥的雕像,村落之中也流传着很多的有关嫦娥奔月的民谣。所以,很多人都将奔月台当做是嫦娥奔月的地方。

根据寒亭区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嫦娥本是一个擅长占月的部族首领的女儿。后羿本是一个部族的大英雄,后来带领自己的部族,在夏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俘虏了夏朝的`国君,取而代之。嫦娥听闻后羿取代了夏朝的国君,生出了爱慕之心,两人在玉兔的帮助之下,结成连理。后羿当上大王之后,穷兵黩武,残忍暴躁,最后被手下寒浞杀死,并且自己的妻子嫦娥也被寒浞占有。

寒浞杀死后羿后,将国都迁到现在的寒亭,称为寒国。嫦娥在后羿死后,变得非常的忧郁悲伤,常常登上高山,观月占卜。寒浞为了讨好嫦娥,在嫦娥经常观月的地方,建了一座宫殿,并命名为广寒宫,嫦娥经常在广寒宫顶占月。一天,嫦娥在洗澡的时候,意外掉入井中淹死。旁边服侍的侍女怕寒浞治罪,就一起撒谎,说嫦娥奔月升仙了。寒浞非常的伤心,就把给嫦娥建造的广寒宫付之一炬,想将这座宫殿烧给远在月宫的嫦娥。

除了潍坊的登月台,还有一个地方也说自己那边是嫦娥奔月的地方,那就是河南的密县,密县的故事传说和现今比较主流的嫦娥奔月传说一样,另外,密县也有嫦娥奔月的遗迹。

嫦娥奔月的启示是什么

《淮南子》中对于嫦娥奔月的描述非常的简单,书中描述的是嫦娥偷了后羿的不死药,吃下去后自己飞升成仙了。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之上,扩展到了现在人们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通过这个传说,我们可以发现古人的很多特点,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这个神话传说和很多的中外古代神话传说都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人们脱离了大地的束缚,可以自由的翱翔于天空之中。对自由的向往,脱离大地的束缚,是古代人民的最大的理想,所以他们才想出了那么多的成仙、飞天的故事。这个理想不是中国人特有的,古代欧洲也有很多人有着飞天的梦想。

在古希腊神话中,记载了这样的一则故事,有一个人将一双人造的翅膀绑在自己的双臂之上,向着太阳飞去,等到接近太阳的时候,翅膀被太阳的高温融化了,那个人就掉进海里淹死了。在古代中国,对于飞天的尝试也从没有停止过,有着很多人为了完成飞天的梦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被称为“中国火箭第一人”的明朝人万户,为了完成飞天的梦想,在飞天的时候,被火药炸死。嫦娥奔月表达了古人的一种,追求自由,脱离束缚的探索发现的精神。

嫦娥奔月的故事 篇5

这时,有一个叫做后羿的人,力大无穷,他看见老百姓们的生活很是同情,于是就登上了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满神弓,将天上的太阳射下来9个,并命令最终一个太阳朝升暮落,造福人间。

后羿所以成为了百姓们尊敬的人,之后后羿娶了一位善良美丽的妻子,名叫嫦娥,两个人的感情十分好。后羿在射下了太阳之后,有很多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有一个叫做蓬蒙的心术不正的人混了进来,跟着后羿拜师学艺。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拜访朋友,巧遇王母娘娘,就向王母娘娘求了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就能升天成仙。可是后羿不愿意撇下自我的妻子,就把不死药交给了嫦娥保管。嫦娥将不死药放进了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却被心术不正的蓬蒙看见了,于是就起了歹心。

几天后,后羿带领徒弟外出打猎的时候,蓬蒙借口生病留了下来。后羿走后不久,蓬蒙就手持宝剑闯入了后宅内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明白自我不是蓬蒙对手,情急之下就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之后,身子立马就飘向了天空,嫦娥牵挂自我的丈夫,于是就落在了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等到后羿回到家,明白出事之后,拿起剑去杀恶徒,蓬蒙却早已逃走,后羿只能对着天空呼唤嫦娥的名字。不久后,他发现月亮上有一个人影很像嫦娥,于是就经常对着月亮思念自我的妻子,拿出嫦娥平时喜爱吃的鲜果蜜食,遥寄相思之情。

百姓们在得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之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赏月拜月的风俗就这样传开了。

★ 神话嫦娥奔月读后感

★ 嫦娥奔月睡前故事

★ 神话小故事合集

★ 古希腊神话雅典娜故事

★ 神话小故事高中生

★ 关于月亮的故事神话

★ 嫦娥奔月文言文

★ 牛郎织女的神话励志故事

★ 古代神话的小故事

嫦娥奔月的故事简介 篇6

嫦娥奔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能够回家来了。”

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构成。表现这一情节的嫦娥图,是世人渴望完美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写照。另外“嫦娥奔月”还是中国航天探月工程的代号。

神话故事之嫦娥奔月 篇7

一、关于苦难

黑格尔的悲剧美学认为只有那些悲壮崇高的事物的终结才具有美感。而美感则体现在那些具体磨难上, 那些生活上的苦难。 (1) 陈晓明也曾说, 20世纪中国文学显然是以“苦难”作为历史/现实本质而构成文学艺术表达的核心情感。 (1) 苦难是人类生活的本质, 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客观实在性。《奔月》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的后续生活。后羿曾经射下九个太阳, 现在却连一些家禽都弄不到家, 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得不到满足。这是人类最本质的苦难———生存的苦难。他的这一苦难, 引起了他后面得一系列苦难:弟子逢蒙对他以怨报德, 躲在暗处一连射出九支冷箭, 企图置后羿于死地;他的妻子嫦娥离家出奔。嫦娥离家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吃不上饭“一年多来生活日趋艰难”遂出奔。

在《后羿》中, 更多的苦难降落到了嫦娥身上, 她是作为败国的俘虏, 成为吴刚的第七个老婆的, 地位是最低的, 相应的生活条件也是最差的, 她曾抱着葫芦在猪厩里睡觉;遭到吴刚的其他老婆的迫害和两个儿子的骚扰。为培养后羿, 她不惜牺牲自己的贞操。这对于女性来说, 无疑是最大的苦难。当后羿迷恋上玄妻, 把嫦娥遣送到西山后, 她难以忍受的不是生活的孤寂, 而是担心后羿生活得怎样, 操心后羿的安危。就连最后的嫦娥飞升, 也是在后羿说道“朕根本就不在乎你!”之后, “嫦娥万念俱灰, 一仰头将仙丹服了下去。”

苦难要么变成性格的扭曲, 要么变成暴力的副产品, 要么变成情欲的派生物。 (1) 《后羿》中的后羿无疑具有了苦难的这些特点。他的苦难并非是生活强加给他的, 而是他自己选择的。后羿悲剧根源是他偏执的个性, 狂暴的倾向以及情欲的堕落。尤其是后羿对玄妻的不可思议的迷恋造就了后羿最终的悲剧:一根桃木制成的大棒, 将他生生地给打死了。

二、苦难的背景文化

《奔月》和《后羿》是对同一神话题材的书写, 书中都写尽了人间的现实苦难。可见鲁迅和叶兆言都不是凭空的设想一个乌托邦的世界, 他们建立的神话世界是立足于现实的。

鲁迅生活于东西文化大碰撞的时代, 这个时代赋他的任务是从传统文化的围城中突围, 并引进外国的新异因素与传统对话, 重建现代中国的民族之魂。鲁迅抱着“为人生”的启蒙主义文化观, 旨在疗治和革除他所直面的文化和人生的痼疾。钱理群说《奔月》里鲁迅展开的是关于“先驱者命运”的思考, 这渗透了鲁迅自身的生命体验。 (2) 他从先驱者、改革者被人们遗忘、被当作戏剧人物鉴赏, 受社会的迫害, 被民众当作供品而“吃”掉等角度揭示了他们的悲剧命运。鲁迅在他的杂文、小说中反复表现着先驱者被遗忘的悲剧主题。《奔月》中, 鲁迅并不写后羿当年射日的赫赫战功, 而写他功成名就之后由英雄变成凡人的遭遇和内心苦闷他不仅是外在的被冷落、遗忘, 弟子的背叛与妻子的离弃, 更是自身纠缠于琐屑的日常生活中精神的平庸化。而嫦娥在出奔上, 就如同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一样, 冲出封建家庭, 对自由的大胆追求。嫦娥不仅获得了身体上的自由, 而且实现了精神上的解放。鲁迅给予了嫦娥一个充满幻想的未来, 那“月亮”里也许并不是冷清和孤单, 还可能是实现理想的场所。虽然鲁迅在《奔月》中体现了现实琐碎的苦难, 但他的着眼点并不是苦难本身, 而是苦难中的或妥协, 或抗争继续大胆追求的勇气, 这是鲁迅对于五四时代的人设想的两种面对苦难的出路, 很显然, 他是支持嫦娥的这种选择的。

《后羿》出版于2007年, 中国已经具有了消费社会的某些特征。文学艺术也会以自己独特的感悟来表达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景观。鲍德里亚的仿真理论是理解当代消费社会审美特质最有效地学说。他认为消费社会的现实是超现实的, 是可以将最平淡的现实变成高于现实的东西, 但只是在某些特殊时刻才能如此, 他仍然只能来艺术和想象。在我看来, 《后羿》就是那特殊时刻, 它以中国传统神话为大背景, 后羿射日嫦娥飞天, 这显然就把现实的不可能变成了文本中的可能。还有很多超现实的, 想象的成分, 如后羿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周游列国看到女人国, 如同《西游记》里的女儿国“那里的女人从来就不会生男孩, 同样是十月怀胎, 可是生下的孩子是清一色的女婴”;小人国里是“是清一色的侏儒”;大人国“确实要比常人高出一二尺来, 可是并不是实际的高度, 而是因为他们脚下都有一团云托着”有腾云驾雾的能力。

《后羿》中的嫦娥, 改变了传统神话中的自私、胆怯等性格, 是爱和善的化身, 但她也并非是传统中的良家妇女形象。她与造父、布的权色交易;利用吴能、吴用两兄弟……这也不是一个贤妻良母式的表现。这些都渗透了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 一切都成为了商品, 都是可以买卖的。在小说《后羿》的封底上写着“阴谋与爱情, 奉献与贪婪, 忠诚与背叛, 欲望与尊严在小说中轮番上演”。基于当代消费社会的环境, 叶兆言以丰富的想象, 创建了一个神话的乌托邦世界, 但这个乌托邦世界并非现实的, 是作者努力对于现实的想象与建构。

总而言之, 《奔月》和《后羿》是重述“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神话的作品。这两部作品都不约而同的写到了苦难。但又有不同之处, 鲁迅思考的是知识分子现实的清苦, 心里的苦闷, 以及勇于冲破, 敢于创新的精神。叶兆言是站在消费社会中, 奉献、尊严的人类美好品德缩减的状况下来重构他的神话乌托邦世界

摘要:鲁迅的《奔月》和叶兆言的《后羿》是对我国的古老神话“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重新演义。两部作品对书写了苦难, 但对于苦难表述的立足点不同, 但作者的目的却是一致的, 即要在现实社会中建立神话乌托邦的愿望。

关键词:《奔月》,《后羿》,苦难

参考文献

[1]《表意的焦虑———历史袪魅与当代文学变革》陈晓明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403页411页。

神话故事之嫦娥奔月 篇8

关键词:嫦娥奔月 原型批评理论 女弃男 女子反抗

一、概述嫦娥奔月故事的流传及故事模式 嫦娥奔月神话最早出现在《文选·月赋》中,有“昔嫦娥以不死之药奔月”的叙述。汉初《淮南子·览冥训》中则有了较为完整的故事,“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曰:“嫦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嫦娥窃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张衡在《灵宪》中也有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相较于其他版本,张衡对嫦娥奔月的叙述最为详尽。对这一神话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两种故事模式:一是女弃男模式,女子主动离开男子寻求另一种依托,最终以悲剧结局;另一种是女子反抗模式,女子为追求个人幸福,以各种形式反抗压迫者。第二种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的延伸,女弃男也是女子反抗的一种形式,因此第二种的范围更为广泛。

二、女弃男原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延续 弗莱曾提到:“神话是主要的激励力量,它赋予仪式以原型意义,又赋予神谕以叙事的原型。因而神话就是原型,不过为方便起见,当涉及叙事时我们叫它神话,而在谈及含义时便改称为原型。”可见,神话便是原型,其他文学类型都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嫦娥奔月这一原型也在之后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延续和演变。

嫦娥奔月最直接体现为女弃男的故事模式,具体体现为:嫦娥偷取仙药主动离开丈夫,希望成仙,获得更美好的生活,最后却只能以蟾蜍这种丑陋形象生活在冰冷的“月”中。将其抽象概括,可以表述为:女子主动离开男子,寻找另一种依托希望从此获得幸福,但其追求幸福的方式大多不为世人所接受,因此其结局也是悲惨的。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这类故事。《汉书·朱买臣传》中朱买臣的妻子嫌贫爱富,弃夫而去。《水浒传》中的潘金莲生性风流,在王婆的撮合下,与西门庆勾搭成奸,背弃了丈夫武大郎。得知此事的武大郎也因此遭到毒手,在潘金莲与西门庆的合谋下葬送了性命。《金瓶梅》中的李瓶儿因其夫蒋竹山“中看不中用”将其抛弃,转而投身于西门庆。《喻世明言》中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则是王三巧儿抛弃在外做生意的蒋兴哥而将蒋家祖传的珍珠衫送给了陈大郎。

上述文学作品都与嫦娥奔月的故事情节有共通之处,结局也与嫦娥同样悲惨。《汉书·朱买臣传》中妻子遭到后来身居高官的丈夫的羞辱,懊悔不已;《水浒传》中的潘金莲遭到武松的报复,成为武大郎的陪葬者;《金瓶梅》中的李瓶儿郁郁而终;“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王三巧儿阴差阳错成了蒋兴哥的偏房。她们同嫦娥一样迫不及待地寻求一个可以依附之人,但是“奔月”之后,她们并未获得幸福,反而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从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上看,这些作品都是对女弃男这一原型的不断重复。

三、女子反抗原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延续 从嫦娥自身的角度理解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故事,可从中体会到嫦娥追求自由、渴望摆脱束缚的精神,也就与一些中国古代描写女性大胆反抗的文学作品主题相契合。弗莱认为,要在现实主义中加入神话结构,就必然运用一些技巧与手法,而他将其称之为“置换变形”。许多作品中反复提到的女子反抗行为,可以说是对嫦娥奔月这一神话原型的置换变形。

女子反抗原型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上述女弃男中也能体现出女子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并且是一种主动性的行为。然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大多数女子的反抗是在生命受到威胁、婚姻遭到破坏等不得已的情况下出现的。

这种类型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所体现。如《召南·行露》中体现的是一个女子遭到男子的诉讼,高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在男子面前展现出了不畏强权的“贞女”形象;《邶风·柏舟》中的女子与男子相爱,却遭到兄弟、群小的阻挠,因而喊出“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的宣言;《氓》中遭到丈夫抛弃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明与过去决绝的态度。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遭到婆婆的“遣去慎莫留”,以“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来表明自己的忠贞,归家之后屡屡拒婚。然而兄弟的嘲讽与现实的无奈让她最终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只能用死来反抗这个不得自由的社会。《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一心以为要开始新生活时发现李甲欺骗了她,愤怒之下将珍宝投入江中,“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以死来表明她反抗恶势力的决心。《窦娥冤》中的窦娥含冤被判处死刑,死前立誓血溅素练,三伏天气瑞雪纷飞,楚地干旱三年。虽誓言得以实现,案件也得以昭雪,但是窦娥却不会复生。

这些文学作品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具有相似的内涵结构,都是在嫦娥形象的基础上的变形与改写,既是对女子反抗原型的延续,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悲剧命运。

四、嫦娥奔月原型的形成原因

(一)女子反抗原型的形成原因 女弃男或女子反抗这一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下面将从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结合我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分析其中的原因。

原型批评理论在文化上以弗雷泽的文化人类学为基础,在心理上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及“原型”理论为基石,其核心则是弗莱的“文学原型”理论。首先,荣格在弗洛伊德个人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一文中提出把个人无意识“更深的一层定名为‘集体无意识,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在荣格看来,集体无意识是心理结构中最深层、最隐秘的部分,凝聚着有史以来人类几乎所有的经验和情感能量。

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这一角度看,原型的出现不是巧合,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原型是“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普遍意象”,是众多类似经验在心理上留下的印记。具体到嫦娥奔月这一神话,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古人对充满神秘色彩的月亮一直存在着种种想象,嫦娥奔月只是其中之一;其次,从人类自身角度来看,嫦娥偷取丹药以求长生,这恰恰反映的是古人一直以来所追求的长生梦。神话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也是文学的源头,反映着古人在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对自然、对自我的认知。抽象到作品中的女子反抗原型,一方面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另一方面是反抗压迫、憧憬自由,这与嫦娥奔月所反映的意识是相同的,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才会反复出现。

其次,弗莱的原型理论在荣格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将原型的定义从心理学的范畴移到了文学领域。弗莱认为神话是最基本的模式,后来所有的模式则是“一系列情节套式相继向与神话相对立的一级即真实转移,一直变为当代反讽样式,然后再开始往神话回流”。从弗莱的角度看,神话是“一个总体隐喻的世界”,是所有模式的原型,而文学便是“移位的神话”。上述作品基本是在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故事的基础上,根据其基本的情节与任务范式进行移位和变形,从而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二)悲剧结局的形成原因 弗莱认为,神话“是一个完全隐喻的世界,每一件事物都意指其他的事物”“神话是一种不明显的隐喻的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大多数女子反抗的故事最后都是以悲剧结尾,即女主人公以死亡的方式来表示对男性或社会的反抗,结合中国古代的社会现实便可了解其原因。

一方面,女弃男的题材中女子抛弃男子的方式大都是不符合社会礼法、不为世人接受的方式。而这种题材的故事大多为悲剧,或许与当时社会宣扬女子“三从四德”、遵守礼法的目的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生活在封建社会中,女子自身也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选择以死亡的方式来反抗既是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也是在纲常伦理的逼迫下做出的无奈之举。

原型批评理论以西方的神话为立足点,而这种批评模式对中国的文学作品同样适用。本文在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一方面得出嫦娥奔月这一原型之所以得以不断演变与其内涵的丰富性有关;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嫦娥奔月的原型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许多作品进行系统化、系列化。

参考文献:

[1] 闻一多.神话与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大学出版社,1987.

[3] 李静.论嫦娥奔月神话在古代的变形[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4).

[4] 尹泓.嫦娥奔月神话原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5] 王世芸.关于神话原型批评[J]文艺理论研究,1995(1).

作 者:陈丽君,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神话故事之嫦娥奔月 篇9

有关嫦娥的神话传说,自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后羿的妻子姮娥,演变为传说中的嫦娥(一作常娥)。

史上共有两位后羿,一位生于尧帝(伊放勋)时代。一位生于夏朝时代,属有穷部落。神话传说中的后裔是在尧帝时代。

被逼无奈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王母给他一颗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嫦娥和玉兔的故事 篇10

蟾宫玉兔蟾宫玉兔

月亮里有桂树,有宫殿,有一个寂寞而美丽的仙子——嫦娥,整日以玉免为伴。桂树下,有一个叫吴刚的,在砍着永远向上生长的桂树……

天神对玉兔有好感。于是,在排十二生肖座次时将其排在第八位,即牛之后蛇之前。并对卯年生的玉兔人进行了人生描绘,说他们性格温和而事业有妖娇,好静不好动,敏感,记忆力强,有慈悲心,守秩序,也坚实、谦让、沉静。寓言兔人逢鼠年其年喜气满门;逢牛年诸事不吉;逢虎年病星上照;逢兔年必高迁。逢龙年太阴星高照; 逢蛇年事业波折四看书;逢马年代喜星将至;逢羊年有造就之机;逢猴年困病重重;逢鸡年必有一难非财即身;逢狗年紫徽星商照;逢猪年白虎临门,天灾地福,小人作梗,若向东方求缘,可转悲为喜,化祸为福,成大事也。

岷江太史公对玉兔子非常敬佩。说这玉兔很诚实,一点也不奸猾,并有献身精神。当自己献食束手无策时,宁可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奉献。岷江太史公认为,人世间你争我夺,弱肉强食,这不好,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宁,应当象玉兔一样有奉献精神,大家才会和睦相处。于是下决心要在石上雕刻下这只玉兔像,留给人间。

岷江太只公在画这只玉兔草图时,每当月圆时候,都要岷江岸边最高处看月宫中的玉兔样。还真诚请吴刚拿出桂花酒邀请嫦娥一边饮酒一边看草图争求修改意见,使对这只玉兔的雕刻生动准确。玉兔像雕刻好后,他又诚邀岷江诸神共赏,最后修改。

神话故事之嫦娥奔月 篇11

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的嫦娥二号新开辟地月之间的“直航航线”,也就是说直接发射至地月转嫦娥二号卫星移轨道,这已经使嫦娥二号的地月飞行时间缩短到了不足5天。我国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嫦娥一号卫星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曾经在《航天器工程》期刊上发表文章,透露说嫦娥二号做了八大技术改进。

“承前启后,持续发展”,这是欧阳院士对嫦娥二号承载使命的概述。他表示说,嫦娥二号作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在工程上的主要任务是要试验验证与月面软着陆相关的关键技术和新设备,要试验新的奔月轨道,降低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风险;嫦娥二号在科学上的首要任务是要对月面着陆区进行详查,精细地测绘着陆区的地形地貌。总体上来说,嫦娥二号执行的任务是对月球“精细探测”,为今后嫦娥三号能够安全地在月球表面软着陆打下基础,嫦娥二号的表现将为探月二期的实施成功奠定科学和技术基础。

2012年的8月31日,中国的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主讲上海市公务员的科学讲座。他透露说,嫦娥三号卫星有望明年落月,而且计划要在月球上架设起一台天文望远镜,用以自动进行天文观测活动,这在国际超级科技强国中尚属首次。当前,嫦娥二号仍然在继续飞往1000万公里之外,要首次探测一颗可能对地球造成威胁的小行星。由此可见,中国正在努力向着超级科技强国的方向前进着,在今天中国军事力量不断强大的环境下,军事类的小说同样给力,青帝超级科技强国http://,起点《不灭帝国》http://,3G书城《我是特种兵前传》http://ww.3gsc.com./book/229591,这些小说都备受读者欢迎。

此外根据我国的嫦娥工程计划,“嫦娥”们现在正在实施“绕、落、回”三步走的战略。嫦娥三号明年发射,着陆器在月球表面落脚,并且还要释放一台月球车,用来开展月面巡视。这与正在火星上的美国“好奇号”火星车相比较而言,嫦娥三号月球车并不是以探测月球生命信息作为任务,而是主要探测“天文地理”,并且拥有“独门绝技”。欧阳自远还透露说,如果月球车底部装有雷达,就可以一边走一边“透视”月球内部的地质结构,探测深度可达月表百米以下。于此同时,着陆器所携的天文望远镜还能“夜观天象”。由于月球是真空环境,望远镜不会受到大气的干扰,观测效果要地球强很多。

嫦娥二号,在成功完成绕月探测任务以后,去年已经飞向了150万公里之外的“拉格朗日”L2点,观测和记录太阳风暴等活动,总共持续工作了235天。欧阳自远还透露,嫦娥二号现在已经飞向了更遥远的太阳系深处,仍在继续创造我国航天器飞行的最远纪录。此外据介绍,在明年的3月份左右,嫦娥二号将会接近一颗小行星“4179号”,并且进行跟踪拍摄,获取这类存在撞击可能性天体的基础数据,并且要发回地球。“只要条件允许,嫦娥二号将会可能继续远飞,任务待定。”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工程设计实习报告格式_实习报告格式下一篇:高三上学期历史教学总结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