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长先进事迹材料:以人为本育桃李以德育人馨满园

2024-10-24

初中校长先进事迹材料:以人为本育桃李以德育人馨满园(精选5篇)

初中校长先进事迹材料:以人为本育桃李以德育人馨满园 篇1

杜作虎,男,汉族,出生于1975年10月25日,大专文化程度,1996年9月参加工作,现为中教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先后在五蛟初中、华池职专任教,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在山庄初中任教务主任。2006年7月至今在山庄初中任校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时,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心系教育事业,安教、乐教、善教。在教学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他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育导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才,引领着一批又一批的教师成长。他走过的是一条执著追求、辛勤耕耘之路。他多次被评为县、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

一、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爱”是从教者的永恒主题,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这种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工作中,尽自己的所能去关心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并做到对学生爱而不溺,严而有格,一视同仁。课余,他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特别是对“双差生”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寻找他们身上蕴藏的闪光点,以找到教育的着力点。同时,我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价值,正确地认识自我,并体会到老师的关心与期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迎头赶上前进的步伐。我所带的班级有良好的班风,多次被评为文明班级,受到家长、同事的一致认可。

二、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教学是一项充满创造性、挑战性和艺术性的工作,仅有知识还不够,还要懂得怎么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身为人民教师,我努力做到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原则,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坚持做到每上一节课,都要吃透教材,研究教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求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我的努力下,学生对学习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我执教的这个班,成绩一直是全级四个班中最好的,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也获得了省、市、县等奖励。

三、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教学中,他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没有丰富的知识是不行的。“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因此,他总是虚心求教,潜心钻研,自觉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知识水平。经常承担学校的公开课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并根据自己的实践,及时总结,所撰写的论文在各类评比中多次获奖。担任校长以来,要求老师做到的他首先做到,要求老师不做的他从来不做。他坚持每周星期日下午到校,星期五下午放学离校。节假日,他更是牵挂着学校的平安,一心扑在学校的工作上,用心血和汗水抒写着自己的工作业绩。他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为人师表、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品质让他在校领导班子中产生出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廉政方面他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或家人谋私利。在公务活动中,做到合理开支,手续清楚。在学校管理上,他对领导班子的管理模式是“统一步调,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他还拟订了一系列的管理度;在教学管理上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德育工作管理上他能够处于高屋建瓴的势态,强调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实效性。在学校管理上,杜校长能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有一次,由于家事而上班迟到了,学校教师都不以为然,可他却在考勤本上登记,并在教师例会上公开道歉。学期结束时,按制度扣了自己的钱。正是杜校长这种严于律自的做法,感召着学校的全体师生。

以人为本育桃李以德育人馨满园 篇2

提起文山财校这几年的发展变化,学校的教职员工无不翘首称赞校长邓文云。是他,提出了“一二三四”的办学新思路,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员工紧紧围绕“创名校,树名师,育英才”、“质量兴校,科研强校,管理立校”的办学理念,锐意改革,开拓奋进,才迎来了文山财校迅速发展的今天。

一、政治思想坚定,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邓文云1983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2001年11月从文山州委党校调任文山财校校长兼党委书记。他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一边熟悉学校,了解情况,尽快进入角色,一边思考着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他清楚地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做好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领导班子的团结,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和决策能力。他十分重视党政领导班子及自身的思想建设,并在理论学习中起好表率作用。在“团结干事”、“三为”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中,他认真学习中央、省、州规定的必读篇目,并自觉地用这些理论指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还结合实际撰写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浅论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10余篇论文刊发于报刊上。

二、加强学习、倾心科研,提高自身素质

邓文云始终坚持将本职工作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把学习化为自觉行动。为了做好管理工作,他参加了省委党校中青班的培训;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面向时代的应变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发展能力,他考入中央党校研究生班学习深造。他多次前往北京、深圳、珠海、呼和浩特、昆明、西安等地学习考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同时阅读了大量书籍,广泛涉猎前沿学科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素养。在常规教学工作之余,邓文云还倾心于教研、科研,担任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党建研究会理事、云南省科社学会理事、云南省瑶族研究会理事、文山州瑶族研究会副会长等职。邓文云认为:没有教研、科研的教学不会是高水平的教学。他身体力行,经常抽出时间到各地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并且努力向省里争取科研课题。经他牵线在文山州成立了“文山三七产业课题组”(为省级重点课题)和“云南省跨境民族研究组文山分组”,并争取到“全国跨境民族研讨会”在文山州召开。2003年,他牵头的“文山州人口与健康课题”受到州政府的表彰。与此同时,邓文云还在国家、省、州级报刊发表文章40余篇。由于具有主动学习和开展教研、科研的意识,邓文云在日常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以及学校行政管理等工作中,凭借自身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的工作能力、较全面的综合素质以及驾驭全局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使学校的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2002年,邓文云获得了“文山州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

三、落实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完善科学、民主管理机制

作为管理者,邓文云深谙校长的职责就是服务教师。通过服务教师赢得教师的心,通过教师服务学生赢得学生的心。为服务教师,邓校长给教师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定期召开教代会,认真听取代表的意见或建议,在全校一盘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邓校长信任教师,放权给教师,大胆使用教师。对学校实施层级管理:校长对分管副书记、副校长负责,分管领导对各分管科室负责,科室领导对科室人员负责,教师、班主任对学生负责。邓校长给分管领导相应职权,明确提出:分管领导是代表学校的。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对自己所分管的工作可大胆处理。他“多问效果,少问过程”,“大事清醒,小事糊涂”。教师们感叹:在财校,你有多大的能力,邓校长就给你多大的施展舞台。他心怀每一位师生,对下属的思想、工作、家庭问题,他都一一记挂在心,经常与教师交流沟通。领导与教师的心相通,无隔阂。对青年教师,他主张多鼓励,少批评,多帮助,少指责,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邓校长还经常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倾听教师的意见或建议,然后给予鼓励、帮助、安慰,并提出殷切的希望。

四、科学管理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从州委党校到州财校,邓文云在教育战线工作已有20多个年头。邓校长提出:学校的一切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此,他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他具有现代化办学思想,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到兄弟学校听课学习,拓宽教师的视野。他熟悉各门学科的教学,他除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外,还承担了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了上好每一堂课,他总是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查阅教学资料,虚心向同行学习,写出详细的讲稿,推敲各个教学环节。在课堂讲授中,他始终注重教学方法,特别注意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他还时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时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让教师受益匪浅。他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在教学上,邓校长提倡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让他们学得进去,学得愉快。衡量学生的成绩,也采用分层次、定目标的评定方法:科任教师分阶段给学生定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起点低的学生,允许他们的目标低一点,只要达标,就是“合格”,就得到赞扬,使学生有了实现目标的原动力,有了学习的成功感,有了实现目标的信心。邓校长的科学管理,使文山财校各项工作实现了良性循环,教师安教、乐教、善教,学生好学、乐学、会学,尊师守纪,讲文明讲礼貌。

五、抓住时机,拓展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尤其是招生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各中等职业学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邓文云带领全校教职员工狠抓招生、毕业生就业、教学质量、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通过努力,在校生规模,由之前的1 500人发展到现在的3 600人(全日制生由原来的900人发展到现在的1 600人;成人函授生由原来的1 000人发展到现在的2 000人),短期培训各类人员5 000余人。

自1995年以来,文山财校先后同云南财经大学、西南林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黑龙江师大、陕西师大、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等开展联合办学。邓文云通过总结联合办学的经验,清楚地意识到,在联合办学的规模、渠道等方面虽然取得了成效,但是办学层次并未得到拓展和提升。于是,2008年初,他又提出要努力实现学校在办学层次上的拓展和提升。他多次到昆明主动同云南财经大学领导商谈拓展和提升联合办学层次的问题,同时,积极向文山州委、州政府汇报,争取支持。经过邓文云的努力,最终促成州人民政府与云南财经大学于2008年底签订了州校联合办学意向书,2009年8月17日,文山州财贸学校、云南财经大学、文山学院三方又在文山签订了2009年联合开办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班的协议,使文山州财贸学校在联合办学层次上得到拓展和提升。

邓文云常说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不值得张扬。然而就是在这普通中蕴涵着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瑶族领导干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著。

(文山州财贸学校供稿)

临危受命不畏难 管理育人馨满园 篇3

——红安二中校长刘泽民同志事迹回眸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位人民满意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能力,还要有高尚的师德。”

——刘泽民

刘泽民同志,1961年生,1981年参加工作,1986年入党,中学高级教师,省级文明单位、市级示范完全中学——红安二中校长。三十年的工作历程,突出地表现了他争先创优的精神、开拓创新的锐气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在中学数学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等领域硕果累累,多次获得省、市、县的表彰,先后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湖北教育法制学会副理事长”、“湖北教育理事会理事”、“湖北省骨干教师”、“湖北省百名中学骨干校长”、“湖北省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黄冈市基础教育先进工作者”、“红安县优秀共产党员”、“红安县十佳校长”。

回眸三十年的教育生涯,金灿灿的奖牌、满园的桃李、勃勃生机的校园折射出刘泽民同志从一名普通的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校长的光辉历程:

1981年,二十岁的刘泽民带着对教育事业的铁胆忠心,怀

揣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生信念来到了城关镇中学。初执教鞭,高雅坦荡的刘泽民就显示出为人师表的秉性与聪颖,摸索到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即勤于一个“心”字,用足一个“活”字,落实一个“实”字,唱足唱活自己的教学曲。冬去秋来,历经八载的磨砺,刘泽民从教学一线走到了教学管理的岗位上,先后担任学校的教导主任、副校长,城关镇教育组教研员......天地越来越广阔,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大,然而探索者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一路栉风沐雨,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默默耕耘……

临危受命,开启新篇章

1996年的金秋时节,城关镇中学伴随十三个春秋走到了发展道路中的最低谷——中考无一人考上重点中学。在一片责难声中,由十三位村支书联名强烈要求上级领导改组镇中领导班子。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刘泽民被紧急任命为镇中的校长。镇中对于他来说是熟悉的,但对于校长来说是陌生的。他带着领导的重托,怀拽着城关人民的期望,凭着一个人民教师的强烈的责任感,走马上任了。

第二次到镇中干革命,刘泽民却没有一点激动和兴奋,他只有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压力。经过短暂的心理调适和深思熟虑后,他开始全身心地进入校长的新角色。如何一洗学校在历经坎坷的发展中积留的沉沉暮气?如何让它脱胎换骨,重塑新的

辉煌?摆在刘泽民面前的是严峻的现实和残酷的挑战,他和新的领导班子清晰的意识到:守成等于停滞,畏惧等于倒退。出路到底在哪里?刘泽民和镇中人深深的思索着……

在深入调研和理性思索后,他凭借多年的教育感悟,结合镇中实际,提出了“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确立了“学校和谐发展,学生全面发展,打造红安名校”的总体目标。以此为指导,构建完善的、令人信服的管理体系,先后制定了《学校常规教学管理制度》、《中考奖励办法》、《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财务管理制度》、《师德师风考核方案》、《城关镇中学教职工“五禁止”、“八不准”》等制度,逐步推动,以制度管人管事,充分体现教育公平的思想,形成了学风浓、教风正的良好校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崭新的管理育人理念,如雨后的清风,吹开了镇中师生的心扉,在阳光雨露中,共同撰写了镇中的新华章。经过几年的努力,城关镇中学从低谷中昂首走了出来,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从校园面貌到教学质量,从老师精神面貌到学生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举摆脱了学校落后面貌,学校面貌彻底改观,建成了一年四季花儿开放,八月桂花香满天的花园式学校。校容校貌的大改观带来了教学质量的大跨越。自1998年中考以来,一年一个新台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跻身于全县先进行列。

2001年学校被湖北省综合治理办公室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2005年学校被评为黄冈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

1998年至2005年连续七年被教育局评为教学质量先进单位 县政协副主席郑泽武同志(原城关镇镇长)在全镇干部会上说:“人还是昨天的人,枪还是昨天的枪;为什么昨天打败仗,今天能打胜仗?看来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他个人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2001年被评为黄冈市基础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工作者,2000、2001年连续两次被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和温馨人性的生活环境是天然的感情增稠剂,城关镇中学教师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强。

核心管理,以人为本

2006年,受教育局的委派,刘泽民同志调任实验中学任校长。实验中学是从红安一中拆分出来的一所初中,建校只有几年,部分教师还带有怨气。面对这样的情景,刘泽民在班子会上强调:“实验中学是一所县直中学,我们要以制度勉励人,情感鼓舞人,事业激励人。树正气,压邪气,树典型,学榜样。使教师干有奔头、干有目标、干有动力,努力将实验中学打造成鄂东名校。”他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钟爱事业,廉政勤政,和学生一起上早晚自习,工作到

了痴狂的程度;全力培育学校主流价值观,形成了团结爱校、奉献实干的红安县实中精神。

他崇尚三分管理七分情,人性管理重心通的管理理念。他善于民主管理,实行分权制、班子会和教代会决策制、校务公开制,有效调动了集体智慧和力量;他关心师生身心健康,学校成了师生的精神家园;他重视教师职业幸福和专业成长,实施了五心(爱心、信心、耐心、匠心、细心)师德工程和提高业务素质的青蓝工程,采取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等方式提升教师品味,开展创建书香校园等活动夯实学校文化底蕴,满足教师物质、精神和专业需要,实施考核、奖励、聘任一体化科学管理,建设了一支师德高、技能强、善反思、有激情的教师队伍。

“天道酬勤”,付出就有回报。近三年来,红安实验中学在刘泽民同志的领导下,教育管理更加规范,学校布局更加合理,教育教学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验中学教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在市级教学业务竞赛中60多人次获奖;学生在全国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学科竞赛中150多人次获国家奖。一批教育专家型教师正在茁壮成长,耿玉清、肖开武、汪秋玉等先后被评为红安名师、骨干教师。刘泽民同志本人也先后在《湖北教育》、《创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发表论文多篇,还被评为红安十佳校长。

管理谋发展 和谐写新篇

梅花香自苦寒来,一花引来百花开。回首往事,机遇给他带来了诸多光环,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责任,带来一连串的忙碌与疲惫,然而,面对成长起来的那一支支队伍、一所所充满活力的学校,他充满着幸福感,一切疲惫与困难便烟消云散。2010年,年近知天命的他又被教育局调到二中任校长,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大了。

红安二中创建于1980年,占地近一百亩,校舍面积四万六千平方米。现有教学班74个,教职工500多名,是红安唯一一所市级示范完全中学,也是湖北省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完全中学。随着义务教育绩效工资的兑现,高中教师的待遇出现了下滑,高中部教师意见很大,先后有60多名高中教师到教育局上访,强烈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限制二中领导乱建、乱花等行为,开源节流提高高中教师待遇。

初中校长先进事迹材料:以人为本育桃李以德育人馨满园 篇4

九月十日早晨,为了表达对老师们的节日祝福,同学中的代表们早早地来到校门口,迎接每一位辛勤的园丁。同学们向老师们问好,并送上教师节的真挚祝福。同学们献一束鲜花,敬一个队礼,老师们则报以一个个亲切而温暖的微笑。看到可爱的孩子们送来的真挚祝福,老师们都倍感欣慰!同学们的致敬和祝福,老师们的点头和微笑,让校园充满了和谐、温馨的氛围!老师们用爱心唤醒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灵魂,用真心感动一颗颗细腻敏感的心灵,只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

九月十日下午,我校的教师庆祝大会拉开了帷幕。演出开始前,校长对太航学校全体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开场的节目是由六位老师来自五六年级的五位同学表演的舞台短剧——《爱的奇迹》。

之后由各年级组和校办公室的老师们带来了是精彩的朗诵:老师们激情洋溢的演讲,饱含深情的话语,生动感人的事例,反映的是太航学校老师的平凡,折射出的是他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默默奉献的不平凡。

同时,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经验丰富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从“德、才、教、研”四方面进行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更快成长,实现教学相长的发展目标,我校开展了新学期的师徒结对活动。

初中校长先进事迹材料:以人为本育桃李以德育人馨满园 篇5

淠源桃李竞芬芳

——记单龙寺初中校长朱明义

朱明义,男,汉族,1968年出生,安徽省霍山县单龙寺初中校长。单龙寺初中是大别山深处的一所普通初中,而朱明义校长除了一米九的魁梧身材在人群中显得高大突出外,其他方面似乎也很普通。可就是这样一位山区初中校长,就是这样一位普通一线教师,却在大别山这片老区的红色沃土上,在淠源河畔的单龙寺乡基础教育的崎岖山路上,洒下了他一滴滴辛勤耕耘的汗水,留下了他一个个坚实有力的脚印。

以身许教!

扎根山区心无悔

16岁考入师范学校的朱明义,开学第一天,聆听了一位从教多年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后,心中便种下了扎根山区教育事业的梦想。1987年7月,19岁的他胸怀这份梦想,踏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单龙寺乡双龙小学。那是一所交通不便、地处偏僻、条件艰苦、离家较远的山区小学。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在那简陋的教室外,他曾经彷徨和苦闷过。但是当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看到孩子们举起的小手连成了一片美丽的小树林、看到孩子们大大睁着的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时,一种不可言状的神圣感和责任感在心头涌起,满腔的热忱和激动在全身流淌,此时的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要用我的知识和智慧,用我的青春和热血去点燃孩子的求知欲,放飞孩子们的梦想。

从那以后的日子里,他与孩子交流心灵,向名家学习教学艺术,不断汲取现代教育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力争做一名出色的青年教师。当别人在打牌、钓鱼时,他埋头读书;当别人聊天逛街时,他伏案写文章。有一次,乡教办室搞活动,一位老师邀他打扑克,他说“不会”!那老师竟用“怪异”的眼光盯着他说:“小朱啊,你的前途堪忧„„”当时的朱明义,没有去计较和争辩,他告诫自己:“扑克铺不出成功路!”

付出与回报牵手,他的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和真诚努力,赢得了当地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工作两年后,他就被任命为该小学的校长。1992年实施撤区并乡,他又因为教学能力突出被调入初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进入初中后,他更是争分夺秒地埋头学习,并凭着先进的理念和过人胆识,率先在教学中展开“乐教、乐学、乐考”的教改尝试,摸索出了“自读查阅——质疑思考——小组协作——点拨释疑——师生交流——拓展延伸”的教学流程,为学生创设了自主、灵动、和谐的“语文课堂生态”。

月,他参加霍山县中学语文教师赛课获一等奖。

月,代表霍山县参加六安市中学语文教学大赛获一等奖,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教坛新星”。此后,朱明义被确定为县级学科带头人,经常受邀赴其他学校上观摩课、示范课。一次在一个城区学校参加活动后,校长盛情邀请他留下来和他共事。面对这个令很多人梦寐以求,飞出山窝窝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家人和朋友都极力支持朱明义要抓住。经过痛苦的内心挣扎,他最终婉言谢绝了对方的盛情相邀,毅然决定留在他难以割舍的家乡。事后,有人说朱明义太恋旧了,有人说他没有闯劲,有人说他不善于抓住机会。但他却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是大山坚实的怀抱,是这里的领导和同行给了我温暖,给了我方向,才有我的今天,我要感谢这片土地,我要将这份感激和感动回报给我的家乡,我的学校,我的课堂!”

担任校长工作以后,虽然事务繁杂,需要他谋划操心的事应接不暇,可他依然舍不得心爱的课堂,一直坚守在语文教学的岗位上。他说:“作为校长,我首先是一名教师。”他多年来始终坚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时时处处给师生作表率,从小事做起,凡是要求师生做到的,自己都首先做到。在抓好学校全面工作的同时,他一直担任着毕业班的语文科教学。为了搞好教学,他坚持勤、严、细、实的要求。为了学生的成长,他牺牲了许多节假日休息时间。每当别人在睡午觉时,他早已悄悄进入课室做好下午的课前准备;每当华灯初上,人们在欣赏电视节目时,他则还坐在办公桌前认真批改学生作业,精心设计明天的数学。累了,弯弯懒腰;困了,用冷水冲洗,刺激一下,又继续工作„„为了让后进生赶上来,他还时时为他们开小灶,问题不解决不放手。为此常常错过吃饭时间,当学生学会了、笑了,他的菜饭却凉了冷了„„

春风化雨,爱润幼苗

以爱为先,教书育人堪楷模

“师德的核心就是爱——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朱明义校长终坚持以爱育人,要求自己做学生的严父慈母,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自己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留守学生,他更加呵护,对他们身上的长处更加珍惜,哪怕是微弱的闪光点,也给予表扬和鼓励,努力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如2012届的何碧云、何彩云是双胞胎姊妹,因父母

,家境十分贫寒,他不但在学习上、思想上热情地帮助学生,关心学生,还时刻把他们的冷暖挂在心上。不论哪个同学生病,他都热情地关心他,把热气腾腾的开水和药片送到他面前或及时送其就医。每当天气突变,骤然下雨,同学们回家没有雨具,他总是想办法替他们解决。每当雨下得大,他便担心同学们过溪有危险,始终不厌其烦的护送学生过溪,看到学生一个个安全回家了,才放心地返回学校。作为山区任教的他,家庭生活也并不宽裕,但无论哪个同学经济有困难而上不了学或缺学习用品或不能参加集体活动,如春游、秋游等,他都不声不响地给他们逐个解决„„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换来了同学们对自己的信任和爱戴,对他们的教育也就得心应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年来,他所在学校学风好、校风正,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留级率、辍学率和违法犯罪均为零,社会形象良好。

1993年冬的一个傍晚,工作劳累了一天的朱明义,辅导完一个因病而落下功课的学生后,天已全黑。在凤凰山泥泞的小路上,他一手牵着来接孩子的老人,一手牵着父母离异的孩子,一步一步摸索前行。“孩子,你一定要记住你的王老师啊!”老人转过头又动情地说:“王老师,你是难得的好老师,咱孩子碰上你,真是好有福气啊!”

作为校长,朱明义很注意细节。他身边常带一个笔记本,随时留心记下校园中耳闻目睹的事情并及时处理。有一次,王校长参加一个班的“我的梦想”的主题班会,有个孩子上台发言:“我的梦想是像张怡宁姐姐那样当一名兵乓球奥运冠军,可是我没有自己的兵乓球拍„„”王校长听后很震动,当他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家境不好,又酷爱打兵乓球,便亲自买了一副“红双喜”球拍送给了这位学生。后来,这个孩子在习作《我心中的灯》中这样写道:“„„那是一双充满智慧和温暖的眼睛。一直以来,王校长对我的鼓励像一盏明灯照耀我不断前进!”

朱明义还十分注重对孩子的个性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学校开设渐近式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受到情感熏陶;适时组织学生开展“文明劝导”、“大手拉小手”、“文明礼让”等活动,使孩子们从小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因势利导开设体育、音乐、美术、科技等兴趣班,进一步张扬孩子的个性,挖掘潜力,展示才艺。近年来,学校学生

潜心钻研,教育科研结硕果

作为一线教师,作为学校领导,朱明义始终认为:“不搞教育科研的教师是没有前途的教师,不重视教育科研的学校,是没有希望的学校!在改革创新的教育大潮中,如果停留在传统的“刀耕火种”上,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学校只能走向平庸!”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学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让教育为孩子一生幸福做准备”是朱明义教学的方向和目标。他大胆向 “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模式挑战,启发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以饱满的热情和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与学生分享学习的快乐。2002年11月,应全国创新教育学会的邀请,他在成都为全国新课程实施阶段经验交流研讨会上示范课,得到了台湾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谈卫那女士的肯定和赞赏。

朱明义潜心语文教学研究,并带领大家在教学改革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2004年,他主研的《信息化教学与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获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二等奖、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主研的《基于学校教学成果推广的策略研究》获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普教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主研的国家级子课题《校园歌曲与素质教育》研究成果获市一等奖;2006年,主研的省级课题《信息技术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获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一等奖;2009年,主研的课题《实施小学生语文寒暑假综合性作业策略研究》获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获省教育厅二等奖。2005年被四川省、达州市教科所聘为省、市级科研课题结题专家鉴定组成员。

在加强教改科研的同时,朱明义还不断总结经验,撰写了不少科研论文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获奖或在较高层次的会议上交流:1999年,撰写的论文《开展助残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发表在省级刊物《学校思想教育文稿》;2001年5月,撰写的思想品德论文《尊重儿童主体

铸造良好品格》获全国一等奖并收入《素质教育在中国》一书中;2003年5月,《利用CAI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一文发表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8月,《用情感浇灌生命课堂》一文在《四川教育》发表。其中《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的策略》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公心至上,均衡教育创佳绩 @@

出生在大巴山深处的朱明义是山区人民的儿子,不敢说有“心怀天下”的抱负,不敢说有“天下为公”的胸襟,但是他有山区人民朴素的情感,他有扎根山区的坚定决心,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真挚情怀,有“心怀学校”“均衡发展”的至上公心,他努力实现心中的梦想:在家乡这块不平凡的土地上,一定要让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参天大树,共同托起山区教育的蔚蓝天空;一定要让一大批基础教育学校共同迈开与时俱进、蓬勃发展的教育步伐。

作为百年巴蜀名校的一小,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班额现象日益突出,如何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了他的“心头病”。为此,他多方努力,终于为学校在西区征得了一块土地,修建一所占地40余亩的新校区,让西区的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与此同时,朱明义非常关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积极搭建片区学校“联动研训”平台。从2008年开展联动研训活动以来,朱明义亲自组织实施联动教学研讨会25批次,吸引了辖区40余所小学校近3000人次教师前来观摩学习,达县、渠县、万源等邻近县市的教师也纷纷前来取经。通过开展帮传带活动,发挥好了点带面、强帮弱的作用,城乡教育均衡统筹发展得到进一步深化。

2008年汶川大地震,汶川的玉龙小学整体搬迁到达州异地复课,朱明义校长第一时间带着骨干教师和给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到玉龙小学,去到孩子们中间,给孩子们上课,安抚孩子们受伤的心灵。玉龙小学二年级的一位同学在上完语文课后兴奋的说:“王老师好亲切哟,王老师准备的图片好漂亮,看着图片,课文的意境一下就出现在眼前,不知不觉我就能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记住了!”

“灾区的孩子不仅需要我们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追求学习上的进步,他们期望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学到更多的知识。今后,我们通过双向互动,全面提高我们两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实现资源共享,让来自灾区的孩子切切实实的感受到我们真诚的爱!”朱明义如是说。

如今,在王校长带动和指导的片区里,已经成长起来和正在成长的优秀教师比比皆是,他们共同撑起了全区教育事业的一片蓝天。近3年来,片区有32名教师分别获省、市表彰,18名教师参加省市学科赛课获一等奖,15名教师科研成果获省、市一、二等奖,50多名教师的70多篇论文获分国家、省级一、二等奖。

朱明义同志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刻苦钻研,在教书育人、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方面都做出了显著成绩,为大巴山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学科教学改革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堪称师德的表率、教书育人的楷模。

上一篇:学年度第二学期学前教研活动总结下一篇:2016超级演说家齐跃演讲稿 如何破解“标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