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的学情分析(共7篇)
四年级语文的学情分析 篇1
总特征:
1.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2.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3.机械记忆占优势,擅长具体形象的记忆。
4.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5.情感易外露,日渐具有社会性。6.意志薄弱,自制力较差。7.自我意识发展较明显。一年级: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第一,有语文学习基础,虽然学习的不多但较为正确,能顺利适应学习;第二,几乎没有学习过语文,基础较弱;第三,有语文学习基础,但之前的学习内容不规范,对初期的语文学习影响较大。第四,能认较简单的汉字,但知识迁移较弱。在词中能够认识汉字,但换成其他词明显较难分辨。
表达方面:1.学生具备了听说的基本能力。2.学生说话无条理,句子不完成。4.部分学生属于“倾诉型”,喜欢表达,也喜欢让别人听他发言,但难于成为“倾听型”表现为课堂不认真听取同学发言,随意打断老师的话,同学发言时注意力不集中,随意说话。
教情分析: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积累习惯、迁移习惯,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书写示范作用,指导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把朗读作为学习课文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朗读的基础上去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心理活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还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多识字,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积累习惯。为了让学生养成一定的积累习惯,我们要求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并利用早读时间互相交流、反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尽力为学生创设交际的情境,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体验,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二年级后,在识字方面突破识记的难关,孩子们记字的速度加快,但由于识字量加大,同音字混淆有时会出现。孩子们主动识字的愿望非常强烈,已基本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孩子们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大部分孩子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语句较连贯。但是也有极少数学困生学习态度差,基础差,需要重点加以训练。
1、识字: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识记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但是,由于识字量的不断增加,音近字、形近字的大量出现,学生经常会出现混淆,识字的准确性不够。
2、阅读:通过阅读,学生们都有了简单的句型概念,认识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知道阅读课文时要做到:注意力集中,边读边想。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在读课文方面,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做到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但是由于一些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加之本身拼读又不熟练,因此朗读时不连贯、读破句,没有自己的感悟等现象也较为严重。
3、写话:多数学生能用上学过的词语写一句话,把图意表达正确。小部分学生能用上一些描述性的语言进行描写,语言丰富、流畅。但是大部分学生的标点使用仅仅停留于句号,一部分学生还不会使用标点,错别字还比较多,个别孩子所写的话存在严重病句或者学过的字写不出的现象。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是依靠直观的、具体的内容。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如词卡、图卡、挂图、幻灯片、课件等等。教学实践证明,越是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也就最明显,记忆的效果也最好。反过来,如果只是简单的、干巴巴地教给他们单词,然后翻译出单词的意思,不但当时他们不爱听,课堂气氛沉闷,而且记忆效果也不好。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的四年级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在心理方面,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小时候看不懂,听不懂的一些知识,现在很快可以搞明白,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的四年级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四年级孩子注意力增强,孩子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交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思维能力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感性学习明显大于理性要求;情感需求胜过严格要求。
五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学习上,他们也具有一些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这就更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循善诱,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中学习,会学习,会生活。学情分析:从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注意力不集中。从学生基础能力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能够阅读基本的文章内容,读懂文章大意。”
六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对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做到较长时间的注意;但注意力仍然容易分散。参加活动的动机还是以直接兴趣为目标,喜欢的活动都愿意参加。特别是集体活动,非常乐于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示自身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手段,满足学生参与活动和学习的需要。
四年级语文的学情分析 篇2
一、“学情”与“学情分析”的概念
学情包括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认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等情况, 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能力特点与差异。近几年来, 在教育模式的转化下, 学情的重要作用也逐渐的凸显出来, 只有根据学生的学情制定科学的教学措施, 才能有效的优化教学效果, 而学情分析便是基于这一基础产生, 关于学情分析的研究有两种称谓, 即“学习者分析”与“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者分析”理论强调, 分析对象应该包括对学习者身心发展特征、起点能力、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几个方面, 包含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和能力, 也包含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教学对象分析”理论认为, 分析对象应该包括学习者特点、学习需要、学习风格、目标技能、学习态度与预备技能几个方面。
这两种观点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后者更加注重学习者起点能力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情分析”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新兴事物, 近年来虽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 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
1. 教师职业素养缺失
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能力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与知识素养几个层面, 其中核心素养便是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 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用饱满的精神来迎接每一天的挑战,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主动的去研究、了解学生,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 我国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职业素养缺失的情况, 一部分教师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 将学生当做一种负担, 导致学情分析仅仅是一纸空文。
2. 教师对学情分析缺乏理性认识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很多教师虽然积极的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学生性格、学习成绩与学习习惯, 但一些教师对于学生却依然从自己内心的固定印象进行分析, 更有甚者, 为学生贴上固定标签, 学情分析并未真正落实到实处。
3. 教师实践探究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要从新手成长为专家级别, 需要经历几年的时间, 小学阶段很多教师的资历较短, 其实践探究能力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 这就导致教师难以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进行学情分析的注意事项
1. 关注学生的预习、作业以及已知能力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要与学生成为朋友, 随时随地进行观察, 掌握有用的学情, 同时根据累积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到, 作业是学生的直接反馈信息, 批改作业不仅能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也能够观察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为此, 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作业, 对作业进行及时、准确批改, 梳理记录, 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此外, 还要重视课堂预习, 把握好学生的基础与需要, 对学生正确引导, 让学生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应用熟练的方法来掌握与学习相关的知识。
2. 解读教材内容, 分析学生的“未知”
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着其不同的特征, 不同学生在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时也会出现不同的需求, 为此, 教师必须要从语文教材的内容为出发点, 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对比学生新旧知识的相关性, 以便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但是, 考虑到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一些不同, 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因此, 在进行学情分析时, 还需要抓住课文的核心价值与典型意义, 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考虑,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 《巩乃斯的马》这一课, 通过草原上暴风雨中马群奔腾的壮观场面的呈现, 体现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的向往与渴求。但是, 小学生的阅历很少, 而这篇文章离小学生的生活较远, 特别是对于居住在西北、城市以及乡村的孩子而言, 以他们的生活阅历, 是很难想象这种场面的。考虑到这一问题, 在上课前, 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来查找资料, 课堂上播放马群奔腾场面的图片、视频, 待学生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 再进行课文学习, 学生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3. 考虑到教材编写者意图, 分析学生的“需知”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均是教材编写者苦心筛选的结果, 每一篇文章都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均起着积极效果。因此, 进行学情分析时, 教师必须要考虑到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 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学情分析。
例如, 《翠鸟》选入教材之中有两个原因, 第一, 培养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第二,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的,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因此, 在对这篇文章进行学情分析时需要考虑学生学过的与动物相关的文章, 看他们有什么样的感受?看学生是否热爱生活?如果学生并不理解热爱生活是什么意思, 那么即使再强调作者如何热爱生活, 学生也是难以理解的。在全面了解到这些信息后,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4. 挖掘学生的需要, 分析学生的“想知”
在进行学情分析时,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遵照课堂教学的起点, 分析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成长。此外, 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沟通, 认真调查学生的学习需要, 调查可以采取书面调查的方式, 也可以使用口头调查形式, 书面调查即为学生发放调查表, 搜集学生的学习困惑及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而口头调查形式就是学生提问, 教师记录, 该种调查方式互动性较强, 可以在课堂中开展。
四、结语
现阶段下“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以人为本”观念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就是学情分析, 截止在目前为止, 学情分析已经引入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 学情分析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进行分析前, 教师必须要了解到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 从学生的“已知”“未知”“需知”“想知”出发点来设计教案, 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当然, 学情分析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相信随着教师在学情分析方面的不断努力, 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摘要:学情分析, 是“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以人为本”观念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截止在目前为止, 学情分析已经引入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学情分析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包括对学习者身心发展特征、起点能力、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分析, 主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学情分析的概念以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参考文献
[1]唐亚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2]安玫.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9) .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篇3
关键词:课前;课中;课后;学情分析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提出“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对学生的了解。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缺少对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的设计,无论如何都是失败的。” 课前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对于散文,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学习文言文和古代文学作品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和“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首先根据“学习需要”来确定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为:
1、掌握1——4段的古汉语知识,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感知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3、掌握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和文章的写作手法。
确定教学内容之后,再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烛之武退秦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高中文言文的内容,在进行《烛之武退秦师》这课教学设计之前,我首先通过相关书籍查找初中文言文学习对学生的要求和高中文言文学习对学生要求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衔接好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过渡阶段。《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和对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不同的,虽然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文言文的基本要求都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但二者的“浅易”程度,实质上是有区别的。教材中的文言文,初中时比较浅易,篇幅比较短小。而高中教材选入的文言文,数量和篇幅都有较大增加。
然后,我又通过查找学生入学时的语文成绩,在班中选了三个代表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前访谈。通过和这三个学生的谈话,可以知道无论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还是学困生,他们都有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来源于考试,有了学习动机,也就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需求,但是通过上述谈话,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然后,笔者制作了课前测试题,通过发放试题,了解学生在预习完本课之后的认知水平,通过批改学生的收集起来的课前测试题,发现以下问题:
1、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学习文言文的好习惯
测试题中的练习有75个学生只做了课下注释里有的重点字词和用原文回答问题的这两个题,只有7个学生在做了这两种类型题的同时,还通过查阅《古代汉语词典》完成了一些其他的重点字词,而剩下的10个学生连课下注释里有的重点字词也没有填写。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过多地依赖听老师讲,没有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2、课前测试题的评价结果证明学生语法知识的空白
学生在测试题上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这两方面的题“零填写”,课前测试题的评价结果和学生访谈结果是一致的。所以,古汉语知识的掌握将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通过对学生起点的认知,我把节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通过串讲、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古汉语中出现的文言常识,归纳并总结他们的判别方法。
课前学情分析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缺少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是无效的,一节高效高质量的课,不是教师讲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
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学情分析是一种动态分析。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状态是一种不稳定因素,因此教师要把原来教学活动前的静态分析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动态信息结合起来,必要时,还得对原来的设计进行调整。
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沿着学生对词类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学习路线,用过程观法去把握学生学习状态的发展过程,整节课观察下来,发现学生对于文中的词类活用已经基本掌握,对判断句、省略句的判别也基本过关,但对介宾结构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的判别还有待提高。
除此之外,还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但是班里边学生在听课时,很少有学生拿笔记下相关知识点,只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没有自己的思维。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促进其提高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如果学生没有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的话,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往往就会打折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又临时加进了行为习惯的教育,告诉学生要学会怎样预习、怎样做笔记,怎样使用工具书等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学情分析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状态来调整整节的教学设计。
课后学情分析主要是分析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师根据学生在前两个阶段对学生的学情的把握,通过给学生布置作业来进行课后学情分析,并将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记载和梳理,来给再次学习相关内容时作出相关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这节课结束后,笔者通过收回学生完成的课前测试题来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学生人数为92人,总共收回学案数为92份,学生完成情况如下:
1、第1题完成情况:完成并且全部正确的有85份,占总人数的92%,比课前学生对于自学导读完成的数量和质量都高很多。
2、剩余5个题的完成情况:多义词和通假字完成情况较好,多义词完成且全部正确的有80份,占总人数的87%,通假字完成且全部正确的有85份,占总人数的92%,而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完成相对较差,词类活用全部完成及正确的人数仅有43人,不足总人数的50%,特殊句式完成情况更差,只有35人,仅占总人数的38%。用原文回答问题的完成人数和正确率是最高的,总共完成及正确的人数是87人,占总人数的95%。
通过课后对学生作业的批改,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学生对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是有收获的,学生对于课文故事情节和文章大意的掌握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对于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掌握效果还是不理想。笔者认真梳理这些“原生态”的第一手资料,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查缺补漏,同时他又为自己在上下节课时提供了一些教学参考。
初中化学教中的学情分析 篇4
我们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他对学习内容的前期了解,要有效备课就一定要了解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才能在教学中采取适用的教学策略。我的学情分析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对班级进行摸底考试,看一看学生对某一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把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分层次,以助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中下生提问并弄清学情。
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整体面貌,学习习惯。上课时 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下一步的学习安排和计划,绝不只管自己讲,不管学生接受,同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习惯和投入的多少。
三、我的学情分析不但是这一课内容的学情分析,还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有关的科学,要学会很好地应用身边的知识为我们的教辅桥搭路。
例如教学《原子的结构》一课。本课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种类发性改变,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这样的知识,并很想知道原子是不是永远不能再分了呢?这样的疑问下来建构的,再上这一课之前,分子与原子区别与联系一定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过关,否则后继的教学会受到严重影响,在物理知识中原子的结构作了简单介绍,只知道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但三者在原子中的关系需要在本课题中完成。特别是三种微粒在原子中的电性和电量关系、质量关系、空间位置和所占据的体积的关系是原子构成的难点。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分散难点,分段进行概念教学的方法。首先让学生通过看模型、看动画的方法找到原子中的两大部分:原子核核外电子,搞清楚它们的空间位置关系,再来分析,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吗?分成质子和中子,能过读表牢记氢原子中无中子。再来构建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的电性关系,一定要着重强调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在此基础上再构建电量关系,通过读表获得在任何一原子中质子的数目与电子的数目是相等的,在此,给学生说清楚质子与质子数目的关系。然后由学生来总结原子带不带电的问题,找到其中的原因,并总结原子不带电的两条必要因素:(1)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2)质子的数目与电子的数目是相等的。原子内各种微粒的质量关系通过读表得出:电子的质量很小,对原子来讲轻若鸿毛,1个质子与1个中子的质量几乎是相等的对原子来讲重若泰山。再此基础上再来描绘原子中原子核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和电子所运动占据的空间的对比关系:一只蚂蚁与体育场的区别。
信息技术课中的学情分析学习心得 篇5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课中的学情分析学习心得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信息技术课中的学情分析学习心得1在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已经十几年了,作为一位和信息技术课程同步成长起来的信息技术教师,我目睹了这十几年来,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发展并逐步走上正轨,心里感到无比的欣喜和自豪。
今天领导安排我坐在这儿做经验介绍,内心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无论理论方面还是实际教学经验,需要我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今天我只是结合十多年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经历,和一些零散的个人看法和心得,来向大家汇报交流,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做人求真的主战场。对于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要好好进行研究,如何减少教师的多余灌输性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合作性学习,完善课堂教学,创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双方平等、积极、探索的互动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在上级教研部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框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映、生成状态等评价的形式有语言表述、文字表达等;评价过程又有过程和终结两种。评价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励评价,而是细心地、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的鼓励学生进步,不断地为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上下功夫。评价要做到:一是评价要适时。有时一句适时的轻声激励,可以帮助学生战胜困难,尝试到胜利的欢乐;二是评价要客观,避免使用言过其实的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和鼓励性;三是不能打压、责备、挖苦、简单行事。
在我们听课时,时常觉得我们的教学正在被一种形式化的东西扭曲着。时不时听到有节奏的“啪、啪、啪”鼓掌声和“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的赞扬声,一节课,往往掌声不断,赞声不绝。刚开始,觉得很新鲜,时间长了,令人生厌。看看学生,被表扬者,无动于衷,有时觉得表扬来得实在太容易,有时感到莫名其妙;赞美的同学有口无心,鼓掌也随心所欲。得到的小奖品不珍惜随处乱扔。这样的奖品太廉价。
不错,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赏识孩子是赏识孩子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和弱点。对学生一味的盲目肯定,不严格要求,姑息迁就,甚至回避缺点,回避问题,使学生形成不恰当的自我评价。造成学生的是非观念模糊。降低和歪曲了事实的标准性,使被评价者获取错误信息,同时也混淆了其他学生的视听。
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适时的评价可以给学生合作学习加温;恰到好处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探究学习走得更远,走向更高。所以,评价到位、适时、恰当,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课上学生各抒己见,加上教师精当的评点,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当地,评,才是认真地,学,的先机。化。在新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一直进行着,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研究,在这方面应该说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成果展示都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和规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上,从学生针对导学案进行提前自学到在课堂上针对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再到针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集体合作探究,直至获得成果进行有序展示,这些都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规范,作为教师,我们在这一环节所要研究的是怎样采取更有效的、更适合的学习方法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学堂,并尽量缩小两极分化,使每个学生都优收获这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重点。
我们南学,洋思,,北学,杜郎口,人们几乎都都谈,讲,色变,教学不能走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由此可见,叶老并不是一概的反对老师讲,相反,倒主张“精要的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讲。新课程需要老师怎样“讲”呢?首先我们要将功夫放在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上,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真正把握“要不要讲”、“讲什么”和“怎么讲”这三个问题。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的精要的“点”,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把课堂讲解变为课堂点拨,是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教师不再独占课堂,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只是对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能力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点。缩短了教师的讲话时间,这便要求教师的,点,要做到,六要,:
①要少
②要精
③要适时
④要到位
⑤要有激励性
⑥要有指导性。
不能当讲的不讲,该挖掘体会的没有挖掘体会,该掌握的没有掌握,这样的教学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缺少课堂教学应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讲,自然是课堂上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的讲解和反馈。这里的讲解应做到,在形式上:
①有始有终
②声盖全堂;
在内容上:
①少讲过程,多讲方法
②少讲这么做,多讲为什么这么做?
③少讲题面,多讲寓意、引深、变式等。
努力提高学生讲的时效性。防止形式主义,浪费时间。
新模式下的教学原则:
1、压缩教师讲课时间、变讲课为点拨的原则。
2、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变听为讲的原则。
3、立即落实、反复落实的原则。
4、科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原则。
5、学习形式科学、多样、有效原则
新模式课堂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预备知识回忆、明确任务等
2、任务引导,自主、合作、展示、点拨等形式学习新知识。
3、练习、学生讲解、教师点拨等形式跟踪落实。
4、巩固检测、师生总结
当然,我校的,以评导学,以点导讲,的课堂教学模式,关键还是在以教师的评价、教师的点拨下的学生充分展示和自主学习。教师这种,导,的作用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中,我们针对每种课型总结提出具体的教学流程:
新授课教学流程:创设情景,明确任务,任务引导,激趣引思,学情反馈,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巩固检测,课堂总结
复习课课堂教学流程:知识梳理,精讲点拨,测评达标,质疑反馈
作品讲评课教学流程:作品展示,小组讨论,师生点评,完善改进,鉴赏总结
二、分层次教学
早在2500年前我们的先圣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分层次教学,是依据素质教育的需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是实施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我们龙源学校学生的来源遍布全市的`城区和各个乡镇,接近90%的学生来自农村,我们一位副校长曾笑称我们学校是,建在城里的农村学校,,学生家庭文化、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程度千差万别,并且每学期伊始在每个班级中都会有来自全市各个地方的不少新生加入,其中有一些新生来自于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山区乡镇,导致他们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相对较弱,这样就会出现一个班级里面既存在着能做动画、编程的电脑高手,也存在着连键盘指法、鼠标使用都成问题的困难学生。
在教学中要让每位学生进行积极地自主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溶入课堂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及其意义,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同进行合理分组,分层教学
(一)深入了解,科学分组
针对我校的实际,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具体差异情况,以便进行合理的合作小组划分,我在开学第一节课发了一份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如:在调查表中设计下列问题:
1、你在原学校是否开设过信息技术课程?都学过哪些知识?
2、你家里是否有电脑?
3、你是否觉得信息技术课应该讲解一些课本之外的知识?
4、在以前是否接触过课本知识内容以外的计算机知识?
5、除了以前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你还掌握哪些知识?
6、你以前参加过信息学奥竞赛、机器人大赛、电脑绘画之类的活动吗?另外还可以通过个别谈话,调查班主任等方法把学生的底子摸清楚,然后根据学生基础及爱好进行动态编组,首先把学生按照通常方法分组,把那些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程度较高的学生分到8个小组去担任学习小组长,同时他们共同成立小组组成奥赛组、电脑绘画组和机器人组。
(二)细化任务,分层教学
从信息技术教学目的出发,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设计一项学生的作业,作为学生自我学习并完成的任务。这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训练与接受信息,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如:学习,认识Windows及附件,的那一课,设计一个自己完成的图画作品的任务;学习文字输入和Windows"写字板"时,设计写作自我简介的文章的任务等等。
针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对每组组员(大多数的学生)的教学任务提出基本的要求;对每组的学习组长(技能水平高的少数学生)的教学任务提出较高的要求。例如:在学习《文字处理》部分内容时,普通层次的大多数学生只要掌握一般文字处理就可以了,但可以让高层次的学生利用WORD2000自主创作一份电子板报,主题自拟,内容要求健康、积极向上。
(三)互助交流,合作探究
每组知识水平相对接近的同学在层次较高学生的带领下,采用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作业任务,让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相互配搭,互相帮助,彼此模仿、示范,分享学习成果,从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同时,教师也要照顾到高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要设计多个高层次的知识目标让其来完成。
例如,在幻灯片制作中利用超级链接做古诗集,我让各小组自由制作,然后课后在她们的相互合作中每位同学把古诗集上传到了教师机,来集中对比反馈,展开竞赛,这样,他们有的组制作李白诗集、有的组制作杜甫诗集……忙得不亦乐乎,各个小组,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锻炼。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使每一个小组都有互相学习的榜样,课堂学习氛围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结果形成了全班比,小组比的热闹景象。
再如:对于Word文字处理部分的学习,在设计好自己动手制作"板报"的作业任务之后。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分组时一是要求自愿,这样可以保证协作的效果好;另一方面要求不同水平的组尽量搭配协作,这样可以促进能力较差学生的进步)。
在此阶段,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工作,把握好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学生通过小组协同合作完成任务。同时,教师应尽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那些原来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好适时的鼓励,激发其兴趣,提高水平。
(四)全员参与,体验成功。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接下来由各组汇报学习的结果,教师可对学生的方案提出适当的建议。教师也可以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把完成的各种作品上传到教师服务器中。学生通过学生机的浏览器或者电子教室进行集体交流,让每个学生都亲历过程,体验成功。
三、多元化评价
(今天谈的评价,仅仅是指在课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课堂评价是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新型的课堂需要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模式。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题,从学生的参与面、活动状态、活动形式、达标程度等内容入手,制定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应是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
针对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应制订出适合每节课的评价方案。
信息技术课中的学情分析学习心得2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我校从三年级开始便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当我看到学生们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学习时,我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在此,我想和我的同仁们一起分享这欢乐的一刻,一起分享我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二、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其次,可以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三、营造创新、开放的学习环境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办法教好学生的。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地发展。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师生共同拥有了一个创新、开放的学习环境,共同拥有了一个知识交流的平台。教师已经不再是从前无所不知的圣人。现在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我们已不再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多的知识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人机交流的平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如在学习《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一课时,教材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了解一些最新的软件系统。为此,我和学生们一起上网在百度搜索中搜索关于计算机信息方面的新知识、新动态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们感慨地说:“老师,网络真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是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并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
信息技术课中的学情分析学习心得3目前,许多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首先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其次,学生喜欢利用电脑绘画;绘画比较容易学习,让学生从比较容易的学起,而且是从兴趣方面击起他们的求智欲,这是一种把兴趣和学习结合的一种好方法。而且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他们美的情操!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
信息技术课中的学情分析学习心得4信息技术的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信息素养,在21世纪,不具备信息素养的人,将被定义为新世纪的文盲。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而信息技术教学却显得有些滞后,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素质,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教学行为和方法,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要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吸引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其次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开展有效性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著名教学模式之一,也是新课程理念强调的一种教学活动模式。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和建构意义。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能够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反应和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想学,乐学,这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有效。
例如在讲《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时,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先让学生看一个“虚假短信”的短片,看完后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故事当中收到短信的人,你会怎么做呢?在讲《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我事先让学生欣赏优秀的班级电子报刊,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要做一个属于你们自己班级的电子报刊,你会怎么做呢?通过以上的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置身于教师创建的情景,跟着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有效教学。
2、规范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经常要使用到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小组协作、自主探究等教学方式。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果,而学生刚刚接触,需要时间适应,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教学方式的规范性,使学生容易适应;切忌教学方式混乱,演示操作不一致,使学生无所适从。
例如,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统一作业的保存命名(班级+座号+姓名)和提交方法(使用学生端提交作业);在共享案例和欣赏作品的时候,统一案例和欣赏作品的共享方式(只读)和存放位置(网上邻居èTeacherè共享文件夹);第一节上机课便分配小组(4人一组)并选出小组组长;教师在演示操作时,还应该注意操作的规范,操作速度适中,操作方法简单一致。这样学生才会慢慢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曾经有一位实习老师,在讲WORD段落的操作时,演示了三种方法,通过菜单、工具栏、标尺和右键来操作,结果那节课很多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下课时,学生跟我说,实习老师讲得太复杂了,操作太快,记不住。其实,教师只需要演示一种操作,其它操作可以留给有能力的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教学要与时俱进,联系生活实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信息技术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关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思考,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当谈到生活中的新鲜事时,学生马上会竖起耳朵来听,这些内容学生爱听、乐学。把这些新鲜事组织到教学过程当中,不但能够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也可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一举两得。
例如,在讲信息的基本特征时,我安排了几个校园生活当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信息的特征:①小李中午从图书馆看书回来后,告诉小明已经有《读者》可以借了,小明下午去借的时候却没有借到(时效性);②食堂第三窗口李阿姨打菜比较大方,没两天,排在她窗口打菜的队伍就比别人长(传递性);③小张的父亲收到这样的一条短信:贵子女因攀爬围墙,摔到头部,急需2万元手术费,请尽快把钱汇到农行,帐户:123,户名:张网,联系电话:123123(真伪性)。像这样的案例源于生活,摆脱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合理安排任务,巩固知识,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教育内容融入到任务教学之中,强调“做中学”。“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巩固知识,自主探究,维持学习兴趣,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如何做到合理安排呢?首先是任务的设计不仅要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而且要联系实际;其次是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例如在《多媒体作品加工与表达》这一节,布置任务的时候考虑到学生接触PowerPoint少,基础差,我分为4个课时来讲,并分别设置以下几个任务还让学生巩固知识。
①以“江南。PPT”为例,建立一个有四张幻灯片,名为“班级-座号-姓名”的演示文稿;
②打开你演示文稿,为它添加自定义动画效果,并保存;
③打开你演示文稿,为它添加幻灯片切换效果(鼠标点击或自动播放),并保存;
④打开你演示文稿,添加超级链接或动作按钮,实现作品的交互性。
任务的布置与上课内容相适应,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学情,难度适中,逐个深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巩固。教师还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以后,自主探究,精心制作出更加优秀的多媒体作品。
5、“小老师”协助教学,确保完成教学任务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习好、操作强的同学充当“小老师”协助教学,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的个人能力是有限的,一节课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教师无法关心和帮助每一位同学,“小老师”的出现,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和学习,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更多学生得到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通过一段时间的发现和观察,我在每个班级中选取几名能力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当班级“小老师”,很快这些“小老师”便发挥作用了,使课堂的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小老师”不但可以为其他同学提供帮助,还可以指导其他同学学习和完成任务,并在交流学习中不断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6、量化评价标准,点评学生作品,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非常注重教学评价,在评价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实地反应出学生的潜能、学习成就,把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结合在一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因此,教师要量化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让学生在自评中自我肯定、改进提高,在互评中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强化激励效果。教师的点评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学习成果的肯定,激发学生自豪感,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量化评价标准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到知识。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自评、互评观念,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评价氛围;在课堂中,教师可展示一些学生的作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作品的互评工作,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互评、交流学习气氛中获得进步,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一节课结束,教师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有效性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观察,认真钻研,因材施教,采用各种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学到知识。
信息技术课中的学情分析学习心得5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传统的电脑课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目标、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在学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我组织了学生开展自己动手做电子的活动,同学们自愿结合,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大家有明确的分工,有负责策划、有负责收集资料、有负责制作的,等等,对作品的评价,改变了以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相互评价。
信息技术课中的学情分析学习心得6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根据直观演示轻松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本人经学习有以下体会:
一、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
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三、积极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教育技能。
四、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四年级英语教情学情分析 篇6
一、教情分析
四年级一个班,共61人。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年多的英语基础,所以在教学上比三年级要容易些,而且人数也比三年级少,课堂管理比较有序。大部分学生课堂表现都很活跃、很积极。课堂中会采用各种形式的游戏,及教学辅助用品一方面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所学内容,以下是我对这段时间教学中从在的一些问题作了如下总结:
1、作业的中存在的问题,极个别的学生个别字母书写不规范、句子的书写格式不规范、少部分学生作业书写不认真。
2、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默写本单元的单词,能够流利的背诵课文。
3、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本班有几位同学上课不开口说,而且还容易走神。
4、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听力整体比较差。
5、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少数人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很模糊,导致现在学习比较吃力。
6、学生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由于生理特点,女生对语言的学习比男生快很多,课堂中经常举手的大多数都是女生。
四年级的学生大概处在十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难于长时间地注意同一件事物,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所以他们对课件里的动画和会动发声的教具感兴趣。另一方面,他们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精确,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特点,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比较模糊。比方做作业时,由于学生的感知觉发展不够充分,经常看错题、有学生会混淆相似的字母,单词抄着抄着就错了,而且在教师指出时,他们仍然意识不到错误出在哪里,这些现象在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
在记忆方面,课堂教学当中会通过一些图片,情境图,还有游戏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及课文,一堂课下来学生基本上处于会读的阶段,在单词书写、课文背诵方面多数学生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记忆。
由于环境的问题,对于英语的学习并没有真正达到灵活运用,基本上都停留在对课本内容简单机械的重复。
四年级语文的学情分析 篇7
一、学情分析的内涵
学情分析分为学生分析和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分析就是对任教班级学生的整体分析, 如班级学风、学习兴趣、意志、习惯、学习风格、智力水平与思维能力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就是对影响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素的分析, 即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在学习本学科时的个性差异, 可以从“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这些分析才能准确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从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可见, 只有进行科学、全面的学情分析, 教学才能真正有效。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和作用
1.分析学生已有的基础, 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
(1) 分析学生的学业水平基础。学业水平基础包括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班级学业水平的均衡度三个方面。在化学学科中, 主要从涉及的微粒观、元素化合物知识观、组成与结构逻辑关系观等方面进行分析, 才能更好地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而学生个体间学业水平的差异度决定着学习小组如何组建, 什么样的问题提问什么学生, 使得分层教学目标落实到个体学习中。
(2) 分析学生的心理现状。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学习心理主要有四个方面:学习自信心、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认同度。学习自信心是指学生基于对自身的能力与价值主观认识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发现学习活动有意义、有价值, 并尽力从中得到预期学习收益的倾向, 与学习压力、自我学习目标密切相关。对任课教师的认同度是指学生对教师权威性的评价和师生关系的认同度。毫无疑问, 这些学情和学习内容一起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中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产生什么样的价值观, 同样也决定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
(3) 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有些学生思维活跃、反应迅速, 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 准确性比较欠缺;有些学生虽较为沉闷, 但思维往往具有一定的深度。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 适宜于通过实验或事例进行归纳式学习, 有些学生善于推理, 适宜于理论应用式的演绎式学习。有些学生相互认同感强, 交流充分, 适宜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反之则不然。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 敏锐捕捉相关信息, 通过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和不同风格的问题, 来组织、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学习, 因材施教, 尽量取学生之长、补教材之短。
上述几个方面是相互作用、合为一体的, 根据学情分析设计教学的每一个方面时都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也应据此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过程。
2.分析学生的学习困难, 确定教学难点及其突破办法。
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分析, 是教师合理预设教学难点的重要依据。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化学学习困难大约可分为五类:一是新旧知识衔接不足产生的知识接受型学习困难;二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先前对知识理解不全面而产生的相异构想 (前概念) , 简单地说就是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三是缺乏知识产生的背景、分析与迁移能力不足而产生的应用型学习困难;四是由于对化学用语掌握不牢而产生的表达型学习困难;五是因动手机会不足、实践能力欠缺而产生的实验操作、设计型困难, 这也会导致难以正确解决实验类习题。
对于不同原因产生的教学难点, 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知识衔接上的困难, 就要有意识地安排知识回顾, 启发、提示学生联系已学相关知识, 根据内容的难易度可以安排在课前预习中, 也可以当堂复习, 导出新知。由于能力不足而产生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就要组织学生通过生生、师生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来引导启发, 力求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避免学生产生错误认识, 那样以后改正起来会更加困难。化学专业表达方面的错误表现形式多样, 靠教师很难一一纠正, 最好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来解决, 通过分组合作, “兵教兵”、“兵练兵”, 再通过交流对比, 就能最大范围地解决这类问题。实验操作与设计是化学教学的魅力所在, 也是教学的难点, 这只能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去解决, 通过“画实验, 说实验、 (播) 放实验”, 学生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实践体会, 也就无法获得真正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就如同在岸上无论怎样学习游泳理论都学不会游泳一样。
三、学情分析的方法
进行学情分析的方法很多, 大体有如下几种:
1.班级化学学习风格问卷调查, 看哪些学生是“场依存”型、哪些是“场独立”型。
2.利用课余时间, 以问卷、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 如喜欢老师怎样上课, 课上哪个时段效率最高, 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习惯、自信心以及化学的学科地位等。
3.鼓励学生给老师提出建设性意见, 尤其是教学语言、教态和内容难度等方面是否契合学生, 是否容易让学生听得懂, 怎样讲更容易接受等。
4.从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中分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及时把握学生状态, 把作业、课堂双边活动变成师生良好沟通的桥梁。
5.写教学反思, 进行积累、提炼, 不断缩小教师心中的课堂和学生心中的课堂的差距。深入的学情分析是在和学生各种各样的沟通中慢慢实现的, 这个过程不但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也能让教师在教学中寻找到快乐, 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良方。
奥苏贝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56号教室里的奇迹》的作者———雷夫在谈到中美教师的差异时说, 中国老师的知识储备好, 而美国老师“关于学生的知识”要比中国老师多。这个“关于学生的知识”不是论文、论著中冷冰冰的定义, 而是在与学生刻骨铭心的交往中形成的信仰。无论采取什么方法, 爱学生、走进学生才是进行学情分析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邵燕楠、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2期.第62页
[2]吴良根.探查中学生“相异构想”现状及转变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7期.第17页
【四年级语文的学情分析】推荐阅读:
四年级语文试卷分析09-03
四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分析10-24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分析09-09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分析10-09
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质量分析10-11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试卷分析10-01
四年级语文质量检测分析报告08-28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10-27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分析07-19
小学四年级期末检测语文科试卷分析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