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的经典句子

2024-10-07

立德树人的经典句子(精选10篇)

立德树人的经典句子 篇1

多措开展“经典引领、立德树人”活动 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新学期以来,昌邑市北孟镇塔耳堡小学为有效提升学校软实力,提出并深入践行了“经典引领、立德树人”核心育人理念,切实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一是经典文化演讲。该校充分利用校会、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等有效载体,组织学生进行演讲,重点宣讲传统经典人物、经典故事、经典著作、经典诗词等,引领学生不断提升做人做事的新高度。

二是经典文化共享。该校组织专业教师和信息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编辑表现经典文化的视频、幻灯片、演讲稿等,上传至学校网站,组织师生下载观看,做到了网络与图书资源互通,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立德树人资源。

三是经典文化内化。该校注重以人为本、突出重点,积极创设立德树人工作新机制、新氛围。着力通过潜移默化、循循善诱等有效教育手段,如春风化雨一般把经典魅力渗透到儿童的心灵之中。

四是经典文化引领。该校充分发挥经典文化及与经典文化相关联的先进人物的感召作用,用经典文化和先进事迹熏陶感染学生;同时,立足于实际,将本校一些脱颖而出的学习、纪律、卫生、劳动标兵等优秀学生典型事迹,制成视频、图片、板报,进行宣传推介,彰显了立德树人正能量,陶冶和充实了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立德树人的经典句子 篇2

关键词:立德树人,班级管理,学生

高等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高校来讲, 班级是最小的集体单位, 如何能够在班级内做好“立德树人”教育, 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重点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探讨“立德树人”的管理模式。

一立德树人

1.“立德树人”的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 德育的内容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百年树人, 以德为本。德, 包括德心、德性、德行。德心, 是指人的整个意识系统, 包括潜意识、思维、观念、信念等, 就是要心地善良, 一切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德性, 是指人的性格方面, 就是要胸襟开阔, 豁达大度, 笑对一切, 喜乐开怀。德行, 是指行为、行动, 就是要多做好事, 行善如流。

立德树人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德心、德性、德行, 将这些内容体现到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去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核心体系。

2. 学校在推进“立德树人”工作方面要有具体要求

周济说, 我国主要在三个层面上推进德育工作:一是在课程教学当中, 进一步加强德育课。二是充分利用课外活动, 在课余时间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建立起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的网络, 来推进学生的德育以及素质教育。

“立德树人”学生教育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现有的水平为出发点, 立足于学会做人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逐步累积、完善提高,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课堂教学, 学校加强“两课”改革建设, 通过学生对传统中国优秀文化思想、长征精神等常见传统题材形式的学习, 强化德育学习。课外活动, 即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以讨论、讲座、参观、读报等形式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最后就是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建设, 通过最基层的民主管理来促进学生德育工作, 全力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

3. 教师本身要具有较高的德育水平

欲树人, 先立德, 要立德树人, 必先立师德。德育是每位教师的必修专业, 只有把教育当作崇高的事业, 淡泊名利, 志存高远, 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断加强师德修养,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教师首先要明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这也是教育工作的主题。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愿景, 除了为人师表者先立师德外,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正确理解德育内涵等方面也必不可少。

二班级“立德树人”管理

班级是实现“立德树人”管理的最小单位, 主要通过教师—学生互动, 学生—学生互相监督激励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思想, 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教育,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 其具体实现形式是立足于本区域的实际情况, 向同学们积极宣传以儒家学说为主的文化教育活动和以“长征精神”为主的爱国主义活动。

1.“立德树人”在班级管理中的参与者

第一, 辅导员是整个“立德树人”的引导者, 同时也是“立德树人”的监督者。首先自身要做到“修身立德”, 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 方能树人。唯有如此, 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一位卓越的学者、一位真正的君子, 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其次, “立德树人”不是一朝一夕的活动, 它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要有耐心, 尽量使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和活动, 达到志道据德、依仁由义、居诚守信、学而时习的程度。

第二, “立德树人”要以班委、团委为中心来执行。班委、团委是由同学们集体选举产生的, 在同学中具有最大的威信。在整个活动中, 班、团委是联系辅导员和学生的纽带, 通过和班、团委的联系、沟通, 了解同学们的想法, 举行有针对性的活动, 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同学们形成共鸣。

第三, “立德树人”要通过班级成员的交流来提高认识。首先, 学子们来自全国各地, 对于祖国各地域的文化教育、民族文化等都有不同的认识。通过各地域文化的碰撞, 能激起学生们对于祖国的热爱。其次, 学子们的思想认识水平高低不一, 通过交流能够最快地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水平。认识升华以后, 学子们就能自动地判别学习如何有德、怎样成人。

2. 班级在“立德修身”中的主要功能

第一,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 也是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第二, 凝聚功能。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 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 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

第三, 制约功能。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 制约着学生的言行。班级文化对成员的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 (环境、关系、风气等) ;制度制约 (规章、纪律、守则等) ;观念制约 (理念、道德、舆论等) 。

第四, 激励功能。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 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 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由此可见, “立德树人”只要贯穿在班级活动中, 形成好的班级文化, 同学们“立德”、“修身”才会变成现实。

3. 主要采取的措施及活动

第一,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爱国主义观的认识。首先, 平时多读报、看新闻, 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 积极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对于新时代中国学生应掌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进行强化训练。

第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有上下五千年历史, 从古至今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 尤其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要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学习。从孔子、孟子、荀子一直到中国各朝各代的学者都提出了很多观点, 内容多涉及“仁”“义”“礼”“智”“信”方面, 而这些都是新时代“立德修身”仍必须要掌握的基本道德。具体又可以分为“爱国, 明志, 持节, 自强, 诚信, 知耻, 改过, 厚仁, 贵和, 敦亲, 重义, 尚勇, 好学, 审势, 求新, 勤俭, 奉公, 务实”等方面进行讨论, 让他们分别谈自己的感受, 自己应该怎样做。分别做好记录, 并进行监督。

第三, 开展课外活动,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德, 达到树人的目的。新生入校后, 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参观烈士故居, 扫烈士墓, 学习国徽、国旗法, 每周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 组织同学们写心得体会。还要利用本地区及周围的优秀红色资源优势, 进行长征精神等爱国主义教育, 如组织学生步行“红色”旅游线。

第四, 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新农村建设等社会活动。如到敬老院开展献爱心、“三下乡”活动, 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心。

第五, 营造良好的职业学习环境。建立起完备的职业科学道德素质科学培养体系, 敏锐捕捉到新形式、新发展对职业道德品质的新要求。除开展技能竞赛外, 还应该多到企业去锻炼, 多去农村做锻炼, 经常接触企业、接触农村。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能力、艰苦奋斗的精神, 职业资格意识、职业观, 帮助学生成长为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又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人才。

第六, 组织班集体评选“道德高尚的人”活动。立德树人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常抓不懈、通过潜移默化, 依次展开、逐步提高才能抓出成效, 通过给予一定的物质和奖励, 促使大家形成竞争意识, 在“立德树人”教育活动中培养大家的潜意识, 最终达到学生“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总结

“立德修身”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对我国青少年的身心道德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我国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与世界文化接轨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班级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最小集体单位, 只要学校有明确目标, 教师辅导员、班团委和同学们积极参与, 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为社会培养更好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第16号文件, 2006.11.16

[2]道德经研究[OL].老子论坛——中国老子论坛.http://www.laozi.net/bba/archiver/?tid-2248.html

[3]王石川.有感于周济部长谈“立德树人”[OL].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GB/6417166.html, 2007.10.23

[4]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立德树人”学生教育实施方案, 2007.3.1

传承国学经典 启智立德树人 篇3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启智立德

国学经典作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学习和传承国学经典,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奠定人文素质的基础,并能启迪学生的智慧,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言行,培养学生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将国学经典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国学经典进入课堂、融入行动,以达到对学生启智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运用多种活动,提升育人功能

要利用国学经典对小学生进行启智立德树人培育,首先就要让学生进行熟练诵读,使这些国学经典的内容牢记在学生心中。为此,学校和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活动,把学经典活动融入活动中,让枯燥的背记变为快乐的学习活动,这样既能提高诵读背记的效果,又能提升育人的功能。一是开展宣传活动。学校应有效利用墙壁、亭廊、橱窗展板、电子屏幕等地方,精选一些《三字经》《弟子规》、古代诗词等国学经典中的名篇佳句,让学生随时都能看到这些内容,便于学生记忆。利用学校的广播在课余时间播放中国的古典名曲、配乐古诗朗诵等,使学生经常听到这些内容,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国学经典的熏陶。二是演讲活动。学校和教师要经常组织学校、班级的国学经典的演讲活动,可以让学生背诵经典名篇名句,也可以让学生讲经典故事等内容。例如,让学生讲“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故事,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树立高尚品德,同时进行国学经典知识的文化积淀,这样能收到较好的诵读和育人效果。三是开展创作比赛活动。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展书画诗文方面的创作比赛,通过书法、绘画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以更好地提升其育人功能。

二、搞好多种结合,增强教育效果

传承国学经典,提升其育人功能,在实际教学运用中,要注意搞好多种结合,提高学习和育人的综合效果。一是把国学经典的学习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为了保证学校的国学经典教育长久坚持下去,学校应将国学教育的内容,入校本课程中,定期开设国学内容的教育课程,使国学经典的学习变为一种持久教学行为,经过潜移默化的过程才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作用。要把国学经典的学习教育活动与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等工作结合在一起,发挥其综合教育功能,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把国学经典的学习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利用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启智立德树人培养,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家长会等时机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让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国学经典在开发启迪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树立高尚道德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使家长能够自觉学习国学经典并应用于教育子女中。学校还可以让优秀教师为家长讲课,宣讲国学经典内容,或者为家长推荐有关的书籍,以便让家长自觉。如《国学小常识》《弟子规讲解》等书籍都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教材。三是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习和传承国学经典可以有效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

三、學习经典国学,规范学生行为

在学校开展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活动,其目的除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要用国学经典的内涵、精神等来教育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洗涤学生的心灵,用来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特别是规范学生的礼仪。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祖先给我们后人留下许多国学经典的丰富的遗产,这里面包含着大量的礼仪典籍。我们是礼仪之邦,从西周时期把礼仪看作是“国之大柄”;春秋时期荀子强调礼仪对治国的重要作用是“国无礼而不宁”;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后来国人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古人一直把礼仪看得非常重要,并把礼仪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古人把它看成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规范和标准,礼仪也被看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的核心部分。经典国学礼仪典籍蕴含了许多做人的基本礼仪规范和标准。例如,对人们的站立行走、外出归家、对待父母长辈等都有论述。对于这些礼仪规范,在今天仍是长辈教育晚辈的重要内容,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模范遵守和践行这些礼仪规范能充分反映人的文明素养。从目前学生的文明礼仪现状看,其言谈举止和礼仪与时代要求相差很远。因此,有必要用传统经典礼仪来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礼仪和优良品质。

总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让学生感悟和领会国学经典的深厚内涵,从中吸取营养来丰富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来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水平的新人是语文老师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是学校肩负的历史任命。

参考文献:

[1]孙成波.传承国学经典启智立德树人[J].辽宁教育,2014(18).

[2]顾秋红.童蒙养正立德树人:小学国学启蒙教育课程化探索[J].基础教育参考,2015(11).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篇4

[核心观点] 每一个教师先要立德,教育学生更要立德,将来学生毕业成为教师,也要去立德,也要教育他们的学生。如果在树人上有不足,教师应先反思自己。立德树人,既是要树立自己,又是要树立自己的学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树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时常惴惴不安地反问自己,树得怎样?对得起学生吗?我力求做好。

立德,德是什么?从文字上看,双立人旁边应当是一个正直的“直”,直立的“直”,下边是一个平地,在平地上立起了眼睛,正直向上。直上面是一个“十”,下面是一个“目”,最后底下有一横,是正直向上的意思。一个人总要正直向上,无论思想或行动上都必须这样。所以,直心为德,上面一个正直的“直”,下面一个“心”。因为写起来不好看,所以就把“目”横过来了,“十”下面一个“四”,再加一横,横下面加个“心”;行动上也要这样,所以旁边再加了一个双立人(“ㄔ”),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汉字。

应当说,汉字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既是科学的结晶,也是艺术的结晶。

什么是正直为人?正直是向上的意思,对两旁都不能有所影响,这是德的真正含义。引申来看,一个人要有德,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德。因此,我们既要思考自己的“德”,又要考虑这个“德”如何影响到旁人身上。自己要有“德”,让别人也有“德”,得允许他人“德”的发展,还要帮助他人发展“德”,这就是“德”的含义。

另外,“德”还包含能力、作用的意思,也可以说是人的一种禀性,或者说各种事物的禀性都可以说是它的“德”。天有天德,地有地德,人有人德,物有物德。比如,水有水之德。它永远向下流,尽可能保持公平,这是它的德。所以每个事物都要有德。我们要培养学生,就是要树立他自己的德,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使他成为一个对国家有意义的人。这是我们做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要用“德”来培养学生,这个“德”不光是思想里的,还包括行动、能力上的,所以“德”中也应当包含“才”。

什么叫德化?德化就是把一切都变成德,就是化德,也叫德化。因此,理解好“德”,对自己、他人都有意义。尤其对于师范院校,每一个教师先要立德,教育学生更要立德,将来学生毕业成为教师,也要去立德,也要教育他们的学生。所以,我觉得立德树人这句话,党的十八大报告说得清楚极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如果在树人上有不足,教师应先反思自己。立德树人,既是要树立自己,又是要树立自己的学生。

立德的同时,还应当思考:树人,要树什么?树人是要树成一个有文化的人。什么是文化?“文”的含义是什么?在古代书里有个说法,叫“物相杂,故曰文”,事物很多,堆在一块,这就叫文。物堆在一起的时候,这两个物之间有一条线,即是“文”。所以“文”是各种事物的区别。各种事物怎么区别,才是“杂”?“杂”现在是“九”和“木”组成。过去的写法是,旁边先写一个衣部旁;然后那边画一个鸟,就是一个锥子,一撇一竖一点,下面四横,中间一个竖,这是一只短尾巴的鸟;下面再写一个木字,就是鸟趴在树上,很美丽,像人们穿的衣服一样花花绿绿,那么美好,这就叫杂。所谓“文”,不是单个“文”,而是许多“文”结合起来,构成一种美好、繁荣。所以,“文”就是美好、繁荣。还有一个说法:五色成文而不乱。不乱是有规矩、有章法的。所以,美好、繁荣、和谐就是文的特色。文化就是把一切想法、事情都变成文的、美好的。在辞典中,文化是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每件事情都是文化的结果,不能单一地指出某个是文化,而是将其总括起来称为文化。

用“德”树人的内容就是文,就是要向着美好、繁荣、和谐的目标来塑造人。

童蒙养正 立德树人 篇5

一、前言

转型时期中国出现的文化失序、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种种社会现象,极不利于中国社会公民的成长和中华文化的发扬。

正是在这种青少年道德发展需求和整个民族文化建设关键历史时机,“唯时代之所适,为道变化之所需”,催生了广大中小学的国学教育热。但在发展进程中,国学教育价值取向模糊、内容随意零乱、方式简单机械、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越来越集中突出,严重制约着它的健康发展。宁波市镇安小学所实践的国学是从“童蒙养正、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与围学精粹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国学教育的内在精神,强调“古为今用”。从教育规律、儿童特点出发构建适合小学生的国学启蒙教育的课程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探索国学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渗透和融合之法。以国学教育促进学生学习态度、方法等转变,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方法的转变,以国学教育反哺学科教育,为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中国人”而奠基。

二、实践

1.以“养正启智”为核心确立课程目标

以同学文化蕴含着的丰厚的人生哲理、智慧、情趣,滋养儿童道德信念、人格熏陶、文化智慧、精神价值、文化能力、习惯养成,将同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将文句诵溃与精神移植相结合、与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并以此培养“尚雅崇信,笃行创新,既具浓郁民族情怀的,又具国际视野”的现代小公民.2.以“精粹适切”为标准设汁课程内容

我们所说的“围学”厘清了国学教育中的国故之学与国粹之学的关系,所甄选的围学内容和价值皆与现代社会的普适价值观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契合。内容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体现国学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见图1)

校本教材之一《小学国语读本》精选了适合各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经学篇章115篇和精粹古诗词90首,分上下册,每年级由4个经典篇章单元和1个精粹古诗词单元组成。例:五年级国学文化的学习内容目录。(见表1)

校本教材之二《养正毓德》读本分上下2册,每册12个主题。教材编写时梳理了国学经典名句,并以价值内涵的时代变迁来整合这些内容。这种编撰方式有利于学生感受传统国学的德性之光,领会国学的时代性和发展性。例:一年级国学德育素养教学内容。(见表2)

校本教材之三《国艺社团》学校依托“四点钟学校”为阵地,现已开设了“篆刻、书法、京剧、民乐”等36个菜单式的精品社团。每日3:30-5:00活动。每学期有800多名学生参与,占学校总人数的70%左右。被称为学校少年宫,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典型。

3.以“扎实有效”为基准构建实施模式

(1)实施校本课程

在专家团指导下,全校参与,从“文化层面、精神层面、技艺层面”,研发了三大国学校本课程,构建了国学启蒙教育的课程体系。(见表3)

在课程实施方面,我们遵循“教学设计整体化”,“教学过程主题性”,“教学时空转化性”的原则,提倡“实践体悟”的教育方式,采用游戏活动法、情景再现法、吟诵涵咏法、实践表达法等教学方式。同时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每周一下午进行教学研讨,引导教师感悟、挖掘课程背后的精神内涵和国学本身的文字和意境之魅力,鼓励教师采用展示、活动、讨论、表演、沉思等方式学习和感受课程内容,尽量避免过分地强调讲授、诵读、记忆、复述等。

(2)践行主题活动

在国学教育实践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质为核心,坚持“古为今用”,坚持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与现代公民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践行,将国学精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五大“仁、责、孝”主题活动分别为:校训实践系列活动,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内容;修身教育系列活动,以“日正一行”为内容;校园义工系列活动,以“日行一善”为内容;孝德教育系列活动,以“百善孝为先”为内容;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以“相伴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为内容。

(3)强化学科渗透

以学科教材为依托,以《有趣的传统数学》、《有趣的传统科技》、《有趣的传统游戏》《国艺社团》等为拓展教材,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包含的国学经典底蕴,多层次地渗透国学教育。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探索不同的教学策略。主题式策略:以单元主题为中轴来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题居于中心位置,教学目标、形式、方法、评价以及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等均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整合式策略: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国学素材,抓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和小细节有机渗透,课前导入巧结合,课中渗透抓融合,课后提升显巩固。如数学学科中传统数学思想元素;音乐课堂上欣赏民族经典乐章;美术课堂上民间工艺的欣赏与制作;体育课堂上渗透传统体育游戏的教学,让孩子零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悠远流长。实践式策略:根据学科特点和国学教育特征,寻求二者之问的最佳结合点,创设类似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学科和同学结合的特定课型,提高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提升学科的学习功效。

(4)彰显文化浸润

以同学精神为内涵构建文化特色,使校园成为一本立体的、会说话的传承国学经典的教科书。通过“走廊文化、墙面文化、柱子文化”、阵地文化、网站文化”等浸润学生。并与校园传统节日紧密结合,在文化实践活动中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自觉地融人并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潜意识地调整价值认同和行为倾向,精彩地演绎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七大校园传统节日活动分别为:“欢乐一家亲万里大团圆”春节、元宵活动;“网上祭英烈文明寄追思”清明节活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重阳节活动;“诗句话明月千里共婵娟”巾秋节活动;“绿叶对根的情谊”毕业典礼和“感恩”开笔礼;“高雅艺术进校园亲近国粹共赏玩”艺术节活动;“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阅读节活动。

4.以“真实成长”为导向构建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国学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发发展的过程,关注学生国学教育中的学习兴趣、习惯、态度和力‘法,重点考察学生践行国学精神的行动表现。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专家等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制定了各年段国学评价目标;开展校园十大“仁爱”之星、“孝敬”之星、“责任”之星的美德少年评比;“礼尚国学,魅力国韵”国学小达人评选;国学有德家庭的评选等。

三、成效

1.“育人”之效:国学文化滋养了学生的道德、文化、才艺素养

全校1175名学生,近三年涌现了宁波市美德少年1名(全大市仅10名),校同“孝敬之星、仁爱之星、责任之星”美德少年90名;各类捐赠善款三年近38万之多(如数交予红十字会、慈善机构、受赠人手中);微公益事例367篇;结对3所学校,资助176名学生。表扬信9封,旌旗2面,国学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科教学质量,尤其学生的语言质量、写作水平明显提高(如下文学生创作的古诗)。近三年省级以上获奖人数达24人次。通过学区房进入我校的学生激增,连续三年扩张教学班。

春闹

501班 阙铮

二月春风拂丝绦,三款蜻蜓嬉碧叶

叶中黄鹂倾情叫,垂髫庭院嬉闹萦

吟屈原

502班 陈婧柔 王嵩川

汨罗江水向东流,点点烟雨缀其中

一卷离骚可凭吊?后人惆怅感千秋

2.“强师”功效:教师国学素养明显提升,深程开发能力大幅增强

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基地校”(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授予),宁波市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培训实践基地和巾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宁波市教育局授予),为省校长班和骨干教师班授课9期,接待各地教育考察团30多个,承担国学素养提高班培训项目4期,为海内外各地学校传授国学教学,其中《启智博雅》课程被评为优秀拓展课程。目前,学校已拥有推广实践学校11所。班主任团队被评为宁波市“育有道德的人”巾帼文明岗;多名教师被授予浙江省师德模范、省春蚕奖、省少先队功勋奖和宁波市百强班主任。

3.“社会”效应: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国学精神促进文明建设

通过全国“做有道德的人”联系点学校、浙江省“廉洁文化进校园”示范点、宁波市青少年道德讲堂等重要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有力地向社会辐射了文明正能量。中央文明办、浙江省纪委、省文明办、宁波市政府、教育局相关领导在视察时,高度赞誉了国学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上所起的作用和成效。《光明日报》、《中国纪检报》、《浙江教育报》、《少年素质报》、《全国未成年人网》、《中央文明网》、浙江、宁波电视台等共报道国学教育情况43次。

2011年7月,学校赴台湾、新加坡进行“共承同根文化,同育桃李芬芳”国学文化教育交流。

2012年3月,在徐州举行的首届“国学与教育”全国研讨会上,顾秋红作精彩发言,与会专家、代表认为我们的国学教育已走出了一条特色创新之路。

2012年4月,宁波市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局授牌“宁波市青少年道德讲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研讨会既现场推进会在镇安小学举行。顾秋红校长做“国学养正做有道德的中国人”发言。甬城书法名家陈启元先生亲自题匾。讲堂收集了“永恒的雷锋――镇安感动微故事357篇”。“毓德大会堂”和“廉孝课堂”无偿向社区、共建单位、兄弟学校开放,起到辐射引领作用。

2012年10月,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文明办,少先队联合举行的喜迎十八大大型新闻行动――《种信仰,谈信仰,守信仰,传信仰》未成年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巡礼,浙江少儿频道播出我校《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国学精神》节目。

2012年10月22日,镇安小学开展“孝德感恩教育活动”获得社会极大关注。腾讯头版、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教育网等全国50多家重要权威网站均发布和转摘,浙江和宁波电视台大篇幅加以报道。

2014年3月,南浙江省纪委、宁波市纪委、教育局等多次调研、视察后,联合举行的“童蒙养正立德树人――宁波市廉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工作现场会”在镇安小学举行。“国学养正 廉洁毓德”的经验做法得到广泛推广。

四、反思

实践证明,小学阶段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进行国学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围学启蒙教育是可以按照现代教育课程理念和模式进行重构,并且对学生的素质提升,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具有显著的教育功效。在孩童天性未然之际,语言学习敏感期、记忆黄金期,以精粹国学文化来启发蒙童,滋养其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才艺素质,促进儿童情感、意志、智慧生成和激发创造潜能,激发其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兴趣,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童蒙阶段,养正尤为重要,国学教育的有效性也相对较高。

国学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全方位地加强国学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渗透和融合,同时需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教育规律。

立德树人论文 篇6

“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班主任,相信你也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老师。把你当班主任时那种严谨认真各对学生的爱继续保持下去,加上后期的学习、提升专业素养,你可以的。”

这是我刚从小学被调入初中担任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接受市里的教学视导检查时的一位老领导对我说过的话。五年过去了,在这句话的勉励下,我继续用班主任该有的温情关爱学生,站在思政老师的高度怀引领学生,为立德树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教育情怀,让立德树人有温度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牵引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老师需要教育情怀——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学生,用自己的故事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品德去影响学生,言传身教。

1、言传——讲好自己的故事

习近平教导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习主席每次出访,不论是会谈、交流还是撰文、演讲,都在努力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从改革开放到民族自信、从家国情怀到时代精神,他讲的故事就是一堂堂生动的思政示范课。会讲故事、讲好故事,也应该是思政课教师重要的教育技能,讲好自己的故事,引导学生讲故事。

《与人相处》的课堂上我会与孩子们分享我的与毕业的学生之间的短信内容和背后的小故事,讲述我与同事之间的日常点滴,让孩子们感受尊尊、友善;《职业与学习》主题课上我爱讲述自己的几次工作变动之后如何迎接新的挑战,开始新的学习,让明白终身学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必然,勇者无惧挑战!我们的职业成就感、幸福感源于脚踏实地地奋斗!《服务社会》,我把自己参加“扶贫”、“志愿者活动”的照片展示给孩子们看,再配上非常简洁的讲解,孩子们为我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每次我讲故事时,孩子们都特别专注,眼睛是那么的明亮!随着故事的展开,孩子们或感动或兴奋或深思,我知道“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牵引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的故事正在悄悄上演……

孩子们毕业后常与我谈及的就是我讲的故事——他们感受到了老师内心的强大、生活的智慧、为人处世的不俗……坚定了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2、身教——规范自己的言行

言传要有自信,身教更为重要。想要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老师自己就得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成为有故事的人,先得做好该做的事。为人师表,首先得爱岗敬业。

升旗仪式上从不缺席,总是实情肃穆地注视国旗,自信地唱响国歌;每堂课总是精神饱满,激情飞扬,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疫情,老师从网上搜索各种素材,结合学校思政课教学要求,用心制作一节节线上思政课,把勇于坚守,无私奉献,责任大于一切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晚自习后,陪着思想不稳定的孩子坐在校园路灯下进行思想开导;中考前帮助孩子结合自身兴趣爱好、特点、社会需求作好人生规划,鼓励他们职业不分好坏,平凡中可以创造伟大!……老师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孩子们感受到教育的温度,孩子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向上向善。

二、家国情怀,让立德树人有高度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家国情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自身必须具有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就是个人对家庭、国家等共同体的认同和热爱,是对家庭、家乡和国家,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所表现出的深情大爱,是一种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我们自己坚定地相信我们的党,坚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我们才有底气讲好中国故事、列举我们身边的爱国事例、理直气壮地与不当言论进行争论。这样的教师才能影响和感染到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课,我就例举到现实事——今年暑假,通往学校的这条烂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政府还为学校走接通了自来水……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学生也在我的引领下说了许多好的经济政策——农机购机补贴、特色产业优惠、产业扶贫……我们都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富强民主和谐的国家而自豪。

“武汉日记”走红网络时,有一名学生在班级群里转发大量负面信息。我马上转发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充满正能量的图片,并配文“这个社会还有这样的一面你看到了吗?法治社会,爱国需要理性。我们是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我能为这个国家带来什么。科学技术,专利发明,抗癌良药,还是给人心灵带来力量的一本本著作.....”。没多久,屏幕下方就传来了班上其他孩子发给我的一个个“大拇指”和“鼓掌”。之前发负面信息的孩子主动发来文字:“老师,我错了。爱国应该与大家在一起共克难关!”瞬间,我作为一名思政老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坚定不移地相信国家相信党,积极传递正能量,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堂堂正正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这样的教育才有高度。

“立德树人”三问 篇7

一、什么是立德?什么是树人?

所谓德, 就是讲品行品德、伦理道德、德性德力。立德就是树立德力, 我认为“德”是一种意志力, 是首要的力量。教书育人, 应坚持德育为先, 要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

这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滋养。儒家认为, “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 (敬) 、 (节) 俭、 (谦) 让等。《周易》说:“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爱、正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 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孟子发展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原则;《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的首先纲领。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德”已然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观点。正如《左传》所言:“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意思是说,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不朽之中, “立德”是第一位的, 立德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树人就是培养人才,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通过合适的教育方法来塑造人、改善人、发展人。“树人”一语出自《管子》:“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在我看来, 这里强调了两层意思, 一是当教师是非常崇高的职业;二是寓意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 不能着眼于一时一地, 而是要关注培养人的整个过程。

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 我们可以把教育分为: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 基础教育包括小学阶段教育、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又包括大学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等。学生作为处于人生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所以, 能不能让学生成为有用之人, 树人过程就显得尤为突出。

我有个基本观点与同行们交流, 我以为“树人”有两个最为关键的时期:一是三岁左右, 俗话说, “三岁看老”, 三岁左右是形成性格、习惯和意志力最为重要的时期;二是小学阶段, 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思维方式大多是这个时期形成的。亡羊补牢, 最多在初中阶段还有可能, 到了高中要想发奋已经晚了点。我这里是讲学习的方法、习惯与性格的形成, 能力的培养是一辈子的事情, 又当别论。

二、立什么德?树什么人?

时代不同, 立德树人的内涵也不同。在当代, 立德树人的内涵就是, 教育要围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培养道德高尚、有独立人格、身心健康、理想信念坚定、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 根本目的是“人”, 根本任务是育“人”。立什么德, 树什么人, 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所在。

所谓立德, 就是要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才, 先成人;要成人, 先立德。育人之道, 立德为先。习近平总书记讲:“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 既要立意高远, 又要立足平实。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 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这里面就包含了我们所提到的明德修德的内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为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二十四个字涵盖了现代中国人所公认的全部美德, 自然也就是我们要立的德。其中, 首要的是要讲诚信。人无信, 不得立。所谓树人, 就是要树立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守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

其一要“树”理念信念。理想是一盏明灯, 是奋力前行的向导, 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是强大意志力的凝聚, 使人坚定不移、矢志不渝。我们的青少年儿童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他们能否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迸发出强大的正能量, 关键就在于是否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理想信念, 或理想信念不坚定, 精神上就会“缺钙”, 就会得“软骨病”。要将学生的理想信念融入到中国人民共同的“中国梦”中, 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信念, 坚定不移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二要“树”崇高道德。道德理想是个人自我完善、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中国古代先哲早就把道德人格的“至善”, 作为道德教育的宗旨, 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品德。当今社会, 多元的价值观、海量信息包围等因素, 使学生的道德理想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大力弘扬道德理想, 不断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感染力和亲和力, 才能真正使道德理想内化为学生的人格, 从而培育出有崇高道德理想和创新精神的后一代。

其三是要“树”全面发展之人。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质。”其内容主要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和规律。就是要坚持“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并重, 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 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并重, 自主性创新学习与权威性讲授并重, 教育生活实践化与课堂教学并重, 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精神健康, 建构以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尺度, 体现精神、知识、身体、个性、能力等充分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 使青少年儿童成为真正的全面发展之人。

三、如何立德树人?

破解当代中国青少年儿童成长的时代难题, 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 援手合作、协同共育。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一是对教育机构及学校而言, 要重视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突出针对性, 增强吸引力, 提高实效性, 不能流于形式, 不能搞空洞的说教, 而是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身体力行。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育人功能, 加快构建各个学段有效衔接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出台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指导纲要。进一步推进实践育人, 积极拓展中小学校外实践基地, 组织学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文化育人, 深入挖掘校歌、校训的文化内涵, 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以文化人。进一步推进典型引路, 在教育系统中培育和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

二是对广大教师而言, 就是既要重视言教更要以身传道, 发挥好表率作用。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是人之模范。知识或可言传, 德行需要身教。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是青少年儿童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为先师, 树人先正己, 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 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教师只有在品德、修养和人格方面堪当表率, 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召学生、熏陶学生, 美化学生的心灵, 塑造学生的灵魂。因此对于教师来讲, 修身立德既是崇高的精神追求, 也是基本的职责要求。广大教师要注重修身立德,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努力坚守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 自觉规范自身的从教行为,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行为世范。

立德树人 敬业爱生 篇8

——漠河县高级中学开展师德师风动员大会

为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好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使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师德师风有明显改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奉献社会的观念进一步增强。自10月初漠河县高级中学的教师就掀起了学习师德师风的高潮,特别是自10月18日该校领导组织开展师德师风集中动员大会后,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漠河县高级中学十不准》等材料。

通过学习,老师们统一了认识,提高了思想觉悟,并加深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教师既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又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既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因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

这次师德师风学习活动,是以建设一支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坚持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师范为基本原则,深入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师德规范教育,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民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漠河县高级中学会以这次师德师风学习为契机,继续开展一系列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使教师们真正做到有师德有师风。

漠河县高级中学

2013/10/22

立德树人成就最美 篇9

辛店小学 杨克

记得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让他传播到遥远的后世。”我们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对教育痴心不改,对学生播撒爱的雨露,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就一定能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铁肩担道义,爱心筑师魂。踏上三尺教台,我们就带着一颗为学生的爱心走上讲台。有了一颗爱心,才会有一张笑脸。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给学生一张笑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给学生一张微笑的脸,会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知道怎样去笑看世界,笑对人生。微笑着欣赏学生,做伯乐,给其成功感;微笑着鼓励学生,做帮手,助其自信感;微笑着宽容学生,做弥勒,育其责任感!笑脸下才有欣赏,才有鼓励,才有宽容,才有爱。因为有了爱,地更阔,天更蓝;因为有了爱,花更艳,草更芳。而心中的那份爱,将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苦跋涉,用热血和汗水去浇灌一茬茬幼苗、一簇簇花蕾,用爱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甘愿吃苦,乐于奉献,不断进取的教师精神,铸成了教师立德树人的核心—奉献。

在讲台上,我们成了孩子们眼中的百科书和指南针,我们能体会到最温暖的春风和情感,能体会到世上最真最纯的友爱。在每次的“教师节”的时候,我都会收到一些学生送来的贺卡,里面写着“老师好”就这么小小一句问候,或者学生的一个微笑,我就会感到很幸福、很快乐。这种甜美的感受,并不在于学生的物质回报,而在于教书育人本身所带来无穷的乐趣,以及桃李芬芳时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是两袖清风,囊中羞涩。虽说我们不具备金钱的富有,但我们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有谁能像我们一样,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美丽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话语,就能拨动一个个美妙的心弦,就能带给他们无限欢乐!

我们是教师,就要奉献,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时刻不忘责任,一心想着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为了学生能共同进步,促膝谈心;为了学生能受到教育,不知付出了多少时间与精力!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从事着“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一腔热血温故土,四季甘霖润嘉禾”,我无悔我的选择。“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将永不懈怠我的追求,我深信,终有一天,我会“满载一船星辉,在星光斑斓里放歌”。

我们的奉献应该是赤诚的奉献、无私的奉献、崇高的奉献我们的奉献像火把,是无怨无悔的燃烧,是至死不渝的真情;我们的奉献像一泓清泉,是长年的流淌,是不计名利的付出。桃花开了又谢了,燕子去了又来了,学生来了又走了,我依然坚守在这儿,守着我们的乐士,守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日子就这样过着,平凡却不平淡。一切都好像没有变,唯一变化的是我日益衰老的容颜,与之沉淀的,是我依旧年轻不变的情怀!

立德树人,将使我们教师拥有充实的人生,我相信,当我们离开这三尺讲台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天空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要坚定立德树人的理想信念。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教师的职业信仰,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梦想之舵和精神之钙。要想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必须先立德,而立德首先指的就是立师德。可以说,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大家一定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底线去坚守,当成目标去追求,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和懈怠,切实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明晰自己成长的方向;要把爱国情、事业心、责任感等品格,融入课堂、融入生活,以高尚师德、魅力人格、学识风范,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立德树人,为教育工作者标定了价值坐标,指明了人生航向。大家务必要把这一命脉和灵魂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基本依照,切实增强思想上的自觉性和行动上的坚定性,真正发挥信仰的作用和力量。

要端正为师之德。“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为人师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更应主动审视自身不足,严格要求自身行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正确引导和正向引领。要做到政治上不落后,站稳政治立场、分清大是大非,抵制错误思想、抵御利欲腐蚀,不说三道

四、不左右摇摆;要做到经济上不伸手,干干净净工作、踏踏实实做人,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不闯道德红灯区、不触法律高压线;要做到生活上不露丑,保持清醒、增强定力,不出丑闻、不生纠纷,把更多时间留在学校和家庭,把更多关爱留给孩子和学生,对自己和家人负责,让别人和社会放心。

要用信仰补足精神之钙。信仰缺失、目标迷茫,精神就会萎靡不振,工作就会百弊丛生。我们要用坚定的信仰,去乱守戒、去欲守静、去私守责,培植坚强精神家园,打造金刚不坏之身。找准不足,在短板软肋上持续发力,紧扣节点,在关键环节上全力攻坚,努力实现点上突破、面上开花。要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多一些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少一些自我满足、自我陶醉、自我安逸。要发扬久久为功的精神,一以贯之的落实,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见成效不收兵。

提升教育教学的艺术水平。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心里一定时刻装着学生、想着学生,会给学生提供最好、最高效的教育。如果做不到就是师德不高,责任不够。因此,我们一定要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艺术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给学生更富弹性、更具张力的教育,做一名有智慧、讲艺术的魅力好教师。要发挥尊重的力量。“自尊者尊人,尊人者人尊”。可以说,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受人尊重是一种幸福。我们在工作中要找准位置、摆正心态,不能被头上的光环冲晕了头脑、迷失了方向,更不能高高在上、好为人师,盛气凌人,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家长、同事交流,切忌“冷面、冷言、冷心”的行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宽广的胸襟,不能因一时冲动和个人好恶,随便给学生扣帽子、贴标签,要坚决杜绝体罚、语罚的现象。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及家长的对立面,要多换位思考,多想想我处在对方立场上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尽可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认可,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共振,只有这样,才能和别人关系更和谐,相处更融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主动接受他人的意见,对不同声音、尖锐批评,要洗耳恭听、倾耳细听,不能因为担心于己不利而讳莫如深,不能因为害怕下不来台而讳疾忌医。常言道,爱之深,责之切。别人当面批评你,指出你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和缺陷,说明他看重你、在乎你,愿意帮助你成长,如果征求不到别人的意见,那就是对你最大的意见,是被其他人疏远的表现。因此,对待别人的批评应有感激之心,要闻过则喜、知过即改。同时,对别人提意见时,必须力戒好人主义,要去除私心杂念,谈问题不避重就轻,提意见不避实就虚,要触及思想、触及灵魂、触及痛处,真正起到振聋发聩、催人猛醒的作用。另外,老师们要特别抓好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通过调研、期中、期末考试,也要在教学过程、评卷、批改作业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通过有声的语言,也要通过眼神、肢体等无声的语言。

立德树人的经典句子 篇10

对教师而言, 我们肩负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 教师的梦就是“教育梦”, 它是“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先生勾画了一幅理想的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校长, 我也有一个“教育梦”, 那就是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办一所人民满意的学校。我的教育梦由教师的梦想、学生的梦想和家长的梦想构成, 我希望在我管理的校园里, 教师和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梦。接下来, 我将对我的“以梦筑校”的改革之旅作介绍和说明。

一、“以梦筑校”的基础——个人的需要是梦想的源泉

无论是从教育心理学还是从现代教育伦理学的观点来看, 成功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幸福。幸福会使人对所做的事情产生超智慧, 并获得最高的做事效率。然而, 什么是幸福呢?如何才能产生幸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可以让我们借鉴, 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 (生存) 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 (爱、归属、接纳和友谊)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在实现这五种需要, 尤其是后三种需要的过程中, 都会产生幸福的感觉。如果想要满足全校师生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就离不开梦想的构建及实现, 师生的需要是实现梦想的源泉。

二、“以梦筑校”之教师篇

1.学校愿景是教师追梦的共同目标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 办学设备的简陋、生源的不理想和“读书无用论”的盛行, 使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身心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很难实现自我价值。因此, 想办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满足他们的需要, 是作为一名校长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我在工作中常常和教师开座谈会, 了解并尽量满足教师的需求。在满足教师需求的前提下, 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 与全校教职工一起建立“学校愿景”, 经过讨论与协商, 共同制定了学校五年发展的长期规划以及每年需要达到的目标, 全校教师上下一心, 自强不息, 为了学校的腾飞而努力。

2.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梦想的前提

为了保证学校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及克服以往工作中的推诿现象, 学校通过“以绩效工资双捆绑为纽带, 以拓展活动为导向, 以工作能力培训为主体”的模式来激励教师认真工作, 改变了过去单打独斗的做法, 营造了教师遇到问题互帮互助、乐意完成学校安排的工作的良好合作氛围。同时,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户外拓展活动, 利用教师节、妇女节等节日举行文体游园活动, 教师们在活动中沟通交流, 在竞赛中树立团队意识, 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从而保障梦想的实现。

3.良好的教师素质是实现梦想的保障

教师是学校愿景实现的主要人物, 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梦想能否实现。学校主动邀请区教研室和德育理事会成员来校对教师进行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素养。每月举行一期校长讲坛, 每周进行“一知见解”的政治学习和“一招得智”的校本培训, 所有培训都是以“兵教兵”的方式进行, 这样可以把培训学习的主动权还给教师, 让他们及时交流和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由于问题源于工作, 教师们都乐于接受也乐于改进。这样一来, 教师的素质有所提高, 就给我们实现梦想提供了保障。

三、“以梦筑校”之学生篇

1.三年目标, 学生成长的动力

有梦是幸福的, 梦总是美好的。梦想能够带来正能量, 在无形中鼓励我们不断追求进步。在学生刚入学时, 教师会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在初中三年的理想以及要实现的目标。每年10月是我校的“愿望节”, 学校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 书写愿望并放在愿望瓶里, 然后把愿望瓶悬挂在愿望树上, 让全校师生时刻铭记自己的愿望并努力实现。

2.务实努力, 达成梦想的有效途径

要梦想成真, 务实是关键。因此, 我制定了“努力每一天, 进步一点点”的办学思路, 带领全校师生一步一个脚印地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防止让梦想流于形式。梦想与幻想只是一字之差, 但意义却迥然不同。在生活中, 我们常常很容易把美好的梦想无奈而绝望地演变成幻想。为了杜绝此种现象的发生, 每个学期我校都会举办“梦想复活”的征文大赛, 全校师生回顾总结自己一个学期的表现, 对比梦想, 描写实现梦想的所感所得。同时, 每月学校都会在师生会议上总结学校一个月来的进步, 营造“努力每一天, 进步一点点”的学习氛围, 端正办学思路, 鼓励师生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 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 最终实现梦想。

3.榜样激励, 激发梦想的超强动力

在个人的成长中, 榜样会给他带来无穷的力量和动力。因此, 我校注重榜样的建设。

(1) 借助高校力量, 帮助学生树立理想

我校自2008年起, 与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携手开展“三下乡”志愿者活动, 把大学生请进校园, 创设机会让我校学生与高校的优秀大学生沟通交流。同时, 我校还不断完善和创新合作模式, 扩大合作高校的范围, 相继与湛江师范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大学合作, 形成了“大小相携, 共享成长”的教育模式, 让学生在与大学生榜样的接触中, 激发动力, 树立远大的理想。

(2) 善用校本资源, 鼓励学生互相影响

我校不乏优秀的学生, 他们的事迹很激励人, 值得每一位师生学习。因此, 我校每个学期都会举办“感动校园十佳学生”的活动竞选, 通过此活动, 让学生深入了解身边同学的感人事迹及励志故事, 鼓励他们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执着梦想。此外, 学校还以班级为单位, 举行“助人为乐之星”“诚实守信之星”“阅读之星”“礼貌待人之星”等评比活动, 让学生互相影响, 从而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上进。

4.活动体验, 感受梦想的真实成长

活动是学生成长的载体, 通过参与活动, 能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参与能力及沟通能力。活动的开展既能丰富校园生活, 又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在体验中发展, 在体验中感受梦想的美妙, 在体验中满足自己的需要。

(1) 独具特色的社工活动, 感悟成长的乐趣

与三所高校进行合作, 这三所高校在我校开展了独具特色的活动, 他们组织的小组活动都有很明确的德育目标, 对学生影响深远。例如以团结为主题的“趣味运动”, 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21天不抱怨”, 以合作为主题的“二人三足”等。每项活动都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 提高了他们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感悟到了成长的乐趣。

(2) 创新毕业课程, 让毕业生的梦想展翅高飞

每逢中考前夕, 我校毕业生都会收到由王福权校长主持的毕业课程之“深情大礼”, 在《祝你一路顺风》的背景音乐下, 观看自己三年来初中生活的难忘片段和往届优秀毕业生和师弟师妹们送上的美好祝福, 这无不感动在场的每一位初三学生, 他们承诺, 在未来的学习中一定更加努力刻苦, 树立更远大的梦想, 让梦想展翅高飞。

四、树立梦想, 遇见成效

近年来, 在“以梦筑校、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梦想给予人力量, 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勇于克服困难, 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高峰。树立梦想, 就能遇见成效。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近年来稳步提升, 多人获得广州市教育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 学校现拥有区学科带头人2人, 区学科骨干教师5人, 区学科中心组成员11人。师资力量的雄厚带动了学校的发展, 我校先后获得“广州市百所优秀家长学校”“花都区校本培训示范学校”“花都区法制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同时, 德育品质的提升也促进了教学成绩的提高, 学校连续五年获花都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和区教育教学质量一、二等奖, 中考成绩稳步提升, 总体成绩跃居花都区前列。

上一篇:条条大路通罗马作文350字下一篇:乡村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