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册语文教案

2024-06-23

第九册语文教案(通用7篇)

第九册语文教案 篇1

《窃读记》教学设计一

江西南昌西湖区教科所 施洁红

学习目标

①认识“窃、腋”等七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③重点感悟描写“我” 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 造句的精妙。课前准备

①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②自学生字新词。③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A案 第一课时

↘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①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②整体感知课文。

◆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认读生字词。

◆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 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①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画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②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根据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还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神态和内心是相违背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③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出示课文插图,激情: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以及“窃读”的滋味,请同学们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再读一读。②生自由读文。

③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①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b.交流课前搜集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②汇报交流

③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④诵读句子。

↘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①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 ②尝试分段。

↘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①自选感兴趣的、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②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读书访谈──《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一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 李怀源 孟祥芹 王明明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习准备: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教师做好记录)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二、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

如:“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六、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七、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八、拓展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学读书故事习读书方法──《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一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 李怀源 孟祥芹 王明明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学习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学习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学习准备

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课时安排 2课时。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 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板书课题)

二、释题明意

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4.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5.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解决作者选择以书为侣的原因,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四、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书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作为自己唯一的伙伴呢?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面,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发现新的东西。说明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注意评价的多样性。)此外,你觉得作者选书作为自己的伙伴还有什么原因吗?(尊重学生的独特解读)

2.作者认为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不管读多少遍,她也在这样的读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内容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产生共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读了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我们平时总是更在意读书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已,泛泛地涉猎,大都不求甚解。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五、课堂总结接读全文,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神奇岛

今天,你独自驾舟来到一个神奇的小岛,想领略岛上奇特的风景,必须先要通过岛上居民建造的智慧宫殿,你准备好了吗?

1.书法阁:请正确、漂亮地书写“侣、豫、盒、娱、趟、诵、零、编、某”等字。(温馨提示:想要写好写对每个字,一定要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字形,还要特别留意一些易混易错字的笔画。如“豫”的左边的是“予”不是“矛”,“零”的下边是“令”不是“今”,“某”的上边是“甘”不是“廿”。一些笔划较多的字,可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

2.留音库:请有感情地朗读刚学过的课文中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3.藏书殿:收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另外在书库中选择你曾经很喜欢的一本书,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一说上节课的内容:作者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和方法。

二、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了解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作者特别喜爱书,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作者很会阅读。)

2.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的根据,然后反复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1)假设

这篇文章通篇都用了假设来贯穿全文,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一步步表明观点说明方法。开始作者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然后又进一步假设别人感叹,自己的回答是愿意读上一百遍,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最后假设自己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读书,如有人为伴。在假设的情境中,作者仿佛在与人交流,把自己对书的独特情感以及自己在书中体会到的乐趣表达的淋漓尽致。(2)设问 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毫不犹豫地回答直接显示了自己对书的情有独钟。(3)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连续两个有理有力的反问让你不得不点头称是,朋友越见越亲,家越回越依赖,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我们情感更深一层,书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4)比喻

作者还运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比喻,把自己爱书的情感表达得更形象。

①作者把书比喻为家。家总让人感到温馨和留恋,而且家每天都回,谁也离不开,作者把书和家相比,表示对书的喜爱犹如爱家一样。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自己温暖的家。另外,作者将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了喜爱之情,还说了家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的美,来说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②作者将书比喻为朋友。朋友,是你孤单寂寞时的陪伴,是你伤心难过时的安慰。朋友能给你快乐,给你许多新鲜的东西。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呢。把书当作自己亲密的朋友,足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珍爱。

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作者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③作者还将书比喻为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拓展练习: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

④作者将书比作人。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有情。作者读书,就如与人在交谈一样。

⑤作者将书比作伴侣。这正是与题目相呼应,《走遍天下书为侣》。书,也就是在生命中时刻陪伴,能够共担风雨,分享喜怒哀乐,特别亲密的伴侣。这个比喻就更能表达出作者对书的喜爱。

补充积累:

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之法。其实关于书的比喻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你读过这样的句子吗?或者结合你自己的体验,也试着来说一说这样的句子。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和收集的资料。(5)列举

作者将自己读书的方式方法详尽地叙述下来,给我们以启发指导,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反复读一本书,不断体会新的收获。

以上几种表达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相机教学,不必面面俱到。

作者正是通过以上多种表达方式把自己对书独特浓厚的情感贴切地表现给我们的。

三、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在领悟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阅读链接

朗读补充诗歌《神奇的书》。1.画一画书神奇在哪里。2.说一说作者的表达方式。3.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4.背一背这首诗歌。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的接读课文。2.说说自己对书的感受。

六、漂流谷

现在,你的小船来到了惊险的漂流谷,要找对途经才可以顺利通过哟,准备好了吗? 1.拿出勇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平静心态: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3.补充能量: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4.奋力向前:继续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读书,注意及时记录。《我的长生果》教学设计一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 李怀源 孟祥芹 王明明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学习准备

在读书中使自己收获的经历。课时安排 1课时。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再旁边做批注。4.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班级交流(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得出了一些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反复读一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来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将书誉为长生果,作者对书的钟爱可见一斑。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少时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前。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五、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读了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生动的比喻。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恰当的词语。

流光溢彩、眼羡、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篇一律、大显身手、心安理得等。

六、联系实际,升华感情

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书中的收获。

七、积累释放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将本节课的收获补充到自己的读书卡中。3.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第九册语文教案 篇2

但是, 思考力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思维深度、思维广度、思想高度、思维速度。思考力一旦形成系统和体系, 就会出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 也会促使一个人拓展思维深度、延伸思维广度、提升思想高度、增加思维速度。结合平时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面对看似层次清晰, 内容简单明了的说明文, 教师可以用打破常规的教学思路, 激活学生思维, 激活我们的说明文教学。教师可以从提问, 预测, 连结, 推论, 图像化, 综合整理等有效教学策略, 协助学生提升阅读素养与思考能力。下面就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说明文《鲸》为例, 谈谈说明文教学中跳跳思维体操, 从而提升阅读思考力的实践与体会。

《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 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课文层次分明, 条理清晰, 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个意思。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 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 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三是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时, 教师往往会关注课文内容的理解, 重视作者多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却忽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忽视引导学生在高品质的思考中读得明白, 读得有趣, 读得有效。怎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力呢?

一、漫谈故事, 链接生本, 延伸思维广度

老师应该具备这种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的本领, 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著名特级教师李烈说过, “课间休息结束了, 一节课开始了, 老师应该尽快地让孩子静下来, 兴致勃勃地迎接‘智力体操’的开始”。课堂教学要努力弹好“思维体操”的前奏曲, 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 使学生对所学文本产生浓厚兴趣, 激活学生的学习思考力。当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 学习就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 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因此, 在教学《鲸》这一课时, 一开始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 你们了解鲸吗?

生:老师, 我在电视里看见过很大很大的鲸。

师:鲸到底有多大?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生1: (站起来, 摸摸脑袋) 很大很大。

师:我懂你的心, 你很想说的是, 鲸真的很大很大, 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对吗?

生:点点头, 无语。

师:这里, 也有一段描写鲸鱼很大很大的话, 想不想读一读? (相机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读看, 大吗?)

教学伊始, 通过简单随意的“你们了解鲸吗?”这一问题, 唤起了学生对平日生活的回忆, 电视中看到的, 科普杂志中介绍的, 甚至是海洋馆中拍摄的。然后在看似聊天的氛围中进行漫谈, 学生轻松无压力, 激活学生大脑思维神经元, 排除心理障碍, 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力。紧接着, 我们巧妙地从中抓住“大”, 引导他们说具体, 引导学生大胆思考:鲸到底有多大?通过这样组织教学, 主要是为了和课文内描写大的段落作比较, 让孩子了解:描述不能太空洞, 要用上说明方法会更形象。又如, 在“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这一板块时, 巧妙创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托出水面的鲸宝宝》, 让学生在无比好奇的心情中迫不及待地探究原因。

这两处教学, 针对孩子欲言又止的表现, 我们始终不停地鼓励, 鼓励孩子大胆说, 即使说不好也没关系。可见, 教师要连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激发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积极性, 挖掘他们的思维和智慧。此时, 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学生学起来亦轻松愉快, 富有童趣。同时又发展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从而缩短课堂思考需要的时间, 提高了思维的速度。

二、预测下文, 教给学法, 增加思维速度

思维活动的速度, 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思考的方法要靠学生自己独立领悟, 教师要不断加以引导, 积极评价。学生只有不断地品尝到思考的乐趣, 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才能使教学摆脱灌输的老模式, 变得更加充满活力, 充满智慧, 充满情趣。因此,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 善用教材资源, 如课文插图、卡片等创设情境, 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 巧用课堂话语, 多启发, 多引导, 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就能提高学生的思考力。

师讲述故事:有一只调皮的鲸宝宝总爱游来游去, 蹦来蹦去, 有一天, 它使劲一蹦, “蹦!”完了, 它一头撞在礁石上, 晕了过去, 整个身子不停地往下沉, 他的爸爸妈妈们赶紧围过来, 把他托出水面, 托啊, 托啊, 一直等到它苏醒过来才让它回到水里。

师问:同学们, 你们想知道它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只要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 就知道答案了, 现在就让我们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除了介绍鲸很大之外, 还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呢?学生自由默读课文

师生交流后发现, 每一段话中, 都藏着一句这样的句子。这些句子基本上都在每段话的第一句, 只要把这句话找到, 就知道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出示每段话的中心句, 连起来说一说。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鲸是哺乳动物, 种类很多, 主要吃虾和小鱼, 大鱼和海兽, 用肺呼吸, 是胎生的。

师小结:抓住重点句和关键词, 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环节教学时, 只是用简单的几句话编织了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 激趣谈话, 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搭建了学生预测文本的平台, 在层层思考, 一次次预测中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然后在交流反馈中, 自然渗透抓住关键句概括一段话, 串联关键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借助刚才归纳的“抓住关键句概括一段话, 串联关键句概括主要内容”方法, 再次走进文本, 经过分析、综合、梳理、归纳, 概括这篇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再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这个过程, 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水平。

三、咬定语言, 环环设问, 挖掘思维深度

一堂成功的阅读课, 一方面, 教师要精心、充分了解学情, 熟悉教材, 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寻找问题的起点设障布疑, 设计疑难问题, 设计有层次、有深度、有生成, 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 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敏锐地回答,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最终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在不知不觉中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只有充分呈现学生的思维, 才能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 才能不断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 让我们的教学行为更为有效。《鲸》这一课教学时, 我们紧紧咬住文本, 咬住语言, 环环设问, 其“醉翁”之意在乎“语言”, 在乎“思维”也。

板块一:咬定“大得多”设问。许老师紧紧抓住漫谈中学生的信息“鲸很大很大”, 顺势设问:“从这段话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这鲸鱼实在是大, 实在是很大?”整个板块教学, 教师始终紧扣“大得多”, 通过句子的研读, 环环设问, “为什么拿象和鲸比, 不和蚂蚁比较呢?”“为什么句中用了那么多含有数字的词语?”“读读我国发现过的那头鲸, 哪里又让你感觉到它的大?”等等。在“趣中问, 奇中问, 学中问, 读中问”中自然渗透说明文的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也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鲸的大。

板块二:紧扣“用肺呼吸”趣问。先是自编童话故事, 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突然晕厥的鲸宝宝拖出水面, 直至苏醒呢?既自然渗透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又让“食之无味”的说明文教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

板块三:紧扣“文本插图”设疑。原来鲸是哺乳动物呀, 看看这幅插图, 你的脑海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既然鲸不是鱼, 而是哺乳动物, 那怎么会长得像鱼呢?又生活在海洋里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出示第二自然段:在很远的古代, 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 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 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 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 后肢完全退化了, 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 适应了海洋的生活。扣“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 凸显环境变化造成的;扣“很远的古代”、“后来”、“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等词语, 凸显进化时间的漫长;为了生存下来, 鲸就得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 自身体形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鲸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

整堂课, 自始至终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设问,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堂教学成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升能力、感悟语文的活动, 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也作为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载体。“充满思考”的教室里, 学生时时独立思考、自行提问、自行检测, 这样的思考, 就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 而是有广度、深度、难度的思维活动。

四、借助资料, 疑点推论, 提升思想高度

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冲突, 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对未知的需求, 并通过交际情境, 去求得答案。在教学“说明文用词准确”这一知识点时, 前后穿插了两个细节。

第一处:文内互相比较

在学生发现句中很多数字的词语时, 师继续问:同学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有没注意到这几个词———约有、近、约。把他们去掉, 再读一读, 发现什么了?

学生在对比交流中发现, 作者都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 (板书:准确) 。

师小结:千万不能想当然。而且据我所知。现在最大的鲸已经超过了16万公斤重。有一个资料显示是19万公斤重, 还有一种资料———我不知道是真是假, 有21万公斤重, 简直吓死人, 所以文中介绍最重鲸时, 说的是, 目前已知。

第二处:文内文外比较

在很远的古代, 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 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 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 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 后肢完全退化了, 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 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师:我们抓住“很远的古代”、“后来”、“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等词语体会到了, 鲸从陆地到海洋经历了很长时间。很远的古代到底是多长时间?据有关资料是这样说的 (出示课外资料)

在5000至6500万年前的第三纪, 所有的哺乳动物都生活在陆地上, 现代鲸类动物的祖先也不例外。由于某种原因, 一些凭借四肢在大地上奔跑的动物, 于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开始回归河流和海洋, 800万年左右的时间里, 体型和生活习性渐渐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学生自由阅读后, 交流讨论。

师:很远的古代到底是多长时间?

生:很远的古代就是———5000至6500万年。

师继续追问:很长的年代是多少年呀?

生:800万年左右。

师:读了这段资料, 相信大家对于鲸的进化有更深了解。鲸的进化过程时间很久, 前面教学我们也知道, 列数字能更形象具体, 那在介绍鲸的进化时为什么作者不用数字呢?而要用“很远的古代”、“后来”、“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这三个词 (师一边说, 一边指着这段资料中的“很远的古代”、“后来”、“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这三个词) 。

学生先是绞尽脑汁思考, 许久有一位孩子嘀咕:那么久的事情, 谁还记得清楚?

当学生懒于思索、不善思索、发现不了疑点时, 教师该怎么办?此时, 老师紧紧抓住这位同学的这一嘀咕, 故意把这一绣球抛还给了学生:真的是这样吗?建议你们再去读读课文, 再读读这段资料, 也许会有新的发现。“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就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吧, 引起学生的怀疑和探索的兴趣。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 我们特意创设了“列数字能更形象具体, 那在介绍鲸的进化时为什么作者不用数字呢?”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交流讨论, 最后教师小结:其实数字是科学家推算出来, 几千万年前的事, 没有一个人能知道准确的时间。所以这里用“很远的古代”、“后来”、“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这三个表示时间的词, 更体现出说明文用词的严谨恰当。看似矛盾, 实则是为了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使思维深度得以拓展, 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了说明文用词准确性这一目的。

蒙特梭利说:“儿童的思维决定其一生”。可见, 教育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能使儿童学会思考。学会思考, 这是教师教给学生的点金术。镜头是有限的, 而我们的思考力却永不停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力,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所有的儿童这样去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 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 不断创设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思考力, 诱发他们的好奇心, 让他们有疑而问, 从而引发学习头脑风暴, 进一步提升阅读学习思考力。

摘要: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高品质的思考, 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说明文教学亦是如此, 也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在高品质的思考中读得明白, 读得有趣, 读得有效, 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教师通过漫谈故事, 链接学生已有生活, 延伸思维广度;通过预测猜读, 教给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增加思维速度;通过咬定语言, 环环设问, 加大思考的密度, 挖掘思维的深度;通过资料补充, 对比推论, 生成疑点, 提升思想的高度。

第九册语文教案 篇3

形象印象影响

这本书塑造了鲜明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妈妈说,一本好书能()几代人。

惧怕害怕恐怕

这事我()不能答应你,我()被别人发现。

五、是非分明。判断对错。(5分)

1.“我”总是到书店里窃读,是因为窃读令人感到特别的刺激。()

2.只要是书,看了就有好处,用不着选择。()

3.作文练习,开始需要借鉴和模仿。()

4.“文理贯通”,指的是要能文能理,不能偏科。()

5.“我合上书,咽下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这句话的含义是指我的肚子饿得饥肠辘辘,差点都想吃书了。()

六、课文传真。根据要求填空。(18分)

1.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和书交朋友。在本单元中,我们和林海音一起品尝了()的滋味——很(),也很()。从与季羡林教授的对话中,得到了读书的启示,要(),要();在和艾肯环绕世界旅游的时候,看到了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伴侣,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直至能();浙江的作家()更是把书比作了“()”,在醉心阅读中得到了(),迈进了文学的大门。

2.当我们遨游在书海的时候,总是看得(),看得(),看得(),看得()。(用上合适的四字词语)

3.艾肯的读书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她总是()地读那本书。首先(),然后(),最后()。(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

七、改头换面。按要求写句子。(4分)

1.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我差不多借阅了这个小图书馆的所有的书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园地。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一)《窃读记》节选(7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1.读一读,按顺序排列作者细微的心理变化。(2分)

狂喜暗喜庆幸急切不灰心

(暗喜)→()→()→()→()

2.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请你用“·”标出一系列动词。想想这些动词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点出最能体现“我”对书如饥似渴的词语。(1分)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

书是知识的宝库。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当你打开五彩缤纷的图书,你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动人的小说,美丽的诗歌,感人的童话……让你爱不释手,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而且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位大文豪说过:“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寂寞时,它会给我们以安慰;有疑难时,它会给我们解答;遇到挫折时,它会给我们鼓舞和力量;迷失方向时,它会指引我们向光明的前程迈进。

1.文中有不少成语,如:五彩缤纷、爱不释手、良师益友等,你能再写出你所熟悉的6个成语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有这么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你能再写出2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或谚语吗?(2分)

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在文中把这段话分成两层,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每层的意思。(3分)

第一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写作宫。(30分)

第九册语文教案上海6 篇4

第九册语文教案(上海)6

第六单元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地识字,在阅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主动地积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背诵指定段落。 3、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会在阅读中体问题,并解决问题。 4、能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 5、通过阅读,感受读书的乐趣与魅力,并通过本单元的课文认识、了解著名作家。 26 读书再读书 教学目标: 1. 自主积累词语若干个。理解“懊悔、身临起镜、赏心悦目、囫囵吞枣、悄然”等词语。 2. 正确朗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知道“商人检石头”故事与读书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3. 了解读书的五种益处,能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一、二种读书的益处,并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 分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好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给我们带来知识,带来快乐,这位朋友就是――书。 板:书 如果让你打个比方,来形容一下你的这位“朋友”,你回怎么比呢? 2.学生交流: (书是一片汪洋大海,让我畅游。 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取之不尽的宝藏。 书是一个大花园,充满了罪人的芬芳。------) 3.说得真好,下面老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边听边思考这个故事与书有什么联系?你能用一句话或一句名言来说说吗? 1. 师:讲述《商人检石头》的故事。 2. 引导交流: (书到用时方恨少。 书中自有黄金屋。) 师过渡,完整课题:读书就好比检石头,我们今天读的书明天就会变成宝贵的财富,当我们长大成人,总会懊悔自己读得太少。因此我们要“读书再读书”。 板:读 再读书 二.学习课文 师:许多人都喜欢读书,因为读书的好处太多了。 1. 读第5――10小节 要求: 1) 思考:读书究竟有哪些好处?划出有关句子,并完成填空。 2) 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体会。 2. 交流 1) 出示: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读书?因为:( ),( ),( ),( ),( )。 板书:视野开阔 情趣高雅 使人美丽 思想深邃 丰富人生 2) 要求:先读后说 如:读书使我们美丽,对这一点我感受最深。读书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加强了自己的修养与内涵,读书会使人拥有特殊的高雅气质,那就是文中所说的“书卷气”。这种气质是潜移默化的,在寂静无声中有内而外表现出来的,如文中说的“悄然映在脸上”让人看了心情舒畅。 (交流中穿插句子理解,见书本113页第2题。如果交流时学生没提到,交流后引导学生质疑解惑) 3. 指导造句 出示例句(见书本113页第3题) “没有------没有-----但----- 1) 读句子 2) 理解句子间的关系(前两个分句表示否定,是并列关系。这两句与后面的句子间是转折关系。) 3) 学生口头造句交流并做点评 4. 师引读课文5------11节 二.招展 读书给我们每个孩子也带来过或多或少的好处,仿照课文总分写法,我们也试着把自己的读书收获总结一下。 1.出示:读书真是让人受益无穷。( )。 3. 交流自己知道或收集的有关“书”或“读书”的格言或名言。 三.总结:同学门,“书是奇迹”,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生命发生奇迹的话,那就去读书再读书。为了明天不至于懊悔,让我们快快去检宝石吧。 课后反思:当讲到读书使我们美丽时,特意让班中的女生来朗读,让他们懂得“腹有诗书气自华”,女生们读着读着都发出会心的微笑,我想她们应从老师这一细心的教学安排中体会老师的用意,体会这一段的意思。这比单纯的说教有用得多。 27 图书馆里的小镜头 【教学目标】 1. 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理解“纤细、骚动、伏案疾书、悄声无息”的意思。 2. 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个生活小镜头。 4. 通过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了解各种不同的认识如何努力学习的,从而激发自身的读书热情。 【预习要求】 1. 借助字典,读通课文。 2. 完成预习笔记。 3. 思考:课文写了几个小镜头?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 观察或回忆一个场所的人物的神态、动作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部录像,这部录像虽然是文字组成的,却有不少精彩的特写镜头。 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部录像中有几个镜头?每一个镜头的“特写”是什么? 讨论、板书: 进馆 穿着打扮 (外貌) 找书 眼睛、手 (动作) 阅读 小伙子、姑娘、老人、孩子(神态、动作) * 这些特写用文字来表现就称为“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外貌描写,神态、动作描写等。 串读课文,体会。 三、细读课文,以读促写。 1. 选择一个镜头仔细读,想一想这里为什么要这样“特写”? 讨论: 镜头一: 各种各样的人/人多,只能从穿着打扮来判断身份、年龄。 镜头二: 用眼睛找书,用手拿书,所以抓住“眼睛”、“手”写,突出了忙碌而安静。 镜头三: 阅读时专心致志的神情。每一种人又各有特点。 * 不同的场合,细节描写的侧重点也会不同。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我们会得到一些启发。 2.出示1: 透过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我看到了一种 的精神(情景、气氛……)。 讨论。 * 生活中也有许多小镜头值得我们回味。 3.出示一组素材,讨论:你认为以下的场所中,可以有些什么“特写镜头”呢? 出示2: 飞机场的侯机大厅 超市 足球比赛场的观众席上 浦东的“嘉年华”中 …… 讨论。 读写结合(完成读写双通道) 交流。 四、欣赏名篇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般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老舍: 《骆驼祥子》 天空中两颗最辉煌的星星要出门了,就请她的眼来代替他们闪耀,侯着他们回来。真的,如果她的一双眼睛悬在天空,星星就会代替她的眼睛,那会怎样?那她脸上的明媚一定盖过星星的亮,如同白日的光压倒了灯光,在天上她的眼一定照耀满天的光明,鸟儿乱叫,以为白昼已经降临。 莎士比亚: 《罗米欧与朱丽叶》 课后反思:教学时,一概改往日“顺序”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观察领读员领读时的神态、动作,尝试说说,接着学习课文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并积累课文遣词造句的妙用,然后通过观察身边人物读书时的神态、动作,写一段话,马上点评,,以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28.斯塔笛的藏书 教学目标: 1.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理解“焕然一新、脱口而出、油然起敬”等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藏书的方法。 3. 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珍惜,逐步养成珍惜书籍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 学生自行了解有关藏书方法及其他方面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出示:藏书 2. 解释什么是“藏书”:指图书馆或私人收藏的图书。 3. 你家里有藏书吗?你是怎样安置你的图书的? 4.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斯塔笛的家中去看看斯塔笛的藏书。 补充课题:33.斯塔笛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根据地点的转换给课文分段:1~4 、5~7 3. 默读第二段,思考:我为什么喜欢到斯塔笛家去? 交流:因为我对斯塔笛很佩服,所以很喜欢到他那儿去。 引读第二段 理解词语:油然起敬 4. 过渡:原来我佩服斯塔笛与他藏书的方法和他对待藏书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三.重点学习(一)学习藏书方法 1. 默读第一段,边读边用直线划出介绍斯塔笛藏书方法的语句,并作批注(概括出斯塔笛藏书的方法) 2. 交流:一种方法是分类排列,另一种是编写目录。 3. 根据你所喜欢的一种方法进行深入了解。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藏书方法的资料。 4. 在藏书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活动:起笔名、刻印章、做藏书票。 (学生如果收集到这方面资料也可以进行交流,教师也可适当做补充。) (二)体会斯塔笛对待藏书的态度:珍爱 过渡:我佩服斯塔笛不只是因为他懂得如何藏书,更佩服他对图书的那种挚爱、珍惜,是自己无法和他相比的。 1. 再默读课文,边读边用浪线划出体现斯塔笛珍爱图书的句子,并用着重符号表示出关键词句。 2. 交流: (1) 他不富有,买不起多少书,可他小心地保存着学过的所有课本和亲戚们送他的书。 (2) 他用心积攒着每一个铜子儿,然后把它们全都花在书店里。 (3) 他把大部分的书都用自己喜欢的有颜色的纸包上。 (4) 他常站在自己的书柜前,掸掸尘,翻翻书页,查看一下书的装订线。 (5) 看着他那副小心翼翼地翻书的样子真是件令人着迷的事情:他用那双粗大的手打开书页,轻抖着它们,于是整本书又焕然一新了。(理解:焕然一新) (6) 他每买回一本新书,都会擦亮封皮,才放上书架,过一会儿又把它拿下来看,把书当作宝贝珍玩一样。 引读句子。 3. 和斯塔笛的书相比,我的书早就破烂不堪了,这让我感到很惭愧。所以,我面对这个只比我大一岁的小伙伴时,却不敢――和他开玩笑。在门口道别的时候,我几乎是――脱口而出地对他说:“我感谢您,先生。”我真的当他是个大人了。 4. 理解“脱口而出”,从而体会到我对斯塔笛的敬佩之情。 四.总结课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人类文明将停滞不前。我们要学会珍惜书本,养成珍惜书籍的好习惯。 课后反思:在复习时,可设计这样一个练习,请

s版第九册语文教案 篇5

1、《小麻雀》(单一课)

教材分析: 《小麻雀》讲的是一只还不会飞的小麻雀住在屋檐下的窝里,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妈妈不断地告诫他要小心,掉下去会很危险,但是他不听劝告,果然掉在窝下一只大花猫旁边。妈妈奋不顾身地去保护他,小麻雀又怕又急,竟然飞到了窗台上。而妈妈尾巴上的毛却被大花猫咬掉了。这篇童话一方面告诉我们,小孩子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从另一方面又告诉人们,只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去受锻炼,生活的本领才能更快地增长起来。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蹈、瞪、舔、懊”4个生字。会写“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等10个字,掌握“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3.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时间:第一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蹈、瞪、舔、懊”4个生字。会写“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等10个字,掌握“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好多篇有意思的童话,你还记得哪些篇?

这些童话,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给我们小朋友以启示,让我们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的大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板书:小麻雀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

(2)记、写生字:蹈、瞪、舔、懊

重点指导:蹈(形声字,左边表形,右边表声。)

(3)词语:区分恼脑

恼:生气、使生气。烦闷

脑:头。脑筋„„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成长过程。

(1)拉出成长发展阶段:

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开始(),后来(),最后()

(第八自然段:不相信,样样按自己的意思解释——第十四自然段:不相信,还不知道自作聪明是要吃亏的——第十九自然段:会飞了,感到高兴,但看到为自己受伤的妈妈,鼻子酸酸的)

(2)根据成长阶段分段: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好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妈妈的劝告。

(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的尾巴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19)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4、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提出学习的主问题。

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

5、作业:

书写生字、生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自然界,动物与人的成长过程有着相同的经历,妈妈们在教育自己子女上也有着共同的做法。高尔基就介绍了这样一只叫普季克的小麻雀和它的妈妈。今天,我们就随着前苏联大作家高尔基的笔,去体验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长过程,或许你能吸取到一些成长经验呢。

(二)新课: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让我们到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去感受。

(1)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

①妈妈: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生怕孩子有危险。

②普季克:

小普季克对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

小普季克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孩子。

指名读。

(2)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这时这对母子是怎样表现的呢?默读14——18自然段。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妈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孩子,爱孩子超过爱自己。

从哪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妈妈的语句。

①15自然段

A对比读:

出示15自然段:

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一副凶猛的样子。

花猫。麻雀妈妈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通过对比读,你有什么体会?

B展开想象。

a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同学描绘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b出示书中的图。教师激情:同学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又一只老麻雀挺身而出,用渺小的身躯拯救自己的幼儿。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什么?

②16自然段:

还从哪感受到这种伟大的母爱?

出示16自然段:

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像一点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

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

谈感受,朗读

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母爱。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3)角色对话感受小麻雀的成长。

(4)学习19自然段

普季克终于学会飞了,他感到十分高兴;可看着妈妈那光秃秃的尾巴,他

又觉得鼻子酸酸的。

你能用既„„又„„的句式表达同样的内容吗?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普季克你为什么鼻子酸酸的?此时此刻,你有想对妈妈说的话吗?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谈:一方面感受妈妈的爱。一方面请妈妈不要唠叨,应该多教小麻雀一些本领。

3、拓展延伸,检验成长。板书设计: 1.小麻雀

普季克

好奇

自作聪明

不惜牺牲生命

充满母爱

教学后记:

2、《金奖章》(单一课)

教材分析: 《金奖章》讲的是鸟国的鸟儿们在得知地球环境保护组织要派使者到鸟国来颁发金奖章后,鸟王和群鸟纷纷争说奖章应该属于自己,只有乌鸦在一旁不声不响地收拾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当使者说地球环境保护组织决定把奖章颁发给地球的清道夫——乌鸦时,大家都把尊敬的目光投向了乌鸦。本文告诉人们,只有默默地为人类做贡献的人,才是最值得奖励和最受人尊敬的。教学要求:

1.初步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宫、渣、仆、彬、耿、荐、怦、蔓”;会写“宫、渣、沾、仆、鹊、获、配、嚷、彬、忠、耿、盒、荐、怦、颈、腐”等。掌握“残渣碎屑、风尘仆仆、荣获、彬彬有礼、忠心耿耿、盒子、推荐、怦怦乱跳、脖颈、腐烂

2.理解文章内容,懂得荣誉不能靠“争”得来,只有踏踏实实做事,默默为大家做贡献的人,才配享有荣誉,最受人尊敬。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懂得荣誉不是靠“争”得来的,只有踏踏实实做事,默默为大家做贡献的人,才配得到荣誉,最受人尊敬。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时间:第一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步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宫、渣、仆、彬、耿、荐、怦、蔓”;会写“宫、渣、沾、仆、鹊、获、配、嚷、彬、忠、耿、盒、荐、怦、颈、腐”等。掌握“残渣碎屑、风尘仆仆、荣获、彬彬有礼、忠心耿耿、盒子、推荐、怦怦乱跳、脖颈、腐烂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荣誉面前,每个人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见荣誉就争,有的为大家默默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我们要怎样对待荣誉呢,今天,我们来读一读《金奖章》这篇童话,看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读词语:

王宫、荣获、盒子、残渣碎屑

蔓延 脖颈

腐烂、推荐

彬彬有礼:什么意思?

怦怦乱跳:这两个词语有什么相同之处?AABC

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有哪些?

忠心耿耿:什么意思?在构词上有什么特点?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词语吗?(风尘仆仆、金光闪闪)你还知道有哪些词语是这种构词形式?

3、整体把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1——14,15——25。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老师为什么让同学这样读?

引导学生认识到:1——14当听到地球环保组织要派使者来鸟国颁发金奖章时,群鸟纷纷争着说奖章应该归自己。乌鸦在一旁收拾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15——25使者代表地球环境保护组织把金奖章颁给乌鸦。乌鸦受到大家的尊重。

(2)你能照着板书,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小组内交流。看谁能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4、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出主要问题。

梳理学生问题,提出探究专题——群鸟为什么开始争奖章,最后都十分尊敬乌鸦?为什么金奖章颁给乌鸦?

5、作业:

书写生字、生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文章内容,懂得荣誉不是靠“争”得来,只有踏踏实实做事,默默为大家做贡献的人,才配得到荣誉,最受人尊敬。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金奖章》。回忆课文内容,谁来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明白道理。

1.以读代讲,学习1——14自然段。

群鸟开始怎么争奖章,乌鸦为什么受到群鸟的尊敬得到金奖章呢?

默读课文,在金奖章面前,乌鸦与群鸟有什么不同?画出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1)群鸟:群鸟围绕奖章给谁而争论不休。

①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出他们在得知有金奖章后争论。注意按提示语的提示读出相应的语气。

②指名读。

(黄莺、百灵以自己唱歌好争;喜鹊以自己给人报喜争;老鹰凭自己有力气抢;喜鹊为争到荣誉讨好鸟王„„)

④小结:群鸟们就是这样一扫平日彬彬有理的斯文样子,吵吵闹闹,吹胡子瞪眼,更有像喜鹊这样借机溜须拍马的,如果让你给这幅画面起个名字,你会起什么?(群鸟争章、争论不休„„)

(2)乌鸦:

出示第一自然段。

①重点体会:只有乌鸦不声不响地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对比:

乌鸦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只有乌鸦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只有乌鸦不声不响地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体会到什么?(体会乌鸦踏踏实实做事、默默为大家做贡献。)

②如果让你给乌鸦不声不响劳动这幅图画起个名字,你又会叫它什么?(默默奉献、辛勤劳动„„)

(3)小结:你能概括说说为什么金奖章给了乌鸦?

2.分析重点词句,学习15——25自然段。

(1)为什么金奖章颁给乌鸦?默读课文,思考并画出相关语句。

(注意从两个角度思考、汇报)

①群鸟:15——21

A隆隆隆,隆隆隆,天上传来直升飞机的轰鸣声,使者到了!只见他捧着一个系着红绸带的盒子,健步走进大厅。那一定是装金制奖章的盒子!鸟儿们的眼珠子都快飞出来了。此时鸟儿们什么样?你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吗?

B抓人物对话、心理描写

快活、屏住呼吸、怦怦乱跳、叽叽喳喳、个个伸长脖颈、盼望等描写体会鸟儿们的急切心情。

②乌鸦:

A十分谦虚:

出示:第二十三自然段乌鸦的话。

乌鸦大吃一惊地说——

乌鸦着急地说——

B对环境贡献大。

出示第二十四自然段。

a读介绍乌鸦贡献的语句。

b你还知道乌鸦对环境保护还起到哪些作用?

③角色换位,明白道理。

鸟儿们不再争了。大家用尊敬的眼光看着乌鸦。你知道乌鸦为什么得到大家的尊敬?此时此刻你就是鸟王国里的一员,你尊敬他什么?

对比自己刚才的表现,你想对乌鸦、自己、其他鸟或大家说些什么?

3.拓展延伸:如果还有一枚奖章,你还打算给谁?说明理由。板书设计:

2.金奖章

众鸟

金奖章

争论不休

乌鸦

默默收拾残渣碎屑

金奖章

使者颁发

乌鸦 教学后记:

3、《“没头脑”和“不高兴”》(单一课)教材分析: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一对外号叫“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好朋友,他们一个办事经常丢三落四,一个做事总跟别人反着干,经常吃苦头,经常不高兴。在仙人的帮助下,他们长大了,没头脑做了建筑师,不高兴当了演员。但他们都因为自己的毛病,给大家带来了害处,造成了自己的苦恼。从此他们明白了,从小要养成好习惯。通过没头脑和不高兴在仙人的帮助下做大人的经历,告诉学生,从小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后就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给大家带来害处。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如果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长大就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认识“咒、暂”两个生字。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如果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长大就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时间:第二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学习童话吗?为什么?

(故事吸引人。我们不仅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还受到教育,知道为人处事的道理。)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三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2、细读课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①初读了课文之后,谁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文章分为三段?

起因: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好朋友。“没头脑”做事总想不周全,丢三落四。“不高兴”做事总和大家相反,经常闹脾气。他们在仙人的帮助下长大了,“没头脑”作了建筑师,“不高兴”作了演员。)

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这个内容?(1——11)

经过:

他们给别人带来了很大的烦恼,请求仙人把他们变回来。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12——20)

最后结果呢?(“没头脑”明白了要从小养成好习惯,并开始改正自己的毛病。)

②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你能把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一说吗?(引导同学说出文章主要内容)

刚才同学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以事情发展为序的课文,同学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探究明理

①提出探究专题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它就藏在文章中呢,看谁长着火眼金睛,一下子找到它?浏览课文,画出来。(文章最后一段:“他说不管是不是梦,从小养成好习惯总是对的!”)

“没头脑”为什么这么说?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谈谈你对要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

②分段汇报

A第一段,体会小时候不养成好习惯,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

谁从第一段中,找到答案?(引导学生从“没头脑”和“不高兴”名字的由来——“没头脑”记什么都打折扣,想什么都想不周全,经常丢三落四;“不高兴”脾气古怪,做事与别人反着干,经常不高兴而吃尽苦头,体会小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 危害。)

B第二段,体会小时候不养成好习惯,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给社会带来危害。

“没头脑”和“不高兴”认为小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没什么,长大照样能干大事。是不是长大就能改好呢?我们快看看第二段,谁从第二段中,找到答案?

③角色换位,明道理

此时,你就是这个“没头脑”,看着自己设计的大楼、看着台上不肯倒下的“不高兴”,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明理:知道从小养成好习惯,没有好习惯长大会给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给大家带来更大的危害。有问题应该马上就改。)

④你喜欢这个童话吗?

⑤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没头脑”与“不高兴”?他们遇到过什么麻烦吗?

(4)拓展

想象一下,如果“没头脑”当了演员,“不高兴”当上了建筑师,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板书设计:

3.“没头脑”和“不高兴”

“没头脑”:打折扣

想不周全

丢三落四 “不高兴”:

脾气古怪

与别人反着干,经常不高兴 小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教学后记:

4、《大拇指汤姆》(单一课)教材分析:

《大拇指汤姆》讲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化装成乞丐的魔法师施展法力,使热情款待他的农家夫妇有了一个大拇指一样大的儿子——汤姆。汤姆在一番神奇的经历之后,得到了国王的宠爱,他使农家夫妇很开心,也很自豪。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为人要善良,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拇、姆、褴、褛、婚、剖、宠、款”8个生字,会写“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17个字;掌握“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等词语。

2.理解文章内容,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通过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时间:第二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拇、姆、褴、褛、婚、剖、宠、款”8个生字,会 写“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17个字;掌握“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等词语。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本单元已经学习了三篇童话,我们知道了童话故事不仅有趣,还给我们讲道理,受到启迪。童话还有许多作用呢,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感受《大拇指汤姆》给我们带来的神奇。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出示:拇、姆、褴、褛、婚、剖、宠、款

自学中,你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个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快指出来,告诉大

家。

重点:剖(pōu):读准字音。剖开、解剖

(2)记、写生字: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宠、肿、款

如果让你给同学听写,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字最引起你的关注?你怎样记?

重点:

褴褛:形容衣服破旧。因为与衣服有关,所以两个字都是衤旁。

鞠躬:鞠,左边是革字旁,比较容易写错。

你知道“鞠”字为什么是革字旁吗?“鞠”的本意是古代游戏用的一种皮球。所以是革字旁。因为鞠有圆包之意,引申为弯曲。记住了字的本意,我想同学们就不会写错了。

款:款字左上边是个“士”字。

(3)词语意思:

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

在这些词语中,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

款待:亲切优厚地招待。

除了这几个词语,你觉得课文中哪个词语也很重要?

喜出望外:

在课文中出现在哪句话中?(母亲正在为找不到汤姆而痛哭流涕,一见到他,喜出望外,赶紧把他放在盛满温水的茶杯里洗了又洗。)

你能结合语句,说说“喜出望外”的意思吗?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你能再用“喜出望外”说一句话吗?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

(1)学了几篇童话,回忆前三课,我们在学习课文时,都先做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先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拉出线索。)

(2)题目是《大拇指汤姆》,自学了课文,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文章主人公)围绕大拇指汤姆,介绍了哪些内容?

(离奇的身世、可怕的历险、成为父母的骄傲)

(3)分段: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这三方面内容?

(1—5介绍汤姆离奇的身世。6—14介绍汤姆历险的经历。15—19国王让汤姆带金币回家看父母,汤姆每月都看父母,成为父母的骄傲。)

(4)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教师提出:为什么课文最后说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文章内容,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拇指汤姆》这篇课文。

(二)新课:

1.整体把握,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昨天,我们给文章分了段,谁来说说这篇童话主要写什么?

教师总结方法:把三段内容连起来,就可以说清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

2.在评价中读懂课文内容:

你喜欢这篇童话吗?为什么?

(1)感受这篇童话想象的大胆、奇特:

教师相机对学生进行引导:

①从大拇指汤姆离奇的身世中感受:

谁从第一段,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出示:

默林很同情他们。他暗暗施展法力,让农夫的妻子生了个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夫妇俩很喜欢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大拇指汤姆。几年过去了,汤姆一点也不见长大

大拇指的身世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奇”,你能读出这种奇特吗?

②从可怕的历险中感受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谁从第二段,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奇特、大胆?

默读课文,找出汤姆有哪些神奇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历险原因 历险过程 怎样获救

自己读课文,按表提示把汤姆几次历险过程复述下来。

指名复述课文,同学评价是否说清楚了。

简要说说你认为怎么奇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作者的想象丰富、大胆。

汤姆因为太小,遇到了很多危险。他的经历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险”,但每次能神奇地化解,非常幸运。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有惊无险、化险为夷„„)

你能读出这“险”吗?

(2)体会童话故事蕴含的思想感情。

①文章中有没有直接点明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说明的内容?

读懂文章的最后两句话:

出示:

但是他们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因为多年前他们款待过一个素不相识的乞丐。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读了两这句话,你明白什么?

②角色换位,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此时你们就是这对贫苦的夫妇,当得知是因为你们的善良之举获得了今天的幸福时,你们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对魔术师说——

对国王说——

对汤姆说——

总结:正像同学们体会的那样,作者通过这样的童话,表达着自己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善良可以人人们获得幸福。板书设计:

4.大拇指汤姆

离奇的身世、可怕的历险、成为父母的骄傲 教学后记:

5、《坚定的锡兵》(单一课)教材分析:

《坚定的锡兵》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小男孩的玩具中,有一个锡兵,只有一条腿,但他总是坚定地站着,并一直想保护用一条腿站着跳舞的小姑娘。他认为这是一个锡兵的责任。锡兵被风从三楼的窗台刮下去了,经历了许多艰险,但他都坚定地想着:一定会回去,保护需要保护的人。他终于回到了以前的那个房间,继续手握长枪履行自己的职责。《坚定的锡兵》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善良、勇敢、尽职尽责的锡兵形象。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铸、殿、涡、狭”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坚定的锡兵》。

(二)新课:

1.链接安徒生:

你读过哪些安徒生的童话?对他有什么了解?

2.新课:

①检查预习情况:

抽读卡片:铸成、宫殿、弱不禁风、旋涡、狭小

②围绕“坚定”,品读课文。

A整体把握,提出问题:

题目是《坚定的锡兵》,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的是谁?突出写他的什么?(坚定)

坚定什么意思?[(立场、主张、意志)稳定坚强,不动摇。]

“坚定”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词,你能根据这个中心词对全篇文章提出学习的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从哪看出这是一个坚定的锡兵?他为什么这么坚定)

抓住文章的中心词也是一种整体把握课文的方法。

B围绕“坚定”全文探究。

默读课文,划出文中让你感受到锡兵非常坚定的语句。

a第四自然段:

默读,你读懂了什么?

锡兵非常同情、怜悯跳舞的小姑娘,他打定主意要保护她。

读出他态度的坚决。

过渡:锡兵下定决心要保护这个一条腿站立的跳舞的小姑娘,他忠于职守,整天直直地望着她,保护着她。有一天,小男孩在玩玩具时,不小心锡兵掉到大街上。开始了危险的旅程。你还从哪感受到锡兵的坚定?

你从哪些自然段中感受到了他的坚定?6、9、10、12

指名读,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在不同的危险面前,他始终直直地站立,心里想着保护小姑娘,就是没有想自己。)

角色换位:你们就是锡兵,在危险面前,你怕不怕?你为什么心里还想着保护哪个小姑娘,而不担心自己?

把6、9、10、12自然段的“锡兵”换成“我”读一读。表达出自己不怕危险,坚定的决心。

当你历尽艰辛,回到小男孩家,你又见到了小姑娘,你为什么不把自己为小姑娘做的事告诉她呢?

D.拓展延伸: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小姑娘有健全的两条腿,你还会保护她吗?为什么?总结:通过你的话,我感受到你是一个多么善良、坚定执著、有责任心的人呀!板书设计: 5.坚定的锡兵

锡兵:

善良

坚定执著

有责任心 教学后记:

语文百花园一(综合课)

教材分析:

语文百花园一共安排了三项内容。分别是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以及习作。这些学习内容意在重点指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丰富语言积累,增强语言运用,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

1.了解描写人物语言与对话描写中标点符号的运用的方式,学会提示语在不同位置上标点的正确使用。

2.交流本单元在阅读方面的收获。

3.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进行独立阅读。

4.初步感知歇后语,积累语言。

5.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把握并转述故事内容及口头表达能力。

6.展开想象,编写童话。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描写人物语言与对话描写中标点符号的运用的方式,学会提示语在不同位置上标点的正确使用。

2.展开想象,编写童话。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时间:第3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描写人物语言与对话描写中标点符号的运用的方式,学会提示语在不同位置上标点的正确使用。

2.交流本单元在阅读方面的收获。

3.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进行独立阅读。

4.初步感知歇后语,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描写人物语言与对话描写中标点符号的运用的方式,学会提示语在不同位置上标点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语文百花园》去看一看。

1.语言与标点

(1)归纳、总结在人物对话描写中标点符号使用的规则:

这节课,我们先到百花园的第一个景点——“温故知新”园去看看。步入“温故知新”园,快看,“语言与标点”景点区立了个牌子,在提醒游人什么?

谁来读读给我们的提示?

本单元课文中有很多人物语言的描写。读读下面的句子,想一想描写人物语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标点符号的使用有什么不同?

出示第一题,请同学自读。

仔细阅读三位学习伙伴的话,看你受到什么启发?

再读这道题,认真观察提示语的位置不同,怎样点标点符号?

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不加提示语时标点不同的点法。

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在中间的标点符号的点法。

(2)实践:

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①先仔细阅读、观察,判断提示语位置。

②按照总结出的提示语不同位置点标点的方法点标点。

③集体反馈。重点指导第三句提示语在中间的标点怎样点。

2.拓展与交流

离开了“语言与标点”景区,我们随着人流,又来到一片童话树林——“拓展与交流”景区。谁来读读介绍这个景区的话?

(1)同学们想进到童话树林中,欣赏美景吗?快读读宁宁与丫丫的话。

概括一下宁宁、丫丫好的读书方法。

宁宁的方法是抓住主人公和身上发生的事件把握主要内容。

丫丫的方法是弄清人物关系,了解人物特点。

(2)回忆我们本单元学其他课文时好的读书方法。

如;抓住中心词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捋清文章脉络,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等。

(3)在阅读童话时,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介绍给大家。

3.阅读平台

同学们总结了方法,快进到童话林中,观赏林中的——阅读平台。

自己按照刚才介绍的好的阅读方法默读短文,你读懂什么?是怎么读懂的?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小蚂蚁的想法和蜘蛛的做法:一个想一劳永逸,一个每天通宵达旦地劳动,一天也不敢间断,使学生了解到童话介绍了蜘蛛生存的常识。同时告诉我们只有努力不间断的工作,才能更好地生存,想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

交流方法:你是怎么读懂这些内容的?用什么方法?

4.积少成多

(1)了解歇后语

同学们,从童话林出来,我们又来到了另一个景区——“积少成多”区。快看看这个景区有什么特点?

快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谁认识它们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用打比方方法把意思说清楚。这是歇后语。

(2)积累歇后语

读记书上的歇后语。

说说自己积累的歇后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说的方面,主要是训练学生能把自己看过的童话故事转述清楚,说的时候,态度自然大方,普通话准确、流利,有一定的感情,达到口语训练和别人交流的目的。

3.听的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把握主要内容,边听边想,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教学难点:

双向互动的语言环境的营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活阶段)

1、同学们,学校马上要开展故事大王的评比活动,优胜者将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故事大王的评比活动,是向社会展示我们风采的机会,你们想报名吗?

2、好,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个我们班的故事大王的竞选活动(板书)。我们要挑的故事大王不仅要讲的绘声绘色,所选的故事还要能使听众受到教育。

(二)明确任务(指导阶段)

1、怎样才能当好故事大王?出示活动建议、活动评价要求,带领学生研读。

2、通过指导一个组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确要求:

请看这组同学的表演。交流,明确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适时揭示板书:

讲故事的人:

(1)仪态:大方、礼貌;

(2)语言:生动,吸引人。

(3)感情:情感到位。

听众:

文明,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把握主要内容,边听边想,感悟其中的道理;补充故事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交流

1、小组交流:四人一小组,一个人讲故事,其他三个人听、听后交流。

2、全班交流:推荐两名学生汇报,全班同学做评委,(四)总结评议

1、你们的评委工作做得怎样?(引导结合板书)

2、可请评议者或刚才的讲故事的学生根据同学的建议重新展示

3、评选“故事大王“及“优秀评论家”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创编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能有创意地表达想象中的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编一编童话故事,当一回童话作家。(点击课件,出示天使画面)

请大家把自己想象成这小天使,张开想象的翅膀,闭上眼睛,飞呀飞,大家飞上蓝天,飞过巍巍的群山,飞过一望无际的田野,飞过绿绿的草地,我们来到了——童话王国。

(二)创编故事

(点击课件,出示画面)

1.大家看,这么多的童话故事的主人公聚在一起,他们都有谁?快认认他们。

2.这么多童话人物聚集一堂,他们每个人可都是身怀绝技,本领高强,他们中的不是同一课书出现的三位随便凑在一起,就能发生许多有趣的事。

你选的是哪三位呢?

他们会发生什么事呢?你打算通过这个故事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说明什么道理呢?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3.根据自己的设想大胆地想一想。

(想一想)

4.把最精彩的一个镜头画下来,可画成连环画形式(一幅或两幅)(画一画),画好之后说一说童话故事。(说一说)

5.把自己的画展示给大家看,把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一评。(评一评)

(三)自拟题目

同学们,请你自己给编的故事拟个题目。可以以事情的内容为题,以事情发生的地点为题,以人物语言为题,以事情结果为题,以人物为题。

(四)编写故事,小组交流。

教学后记:

6、古诗三首(单一课)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山行》和《暮江吟》三首诗。《望天门山》的前两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巍峨险峻的天门山从中间断开,汹涌浩荡的江水从缺口处奔腾 而出的雄伟气势,展现在人们眼前。后两句描绘出在耸峙的高山之间,在喷薄而出的红日的映衬下,驶来一叶孤舟,形象鲜明艳丽,充分展现了诗人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奔放的性格。《山行》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山中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深秋风林美景的喜爱之情。《暮江吟》是一首吟咏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上景色的诗。前两句写傍晚,后两句写夜晚。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这三首诗都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对壮丽的山河无比热爱的情感.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江波涛翻滚的景象。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时间:第四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两首古诗。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的波涛汹涌)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

(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学习建议:

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

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订正字音:石径斜(xia)生(sheng)处

理解难词含义:

石径斜:不正,弯曲不直。(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

白云生处: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引导学生翻看书中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2、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思考: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

语言训练:这些景物在作者眼中构成了一副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

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引导学生入境入境地读:“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追问: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

(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如山的连绵,小路的弯曲以及“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虚虚实 实,但尽管如此,作者最爱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伏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吧!

三、作业

抄写、背诵两手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

二、导入新课

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呢?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什么是“吟”呢?请你们从老师的读中体会体会。

谁体会到了?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1)一道残阳铺水中,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

(说“一道残阳”是因为“残阳”指的是西沉的红日发出的光。)

讨论:“铺、照、射”有什么不同?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始终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多美的景象呀!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

三、拓展阅读

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四、作业

1、在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五:幻灯片内容

教学后记:

7、海上日出(单一课)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课文第2-5自然段具体描绘了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色。第二、三自然段详细记叙了天气晴朗时一次日出的完整过程:天空

一片浅蓝—一道红霞—越来越亮,太阳出现小半边脸、红、没有亮光—一纵一纵慢慢使劲向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发出多母的亮光,这里写了太阳升起之前,天空的颜色、红霞的变化,还写出了自己盼望看到日出的迫切心情,接着写太阳升起的过程,既写出了太阳形状的变化,又写出了太阳颜色和亮度的变化。第4、5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天空有薄云和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色。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帮助学生练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刹、痛、辨、镶”4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想像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时间:第4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会认、会写“刹、痛、辨、镶”4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重点: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的〈暮江吟〉一首诗描写的是太阳落山时,江面上的迷人景象。今天,我们即将阅读的名家名篇〈海上日出〉,它描写的是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壮观景象。

二、范读全文。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只要你用心,相信巴金爷爷的文字会把你带入那奇妙的景象之中。

说一说,在听老师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脑海中都涌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指导自学。

出示学习建议:

1、轻声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义。

3、默读思考: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色?

四、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1、生字词

出示一: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唤起积累: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转眼间、一瞬间、霎那间、顷刻间„„)

出示二:

说一说“辨”与“辩”在含义和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三:

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结合语句,给“镶”选择着恰当的解释,并想象语句描写的景象。

(1)把东西嵌进去;(2)在外围加边。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2——5自然段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

分别写了天气晴朗时、有云的情况下日出的不同景象。

(2)体会开头、结尾的作用。

第一段:

指名读,思考:这段文字,作者向我们交待了什么?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

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开头总起)

最后一段:

齐读这一段,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肯定的说法,怎么说?

联系上文思考,“这”是指什么?

那结尾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得更直接些,就是——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由此,你觉得结尾段在全文起的是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继续朗读课文。

有条件的同学明天早早起来,观察一下日出的景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读文字,想画面。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第一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文中哪句话概括写出了巴金爷爷在海上看日出的感受?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二、顺着探究点,深入品读课文。

1、独立阅读并思考:

为什么称“海上日出”为“伟大的奇观”?

学习建议:

按顺序研读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天空景象的变化,想象文字描述的画面,感受“奇观”。

2、全班交流学习体会:

晴天时:(第2、3自然段)

浅蓝一道红霞红霞扩大越来越亮

看到天空色彩的变化,“我”知道——

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体会作者此时什么心情?(急切、盼望„„)

接下来,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日出过程的?(课文第3自然段)

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文稿依次点击出:

(开始)露处半边脸红得很没有亮光

(最后)完全跳出了海面红得可爱发出夺目的亮光

这段文字中,哪句写得最精彩?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设问:简洁地说,这句写的是什么?

——太阳向上升。

如何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写出来呢?

想像着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

有云时(第4、5自然段)

(1)读“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读“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引导学生体会:“镶、透、染”等词好在哪里?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四、小结

五、作业

(1)用上“词语采集”中的“目不转睛、夺目、奇观”三个词语,写自己观察的一种自然现象,注意写出其变化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可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板书设计:

7.海上日出

太阳出来前:浅蓝 一道红霞

红霞扩大 越来越亮

太阳出来时:负着重担

慢慢儿 一纵一纵 使劲向上升 太阳在天空:镶

染 教学后记:

8、*大自然的语言(单一课)

教材分析:

略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儿童诗,它告诉孩子们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能告诉人们许多知识,只要仔细观察,刻苦钻研,就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时间:第5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________就能___(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板书设计:

8.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教学后记:

9、西风胡杨(单一课)

教材简析

《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按课后思考题以及“指南针”的要求,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时间:第6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录像),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难度的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独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习1、2、3、4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和词句:穿透去寻深深植根不怕„„不怕„„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屏障芸芸众生句子:它们„„让给„„,让给„„,让给„„而将„„留给„„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②它们生前„„死后„„

3、引导学生理解写法。

(二)理解胡杨的过去和现在。(学习5、6自然段)。

1、指名朗读5、6自然段。

2、胡杨的过去怎样?

3、胡杨的现在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胡杨也有哭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

2、现在的胡杨怎样?

二、继续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我的希望和信心(学习7、8自然段)。

1、我祈求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我站在„„哪怕就三天)。

2、我坚信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胡杨的精神还在„„将被激励)。

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四、拓展(课后☆题)

板书设计:

9.西风胡杨

坚韧

无私

悲壮

教学后记:

10、《我家门前的海》(单一课)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新奇的意境,描绘了渔家孩子眼中的海。那海是多变的,就像人多变的脸,那海是富饶的,是渔家人的牧场,那海是日新月异的,就像一幅美丽的画。表达了渔家人对和自己息息相关的那片大海的无限深情与无比热爱。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的“怯、藻、驰、骏、愈”5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比喻和修辞的写法,读懂课文。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时间:第5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的“怯、藻、驰、骏、愈”5个生字。

2、初步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认准生字,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部分难理解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画出文中生字组的词语,再次认读。

(羞怯、海藻、飞驰、骏马、愈来愈美)

2、出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提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要多读几遍,长句在读时要停顿得当,把握好节奏。

3、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画“?”

二、再读课文,自主解疑

1、点拨:

刚才老师巡视中,发现同学们读书非常用心,积极思考,提出了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大都不必等老师讲,只要你有耐心,反复读文,运用以前掌握的方法,一定能自主解决。

2、学生自主解疑

提示:解决一个问题,就在“?”旁边画“√”。

三、交流解疑收获

你自主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除了查字典、词典,还有什么方法理解生疏的词语含义?

为了了解得更准确,下课后,我们还可以查资料!

四、作业

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

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比喻和修辞的写法,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由疑导入

上节课,我看了看同学们没有解决掉的问题,如:为什么说“海浑身颤动„„”“追逐应接不暇的目光和飞驰的好奇的心。”是什么意思?等等。

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老师建议同学们好好研究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想想本文用的最多的写法是什么?

这篇文章很多地方都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

你能用下面的句式把本文三部分内容概括出来吗?

出示:

在渔家孩子的眼里,大海像_________,像__________,像__________。

二、自主研读课文

学习建议:

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怎样写出海是多变的脸、牧场和画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交流阅读体会

1、师生接读第一自然段,感受冒号的用法。

人们都说渔家孩子有着海一般晶莹的生命:

心,装着海;眼,流动着海;笑,就是海的声韵„„

2、说说读读“多变的脸”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所得。

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海的多变。

你最喜欢什么状态下的海,有感情地读一读。

在作者的情感中,大海的多次变脸,他都喜欢。我们一起读读这三句话:

出示:

我喜欢宁静安恬的脸。

我喜欢慈祥温柔的脸。

我也喜欢严肃冷峻的脸。

追问:为什么?从下文中找找答案。

作者喜欢有丰富感情的大海,在他的眼里,大海像父母亲一样亲切。

3、问问答答,真正读懂“牧场”这部分内容。

出示同学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一一解决:

(1)“望不透的绿草”“开不败的白花”指什么?

结合“牧场”的真正所指去想,此处的“牧场“是大海,那海水就是望不透的绿草,那浪花就是开不败的白花。

(2)为什么说“海上牧场,放牧着渔家人今日的欢欣,明日的希翼?

联系上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去想,海里的资源丰富,人们圈起来海水养殖场更是珍品无数,贻贝、扇贝、盘大鲍、蛤蜊等等水产品会为渔家带来经济效益,使渔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4、读中想象,体会作者在“画”这一部分中表达的情感。

小结:

这那是一幅画,真真正正的是一副动态的画册呀。新奇的我们爱看,从小在这里长大的画中人——“我”更是看不够。

放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把作者的憧憬读出来。

想像一下,作者眼中的海还会是什么?

四、回归整体,赏读积累语言

再读全文,用笔画出你欣赏的语句,好好地再读一读。

五、作业

读读“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并继续从文中采集好词,写在后面的白框中。板书设计:

10.我家门前的海

大海的脸 安恬

慈祥温柔 严肃冷峻

大海像_________,像__________,像__________

教学后记:

语文百花园二(综合课)

教材分析:

语文百花园二共安排了三个大的栏目。分别是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和习作。这三块的内容丰富多彩,且与单元主题一脉相承。具体地说,“温故知新”栏目中的“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拓展与交流”编排的是有关景物描写的训练。为丰富学生景物描写方面的语言积累,“积少成多”编排了四副以赞美自然景物为内容的楹联,语文大课堂——“文明公民”和习作——“写一次游览经历”的内容,与“观察自然景物、环境保护”有关联,又有所拓展。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七月的天山》,积累写法,在习作中迁移运用。

3、阅读并背诵楹联。

4、参与以“文明公民”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撰写倡议书。

5、写自己的一次游览经历。教学重点:

1、学习、积累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2、写自己的一次游览经历。

教学难点: 参与以“文明公民”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撰写倡议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等。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积累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七月的天山》,积累写法,在习作中迁移运用。

3、阅读并背诵楹联。

教学重难点: 交流、总结本单元的阅读收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学习了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现在让我们一起步入“语文百花园”,在这里回顾旧知、学习新知、大胆实践、习作表达,使我们的语文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有信心吗?

二、“温故知新”栏目的学习

1、读读书上的这三句话,想想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2、看,学习小伙伴已迫不及待的说出了我们的发现,快读读“泡泡框”的话。

3、学以致用,你也能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读读练习题的要求。

问:“仿照例子”怎么理解?我们仿的是什么?

(仿写法,就是在描写景物时,赋予它人的神情、动作和情感。)

学生开头脑筋,大胆想象,完成练习。

通过读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仿写。

三、“拓展与交流”栏目的学习

一个单元学习之后,可以通过什么形式交流彼此的阅读收获的?看,这是“丫丫”和“宁宁”和我们的书面交流。

我们读到的是“阅读笔记”,从内容看,丫丫阅读中更多的感悟了一些阅读方法,宁宁注重了文章的写作技巧,这些对我们的读写能力提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说,用心阅读,你会从中汲取很多有用的东西。

想一想,在前四课阅读中,你的收获是什么?可以说,可以写?写的形式多样,可以摘录,可以仿照样子学写阅读笔记。

四、“阅读平台”栏目的学习

阅读《七月的天山》,理清文章的层次。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七月的天山

(1)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2—4)气候

进入天山:

景物:蓝天、雪峰、云彩、雪水、鱼儿

再往里走:密林

走进天山深处:

(5)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

五、“积少成多”栏目

放录像:看,这是我国的著名景点岳阳楼、颐和园、大明湖、杭州的九溪十八涧。在美妙壮观的大自然面前,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绝句,其中“楹联”是最具魅力的一种表达形式,至今,在景点还能读到。

出示书上楹联,学生朗读,配合画面畅谈自己的理解,之后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六、作业

1、阅读《语文大课堂》,按要求自主成组,确定调查内容。

2、给出一周时间,学生分组展开调查活动。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在参与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学习撰写倡议书。

2、引导学生依据习作题目和文字提示打开思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取习作材料。

3、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游览顺序,抓住主要景物的特点写下来。

4、倡导学生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

教学过程:

一、学习倡议书。

1、结合学生的调查数据,帮助学生归纳调查收获。

2、依据调查结果和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倡议书给写给谁(部门),写些什么内容?

3、读书上例文,明确格式。

明确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的位置和写法。

二、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阅读本单元描写大自然的文章,你是否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些美妙的文章,引领我们观赏了一幅又一幅内涵丰富的画面。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一次游览经历介绍出来,然后彼此交换阅读,从中增加见识,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下面,就让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想一想,哪次游览印象最深?

(二)回忆游览顺序,以此确定文章思路。

1、从阅读中感悟文章的序

同学们在以往的习作中,了解到,文章要言之有序。那这篇习作,如何达到这一点呢?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比如《海上日出》的2、3自然段就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景物的变化的。)

(应该按我们游览的路线来写,先到那儿,再到哪儿。一一写出来。)

是的,在游览中,我们是移步换景,随着观察点的变化,映入眼帘的景物也在发生着变化。

如叶圣陶爷爷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按游览顺序这样安排了文章的写作思路:

金华城——罗甸——山路——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如此这般,游览顺序一目了然,文章层次清楚明白,不是就符合了言之有序的要求了呢?

2、现在,我们细细地回忆一下,当时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先后到了哪些景点?然后自主选择在括号里填一填。

()()()()

3、讨论。

如果一次游览去了五六个景点,在文章中是否需要一个不落地写出来?为什么?

在尊重游览经历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写一些景点和景物,不必面面俱到。

(三)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

在游览中,景点中的景物是最吸引人眼球的。这些景物可能是自然景物,也可能是一些人文景观。无管那种,只要你感觉它是这处景点的代表作,是你喜欢的,那么就应该好好观察,并在习作中抓住其特征进行具体描写。

如何把景物特征写的具体形象呢?有以下几点建议:

1、描写景物的色彩。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色彩。用语言再现景物色彩,将会使读者犹如亲眼所见。

演示文稿出示:

(1)天空中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

(2)夜丁香的茎是棕色的,十分坚硬,好像是自卫的武器。瞧,那碧绿的叶子,犹如块块透明的碧玉雕琢而成,绿得可爱、诱人。

2、描写景物的形状。

世界上很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事物。只要仔细观察,你一定能捕捉到景物的与众不同之处,而景物的形状就是你不可忽视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写假山石形状的奇特:

湖边有许多假山石,人们可以坐在上边歇息。这些假山是多么奇特:有的像一只怒吼的雄狮,正准备扑向猎物;有的像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青蛙,坐在荷叶上,“呱呱”地唱着歌; 有的像白玉无暇、亭亭玉立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上面两段话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护栏”上的图案和山石的各具神态。

(四)通过回忆,把握住景物的特点和写法。

填表:

景物 特点 具体描写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后记:

11、《七律•长征》(单一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了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地英雄气概。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承接“千山”,写作者对长征途中经历的大山的藐视。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自然现象,又写出了心里感受。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图片、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时间:第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课前我们在家里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讲述你收集到的长征时期的故事。

二、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教师板书课题)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请同学们先来自己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读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一)学习本课重点生字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ï)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首诗的特点:“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

(三)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现在再来读读,争取读得准确通顺。

三、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表达了什么内容?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难理解的诗句,可以在旁边画个“?”。

(一)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交流。

(二)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全诗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三)了解了全诗的大意,我们现在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四、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和字词。

2、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难点:体会二、三句诗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这首诗,并了解了全诗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了解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二、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能不能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五岭山险峻、乌蒙山高耸、天险金沙江、大渡河险恶、千里大雪山。)

三、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一)我们再来读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重点理解:

1、高大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如同小小的“细浪”、“泥丸”,这一大一小的对比,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2、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勇闯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战斗,展示了红军的足智多谋和英雄气慨。“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

3、征服大雪山这一壮举,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勇往直前。“更喜”两字,不仅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还体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二)体会得多好啊!能把我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练习感情朗读)

(三)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事例吗?(课件补充红军长征的影片资料:寒冷和饥饿、渡过草地无人区等)

(四)是啊,无论红军战士遇到怎样的艰难,他们都不会退缩,从哪句诗句中能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气概?让我们大声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五:总结: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和电影电视片。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教学后记:

12、《狼牙山五壮士》(单一课)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勇气概。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寇、冀、葛、绷、冀、涧、拧”6个生字,学会“冀、庙、榴、弹、抡、绷、坠、拧、雹、眺”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龙王庙、晋察冀、奉命、手榴弹、抡胳膊、拧开、瞄准、坠落、雹子、眺望、豪迈、满腔怒火、全神贯注、悬崖峭壁、斩钉截铁、居高临下、昂首挺胸、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3、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教育。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时间:第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2、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涌现了千千万万个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区的一个真实故事。

二、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先来读课文,再交流预习的成果。

(一)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

寇尸崖豪

(二)读读下列词语:

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三)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四)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英勇跳崖的故事。)

三、我们再来快速读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自己理清课文顺序后,填写课后p63表格。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1自然段2自然段3自然段4、5自然段6-9自然段

四、指名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五位壮士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任务;完成了掩护任务后,五位壮士又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

五: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和字词。

2、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深入学习课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受到思想教育。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3、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我们对狼牙山已经有一些了解了吧!能形容一下你眼中的的狼牙山吗?

(山势陡峭,三面悬崖,高耸入云……)

(二)这狼牙山因为五位战士可歌可泣的事迹而闻名,他们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他们为什么被称为“壮士”?课文是分哪几部分介绍的?

二、深入学习

(一)打开课文,快速浏览一遍,依据老师出示的自学思考题深入学习。

自学思考题:

1、认真默读课文3—9自然段,画出描写五位壮士的动作和神态,并在最感动自己的地方作好批注。

2、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二)全班交流自学汇报成果。能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吗?说的时候要先读读你画的句子,再说说这句话为什么让你感动?

1、第3自然段:引上绝路。(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下面的文字片)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走这条路可以(),意味着他们可以(),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另一条是通向()。走上这条路就意味着()。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填完后有语气地读一读,说说为什么这是一条绝路啊?请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2)他们为什么要往三面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转移?(3)五位壮士的态度是怎样的?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体会)

(4)通过五位壮士的动作、神态、内心想法来感受到他们选择道路的坚定的决心,在生与死面前,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第4、5自然段:顶峰歼敌

(1)指名朗读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在顶峰上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五位壮士的动作、神态来体会他们对敌人的痛恨。)

(2)师:是的,敌寇杀死我们的同胞30多万人。想到这些国家耻、民族仇,怒火在五壮士心中燃烧。他们决心用石头与敌人血战到底!因此,我们要把这种情感读出来。我们先来自由练习朗读。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齐读)

3、第6—9自然段:壮烈跳崖

35(1)我们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再结合书上的插图,想一想当时五壮士是怎样英勇跳崖的?(抓住五壮士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

(2)从五壮士的表现中我们能知道他们当时想的是什么?

(3)五壮士的壮举令敌人目瞪口呆,那一声声的口号响彻云霄,这就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让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4)下面让我们再回到那硝烟迷漫的战斗场面,一起去感受五壮士英勇跳崖的豪迈场面。(放课件,影片节选)

(5)五壮士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跳下了万丈悬崖,那壮烈的场面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再去读一读第6—9自然段,细细地体会体会五壮士坚强不屈,英勇豪迈的伟大精神吧!(齐读6—9自然段)

(三)这么感人的文章,一定会有很多打动你的地方,我们都来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试着把它背下来。(自由背、指名背)

三:总结

1、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英雄。(出示课件)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授予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3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授予葛振称、宋学义“勇敢顽强”奖章;五壮士攻上的棋盘陀顶峰建立了“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2、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四、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诵感受最深的段落。

2、阅读赞颂抗日英雄的故事书,观看同类的影片。板书设计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教学后记

13、《小英雄雨来》(单一课)

教材分析:

《小英雄雨来》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儿童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斗争的故事,歌颂了少年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本课可与曾学过的《夜莺的歌声》一课对比阅读因为他们同为少年英雄,而且机智勇敢。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比较长,课文共有六个部分,各部分都是紧紧地围绕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雨来的斗争事迹展开描述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故事内容,感受雨来是民族小英雄。

3、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给课文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4、学习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故事内容,感受雨来是民族小英雄 教学难点:学习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时间:第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以及六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教学过程:

一、课前同学们预习了《小英雄雨来》,我们先来读读文中的生字词,看谁掌握的好。

二、我们再来读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这篇课文比较长,是分六个部分写的,我们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每个部分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先自己思考,然后再和同桌商量。

(一部分:在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十二岁的雨来最喜欢在这条河里游泳,他会很多种姿势,其中仰泳的本领最高。

二部分:秋天,爸爸妈妈把雨来送到夜校念书,在夜校雨来学会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三部分:有一天,爸爸妈妈都出门了,只有雨来一人在家。忽然,交通员李大叔为了躲避鬼子的追赶跑了进来,藏到了水缸下面的洞里。雨来想跑到别的院子时被鬼子抓住了。

四部分:鬼子几次问雨来看没看见有人跑进来,雨来都说没看见,鬼子气急了,凶狠地打了雨来,雨来还说没看见,最后鬼子要把雨来拉出去枪毙。

五部分:村里的人们听到了河沿上的枪声,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人们都十分难过,大家都哭了。

六部分:人们在河沿上正为雨来难过时,忽然看见河水中露出个小脑袋,仔细一看原来是雨来,大家都高兴地叫起来:“:雨来没有死!”原来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凭着自己的高超的游泳本领,从鬼子的枪口下巧妙地脱险了。)

四、布置作业: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继续深入学习故事内容,感受雨来是民族小英雄。

2、快速默读课文,给课文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3、学习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继续深入学习故事内容,感受雨来是民族小英雄。

教学难点:学习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一)上节课咱们初读了《小英雄雨来》,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这篇课文比较长,是分六个部分写的,我们快速默读课文,回想每个部分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二、用简练的语句为六个部分写小标题。

(一)这是我们上节课概括的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能不能用更简练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短语来概括这六个部分的内容呢?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在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十二岁的雨来最喜欢在这条河里游泳,他会游很多姿势,其中仰泳的本领最高。]

(二)哪位同学能在这个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试着用更简短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学生回答:

1、雨来喜欢游泳。点拨:不错,已经很简练了,可是这部

分仅仅说雨来会游泳吗?

2、雨来游泳本领高。点拨:好,既简练又概括了主要内容。

其实直接说“游泳本领高”都行。)

(三)[边板书“游泳本领高”边说]同学们概括的这个短语就好像给这部分内容加了一个题目,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把这个小标题和我们概括的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出示课件:第一部分主要内容]

2、小标题的语言比主要内容更加简练。)

(四)小标题的特点找得挺准确,下面我们要给2—6部分概括小标题了。每个小组承担一个部分,每位同学先自己在书上概括小标题,然后在小组内讨论,组里意见统一后就把确定的小标题写在黑板上,哪组概括好了哪组就上来写,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学生完成小标题,老师巡视,特别注意哪组存在困难。)

三、细读重点段,了解雨来的感人事迹,体会雨来是小英雄。

(一)就从我们概括出的小标题来看,哪部分内容最能表现雨来是小英雄呢?

(学生回答:

3、4两个部分)

就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这两个部分,画出最能表现雨来是小英雄的内容,体会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

(同学快速默读重点段,并画出重点语句)

(二)我们共同交流一下从哪里感受到雨来是个小英雄。

(同学交流谈感受,老师注意评价)

评价角度:

1、你能结合当时的情况来体会;

2、你是紧紧抓住雨来的表现体会的;

3、从你的发言中让我们感受到雨来的勇敢;

4、你还能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人物;

5、你能结合前文帮助自己来体会;

……

(三)同学们能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来学习,特别是很多同学都关注了雨来面对鬼子时的语言,让我们再来读读雨来的这几句话[点击课件:雨来的三句话],感受这是一位怎样的小英雄。听好老师的提示,大家读雨来的表现。

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老师提示读书语言:

(师提示)鬼子抓住雨来,假装温和地问雨来看见了什么?(学生读)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师提示)接着鬼子又是哄骗又是恐吓,再次质问雨来看见了什么?(学生读)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师提示)雨来的回答让穷凶极恶的鬼子露出了本来面目,他们把雨来打得两眼冒金花,鲜血从鼻子里一滴一滴地流下来,鬼子就想让雨来说出他看见了什么?(学生读)雨来还是摇摇头,说:“没看见!”

(四)无论鬼子使用什么方法,雨来始终只有一句话,(生答:)“什么也没看见”。

读到这里,你们想对雨来说些什么呢?

(五)看来通过对3、4部分的细读,我们已经深深地被雨来的英雄行为感动了。

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齐读课题。(学生齐读:小英雄雨来)

四、理解六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为学习简要复述做准备。

(一)课文正是通过雨来掩护李大叔,并与鬼子勇敢作斗争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来表现他是小英雄。那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几个部分与全文又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手指板书中的小标题)

(二)看来同学们清楚地了解了六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从全文来看哪些部分是重点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在3、4部分前画“★”)

五、学习简要复述课文。

(一)这篇课文是从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中节选的,所以文中的人物形象很鲜明,特别是雨来这位小英雄令我们十分感动和钦佩,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被雨来的英雄行为打动。课文比较长,怎样才能既抓住重点又清楚明白地把故事讲出来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方法[板书:简要复述]。老师建议大家先来读读P72的“指南针”,了解一下什么是简要复述。

(二)从“指南针”中,我们对“简要复述”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回答:“简要复述”:用自己的话、按课文顺序、抓主要内容。

抓住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教师随学生发言板书:用自己的话、按课文顺序

(三)咱们怎么理解“用自己的话、按课文顺序、抓主要内容”的要求呢?

(学生回答:用自己的话:就是不要背书,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讲出来;

按课文顺序:不要打乱课文的写作顺序,课文先写的就先讲,后写的就后讲;

抓主要内容:抓住最主要的内容来讲,不主要的一代而过。)

(四)教师追问:

1、这课如何做到按课文顺序?

答:课文写了六部分,我们讲故事时也要讲六部分,顺序还不能颠倒

2、这课怎样抓主要内容呢?我们结合小标题来说。

答:

3、4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应该讲的详细一些,其余4部分内容可讲得简单一些。

3、不时重点的内容怎样做到讲得简单呢?

答:可以用

一、两句话概括介绍一下。

(五)下面就依据这些要求先自己练习简要复述《小英雄雨来》,谁准备得好,一会儿就请他来给大家讲故事。

(学生自由练习)

(六)今天我就当一回咱班同学的妈妈,我的哪个孩子愿意来给妈妈讲故事呢?(指定一名同学复述)别的人要认真听,一会儿还要请你们来评价我孩子的发言呢。

六、提炼课文精彩内容,引领学生继续细读课文。

(一)由于时间的关系,《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精彩之处,我们没有来得及细细地欣赏和品位,比如:

比喻:

1、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来浑身光滑滑得像条小泥鳅。

2、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个耳朵,向两边拉。

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

人物:

1、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雨来的脸立时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

2、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了?”。

(二)教师总结:

作者管桦写下了感人至深的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小英雄雨来也成了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几十年来《小英雄雨来》一直被选入全国的语文课

本,我妈妈小时候读过,我小时候也读过,现在你们也正在读。像这样的不朽之作老师建议大家课下还要再细读,汲取各个方面的营养。

七、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简要复述,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2、有条件的同学读一读管桦的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

板书设计:

小英雄雨来

机智

勇敢

顽强

爱国

教学后记:

14、《我的战友邱少云》(单一课)教材分析

《我的战友邱少云》记叙了邱少云从潜伏隐蔽直至在烈火中英勇牺牲的经过,赞颂了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是教学的重点。感受本课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英雄形象,突出中心的作用,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这次战斗的重要意义,了解严守纪律是保证这次战斗胜利的关键,由此充分认识邱少云以生命的代价严守纪律的伟大精神,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蜷、伪、挪、呻、歼”5个生字,学会“制、堡、咳、嗽、伪、轰、仗、蔓、棉、扭、熄、挪、呻、激、歼”15个生字,正确读写“控制、咳嗽、伪装、轰击、蔓延、棉布、扭转、熄灭、挪东、呻吟、激动人心、歼灭、纹丝不动”等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3、启发学生体会通过人物的表现以及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感受本课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英雄形象,突出中心的作用。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教学难点:

感受本课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英雄形象,突出中心的作用。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时间:第周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教学准备: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我们已经进行了课前预习,先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解词。

(1)正音:歼jiān潜qián袭xí

(2)多音字:剥(bāo)剥开剥(bó)毕毕剥剥

(3)解词:

揳入:本课指敌人控制的高地插入我军阵地。

袭击:出其不意地打击对方。

潜伏:隐藏、埋伏。潜:隐藏。

居高临下:处在上方,俯视下方。形容处于有利地形。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漫山遍野:“漫”是到处都是。漫山遍野就是遍布山野,形容很多。

挪动:移动。

2、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

二、我们来交流一下课前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

三、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记叙了邱少云执行潜伏隐蔽任务,他被敌人的燃烧弹打中,烈火包围了邱少云,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整个潜伏部队,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直至在烈火中英勇牺牲。)

四、在小组内合作朗读全文,并讨论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事情发展顺序;1自然段;志愿军发动突然袭击的原因;

2、3自然段:志愿军战士潜伏隐蔽的情况;

4--8自然段:邱少云严格遵守潜伏纪律,在烈火中牺牲;

9-10自然段:战斗胜利了。)

(时间顺序:1自然段;志愿军发动突然袭击的原因;

2、3自然段:天还没亮,志愿军战士的潜伏情况;

4--8自然段:中午时分,邱少云身上着火了,他牺牲了;

9-10自然段:黄昏时分,战斗胜利了。)

五、我们先来读读1自然段,了解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要夺取391高地?

六、布置作业1.写生字新词。

2、继续熟读课文。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2、启发学生体会通过人物的表现以及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感受本课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英雄形象,突出中心的作用。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感受本课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英雄形象,突出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了解邱少云这位英雄,体会作者的心情。我们先来回忆上节课了解的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要夺取391高地?

二、为了夺取这么重要的高地,志愿军战士是怎样隐蔽的?读读相关的描写,体会这是怎样的一次潜伏任务?(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体会我们举敌人的阵地非常紧,潜伏任务十分艰巨。)

三、离敌人的阵地很近,面对十分艰巨的潜伏任务,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隐蔽得很好,从天还没亮直到中午时分都没有暴露目标。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请同学看自学提示:

认真阅读第三段,边读边思考:在潜伏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情况?火是怎样烧到邱少云身上的?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做的?

1、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2、教师小结;是呀,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一样,都在烈火中不会挪动一寸地方,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但是,千斤巨石是没有生命的,而邱少云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哪,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人在烈火烧身的时候,怎么能忍受这样的痛苦啊!

四、“我”做为邱少云的战友,亲眼目睹了这感人的一幕,当时“我”的心情怎样?课文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我”的心情?我们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一)从这段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我”此时有怎样的心情呢?

1、担心:“我”都会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

2、矛盾、“我”不敢朝他看,又忍不住不看,这是一种什么心情?怎么理解“我”这种矛盾的心情?读出这种矛盾。

3、期盼:“我”盼望出现奇迹。真的没有办法使战友死里逃生?但是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你想怎么读这句话呢?

(二)从这段“我”的心情中能体会出什么?

(三)课文明明是要表现邱少云的坚强意志,可为什么把“我”的心理活动写得这么具体?

(四)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第七自然段,并试着背下来。

五、伟大的战士邱少云离开了我们,他去得无声无息,而又壮烈豪迈,他的精神鼓舞着战友们,战斗打响了,战士们怀着为邱少云的报仇的心情冲向敌人的阵地,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试写自己的心理活动;

2、背诵7、8两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14.我的战友邱少云

为了战友

为了革命胜利

严守纪律

壮烈牺牲 教学后记:

15.※《紫桑椹》(单一课)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在激烈的孟良崮战役中,关心人民群众的感人故事,表现了革命前辈为人民群众着想,关心群众利益的崇高精神。本课故事性强,内容易懂,教学时应让学生结合课后提示自主阅读,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重点语句读懂课文。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革命前辈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精神,是本课的重点,简要复述课文是难点。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明白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许世友将军为什么在激烈的孟良崮战役中,一定要做这件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葚、役、眬”3个生字。正确读写“若有所思、舒坦、若有若无”等词语。

2、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革命前辈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精神。

3、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时间:第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同学们已经初读了《紫桑葚》,知道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一件事呢?

(学生回答:徐世友)

二、通过课文后的“学习链接”,我们可以对许世友同志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咱们快来读读吧。

三、这样一位上将将军是怎样对待普通的老百姓呢?相信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后一定有很深的感受。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孟良崮战役是我中国人们解放军在山东孟良崮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的战役,战斗十分激烈,从1947年5月13日一致激战到16日,最终全部歼灭国民党七十四师,击毙师长张灵甫,共歼敌三万二千余人。由此可见,孟良崮战役是十分紧张激烈的。徐世友同志在如此激烈的战役中,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件事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感受徐世友同志是个怎样的人?

五、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我们学习了一些读懂写人文章的方法,谁来回忆一下?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抓住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通过环境描写体会人物。)

六、就让我们利用这些方法来自学课文,了解徐世友同志。我们可以在令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作适当的画批,写下自己的感受。

1、同学们先进行自学画批。

2、自学后可以在学习小组里和其他同学交流。

3、在全班交流。

(通过大家的交流感受到徐世友同志在激烈的战斗中还不忘关心、爱护老百姓的崇高精神。)

七、如果请你把这个故事简要地将给别人听,你准备怎样讲呢?

1、回忆一下简要复述的方法。

(抓住这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点,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还可以先编写一个提纲,再练习简要复述。)

2、我们就自己选择方法来练习简要复述课文。

3、指名在全班进行简要复述。

八、课文中还有一些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记住这些生字?

九、布置作业:

简要讲述一个你敬仰的革命前辈的故事,和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敬仰他。

板书设计:

15.※《紫桑椹》

许世友

孟良崮战役

革命前辈

关心群众、热爱人民 教学后记:

《语文百花园三》(综合课)

教材分析:

本百花园安排了“多音字和形近字”,“知识库”,欣赏“读书有感”,阅读文练习“妙语堂”(练习句、段、篇),作文“我手绘我心”等训练。教学目标:

1、区分多音字和形近字,并准确组词。

2、能进一步体会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借助资料学习革命烈士诗《囚歌》,并积累一组颂扬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的成语。

4、围绕自己看过的影视片清楚地说一段话,并进行互评。

5、写一篇习作,简要介绍一部影视片的精彩片断。教学重点:

1、区分多音字和形近字,并准确组词。

2、围绕自己看过的影视片清楚地说一段话,并进行互评。教学难点:

写一篇习作,简要介绍一部影视片的精彩片断,做到描述的内容具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时间:第周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到百花园去看一看,你们看这里的花朵很有特色,仔细看看,能发现什么?

1、出示多音字:谁能准确地组成词语,就可以把他们带回家,种到自己的花盆里。

挨ái()

挑tiāo()

撒sā()

āi()

tiǎo()

sǎ()建议:可以先查查字典,看看同一个字的读音不同,字义有什么不同。

2、出示形近字:这里的花又有什么特点呢?你有什么办法把他们带回家吗?

脑()

呻()

莹()

瞪()

添()

恼()

伸()

萤()

澄()

舔()

提示:仔细看看这些字有哪些规律?

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更好地区分这些字呢?

咱们比一比,看看谁组的词多。

二、看来同学们都很细心,既发现了鲜花的特点,又准确的组出了词语,祝贺你们得到了鲜花。其实,不仅是字词有这样的规律,本组课文中在描写方法上也有规律可循。

1、我们仔细读读P82三位学习小伙伴的话,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呢?

2、交流一下课文的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读过之后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故事生动,吸引人。)

3、我们还能从本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语句吗?可以摘抄1—2句。

三、本组课文讲述的是战争时期的故事,向我们描述了很多英雄的事迹,今天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歌再来认识一位革命烈士,他就是《囚歌》的作者叶挺同志。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看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我们先来自由读读这首诗。

2、能说说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3、老师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4、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诗,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四、叶挺同志在反动派面前表现出的精神,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认为哪个成语最准确?

(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不屈不挠……)

1、其实有很多成语可以表现革命志士的伟大精神,我们都来看一看。

2、自由读读,通过查字典或词典理解成语的意思。

3、试着把这些成语背下来。

五、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欣赏了一些精彩的影片,相信同学们在课下也曾看过不少影视作品,大家能不能把自己看过的有关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影片,选择一部自己印象最深的介绍给大家?

1、先来看看活动的建议,了解一下,自己在讲述和倾听时应注意什么?

2、自己先准备。

3、在学习小组内介绍。

4、小组推荐发言。

5、依据评价标准评出最佳讲解员。

六、在讲述的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向他人介绍的影视片精彩片断写出来。

讨论:如何做到描述的内容具体?

1、仔细回顾自己要描写的精彩片断,有条件的最好再看一遍影片。

2、要学习本组课文的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描写,同时还要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打动读者。

3、写后,要自己反复读一读,认真修改,最好读给身边的人听一听。

教学后记:

16、《酿》(单一课)教材分析:

《酿》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由于误读酝酿的酿字所引发的故事,赞扬了刘东东真诚的帮助老师纠正错误和语文老师的坦诚的品格。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2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耷拉、朗诵、照例、善于、绘声绘色、练习、焕发、怡然自得、酝酿、肃穆、皱眉、捣乱、缺乏、没精打采、平心静气、柔和悦耳、不可名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重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教学时间:第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2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耷拉、朗诵、照例、善于、绘声绘色、练习、焕发、怡然自得、酝酿、肃穆、皱眉、捣乱、缺乏、没精打采、平心静气、柔和悦耳、不可名状”等词语。

2、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正确书写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1、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导入

1、“酿”这个字该怎样读?

2.你能用“酿”字组个词吗?

3.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同学互读,读得正确流利。

三、理清文章结构(分段)

1、默读全文,思考全文围绕着“酿”字发生的事,可分为几部分?

2、学生默读,小组内讨论分段。

3、全班交流:

课文记叙了围绕“酿”字发生的一件事。可分为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他感到很苦恼,晚饭吃得也不香。”)讲在上语文课时,东东发现老师把“酿”字读错了,立即向老师提出来。班里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使他担心老师会记他的仇。回到家里奶奶也劝他向老师认错。他感到很苦恼。

第二部分(从“第二天上语文课”到结尾)写老师坦诚地向同学承认自己把“酿”字念错了,要感谢刘东东同学,并欢迎大家帮助自己改正错误。

四、熟读课文,想想文章围绕“酿”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默读课文说说,东东感到苦恼的原因。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用笔画出原因。

2、想象着东东的心情读读。

六、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读课文,用笔画出“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三、引导质疑

1、指名读,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2、出示:

(1)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

(2)第二天上语文课,看见老师一进教室,东东就有些紧张,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生怕老师看他。老师站在讲台上,坦然地环视一下大家,清澈的目光停留在他身上。他吓得心突突乱跳,一动不敢动,担心老师挑他的毛病……

(3)他高兴地坐下来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那该有多好啊!这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1)读读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东东的心理有担心、紧张、高兴)

(2)读出这种变化。

(有感情地朗读)

(3)再读东东的心理描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为什么东东会有这样的变化?)

四、深入学习课文

(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

(二)随机点拨,指导朗读。

1、东东为什么会感到委屈?

出示:下课时把教案放在窗台上,不是跟男生掷飞碟,就是同女生跳橡皮筋

(1)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女教师?

(2)下课时,她还可能和同学在一起玩什么?你能用“不是……就是……”说说吗?

(3)这样的教师你喜欢吗?

(4)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2、出示:东东平心静气地倾听着,她被深深地打动了,陶醉在不可名状的对春天的向往中。

(1)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2)想象一下东东听了老师的朗读,他联想到什么?

课件:(填空练习)

听着老师的朗读,东东仿佛看到了,看到了,听到,听到了,他真想。

(3)这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高)

(4)怀着敬佩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3、出示

他高兴地坐下来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那该有多好啊!这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1)为什么东东的心中流淌着暖流呢?

(2)听了刘老师的话,你对她有什么新的认识?(刘老师知错就改)

(3)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4、你喜欢刘老师吗?为什么?

五、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

请你和家人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板书设计:

东东:委屈害怕激动

老师:承认错误(真诚)

教学后记:

17、《十年后的礼物》(单一课)教材分析:

《十年后的礼物》记叙了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故事,十年前他答应送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一件很好的礼物,十年后他用奇妙的方式将礼物送给了达格妮,使她感到无比激动和幸福。

教学目标:

1、认识“桦、喧、咆、哮、颊、曙”,会写“桦、律、喧、咆、哮、珍、颊、曙”。能正确读写“旋律、喧哗、咆哮、珍贵、双颊、曙光、白桦、陶醉、沉浸、期待、信守、诺言、祝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信守诺言的道理,树立信守诺言的美德。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信守诺言的道理,树立信守诺言的美德。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桦、喧、咆、哮、颊、曙”,会写“桦、律、喧、咆、哮、珍、颊、曙”。能正确读写“旋律、喧哗、咆哮、珍贵、双颊、曙光、白桦、陶醉、沉浸、期待、信守、诺言、祝福”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1、认识“桦、喧、咆、哮、颊、曙”,会写“桦、律、喧、咆、哮、珍、颊、曙”。能正确读写“旋律、喧哗、咆哮、珍贵、双颊、曙光、白桦、陶醉、沉浸、期待、信守、诺言、祝福”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读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谁送谁的礼物?这份礼物是什么?为什么要等十年以后再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书,做到正确

2、检查词语

白桦咆哮旋律曙光喧哗珍贵

双颊白桦陶醉沉浸期待信守

诺言祝福

(1)比较白桦的桦和喧哗的哗有什么不同?

(2)你听过动物的咆哮吗?那该怎么读?

(3)什么时候的阳光我们把它称为曙光?

(4)你的双颊在哪?用手摸摸看。

(5)你和小朋友之间的约定我们可以称它为(诺言)

(6)文中的诺言指的是什么?

(7)对于诺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信守)

2、默读课文,看看你能回答哪些问题?

3、围绕着“礼物”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入学习

1、课题是十年后的礼物,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地方提到了这份礼物,轻声读书画出有关语句。

2、指名读句子

课件:他答应送她一件很好的礼物,“不是现在——大约十年以后”

“那个人真会哄我,哄一个八岁的小姑娘。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在十年以后!即使他有这样的心意吧,无法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

“他的乐曲会传遍四方,也就将礼物送给了她!这是最好的礼物——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来说,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

3、请把这几处连起来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信守诺言的道理,树立信守诺言的美德。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信守诺言的道理,树立信守诺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下面我们浏览一遍课文,回顾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入探究

1、为什么要等十年再送这份礼物?用横线画出相关内容。

说说读懂了什么?

2、一份礼物要等十年后才能得到,如果是你,你怎么想?达格妮呢?仔细读课文找到达格妮的心理描写。

(1)读,你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出她的想法吗?(期待)

49(2)读出期待

(3)一年过去了,你心中依然(期待、渴望、希望)

五年过去了,你在想(我是不是上当了?)

九年过去了,你开始认为(简直就不可能)

(4)读出期待与不信

出示:“那个人真会哄我,哄一个八岁的小姑娘。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在十年以后!即使他有这样的心意吧,也无法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

3、是呀,任何一个人可能都无法相信一个十年的约定,这份礼物到底收到没有?

(1)得到这份礼物的心情(喜悦)

(2)带着喜悦之情读

(3)还有什么(幸福)

(4)带着幸福的甜蜜读

(5)对比地读读,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这是好的礼物——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来说,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

这是最好的礼物——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来说,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

4、打开这份礼物,听这礼物里都有什么?

出示:

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鸣唱、牧童的笛声、()的()……啊,她明白了。

四、揭示中心

文中说达格妮明白了,她明白了什么?

五、概括内容

1、请你们用上“爱德华、达格妮、诚信、音乐、礼物、十年”这几个词语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讨论4、5自然段可不可以不要,为什么?

六、联系生活运用

你曾经给过别人以期待吗?别人曾经给予过你期待吗?

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写写你对诚信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诚信的格言。

八、板书设计

十年后的礼物

诚信

爱德华达格妮

教学后记:

第九册语文教案 篇6

一、认清现状, 思考可能发生的“意外”

教学预设要预先思考设计“意料之中”的事情, 即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以及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过程, 创造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等。同时, 还要尽量思考分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和问题, 注重教学流程的生成性。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但概括的内容只是浮于表面, 学生欠缺的是联系故事发生的背景来全面概括的能力。在小学语文第十册《詹天佑》一课的备课中, 我意识到五年级学生在感知詹天佑人物品质时存在困难。这也从课前预习中能得到了有效反馈和证实。因此, 我把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在了解并概括京张铁路修筑的背景上, 从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的嘲讽, 带着国人的期望毅然决然地修筑起京张铁路这一角度,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他爱国的精神, 品味文字背后的含义。由于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 大部分学生不能从课文的本身加以体会。以下就是围绕理解京张铁路背景而展开的师生对话:

师:为什么詹天佑修筑铁路让中国人觉得争口气呢?请你仔细读读2~3小节, 借助提示说一说? (出示:中国人认为……, 因为……, 还因为……)

生:如果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话, 我们就不会求助帝国主义。

师:仅仅是这样吗?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中国人认为詹天佑修筑铁路能为国人争口气, 是因为这样帝国主义就要挟不了我们了。

师:再读一读1~3小节, 想想在这之前修筑铁路的情况怎么样?

生:在这之前没有中国人能修筑铁路, 所以詹天佑修筑铁路能为国人争口气。

师:是呀, 这是一个创举。联系上下文, 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中国人认为詹天佑修筑铁路能为国人争口气, 是因为这个工程很艰巨, 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

师:仅仅是因为这条铁路是我们自己修建的吗?你可以联系时代背景说一说。

生:中国人认为詹天佑修筑铁路能为国人争口气, 是因为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 帝国主义就不再过问。

师:还有一个理由, 文章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仔细读读第二节, 你发现了了什么?

生:只有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 才不会让帝国主义控制我国北部。

师:是啊, 你答到了要点上。 (出示句子) 这句话中有个词的读音要特别注意, 谁来读? (阻挠) 它的意识是? (组织暗中破坏) 。换句话说——中国人拥有这条铁路的修筑权, 就能?

生:中国人拥有这条铁路的修筑权, 就能保卫我国领土的完整。

师:看来这不仅仅是修筑一条铁路那么简单呀, 还关系到国家主权!如果用一组关联词把两点原因连起来, 你觉得是? (不但……而且……) 你能用这组关联词来说一说吗? (出示:中国人认为……, 是因为……)

生:中国人认为詹天佑修建铁路就能为中国人争口气, 是因为不仅在这之前没有中国人能修筑铁路, 而且这能保护国家的主权。

师:你把要点找准了。我们回答问题一定要答到要点上。其他同学学着他的样子自己说一说。

从学生的阅读能力来看, 大部分学生的回答停留在“创举”的感悟上, 未能联系到历史背景和民族的尊严的角度来谈。这是预料之中的事。于是, 在我的追问下, 让学生再静心去读文, 从背景的角度找一找中国人认为詹天佑修建铁路就能为中国人争口气的第二原因, 给予他们时间和启发, 学生就能顺利地从正面讲清第二个原因。这也与我当初的预设相符合。可见, 教师要在备课时充分分析学情, 设身处地考虑到学生的盲点, 通过搭设层层的脚手架, 让学生从不会说到会说。教师的充分准备不仅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还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使学生愿意学。这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有效途径。

二、从整体入手, 培养谋篇布局的能力

五年级的学生重在篇章的学习。年段目标清晰地要求学生具备能理解文章各部分相互间关系的能力, 并对文章的形式作出评价。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需关注考虑和落实到这点。

又如《詹天佑》一课中, 结合了区课题组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中, 我意识到我重点关注了学生对于段落的表达, 对此进行了预设充分。但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或许有点浅, 学习文本谋篇布局的能力更是高年级应迫切掌握的阅读能力。我可以试着从写作角度, 以开头、结尾以及选材为切入口, 做好学情的分析和难点的预设, 从而让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这样, 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就更强了, 教学设计也就更自然而然了,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锻炼也就更丰富和多样性了。这也令我豁然开朗, 明白了不要拘泥于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环节, 为我拓宽了更有弹性的预设空间, 为我接下来的探索开启了一扇窗。

总之,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要从整体上出发, 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生成空间, 因而它必须是精心的而不精细的。相信只要我们能做一个有心人去精心预设, 并且注意随时总结教学经验, 我们的预设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会给学生源源不断的阅读感悟和能力的收获。

摘要:教师要在备课时充分分析学情, 设身处地考虑到学生的盲点, 通过搭设层层的脚手架, 让学生从不会说到会说。教师的充分准备不仅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还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使学生愿意学。

第九册语文教案 篇7

苏教版数学第九册第63~64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设计理念:

一一列举是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为达成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教学。

一、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目的

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找突破口以弄清列举的内容。借助不同方式列举,在交流合作中学习列举的方法。重视一一列举的有序性。在四年级下册学习搭配的规律时,学生已经会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搭配,因此本课需重点强调一一列举的有序性。在教学时处理好策略的分散教学和集中教学的关系,唤醒学生已有的一一列举经验,引导学生探究一一列举策略的内涵,学会有序思考。

二、灵活地理解一一列举策略多种表现形式

通过例1、例2的教学让学生展示用文字叙述、符号列举和列表格几种不同的列举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有序的列举,简洁明了,答案一目了然。特别是例2这样需要进行分类列举的,用列表格的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便,答案一目了然,且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在教学中对表格的生成过程也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2.使学生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教学难点: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准备:PPT课件,火柴,练习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四年级我们曾经学习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过哪些策略吗?(画图,列表)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感知一一列举

1.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1)从题中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这个长方形羊圈的周长应是多少米?

2.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和宽不同,围法就不同,要知道一共有多少种围法,先要求出什么?(长与宽的和)你能把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吗?在表中填写,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火柴棒围一围。也可以画图或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师巡视,与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周长是一定的,长和宽不同,围法就不同之后,让学生开展第一次探究活动,虽然学生各自选择的探究方法不一定相同,结果也可能是无序的,但这是学生真实的发现,是有效的经历过程。)

3.全班交流。(1)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4种)每种围法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师随机出示)(2)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摆火柴棒,画图,列表等),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如果是80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你会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觉得摆小棒和画图比较浪费时间)(3)大家都认为列表的方法好,那么我们来看看几位同学列的表。(各拿几份有序和无序列举的表格展示)

问:哪一份表格列举的清楚?为什么?(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板书

表一

指出: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方法是将结果一个一个列举出来,并且是按一定的顺序列举出的,我们把这种策略叫做一一列举。(板书完整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重点让学生体会“序”的重要性,在活动中感悟对“无序”到“有序”的理解,在活动中理解“一一列举”。)

我们已经帮王大叔找到了4种不同的围法,你能算一算各种围法的面积吗?(学生计算后填写表格)比较每种围法的长、宽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表二

小组讨论交流后,指名口答。

小结: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长和宽相差的越大,面积就越小。

4.巩固运用。出示练习十一第1题

我们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1)学生填写表格

(2)学生汇报1路车分别于几时发车,2路车分别于同时发车。提问:从表格中你能看出1路车和2路车几时几分第一次同时发车?几时几分第二次同时发车?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及其场景图,自主读题。

提问:这道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你是怎么理解“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这句话的?(引导学生说出可以订阅1本,也可以订阅2本,还可以订阅3本)

2.我们可以分订一本,两本,三本三种情况分加紧进行考虑。每种情况有几种订法,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生独立填写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1)你是从订几本开始考虑的?如果只订阅1本,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3种)如果订阅2本,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3种)如果订阅3本,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1种)那么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一共:7种)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订阅2本有几种方法的解决策略上,应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在列举时注意引导学生不重复,不遗漏。)

(2)为了更清楚地看出每种订法分别订的是什么杂志,我们还可以列一张表,划“√”表示订法。

①出示表格

②指导学生用划√的方法表示订阅的种类。先指导只订1本的,再指导订2本的(让生自己先分析怎么划√,再让生形成共识,划两个√代表一种订法)最后指导订3本的。

③集体订正。提问:怎么从这张表中看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竖着看,一列就是一种订阅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能正确的在表格中用划√的方法表示出不同的订阅方法。)

4.如果不画表,要简洁的把每一种订法订的是什么杂志表示出来,还可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会说用书名的第一个字代替,或者用不同的数字、字母、符号、图形等表示三种杂志,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方法表示)

四、比较反思,感悟策略

1.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都是用了什么策略?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些什么?

2.指出:按照一定的顺序列举,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当情况比较复杂时要先分类,再列举。列举时可以列表,也可以用文字或符号、字母等来表示。总之要把每种可能一一列举出来,并且要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表示。

五、巩固知识,运用策略

1.课件出示练一练,读题。

(1)从“小华投中两次”,你想到什么?应怎样分类?

(2)把可能出现的结果一一列举在练习本上。(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有代表性的几种答案)

(3)集体订正,投影展示不同的方法,并比较优化,提醒学生有序思考。

2.出示练习十第二题。根据时间间隔,计算以后发出铃声的时间,并找出正确的答案。

3.练习十第三题。为学生提供表格,让学生在表格里划√表示不同的信号。

六、总结反思

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上一篇:美丽的家园350字作文下一篇:六店小学学生安全管理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