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史(共8篇)
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史 篇1
中国美术史发展脉络 新时期时期的美术
岩画,彩绘陶器 先秦时期的美术
青铜器,玉器装饰纹样 漆器
壁画,帛画
特点:商,西周时期典雅,春秋以后进入封建社会生活化,生动有活力 商代的绘画遗迹作品稀少有如下原因,木质漆器以黑红色调为主,布帛绘画 庙堂壁画
今天出土可见漆器白陶青铜器同时摆放形成对比
先秦时期王权活动促进了绘画美术的发展,厚葬的风气,包括宫殿壁画,帛画与墓葬墓室壁画及画像石画像砖 帛画直接用没骨法-直接勾勒
洛阳卜千秋墓,烧沟61号墓,金谷源墓,山西平陆墓,安平壁画墓,汉代帛画是没骨与勾勒相结合的方法
河北电视台,少儿科技,百家探奇
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史 篇2
不论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应用、解构与重构, 还是对它的保护与开发, 最终都要关注到传统工艺美术活动的产物—传统工艺美术品这具体的实物上。而潜藏于传统工艺美术品中的诸多特性也正是民艺的魅力所在, 如何保护、开发、设计与应用这份魅力则应建立在了解和深析民艺特性的基础上。
基于传统文化的民俗性。传统工艺美术品最重要的特性是其民俗性。从民俗学的角度的来谈, 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一个民俗质, 是构成生活民俗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传统工艺美术活跃于传统社会, 在传统社会和文化体系中是一种广泛而积极的文化态势, 它与人民的生活, 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尤其是与传统社会创造和流传的各种事项的综合体民俗文化紧密相关。作为形象化的载体, 传统工艺美术事实上就具有了记录民俗生活, 表达民俗观念、张扬民俗活动的重要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工艺美术活动以民俗生活作为创作源泉和文化背景, 这在传统节日中和婚丧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传统工艺美术品的主题宗旨也以民俗观念为表达的主旨。三是传统工艺美术品既强化了民俗文化也强化了民俗事项的情境气氛, 现在说过年没有年味, 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了那些原本在过年时可以增强气氛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烘托和渲染。
基于传统生活的实用性。传统工艺美术品是一门实用的艺术, 传统艺人不可能因纯审美的需要去制作工艺品, 这工艺品一定要兼有实用性或玩赏性。历史上最初的造物活动都是起源于实用, 如远古时期的彩陶, 它首先是一个生活用品, 后来才在其上加了诸多精神元素, 或是用于巫术, 或是用于祭祀, 巫术和祭祀也是为了实用, 而不是出于纯审美的要求。
基于传统风俗的精神性和审美性。①祈求生活幸福, 期冀子孙延绵, 驱邪避难的精神寄托物传统工艺美术品针对大众心理满足的民俗内涵而言, 有很多层意义。②美化环境, 传达情感, 平凡生活的点缀渲染品。
2 传统工艺美术品的价值所在
工艺美术相对来说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 又是一种经济形态, 它既具有艺术性, 又具有很强的经济性。从价值结构和意义上来分析, 工艺美术的价值具有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和保持价值。其中的实用价值直接表现为一种经济价值, 它必须给使用者、购买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和实用效益。实用价值体现了工艺美术价值的根本意义。其次是观赏价值, 也就是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一种精神价值, 是超越物质价值的产物。人们在物质价值满足后, 精神价值的需要逐渐上升, 精神和需要便成为人努力的更高目标, 这种努力使精神价值突破物质价值的局限, 进入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界域。工艺美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其最深刻之处在于它忠于实用而又超越实用, 在实用的价值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到了人高一级的精神需求。另外还有保存价值, 保存价值是一种综合价值的反映, 相当多的工艺品物由于其充分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高度统一, 以及本身的经济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而具有保存价值。对于工艺美术而言, 实用价值在工艺造物上的完善, 是一种真的表现, 一件为人所用、满足人实用需要的工艺物品, 如果仅看起来好看, 但实际上不好用, 这就是不真不实。从商品的角度来说, 传统工艺美术的使用价值可以分为实用价值、观赏价值、保存价值和荣誉价值。实用价值同上, 直接表现为一种经济价值, 所谓“工以致用为本”。
3 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发展方向
虽然“工艺美术”一词产生于西方现代设计思潮影响之下, 而且在本质上, 工艺美术恰恰是因为西方现代设计方法与思想的进入而表现出其特性的, 但是由于一个世纪中社会经济与文化思潮的整体走向, 工艺美术被推向了越来越有悖于倡导者初衷的方向。而今天, 我们用“工艺美术”这个概念所指称的传统造物活动, 是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形成的、一个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行为与生产要求相匹配的、完整的文化传统。在这种文明形成的过程中, 首先面对的是严酷的自然条件、生存环境, 是人如何利用“物”的潜能、通过人的智慧开发而使之成为工具, 以利于生存的问题。回顾这一过程时, 我们并非要简单地采取一种抑此扬彼的态度, 而是应当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性进行必要的历史总结, 以获得更好的指导未来工艺美术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历史是不可能改变的, 但是我们有更充分的理由要求今天的思考更加清醒并且明智, 更加富有包容性和文化的开明精神。我们因此而呼唤现代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包容性, 以及对于传统文化机制的清醒思考。
参考文献
[1]陆晔.工艺美术产业的多元化发展[J].美术观察, 2004 (2)
中国民间美术发展略论 篇3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留了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才能创造出有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2011年2月,民间美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之中,在法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遗产名录的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并明确规定了学校、媒体以及各学术机构所应该承担的宣传、普及、教育的义务,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单位给予税收优惠的扶持政策,这对于民间美术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和前些年相比,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已经是突飞猛进了,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也高了不少。但是,民间美术的发展问题仍然堪忧。现在大多数民间美术艺术家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环境都比较艰苦,但在这样一个市场化、经济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能在清贫的条件下坚持这一份对于艺术的热爱已经实属不易,高质量、高艺术性的创作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要想发展民间美术,传承人应该后继有人,但是手工业者收入较低是现实存在的难题,如何能够在诱惑众多的现代社会中吸引新生血液来继承这些民间美术并能够坚持下来,这恐怕是民间美术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
民间美术在发展过程中还遇到了作品商品化的问题,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作品的商品化可以使民间艺术的表面形式获得延续、得以普及,但过度商品化却又使许多民间美术的精品和精华不能得以很好的流传,因此掌握商品化的度是一个关键。市场化的商品应该以民间美术的精神、审美理念和文化传统对民族符号进行再设计,再利用市场化获得的经济效益发展民间美术的精品,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双赢局面。
在这一方面台湾的文化产业有一些借鉴之处。台湾有许多文化创意产品,他们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典出渊源、构思精巧,既时尚又充满传统的草根气息。让人们了解文物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拉近了人们和传统的距离,为优秀文化创意产品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优秀的文创产品反过来增加了人们对于传统的兴趣,传承了历史。其实对于民间美术也是一样,要想使民间美术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普及教育。随着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变换,许多原来的必需品和常见的艺术形式变得不那么常见,因此民间美术的宣传是非常重要的。民间美术的普及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级教育工作者、社会、媒体的共同努力,使民间美术被人们认识、了解、理解之后,才能产生出更多的民间艺术衍生品,才能让民间美术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才能使民间美术的精品更好地创作、流传。
许多民间美术是依附于民间习俗、祭祀活动和传统节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习俗、活动都日渐减少,民间美术的功用性逐渐下降,也影响了民间美术的发展。其实,很多优秀的民间活动和节日是应该被保留的,通过各项活动的举办,民间美术能够更好地被传承、被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史 篇4
第一章 2011-2012年世界藤编工艺品行业市场运行形势分析
第一节 2011年全球藤编工艺品行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世界藤编工艺品行业发展走势
二、全球藤编工艺品行业市场分布情况
三、全球藤编工艺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节 全球藤编工艺品行业重点国家和区域分析
一、北美
二、亚洲
三、欧盟
第二章 2011-2012年中国藤编工艺品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藤编工艺品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监管体
第三节 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第四节 2012年中国藤编工艺品产业社会环境发展分析
第三章 2011-2012年中国藤编工艺品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藤编工艺品行业的有关概况
一、藤编工艺品的定义
二、藤编工艺品的特点
第二节 藤编工艺品的产业链情况
一、产业链模型介绍
二、藤编工艺品行业产业链分析
第三节 上下游行业对藤编工艺品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2011-2012年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第二节 藤编工艺品行业技术特点分析
第三节 藤编工艺品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第五章 2011-2012年中国藤编工艺品产业运行情况
第一节 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发展状况
一、2007-2011年藤编工艺品行业市场供给分析
二、2007-2011年藤编工艺品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三、2007-2011年藤编工艺品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 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行业市场区域分布情况
二、行业市场集中度情况
三、行业企业集中度分析
电话:400-600-8596(免长途费)010-60343812
第六章 2011-2012年中国藤编工艺品市场运行情况
第一节 行业最新动态分析
一、行业相关动态概述
二、行业发展热点聚焦
第二节 行业品牌现状分析
第三节 行业产品市场价格情况
第四节 行业外资进入现状及对未来市场的威胁
第七章 2010-2012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主要数据监测分析
第一节 2010-2012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总体数据分析
一、2010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二、2011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2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第二节 2009-2011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一、2010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二、2011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2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第三节 2010-2012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一、2010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一、2011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一、2012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第八章 2011-2012年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竞争情况
第一节 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一、赢利性
二、附加值的提升空间
三、进入壁垒/退出机制
四、行业周期
第二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三节 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第九章 2011-2012年藤编工艺品行业重点生产企业分析
第一节 A企业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经营数据
三、企业产品分析
第二节 B企业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经营数据
三、企业产品分析
第三节 C企业
一、企业简介
电话:400-600-8596(免长途费)010-6034381
2二、企业经营数据
三、企业产品分析
第四节 D企业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经营数据
三、企业产品分析
第五节 E企业
一、企业简介
二、企业经营数据
三、企业产品分析
……………
第十章 2012-2016年藤编工艺品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第一节 2012-2016年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一、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发展方向及投资机会分析
二、2012-2016年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发展规模分析
三、2012-2016年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 2012-2016年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供需预测
一、2012-2016年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供给预测
二、2012-2016年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需求预测
第三节 2012-2016年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价格走势分析 第十一章 2012-2016年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第一节 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第二节 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政策投资风险
一、政策和体制风险
二、技术发展风险
三、市场竞争风险
四、原材料压力风险
五、经营管理风险
第十二章 2012-2016年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发展策略及投资建议
第一节 藤编工艺品行业发展策略分析
一、坚持产品创新的领先战略
二、坚持品牌建设的引导战略
三、坚持工艺技术创新的支持战略
四、坚持市场营销创新的决胜战略
五、坚持企业管理创新的保证战略
第二节 藤编工艺品行业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
一、实施重点客户战略的必要性
二、合理确立重点客户
三、对重点客户的营销策略
四、强化重点客户的管理
五、实施重点客户战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投资建议
一、重点投资区域建议
二、重点投资产品建议
电话:400-600-8596(免长途费)010-60343812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2007-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
图表:2007-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图表: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图表:2007-2011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
图表:2007-2011年财政收入
图表:2007-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图表:2011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亿元)图表: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图表:2011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图表:藤编工艺品行业产业链
图表:2007-2011年藤编工艺品行业市场供给
图表:2007-2011年藤编工艺品行业市场需求
图表:2007-2011年藤编工艺品行业市场规模
图表:2009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0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1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09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0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1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09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图表:2010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图表:2011年中国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图表: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生命周期判断
图表:藤编工艺品所属行业区域市场分布情况
图表:2012-2016年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2012-2016年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供给预测
图表:2012-2016年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需求预测
图表:2012-2016年中国藤编工艺品行业价格指数预测 图表:……
更多图表详见正文……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会欣赏工艺美术,对工艺美术有所了解、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领会陶瓷、青铜、玉器、漆器等工艺品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卓著,在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对丰富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
对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突出成就的陶瓷工艺的发展概况、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进行深入的理解、概括。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及文化内涵对各类工艺品进行欣赏、体会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我国文化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教材、图片等。
学具准备:教材、笔记本、笔,有关古代工艺美术资料。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以起立的形式上下课,并根据监控课堂情况进行调整。二:引入新课:
同学们坐好,下面我们来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有谁知道什么是工艺美术?……工艺美术的定义: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观赏工艺美术两大类。实用的工艺美术是其主流。实用美术,分传统工艺美术(特种工艺、民间工艺、文物修复、标本制作等)与现代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艺术、数码艺术、工业设计、服饰设计等)两大类。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传统工艺美术的有那些呢?有谁能主动的站起来说一下? 三:讲授新课:
中古古代的工艺美术种类繁多,本课仅选择其中的陶瓷、玉器、青铜器、漆器进行介绍。
(一)陶瓷工艺
插入问题(有人知道“china”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外国人称中国为瓷器之国,直到现在,英语中的china一词的另一个含义就是瓷器可见之国瓷器的巨大影响。但是瓷器是在制陶工艺上发明的,要想了解瓷器,首先就要从陶器谈起。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前就已发明了陶器。在我国发现的7000多处新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它包括存储器、炊器、食器和汲水器等。从陶瓷的造型和装饰来看,最突出的就是“彩陶”,这些丰富多彩的彩陶,充分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统一。比彩陶稍晚的就是黑陶,它把中国新时期时代的淘气工艺推向了顶峰。
在制陶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瓷器。据考古材料证实,我国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瓷器,考古学上称为“原始瓷器”。到东汉时期出现了成熟的瓷器,直到清代中期,在这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瓷器一直不断发展。在隋唐开始,中国瓷器就流传到外国,历代都作为重要的商品行销世界。
对瓷器工艺的欣赏,离不开工艺美术的审美特点,即从造型、装饰、色彩、材质、工艺等方面去分析欣赏。
1.中国最早的瓷器是青瓷,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已有很大的发展。现存南朝覆莲小罐(特点:体积小,造型简朴优美,盖面及器身均浮雕有覆莲花瓣,盖有荷叶梗钮,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通体施青釉,泛黄,开细片纹,釉色晶莹明澈。
2.隋唐时期,出现了白瓷,现存的隋代白瓷龙柄双腹瓶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特点:造型奇特,胎质洁白,釉面光滑,胎釉已经完全看不到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可见其中工艺之精细)
唐代的越窑青瓷最为著名。唐代越窑瓷器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浑厚滋润,有“如冰似玉”之誉。现存的青釉凤首壶便是唐初的精品。整个壶型的造型与装饰华贵而又庄重,有色美丽。
3..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瓷器生产呈现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南北各地都涌现出许多生产优质瓷器的名窑,这些名窑对中国制瓷工艺最大的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地处河南的钧窑,采用了以铜粉为呈色剂的釉料,烧成了著名的紫红色釉瓷器。由于它掌握了窑变的规律,所烧出的瓷器釉色千变万化,其色调之美,非言辞所能表达,历代都视为珍品。其中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如现存的钧窑磁盘。
地处浙江省的龙泉窑生产的青瓷器,其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如现存的龙泉窑青瓷香炉。
地处浙江省的哥窑的青瓷器,瓷身断纹,以此作为釉面装饰。
地处福建省的建窑以烧黑瓷著名,宋代的师傅们烧出了像兔毫般的结晶釉。
4.元、明两代,中国瓷器又有了重大突破。一是元代的青花瓷器,至明代永乐、成化年间达到高峰。……现存的元代青花鸳鸯莲纹盘突出体现了青花瓷的这种艺术特色。其次,元代景德镇窑还发明了釉里红瓷器。……现存元代釉里红镂塑盖罐是传世釉里红瓷器的精品……。在釉里红的基础上元代烧成了斗彩和五彩等瓷器。斗彩瓷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新工艺。五彩含多种彩色之意。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五彩瓷最有特色,如现存的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
5.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三代瓷器工艺达到了顶峰。除青花瓷的烧制工艺提高,色泽更加鲜艳、层次更加分明、五彩瓷的色彩更加丰富外,还创造了比五彩瓷更娇艳、层次更丰富、以淡雅柔丽名重的粉彩瓷器。
(二)、玉器工艺
装饰品、祭器、陈设品等通称为玉器。根据现有资料证明,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那时就是以石头作为生活、生产工具的材料,其中比较美丽的、有光泽、有色彩花纹的石头,就被用来作为装饰品,后来人们知道了打磨、穿孔、镂雕等加工手段。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玉就从石头中分离出来成为工艺品
中国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性——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外,还赋予它以“德”的含义。商周时代,作为玉器,有用于祭祀(si)和礼仪的“礼玉”,有用于服装佩饰的“佩玉”,以“佩玉为尚”,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对玉的特征和内涵的典型概括。现存的《玉凤》是商代的佳品。
中国古代制造玉器的工艺,先秦时期称琢玉,宋代称碾(nian)玉,今称碾琢。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均是靠碾琢而成。
(三)、青铜器工艺
说道青铜器,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青铜礼器,不错,商代尊重鬼神,崇拜祖先。青铜器铸造于夏代,兴盛于商、周,到秦、汉时期逐渐落寞。青铜器包括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摸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
二、举世无双的。
(四)、漆器工艺
漆器是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家居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漆器,那么这个我们经常接触的东西你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来对它研究吧!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一般称为生漆,俗称大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触空气氧化,成栗壳色,干涸后成褐黑色。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对日本等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四:课堂总结:
中国工艺美术史概述 篇6
一、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
实用与审美相统一
陶器
奴隶社会
崇高
青铜器、玉器
战国秦汉
轻利活泼、飞动奔放、雄强
古拙
陶器、漆器和丝织品
三国两晋
空疏、清静、平淡
青瓷、建筑物件和宗教工艺美术
隋唐
气势博大、精巧圆婉、富丽丰满
染织、陶瓷、金银器、漆器和木工
宋
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
元
粗犷、豪放和刚劲
明
端庄、简约、程式化
清
矫饰雕琢、精致繁缛
二、主要内容、分类
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工艺美术
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工艺美术
手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
民间工艺美术、宫廷工艺美术和文人工艺美术
雕塑、锻冶、烧造、木作、髹饰、织染、编、扎、画绘、剪刻
传统工艺美术:雕塑工艺、织绣工艺、编织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和漆器工艺。
现代工艺美术:室内环境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日用工业品造型设计、日用陶瓷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和书籍装饰设计等。
三、美学特征
和谐性、象征性、灵动性、天趣性、工巧性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概述
石器
原始人从实用生产(还不是从审美)的要求出发,对造型样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造型手段。为了砍砸刮削等不同需求而有意打制成不同类型。
旧石器时代石器
新石器时代石器
动物陶塑
形象多生动有趣,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表明了原始人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较强的造型写实能力。
陶猪
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姆渡文化,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长6.7厘米。
从事稻作生产的河姆渡氏族,其家畜饲养业也有一定规模,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狗和水牛,猪的数量最多,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在遗址中到处可见。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一件陶盆,其上刻有一束捆扎整齐的稻穗和猪纹,反映了养猪与农业的密切关系。
陶鹰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陕西华县出土,高36厘米,器口开在鹰的背部,整体造型威武而雄壮。
狗的形象生动可爱,其伸着长颈,抬着头,眯起眼睛,像是迎接主人的归来。曲卷着尾巴成为器物的手柄
鸟形鬶
新石器时代.白陶双层口鬶,大汶口文化,这是个鸟形的鬶,最特别的是它的双层口沿,口沿四周还饰有三角形镂孔,双层的口很少见,既可阻挡灰尘杂物,又是很强的装饰效果。
鳖形墨陶壶
新石器时代。鳖形墨陶壶,仿鳖形造,壶腹即鳖身,短尾,周围有4个小爪,每爪有两孔,以作系绳之用。
红陶鸟形器
新石器时代。红陶鸟形器,齐家文化,此鸟形器结合了雕塑与刻划的表现手法,鸟身的一侧刻着细线翅翼纹,另一侧刻细线幼鸟纹,还印有小圆圈纹。
人物陶塑
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不多,但有重要意义,它体现着原始先民对自身的形态面貌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再现的能力。人物形象多是头像。
玉雕
原始玉石器造型匀称,类型繁多,制作精巧,技术精良,材料优质。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有很强的美感。
实用工具——礼器和装饰品
碧玉龙、玉琮、玉猪龙、玉勾云双鸟形珮、玉鳖、玉鸟形珮、玉兽面纹丫形器、玉双兽首、三孔器、玉兽形珮、玉鹰形珮、玉猪首形珮
其他工艺美术史
骨雕
牙雕
编织
装饰品
陶器
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陶罐
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左右,食器1962年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出土口径20厘米、高18厘米,这件陶罐是迄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型陶器之一。仙人洞下层出土的一些陶片,全为夹粗砂红陶,火候低,陶色不纯,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系用手捏制成器,制陶技术相当原始。
新时期时代早期陶器
裴李岗文化(前5500~前4900)
磁山文化
(前5400~前5100)
大地湾文化(前5200~前4800)
裴李岗文化(前5500~前4900)
河南新郑,陶器多为泥质或夹砂红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盘、钵、壶、罐等,其中以三足钵、双耳壶最有代表性;其纹饰有篦点纹、弧线纹、划纹、指甲纹、乳钉纹、绳纹等。
红陶双耳三足壶
红陶双耳三足壶,裴李岗文化,1978年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高13.9厘米,口径6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
河北武安,陶器除仍用泥条盘筑法外,还出现了捏塑法,陶质以夹砂为主,有红、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时出现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部分器物表面饰有绳纹、篦纹、剔刺纹、划纹、乳丁纹等。
大地湾文化(前5200~前4800)
发现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其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另外大地湾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红里黑,或两面红中间黑的现象,较为别致;其纹饰有网状交叉绳纹、锯齿纹等。
红陶绳纹碗
红陶绳纹碗,大地湾文化,容器,甘肃秦安大地湾1期遗址出土,高7厘米,口径17.8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
新时期时代中晚期陶器
遗址类型: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陶器种类:彩陶、黑陶、白陶、印纹陶
仰韶文化
分布: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年代:公元前5500-前3000年左右。
社会经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以农业经济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
原料:细腻而有粘性的黄土;天然的赭石、红土或锰土。制作方法:泥条盘叠法、慢轮修整、直接捏塑
呈色:橙黄、红或红褐色;纹饰呈黝黑或殷红色。
彩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代表: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
器型:圆底或平底的盆、小口长颈大腹壶、圆唇直口鼓腹罐
风格:朴实厚重
彩绘纹样:动物纹(人面纹、鱼纹、鱼鸟结合纹、鹿纹)
几何纹
(写实纹饰-抽象几何纹)编织纹
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葬具,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鹿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盆
鱼鸟纹细颈瓶
彩陶船形壶
新石器时代,盛水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高15.6厘米,长24.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几何纹彩陶钵、瓶布纹陶钵底部印痕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口径14.7厘米,这件陶钵的底部有布纹印痕,是制陶时把未干陶坯放在麻布上衬垫所致。布纹纹理粗细不均,粗线直径约
0.4厘米,细线直径约0.05厘米,反映出当时纺线、织布的水平低下。半坡遗址出土有许多纺线工具-陶
纺轮,用陶纺轮纺好一定量的线以后即可织布。当时人们织布使用的工具是水平式踞织机,又称“原始腰机”。
红陶小口尖底瓶
红陶小口尖底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汲水器,陕西临潼姜寨出土,高54厘米,口径6.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代表: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彩陶
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风格: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
彩绘纹样:纹样多为两端相交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植物纹),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几何纹),还有少量的动物纹和编织纹。
彩陶花瓣纹盆
陶花瓣纹盆,新石器时代,盛水器,仰韶文化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高12.2厘米,口径20.3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勾叶纹彩陶盆
植物纹彩陶盆
鱼鸟纹彩陶盆
彩陶鲵鱼纹瓶
彩陶鲵鱼纹瓶,汲水器,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甘肃甘谷西坪出土,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
漩涡纹曲腹盆
鹳鱼石斧缸
新石器时代、陶质彩绘、器高47cm、口径32.7cm。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
彩陶双连壶
1972年,郑州市北郊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房基内出土,高20厘米,两壶并列,腹部相连处有一圆孔相通。两壶两侧各附一耳,圆腹平底。泥质红陶,红衣黑彩,器表布满平行线条,古朴流畅。在众多绚丽多彩的仰韶文化彩陶中,双连壶以其独特造型和新颖的构思,独压群芳,被誉为中国彩陶之冠,对研究原始社会的习俗和制掏艺术有重要的价值。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分布: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其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
年代:公元前3300~前2900年
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
纹饰:人物纹;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
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彩陶舞蹈纹盆
彩陶舞蹈纹盆,盛水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高14厘米,口径2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人形浮雕壶
彩陶人形浮雕壶,新石器时代,盛水器,马厂类型,青海乐都柳湾出土,高34.4厘米,口径9.3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鸟纹壶
新石器,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文化,以彩陶制作闻名。此壶属马家窑文化中最早类型的彩陶,黑彩绘画,构图疏朗,看似几何形的纹饰实为鸟纹的变形,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彩陶钵
彩陶钵,新石器时代,盛水器,马家窑类型,1975年甘肃临夏水地陈家出土,高10.4厘米,口径29厘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彩陶筒形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陶质彩绘。马家窑文化中曲线构成的旋涡纹饰是结构最复杂、完美而又有典型意义的几何纹饰之一。作为器物纹样的几何装饰手法,这件作品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中高超的构图技巧。
漩涡纹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分布: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县(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区,分布于甘肃及青海东北部
年代:公元前2650~前2350年
器形: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
纹饰:
锯齿纹、网纹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最
为典型。另外,有的器物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较生动。
彩陶罐
彩陶瓮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分布: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省
年代:公元前2350~前2050年
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较之半山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
纹饰: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
彩陶蛙纹瓮
彩陶蛙纹瓮,新石器时代,容器,马厂类型,青海柳湾出土,高52厘米,口径19厘米,青海省彩陶中心藏。
几何纹双耳罐
新石器时代
其他文化的彩陶
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其数量、规模和艺术水平已与上述文化类型有一定的差距。
白彩陶豆
白彩陶豆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公元前2500年)高29.3厘米
1974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彩陶双体罐
新石器时代.彩陶双体罐,卡若遗址出土,夹砂黄陶,绘黑彩,双体纹饰各个相同,其一为折线纹,其一为菱形纹,器形独特。
彩陶筒形瓶
彩陶筒形瓶,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四川巫山大溪出土,高19.2厘米,口径6.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带盖罐•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彩陶罐
高37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0厘米。1936年内蒙古赤峰地区蜘蛛山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此罐为泥质红陶,整体接近竖向长圆形,乍看如直立蛋状,口微敛,方唇,粗颈,深腹近底部稍鼓。内凹小平底。口至腹中部间用黑彩绘对称的四片鱼鳞纹,每片以一竖条为中心,自里向外绘六条同心椭圆纹。器型优美简洁,为红山文化常见的风格。
圆底彩陶罐•沙井文化
夹砂红陶,高颈,双耳,扁圆形腹,圜底,施红褐彩。颈、肩、腹部饰细长倒三角纹、乌纹、间以弦纹、连续菱形纹。此罐是沙井文化典型器物,反映发当时草原游牧族的文化特点。
人体彩陶
甘肃省临洮县辛店镇出土。经考证,该彩陶瓶的年代大约为3200年前,属于马家窑文化辛店类型。其造型为甘肃彩陶中常见的鱼口瓶,高约30厘米,整个瓶身呈土黄色,两侧有两只对称的耳把,瓶上有两个人体图案,均以黑色颜料绘成。经考证,这种图案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
双大耳罐•齐家文化
红陶双耳罐,新石器时代,盛水器,齐家文化,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高12.6厘米,口径10.7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
黑陶
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其文化遗存,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这种典型的龙山文化,又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
黑陶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
黑陶蛋壳杯
黑陶蛋壳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山东日照出土,高26.5厘米,山东省博物馆藏。
黑陶蛋壳杯•龙山
黑陶豆•龙山
黑陶双耳杯•龙山
黑陶碗•龙山
新时期时代
其他文化的黑陶
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
黑陶高足杯
黑陶高足杯,新石器时代,盛酒器,屈家岭文化,河南浙川黄楝树出土,高19.5厘米,口径7.5厘米,河南省博物馆藏。
黑陶贯耳壶
黑陶贯耳壶,盛水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江苏吴江梅堰出土,高15厘米,口径7.2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黑陶壶
黑陶壶,盛水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1983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高1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黑陶釜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炊具,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高25.5厘米
釜是与灶配套使用的炊具,用于煮食。这件黑陶釜的底部已部分脱落,从脱落的痕迹可以看出这件黑陶釜是,用泥片贴筑法制成的。泥片贴筑法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普遍使用的一种制陶方法,先把陶泥弄成片状,再把陶片层层相贴,直至贴筑成器形。
白陶
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因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度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愈加素净可爱。白陶的器形多为生活用品,有壶、卣、簋等。其纹饰主要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其装饰方法有刻纹和浅浮雕两种。白陶的装饰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白陶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使用的一种生活器皿,至西周已渐消失。
印纹陶
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前者又有泥质与细砂质之分,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以前;后者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故胎质坚硬,呈灰色,系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其出现年代约在商代以后。印纹陶的器形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瓮、坛、罐、盂、钵、杯、盘、豆、簋、尊等器皿。制作方式为手制、模制和轮制。
印纹陶
其纹饰是用印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来,最初只是出于防止器物变形,有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纹陶上多留有布纹、席纹和绳纹的痕迹,后随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审美能力的发展,逐渐使纹样趋于丰富、精美。印纹陶的纹样均为几何形,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其纹饰多与器形相协调,如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较粗犷的纹样,多用于瓮、坛及较大的罐等。而小件的盂、钵等多饰以米字纹、方格纹等细密、秀美的纹样,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纹饰线划均匀,结构严谨,且富有韵律感
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私有制形成,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石器时代以后,经历了金石并用期,人类历史进入青铜时代。在社会发展史上,是奴隶社会时期。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在河南郑州一带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与夏代同期。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商代分为早期和殷商(晚期)两个阶段。以晚期最为辉煌,河南安阳小屯为其王都。
周--周人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部落,活动在陕西、甘肃一带。
周武王灭商成立周朝。定都西安西南的镐京。
周代实行分封制、世袭制和等级制。礼治是其根本。
周代的等级制充分反映在工艺美术方面。
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考工记》,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依据《考工记》所著,那时的工艺制作的分工已经较为趋向专业化状态。
春秋战国---这是一个大**、大转变的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的时期。
各诸侯国的兼并和分裂,也造成了地方特点的成熟和文化的交融。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战国时期,冶铁工业的出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学术领域的百家争鸣,带动了中国社会思潮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巨大发展。
青铜是红铜加锡、铅的合金。
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1、青铜器的型制:
武器和工具:戈、矛、斤、刀、钺、镞、铲、凿等
乐器:钲、铙、钟、鼓
生活用品:(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鼎、鬲、豆、爵、角、觚、尊、壶等。
2、青铜器的制造工艺:
陶范、分范、铸造、镶嵌、鎏金、失蜡等。
商代青铜器
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象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纹饰,郑州杜岭出土的饕餮乳丁纹方鼎、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为代表。
西周前期继承商代风格,在后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总体风格质朴、简约,强调韵律感和节奏性,体现有条不紊的秩序和规律。
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流行顾首的夔纹、分尾的鸟纹、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及瓦纹,长篇铭文习见。
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大克鼎等,皆属西周时期的典型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工艺,在应用角度是一种钟鸣鼎食的组合。它已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向生活日用器物发展,增加了许多以实用为主的用品。
装饰题材,逐步摆脱宗教神秘气氛,使传统的动物纹进一步抽象化,变为几何纹,并出现了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宴乐、射猎、战争等;装饰手法采用模印、刻划和镶嵌;制作工艺的分铸、焊接、镶嵌(金银错)、腊模(失腊法)、鎏金等新技术,使青铜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美。
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战国时期的“宴乐水陆攻战铜壶”为其代表。
陶瓷工艺
商代的陶瓷工艺分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等多种。
灰陶占全部陶器出土的90%以上,轮制和模制较多,以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
白陶为商代陶器工艺珍品,高岭土制成,商代以后,不再出现这种产品。
釉陶和原始瓷器为瓷器的萌芽,数量较少,品质也有缺陷。
这一时期的陶瓷工艺,在装饰手法上为青铜工艺所主导
周代原始瓷器的出土已经很广泛,有的造型颇具情趣。
陶器以红色粗泥陶为主。
春秋战国的陶瓷工艺,比西周时期更为发展。
浙江绍兴地区发现了许多战国时期的窑址。
这一时期的典型品种有暗纹陶、彩绘陶、几何印纹陶和原始瓷器。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彩塑和瓦当也卓有特色。
雕刻工艺
《诗经》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具体反映了雕刻工艺的制作过程。
商代的雕刻工艺有石雕、玉雕和牙骨雕等。
周代的玉器,因为与伦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关系,得到社会的特别重视。礼仪大典,祭祀朝聘,以玉为必需;自天子至士庶,以佩玉为尚,并延源几千年。
玉器之大小和规格,均有严格规定和不同用途。
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工艺还有玉器、木雕和琉璃等。
琉璃即原始玻璃。我国的玻璃为铅钡玻璃,西方为钠钙玻璃。
战国时期琉璃的产地为长沙地区。
染织工艺
西周时期的养蚕、缫丝、织帛、种麻、采葛、织绸、染丝等工艺,已有专业分工。
当时临淄的罗、纨、绮、缟、陈留的彩锦,都是名品。
染色工艺也有一定的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纺纱织造较为普遍,染织刺绣工艺也得到发展,在今天的山西、河北、山东、江苏、湖南一带,尤以齐鲁地区最为著名“齐纨鲁缟”全国知名。
而以湖南长沙和湖北江陵地区的出土最为丰富。
漆器的色彩也要符合礼制的规定。“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春秋》
用蚌泡作为镶嵌,是周代漆器工艺的一种流行装饰手法。为镙钿装饰的前身。
1、商代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宗教由多神教转为一神教。宗教色彩浓郁。
2、崇尚武力。造型多为方正庄重的直线,装饰采用对称规整的格式。神秘、庄重而威严。
3、其青铜器的组合为酒器的组合。造型来自实用要求。型制多样而丰富。
4、商代工艺装饰的社会意义,其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周代尚德,强调礼治,礼的特点是等级和秩序,在工艺美术中反映明确。
春秋战国一、具有时代的共同性和地区的特殊性。齐国的刺绣、楚国的漆器、吴越的刀剑等。
二、思想学术领域的“诸子蓬起,百家争鸣”带动了工艺美术领域的巧思、清新和活泼的特色。
三、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四方连续装饰,来自于创新,也来自于制作技术的发展,同时与当时的文学格式“回荡法”有“异曲同工”的呼应。
四、诸子百家关于用与美、文与质的论述,如孔子“文质兼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以及墨子“先质而后文”,韩非子的“以文害用”,孟子的“与民同乐”,荀子的“万物之美可以养乐”等,均对工艺美术的发展影响很大,及至今日。
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中国,至汉代呈现出
大一统的强大国势,也是中国工艺美术艺术得到全面发展的盛世。
美术和工艺美术都以丰富多彩的面貌,奠定了中华民族风格的基点。
秦代的工艺美术品种主要有:青铜器、漆器和陶器。
秦代的青铜器部分为秦并六国,陆续从别的国家运来的具有其他国家特色的器皿,还有部分为秦自己地方特色的器皿。蒜头瓶和鍪是其特色品种。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是秦代漆器工艺的代表。
而秦代最有特色的是陶塑作品。举世闻名的始皇陵兵马俑,一、二、三号俑坑出土了武士俑7000多件,战车百余辆,战马百余匹。另有著名的“秦砖汉瓦”。
秦代风格淳朴,崇尚务实精神,语意平直,不重文采。
汉代的铜器已向生活日用器皿方向发展。以素器最为流行。其中,灯、炉、奁、壶、洗、镜等的产量最大,也最具特色。
另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则流行铜鼓。
汉代还出现了优秀的铜雕工艺品“马踏飞燕”、“铜屋”等。
汉代的金银器,主要是制作各种装饰用品。
最为著名的是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金银错狩猎纹铜车饰。
汉代的陶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陶瓷品种有灰陶、釉陶、彩绘陶、原始瓷器、以及砖瓦、陶塑等。
装饰手法丰富多彩,有印纹、划纹、堆贴、彩绘、雕镂等多种。
这时期的釉陶、彩绘陶、砖瓦、陶塑等均有出色的成就。
汉代的丝织主要产于齐、蜀。品种有锦、绫、绮、罗、纱、绢、缣、缟、纨及织成等。
汉代的锦为“经锦”,经丝彩色显花,同一图案,同一色彩,形成直行排列。
汉代丝织的装饰划纹有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和几何纹,以及文字装饰。
汉代的印染工艺有涂染、浸染、套染、媒染等。
汉代的刺绣主要为辫绣,著名的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
汉代的漆器工艺是鼎盛时期。以四川为主要产地。
汉代的漆器有木胎、竹胎、夹纻等,主要为木胎,旋制、剜制和卷制。造型多种多样,有取代铜器之势。
装饰花纹主要有云气纹、动物纹、人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
装饰手法以彩绘为主,另有针刻、铜扣和贴金。
汉代的石雕非常发达。分圆雕和平雕两大类。
圆雕以陕西霍去病墓为代表。
平雕以著名的汉画像石为代表。以山东的孝堂山、武氏祠、沂南、江苏徐州、河南南阳等地为代表。
平面阴刻和阳刻的手法,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神话传说等题材。
玉器亦有较大发展。
汉代的其他工艺还有琉璃、木器、编织等,也各有特色。因多见于文献资料,遗存尚少。
1、是工艺美术的空前繁荣期,成就较高。
2、厚葬风盛行,羽化升仙、祥瑞迷信等为题材。
3、在工艺美术工艺美术上,取得实用与美的统一,并向一物多用化发展。
4、其装饰风格:质、动、紧、味。
5、其图案装饰方法:
变形的处理--剪影法
构图的处理--分割法
装饰的处理--填充法
材料的处理--减地法
六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汉代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混战的时代,社会经济、文化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我们把这一时期简称为“六朝”
战乱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各地人民的交流,使得不少手工业者能够较自由地进行生产和技术改造。
在各工艺美术品种中,具有突出成就的是瓷器,雕刻、金工、漆器也有一定的发展。
佛教的勃兴使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独特的时代特色。
六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已进入瓷器时代。
自六朝以后,陶瓷制品成为人们生活器皿中一个主要的品种。
陶和瓷的主要区别,一是原料不同,陶器用陶土,瓷器用瓷土。二是烧窑火候温度不同,陶器较低,约800°c左右,瓷器较高,约1200
°c左右。三是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水,敲击有金属声。
最早的瓷器为青瓷。以浙江地区为中心。越窑最具代表性。
鸡头壶、莲花尊、魂瓶等为代表器型。
莲花纹和忍冬纹为代表装饰纹样。
另外,河南邓县的画像砖也享有盛名。
三国两晋时期,四川生产的蜀锦最著名。至南朝时,江南地区的染织工艺已经普遍发展起来。
六朝时期的丝织纹样,改变了汉代云气纹高低起伏的不规则变化的格式,构成了有规则的波状骨架,而更加样式化,形成几何分割线。
铜器中日用器皿的生产开始衰落,而用于佛教铸造铜像。
六朝时期的金银器出土较多,工艺水平也有所提高。
六朝时期的漆器工艺,较为突出的有夹纻造像、斑漆和绿沉漆几种。
这一时期,石雕工艺成为宗教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成就。
佛教,在公元前6至前5世纪,产生于印度。它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释加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参悟“苦、集(因)、灭、道”四圣谛而成佛。
在公元1世纪中叶,贵霸文化自身所形成的融汇古印度、伊朗、希腊文化的多文化特点,使佛教艺术在这个阶段呈现出以希腊神像为范本的过渡阶段特征,称之为“犍陀罗”艺术,并主要体现在雕塑方面。后来,佛教艺术东渐,在中国的早期佛教艺术中仍可见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佛教艺术的壁画、雕塑和建筑是三位一体的综合系统。
早期的壁画石窟寺以天山以南的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土拉千佛洞等为代表。而最具代表性是敦煌莫高窟。
克孜尔石窟
今新疆库车一带古称龟兹,克孜尔石窟现有洞窟236个,是新疆最大的一处石窟。窟型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在正壁塑造像(均已无存),或称为大像窟;一种是有一宽敞的主室,正壁两侧开两条向后的甬道通向后室或后甬道,以便僧徒环绕礼佛。主室正壁开龛或不开龛,塑有一尊主要佛像,满窟绘壁画,此种形式称龟兹型窟。
莫高窟地处沙漠深处,现存从南北朝到元代的492个洞窟。保存着历代塑像2400余身,壁画约四万五平方米,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一处石窟寺。莫高窟洞窟壁画、雕塑主要是北朝、唐、隋、宋、西夏、元的作品。
莫高窟壁画可以分为:佛像画(佛说法图)、民族传统神话题材、装饰图案和故事画。早期的故事画以佛传故事、因缘故事、和本生故事为主。
其中,275窟(十六国)是现存最早的洞窟之一。其《尸毗王本生图》最具特色。257窟(北魏)《鹿王本生图》、254窟(北魏)《舍身饲虎图》、428窟(北周)《须达那太子本生图》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北朝壁画常以红、白、蓝、绿等浓烈的原色为基调,给人以庄重深沉的感受。
今知我国最早的佛像是在四川乐山发现的东汉崖墓上的石刻浮雕佛像。
中国石窟造像之风,兴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与日俱增,一直到十三世纪。仍是中国石窟的黄金时代。
最有名的石窟是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界于河北、河南间的响堂山、江苏栖霞山、河南巩县石窟寺、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以及四川大足的宝顶山和北山石窟。
早期佛教雕刻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北魏时代的云岗石窟造像为代表。西部昙曜五窟造像最为典型。
二、洛阳龙门石窟的宾阳洞造像为代表。
三、北齐石刻造像为代表。
由沙门统昙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以西武州山开窟造像,即今日的云冈石窟。云冈16-20窟,通称昙曜五窟。主像形体塑造充塞窟内空间异常高大,强调给礼拜者以无比威严的压抑的气氛,是君权、神权高度统一的象征。
继昙曜五窟之后至迁都洛阳(494年)以前,皇室勋贵在云冈开凿了一批重要洞窟,即1、2、3、4、5、6、7-13窟,这些洞窟均以双窟形式出现。这时期许多作品技巧高超、塑造了面貌清癯、眉目开朗、神采飘逸的形象。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公里处伊水河畔。开凿在东西二山上,又称伊阙西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再次开凿的一处石窟。北魏时的代表洞窟有宾阳洞、古阳洞、莲花洞、石窟寺洞等。龙门的北魏造像已达到北朝雕刻的颠峰,呈现着浓郁的中国作风和气派。
麦积山石窟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附近,其艺术风格有异于云冈、龙门石窟,雄伟、庞大的石刻造像,呈现出秀丽、典雅的风格。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少数知名雕塑家,戴逵(约326-约396年),东晋著名画家也是最有影响的雕塑家、哲学家。尤以擅长佛教雕塑著称,他努力探索和完善铸造、雕刻的技法表现,改善国外传入的佛像式样而创造出为当时民众易于接受的佛刻形象。在为灵宝寺造丈六无量寿佛和菩萨木像时,又以十年精力制作五躯佛像,此像与顾恺之画维摩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进献的玉佛像并称瓦官寺三绝。
南朝陵莫雕刻与陶俑
在今南京郊区和句容、丹阳县境内,分布着30余座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帝王、贵族陵墓,墓前依一定制度树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等。陵墓前石兽一般通称辟邪,形如狮子而有翼,双角者称为辟邪,独角者称为天禄。这些石兽形体硕大,气度恢宏,形象虽源于狮子,但形体极尽夸张。
佛教建筑主要有塔、寺庙、石窟三大类。
塔,也称“浮图”、“浮屠”,是寺中的主要建筑,是为藏置佛的舍利和遗物而建造的。由台基、覆钵、宝匣和相轮四部分所构成的实心建筑物。河北登封嵩山南麓嵩岳寺塔,为国内现存最早的砖塔,建于北魏(公元520年)。
石窟,原为依山开凿的佛寺。基本形制有:中心柱窟、覆斗顶方窟、穹隆顶椭圆窟、崖阁、涅磐窟以及大型佛龛、摩崖等。
寺庙,传入我国后,与我国木构建筑相融合,扩为宫殿式庙宇,包括宽阔的天井、楼阁、画廊、花园等。南方多修佛寺,北方以石窟寺为主。
哲学思想领域中崇尚玄学的清淡、放任无羁和超然物外。具有玄虚、恬静、超脱的特色,出现了反映宇宙观的新的题材。
工艺美术风格清秀、空疏。
与佛教有关的题材和形式开始流行。夹纻造像、莲花、忍冬纹样的流行,以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都成为这一时期典型的时代特色。
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
隋代(公元581年-618年)短暂的过渡统一,便迎来了如日中天的唐朝。
唐代是一个文学艺术成就非常高的时代。诗、书、画、歌舞,以及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各门类艺术,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唐代的工艺美术也非常发达,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木工等,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唐代的装饰艺术,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清新活泼,富丽丰满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
一、隋代的陶瓷
白瓷烧制成功,是一项突出的成就。
二、唐代的陶瓷
1、青瓷:越窑“类玉、类冰”“巧剜明月,轻旋薄冰”、“秘色”
2、白瓷:邢窑“类银、类雪”,河北内邱。
3、彩瓷:彩釉瓷和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多种瓷器。河南鲁山、湖南长沙等地。
4、唐三彩:三彩陶器烧胎后涂以黄绿、褐、蓝、白等釉烧制而成,由于掌握了大量金属釉的特点,两次烧成,使其成为绚丽夺目、鲜艳多彩的艺术品。长安、洛阳为主要产地,多为明器。
隋代的丝织生产,北方以河北定州为中心,南方则依然是著名的蜀锦。隋代的印染工艺中,出现了夹缬等新技术。
1、唐代的丝织:生产中心已经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唐锦的花纹主要有联珠纹、团窠纹、对称纹(窦师纶所创的“陵阳公样”)、散花、几何纹和晕涧。唐锦为纬锦,纬线提花,清新活泼,华美流畅。
2、唐代的印染工艺主要有夹缬、蜡缬、绞缬、碱印、拓印等。
3、唐代的刺绣工艺除辫绣外,还有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手法。
隋唐时期的金属工艺,以金银器和铜镜最为发达。
唐代的金银器以银熏炉和舞马衔杯银壶为代表。装饰精美,手法多样,金碧辉煌。
唐镜因馈赠和献礼而发达,菱花型、葵花型,特色鲜明。
唐代的漆器工艺也有所创新。
金银平脱:唐代首创。螺钿:雕漆:唐代首创,现为剔红。
唐代经历着自古以来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过渡阶段。
家具由矮向高发展。品种有几、案、挟轼、箱、柜、胡床、屏风、棋局等。
菩萨像在唐代彩塑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莫高窟彩塑突出的特点是善于利用泥塑与色彩、壁画相结合而达到统一的效果。最重要的石刻造像是奉先寺造像。
著名的六骏石刻浮雕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这六件石刻作品纯熟地使用了“起位”这一典型浮雕创作技巧,因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体积感。
顺陵(武则天母亲的陵墓)石狮和独角兽高大独特,四足挺立。作缓步停留姿态的石狮,造型真实,单纯而有力,具有整体的完整性,充分表现出对纪念性石刻特点的掌握。
乾陵和顺陵的石刻所表现的雄伟气魄是服从政治的要求的,是重要的纪念性雕塑的杰出作品。
唐代的装饰风格具有近代装饰的特点,采用了大量的花草植物纹。
人的意识的解放,带来了开放、自信的清新和活泼。
装饰的生活情趣化,使人感到自由、舒展、活泼、亲切。
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多彩运用以及秀美、富丽、丰满、工整的装饰手法,丰富而清秀。
艺术风格概括为:博大清新、华丽丰满。
宋代的工艺美术
五代是继辉煌的大唐帝国以后的又一个各国分裂的时期。北方由于战乱频繁,使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南方,尤其是南唐和西蜀,一度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北宋的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南宋虽然偏安,但城乡经济和对外贸易仍趋于上升趋势。宋代在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医学和科学技术方面拥有突出的成就。
宋代的手工业,已经普遍发展成为商品生产。最具有突出成就的是陶瓷,因此,宋代也称为“瓷的时代”
一、五代的陶瓷:以越窑的“秘色瓷”(青瓷)为代表。专为贡奉使用。
二、宋瓷:南北方众多名窑,各展异彩。
北方地区:定窑-河北曲阳,官窑,白瓷、金银扣、印、刻、划花。
汝窑:河南临汝。青瓷窑。多素器,葱绿色。
官窑:未现窑址。北方青瓷窑。粉青,紫口铁足,蟹爪纹开片。
耀州窑:陕西同官,青瓷,刻、剔、印、镂空花。
钧窑:河南禹县,青瓷系统,色釉乳浊,窑变“夕阳紫翠忽成岚”。
磁州窑:民间特色窑系。河北彭城一带。黑白花装饰。笔力豪放简练。
南方地区:景德镇窑:江西景德镇,影青为其代表。
龙泉窑:浙江龙泉一带。粉青青瓷,釉色苍翠,堆贴、浮雕装饰。
哥窑:釉面开片,鱼子纹、蟹爪纹、百圾碎、金丝铁线。
建窑:福建建瓯一带。盏为特色,兔豪、油滴、天目釉。
吉州窑:江西吉安。南方民间窑系。木叶、剪纸入釉,玳瑁斑。
宋代的丝织品以罗为特色。而以缂丝最具成就。
缂丝,通经断纬,具“雕镂之像”,朱克柔、沈子蕃、吴煦为名家。
另雕版印染和刺绣也具成就。
宋代缺乏铜原料,此时铜器锐少,仅用于铜镜。镜薄而花式较多。
金银器也甚发达。
宋代漆器主要品种有:金漆、犀皮、螺钿和雕漆。
金漆分为戗金和描金两种。戗金为宋所创。
犀皮也为宋所创之新工艺。俗称虎皮漆。
螺钿则多黑白对比,富丽典雅。
雕漆有各色剔法,剔犀、剔彩为著。嘉兴为著名产地。
玉雕以“巧色”为最高成就。
石雕以歙砚和端砚为全国第一。
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以朴质的造型取胜,有清淡之美。
严谨含蓄,是为“理”
文学和绘画对工艺美术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元代的工艺美术
1271年,蒙古族统一了中国。统一伊始,经济和文化遭到很大破坏
。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发展很不平衡。有的畸形繁荣,有的凋零衰落,一部分奢侈享用的工艺品,制作堪称精美。
如:织金锦、棉、毛织品,以及青花、釉里红为代表的元瓷等。
元代的陶瓷工艺总的趋势较为衰落。而随着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彩瓷大量流行。白瓷也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
景德镇开始成为全国制瓷的中心。
元代陶瓷的主要成就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是在白色瓷器上绘有青色花纹的一种瓷器。青花的原料是一种钴盐类金属元素,呈色性很强,鲜明而稳定。元后期达到成熟。
釉里红与钧窑紫红釉的烧制有关。元时较为灰暗。
元代瓷器造型大而笨重。装饰多见松竹梅、和“琛宝”。
在元代的建筑中,琉璃运用较多。山西为最。
元代丝织品中,纳石失金锦最为著名。工艺精美,手法繁多。
捻金、片金、拍金、印金、描金、点金等。
毛织品中毡、罽较为普遍,与其游牧生活有关。
棉织是元代发展的一种新兴染织工艺。元代著名的棉纺织工艺家黄道婆,习海南彝族人的棉纺技术,促进了我国棉纺工艺的发展。
元代非常重视金银器,而铜器逊色。
金银器出土较多。
元代漆器的著名品种有雕漆、戗金和螺钿等。
张成、杨茂是当时的雕漆剔红高手,有“堆朱杨张”之称。
彭君宝为当时戗金高手。
螺钿也很秀美。
元代强盛而统一。“尚武”
粗旷、豪放、刚劲的艺术风格。
喇嘛教、道教盛行一时,对工艺美术也有影响。
明清时期工艺美术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强盛时代。手工艺得到巨大发展,外贸经济也得到振兴。新理学的兴起,使经史派更加注重实用和科学技术的研究。
资本主义萌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化、科学的产生,使明代工艺美术跨入一个新阶段,得到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
清代的工艺美术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清代中期以前,继承明代的传统,不论在生产技术或艺术创造方面,都有所发展。
中期以后,艺术创作走向了繁琐堆饰,格调不高,但生产技术仍取得一定的成就。
明代以后,我国的陶瓷主要以白瓷为主。景德镇已经成为全国陶瓷的中心。白瓷画花成为主要的装饰方法。
明代官窑器开始以年号作款,一直延续明清两代。
清代陶瓷工艺继承明代传统,在釉色、彩绘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雍正以后走向繁琐堆饰的作风。
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窑,压手杯是著名品种,脱胎器也是佳作。
甜白釉和红釉最具特色。
宣德瓷器,以青花最有名,瓷胎为“麻仓”土,青花原料是南洋进口的“苏泥勃青”,色调深沉雅静。有“灯草口”的霁红釉也是此时精品。
明成化时期,青花加彩(填彩和斗彩)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上下斗合的“斗彩”,成化时期最为精美。小件酒杯,如鸡缸杯著名。
弘治、正德时期总体趋向衰落,但“浇黄”或“娇黄”釉特色鲜明,正德的回回花和“正德式”也各具特色。
嘉靖、万历年间,民窑官窑产量巨大,分工很细。嘉靖的葫芦瓶、万历的蒜头瓶为当时佳器。五彩初露端倪。
明时福建德化窑的白瓷最为著名。法人称之为“中国白”。
瓷塑像也很有名。何朝宗是当时的瓷塑高手。
宜兴窑和石湾窑为明时的精陶产地。石湾窑仿钧瓷,又称“泥钧”
宜兴紫砂壶以造型取胜,“供春壶”为代表。
珐华器与佛教有关。花纹轮廓用高起的凸线,再饰以蓝、紫、绿等釉彩。
清康熙年间,以红釉为著,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器口呈淡青色。古彩“硬彩”笔力健劲,单线平涂,色彩浓艳。青花则称“康青五色”渲染次数加多,更富层次感。
雍正时期陶瓷逸丽清秀,富装饰性。以粉彩(软彩)最具成就。
乾隆时期陶瓷富丽繁密,细致精巧。珐琅彩、墨彩、模仿器最具特色。
康熙刚健、雍正雅致、乾隆华缛。
康熙装饰多用人物,雍正流行花鸟,乾隆早期尚奇巧,晚期重模仿。
康熙五彩、雍正粉彩、乾隆珐琅彩成就均高。
明代的染织工艺,在织造技术和染色方面,在花色品种方面,都比元代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丝织品以江浙、四川、山西和闽广为著。妆花、本色花和织金锦各具特色。江南成为棉织品的主要产地。并有“画绣”之“顾绣”为最。
清代丝织种类更加齐全。苏州织造、南京云锦和缂丝为特色。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京绣各领风骚。
明代的金属工艺中,最具突出成就的是宣德炉和景泰蓝。
宣德炉是利用从南洋所得风磨铜铸造的一批小型铜器,为宫廷和寺庙作祭祀或熏衣之用。
景泰蓝的学名叫铜胎掐丝珐琅。艺术特点形、纹、色、光。
清代的景泰蓝继承明代。又出铜胎画珐琅,为景泰蓝的演进。另有铁画别有特色。
明代果园厂雕漆、嘉兴姜千里的螺钿和扬州周翥的百宝嵌、苏州蒋回回的金漆最为著名。黄大成的《髹漆录》作为漆艺专著,享有盛名。
清代的漆器工艺以北京的果园厂雕漆、扬州的螺钿和福建的脱胎器最为著名。
明式家具注意木材的质地,多采用硬制的树种,所以又统称硬木家具
充分体现木材的色泽和纹理,不加油漆
注意家具的造型,采用木构架结构
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可概括成:简、厚、精、雅
简,造型洗练,落落大方
厚,形象浑厚,庄穆质朴
精,做工精巧,严谨准确
雅,风格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格调。
明代玉雕、石、牙、角、竹、木、核、匏雕均很发达。
其中玉雕和竹雕最著。
清代的玉器工艺在乾隆时期达到极盛。石雕出现端砚、歙砚、青田石雕、寿山石雕、菊花石雕等名品;彩塑以“泥人张和惠山泥人为代表。
吉祥图案是明清以来最为流行的一类图案。“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分类有:表现幸福者、美好者、喜庆者、丰足者、平安者、长寿者、多子者、学而优者、升官者、发财者。
表现手法:象征、寓意、谐音、比拟、表号、文字。
明代是中华民族风格发展的成熟时期。
达到了精练的程度,具有端庄、敦厚的艺术风格。可以用“健”、“约”来形容。装饰性很强,样式化、程式化、图案化。绘画已经较普遍地用于装饰。明显形成了宫廷工艺和民间工艺两大体系。
中国民间美术的传统和发展 篇7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 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 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 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 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 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 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 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 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 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 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比如说, 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 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 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 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 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 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 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 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 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 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 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 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 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一) 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 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 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 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 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 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 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 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口头语言不需雕饰, 自然随性, 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 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 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 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 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 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 绿要绿得娇, 白要自得净。”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 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 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 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二) 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 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 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 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 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 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 (1) 。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 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 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 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 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 (2) 虽其来源不一, 但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 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三) 民艺品传播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 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 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 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 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三、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随着现代化的文化浪潮进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瓦解,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机械化、自动化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方式, 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代手工劳动, 在这种状况下, 许多民间艺术品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被很多人摒弃了。
当代的民间美术保护者和美术理论家多是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古代生活形态的活化石来进行研究和保护, 民间艺术品已经成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而保存在博物馆之中, 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曾经出现的辉煌。民间美术虽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被人们保护和学习着, 但实际上, 它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很多人对它的喜欢只是出于对一个存在着文化隔膜的逝去年代的怀念, 民间美术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其实用性, 它和当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文化状态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在这种缺乏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民间美术变成了一种针对西方文化的入侵, 而被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们所重新提起的“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 很多专家对已经衰落了几十年的民间美术进行了重新整理与研究, 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 这种不分精华与糟粕的保护方式使我们看到的民间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民间美术的真实发展状态。甚至有些艺术工作者为了西方媒体对于“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对“他者文化”的观赏需
浅谈新时代群文工作者必备素质
苗晨
(东海县牛山镇文化中心江苏东海222300)
群众文化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 政府对群众文化的投入不断加大, 与此同时, 党、政府和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和谐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的重大任务中群文工作者应必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要具备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丰富服务手段, 创新服务内容的素质。
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是指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对应, 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 以非营利性为目的, 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领域。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既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国家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在积累、传承、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 落实公民文化权益和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 群文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扩大服务范围, 丰富服务手段, 创新服务内容。要悉心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 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要具备理论理论创新, 以理论创新指导实践的素质。
群众文化理论向来比较薄弱, 而群众文化工作者向来又重实践, 轻思考。群众文化发展的几十年历史证明, 没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 群众文化工作往往会走弯路。现在, 群众文化的外延和工作范围不断扩大, 由于机构的合并, 乡镇文化站变成或正在变成综合性文化站, 自身的运行机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迫切需要群文工作者加强理论思考, 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 同时, 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 通过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 理清思路,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使群众文化工作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求, 而制造了一些“伪民俗”的艺术作品, 混淆了媒体的视听, 使我国的普通民众不能产生文化的认同感, 而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处于漠然的状态。
四、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 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民间美术作为具有原发性与地域性的美术形态, 是我国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的对立, 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 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 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作更深入的研究, 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与简单复制, 而这种简单枯燥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 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带有实用主
三、要具备服务基层, 关注弱势群体, 富有人性关怀的素质。
党的个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前, 社会仍处于利益调整期, 大部分农民以及城市下岗职工等还没有得到更多的经济和文化实惠, 个人的内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不够和谐。因此, 群文工作者要更加注重服务基层, 服务社区, 服务农村, 服务农民, 服务城市的外来打工者。要更加关注农民, 关注弱势群体, 更加富有人性关怀。要突出弘扬和谐文化, 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和谐文化”进社区、进乡村系列演出活动。努力用文艺和文化服务温暖人心、抚慰人心, 凝聚人心, 振奋人心, 和谐人心。
四、要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全民的整体素质在提高, 文艺欣赏水平以及审美品位也在不断提高。因此, 群文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要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 在形式、内容等方面不断加以创新。要让老百姓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角, 不断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使群众文化活动始终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五、要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知识全面了解的知识素质。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身份象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工作一项新的重要内容。近年来, 广大群文工作者纷纷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项长期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解决。目前, 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正在进行。因此, 群文工作者要以更积极的姿态投身其间, 在积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挖掘和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义色彩的产品形式, 它同时应该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间美术以其丰富的审美形态与人文精神, 而成为工业文明的有效补充, 工业文明以其时代感与社会性而引导着民间美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人类文化最终向着一个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续。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民艺学论纲》,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2年。
[2]书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 齐鲁书社, 1981年。
[1].田自秉,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89年
[2].张少侠, 《亚洲工艺美术史》,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0年
[3].王冠英, 《中国古代民间工艺》, 商务印书馆, 1997年
浅析中国蓝染工艺文化与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蓝染 民间特色 图案 工艺 文化内涵 发展
一、民族文化与中国蓝染的碰撞与融合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拥有世界上最健全,最广博的历史。民族的审美精神越是浓厚而显著,审美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有价值,就越能走向世界,这就是我们嘴里常说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以好好地继承与发展蓝印花布等传统手工艺术是势在必行。我们发现一些国家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古老文化传统精神上的断层,就算是有些国家的传统文化延续下来,但是都或多或少地被外来异质文化同化,在同化的过程中消融了自己的民族个性,或者只保留了支离破碎的部分文化,很难称得上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唯独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有最宝贵的连续性的文化系统。这使得我们拥有了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知识宝库。蓝印花布作为一门传统而古老的民族工艺,曾一度伴随着几代人的生老嫁娶,具有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但是现如今中国蓝印花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失去了其在市场上的实用价值,使得在近半个世纪中差点退出了历史舞台。今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下,人们的生活观念又发生了改变,在追求个性、时尚、环保的今天,小批量生产的传统手工艺也渐渐被重新重视起来。中国哲学思想在蓝印花布设计上的体现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蓝印花布作为民族文化的宣传载体,从纹样设计、工艺流程都深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简单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天人合一”思想在蓝印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思想出自于道家。所谓天即是大自然以及世间万物,天人合一就是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相生相存、互生互利的生命状态。首先是蓝印所使用的原材料-染料以及布料,都是自然界天然物品,健康而又环保。这种天然的材料为人类提供了更加健康、可持续生存的生活状态。不仅如此,蓝靛使用之后的废料依然可以经过加工做成肥料滋养土地。蓝印花布在思想层面表达的是一种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平衡。通过对天然物质进行手工制作,从而达到一种色彩和谐、纹样丰富的中庸、含蓄的艺术形态,来达到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共生。
(2)太极阴阳在蓝染图案上的运用。
中国哲学上,阴和阳是一对范畴,相生相克,并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的转化。蓝印花布的纹样构图上经常采用这种阴阳结合的方式。首先,蓝印花布分为白底蓝花和蓝底白花两种型版。通过镂空型版来衬托纹样主题,这种互为阴阳的转化关系充分得以体现,是一种虚实相生、相辅相成的哲学思想。再次,蓝印花布使用虚点和断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雕刻,极长的流动的曲线与稚拙的圆点,也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和饱满的画面艺术感。同时这种点、线结合也体现了虚与实互为转化、共生的思想。体现了中国的审美情趣正是一种共生互补、和谐共利、阴柔与阳刚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另外,蓝印花布的构图上一般为四平八稳,圆中有方、方中有圆的构图,正体现了中国哲学上的天圆地方,有着很强的对称性和韵律感。
二、蓝印花布的文化概述
(1)蓝印花布的缘起
早在1959年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北朝遗址出土了一块镂空花版和防染剂的蓝底白花布,说明了早在北汉时就已成熟地掌握这种工艺。周启澄所著《纺织科技史导论》中记载道“南北朝时期,各种蓝地白花的织物,已经成为民间无分贵贱的常用服饰。”那时被成为染缬。另外据《古今图书集成——职古典》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色、侯干、去药灰,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作被面、帐帘之用。”记载的是南宋时用于印染被面、窗帘等生活用品的蓝印花布在当时被称作药斑布。所说的药斑其实就是被防染剂防染之后留下的痕迹,被生动地描述成为药斑而药则是防染剂。那个时期的图案样式比较传统,多为花鸟鱼虫人物。构图上比较讲究对称性,多表现人们欢快的生活场景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愿望。
明清时期,药斑布被民间广泛使用,流传甚广。(如图1)现在传承的蓝印花布也是在宋元时期“药斑布”、明代“浇花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长江下游、大江南北等地区棉织布相当受重视,成为了“家户习为恒业”,松江、南通等地区早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成为了纺织品的集散地,整个纺织行业也空前的发达。其产品不仅自己自足,满足了当地的生活需求,更是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日本、欧洲等国家,深受各国的喜爱和追捧。直到解放之后,随着工业机器大生产的开始,这种传统的劳力产品被慢慢代替,使其曾一度面临灭亡的危险。如今,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号召以及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返噗归真生活态度的崇尚,像蓝印花布这些手工染织工艺品又被重新重视。
(2)蓝印花布的工艺特征 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与技法具体步骤如下:
1、裱纸一般裱纸需要3-5层纸裱纸而成。其中贵阳皮纸或者桑皮纸2-3层,高丽纸1-2层,再附上普通白纸一张粘合在一起,之后刷上一层桐油,为了纸板能够防水,干后熨平即可。
2、图案创作 创作纹样时一般先将图案画在纸上,再用“断刀”的表现手法进行刻画。蓝印花布的图案取材多以自然主义风格题材为多,一般为植物、花草以及动物的抽象、半具象形象为主。在创作过程中,切忌不要出现过长的细线,经常使用连接线或者点分割长线条,以确保纸板在防染的过程中不宜出现断裂的情况。
3、刻版 刻纸板一般根据纸板的宽度的不同四周通常留出5-10厘米的边。一方面是减小刻板时的阻力,达到稳固的效果;一方面防止刮浆时防染糊溢出。雕刻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以免出现镂刻、断线等现象。“断刀”一般分为平断刀和斜断刀两种。平断刀经常被使用,而斜断刀被用作雕刻羽毛等轻盈的形态。断刀的长度一般不超过3厘米,宽度不小于0.2厘米。虽然是将长线为隔成几段,但是线段组合在一起一定要连贯、优美。(如图2)
nlc202309032059
4、上油 用光滑的鹅卵石把纸板的背面打磨平整,并及时修补破损的地方。反复刷上熟桐油3-4次,油量要适中,不宜过多或者过少。
5、刮浆 蓝印花布的防染浆是用黄豆粉和石灰粉按照夏季1:0.7,冬季1:1的比例进行调配。刮制时,刮刀应与版面保持45度倾角,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规律刷制3-4次。过程中用力要均衡,速度一定要快。掀版的时候从一角掀起,速度一定也要快。之后放到晾衣架上晾干透后再使用。
6、染色 将浸泡过的布放在竹篮里,挂在染缸口60-70厘米处。下缸大概20分钟后挑起放在空气中氧化30分钟左右,反复6-8次,检查布料是否达到想要的颜色效果。
7、晾晒 染好的布料待水滴干后,找到高处较干的地方进行晾晒,一定要通风好。晒干后,放入3%-5%的醋酸里浸泡去掉布料上残留的石灰粉和进行固色,之后放在通风出晾干。
8、刮灰 用棍子打松染布上的石灰。将布固定住,用刮灰刀慢慢轻轻地刮掉布上的石灰。
9、结尾 将染布进行最后清洗2-3次,并挂在7-8米高的晒衣架上进行晾干。
(3)蓝染的图案文化风格
在古代,中国的染织图案不论是造型语言还是色彩上,多作为一种具有巫术性的祈愿行为象征。蓝印花布的图案风格主要体现在寓意上,无论是民间还是皇家,图案风格都充满着吉祥、幸福、长命百岁、生活富足等。比较有代表性地蓝印花布图案有象征着子嗣延绵的“麒麟送子”、多福多寿的“松鹤延年”、升官发财的“鲤鱼跳龙门”等。多表现一团和气、喜气冲天的意义,没有一丝悲凉、消极的感觉。
一般图案主题主要为植物花卉、动物以及简单的几何形体。花卉作为一种图案在图案设计中是世界各国最常用、最为人熟知的主题形象。像牡丹、梅花等经常被用于象征着吉祥、如意、富贵、安康等好寓意。(如图4)例如:牡丹,民间素有“花王牡丹”之称,象征富贵、高傲;梅花,象征傲气、坚毅。自古以来,子嗣传承、多子多福、家庭幸福被流传很广。因此人物也多被用作创作的主题形象,象征多子多孙。或者是在特定的节日里做特定意义的图案寓意使用,像和合二仙,每当有要成婚的新婚夫妇结婚头三天必须拜和合二仙。在江浙一带,新婚夫妇有新婚初夜要睡“和合”床,象征着百年好合。
蓝印花布的纹样设计原则是“舍其形而求其神”,主要是想方设法来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以适合纹样为中心主体、以单独纹样为主花型。整个构图基本上为四平八稳的布局,上下对称、左右均衡,中心部分为圆形。例如包袱皮纹样的设计,由主纹和地纹组成。(如图3)包袱皮中心部位的圆形为主纹,围绕在四周的纹样为地纹,对为中心对称式,具有严格的程式化特点。点、线、面为基本的创作元素。点的话分为圆点、三角点、圆弧点等。也反映了中国哲学中的天圆地方美学思想。
三、传统蓝印花布在现代设计中的开发
在倡导低碳、环保的今天,蓝印花布的发展势在必行。发展蓝印花布不仅迎合了时下最时尚的民族设计理念,更顺应了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对于传统蓝印花布在现代面料设计中的开发势在必行。
(1)坚持民族风格,挖掘地方特色。
蓝印花布目前在中国的南通、湖南等地都有一些民间作坊。但是其艺术品大同小异,普遍缺乏地方特色,像中国的方言一样,闻其声便能详其地,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相反,游客或者收藏爱好者在全国各地都可以买的到同样感觉的蓝印花布,产品的市场辨识度就大大降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消费者的审美疲劳,削减了产品的趣味性。从而做到确保本土文化的地域化及民族性。在这点上可以学习日本的“造乡运动”和“一村一品”,这个活动强调对于本土固有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不是拿来主义者借用别人的风土民情,立足于在自身基础上不断地强化自身文化地域的特色,一个村座借助一个特色扬名,从而使地域文化得以发扬、保护,旅游业也随之兴起,使日本的传统工艺文化得到了良性的发展。这样既保护和宣传了本土特色文化,又带动了地域经济的发展。
(2)蓝印花布必须与时尚领域接轨。
从前,蓝印花布仅用于包袱皮、床上用品等。颜色上单一、造型上呆板、品质较差等艺术品质不高的问题。必须将传统工艺与时尚行业融汇发展,在突出蓝印花布特色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体现时尚感。对于蓝印花布也需要适合其特色的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包装和宣传。
首先,在室内软装饰中的应用。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提高与日俱增。室内设计中,越来越重要用软装饰来增加室内的亲切感和高品质感。软装饰呈现的柔和、感性的装饰美感与冷冰冰的房屋构架的冷漠感形成对比,能够瞬间提升室内的艺术气氛以及室内装饰效果。蓝印花布传统意义上经常被用作门帘、包袱皮、肚兜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中的这些生活用品在逐渐地被其他时代性的产品所取缔。而蓝印花布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无论纹样美、色彩美还是时尚、环保的理念都符合现如今室内装饰的主题。因此,蓝印花布也应拓展其使用功能,顺着时代的发展引于装饰用料的范畴。
其次,在服装服饰行业中的应用。服装——最为彰显人类生活品质和身份地位的符号语言。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做民族特色服饰的品牌。像东北虎,专做民族特色服饰的高级定制,深受广大消费群体的喜爱。发掘民族特色的服装产业在今后的市场份额中一定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蓝印花布在服装领域的开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蓝印手工的时装设计,(如图7)另一部分为型纸板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如图8)型纸镂空版形状很像中国剪纸艺术,其独特的纹样细致美与工艺制约美是极其富有特色的艺术造型语言。细腻而又优美的。
再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蓝印花布虽然是在布上做的艺术,但是蓝印花布所呈现的艺术效果以及型纸板的艺术特色都具有在工业领域发展的潜力。将蓝印花布的图案特色以及色彩特色巧妙地使用在工业设计中去,并将其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艺术语言形式通过对其视觉感受上的设计,更丰富地表现蓝印花布的传统与时尚相结合。更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将蓝印花布开发成为旅游纪念品,既能在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又能起到区域文化宣传的效果。
【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史】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05-29
中国烹饪工艺12-12
中国工艺美术展览撷英08-12
中国工艺美术史总结10-13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卷10-15
中国工艺美术史模拟题08-28
中国首饰传统手工艺07-29
中国酒文化与酿酒工艺11-15
江苏自学考试中国烹饪工艺学教材大纲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