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的复函

2024-10-18

关于问题的复函(通用16篇)

关于问题的复函 篇1

关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收费问题的复函

粤价函[2004]428号

省建设厅:

你厅《关于重新申报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收费和申请收费增项的函》(粤建管函[2004]221号)悉。经研究,现复如下:

鉴于我局《关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收费问题的复函》(粤价函[2002]146号)试行期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原国家计委等六部委印发的《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计价格[1999]2255号)及我局《广东省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粤价[2002]218号)等规定,同意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单位接受有关单位自愿委托(应签订委托协议书),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规程、标准进行建筑材料、建设工程检测时收取检测(验)费,具体收费项目及标准详见附表。

各地级以上市物价部门可按下浮不超过本文规定收费标准10%的幅度内制定当地的具体标准,并报我局备案。《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发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计价格[2002]10号,我局粤价[2002]168号文转发)中已有规定收费项目和标准的,按该文规定执行。从事房屋结构可靠性评定服务的,其收费按我局《关于房屋结构可靠性评定服务收费的批复》(粤价[2002]97号)规定执行。

请通知有关收费单位在收费场所显著位置公布服务程序或业务规程、服务项目等,实行收费公示,使用税务发票,自觉接受物价、税务部门的监督检查。

以上规定从2004年9月 1日起执行,有效期三年。

附件:广东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收费项目及标准表

广东省物价局

二00四年七月二十一

关于问题的复函 篇2

非常感谢“倾听第一线老师的声音”主办方给我一个机会, 和来自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见面。在座的很多老师我们都是神交已久, 或者文字之交已久, 但是没有见过面, 现在有机会聚在一起, 我真的特别高兴。

这两天学到很多东西, 昨天晚上很多老师谈了很多一线的情况, 受益不小。今天想谈三个问题:

第一、超教育而言教育。

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就教育而谈教育了, 必须超越教育而谈教育问题。我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呢?

去年我和北大的志愿者一起作了一件事:为教育界前辈高仁山先生出文集, 建墓立碑。高仁山先生是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教育系主任, 也是中学教育改革的一位先驱。他后来成了国民党的左派, 参与革命活动, 因而成为继李大钊之后第二个被张作霖杀害的先烈, 而且他是被押送到菜市口公开问斩的, 是北大唯一的一个如此惨烈牺牲的教授。但人们却把他遗忘, 几十年无人问津。我们这些北大的教师、学生也是因为偶然的原因, 了解到高仁山先生的事迹, 深感有愧先烈, 经过好几年的努力, 才在香山植物园将他迁坟安葬, 也借此机会, 重新认识他的教育遗产。我因此写有一篇《高仁山先生文集》序言 (文章收在今天将要送给诸位的《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的书里) , 提到他的教育思想有两个要点。一是“在教育内部强调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建设是最根本的,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应以教育制度的改革、建设为前提、条件与保证;不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 只想用教育方法的改革来作修补, 不但无济于事, 还很可能是南辕北辙”。二是“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建设, 又必须以政治、经济的改革和建设作为依托。因此, 一个真正关心、热心教育的教育家, 就不能只关心、热心教育, 而要超越教育, 关心并参与政治与经济的改革。”高仁山先生后来弃教从政, 积极参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并因此而献身, 都是抓住了中国教育问题的症结, 是真正的教育改革的逻辑之必然, 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的必然选择与归宿。他的“超教育而言教育”的思想与选择, 在今天的中国, 特别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当下中国教育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 就是因为只限于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实验, 而回避了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建设;而且是在政治改革滞后、经济改革畸形化情况下, 单方面进行教育改革。这样的教育改革必然受到未加改革与约束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干预, 甚至控制, 其走向形式化, 以至变质, 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像高仁山先生这样, “超教育而言教育”, 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实验, 是永远不会走上合理的轨道, 没有希望的。

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在前一次讲话里, 我谈到自己大概是从1998年左右介入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在回过头来总结, 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以“思想者”的身份与姿态参与, 主要是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 依据教育理想对现行教育的问题进行尖锐的批判, 其主要成果收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一书中, 这样的坚持理想的批判立场, 遭来了“有人欢喜, 有人骂, 有人怕”的社会反响。也有教师和朋友善意提醒我, 应该更多地结合教学实际, 更多地做实事。于是, 我对自己的立场作了一个调整, 努力追求“思想者与实践者相结合”。于是, 我作了两件事, 一是把目光转向教育第一线的老师, 为他们服务:编选课外读物, 作文本解读;同时, 又努力发现“真正的教师”, 向他们学习, 又总结他们的经验, 企图从中形成中国自己的中小学教育学 (包括语文教育学) 。其次, 在退休以后的2004年、2005年我又亲自到中学去开设“鲁迅作品选读”课, 直接参与中学教育实践。这样的努力的成果, 主要收在我的六本书里, 即《我的教师梦》、《做教师真难真好》、《钱理群语文教育新编》、《钱理群中学讲鲁迅》、《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但正是在和第一线教师的接触和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我逐渐得出一个结论:在现行的中国中学教育体制下, 应试教育之外的任何教育都很难进入校园。这背后的根本原因, 就在我前面所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 以及经济改革的变形。我突然发现, 我在中国现行的也已经变了质的教育改革中, 已经没有什么事可做。于是, 我对中小学教育的参与, 必须有新的选择, 即“超教育而言教育”。熟悉我的朋友早就注意到, 这些年我已经把主要精力, 转向现代民间思想史、共和国史和毛泽东的研究。这样的重心转移, 固然主要是出于我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兴趣, 但也是为了要从更大的范围、更深层次对中国教育问题进行追根溯源的探究。这方面的成果已经有《拒绝遗忘:“1957年学”研究》、《知我者谓我心忧:十年观察与思考》《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等书。

这里要和诸位交谈的, 是我的一个研究心得。在讨论教育和其他中国问题时, 人们通常说这是体制问题。现在正应该追问:这是什么样的体制, 这样的体制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和我们教育问题是直接相关的, 弄清楚了, 就可以回答我们教育当中很多根本性的问题。我提出了两个概念, 一个叫“五七体制”, 这是毛泽东在1957年反右运动以后提出的“大权独揽”, 统管一切的体制, 这个体制之前就有, 但是1957年以后, 把它完整化、体系化了。其具体内涵有五个层面。一是党和政府不分, 党即国家。比如党的各级政法委就是凌驾于作为国家政府部门的法院和公安部门之上。二是军队只属于党, 是所谓“党军”。三是不允许有任何不受党控制的社会组织存在, 没有独立工会、农会, 教师没有独立教师工会, 党是唯一者。四, 党要管思想、管脑袋。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要让党的思想“进入学校、课堂, 进入学生的脑袋”。这其实是说出了当下中国教育的本质的, 就是要为党统一全国老百姓和下一代的思想服务。不仅统一思想, 还要统一言说方式, 以及言说背后的思维方式。多年来高考指挥棒造成的“说大话, 假话, 空话, 华丽、花哨的话”,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我们的教育所要求的。其后果大家都看到了。最后, 党的绝对领导要落实到每一个单位的第一把手上, 叫做第一把手专政。昨天马老师发言里那么痛苦地谈到, 在他所在的底层学校, 一个校长、支部书记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管你, 就因为他拥有不受限制、不受监督的绝对权力, 你反他就是反党, 你提意见他就可以宣布你是“反革命暴乱集团”。这个例子可能有点极端, 但也很能说明问题, 马老师觉得不可理解, 其实这样的绝对权力的统管一切, 是普遍的, 只是马老师所在的底层学校表现得更为露骨而已。这样一种党绝对控制下的、为党管思想服务的教育, 就会出现老师们所说的“权力至上”的教育逻辑, 大家都要争权力, 连普通的老师都会利用自己拥有的有限的权力对学生进行暴力统治, 许老师讲得非常深刻, 专制成为日常教学生活逻辑了, 可以不假思考地这样做, 成了习惯。你要违背这个逻辑, 你就是异端, 他就要把你搞掉。这就注定了在这样一个权力至上的体制下, 我们的教育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

第二个是八九风波以后形成的体制。九十年代以后, 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 就是绝对的不受限制和监督的权力和市场结合, 就造成了真正的两极分化。首先是形成了权贵资本阶级。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说就是新的阶级, 用社会学的概念, 可以叫做新的阶层。当代中国有这样几大阶层:权贵资本阶层, 知识精英阶层, 私营资本阶层, 属于上层社会;下岗工人, 失地农民, 农民工, 这是社会的底层。而且每一个阶级 (阶层) 都越来越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所在, 并且全力地维护自己的利益。现在中国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各种利益群体。问题是弱势群体完全没有任何权利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而掌权者却可以利用不受限制和监督的权力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这样, 支配人们行动的, 已经不是什么观念, 而是赤裸裸的利益。我同意梁卫星老师的观点, 现在中国的教育, 已经不是什么教育观念之争, 而是利益之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以前语文教育界有人文论、工具论之争, 很多人把我看作人文论的一个代表人物, 开始我也很热心于这样的争论, 后来我就慢慢发现, 现在很多人讲人文比我还彻底, 但是他做的时候却按照他的利益去做。现在支配中国教育行为的, 已经不是教育理念、理想、方法, 而是利益;尽管人们依然在口头上大谈各种教育理念的高调。中国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无所不及的利益链条, 占据主导地位的无疑是掌握份额不等的权力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也包括不同程度跟着他们以求分得一杯羹的教师、职员, 以及各种“吃应试教育饭”的辅助教材的编写者、出版者、补习学校———等等花样百出的利益群体, 还有期待通过应试教育达到让孩子往上爬的利益要求的相当部分的家长, 以至学生自己。因此, 在今天的中国, 如果真的要把应试教育变成素质教育, 多少人饭碗就没有了, 那是要跟你拼命的。当年我介入中小学教育, 为什么有些人死命要把我赶走, 原因很简单, 就是我触犯了他的利益, 并不在教育观点上有多大的分歧。我就注意到, 当年我的一些批判者早已把我的教育观念拿过去了, 比我还彻底;但他仍然不容你, 因为你妨碍了他的利益。现在中国教育的问题是利益的问题, 不是观念问题, 也不是方法问题。这是必须首先看清楚的。

因此, 我们今天讨论中国的改革, 包括教育的改革, 就要追问:改革的动力是什么, 它的利益需求是什么?谁来主导改革?改革的结果对谁有利?我想到鲁迅的三句话, 非常地深刻:“曾经阔气的要复古, 正在阔气的要维持现状, 还没有阔气的要改革。”以此观察当下中国的改革, 就有三种:一是曾经的权势者要求于推动的改革, 他们的目的, 就是要恢复到过去, 到毛泽东时代, 在教育方面就是要恢复“十七年 (1949———1966) ”的教育。二是当下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根本不愿意改革, 缺乏改革的动力。但因为大家都在要求改革, 也就把改革的旗帜拿在自己手里, 以便通过他主导的改革来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我完全理解梁卫星老师为什么说, 他一听到“教育改革”, 就头皮发麻, 因为今天正是教育领域里的既得利益者在操纵所谓的“教育改革”, 这种改革只能继续以新的名目来损害教育弱势群体的利益。我是1998年介入教育改革的, 我发现2000年开始, 中国教育实行产业化以后, 也就是前面说的权力和市场的结合以后, 就逐步出现了全面的大溃退, 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是“教育改革”呼声最高的几年, 恰好也是最糟糕的几年, 教育改革的结果大家都看见了, 说一句极端点的话:教育不改还多少能按常识运转, 越改越糟。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改革基本上是以教育的既得利益者为动力, 为主导的。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就是这样的两大体制问题:权力与利益的结合。我由此得出一个结论, 在现行的政治、经济、教育体制下, 中国的教育面貌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 对这一点, 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是每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当然, 从更深层次来看, 教育本身存在就存在着矛盾。教育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事业。我们的教育理想, 是一个彼岸的理想, 只能逐渐趋近, 而不可能完全达到。教育的乌托邦理想, 就像北斗星一样, 照亮此岸教育的黑暗, 成为批判现实的一种资源、力量, 同时成为改革的动力, 经过努力, 可以不断趋近教育的理想状态, 却不可能完全实现。这就决定了真正的教育理想主义者, 是永远不满意现状的, 即使将来教育发生了大的变化, 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 也依然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 于是又有新的不满、新的反抗。这样, 一个真正坚守教育理想主义的教师, 必然是边缘化的、孤独的。这个边缘化的位置和孤独的命运, 是教育理想主义本身必然带来的。它既让你永远为理想而奋斗, 并从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快乐, 但同时它必然给你带来永远的巨大的痛苦, 快乐和痛苦是伴随的, 我把它叫做“丰富的痛苦”, 我痛苦、孤独, 但从不感到空虚, 我的生命永远是充实的。对这一点, 也要看透, 如果你想做一个教育的理想主义者, 必须准备好永远孤独、永远边缘化, 同时享受着丰富的痛苦。

这样说, 也许太悲观了。出路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今天想和诸位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关于在绝望中寻找出路, “联合起来, 改变自己的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还要重新谈一谈马小平。昨天马小平的学生黄素珍在这里发言, 她曾写了一篇文章阐释她老师的思想, 提出了“意义的创造”的概念, 强调必须“回归日常, 回归于平凡的生活, 回归日常的实践”。马小平在跟黄素珍的谈话里也说到“生活毕竟不是关在窗子里漫谈理想, 生活是严峻的、严肃的, 也是残酷的, 我们不能绕过今天的教育现状, 生活到明天去。我们必须从今天起步, 一步一步地迈向未来”。他说:“诗意化的生活的秘密不是别的, 就是行动起来, 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生活, 打量我们的工作, 打量我们的人际关系。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吸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只要我们倾心去创作事物, 去创造一堂课, 去创造一次解决过程, 去创造一次美好的生活经历, 去创造美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就在创造世界了, 就是在创造诗意了。所有的诗意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体验中和过程之中。”

这里我也想介绍一下一位没有出席这次会议的, 也是我很熟悉的老朋友王栋生先生, 他为这次会议准备了一篇发言, 我念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曾寄希望于教育管理部门能够为未来做些实事, 我曾寄希望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我也曾寄希望于社会的觉醒, 但是, 现今我更重视的, 是个人的思考与实践。爱因斯坦说过, ‘只有个人才能思考’。同样, 只有个人才能读书, 也只有个人的实践才能获取有价值的经验。因此作为教育者的人文阅读就显得无比重要。全国一千多万教学工作者, 如果有十分之一的人有某种基本的人文品质, 中国教育可能就不会是现在这个局面。”他说应该从提高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开始, “一所学校能有几个思想上独来独往的教师, 能有一群读书人, 或许如暗夜中的几盏灯, 能给‘统一思想’下的学生一点精神的亮色”。

我由马小平老师和王栋生老师的话, 联想起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家, 也就是我今天要向大家着重介绍的, 捷克思想家哈维尔的一个重要思想。马小平老师曾经写过一篇《走近哈维尔》的文章, 说他“一直想找机会向我的学生介绍哈维尔这个人”。也就是说, 马小平曾经想把哈维尔思想引进中国教育界;我今天就是要继续他的工作, 建议老师们去读一读哈维尔的《无权者的权力》这篇文章 (收《哈维尔文集》) 。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思想, 叫作“存在革命”。“革命”这个词或许有些敏感, 我们可以改变一个词, 叫“教育存在的变革”。“存在革命 (变革) ”的思想, 在我看来有四个要点, 跟我们这次会议的讨论的问题比较接近, 实际上我们已经这么做了, 我想作一点理论的提升。其一、从改变自己的生活开始, 从改变自己的存在, 改变自己的教育存在开始。以“建设你自己”作为“建设社会”的开端:要改变革教育状况, 从自己的每一堂课开始, 从每一次教育行为, 每一个教育细节开始, 和一群朋友共同一起改变我们的教育存在。当整个社会靠谎言生存的时候, 我们这个小群体部分地生活在真实中;当整个社会在追求享乐的时候, 我们这个小群体, 尝试过一种有社会承担的、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在意义真空的教育大环境里面, 我们尝试一种有意义的教育, 进行有意义的教学实验。这就意味着, 要“在现有框架之中加进一些异数”, 不直接和现有框架、体制对抗, 而在力所能及的、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按照我们的理念去做我们的教育工作, 创造具有内在对抗性的“第二文化”、“第二教育”, 并在这一过程中追求自身有意义的存在。在我看来, 很多老师的工作就是在建立第二教育。但无须张扬, 也不摆出挑战姿态, 只默默地做, 持续地做, 一点一滴地做:真正的教育从来都是“润物细无声”的。

第二、它牢牢把握“当下”, 不虚构美好的未来, 不寄希望于一劳永逸地解决社会、教育弊端的所谓“彻底、根本的变革”, 而宁愿采取现实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态度。不是为了美好的明天, 就是为了美好的今天。所以它必然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而且从当下做起, 并在当下的教育实践里, 获得意义, 享受快乐, 是实实在在的, 而不是渺茫的、幻想的。

第三、从下面开始, 起点在权力之外的某个地方, 即我和你, 我们之间。眼光向下, 立足于自身, 立足于和自己一样独立的人们。而且面对的永远是一些具体的个人, 一个一个具体的学生。也就是我经常讲的:“帮一个算一个。”这是一个草根运动, 也可以说是一个教育志愿者的运动, 力量就在你自己和你的朋友, 一起来把握自己的命运, 教育的命运。

第四、更注重行动, 不仅是理想主义者, 更是清醒的、理性的、低调的行动主义者, 做一个普通人应该做或者可以做的事情。就像刚才许丽芬说的, 在荒诞教育环境下, 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而且要相信只要有一个人做, 有一群人做, 就会有更多的人做, 它是有辐射效应的。我们要有自信: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是符合人性的, 是符合教育本性的。因此只要做好了, 有效果了, 就有说服力, 就会吸引更多的人, 和我们一起做。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的孤单, 也只是相对的。

我想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认清了中国教育不可能有大的变化, 不抱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的前提下, 我们又要“反抗绝望”, 做有限的和可以做到的事情, 提倡一种静悄悄的教育变革, 从我们身边做起的, 来自于底层的教育存在的变革。既对教育现实保持清醒, 又采取进取的态度, 既悲观, 又积极:这两个侧面是相反相成的。就像我一再强调的, 在座的老师, 还有比例很小、绝对量并不小的老师, 都已经在这么做了, 我只是希望把这样的努力, 变得更加自觉, 并逐渐吸引更多的朋友参与其间。

我要说的第三点, 是我们要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做这些事情?

这也是对老师们的经验的总结, 就是两句话:一是韧性精神, 二是教育智慧。

这里我稍微展开来讲一点鲁迅有关“韧性精神”的思想。他讲了一个故事:你要到山东去, 带行李下火车的时候, 就会碰到当地的青皮, 他给你运货, 说要两块钱。你说:路不远, 他还是说要两块钱;你说:行李不重, 他依然说要两块钱;最后你说:不要你送了, 行不行?不行, 还要两块钱。认准一个目标, 要两块钱, 就要到底, 不达目的绝不罢休。鲁迅说, 这样的流氓习气固不足取, 但其韧性精神却值得学习。

我理解鲁迅倡导的韧性精神具体来说有三个要点。首先是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鲁迅说:一代不行, 就两代、三代———地坚持下去。从个体生命来说, 一代、两代、三代的时间确实太长了, 有点可怕;但是从民族的发展来看, 两代、三代就不算什么。我是看明白、也想明白了, 反正在我的有生之年, 已经看不到中国教育会有多少长进;而且在我看来, 在座所有老师, 大概都看不到自己教育理想的实现, 原因就是前面说的中国改革 (不仅是教育改革) 的空前复杂与艰巨, 对此必须有充分的估计和思想准备。我们的努力, 只能是“只顾耕耘, 不问收获”。

第二、要慢而不息。这个“慢”包含两个含义:一是中国做事情太困难了, 鲁迅说连搬一个桌子都要流血。因此, 只能慢, 必须慢。另一面, 教育本质上就是一个慢的事业, 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是急不得, 也无法立竿见影的。但是不能因为慢, 就停息不前。要慢而不息, 认定要做一件事, 就做到底, 绝不停止, 绝不放弃。即使落后, 也要坚持做;不怕慢, 只怕站着不干。

最后, 鲁迅还说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认准一个目标, 有几种做法, 一个是不吃、不喝、不睡去干, 精神可嘉, 持续不了, 顶多一个月。但是一边做, 一边该谈恋爱, 该读书就读书, 该玩就玩, 这就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这就是说, 要把你的奋斗变成日常生活实践, 不是在非常时期, 用非常手段去做事情, 那只能坚持很短一段, 无法持久。如果变成日常生活化的努力, 就可以长期做下去。

我在很多场合都讲鲁迅的这一思想。我说有三种活法:一种是“只打不玩”, 精神可嘉, 却难以坚持;一种是“只玩不打”。其实, 这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 我觉得要尊重这种选择, 只要他是用自己诚实的劳动, 支持自己的“玩”, 是不失为一种人生选择。但是我们这些人, 总想做一点利己利人的事, 就不能只玩不打了。那么, 就只能“边玩边打”, 一边为自己的某个长远的或短期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同时该玩就玩, 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坦白说我现在就是这么做的, 每年都看准时机写一两篇很“狠”的文章, 有人欢喜, 有人骂, 还有人怕。我也不管, 从来不看别人的反应, 骂我也听不见。我就去玩了:该旅游就旅游, 该看戏就看戏。等到休息好了, 再找个机会, 写篇文章“打”一下:这样的日子, 多痛快!

我最喜欢鲁迅说的两个字:“纠缠”, 像毒蛇一样地纠缠。我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介入就是毒蛇般的纠缠。一些教育界的既得利益者不是不喜欢我, 要赶我吗, 我偏不走。这个世界绝不能让既得利益者那么顺利地独占一切, 总要有人反对。我的存在就是让你不舒服, 明知道打不过你, 也要纠缠不止, 这也是一种人生价值。很多青年让我题词, 我就是写这八个字:“边打边玩, 纠缠不止”。

但纠缠也要有方法, 这就是“智慧”。这就涉及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我经常说, 思想者和实践者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思想者讲彻底, 超前, 实践者要讲现实条件, 讲妥协。在现实生活与教育实践里, 完全不妥协是不行的, 但妥协又要有一个度, 过了度, 就会失去自己。如何掌握好“度”, 既能通过一定的妥协, 把事情办成, 又不失度, 不丧失自己的基本原则, 这就需要智慧。这里还涉及对现代体制的分析。刚才已经谈到体制的根本问题, 这是就其整体而言, 具体的实际情况就比概括的分析复杂得多。统治尽管严密, 却并非毫无空隙。我在第一天讲话里, 提到在座的老师遇到的五大问题, 其实也还有另一方面。

第一、行政部门的压制固然存在, 但也不是铁板一块, 而且时紧时松, 这就有鲁迅说的“钻法网”的可能:当它松的时候, 你就拼命挤进去, 把它扩大;等它紧的时候, 你就沉下来做准备;再松了就再作发挥, 而且发挥得更为充分。这是一个反复博弈的过程, 而且缝隙会越来越大, 路越走越宽, 反正我们并不谋求私利, 就是想按我们的信念, 做一点有利于学生健全发展的事情, 这是关不了, 档不住的。

第二、现在家长的情况总体来说, 问题很多, 常常成为应试教育的社会基础。但据我的观察, 家长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家长本身就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他对现行的应试教育是有看法的, 这就有了和我们沟通的可能。如果我们做好工作, 至少有一部分家长是会由阻力变为支持我们的存在变革的动力的。

还有学生。学生的不理解, 以至反对, 这确实是我们最感痛苦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学生的可塑性, 关键还是看我们的引导。我一直认为我们严重了低估了中学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只要引导得当, 孩子是能够成为改变教育存在的主要的推动力。刚才夏昆老师发言里谈到了学生对他的试验的支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和体验。

第四, 同行的不理解与掣肘, 确实让人沮丧;但也要看到, 同行也是复杂, 可能变的。今天夏昆老师没来得及讲, 但他昨天告诉我, 他所做的艺术教学, 最初被看作是异端, 但最近变了, 有的老师主动要求他提供电影教育方面的资料。你做得好, 学生接受了, 就有可能被一部分同行接受, 不管他动机如何, 这总是好事。反对你的同行, 也有变的可能, 我们的教育试验, 在学校里并非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

最后, 社会环境也会发生变化。这次企业家的介入, 本身就说明了外在的环境正在变化, 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有识之士, 理解与支持我们。而且我认为经过努力, 宽容、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 是可以在局部范围内实现的。发展空间与机会总是有的, 就看你能不能利用机会, 关键在你有没有足够的教育智慧在现行体制下寻找发展的空间。

关于问题的复函 篇3

四川省林业厅:

《四川省林业厅关于国有林木采伐许可证发放有关问题的请示》(川林[2009]209号)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一、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已对设区的市、自治州所属的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其他国有企事业单位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核发做出了明确规定.应当遵照执行。

二、按照行政许可法以及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行政许可委托的复函精神(国法函[2006]18号),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下级林业主管部门实施行政许可,但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没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情况下,不得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委托。

特此复函。

国家林业局

二00九年十月一日

国家林业局关于重庆市林业局执行林资发[2009]166号文件有关问题的复函林资发[2009]262号

重庆市林业局:

《重庆市林业局关于执行林资发[2009]166号文件有关问题的请示》(渝林资[2009]58号)收悉。经研究,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意见》(林资发[2009]166号,以下简称《意见》)有关精神,现函复如下:

一、自《意见》下发之日起,商品林采伐类型简化为主伐、抚育采伐和其他采伐。公益林采伐类型简化为抚育采伐、更新采伐和其他采伐。除国有林外。允许对森林采伐由蓄积量和出材量双项控制改为南蓄积最单项控制。未明确的采伐类型纳入相应的其他采伐类型。

二、自2010年度起,我局不再下达全国术材生产计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周务院批准的年森林采伐限额,在年度采伐作业实施前,将木材生产计划统一向我局备案。地方国有林编限单位的木材生产计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下达。

三、根据《国务院批转国家林业局关于各地区“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审核意见的通知》(国发[2005]4l号)精神,“十一五”期间商品材采伐限额仍应作为控制性指标。

特此复函。

国家林业局

关于问题的复函 篇4

【发布日期】1981-08-14 【生效日期】1981-08-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变更子女姓氏问题的复函

(1981年8月14日)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81〕民复字2号关于变更子女姓氏纠纷处理问题的来函收悉。

据来文所述,陈森芳(男方)与傅家顺于1979年10月经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离婚。婚生子陈昊彬(当年七岁)判归傅家顺抚养,由陈森芳每月负担抚养费十二元。现因傅家顺变更了陈昊彬的姓名而引起纠纷。

我们基本同意你院意见。傅家顺在离婚后,未征得陈森芳同意,单方面决定将陈昊彬的姓名改变傅伟继,这种做法是不当的。现在陈森芳既不同意给陈昊彬更改姓名,应说服傅家顺恢复儿子原来姓名。但 婚姻法第 十六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认为子女只能随父姓,不能随母姓的思想是不对的。因此而拒付子女抚养费是违反 婚姻法的。如陈森芳坚持拒付抚养费,应按 婚姻法第 三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强制执行。

(下略)

关于问题的复函 篇5

基金部函【2011】543号

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银行存款有关问题的复函

嘉实基金管理公司:

你公司上报的《关于嘉实超短债债券基金投资银行存款的报告》(嘉实字【2011】120号)收悉。现将有关意见答复如下:

一、股票基金、债券基金即混合基金应当按照基金合同有关投资范围的约定投资银行存款。

二、银行存款属于固定收益类投资品种,基金所持有的各类固定收益类投资品种价值之和应当符合基金合同关于投资比例的有关约定。

三、股票基金、债券基金及混合基金投资银行存款的,应当参照《关于货币市场基金投资银行存款的通知》(证监发【2005】121号)及《关于货币市场基金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有关问题的通知》(基金部通知【2006】22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基金管理人应当加强对投资银行存款的信用风险、交易对手风险、流动性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的管理,切实防范投资风险。

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二0一0年七月二十一日

关于问题的复函 篇6

辽宁省劳动厅:

你厅《关于临时工的用工形式是否存在等问题的请示》(辽劳动字[1996]146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劳动法》实施后,所有用人单位与职工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在用人单位各类职工享有的权利是一样的,因此,过去意义上相对于正式工而言的临时工已经不复存在,用人单位在临时性岗位上用工,可以在劳动合同期限上有所区别。

二、用人单位因职工违纪而与之解除劳动合同,不是对职工的一种处分,因此而发生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进行处理。如果劳动合同约定有关劳动纪律管理要依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和厂规厂纪执行的,还应依据有关文件来处理。

三、依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超过前款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职工对开除或除名决定不服,向用人单位(或上级领导机关)提出申诉,应属于“有正当理由”,所以,职工对于用人单位(或上级领导机关)重新答复不服而申请仲裁的,重新答复的时间应视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关于问题的复函 篇7

关键词:教育问题,真问题

一、什么是教育问题

教育中的“问题”的含义应该是事之有关系性、有重要性,引起注意、引起探究的疑难。我们在对教育问题进行明确的时候,需要做的不是盲目的以主观判断或者主体的兴趣爱好为依据,必须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逻辑性、历史性、关系性进行深度,宏观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不去做无用功,蒙头做一些前人已经做出的成功,最大限度的做到资源的合理化应用以及研究者精力的充沛。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界定,我们认识到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对教育现象简单的质问,还需要立足于价值,意义方面,真正的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使得我们所处的境地有所改善,进步。同时,教育研究者在教育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问题的提出与探索解答都离不开教育研究者。

二、教育真问题的判定

我们要想发现好的教育问题,必须要知道,所谓的教育真问题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即什么是教育真问题?但是对现在大多数教育研究者包括我们这些教育研究生来讲,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教育真问题,而是教育假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就是教育“真”,“假”问题的判定不清。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判定规则是什么?

首先,研究的问题符合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教育理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目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实践困境有很大的启发或者技术支持,但对于研究的主体研究者来说兴趣了了。这类问题对研究者来说动力不大,单纯的进行研究都有困难,更被说会有创造性的提升。由于这些问题是教育理论的推进和教育实践的支持,也许是一种“真”问题,但这种“真”只是对教育理论而言、对教育实践而言,而并非对研究者本人而言。对研究者本人而言,它恰恰成了一种“假”问题。

其次,研究者本人具有浓厚的研究欲望与研究热情、但并非是教育理论的发展或者教育实践的改善所迫切需要去解释与解决的问题。这很明显不符合教育问题的定义,是个教育“假”问题。

然后,不仅不是教育理论推进或教育实践支撑所迫切需要去解释与解决的、也不是研究者本人志向去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于“公”于“私”,都是一些“假”问题,是彻头彻尾的假问题。

最后,既是教育理论推进或教育实践的改善、又是研究者本人具有研究欲望与研究热情的问题。此时,研究者个人的探究意趣已同外部社会(理论的与实践的)研究需求相互吻合,这是真正的教育问题。

通过对教育真问题的判定规则讨论,我们能够做到确定所提出的教育问题是不是一个真问题,这对我们的意义是巨大的。

总结

由于教育主体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教育学发展历程中,我们会面对成千上万个复杂的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真的需要我们一一解答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需要的教育问题是真的问题,教育真问题应该是具体的,符合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继续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推进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创造性建构,同时也能对教育实践起助推作用,符合实际,实事求是。再者,对于教育问题来说,研究人员可以说是整个研究的主体,主体的价值取向,内在动机无疑对教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作为一名研究者,我们不仅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还要有看待问题的批判精神,尤其在我们在阅读一些权威人士所写论文,书籍时,不要只有顺向思维,对他们所提倡的或者所论证的一味认同,我们要有敢于向权威挑衅的精神,不做“温顺”的接受者,要做“叛逆”的学术者,这里强调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J].教育研究,2002,(11).

[2]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

[3]吴康宁.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00,(9).

[4]陶志琼,袁圣军.关于“教育问题”的研究-教育研究对象辨析[J].宁波大学学报,1999,(4).

关于问题的复函 篇8

明有关问题的复函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

关于行政许可项目涉及消防验收合格证明有关问题的复函

保监厅函〔2009〕228号

辽宁保监局:

你局《关于部分行政许可项目中消防验收合格证明有关问题的请示》(辽保监发〔2009〕52号)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根据《消防法》、《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令2009年第106号)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建设部令2001年第91号)有关消防验收、备案的规定,对须进行消防审核验收的,在行政许可申请时仍须提交消防合格证明;对须进行消防备案的,将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出具的备案凭证或经省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网站的消防设计和竣工验收备案受理系统进行消防设计、竣工验收备案的证明材料视为消防合格证明;对无须消防审核验收与备案的,由行政许可申请人出具已经加强新营业场所消防安全措施、确保消防安全的书面承诺,不再提交消防验收合格证明。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

关于问题的复函 篇9

问题的复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59年6月4日〔59〕办字第68号请示收悉。关于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的减免问题,我们同意来文所提处理意见。

附:关于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减免问题的请示报告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开锁问题的概率计算 篇10

解析:把五把钥匙分别记为A、B、C、D、E (下同) , 假设D是最终可以开锁的那把钥匙 (简称正确钥匙, 下同) .小明首次试开成功的方案只有一种即第一次试开时取到正确钥匙D;而首次试开时所有取钥匙的方法共有5种可能.故而首次试开成功的概率为

变式1:用5把钥匙逐一试开时, 求直到第3把才刚好打开的概率?

解法1:逐一试开锁的过程, 对应着A、B、C、D、E这五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排列数为A55, 其中试到第三把时刚好打开的情况, 对应着元素D必须在中间位置的一个排列, 排列数为A44.故所求概率值为

解法2:结合实际情况, 当锁子被打开后, 试开锁过程即自行终止, 故可把整个开锁过程看成从5个元素中抽出3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排列数为A53, 其中刚好在第三把试开成功的情形有A42种.故所求概率值为

解法3:把实际开锁过程分解为下列三步操作: (1) 在含有1把正确钥匙的5把钥匙中任取1把, 开锁不成功: (2) 在含有1把正确钥匙的4把钥匙中任取1把, 开锁不成功; (3) 在含有1把正确钥匙的3把钥匙中任取1把, 开锁成功.其概率值分别为, 那么依次完成的这三步操作可以看成三个相互独立的事件同时发生, 故其概率值为

变式2:问用5把钥匙逐一试开时, 直到第2把才刚好打开的概率?

解析:具体方法同变式1, 答案为, 过程从略.

变式3:小明用5把钥匙逐一试开, 问3次内可以把锁子打开的概率?

解析:“3次内把锁子打开”包含“首次试开成功”、“第二次试开成功”、“第三次试开成功”三种情况, 由上述系列变式可知, 其概率值均为, 故“3次内把锁子打开”的概率值为

变式4:若小明的5把钥匙中, 有2把正确钥匙, 那么在逐一试开过程中, 首次试开即获得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解析:假设五把钥匙A、B、C、D、E中, D、E是正确钥匙, 小明欲首次试开获得成功, 首次取到的钥匙必须为D、E中的任意1个, 有A21种方案;而首次试开时所有选取钥匙的方法共有A51=5种.故而首次试开成功的概率为

变式5:若小明的5把钥匙中, 有2把正确钥匙, 那么在逐一试开过程中, 直到第3把才刚好打开的概率是多少?

解析:“直到第三把才刚好打开”, 说明小明取到的前两把钥匙都不是正确钥匙, 第三次才取到1把正确钥匙, 共有A32A21种正确取法, 故所求概率值为

变式6:5把钥匙中有2把正确钥匙, 逐一试开过程中, 若试开成功则结束试验, 求3次内结束试验的概率是多少?

解析:“3次内结束试验”包含“首次试开刚好成功”、“试到第2把时才刚好成功”、“试到第3把时才刚好成功”三种情况, 其概率值分别为故所求概率值为

变式7:若小明想通过逐一试开的方式找出5把钥匙中的那2把正确钥匙, 问他试到第3把时能够打开的概率值是多少?

解法1:按题目要求, “试到第3把时能够打开”并不排除前2把钥匙中有打开的可能, 且开锁过程到“第3把钥匙能够打开”时未必终止, 故正确选法只需定位第3把钥匙为其中1把正确钥匙即可, 共有A21A44种选法, 而整个试开锁过程中钥匙的选法共有A55种, 则所求概率值为

解法2:因题目要求只关心开锁过程试到“第3把钥匙”时能够打开, 故正确选法只需定位前3把钥匙中的第3把钥匙为正确钥匙即可, 所以有A21A42种选法, 而试开锁过程执行到“第3把钥匙打开”时, 钥匙的选法共有A53种, 则所求概率值为

变式8:小明通过逐一试开的方式寻找5把钥匙中的2把正确钥匙, 若2把正确钥匙全部找出, 则试验结束, 求他3次内结束试验的概率?

解析:题目要求“2把正确钥匙全部找出”, 那么“3次内结束试验”的情况有“前2把都是正确钥匙”和“前2把中有1把不是正确钥匙, 第3把是正确钥匙”共2种.其概率值分别, 则所求概率值为

关于问题的复函 篇11

题的复函

食药监办械监函〔2016〕629号

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你局《关于血糖试纸等体外诊断试剂经营备案有关问题的请示》(冀食药监〔2016〕32号)收悉。现将函复如下:

一、《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第8号令)第三十四条规定: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医疗器械运输、贮存过程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或者标签标示要求,并做好相应记录,保证医疗器械质量安全。说明书和标签标示要求低温、冷藏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低温、冷藏设施设备运输和贮存。因此,对于专营不需要低温、冷藏运输和贮存医疗器械的经营企业可以不配备冷链运输和贮存设备。

二、《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58号)第十二条规定: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的质量管理人员中,应当有1人为主管检验师,或具有检验学相关专业大学以上学历并从事检验相关工作3年以上工作经历。因此,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经营的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应当满足以上要求。

三、根据你局建议和实际情况,已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备案)信息系统进行了调整。对于申请许可或备案从事临床检验分析仪器及诊断试剂经营的企业,可在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备案)信息系统的“经营范围”中选择:6840临床检验分析仪器及诊断试剂(诊断试剂需低温冷藏运输贮存);6840临床检验分析仪器及诊断试剂(诊断试剂不需低温冷藏运输贮存);6840临床检验分析仪器及诊断试剂(诊断试剂除外)。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

关于问题的复函 篇12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劳动人事部关于农垦系统中、小学教师

工资改革中有关问题的复函

(劳人薪(1986)31号1986年4月1日)

农牧渔业部:

你部报国务院的〔1985〕农〔垦〕字第303号《关于农垦系统中、小学教师工资改革中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国务院办公厅已批给我们办理。经国务院办公厅领导同志同意,现答复如下:

中发〔1985〕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所属中、小学的工资改革,随同本企业工资制度改革进行。因此,农垦企业的中、小学应随所在企业进行工资改革,不宜实行社会上中、小学的工资制度。至于地方所属农垦企业的中、小学教师是否实行教龄津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研究确定,如果实行教龄津贴,其所需资金,应在企业原渠道(营业外支出或福利费)中开支。

关于分段函数的求导问题 篇13

分段函数的求导, 关键在于分段点处的导数, 常用方法有: (1) 不连续则不可导; (2) 导数或左右导数的定义; (3) 导数单侧极限定理:设f (x) 在 (a, b) 内连续, x0∈ (a, b) , 在 (a, x0) 及 (x0, b) 内可导且都存在, 则

导数单侧极限定理用左右导数定义及微分中值定理可证, 此处从略.下面仅作几点说明:

1.定理中若f+′ (x0) =f-′ (x0) , 则f (x) 在x0处可导, 若不相等, 则f (x) 在x0处不可导.

2.定理中条件缺一则不可 (即 (1) f (x) 在x0处连续; (2) f (x) 在x0的某空心邻域内可导; (3) lxi→mx0+f′ (x) 、lxi→mx0-f′ (x) 都存在) , 否则, 结论并不一定成立.

3.左、右导数f+′ (x0) 、f-′ (x0) 与f′ (x) 的左、右极限并不是一回事, 一般来说, 当f′ (x) 在x0处左连续时有当f′ (x) 在x0处右连续时有

二、分段函数的导数实例

1.盲目地利用上“分段函数的导数在分段点处连续”的条件

例1设函数问f′ (0) 是否存在?

解法一按导数定义, f (x) 在x=0处的左、右导数分别为

由于f-′ (0) =f+′ (0) =0, 所以f′ (0) 存在, 且f′ (0) =0.

解法二当x<0时, f′ (x) = (x2) ′=2x;

所以且有f′ (0) =0.

剖析解法一是正确的, 解法二虽然得到的结论也和解法一的相同, 但是在最后一步中, 由如何能推得f′ (0) =0呢?这是需要说明的.

2.片面地认为, 分段函数的导函数在分段点处的不连续, 则函数在分段点处的导数也一定不存在

例2 问f′ (0) 是否存在?

解法一按导数定义, 可得

不存在, 即f′ (0) 不存在.

解法二当x≠0时,

不存在, 所以f′ (0) 不存在.

剖析解法一是正确的.但是解法二缺乏理论依据, 其实, 即使分段函数的导函数f′ (x) 在f (x) 的分段点x0处的极限不存在, 也并不能断定f′ (x0) 不存在.请看下例.

例3设问f′ (0) 是否存在?

解按导数定义, 得

这表明f′ (0) 存在, 且f′ (0) =0.但是, 当x≠0时, f (x) 的导函数为

显然, f′ (x) 在x=0处的极限不存在, 而f′ (0) 却存在, 且f′ (0) =0.

3.错误地认为, 分段函数的导函数在分段点处的单侧极限不存在, 则函数在分段点处的导数也一定不存在

例4 问f′ (0) 是否存在?

解法一在x>0时, 由于不存在, 所以此函数在x=0处的导数f′ (0) 不存在

解法二在x=0处, 因为

按导数的定义知, 此函数f′ (0) 是存在的.

剖析解法一, 此题不满足导数单侧极限定理的条件解法二是正确的, 此例表明, 导数在x0处的单侧极限不存在, 但在x0处导数仍有可能存在.

摘要:对分段函数, 我们常见的一类问题是讨论它在分界点的可导性.按常规的做法, 分段函数在分界点处的导数应用定义, 并利用导数存在的充要条件, 才能确定函数在分段点处的导数是否存在.但在学生学习中, 有不少学生不愿也不易接受这种方法, 因而常常出错, 这里通过一些实例分析加以阐述.

关于问题的复函 篇14

问题的复函深中法函[2008]66号

龙岗区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统一劳动争议案件审判标准若干问题的请示》收悉,经我院审委会研究,函复如下:

同意你院对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加班工资计算基数和计件工资加班工资差额认定等三个问题的处理意见,即:

一、关于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问题

1、《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用人单位无故克扣、拖欠基本工资,或者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报酬的,劳动者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应予支持。

2、《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足额支付加班工资,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劳动者应举证证明其曾向用人单位请求支付加班工资差额而被用人单位明确拒绝,或者用人单位明确表示拒绝支付加班工资差额。

3、《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处理。

4、如果劳动者请求的加班工资差额包含《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和实施后的时间,在是否支持劳动者请求的经济补偿金问题上,分段采取不同的标准和处理原则。

二、关于加班工资计算基数问题

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了计发加班工资基数标准或在工资表中可以看出计发加班工资基数标准,而用人单位也确实按照该标准计发了劳动者的加班工资,并据此制作工资表,该工资表亦经劳动者签字确认。在此情况下,只要双方的约定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即可认定双方已约定以该计发加班工资基数标准为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如果用人单位根据此标准计发给劳动者的加班工资符合法律规定的加班工资计算标准,则认定用人单位已经全额支付了加班工资。

三、关于计件工资加班工资差额认定的问题

双方约定实行计件工资制,但根据现有证据无法查明正常工作时间工作定额的,根据劳动者的工资、工作时间和法定加班倍数折算出的时薪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可认定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中已包含了加班工资。

此函复。

关于问题的复函 篇15

【发布日期】1958-08-05 【生效日期】1958-08-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内务部关于复员军人参加工作后

又办理退职退休时军龄计算工龄问题的复函

(1958年8月5日)

河南省民政厅:

7月8日(58)民安字第458号请示收悉。关于复员军人退伍军人参加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等单位工作后又退职或退休时,他们的军龄计算工龄的问题,根据1955年5月31日“国务院关于安置复员建设军人工作的决议”第一项,1956年2月24日“国务院关于服兵役取得军龄的人员转业后计算工作年限和工龄问题的决议”、1958年5月12日劳动部、国务院人事局、内务部“关于处理退伍军人复工复职中需解决的问题的复函”及1957年7月22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部(57)保险字第622号关于革命军人参加地方工作后军龄计算工龄问题的复函等有关文件的规定,应当把他们的军龄计算为工作年限或连续工龄。来函所问的那个复员军人则应按这个原则办理。至于复员军人或退伍军人参加工作后又处理退职时,对于在军队复员时已经领取过复员生产资助金的一段军龄只可以计算为工作年限,不再计发退职补助费;对于退伍义务兵因无生产资助金,则还应计发退职补助费。

此复。

关于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篇16

一、会计丧失诚信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丧失诚信成为世界一个普遍的问题, 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危害,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会导致宏观经济决策的失误, 使资源配置低效, 给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投资者根据虚假的会计信息, 就会产生错误的判断, 把资金投放到不该投放到没有前途的领域, 而该投入的领域没有投入, 这样, 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 还能给股票投资者则带来灭顶之灾, 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 会严重挫伤资本市场

虚假的会计产品———虚假的会计信息是一柄双刃剑, 受损害的是产品的供需双方。20世纪美国“双安”事件发生以后, 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均下降了几千个百分点, 股票市值严重缩水, 造成美国股市的崩溃。不仅损害了股票投资者的利益, 也使“双安”走向了覆灭。

(三) 会计诚信丧失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损失

税款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企业通过会计资料的弄虚作假进行偷税、漏税, 少纳大量的税款。因此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 也就相应地减少了国家对社会基础建设, 公益建设投资的资金来源, 减缓了社会的发展。

此外, 会计诚信的丢失也降低了会计人员的素质, 损坏了会计行业的形象。助长政府官员、企业高层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提高会计诚信的对策

会计诚信对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避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 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会计诚信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实施诚信工程, 加强制度建设, 营造一个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环境

会计诚信的必要条件是社会诚信。社会诚信了会计才能变得诚信。而加强社会诚信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方可完成。实施诚信工程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打造信用政府, 提高政府的诚信意识

国家的各级政府掌握着公共权利, 享用和支配着纳税人的钱, 就应该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政府与纳税人之间, 就是一种契约关系, 要守契约, 讲诚信, 切实为纳税人谋取利益, 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和保护诚信, 严厉打击各种不诚信的行为, 杜绝“官出数字, 数字出官”的浮夸风, 提高政府的信誉度和号召力。如果政府不守诚信, 不为民谋福利, 也应该受到相应的制裁, 这样诚信建设才有根基。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 才能营造全社会的诚信氛围。

2、完善信用档案体系

信用档案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更多的信息, 在考虑决策时更加完善;另一方面, 可以帮助政府进行有效管理。有了信用档案, 可以使有不良行为的记录者付出代价, 名誉扫地, 使得人们不敢不诚信。完善信用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会计法》等相关法律,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对各种信用档案进行协调, 增强信用评级的权威性;政府对企业进行评定时, 应避免行政风险, 做到公平公正;加强配套信息网络的建设, 使企业能迅速了解对方的信用情况, 塑造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

3、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不仅是基本的道德要求, 而且是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必须遵循的基本游戏规则。应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宣传活动, 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坚持诚信的重要性, 以及不诚信的危害, 使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形成“诚信受尊重, 不诚信受鄙视”的社会环境。重点加强行政企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的诚信教育, 使他们不在迫使会计人员做假;同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使他们牢固树立诚信为本、不做假账的信念。

(二) 完善会计法律体系

会计法律体系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要想使会计诚信问题得以解决, 必须不断地完善它。

1、完善《会计法》

《会计法》是会计行业一个重要的法律依据, 必须不断完善。第一, 在《会计法》中应增加诚信条款。会计诚信问题目前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因此, 在《会计法》中应将诚信作为会计工作、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 使会计人员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其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联系起来, 强化会计的诚信意识。第二, 明确违反《会计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明确会计制假者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对造假者产生震慑力, 使《会计法》成为我国规范会计行为, 维护会计诚信的真正大法。

2、加强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订, 减少制造会计虚假信息的空间

减少虚假会计信息施展空间, 从以下面入手:第一, 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 适当增加财务报表的附注, 严格规范关联方交易的披露, 加强企业对现金流量信息的申报的审核。第二, 针对出现的新问题, 加快制定和出台新的会计准则。第三, 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对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规范更加具体。

(三) 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企业作为经济主体, 其一切工作都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当会计造假的成本大大低于造假的预期收益时, 企业就会产生做假的动机。因此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 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无疑是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的重要措施。第一, 对于恶意造假者, 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上对造假者追究其经济责任、刑事责任, 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利益, 加大会计信息的稽查力度和检查面, 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成本。同时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以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旦受到虚假信息的损害时, 可以向司法机关提起民事赔偿。第二, 进快建立市场退出机制, 将那些造假者驱逐出该行业, 使其再不能从事会计工作。

(四)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 是会计诚信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必须对其进行完善。第一, 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切实建立政企分开, 产权明晰、责任明确, 管理科学的管理模式。第二, 改变奖励机制, 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第三, 调整持股结构, 分散大股东股权, 增加股权之间的相互制衡, 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第四, 完善公司内部的控制制度, 规范公司财务行为。

(五) 增强企业会计人员的独立性, 推行切实可行的会计委派制度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是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 参与做假, 推行会计委派制度是解决会计人员监督不力的有效办法。第一, 会计委派制度可以提高会计人员在委派单位中的独立性, 使其不受单位负责人违规违法的指挥, 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保持会计的诚信。第二, 会计委派制度严格的工作绩效考核, 为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提供了保障。第三, 会计委派制度中委派会计的产生和轮换制度, 有利于会计人员加强诚信和品德操守, 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养,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六) 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 完善外部监察机制

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政府的各种职能部门对企业的监察, 也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有必要对社会监督进行完善。可以从以下方面完善会计社会监督:第一, 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就是让他们独立于被审计公司, 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例如, 不允许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对一家企业既进行审计, 又同时提供咨询服务, 获取咨询收入。第二, 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通过诚信教育增强会计师的诚信意识, 提高其政治水平和职业责任感。第三, 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法》。第四, 政府职能部门加大监督力度。财政、税务、审计、工商等政府职能管理部门, 有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监察的责任, 必须对企业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有力的监督。

总之, 会计诚信不仅是会计行业的问题, 也是全社会的问题, 建设会计诚信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只有采取有利措施,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扭转当前会计诚信丧失的危机, 为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诚信指诚实、守信。会计诚信指的是所有的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遵循准则, 不做假账。”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会计制假、会计信息失真, 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文章对会计诚信丧失的危害进行了说明,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作为参考。

关键词:会计诚信,会计信息,危害,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姜昕, 洪政.新形势下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 规范会计行为[J].经济师, 2003 (1) .

[2]、陈丽.会计行业呼唤诚信[J].经济师, 2003 (3) .

上一篇:202209学期大学语文作业下一篇:全面的C++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