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发展与协调(共6篇)
黑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发展与协调 篇1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黑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
(1999年10月20日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2年6月13日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黑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完善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保障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年满18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三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差额、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
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届满应当及时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第四条 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由省人民政府统一部署,市(行署)、县(市、区)、自治县、乡(镇)、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指导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 乡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部门预算。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经费在村办公经费中列支,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给予补助。
第二章 选举工作机构
第六条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时,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成立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
第七条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时,村设立村民选举委员会。村民选举委员会由5至9人单数组成,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各村民小组推选产生,并从中推选1人主持工作。
第八条 村民选举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有关法律、法规;
(二)制定具体换届选举实施方案;
(三)公布选举日期;
(四)审查选民资格,登记并公布选民名单;
(五)依法组织产生候选人、公布候选人名单;
(六)推选总监票人、监票人和唱票人、计票人等工作人员;
(七)组织投票选举,公布选举结果;
(八)上报有关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情况;
(九)办理换届选举中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选民登记
第九条 年满18周岁的村民应当在户籍所在地的村民选举委员会进行登记;在非户籍所在地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经户籍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出具选民资格证明和未在户籍所在地登记的证明,可以在非户籍所在地登记。
对于本村特殊需要的非户籍所在地人员,经村民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受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限制。
丧失行为能力的精神疾病患者不列入选民名单。
离开本村两年以上,并且在选举日前无法与之取得联系不能进行选民登记的,不计入本届选民基数。
第十条 选民年龄的计算时间以选举日为准。选民的出生日期以身份证为准,年满18周岁尚未办理身份证的,以户籍簿为准。
第十一条 选民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20日以前公布。村民对公布的选民名单有异议的,可以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在3日内作出解释或调整;距选举日不足3日的,应当在选举日以前作出解释或调整。
第四章 候选人的产生
第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委员共3至7人的单数组成。具体人数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
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第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科学文化知识,办事公道,奉公守法,作风正派,热心为村民服务。
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3年内不得被提名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
第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候选人由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每一村民提名的候选人不得多于应选人数。
当被提名的候选人过多时,应当进行预选,确定正式候选人。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正式候选人人数应当比应选人数多一倍以上;村民委员会委员正式候选人人数应当比应选人数多二分之一以上。
第十五条 候选人产生后,由村民选举委员会确定正式候选人,并在选举日的5日以前按姓名笔划张榜公布。
第十六条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被确定为正式候选人,其在村民选举委员会中的职务自行终止,其缺额人选按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时得票多少依次递补。
第十七条 村民选举委员会可以通过各种公开形式向选民介绍候选人的情况。
候选人可以在村民选举委员会的组织下,发表竞选演说,回答选民的询问,但其内容不得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得诋毁他人。违反上述规定,村民选举委员会有权加以制止或取消其候选人资格。
第五章 选举程序
第十八条 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在选举日的10日以前张榜公布选举时间和投票地点。
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做好下列投票选举的准备工作:
(一)制定选举工作方案;
(二)培训选举工作人员;
(三)核实参选人数;
(四)制作投票箱,印制选票;
(五)布置中心会场、设立投票站和流动票箱。
第十九条 选票由候选人名单和填写选票注意事项两部分组成。候选人名单,按姓名笔划为序。候选人名单后应当留有空格。
选票分主任票、副主任票、委员票三种,三种选票采取一次性投票的方式进行。
第二十条 选举应当召开选举大会。居住分散的村可以设立中心投票站和分投票站。投票站应当设有供选民填写选票的秘密划票处。
每村可以设立1至2个流动票箱。流动票箱仅限于确无行走能力不能到选举中心会场或投票站投票的选民使用,由3名以上工作人员到其住所接受投票。
第二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投票选举前,由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名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并经选举大会通过。候选人及其配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以及其他选举工作人员。
第二十二条 选举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票由选民本人填写。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次投票权。选民对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投弃权票,也可以另选其他选民。
选民在填写选票时,任何人不得擅自接近秘密划票处或以任何方式干扰、影响选民填写选票。
第二十三条 选民不能填写选票的,由本人申请,经村民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委托除候选人以外的选民代为填写选票。代写选票不得违背委托人的意愿。每个选民最多只能为3人代写选票。
选民在选举期间外出的,可以采取邮寄选票的方式参加选举。在选举日计票结束前收到的选票有效。
外出选民由本人申请,经村民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形式委托候选人以外的选民代为投票。每个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1人。
第二十四条 每张选票所选的人数等于或少于应选名额的有效,多于应选名额的无效;选票中无法辨认和不按规定符号填写的部分无效。
每次选举收回的选票等于或少于投票人数的,选举有效;多于投票人数的,选举无效。
第二十五条 投票结束后,所有票箱应于当日集中,当众同时开箱,公开唱票和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由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签字。
第二十六条 选举村民委员会,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或另选人获得参加投票村民的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候选人或另选人多于应选名额时,以得票多者当选;如果得票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对得票相等的候选人或另选人重新投票,得票多者当选。
当选人数少于应选名额的,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应当在30日内举行。另行选举时,按未当选人得票的多少顺序确定候选人,上述人选中有不符合候选人条件的,可由其他未当选人按得票多少依次递补。另行选举以得票多者当选,但得票数不得少于参加投票村民的三分之一。
第二十七条 经3次投票选举,当选人数仍不足应选名额时,当选人数已达3人以上的,不足名额可以暂缺。主任暂缺的,由当选的副主任临时主持工作,直至选出主任为止。当选人数不足3人,无法组成新一届村民委员会的,其当选资格有效,暂由原村民委员会主持工作,直到组成新的村民委员会为止。
第二十八条 选举结果经村民选举委员会确认有效后,应当在选举日正式张榜公布,并于3日内形成书面的选举报告,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选票由乡(镇)人民政府保管,期限3年。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在收到选举报告的15日内,向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颁发全省统一印制的《当选证书》。
第二十九条 村民对选举中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可以向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申诉,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15日内给予答复。村民对答复仍有异议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反映。
第三十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民政福利等下属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立后应当在15日内产生下属委员会成员和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
下属委员会成员由村民委员会提名,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
村民小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选举产生。
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5户至15户推选1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村民代表的总数由村民会议确定,但不得少于35人。
第三十一条 本村五分之一以上的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要求应当以书面形式向村民委员会提出,并写明罢免理由。村民委员会应当在收到罢免要求的30日内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村民委员会逾期不召开村民会议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逾期之日起30日内组织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
村民委员会或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至少提前15日公布罢免投票的时间、地点,并保证外出选民有效地行使罢免权。
第三十二条 村民会议在讨论表决罢免要求时,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出席会议并提出申辩意见。
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表决的程序和方法适用本办法的有关规定。罢免未能通过的,一年之内针对该村民委员会成员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的罢免要求,不予受理。
第三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要求辞职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村民委员会提出,村民委员会应当在收到辞职申请的15日内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并予以公布。
第三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辞职、被罢免、因其他原因缺额以及补选的,村民委员会应当在3日内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村民委员会成员因当选人数不足、辞职、被罢免或其他原因出现缺额时,应当在3个月内进行补选。补选的程序、方法适用本办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其职务自行终止:
(一)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二)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
(三)连续3个月不履行或不能履行职务的。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村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情节轻微的,由村民选举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制止、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由乡(镇)人民政府予以警告;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或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或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以威胁、暴力、欺骗、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妨害选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
(二)对检举村民委员会选举中违法行为的村民或提出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村民进行打击报复的;
(三)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其它违法行为。
第三十七条 单位或个人有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由单位或其上级机关予以制止,并对有关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或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或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八条 单位或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单位或其上级机关予以制止,并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一)擅自调整、变更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
(二)擅自停止村民委员会成员工作的;
(三)指定、委派、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的。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应用解释。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黑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发展与协调 篇2
由于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的复杂性, 使其综合协调发展度的评价也异常之复杂。对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综合协调发展度的评价应主要从相互促进作用评价和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及其协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但有些方面很难进行量化研究, 因此使得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综合协调发展度的评价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 基于以上考虑, 本文提出应用模糊积分的方法对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综合协调发展度进行评价。
1.1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综合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的选取
对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综合协调发展度的评价本质上是模糊的, 而且综合协调发展度本身包含着几个方面的要求, 即综合协调发展度是一个模糊的多维评价问题, 故可以用模糊积分进行综合协调发展度的评价,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综合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具体来讲, 应该包括三方面基本要素, 9个主要子要素 (见图1) :
1.2 模糊积分评价方法
1.2.1 模糊测度与权
模糊积分是由日本学者菅野道夫 (Sugeno) 提出的, 因而又称为菅野积分。
设U是一个论域, 由U的所有子集为元素而构成的集称为U的幂集。记为P (U) 。
定义1:设 κ⊂P (U) , 若κ满足 (1) Ф;U∈κ (2) 当A, B∈κ时, A∩B∈κ;
(3) An∈κ, A1⊂A2⊂…⊂An, 且limAn∈κ, 则称κ为单调类。
定义2:设κ为单调类, 若映射g:κ→[0, 1]满足 (1) g, (Ф) =0, g (U) =1; (2) 如A, B∈κ, A⊂B, 则g (A) ≤g (B) ; (3) 如An∈κ, A1⊂A2⊂…⊂An, 且 , 有n→∞时, limg (An) , 则称g为模糊测度。
定义3:设κ为单调类, 映射 : gλ:κ→[0, 1]满足 (1) gλ (U) =1, 0≤gλ (A) ≤1; (2) 如果A∩B=Ф时, 有 gλ (A∪B) =gλ (A) +gλ (B) (-1<λ<∞) ; (3) 如An∈κ, Ar⊂A2⊂…⊂An, limgλ (An) 存在, 当n→∞且等于gλ (limAn) , 则称gλ为κ上的λ-模糊测度。
定义4:设g:κ→[0, 1]为模糊测度, h:U →[0, 1]为模糊集, A∈κ, 在普通集A上h关于g的模糊积分被定义为∫undefined式中, sup和inf分别为上确届和下确届;∧为取小运算符, ∨为取大运算符。式中的A′代表A的所有可能子集。
1.2.2 模糊积分与综合函数
设有限集合U={u1, u2, …un}且U上的函数h (ui) 有如下关系, 即h (u1) ≥h (u2) ≥…≥h (un)
设分布函数有如下关系, 即H (u1) ≤H (u2) ≤…≤H (un) =1
令gλ (Ui) =H (Ui) , 其中U={u1, u2, …ui}。定义: (1) g1= H (U1) ;undefined。对于任意子集U′=U, 有undefined。对于给定的有限集U={u1, u2, …ui}, 存在一个单调集列{u1}=U1⊂U2⊂…⊂Un=U, 从而可以相应地决定出一系列分布函数和gλ之值:H (u1) ≤H (u2) ≤…≤H (un) =1:gλ (U1) ≤gλ (U2) ≤…≤gλ (Un) =1.
由于gλ (Ui) (i=1, 2, …, n) 单调类, 由分布函数定出的gλ就是通常的模糊测度g (·) , 于是有可能用分布函数H去代替模糊测度g以计算模糊积分, 即
2 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系统综合协调发展度评价
在应用模糊积分进行实际评价时, 如果评价指标比较多, 我们可以把它们根据不同属性分成若干类, 每一个类别可视为上一层次的一个分系统, 则两个层次的模糊积分评价如下:
将评价指标分成P个类, 第k个类别就是上一层次的第k个分系统, k=1, 2, …, p。对于第k个分系统利用单层次模糊积分评价方法, 可得到待评价对象关于该分系统的评价值Ek (k=1, 2, …, p) 。将Ek (k=1, 2, …, p) 作为上一层次第k个分系统的评分值, 可得出评价对象的高一层次的模糊积分综合评价值。这样逐层评判, 最终得到评判对象的综合总评价。
我们将建立的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综合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黑龙江省, 将黑龙江省1996—2005年的数据进行计算、汇总, 邀请25位专家各自独立地对综合协调发展度各层指标做出评分。向专家提供的数据有: 黑龙江省科技、经济发展水平数据及结果、黑龙江省科技进步贡献率、黑龙江省经济结构变动有关数据、黑龙江省科技投入产出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数据等。这里以2005年综合协调发展度的计算为例。各专家根据提供的数据和对黑龙江省发展状况及全国发展的基本情况, 加之各自对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认识, 分别给出评分, 我们将评分结果汇总到表1。这里, 我们用h (ui) 表示专家对给出指标的满意度, gi (λ=0) 表示专家对该指标的重视程度。
首先计算第2层次第1类指标评价值。根据计算步骤, 将h (ui)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即h (u1) >h (u2) >h (u3) 。
(1) h (u1) =0.89, h (u2) =0.71, h (u2) =0.70
(2) 当λ=0时, H (ui) =gi+H (ui) , 则H (ui) =g1=0.41
(3) 协调度T1为:
同样计算出T2=0.69, T3=0.78。
将第2层次计算出来的结果作为第1层次的评价值, 重复上述步骤得到最终的评价值为:
2005年综合协调发展度评判最终结果为0.71, 同样可以测算出1996—2004年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系统综合协调发展度分别为0.52, 0.57, 0.68, 0.72, 0.73, 0.69, 0.71, 0.73, 0.75。根据综合协调发展度, 同时参见系统协调发展度与系统协调状况表可以判断系统的协调发展性。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处在基本不协调发展状态, 个别年份处在基本协调发展的下限, 说明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程度较低。
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系统综合协调发展程度较低, 如何改善黑龙江省未来的科技发展状况, 促进科技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对黑龙江省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 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
3.1 建设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企业投资为主体, 金融和风险投资为支持,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引进外资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政府应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逐步提高全省财政性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引导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加大科技投入;构建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平台, 拓宽投融资渠道, 扩大黑龙江省改造的投资规模。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 完善投融资中介服务体系, 为社会资金进入黑龙江省调整改造提供通道。
3.2 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 其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科研机构和大学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源, 中介机构是沟通知识流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推动知识和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区域创新系统不单是创新主体的汇集, 而且需要在合作的建立上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区域创新网络。优化科技力量布局, 努力构建结构合理、适应市场、机制灵活、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3.3 加强产学研合作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将黑龙江省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 乃至国内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组合, 实现资源共享。政府部门应从政策、资金和服务手段等方面着手,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进行必要的资金投入, 设立技术服务平台来为企业服务, 促进产学研合作,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政府在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之间搭桥、服务、协调、指挥的职能, 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通过对各部门的协商、调节、沟通, 疏通环节, 从而使成果转化达到和谐统一, 有机配合, 形成合力。
3.4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
黑龙江省问题的实质是区域对技术的信息化转型和体制的市场化转型的环境不适应的结果, 问题的核心是区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下降, 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形态由于长时期科技投入不足, 表现技术结构层次较低, 生产效率较低, 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速度慢, 创新机制不完善。而黑龙江省轻工业基础薄弱, 第三产业发展的质量较低, 选择轻工业和高级服务业作为新产业形态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因此, 黑龙江省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要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增强产业的创新力和带动力上, 不仅要建立新的产业形态, 也要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更新,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发展,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凤朝, 潘雄锋, 施定国.辽宁省经济科技系统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 18 (5) :94-98.
[2]朱李鸣.试论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 1994 (4) :1-5.
[3]吴伟强.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J].浙江学刊, 2007 (1) :184-187.
[4]张海燕, 刘晓农.加速推进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科技发展的对策研究[J].科技论坛, 2005 (4) :51.
[5]张凌, 刘井建.创新推进黑龙江省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12) :191-194.
[6]王嘉, 王进宇.加强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对策[J].科技与管理, 2006 (2) :97-99.
黑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发展与协调 篇3
关键词:城镇化;区域经济;黑龙江省;协调度;协调发展度
1.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性分析
1.1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述
1.1.1 协调发展的含义
协调发展是指各个子系统(或系统要素)在协调状态下,以复合系统的功能为目标,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复合系统向更加有序、均衡、和谐和互补状态进化的优化定向动态过程。
1.1.2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
整体性。整个区域城市发展体系中,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要使城镇化子系统和区域经济子系统各自良好发展,而且要求二者的内部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
动态性。区域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调整中动态发展的。因为各要素的发展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打破城镇化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状态,而整个系统出现不协调的状态后会促使系统向更高层更完善的协调状态发展。
等级性。随着时间的发展,城镇化与区域经济之间发展程度的不同协调程度会由低到高表现为不同的等级。失调-濒临失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几个等级。
2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与指标体系
指标是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组成,它体现了事物质和量的规定性。由一系列内在联系的指标组成的合理的整体则为指标体系。城镇化与区域经济是两个综合复杂的系统,根据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其评价指标的构建不仅要求各指标的横向比较,而且需要纵向分层次比较。两种结构的结合应用能够更为准确的描述城镇化与区域经济两个系统间的复杂关系。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系统整体性原则。(2)科学简明性原则。(3)可操作性原则。(4)可扩展原则。(5)独立性原则。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对于复杂的城镇化子系统和区域经济子系统,单一的指标无法全面的描述整体的发展水平[1],因此,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根据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2-6],我们构建较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1个系统层,2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19个指标层。
第一层是系统层,把區域城市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研究其协调发展水平。
第二层为目标层,将系统层划分为城镇化子系统和区域经济子系统,分别作为一个二级系统确定各自的发展水平。
第三层为准则层,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划分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质量两方面,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划分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质量三个方面;
第四层是指标层,共有19个指标组成。
3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
3.1 综合发展指数计算步骤
3.1.1 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计算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据的前提是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把不同量纲的数值转换成同量纲可直接加总的数值。即我们常说的指标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7]。
在此,我们应用直线型处理方法,将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转化为[0,1],经转化后的各指标数据间的离散程度即标准差S最小。计算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
反向指标:
式中, 为第i个年份第j项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 为该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 、 分别表示各年份中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根据上述公式,对2000-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原始数据均来自历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3.1.2 确定权重
本文采用复相关系数赋权法,即根据指标所重复信息大小来确定权数。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中,若一个指标与其它指标富含的信息较为相似,则这个指标能被其它指标所解释,因此,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体系中的贡献率就越低,相应的指标权重则越小,反之则权重越大。复相关系数赋权法能够抵消多个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影响。计算步骤如下:
(1)先求出各项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R:
(2)计算第p个指标y与其它p-1个指标 的复相关系数,对上述矩阵R作如下分解: (1-1)
则y对 间的复相关系数是:
(1-2)
公式中, 是其他的p-1个指标 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为p-1阶的列向量; 是相关系数矩阵 的逆矩阵。
(3)按照上述过程,计算得出指标权重 :
(1-3)
3.1.3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
根据权重 ,利用线性加权的方法可计算得出综合发展指数,如下:
(1-4)
式中, 是j项指标的权重, 是处理后的最初数据。
3.2 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的计算
由于所涉及的评价指标数据量大,因此,我们运用SPSS 20.0汉化版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处理。分别计算2000年—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化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
3.2.3 综合发展指数的计算结果
根据公式(1-4),分别计算出2000-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表1-5)。
表1-5 2000-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化、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
年份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F(x)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G(y)F(x)-G(y)
20000.0497910.0221760.027615
20010.0965730.147228-0.050655
20020.1833510.1819290.001422
20030.2720690.2215340.050535
20040.3846390.3078160.076823
20050.5404690.3151190.22535
20060.6264430.4475690.178874
20070.6898170.611830.077987
20080.8223250.8038630.018462
20090.9245570.8526350.071922
1.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表1-5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1)在2000-2009年间,黑龙江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均有了大幅的提高;
(2)只有2001年城镇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其他年份均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城镇化水平。
4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度评价
4.1协调发展度的定义
协调度表示系统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状况,但是各要素可以是高度协调也可以是低度协调,因此我们用协调发展度来衡量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4.2 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与等级划分
我们这里采用杨士弘提出的协调发展度计算公式[11]。推导过程如下:设X1,X2均为取正值的两个变量。当X1,X2最为接近时,变异系数V达到最小值,此时二者的协调程度最大。
(1-5)
而V最小则必有 最大。
这里定义 为协调度,则C的取值范围在[0,1],当C=1时,此时的变量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
对于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f(X)与区域经济各自的综合发展指数g(Y),构建两者的协调度C为:
(5-6)
通过上式可以看出,协调度C的出得数值仅仅是f(X)与g(Y)在数值上的协调关系,而不能反映出二者协调程度的高低。因此,将城镇化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协调度一同结合起来计算协调发展度。计算公式如下:
(5-7)
(5-8)
該式中,C为协调度;D为协调发展度;f(x)为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g(Y)为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T为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 为待定权重。
协调发展度D的取值范围在[0,1],当D=1时达到最佳协调状态,数值越大则越协调,反之亦然。根据相关的研究[12][13],协调发展度等级划分见表1-6:
表1-6协调发展度等级划分及其标准
协调发展度协调等级F(x)>G(y)G(y)
0.90-1.00优质协调区域经济滞后城镇化滞后
0.80-0.89良好协调区域经济滞后城镇化滞后
0.70-0.79中级协调区域经济滞后城镇化滞后
0.60-0.69初级协调区域经济滞后城镇化滞后
0.50-0.59勉强协调区域经济滞后城镇化滞后
0.40-0.49濒临失调区域经济滞后城镇化滞后
0-0.39失调区域经济滞后城镇化滞后
4.3 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与等级划分
根据上述公式和数据, 均取值O.5,计算出2000--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度C、协调发展度D及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T,结果见表1—7和图1-3。
表1-7 2000-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协调度以及协调发展度
年份城镇化与区域经
济综合发展指数T协调度C协调发展度D
20000.0359840.7272010.161763
20010.1219010.9155250.334070
20020.1826400.9999700.427358
20030.2468020.9791470.491584
20040.3462280.9755350.581169
20050.4277940.8660680.608686
20060.5370060.9452930.712480
20070.6508240.9928330.803840
20080.8130940.9997420.901601
20090.8885960.9967270.941110
根据表1-6中的划分标准,对2000-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进行等级划分,如表1-8所示。
表1-8 2000-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演变等级
年份协调发展度等级协调类型
2000失调区域经济滞后
2001失调城镇化滞后
2002濒临失调区域经济滞后
2003濒临失调区域经济滞后
2004勉强协调区域经济滞后
2005初级协调区域经济滞后
2006中级协调区域经济滞后
2007良好协调区域经济滞后
2008优质协调区域经济滞后
2009优质协调区域经济滞后
4.4 結果分析与评价
(1)2000-2009年期间,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失调-协调”的过程,2004年以前二者不协调,2004以后二者协调发展,并且协调程度逐年增高。
(2)从结果看,只有2001年为城镇化滞后,其他年份均为区域经济滞后于城镇化发展。
上述分析与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基本相符。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实施,黑龙江省的经济开始快速发展。经济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快速地向城市汇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涌进,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对GDP的贡献率也逐年提高。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维国,于洪平.我国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度量[J].财经问题研究,2002,(8):56.
[2] 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中国城镇化水平测定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2,9(2):36-41.
[3] 华中,牛慧恩.城镇化水平测度方法与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2003,27(11):34-48.
[4] 林泉.城镇化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01,(4):14—16
[5] 沈迟.关于城镇化水平计算方法的探讨[J].城市规划,1997,(1):22
[6]Knrz.M.Optim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Wealth Effects[J] .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68:9.
[7] 陈述云.综合评价中指标的客观赋权方法[J].统计方法研究,1995,(6):16-18.
[8] 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4-117.
[9] 李桂荣.矿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与对策[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2,75-77.
[10] 王辉,林建国,姜斌.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2):84—87.
[11] 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4-117.
[12] 李桂荣.矿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与对策[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2,75-77.
[13] 王辉,林建国,姜斌.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2):84—87.
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 篇4
为保障村民实行自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陕西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村的实际,特别定选举办法。
一、本次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负责主持,镇下派换届选举指导小组为换届选举服务、协调、监督和指导。村民选举委员会由 人组成,其职责是:
1、宣布选举目的、意义和有关法律法规;
2、制定本选举办法,并经村民会议通过;
3、确定和培训工作人员;
4、进行选民登记和资格审查,公布选民名单、填发选民证;
5、组织选民酝酿,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组建,公布初步候选人、正式候选人名单;
6、组织好选举,主持投票选举,确认选举是否有效,公布和上报选举结果;
7、总结和上报选举工作情况,建立选举工作档案。
二、村委会主任1名,副主任 名,委员 名。
三、村委会的候选人,由本村村民直接提名产生。
所提名的候选人必须具备自觉遵守党性、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办事公道、热心为村民服务、身体健康、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社交能力,在任期内能长期不间断在本村任职等基本条件。候选人的产生是根据初步候选人提名表汇总和统计,确定正式候选人,候选人在选举日期前五天向全村公布。
四、选举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一律采用取差额选举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直接选举。
五、凡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和无法行使选举权的人除外。
六、选举大会的选举分 种选票,各种选票一次投票,分别计票。选举时,设总监票1人,总计票1人,监票人2名,唱票人、计票人各1名,以上人选由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候选人不能担任监、计、唱票工作人员),在唱票过程中,必须做到一票一唱一计。
七、选举时,设中心会场一个,另设 个流动票箱。负责流动票箱人员必须政治素质高,公道正派,每个流动票箱必须由3人以上担任(候选人和候选人主要亲属不能担任)。写选票时,同意的在其姓名前的空格内划“O”,不同意的划“X”,如另选他人,就在候选人姓名后面的空格栏内写上自己要选人的姓名,并在其上面的空格内划“O”,不划任意符合的为弃权。
八、在选举大会主会场设有秘密写票处,对不能划票的选民,安排专人代理划票。选民在选举日不能到场选举时,可以委托他人,但必须办理书面委托手续后才能代写选票,每一选民所接受的委托不能超过三人。
九、投票结束后,主持人宣布开箱检票。收回选票数等于或少于发出选票数,选举有效,多于发出选票数则无效,应重新进行选举,每张选票所选人数等于或少于应选人数的为有效票,超过应选人数的为无效票,没有作任何标记的为弃权票,对字迹不清、无法辨认的选票确定为无效票。
十、本村过半数依法享有选举权利的选民参加选举,选举大会才能举行,选举才能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选票时,始得当选。获得半数选票的候选人人数多于应选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如果票数相同不能确定当选人的,应当就票数相同的候选人再次投票,得票多者当选。如果候选人未获得到会选名的过半数选票时,可暂由一名得票多数的候选人主持村委会工作,待时机成熟时再进行补选。
十一、计票完毕,总监票人、选举大会主持人报告选举结果。由选举大会主持人当场宣布选举结果,并颁发当选证。
十二、本选举办法提交村民大会讨论后通过,才正式行使。
村村民选举委员会 二00五年十月 日
村第六届村委会选举大会主持词
村民同志们:
一、宣布大会开始
我受村民选举委员会的委托,主持今天的选举大会,我宣布 村第六届村民委员会选举大会现在开始。(鸣鞭炮、奏乐)
为保证本次选举顺利进行,我宣布大会纪律:
1、各村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按顺序坐好,不得随意走动和擅自离开选举会场,遵守大会纪律,保持会场秩序。
2、各位选民要珍惜民主权利,投出庄严的一票,选好村民委员成员,凭选民证(委托证)领取选票。
3、各位选民不能妨碍他人自由行使民主权利,有妨碍选民自由行使选举权利、破坏本次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要依法进行处理。
以上纪律,希望选民同志们自觉遵守,共同把此次选举大会开好。
二、清点到会人数。
本届选举,全村共有选民 人,经清点,参加本次选举大会到场到会 人,流动票箱投票的 人,办理委托投票的 人,总共 人,超过本村选民数的一半,大会可以继续进行。
三、奏国歌。
大会进行第三项议程,全体起立,奏国歌。
请坐下。<本项议程是指有条件的情况下,比如正沟村、金珠店村、花坝村、长春村、金珠店街道、佐龙村等村>
四、现在我宣布正式候选人名单,二位同志为村主任候选人,二位同志为副主任候选人,同志为委员候选人。
五、宣读我村《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草案)》,读,举手进行表决。
六、经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名,同志为总监票人,同志为总计票人,同志为计票员,同志为唱票员,同志为监票员。现在进行表决(举手通过)。
七、讲解选票划法。
请总监票员讲解选票的规定和划法。
村主任的选票是红色的,票上有两名候选人,只能选一名,同意的在其姓名上方划“O”,在不同意的姓名上方划“X”,若对这两名候选人都不赞成,在这两名候选人姓名上方划“X”,在其后面的空格内填写要选人的姓名,并在其上方划“O”。
副主任的选票是绿色的,划票方法同村主任选票的划法一样。村委会成员的选票是黄色的,划票方法基本上同前两种选票一样,不同之处就是看本村选几个委员,作划票标记就不能超应选额。
八、请各位工作人员进入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分发选票。
九、参加今天投票选举的选名共 名,发出选票 张,在流动票箱投票的 张,发出的选票数与参选人数相符,现在开始划选票。
十、请总监票人当众检查票箱。
十一、开始投票(流动票箱提前进行,流动票箱全部到会场后才能举行投票)。
十二、秘密划票。
选民领取选票后,请进入秘密写票间划票,写票间只许1人划票,其他选民包括选举工作人员不得围观。
十三、销毁剩余选票。
请总监票员将剩余的选票当中销毁。
十四、集中票箱,清点选票数。
现在我宣布,经清点,今发出的选票 张,其中大会主场发出选票 张,流动票箱登门入户发出选票 张,发出选票和收回选票相符(或少于发出选票),共收回选票 张,这次选举有效。
十五、检验选票,公开计票。
选举工作人员认真负责逐张检验每张选票,整理出有效票、无效票、弃权票。
在主会场,在大黑板上唱票、计票、监票,做到一票一唱一计,且在两名监票员监督下。(可用黑板划“正”字的方法进行计票)
十六、当场公布结果。
主任票: 同志得赞成票 张,同志得赞成票 张,同志当选为 村村委会主任。
副主任票: 同志得赞成票 张,同志得赞成票 张,同志当选为 村村委会副主任。
委员票: 同志得赞成票 张,同志得赞成票 张,同志得赞成票 张,同志得赞成票 张,同志得赞成票 张,同志得赞成票 张,同志得赞成票 张,同志得赞成票 张,同志当选为 村村委会委员,同志当选为 村村委会委员,同志当选为 村村委会委员。
十七、现在由 同志向当选的同志颁发当选证书(鼓掌并鸣炮祝贺)。
十八、当选主任或副主任讲话。
十九、宣布休会。
《山西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 篇5
《山西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已由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05年7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5年7月29日
山西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
(2005年7月29日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利,规范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根据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应当坚持村民自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三条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3至7人的单数组成,其成员的具体数额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决定。
村民委员会成员之间不得有夫妻、直系亲属关系。
第四条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村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可以连选连任。
第五条 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届满后应当在3个月内进行换届选举。
村民委员会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换届选举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但选举工作最迟应当在上届村民委员会任期届满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指导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指导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所需经费,应当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所需费用,在本村的办公费用中列支,不足部分由县级和乡级财政补助。
第八条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应当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法律和法规支持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保障选举工作顺利进行。
第九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加强对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监督检查,保障选举工作依法进行。
第二章 选举工作机构
第十条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期间,县(市、区)和乡(镇)应当成立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有关法律、法规;
(二)制定选举工作方案;
(三)组织培训选举工作人员;
(四)组织、指导选举工作;
(五)受理有关选举的举报和反映,责成有关部门处理;
(六)办理有关选举工作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期间,村民委员会任期届满的村应当成立村民选举委员会。
村民选举委员会由主任和委员3至7人的单数组成,其成员应当有一定的代表性。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小组推选产生。推选工作由上届村民委员会主持;上届村民委员会不主持或者不能主持的,由乡(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确定主持者。
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村民会议,一般采取由本村三分之二以上户代表参加的形式。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被确定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应当辞去村民选举委员会的职务。村民选举委员会的缺额可以补足。
第十二条 村民选举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开展选举的宣传工作;
(二)拟订选举工作实施方案、选举细则,提请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公布;
(三)确定和培训本村选举工作人员;
(四)登记选民,审查、确认选民资格,公布选民名单,发放选民证;
(五)公布选举方式、时间和地点;
(六)依法组织产生候选人,公布候选人、竞选人名单,组织候选人、竞选人演讲;
(七)主持投票选举,公布选举结果;
(八)解答选民询问,受理选民申诉;
(九)总结、上报选举情况,整理、移交选举档案;
(十)办理有关选举工作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选民登记
第十三条 年满18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民的年龄计算以本村的选举日为截止时间。选民的出生日期,以居民身份证记载的日期为准;没有居民身份证的,以户口簿记载的日期为准。
第十四条 选民登记可以采取以户口簿为依据进行登记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选民到选民登记处登记与选举工作人员上门登记相结合的方式。采取选民到选民登记处登记与选举工作人员上门登记相结合的方式的,不在本村居住的选民,可以委托其他选民进行登记。
采取选民到选民登记处登记与选举工作人员上门登记相结合的方式的,不在本村居住的选民,通过公告或者告知其亲属等方式通知后,不在规定期限内登记或者委托其他选民登记的,视为放弃选举权,不计入选民人数。
选民一般在户籍所在的村进行登记。任何村民不得在2个或者2个以上的村重复登记。
第十五条 结婚后在配偶户籍所在的村居住但户口未迁入,本人要求在居住的村参加选举的,经户籍所在的村出具选民资格证明和未在户籍所在的村进行选民登记的证明,并经配偶户籍所在村的村民选举委员会确认,应当予以登记。
户籍不在本村,但在本村居住和生活或者在本村从事生产、经营1年以上的其他人员,本人要求在本村参加选举的,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经过讨论,同意的,予以登记;不同意的,不予登记。
第十六条 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在选举日的20日前将选民名单张榜公布。
村民对公布的选民名单有异议的,应当在选民名单公布之日起7日内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在提出异议之日起3日内作出决定,并将结果告知有关村民。
村民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作出决定之日起2日内向乡(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申诉。乡(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应当在选举日的5日前作出决定,书面答复申诉人,并告知该村村民选举委员会。
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在选举日的3日前,将重新确定的选民名单张榜公布,并向选民发放选民证。
第四章 村民代表的推选
第十七条 村民代表的推选,可以在村民选举委员会推选产生后进行,也可以在新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产生后10日内进行。具体推选时间由村民会议或者上一届村民代表会议决定。
村民选举委员会或者新一届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村民推选村民代表,由推选产生的村民代表组成新一届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代表每届任期3年,任期与本届村民委员会任期相同。村民代表出现缺额时,应当按照本届村民代表推选办法补充推选。
村民代表中应当有适当名额的妇女。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村民代表。
第十八条 村民代表由村民按照每5至15户推选1人的比例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产生。2000人以上的村,村民代表的推选应当采取由村民小组进行推选的形式。
村民代表人数一般为20至60人。村民代表的更换由原推选的户或者村民小组进行。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更换村民代表。
第十九条 换届选举期间,村民代表会议履行下列职责:
(一)讨论决定选举工作实施方案、选举细则;
(二)村民选举委员会及其成员不履行职责时,组织重新推选或者递补;
(三)讨论决定是否在选举大会会场外设立投票站;
(四)讨论决定是否使用流动票箱及流动票箱的使用对象;
(五)通过监票人、计票人、唱票人、发票人、登记人等选举工作人员名单;
(六)讨论决定村民选举委员会提请决定的其他事项。
没有村民代表会议的村,前款规定的职责由该村村民会议履行。
第五章 选举方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十条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可以采取确定候选人的选举方式,也可以采取不确定候选人的选举方式。
第二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具体方式,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
第二节 确定候选人的选举方式
第二十二条 在不违反宪法、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村民选举委员会可以根据村民委员会成员应当具备廉洁奉公、办事公道、热心为村民服务、能带领村民致富等条件,结合本村的具体情况以及村民委员会的工作需要,拟订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资格、条件,提请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向全体村民公布。
第二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候选人,由本村选民直接投票提名产生。
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主任、副主任的候选人应当分别比应选人数多1人;委员的候选人应当比应选人数多1至3人。
第二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提名,应当经选民过半数以上投票,方为有效。
提名采取等额提名、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的办法,并根据得票多少的顺序依次确定候选人,并当场公布。
提名候选人应当设立秘密写票处。
第二十五条 候选人自愿放弃候选人资格的,本人应当在选举日的3日前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根据提名时得票多少的顺序依次递补候选人。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在选举日的2日前张榜公布候选人名单,并公布选举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十六条 采取确定候选人的选举方式选举的,可以由有选举权的村民一次投票选举,也可以分次投票选举。
分次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主任、副主任的候选人未当选时,可以分别作为副主任、委员的候选人;副主任、委员候选人人数不受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差额数的限制。
第三节 不确定候选人的选举方式
第二十七条 不确定候选人的选举方式,是指不确定候选人,由选民根据自己的意愿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选举方式。
第二十八条 采取不确定候选人的选举方式选举的,村民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选民竞选。
拟参加竞选的选民,应当在选举日的10日前向村民选举委员会书面提出,表明竞选意愿和拟竞选的职务。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在选举日的2日前以姓名笔画为序公布竞选人名单。
第二十九条 在选民过半数参加投票,且竞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的过半数赞成票时,得票多的竞选人直接当选。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在当日或者次日组织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
未能选出或者选足村民委员会成员时,根据所缺职位,应当在未当选的竞选人中以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候选人,再按照确定候选人的选举方式,由村民选举委员会组织另行选举。
第六章 选举程序
第三十条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
第三十一条 候选人或者竞选人在选举前可以对选民进行竞选演讲,并回答选民提出的问题。竞选演讲不得有违反宪法、法律、法规的言论。
候选人或者竞选人在竞选演讲时可以对选民作出承诺,但应当对自己的承诺负责,明确承诺的兑现期限和不能兑现的处理办法。承诺的内容应当事先以书面形式提交村民选举委员会和乡(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和乡(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对承诺内容的合法性进行审核。
第三十二条 投票应当在选举大会会场进行。
村民小组距离选举大会会场较远的,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可以设立投票站。
选举大会会场和投票站设发票人、登记人各1人,监票人2人。
第三十三条 投票前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向选民说明写票方法和其他注意事项,公布监票人、计票人、唱票人、发票人和登记人名单,公开检验票箱,粘贴封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竞选人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监票人、计票人、唱票人、发票人和登记人。
第三十四条 选票由乡(镇)人民政府统一印制,加盖村民选举委员会印章或者由村民委员会代章。
第三十五条 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大会会场和投票站应当设立秘密写票处和公共代笔人。
选票应当由选民本人填写。选民本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填写选票的,可以在选举现场委托公共代笔人或者候选人、竞选人以外的直系亲属选民代为填写。代为填写选票不得违背委托人的意愿。受委托人最多只能接受3位选民的委托,并不得将选票再委托给其他选民代为填写。
选民外出或者因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投票的,经村民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在选举日的3日前以书面形式委托自己信任的其他选民代为填写选票和投票。每个选民只能接受1人委托。
流动票箱仅限于因年老、伤病、残疾等原因不能到选举大会会场或者投票站投票的选民投票。使用流动票箱的,投票时应当有3名以上的选举工作人员在场接受投票。
第三十六条 投票结束后,投票站的票箱应当加封,并由该投票站的监票人将票箱集中到选举大会会场,公开开封检票。
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应当核对选票,公开唱票和计票。
第三十七条 收回的选票等于或者少于发出的选票的,选举有效;多于发出的选票的,选举无效。
选票上所选的人数,等于或者少于应选人数的,选票有效;多于应选人数的,选票无效。
选票内容全部无法辨认的,经村民选举委员会确认,选票无效;选票部分内容无法辨认的,经村民选举委员会确认,无法辨认的部分无效。无效票计入选票总数。
第三十八条 选举村民委员会,选民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竞选人或者其他选民获得的赞成票超过参加投票选民半数的,始得当选。获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人数多于应选人数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在当日或者次日就得票数相等的人组织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
获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人数少于应选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应当在未当选的候选人、竞选人中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所得赞成票不得少于参加投票选民的三分之一。
选举结果经村民选举委员会确认后当场公布,并由选举委员会向当选人颁发当选证书。当选证书的样式全省应当统一。
第三十九条 经过另行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缺额或者村民委员会成员人数不足3人的,应当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所得赞成票不得少于参加投票选民的三分之一;再次投票后主任仍然缺额或者村民委员会成员仍然不足3人的,可以暂缺。
村民委员会主任暂缺的,由获得赞成票较多的副主任主持村民委员会工作;主任、副主任都暂缺的,由获得赞成票较多的委员主持村民委员会工作。主任暂缺的,应当补选,补选的时间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
第四十条 选举结束时,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封存选票,建立包括封存的选票、选民名单和选举结果报告单等选举资料在内的选举档案,交村民委员会保存,并将选举结果报告单副本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产生后,村民委员会主任应当在5日内主持召开新一届村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四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产生后,应当在10日内主持召开村民小组会议,推选或者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小组长。直接投票选举的,参照本办法有关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规定执行。
村民小组长的任期与村民委员会任期相同。
第四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产生后,应当在20日内主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代表中直接投票选举产生村务公开监督小组。
第四十四条 上一届村民委员会应当在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产生之日起10日内移交村民委员会印章、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和设备、集体财务、账目、固定资产、工作档案、债权债务等。
上一届和新一届村民委员会未能在村民委员会产生之日起10日内进行移交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督促并组织移交。
第七章 罢免、辞职、职务终止和补选
第四十五条 本村1/5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
罢免要求应当以书面形式向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提出,并写明罢免理由。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派员会同3名以上村民代表(村民)在接到罢免要求之日起10日内核实联名人数。经核实,联名人数符合法定人数的,村民委员会应当在接到罢免要求之日起20日内主持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
村民委员会逾期不主持召开村民会议表决罢免要求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罢免要求满20日之日起20日内组织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
第四十六条 罢免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主任主持。罢免村民委员会主任的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副主任主持,未设副主任的,推选1名委员主持。主任、副主任或者委员不主持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派员主持。
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全体成员的,在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推选5至7人组成罢免委员会,由罢免委员会主持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
第四十七条 村民会议讨论罢免要求时,被要求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在村民会议上进行申辩。
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应当采取秘密写票、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的办法进行,不得使用流动票箱,不得委托投票。
表决结果应当当场公布。
第四十八条 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应当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方为有效。罢免要求未能通过的,6个月内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再次提出罢免要求。
第四十九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在任期内未经村民会议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撤销和停止其职务。
第五十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要求辞职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向村民公告。
第五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在任职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可以决定终止其职务:
(一)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二)依法被劳动教养的;
(三)因健康等原因连续6个月不履行或者不能履行职责的;
(四)无正当理由连续3个月不履行职责的。
村民委员会成员职务终止后,村民委员会应当在5日内向全体村民公告。
第五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主任出现缺额,或者村民委员会其他成员出现缺额且成员不足3人时,应当在3个月内补选。补选由本届村民委员会主持,按照本办法有关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规定办理。
补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其任期到本届村民委员会任期届满为止。
第五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罢免、辞职、职务终止和补选结果,由村民委员会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第八章 违法处理
第五十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对村民有关违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本办法的举报和反映,未及时受理或者依法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村民有权向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报:
(一)拖延选举时间的;
(二)违反选举程序的;
(三)擅自调整、变更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或者指定、委派、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或者停止其工作的;
(四)用暴力、威胁、欺骗、伪造选票、毁坏选票或者票箱等不正当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五)对检举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违法行为或者对村民委员会成员提出罢免要求的村民进行打击报复的;
(六)伪造选举文件或者谎报、瞒报选举结果的;
(七)村民委员会换届后拖延或者拒绝移交的;
(八)干扰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正常进行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六条 有第五十五条第一项规定行为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有关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限期组织换届选举,并视情节轻重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有第五十五条第二项规定行为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调查处理。
有第五十五条第三项规定行为的,由行为人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予以纠正,并追究行为人的行政责任。
有第五十五条第四、五、六、八项规定行为的,由县级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组织有关部门调查核实,视情节轻重进行处理。
有第五十五条第七项规定的无故拖延移交行为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批评教育,并督促移交。拒不移交超过规定期限20日的,由县(市、区)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责成有关部门处理。
第五十七条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期间,候选人、竞选人、其他人员使用金钱、有价证券或者实物拉取选票,或者贿赂选举工作人员,影响选举结果的,由县(市、区)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组责成有关部门调查核查,并视情节轻重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贿选使用的金钱、有价证券和实物经查实,一律收缴村集体所有。以贿赂的手段成为候选人的,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取消其在本届选举、另行选举和补选中的候选人资格。
第五十八条 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并宣布其当选无效。
第九章 附则
云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 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保障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三条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工作由省人民政府统一部署,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民政部门负责日常工作。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指导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所需经费,由本级财政列支。
村民委员会选举经费由本村解决,确有困难的,由当地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章 选举工作机构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成立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有关选举的法律、法规;
(二)制定和实施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计划;
(三)指导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的选举和推选工作;
(四)培训选举工作人员;
(五)受理有关选举工作的来信来访;
(六)承办选举工作中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村民选举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5至9人组成。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推选产生。
第七条 村民选举委员会履行职责至新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产生时止。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被确定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应当自被确定之日起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由此产生的缺额可从原推选的候选人中以得票多的递补。
第八条 村民选举委员会领导、组织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有关法律、法规;
(二)制定选举工作方案,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三)组织选民登记,审查选民资格,公布选民名单,发放选民证;
(四)组织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提名,确认村民委员会候选人的资格,公布候选人名单;
(五)确定并公布选举日期和投票时间、地点、方法;
(六)主持召开选举大会,组织投票选举,公布选举结果;
(七)报告选举结果,总结选举工作,整理、建立选举工作档案。
第三章 选民登记
第九条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应当在户籍所在地的村进行选民登记。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村民选举委员会确认,可在经常居住地进行选民登记:
(一)结婚后居住在配偶所在地,但户口未迁移的;
(二)转为非农业户口,仍在原村居住并履行该村村民义务的。
第十条 计算选民的年龄,以选举日为截止日期。选民出生日期以身份证为准,未办理身份证的以户口登记为准。
精神病人经医院证明,村民选举委员会确认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不列入选民名单。
第十一条 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在选举日的20日前张榜公布选民名单。
村民对公布的选民名单有异议的,可在选举日7日前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在选举日前作出解释或者纠正。
第四章 候选人的产生
第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由本村选民直接提名,按照下列方式之一选举产生:
(一)由村民选举委员会设立主会场或者以村民小组设立投票站,组织有选举权的村民投票,按得票由多至少确定候选人;
(二)村民采取自荐、联名推荐等形式,提出初步候选人,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张榜公布,并按照前项的规定产生候选人。
每一选民提名的候选人人数不得超过应选人人数。
第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候选人中应当有适当的妇女名额;多民族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候选人。
第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候选人人数应当分别多于应选人人数。
依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调整或者变更。
第十五条 候选人产生后,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在选举日7日以前,按照候选人得票多少的顺序张榜公布。
第十六条 候选人主动放弃被选举权的,应当在候选人名单公布后3日内向村民选举委员会书面提出。
因候选人放弃被选举权,造成候选人差额不足时,应当在原提名的候选人中按得票多的递补,并在选举日3日前张榜公布。
第五章 选举程序
第十七条 选举前,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向村民介绍候选人的情况,并组织候选人发表治村演说和回答村民的询问。
第十八条 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召开选举大会。人口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村民小组设投票站投票,老、弱、病、残者不能到会到站投票可在流动票箱投票,投票站和流动票箱的票必须集中到选举大会主会场开箱、计票。每个投票站或者流动投票箱必须3名以上监票人负责。监票人不得是同一村民小组的村民。
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监票、唱票和计票工作。
第十九条 选民对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反对票或者另选他人,也可以弃权。
每一选票所投赞成票人数与另选他人人数之和不得多于应选人数,否则选票无效。
第二十条 选举现场设发票处、秘密写票处。选民凭选民证领取选票,由选民本人填写选票和投票。
选民不能填写选票的,可以由他人代为填写。不能到选举现场直接投票的选民,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领取,填写选票并投票,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3人。代写选票不得违背委托人的意愿。
第二十一条 村民选举委员会在投票结束后,组织唱票人、计票人、监票人当众开箱,公开唱票、计票,宣布选票统计结果。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当场公布选举结果,并当众封存选票。
每次选举所投的票数等于或者少于实际发出的选票数的,选举有效;多于实际发出的选票数的,选举无效。经监票人认定,选票部分无法辨认的,该部分无效;整张选票无法辨认的,作废票处理,废票计入选票总数。
第二十二条 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的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候选人人数多于应选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就票数相等的候选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
当选人数少于应选人数时,不足的名额应当另行差额选举。另行选举的候选人应当从第1次选举未当选的人员中按得票多少产生。另行选举以得票的当选,但得票数须超过参加投票选民的三分之一。另行选举可以当日举行,也可以在第1次选举日后3日内进行。
另行选举后,当选人数仍少于应选人数的,不足的名额可以暂缺。若主任暂缺,由得票多的副主任临时主持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若主任、副主任都暂缺,由得票多的村民委员会委员临时主持村民委员会的工作。
前款暂缺的名额,由村民委员会在3个月内组织补选。
第二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结果由村民选举委员会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于5日内向当选人颁发当选证书。
村民委员会成员当选证书由省民政部门统一印制。第六章 罢免、辞职和补选
第二十四条 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罢免理由。
村民委员会应当在接到罢免要求之日起30日内召开村民会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但须获得过半数的选民同意,始得生效。罢免结果由村民委员会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逾期不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的,村民有权向乡(镇)人民政府举报。乡(镇)人民政府在接到举报10日内,应当调查核实。举报属实的,应当在核实后10日内责令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拒不执行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
第二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者送劳动教养的,自判决书或者劳动教养决定书生效之日起,其村民委员会成员职务随即终止。
第二十七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要求辞去职务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应当在2个月内同意辞职,并补选新的村民委员会成员。但是,在同意辞职前撤回辞职书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出现缺额时,应当在2个月内召开村民会议补选。
补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期,到本届村民委员会届满为止。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村民有权向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和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举报,有关机关应当在15日内组织调查并依法处理:
(一)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妨害选民行使选举权或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
(二)违反本办法规定,调整、变更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或者指定、委派、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的;
(三)对检举村民委员会选举中违法行为的村民或者提出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村民打击报复的;
(四)无正当理由拖延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
(五)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三十条 村民对选举程序或者选举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和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诉,有关机关应当在30日内调查并依法处理。
第三十一条第八章 附则
【黑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发展与协调】推荐阅读:
黑龙江农业委员会03-14
黑龙江省行政处罚监督办法02-23
黑龙江省财政票据管理办法01-28
黑龙江殡葬服务收费管理办法05-19
黑龙江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办法07-04
黑龙江省实施《退耕还林条例》办法09-28
黑龙江省人才发展环境08-14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03-16
黑龙江省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