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语文教案设计

2024-12-30

《蜜蜂引路》语文教案设计(精选11篇)

《蜜蜂引路》语文教案设计 篇1

《蜜蜂引路》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思路:

本课的识字教学以文中分散识字为主,在依次讲解课文中相机识字,然后再集中巩固。课文理解以边讲边画图为主,再对照所画的图学习相关

段落,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猜谜导入

1、猜谜语:嗡嗡嗡,嗡嗡嗡,成群飞进花丛中,传播花粉又采蜜,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小英雄。你们知道这个小英雄是谁吗?(蜜蜂)教师范写“蜂”注意与“峰”区别。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蜜蜂有关,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教师相机板书。

教师指题问“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画出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引导学生评价。

3、同桌互读本课生字,纠正字音。

4、游戏检查认字情况。(一起来做摘苹果游戏,把生字组词,然后放进句子里让大家找一找)

A、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B、当地有个养蜂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C、往常派去请他的那个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D、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问列宁。

(三) 学习课文,整体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蜜蜂为列宁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教师相机介绍关于列宁的一些资料。(列宁是前苏联人民的伟大领袖,全世界人民的伟大导师,他组织和建立了俄国的.共产党,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那我们再去看看蜜蜂是怎样帮助列宁引路的?

换此练习,常常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什么词?(经常)

齐读1、2自然段。反馈练习:

4、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都看见了什么?

我们根据课文来画一画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线图好吗?

花丛——蜜蜂——园子——房子

5、下面我们来看看养蜂人看到列宁后都说了些什么?

(四)教师小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列宁遇事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作出判断,解决问题,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以后我们遇到事也要多思考,多分析,多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

《蜜蜂引路》语文教案设计 篇2

《蜜蜂引路》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讲的是列宁凭借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利用蜜蜂做向导, 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课文篇幅短小, 情节简单, 结构清晰, 学生很容易读懂, 但表达上往往会有一定难度, 因此, 特别适合复述训练。笔者首先关注到的是本课的课后习题:【读读想想】我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本题意图考查学生能否通过阅读课文, 跟随列宁捕捉观察到的信息, 分析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整合着将画面再现出来, 感受列宁思考的过程。

笔者思考:从故事的一个环节、一个情境着手开始学习复述, 本课中“列宁是如何靠蜜蜂引路来找到养蜂的人”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复述训练点。我们可以以这道课后练习题为切入口, 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将语言文字构成画面, 并通过这个画面来唤醒思维, 让学生置身于文本创设的情境中, 体验列宁的所见、所思, 互动对话, 复述情境。

以下, 我就谈谈本课如何设计并运用画面来引导学生进行复述练习。

一、轻叩文字读文构图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 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从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里的收集、处理信息, 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 可以是在教师引领下, 让学生透过字面, 捕捉、看到蕴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

在读通课文, 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列宁和养蜂人, 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出示练习题, 聚焦“引路”。

让学生紧扣重点段落阅读, 在读的过程中找一找、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 将文本内容转换成图画, 将被动阅读、机械理解转化为情趣盎然地进行主动追求新知的过程。

1. 一读:放声朗读, 初步感知画面

出之于口, 入之于心, 让学生在放声、反复的朗读中, 文字从无声转换成了有声, 在大脑皮层, 学生的思绪会跟着列宁的所见而前行, 对于文字背后的画面, 有了初步的感知。

2. 二读:紧扣事物, 确定画面内容

师:试着轻声读这一段, 边读, 边把列宁在一路上观察到的景物圈出来。 (生轻声读, 师生互动交流)

根据互动交流, 随机出示图片:小路、花丛、许多蜜蜂、一个园子和一所小房子。重点关注:许多蜜蜂。

通过引导, 紧扣段落中语言文字所描写的事物, 收集这些信息, 从而确定了画面中的内容。将文字还原成了图片, 使得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 有了直观的形象, 有了鲜艳的色彩。同时, 通过图文对照, 既理解了词义, 又积累了量词。

3. 三读:品词析句, 整合画面结构

学生通过自己放声、轻声的朗读, 轻松地读出了文中的事物, 这激发了学生的读文兴趣, 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形成了进一步的阅读期待。

教师顺势而导:这些景物, 列宁是在哪儿看到的呢?待会儿老师要请同学上来简单地摆一摆。为了待会儿能摆对位置, 请你再读第三自然段, 读到你的脑海里出现一幅清晰的画面为止。可以在一些重要的信息下作上记号。

师请一生上来摆, 其他小朋友仔细观察, 并说:对照着课文想想, 他摆对了吗?请你找到课文中的理由来点评。

生1:他摆对了。花丛放在路边, 因为课文中说列宁发现路边的花丛。

生2:园子离花丛的距离应该可以再近一些, 因为课文中写的是附近。

师:哦, 附近就是指离得———不远。

用同样的方法理解“旁边”, 进行构图。

通过学生边读课文边摆位置, 经过自主、反复的默读、作记号, 对段落中一些方位词———路边、附近、旁边加以了解关注, 并对每一句话进行细细品读、剖析,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理清事物之间的位置, 整合画面的结构。同时, 在相互点评的过程中, 对这些表示方位的词句再次进行了理解、内化、运用和表达。

当然, 这里从“文字”到“画面”的还原, 是指学生透过自己的视角, 通过自主的阅读、叩问、感知、想象、发现所看到的画面, 并不一定是作者所看到的画面, 更不一定是教师所想的唯一的画面, 而是学生本能的、直觉的、主动的理解与思维, 是未经处理的、原生态的。比如, 花丛可以在路的一侧, 也可以是路两边都有, 只要有自己的理解的画面, 都是正确的。

纵观整个过程, 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呈现了以下流程:

教师的导:引领目标———提供方式———启发点拨———组织讨论———评价完善。

学生的学:目标确立———全程阅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矫正。

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 这是提取并整合信息的过程, 把故事读“活”了, 读“真”了。如此, 将课文中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 甚至是每个标点, 乃至每句、每段话都读活了, 只有转化为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的形象、鲜活的画面, 才能彰显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二、亲历情境激活画面

读文构图, 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阅读, 整合信息, 还原了画面, 达到文中有图之境界, 进一步形成了一种阅读期待, 激发了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此时, 我们可以借用画面场景作为切入点, 以所构之图来解读文本, 激活画面,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境浮现在学生“眼前”, 使之直观化、具体化、显性化, 让学生亲身经历当时的情境, 来唤醒思维。

师:发现没有, 第三自然段的前两句话都是说列宁在看, 这列宁的看可不是简单的“看”, 他是边看边想, 他在思考什么?让我们跟着列宁, 一起从小山上出发吧!

教师边点板贴画边引说, 在不知不觉中, 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一想】:列宁一边走一边看, 这时, 发现路边有一些——— (生:花丛) , 花丛里有——— (生:许多蜜蜂) 。看到这儿, 列宁想———

生1:这些蜜蜂可能是养蜂人养的。

生2: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蜜蜂, 会不会是有人养着的呢?

生3:这些蜜蜂也许是从养蜂的人家里飞出来的吧。

师:可能、也许, 看到了蜜蜂, 我们也在想、在猜测, 咱们的孩子用词多准确呀!总之一句话, 这些蜜蜂和谁有关?———生:养蜂的人。

【二想】:让我们随着这些蜜蜂继续往前走。仔细观察, 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 (生: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 园子旁边——— (生:有一所小房子) 。这时, 列宁又想———

生1:这就是蜜蜂的家吧!

生2:蜜蜂肯定是住在这房子里的人养的。

生3:我要找的养蜂人一定就住在那所房子里。

【三想】:观察、思考是不是正确, 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 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和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此时, 列宁又想:———

生:幸亏我留心了那些蜜蜂啊!

生:看来仔细观察就一定会有收获!

生:我还真得感谢这些蜜蜂啊!

师小结:同学们, 列宁正是用眼睛看, 用脑筋想, 跟着蜜蜂去找养蜂的人。 (整合板书, 画上箭头)

黑板上一幅普通的组合画面, 经过学生形象化的想象思维, 变得生动起来;原本平实、朴素的语言, 经过学生入情入境地表述, 变得鲜活起来, 彰显了个性阅读, 丰厚了画面。

根据语言的表达、画面的描绘, 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 通过想象、体验, 在各自的头脑中有了各自思维的亲身经历, 也就是赋予了这段文章以新的生命。学生通过各自的直观感悟, 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体会进行思维, 创造性地感受、解读了文本, 这就实现了阅读的个性化。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见列宁之所见, 想列宁之所想”, 甚至是“见列宁之未见, 想列宁之未想”。

三、互动对话复述情境

通过前面两个环节的设计, 基本达到了如下效果:

“读文构图”———随文观察, 提取、整合信息, 理清了课文线索。

“亲历情境”———随文思考, 体验、感受场景, 唤醒了思维层面。

此时, 复述“列宁是如何靠蜜蜂引路来找到养蜂的人”的过程已经水到渠成。

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复述的方法,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 灵活自由地表达。

1. 回归课文

首先, 让学生再回归到课文的语言, 通过自读、同桌推荐读、合作读等形式, 细细咀嚼、回味语段的描写, 为后面的复述作铺垫。为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孩子自己的语言, 借此规范语言。

2. 借助画面

通过一次次地与课文对话, 我们再现了当时的画面。在复述时, 可以让学生先借助黑板上的画面, 根据画面所展示的景物、方位, 如花丛在路边, 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房子在园子旁边等, 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当时的情境, 有序地表达。

3. 体验尝试

学生先自己试讲, 同桌互讲, 学习小组内试讲, 人人参与。在尝试的过程中,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语言, 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 可逐渐脱离画面。

4. 互动点拨

在试讲的基础上, 进行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复述, 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点拨。如, 要抓住关键性的情节:列宁是在边走边看、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发现, 在复述的时候不能漏掉这一点, 要交代清楚;花丛、蜜蜂、园子、房子是按顺序逐一发现的, 不能调换;路边、附近、旁边等方位词也要讲述准确。主要内容要详细地讲, 次要的可以讲得少一些。

当然,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复述, 把故事中没写出来的列宁心里的想法讲进去, 这样就能讲得更加生动形象。

更精彩的复述, 可以有一定的语气语调, 可以讲得声情并茂, 把故事的画面再一次展示在听者的脑海中。

5. 提炼方法

复述一个情节, 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步骤方法:看图———试讲基本过程———思考人物想法———组织语言———生动复述。

6. 情境复述

我们还可以创设各种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复述, 再次感受列宁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如: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从莫斯科回来了, 听说了这件事, 怎么也不敢相信列宁能靠着蜜蜂引路找到养蜂的人。列宁会怎么把过程讲给他听呢?在两个角色的对话中复述当时的情境。如此, 使得复述更加充满情趣, 学生会对复述更加兴趣盎然, 乐于表达。

四、结语

《蜜蜂引路》语文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学会8个生字,理解“引路、附近”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生字字形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蜜蜂引路教生字“蜜、蜂”。“蜜”注意中间部分的笔顺。“蜂”读准后鼻音,字形上与“锋”区别。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各写一个。

2、“引路”什么意思?

3、读课题,说说你看了课题后想要说什么?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听录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讨论后,教师简介列宁的生平。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学第一段中的生字,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拼读几遍,读通课文的句子。2、你读懂了什么?

(1)理解 莫斯科 养蜂 附近谈天字音重点:斯(注意读准平舌音。)字形重点:养(与“美”区别)、斯(与“期”区别)词义重点:教师简介“莫斯科”。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简笔画:莫斯科 小山 房子 并随即理解“附近”词语的意思。

(3)请小朋友结合板画,说说列宁的住处。

四、作业。

1、说说下面字的偏旁。引( )旁,共( )画。斯( )旁,共( )画。蜜( 0旁,共( )画。

2、抄写本节课学过的生字。

蜜蜂引路语文教案 篇4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蜜、蜂、列、莫、附、谈、丛、讶、斯、养、派、采,”理解“引路、附近、花丛、观察、采蜜、惊讶”等词语的意思,并且会读会写。

3.学会把两句简单的话合成一句话;能用“亲自、发现”说写句子。

4.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学会12个生字,让学生通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来理解课文第2、3自然段的内容,从而懂得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培养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生字卡片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引路、附近”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谁知道蜜蜂有什么特点?我们怎么记住这二个字呢?(出示生字卡片)

(2)学习“蜜、蜂”二字。

a.学习“蜜”:字形重点,注意中间部分的笔顺。

b.学习“蜂”:字音重点,读准后鼻音。字形上与“锋”区别。

c.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各写一遍。

(3)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和蜜蜂有关的,出示课题。重点理解“引路”词语的意思。

2.初步感知课文。

(1).听录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后,教师简介列宁的生平。

3.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自学该自然段中的生字,遇到带拼音的字多拼读几遍,读通课文的句子。

(2)检查自学。

a.出示认读生字,并结合音、形、义的重点进行教学。

Mosikefujinyangfengtancongmiyapai

莫斯科附近养蜂人谈天花丛采蜜惊讶派人

字音重点:斯(注意读准平舌音。)

字形重点:养(与“美”区别)、斯(与“期”区别)、派,右边不可写成“瓜”、

词义重点:教师简介“莫斯科”。

b.写出下面字的偏旁和笔画。(做后校对订正。)

派旁,共()画。

斯()旁,共()画。

蜜()旁,共()画。

c.开小火车逐段检查朗读,要求不读破句,读通课文。

(3)指名读第1自然段,教师简笔画:莫斯科、小山、房子,并随机理解“附近”词语的意思。

(4)请小朋友结合板画,说说列宁的住处。

4.作业

(1)《课堂作业》第一题:抄写生字。(教师要指导书写。)

5.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本课的生字,理解“花丛、采蜜”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2、3自然段,初步学会说出句子意思的方法,能说出第3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1.复习并导人新课。

(1)抽读生字卡片。

(2)完成组词。《课堂作业》3。(做后校对并订正)

过渡: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哪一自然段写列宁想找养蜂人?哪一自然段是写列宁怎样找养锋人?(集体讨论)

这节课,我们学习(2—3)自然段,学懂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怎样说出一个句子讲什么”的方法。

2.学习第2自然段。

(1)整体感知。

a.默读并思考:出示填空:

第二自然段共有句话。第()句是产列宁想

找养蜂人,第()句是说大家不知道养蜂人的住处,第()句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B.集体讨论。

(2)学习“怎样说了一个句子讲什么”的方法。

A.尝试学习。

①师归纳第二自然段的大意。

②请生读一读,想一想,课文用什么方法概括句子的意思?

B.学生回答后,逐一讨论。

学第一句,(出示投影片)“列宁想找到养蜂人。”(齐读)

第一句中哪些词语告诉了我们这个意思呢?(请生读句,划句)

学第二句,(出示投影片)“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指名读)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家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请生读第二句。划出有关词,随机理解“往常”的意思。

通过二句话的学习,谁知道读懂一句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方法吗?(讨论)

:读懂一句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把句子中一些重要的词语改编成我们自己的话说出来。

学习第三句,(出示投影片)“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请小朋友根据意思在第3句中划出这些词语并连起来读一读。(随机理解“亲自”的意思,并让学生能用“亲自”进行造句。完成《课》6)

师:读懂句子,说出句子的意思,除了可以把句子中一些重要的词语改编成我们自己的话说出来,学了这个句子以后,你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说出句子的意思?(讨论)

:可以找到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句话。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你知道“怎么说出1个句子讲什么”有哪二种方法?

投影出示:学习“怎样说出1个句子讲什么”的方法。

(1).可以把句子中一些重要词语改编成我们自己的话说出来。

(2).可以找到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句话。

5.学习第3自然段。

(1)根据第二自然段概括句子意思的方法,请小朋友默读第3自然段并思考:第3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自学)

(2)讨论概括句子意思的方法。(随机点拨)

指导用第2种方法说说第1句的意思,用第1种方法说说第2、3句的意思。并在讨论中随机理解“花丛、果然”词语的意思,结合讲解教师简笔画,花丛、蜜蜂、园子、蜂房、小房子。

(3)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请小朋友再仔细地读第3自然段,结合课文及板画说说列宁看到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当列宁看到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想,这么多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当他看到蜜蜂采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他想,园子里大概有蜜蜂的家,它们回家酿蜜。当他看到小房子时,他想,这房于大概是养蜂人住的,因为养蜂人要照看蜜蜂,肯定和蜜蜂住得不远。)

(4)列宁看到蜜蜂,他是怎么想的?老师把你们刚才说的概括成三句简单的话,你们能说吗?(出示填空题,练习说话。)

列宁发现花丛里有()。

列宁想:蜜蜂采了蜜要飞回()。

()往往住在蜂房附近。

只要顺着蜜蜂正飞行的方向走去,就一定能找到()。

(5)请小朋友自由读第4自然段,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6.作业:课后第四题,按课文内容填空。

7.板书设计:

列宁发现花丛里有()。

列宁想:蜜蜂采了蜜要飞回()。

()往往住在蜂房附近。

只要顺着蜜蜂正飞行的方向走去,就一定能找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4自然段,理解“惊讶”词语的意思。学习把两句简单的话合成一句话。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3.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

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教学过程:

1.复习。

①《课堂作业》2,读拼音写词语。

②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学习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1)出示投影片:蜜蜂采了蜜。

蜜蜂飞进了蜂房。

读一读,想;想,这二句话都是写什么的?

(2)出示投影片:蜜蜂采了蜜,飞进了蜂房。

齐读,请小朋友比较这句话和上面二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老师为什么能把二句话合成一句话呢?

(3)请小朋友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做后集体校对,有错的订止。

3.学习第4自然段。

(1)学习养蜂人说的话。

a.指名读,养蜂人见了列宁,是怎么说的?

b.重在理解“惊讶”词语的意思。

c.思考:养蜂人为什么会惊讶,他会怎么想?

d.指导朗读养蜂人说的话,读出惊讶的语气。(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议)

(2)学习列宁说的话。

a.自由渎,理解“向导”词语的意思。

b.讨论:蜜蜂真的是“向导”,会“引路”吗?列宁为什么能找到养蜂人呢?出示投影:

┌───────────────────┐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

│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

│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

│一所小房子。│

└───────────────────┘

请小朋友去掉划线的字读一读,体会这样写语句通顺吗?为什么作者要写上这些词语呢?

(讨论后: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才找到养蜂人的家,从中教育学生,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4.自由读全文,说说学了这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5.作业。

①看拼音写词语。

Mifengyinlulieningmosikefujin

()()()()()

yangfengtantianhuacongcaimijingya

()()()()()

②《课堂作业》4,写近义词。

③课后练习5,用“发现”写一句话。

6.板书设计:

Mifeng yinluliening mosike fujin

() () () ()( )

yangfengtantianhuacongcaimijingya

《蜜蜂引路》教案 篇5

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关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列宁关于观察、善于思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关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指导。

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学完课文,再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生字。

读音方面,注意讶读第四声,与牙的声调不同。

2.写字指导。

(1)写正确。

派字右边不是瓜。

敲字右边不是支,应当提醒学生注意。

(2)写美观。

派字右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写好看,建议在范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字中四个撇的变化:两个平撇不宜太长,竖撇勿忘先竖后撇,右边的小撇宜短。

谈字右边是个炎字,书写时应注意:上边一个火字的捺变成了点,由此可以给学生总结规律:一般情况下(众等例外),一个字中不能存在两个捺,如果出现了两个捺,要将其中的一个捺变成变。在总结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生字,如淡、迷、食、双、林、这等。引的书写关键是最后的一竖不要靠左边太近,又不能太远,建议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让学生观察后再临写。

(二)朗读感悟

朗读本篇课文重在把它读通顺,读得合乎人物的语气和思想,同时要把朗读作为感悟课文词句与内容的主要手段。

1.初读课文时,在读准生字、词语的基础上要引领学生把一些长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

2.细读课文时,建议运用多种方法感悟文中的词语。

(1)附近、谈天等词语,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感悟。如,附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在以下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①学生以自己的座位为中心,看看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附近,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旁边,哪些同学坐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②以自己家为中心,看看学校是否在你家的附近。让学生作出判断后表达出来,在相互交流中感悟理解。

(2)常常等词语,可在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换词比较来感悟。常常可以换成经常。经常是二年级学生已熟悉的词语,通过互换能感悟常常的意思。

(3)往常、果然、向导等词语,可在朗读上下文中感悟。如,感悟果然一词可可这样设计:

①在自读课文后,教师提问,谁读第三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指导学生轻声地读列宁观察的句子,读出列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的情境。

②教师启发,谁能试着有不同的读法读果然后的句子吗?可重读果然后的句子,读后再想一想它的意思。列宁根据自己的观察想到那所小房子很可能就是养蜂人住的地方,他便去敲门,结果开门的就是就那个养蜂人。果然一词表明结果和预料的完全一样。

(4)理解惊讶,可在朗读第四自然段中,通过模拟养蜂人突然在自家门口见到列宁时感到惊奇的语气和表情来感悟。

3.深读课文时,建议以第三自然段为重点,进行探究性教学。

读完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由学生或老师提出问题:蜜蜂真的会给人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

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仔细研读第三自然段。把同学们的各种思考巧妙地利用下面归纳性的板书予以展示。

注意发现:蜜蜂园子小房子

分析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联系

作出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

马上验证:果然就是要找的养蜂人。

列宁在解决问题中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敏锐判断、立即验证的这一过程体现了科学发现与研究的过程。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4.扩展想象,并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怎样进行交谈,续编故事后,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三)积累运用

1.词语积累。

附近、常常、谈天、往常、亲自、果然、惊讶、向导

2.课后读读想想两个句子中加点的常常与往常两个词,要引导

区分词义,学会运用,在运用中积累词语。可设计一个游戏情境: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往常、常常、经常、时常、平常,学生把词语卡片摘下来放在下面句中,再读一读(注意答案的灵活性)。

(1)放学后,他到操场打球。

(2)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得到老师的表扬。

(3)我们学校的校车()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近却()由一个女司机开。

(4)他()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这一游戏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往常、常常这两个词语,还拓展了对相关近义词的辨析、运用。

(四)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上一些花丛、园子、小房子等。画完后可展示交流,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图意有条理地说一说。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交流自学笔记

1.交流认识的生字。

2.交流积累的词语。

3.交流查找的资料。

(二)自读自悟

1.你知道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2.什么叫亲自?列宁为什么要亲看去找?

3.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吗?

(1)一边走一边看,列宁看见了什么?他是怎样分析的?

路边的花丛;

花丛里正在采蜜的蜜蜂;

花丛上飞舞着的蜜蜂;

蜜蜂飞进去的小园子;

小园子旁边的小房子;

(2)根据课文,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三)自读交流

1.小组交流。

2.路线图展示。

3.学生总结:列宁是凭借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四)看图对话朗读

1.出示课文插图,自愿介绍图意。

2.同桌练习人物对。

3.对话朗读擂台赛。

(五)课外阅读书目推荐

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

《蜜蜂引路》板书设计 篇6

在板书中“莫斯科小山”等可用不同色彩的简图加上文字,标明各个地点的位置。如:莫斯科可用深红色城墙图形表示,花丛可用水红色桃花图形表示,园子可用黄色的蜂房图形表示(蜜蜂飞进园子里,实际上是蜂房在园子里)。用带箭头的线条和文字标出蜜蜂飞回园子和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并用“利用”一词精练地概括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板书不仅形象直观地反映了事物及其联系,通过移动画面或比较各图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例如:教学本课的“附近”和“当代”两个词语,教师可以通过“莫斯科”和“小山”或“花丛”和“园子”各图形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知道“附近”就是两者离得很近的.意思。让学生认识到“当地”所指的范围比“附近”要大些。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品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

教具: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蜜蜂引路》这篇课文(出示PPT1)板书:

26、蜜蜂引路。下面,我们和词语宝宝打个招呼,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叫错它们的名字哦。(出示PPT2,学生认读词语“列宁、谈天、亲自、敲门、蜜蜂、采蜜、引路、附近、果然、惊讶、养蜂人”)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⑴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小蜜蜂们已经感受到同学们的热情了,它们呀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让大家认识它们的“本领”了。你们知道它们的本领是什么吗?(采花粉、酿蜜、引路„„)

师问:蜜蜂会采花粉、酿蜜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蜜蜂怎么会引路呢?同学们,蜜蜂是为谁引路啊?(列宁)(出示PPT3)人物简介---列宁。

师: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⑵指名朗读一、二自然段。

⑶(出示PPT4)想一想,说一说: ①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②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老师指导“谈天”)

③(出示PPT5)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让学生试着把带点的词语换一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让学生理解、分辨“常常”“往常”这两个词语。

A、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老师准备了一些练习来考考大家。

⑴小练笔(出示PPT6)

把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句子中,再读一读。

往常 常常平常

①他()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②班长的学习成绩很好,他()得到老师的表扬。

③我们学校的校车()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是今天却由一个女司机来开。

⑷集体朗读一、二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吗?他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

⑵同学们,是蜜蜂把列宁领到养蜂人的家的。但是,蜜蜂是怎么把列宁领到养蜂人的家呢?大家想知道吗?养蜂人也很想知道。

⑶(出示PPT7)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学习“蜜蜂是怎样把列宁领到养蜂人的家的?”现在老师有: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这几幅图画你们能弄明白它们的位置,并准确的在黑板上摆出来吗?

⑷同学们,你们觉得他摆得怎样?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证明他摆对了吗?(在说的过程中相机指导理解“附近”这个词。此环节旨在让学生能够更清楚、明白的了解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线图,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⑸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共有几句?

⑹指导读第三句话,思考“果然”是什么意思?你能用果然说一句话吗?

3、学习第四自然段(出示PPT8)⑴看图,你们瞧养蜂人现在的表情,我们可以用课文中哪一个词来形容?(惊讶),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惊讶”。

⑵(出示PPT9)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⑶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向导”的意思。

⑷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三、总结延伸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列宁是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准确的判断(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判断)找到养蜂人的家。我们平时遇到问题时,也应该向列宁学习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判断、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列宁的住所(图)

花丛(图)仔细观察

园子(图)认真思考

小房子(图)作出判断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8

(1)课题:《蜜蜂引路》教学方案

项目概述

(2)适用年级:小学二年级语文;

(3)课题简介:《蜜蜂引路》是小学二年级语文第10课内容,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怎么在传统的基础上,讲出新意,就是我这节课所要体现的。因此,我在进行传统的认字、写字、朗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了讲话训练,着重进行“因为…所以…”的训练。同时,我还通过对第三段的重点设计,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判断方面的训练。该课题设计的目的是实现下述的教学目标。

(4)学习团队:

教师:许丹虹;

学生:峡山街道拱桥小学二年级;

前期分析

(5)教学目标分析:

(6)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附近的村镇,人员状况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因为接触广而思维活跃,而另一些则稍微迟钝。学生的注意力总体来说还不错,能跟得上老师的思维。

教学策略

(7)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活动阶段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可爱的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

2、播放课件,现实蜜蜂可爱的画面

3、指名回答: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朋友是谁?(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

4、小蜜蜂除了会采蜜之外,今天它还会给列宁引路(播放课件里蜜蜂引路动画)

学生一起观看课件图片

利用图片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3分钟

(二)朗读课文,注意生字

1、领读课文(二遍)

2、指定四名学生,每人朗读一段

3、学习本课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4、书写生字,提示几个字的书写注意事项。(板书)

学生跟读;

指定的学生依次朗读;

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

完成教学设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

10分钟

(三)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导出问题

1、讲读第1自然段。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板书:山路,遇到问题。碰到问题是不是就退缩了呢,是不是等养蜂人呢?

3、讲读第4自然段。

(1) 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 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 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 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1、根据老师提问,回答问题

2、朗读

3、思考

1、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碰到问题时,不畏缩,努力思考解决之道的良好作风

10分钟

(四)突出重点,解决“引路”问题

1、根据老师的提示,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一步步分析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1) 因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所以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2) 因为列宁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所以他想……。(学生补充)

(3) 因为列宁仔细观察,所以看见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4) 因为列宁看见那些蜜蜂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所以他想……。(学生补充)

(5) 因为列宁看见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所以他想……。(学生补充)

板书

2、质疑:最后列宁找到了养蜂人了吗?是依靠谁呢?(提问)

因为有蜜蜂做向导,所以列宁找到了养蜂的人。

4、质疑:由此可见,列宁是一位怎样的人呢?(提问)

列宁是一个喜欢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人,就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所以他找到了养蜂的人。

与老师互动,根据老师指引,进行探究性学习。

实现行为和方法教学目标。

10分钟

(五)进行讨论,拓展思路

1、把如何找到养蜂人的整个过程用一张幻灯片展示出来。

2、让同学根据这张幻灯片,复述整个过程。

3、改变课文情节,增加变数,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例如:蜜蜂不飞回去什么办?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啊,比如问路。

4、指名回答: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观看课件,积极思考;

和老师互动

实现情感、价值观目标

5分钟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齐读一遍课文

3、布置作业:

(1) 写字词各三遍

(2) 形近字组词

引( ) 莫( ) 斯( )

张( ) 摸( ) 期( )

养( ) 谈( ) 导( )

美( ) 淡( ) 异( )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巩固教学内容

李晓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9

东张学校

李晓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派”的识记与书写,“敲”的书写,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投影仪、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师板画“蜜蜂”,你们认识它吗?你知道它能为人们做些什么?范写“蜂”字。

2、板书“引路”二个字。“引路”二字,是什么意思?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些什么吗?

二、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⒉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⒊合作学习

⑴同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⑵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教师引导: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3)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4)全班交流。

4、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正音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感悟

1、交流:这件事的起因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2、学习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用不同的线画出时间、地点、人物。

◎用简笔画画出列宁居住的地方,从而理解“附近”的意思,给“附近”找近义词,并用“附近”造句。

◎“养蜂的人”与“列宁”的关系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常常”,给它换个词代进去读一读。

◎理解因果关系的句子。

可是往常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列宁就亲自去找他。

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一说。

3、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这件事情的结果如何?

◎指名读一读最后一段话。◎养蜂的人为什么会惊讶?

给“惊讶”找近义词。

◎朗读:你能惊讶地读一读吗?

◎读读列宁的话,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感受啊?

4、悬念: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蜜蜂是怎样引路的?下堂课学习。

四、写字

1、生:分析每个字形结构及怎么记

2、师:范写,强度笔画。指名到黑板写,生纠正,评议。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莫斯科 附近派人 谈话 交谈 惊讶

引路 指引 列宁 排列 蜂蜜 敲门 推敲

2、指名板画列宁的住处。

二、感悟。

1、提出问题: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解决问题:

◎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

随学生回答,教师简笔画“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的关系。◎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1)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2)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3)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他仔细观察„„有一所小房子。

1)(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2)列宁在观察什么?

3)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4)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5)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6)小结: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1)这句话说什么?

2)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3)用“果然”说一句话。

◎齐读这段话。

1)看板书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列宁为什么能找到养蜂的人?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

3)小结: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拓展:

1、画列宁找到养蜂的人的路线图。同桌间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

2、从这件事上你觉得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感受?

课后作业:

1、用拼音写字本把会写的字每个写三个。

2、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每个写三次。

3、完成本课的综合练习,包括形近字组词、写出句子中带点词的近义词、把句子补充完整,并照样子写句子。

4、与同学合作或独立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5、回家向父母朗读本篇课文或复述课文内容。

《蜜蜂引路》语文教案设计 篇10

《蜜蜂引路》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在教学中,我老师播放一种声音,提问:听老师给你买带来什么声音?

观察 “蜜蜂”2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分析字形。然后提问:看着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黄老师引入课题的方法很好。接着老师知道学习生字词,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教师在指导学习第一课时比较落实的,发展了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个人认为,在授课中,黄老师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拿出笔,伸小手书空”,这句话对学生来说指向不明。

2、“弓”字的笔顺光是口头述说还不够,有些差生不一定学会,应该用粉笔在黑板书写比较好。

3、学习要求提出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教师是否可以指导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记号,在初读课文时,有些字词就可以理解。

4、理解了附近一词的意思后,让学生说附近有些什么?应该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这是低年级要求中必须做到的。

5、列宁的“宁”既然学生颠倒了还有一个读音,老师应该在黑板上板书另一个读音在什么情况下读第四声,什么情况下读二声。6、在指导读音时,要关注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的.重点字词:蜂 引等。对于学生掌握不了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数笔画,记住字形。

《蜜蜂引路》评课稿 篇11

丽岙二小王和秋

听了我校谢阿晓、陈慢慢两位新教师的课,顿觉两位新教师悟性很高。一方现表现在教学生涯才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对于课堂,已经能较好地把握课堂。如从学生角度看,两堂课的课堂纪律都非常好,说明老师能很好地掌握课堂。从教师角度看,课堂上,教师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能给予有效的评价,能及时地对教学做出调整。这些都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陈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在黑板上贴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教师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自己铁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老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

上一篇:三八亲子活动家长感想下一篇:[小学科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的课堂效果的点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