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舞丹青观后感舞蹈

2024-07-02

扇舞丹青观后感舞蹈(共2篇)

扇舞丹青观后感舞蹈 篇1

舞蹈观后感

——《扇舞丹青》有感

周五的舞蹈课上老师给我们观看了七段有关舞蹈的视频,我个人感触最深的是其中一个叫做《扇舞丹青》的作品。或许是原本学过古筝的关系,当视频音乐一放出来时,我感慨万千,这首《高山流水》我弹奏过不下百遍,说起古筝就会想到此曲,就如同说起琵琶会想到《十面埋伏》;说起二胡会想到《二泉映月》一样,《高山流水》在古筝演奏曲目中可谓赫赫有名。我第一次在舞蹈中直观的感受到了肢体的美,领略到了舞蹈赋予人高尚的气质,让我产生一种向往的感觉。后来,我还看了很多有关此舞蹈的视频,发现舞蹈还伴有美妙古典的音乐,配有漂亮的服装,精湛的表演艺术。但最重要的是舞蹈演员的舞姿一点一顿都抓住了这首曲目的顿挫,无论是悠扬轻灵的摇指、还是激昂霸气的刮奏,舞蹈演员都表现得恰到好处,仿佛舞蹈演员手中的折扇就是古筝一般。

课后我又去网上找了相关的视频,发现另外一个版本,同样的舞蹈动作,但背景不再是舞台摆设或者是表演幕布,而是采用了最具淡雅特色的中国水墨画,或山水,或竹、荷、菊、梅,或前景,或后景,或以实景道具拍摄,或以特技图像处理,布置出了一个意境呼之欲出的舞蹈场景。用这种形式的表现手法更加符合了这支舞蹈的名字——丹青。丹青写意优美精致,凌波的水莲迎风一动,画面中的舞者好似莲花心中的一点。舞者将传统的扇舞与书画艺术自然流畅地结合在一起。和着揉弦之音,舞者穿行在浩瀚烟波云水之间,扇子如同有生命般,将此时的意境延生开去。我的目光中,每个镜头都是一幅完美的画面。《扇舞丹青》借用一把延长手臂表现力的折扇,演绎了中华民族 书法艺术的神韵美,动态地展现了“纸上的舞蹈”。作品通过表演者 似飞腾狂草、像描画丹青般的一招一式的精彩表演,在整个的舞台空 间,塑造出一种古雅、端庄,充满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体态形象,将古 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剑文化融为一体,把舞、乐、书、画 熔于一炉,在情景交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中达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营造了一种恬静、雅致、高远的意境。

当古筝的演奏进入快板,如同水流迸出,是古曲“高山流水”的高潮阶段,背景出现轻描淡画的花儿,舞者将扇子迅速地开合,在手中回旋,舞姿随着节奏一气呵成,扇子象彩蝶一样随着画中的舞者上下翻飞在菊花丛中,舞者与扇子融为一体,整段舞蹈酣畅淋漓。在若隐若现的画面里,随着快拨连弹的古筝节奏,舞者不是单纯在用肢体表现这份美,看得出她很用心的去感受音乐,扇子在她的手中具有了灵性和韵味,那一刻舞蹈、音乐、绘画融为一体。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我在网上了解过这位舞者的资料。舞舞蹈演员叫王亚彬,她跳的除了《扇舞丹青》比较有名气,还有一个大众熟知的,在2003年与张艺谋导演合作担当电影《十面埋伏》舞蹈设计及舞蹈替身工作。古典舞是这位舞蹈演员的长处。她将原版的《扇舞丹青》加入自己的改变和加工,赋予了这支舞蹈第二次的生命。《扇舞丹青》 给观众的不只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在喧闹的生活中那独存的一份清 静与安宁。我们发现此时的表演者的舞蹈已不再是单单的表演,她已经将整个身心都融入到音乐中,每一次的扭转,每一次的摆扇,每一 个舞步都是表演者王亚彬在音乐的包容下的不自然的流露。她集形、神于一体,向人们传达着我国的古典舞的没力和书法神韵,让我们领 略到中国传统舞蹈以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舞姿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精 神:“以神领形,以形传

神。”古典舞、扇子、书法、笔墨丹青融于王亚彬这位舞蹈灵魂身上,正如天人合一一样感动着每一个心灵,不得不令人兴叹。

同时引发了我的思考,一方面在视频中看到的专业舞蹈演员的舞姿,十分欣赏。可是作为一个幼教专业的学生,平时排舞的时候会借鉴一些相关的舞蹈视频,却发现自己因为没有专业的舞蹈知识,无法理解动作中的意境。或者就是舞蹈基础不够,比如:下腰下不去、柔软度不够、动作记不住,概括起来就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自己跳出来,那种视频中的味道走的七七八八。一边无奈,一遍又无法改变,想将动作改变的更加适合我们这种“半桶水”的人,可是却没有能力改编舞蹈动作的能力。当一群“半桶水”,可能有些还没有“半桶水”排舞时,想的动作无法达到效果。

扇舞丹青观后感舞蹈 篇2

虚实相生, 方为上品。只实不虚, 过于呆板, 欠缺灵动;只虚不实, 无法传达内容。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曾对舞蹈的美学品性给予较高的评价, 并提到“舞蹈空间”一词。舞蹈空间不仅指物理空间, 更是指人类意识中的心灵空间。由人类的想象力所营造的空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的想象给艺术作品赋予更丰富的内涵, 观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洗涤和精神上的升华, 这是艺术存在的意义。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注重“空白”和“虚灵”, 强调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合而为一。中国古典舞恰好体现了这种审美意趣, 以简胜繁, 力图在肢体流动中传达更多意蕴, 有甚者, 仅仅是几个静态造型, 就表达了千言万语。

舞蹈艺术从诞生至今, 经过几千年文化的洗礼, 融入了许多经典哲学理念, “虚实相生”成为舞蹈艺术的必要准则。舞蹈作为动态造型时, 是“实”;作为情感符号时, 是“虚”。“虚象”与“实象”有机结合构成舞蹈的“象”, 二者共同传达内容, 营造意境。下面, 笔者以舞蹈作品《扇舞丹青》为例, 浅谈“虚实”在舞蹈中的实际运用。

一、表现形式之虚实

舞蹈动作皆含象征之意。象征指借助事物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概念, 体现深刻的寓意和思想情感。这是常见的艺术手法, 在舞蹈表演形式上体现了“虚”和“实”。

舞蹈《扇舞丹青》由青年编导佟睿睿创作, 青年舞蹈家王亚彬表演。舞蹈通过表现一位古代画家纵情挥毫泼墨, 来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象征在作品中随处可见:1.乐起时, 一位画家手执毛笔在灯光下缓缓踱步, 若有所思, 体现文人的清雅;末处以静止造型结束, 表明画家书尽心中激情澎湃而找回内心的平静。此刻, 演员演绎的不仅是一位文人, 她代表千千万万的雅士, 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质。2.作品利用了一把长穗折扇作为道具, 开合有度, 在舞者手上翻飞腾转。时而是画家的画笔, 时而是文人墨客的折扇, 时而是流畅肆意的水墨画, 时而是静置案前的宣纸。在乐曲高潮部分, 演员畅意舞动, 配合折扇的开合, 人扇合一, 仿佛一幅浑然天成的动态水墨画, 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气韵生动”之美。山水在眼前流动, 音乐画面相得益彰。3.编导别出心裁, 选用了女性演员反串男角。古时文人多为男子, 身型清瘦。现代男演员的身材高大健美, 难以表现画家的俊秀之美。同时, 高山流水不似大漠荒原的悲壮苍凉, 它讲究的是流畅, 生动, 刚柔并济, 这点上, 女演员的肢体表现力更胜一筹。以女演员象征灵动的高山流水, 妙趣横生。

道具是舞蹈艺术的特殊工具, 具有特定的象征含义。道具为“实”, 但其塑造的“象”与背后的“意义”是抽象的, 为“虚”。道具在舞蹈中成为一个意象符号。《扇舞丹青》中的折扇, 扮演多重“角色”:当它置于舞者的臂间时, 是雅士手中的画笔, 凸显画家的恬静高远;当它在舞者手中开合转换时, 如扇如剑, 衬托着舞者英俊潇洒, 玉树临风的气质;当扇花飞舞时, 巨幅山水丹青缓缓呈现眼前。舞蹈中气韵, 丝毫不亚于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神韵之美。“扇舞丹青”一次道尽玄妙, 既指出舞蹈中的道具, 又点明了道具在舞蹈中的重要内涵及其象征意义。

二、艺术特点之虚实

美学界常说:西方艺术推崇“实”, 中国艺术讲求“虚”。尽管非绝对准则, 但可区分大部分艺术作品。西方艺术展现和谐的比例, 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世界, 是理性的直接体现。中国古典艺术则以写意为主, 长于抒发情感, 甚少阐述故事, 情节较为简单。经典哲学著作《易传》提到“立象以尽意”里的“意”大意为此。

“意”与“象”是另一对美学范畴。“象”指的是形象, 外在的具象。“意”为意义, 意蕴。舞蹈创作的顺序大体是:先立意, 后作舞。首先明确作品的思想情感, 构思艺术形象, 塑造典型, 而后创作动作语汇, 完成艺术传达。以“象”达“意”, 此乃一般舞蹈创作过程。

舞蹈《扇舞丹青》, 未设置任何戏剧情节。舞者一袭白衫, 一把折扇, 凭借身体刚柔相济、抑扬顿挫的运动, 营造了一幅高山流水的景象。高山壮美, 流水细腻。尽管舞者的技艺高超, 但编导并没有任意堆叠技巧, 如在舞台空间作画, 将技巧视作笔墨融入动作设计, 营造了高山流水倾泻中的灵动感。同时, 扇子的运用可谓淋漓尽致, 伴随着急促的弹拨, 折扇围绕在舞者身体上下翻飞, 仿佛高处坠落的水流在眼前激荡, 翻腾, 又仿佛满怀豪情的文士在微醺后尽情地书写他的壮志, 一气呵成。有评论言“舞、乐、书、画熔于一炉, 在情景交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中达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营造了一个恬静、雅致、高远的意境。”

三、舞蹈表演之虚实

舞蹈表演的“虚实”体现在舞者运动时动作力度的转换。这是对动作的把握与掌控能力。运动时, 动作的方向、高低、快慢, 强弱、节奏变化都是“力”在“虚实”中表现,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转换。因此, 肢体运动是“力”在“虚实”中物质形态的表现, “力”的运用关乎于艺术形象的丰满与否, 是否全面透彻地传达舞蹈的意蕴, 以达到情景交融的最终目的。同时, 演员专业技能是处理力度“虚实”的必要条件。表演是舞蹈作品传达的最终环节, 观众能否完整接收编者意图关键在于演员的“二度创作”。综上, 演员的技能与审美能力同样重要。

《扇舞丹青》中, 动作节奏处理为切分节奏, 快慢相宜。舞蹈开始是一连串造型, 时间分配和力度非平均的, 而是在呼吸中连贯而成。呼和吸强化了力道的区别。出腿时迅速有力, 干净利落, 而在控制时却缓慢稳定, 隐隐透出连绵的延伸感。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上, 常常听到“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等词语, 这是“虚实相生”在中国舞蹈训练体系中的具体体现, 也是中国美学准则在舞蹈艺术中有益启示。

“虚”与“实”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宝贵财富, 情景、意象、神形, 前者为实, 后者为虚, 形成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舞蹈是众多艺术中的佼佼者。《扇舞丹青》的“虚实”运用, 完整传达编者意图的同时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使观者回味无穷。这是艺术的魅力。另外, 此作品获得行业内外的一致好评, 这表明大部分观众审美情趣深受到中国传统美学影响。因此, 在构思创作舞蹈作品时, 如何创作出更多情景相融, 虚实相生的艺术作品, 传承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以满足观众日渐趋高的审美需求, 是我们舞蹈工作者责任和使命。

摘要:“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学准则。本文以中国古典舞作品《扇舞丹青》为例, 浅析“虚实”辩证关系在舞蹈作品中的体现和实际运用。

关键词:舞蹈,美学,虚实相生,扇舞丹青

参考文献

[1]袁和.《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3.

[2]杨勤.《试论<扇舞丹青>之神韵美》[J].大众文艺, 2012.3.

上一篇:好喜欢那场邂逅初二作文下一篇:1、贵州瑞利乌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