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论文团队原创作品】--西方哲学史(精选2篇)
【丹青论文团队原创作品】--西方哲学史 篇1
西方哲学史的研究范式及历史转换
【摘要】西方哲学史是指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是西方国家社会发展和思想进步的最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结晶。随着对西方哲学史研究热度逐渐升高,西方哲学史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研究范式是指哲学家看待社会发展或思想发展的不同方式或不同的观察研究角度。现阶段,如何理解西方哲学史的研究范式,并实现西方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历史转换成为哲学思想研究领域最有价值、研究最深刻的课题。本从立足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国内对西方哲学史的研究范式的研究成果,得出西方哲学史的研究范式主要体现在知识论、思想论、肯定性以及否定性四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西方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历史转换问题。
【关键词】西方哲学史;研究范式;历史转换 0.引言
西方哲学史从公元前6世纪产生以来,其发展过程经历了4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被称为希腊哲学;第二个时期是公元5世纪至15世纪,被称为中世纪哲学;第三个时期是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40年代,被称为近代哲学;第四时期是19世纪40年代至今,被称为现代哲学。西方哲学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而近些年来的西方哲学的文献研究更加丰富了西方哲学史的内容,推动西方哲学史向更先进更广阔的的领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哲学理论界关于西方哲学史本身发展的研究范式主要呈现在知识性、历史性以及思想性三个方面,并表达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见解。倘若如果结合西方哲学史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从中国人眼中看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又可将西方哲学史的研究范式氛围肯定性和否定性两种。本文研究首先从西方哲学史本身理论探讨其研究范式,然后从西方哲学史中国化的发展历程看起研究范式,为西方哲学史研究范式历史转换提出建议,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1.西方哲学史的研究范式
1.1从西方哲学史本身理论的角度
(1)知识论的研究范式
对于西方哲学史本身理论的理解,我们将其呈现为一种知识性的研究范式。知识性的研究范式是指将西方哲学史理解为一种探究世界客观存在的真理性知识系统,是一门解释客观
[1]世界运行、社会存在、社会发展等内容的普遍性知识体系。西方哲学史的第一、二阶段的古希腊哲学和中世纪哲学是研究本体论的哲学代表,而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40年代的近代哲学则是研究认识论的哲学代表,而19世纪40年代至今的现代哲学是研究语言的哲学代表。国内用知识论的研究范式更容易按照“真假”、“善恶”、“美丑”、“对错”等真理标准来解释客观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这种知识论的研究范式更容易将西方哲学史规定为理性与非理性、唯物与唯心的历史。
(2)思想性的研究范式。思想性的研究范式则是将西方哲学史认为是一部人类思想结晶和进步思想财富的历史内容,将西方哲学史的思想丰富性、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内在逻辑型置于思维与存在的维度上,是解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系统,是具有丰富性与统一性的人类思想精华,更是西方哲学家个性化特征和哲学人类个性化特征的集中体现。思想性研究范式让西方哲学史的蕴藏的无限思想活力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得以凸显,让人们感受到西方哲学史思想中紧跟时代步伐的真正助力,是解释哲学思想发展根本性质的研究方式。国内有文献研究认为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充满智慧的问题是和思想史,它用探究、质疑、问题的观念企图弄清西方哲学史理论本身问你,并将西方哲学史的研究看作是对典型思想和典型逻辑统一性的研究。这种问题性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规定并约束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并对西方哲学史中
[2]固定的逻辑定律进行质疑性挑战,从而更加丰富西方哲学史的思想内涵。
(3)历史性的研究范式。对于西方哲学史本身理论的理解,国内学者对其的研究呈现
[3]为一种历史性的研究范式。历史性的研究范式通常是将西方哲学史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年代划分,在年代划分的基础上再根据哲学流派、典型哲学代表人物、哲学发展时间以及典型的哲学观点进行历史性的评断,力求在历史的基础上清楚掌握各个时代哲学发展的历程以意义,以实现人们对西方哲学史历史性发展的客观性介绍和客观性评价,这种历史性研究范式是一种还原西方哲学史发展历程的研究方法和观察角度,能够凸显西方哲学史的智慧性、丰富性以及追求性,在体现社会人的思想精神的崇高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更容易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人文魅力永恒性的揭示出来。1.2从西方哲学史中国化的角度
(1)肯定式的研究范式。西方哲学史中国化的第一阶段可以概括为肯定式的研究范式。近代中国,鸦片战争打开了封闭百年的满清朝大门,各种西方思想、西方科学技术、西方社会体制等引进中国,当时的中国就形成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肯定式”西方哲学史的学习和研究,从此“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等时代事件成为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典型案例,而西方哲学成为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和方法良药,因此肯定性的研究范式自然而然成为当时中国学者对待西方哲学史的态度。肯定性的研究范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论题材是什么,都毫无偏见和质疑地将其作为指导实践或达到目的的工具;二是对于陈述事实概念性的观点,会从概念、判断、命题、论证等方面入手进行肯定性的接受;三是在叙述方式上也体现出不同程度的肯定性,西方哲学史翻译到中国,必然要以原著翻译的形式全方位将西方哲学史展示出来,全面向中国社会敞开。从西方历史的发展历程看西方哲学
[4]史前后继承的关系,并以西方特有的问题方式和思考方式提醒中国社会和中国人。
(2)否定性的研究范式。西方哲学史中国化的第二个阶段是否定性的研究范式,这一时期中国人对待哲学思想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逐渐摆脱了全盘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制度来改造中国的社会,并力图在有选择性的借鉴的基础上探索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中国人的思想处于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国哲学界对于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也呈现出更具“中国式解读”的意味,而这一时期国内对西方哲学史的研究才有了“活”[5]的灵魂。
2.西方哲学史的历史转换之路
根据国内对西方哲学史研究范式从肯定性到否定性的转换,未来的对西方哲学史研究范式转换必将发生,同时也将成为思想哲学历程和研究历程中的必然趋势。未来对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并不是对传统范式的摒弃、拒斥,而是以质疑或否定的态度将其囊括在自身的研究中。我国对于西方哲学史研究的教材编写还是著作出版,都有了研究范式的逐渐转变,而这种转变正处于不断探索中,无论是关于西方哲学史的知识性、历史性以及思想性的研究,还是西方哲学史中国化的研究,这一历史转换将永远不会停止。3.结束语
在对西方哲学史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外对于西方哲学史的研究正处于范式转换的革命中,虽然这种方式范式转换革命并没有完全成功,但是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而理论哲学界在西方哲学史研究范式历史转换的革命征途中形成符合其发展规律和具有科学性的研究方法成为当前值得关注的焦点课题。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永远没有终结,而思想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也将随着社会的前进和不断更新进步,因此对于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也处于永远的征途中,而哲学家所做的是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观察监督解释世界,便于人们更科学更合理的改变世界。【参考文献】
[1]史巍,韩秋红.西方哲学史的研究范式及其历史转换[J].东南学术,2011,(1).[2]韩秋红,李守利.西方哲学史的研究范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商务印书馆,1978版,第1页。
[4]韩秋红,高扬.从能否思想到有无意义———西方哲学真实蕴含的再思考[J].新华文摘,2006(3):39.[5]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47.
【丹青论文团队原创作品】--西方哲学史 篇2
西方的生态哲学思想源自于西方哲学等内在精神, 在古希腊时期, 西方哲学主要任务是以理性思维为指导, 探寻世界的本源, 这种过分重视理性的思想忽视了生态问题, 在注重逻辑推理的理性思想指导下, 复杂的生态关系面临着被掩埋的危机。因此, 在古希腊哲学中, 思辨性在作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认识纽带与载体的同时, 也制约着人与自天然之间的和谐联系与发展。而在倡导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督教哲学中, 自然被作为一个为利益而生且超越于自然之上的整体, 自然的独立性遭到否定, 此时的生态哲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与自然相相背离的特点。直至西方近代哲学的产生, 才从背离自然的轨道逐步回归到生态视角, 但在近代哲学中, 人的主体性被过分夸大, 超脱自然与安排自然的思想本质并未得到改变, 西方哲学中的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催生的生态问题限制着人的发展。西方生态哲学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与在自然中心主义的内部争议, 前者认为自然物是为人的利益而存在的, 人类对自然仅存在着出于利于需要的保护, 并无伦理义务。后者则认为自然物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人类应对自然物负有直接性的道德义务。 例如, 劳伦斯的诗集《鸟. 兽. 花 》中, 则是以自然界的动植物形象作为直接的意象主体, 从生态视角出发, 将自然视作一个独立存在的生命有机体, 它与人类一样, 不仅可以进行语言表达, 同时还能从分表现出其智慧, 实现与人类的互动与交流。同时, 在劳伦斯的许多自然诗歌中, 认为自然物本身具有独立性, 具有其特有的内涵, 将自然视作人类情感与性格对应物, 认为自然物是客观存在的, 主张人类应尊重自然的独立性, 保护自然。这一生态哲学思想彻底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逻辑。
二、从文学作品看西方生态哲学观
东方生态哲学观发端于中国传统儒、道思想。其中,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 认为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 可通过合理安排社会秩序的方式, 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 但不能将人类的意志强行施加于自然, 主张人类应对自然负有直接性的道德义务, 倡导人与自然的联系。而在方法论上, 主张“爱物”生态论, 提出有节制性的进行万物地取用, 即倡导“和谐自然”的生态意义。例如,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用细致的笔触对自然界的和谐风光之美进行了细致地描述, 如在《清奇》、《含蓄》、《典雅》等诗品中, 均集中对大自然的和谐美景进行细致刻画, 字里行间流露出一派和谐的自然风光景象, 让人感叹自然界所潜藏的无限生命力。同时, 《二十四诗品》中, 还着力描述了变幻莫测以及气势宏大的自然之美, 强调人格中的“劲健”力量与自然物具有紧密的联系, 人们在领略自然的健美的同时, 也展现出人格的健美, 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生态哲学思想的突出特点便是其本体论意义。西方哲学观中人与自然的相处中, 人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改造自然。尤其是在人类中心论中, 认为事物的价值在于其对人有用, 否则便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而在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生态哲学观中, 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均是自由且不受干扰的存在, 人类是自然中的一部分, 并无道德优先权, 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关系, 人类并无权利评判自然物的价值, 主张遵循自然法则, 在实践中应尊重自然的本体性, 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 道家思想中“小国寡民”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与当代提出的生态共同体理念 (小范围) 相吻合, 展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思想观念。同样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为例, 在其《流动》中, 即着力展现了一种万事万物相互依存与联系的生态观念, 表达了一种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自然万物无穷循环变化, 体现了自然万物不受干扰的自然变化,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三、东西方生态哲学观的异同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可知, 东西方生态哲学观既存在着差异性, 同时也具有共性。西方生态哲学中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哲学思想, 其中, 人类中心主义与东方儒家思想既存在着相似特征, 同时又具有差异性。一方面, 两者都存在着安排自然, 突出人的主体性的思维的特点。人类中心主义高扬人的能动性, 认为人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改造自然。儒家思想认为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 可通过合理安排社会秩序的方式, 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可见, 儒家思想具有一种弱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这是东西方生态哲学观的共性所在。但在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 认为不能将人类的意志强行施加于自然, 主张人类应对自然富有直接性的道德义务, 在利用自然物的过程中, 应有节制的利用。而人类中心主义则认为人类只有在处于利益需求时, 才对自然负有道德义务, 不负有伦理义务, 这又是两者的区别所在。此外, 以道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生态观与西方哲学中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思想具有共性, 均倡导自然是客观存在的, 人类不应将自身意志强加于自然, 而应与自然实现和谐共处与发展。如劳伦斯的意象诗中描绘的自然万物皆有智、皆有情, 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 倡导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关怀。
东西方生态哲学观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两者均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对于生态哲学的深层发展与现代转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 应积极寻求东西方生态哲学观对话途径, 共建生态和谐共生机制, 以更有效地解决各类生态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2) :130-142.
[2]张忠跃.东西方生态哲学观比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31 (10) :14-15.
【【丹青论文团队原创作品】--西方哲学史】推荐阅读:
水墨丹青作文08-08
丹青绘诗意12-04
陈丹青关于政府言论06-21
第八课笔墨丹青06-27
丹青小学观摩课方案12-14
第八课笔墨丹青教08-25
高二历史《笔墨丹青》说课稿10-24
扇舞丹青观后感舞蹈07-02
第8课笔墨丹青教学设计08-13
现代西方哲学论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