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

2024-07-23

2023年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共8篇)

2023年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 篇1

***产业集聚区2011年工作总结

2011,***产业集聚区不断加大投入,完善载体功能,强力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了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和主导产业的快速集聚。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截止目前,***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4.4平方公里,已入驻企业160家,其中工业企业127家,建筑、商业、金融、房地产等企业33家。其中“三上”企业59家,规模以上工业45家。2011,集聚区完成工业产值10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27亿元,完成税收3.6亿元,从业人员达到

3.9万人。各项经济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

(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2011年,实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9亿元,新建道路31公里、供排水管网51公里、高低压线路40公里、通讯网络30公里、污水管网25公里,完成了第二座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国家钢卷尺及五金工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基本完成,完成了产业集聚区服务中心的配套设施、沙盘等建设,开工建设了6万平方米公租房,亮化、绿化、人民公园、十字河治理等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日处理3万吨污水扩建工程已完成全部前期准备工作,近期开工建设。完成了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

(三)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累计引进省外资金73.6,实际完成工业项目投资52.6亿元。续建项目17个,新开工项目20个,新开工项目中,亿元以下项目4个、1-3亿元项目8个、3-5亿元项目4个、5亿元以上项目4个。截止11月底,建成投产项目20个,其中续建项目投产14个,新开工项目投产6个,20家新投产企业中,亿元以上投产企业9个。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

(四)主导产业发展迅速

***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五金电子和纺织服装两大主导,截止目前,以海博工具、创业钢带、英达尔电子等为主的钢卷尺、钢带、电子加工企业发展到75家,以九州纺织、乔治白服饰等为主的纺织、服饰加工企业发展到29家,两大主导产业的产业链趋于完善。2011年,五金电子类及配套企业完成工业产值***亿元,完成销售收入***亿元,实现税收***亿元;纺织服饰类及配套企业完成工业产值***亿元,完成销售收入***亿元,实现税收***亿元。两大主导产业的产值、营业收入和税收均占到整个集聚区的70%以上,比年初目标任务提高10个百分点。

(五)要素平台得到完善

一是公共产品检测平台,建成了国家钢卷尺及五金工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技术中心;二是投融资平台,建成了县发投、诚信、金诺三家投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金达22000万

元,资产总额达21580万元,累计融资55650万元,其中2011年融资27150万元。三是人才支撑平台,建成了产业集聚区培训中心,全年开展技术业务培训6批次,受培人员达3000余人。四是土地收储平台,建成了***产业集聚区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全年收储土地600余亩。五是管理服务平台,产业集聚区服务中心职能得到切实落实,管理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年,***产业集聚区被评为“河南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

(六)产城发展快速融合今年计划搬迁改造村庄3个,目前基本完成,累计搬迁人口2074人,其中在产业集聚区内安置256人,在城区安置1818人。同时全力推动了产城互动发展,规划上实现了“三规合一”,产业集聚区内所有南北道路实现了与城区的对接,东西道路与***实现了对接,垃圾和污水处理实现了与城区的设施共享,通讯、供电、供水与城区实现了并网,**城际公交线路拓展到了产业集聚区主要道路。

(七)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深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以“三治三提”推进作风建设活动为抓手,着力营造“遵商、留商、富商”的发展环境。今年,我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河南省首届最具投资法治环境产业集聚区”。

(八)体制机制得到创新

切实加强了“封闭式”管理和“一站式”服务建设,县

主要职能部门整合入驻产业集聚区服务中心大楼联合办公,“直通车”政策得到初步落实。

(九)党建工作得到新加强

按照县委组织部提出的“一体三翼,五个同步”的要求,大力加强了产业集聚区党建工作,做到了运行机制科学、组织健全、阵地硬件设施先进。目前,产业集聚区党委下设1个党总支,党总支下辖1个机关党支部、43个企业党支部和1个企业联合支部,共有党员190名。党建工作得到了省市组织部门的充分好评,今年12月20日,省委组织部指导组,对我县产业集聚区党建工作进行了检查指导,对我们的党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以来,产业集聚区新建立企业党支部36个,新发展党员5名,新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6名,新建立企业工会组织38个。

(十)宣传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以来,产业集聚区宣传工作成效极其明显,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发稿5篇,发表省级整版文章1篇,在《***日报》发头版头题稿件5篇,头版稿件1篇,整版稿件1篇,在中国***网发稿20余篇,被县两办室采用信息稿件30余篇,提高了我县产业集聚区的知名度,提高了产业集聚区的影响力。

(十一)全面完成了安全生产、计划生育、信访稳定、精神文明等各项工作工作任务

通过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全面落实了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全年没有出现一起安全生产重大事故;计划生育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基础工作,加强了流动人口的管理、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和育龄妇女生殖保健服务,全年没有出现一例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现象;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化服务体系,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服务企业发展的效益和质量明显提升,服务氛围和服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年没有出现一起上访事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通过开展普法教育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机关干部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为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2009年,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被授予县级文明单位,2010年被授予文明标兵等荣誉称号。

(十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认真落实党风建设责任制。产业集聚区党总支与各中心和办公室签订了廉政责任书,明确了目标任务及全年工作的重点。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加强了党风建设工作措施的落实。制定了党员活动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党风建设制度、党员组织生活制度等。三是加强宣传教育,以中心理论学习组为主体,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全面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四是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在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中,积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氛

围,使廉政文化深入机关、融入家庭,成为廉政建设的有效载体。五是开展了“廉政灶”建设活动,成立了机关大伙,除重要客商招待外,一般事务性招待全部在大伙就餐,节省了行政成本。今年以来,全体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能模范遵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杜绝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十三)高效开展了“三治三提”推进作风建设活动 按照市、县要求,我们认真开展了各个阶段的活动,切实提高了单位职工干部的责任心、事业心和使命感,提高了自觉服务企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办事效率,改善了投资环境,赢得了广大企业的一致好评。

2023年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 篇2

一、总体情况

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紧紧围绕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截至2012年6月底, 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达到282.7万人, 累计为产业集聚区开展职业介绍276.8万人次,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94.6万人次, 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在产业集聚区全覆盖。

二、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方面的新态势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面临加速发展的重大机遇, 各项工作都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综合分析产业集聚区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 也呈现出以下三个上升趋势。

1. 从业人员数量呈上升趋势。

根据监测统计, 2010年末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共有从业人员241万人,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153.89万人。2011年末共有从业人员262.4万人,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230.61万人, 比上年同期增长42.0%。截至2012年上半年, 共有从业人员282.7万人。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落户, 增加了就业岗位, 扩大了就业规模, 产业集聚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成效逐步显现。

2. 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人数呈上升趋势。

2011年, 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就业1268万, 首次超过省外, 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 全省各地产业聚集区的快速发展, 企业数量增多, 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另一方面, 当前河南省内务工的收入待遇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由2010年的月收入差距760元缩小到2011年的约500元) , 再加上省内就业比沿海地区大城市交通费用少、生活成本低且能照顾家庭及维权方便等, 农民更愿意就近就地就业。

3. 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 从业人员快速上升, 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需求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结构复杂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无论是企业招工用工、人才引进、社会保险缴费, 还是产业集聚区居民的培训就业、人事代理、权益维护, 以及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 都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更迫切的要求。比如技能培训方面, 据调查, 2010年产业集聚区劳动力中有技能培训需求的人数为84.6万人, 2011年增加到了113.9万人, 增长率为34.6%, 2012年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部分市县劳动力也不仅止于技能培训, 对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发放需求更加迫切, 以便提高工资待遇, 实现稳定就业。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调研发现, 虽然产业集聚区企业有很多岗位虚位以待, 也有很多农村劳动力希望转移就业, 但实际情况却是, 很多企业招不到想要的人, 众多劳动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产业集聚区企业招工难和当地劳动力就业难的情况同时存在。一方面,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深入, 承接产业转移力度不断加大, 很多企业纷纷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落户, 用工需求总量不断攀升, 导致企业招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 许多产业集聚区企业在招工时开出的工资相对发达地区没有优势, 且对工人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 偏向于雇佣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 而本地大多数青壮年农村劳动力, 未经专业培训, 难以胜任工作岗位技能要求, 同时, 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较高, 导致“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情况同时存在, 既造成企业用工形势吃紧, 又造成了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2. 产业集聚区劳动力就业稳定性较差。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性是当前城镇化进程中一个重大问题, 近期出现的“民工荒”“返乡潮”等现象, 本质上都是农村劳动力就业不稳定的集中体现。这种不稳定性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也有明显表现, 据统计,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员流失率高达40%, 流动性非常明显。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当地农民工打工具有较强的季节性。许多农民农闲时去附近工厂打工, 农忙时就辞职回家干农活, 穿上工作服是工人, 脱去工作服是农民, 稳定性不足。二是新生代农民工求职期望值较高。“80、90后”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整体呈现出“两高两低”的特征:职业期望高, 物质、精神享受需求高, 工作耐受力低, 生活压力承受力低。他们自主意识较强, 一旦有合适的岗位, 便流动到其他企业或外出打工, 流动性较强。同时, 大部分企业都缺少企业文化, 缺少配套的文化生活服务, 使员工缺乏归属感、成就感, 也是导致企业工人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3. 技能工人数量不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产业集聚区技能工人短缺, 普通工人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人数仅占工人总数的67.6%, 且大多数只是参加了简单的岗前培训, 并没有完全掌握一技之长。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在产业集聚区供不应求, 技能工人缺乏成为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瓶颈”。主要原因:从政府层面来看, 对技能培训投入不足, 培训补贴的数额较少、申领周期过长, 产业工人培训服务中心、公共职业培训 (实训) 基地的建设滞后;从社会层面来看, 本地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和社会培训服务机构与企业缺少供需对接, 造成培养和使用脱节;从企业层面看, 大部分产业集聚区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 90%以上的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 缺乏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劳动力本身层面看, 有相当一部分不愿参加技能培训, 认为接受培训付出的成本高, 而选择边打工边学技术。

4. 中高级人才引进难、流失快。

调研发现, 产业集聚区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引不来、用不好、留不住的问题, 尤其是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往往是引进一批, 培养一批, 流走一批。据调查统计, 产业集聚区企业中高级人才流失率达到30%, 人才的不稳定导致企业科研项目难以持续, 影响了企业的科技创新。主要原因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 与沿海地区相比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不突出, 引才渠道不通畅, 分配机制不灵活, 对中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再加上河南省大部分产业集聚区企业处于发展初期, 规模小、层次低, 难以在生活条件、工资待遇、人才成长空间、人才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优厚的条件和良好保障, 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没有将人事管理的激励机制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创造能力紧密结合, 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存在急功近利行为, 重人才管理使用, 轻人才激励培养, 缺乏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社会环境。

5. 产业集聚区企业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由于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不完善, 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有待进一步理顺, 部分产业集聚区务工人员既在务工地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又在户口所在地参加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合”, 造成重复参保和财政重复补贴。各项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社会保险待遇差异的平衡还存在制度上的障碍, 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部分产业集聚区企业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意识淡薄, 存在故意瞒报少报职工人数、缴费工资基数, 甚至恶意逃避缴费的行为。而一些从业人员参保意识较差, 在企业愿意为其参保的情况下, 宁愿拿现钱也不愿参保, 为将来享受社会保险留下隐患。

6. 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还比较薄弱。

随着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 入驻企业和从业人员急骤上升, 现有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信息库和企业用工信息库的建设尚在初期、企业招工还缺少有效的平台、人才智力引进尚需要畅通的渠道、社会保障还不能实现“一站式”办理等。产业集聚区服务平台建设缺少政策依据, 建设模式、机构设置及人员管理方式等尚不明确。全省产业集聚区中有三分之二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现有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工作机制有待健全, 人员队伍有待充实, 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四、政策建议

1. 持续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以建设中原经济区为契机, 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人社牵头、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工作机制, 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计划”“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等培训活动, 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全面提升河南省人力资源素质水平。围绕河南省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等支柱产业, 加强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建设, 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研修平台建设工程, 支持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 努力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共建, 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 推进农民工培训资金省级统筹, 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 不断提高职业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尽快出台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申领的实施细则, 简化技能培训补贴程序, 减短申领补贴周期, 提高参加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

2. 实施产业集聚区人才集聚工程。

落实各项引才政策, 完善人才服务, 积极引进产业集聚区各类急需人才。在产业集聚区建立人才工作站, 定期发布产业集聚区人才需求目录, 开展产业集聚区专场人才招聘, 积极创造条件, 适时举办河南产业集聚区招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洽谈会, 努力打造成国内有影响的高层次人才招聘平台。建立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 鼓励产业集聚区内企业根据重大项目建设需要, 以多种形式与中央驻豫单位和省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广泛开展项目合作, 通过兼职、培训讲学等人才柔性流动方式为产业集聚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产业集聚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研发基地, 推行“人才+项目”的对接模式,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积极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人才智力回归工程。畅通海外人才来豫工作的渠道, 建设豫籍国际人才库, 加强与河南籍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人才的联系沟通, 鼓励河南籍人才以各种形式为家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

3. 打造企业招工和劳动力就业互动平台。

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强化服务功能, 完善服务体系, 延伸服务领域, 提升服务质量, 拓宽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就业的绿色通道。完善招商引资落户企业服务机制, 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 定期研究解决企业用工和技能培训问题。完善就业服务机构、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畅通机制, 使用工、招工、培训三方面无障碍对接。建立覆盖城乡的信息网络, 建设人力资源信息库和企业用工信息库, 健全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收集、发布、统计和分析制度, 对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进行分析、预测, 定期分析发布用工供求信息, 引导本地劳动力进入当地企业。

4.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

当前, 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不足, 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较低, 转移接续还存在制度性障碍等, 这些问题已制约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影响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上进行顶层系统设计, 完善政策体系, 消除社会保障制度的碎片化状态, 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 要加快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 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技术架构、统一指标体系、统一业务流程, 实现“一卡多用, 全国通用”, 真正建立起覆盖全民、联通城乡、延伸基层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 兑现“群众走到哪里, 服务就跟到哪里”的承诺, 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5. 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示范和试点建设, 扩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覆盖范围, 在产业集聚区开展就业、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开发、人事代理、劳动监察等综合服务。尽快出台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政策意见, 规范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 实行机构名称、场地标识、办公设备、人员配备、服务项目、经办流程“六统一”。加大投入力度, 将工作经费、人员经费和项目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加强服务机构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健全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及服务标准, 实现规范化管理服务。加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建立健全省、市、县 (区) 、乡镇信息系统服务网络, 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服务对象、信息网络、公共服务全覆盖。■

2023年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 篇3

档案工作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特别是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城镇居民人口转移、土地调整利益协调中,档案工作肩负着重要使命。档案工作者如何更好地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增强服务意识,明确档案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职能

1.1 面对档案工作基础薄弱现状,应主动争取更多的投入和支持。长期以来,各级领导的工作重心都放在经济建设上,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增收、社会文明进步比较关心,但认为档案工作只是收集、整理文件资料,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这势必影响到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甚至使部分地区档案工作陷入僵局。其实档案工作涉及农业、水利、民政、科技、卫生、文化、建设、国土、金融等方方面面,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有价值的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好这些档案资料,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不仅是档案工作的一项全新任务,也是为国家建设积累宝贵历史资料财富的一项重要责任。做好新农村档案工作,于国于民都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驻村期间,曾指导村“两委”规范村档案资料室,对历年积累下来的企业资料、农民宅基地、行业协会材料、蔬菜种植合作社有关材料等进行归类、分目和汇编整理,协助整理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新农村建设组组通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规划建设等项目资金申报材料。上述材料均有很高的保存价值。

面对新农村档案工作基础薄弱现状,领导要引起重视,积极支持。档案工作者也要主动寻求支持。要加大力度开发现有档案资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大的支持力度,主动工作,搜集、整理重要文件材料进行归档,在适当时机和场合向领导阐述档案工作意义及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争取更大投入,以完善档案工作各项基础设施环境。

1.2 进一步强化基层干部和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社会事业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档案工作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档案工作者要顺应社会发展的主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拓展档案工作的业务范围,争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作出突出的贡献,创造不朽的业绩,以实现档案工作者在特定时代环境中崇高的人生价值。档案工作者首先要充分认识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要意义,坚持客观真实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其次,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强化自觉工作的意识,摆脱过去那种“等、靠、要”的归档管理方式,积极主动深入建设一线,协助新农村建设一线材料人员收集、整理各种文档资料。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农村档案工作领域不断拓宽,新农村建设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新领域文件材料也不断增多。笔者在驻村期间指导村里整理村务公开、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合医疗、特色专业户、农村经济合作社、文明村镇创建等方面的档案资料时,就感到类似文件材料不仅种类数量繁多,而且基本为当事人、当时事第一手原始资料,保存价值很高,若不注意及时归档,很容易造成较大损失。正是由于新农村建设一线人员普遍缺乏档案工作专业知识,往往无法应对数量如此繁复的材料整理工作,更别说有效保管和对档案资源研发利用了,因此,市县乡三级档案部门更应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深入村组指导帮助一线档案人员做好档案工作。

2 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档案工作的服务需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范围非常广泛的庞大工程,相应的,档案工作涉及的各项材料也非常多。大致可分为几大类,如农村改革材料;农村自治、民主管理、村务公开材料;新农村建设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以及农民合法权益维护材料;新农合、新农保方面的社会救助体系材料;新农村发展方面的招商引资、产业规划建设等资料;土地政策材料;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材料等。档案部门应调整力量,及时做好各种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通过收集、整理、归档、保存,不断丰富馆藏内容,促进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国家积累宝贵史料。

另一方面,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综合改革的需要,鉴于农业档案工作范围广泛,而目前档案部门力量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当务之急是根据地区实际发展情况抓好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部门建档工作。如笔者驻村时该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高效示范园,劳动力技能培训,各种行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新农合、新农保等项目在同地区中发展比较突出,移民村户籍档案等对兄弟村镇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做好这些项目的归档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特别是开展对村办企业,尤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档工作,更应本着及时、高效的原则,以收集好、整理好、利用好为目标,对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 做好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档案工作的本质说到底还是服务性,档案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档案工作者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尽快抛弃传统的保密、保守、消极的工作作风,增强主动工作、主动服务意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力量,做好现有档案资源的编研、开发工作,将静态的史料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生产力。在新农村建设服务中,档案工作者应充分开发农村档案信息资源,满足党委、政府开展农村工作、制定农业政策的需要,还要满足农村基层干部干好本职工作,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更要满足农民群众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维护自身权益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农业科技信息档案的开发利用应坚持三个面向,一是面向领导为决策服务,二是面向技术人员为科技工作服务,三是面向广大农民为致富奔小康服务。这样档案部门就可以扮演“参谋”、“助手”和“顾问”三种角色,对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起到广泛且核心的服务功能。

新农村档案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方法可借鉴的经验很多,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发展成熟的有系统外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系统内的综合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建设,正在迅速发展的如个人数字图书馆建设,以及云计算技术出现后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科技支持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世界互联网科技的创新发展,以及3G、4G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必将对数字档案馆建设和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进而会促进农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归档、开发和利用等各个方面。

2023年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 篇4

一、上半年指标完成情况

x—x月份,主营业务收入预期完成xxx亿元,占年计划xx.x%,增长xx.x %; 工业增加值预期完成xx.x亿元,占年计划xx.x%,增长xx %;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完成xx亿元,占年计划xx%,同比增长xx.x %;从业人员xxxxx人,同比增长xx.x %。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

1、持续抓好项目建设。重点抓好金玉油脂二期、越顺物流、登星家具、晟泰板材、x泰思特门业、源和木业等项目的落地,着力抓好泓民实业、物化食品、康健食品的投产,突出抓好x香河xx家家具企业的抱团入驻。下半年,确保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xx个以上。

2、持续扩张经济总量。千方百计扩投资,稳增长,加速度、提质量、保效益。到年底,固定资产投资完成xxx亿元,增长x.x%;主营业务收入完成xxx亿元,增长xx.x%;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xx.x亿元。力争超额完成全年市定目标任务。

3、积极申报国家级产业集聚区。抽调专门人员,组织精干力量,周密计划,集中精力,搜集所需资料,做好充分准备,加强顶层设计,主动与上对接,力争申报成功。

4、积极引导本土家具企业入驻产业区。加强政策引导,健全协调机制,加大推进力度,引导我县本土家居企业入驻家具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加快成长。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建设指挥部的集体效能,县级领导一线督导,分包领导现场督办,责任单位紧盯进度,职能部门合力推进。进一步优化集聚区环境,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程序,营造开放透明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目标,确保各项政策和任务落到实处。

2、持续创新机制,确保工作落实。一是领导带头。一把手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用“讲认真”的精神、“有担当”的行动,带头转变工作作风,形成巨大的“头雁效应”。二是责任到人。所有工作项目化,突出第一责任人。落实科级领导分包、小组负责人承办的项目责任制,用责任倒逼工作落实。三是奖优罚劣,提升服务。对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完成重点项目给予资金奖励。

3、加强要素保障。一是企业融资。一方面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密切跟踪动向,敏锐捕捉信息,全力帮助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建设专项资金,最大程度的缓解企业融资压力。一方面充分发挥县金融办的作用,积极协调各专业银行进行综合授信,对经营好,信誉高的企业,进行一次性申报一次性审批,切实增加企业信贷保障;二是项目用地。坚持差异化用地政策,保证产业聚集区用地需求;加强产业集聚区土地闲置专项治理,依法收回区内闲置土地,盘活土地存量,推进二次开发;逐步提高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推进区内迁村并居,腾出发展空间,为新建项目提供用地保障。

2023年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 篇5

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今年以来,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通过相关部门、镇(街道)的协同配合,积极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百日会战”等有效活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着力推进项目落地,开发建设态势已初步形成。

一、当前开发工作进展情况

(一)“三个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推进顺利

已经完成一批:“一路、一厂、一水、一电、一绿、两河” 基础设施项目已完成。箬兴路拓宽工程已在6月底通车;中小企业孵化园一期150亩10万平方米厂房(首期BT项目)已完工;接入东部新区的Φ600自来水10公里供水管线已向北片供水;110KV北港变主体工程完工;建设了930亩的苗圃基地、基干林带和防护林;南、北片河道开挖完成(计15公里)。正在建设一批。东部新区路基填筑已形成北片“三纵八横”(共“四纵九横”)和南片松航南路以西“四纵六横”(共“四纵九横”)共计38公里长的路基框架,累计填筑石方1100万吨;二期BT项目的箬兴大道、标准厂房附属设施、城市规划馆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北片2400亩造田造地项目已开工;主干道路(松航中路、箬兴路)绿化景观正在实施。着手报批一批。二个污水处理厂项目已完成可研,正在编制初设;集装箱中转站项目(白岩二期矿山)已完成报批,正在办理招投标准备;北片一个居住小区(含18个班的小学1所、6个班幼儿园1所)和一个20亩的商业金融项目已出让并进入委托设计;北片六条市政道路(金塘北路、千禧路、晨光路、第21街、第22街、第23街)已完成初设方案;上马工业区石塘中心幼儿园项目已完成初步设计评审。

(二)“三个转变”促进招商选资取得实效

企业准入变“个别讨论”为“项目评估”。实施项目入区专家评估办法,设制门槛,严把准入关。去年以来已评估入区企业76家,评估合格并报市政府审核,通过45家,用地规模2710亩;其中已安排用地15家880亩。出台《科技创业园招商办法》,目前意向租赁标准厂房企业14家,意向购买14家;科技创业园意向入园企业9家,经评估审定准入6家。招商内容由工业项目变为全方位项目。除推出工业用地外,还就房地产、生活配套设施、基础设施BT项目、龙门湖旅游综合体进行包装招商,并取得实效。招商方式从“引资”变为“选资”。除参加国内各类投资洽谈会和联谊会进行推介外,主动对接大项目,相继邀请15家外商、国企来东部新区进行考察。目前在谈重点企业13家,包括中交集团、中建三局、台湾义联、广汽吉奥等,有的正在做具体投资方案。

(三)“三个到位”保障开发建设推进有序

跟踪服务到位。每位管委会领导负责联系2家企业,帮助企业跑报批助开工促投产。东部新区第一批6家入园企业已经进场施工,第二批8家企业都处在不同程度的报批过程中。对上马工业区23个列入闲置土地清理范围的项目,实施全程跟踪服务,督促开工投产。目前除2家企业开工后停建外,其余项目均已开工(或恢复施工),有2家已投产。上马工业区共有入区项目82家,投产48家,在建31家,其中今年新投产9家。资源储备到位。今年2110亩建设用海指标已验收,年底待验收3315亩,东部新区建设用海指标和未利用地指标累计已储备19430亩,目前又在申报新增2846亩建设用海计划和争取1000亩未利用地指标。加大白岩一期、南港矿等矿山出方量,日供应量1.5万吨;启动海运矿运输试点;实施淤泥吹填技术,计划在南北片各选择2万平方米的区块进行吹填试验,部分替代宕碴填筑。处理难点到位。上半年1668口养殖塘已全部清理完毕,拆除养殖户工棚41个,清除危房和畜禽栏舍15间。妥善处置上下蒙山山地征用、围区边界争议、庙宇搬迁等遗留问题及有关诉讼案件。

(四)“三项指标”体现开发进度正在加快

1-12月,东部新区和上马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占计划的126%,其中政府性投入5.5亿元,占计划的80%;创产值18亿元,入库税收2亿元,产值、税收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5.95%、31.54%。按整合提升后省级经济开发区口径计算(包括城东区块、东南工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创产值210亿元,入库税收9.8亿元。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尽管东部开发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及困难。主要有:一是目前东部用海计划被国土局收储后,要由市海洋与渔业局收回海域使用权证,上报省海洋渔业局注销,同时缴纳5万元每亩的海域使用金,这笔资金总额为5.2亿元,东部资金缺口很大。二是人手严重不足,部门派驻东部的分局力量不足,管委会自身工程类、经济管理类、营销类等专业人才也很少。据了解,昆山经济开发区单招商局就有50多人,东部仅3人。三是目前存在土地出让金结算比例东部越来越少趋势,自求平衡十分困难。如商住用地出让一个亿,返还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比例仅为42%,主要原因是上缴偿债基金、教育基金、水利基金等。四是黄泥资源缺口很大,整个东部需方量1200万方,由于黄泥矿无法审批,东部绿化填土无法满足。

三、2012年工作纲要

(一)基本思路

充分把握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认真落实市委“沿海大开发”战略部署,突出“规划深化、平台建设、项目引进、生态营造、服务保障”五方面重点,构筑“海洋经济主战场,争先进位主平台”;形成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生态设施全方位展开、招商引资成效凸显、项目落地和企业开工持续推进的沿海开发新氛围,大平台建设初具形态。

(二)总体要求

注重集约开发,节约利用资源,以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打造“产业新城”;注重综合开发,合理利用资源,以新型城市化引导新型工业化,建设副中心城市,打造“宜居新区”;注重科学开发,持续利用资源,以“规划高层次、工程高质量、项目高标准、环境高品质、服务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城市设施环境,打造“品质城市”。

(三)目标

新填路基500万吨,完成东部新区道路框架基础;建设“一馆、两厂、三校、四湖、五带、十路”,同时完成上马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其中政府性投入8亿元。

新投产企业18家(其中标准厂房企业投产8家);新开工企业15家;新落地企业20家,其中总投资2亿元以上企业5家,5亿元以上企业2家,供地2000亩。

填筑绿化用土100万吨,完成绿化20万平方米。严家浦引水蓄淡工程、龙门湖生态湿地水系疏通、湿地公园一期等生态基础设施项目开工。

(四)工作要点

1、规划引领,深化规划研究。

建成东部新区城市规划馆并投入使用,着眼于建设现代化副中心城市,综合研究产业发展、城市景观和生态保护等深层次问题。坚持规划高层次、设计高水准,委托国内一流的设计部门从事东部新区规划研究和方案设计。深入研究产业发展重点与路径、环境资源与功能布局综合利用,重点深化龙门湖生态湿地公园规划;研究新区色彩和立面规则、产业用地指标导则、单元控制通则等,形成基本完整的规划体系。

2、基础先行,主攻平台建设。

引资的实质是投资环境的竞争,其核心是平台质量的竞争。把建设高品质基础设施作为主攻大平台的首要任务,加快大平台构建,为承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提供条件。加快市政道路和配套设施建设。一是初步完成东部新区道路框架基础。二是贯通南北主通道(箬兴大道、松航中路、松航南路、龙门大道西段)。三是重点加快北片路网建设,完成箬兴大道路面工程,开工建设并完成金塘北路、千禧路、21街、22街、23街、24街等六条市政道路的桥梁及沥青过渡路面,建设松航北路南端桥梁。四是与企业建设同步跟进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开工建设南、北片污水处理厂并完成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园二期、新区第一幼儿园、第一小学,同时建设上马工业区中心幼儿园;推进北片居住小区、商业综合体及上马工业区二个生活邻里中心建设。五是开发南片406亩居住用地及建设新区第二幼儿园、第二小学。

提前谋划项目设计和报批。完成晨光路、25街、26街、27街、松航北路等北片道路设计和报批;完成第4街、洱海路,第5街、山海路;第6街、湖海路,朝阳四街、起凤街、金塘南路、引排水闸、白岩排涝隧洞等11个南片项目的报批工作,为南片开发做好前期工作。

3、集聚产业,引进优质项目。

土地指标等要素储备基本到位后,把招商选资作为开发建设工作的中心。

重点集聚制造业。着眼于集聚和培育3-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引进优质企业,选择行业龙头,集聚产业链,紧跟大项目,形成集群发展。依托温岭现有的泵与电机、汽摩配件、机床装备等优势产业和市内重点骨干企业,通过以企引企带动上、下游相关大项目投资东部;重视在外投资创业的温岭商人群体,借助商会平台和力量,吸引一批优质企业回乡创业;加强与台湾义联集团、惠普Best Shore全球外包服务中国枢纽等大企业的对接,加强与央企、国企、大型民企和优势行业龙头企业的联络,以大项目促进大开发;优先安排符合东部新区产业规划和相关企业配套的项目进入中小企业孵化园,形成产业链。

注重集聚服务业。坚持产业和城市一体发展,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重点引进开发房地产、龙门湖休闲旅游综合体、商业综合体、生活配套设施等项目,引进、发展仓储物流等海洋服务业。

加快项目建设进程。通过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报批,报批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在年底前形成3000亩项目用地全面建设的开发景象。

4、修复环境,营造生态景观。

认真落实《东部新区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并以此为指导开展各个项目的设计和建设。

营造20万平方米绿色廊道。完成箬兴大道两侧、松航中路两侧、日升湖东侧、千禧路南端绿化景观带建设;开工建设松航南路东侧绿化景观带和沿河绿色无阻碍慢步系统和慢行系统。完成经塘北路、千禧路及沿河绿带、曙光湖公园景观设计。储备新区绿化造林苗木,再建苗圃200亩。

开挖曙光湖,疏浚碧海湖、龙门湖,实施礁山湖堆坡护岸工程,完成中沙河挖掘,营造河湖生态景观。

开工建设蓄淡排盐工程,完成节制闸设计,开工建设龙门湖引(换)水闸、中片引水闸,疏理龙门湖净化过滤湿地地形并疏通其内部水系河流。开工建设龙门湖南岸生态湿地一期项目,营造水生态景观。

源头控制环境污染。继续实施入园项目评估制度,严把环境准入门槛,防止重污染企业进入新区。督促企业严格实施环保“三同时”,建设标准厂房污水处理临时设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探索建立雨水滞留系统,尝试在企业内部建立生态雨水池,减小地表径流和地面沉积物对河流的污染。加强管理,杜绝外来污染物对东部新区的倾倒现象。

5、创新转型,推进服务保障。

建设创新型开发团队。通过学习增强能力,开拓眼界激发活力,通过招、选、挂、聘等办法,建立高效、精干、专业开发人才团队,通过学、比、创,全面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手段、工作机制,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破解难题,以公开、公平、公正保证廉洁自律。建一流干部队伍,形一流廉、勤工作机制,创一流工作业绩。

探索项目审批办法。与市相关职能部门协作,重造审批流程,变企业上门为主动对接,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变把关审查为出谋划策,对重点项目实行“量身订做”,实施项目预审批,缩短项目前期准备时间。

探索项目服务机制。加强职能部门力量,明确职能、发挥效能、拓展功能,组织项目建设现场服务,逐步实现项目进区前“一站式”服务、建设中“即办式”服务、项目投产后“保姆式”服务的无缝衔接。

探索新区环境管理。把新区管理作为一项紧迫任务,确立“建管并重”原则,实施新区物业管理,研究探索治安、环保、环境卫生等系列服务机制,为企业施工建设和生产经营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探索建立东部新区入园企业公约、管理办法、管理服务合同等制度。推行园区管理服务公司化运作、现代企业化管理。

探索资源保障措施。在现有土地指标储备基础上、争取2846亩建设用海办理海域使用权证和验收完成2000亩建设用海验收,1600亩未利用地计划报批核准,新报批2012未利用地500亩,完成第二期造田造地,启动第三期造田造地。完成白岩二期矿区建设期工程量,通过出让土地、银行争贷、BT运作,多渠道融通资金,引导和调动社会财力搞建设。

(五)今后五年工作打算

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产业集聚区)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和市委、市政府“实施沿海大开发、产业大转型、城乡大统筹、社会大建设”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整合提升为契机,以东部新区为主战场,着力转型升级、集聚集约、创业创新、陆海联动、统筹协调,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并重,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综合型开发区。

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建设,以创业创新推动建设,主攻东部新区开发,将开发区打造成为产业发达的创业新城、生态友好的宜居新城、自然优美的休闲新城,将东部新区打造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上璀璨闪亮的明珠。

具体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至201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占全市40%;财政总收入达到15亿元,占全市20%,全面打造成为温岭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其中东部新区工业用地完成开发9000亩,入区工业企业100家,投产60家以上,工业性投入70亿元,工业产值达到180亿元,完成税收收入10亿元,初步打造形成泵与电机、汽摩配和新能源三大产业基地,成为滨海工业新城和推动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主要力量。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至2016年,引进新兴产业体系或高新技术项目10个以上,引进若干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新培育形成一批龙头企业,争取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大企业达到5家。

城市建设初具规模。至2016年,东部新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模式初步建立,成为全市体制改革先行区和创业创新引领区。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至201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等各项指标居于全市前列,建成台州湾循环经济示范区。东部新区初步建成龙门湖生态湿地公园,建成6000亩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形成占地5000亩的沿海防护林系统和生态绿地系统以及20公里长的生态河道系统。

2023年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 篇6

2011年,***产业集聚区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发展理念,强基础,优环境,抓项目,重招商,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均取得长足进展,现将今年来的发展情况和下步打算汇报如下。

一、2011年工作成效

(一)总体情况

截止11月底,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已达10.7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9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投资36.16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6.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5.1亿元,税收1.13亿元,期末从业人员15083人。签订招商引资合同28份,合同利用省外资金65亿元,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8亿元。到12月底,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5亿元,其中工业项目投资47亿元,基础设施投资20.5亿元,标准化厂房投资2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5亿元,完成税收1.3亿元,期末从业人员15800人。

(二)项目建设情况

一是竣工投产项目。投资2.8亿元的*能电厂项目,现在已经建成,开始试机发电;投资2.7亿元的永泰棉纺12万锭紧密纺项目、投资2.8亿元年产15万吨灌装饮料的颐宝生物科技项目、投资1.6亿元年产600万件针织服装的盛

(三)主导产业培育情况

主导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集聚区棉纺服装产业中,形成了以永泰棉纺、雪阳集团、裕祥纺织、华纺企业、盛唐针织、圣美鞋帽等为主的70万锭纺纱、5000万米坯布、1500万件针织服装加工能力,建立了从棉花种植、纺织加工到坯布生产、服装鞋帽加工的较为完整产业链,集聚了全市90%的棉纺织产能。以金星啤酒为龙头,以颐宝饮料、阳光油脂、六和饲料、黄牛养殖、六和肉鸡屠宰与熟食加工等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企业,可年产150万吨食品饮料,形成了从原材料生产到产品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中,以星光集团为代表的机械、机电制造业,引领着全球汽车车锁行业的制造标准;以宏达农机、飞龙农机等为代表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目前具有年产10万台(套)农机具及配件生产能力,集聚了全市80%的农机具、配件生产能力,形成了装备制造业雏形。随着正在建设的盛阳激光年产1100台激光切割机、第一电力装备制造等项目的投产运营和专用汽车、轻型飞机、星光工业城等项目的相继谈成落地,***产业集聚区装备制造业正进入跨越式发展态势。

主要指标落实情况:主导产业总产值78.6亿元,占比82%,增速35%;固定资产投资41.2亿元,占比80%。

主要做法:一是全力以赴做好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产业集聚区是今年省厅确定的唯一县级新型产业化示范基地重点培育对象。今年来,我们培育主导产业,创建新型产业化示范基地作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根据我市产

米的南二环西延段已经竣工通车;全长2150米的北京大道南延段贯通工程、全长1440米的南二环东延段和南三环东延段等3条道路完成地面附属物清点和补偿款兑付工作,已于近日开工建设。以上道路全部采用快慢车道分离、雨污分流、管线入地、高标准配套一步到位的建设模式,力求打造产业集聚区一流的硬件设施。在配套设施建设上,南郊水厂,总投资6500万元,日供水3万吨,目前已经完成投资4000万元,主体建设全部完工;*南220千伏变电站,占地40.4亩,总投资1.78亿元,目前已经完成投资1.34万元,正在进行电器安装调试,预计2012年3月30日前投入运营;消防大队指挥中心建设快速推进;公租房、标准化厂房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已开始实施。

(四)公共平台建设情况

一是在公共服务建设上,今年来先后建设了客运南站、振宇医院、驾驶员考试中心等项目。与此同时,加快集聚区内通讯、电力、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的投入,完善提高了集聚区内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在投融资平台建上,市财政盘活优质资产1.4亿元,注入市建投公司,使投融资平台破解企业资金瓶颈的作用得到更加明显的发挥。同时积极与农发行、国家开发银行协调,融资3亿元,全部用于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目前该项工作正在积极运作之中。三是担保平台。***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3月,注册资本金2000万元。目前资产规模约有2100万,累计担保贷

作需要。我们已按照《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机构编制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要求,并根据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需要,向省编委上报设立副处级规格的“***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的行政管理机构,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同时设立产业集聚区党工委、纪工委,作为市委、市纪委的派出机构,以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机构编制15—20人。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经验不足。***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最近才向省厅申报的,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度、长效机制以及详细规划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我们将积极学习先进示范基地的经验,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实现快速发展。二是用地指标严重吃紧。工业用地指标少,直接影响到签约项目的落地,今年我市的盛阳激光、天良食品等项目,本来能够年初落地,最终因为土地问题一直到第四季度才落地。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模式单一。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民间和社会资本的参与,主要依靠市财政的力量,投入比较有限。今年我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已是历年之最,但也仅仅只是勉强完成了南阳市下达的20亿投资目标任务。四是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编制人员少,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二、2012年工作计划

(一)总体思路

准化厂房、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职工宿舍楼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在2012年年底之前建成投入使用;加紧督促南郊水厂和*南220KV变电站项目的建设进度,尽早解决集聚区水电供应不足的问题。二是采用BOT模式,对集聚区组图与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进行捆绑、联动开发,有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集聚区建设,实现集聚区与城区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促进产城互动发展。三是采用“规划先行、土地收储、加速启动”模式,加快产业集聚区物流园区、商贸服务中心、专业市场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四是采用政府鼓励帮扶、社会投资的模式,规划500-1000亩土地,建设标准化厂房,作为入驻产业集聚区的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基地。

3、强化产业集群培育。紧紧围绕新型产业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方案和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严格按照示范基地创建指导思想和创建目标,分阶段、按步骤开展创建工作。有选择的引进产业关联度高的大个企业,科学合理布局企业和项目,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提升示范基地创建水平。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州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进一步明确招商主体,完善招商机制,灵活招商办法,以高压态势促进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建立招商引资总目标,分任务,压担子,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考核、评比,重奖重罚,理三项机制,提高产业集聚区土地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水平,推动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每年收储土地不少于1000亩,便于项目落地。加大财政投入, 推进现有担保公司整合,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股担保。

6、切实优化治理项目建设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能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创造一个文明、规范、安全、有序的施工环境,不断改善、优化和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切实解决项目引进难、建设更难的“两难”问题。健全项目引进审批“一站式”服务体系,从项目立项、规划许可、土地征用、环保审查、拆迁安置等方面为企业和项目实行一条龙服务,从金融贷款、信息服务、政策性项目争取、公租房建设等方面实行全方位服务。

三、保障措施

1、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作用,完善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健全监控监测体系,及时解决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2、深化完善规划体系。按照集聚区总体规划基本布局,加紧编制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及景观系统等专项规划及组团设计。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议 篇7

近几年,河南省的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通过优化完善规划布局,加强政策扶持引导,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实施投资倍增计划和扩大商业行动计划,产业集聚区保持着良好发展态势,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当然,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既有诸多有利的条件和积极的因素,也必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利条件和消极因素,如产业层次低下、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的问题。要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振兴河南,就必须做到既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又要尽早尽快地克服不利条件和消极因素。而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发展,不仅能够快速地提升河南省的工业化、城镇化的水平,更能够促进充分就业、带动人口集中,创造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生产和消费需求。不仅如此,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也是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产业集聚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咨询,从集聚区发展的现状出发,系统的探讨其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及挑战等,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完善化、现代化等适合其发展的道路。

一、汝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汝阳产业集聚区是2008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的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位于洛阳市汝阳县北部,规划面积7.86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新型建材、特种金属材料及煤化工,发展定位为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和打造中部最大的新型建材产业集群。截至2013年3月,产业集聚区已完成入驻企业89家,其中主导产业集群企业78个,累计完成了基础设施投资8.4亿元,其中实施千万元以上的基础设施项目共18个,基本实现了7.86平方公里内的基础设施全覆盖。形成了完善的道路、供排水、电力、热力、通讯、生活服务等功能性的基础设施体系,使得集聚区内企业的正常运转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障。

二、汝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产业聚集区在河南省仍属新生事物,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种种的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从而限制其更好更快的发展。通过对汝阳县产业集聚区实际调研,本文发现其发展建设过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土地限制。土地因素一直是制约河南省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主要问题。虽然政府文件明确指出,“要把产业集聚区纳入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作为重点予以优先安排”。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土地问题依然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汝阳县产业集聚区的规划面积不足8平方公里,除去园区内铁路、公路以及陆浑灌渠等公共用地以外,可以有效利用的土地只剩5.8平方公里。尽管集聚区管委会严把项目入驻关,要求入驻企业投资强度达到234万元/亩以上。但是园区现在已有超过80家企业入驻,新的投资项目也正在积极筹备落实当中,现有的规划土地已然不能满足集聚区发展的需要,拓展发展空间已经迫在眉睫。

除了土地指标少,无法满足集聚区快速发展的需要,繁琐的土地审批制度以及对耕地使用的具体政策支持,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到了聚集区的发展。一般的规划用地都要通过地方城建、环保、国土资源、发改委等部门的审核,然后再向上级单位逐一申报待批,程序繁琐,周期过长。

(二)资金问题。资金要素不仅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对集聚区发展的一大挑战。作为新建的产业集聚区,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企业运转的需要,随着聚集区自身发展以及入驻企业数量的增加,用水、用电、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扩容问题刻不容缓。新增和扩建,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依靠地方财政的力量,难以支撑高额的建设成本。汝阳县本身就是国家级的贫困县,每年的财政预算有限,虽然集聚区项目是县政府的重点项目,累计投入财政预算8亿多元用于集聚区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仍未能满足需要。由于要均衡全省集聚区的发展,省、市政府拨付的财政资金也未能有效解决资金问题。再者,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者的青睐,通常给予投资方各种优惠奖励政策,甚至采取为投资者提供厂房的“筑巢引凤”的政策,但以上开支更在无形中增加了地方财政的压力,集聚区发展举步维艰。另外,集聚区部分项目目前已由于资金问题而搁置,建设进度不容乐观。

(三)资源利用效率低、规划不合理。首先,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主要是由于建设工程进度缓慢而造成的。由于土地、资金、人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建设工程不能如期完成,出现“围而不建”、“占而不用”的局面,不仅白白闲置了土地,同时丧失了引进其他投资商的机会。同时,在集聚区的建设初期,规划设计缺乏必要的前瞻性,忽略了集聚区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着眼于长远来考虑,最终出现随意乱建,建完无用的现象,造成了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其次,集聚区在建设过程中过分重视产业项目建设的用地安排。在功能区分上,重产业功能,轻居住和服务功能,充分考虑生产环节,但是与之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的考虑则略显不足,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四)缺乏环保意识。汝阳产业集聚区尚处于发展初期,地方政府花费巨大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到集聚区的前期建设过程中。企业入驻开始运转后,政府部门往往过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企业的污染问题通常采取“先发展,后治理”、“先效益,后环境”的举措,没有严格地执行国家的环境标准。同时,配套的污染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有效地满足企业集中治污的要求,工业废水、废气肆意排放。而集聚区主导产业往往是高污染的建材、煤化工等行业,排污问题比较严重,这就使得污染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三、建议

诚然,以上制约和影响集聚区发展的因素并非仅仅存在汝阳产业聚集区,在省内其他产业集聚区规划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类似土地、资金、人才方面的问题。而且制约集聚区发展的种种问题并非孤立存在,各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这就需要制定对策时通盘考虑全面分析,要求政府、产业集聚区以及企业三方通力协作,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针对现状,本文给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升认识。产业集聚区,作为一个新生的实物,许多工作尚处于探索和磨合阶段,认识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集聚区的内涵和功能的认识存在偏差;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的选择不尽合理;忽视了资源环境和市场的约束条件;对产业集聚区对地方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缺乏有效的认识。当前,河南省正处于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总体要求,以推动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创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抓手,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深化企业服务,狠抓政策落实,努力形成省、市、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提升集聚区发展水平,带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科学规划,严格审批。集聚区的稳步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前期的调研分析、研究结果,可以针对集聚区的合理性做出正确的评估,避免出现先建后拆的不合理现象。再者,集聚区的建设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发展才能完善,因此在建设初期就做出合理的规划布局,加强规划的衔接,不仅能够保证集聚区发展的需要,也能有效地节省社会资源。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上,要充分保证集约。要树立集约用地的理念,严把规划关,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对于现有的建设用地,要努力提高其利用率。首先,要严格控制产业聚集区的入驻土地使用标准;其次,对于出现“建而不用”的情况,要及时回收土地使用权,避免出现土地长时间闲置的状况;最后,在对入驻企业的审批程序上,严格执行各项标准,对于不达标准或者达到标准却存在明显缺陷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否决。对于已进驻企业,也要加强规划监督管理,保证企业正常运转。

(三)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多数产业集聚区建设迅速,但与之相配套的相关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则相对比较滞后,少有的能够建立完善基础设施的集聚区,也仅仅能满足现阶段的需要,远不能适应集聚区的长远发展。加大财政资金在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同集聚区建设的同步进行。对于地方财政存在困难的情况,要积极改革创新,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金,集中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推进基础设施领域的改革力度,加快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取消基础设施投资的所有制和投资者的限制,努力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的体制和机制。采取市场化和准市场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效率。通过制定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软环境。

(四)搭建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积极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本文的调研对象汝阳县产业集聚区,就是利用了BT的融资模式,借助社会闲置资本的力量不断完善集聚区功能性设施的建设工作,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集聚区建设模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股份制合作方式成立集聚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提高企业信贷担保能力。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银行加大对集聚区投融资平台的贷款力度,鼓励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各类专项资金、上级专项扶持资金,强化政策性资金引导作用,优先安排集聚区项目。对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省、市有关专项计划,优先申报争取国家、省、市有关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综上所述,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协同努力,不能求之过急、拔苗助长。但同时,大范围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稍纵即逝,如果不能抓好关键环节,加快推进步伐,那么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绩效就要大打折扣,发展动力也会逐步耗散。所以,必须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以科学的决策加速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王晓.河南省产业集群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6.

[3]玄欣田,彭丽粉.制约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瓶颈”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0.2.

2023年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 篇8

The accumulation area of high-end industries in the Jiaodong Peninsula is a strategic choice for Shandong’s economy in adapting to the “gradient transform upgrad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national and even global marketing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 divisions. Therefor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 must be adopted to provide energetic power and support for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nd industries.

高端产业中的山东机会

胶东半岛有着发展高端产业的良好基础和区位优势。这里所说的高端产业并非仅仅是高技术产业,而是建立和打造一个现代产业体系,既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还包括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效生态农业。

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4月视察山东时指出,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之后,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就建设蓝色经济区作出重要部署,其中要求在以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市为主的胶东半岛着力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其目的是通过发展高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胶东半岛的综合竞争力,并辐射、带动整个山东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此举适应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也是山东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应全国范围内“梯度转型升级”、更加强势参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竞争与产业分工的战略选择。

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对于胶东半岛城市群来说,是加快自身发展、实现率先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是推进山东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充分发挥胶东半岛综合优势、进一步释放潜能、增强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必然选择;是适应新的竞争态势和发展格局、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确保胶东半岛继续保持率先发展的强劲态势、确保山东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继续发挥应有作用的有效途径;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是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崛起的重要环节。

如何布局高端产业

高端产业聚集区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功能区,也不是区域经济的概念,应该是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优势产业聚集区。高端产业的定位很重要,关系到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长远发展。

胶东半岛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经济外向度高,发展潜力巨大,是山东优质资源富集地带、优势产业聚集区域、科技水平较高地方,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目前半岛四城市青岛、烟台、潍坊和威海正在按照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要求,加速高端产业的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推进高端产业加速聚集,引领山东经济发展。这也是山东经济纳入环渤海经济圈的良好契机。

对胶东半岛来说,对现有资源和优势进行深度整合挖掘,不仅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物质资源,而且也要把独特的历史文化等社会人文资源整合到产业集群的资源体系中去,培育其它地方的产业聚集区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走嵌入性的高端之路。

从国际上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看,嵌入性或植根性是产业聚集实现升级的关键。半岛制造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海洋新产业、汽车造船、核电研制、成套设备机电一体等制造业上形成了具备相当优势的产业集群。以电子信息来说,青岛以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为核心企业的家电产业群,配套企业上千家,世界500强企业有近百家;烟台开发区与威海高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也超过千亿元,配套企业上千家。这种集聚必然导致产业升级。形成产业集聚后,同类企业高度密集,为争夺市场份额,必然加快创新。这样整个产业集聚网络内就形成了技术创新的强劲动力,使得现有产业集群向高端整体升级变得自然。走嵌入性高端之路的同时,另一个着力点则为加快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增长模式,实现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密集性生成。

创造一个新的政策环境

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有相对应的政策措施为高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一是要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把胶东半岛作为全省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和先行区,优先安排重大改革试点,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实现突破。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推进企业改革以及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四个方面着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和区划限制,建立更加紧密的协调机制和协作关系,加快国有重点企业、垄断行业的股份制改造和战略分组,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国有资本、民营企业和外资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二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紧编制自主创新规划,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生产力布局的谋划,整合全省科技资源,采取外部引进、联建共建、整合提升、自主建设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批支撑自主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的重大创新平台,率先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创办海外研发机构。

三是要构筑胶东半岛人才高地。针对聚集区重点产业需求,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端产业发展继续的领军人才,引进国内外掌握高端技术的专家,充分发挥其带动、引领、集聚创新团队的作用。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大批中青年创新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努力满足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发展对大量后备人才的需求。着力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发明专利技术的海外留学人员,使之成为推进高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有生力量。

四是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进一步扩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全方位、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和升级,做大做强一批机电和高新技术出口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形成一批优势出口产业集聚。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将胶东半岛地区建设成为国内服务贸易发达地区之一。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推行区域招商、产业招商,积极吸引外资投向高端技术密集的产业和产品。要坚持全面开放,大力推进与中央企业和外地企业的经济合作,努力使更多的具有先进水平的项目在胶东半岛落地发展。主动参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扩大与天津滨海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经济区域的合作交流。

高端产业聚集区前景无限

通过相当一个时期的努力,使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三市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的发展布局;高端产业成为主体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趋于优化,节能减排主要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主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改善,争取达到国际国内领先的要求;支撑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的创业体系、政策体系和动力机制基本完善。未来几年,胶东半岛地区将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速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促进高端产业向重点地区、园区和骨干企业聚集,推动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在山东蓝色经济板块中率先崛起。

2009年,胶东半岛各市纷纷提出了发展目标与方向。烟台市推出了《关于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意见》,青岛、潍坊、威海等市也提出了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目标和思路,突出高端产业要重点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产业链,发展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高端产业聚集区。

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目标为:到2012年,初步建成高端产业聚集区;到2015年建立起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端产业体系。按照发展规划,要培育和发展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高端产业品牌、辐射力强的高端产业园区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实现产业聚集;通过引导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争取国家投资扶持、实施技术改造、推进股改上市、拓展发展空间等途径,加快推进内生型企业成长,形成新的骨干;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采取政策激励、资金引导、服务跟进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快研发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完善孵化平台建设,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全面提升区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系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Jiaodong Peninsula has sound foundations and geographic advantages in developing its high-end industries. The high-end industries mentioned here mean not only the hi-tech industries, but also building up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which includes the hi-tech industry,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effici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hi-tech contents and high added value.

For the Jiaodong Peninsula, to launch deep integr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urrent resources and advantages not only requires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 local materials resources, but also requires integrating the unique so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the resource system of its industrial groups, cultivat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at other areas cannot copy and following the embedded high-end road.

The accumulation area of high-end industries in the Jiaodong Peninsula is a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refor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 are needed to provide energetic power and support for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nd industries. The Jiaodong Peninsula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experimental zone and pioneering area for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of the entire province.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key reform trials and the launching of some trial reform measures so as to achieve breakthroughs in some key areas and key procedures.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of the whole province should be integrated to establish a batch of important innovation platforms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s and high-end industries development Full scale opening-up should be continued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enterprises and the external enterprises so as to allow more projects at advanced levels to be developed in the Jiaodong Peninsula.

上一篇:保护环境,让我们从身边的细节做起吧!下一篇:中学教导处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