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产业集聚区心得

2024-08-28

考察产业集聚区心得(共11篇)

考察产业集聚区心得 篇1

考察产业集聚区心得体会

2011年10月22日,在局领导的带领下我局机关全体人员参观考察了我市部分县区的产业集聚区。通过听取介绍、参观厂区等形式,使我个人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开阔了视野,感触颇深。

清丰县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牛鼻子”来抓,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主战略来推进,实现了食品、家具两大园区“双翼齐飞”,畜禽产品深加工、食用菌深加工、辣椒深加工、家具四大产业集群“竞相开花”的良好态势,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濮东产业聚集区 的发展定位是以机械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业为主导,以电子仪器仪表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配套发展金融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通过多种举措,把濮东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产业关联、集群发展的机械制造产业集中区、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改革创新试验区。濮阳工业园区发展定位明晰,开发潜力巨大。园区将强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一区多园战略、生态经济战略”,高标准、高规格建设集“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工业园区。园区采取“组团式"和“一区多园”模式进行总体规划。按照“功能分区、产业集聚”的原则,根据园区产业定位和现有产业优势,划分“盐化工产业园”、“特

种玻璃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等功能区,突出产业特色,建设一区多园。同时,在园区与市区之间加快建设快速通道,开通城际“直通车”,在园区内部以“园区快车道”相通,形成以园区中心组团为核心,功能区分区组团为补充的环型发展产业带和产业集聚区。濮阳县产业集聚区确立了“产城融合、错位发展、拉长产业链条”的总体发展方向,明确了以土地储备、资金筹措、招商引资、优化环境为重点的工作思路,以光电子、医用新材料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科技教育、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通过此次考察学习,真正的开阔了视野,认识到了濮阳现在各个聚集区的发展情况,对我市的产业发展和布局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一是各个产业聚集区加快发展的意识都十分强烈,几个产业聚集区的发展有着明确的各项经济指标,时刻保持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都具有科学的定位,各个产业聚集区都十分注重高起点规划发展,不仅强化基础设施投入,而且因地制宜的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规划,使得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具有了前瞻性和发展潜力。通过此次学习,使我的思想认识上发生了一个较大的变化,也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后自己将会以更加积极地热情来面对各项工作,认真履行各项工作职责,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考察产业集聚区心得 篇2

一、产业集聚区的专利拥有现状

近年来,代表创新研发能力的专利申请在各地不断攀高,据河南省知识产权局网站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专利申请量为74373件,授权量为47766件;洛阳市的专利申请量为9211件,居全省第二,其中发明申请为4112件,发明申请占比超40%,专利授权量为5642,同比增长17%,位居全省第三,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91件,同比增43.3.%。无论是全省还是洛阳市,专利申请授权量的稳步增加都以各产业集聚区为龙头。洛阳市高新产业集聚区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营造了良好的专利产出环境,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不断提升。2015年的申请量为2310件,占全市申请量的25.08%,授权量为1184件,占全市授权量的20.99%。园区的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依托雄厚的科研创新实力,2015年发明专利申请28件,发明专利授权19件,截至目前有效专利数量为75件。

二、产业集聚区专利产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专利产出机制就是为了调动企业专利研发的积极性,促进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的提高,进而提高企业专利经济效益,而在企业的专利管理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有机协调且行之有效的制度。调研中,园区的专利产出机制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的大力宣传和政府政策扶持,以及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专利清零活动的深入开展,企业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绝大部分企业都能认识到专利对于企业成长的重要性。但是园区内个别企业产品虽已进入国际市场并占领一定市场份额,但盲目相信自己的技术领先性,加之国外专利申请繁琐,不愿意申请国外专利。企业专利意识上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专利战略规划能力不足。专利战略规划是企业获取相关信息,预测行业技术发展方向,以获得专利竞争主动权,赢取更大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所制订的整体规划。调研中发现,园区大部分企业都关注科研立项或新产品开发前的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工作,根据市场需求有近期的专利战略规划,但仅仅只有个别研发能力较强的规模企业制定有专利中长期规划;二是专利协作意识不够。产业集聚区设立的目标之一就是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带动园区企业共同发展和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但园区内企业间的专利几乎都是自己独立研发或是和研究所、高校合作研发,走访的20家企业中,有5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专利数据库,但企业之间的协作研发意识不够;三是缺乏专利经营意识,企业专利申请的目的多为维系自己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为了保护自己的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极少通过专利经营,把已经淘汰的或闲置不用的技术通过许可证贸易或是转让变现再次实现其经济效益。对于自己不再使用的专利,园区大多数企业放弃缴纳年费,让投入大量资源研发的专利直接进入公有领域。

(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为了鼓励发明创造,激励自主创新,促进地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地方各级政府大多制定了知识产权的奖励政策,如《洛阳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国内发明专利每件资助2000元,PCT的专利申请每件资助5000元;对于市级及以上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区域开展优势培育工程,每个项目可给予企业不超过20万元的资助。洛阳市高新产业集聚区《洛阳高新区知识产权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对国内发明专利每件资助5000元,国内实用新型专利每件资助800元,对国外发明专利每件资助20000元;同时为了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对应用于国际标准的专利每件一次性奖励10000元,对应用于国家标准的专利每件一次性奖励5000元,对应用于行业标准的专利每件一次性奖励3000元;此外规定对于当年认定的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获省级、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的分别给与5万元、3万元的奖励。各级政府对企业专利的奖励制度已经初具雏形,但园区内具体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如园区制定了《洛阳高新区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示范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但近年来园区并未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认定工作。

政府对企业的科学合理的专利奖励制度能较好的促进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但研发的主体是科技人员,在企业内部设立针对具体人员的奖励机制也必不可少。园区内绝大部分企业都制定了《知识产权奖励办法》,针对职务发明,对发明人颁发奖金,但大多是按照《洛阳市专利促进保护条例》规定的最低限额执行,即发明专利的奖金4000元,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的奖金为1000元。针对在《专利法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的实施专利或许可他人实施专利的营业利润和使用费的报酬,个别企业采用团队奖励的办法,由单位一次性颁发奖金给研发团队。但在调研的企业中,25%的企业2015年度没有对发明人给予任何奖励和报酬。

(三)专利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足

洛阳市高新产业集聚区拥有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19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64家,国家级研发中心8家,院士工作站3家,科研力量较强。基于政府对知识产权的大力宣传与扶持,各地的专利申请量节节攀高,授权量也在逐年递增,以专利授权普遍滞后申请2年来估算,园区2011—2013年的申请量体现在2013—2015年的授权量上,其授权比例分别为30.02%、31.11%、38.15%。但园区内也有个别加工类的规模企业受行业限制,没有核心技术参与市场竞争,仍然存在专利申报为零的现象。更多的企业专利数量较多,但发明专利占有量不大,如某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洛阳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企业”称号获得者,截止2015年底拥有有效专利数量220件,发明23件,实用新型195件,外观2件,发明仅占有效专利数量的10.46%。此外,从洛阳市高新集聚区整体来看,国外专利申请量较小,在调研的企业中,正在申请PCT专利的企业有6家,提出申请共20件,其中5件已获得授权。

三、完善产业集聚区专利产出机制建议

(一)提高专利意识,建立和完善园区企业知识产权中长期战略规划制度

企业专利意识的提高,主要在于高层管理者要加强对专利认同,领导层专利意识增强,必然将专利工作放在企业的战略规划内考虑。建议各企业至少是副总以上的领导来负责知识产权工作,定期对企业领导和相关人员进行知识产权培训,在企业培育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并制定完善企业知识产权中长期战略规划制度。战略规划要以科学规划企业专利产出为起点,并应当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市场创新战略和经营管理战略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同时建立企业的专利经营意识,通过专利转让和许可,促进专利技术的应用和转化,最大限度实现专利技术的价值。

(二)建立和完善专利奖励制度

各级政府对于专利申请授权加以奖励的行为,极大促进了企业专利研发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只论数量不考究质量的政策,也会助长企业盲目追求专利数量的倾向。因此,政府的专利奖励政策应该向产生积极效果,转化为经济利益的专利倾斜。产业集聚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功能,科学设置奖励评审指标和各级奖励形式及范围,指标体系中越能体现知识产权因素,科技奖励奖励时机、奖励形式、奖励范围等设置越合理,越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一定要主动落实对研发人员的报酬政策,在适用短期奖金奖励的同时,还可以采取股权激励政策,让企业核心研发人员能够直接获得因专利运用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增加研发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充分调动企业科技人员的创造积极性。

(三)提高专利质量,加大企业创新能力

首先是要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开展各类人才的专业培训工作。人才是创新的源泉,研发人员科研素质的提高将带动研发产品质量的上升;其次是加大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专利技术代表了企业的生命力,在市场分析的前提下,企业应摈弃垃圾专利,实现由被动研发向主动研发转变,力争专利储备,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是大力发展产学研道路,产业集聚区应该推动科研机构和高校面向企业开放科技资源,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园区的研发资源雄厚的优势,鼓励企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中心,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之路。

(四)开展专利导航,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产业集聚区塑造睢阳经济新格局 篇3

据商丘市睢阳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唐凤伟介绍,目前产业集聚区已形成了纺纱、织布、印染、内衣一条龙的产业链,入驻针织童装企业138家,从业人员3.5万人,针织内衣城三期建设将在年底完成,届时园区将成为200多家企业集聚的童装产业基地,成为商丘市南部新兴的现代化针纺专业园区,年产针织内衣6亿套,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针织内衣行业前列。

为抢抓产业转移新机遇,加快针织童装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产业集聚区将以“一个名城、两大战略、三个能力、四项工程”为着力点,“四轮驱动”激发老产业的创新活力,力促新常态下的新作为,全力打造针织内衣童装百亿级产业集群。

打造一个名城。集聚区将充分发挥“中国针织服装名城”这张新名片,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以区中园的形式,建设儿童针织内衣城,在内衣城一、二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三期工程,完善水、电、气、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助力产业发展。

实施两大战略。一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引进知名品牌,推升自主品牌创建水平,创立“商丘针织服装”区域品牌;二是实施“规模驱动战略”。围绕针织内衣童装,扩大建设和生产规模,提升产业规模集聚度,打造知名针织童装产业基地。

提升三个能力。设计研发薄弱一直是睢阳童装产业的短板,为此,集聚区鼓励品牌企业设立产品开发中心,持续提升研发设计能力;二是提升生产协作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骨干,扶持龙头,形成龙头带动、大中小企业全面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是提升市场营销能力。鼓励企业加强销售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品牌连锁店、专卖店、电子商务等新型终端模式,建立多层次的销售渠道。

建设四项重点工程。一是建设针织服装电子商务大厦;二是建设100万平方米以上标准化生产集中区;三是配建仓储物流中心;四是新建针织童装专业批发贸易市场,走加工贸易一体化道路。

未来,我们将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建成研发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仓储物流中心、人力资源等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产业增长模式也将逐步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充分依托阿里巴巴(商丘)产业带,有效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力争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针织服装生产和贸易集散地,使睢阳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针织服装名城”。

产业集聚区制度 篇4

1、医务室工作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各级医疗卫生法规,严格贯彻落实各项医疗操作规程。加强医师的业务操作水平的提高,防止和杜绝发生医疗差错事故。值班人员的工作调换应有统一的安排,做到人人坚守岗位。

2、对疑难病人不能确诊以及危重病人,应及时负责联系转送到市、县级医院作近一步治疗。

3、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接待病人要热心,健康检查要细心,诊治病人要精心。要处处方便病人。简明扼要认真准确记录病人病历,病历资料要妥善保管。按处方制度认真书写处方。特殊病情作好交接班工作。

4、工作人员态度应和蔼,耐心解答问题,医师要采用保证疗效、经济便宜的治疗方法,科学合理用药。保管和维护好医疗设备,保持正常使用状态,力争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好卫生防病、计划生育和保健知识的宣教工作。

5、在配药或打针时,思想高度集中,仔细对照药名和剂量,明确交待服法、用法,防止差错,杜绝事故。

6、保持医务室清洁整齐,不断改善候诊环境。医务人员上班要穿戴工作服帽,着装整洁,操作时要戴口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传染。

7、按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严格执行传染病的报告、监测、预防。消毒隔离制度。认真做好登记。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病在产业集聚区传播、蔓延和爆发流行。8.认真做好产业集聚区工人的健康体检工作。特别是工人的定期体检工作。认真检查,仔细填写检查结果,协助建立工人健康资料。9.严格执行按卫生主管部门和物价局文件要求制定的各项诊疗收费标准和药品零售价格。将常用诊疗收费价和常用药品价公开,明码实价,不乱收费。

10.加强各种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1.认真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

驻产业集聚区医务室

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篇5

对县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第1号提案的答复

新蔡县产业集聚区纪委副书记李勇

许宏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挥工业集聚区优势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产业集聚区是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招商引资的主平台,是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其地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心与关注,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愈来愈显得格外重要。您所提到的关于产业集聚区存在的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既有政策层面的原因,也有实践层面的因素;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要辩证地看待:一是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产业集聚区建设也是如此。去年,6月份刚刚组建产业集聚区,现在正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存在一定问题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二是我县产业集聚区存在的(诸如:主导产业不明显、缺乏产业链;有部分项目处于停产半停产或闲置状态)等突出问题,这是共性问题,在我省别的县市也不同程度存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发展中消化,在发展中解决,在发展中建设。

您所提出的三个突出问题,必将在近期圆满解决。从外部环境看,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重视革命老区建设,我省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及加快黄淮四市发展等各项政策,为我县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大好机遇;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我们开展招商引资,有利于实现产业链的接合延续。从我县的自身方面看,省直管县即将启动,有利于产业集聚区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得到更多支持,有利于实现项目无缝对接。

关于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规划问题,这个问题现在正在着手解决。在多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产业集聚区已完成了《新蔡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于2010年11月上报河南省发改委,省发改委已于2010年12月对《新蔡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作出同意实施规划的批示。目前,产业集聚区正在按照《规划》落实项目建设,要彻底扭转“企业项目各自为战”的局面需要一个过程。

关于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问题。县委政府已把“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专题写入《新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尤其是把“培育壮大支持产业”和“发展产业集聚效应”作为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方面,县委、县政府已着手突出抓好天龙禽业、锦黛尔服饰、亨通粮油、麦佳制粉、伟鑫药业等重点企业,发展壮大盘活了禹欣药业、酒厂、武新

肉类等老企业,大力扶持堂福电子、石森棉业、爱迪亚生物制药等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新上企业,现已初步形成了食品药品、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新型建材四大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县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必将越来越强,越来越大。

关于集聚区土地资源未能发挥应有效益问题。产业集聚区已经着手研究,着手解决,结合实际,实行土地保证金制度,针对投资强度达不到每亩120万元的老企业,要求其追加投资限期整改;对新上企业实行入驻园区之前必须交出土地保证金,从源头上避免土地闲置、资源浪费的问题再次出现。

关于落实“企业封闭式管理”问题,县委县政府把这一问题坚持常抓不懈,去年开展了“三服务”集中活动,着力解决企业突出问题,着力破解发展难题。今年新春伊期,县委、政府又开展了“集中整治影响和损害全县经济发展环境突出问题”的集中活动,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着重提升企业发展软环境,加速新蔡发展。

新蔡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标语 篇6

精心施工科学管理打造样板工程(横幅8.64米×0.7米)安全生产质量第一确保形象进度(横幅8.64米×0.7米)百年大计一定把社区建成民心工程(竖幅9米×0.9米)

以下7个横幅落款:(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宣)

经济大转型产业大发展产城大融合(横幅10米×0.7米)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横幅10米×0.7米)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横幅10米×0.7米)加强环境综合治理规范生产经营秩序(横幅10米×0.7米)坚持“四集一转”方针 培育经济增长板块(横幅10米×0.7米)构筑和谐劳动关系营造良好用工环境(横幅10米×0.7米)竭诚服务企业打造一流园区(横幅10米×0.7米)

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问题探讨 篇7

1 焦作市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现状

焦作市共设立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总面积12 741 hm2,其中农用地6 613 hm2(耕地5 822 hm2),建设用地5 477 hm2,未利用地651 hm2。

2 产业集聚区用地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尽合理

焦作市产业集聚区内用地绝大部分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内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土地用途功能不清晰,盲目用地现象较多,水、电、气、暖、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布局散乱。除此之外,建设用地指标不仅少,而且高达4.25万亩的基本农田面积分布在区内不同地方,整块500亩以上能建设的用地几乎没有,导致道路修不通,特别是重大项目难以落地。

2.2 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少,用地审批周期较长

焦作市每年用地需求一直在8 000亩~10 000亩左右。由于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严把土地供应“闸门”,每年省里下达全市的用地指标只有6 000亩左右,占用耕地只有3 000余亩,远远不能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同时,用地审批集中在国务院和省政府两级,用地报批周期长,难以保证大项目、大企业即时入驻开工,直接影响投资者积极性。

2.3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1)入驻企业追求独门独院小而全的工业生产模式,一些已建成的工业厂房建筑层数多为一层,几十亩甚至上百亩的土地上只建有几座厂房,建筑容积率偏低,显得非常冷清空旷。2)区内标准厂房少且入驻率低,一些应该进入标准厂房的项目也不愿入驻。

2.4 土地补偿低,失地农民生计缺乏必要保障,征地难的现象较为突出

目前,焦作市一直沿用过去制定的土地补偿标准,市区每亩补偿标准在8万元~13万元之间,县(市)标准每亩2万元~7万元之间。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产品的物价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农产品价格增长幅度,反衬出土地补偿标准较低,失地农民生计得不到保障,农民不愿放弃赖以生存的土地。因此,征地难的现象较为突出。

3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

3.1 建立一个好班子,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开发建设产业集聚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布局战略调整、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重大举措。为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需要建立以各级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集聚区联席办公会议制度,重点研究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统筹集聚区与区外事务的协调。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尽快建立完善集聚区管理机构,形成统筹、高效、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

3.2 制定一个好政策,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2.1 优先办理农转用手续,实现地等企业

1)根据产业集聚区规划,对拟发展的区域提前分期分批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让地等企业而不是企业等地。对大项目、成长性强和集群式转移项目,实行专人负责,跟踪服务,优先报批、优先扶持、优先入驻。2)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用于集聚区项目建设。在符合国家政策规定和保证规范运作前提下,提高指标周转速度,增加指标流量。3)按照集聚区规划确定的村庄整合方案和用地布局,有步骤地推进集聚区村庄整合。对集聚区的失地农民可根据城市居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进行安置。

3.2.2 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严格按照国家用地目录和用地标准供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

要加强产业集聚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的指标控制,实行定额管理,推广多层标准厂房,严格限制建造单层厂房,不得圈占土地搞“花园式工厂”。对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再收取或调整土地有偿使用费。对已建的庭院式企业的非生产用地要进行清理,能够收回的要收回重新出让,可以建标准厂房的,要建标准厂房,使闲置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要加强对土地市场的治理整顿,坚决清理违规土地,坚决制止乡镇擅自“圈地”和私搭乱建等非法行为,保障产业集聚区用地秩序。

3.2.3 做好失地农民安置就业工作

在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过程中,必然要征用相当数量的农用地,因此,应高度关注失地农民的利益保护问题。在加强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就业能力,鼓励集聚区内的企业优先吸纳失地农民,解决一部分农民的生计问题的同时,积极发展村镇企业,增加就业机会。要给每个乡镇自留300亩~500亩的企业用地,鼓励村镇发展与整个集聚区相配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有组织地发展居民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水电气安装调试等行业,通过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开拓市场,挖掘潜力,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

产业集聚区在开发建设工作中,要坚决摒弃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的思维模式,拓宽思路,更新观念,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新的思维方式和理念研究产业集聚区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只有搞好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摘要:结合焦作市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现状,归纳了产业集聚区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从而破解土地制约、环保难题,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特征分析 篇8

本文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发展进行了讨论,套路的理论基础虽然是基于一般的产业集群理论,但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普通的产业集群的相同点与特殊的地方做了总结。从纵向上,对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也作了论述。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迅速兴起,己经初步形成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江三角洲三大文化创意产业带,服务业集群高度依赖于城市经济发展所缔造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积聚等基础条件。在充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和创意环境会主动与市场相结合,促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增强集群的根植性。作为一个新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国和地区都在进行着有关如何使其快速、高质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讨。由于产业集群易于产生外部经济效应、获取竞争优势以及形成独特区域经济,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典型的产业生态系统表现形态,从该角度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已经成为众多国家的选择。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分析从本质上来说是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具体产业化,所以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对于本文来说同样适用。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驱动产业集群发展和演化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创意产业把抽象的、无形的创意作为产业链的源头,改变了以往只有资本以及劳动力等实体才能生产的观念。它的兴起,刷新了传统的产业发展的演变趋势,在其各个环节都表现出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特点。

1.创意产业以文化为源。创意产业是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这里文化才是创意产生的本源,只有将文化知识转化为创意,然后再附加到产品上去,这样才能体现文化的价值。也只有文化才能赋予产品创意,赋予产品更高的价值。创意产业以文化为魂,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构成了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和无穷魅力。

2.创意产业有巨大的延伸性。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特别是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价值产业。创意产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特别是数字技术和文化、艺术交融和升华,技术产业化和文化产业化交互发展的结果,可以延伸到许多产业部门。

3.创意产业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创意产业中有形资产较少,其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这就将其与知识产权紧密的联系起来。因此,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成为创意产业的核心资产和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方式。如果没有知识产权,创意产业将面临任意仿制和随意复制的混乱局面,整个产业都将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4.创意产品呈现智能化、特色化、艺术化的特点。创意产品是创意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电影、电视广播、录音带、音乐产业、出版业、视觉艺术产业等文化产品,是与新科技和传媒相结合的产品,达到大量生产并掀起全球性商品流动与竞争,而传统工艺或创意设计产品,可能为手工的、少量生产的产品,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潜在阶段,通过政府主导或政府与私人合作,大量的文化创意基础设施依据本地的城市战略规划被兴建,尤其象西方发达国家衰落的工业城市,在进行城市重新定位时对文化创意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对于能提升城市形象的节庆活动,宏大的博物馆和剧院等大量投入。

当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到显示阶段,创意产业聚集区成为当地整体社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城市重要的经济增长动力,创意产业聚集区并且会带来周边地区创意文化和艺术的复兴。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已存阶段,发展战略开始重新评估在过去经济留下的遗迹,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旧工业区,仓库、煤矿等残留的设施被转变成了仓库式的套间建筑,办公空间文化娱乐活动大厅或者文化生产和展览的地方。

文化产业聚集区的未来发展趋势事项多元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通过场地和基础设施的条件促进了创意文化的表达并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渠道,在信息化的模式下,创意产业聚集区依托一定的试题创意产业园区,在十五设施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基础上打造无界域,国际化的虚拟产业园区,实现产业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整合。

从价值链的视角来看穿衣产业聚集区的特征,依据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活动顺序,创意产业可划分为文化创意设计业,文化产品生产业,文化产品营销业三个互相衔接的部分。创意设计产业集群为创新环境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促进了行业的专业人员,企业家,自由作家设计师和厂商等新和成广泛协作,也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信任与知识交流,为公司间互相学习,比较竞争与合作提供了基础。

创意产品生产业产业集群是由具有市场导向与经济灵活性的中心公司组织而成,创意产品生产业聚集区不但为集群企业提供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员工,而且有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节省管理费用,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流动及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

创意产品营销业集群是实现创意产业全部环节价值的终端。生产环节内的小厂商形成的当地生产网络能通过嵌入全球的交易网络而把穿衣产品向各地销售,形成了通过当地集群生产向全球消费网络销售的特征和趋势。

从价值链视角分析创意产业聚集区可针对不同形成机理和管理模式的创意产业聚集区提炼出治理理念,即创意产业沿着价值链的不断升级实现的增值过程是提升创意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分析,我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不同,两者的发展需要不同的环境和政策,因此政府在主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产业自身特性,制定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的政策。

1.集聚与培养一批创意人才。由于形成、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产业集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光吸引企业是不够的,还需要吸引、培养创意人才。因此,建议在经济服务化水平较高和文化吸引力强的城市重点营造有利于其实现个人价值的职业平台和生活环境,来吸引创意人才。从长远看,还必须从功能导向、政策扶持、制度激励、文化消费等方面构建创意人才增量供给机制,培育本土化创意人才。

2.提高区域宽容度。创意经济发展应遵循技术、人才、宽容的原则。因为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从根本上讲不是固定资本,而是流动资本,技术和知识随着认定流动成为流动因素。一个地区要在构建、吸引和持有创意产业的关键生产要素方面取得持久优势,必须具备开放性、多样性和宽容性。只有宽容的区域环境才能有效聚集众多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创意人才,进行创意产业的发展。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 篇9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三门峡工业园支行新址位于三门峡产业集聚区创业中心办公大楼一楼,机构层级为二级支行。三门峡产业集聚区(工业园)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豫、陕、晋三省交界处,于2006年5月成立,隶属三门峡市委、市政府领导,是河南省重点对外开放产业集聚区之一,是省政府命名的全省铝工业基地和节能照明产业示范基地和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总面积80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31.7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人。下辖1个办事处、18个行政村,现有人口6.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2万人。近年来,三门峡产业集聚区紧紧依托本地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了铝工业、能源、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照明、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工业。截至2011年底,园区共有企业1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2万人,企业总资产540多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排在全省产业集聚区前10名以内。

(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2011年,集聚区共实施各类项目69个,其中,续建项目30个,新开工项目3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1亿元,增长59.7%,居全市7个产业集聚区首位,居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第19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1亿元,增长38%;园区级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967万元,增长77%;高新技术产业带动能力增强,共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新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

(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一是狠抓在建项目进度。落实项目“五包”责任制,强化企业服务,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在建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全年共有开曼亚熔盐示范工程、化工机械二期、富元果胶、昌源铸造等14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宁波威尔、华晟铝业、西北联鑫扩建等45个在建项目进展顺利。二是九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开工建设了大唐2×120万千瓦机组、香港明彩印刷包装基地、节能灯二期工程、新疆广汇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等4个项目;精心运作,强化跟踪,扎实做好义煤集团铝产业园等3个项目的推进工作,目前,义煤集团铝产业园项目正在进行项目设计和征地工作,河南煤化集团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已完成对三门峡戴卡的兼并重组,正在进行土地报批工作,中国黄金集团黄金产业园复杂金精矿多元素回收项目正做可研报告;扎实做好国电集团千万吨煤炭物流储配基地和中节能光伏产业园等2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三是全力支持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将三灵快速通道、连霍高速公路改扩建、职教园区等省市重点项目列为集聚区重大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全年共完成省市重点项目征地1750亩,拆迁房屋近300户。

市东部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 篇10

(一)经济指标稳中有升。

今年1-10月,东部产业集聚区(包括东部新区和上马工业园)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0.75亿元,同比增长42.45%,其中政府性投入7.2亿元(东部新区6.93亿元),同比增长44.91%,工业性投入13.55亿元(东部新区6.37亿

元),同比增长41.18%;实现工业总产值23.21亿元(东部新区3214万元),同比增长87.92%;新入区企业6家,完成供地1696亩(其中工业用地1113亩);新开工企业14家;新投产企业13家(其中标准厂房企业6家),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二)规划编制更趋完善。

按照“富规划、穷建设”原则,邀请国内较高水平的设计院在编制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产业规划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东部区域协调规划,现经多轮深化已确定;总体规划、南片城市设计结合周边环境变化,在多次调整后现已确定;478公顷的龙门湖湿地公园方案已评审确认;北片生态化排水规划已委托设计;供电、给水、燃气、弱电、综合管线等专项规划均已完成评审。

(三)平台建设全面推进。

今年以来,重点围绕13个续建项目、30个新开工项目、18个筹备报批项目,在建项目抓进度、报批项目抓开工、前期项目抓报批,确保每一个项目进展环环相扣不脱节。市政道路桥梁方面:累计填筑土石方1800万吨,形成北片“四纵八横”和南片“六纵六横”共计56.5公里长的道路路基框架。对外交通主通道港湾大道、松航中路全面完成硬化、绿化并贯通;7条市政道路完成临时路面,9座桥梁正在施工;15条道路处在不同程度报批中,其中12条道路已完成可研,2条道路完成初设,1条道路即将委托招标。生产生活配套方面:标准厂房一期附属食堂、宿舍楼、科研厂房基本完工;城市规划馆土建工程主体完成并已通过中间验收,布展方案10月10日完成招投标;新区第一小学、第一幼儿园、北片污水处理厂于8月29日开工建设,其中北片污水处理厂开始综合基础浇筑。生态基础设施方面:港湾大道、松航中路东侧及西侧、标准厂房、祥云河周边绿化共计35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已完工;松航南路、礁山湖、千禧路景观绿化施工图设计完成;曙光湖景观绿化及水体开挖工程已开工;南北片河道湖泊工程已完成开挖18公里长;北片造田造地工程已完成1500亩。工程质量监管方面:管委会专门出台了《东部新区工程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工程人员每日两次下工地巡查,对施工单位进行质量、工程进度、施工进行管理,同时督促监理单位严格进行工程质量控制,通过制度的约束和定期不定期的抽查,区内工程的质量监管力度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招商选资态势喜人。

一是招商办法进一步完善。修改完善了招商办法及入区企业项目评估办法,完成科技型企业园招商办法初稿。二是招商评估有序进行。继续严格按评估办法对意向入区企业进行评估,今年以来共完成企业评估15家,其中有6家企业已落户东部,出让土地1113亩。三是大项目落户取得突破。浙江爱仕达电器有限公司在10月26日获得新区南片643亩工业用地使用权,成为东部新区第一家上市企业项目;利欧东部泵业生产基地项目已确定一事一议方案,预计年底土地摘牌;欧瑞康集团真空涂层中心项目已完成厂房装修,11月底投产。此外,紧盯沃尔沃电动汽车项目、丰树新加坡产业园等大项目不放松。四是招商范围全面扩展。今年3月份赴广州、宁波、杭州等地进行招商,参加广州产业地产峰会,6月15日专门在杭州组织举办东部新区土地专题推介会。充分利用产业协会平台,与乐清电气协会、玉环汽摩配协会合作,多次邀请意向企业组团到东部新区考察。重点对接了台州市内上市及上市后备企业33家,其中1家台州上市企业(浙江南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初步意向入区。三产服务业招商同步跟进,千禧邻里中心已制订了餐饮、超市、网吧等项目的招商办法,餐饮企业、超市已经落实,年底投入使用。跟踪衔接了11家国内及省内房地产商。

(五)企业服务不断提升。

一是进行常态对接。管委会每位领导联系2-3家企业,重点抓协调。经济发展局每位工作人员联系3-5家企业,做到每天联系1次企业、每周下访1次企业、每月召开1次对接会,及时把控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个时间节点。二是及时排忧解难。主动帮助解决落户企业遇到的困难,如针对企业的宕碴资源紧缺、企业环评报批、企业融资困难、企业员工交通问题等,管委会积极衔接,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三是强化硬性约束。通过实施经济约束与加强法律约束相结合,针对未按规定时间完成进度和迟迟不报批不开工的企业,分别采取推迟退还保证金和开展“约谈”做好笔录活动,杜绝个别企业迟开工不开工的侥幸心理。通过这2项约束,东部新区第一、第二批13家入区企业在9月底前已全部按照规定时间办完报批手续并开工建设。四是注重深化完善。为加快入区企业报批速度,市政府出台《投资项目审批联合告知制度》,并在东部率先试行。管委会将该项工作作为当前抓好工业经济的重中之重,全力贯彻落实。在9月26日,与市级各部门一起,对第四批9家拟入区企业进行了联踏联审。目前,8家已完成建筑方案会审,并已开始施工图编制。同时,积极探索加快工业项目建设的新思路,起草了《加快推进东部新区工业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促使企业加快开工投产的步伐,目前该实施意见已经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并开始试行。

(六)各类难题及时破解。

一是政策处理工作及时。及时与白岩村签订延期协议,解决白岩一期工程土地租用到期问题;针对三八塘内三间房屋因运输车辆震动受损,及时与相关人员协商签订补偿协议,保证了一期工程正常出方;根据白岩二期工程矿区爆破安全距离要求,与相关企业和单位签订安全生产协议,确保了二期工程如期开工建设。二是资金紧缺难题缓解。完成3700余亩的融资权证办理,从工行、浦发行、农行、建行等获得贷款8.42亿元,农行、浦发行共7亿元的项目贷款正在跟踪,并实施了3.77亿元的第三期市政BT工程。争取到省海洋经济发展补助资金1500万元。此外,上马公司取得房地产开发暂三资质。三是用地保障加强。今年完成了6宗3319亩用海项目的验收和收储工作,完成了1000亩未利用地指标的报批工作。

(七)队伍建设长足发展。

一是强化学习型机关建设。一年来,共选送各级各类人才外出培训20余人次,先后到玉环、椒江、绍兴等地开发区以及到省外广州松山湖、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学习考察,学习规划理念、设施建设、园区服务等方面的做法。同时,专门邀请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作“区域形象”创意报告,开阔机关同志的眼界。二是积极开展机关作风建设。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区大力倡导蓬勃向上的朝气、团结拼搏的豪气、求真务实的底气、和公正廉洁的正气。同时健全管理机制,修订、完善各项机关管理制度,形成以制度管人、用机制管事,紧张有序、合力干事的良好氛围。三是全面深化廉政教育。积极落实廉政学习教育制度,创新形式,拓展载体,丰富内容,有效提高了机关同志的廉洁认知水平和自律自警意识,把岗位廉政的要求变成自知自觉的行为。

二、xxxx年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充分把握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市委“沿海开发”战略部署,坚持“产业新城、品质城市、宜居新区”发展定位,突出“平台建设、项目引进、产业集聚”工作重点,积极实施规划、要素、服务等各项保障,形成“设施建设出形象、招商选资显成效、企业动工掀热潮”的开发氛围,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坚持三个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1.坚持招强选优,培育“产业新城”。把招商选资作为开发建设工作的中心,加快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的集聚,培育“产业新城”。全年实现工业性投入12亿元(包括上马工业园);实现供地600亩;新投产企业10家(其中标准厂房企业投产2家);新开工企业10家。一是重点集聚制造业。继续推行项目入园评估办法,严把产业准入关。招商重点集中于泵与电机、汽摩配、机床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目标是培育3-5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孵化园着眼于引进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和与区内三大产业有较高关联度企业, 形成内部产业配套能力。二是注重集聚服务业。重点引进开发房地产、龙门湖休闲旅游综合体、商业综合体、生活配套设施等项目。通过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形成200公顷项目用地全面建设的开发景象。

2.坚持功能配套,建设“品质城市”。把建设高品质基础设施作为主攻大平台的首要任务,引进企业时,同步注入城市元素,建设“品质城市”。全年实现政府性投入7.6亿元,完工项目5个、新开工项目24个、续建项目23个、前期报批项目21个;填筑宕碴350万吨。一是加快市政道路建设。基本完成北片路网桥梁工程,重点加快南片路网建设,贯通南北主通道(港湾大道、松航中路、松航南路、龙门大道西段),构建园区便捷交通通道。二是加快生活、生产配套设施建设。在北片建设休闲商业街、邻里中心,布局商店、餐饮、娱乐设施等,推进北片住宅小区、商业综合体建设,开工建设学校,全面提升园区功能配套能力,方便企业和员工生产生活。

3.坚持生态优先,打造“宜居新区”。绿色是东部新区和谐发展的“主色调”,在注重产业引进、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修复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宜居新区”。全年填筑绿化用土60万吨,完成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完成河湖开挖270万平方米;启动4个重大生态基础设施项目。一是扩大景观绿化面积。推进沿海防护林、河道生态林及生态景观带、主干道绿化、沿河绿色无障碍慢步系统(慢行系统)和城市景观林建设。二是加快河湖疏浚步伐。对曙光湖、碧海湖、龙门湖、礁山湖实施开挖、疏浚、护岸等工程,营造亮丽景观。三是启动引淡排盐工程。开工建设龙门湖引(换)水闸、中片引水闸,疏理龙门湖净化过滤湿地地形并疏通其内部水系河流。四是加强污染防治工作。督促企业严格按照环保“三同时”的要求配套齐全各类治污设施。探索建立雨水滞留系统,在企业内部建立生态雨水池,减小地表径流和地面沉积物对河流的污染。

(二)突出三项重点,实现整体提升。

1.高标准建设发展平台。续建项目:全面推进三期3.77亿元BT市政项目建设,完成北片(金塘北路、千禧路、晨光路、21街、22街、23街、24街)和南片(松航南路、龙门大道、松航中路南段)市政工程的临时路面、桥梁和部分管道。推进“一馆两厂两湖三校”建设,建成城市规划展示馆并开馆,完成标准厂房二期和南北片污水处理厂土建主体工程,完成曙光湖、碧海湖开挖成型,完成新区第一小学、第一幼儿园、石塘中心幼儿园土建工程,完成港湾大道绿化景观带建设。开工项目:xxxx年全面开工建设北片3路5桥——松航北路南段(桥2座)、25街(桥1座)、26街(桥1座)、二十七桥,南片7路12桥——金塘南路、柳海路、第五街(桥1座)、诗海路(桥1座)、第四街(桥1座)、第三街(桥1座)、鹭海路(桥3座)、紫阳桥、西沙桥、碧海桥、洱海桥、春波桥),中片2路3桥——鸣鹤路(桥2座)、祥云街、霁云桥。启动水系梳理工程建设,启动龙门湖开挖和3个引水闸和引水河道建设,开工建设曙光湖公园和龙门湖启动区块景观绿化、规划展馆周边景观绿化和千禧路东侧绿化共计2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实施470亩三期苗圃基地建设。报批项目:重点完成北片2条道路、南片9条道路、3个绿化项目、2个服务中心、1个湖泊及土地固化等共计21个项目的设计和报批。

2.高门槛集聚优质产业。一是以集约利用土地为导向,争取大项目。继续跟踪新加坡丰树集团、台湾义联集团、瑞士欧瑞康公司等市外大项目,积极加强与央企、国企、大型民企和优势行业龙头企业的联络,力争在引入市外大项目上取得新突破。二是以产业升级为导向,筛选优质企业。依托泵与电机、汽摩配、机床装备等我市产业优势,坚持严格的企业入区评估制度,重点引入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和市外优质企业,为企业做大做强、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三是以形成产业链为导向,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开工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园二期工程,启动微小科创园招商,吸引一批与相关企业产业配套的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到东部新区,培育发展后劲,形成产业链。

3.高强度推进企业开工。一是入区项目联审批。继续坚持项目审批联合告知制度,确保每一个新入区项目进入联合审批“快车道”,进一步加强与业主单位和设计单位的沟通,进一步探索项目审批提效办法,进一步创新企业服务平台,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为投资企业排忧解难。二是落地项目抓开工。对每个新落地项目进行分析、梳理、归类,找出企业不开工症结所在,采取专人服务帮办和督促调度相结合的办法,“软硬兼施”促进各项目提速提效。东部新区第四批入区企业确保在xxxx年上半年全部开工建设。三是开工项目促进度。重点督促已开工建设的工业项目,抓好施工质量管理和施工进度,列出每个项目的施工时序,实施挂图作战,坚持一周一督查,一月一总结。争取xxxx年已开工建设的工业项目在xxxx年底前完成主体厂房建设。

(三)实施三大保障,强化建设支撑。

1.强化规划保障。按照xx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在编制总规、控规的基础上,全面整理规划成果汇编。重点编制“四线”专项规划(蓝、绿、黄、红四线,其中蓝线为河道、绿线为绿化、黄线为市政管线、红线为道路)、绿道规划、数字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等规划。研究新区色彩和立面规则、产业用地指标导则、单元控制通则等,形成基本完整的规划体系。

2.强化要素保障。一是资金。加大项目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融资力度,全年争取融资10亿元。继续适度运用BT等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东部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二是宕碴。进一步加大现有白岩矿一期、南港矿宕碴出方量,日出方量达2万吨,确保白岩二期年出方量,从而缓解宕碴紧缺难题。

考察产业集聚区心得 篇11

关键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14-02

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但高科技专业人才非常缺乏,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失严重,人才资源的地域分布和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人力资源总体质量很低。因此,产业集聚区的人才支撑体系亟待完善,而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提出,这一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构建“三大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拉动增长、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努力增强载体功能。”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河南省的产业聚居区已经成为推进中原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截止2010年底,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已达近1100平方公里,集聚各类产业企业两万多家,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已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5%以上。

近年来河南省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通过实施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在产业聚集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8年至2010年5月间,河南省政府确定了180个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1.4万多个,营业收入、税收占全省二三产业总产出、总收入的1/4,吸纳的就业人员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近5%。在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电子信息等多个行业配置了一批龙头企业,已形成了郑州百万辆汽车、洛阳动力装备、中原电气谷、周口鞋业、鄢陵箱包、内黄陶瓷、民权制冷等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2010年富士康、嘉里集团、华晨汽车、福建恒安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纷纷入驻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作用更加突出。而且,集群数量较多的产业大致也与河南省“十一五”规划发展的重点行业相吻合。

二、构建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的意义

在当今世界,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大资源,河南要加快经济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实现中原崛起,就必须实施人才资源的战略,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把人口大省建成人才资源强省。人才资源是中原崛起的第一大资源,人才资源可以推动经济高质量、高效益的增长,人才资源有利于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人才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河南省地处内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东部地区相比,对于人才吸引力与沿海城市相比较弱。人才在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更加凸现,各类专业人才是是发展集群产业的基础性、保障性资源。产业集聚区空间集聚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人才,人才更是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核心力量。产业集聚区建设必须加强人才支撑体系的建设,提升人才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支撑力度。

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把优秀人才积聚到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形成局部的人才高地,这是一种比较现实、可行的选择。不仅保证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的人才需求,而且要采取措施,确保各类人才这种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显而易见,构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和刻不容缓。

三、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构成要素

(一)人才的引入支撑体系

首先,要完善人才引入的有关政策,为引进的人才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和迅速成长的大环境,不仅要把人才引得来,还要把人才留得住;其次,要推进人才市场的社会化,转变人才的思想和政府的职能。要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人才分别作为雇佣双方,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交换关系;人才之间没有企业身份上的差异,只有技能上的高低。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将政府职能转变到作为制度政策的供给者制定必要的政策,保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再次,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制定优惠政策,举办产业集聚区人才专场招聘会,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服务。最后,改变现有的人才引入制度。总体来说,现有的人才制度还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人才流动性很差。因此,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快人才集聚,用“人才带”来支撑“产业带”。

(二)人才的培训支撑体系

个人的素质基本上与生俱来,很难通过培训而获得,而能力则是可以经后天培训而不断改进。只有用好一切有能力的人,培养一切愿意进步的人,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才的培训支撑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培养高素质产业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为重点,大规模的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学企联姻模式,密切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在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加强企业和高校之间人才、知识、技术和信息上的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产出水平;第二、建立企业内部的学习型组织。树立员工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力培养员工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员工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感、归属感和忠诚感。

(三)人才的激励支撑体系

首先,建立人才产权理论。比如高科技人才在首次买房、买车时可以享受转向的财政补助;其所得的工资报酬等收入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可以在税前扣除个人应缴的“三险一金”,以股份和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的,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些措施已经在南京等地得到了成功的使用;其次,完善按劳分配理论。产业集聚区中的高层次人才除了得到应得的工资外,还可以凭借其向企业投入的人力资本参与利润的分配,从而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再次,要加大对创新岗位和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在物质激励方面可以考虑引入期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与此同时,企业还要注重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对产业集聚区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适当倾斜,对其实行优惠待遇政策。

nlc202309011129

四、构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一)优化产业集聚区人才发展环境

首先,加强人才生态环境建设。人才生态环境是一个由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社会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有内在规律的体系。其中主要可分为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灵魂。河南要发展,中原要崛起,在国内、国际树立河南的良好形象,就必须狠抓人文环境的建设。

其次,完善人才服务环境。在产业集聚区建立人才综合服务工作站,开设产业集聚区人才服务窗口,在人事档案管理、组织关系接转、落户等方面,实行“一站式”服务,提供职称评定、职业技能鉴定、社会保险、经济适用房申请等人事代理服务。

再次,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消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使用、流动、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突破以落户口、转关系为特征的“刚性引进”做法,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柔性引进”机制。

(二)做好产业集聚区人才培养工作

将产业集聚区各类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划,结合国家人社部2011年度高级研修班计划,根据各产业集聚区实际需要,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员参加高级研修班做好对接,培训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产业集聚区人才素质和管理水平;优先支持与产业集聚区建设相关的出国境培训项目,在经费上予以倾斜;围绕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培育具有当地产业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集团,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支持。

积极引导河南省高校根据自身条件,结合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状况进行合理定位,培养产业集聚区急需人才;加强产业集聚区与各类高校间的协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产业集聚区工作;鼓励各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加大对急需人才进行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培训力度,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人才发展规划

政府要通过设立人才发展基金的方法,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投入人才培养基金,形成以政府为主、企业、事业、个人捐助等多元化的人才引进经费筹措体系,为人才引进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引进人才的初期,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但在引入以后的进程中,政府要慢慢地实现职能的转变,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再直接开发人才,而是推动主体到位;不再从事项目运作,而是培育服务资源;不再经办人才市场,而是引导产业导向。

在人才的发展规划方面,根据产业集聚区的实际情况,科学预测人才需求和供给,配套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注重区域差异,构建区域特色人才高地。

通过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的研究,探索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合理配置和人才引进策略,但关键在于制度和政策的落实。总之,对于河南而言,要使人才强身战略能够得到实现,关键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的投入是最具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投人”的理念,切实把人才作为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结合产业集聚区的现状的进行人才规划,研究制定符合产业集聚区人才工作实际的包括工资、待遇、职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实现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原崛起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关啦啦,吕少辉.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上一篇:演讲与口才演讲稿下一篇:北京故宫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