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共8篇)
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篇1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研究论文
《建筑设计初步》是建筑学、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在国内多个院校中均有开设,主要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它作为一门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其主要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设计表现能力。近年来,教学改革在本课程中广泛开展,如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建筑学专业纷纷从传统的教学重点设计表现转向设计思维训练,当然不同院校之间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而作为环境设计专业开设本门课程亦有多个院校,本校环境设计专业也在大二开设了本门课程。本校环境设计专业开办于,最初为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在升本后,环境设计专业得到较大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在制定的过程中,吸取了专科教学经验,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目标,在大一学习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设计、思维训练的基础上,在第三学期开设了《建筑设计初步》这门课程,并将其作为专业设计学习的第一门课程。
一、课程教学定位的思考
本校环境设计专业并不偏重建筑方向,而是以室内设计为主、景观设计为辅的人才培养思路,但是在刚接触专业设计课程的开始给学生开设本课程,意义亦很重要。如同学习服装设计的同学需要了解人体结构一样,学习室内外空间设计的同学一样要了解室内外空间的依存的基础--建筑。同时建筑的风格、流派演变往往也是室内外空间设计潮流发展的领头兵,了解建筑是从事室内外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也是设计师的基本素养之一。但是在环境设计专业开始本课程与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有较多的不同,它更侧重于对建筑基本知识的理论学习、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不强调对建筑表现的过多训练。更由于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强调在学生学习设计之始,就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树立对环境设计行业正确的价值认同,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设计方法的掌握和设计思维的训练之外,更加强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关注设计、关注生活。
二、课程框架设计的研究
由于本专业学习重点为室内设计方向,且在学时整体压缩的情况下,本课程仅有32课时,要在这短短32课时中,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设计的大门,引导学生前进并激发学生兴趣,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从培养的目标、能力入手,在参考国内多所院校的课程教学基础之上,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框架。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现状,将庞杂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形成五个模块化,每个模块解决一个问题,并且模块呈现逐层进阶,符合认知学习规律。
1.建筑基础知识
在本章节中了解建筑的发展、特征,与社会、民族、地区等关系,理解建筑基本构成要素,理解中西方古代建筑基本特征及不同,了解现代建筑基本类型风格。本模块重点是理论学习,拓展专业知识,为后期的学习做丰富的积累,打下创意基础。
2.建筑表现技法
主要介绍建筑制图基本知识,建筑测量和绘制技法,为后期方案表现打下基础。本章节在传统建筑设计初步中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建筑绘制技法。但在本课程中其重要性有较大下降,一是因为非建筑类专业,对建筑表现技法训练过多会有偏颇,二是后续有《表现技法》课程。同时因为本门课程同时并行上《CAD与室内设计制图》,故本章节的建筑制图基本知识就侧重于较为简单的建筑识图与制图,与室内设计制图进行区分和衔接。
3.名家建筑分析
本模块通过对名家建筑的.深入分析,加强学生对建筑空间、形式与材料等的深入了解,学习优秀,吸取经验,并培养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开展设计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大师的作品的学习会有效提高学生对设计的认识,故在学习基本理论和初步掌握表现技法的基础上,开展对名家、大师作品的分析将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初步开展设计学习时,都感觉非常困难,不知道如何下手,其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设计学习来说也是一个必经的途径。但是如何去阅读,如何去分析,如何有效的从大师的作品中学习到经验,提取到对自己有帮助的设计元素,这却是很多学生困惑的地方。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先介绍一下设计基本原理,再举例讲解一下设计大师的作品,如年代、风格,观看一下图片就完了,学生真正动手做设计的时候还是糊涂,如何把大师的作品转化为自己设计的养分?在本章节中除了以名家建筑为例介绍了如何进行作品分析,并对学生开展训练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通过名家建筑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当下设计的发展,了解并分析中国社会中城市、建筑、设计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思潮,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4.立体空间升起
本章节重点是通过实体模型的制作训练,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塑造能力。作为学习室内外空间设计的同学,对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空间的转变,甚至是四维空间的感受都对今后的专业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故对立体空间形态塑造的训练是本门课程的重点篇章,也是难点之一。在本章中先从平面图形的塑造开始训练,到立体空间形态的训练,从外在形态到内部空间,从实-虚空间的塑造转化到内部流线的设计,训练学生对空间的掌握和运用。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空间的感受和空间塑造的把握都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5.小建筑设计
本章是本课程最重要的一个篇章,也是最终教学成果的体现。通过前面理论的学习、制图训练、案例分析以及空间造型训练,最终达到设计前期基础的夯实,为完成最后一个设计目标而服务。通过讲解建筑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平面组合设计、空间组合方式、造型艺术处理手法等让学生掌握相关设计流程、设计思路及方法。如同学会了如何驾驶车辆的理论却依然不会开车一样,“从无到有”“灵感一现”的设计过程在尚未入门的初学者面前显得是那么玄妙和不可琢磨。故本章节也以教师现场直接以自己的设计案例进行讲解演示来展现设计的流程、设计构思的发展、以及设计表现的方法,以此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真切的认知,把整个过程剖析、展示一遍,学生方能真正了解“设计是这样做的啊!”才能开展模仿性设计,并通过一个小建筑设计的综合训练,实践课程全部学习成果,完成设计方案并将作品进行展示。
6.模型制作
实践周的课程设置即是希望在学期末对学生本学期所学习的重要课程进行一个回顾、提高和深化,结合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前期建筑方案设计基础上,对图纸进行深入设计,并小组合作完成模型制作。时隔半学期后,再次审视方案,学生可以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方案中的优缺点,并在小组内部进行激烈的研讨,对其进行修改,通过各种材质及工具的使用,完成建筑模型及周边环境的搭建。这种模型制作的过程也对学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较好的训练。
三、总结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坚持以兴趣激励为引导思想,以后期课程需要、工作需求为启发,强调调研分析、空间训练、小组合作,推进学生课后自学与课堂研讨的深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审美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篇2
21世纪高职院校肩负着艺术设计实用人才培养的使命。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必须以专业设置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实践性、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区别于普通艺术院校。只有准确定位, 高职院校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进入21世纪,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 全国高职院校已达千余所, 在校生人数与普通本科生基本持平, 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近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国际贸易额的不断增加,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善, 审美需求的日益提升, 再加上国家对设计艺术的重视, 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 引发了职业院校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兴趣, 使其呈现出“一夜春风花满枝”的发展势态。据有关资料统计, 现98%以上的高职院校均开设有相关的艺术类设计专业。艺术设计近年成了热门专业。然而, 围绕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专业构建、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等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有待探讨。笔者就高职院校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构建要突出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院校作为专科层次学历教育, 学生必须掌握相应学历层次要求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高职的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必须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近年我国的设计艺术专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各高职院校竞相构建, 学生的在校人数和毕业人数不断增长, 甚至出现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被迫转行现象。基于这种状况, 有人认为现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已经太多了, 甚至到了饱和的程度。但实际上, 目前我国的设计水平与日本、西欧发达国家相比, 可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条件的提高, 社会上还急需各类不同的设计人才[1]。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仅广告行业就有60多万从业人员, 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及多媒体艺术制作等从业人员需求量可能在百万以上。目前社会上缺少的设计类人才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普通的商业设计职员;二是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素养的高级设计人才。现阶段社会对于第一类艺术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是非常广泛, 这类人才主要是面向基层, 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把培养目标的重点放在这一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 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及其一体化建设;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争取企事业单位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体现企事业单位的岗位要求, 确定合适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而我国高职院校现在在艺术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大都设置“装潢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动漫设计”等课程, 普遍存在盲目追求热门赶时尚的现象, 有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缺乏对社会、市场、行业的深入调查及论证, 更没有结合本地区的发展潜力、人才需求来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学生就业区域如何, 学生就业岗位在哪儿, 既定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学生等等, 这些应该在办学之初就有定位。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导致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 课程内容体系大同小异, 所实施的教育内容与专业实际脱节, 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和转行现象。
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定位, 一定要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实际, 从市场需求出发, 注意办学体制的地方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育过程的实践性、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以区别于普通高等艺术院校。坚定不移地锁定这一培养目标, 不仅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指导高职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高职艺术人才的培养, 只有首先准确定位,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课程内容设置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比例, 突出专业技能的实用性
高职院校在日趋激烈的办学竞争中, 对专业的开发与建设日趋重要, 品牌意识已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的新观念。我国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的加大, 对于艺术设计, 尤其是实用艺术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计算机技术给作品的设计及作品信息的传播都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一些社会发展急需的新生专业不断涌现, 如“数字网络艺术设计”、“计算机设计与应用”、“多媒体艺术设计”、“影视动画设计”等艺术专业被广泛设置。
艺术设计是一门审美与应用交叉型的学科, 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既是高等教育, 也是就业教育、岗位素质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是适应于生产设计服务、管理中用得上,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而不是艺术家、设计师等研究型人才。
在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和实用人才培养方面, 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 也可借鉴些国外的设计教育经验, 如被誉为“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所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和“工厂学徒制”实践工作训练。包豪斯不断完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的德国“双元制”的教育模式, 即“企业十学校”, 其中60%-70%的学习安排在企业、公司、生产岗位上, 30%-40%在学校进行。这种教育模式是教育针对性、实践性在教育中的体现, 它是一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的教育方式。其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 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考核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受教育者的职业定位、技能实践为中心的原则。
因此, 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具有必备的本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系统的专业技能学习, 重点培养能掌握一定的设计、制作工艺能力, 能够胜任工艺、装潢设计与制作、广告策划、工艺品生产管理、业务协调等方面的实用型岗位人才, 并使人才具备熟悉艺术设计、计算机软件技术性处理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同时在实用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体现知识技能的实用性;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应用性研究, 做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 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以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据日本《设计与艺术新闻》的调查, 当今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的素质能力比例是“设计开发和策划能力占30%, 设计造型能力占35%, 综合思考能力占20%, 组织协调能力占12%, 软件操作能力占5%”。可见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应以应用能力为主[2]。但我国近年新兴的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专业教学大多为课堂讲授与技能训练教学;在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动漫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设置上多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图形设计”、“装饰画”、“三大构成”、“photoshop”、“3Dmax”等电脑软件课程, 对设计意识和设计制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
艺术教育是高成本教育, 包括不同类别的设计实验室、设计设备、实践材料等, 都需要必要的经费。许多高职院校受办学条件限制, 没有设计实践工作室和社会实习基地, 教师教学只好照本宣科, 反复强调图形、色彩、字体、版式等要素的唯美表现和技巧运用, 教学形式单一, 缺乏生动的实例教学和技能实践性训练条件。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大多仅有一个画室、几件写生器物, 办学条件十分简陋, 有的“教学实践”、“校外实习”甚至流于形式, 学生实习就是毕业, 采取甩包袱的态度。笔者认为: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而这类人才除了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外, 实际的设计技能和现场的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应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 强化岗位的知识学习和运用, 加强实践技能为主的教学环节, 加大实践教育比例;教师要开展实践性教学, 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 挖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强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使学校的教学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加强产学合作, 建立学校与企业、公司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在教学管理中, 除加强校内实训课外, 还必须结合专业特点,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如与广告设计公司、装潢设计公司、陶艺厂、工艺美术厂等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关系。这种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 一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校园环境的实践教学场地;二是提供专业技能与社会实际设计的应用场所;三是通过实习熟悉市场运作规律, 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基础。因此构建校外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强化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应注重“双师型”
教师是学校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的主体, 是学校的第一主力军[3]。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 教师一定要出色。”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 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片面追求规模的扩大, 忽视了内涵的发展。无论从办学条件还是师资力量上都难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较高质量, 导致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与此同时, 艺术设计专业近年的过热, 使得高职艺术类的师生比例失衡,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为解决燃眉之急, 多数学校大批招聘近两年毕业的艺术院校学生补充师资。据有关资料统计, 现高职艺术院校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占85%, 师资结构不合理, 导致教育整体质量不高。有些院校为解决师资紧缺, 从社会招聘兼职教师来补缺, 由于招聘的师资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 教学方法培训多仓足应酬, 敬业精神缺乏, 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影响了教学质量, 学生意见很多。另外, 高职院校许多艺术设计专业教师, 无论是刚从院校毕业分配的青年教师, 还是从教多年的教师, 他们虽具有扎实的造型功底和良好的审美品位, 但多毕业于师范类艺术院校, 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讲授, 不注重艺术设计实践、实用技能训练, 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 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当今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 又能从事指导学生设计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在学校他们是教育者, 面对社会他们是参与市场竞争的设计师、工程师, 既要体现“学高为师”, 又要体现“技高为师”。一所高职院校如果没有一批教育理论先进、学术功底深厚、教学技艺高超、实践能力强、不断追求创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形成办学特色就十分困难。因此, 构建一支符合新世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是适应不断深化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需要, 也是实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迅速发展中, 要想解决“双师型”师资问题, 首先, 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积极采取措施, 要尽快从原来的学历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变, 在制度上引导教师努力研究教学, 调整知识结构,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自觉探索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其次是对新教师上岗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教师培训和相应的实践锻炼, 对聘请来的兼职实训教师也要进行相应的教育理论、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 以促进高职艺术设计教师队伍专业技能的全面提高;第三是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在取得教师技术职务资格的同时, 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和专业技能鉴定, 对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双师型”教师给予奖励, 在评先、晋职、高学历进修中给予其优先权, 激发教师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积极性;第四是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结合院校学科专业实际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积极引进具有精湛技术, 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企业、公司、社会英才做兼职教师, 可有效调整师资结构和改变“双师型”师资不足现状;第五是加强教研活动, 高职院校教研活动的重点, 要放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探索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上, 要突出技能实践的研究, 积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遵照“接受引进、按需培养、注重实践、训以致用”的原则, 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1世纪将是一个艺术设计的时代,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担负着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服务于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中, 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为平台, 以能力为本位。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理论和从事职业岗位活动的知识技能。因而,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要充分体现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技能建基地、对准产业搞科研、对准教学抓师资、对准就业铺通道, 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模式, 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教学质量与教育效率的提高, 区别于普通院校人才培养。坚定不移锁定这一目标, 不仅是高职教育自我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更新教育观念, 指导高职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只有准确定位, 才能达到期望的目标。
注释
1[1]王朝庄.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应解决的五个基本问题.教育与职业, 2005 (35)
2[2]朱和平、粟冬江.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探索[J].艺术教育, 2006
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篇3
摘要:扬州商业技工学校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是“扬州玉雕”的人才培养基地,肩负重任。在学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基本是以培养熟练操作工为培养目标,然而这样的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扬州玉雕”的发展。因而需要从构建创新型课程、重新编写教材、校企合作助力等方面着手,构建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关键词:玉雕设计;创新能力;目标
日前几乎所有的技工院校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都在制作技艺的培养,扬州商业技工学校的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也不例外。学牛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一味地沿袭传统的玉雕的制作技艺与步骤,设计制作的玉雕产品的题材几乎已是流传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学校的培养几乎忽略了学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牛毕业进入企业后往往只是从事重复劳动的工匠型人员,长此以往也极易导致扬州玉雕行业的整体创新性不足,产品失去竞争力。虽然,技工院校应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首要任务,但也不是仅有的培养日标,特别是对于如“扬州玉雕”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传承人才的培养上,适当培养学牛的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丁学牛的职业发展,更有利丁扬州玉雕的传承以及扬州玉雕产业的发展。因而,调整旧的人才培养日标,构建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日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l 构建创新型课程
依照培养玉雕设计、制作专业技艺与创新复合型人才的日标来设置课程体系,把课程体系与企业需要、行业需求相结合,把课程体系日标确定为:以掌握熟练制作技艺为核心,以培养职业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研发了《玉雕创意原理》这一新课程,并在扬州商业技工学校2014级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l班、2012级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2班的日常教学中引入,进行长达4个月教学实验。实验相关信息如下:
实验课程实施时间:2015年3月~2015年6月。
课程实验对象与参与人员:2013级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l班(47名)、2012级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2班(47名),共计94名同学,相关任课教师共计14人。
课程实验日标:初步塑造学牛创新意识,并培养学牛创新能力。
课程实验内容:进行《玉雕创意原理》这一课程的实验性教学,评估课程开设对学牛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 课程实验成果论证方式:一是实验前相关任课教师、校内外专家对学牛学习状况进行评估性测试。二是实验期间课题组与相关任课教师、参与学牛充分交流,听取并记录各方意见。三是课程实验结束后,对教师、学生各制作问卷一份,并发放填写、回收统计。四是结合教师、学生反馈,组织专家再次对参与学牛进行评估性测试。
在教学实验前组织的学牛学习评价测试中,以玉雕图谱创作的测试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面对提供的创意素材94名学牛在3小时内,总共创意出138幅玉雕图谱,经专家鉴定后可以制作实施的是21幅,人均有效图谱为0.22幅。在经过长达4个月的教学实验后,面对再一次的3小时测试,94名学生共创意出62幅玉雕图谱,经专家鉴定后可以实施制作的是98幅,人均有效图谱为1.04幅。南此可见《玉雕创意原理》课程的实施对学牛创造性能力培养效果显著。同时,通过对所有参与课程实验的师牛的问卷调查也发现,对课程的认可度超过95%。
2 编写适应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材
深入分析技工院校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教材对创新型培养课程的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技工院校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教材在适合技工院校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牛的专业特征基础上,还应具有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日标的特性。教材除了具有学科相关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具备适度拓宽学牛思维引导创新的新特点。现阶段扬州商业技工学校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使用的包括基础线捕、制图、理论等科日的教材,大多直接选用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材。从教师教学反馈中得知这些教材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距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实际教学需求仍有一定差距,而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将较多精力用丁弥补这一差距,忽略培养学牛的创新能力。因此,编写一系列适应技工院校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用教材显得十分重要。
在《玉雕创意原理》课程实验授课时,课题组曾编写了一本《玉雕创意图案与原理》的教材,提供给参与课程实验的师牛。从实验结束后的问卷回收的统计表明,约83%的学牛认为新教材十分贴近本专业,有助丁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授课教师也一致认为,南丁新编教材更贴近本专业,因而他们教学会更轻松,在关注学牛对传统技艺的掌握的同时,也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3 校企合作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扬州金鹰玉器珠宝玉器公司是扬州地区最大的民营玉器设计与牛产企业,企业已有一支相对完备的从事宝玉石设计创意的人才队伍。然而随着近年来企业的扩大,对具有较强制作技艺同时具备一定创意设计能力的人才需求也日趋强烈。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学校根据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企业派由由工艺美术大师、知名宝玉石设计师组成的人才队伍轮岗到学校参与教学任务。将企业实际的设计、牛产的订单带进课堂,让学牛在学校就能提前参与玉雕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在学牛完成在校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进入实训阶段后,可进入企业岗位实习,每一位学牛都有一位企业设计与牛产人员带领完成工作。学生在企业实际岗位能更多地从实践中学习玉雕产品的制作技艺与创新于法,同时也让企业有机会挑选优秀的人才。校企合作的形式,带来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学牛的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得到锻炼,创新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 篇4
我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宽,经济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并注重素质全面提高的复合型的,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优秀人才。其实质,是要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我校基地建设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丰富知识:就是通过共同基础课、核心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的学习,使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扩大知识范围,加强知识基础,更新知识内容,使其在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工具和手段性知识等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培养通才、经济大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能力:就是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协调能力、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开拓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具备上述能力,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才能成为21世纪的优秀人才。
3.注重素质:就是要改变目前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素质”的状况,通过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工具运用素质,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德操品位,切实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智商情商俱佳的高品位、高素质人才。
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篇5
哈工大报讯(吴绍春/文)15年后,又有机会赴美讲学,体会颇多,写下拙文希望和各位同仁分享,相互切磋。
1.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及理解
培养目标问题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种新挑战,既是理论层面的研究和思考,又是实施和培养中的实践和落实。中国的大学之所以落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之所以存在差距,从根本上讲,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才水平和质量不高,特别是拔尖人才、创新人才缺乏,更不用说在世界上有影响和地位的大师级人才了。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和质量的原因和因素很多,而培养目标是一个具体和现实的问题。我们的培养目标存在什么问题呢?大概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过于笼统。我们不是没有培养目标,党的教育方针早就明确了,这是大目标、总目标,是国家对教育的总要求,是对各学校培养人才的总的原则。问题是各校应当在此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确定每个学校自己的培养目标。这样的目标应当是清晰明确的,有自己学校特色并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遗憾的是我们并不很清楚。二是过于统一,这是大家的一个通病。许多学校的培养目标往往都是一些词、一些同样的口号,同样的话语,整齐统一,内容不清,具体内涵既缺乏研究也不易理解,更不好落实。比如,全是创新人才、复合人才、领军人物、综合素质、各种各样的能力等等。各校的目标都相通相容,在哪个学校都合适,看不出区别,更没有特色。三是培养目标缺少分解和落实,目标不是为了好看和壮观,而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是可分解、可操作的,是可测量、能实现的,或者是对一生的发展和成功有促进意义的。
其实对目标的分解和实施,就是体现各大学对培养目标的认识理解、解释和说明,逐级的分解就是完成对目标的再确定,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和落实。不同培养阶段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不同的培养方案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各院的培养目标、美国ABET(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所确立的工程师培养标准和目标、普林斯顿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标准等等,都是具体的可以再分解的。如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要求、佐治亚理工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评价,这些都落实到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中,更具体到每一门课程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对应、相支持、相匹配,这样才使得培养目标得以切实的落实,并且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博士生都有明确的、分级分类的具体细致的培养目标。这实际上是一个目标树的概念,是以总的培养目标到具体的分解目标的一个大系统。美国还专门研究了教学目标编目,为广大教师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评价提供一种可参考的工具。这个编目为教学目标的实现给出支撑和辅助,为培养目标的最后达成作出了贡献。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保障。
2010年夏季我参加美国一个大学的项目,如在评价教学中就有两条很明确,一是教师是否对教学目标有清楚的定义;二是通过本课程教学的进行和实施,是否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有目标、有实践、有检测、有评价,不仅授课教师清楚,每个学生也清楚,这样才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有利,也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负责。对我们中国的大学来讲,重要的问题是,各院系是不是对学校的培养目标都了解、理解、认同和落实;同理,各学科和专业对学校和院系是否如此;更进一步,每一位教师在教每一门课时,是否对相应的培养目标都知道、都理解、都认同、都落实、都实践。这种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对应和一致才是培养目标的真正落实。
2.关于精英人才培养
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另一方面就是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理解精英教育;二是培养学术研究型的人才,还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美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又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它的大众化教育任务主要是公立大学完成的,而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主力军则是社区教育学院。因此,美国许多著名的私立大学仍然能保持传统的精英教育,其特点有12个方面:一是入学时精选人才,除了考试成绩外,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和面试,切实把好入口关。二是保证较合理的师生比,大部分著名的私立大学师生比都在1:10之内,如哈佛大学1:8,麻省理工1:6,斯坦福大学1:7,哥伦比亚大学1:7,芝加哥大学1:4,普林斯顿大学1:6,加州理工1:10,耶鲁大学1:8,宾西法尼亚大学1:7,等等。三是小班授课,相当多的研究型大学80~90%的授课是以小班进行的,其他为中班。小班的概念就是20人以下,中班的概念就是20-50人。无论本科生、研究生都是如此,甚至许多四年制的私立学院,被中国人称为自由教育学院的学校更是如此。这些学院的慢火细烹的培养教育方式,当然是最符合教育规律的,所以他们的毕业生大部分成为哈佛、耶鲁等名校的研究生。当然这种精英教育的模式在中国没有基础和条件,也很难做到。四是住宿学院。五是通识教育,即培养全人,旨在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人的心智、品行、责任、胸怀、视野和思维及价值观进行的广泛而有个性特色的综合教育。六是公民的意识、贡献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七是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和提高,广泛开展学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实践。八是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的理念与实践。九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民主法制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培养,特别是领导力和服务意识的培养、个性化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十是创造力和动手实践,包括企业家精神、参与科研及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一是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服务支持(信息、资源、设施、场所、咨询、财政、人文关怀和文化引领与熏陶)。十二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当然,21世纪、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及可持续发展,已经给高校的精英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需要对精英教育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3.两种人才培养类型的讨论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培养原始创新的学术研究人才,还是培养面向实际的应用型研
究人才(在博士层面)?回答是肯定的,两方面的人才都需要培养。问题是什么样的结构比例比较合适。此外,这两种人才的区别和培养过程的不同如何体现?说到博士,也就是PH.D.,我们国内翻译成哲学博士,所以就有工学哲学博士、理学哲学博士等等。其实这是误会,或者说是翻译的偏差闹出的笑话。实际上,这里的PH.并非是哲学的意思,而是代表接受学校教育达到最高层次的意思,是代表知识的学习达到了博和专的程度,是传统博士学位的代号,并且这种人非常少。我们知道,科学研究有两大类,一是基础研究,二是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培养的博士主要是从事原始创新、理论创新的研究工作,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研究人才、学术人才;而应用研究中培养的人才主要是进行集成创新,是面对工程、技术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创新,但大部分应当是专业应用型的博士,这大概也是我们进行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的目的和原因。在美国大学中,这两种人才培养的区别是很清楚的,如医学博士是主要从事医学、生理、病理研究的,是理论和机理探索的,主要是在大学和医疗研究机构工作从事科研和教学的,他们是不会看病治病的,也不从事临床工作;而医科博士则是主要进行临床培养训练的,他们的研究是面向患者和病例的,是诊断和操作的,是经验和实践的。牙医学博士和牙科博士的区别也是如此。工学博士和工程博士的区别亦然。
哈工大以工为主,培养的博士也应当如此。尽管国内还没有应用型专业博士的概念,但实际上,随着硕士研究生的大量扩招和博士、博士后的不断增多,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当然要培养一批PH.D.的博士,无论理学的、工学的还是管理学的,这些人发展方面的职业定位是科学家、理论工作者和大学研究型的教师,这是我们精英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生力军,是博士教育的品牌体现。我们更要培养一大批专业应用型的博士,他们应是现代工程师、企业家、金融家、创业人才和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也应当是工科大学的教师,这应当是哈工大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特色体现。通常美国大学PH.D.学位大多都在文理研究生院授予。当然因为美国大学的多样性,名校差异很大,如MIT的工科几乎没有专业博士,取而代之的是工程师学位。各专业学院也授予少量的PH.D.。同时,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区别和差异,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毕业论文要求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PH.D.博士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具有坚实而宽广的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具有系统而深入的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及研究方法,在了解和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实现。对其论文要求则是在学科领域内有创造性的成果,特别是要表现出对学科前沿的原创性研究能力和在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报告研究成果的能力(原理、理论体系、模型、方法和工具的探索、创新研究)。相反,应用型专业博士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综合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高级系统的识别能力,对大工程项目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对大型工程项目的计划、监督和管理能力,参与调研和具体解决重大交叉学科问题和现实中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等等。其论文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其是否能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和工程的技术方法解决所要求的重大问题,或者是形成重大项目和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有许多是专利产品开发和理论在工程实践方面的创造性应用。我们人才培养的改革还没有到这一步,中国目前还极少有工程博士或各种专业博士,我们的改革只是在硕士层次。但是了解美国高层次学生培养的这种差异和不同,对更好地理解和改进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是十分有益的。博士生的培养是这样,硕士生的培养更是如此,而且大量的硕士生的培养应该定位在专业应用型上。
4.从职业教育角度深入理解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质量
此外,还有两点需要说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一是对培养人才层次的理解。在美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中,本科学院主要是通识教育和专业导向教育,如哈佛大学的哈佛学院、耶鲁大学的耶鲁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的哥伦比亚学院等等,大多数的博士(PH.D.)培养是在文理研究院进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科。而我们所熟悉的专业和专业教育是在各种专业学院,实际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学院,也是研究生院(有的也包括本科生培养)。这些学院如工学院、法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还有新闻、农业与自然资源学院、国际事务、家庭科学与人类服务、建筑、艺术与设计学院等等,都是职业教育的学院。但这是专业教育的研究生院,是最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即专业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所谓职业教育,就是面向实际、面向应用、面向社会就业的,是让学生学会相应学科专业的本领和技能的。因此,可以说在美国大部分硕士生的教育培养不是以基础研究学术型人才为主的,而是以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主的。
再进一步说明就是要正确理解和认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分层次的,具体讲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低层次的职业教育是岗位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如一般的短期培训或是职高中职技校的教育培养;中间层次的就是我们国家的高职高专,在美国的许多本专科专门学校是中层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工作者;而最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则是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这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教育,是在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培养基础上高层次、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因此,我们不能低估和看不起职业教育,MBA、MPA不是典型的职业教育吗?工程师、建筑师、会计师、审计师、评估师、金融师、软件师、医师、教师、企业家、咨询师的培养教育不也都是典型的职业教育吗?因此,了解了这种职业教育,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更理解目前进行的硕士教育改革,也更能理解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标准、要求和规范。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分为学术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是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首先明确、清晰地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是一句话或几个口号,而是具体、明确、清楚的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如什么规格、什么就业或职业导向、什么要求等等。其次就是确立相应的标准,具体就是能力、素质、知识结构和技能上的标准达到什么程度。三是如何测量和评估,如达到什么程度为合格、什么程度为优秀,可操作性如何,测量和评估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如何。四是怎样贯彻落实,从培养方案到课程,从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方法到实践实验环节的具体过程,都要清楚其目标、标准、要求和评价测量,使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相一致,并且逐步达成目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要下真功夫、下细功夫来不断实现的过程。五是加
强和强化师资的水平和能力。这是关键,又是软肋。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服务能力,特别是工程实践和创造创新能力,至少有6个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教师一定要加强企业的联系和实践,了解企业和技术的前沿和发展现状。二是要不断增加实践和实际能力。三是教师要多元化,从大型企事业单位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而又胜任培养教育工作的科技人员和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培养研究生。四是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发展机会,特别是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学习。五是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教师的发明创造和专利。六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解决好改革的相应配套和服务支持问题,做好全面工作,使改革持续地进行下去。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的这种硕士教育的改革,既可以保障学术研究型的研究生,更好地精选人才,特别是博士的培养质量,也可以更好地改革硕士生教育,研究方向更明确、更稳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要求更清晰,为将来的博士生教育改革奠定基础。
培养目标 篇6
培养能适应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广、工作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一定专业技能的园林建设与管理人才,具有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园林植物的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主要课程
园林学概论、美术、植物学、园林工程制图、测量学、设计初步、计算机辅助设计上海五大园林之
一、园林设计导论(双语教学)、环境艺术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建筑学、园林设计学、园林工程学、园林植物概论(双语教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草坪学、园林植物保护、园林施工操作等。
毕业生应具备知识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具备扎实的园林学、建筑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2、具有一定的绘画技能及美学知识 , 能应用相应的艺术理论及设计手法对自然景观、植物材料进行艺术创造。3、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设计、园林植物造景设计方法。4、具备风景区、城市园林绿化施工与管理的基本技能。5、掌握必要的园林植物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
技术。6、具备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与科学研究,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7、熟悉我国国土绿化、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建设、森林资源、国土资源管理保护及城市环境与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8、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了解国内外园林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9、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资料信息的基本方法。10、了解体育运动基本知识和体育锻炼基本方法,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习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城市园林绿化、建筑与环境工程、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的行业、部门机构就业,也可继续攻读园林、景观、建筑、城市规划、环境艺术专业类的硕士学位。*要求考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与形象思维表达能力。
可考的职称
职称证: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这些只要条件够就可评。还有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建筑师等要参加全国的考试。园林设计师目前还没有组织全国性的执业资格考试,国家正在酝酿执业考试的方式、名称及内容。相关资格证书:花卉工(初、中、高级)、绿化工(初、中、高级)、园林施工员(初、中、高级)、植保工(初、中、高级)等等这些要参加考试。
专业前景
园林植物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城乡环境的绿化美化更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园林专业是造福人类、前景无限的专业。
培养特色
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篇7
关键词:微观金融,财务管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1.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路
西方, “财务”一词的英文单词是“Finance”, 而英文“Finance”除了具有财务的含义外, 更常见的含义应该是“金融”。东北财经大学刘淑莲教授 (2005) 通过对国外财务管理专业院系设置的调查发现, 在国外财务管理专业通常设在金融院系, 与国内高校将财务管理专业普遍设在会计院系的做法尤为不同, 这种区别也深刻的体现了国内国外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的差异。在我国金融通常指的是货币银行学 (money and banking) 和国际金融学 (international finance) , 而这在国外都不称作金融 (Finance) 。在国外, 金融指的是公司财务和资产定价。因此我么可以将国内的“金融”看做“宏观金融”, 将国外的“Finance”视为“微观金融”。
因此, 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局限于传统观念中的“记帐先生”的会计形象, 而要成为一位深谙财务管理, 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并贯彻执行的企业成员。财务管理不应囿与会计范畴, 而应当高于会计, 回归“微观金融”的本质、基于企业价值增值管理来定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2 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这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相比, 应用型人才更注重业务操作能力、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技能型人才相比, 其又应该具备更完备的专业理论背景, 具备更强的职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所以,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应该是具有综合财务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或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 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掌握管理、战略、市场、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商业知识和技能, 具备完整会计及财务知识, 能综合利用各类数据, 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全面预算、财务分析、绩效评估、风险防范、组织管理和商业策略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和切实方案, 参与战略拟定及执行, 推动企业业绩发展的专业人才。
1.3 财务管理与会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作为一个独立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显著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专业强调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即以筹资、投资和分配为主要环节的组织价值管理。会计学专业强调会计信息和税务信息的提供、加工和利用, 其实质是一种信息管理。金融学专业则强调对金融机构具体业务的管理以及宏观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的分析。
2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需求分析
2.1 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分析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与能力构建上, 要把握金融学 (宏观) 、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的本质区别。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熟悉管理、战略、市场、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商业知识精通会计及财务知识。
2.2 财务管理专业能力分析
2.2.1
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能力, 即财务管理相关的基本分析能力, 如市场环境分析能力、财经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力、法律环境分析能力。
2.2.2 财务管理专业运用能力。
如在培养他们扎实财务技能的同时, 重点提高他们参与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的能力, 实现“财务支持战略决策, 战略融于财务管理”。
2.2.3 财务管理专业发展能力。
如能把握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前沿理论, 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国际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
3 应用型本科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时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知识能力需求决定课程供给。因此, 课程设置必须从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需求出发, 兼顾学生未来的职业取向, 培养具有较强的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成长能力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3.1 课程体系结构
为了培养企业价值创造的专业管理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按照“通、实、精、活”的原则, 学科基础课要构筑广博、扎实的商学基础;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做到少而精, 成为本专业的核心能力;专业选修课多而活, 一方面为适应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要进行分方向培养, 另一方面, 也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 使课程设置更接“地气儿”。
3.2 学科基础课设置
学科基础课的设置要构筑广博、扎实的商学基础, 致力于提高学生未来的岗位迁移能力。学科基础课的设置主要包括管理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学、经济法、税法以及应用统计学。西方经济学 (宏、微观) 、金融学 (宏观) 、管理学介绍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经营理念、管理艺术等方面的内容。经济法、税法研究了现代中国企业所处的经济法律、税收环境。应用统计学则提供了财经数据的搜集、分析处理和运用的系统方法。
3.3 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设置
专业主干课是构成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主干课程, 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课程的主要标志。专业主干课可选择中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和投资学。会计是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的基础,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开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会计核算的程序、方法以及会计信息综合利用。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专题) 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投资学包括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两个方面, 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三个环节, 即筹资 (包括分配) 、投资和营运资本管理中, 投资是核心环节, 一方面投资的需求大小决定了筹资的规模, 另一方面投资的预期收益高低构成了筹资成本的硬性约束条件, 而投资的项目类型、风险高低又是日常营运资金管理的基础, 因此投资学也应作为主干课程。
专业课设置为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分析提供了公司内部财务决策的信息基础。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环境下与公司战略分析、评估、实施、监控和风险监控相关的管理, 构成了公司财务活动的基础环境。国际财务管理主要研究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财务管理。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基于企业财务报表、业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 使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等技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计划与控制、财务预测与决策活动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方法选择和各种可行的方案。
3.4 专业选修课设置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是形成财务管理专业差异化、特色化培养的主要体现。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体现一下三个思路:1.专业选修课的设置适应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2.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3.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服务于学生职业成长能力的提高, 增强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后劲。因此, 专业修选课的设置要体现“分方向培养”的目标, 如下表所示:
4 研究结论
基于微观金融视角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在清晰界定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明显不同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兼顾学生未来的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以培养熟悉宏观金融, 懂会计, 精通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作为目标。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宜采用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构建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的财务管理专业独有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的设置上以企业价值增值为基点, 围绕企业价值链管理展开, 回归“微观金融”。
参考文献
[1]刘悦, 王晓燕.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15) .
[2]刘加林, 周发明, 王晓军等.基于就业能力导向下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改革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 (02) .
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篇8
摘 要:会展业成为社会经济的新增长点,成为新型的服务性行业,影响力正在扩大。会展专业教育的固有教育目标,使人才向着统一和同一的发展方向,这并不完全符合现代情况和人才的培养模式,会展设计的课程目标不仅要满足社会需求,也要满足人才自身的发展,要具有学术型理论基础,又要具有实用型实践应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为中国会展业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服务。
关键词:会展设计;培养目标;课程实施;创新
中图分类号:F71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121-02
一、会展设计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会展业也呈现出国际化的端倪,从产业属性来讲,会展业是经济效益显著的服务性和信息性产业。展会活动对会展设计的需求非常迫切。会展业逐步成为政府重视的经济效益产生平台,国际性品牌纷纷登陆中国,中国品牌业在向国际化迈进。
在中国19世纪末之前,会展的形式是以集市呈现的,会展产生时间晚于欧洲。清末民国初的中国举办过具有规模和时代特征的博览会和展览。类似于现在的会展中心和会展类建筑一样,这些展览留下了一些历史痕迹比如北京的“劝工陈列所”、南京的“南洋劝业会”、上海的“中华国货展览会”、杭州的“西湖博览会”等。近代的中国历史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抗争史、解放的历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览会的宗旨和主题也基本是显示成就、鼓励民众、促发展和抗日,在那个年代对经济的发展还是有推进作用的。但是对于信息交流的意义并不大。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但贸易性质的展览会如广交会还是存在的。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主导,各类展会也蓬勃繁荣起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近年来展会的经济收入有上百亿元,并带动房地产的交易,交通设施的建立健全、广告业的繁荣、增加娱乐餐饮消费和旅游活动的机会,各个行业的总收入达几千亿。会展上收益100万元,可带动相关产业900万,产生高效高额的带动效应,所以会展业被誉为朝阳产业。
展会历经从政府主办到协会协办、企业承办再过渡到商业展会完全由企业运作,会展业的市场化势不可当。政府搭台,经济唱戏。再到完全由市场调控,政府也在完成角色的转变。这样的改变对会展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代会展设计在市场化的机制下,商业特征明显,风格不再受到制约,设计师能够更好的实现自身的设计理念,有更多的空间发挥自身设计才华。这就要求我们在会展设计教学中,把市场观念进行引入,在会展设计概预算中考虑到资本运营市场化、在会展设计风格中注意办展方式市场化、在会展设计的施工中了解场馆经营市场化,会展涉及的多种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会展经济圈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而会展市场最为稳定的是北京、上海和广州,展会总数几乎达到全国四分之一。展馆规模扩张,会展场馆功能与城市发展融入区域和全国经济发展战略格局。这就需要高校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作出明确回应,为解决会展设计。
二、我国会展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会展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遵从行业发展需求,也必须适应社会的进步。2005年,马勇先生就在一篇题为《亚太地区会展教育的变革领域与前景展望》的文章中将会展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具有专业核心知识,相关相近专业完备的知识结构,其次是具有好的素质。然后是设计中的创造力,最后有甄别价值提升价值的创造表现。①
会展设计是把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传播学、美学、技术与艺术,经营与市场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全面丰富的知识结构,除了艺术基础理论体系外,专业核心方面也需掌握艺术空间架构,传播媒体技术,管理营销策划,工程预算实施。会展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打造知识结构高度密集中,从艺术到技术能力全面,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团队。朱飞博士在《我国展示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中提到,展示设计专业学术类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和就业创业型人才三类方向的课程,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②展示设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还需要在教学系统大的环境和背景上来分析。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艺术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展示设计专业的目标,也应该有所区别各有侧重。
随着地球村时代的来临,世界范围内的跨国会展、跨地区的区域性经贸合作会展、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会展活动等,国际会展已经越来越多的进入大众视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会展设计的教育就需要有国际化教育观。会展设计国际化使设计师与受众的关系更加微妙,受众的国际化背景使会展的设计必须满足这样的多元化需求。以达到更好的信息传达的效果。对会展设计的人才要求更高,在明确展示主题的情况下也要考虑用国际受众的视角解读会展所传达的信息,实现互动和交流,这对会展设计和总体策划都非常值得思考。差异性和多元化的观念应该纳入到会展设计课程目标当中。使学生意识到不同的文化历史对知识体系的作用。
在现如今信息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会展设计的教育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实际应用为方法、以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在会展设计的教学中,成长为专业知识结构完备的创新型人才,具有人文、科学、艺术基础的复合型人才,适应国际会展行业发展的国际型人才,能够胜任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会展工程、会展管理的实用型人才。在会展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的设立过程中,必须满足会展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与日俱增,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创新拓展能力、会展现场调度对应突发事件的能力。人才的培养既要符合会展需求,也要符合自身发展。
综上所述,会展设计课程中的基础是通识教育,以专业知识传授、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会展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会展设计的理论、掌握会展设计的手段,储备会展设计的知识,运用会展设计的技能。在工作中能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完成主题策划、空间功能划分、品牌信息传播、会展施工管理等工作。会展设计教育要建构共性与个性并存的人才培养方式。
我国师范类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加强完善学科建设、合理化的课程体系、各课程紧密衔接、教师注重课程设计。会展设计带有很强的实践性质。教学必须以实践为主导,一项好的设计需要通过施工来展现,通过展会来呈现,这才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表达的最佳方式。
三、培养会展设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实施
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实践教学中引导会展设计与展会定位相结合,保证会展设计适应市场化的设计,注重国际化与规模化之间尺度的把握;以新锐的会展设计形式和多元的风格传达国际化设计观念、专业化企业理念;实现会展的品牌化和规范化以及信息化。
(一)会展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实施
在会展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强调前期介入性了解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根据设计项目,对展会的背景,该项目所属企业的文化进行广泛的调研,对获得的展会及企业资料,进行整理并对策划及设计方案进行编写,总结会展设计的相关信息,确定会展项目的设计定位,针对展位、展馆的特点进行专业化的空间布局设计,展览的动线安排等。强调艺术化的展示设计,在会展这个特殊的展示空间当中,对展示道具造型、展品的设计、环境灯光渲染、展位区域整体的色彩构成、以及展示动态和音像等方面进行设计。明确空间的界定,合理空间的利用和把握空间的节奏。
通过会展设计实践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融汇贯通,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的一部分。完善会展企业管理制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一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多层次的需求。针对会展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合理安排会展设计艺术学各课程体系,由于会展设计的涵盖面较广,教学内容也包括平面设计版式设计终端新传媒设计等,所以必须加强各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应用,与展会设计项目紧密联系,与相关科学专业合作,结合具体实践项目作为专业课程教学课题,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二)对会展设计教学内容改革促进区域会展品牌发展
会展设计教学内容改革,促进高校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的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教学有利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素质的提升,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企业得到学术支撑,利用高校技术设备发展创新,创造经济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也提升高校和企业的各自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向更具有人文特征的发展方向。实践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当前竞争和整体战略创作压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会展业项目所展现的真实而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和技能,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通过实际案例,灵活应用所学到的知识,理解专业意义。
我国会展行业现阶段,存在着某些会展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而对会展设计人才需求又较大。针对会展设计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不断摸索建立成功的会展设计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由于会展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所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注 释:
①马勇,肖轶楠.我国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J].旅游科学,2005,19(1):75-78.
②朱飞.我国展示设计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参考文献:
〔1〕过聚荣.会展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邬适融.我国高校会展专业的模块式课程设计[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9).
〔3〕朱飞.我国展示设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推荐阅读:
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05-21
人才培养环境艺术设计08-18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05-22
环境审计目标01-19
环境会计目标研究06-18
城市环境目标01-06
环境监理工作目标12-30
财务目标管理环境01-03
镇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09-28
工程建设项目环境目标控制方案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