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课后习题

2024-09-19

法制史课后习题(精选8篇)

法制史课后习题 篇1

第二章夏商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夏有乱政,而作()A.汤刑B.禹刑C.吕刑D.竹刑 2.夏朝主掌审判的官吏称()A刑部尚书B.大理C.大理寺卿D.司寇 3.商有乱政,而作()A.汤刑B.禹刑C.吕刑D.竹刑

4.夏商两朝司法中特别突出的一个特点是()A.慎刑原则B.秋冬行刑制度C.神判天罚制度D.刑讯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夏朝的主要罪名有()A.强盜罪B.贪污罪C.杀人罪D.不孝罪 2.商朝的主要罪名包括有()A矫诬天命罪B.颠越不恭罪C.弃灰于公道罪D.不孝罪 3.商朝监狱的名称有()A狱B.牢C.圜土D.羑里

三、不定项选择题

1.夏朝的部门法有()A刑法B.军事法C.环保法D.行政诉讼法 2.商朝规定的“五刑”中包括有()A.墨刑B.劓刑C.刖刑D.宫刑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B 2.B 3.A 4.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CD

三、不定项选择题 1.AB 2.ABCD

四、简答题

1.夏朝法律的特点主要是:神权法的因素比较突出;部门法数量较少;法律内容比较简单;司法制度的内容十分匮乏等

2.与夏朝的法律相比较,商朝法律的特点主要是:神权法的成分更多;部门法的数量有所增加;法律内容开始复杂化;司法制度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等。

第三章西周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穆王时期制定的法律称为()A.穆刑B.周刑C.九刑D.吕刑

2.西周“五礼”中的“吉礼”是指()A.祭祀之礼B.喜庆之礼C.吉祥之礼D冠婚之礼 3.西周法律中的“非眚”是指()A.惯犯B.故意犯罪C.偶犯D过失犯罪

4.西周时期凡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所使用的契约称为()A质剂B.傅别C.质D.剂 5.西周的财产继承采用()A.长子继承制B.诸子均分制C.子女平分制D.嫡长继承制 6.西周婚姻程序中的“纳采”是指()A.男家向女家送达彩礼 B.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 C.男家接纳新娘为家族成员

D.男家在祖庙中征询祖先对该婚姻的意见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法律属于西周时期制定的是()A.禹刑B.吕刑C.九刑D.汤刑

2.以下属于西周继承制度标的(实质)的有(A爵封继承B.财产继承C.嫡长继承D.宗桃继承

3.西周婚姻的原则相对夏、商最大的变化之一是确立了一夫一妻制,以下对西 周“一夫一妻”制表述正确的有()A.法律限定名义上的正妻只能有一人B.法律限定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个配偶 C.实际的配偶数量并不加以限制 D.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4.下列情况中属于西周以来丈夫可以单方面休弃妻子的理由有()A.不事舅姑B.口舌C.妒忌D.窃盗

5.西周时法官用“五听”的观察方法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以辨别真伪,下列专 有名词中属于“五听”的有()A.言听 B.色听 C.气听 D.目听

三、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西周刑罚的是()A.赎刑 B.宫刑 C.扑刑 D.鞭刑

2.下列属于西周破坏家庭伦理犯罪的罪名有()A疑众罪 B不孝罪 C.内乱罪 D.群饮罪

3.西周以来规定妻子即使犯有“七出”,丈夫也不能休妻的情况有()A.前贫贱后富贵B.恶疾未愈 C.有所取无所归D.与更三年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C 5.D 6.B

二、多项选择题.BC 2.ABD 3.ACD 4.ABCD 5 BCD

三、不定项选择题.ABCD2.BC 3.ACD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元前536年,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的是()A.秦国B.郑国C.楚国D.赵国

2.晋国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的时间是()A.公元前513 B.公元前514 C.公元前515 D.公元前516 3.公元前501年,自己制作了一部“竹刑”的郑国夫是()A子产B.赵鞅C.邓析D.荀寅

4.我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的是()A.吕刑B.秦律C.汉律D.法经

5.“改法为律”,制定了秦律的是()A.商鞅B.李悝C.吕侯D.萧何

二、多项选择题

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主要部门法是()A.行政法B.社会法C.经济法D.军事法 2.在春秋时期曾拥有司法权的官吏是()A.司寇B.司败C.县公D.郡守 3.《法经》的篇目中包括()A.《盜法》B.《贼法》C.《囚法》D.《捕法》 4.商鞅变法时,把连坐分为()A.家庭连坐B.邻里连坐C.职务连坐D军队连坐

三、不定项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立法原则有()A.世俗化原则B.公开化原则C.重刑化原则D.慎刑原则 2.《法经》中规定了关于定罪量刑原则的是()。A.《盜法》B.《囚法》C.《杂法》D.《具法》 3.商鞅变法中,颁行过的法令有()A.《公式令》B.《分户令》C.《军爵令》D.《营缮令》

四、简答题

1.简答春秋时期成文法公布的意义。2.简答《法经》的历史意义 3.简答商鞅变法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D 5.A

二、多项选择题.ACD 2.ABCD 3.ABCD 4.ABCD

三、不定项选择题 1.ABC 2.D 3 BC

四、简答题

1.春秋时期成文法公布的意义主要是:公布成文法,是国家治理与社会控制的新型方式:成文法的公布促进、保障了社会发展等。

2.《法经》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法经》使魏国变得更为富强。其次,《法经》是春秋公布成文法的结晶。最后,《法经》对以后的封建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商鞅变法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等。

3.商鞅变法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是:商鞅变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五章秦朝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秦律明确规定了司法官渎职犯罪的内容。关于秦朝司法官渎职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2014司法考试真题)A.故意使罪犯未受到惩罚,属于“纵囚”

B.对已经发生的犯罪,由于过失未能揭发、检举,属于“见知不举” C.对犯罪行为由于过失而轻判者,属于“失刑” D.对犯罪行为故意重判者,属于“不直”

2.据史书载,以下均为秦朝刑事罪名。下列哪一选项最不具有秦朝法律文化的专制特色?()(2011司法考试真题)A.“偶语诗书” B.“以古非今” C.“非所宜言” D.“失刑

3.秦朝中期,某郡民众因不满沉重的苛税,聚集上百人拒不交纳税款,并冲进官府,砸坏了官府内的一些物品。以上行为,在当时应按照何种罪名来加以处置? A.共盗 B.群盗 C.谋反 D.逃避赋税

4.秦始皇时期,某地有甲乙两家相邻而居,但积怨甚深。有一天,该地发生了起抢劫杀人案件,乙遂向官府告发系甲所为。甲遭逮捕并被定为死罪。不久案犯被捕获,始知甲无辜系被乙诬告。依据秦律,诬告者乙应获下列哪种刑罚?()(2006司法考试真题)A.死刑 B.迁刑 C.城旦春 D.笞一百

5.秦朝时期,有孙某和刘某是邻居,但双方关系很差,互相仇视。有一日孙某到县令处告发刘某,称刘某与自家的同母异父的妹妹安某通奸(秦律规定,同母异父兄妺通奸,处弃市),要求县令对刘某定罪。经县令调査,孙某告发之事纯属捏造,是孙某为泄私愤而编造的。根据案情,本案应如何处理?()A.孙某积极向官府报告可能存在的犯罪,即使错误,亦不构成犯罪 B.孙某为泄私愤而诬告刘某,构成诬告罪,但应未造成损失,从轻发落 C.孙某的行为构成诬告罪,以诬告罪惩处 D.孙某的行为构成诬告罪,处以弃市的刑罚

6.秦代法律中对轻微罪适用的强制缴纳一定财物的刑罚是()A.赀刑 B.备偿 C.复作 D.罚作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秦朝立法原则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朝的立法强调“兼爱”、“非攻”

B.秦朝的立法主张“以法为本”和“法令由一统” C.秦朝的立法体现“无为而治”的老庄核心思想 D.秦朝的立法提倡“德治”、“礼治”与“人治” 2.下列哪些原则在秦代就已经确立?()A.共犯加重处罚 B.区分故意与过失 C.自首从轻处罚 D.连坐

3.秦汉时期的刑罚主要包括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等,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徒刑?()(2012司法考试真题)A.候 B.隶臣妾 C.弃市 D.鬼薪、白粲

4.秦朝法律中对轻微罪适用的强制缴纳一定财物的刑罚是()。A.赀刑 B.赎刑 C.赀甲、赀盾 D.赀徭

5.下列关于秦代刑罚的叙述有:①耐是剃去犯人鬓须的耻辱刑:②赎刑是判处犯人缴纳财物的刑罚;③“具五刑”是一种肉刑:④“定杀”是一种死刑,“令人站而斩之”:⑤赀刑是一种以罚金,罚物为主的刑罚。其中不正确的是()A.① B.②③④ C.⑤ D.③

三、不定项选择题

1.秦律规定:“盗封啬夫可(何)论?廷行事以伪写印。”这里的“廷行事”是指 A.制定法 B.司法审判的成例 C.立法解释 D.司法解释 2.秦代法律所规定的有关司法官吏渎职的犯罪有()A.“见知不举”罪 B.“不直”罪 C.“纵囚”罪 D.“失刑”罪

3.依据秦朝诉讼法律制度,下列选项中属于“非公室告”案件的是()A.贼杀伤 B.盗他人 C.主擅杀、刑、髡其子及臣妾 D.子盗父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B 4.A 5.D 6.A

二、多项选择题

,ACD 2.ABCD 3.ABD 4.ACD 5.BD

三、不定项选择题 1.B 2.ABCD 3 CD

四、简答题

1.(1)强盗的特征是“强攻”;窃盗的特征则是秘取(2)从规定看,分盗普通物品和盜特殊物品(3)从对象看,分盗他人和盗家人。

2.(1)法律中严格区分斗伤与贼伤,斗杀与贼杀

(2)“擅杀子”,虽为“非公室告”,但黥为城旦舂

五、材料分析题

(1)《识劫婉案》涉及到借贷契约文书。在秦朝,公私之间或私人之间的借贷现象普遍,大额的借贷行为需要订立借贷契约。

(2)借贷契约是还债的重要凭证,债权人毁弃契券,等于缺乏借贷契约,债务将不再追索(3)以控告他人犯罪行为而勒索其钱物的,也属于犯罪。(4)自首的同时,可以告发他人犯罪

第六章汉朝法制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黄老无为思想主要实行于()A秦朝 B.战国 C.汉初

D汉武帝以后

2.汉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A律、令、诏、敕B.律、令、科、比 C.律、令、格、式D.敕、令、格、式

3.汉高祖时命叔孙通所作朝廷礼仪制度的法律称为()A.九章律 B.朝律 C.越宫律 D.傍章

4.汉朝废除肉刑始于()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宣帝

5.汉朝的财产法定继承采用()A诸子均分制B.长子继承制C.嫡长继承制D.子女平分制 6.汉朝的“榷酤”是指()A.食盐专卖 B.酒类专卖 C.铁类专卖 D茶叶专卖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法律属于汉朝制定的是()A.朝律 B.傍章 C.越宫律 D.九章律

2.以下属于汉朝官吏选拔方式的有()A.科举

B.征辟 C.任子 D.察举

3.以下汉朝罪名中专门针对诸侯王犯罪的有 A.事国人过员罪B.出界罪 C.通行饮食罪D.阿党罪 4.汉朝的人头税包括()A.算赋 B.口钱 C.更赋 D.算縉

5.以下属于汉朝审判程序的是()A.刑讯 B.乞鞫 C.上诉 D.读鞫

三、不定项选择

1.以下法律属于“汉律六十篇”的有()A.酎金律 B.左官律 C.越宫律 D九章律

2.以下徒刑名称属于汉朝的有()A.司寇作 B.髡钳城旦舂 C.鬼薪白粲 D.罚作复作

3.财产税是汉朝新出现的税目,以下属于汉朝财产税的名称是(A.算缗 B.算赋 C.算訾 D市租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B 5.a 6.b

二、多项选择题 1 , ABCD 2.BCD 3.AB 4.ABC

三、不定项选择题 1.CD 2.ABCD.AC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晋律》首次将“准五服以制罪”列入律典,以下对该原则表述正确的是()A.尊长犯卑幼减免处罚尊长 B.卑幼犯尊长减轻处罚卑幼 C.尊长犯卑幼加重处罚尊长 D.尊长犯卑幼处罚同于常人

2.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死刑复核制度”确立于()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B唐代初期 C.隋代后期 D.汉代前期

3.以“北齐律”为蓝本的法典是()A.北周律 B.隋律 C.北魏律 D.晋律

4.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宫刑废除”始于()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秦代后期 D.汉代前期

5.《刑名》篇首次置于篇首的法典是()A.《九章律》 B.《北魏律》 C.《晋律》 D.《魏律》

二、多项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其中确立于这一时期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制度有()A.春秋决狱 B.准五服以制罪 C.死刑复奏 D.秋冬行刑

2.有关《魏律》的不正确说法是()A.由汉律的9篇増加为12 B.“准五服以制罪”入律 C.“八议”入律

D.将《九章律》中的“具律”改为“法例”置入律首

3.在中国封建法律发展史上,最早确立法典12篇结构的不是()A.《开皇律》

B.《永徽律》 C.《北魏律》 D.《北齐律》

4.将廷尉改为大理寺不始于()A.北齐 B.北魏 C.北周 D.东魏

5.为《晋律》进行注解,并为后人称为“张杜律”的律学家是()A.张杜 B.张寿 C.杜预 D.张斐

三、不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北齐律》篇目的是()A.刑名 B.擅兴 C.法例 D职制

2.“十恶”中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等尊亲属的行为不是(A.恶逆 B.不道 C.不睦 D犯上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体现恤刑及加强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确立了()A.律博士 B.登闻鼓制度 C.死刑复奏制度 D.废除宫刑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A3.B4.A5.D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ABD 3.ABC 4.BCD 5 , CD

三、不定项选择题 1.B 2 BCD 3.C

第八章隋唐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法典最先确立“十恶”罪名的是()A.《北齐律》 B.《北魏律》 C.《开皇律》 D.《贞观律》

2.在唐朝,伤害行为发生后,某些案件中的被害人伤势未定,是否会因伤致死尚难以确定,因而唐朝建立了一种制度,以此确定一定的时间限度,以时限结束时被害人的死伤状况作为对伤害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种制度称为()

A.录囚 B.代乞 C.保辜 D.留养承 3.唐律中规定的“加役流”刑,具体是指()A.流二千里,服苦役二年

B.流二千五百里,服苦役二年半 C.流三千里,服苦役三年

D.流三千五百里,服苦役三年半

4.在唐代,遇有特别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机构的长官共同审理,这种审理方式称为()A.“三司推案” B.“三司推事” C.“三司推司” D.“三司推定” 5.唐朝的最高监察机关是()A.刑部 B.大理寺 C.都察院 D御史台

二、多项选择题

1.唐律规定的基本法律原则的有()A.特权阶层减免刑罚原则 B.“十恶”重惩原则 C.“轻重相举原则” D.“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原则2.唐律中“轻重相举原则”所包含的内容有(A.“举重以明轻” B.“举重以明重” C.“举轻以明重” D.“举轻以明轻”

3.下列属于唐律中“化外人相犯”的处理原则的是()A.同一国籍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适用该国法律 B.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适用唐朝法律 C.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对中国人实施的犯罪,适用唐朝法律 D.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外犯罪,适用唐朝法律 4.下列属于唐律中“强制离婚”的情形的是()A.违律为婚 B.义绝 C.和离 D.绝义

5.下列属于唐朝的继承制度方面内容的是()A.嫡长子宗桃继承 B.诸子均分财产 C.“子承父份”

D.在室女得一定份额财产

三、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唐律的立法原则的是()A.“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B.德主刑辅 C.轻刑慎罚 D.融礼入法

2.下列各项属于唐朝司法制度内容的是()A.“换推” B.“拷讯”)

C.“举劾 D.“覆奏”

3.在中国封建法律发展史上,下列法典具有12篇体例结构的是()A.《开皇律》 B.《永徽律》 C.《北魏律》 D.《北齐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C4.B5.D

二、多项选择题.ABC 2 AC 3.ABC 4.AC 5 ABCD

三、不定项选择题.ABCD2.ABCD 3.ABD

第九章宋朝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是()A.《法经》B.《唐律疏议》 C.《宋刑统》D.《大明律》

2.以下有关宋朝法律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首创凌迟刑B.创设刺配刑 C.创设六赃

D中央最高监察机关是都察院

3.宋朝为加强对中央司法机构的控制,曾在皇宫中设立()A.大司徙B.宣政院 C.大理院D.审刑院

4.宋朝在路一级设立的司法监察机构是()A.法曹参军B.按察使 C.巡抚

D.提点刑狱司

5.以下有关宋朝民事法律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宋朝摧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B.宋朝的典当制度,仅限于不动产的出典,不包括动产的质押 C.在室女比出嫁女想有更高的继承份额 D.《宋刑统》中增设了“死商钱物”一门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宋朝法制的表述,正确的有()A.《宋刑统》在体例上取法唐末的《大中刑律统类》和五代的《大周刑统》。B.编敕、编例成为主要的、经常的立法活动 C.“重法地法”是北宋制定的刑事特别法 D.审判制度上实行鞫谳分司制

2.按照宋朝的折杖法,以杖刑可以折抵的刑罚有()A.死刑B.流刑

C.徒刑D.笞刑

3.例是宋朝法律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宋朝例的形式包括()A.条例B.判例 C.断例D.指挥

以下属于宋朝买卖契约形态的有()A.绝卖B.活卖 C.赊卖D.赎卖

5.以下属于宋朝的诉讼申报制度有()A.务限法 B.朝审

C.鞫谳分司D.翻异别推

三、不定项选择题

1.宋朝在原有的五刑之外,增设的刑罚有()A.加役流B.折杖法 C.刺配 D凌迟

2.以下有关宋朝法律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宋刑统》是宋朝的基本法,其效力始终高于经过编订的敕和例 B.刺配刑是将杖刑、刺面配役三种刑罚同时施加于罪犯 C.凌迟刑刨始于北宋仁宗时期 D.刑部是宋朝的中央审判机关

3.中国南宋规定户绝指家无男子承继。按照南宋的继承制度,若出现户绝,立继承人的方式有()A.嗣继 B.命继 C.祖继 D.立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D 5.B

二、多项选择题.ABCD 2.BCD 3.ACD4.ABC 5 , ACD

三、不定项选择题.BCD 2.ACD 3.BD

第十章辽夏金元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辽朝法制注重“因俗而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是我国史书 记载最早的“一国两制”实践。这里的“国制”是指()A,契丹及其他游牧民族的习惯法 B,唐朝律令

C,以契丹习惯法为主,参用唐朝律令 D,契丹制定法

2辽朝法制注重“因俗而治”,即对不同民族(地区)适用不同的法律。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其中“汉制”是指()A,汉朝的法制 B,唐朝的律令 C,宋朝的律令

D,辽朝为汉人制定的专门法律

3.辽朝对不同民族地区适用不同的法律体系。《辽史·刑法志》谓“以国制治契丹”,其实是指()A,以唐朝律令治理契丹人

B,以契丹习惯法治理契丹本族人

C,以契丹及其他游牧民族习惯法治理“契丹及诸夷” D,以契丹习惯法治理汉人、渤海人

4辽朝对不同民族地区“因俗而治”,实行不同的法律制度,人称历史上最早的“一国两制”实践。《辽史·刑法志》所谓“以汉制待汉人”,实际上是指()A,以汉朝制度治理汉族人民 B,以唐朝律令治理汉族人民 C,以唐朝律令治理汉人、渤海人 D,以汉化的契丹制度治理汉族人民

5.金朝按民族成分和地域不同,适用不同的法律制度,较早实行“一国三制”。当时的“三制”是指()A,女真习惯法,契丹习惯法,宋朝律令 B,女真习惯法,辽朝旧制,宋朝习惯法 C,金朝制定法,辽朝制定法,宋朝制定法 D,女真习惯法,辽朝旧制,宋朝律令

二、多项选择题

1.金朝法制建设采取因地因族制宜、多制并存的方针,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对女真人适用女真部族习惯法

B.对新征服契丹地区及燕云十六州,仍实行杂糅契丹习惯的辽朝旧制 C.对原北宋地区适用宋朝法制 D.对蒙古人适用蒙古法制

2.元代法制奉行民族隔离和歧视政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把人民按民族出身分为四个等级,实行差别待遇。关于这四个等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四个等级的顺序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B.“色目人”是指西藏地区、青海地区、新疆地区所有民族的人民;“南人” 是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

C.“汉人”是指所有的汉族人民;“南人”是指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 D.色目人是西域各族人民,包括原西夏人、回回人及西域其他各族人

3.身份不平等是元朝法制的典型特征之一。元王朝把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关于“汉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汉族人民

B.江南地区的汉族人民

C.原辽、金地区的各族人民,包括汉人、契丹、女真人,以及较早征服的高

丽、四川、云南地区各族人民

D.仅指原辽、金地区的汉族人民,不包括江南(原南宋地区)的汉族人民

4.元朝的不动产买卖(典卖田宅),强调须经“经官给据”、“先问亲邻”、“印契税契”、“过割赋税”四道手续或要件才能生效。以下陈述,错误的是()A.“经官给据”即先向官府申报求得书面批准;“先问亲邻”即必须保障亲邻有先买权 B.“印契税契”即契约须经官府备案盖印并纳税;“过割赋税”即将附在不动产之上的赋税义务从卖方转到买方

C.“经官给据”就是先向官府申报缴费获得收据:“先问亲邻”就是征求亲属邻居的同意 D.“印契税契”即契约须经官府备案盖印并纳税;“过割赋税”即将附在不动产之上的赋税义务正式免除

5.《元典章》全称《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完整的元代法律文献。关于这一文献,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元典章》是元朝中央立法机关正式编辑的国家法典汇编 B.《元典章》的性质和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宋刑统》

C.《元典章》是元英宗时期江西地方官府收辑编印的国家法规汇编

D.《元典章》按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职掌将当时的法律法规分类编辑,这一编纂体例为明清律的体例奠定了基础

二、不定项选择题

1.行省制度是元代对中国地方行政体制的一大创制。关于“行省”,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行省是元朝中央的尚书省派驻地方的最高办事机构 B.行省是元朝中央的中书省派驻地方的最高办事机构 C行省是元朝中央的门下省派驻地方的最高办事机构

D行省在元朝中后期渐成地方最高行政单位,并为明清两代所继承 2元朝最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刑事法律制度有()A.笞杖刑的规定数额从唐宋时代的以十为等差改为以七为等差 B.凡人命案件一般会向罪犯及家人征收“烧埋银”作为附加刑罚

C.“充警迹人,红泥粉壁”、“与木偶连锁巡行”等耻辱刑单独或附加适用 D.保留了蒙古族习惯法中的“盗一赔九”(罚九制)习惯

3.因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元朝也实行一国多制。除汉族地区外,“诸色人户各依本俗行者”即尽量沿用各该族的习惯法或原政权法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对原辽、夏、金地区,沿用原王朝法制或各自习惯治理 B.对西藏(吐蕃)地区,依佛教和藏地风俗习惯来治理 C.对色目人特别是回回人,依伊斯兰教义和习惯来治理 D.对西南少数民族,由土官系统依各族原有体制和习惯治理

4.元朝《经世大典》系元文宗时期编成的一种法律文献,其主体“臣事”编分为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等六篇。关于这一文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书是当时国家各类典章制度的综合考订汇编 B.该书系仿效《唐六典》体例编修而成

C.该书是后世《明会典》、《清会典》的模仿对象

D.编纂《经世大典》就是元王朝正式制定国家行政综合法典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C4.C5.D

二、多项选择题.ABC 2.BC 3.CD 4 CD 5.AB

三、不定项选择题.AC 2.ABCD 3.ABCD 4.ABC

第十一章明朝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明代法律制度,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朱元璋认为,“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B.明律确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刑罚原则 C.《大明会典》仿《元六典》,以六部官制为纲 D.明会审制度为九卿会审、朝审、大审 2明代中央最重要的审判机关是()A.大理寺 B.都察院 C.刑部 D.御史台

3.明律规定“凡化外人犯罪者,并依律拟断。”采取的是类似近代()的原则 A.属人法主义 B.属地法主义 C.罪刑法定 D.比附类推

4.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个用“令”作为法典名称的王朝是()A.清 B.明 C.宋 D.唐

5.明朝的一切死罪案件必须上报中央刑部,再经()复核,报皇帝批准 A.大理寺 B.御史台 C.法部 D.审刑院

二、多项选择题

1.明宪宗、武宗时期,为方便宦官专权,先后建立了()A.东厂 B.西厂 C.内行厂 D司礼监

2.明初“刑乱国用重典”的内容包括()A.“重典治吏”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明刑弼教”

D.“刑罚世轻世重”

3.与唐律相比较而言,明律具有的特点是()A重其所重 B.轻重得当 C.轻重失衡 D轻其所轻

4.明代中央司法机关三法司包括()A.大理寺 B.刑部 C.都察院 D.厂卫

5.明代都察院的司法执掌包括()A.复核直隶及各省职官犯罪案件 B.审理直隶及各省职官犯罪案件 C.复核直隶及各省斩、绞监候案件 D审理直隶及各省斩、绞监候案件

三、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明大诰》的说法正确的是()A.朱元璋在位时,为防止“法外遗奸”而制定的

B.强调“重典治吏”,其中多数条文是专为惩治贪官污吏而定 C.对《大明律》中原有的罪名,一般都加重了处罚 D.在整个明代都有效力,很多条款为清代所继承 2.明代诉讼制度的特征是()A.明代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设计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息讼”制度 B.明代发展了成系统的会审制度 C.三法司具有最高审判权

D.厂卫等特务机构严重干扰了正式司法机构行使司法职能 3.明初特有的法律形式包括()A.会典 B.律 C.令

D.教民榜文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B4.B5.A

二、多项选择题.ABC 2.ACD 3.ACD4.ABC 5 ABCD

三、不定项选择题.ABC 2.ABCD 3.D

第十二章清朝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清代会审制度,以下陈述正确的是()A.清代会审制主要有三司会审、九卿会审、秋审、朝审、热审 B清代会审制主要有三司推事、八王合议、秋审、圆审、朝审 C.清代主要会审制度有三公会审、六部会审、大审、九卿会审 D清代主要会审制度有会审公廨、领事观审、军民约会词讼等

2.清代会审制中最为典型的是“秋审”。经过“秋审”,分别对死刑人犯作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四种不同决定,最后奏请皇帝批准。关于这四种结果,以下解释错误的是()A.所谓“情实”,就是罪情无疑、适用法律恰当,没有任何宽宥理由,应奏请于当年处死 B.所谓“缓决”,就是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不大,拟定继续监候以待来年秋审再决

C.所谓“可矜”,就是案情虽属实,但有可疑或可矜之处,拟定免于死刑,改为流刑或徒刑。所谓“留养”,就是案情虽属实,但犯人有父母年老无人赡养或香火无法传承之情形时,则允许其留养父母或存留承嗣

D.所谓“缓决”就是死刑缓期执行,一般是缓期两年执行。所谓“留养”就是犯人有严重疾病,允许其留下来先养好病,相当于今天的保外就医

3.“热审”是清代的会审之一。关于“热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热审是由大理寺下属左右二寺官员会同各道监察御史及刑部承办司官员联合进行的会审,称为“小三司会审”

B.“热审”是在每年小满后、立秋前对京师监狱中关押的所有答杖罪人犯进行联合审理;因举行于“热季”,故名“热审

C.热审的结果,或决放,或免释,或减等,或保释,目的是要赶快减少狱中的轻罪囚犯,以免淹滞伤民,其思想渊源来自《礼记·月令》中夏季“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的设想 D.“热审”是在夏季对某些特殊死刑案件由三法司中层官员进行联合复审

4.清代对蒙古、藏、回、苗等少数民族暨边疆地区,形成了一整套有特色的民族管理法制。关于清代因俗而治的多民族法制,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对于蒙古地区,适用《蒙古律例》对于西藏地区,适用《西藏通制》

B.对于青海蒙藏族聚居区,适用《西宁番子治罪条例》:对于回疆地区,适用《回疆则例》 C.对于西南地区的苗、瑶、彝、藏、侗等少数民族,适用《苗犯处分例》、《苗疆事宜》等特别法

D.这些法律规范均由各民族酋长制定,报中央备案

5.关于清代中央“三法司”的主要职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刑部为中央审判机关,主掌中央审判,兼理司法行政 B.大理寺为中央慎刑机关,主掌重罪案件的复审

C.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对死刑案件进行审核,还参与秋审 D通政司作为中央综合办公衙门,主要执行死罪的复奏

二、多项选择题

1.《大清律》以《大明律》为蓝本,于顺治三年(1646年)初次修成,在康熙雍正时期略有修订,至乾隆五年(1742年)再次修订,此后直至清亡再未修订。关于《大清律》,以下陈述正确的是()A.《大清律》是清代国家综合性法典,其内容以刑事规范为主

B.《大清律》由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等六篇组成

C.《大清律》由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等七篇组成 D.《大清律》是古代中国最后一部国家基本法典,其地位相当于今日宪法

2.“秋审”是清代最典型的会审制度,称为“秋谳大典”,实为一年一度国家慎刑典礼。关于秋审,以下陈述正确的是()A.秋审因每年秋天(八月中下旬)在天安门金水桥西举行而得名,取“刑以秋冬”之古义 B.秋审大典的参加者为内阁、军机、九卿、詹事、科道及各院寺司监长官

C.秋审对象是各省已经复核确定的死刑案件,通过朝廷各部门主官再次象征性联合复审作出最后决定并上奏皇帝

D秋审对象是京师刑部监狱中关押的全部死刑犯,通过朝廷各部门主官再次联合复审作出最后决定

3.清代刑法增加了打击“光棍”恶行的特别条例“光棍例”,“光棍”几乎成为个独立罪名。关于“光棍例”的打击对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设计诈索官民、诓骗应试生童财物等恶行

B.生事行凶扰害无辜良民、乘地方欠收伙众抢夺等恶行 C.喧闹公堂纠众辱官、占据关津勒索客商等恶行

D.并非指所有恶棍敲诈滋事行为,仅指未婚男子当众猥亵妇女的恶行

4.清代的中央司法,主要由三大法务机构共同执掌,号称“三法司”。关于“三法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清朝承袭明代体制,设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号称“三法司” B.清代承袭明代体制,设法部、大理院、御史台,号称“三法司”

C清代的“三法司”,包括审判兼司法行政机关、复审慎刑机关、监察纠劾机关,并非仅指近现代意义上的司法(审判)机关

D.在清代各级地方,并无类似中央“三法司”的机构体制

5.清代对于特殊人群的案件有特殊审判制度。关于特殊审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涉及军人、旗人、番人、僧道的案件,由地方长官约同军事、旗务、土司僧纲道纪等官员会审,称为“约会词讼”

B.京师旗人案件,由步军统领衙门、内务府慎刑司审理;地方旗人案件,由专管旗人事务的各府(州)理事厅审理,或各该官府与地方州县官会审

C.州县官可以独审涉及军人、旗人、番人、僧道的案件

D.“约会词讼”制度,显系模仿元代“军民约会”等制度而来

三、不定项选择题

1.关于《大清律例》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律条正文在乾隆朝以后再也没有修改过

B.乾隆朝以后《大清律例》修订主要是对律后问刑条例的修改补充 C.问刑条例是刑事特别法,用以补充律典

D.问刑条例的增删一般由刑部批准,报皇帝备案

2清代的法律形式,最重要的是“律”和“例”。二者合编起来,称《大清律例》。关于二者的关系,下列陈述正确的是()A.“律”主要是关于刑事犯罪的规定,是综合性成文法典:“例”是关于某些特殊刑事犯罪的补充性规定,相当于刑事特别法。后者一般附编在各条最相近的律文之后

B.“律”自乾隆初年修订确定后,一直不再修订:“例”却是“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根据时势变化不断修订完善

C.“例”一般从皇帝诏旨、“御笔断罪”或经皇帝批准的其他重大案件判决而来,但它不能简单视为判例法

D.“例”就是皇帝“御笔断罪”形成的重要判例,汇编为判例集后成为法官必须遵循的判例法

3.关于清代的“则例”这种法律形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则例”约当于汉唐时代的“令”,是关于各部院政务的行政规则 B.“则例”分为一般则例、特别则例和临时则例

C.一般则例,是关于各部院一般职掌的行政规章;特别则例,是关于某类特定事项的行政规章 D.关于赋税徭役的《赋役全书》,虽无则例之名,实际上也是特别则例

4.清代的死刑有“立决”与“监候”之分别。关于这种制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立决”即“决不待时”,只要皇帝核准,可立即执行

B.“立决”即“决不待时”,即使皇帝核准,仍不一定立即执行,仍须等待法定许可行刑时日再行刑

C.“监候”类似今日死缓,即在皇帝核准后缓期两年执行,以观后效 D.“监候”就是判处死缓,留待每年秋审再决定是否仍应处死刑

5.清代的不动产交易,有一种“典”制,即附加回赎条件的不动产买卖,近似于不动产抵押借贷。关于“典”,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绝卖为“卖”,活卖(附回赎权)为“典”,二者统称“典卖”

B.活卖(典),以契约注明“回赎”年限及若不回赎则应“找贴”(补付)适当价金之类字样为准;否则即为绝卖

C.通过典约,典主(承典人)对田宅取得占有、使用、收益权,但在约定回赎期间届满前不得处分:业主(出典人)的相应赋役义务也随之转移

D.“典”作为不动产抵押借贷,相当于动产抵押借贷的“当”,典主(承典人)仅仅取得占有权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D3.D4.D5.D

二、多项选择题.AC 2.ABC 3.ABC 4.ACD 5.ABD

三、不定项选择题.ABC 2.ABC 3 , ACD 4.AC 5.D

第十三章清末法制改革

一、单项选择题

1.清末官制改革中,将刑部改为(),行使司法行政权。A.司法行政部 B.法部 C.大理院 D.监察院

2.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传统法典是()A.《大清新刑律》 B.《大清现行刑律》 C.《大清民律草案》 D.《大清律例》

3.清末“预备立宪”设立的国会预备机构是()A.资政院 B.咨议局 C.宪政编查馆

D.考查政治馆

4.晚清参照西方刑法学体系制定的刑法典是()A.《大理院审判编制法》 B.《大清现行刑律》 C.《贩卖吗啡治罪专条》 D.《大清新刑律》

5.中国近代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A.《重大信条十九条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大清宪法草案》

二、多项选择题

1.清末起草民法典时,修订法律馆须会商礼学馆的部分包括()A.总则 B.债权 C.婚姻 D.继承

2.清末司法改革的成果包括()A.推行四级三审制 B.设立各级审判厅

C.将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D.创设审检分离制度 3.清末生效的法律有()A.《钦定宪法大纲》 B.《大清现行刑律》 C.《大清新刑律》 D.《法院编制法》

4.《大清新刑律》中的从刑包括()A.褫夺公权 B.没收 C.罚金 D.拘役

5.参与晚清修律的机构包括()A.修订法律馆 B.宪政编查馆 C.资政院 D.都察院

三、不定项选择题

1.关于《大清民律草案》,表述正确的有

A.《大清民律草案》由总则、债权、物权、亲属和继承五部分构成 B.日本法学家参与了《大清民律草案》的起草工作 C.大量借鉴了《法国民法典》的体例结构和条文规定 D.规定了中国固有的典权制度

2.清末立法中带有商法总则性质的是()

A.《商人通例》 B.《公司律》

C.《奖励华商公司章程》 D.《大清商律草案》

3.晚清修律所制定的法典中,体现浓厚传统色彩的是 A.《大清新刑律》正文

B.《大清新刑律》中《暂行章程》五条

C.《大清民律草案》中总则、债权、物权三篇 D.《大清民律草案》中亲属、继承两篇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A 4.D 5.B

二、多项选择题.CD 2.ABC 3.ABD 4.AB 5.ABC

三、不定项选择题 1.AB 2.A 3.BD

第十四章民国前期的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的立法机关是()A众议院B.参议院C.立法院D.资政院

2.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贿选宪法”的是()A.1913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B.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C.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 D.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 3.北洋政府的最高审判机关是()A.大理寺 B.大理院 C.最高法院 D.临时最高裁判所 4.“天坛宪草”的立法精神秉承于()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C.《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北洋政府时期,行使行政案件裁判权的司法机关是()A.平政院 B.大理院 C.最高法院 D.高等审判庭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下列宪法文件中,采取责任内阁制的有()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天坛宪草》

C.《中华民国约法》 D.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

2.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由()行使国家的统治权。A.临时大总统B.国务员C.参议院D.法院 3.北洋政府时期的民事法律体系包括()A.民事制定法B.民事判例与解释例C.习惯法D.条理

4.下列有关北洋政府法律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正式的立法机关是立法院 B.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形式上规定了地方自治制度 C.北洋政府时期曾两次修订刑法

D.民国《民律草案》采取社会本位,对绝对的个人权利加以限制 5.下列有关北洋政府司法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采取三级三审制 B.采取审检分立制度 C.大理寺是最高审判机关

D.判例和解释例是重要民事法律渊源

三、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B.规定了法官独立审判 C.带有因人立法的局限性 D.规定了严格的修订程序

2.下列有关北洋政府法律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中华民国约法》否定了三权分立原则,由大总统独揽国家统治权 B.1915年的《修正刑法草案》,秉承“立法必依乎礼俗”的原则 C.与《大清民律草案》相比,民国《民律草案》注重采纳本国固有法 D.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宪法 3.下列有关北洋政府司法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经采取审检合一制度 B.米取四级三审制

C.军阀干涉司法是司法制度的一大弊病

D在绝大多数县级地方所采行县知事兼理司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B4.D5.A

二、多项选择题.ABD 2.ABCD 3.ABCD 4.ABCD 5 , AC

三、不定项选择题 1.A 2.BCD 3.BCD

第十五章民国后期的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南京国民政府于1947年1月1日公布的宪法称为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C.“贿选完法 D.《中华民国宪法》

2.民国后期的“旧刑法”颁行时间是()A.1927B.1928C.1929D.1930

3.民国后期的《旧民诉法》施行时间是()A.1932B.1933C.1934D.1935 4.民国后期的审级制度是()A.三级三审制B.四级三审制C.四级二审制D.四级四审制 5.民国后期的《新刑诉法》公布时间是()A.1933 B.1934 C.1935 D.1936

二、多项选择题

1.民国后期的“六法体系”中包括()A.宪法B.行政法C.刑法D.民商法 2.民国后期行政法制的主要内容包括(A行政组织法B.行政行为法C.行政救济法D.部门行政法 3.《中华民国民法》各编中公布于1929年的是()A.总则B.债编C.亲属编D.物权编 4.民国后期经济立法主要集中于()A.债权立法B.土地立法C.赋税立法D.市场管理立法 5.下列各项属于民国后期的司法体制主要构成的是()A普通法院B.行政法院C.地方法院D.特种刑事法

三、不定项选择题

1.民国后期制订的宪法、宪法性文件、宪法草案有()A.《训政时期约法》B.“五五”宪草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民国约法》

2.民国后期的行政法律制度内容丰富,其中包括()A组织类B.内政类C.军政类D.经济类 3.1929年公布的商事法律有()A公司法B.票据法C.海商法D.保险法

四、简答题

1.简答《训政时期约法》的主要内容。

2.简答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内容的突出方面。3.简答民国后期行政法律的特点。4.简答民国后期刑事法律的特点。5.简答民国后期商事法律的特点 6.简答民国后期经济法律的特点。7.简答民国后期司法制度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B3.A4.A5.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 3.ABD 4.BCD 5.ABD

三、不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BCD

第十六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政权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个文献是第一个人民宪法?()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C.《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2.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进行补充修订,带有实质性的修订内容是()A.是在第二条增加“同中农巩固的联合” B.将“红色士兵”改为“红色战士”

C.将“全国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的大会”改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D.将“消灭封建制度”改为“消灭封建剥削” 3.下列法律文献中,哪个不属于刑事法规()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 B.《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

C.《晋冀鲁豫边区惩治盜毁空室清野财物办法》 D.《晋冀鲁豫边区违警处罚暂行办法》

4.抗战时期中共中央《论政策》中规定8-10小时工作制,以下劳动保护条例中,哪个仍然机械规定8小时工作制?()A.《晋冀鲁豫边区劳工保护暂行条例》 B.《陕甘宁边区劳动保护条例(草案)》 C.《晋西北工厂劳动暂行条例》 D.《山东省改善雇工待遇暂行办法》

5.人民调解制度,最早见于以下哪个文献中()A.《陕甘宁边区民刑事调解条例》 B.《晋西北调解暂行办法》 C.《衙前农民协会章程》

D.《山东省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

二、多项选择题

1.革命根据地的政权性质,概括来说,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但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依照当时政治形势与阶级关系的变化,在具体表述上又有所不同。下列有哪两种的表述是不正确的?()A工人阶级专政的政权 B.贫雇农专政的职权 C.工农民主专政 D.抗日民主专政 2.革命根据地的政权组织,总起来说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和提法,下列哪三种是曾经采用过的?()A.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B.参议会制度

C.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 D.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3.革命根据地在婚姻立法方面,贯穿以下哪几项正确的指导原则?()A.男女平等 B.婚姻自由 C.一夫一妻

D.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

4.关于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人民调解制度,下列正确的指导原则有()A.合法原则,调解必须遵守政策法令,照顾善良风俗习惯 B.自愿原则,只能双方自愿,不能强迫调解 C.调解不是诉讼必经程序的原则 D.没有区村介绍,法院不受理

5.下列审判机关的组织形式,哪些是解放战争时期新建立的? A.土地改革中的人民法庭

B.大城市军事管制时期的军事法庭(或特别法庭)C.省、县、区各级裁判部

D.各级人民法院(大行政区、省、市、县人民法院)

三、不定项选择题

1.陕甘宁边区的政权组织,不属于正式一级政府的是()A.专员公署 B.区公署 C.乡政府 D.市政府

2.在苏维埃时期的土地法中,下列哪个土地法将农民土地使用权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权()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土地暂行法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3.下列法规,那些是解放战争时期颁布的具有新内容的规定()A.《苏皖边区危害解放区紧急治罪暂行条例》

B.《华北人民政府解散所有会门道门封建迷信组织的布告》 C.《太岳区惩治滥用浪费民力暂行条例》 D.《辽北省惩治关于婚姻与奸害罪暂行条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A3.D4.B5.C

二、多项选择题.AB 2.ABD 3.ABCD 4.ABC 5.ABD

三、不定项选择题 1.AB 2.D3 , ABCD

第十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的发展与挫折(1949-1976)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2.下列法律或法规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复议”一词的是()A.《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B.《政务院及所属各机关组织通则》

C.《税务复议委员会组织通则》D.《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3.新中国成立后出台的第一部具有基本法性质的法律是()A.《土地改革法》 B.《婚姻法》

C.《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D.《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

4.1951年颁布的《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规定人民法院实行哪种审级制度?()A.四级两审终审制 B.四级三审终审制 C.三级三审终审制 D.三级两审终审制

5、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最早参加的国际公约是()A.四个日内瓦公约 B.联合国宪章

C.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D.国际海关税则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共同纲领》的起草和通过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民主政权立法工作的中心环节 B.《共同纲领》于1949年9月29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C.《共同纲领》的制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上的基石和出发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前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D.《共同纲领》是中国宪法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文件

2.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刑事政策在当时起了重大作用,下列各项中在后来进入了刑罚的种类的是()A.管制B.死缓C.拘役D.罚金

3.1950年出台的《婚姻法》在当时起到的积极作用有()A.保护妇女权益 B.提高妇女地位 C.提高婚姻质量 D.加深男尊女卑 4.五四宪法和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法》确定的基本审判制度有()A.四级两审终审制 B.三级两审终审制 C.合议制度 D.辩护制度

5.建国初期的司法制度法特点有()A.填补了打破旧法律后的空白,构建了新中国的司法制度体系

B.具有临时性,如成立临时审判机关性质的人民法庭,专门处理政治运动中的案件 C.这一时期的司法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

D.为以后三大诉讼法的制定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三、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五四”宪法的意义的有(A.它是新中国法制建设初期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B.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原则和各项政治制度,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发挥了积极推动和保障作用

C.它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宪法意识和国家观念

D.它为中国各项建设事业的成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建国初期的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制的特点有()A.党的政策与法律规范紧密联系在一起 B.过分强调刑法的阶级属性与阶级本质 C.强调刑法的道德性 D.突出刑法为政治服务

3.下列属于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法》关于人民法院组织体系的规定的有()A.将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由三级改为四级

B.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 C.基层人民法院设立若干人民法庭作为派出机构 D.设立专门人民法院

4.我国人民检察院的前身是()A.人民检察署 B.人民检察厅 C.人民检察处 D.人民检察局 5.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签订的第一个双边条约是()A.《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B.《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法》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D.《世界气象组织公约》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B4.D5.A

二、多项选择题.ABCD 2.AB 3.ABC 4.ACD 5.ABCD

三、不定项选择题.ABCD 2.ABD 3.ABCD 4.A 5.C

第十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

1.新中国成立后最完善的一部宪法是()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通过的时间是()A.1982年 B.1986年 C.1985年 D.1987年

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行政立法及其巨大成就体现了下列哪一项原则在中国的逐步确立和全面实施?()A.依法行政 B.依法执政 C.司法公正 D.规范立法 4.我国现行刑法是()A.1979年刑法 B.1997年刑法 C.五四宪法 D.1975年宪法 5、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部单行刑法,新增了骗汇以颁布单行刑法的方式对刑法进行补充规定,该单行刑法是()A.刑法修正案(一)B.刑法修正案(二)C.《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D.刑法修正案(五)

二、多项选择题

1.1982年宪法出台后,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有()A.1988年宪法修正案 B.1993年宪法修正案 C.1999年宪法修正案 D.2004年宪法修正案

2.《民法通则》的颁布实施所具有的意义有()A.规定了民法的调整范围,基本确定了我国民法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B.确立了主体平等、当事人自愿、权利不可侵犯和诚实信用的民法理念,确立了民法的基本原则

C.体现了权利本位和意思自治原则,第一次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公民和法人享有的民事权利

D.第一次以基本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民事责任制度 3.关于2007年《物权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意味着我国统一的民法典和民商法律体系的最核心部分、也是最难以制定的部分已经完成

B.它为我们今后制定统一的民法典、形成完整的民商法律体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C.它是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 D.它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

4.关于我国现行的检察机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检察院的性质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B.检察院上下级关系是领导关系

C.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院,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D.检察院对于一般党纪、政纪,并不触犯刑法的案件也要进行处理 3下列属于“非诉讼程序法”的是()A.仲裁制度 B.调解制度 C.公证制度 D.法律援助制度

三、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的是()A.1988年宪法修正案 B.1993年宪法修正案 C.1999年宪法修正案 D.2004年宪法修正案

2.在我国统一的合同法出台以前,在《民法通则》之下曾出现过的合同法有()A.《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B.《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

3.为配合2005年《公司法》的实践,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出台的司法解释有()A.《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一)》 B.《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 C.《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4.1997年刑法颁布后,在实施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单行刑法的数量 是()

A.1个 B.2个 C.3个 D.5个 5.仲裁制度的特点有()A.当事人自愿 B.当事人未必自愿 C.程序简便 D.程序繁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B3.A4.B5.C

二、多项选择题.ABCD 2.ABCD3.ABCD4.ABC 5.ABCD

三、不定项选择题.C 2.BCD 3.ABC 4.A 5.AC

第十九章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其法律渊源表述不正确的是()A不包括中国习惯法 B.包括《香港基本法》 C.包括普通法和衡平市 D包括全国性法律

2.根据《香港基本法》规定,香港终审法院成为香港最高级别的法院。同时,根据《终审法院条例》规定,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法院做出的判例有广泛约束力和高度权威性,除非判例被推翻或不予适用 B.不可邀请其它普通法适用地区法官参加终审法院的审判 C.在判决中可以引用所有普通法适用地区的判例

D.可据需要邀请其它普通法适用地区法官参加终审法院的审判 3.对香港刑事实体法、刑事程序法表述不正确的是()A.许多刑事实体法中规定有诉讼程序 B.许多刑事程序法中也有实体法的规定

C.《刑事诉讼程序条例》中专门规定了协从犯与教唆犯的构成、分类及处罚等 D.刑事程序法中没有实体法的规定,但刑事实体法中规定有诉讼程序。

4.澳门确立三级法院体制,分别为第一审法院、中级法院和终审法院,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第一审法院由初级法院和行政法院组成。B.中级法院作为第一审法院的上诉审法院

C.中级法院由刑事诉讼案件分庭以及审判其它案件的分庭组成。D.只有终审法院是重大案件的第一审法院

5.澳门刑事诉讼程序分为普通诉讼程序和特别诉讼程序两种,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普通诉讼程序由侦查控诉、预审、审判、上诉、执行五个阶段构成 B.特别诉讼程序包括简易诉讼程序 C.特别诉讼程序包括最简易诉讼程序 D.特别诉讼程序包括调解程序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将香港岛割让,以及九龙半岛全部租与英国99年,到1997年期满。达成这一状况的条约文件包括()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拓展香港界址专条》 D.《天津条约》

2.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1972年11月8日,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有关将香港从殖民地名单上去的决议 B.1972年11月8日,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有关将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上去的决议。C.1962年11月8日,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有关将香港、澳门从殖民地单上除去的决议。D.1962年11月8日,第27届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有关将香港、澳门从殖民名单上除去的决议。

3.1583年,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自发选举成立自治机构“澳门议事会”对葡萄牙社区进行管理,内容包括()A选举商人代表负责与中国地方官府联络和交涉 B.管理市政卫生、市容等一般事务

C.与葡萄牙王室法官一同掌管葡人社区的治安 D.与葡萄牙王室法官一同掌管葡人社区的司法

4.对原有澳门的法规,《澳门基本法》规定:“除同本法相抵触或经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或其他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集体包括 A.澳门原有的法律 B.澳门原有的法令 C.澳门原有的行政法规

D.澳门原有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5.在香港新界地区,清末以来,《大清律例》规定的涉及传统社会伦常价值的财产、人身关系的律文,一直适用于香港的中国人,具体包括()A动产交易 B.选举 C.不动产交易 D.休妻

三、不定项选择

1.香港的行政机关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决策层,主要有政务司、财政司、律政司。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各司的职责与港英政府时期相比没有变化

B.各司的职责与港英政府时期相比没有太大变化 C.各司的职责与港英政府时期相比有很大变化 D.各司的职责与港英政府时期相比没有关联

2.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实行高度自治,享有的权力包括()A.行政管理权 B.立法权 C.独立的司法权 D.司法终审权 3.立法会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立法会议员可由下列人员担任()A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 B.非中国籍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C.在外国有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D.有中国籍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D4.D5.D

二、多项选择题.ABC 2.AB 3.ABCD 4.ABCD 5 CD

三、不定项选择题 1.B 2.ABCD 3.ABC

法制史课后习题 篇2

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使学生思维更深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 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由此可看出, 观察对于学生是多么重要。学生观察目的性不强, 有时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观察得仔细, 从而使思维更深刻。

例如, 分数除法中有这样一道题:

算一算, 比一比。

这道题看似是比较乘除法计算方法的不同, 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 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积, 除数是其中的一个因数。在教学此题时,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计算第一组题, 然后追问这一组题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很快得出了被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积, 除数是其中的一个因数。再接着追问商是什么。学生会发现, 商是另一个因数, 紧接着再提问:“就此你能猜测想分数除法的意义吗?”学生很快说出了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此时可趁热打铁:“那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继续做后面的两组题验证一下。通过计算, 学生不但巩固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而且掌握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通过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步骤, 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转化思路, 使学生思维更严密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学科素养, 即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等。习题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而且还要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极为重要。

例如,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有这样的一道习题:有16支球队参加比赛, 比赛以单场淘汰制 (即每场淘汰1支球队) 进行, 如下图 (图略) , 数一数一共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 如不画图, 有简便的计算方法吗?如果有64支球队参加比赛, 产生冠军要比赛多少场?

这道题如直接出示图, 学生会直接数, 很容易得出答案, 至于为什么是15场, 学生只知道是数出来的。对于第二种倒减的方法:用16-1=15场, 学生也只能是猜测。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画4个球队产生冠军要比赛几场, 然后猜测8个球队要比赛几场, 因为4支球队要比赛3场, 所以许多学生猜测8支球队要比赛6场。这时我再让学生画一画, 通过画, 学生发现多了一场。这多的一场是哪儿来的?通过思考, 学生发现最后两组的冠军还要比赛一场。那16支球队要比赛几场呢?当学生列出7×2+1时, 请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意义。这时, 请学生仔细观察球队数和比赛的场次数, 看看有什么发现。当学生说出比赛场次数比球队数少1时, 这时顺势问:“比赛场次数为什么比球队数少1呢?”学生自然联想到因为每场淘汰一支球队, 而冠军球队是不要淘汰的。再请学生根据他的发现说说64支球队各要比赛多少场。这道原本只需学生简单“数一数”便能解决的问题一下子抽象化, 学生不得不调动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 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实验等各种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 最终获得对问题的解决,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三、引导学生拓展习题, 使学生思维更灵活

在习题教学中, 我们不能就题论题, 而要让习题尽可能广覆盖。在教学时不光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联想, 使他们能“举一反三”、“问一知十”。在习题教学中, 适时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延伸知识,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例如, 在教材中有这样的一道题:

先计算, 再观察每组算式的得数, 能发现什么规律。

在教这道题时, 我先让学生计算, 再说说规律。学生很快便得出相邻两个分数单位的差等于它们的积, 并且很快又写出了几组这样的算式。这时我并没有就此罢休, 接着问:“如果分子是1, 分母是相邻的奇数或偶数, 是否还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很热烈, 通过举例, 学生一致回答, 没有。“那怎样才能相等呢?”学生通过计算得出, 它们的差必须乘才能相等, 我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要乘呢?”有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发现:由于它们分母相差2, 所以差的分子就是2, 要想成为乘下来的分子是1, 就必须乘。通过拓展延伸, 使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 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交流, 实现思维共享,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道课后习题的延伸 篇3

-2×6+3×6=(-2+3)×6,如果用a表示任意一个数,那么利用分配律可以得到-2a+3a等于什么?

由-2×6+3×6=(-2+3)×6可知,这道题在运算中逆用了乘法分配律,因此逆用乘法分配律便可以得出-2a+3a的结果.

解:-2a+3a=(-2+3)a=a.

应当注意,这里a只是一个字母,但是它可以表示任何数字,可以是正数、负数或0.

解答这道题时我们运用了有理数运算中一种重要的运算律——乘法分配律,它在有理数的运算以及今后的代数式运算中应用非常广泛,它的正向运用与逆向运用对于不同形式的计算与变形都能起到简化的作用,应注意灵活运用,避免弄错符号或拆项时出错,下面举例说明.

例1计算:1--×-1.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可以直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解:1--×-1

=×-+-×-+(-)×(-)

=-2+1+=-.

例2计算:- ÷-÷--÷(-7).

根据运算法则,先化除法为乘法,原式就变为-×-×--×-.直接计算比较复杂,但我们发现该算式中每个部分都有因数或-,因此可以逆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解: 原式= -×-×--×-

=-×+×+×

=×-++

=×0=0.

例3计算:

-+×36-6×1.45+3.95×6.

式子中的-+×36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6×1.45+3.95×6可逆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这样避免了通分和繁杂的计算,十分简捷.

解:原式=×36-×36+×36+6×(3.95-1.45)

=28-30+14+6×2.5

=12+15=27.

例4计算:56÷(-56).

若将带分数化为假分数直接运算,计算量较大.根据带分数的意义,可将复杂的带分数拆成整数与分数的和(或差)进行计算,这样拆项后又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

解:56÷(-56)

=(56+)÷(-56)

=-56×-×

=-1-

=-1.

例5计算:-÷1--.

解答这道题的一般思路是先将后面括号内的算式化简,然后再进行计算.通过观察可知括号内的式子变化后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7,不妨先将被除数与除数交换位置,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解:1--÷-

=1--×-

=×--×--×-

=-2+1+=-.

所以-÷1--=-3.

乘法分配律是有理数乘除运算中的重要工具,在运算时多注意观察题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会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课后习题 篇4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如何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914年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势力范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师姐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它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它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炮火还曾燃烧到我国边境,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邓小平理论: 时代主题的转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三个代表”: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平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全权政治又有新的体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 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如何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特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

5.如何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理论:1.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武器。

6.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要意义?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卖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可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7.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得关系?

8.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2.邓小平,江泽民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与核心是实事求是?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当代课后习题 篇5

1.胡锦涛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国与国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请结合这一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20世纪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首先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次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重大进展;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四是和平与发展逐步成为时代主题;最后人类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空前提高。

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有:一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机遇和挑战;二是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三是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机遇和挑战;四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既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许多难得的机遇,总体来讲机遇大于挑战。世界各国人民只有共同努力、维护和平、推动发展、实现合作,才能向着美好未来不断前进。

2.列宁在《我们的纲领》中指出,“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但是,“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请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答: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推动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科学真理和富有感召力的学说,是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解放和发展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的出色表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对此,国际上既有对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的称赞,也有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非议。请谈谈如何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科学地看待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全球影响力。

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首先是要努力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必须善于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问题,增强世界眼光,提高战略思维;最后,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能力,归结起来就是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

第一讲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略局

1.邓小平在1985年的一次谈话中提出,和平问题、发展问题是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联系21世纪以来的世界形势,分析和平与发展在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答: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是当今世界变化的突出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机遇、新挑战和新矛盾、新问题。各个国家、各种国际组织和其他经济政治主体都在努力调整自己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以适应这些新变化。当前和平与发展问题面临的主要挑战: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及影响

上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特别苏联解体后,原有两极格局瓦解,冷战局面结束。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并没有改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阻碍发展的主要根源。一些西方国家坚持要把它们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强加于别国。冷战时期形成的军事集团正在进一步扩大,并公然违背国际公约,捍然武装干涉他国内政。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导致的局部冲突和战争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宁。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作祟,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解决。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是一个国家的首要外交目标,也被认为是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保障。结合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分析在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答:经济全球化使发展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新的威胁。经济全球化使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性风险日益增多,国内问题国际化,安全问题多样化,主权国家的权力受到限制和削弱。由于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发达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极力推销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这对我国的国家主权提出了挑战。为了有效的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我们应该继续坚定的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路线,不断加强自身实力,切实提高人命生活水平。同时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发展变革中,逐渐摆脱西方主导的局面,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健康发展,尊重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竞争比较重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3.近代以来,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战争与冲突,因此国际社会对当前中国国力的增强产生了某些忧虑和猜疑。结合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答: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坚持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又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和各国共同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政府和人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舞台上的鲜明主张。

第二讲 当代发展问题

1.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是认识当代发展问题的思想前提与理论基础。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对于认识当代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理念以及重大问题,具有哪些当代意义与价值?

答:当代发展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极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为把握当代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有着丰富的发展理论,它是把握发展概念基本内涵的理论基础,也是认识当代发展理念、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之中。

2.人类发展的实践,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保护自然;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要求,又要维护后代人生存发展的有利环境与条件。针对当代发展的重大问题,谈谈如何理解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与历史根据。

答:当今世界发展面临一些列的威胁与挑战:如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枯竭、环境问题、宗教、战争、人口膨胀等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代人类解决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与共同课题。人既是实践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存在。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代代相传、更迭延续。当代人类发展的实践,应该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满足人所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又要满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因此,当代人类的发展,一定要可持续地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3.《共产党宣言》预言: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预言对于深刻理解当代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及其内在统一性,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答:全面发展,是指社会整体协调、全面进步,同时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强调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强调不断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本质要求与目的。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全面性具有内在关联。可持续发展,就是克服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内在地要求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

4.根据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结合中国解决发展问题的实践,深入分析与理解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发展实践中得出的重要认识,集中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讲 当代社会建设

1.结合当代世界发展,谈谈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着力点。

答:社会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目标和要求,建立和调整社会关系,完善社会服务,解决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社会建设的内容受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基本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和影响,因此社会建设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一般来说,社会事业、社会政策、社会管理、社会运行体制机制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2.为什么社会风险治理必须重视防患于未然,必须有着眼于长远的风险意识和标本兼治的切实举措?联系中国实际,讨论如何应对各种社会风险。

答:当代中国面临的社会风险有其特殊性。中国既面临一些全球共同面对的风险,同时由于历史、国情和发展阶段等特殊因素,也面临一些特殊的风险: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国土面积大、区域联系密切,风险影响面比较大;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总体上不高,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人员流动性大,使各种风险容易交织并产生连锁效应;社会管理体系尚在形成完善之中,应对风险的组织体制和责任制度还不完备。这些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应对风险,依靠单个治理主体往往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建立风险共担的新的治理机制,谋求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互补。应对社会风险不仅要有应急处理机制,还必须有预防性的制度安排。风险治理的目标是就地及时解决问题。

3.结合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说明为什么必须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管理是各国政府的基本职能,其基本任务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良好的社会管理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因此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要求:“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谈谈如何做到这三个“最大限度”。

答: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就是要合理利用资源,调动各方积极参与共同管理。继续花大力气谋求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解放社会生产力,让人民群众有多一点精力和时间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就是要促进成果共享,均衡各方利益积极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的步子。同时,进一步加强干部的作风转变,使他们多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享受到更多发展带来的实惠

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就是要抓住矛盾关键,做到科学疏导积极调处。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在最基层,及时查漏补缺,改革不够合理的制度,完善不够科学的管理方法,按照“宜疏不宜堵”的原则,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最基层。

第四讲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1.如何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关系?为什么说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

答: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紧密关联,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也因此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自然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同时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中介”,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人的存在的基础、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人类活动不断使环境“人化”,在环境中实现自己,不断印证人的本质力量,并赋予这种力量以历史的性质。

2.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结合全球环境问题,谈谈如何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答: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尖锐。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3.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为什么说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停滞发展,或者无视气候变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都是不可取的?

答:发展必须有环境的支持。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不仅要促进发展,还必须获得发展所需的环境资源。环境代价过于沉重,势必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人类不能在摆脱贫困和阻止环境退化两者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必须彼此兼顾。否则任何一个问题都解决不了。人们谋求发展的同时,必须对不科学的发展行为有所限制。发展不能以造成环境严重破坏作为代价。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不顾环境后果的经济增长方式和运行模式,克服由此产生的发展与环境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弊端,将对有限环境资源的“透支”利用,转变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调整环境的适应与改造、利用与保护、索取与补偿等关系。

4.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尽快拿出诚意补偿环境欠债,发展中国家也要审时度势减缓环境损失,但落

实这个原则,从观念到行动困难重重。你认为怎样才能走出困境?

答: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基于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全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世界各国乃至全人类均应当共同承担起保护和改善环境以最终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责任;另一方面是在责任的领域、大小、方式、手段以及承担责任的时间先后等方面应当结合各国的基本国情而予以区别对待。它指的由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负有共同但是又有区别的责任。它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内容:即共同的责任和区别的责任。

要保护地球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配合,精诚合作,合理地分担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确保发展中国家最广泛地参与全球环境保护提供了一个必要条件,也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契机。同时,也希望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使该原则更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够逐渐上升为一种国际习惯法,使其对国际社会更具约束力。

第五讲 当代社会思潮

1.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结合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理解,深入分析当代西方主要社会思潮的实质。

答:所谓社会思潮: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思想潮流。其实质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学术文化观点和实践在社会层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间相互制约的总和或总体特征。

西方在近代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发生于西方近代的几种的社会思潮主要包括人文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革命与保守思潮、实证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等等。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指产生于西方社会,发生于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思潮。它派系庞杂、学说众多,主要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派系。就学科领域而言,社会思潮可表现为政治思潮、经济思潮、文化思潮、哲学思潮等。

这些思潮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因而又有如下共同的特性。第一:非理性主义色彩浓厚。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l9世纪末2O世纪初哲学上的非理性主义流派——意志主义。第二:相对主义的流行。相对主义最先冲击的是科学上的绝对主义,主要依据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第三:人本主义倾向明显。西方社会人性异化的事实乃是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普遍关注人的问题的根本原因。第四:注重全球问题,关注人类未来发展。未来主义从全球角度探究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并探讨新科技的应用和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体现了理论的超前性、预测性。

研究当代西方思潮,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需要,也是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但是我们应该具有应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认清其理论根本性错误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它提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新问题、新观念,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反映了现代科学和人类文明的进展,包含着某些合理因素。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对待当代西方思潮,批判与借鉴结合。

2.有观点认为,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国家政权得以稳定的基本认识基础和精神基础。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试进行分析。

答: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尤其对于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在社会主流思想舆论不断扩大的同时,各种社会思潮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成为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舆论支持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既是一种社会实践,也是一种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必然要用符合自身制度要求的核心价值体系来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不仅要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而且要建立在科学的价值目标和文明进步的道义基础之上。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制度的同时,积极推进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理论指导、共同的理想追求、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增强人们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责任感;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不断扩大社会共识。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斗争和思想文化竞争更加频繁和激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更加凸显。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促进国家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结合中国的思想文化现状,谈谈你对这个论断的理解。

答: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在社会主流思想舆论不断扩大的同时,各种社会思潮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成为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舆论支持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需要从多方面加以推进:

第一,要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思潮。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分析社会思潮的本质和特点,把握社会思潮形成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要加强思想理论引导,旗帜鲜明地开展对错误思潮的分析评介,有理有据、有针对性地回答人们关心的问题。要超前预测社会思潮发展,把握思想动向,及时疏导错误的社会思潮。

第二,坚持重在建设,着力铸造人们的精神支柱。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用正确的思想、进步的观念、先进的文化逐步消解错误思潮的影响。要妥善处理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问题,对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办法来处理,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第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不断扩大正确思想的影响力。要尊重广大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引导社会思潮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要树立多样共生的意识,善于从丰富的社会思想中汲取养分,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

第四,持之以恒、不断积累,坚持不懈地做好工作。要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积极推进,又深入细致,防止急功近利、搞一阵风。要把分析和引领社会思潮作为经常性工作,建立经常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保持连续性、稳定性,使之持久深入。

第六讲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1.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结合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谈谈当代科技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答:科学技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实践关系,近代以来,已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体现了人类特有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推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改变。科学技术推动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发展到进一步改造自然。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的发展。在当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从广义上说,当代科学技术是指由20世纪初科学革命发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技术革命兴起并延续至今的一系列新科学和新技术的总称。从狭义上说,一般指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现代化的历程,在其本质上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历史,科技革命的发生又有赖于现代化的需求拉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革。科学技术不仅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技术条件,同时还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人的解放。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受社会约束的程度也越来越大。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技术的运用成为一把双刃剑。如果人们不能正确驾驭技术发明并更好地发挥它的内在价值,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威胁甚至灾难,并有可能成为人类发展的对抗性力量。科学技术只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给人类带来什么,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和使用科学技术。

2.1988年,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根据世界历史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结合当代中国的实践,谈谈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认识。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这个论断提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在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的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当前,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给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带来质的变化。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孕育产生了第三次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和高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更是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广阔的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响。总之,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制高点。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能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认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认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高科技的发展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学技术从“间接的生产力”到“直接的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说明社会生产力内涵的深刻变化。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它揭示了近现代人类社会所以发生如此迅速和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但要认识到生产力的关键作用,还要认识到现在的世界,什么是“先进”的生产力。在马克思的时代,先进的生产力反映在传统的工业产业上,如钢铁、铁路„„而在今天,先进的生产力是指以高科技如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在关注发展生产力,不只是一般的生产力,特别要关注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3.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结合这些新的特征,谈谈对当代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的认识。

答:展望当代科学技术今后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趋势:

第一,整体化趋势更为明显。主要体现为基础科学内部的整体化、基础研究和技术发明的整体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整体化。

第二,世界科学技术处于新一轮的革命性变革的前夜。新科技革命以来,尽管知识呈爆炸性增长态势,但还没有出现足以比肩相对论、量子论的科学革命;而一些科学理论体系所呈现的内在不协调性,也在酝酿着新的理论突破;近代以来技术革命周期缩短的趋势,也在等待这样的突破。

第三,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紧密。科学技术朝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方向迈进,科学技术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迅速拓展,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超越和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将更加密切

与此同时,当代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些前沿发展动态尤其值得关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能源科学和技术领域;材料科学和技术领域;基础科学理论领域,其他如空间科学技术、地球科学技术和海洋科学技术等领域,都将朝着更加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4.结合中国科技发展实践,分析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以及如何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的关系。

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科技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是指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进行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是基础理论的发现、高技术的发明或具有原理性的主导技术的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这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大量技术,对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在引进基础上注重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逐渐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第七讲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对当前资本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国内学者有的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是社会资本主义,有的认为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有的认为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西方学者则提出了“后资本主义”、“股东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网络资本主义”、“涡轮资本主义”等多种观点。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谈谈你对当前资本主义所处阶段的看法。

答: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英国等国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及其控制的跨国公司获空前扩张至20世纪末全球跨**公司已多达6万余家它们控制的海外分支机构有50多万家。这些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以上。由此可见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尤其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深厚基础超级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已经具备足够的实力把全世界作为其运作的舞台。这表明从20世

纪70年代开始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国家垄断向国际金融资本垄断转变。

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加速向国际金融资本垄断过渡不仅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同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及其他主要矛盾。从美国近二三十年的历史进程来看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在运作过程中已逐步呈现出了同国家垄断资本既有某种联系、继承又有显著差别的若干基本特征:首先,经济加速金融化;其次,金融虚拟化、泡沫化;第三,金融资本流动、金融运作自由化;第四,实体经济逐步空心化;第五,在所谓“效率优先”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导下美国劳动大众日益贫困化;第六,美国经济乃至国家运行的基础债务化;

以上6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运行中的基本表现。它反映在资本主义的国际金融资本垄断阶段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仍在进一步发展。企业内部尤其是金融企业内部的有组织性、计划性同超越国界的全球性无政府状态间的矛盾空前尖锐生产无限制扩大的趋势同劳动大众相对贫困导致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不足的矛盾在进一步激化。

2.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为什么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答: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变化。揭示这些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些新变化,深刻分析这些变化的实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那种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同样,那种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正确认识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助于我们在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本质的同时,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积极因素,为我所用,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3.自1825年开始直至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以“生产相对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又不断地爆发金融危机。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性质、原因和根源。答:美国这场严重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发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社会所以会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是由其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计划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同广大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这两对矛盾所决定的。从一般意义上讲,对于这场严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作上述归纳当然是不。

就危机本身而言此次国际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比较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或重要不同点。其一,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始发于工业生产领域,而此次危机从一开始就具有金融危机的性质。其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从一开始便鲜明地暴露出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而此次危机尽管仍同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有很大关联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同经济金融化、金融虚拟化和金融衍生产品毒化、泡沫化以及金融监管缺失即金融自由化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其三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受重创的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广大不发达国家所受影响并不严重,而这次危机,虽肇始于美国,但席卷全球世界各国无一幸免。此次国际性金融危机所具有的上述三个显著特征,是由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在运行形式上显示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第八讲 当代社会主义新发展

1.请结合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分析社会主义在20世纪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答: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演进,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体系和追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还是一种以否定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现实运动。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主义成为世界上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取得了辉煌成就,也遭遇了重大挫折,但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不断发展前进。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任何新生的社会制度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完美无缺的,都要通过改革来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如此。

20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大历史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伴随这一制度的出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社会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领域,旋即产生了深刻的变革。

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之前,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也正是沿着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形态、由蒙昧向开明状态的轨迹运行的。然而,纵观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的政治文明发展历程,始终困扰人们长时期难以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在于,政治文明的发展在不断的推进过程中,却始终表现着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关系,社会不平等、不公正对于社会平等、公正的价值主导格局,少数社会成员对于多数社会成员的权力控制形式。所以,尽管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更迭依次表现的是更高的政治文明层次,但政治文明的性质却没有出现由于政治文明演进中量的积累所最终导致的质的变化。对于上述问题的历史性回答与解决,恰恰发生于20世纪。

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如何在这样的国情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也是人类文明在20世纪发展面临的全新课题。面对这样的课题,伴随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发展,20世纪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实践,也出现了在实践探索中难以避免的曲折、失误。总结这种曲折与失误,从大的方面而言,至少在四个方面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提供了经验教训: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以后,必须注重其完善问题。二是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优越性的具体政治体制,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革与健全问题。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通过制度化、法律化的形式加以保障问题。四是政治文明意识的培育必须从政治文明建设实践发展的长过程中来认识的问题。

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留下的上述经验教训,都有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深刻背景,是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换取的。对此,任何意义上的忽视和不予汲取,都是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亵渎和失责。同时,在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类型,不会也不可能在其一形成之日起就表现得尽善尽美,其实践也不可能在未有任何经验和模式的前提下进行得万无一失。出现失误、形成教训,都具有某种客观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如同人类社会主义发展中任何实践、认识和经验的积累都表现为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的并存一样,作为政治文明建设实践中的一种代价,能够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前车之鉴,能够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致重蹈已有失误的覆辙,上述经验教训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来说,同样是一笔财富,这是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总结所应有的结论。

2.对于苏东剧变的原因,国内外理论界众说纷纭。结合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谈谈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的认识。

答: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相继开始尝试进行体制上的改革。但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还发生了许多严重失误。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推行一条错误的路线,作出一系列错误决策,使社会主义改革走上了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歧途,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并陷入低潮。

苏东剧变是20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东剧变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从历史原因来说,苏东国家在思想理论、体制制度上存在僵化,推进改革的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战略上的错误和国际战略、外交政策上的错误诱发了国内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从现实原因来说,苏东国家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放弃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结果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甚嚣尘上,从而失去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基础和发展方向。从外部原因来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进行“和平演变”和干扰破坏,同时又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进行诱压;从内部原因来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破坏缺乏有效的对策,结果被逐步分化瓦解。深入研究并汲取苏东剧变的教训,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而任何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都需要经历长期复杂的过程。以历史的年轮来计量,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说来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而且,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要彻底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然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虽然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追求并没有因此而终止。世界各国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政党、其他进步政治力量和各社会主义国家继续坚定地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展现出光明的发展前景。

3.结合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探索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答: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有社会主义的特殊,又有社会主义的一般。就其一般性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当前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只要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就不能回避而必须直面这些问题。正是从这一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所回答和解决的已经不仅仅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也回答和解决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现代性的内在超越这一重大课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也必将越出一国的范围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将不断地展现出来。20世纪末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世界上所有关心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和人类进步事业的人们对中国都投以期待的目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思考,始终是与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前途命运的思考联系在一起的。他明确宣称:“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他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预见的科学性。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不利条件下,社会主义中国不仅顶住了重重压力,一直发挥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且披荆斩棘,开拓奋进,不断开拓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双重探索的新境界。30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不仅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而且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这一成就的取得必将有助于各国共产党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努力探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潮,走向复兴。

4.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分析“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不同时期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两个著名论断。这两个论断既一脉相承,又有理论的重大发展,成为指导和论证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重要依据。本文拟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逻辑、对“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论断的认识过程三方面阐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一性,以期对人们更好地认识当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提供些许启示。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犹如平地惊雷,宣告了“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开辟了新纪元。然而1859年,马克思在其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明确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观点,即“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从“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虽然存在理论随实践的发展而进行的自我批判,但这种批判不是对先前理论(两个必然)真理性的否定,而是将对先前理论的继承、发展和深化,对理论可行性的放大和升华。因此,“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集中体现在二者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工程材料课后习题答案 篇6

1、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包括哪些? 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

2、什么是金属的力学性能?它包括那些主要力学指标?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与弹性和非弹性反应相关或涉及力与应变关系的性能。主要包括:弹性、塑性、强度、硬度、冲击韧性等。

3、一根直径10mm的钢棒,在拉伸断裂时直径变为8.5mm,此钢的抗拉强度为450Mpa,问此棒能承受的最大载荷为多少?断面收缩率是多少? F=35325N ψ=27.75% 4、简述洛氏硬度的测试原理。

以压头压入金属材料的压痕深度来表征材料的硬度。

5、什么是蠕变和应力松弛?

蠕变:金属在长时间恒温、恒应力作用下,发生缓慢塑性变形的现象。应力松弛:承受弹性变形的零件,在工作过程中总变形量不变,但随时间的延长,工作应力逐渐衰减的现象。

6、金属腐蚀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金属防腐的方法有哪些? 主要有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防腐方法:

1)改变金属的化学成分;2)通过覆盖法将金属同腐蚀介质隔离;3)改善腐蚀环境;4)阴极保护法。

第二章 材料的组织结构(P26)

1、简述金属三种典型结构的特点。

体心立方晶格:晶格属于立方晶系,在晶胞的中心和每个顶角各有一个原子。每个体心立方晶格的原子数为:2个。塑性较好。面心立方晶格:晶格属于立方晶系,在晶胞的8个顶角和6个面的中心各有一个原子。每个面心立方晶格的原子数为:4个。塑性优于体心立方晶格的金属。密排六方晶格:晶格属于六方棱柱体,在六棱柱晶胞的12个项角上各有一个原子,两个端面的中心各有一个原子,晶胞内部有三个原子。每个密排六方晶胞原子数为:6个,较脆

2、金属的实际晶体中存在哪些晶体缺陷?它们对性能有什么影响?

存在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使金属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提高,从而使金属强度、硬度提高,但防腐蚀能力下降。

3、合金元素在金属中存在的形式有哪几种?各具备什么特性?

存在的形式有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种。合金固溶在金属中引起固溶强化,使合金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金属化合物提高合金的 强度和硬度。

4、什么是固溶强化?造成固溶强化的原因是什么?

固溶强化:因溶质原子的溶入引起合金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

原因:固溶体中溶质原子的溶入引起晶格畸变,使晶体处于高能状态。5、简述聚合物大分子链的结构与形态。它们对高聚物的性能有何影响? 聚合物大分子链的结构分为线性结构和体型结构。线性结构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弹性,加热可软化,冷却后变硬,易于成形,可反复使用。体型结构有较好的 耐热性、尺寸稳定和机械强度,但弹性、塑性低,脆性大,不能塑性加工,不能反复使用。

6、陶瓷的典型组织由哪几种组成?它们各具有什么作用?

由晶体相、玻璃相和气相组成。晶体相晶粒细小晶界面积大,材料强度大,空位和间隙原子可加速烧结时的的扩散,影响其物理性能;玻璃相起黏结分散的晶体相降低烧结温度,抑制晶体长大和充填空隙等作用;气相造成应力集中,降低强度、降低抗电击穿能力和透明度。

7、从结构入手比较金属、高聚物、陶瓷三种材料的优缺点。8、金属结晶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金属结晶由形核和长大两部分组成,并存在过冷度。

9、如果其他条件相同,试比较在下列铸造条件下,铸件晶粒的大小。(1)金属型浇注与砂型浇注。金属型浇注晶粒小。(2)铸成薄件与铸成厚件。铸成薄件晶粒小。

(3)浇注时采用振动与不采用振动。采用振动晶粒小。

10、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何关系?它对金属结晶过程有何影响?对铸件晶粒大小有何影响?

冷却速度越快过冷度越大,使晶核生长速度大于晶粒长大速度,铸件晶粒得到细化。冷却速度小时,实际结晶温度与平衡温度趋于一致。

11、何为共晶反应、匀晶反应共析反应?试比较三种反应的异同点。共晶反应:从某种成分固定的合金溶液中,在一定恒温下同时结晶出两种成分和结构都不同的固相的反应。

共析反应:由一种固相在恒温下同时转变成两种新的固相的反应。

匀晶反应:两组元组成的合金系,在液态无限互溶,在固态也能无限互溶,形成固溶体的反应。

12、Pb-Sn相图如图2-29所示。

(1)试标出尚未标注的相区的组织;

(2)指出组织中含βⅡ最多和最少的成分;(3)指出共晶体最多和最少的成分;

(4)指出最容易和最不容易产生枝晶偏析的成分:(5)初生相α和β、共晶体α+β、二次相αⅡ及βⅡ,它们在组织形态上的区别?画出它们的组织示意图。

13、已知A(熔点为600℃)与B(熔点为500℃)在液态无限互溶,在固态300℃时A溶于B的最大质量分数为30%,室温时为10%,但B不溶于A;在300℃时B的质量分数为40%的液态合金发生共晶反应,现要求:(1)做出A-B合金相图;(2)分析A的质量分数分布为20%、45%、80%等合金的结晶过程。

14、为什么铸造合金常选用接近共晶点的合金?为什么要进行压力加工的合金常选用单相固溶体成分的合金?

近共晶点的合金熔点低,结晶范围小,铸造性能好。单相固溶体成分的合金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小的变形抗力,可锻性好。

15、何谓α、γ、Fe3C、C、P、A、Ld、(Ld `)?它们的结构、组织形态、力学性能有何特点?

α为铁素体,Fe3C为渗碳体,C为碳元素,P为珠光体,γ、A为奥氏体,Ld为高莱氏体,(Ld `)为低温莱氏体。

α为体心立方结构,溶碳量低,强度、硬度低,塑性、韧性好。γ、A是碳在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为面心立方结构,溶碳量较大,是高温组织,硬度较低,塑性较高,易于成形。Fe3C是铁和碳的金属化合物,含碳量6.69%,硬度很高,脆性很大,塑性和韧性几乎为零。P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碳的分数为0.77%,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Ld是奥氏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Ld `)是珠光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含碳量4.3%,力学性能与渗碳体接近。

16、碳钢与铸铁两者的成分、组织和性能有何差别?并说明原因。

碳含量小于2.11%是碳钢,大于2.11%是铸铁;碳钢中的碳与铁以金属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铸铁中的碳以游离石墨的形式存在;碳钢的力学性能较好,其硬度、强度随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塑性、韧性随含碳量的增加而下降,铸铁的力学性能取决于石墨的形状、大小及分布;铸铁的铸造性能优于碳钢;铸铁不能进行压力加工,其焊接性能远不及碳钢。

17、分析碳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20%、0.60%、0.80%、1.0%的铁碳合金从液态缓慢冷至室温时的结晶过程和室温组织。指出这四种成分组织与性能的区别。

碳的质量分数为0.20%、0.60%的铁碳合金均属于亚共析钢,从液态缓慢冷至室温时的结晶过程为:经过AC线时从液态中结晶出A,经过AE线时全部结晶为A,经过GS线时由于贫碳有F析出,经过PSK线时剩余的A转变为P,室温组织为P+F。并随碳的质量分数的增加P增加,F减少。

碳的质量成分分别为0.80%、1.0%的铁碳合金均属于过共析钢,从液态缓慢冷至室温时的结晶过程为:经过AC线时从液态中结晶出A,经过AE线时全部结晶为A,经过ES线时由于富碳有Fe3CⅡ析出,经过PSK线时剩余的A转变为P,室温组织为P+ Fe3CⅡ。并随碳的质量分数的增加Fe3CⅡ增加,P减少。

由于F、P、Fe3CⅡ,的力学性能上的差异,随碳的质量分数的增加铁碳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增加,而塑性和韧性下降。

18、渗碳体有哪5种基本形态,它们的来源和形态有何区别?

一次渗碳体是从液体中直接析出,呈长条形;二次渗碳体从奥氏体中析出,沿晶界呈网状;三次渗碳体从铁素体中析出,沿晶界呈小片或粒状;共晶渗碳体是同奥氏体相关形成,在莱氏体中为连续的机体;共析渗碳体同铁素体相关形成,呈交替片状。

19、根据Fe-Fe3C相图,说明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

(1)碳的质量分数为1.0%的钢比碳的质量分数为0.5%的钢硬度高。(2)低温莱氏体的塑性比珠光体的塑性差。

(3)捆扎物体一般用铁丝,而起重机起吊重物却用钢丝绳。

(4)一般要把钢材加热到高温下(1000~1250℃)进行热轧或锻造。(5)钢适宜于通过压力成形,而铸铁适宜于通过铸造成形。(1)钢随碳的质量分数的增加铁素体减少,而渗碳体增加。渗碳体的硬度比铁素体的硬度高。

(2)低温莱氏体由珠光体和渗碳体组成,珠光体塑性较好,而渗碳体的塑性几乎为零。

(3)捆扎物体需材料有一定的塑性,而起吊重物需材料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钢材随碳的质量分数的增加强度、硬度增加,塑性、韧性下降。(4)把钢材加热到高温下(1000~1250℃),钢为单相奥氏体组织。其塑性好,变形抗力小。

(5)加热到高温下(1000~1250℃),钢为单相奥氏体组织。其塑性好,变形抗力小利于压力成形;而钢的流动性差,在冷却的过程中收缩率大,铸造性能比铸铁差。铸铁结晶温度范围窄,流动性好,在冷却的过程中收缩率小,铸造性能好;但其属于脆性材料,不能压力成形。

第三章 金属热处理及表面改性(40)

1、钢的热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钢的热处理是将钢在固态下、在一定的介质中施以不同的加热、保温和冷却来改变钢的组织,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原理:同素异构转变;其目的和作用: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提高零件使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

2、什么是连续冷却与等温冷却?两种冷却方式有何差异?试画出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这两种冷却方式的示意图,并说明图中各个区域、各条线的含义。

等温冷却:先将已奥氏体化的钢快冷至A1线以下一定温度,成为过冷奥氏体。进行保温,使奥氏体在等温下进行组织转变。转变完后再冷却至室温。连续冷却:将已奥氏体化的钢冷却,使其在温度连续下降的过程中发生组织转变。等温冷却所得组织单一,分为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连续冷却所得组织不均匀,是几种转变产物的复合。示意图见书P30、P32。

3、A在等温冷却转变时,按过冷度的不同可以获得哪些组织? 可以获得: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屈氏体)、贝氏体和马氏体。

4、退火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常用的退火方法有哪些? 退火的主要目的(1)降低钢的硬度,使其易于切削加工;(2)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以易于切削和冷变形加工;(3)消除钢中的组织缺陷,为热锻、热轧或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4)消除前一工序中所产生的内应力,以防变形或开裂。常用的退火方法: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不完全退火)、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去应力退火和再结晶退火等。

5、完全退火与不完全退火在加热规范、组织转变和运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亚共析钢一般不采用不完全退火,共析钢不采用完全退火?

完全退火:将钢加热至Ac3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缓慢冷却的工艺。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和铁素体。适用于亚共折成分的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的铸、锻件及热轧型材。目的: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和改善切削加工性能。不完全退火: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后,缓慢冷却的工艺。适用于。共析或过共析钢。使P中的片状Fe3C和网状二次Fe3C球化,转变成球状Fe3C目的:降低钢的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并减少随后淬火时的形变、开裂倾向,为淬火作组织准备。

6、正火与退火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如何选用?

正火的冷却速度比退火稍快,过冷度稍大。组织较细,强度、硬度较高。选用:(1)从切削加工性方面考虑,低碳钢用正火提高硬度,而高碳钢用退火降低硬度,以便于切削加工。(2)从使用性能上考虑,对零件性能要求不高,可用正火作为最终热处理;当零件形状复杂、厚薄不均时,采用退火;对中、低碳钢,正火比退火力学性能好。(3)从经济上考虑,正火冷却不占用设备,操作简便,生产周期短,能耗少,故在可能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正火处理。

7、淬火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淬火方法有哪几种?

淬火目的:提高钢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方法有:单液淬火、双液淬火、分级淬火、等温淬火 等。

8、为什么要进行表面淬火?常用的淬火方法有哪些?各用在什么场合? 为使零件表面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分为感应加热淬火和火焰淬火。感应加热淬火适宜大批量生产,火焰淬火适宜单件或小批量生产的大型零件和需要局部表面淬火的零件。

9、淬透性与淬硬深度、淬硬性有哪些区别?影响淬透性的因素有哪些? 淬透性指钢在淬火时获得M的能力,在规定的淬火条件下决定着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而淬硬深度虽然取决于钢的淬透性,但规定条件改变,淬硬深度改变。淬硬性是指钢在淬火时所获得的最高硬度,反映钢材在淬火时的硬化能力取决于M的碳的质量分数。影响淬透性的因素有钢材的化学成分和A化条件(临界冷却速度)。

10、回火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回火操作有哪些?试指出各种回火操作得到的组织、性能及运用范围? 回火的目的:(1)降低脆性;(2)消除或减少内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3)获得工件所要求的使用性能 ;(4)稳定组织;

低温回火:150 ~ 250 ℃。回火马氏体。高硬耐磨。刃具,轴承,冷作磨具等。中温回火:350 ~ 500 ℃。回火屈氏体。高的屈服极限,弹性极限和韧性。弹簧,热作磨具。

高温回火(调质处理):500 ~ 650 ℃。回火索氏体。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连杆,轴,齿轮等。

11、什么是调质?调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钢在调质后是什么组织?

调质:淬火后高温回火。目的:使钢得到综合的力学性能。调质后的组织为索氏体。

12、指出下列工件的淬火及回火温度,并说明回火后获得的组织及其大致硬度。(1)45钢小轴(要求综合性能)淬火温度Ac3以上30~50℃,回火温度500~650℃,回火后获得的组织为索氏体,硬度大致为25~30HRC。(2)60弹簧钢

淬火温度Ac3以上30~50℃,回火温度250~500℃,回火后获得的组织为贝氏体,硬度大致为40~50HRC。(3)T12锉刀

淬火温度Ac1以上30~50℃,回火温度150~250℃,回火后获得的组织为马氏体,硬度大致为62~65HRC。

13、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是什么?常用的化学热处理方法有哪些?其目的是什么? 过程:奖工件放在一定的活性介质中加热,保温,使介质中的活性原子渗入工件的表层,从而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常用的化学热处理方法有渗碳、渗氮和碳氮共渗。目的是使工件心部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而表面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工件的疲劳强度和表面耐蚀性、耐热性等。

14、渗碳、渗氮的目的是什么?试述其应用范围。

渗碳的目的:提高工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等。多用于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制成的齿轮、活塞销、轴类零件等重要零件。

渗氮的目的:提高工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耐蚀性和疲劳强度等。常用于在交变应力下工作的各种结构件。

15、机床摩擦片用于传动或主轴刹车,要求耐磨性好。选用15钢渗碳后淬火,要求渗碳层0.4~0.5mm,淬火后硬度为40~45HRC。加工工艺路线如下,试说明其中各热处理工序的目的。

下料→机加工→先渗碳后淬火及回火→机加工→回火

渗碳后淬火提高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第一次回火得到回火索氏体,得到所需的力学性能;;第二次回火消除加工硬化和残余应力并使摩擦片定型。

16、金属的氧化处理、磷化处理和钝化处理的目的是什么?试述他们在工业上的实际运用情况。

氧化处理目的是:防止金属腐蚀及机械磨损,装饰产品;消除内应力。用于精密仪器、仪表、工具、模具。

磷化处理目的是:使金属表面的吸附性、耐蚀性及减摩性得到改善。用于钢铁制品油漆层的底层、冷加工过程中的减摩及零件的防锈。

钝化处理的目的是:提高金属表面耐蚀性及装饰效果。用于电镀层的处理工艺。

17、电火花表面强化和喷丸表面强化的目的和基本原理是什么?

电火花表面强化 的目的:使金属表面物理和化学性能得到改善。基本原理:在电极与工件间接上电源,由于振动器的作用使电极与工件间的放电间隙频繁变化,电极与工件间不断产生火花放电,从而使使电机电极的材料黏结、覆盖在工件上,在工件表面形成强化层。

喷丸表面强化的目的:提高材料的屈服强度及抗疲劳性能。基本原理:将大量高运动的弹丸喷射到工件表面,使其表面产生强烈的塑性变形和压应力从而获得一定厚度的强化层表面》

18、离子注入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试说明离子注入的应用情况。

一堂习题讲评课后的诊断与反思 篇7

第一道综合题其中一问是描述图中甲地 (西藏某地) 河流流量两昼夜的变化特点, 并从河水的补给角度给出合理解释。

看了学生的答题情况后, 很多学生把流量变化特点写成:6~18时 (白天) 流量增大, 18时~次日6时 (夜间) 流量减少;原因分析普遍写白天气温高, 冰雪融水量大, 所以河流流量大;夜间气温低, 冰雪融水量小, 河流流量小。看似结论没错, 但是与答案有很大的偏差。

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曲线

第二道大题其中一问是据图分析烟台和威海成为“雪窝” (冬季降雪比周边多) 的原因。

很多学生的答案是条理式的:烟台和威海靠近海洋, 降水多; 沿岸有暖流流经, 增温增湿;图上的信息倒是利用了, 但是语言的组织没有逻辑, 没有过程分析。这种情况得分肯定很低。

通过诊断分析, 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策略是:

问题一:审题不清, 没有注意题干中重要的关键词

第一题是要求分析两昼夜的流量变化特点, 显然是比较前后两天的, 很多学生看成了是比较白天和黑夜的流量变化, 所以答成了白天流量大, 夜间流量小, 答非所问。其正确答案是, 两昼夜的流量呈波动变化, 第一天的变化幅度大于第二天。显然, 学生答题过程中, 题目没有看完就开始作答, 审题不到位。

策略一:仔细审读题干信息, 揣摩命题者意图

在综合题的命题设问中, 其指向性和限定性十分明确, 因此答题时一定要明确答题方向, 抓住关键词, 从提供的材料与问题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审题审图习惯, 把重要的文字信息、关键词标注出来, 使思考的视点集中。有时候命题者为了增加试题难度, 特意增加一些限制性的词语, 避免学生机械地套用模式。笔者记得在2011年浙江高考阅卷中的一道题, 分析蒙特利尔成为加拿大重要的“小麦输出港”的原因, 当时很多学生写的是港口的区位条件, 机械地套用港口的区位模式, 答成了水域和陆域条件, 完全无视小麦及海运的优势, 得分率很低。同样在2009重庆卷中分析美国西部某城市发展“航空航天工业”的有利条件, 很多同学从“卫星发射基地”和“机场建设”发展的有利条件去思考, 把工业的区位因素给忽略了, 得分可想而知。学生的这些错误, 启发我们在平时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审题过程中一定要“字斟句酌”, 遇到“熟悉”的题目时尤其要谨慎, 小心命题者设置的陷阱。

问题二:觉得题目很新颖, 没有看懂题目到底要求答什么

第一题的原因分析, 正确的思路是从天气的角度来分析, 第一天是晴天, 昼夜温差大, 河流的流量变化大;第二天为阴天, 昼夜温差小, 流量变化小。而学生显然没有领会命题者的意图, 感觉题目很新颖。如果让学生比较晴天和阴天的昼夜温差大小, 那估计都会, 一旦换成新颖点的题目, 学生就傻眼了。究其原因, 学生不会知识迁移, 回归到教材上来。

策略二:注重知识迁移, 回归教材

很多新颖的题目都是从大处着眼, 小处落脚。很多试题的答案都是教材内容的延伸, 能在课本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只不过是命题者在千方百计地设置一些陷阱和干扰因素, 让学生一时找不到方向。这类例子很多, 比如2010年上海高考题关于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那个经典题目, 其实就是三个地带性分异规律的体现。

类似的新颖题目, 需要知识迁移的, 笔者还略举一些:如, 2010全国卷I36题中, 分析法国南部某地葡萄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其实就是考查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分析非洲南部某区域两片沼泽在不同季节的离合现象, 即考查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可见, 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 它们不再是对教科书的简单照搬, 而是在《考试说明》的要求范围内, 围绕不同的具体考核目标, 选择教科书之外的“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并提出“新问题”。这些题目折射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具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特点,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真是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问题三:逻辑推理能力差, 思维过程混乱, 表达不清

第二题中要求据图分析烟台和威海成为“雪窝”的原因, 学生呈现条理式的答案, 如“靠近海洋, 水汽多”“有暖流流经, 增温增湿”, 缺乏推理的过程。其正确的答案是:冬季寒冷干燥的偏北风经过渤海时, 受海洋和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在胶东半岛受地形抬升, 冬天降雪量明显比周围地区多, 成为“雪窝”。该题和2011年浙江高考卷36题分析北美五大湖南岸成为“雪带”的原因如出一辙。 可以看出答案的呈现, 有一定的逻辑性, 前后联系, 因果搭配, 阐述了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

策略三:重视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推理

解题的过程就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构建起“条件—结论”之间的逻辑链, 知识原理严密推理的过程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 如果做到了滴水不漏、严密无间, 那么语言的组织就不会混乱。相反, 就会出现思维混乱、停顿, 语言表达不清。究其原因, 是学生对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原理及过程不清楚,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推理。近年来各省高考题很重视考查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例如, 2012年安徽文综卷中, 要求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云南苍山洱海附近断块山和冲积平原的形成;2009年安徽卷中, 要求根据背景材料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有关河流沉积地貌更是考查更多, 如2013年山东卷分析银川平原附近某冲积扇的成因, 2012年北京卷36题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 2010年全国卷Ⅰ36题分析乙地 (法国南部) 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等。这些地理过程的发生, 要求学生理解其发生和演变过程。以三角洲 (冲积扇) 的形成过程为例, 其具体演变过程表述:①山区河流流速快, 以侵蚀为主, 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②在河流出山口或入海口附近, 地势变平缓, 水流放慢, 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 形成冲积扇或三角洲。可见, 只有清楚地理解了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 语言的组织才会有思路。

总之, 在高三复习阶段, 习题讲评课是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要精选模拟试题, 通过对典型习题的讲解, 指导学生如何答题, 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 及时反馈, 力求使每一次讲评都让学生有收获, 这也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摘要:习题讲评课是迎接高考复习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 在高三地理复习中, 通过诊断学生在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帮助学生补救地理学习中的漏洞, 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和提高高考成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习题讲评课,诊断,反思

参考文献

[1]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12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文科综合, 2012.

[2]张素娟.“把握学科本质提高解题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0 (1/2) :88-89.

聚焦课后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篇8

一、利用课后习题,引导课前预习

我县2010年实施“353高效课堂”以来,教师们为了在固定的单位时间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不约而同选择让学生课前主动预习课文。教材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都凸显了学生学习的重点,导教、导学、导思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教师若能利用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就能使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明白预习是必要的学习习惯,让预习更有效。如“这个故事真感人,我要多读几遍。”“课文对我很有启发,我要好好读读,并且背下来。”可培养学生熟读成诵的习惯;“我会认”、“我会写”、“读读写写”等类型的习题,可让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生字、新词。

例如,《争吵》课后第1题:“默读课文,我们再来评一评‘我和克莱蒂争吵前后的表现。”理解了这道题,就能较好地抓住文本的中心。学生在预习时,也许不能完全理解或只能略知皮毛,但为课上质疑和汇报交流做好铺垫。

二、巧用课后习题,确定教学内容

聪明的教师在备课时务必先确定教学内容,而课后习题是确立教学内容的重要凭借和依据。

例如,《人物描写一组》课后有这样几个习题: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了课文,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3.课文中的一些语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从三篇短文里找一找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选做题:课外阅读写人的文章或书籍,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习题提示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第一题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文中的部分语句较长、较拗口,学生容易读破,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时给予纠正。二、三题结合起来不仅提示了文章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及深入走进重点段的中心问题——围绕作品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课文领悟种种写人的方法。还揭示了不同的作者写人的密码——有的侧重人物的语言、有的侧重人物的动作、有的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神态……这都是学生感悟、习得文本语言的重要凭借。选做题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本课的习题紧扣文本,有效引领学生既理解了内容,又学习了表达。

三、妙用课后习题,强化朗读训练

教材后的习题,朗读占了相当的比重。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背熟课文”、“复述课文”等。如此煞费苦心地编排,意在训练并提升学生的语感。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课后习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第三、四自然段。”依托这一习题,我设计了如下环节: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4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用心品读,细致概括。再通过齐读、引读、指名读、男女合作读、挑战读等丰富的朗读方式,最后提出参考性的记忆线索: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一步步帮助学生,从而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四、善用课后习题,指导随文练笔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文后习题进行的快捷的习作训练。或想象补充,或内容挖掘,形式多样,内容迥异。

如《新型玻璃》课后小练笔“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可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再写一写。

又如《威尼斯的小艇》课后练笔“用一段话,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物,要写出特点来。”这一习题让学生把课堂习得的方法,恰如其分地选择了最合适的时机,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和景物融合起来进行描写迁移到了自己的习作中,一举多得。

上一篇:我的座右铭 英文下一篇:黄兴中学2009-2010学年度团支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