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留学翻译硕士专业就业前景

2024-09-17

澳洲留学翻译硕士专业就业前景(精选11篇)

澳洲留学翻译硕士专业就业前景 篇1

澳洲留学翻译硕士专业就业前景

来源:转载 2012-4-15 12:42:24 编辑:爱是熬伤的糖

翻译专业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随着国家政治文化交流的加剧,尤其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出现,语言的沟通成为一大障碍,专业翻译在各个领域中的作用日显重要。翻译专业和普通的外语专业存在本质的差别,外语只是语言本身的学习,可以说对外语的掌握只是学习翻译专业的基础,而翻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培训外语熟练、知识面广,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文化修养的专门人才。

留学澳洲翻译硕士的前景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国外企业大量进入我国市场,不管是中国的本土企业,还是涌入中国的外国公司,都大量而紧迫地需要一批既懂专业技术,又通晓外语,特别是职业翻译技能的人才,翻译人员的收入水平较高,水平较高的口译人员的收入可以达到5000-10000元/天,尤其是那些同声传译员更是炙手可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IT 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但没有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带来冲击,却带来了机会,一方面,翻译软件发展缓慢,而且效果令人失望,另一方面,信息的爆炸带了了对翻译的更多需求。

翻译专业的入读要求比商科或者是传媒专业都要高,特别是对语言的要求,对于一些英文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不很适合。所以进入这个专业的学生普遍都有着良好的语言天分。澳洲的就业市场对于英文的要求也是日渐提高中,所以拥有良好的英文水平对就业来说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读翻译课程的出路很广泛,关键要看个人能力。在澳洲当地,对翻译有需求的行业集中在中介、翻译公司、政府机构、医疗机构等等。有趣的是,对于那些从事口译工作的中国学生来说,熟悉方言往往会占据一定优势,比如上海话、福建沿海的方言或广东沿海地区的方言等等。

翻译专业名校介绍:

●昆士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课程名称:Master of Art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Advanced)

课程长度:2年

课程要求:雅思6.5,单项不低于6,入学前根据学校的要求会有英文测试或面试。

●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课程名称: Master of Arts in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课程长度: 1年

课程要求: 雅思6.5,单项不低于6.5,虽然课程是一年的课程,为满足2年的移民要求可以配相应的课程。

例如:加配Master of Arts in TESOL(1年)完成两年的学业后获得双硕士学位。

●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

课程名称: Master of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with Master of Applied Linguistics

课程长度: 2年

课程要求: 雅思7.0,听力口语不低于6.0,阅读写作不低于7.0,学生需要提供2年以上的语言教学经验。

课程名称: Master of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with Maste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课程长度: 2年

课程要求: 雅思7.0,听力口语不低于6.0,阅读写作不低于7.0,无特殊背景要求。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课程名称: Master of Social Science(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

课程长度: 1.5年(可以配课程为2年)

课程要求: 雅思6.5,单项不低于6.0,无需背景要求。

●西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课程名称: Master of Arts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课程长度: 1年(可以加配其他课程为2年)

澳洲留学翻译硕士专业就业前景 篇2

国际汉语教育硕士 (MTCSOL: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07年开始招生, 当时有24所院校, 2009年又新增了39所。MTC-SOL不仅招收中国学生, 也招收非中国国籍的外国留学生。教育部、国家汉办2007年公布了面对中国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2010年又公布了面对留学生的试行《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对比这两个方案我们可以看出, 在培养要求和课程设置等方面, 后者更加显示出对培养母语国汉语教学人才的重视。

培养母语国汉语教学人才, 笔者以为是中国汉语推广工作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目前我们的汉推工作主要采取以“输出”为主, “培育”为辅这样一种传统模式, 不过, 随着全球汉语热的不断升温, 仅靠中国向世界各国提供各种形式的汉语教学人员的支持和帮助是不够的, 不少业内人士已经意识到:我们更应该依据各国的实际需求, 挖掘、培养本土资源和人员等方面力量, 建立各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训的“孵化器”。而这其中, 外籍汉语教师是很重要的力量。在这方面, 英语、西班牙语等语种已有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证明, 在此不再细说。从另一角度讲, 外籍汉语教师有母语优势, 加之自身学习经验, 更适合做汉语与其母语的对比分析, 在讲解汉语语法等方面更有优势。笔者曾在意大利罗马大学作为汉办公派教师工作过四年, 现在意大利的汉语教学基本上采取汉语母语教师和意大利汉语教师相配合授课的模式, 以初级为例, 汉语母语教师和意大利汉语老师基本上以4:2的课时比例授课, 即每周汉语母语老师授课4个学时, 意大利汉语老师授课2个学时, 汉语母语老师主讲口语和练习, 意大利汉语老师主讲语法和汉字知识。目前这种教学方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效果良好。笔者以为这样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母语为非英语的小语种国家十分值得推广。不过, 推广这种模式的“瓶颈”在于教师的培养, 外籍汉语教师的授课水平还有待提高。如果我们能通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 让更多的留学生在中国接受正规的汉语教师专业训练, 则势必能为国际汉推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外籍汉语教师。

不过, 目前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所在的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也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 根据我们在MTCSOL外国留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做的调查与分析, 我们发现:目前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培养过程中主要的问题集中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上。

二、课程设置———从“全而泛”到“专而精”

在《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中, 对针对留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有明确规定, 将主要课程类型分为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和训练课程三大块, 每一大块下设了具体课程, 例如核心课程可以分为学位公共课程和学位核心课程两类, 其中囊括了如当代中国专题、汉语语言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等多门课程。《方案》出台后, 各个大学大多也制订了适合本校实际的培养方案, 大多是围绕学《方案》制订的, 课程设置方面大同小异。

应该说, 这个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全面的, 基本上涵盖了留学生为了从事汉语教学所可能学习到的所有方面的知识, 这也可能是《方案》制订者的初衷———在有限的时间 (两年) 里给学生全面的职业教育。不过, 从学生本身的汉语水平、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看, 这样一个很“大”的课程设置显得过分泛化, 缺乏针对性。

首先就学生自身的汉语水平来说, 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留学生是要经过笔试和面试的, 且对汉语语言能力有一定要求, 不过招进来的学生的水平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相对来说, 亚洲 (如韩国、日本、越南) 学生的汉语水平要明显高于欧美学生, 但是出于生源地区均衡性的考虑, 加上国际汉推事业长远发展的需求, 增加亚洲之外学生的数量显然是一个趋势。而相对来说汉语水平比较好的亚洲学生也是有不同层次的, 大部分学生是汉语本科毕业, 但也有部分学生本科是其他专业, 对汉语并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一方面《方案》中规定开设的很多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如汉语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等, 对学生来说显然难度过大。另一方面, 虽然设置了“高级汉语”课程作为衔接课程, 可是针对层次如此丰富的学生来说, 这门课程的设置显然不够细化。

从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看, 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如何“教汉语”, 实用性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方案》虽然也强调要突出“实际应用”, 落实到课程设置上, 也的确开设了诸如“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国别汉语教学调查分析”等看起来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但问题在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没有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理论课缺乏案例演示, 实践课缺乏理论支持的两难局面。

从已有的教学经验来看, 相对一个学习时间为两年的硕士课程, 17门课程过多, 部分课程过难,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最后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些课程设置方面过分全面、过分泛化的问题, 笔者以为:未来面对留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 应该是“专而精”的。所谓的“专”, 是指要有专门针对留学生实际学习特点, 能够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汉语素养和汉语授课技巧的课程。举个例子来说, 《方案》中虽然有“高级汉语”课程, 但层次性不够分明, 实用性不强。建议开设“汉语常识” (包括对外汉语基本语法点的回顾, 汉字常识, 汉语常用文体介绍及写作训练) 作为课程预备阶段的选修课, 以辅助某些本科为非汉语专业的学生学习。此外, 开设“高级汉语视听说”和“高级汉语读写”作为必修课, 前者选取中国当代有特色的文学作品, 在改编后配合相关影视作品, 同时通过辅助大量口语和听力练习等, 侧重培养学生在“原生态”的中文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将了解中国当代社会与语言学习巧妙融合在一起, 有一口地道的、原汁原味的中文对外籍汉语教师来说是基本功。后者则侧重训练阅读与写作, 为学生后期写论文做准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 书面语表达能力非常差, 特别是对议论文等文体的掌握十分薄弱, 这对于学生形成汉语思维是非常不利的。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应该在于“以读带写”, 学生通过阅读不同文体的汉语文章后模仿写作, 教师可通过多次修改方式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水平。

此外, 建议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合并, 开设一些能切实考虑到留学生水平和需求的课程。例如在《方案》的“学位核心课程”中有“对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 笔者以为这两门课程完全可合并为一门课程, 在讲授一种教学方法时可搭配相应的案例分析, 之后由学生演练, 这样既可传授理论, 又不枯燥, 有学有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汉语语言学”这门课程, 也是一门比较难开的课程, 这一门2个学分的课程要教授的内容比较多, 教师只能抓紧时间完成教学计划, 没有很多时间练习, 学生觉得没什么用, 积极性不高。建议将这门课分为三门课程:“现代汉语语音与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词汇与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语法与对外汉语教学”, 这样, 课程内容比较明确, 同时比较有针对性, 教学效果会更好。

最后, 笔者以为《方案》中一些文化课设置有待改进。在《方案》的“课程设置要求”一栏中写到课程设置应围绕学生的“中国文化理解与中外文化融通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课程设置中也设置了诸如“中国文化中华文化专题”、“跨文化交际”、“中华文化经典”等课程, 但就我们的教学经验来看, 这些课程大多过大过泛, 教师很难上, 学生也没兴趣。我觉得要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分两步着手, 一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及外国文化联系起来, 如开设“孔子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道教与基督教”等课程, 从小处着手, 引导学生自觉观察, 而不是灌输中国文化知识, 效果会明显不同。二是丰富选修课的内容, 在有条件的基础上, 选修课可以开设“中国民族文化”、“中国节日文化”、“中国戏曲文化”、“太极拳”、“中国剪纸, 中国结”等, 品种丰富的文化选修课让学生既动脑, 又动手学习中国文化。

三、教材编写———从“知识性”到“实用性”

与课程设置紧密相连的是相关教材的编写。目前, 专门针对留学生编写的汉语国际专业教育硕士专业教材基本上没有, 教师们普遍选用的是针对中国学生的相关教材, 中央民族大学曾公布了一份专业参考文献:

(引自《中央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国际学生2010版) 》)

这份书单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也比较全面, 基本涵盖了开设课程所需的大部分专业书, 作为教师备课用书也比较合适, 如果用于中国学生也不错, 可是作为留学生学习用书则显然过难。虽然从知识性角度来说很专业, 很全面, 但对于留学生来说并不实用。

笔者以为针对留学生编写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材应该紧紧抓住留学生多国别、多层次的特点, 以“实用性”为原则, 做到“以实践带理论”, 富有创造性, 多使用形象性强的多媒体教材。

首先我们说说如何做到“以实践带理论”。笔者以为, 对留学生编写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材可以试验以实践为主, 理论为辅的模式, 这主要是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说作出的选择。还是以“对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为例, 如果这两门课合并为一门课后, 案例和教学法, 相关论文在教材中的比重应该是3:1:1左右, 学生重点学习案例, 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某种教学法的特点, 最后通过相关论文加深思考。

再以“第二语言习得”这门课来说, 老师的主要参考书是王建勤老师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这两本书的理论价值都很高, 很全面地介绍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 特别是系统介绍了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研究过程。不过, 依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 这两本书都不可能直接给留学生使用, 其一是学生水平有限, 即便是汉语比较好 (HSK在八级左右) 的亚洲学生, 水平依然达不到直接阅读这两本书, 其二是留学生的兴趣点也不在全面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这一理论上, 他们感兴趣的是如何将这一理论和自身的学习经历结合起来, 以便未来可以应用在自己的汉语教学或论文写作中。那么, 哪种教材对留学生适用呢?下面, 笔者就结合自己的一些授课经验谈谈这点。

笔者在授课之初就通过与学生交流确定了一些需要讲到的理论点, 如“对比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习得顺序研究”等, 在授课过程中配合以大量的练习, 例如在讲到“偏误分析”的时候, 笔者只是把理论用浅显的语言做了介绍, 然后和学生一起做了关于“把字句”、“复合趋向补语”等语法点的偏误练习, 同时配合学习比较典型的相关期刊论文, 效果比较好, 学生普遍反映比较有用。笔者觉得可以将诸如此类的教学经验渗透到教材的编写中, 教材才有可能被学生接受。

其次是富有创造性。笔者觉得现在很多针对高级阶段的留学生教材“教”的味道过浓, 过于严肃, 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这一点在编写针对留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材时尤其要注意, 《方案》中叶明确提到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个能力是要靠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提高的, 仅靠教师“灌输”是不行的, 好的教材应该是“启发型”的, 能将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比如说在编一些教材时, 就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可用的授课模板, 给一篇课文, 请学生来讲, 教师讲评。在比如文化教材可以将课文设计成辩论赛或情景剧的模式, 让学生也参与到授课过程中。

再次是要不局限于纸质教材, 多采取多媒体教材。多媒体教材比较直观, 形象性强, 非常适合留学生使用。比如说, 对外汉语教师的实际教学录像, 网络预习和复习软件, 汉语专业疑难词汇网上词典等, 这些高科技的非纸质版教材或教材辅助产品往往会让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教材编写过程中前期的评估工作。编写针对留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材是一件筚路蓝缕的工作, 要使教材问世之后避免“水土不服”, 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做教材的前期评估工作, 比如针对一门上过的课程在学生中做问卷调查, 找出课程的难点及学生的兴趣点, 写教材的时候作为参考。此外, 教材出版之前的试讲也十分必要, 可以选取部分或全部作为试讲内容, 这样对精选教材内容十分有好处。

四、结语

针对留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开设是一个新生事物, 其目的在于培养高层次的外籍汉语教师, 这对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提出了很高要求。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目前关于这些专业的研究极少, 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几乎没有专门性的教材, 大家都还是在自我摸索中前行。希望各位同行能共同为这一专业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陈青妮.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8 (9) :118-121.

[2]胡志凌.关于编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材的几点构想[J].辽宁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4) :31-33.

[3]耿军, 刘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3) :55-59.

[4]李凌艳.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海外汉语教学师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 2006 (7) :75-81.

[5]冯丽萍.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长江学术, 2009 (1) :114-118.

[6]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 2010 (1) :73-81.

[7]王宏丽, 陈海平.国际汉语教师的胜任力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09 (5) :110-114.

[8]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2010.国家汉办, 教育部.

美国留学热门专业之金融硕士 篇3

最近接到了不少关于去美国讀金融专业硕士的咨询,有一些本科是金融专业,有一些本科是商科或其他专业想最后转金融专业。面对如此多的咨询,我决定把这个超级热门的专业和大家好好分享一下。

金融硕士的专业划分

一般分为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e(金融学硕士)、Maste r of quantitative finance(数理金融)、Master ofsc’ience in mathematical finance(数学金融)、Master ofsc’ience jn computational finance(计算机金融),FinanceEngineering(金融工程),还有就是PHD in finance;Full—time MBA下的金融方向。基本上在我们本科毕业后可以选择的就是以上专业进行深造。

Haster of sclence 1n flnance(金融学硕士)

学制长度基本上在1年左右,课程内容以金融理论为主。比如会学习到Advanced Derivatives;Corporate Finance(企业融资),Financial Econometrics(金融计量学),Investmentanalysis(投资分析),Accounting(会计),不同的学校会略有不同,但是大体方向基本相同。金融学硕士对于申请学生的本科专业没有特殊的要求,如果是商科和理工科最好。但是有录取预修课程的要求,如本科一定要学过一定课时的微积分,会计学,统计,经济学基础等。如果有的学生本科即不是商科相关专业也没有学过相关课程,一旦被录取,学校还会在暑假提供相应的补课。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美国大学的自由度和多样话,不会因为一些死的原因而把任何一名有天分的学生拒之门外。

金融学硕士对于学生的工作经验没有要求,所以大部分本科毕业的学生都会首选申请这个专业。本人的意见是如果本科刚毕业,又没有什么工作经验,计算机和数学又很优秀的,有抱负在投行和四大工作的同学,可以尝试的申请下面提到的几个金融硕士。如果有几年工作经验了,想在理论知识和工作思路上有所提高,或者对于数学和计算机一般的本科刚毕业的同学,特别是一些女同学可以考虑申请这个方向的金融硕士。

Haster of Quantl tatl ve F1 nance(数理金融)

这个方向金融硕士一本会在2年左右,因为除了金融理论相关知识外,还有一些数理方面和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以新泽西州立为例,会有金融方向面想对象编程课程,金融模块,数理分析等课程,会多一些金融数理分析的基础课程。

关于预修的课程,大部分对于微积分的要求比较严格些。国内一般商科,包括金融专业,基本上就是学到微积分二,但是申请时学校会要求学生学完微积分三。微积分的分数也是评定学生是否会被录取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像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学校还会要求学生学过基础的计算机编程,像C、C++,这个在computational finance和Finance engineering会要求的更严格些,其他的如金融和会计的课程也会要求些。当然每个学校的侧重点有时不太一样。

申请这个方向的金融硕士不大要求有工作经验,所以本科刚刚毕业的学生可以大胆的申请。本人是比较看中这个方向的,从就业的角度上看,所学的知识是比较方便未来的工作。假想一下,哪个投行或者事务所,或者公司会雇佣一名刚刚毕业的学生做金融经理呢?大部分都是从基础的数据分析开始。如果只知道理论知识,而不会用一些工具,那么同学们就只能用眼睛去分析那海量的数据了。而其这个方向的课程一般是2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和吸收知识,最重要的是找到实习的单位。

插一小句,其实面向对象的编程并不是那么可怕,特别是针对某一个特定方面的。如果你对业务知识了解的很清楚,稍加用心就可以了。关键是如果你这个通了一些,对于用其他的应用软件就更加手到擒来了了。

Haster of Computatlona]F1nance(计算机金融)

简单翻译成计算机金融,是金融工程的一个分支,但是大部分都是在商学院下进行招生和录取。只有寥寥的几所大学有这个专业,课程是几个学院或者系联合的课程。比如是商学院,数学系和统计系。通常学生会在不同的院系上相关的课程。课程包括传统的金融理论课程,如股票证券管理,以金融衍生品为基础的随机微积分等。进一步的课程包括蒙特卡洛法等常用的金融数理方法,其他的如资产定价,统计套现,风险管理等课程也一定会包含其中。当然金融计算机的相关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像VBA,Matlab,S+Package,C+4-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个专业一般会要求学生有工作经验。但是很多的学校都没有把工作经验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如果一名学生的GPA,GMAT/GRE,TOEFL都非常高,而且有过实习的经验。在申请文书多多下功夫,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除了工作经验,申请这个专业的学生最好学过工程背景的数学相关课程,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最好也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基础,如果没有可以参加学校的暑假补课。

Haster of mathematl ca]F1 nance(数学金融)

这也算是金融工程的一个分支,但是大都设在商学院下面。学校开设这个学位的宗旨是不让数学和金融这个本该是一家的学科分开学(是金融离不开数学,60%的课程是数学金融,比如Stochastic Methods of Mathematical Finance等)。主要的方向就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在如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法及投资策略和风险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Haster of F1 nance Engl neerl ng(金融工程)

这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专业,也是金融学科中比较难学的一门。有的设在工程学院下,也有的设在商学院下。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毕业后就成为金融工程师。申请时在数学和计算机都有要求,课时安排从1.5年到2年不等,课程涉及的范围也很广。

这个方向是这些金融硕士中最难讀的,也是就业最好的。基本上大都会在华尔街或者投行谋得一职,薪水也是很可观。这个方向比较欢迎有工科背景的学生申请,如果本身是金融工程专业就更好了,主要是课程学起来要相对轻松。

金融硕士的录取标准

澳洲留学翻译硕士专业就业前景 篇4

有这么一则新闻,讲的是一个在国外留学归来的女硕士找工作艰辛的事。该女孩去的是韩国留学,今年参加首场春季毕业生专场大型招聘会,最后带着没有投出去的精致简历离开招聘会场。她感觉投递简历的过程就像被反复的碾压。

她所参加的是硕博招聘会,顾名思义,招聘对象包含硕士和博士。但整场招聘会转下来,她几乎很少看到硕士相应的职位。回忆上一次参加招聘会,她表示,那是一场没有学历要求的招聘会,本科生居多,有招聘韩语老师的面试官对她说不管学历高低底薪只有1600,其他的要靠提成。

这个女孩觉得她现在的处境很尴尬,与本科毕业生对比,她没有年龄上的优势;与博士生对比,她在学历上又低人一筹。可能有人怀疑是不是她姿态放得太高导致高不成低不就,但是人家真的很谦虚,她表示工资只要求4000-5000即可,对于发达城市来说这个工资要求真的不算多高。

美国留学硕士金融专业申请背景 篇5

在美国金融专业的申请中,材料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硬件:

1、GPA

2、IBT

3、GRE or GMAT

三个成绩在申请中的排序为GPA,IBT, GRE,其中GPA在申请中所占的比重最大,GPA是王道,绝大多数的学校要求最低GPA为3.0;IBT对国际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一般最低要求为80,但是如果要申请稍微靠前如60以前的学校基本要求IBT在90;GRE占的比重最轻,但是也不能忽视,有一些学校会专门针对Analysis Writing卡学生;

一定要有早规划早准备意识,尤其是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尽可能从大二开始正式进入语言学习状态,到大三结束的时候有相对满意的成绩。

第二要素:专业积累

教授和学校招生委员会在不能见到学生,对学生进行面试的情况下,他们能够认定的学术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成绩单里面显示的专业课程的多寡和学习状态,特别是关键专业科目;

2、Paper(专业性的学术论文);

3、主修专业和提供课程方的声誉等,也就是学校的背景;

4、在学校命题Essay写作显示对专业的理解和专业知识的运用;

5、专业性的推荐人 申请材料是专业积累的展现,也是作为美国接收方审核申请者的以一份资料,相当重要。以爱荷华大学为例,申请材料必须分别寄送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其寄送到专业学院的材料是要递交给教授审核的,主要材料:

1、Official Transcript;2、Statement of Purpose;3、Three Recommendation Letters.

从这个清单可以看出,教授考察学生的主要是从专业课学习状况和个人专业能力方面考察学生,而作为入学标准的TOEFLGMAT成绩而是要求直接寄送研究生院。

学生在学校期间,GPA的保持是尤其重要的,一定主要专业科目的考核,保持优秀的成绩无疑为以后的学校申请打下扎实基础。

第三要素:实习经历

申请金融硕士的人,几乎面临的每个竞争对手都具备金融行业实习经历,想在此方面脱颖而出,需尽量拥有外企实习经验。

相对来说,外资银行、财富五百强的企业因为发展体制较成熟,能够为实习生提供更为系统的培训,和具有国外商业特点的运作模式、工作氛围,故这类实习含金量更高。在实际工作中,如有机会参与到团队项目工作中则最好。比如说上一年有一个申请者, 有证券从业资格一级证,同时有中信证券和兴业银行的实习,当然也有很好的托福和GMAT成绩, 结合上述优势,PS以小标题的形式,重点突出学生明确的目标感及努力的计划性,最终录取院校是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伊利诺伊大学。

第四要素:申请信的重要性

申请信有时候被人称作套磁信,很多人对套磁这个褒贬不一致,因为有的人在这里面很多的斩获,而有人却惨败。

这里面有什么说到呢?每个人在申请学校、导师的时候要先弄清楚学校和教授的接受条件和处理申请者的方式,不要无的放矢,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各系招生网页上直接说,要学生必须先跟教授联系,再申请学校;伊利诺伊香槟要求学生先预申请,这都是要求先套磁。教授录取关键还是看学生的学术能力。这样看来套磁很很有必要的,是教授提前了解申请者,也是申请者提前了解学校和教授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经常开玩笑说申请是一个谈朋友的过程,那么套磁就是前期的相亲,是很有必要的。

澳洲留学翻译硕士专业就业前景 篇6

近年来,随着传媒行业的的不断发展壮大,加之美国的新闻传媒业在世界上可以说是比较发达的,成熟的,因此去美国攻读新闻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专家特整合了西北大大学的营销项目给大家解读美国新闻传播硕士的申请

近年来,随着传媒行业的兴起,新闻专业也随之大热。美国新闻传播硕士一直是文科类申请留学的热门专业,新闻传播硕士就业前景较多,下面是以西北大学整合营销项目为例给大家解读美国新闻传播硕士的申请。

1908年,世界上第一个新闻传播专业在密苏里大学成立。到目前为止,美国开设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的学院的大学有四百五十多家。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资格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了大约九十个教育项目。被审定合格的项目大多综合了广泛的文科教育与专业领域的特殊课程,如广告、广播、影视、报纸、杂志及公共关系等等。课程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文科和科学课程,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历史、经济等学科,传播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越来越明显。美国新闻与传播研究生院的前五名分别是:Columbia University,Northwester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Cities,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n。

在中国学生中知名度比较高的主要是哥伦比亚大学、密苏里大学和西北大学。从往年录取情况来看,其中前两所大学几乎很少招中国人,而进入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的几率相对大一些。西北大学最值得介绍的就是这个整合营销的项目,也是专业排名第一的优秀硕士项目。整合营销研究中心教授包括广告、营销、公关等多个行业、多家跨国公司,如DDB/奥美广告、宝乔、IBM等等的具有至少十年从业经验的,且在学术领域也颇有建树的资深业内人士。

整合营销研究中心的教授课程设置包括营销、市场数据分析、品牌管理、公共关系、广告等,核心理念为为营销要以顾客为出发点,带给顾客对品牌的全面性体验。研究中心的课程还与全球知名企业合作,让学生研讨企业案例,并提出行销计划用以解决企业实际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因此这个项目在招生学生的时候也是非常注重学生的市场营销、沟通能力和战略思考能力。这一点也可以从申请这个硕士项目的4篇Essay题目看出,它们分别是:描述下你为什么对西北IMC项目感兴趣,你拥有什么样的与IMC相关的背景?通过IMC项目的学习将如何帮助你完成你的职业规划?什么样子的经历促使你要学习IMC,你设置了怎么样的职业规划,将怎么样分布完成?

告诉我们你比较信赖什么品牌,你信赖它的原因,这个品牌或者是这个品牌的公司做了哪些事情赢得了你的信赖?描述下这个品牌的目标市场或者是目标客户,为什么你的消费行为促使你成为他们的目标客户?这个品牌该如何做才能继续引起你对他们品牌的关注。请列举一个你印象深刻的数据分析(选择的标准是任何对你有影响的一件事件或者是一系列的事件,从数量上和百分比上分析均可),请标注出数据的来源(出版物,网络主页,无线电广播或者日常生活等),在这个数据中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引起了别人的注意?

澳洲留学翻译硕士专业就业前景 篇7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侧重于工程应用及创新, 主要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输送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 毕业生就业面相对较宽, 就业方向针对性强, 一度成为用人单位的“香饽饽”。然而伴随近年来工程硕士毕业生数量节节攀高, 人才需求几近饱和, 工程硕士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大, 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 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如:自身定位模糊, 择业期望值偏高;就业观偏差, 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就业市场状况, 求职信息渠道不畅通;就业市场供求不平衡, 市场行为不规范[1]等, 成为工程硕士求职路上的阻碍。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机制陈旧、师资薄弱, 就业教育缺乏重视

在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规模相对较少, 受传统观念影响, 人们更希望把有限的精力投放到本科生及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之中, 针对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一方面, 就业教育体系、机制不甚健全, 无论是就业教育责任主体、组织机构、管理办法还是评价体系, 仍然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的现成体制, 缺乏创新。另一方面, 就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主要由各学院的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及研究生管理人员组成, 缺少具有人力资源、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等专业知识的教师参与教学, 就业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二) 对象模糊、目标不清, 就业教育缺乏规划

目前, 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就业教育缺少长远、深入的规划, 要么生搬硬套既有模式, 要么实行改革浅尝辄止。为了节省资源, 培养单位通常是不分专业、不分类型, 实施“一刀切”的教育方法, 缺乏有分类、有深度的指导。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以及不同专业领域的专业硕士就业去向存在差异, 如果只是简单采取“拿来主义”, 套用学术型硕士或者本科生的就业教育模式, 不考虑专业方向而开设“大课”, 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而且还会加深研究生的就业困惑, 对其择业、就业产生阻碍。另外, 就业教育的目标也不清晰, 仅仅停留在灌输就业理论、了解就业政策等浅层次目标上, 忽视了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和就业心理调适等目标的实现。

(三) 实践不足, 能力欠缺, 就业教育缺乏质量

专业硕士, 尤其是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环节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提高应用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然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有些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优势并不明显, 甚至是“徒有虚名”, 成为工程硕士就业之路的“绊脚石”。究其原因, 一方面在于部分研究生及导师在企业实践环节中存在“走过场”的心态, 只是为了完成必要的培养环节, 不注重实践的效果, 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 培养单位未能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平台, 没能把就业教育有效的融合到实践环节, 缺乏校企之间就业教育的联动机制, 从而错失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良机。

三、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 更新理念, 完善制度, 提升就业教育重要性

1. 更新理念, 提高认识。

有人认为研究生思想成熟、自立能力强, 不需要开展就业教育工作;也有人认为工程硕士就业方向明确, 社会需求量大, 开展就业教育多此一举。这些错误的认知导致部分高校忽视了工程硕士的就业教育工作。培养单位要转变观念, 树立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就业教育理念[2]。招生就业处、学院就业办、研究生管理部门、导师及辅导员要积极参与, 献计献策, 提高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工程硕士的就业教育认识;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分类就业教育, 把就业教育纳入培养体系, 贯穿培养全过程, 提升就业教育的重要性。

2. 完善制度, 保障运行。

思想上重视了, 才能付诸行动, 行动的有效性要依靠制度的支撑。建立健全就业教育责任机制和教学效果评价制度, 将就业教育成果纳入相关部门的考核体系。加强教师管理和培训制度建设, 明确就业教育专任教师的名额配比, 保证师资数量;统一制定教师培训计划, 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 确保师资质量。制定并完善工程硕士企业实践相关管理办法, 明确校企合作共同加强研究生就业教育的责任, 将工程硕士培养的“双导师制”运用到就业教育中, 确保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 丰富内容, 变换模式, 提升就业教育实用性

1. 丰富内容, 强调发展。

就业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教授就业理论、宣讲就业政策, 更应强调研究生个体的发展性教育。培养单位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要素为依托, 在强化职业意识、深化自我认知、了解社会环境等方面加强教育, 帮助研究生正确看待竞争, 找准自我定位, 及早进行职业规划, 并结合个人特点进行职业检索, 科学安排实践计划等[3]。从而以就业为突破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挖掘自身发展潜力的能力, 实现全面发展。

2. 变换方式, 注重引导。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不同于学术型硕士, 传统的就业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工程硕士的核心, 因此就业教育也要紧紧围绕实践展开。培养单位要结合工程硕士的特点, 加强案例式、讨论式及专题讲座等教学方式的探索[4], 增加就业教育的新颖性和吸引力, 引导学生从“不爱听”、“勉强听”、“被迫听”转变为“喜欢听”、“愿意听”、“自发听”, 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为就业提供帮助。

(三) 创新载体, 搭建平台, 提升就业教育有效性

1. 创新载体, 加强交流。

工程硕士研究生思想活跃, 喜欢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新知识。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研究生的需求, 急需创新教育载体。培养单位可以充分利用当下青年人喜爱的即时通讯工具如QQ群、讨论组、飞信、微信等发布就业信息, 交流就业心得;也可以利用网站、论坛、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发布就业指导、用人单位信息。各学院可以在网站开设“就业指导工作坊”, 实现与学生“线上线下零障碍”交流, 以全方位、多视角、广渠道的信息网络传输方式提高就业教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2. 搭建平台, 开辟渠道。

工程硕士研究生有参加企事业单位实践的经历, 就业教育平台相对较多。一是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单位可以加强校企合作, 与企事业签订合同, 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5];与企事业加强沟通, 积极了解用人单位需求, 针对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类型, 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在实践单位设立就业教育机构, 负责研究生在实践期间的就业教育监督及评价工作。二是搭建社会平台。培养单位可以邀请社会专业人士、企事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专业组织和专门机构进校园开展就业教育工作, 拓宽教育途径, 为研究生做好就业服务和咨询, 帮助研究生获得即时职业资讯[6], 真正使研究生感受到就业教育的良好效果。

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就业教育质量关乎到工程技术人才的就业前景, 关系到我国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合理流动, 必须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各培养单位要以就业教育重要性、实用性及有效性的提升为中心, 合理规划、多措并举, 努力将工程硕士的就业教育质量提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曾婕等.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7) , 75-76.

[2]牟艳娟等.增强研究生就业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11 (12) , 136-138.

[3]沈长月等.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分析与高校教学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0 (31) , 87-90.

[4]郝晓丽.基于就业导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商情, 2012 (38) , 191.

[5]陈洪波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就业工作探讨---以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 2013 (5) , 32-34.

澳洲留学翻译硕士专业就业前景 篇8

关键词:翻译;实践教学;传统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社会对翻译工作和翻译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此,本文将重点关注翻译方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翻译硕士)的教学。

目前,翻译硕士的教学多以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差距甚大。近年来,该专业不仅吸纳了大量的外语专业本科生,也吸引了众多跨专业的翻译爱好者,学生结构具有复杂性。与此同时,翻译对于语言的精细要求也赋予了该专业特殊性。这两种特性的结合,无疑对较为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挑战,也对传统教学是否应融入该专业的教学提出了疑问。

一、两种教学模式的理论概述

传统教学模式在初高中、本专科和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中较为多见。这种模式以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以及西方国家风俗文化等为教学重点,侧重于“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培养。初高中阶段的外语教学主要是对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教授,极大地满足了应试教育的需要。翻译硕士阶段的实践教学法则较少关注语言基础知识和理论的习得,更加重视翻译实践,以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迫切需求为目的。

二、误译的原因分析

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劣性很难评判,更客观的评价方式是从两种模式是否对立入手进行评价,下面列举了几个误译的例子。

1.语法知识欠缺导致的误译

It has been three years since he worked here.

[原译]他在这儿工作已经三年了。

不熟悉语法规则的人看到这句话时不会认为其有误,但细究语法规则则不难发现错误。当since作为连词连接状语从句时,该状语从句中谓语动词的性质会影响句子的含义。本句中since后状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是个延续性动词,因而应指从句动作或状态的结束。所以,这句话的正确译法应是“他不在这儿工作已经三年了”。

2.文学文化常识欠缺导致的误译

1998年出版的《民族——国家与暴力》的中译本中有一段文字:“门修斯(Mencius)的格言‘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太阳,居于民众之上的也只有一个帝王”。在这句话中,相信很多中文读者会将门修斯理解为某个外国大师级学者,但事实上,门修斯正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对于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译者和校阅者却浑然不觉,实属不该。

3.词汇欠缺导致的误译

外语尤其是英语中一词多意的现象非常常见,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翻译错误。如If a particular cargo is partially damaged,the damage is called particular average.这句话中出现的average一词,很多学生将其译为“平均”。其实average这个词的含义十分广泛,仔细查找会发现还有“损失”之意。由此可见,词汇的理解对于译文的正确与否十分重要。

根据上述三类错误,不难看出语言基本功在翻译中具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这些语言基本功的习得有赖于传统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的教学。因此,传统外语教学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作用

黄友义先生曾撰文提到:“翻译不仅仅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简单的转换,它是一种文学上的再创作。”既然是创作,就需要知识,需要时间,更需要实践。

首先,经过大量的翻译实践,译者会更熟练地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使译出语更符合母语的表达习惯。如笔者在翻译实践中曾碰到这样一个句子,即“Please extinguish the illumination”,最终将其译为“请把灯光熄掉”,读来十分别扭。经过一年的翻译实践之后,再读这句话,自然而然地就将其理解为“请关闭照明设备”。这一翻译的改进正是通过实践实现的,通俗地说就是熟能生巧。其次,实践当中能总结出大量的翻译技巧。如果说实践前,翻译者对源语文本的把握能基本做到“信”,通过实践就应达到“达”和“雅”的要求。随着实践的深入,翻译者对语言结构和用法的把握更加准确,能自如地对语句进行拆分和重组,并在译文中进行再创作,赋予译文美感。

四、翻译硕士教学中合理的教学方法

1.听、说、读、写等基础教学是根本,传统教学模式不可弃

如果把翻译比作搭桥建屋,那么基础教学就是地基。欠缺语言基本功,不仅会使翻译工作变得吃力,也极易导致翻译出现致命性错误。翻译学习者只有熟悉中外双语的基本语言结构,才能正确、自如地运用两种语言。

2.翻译实践是保障

学以致用,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如果习得了语言的基本功和翻译理论而不去实践,结果无异于纸上谈兵。

综上所述,在翻译硕士的教学中,实践教学不应与传统教学背道而驰,教学工作者应辩证地看待。传统教学只有在实践教学的推动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桂金,高纪兰.新英语语法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澳洲留学翻译硕士专业就业前景 篇9

金融硕士就业的道路也较宽,而且体面,无论是做咨询公司的经济分析专家,还是500强企业的管理人员,或是基金经理,证痪纪人,股票分析师,或者对外贸易人员,起薪和薪酬水平都高于普通职业。

然而,加拿大大学90所,开放纯金融硕士的大学并不多,更多数大学是工商管理硕士下面的金融方向。就可以提供纯金融硕士的大学来说,UBC,萨省大学,皇后大学,圣玛丽大学是最常被国内学子提起的金融硕士一流大学。除圣玛丽大学外,基本都需要GMAT成绩和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萨省的金融硕士,既可以提供GMAT,也接受GRE。圣玛丽大学所以可以豁免GMAT,是因为有国内面试的环节,每年年底圣玛丽的教授来中国招生,是同学们成功申请圣玛丽金融硕士的有效途径。

对于还没有语言成绩,大学毕业前还没有养成足够好语言基础的同学(比如,还没有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如果一心想读加拿大硕士,也不是一点没有办法,但的确需要一个很好的过渡,通过一年或者两年时间,先读一个研究生证书课程,强化了英语之后或工作,或再申请加拿大硕士,其成功几率会大大提高。

澳洲留学翻译硕士专业就业前景 篇10

随着全球经济对工商界的影响,各校开设了该方向课程以培养训练全球化人才。课程涵盖了国际会计、研究方法、比较文化与传播、企业经济学、国际市场销售。

2、工商管理硕士MBA:

英国众多商科学生和商业从业者会选择MBA,以继续接受职业培训,提高自己管理水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等。

3、综合类的商务及管理类课程:

一般适合没有专业背景,或者暂不确定专业方向的学生。所学课程主要包括:金融、管理学、市场营销、组织分析学、研究方法。

4、商务金融课程:

在硕士阶段,金融一般是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课程结合在一起来学,比如会计、管理、经济。或者被划分的更细,如银行、投资、货币。对数学要求较高,适合有专业背景的人。所学课程主要包括:Derivative Securities、Asset Pricing、Research Methods in Finance、Foundations in Finance。

5、市场及战略相关课:

所学课程主要包括:Professional Skills in Marketing、Marketing Management、Retail Marketing、Marketing Communication、Consumer Behavior、Consumer Psychology。适合创造能力强、思维灵活,喜欢并善于与人沟通的人。

6、风险管理:

风险投资、债权、投资、工程项目等商界各方面的非确定因素对系统的风险管理方法提出了高要求。该方向涉及财政策略、保险和风险理论、资本市场分析、管理经济学等课程。

7、电子商务:

有些学校把其划分在计算机学院里,有些把其分在商学院里。适合有计算机背景或者有商科背景的人,对数学有一定的要求。所学课程主要包括:电子营销、电子商务法、网络原理、市场与组织等。

8、项目管理:

一些学院为其他学科的学生设置了专门项目管理课程。如IT产业管理、电子工程管理、科技管理以及旅游管理等。部分学校的该方向课程由管理系与其他系/院合办。

9、物流与后勤相关专业:

为制造业、服务业及其他公共部门培养优秀的业务管理及经营管理人才。所学课程主要包括:合同管理、后勤学、物流、库存储藏技术等。

10、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澳洲留学翻译硕士专业就业前景 篇11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口译专业开题报告

口译实践与跨文化交流理论——

卡特彼勒2014亚太区沟通员大会实践报告

培养单位: 英语学院

专业名称: 英语口译 培养方向: 商务口译 项目性质: 交替传译 学生姓名: 王洁 指导教师: 王欣红 实践导师:蒋好书

报告日期: 二〇一四年 十月

Proposal for Graduation Report of Master of Interpretation

Interpretation Practice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ies: Practice Report of Caterpillar 2014 Asia Pacific Communicator Conference

By Wang Jie

Advisor: Wang Xinhong

Intern Tutor: Jiang Haoshu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October 201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翻译硕士研究生毕业报告选题审核表

英语学院(系)英语口译 专业研究生 王洁 的硕士毕业报告选题 审核结果如下(请在以下选项□内划√)

笔译专业:

选题有价值□ 英译汉□ 汉译英□ 内容符合□ 长度达标□ 英语撰写□ 汉语撰写□

口译专业:

选题有价值□ 符合专业方向□ 报告提纲明确□ 长度达标□ 英语撰写□ 汉语撰写□

经过审核,现做出如下处理意见(请划√),:

一、同意按毕业报告选题进行写作。()

二、同意毕业报告选题,但必须对内容及方法作相应修改。()

三、重新选题。()

导师签名:

指导意见:

要求:请导师给出学生毕业报告写作的具体意见,字数不得少于100字。

目 录

第一部分 口译项目简介 „„„„„„„„„„„„„„„„„„„„1

1.1 本项目的目的„„„„„„„„„„„„„„„„„„„„„„„„1

1.2 本项目的概况„„„„„„„„„„„„„„„„„„„„„„„„1

第二部分 口译项目进展„„„„„„„„„„„„„„„„„„„„„3

2.1 第一阶段„„„„„„„„„„„„„„„„„„„„„„„„„„3 2.2 第二阶段„„„„„„„„„„„„„„„„„„„„„„„„„„3

第三部分 口译报告结构 „„„„„„„„„„„„„„„„„„„„„5 参考书目„„„„„„„„„„„„„„„„„„„„„„„„„„„„„7

第一部分:口译项目简介

1.1 本项目的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活动日益活跃,跨文化交往活动日益频繁,而在大型跨国公司中,劳动力背景也日渐多元化。卡特彼勒是一家大型跨国公司,且中国市场近年发展迅速,对企业整体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卡特彼勒2014亚太区沟通员大会于2014年07月23号至2014年07月26号举行。此次会议是对卡特彼勒亚太地区沟通专员的一次集体性培训和沟通部门的团队建设,作者在其中担任陪同口译,并在团队建设中的“中国现代艺术”讲座活动担任交替口译。

沟通和理解对于卡特彼勒的经营管理来说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的沟通专员。因而,其在跨文化工作环境中准确恰当地传递信息更是至关重要。此次口译项目——关于“中国现代艺术”的讲座,为外国沟通专员提供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的机会,缓解由公司内部由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和冲突,改善卡特彼勒公司内部跨文化沟通,提高跨文化管理,提升员工工作效率。

当前口译研究主要还是侧重语言的把握,而对于文化差异带来的难题的研究仍是一个空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渴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愿望愈加强烈。口译员作为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桥梁起着关键作用。恰当准确地传递中国理念和思想是口译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跨文化理论对口译有指导意义,本次口译实践报告结合跨文化沟通理论,通过分析口译中遇到的问题,为更好地传递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做出些许贡献。同时,本次实践报告中分析到的具体语言现象,例如如何进行中国古诗词的现场口译,如何向现场观众最恰当的传达艺术作品的内涵等,也为改善口译实践提出些许建议。

1.2 本项目的概况

本次口译实践报告分析的是在2014年07月23号至2014年07月26号举行的卡特彼勒公司2014年亚太区沟通员大会(Caterpillar 2014 Asia Pacific Communicator Conference)。自2014年06月至09月,作者在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中国品牌推广和沟通部门实习。作者在此次会议中担任陪同口译,外籍员工接待,以及07月26号团队建设活动的交替口译工作。

卡特彼勒公司成立于1925年,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土方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和矿用设备的生产商及供应商。此次会议参会人员有来自卡特彼勒美国总部的政府事务部门全球副总裁、全球内部沟通员主管、政府事务部门代表,来自新加坡、印度、日本和泰国的沟通员代表,以及中国各办事处和工厂的内部沟通专员,共计52位。

本次口译项目中的“中国现代艺术”讲座由中国传媒大学老师主讲。他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有关中国现代艺术的讲解主要分为概念性讲解,即发展阶段和艺术专业概念,和艺术作品的讲解。艺术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性行为,体现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通过对中国现代艺术的讲解,会议参与人员也对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一口译项目体现跨文化交流和口译的综合能力。

此外,本次口译项目还包括培训活动中的陪同口译,例如向外国同事介绍卡特彼勒在中国发展状况、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在798艺术工厂中对于各个艺术馆的讲解,以及互动活动中的沟通交流。口译不仅要求较好的语言能力,还要求跨文化知识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第二部分:口译项目进展

2.1 第一阶段

本次口译实践的第一阶段为07月23号至07月25号的陪同口译工作,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员工的接待工作以及会议培训期间的现场支持工作。

2014年07月23号,卡特彼勒美国总部的政府事务部门全球副总裁、全球内部沟通员主管、政府事务部门代表,来自新加坡、印度、日本和泰国的沟通员代表,以及中国各办事处和工厂的内部沟通专员聚集北京卡特彼勒大厦。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品牌推广和沟通部门与总部的员工进行会议最后的准备和调试工作,确保接下来几天会议的顺利进行。作者负责接待美国总部员工,并协调会议准备工作。

2014年07月24号至25号为沟通员培训。培训会以英文进行,第一天的内容包括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致辞,全球政府及企业事务部副总裁致辞,以及由各个代表关于沟通工具运用、沟通技术和资源、卡特彼勒写作指引和演讲写作、以及品牌推广活动概览。第二天主要为法律培训,人力资源沟通,以及“最佳实践经验”分享会。在这两天,作者主要负责培训会现场的支持工作,以及外籍员工在北京办事处的陪同工作。

2.2 第二阶段

此次口译实践的第二阶段为07月26号在“中国现代艺术”讲座的交替口译。此次亚太地区沟通员大会以在798艺术工厂的团队建设活动收尾。由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开展有关“中国现代艺术”的讲座。该讲座由北京798艺术工厂的历史讲起,简述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渗透其中。作者在这场讲座中担任交替口译,为现场的卡特彼勒外籍员工提供口译服务。讲座由中文进行,作者担任讲座的中到英的交替口译。同时,在小组活动中,作者担任陪同口译。面向的受众是卡特彼勒美国总部员工,以及亚太区其他国家的员工。

对于此次讲座的准备工作,作者跟演讲者在之前有过沟。通过沟通,了解到此次讲座的大致内容和结构,并看了演讲者的PPT。同时,演讲者也提到,讲座的受众非艺术从业者或学习者,故内容不会很专业,而且演讲者会对各个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由于作者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历史和发展不是很了解,且PPT内容以艺术作品图片居多,文字内容较少,所以在讲座之前作者展开了对中国现代艺术的调查。同时,演讲者还会介绍798艺术工厂的发展历史,故作者也查了798艺术工厂的相关介绍。

讲座进行节奏较慢,内容较为平实,语句偏向口语化,没有过难的长句,笔记不是困难,理解不是难题。作者的口译也得到了美国和其他国家同事的认可和赞许。除去这些,有如下几个难点:

1)讲座中出现了一些古代诗词,这些比较难翻译,而且是作者之前没有准备到的,如“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枯藤老树昏鸦”等等。

2)中国现代艺术与中国哲学紧密相连。在讲座中涉及到的一些艺术作品主题与中国古代哲学相关。向非本国文化的人翻译并传达诸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义着实考研作者的口译能力和文字功底,以及现场应变能力。

3)讲座中会针对某些艺术作品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会描绘这些艺术作品的场景和内容。作者翻译的时候语言较为平实,若能润色,使听众能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效果会更好。

4)讲座中运用到的少许修辞手法,也是此次口译项目的难点之一。5)讲座中也涉及到了一些艺术专业名词,同时由于对西方艺术史也知道的不太多,如“印象派”,“立体主义”等等,在准备工作中有些准备到了,而另有一些没有准备到。

第三部分:口译报告结构

本次报告主要有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实习单位进行介绍,并说明此次口译项目及进展。第二部分介绍跨文化相关理论和口译研究现状,并做简要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为主体部分,以口译项目中遇到的难点为分类标准,结合跨文化沟通相关理论以及口译理论,具体分析口译实践中的点。第四部分为总结。通过对此次口译项目进行总结,提出口译实践中遇到跨文化沟通方面困难的解决办法,并指出以后的口译练习所需加强训练的方面。具体来说,此次口译实践报告以下列各部分的内容提要展开:

第一部分介绍实习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实习公司“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背景介绍,以及本口译项目的进展,作者完成本项目的基本情况。此外,还会讲述本次实践报告的学术价值。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继续发展的道路上提升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任重道远。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于中国这个神秘的国度有着强烈好奇心,这一切都需要国际传播者的作用。其中,口译员在国际传播中是一股重要力量。如何把握口译中的跨文化翻译难题对于通过口译传递文化价值观和思想是重中之重。能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译员做出些许贡献,正式实习的最大意义所在。

第二部分为理论介绍和文献综述。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多方面差异,会对翻译过程产生影响。如宗教文化差异、历史文化差异、认知思维差异、价值观差异、生活方式差异等。对于理想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与掌握两种语言同样重要。语言失去了文化背景,很多具体的意义就会变化甚至缺失,因此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进行具体处理。

口译不似笔译,可以查阅资料,细细打磨,找到最恰当的翻译方式。口译的现场性、不可预测性和口译项目的独立完成性给译员很大压力。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从跨文化角度,还需要结合口译实践的特点来分析。

口译理论方面,该部分会讲述口译的相关概念,以及口译的评判标准。在口译项目评判方面,主要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总结学者对于口译项目评判的标准。跨文化理论方面主要讲中西文化差异,具体涉及到的有思维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差异,宗教文化差异等。还会讲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语言学的一些概念。对于跨文化口译中障碍的解决办法,会通过关联理论来讲述。

第三部分针对各个难点来分析口译实践的分析情况以及改善方法。这部分以各个难点来分类,每个分类会以举例的方式逐句分析。如开题报告中的第二部分所述,此次口译实践遇到的主要难点有1)中国古代诗词的口译。2)跨文化沟通中中国哲学思想的口译。3)艺术作品意境描绘的口译。4)修辞现象与口译。5)艺术文化专业名词的口译。

其中举例分析会结合第二部分中的理论。通过引用一些理论,来提出口译的改善方法。中国古代诗词的口译还会借鉴笔译中一些译法,取其精华,提出更适合现场口译的方式。此外,这部分也会结合一些口译实践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如James Nolan的《口译技巧与操练》,D.塞莱斯科维奇与M.勒代雷的《口译训练指南》等等。

第四部分为结论部分,总结本次口译实践报告内容,再次指出跨文化意识在口译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加强跨文化理论的学习,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在平时练习中注意积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多多练习。

参考书目

D.塞莱斯科维奇,M.勒代雷,《口译训练指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年。

王守宏,《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金莹莹,从关联理论的视角解析跨文化口译的障碍及其解决方法》,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王斌华,“口译能力”评估和“译员能力”评估——口译的客观评估模式初探,《外语界》,2007年。赵军峰,蒋楠,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中国科技翻译》,1998年。

上一篇:七公司人才培养措施及办法下一篇: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作用